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二三六 (自动笺注)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二百三十六十八陽
堂〈堂名二十二〉
公元1158年
思賢堂〈元一統志綿州
宅繪楊子雲
杜子美
李白
樊紹述
蘇。
易簡歐陽永叔
司馬君實
蘇子瞻
唐子西
九賢像。
一在成都府郡治
杜工部
蘇東坡
文學士三賢像。
台州志堂在郡學
畢文簡公士安
章文簡公得像。
元章簡公絳
皆舊侯有惠政
後至宰輔
黄州府志堂在黄陂縣㕔。
程珦調官于此
二程先生生馬
後人思慕之。
以為嘉熈兵廢。
毗陵志堂在道院西。
嘉泰間
守善防建。
永陽續志堂在常衙㕔東。
清風道院故基
金知郡任内起造
蘇州府志堂舊名思賢亭。
祀韋
劉三刺史
府治木蘭堂之左。
中更兵火
紹興二十八年蔣璨重建
改曰三賢堂
三十二年
洪遵又益唐王仲舒
宋范文正公
更今名。
唐刺史左司郎中洛陽韋公。
唐刺史太子少傅太原白公
輿地堂在瑞昌雙溪通道之傍。
元祐中縣令楚材建。
唐元次山立。
容州志堂在容州
元結次山
王翃宏肱
戴叔倫幼公
韋丹文明
本朝王次翁訓。
耕織興學校。
身諭蠻酋
綏定八州
擒殄賊帥
復故地。
叔倫招懷夷落
威名逺暢
廣德軍志堂在廣德軍學。
文正范公仲淹
紫㣲錢公公輔
敷文洪公興祖
皆以興學校之功也。
永州志堂在永州學。
周濂溪
范忠宣
范内翰
道卿張忠獻
共為一堂
榜曰思賢
建安隆興初
陳正於郡治東為堂後韓元吉北園
楊文公詩碑立於堂上
命之曰思賢
永豐縣至和初
段縫宰官舍。
思賢堂
維揚志堂在州學
嘉定戊辰
教授彭方嘗建七賢堂以祠忠獻韓公𤦺。
文忠歐陽公脩。
集賢劉公敞。
正獻吕公公看。
文忠蘇公軾
忠肅陳公瓘。
忠敏任公伯兩。
寳慶元年岳公珂。
攝守是邦撤而宏大之。
内翰王公禹偁
正獻杜公衍孝肅包公極。
質肅唐公介
忠穆吕公頤浩
學術名節
七賢之亞併附益焉。
扁曰思賢堂
繪像凡十有六。
元憲宋公庠
侍郎鄒公浩
侍御公衡清獻崔公與之
端平以後所增也。
岳珂記曰。
有土而祀于國。
其享以世。
古之制也。
有德而祀于學。
世逾乆而德逾尊。
其享以人。
雖戾乎古。
民心也。
國之祀有常
世盡而毁。
禮極而殺。
征而載主。
遷而社。
所以祀者。
惟其有是土也。
德降而殫。
衛絶以家紀去其國。
泯然而民莫之思。
則昔之祀者勢也。
非心也。
民之祀無常時而置守令設邸。
朝京師。
獻酬奉祀
一於王室
有土者固不必有祀也遺烈在焉。
桐鄉之祠睢陽之廟雖閲千嵗如一日則後之祀者。
非復繫乎土也。
而已是故恃德者緜。
恃物者遷緜緜者常足以動夫人之加勉。
一物失所恃。
則晋楚之冨。
齊秦之强。
終不能一日彊附于天下
天理世變相為低昂
非特關乎區區鐘鼓俎豆之末。
言舉斯心。
以占乎民愛忘一機斷可識矣。
揚州古都會。
禹鑄鼎
迄今與地俱。
萬古不易者。
僅可一二數。
三代而上
析封啓胙。
介于勾吳
弗復詳見。
繇漢迄唐。
裂地而王。
分部而刺建國而掌。
内史名郡
而長以大守
府而都督
軍而節度
圭組相望前英後哲
幾何人。
居位時。
駟車駝壐崇牙列纛舞六脩。
八騶
尊崇赫奕
足以一時之盛。
年。
而徃
隨事革凡祏于國。
配于社。
祭野如沔。
泣碑如峴。
不少存惟五賢者。
祀于泮宫
嵗時牲幣
具禮無廢。
有配位。
以侑其食。
斯人非德足以垂世足以及民。
足以固結其心使至於乆而不可解。
而誰為之也。
生最晚。
嘉定癸未嵗六月以東淮餉節來攝守符。
始至而謁先聖
又拜于東序
顧瞻遺像
問之邦人
則指而曰韓忠獻也。
吕正獻也。
歐蘇文忠也。
集賢劉學士也。
是皆嘗以名德之。
重位乎吾邦也。
指配位曰。
諫議陳任二君也。
立節間。
直聲國史
而墓乎吾鄉者也。
相與咨嗟涕洟以思。
民則曰。
安得復見治平元祐之世者乎。
士則曰。
安得君子尚在
使之樞衣趨隅以迪聞見乎。
官與吏則曰。
安得所事如此諸賢。
得以稱其職而安其業乎。
退而嘆曰。
若人也。
仕而嵗年
祀而百世
思而至于今弗渝。
聲猷
繼軌躅。
無人乎哉
既又曰思而祀。
祀而乆。
是必苟然者。
棟橈戺圮。
以怠于而思。
是有位者之責。
不可以弗葺也。
邊聲亟力且未暇
一年
合符以歸郡有故事以錢二百萬贐。
不取近名
又誼不可入私橐。
乃侑以美俸盡歸于學俾博士陳君至。
幕府君丑。
撤而新馬。
儀圖先賢附益之。
覧于圖牒
喟然作曰。
是邦也。
昔之守者如杜正獻
吕忠穆以勲以德。
隆平而佐中興韓吕之亞歟。
王内相文道劘致時君
沾丐後學
歐陽蘇劉之倫歟。
包孝肅
唐質肅
直節穹壤
勁氣金石
其眂二諫議異世若合符節者列之新祠。
以對風烈
夫孰曰不宜
於是髹幄堊䄇以尊繪事
築堂峙廡以侈神沛亦既考室。
又自饟所。
什噐
牖闥
銜艫遣送
以。
相其成。
竣役之日。
既還治南徐
不克執奠。
揚之士民
相帥共集祠下
酹酒以落之。
有出揚觶者曰。
君子之有斯士也。
求以獲乎民者也。
是數人者非有以獲乎民。
則昔雖祀也。
安在乎人之不我去今雖增也。
安知乎人之必我從。
尚安壽國脉。
起危而定邦紀
斯文以植名教
遺直以追古誼
于此獲乎民之具也。
起敬起慕。
無厭無斁
之而莫敢廢。
之而龜弗克遺。
是其獲之也。
以心也。
不以外也。
世可乆也
祀可損且益也。
人心者。
其可泯乎。
刻桷丹楹
飾則華矣。
賜瓉銘鼎
事則夸矣抑斯堂之所託以不朽者。
不在是繼自今建隼馮熊之士。
接武以幸吾土者苟惟登斯堂。
暏斯像。
尚友百世膏澤下乎民。
馨烈昭乎時。
因心之祀。
方且日增月衍之未艾奚止如今日之所觀。
一或反是車馬羽旄不足以喜色
詩歌金石不足以文實行。
是雖輪奐美聲容之盛。
百倍徃昔斯民之心。
不過感今而慨古。
徒有不勝其思者矣。
有土者果何擇耶。
二君以書來告。
不走也。
承乏而亟代已無與乎此抑人有公言
所以望夫居位者也。
使斯言而常存也。
則凡三日之謁二序之薦。
一見之者
必且肅然動心
有以大慰邦人之願也盖亦有斯須經始之榮焉。
孔子曰。
見賢思齊
顔子曰。
何人也。
何人有為者亦若是
後之為政者。
孔顔其何師。
用瑑樂石以聲民意
寳慶元年四月辛卯朔
朝奉大夫司農少卿總領浙西江東財賦
淮東軍馬錢糧
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
提領措置屯田
岳珂記并書又詩云傑宇翬聯接孔墻。
盛朝人物堂堂
憑熊曾識棠隂芾。
晞驥何堪秕政揚。
配祀有人存折檻。
奉祠無路愧題梁。
平山遺像猶多闕。
幸趂春風羽觴江統思詩詩書流澤自宫墻祀謹先賢孔堂
黄道中天臨下土。
清時群牧盛惟揚。
固應奕世思功德曾為皇家棟梁
生晚敢期師軌躅
寒泉一勺觴。
永陽張商卿永陽思賢堂思賢堂者。
永陽郡㕔後希貞堂之故址
太守張商卿剏建也。
郡經兵火
㕔圮而堂亦不存
今垂六十年瓦礫丘墟
榛莽蓊蔽勝殘之氣未復見。
昔病之累政。
█睨莫敢舉。
民力也。
淳熈壬寅秋予初到官。
瞻顧慨嘆
暇日卒乘畚除芟薙
繚為垣墻
念欲規恢逺圖追還舊觀
尺桪椽一瓦。
無所取辦若待儲峙而後集事
嵗不我與
寘搜銖積
得錢不滿十萬厥材售之上江
厥役董之暇兵。
義負偃植
磚瓦竹蘆
不以語民悉營諸市。
皆先優給其直。
取期而償至者不爽
幸嵗屢豐。
工用畢集明年堂成
凡為屋五楹
規模輪奐弗僭弗逼鳩餘伺隙
加增繕。
明年周圍廊廡悉以成告。
燈夕邦人和會
因以落之。
父老感泣
合辭而前曰。
維滁之為郡。
自隋而始名。
唐李幼卿
韋應物
李紳
賛皇公出守而名始彰。
本朝王内翰
歐陽文忠
張文定
曾文昭諸公出守而名益大。
壤地𥚹昃。
舟車之運不通
民用儉嗇
耕鑿是務。
風俗號為近古
實皆曩昔太守
薰陶漸漬反朴還淳之賜。
郡治雄壯
亭館無慮十餘所。
真堂乃其一也。
山川之秀。
于游于觀。
見之歌詠者多矣今雖無事標月。
未害于治。
若夫拊摩之術鎮靜
盍亦致思前賢施設曉夜孜孜舉而行之。
惠顧後者乎。
相與慶曆集中羅畸之詩請牓之曰思賢繄予何人
敢不勉。
滁今為極邊租稅之復。
力役之寬朝廷來安集之恩至矣。
古人所謂繭絲保鄣者。
可不致思而知所先後哉。
於是父老樂甚
又從而歌之曰。
偉哉斯堂。
知所究矣前直郡㕔
胡能就矣滁山之木。
維其茂矣。
滁陽之民維其阜矣遲之嵗月
積厚矣。
有志者竟成之。
惟恐後矣悠悠我思
式諗來者
淳熈十一年。
嵗在甲辰正月望日。
朝散郎權知滁州軍州
兼管勸農營田屯田事。
古括張商卿記。
郡志范成大吳郡思賢堂記吳郡治
故有思賢亭。
以祠韋劉三太守
兵燼
乆之作新堂名三賢
其四年
紹興辛巳鄱陽洪公。
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像。
復其舊之名亭者牓焉。
先是公以嵗五月來臨吾州。
繇州南鄙
洞庭具區
三江五湖吐吞
濤波聒天
旁無邊垠
石堤截然浮於巨浸上若有鬼神之扶傾
鯨鳌背負而涌以出也暮夜人語馬嘶
匈匈不絶
公固已語其人。
常侍之功矣。
周覧原田
而相其溝防
東南之播於江。
東北之委于海者。
脉絡釃通。
堙蕪滌除
夏旱易以陂。
潦水時至
不能嚙渚涯。
以决汙邪
荒寒化為麥禾
起景祐。
迄兹嵗無大浸
於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
退而參石記竹書之。
傳詳兩賢行事
什百於此
韓退之名知言
碑王之墓隧
謂治蘇㝡天下
遺册廑存於一堤
變滅無考者不知幾也。
文正自郡召還。
遂參永昭陵大政
德業明。
宋宗臣
通國之誦曰文正公
不以姓氏行焉
白劉之餘愛邦人既已俎豆之。
語在舊碑。
尚矣。
王范風烈如此
有德於吳。
冝俱三賢不没
以為無窮之思。
此堂之所為得名者。
嘗謂士才高必自賢。
位高不屑其官。
通患也。
洪公忠宣公之子
博學宏詞第一
名字滿四海
餘二十年既入翰林學士
未幾自列去。
里門
制書左魚來矣。
邦人度。
公且上朝謁。
莫能乆私公也。
然始至之日。
民所疾苦
退然自居智能
亟從掌故吏訪諸賢之舊。
圖畫仿髴。
想見平生
既以道學文章一世
顧有羡於五君子者。
意將迹其惠術。
千里長利
膏雨此民彼憧憧徃來
桑䕃舍人裝者。
慮安肯出此。
夫才高而不自賢。
位高而滋共其官。
盛德事也。
斯堂法應得書。
公使屬筆嵗日
成大世占名數西郭
樂其州多賢守令之不歉於古也
文正公又吾東家丘焉。
竊願詫斯堂以夸隣邦
以為邑子榮。
不辭而承公命
八月既望
州民左從事郎范成大記并書。
建安志趙倪思思賢堂思賢堂者。
匠監周公為故端尹周公名也。
紹興二十九年
端尹公自御史持節于閩。
實為常平使者
後二十有二年
歷十有八政
匠監公踐其職。
端尹公則門人也。
棠隂之昔憩。
九原不作
而其遺風餘烈。
猶可想見也。
於是治所悠然堂之北鄉
牓之曰思賢
已而匠監公以召來中都
一日曰吾之於端尹公。
義不敢忘。
名堂之意。
不可無述也。
為我記之。
辭不獲命
則復於匠監公曰。
端尹公之清名峻節
表表在人。
吾黨類思之豈特也哉然則公之所以思之。
亦有深於他人思乎
將無近私非公乎。
公曰然。
吾之思之也。
固深於他人
而出於吾之私也。
是乃所謂公焉者也。
始吾之學未就端尹勉之
其官而婁質也。
公益宏大厲之。
自其為御史以至近從。
論薦未嘗弗我及。
而非待我之求也。
命數竒。
公薦齟齬我則感之甚於其薦之行也。
噫。
公其曷可忘也已
士固感於知己
則吾思公之深。
有甚他人
人雖以私議我。
我固不得避也。
歏曰。
於是乎賢逺於人。
足以頽風薄俗矣。
端尹公之在閩。
閩之人尤德之。
今堂之名也。
將見趨其庭。
升其堂。
所以命名之故。
端尹公之賢而不復見也。
莫不咨嗟歏息相戒以乆而勿忘。
則堂之名。
苟然哉。
端尹公諱操。
字元持
匠監公名頡。
字元吉
吳興人
於思丈人行淳熈十一年七月八日
宣教郎太學博士倪思記。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福建路計度轉運副使
趙公碩書。
鄱陽圖志朱𠋣番易思賢堂元祐五年嵗在庚午。
仲冬之暮南陽安俟領麾鄱陽
涖政之暇。
鳩工集材於府宇西構屋數椽。
彩繢徃昔太守之像。
自晋及隋。
自隋及唐迄于我宋。
凡九人馬。
命其名曰思賢堂
安侯有志於民。
古之賢守也爰命匠氏
程功致力楶梲端平
楹栭齊直。
高甍宏開。
飛宇仡仡
黛梁粉壁
朱丹間飾。
不費財用
不勞民力
經之營之。
與成之於不日
斯堂之大觀也。
祁祁德容
有來雍雍冠弁峩峩
藻服稱躬天資道貌
玉裕淵冲
英暉峻發
繢色程功
望儼即
宛然其存。
明明盛德之士此九賢之真像也。
雖然
其人云没
厥猷未墜。
為國進賢
舉孝興廉
德溢此土。
十三年
周子魚乃其人也。
開設庠序招來學徒
翕然向風
人四百餘。
化俗成。
千里無誅。
恩被飛走
庭集祥烏虞允源乃其人也。
治狀稱冣。
政聲尤著。
曰梁曰李。
卓然高步
馬歷三遷
係出扶風
世務
來自河東
師卿内史
六年政通吏畏民懷
石頌功
其誰能同。
魯國顔公。
逮乎有宋
慶曆之間范文正公出守此邦以經術飾吏事。
道德移風俗。
養士子。
薦禮部。
厖眉皓首尚能言之隋唐以還
殆未之有。
九賢大業也。
歷世綿逺流風善政
厚德美䕃傳今不杇。
容貌顔色煥乎丹青
燦爛屋璧與日俱新
想其風流
而求其治績採於樵漁而知其懿美聽其歌頌
而究其善政
心之云慕。
而形于念慮安侯也。
傳曰。
在則人。
亡則書。
觀于繢壁所思其人按于徃諜所思其事其人不可見也其事有可繼焉。
鷄鳴而起
念兹在兹在乎心。
即作於其事。
作於其事有利於其政者行之無已也。
思在其事。
即作於其政。
作於其政。
有利於其民者𨺚之無抑也。
安侯所思在於是故下車未期中和樂職。
愷悌美政
格于上下
教化明。
習俗成。
政平訟理公庭可設羅。
曠時一事
四民謳吟
滿野和氣
一方生靈春臺之上鼓舞涵泳
莫知所之
故士歌于農歌于耕
行旅歌于九達之衢百工熈然歌于居肆其辭曰。
鄱湖水清兮。
可以滌吾心鄱湖水濁可以濯吾塵清斯滌心濁斯濯塵。
君子得之道生
小人得之僅免乎刑則遷善逺罪不待勸沮之行。
公之所思日見之成。
豐功茂績高矩盛美
古其有乎若夫亭榭
崇圮壤。
丹楹綉栭
雲楣刻桶區别花卉崇叠恠石
春賞柔條英。
清溪舞女歌童
遏雲迴雪
珠履席上
相與快樂
此豈為政之本耶。
與夫肅慎刑罰審决獄訟
整綴簿符。
明嚴期會此亦為政之小者也。
未若風化
有志民思古人治績以復於今矣。
興功立事有為於世者或相期同時相望異代此立堂所思深㫖也。
鄰里相比
鷄犬相聞
與夫親承下風
播在人口
得之尤詳。
故輙叙陳於言。
元祐六年
宋鄭獬鄖溪集江寧縣思賢堂記自太祖皇帝得天下。
曹冀王舟師江南
㧞其都以為江寧府
當時冨貴繁華
隨而磨滅乎荒壟斷塹之間。
然其左江右山。
龍虎蟠蜛。
猶有故都氣象
東南會府
江南以東諸郡皆屬焉。
廷選刺史
常以宿德老儒俊又之臣以鎮故其施設條教
皆有美蹟見於時。
及其去。
遺風餘烈。
灑然在人耳目
樵子耕夫
里巷之老。
能稱道之好事者又圖其像藏之于家。
濮陽吳仲庶龍圖閣直學士來奠是
一之日吏畏。
二之日民懷事無鉅細
從容辦於尊酒笑談之間。
遂能閑暇時。
搜訪前人為治之遺迹
恐其零落不復傳。
𥾝然表襮之。
得民間所藏畫像
給事中賈公而下
二十二人
善工悉圖於翠光亭
而易其牓曰思賢堂
卬卬大圭
振振白鷺
纓冠束帶
渺然愛君澤民之意。
登是堂者。
則必相像乎其為人
從而知向之治行得失之效。
以襲以革。
與時弛張之則庶乎於此亦可以謀政矣。
仲庶之才懿美
守金足以良刺史而猶惓惓愛慕昔賢之不已
且以告來者
兹非樂善君子哉。
使庶嘗為御史諫官數更藩府廷益知其能。
不乆當去此則郡人又將圖其豫以綴其欠異時來者仲庶今日衆賢無疑熈寧二年三月鄭某記强祠部湯隂縣思賢堂龍圖閣直學士會稽陸公嘗為令湯隂公去愛留乆而民思思公不得見輙寓其情於物。
凡過公昔所居堂必徘徊想像若有戀而不能去今令張漸伯因民之所慕牓其堂曰思賢去年公觧常山節移全蜀過故治邑邑民歡呼焚香夾道拜馬首噫。
公之不為乆矣
雖有餘風遺愛
在民耳目歡迎望拜未必當時之人猶喜公若是
使其人盡嘗親被公惠與具去邑之時其喜若思冝如何也公為詩以道邑民之勤。
伯并刊諸石。
公能善政使民能名以慰民之所以
民之思止於跡伯能思公所以為賢而履其實
苟去而他日過此。
安知不能使湯隂人如望陸公於前日也陸公字介夫熈寧三年四月初六日記。
陝州思賢堂奉訓大夫燕李侯知陝州明年余適齊過之見禮焉聞曰字寢舊以雅政名自翰林高侍御更曰思賢
大書揭之願有記余謝不文且罷于行役未遑也。
已而寄聲速之不置
不得終辭惟古人盤盂几席之屬皆有銘欲其見而有警。
無間于有所事焉者耳。
名堂之義。
盖取諸此聞之昔者文王之在豐也使周文公為政于内召康公宣布于諸侯而江沱漢汝虞芮之人莫不從化馬當召公循行布政也時憩乎棠樹下人思公德愛其樹不忍傷之甘棠之詩所由也夫子取之垂示萬世于以聖賢盛德至善致民不能忘。
與夫斯民秉彞好德之良心若是其至也此古今海宇之所同然况陝郊寔公他日分主兩諸侯境土
長民君子職夫承流宣化者。
冝其思公之深不能自已也。
高子可謂知言矣。
君子非徒民庶人愛而已也必思有以盡吾職分之所當為究夫聖賢之治舉而措之民也夫召公所布之政。
父王之政也即制田里教樹畜
庠序導其妻子
使養其老。
而凡天民之窮與廢疾無告者皆有常餼者也今天發政施仁
大告萬方淑慝問疾苦賑流徙虞衡惸獨廪吏劭農勸分慮囚戢盗哀矜保惠昭昭煥發天語之表。
無非斯民者真與文王異世同符也哉
要在臣下將明推擴以及元元使之乆而不息焉爾康公之詩曰藹藹王多吉士君子使媚于庶人故人臣之職無他
為上為君為下為民而已文王之政誠善召公而後盡善周頌於乎前王不忘終歸美于上也所思若是庶幾矣乎
於是有以賀陝之人。
涵濡上之德澤無窮又將見人侯復召公矣嗣政君子
不替而有引馬
是使後人復思後人亦無窮也侯名揖字公讓仕于能名治陝有清惠云。
大德癸卯九月望日記宋蘇穎濱集題楊氏思賢堂楊公臨汝
俛仰八十載。
推遷城市非。
散落篇章在。
外物難必清名竟安孤亭洲渚
斜日冠佩
飛翔棟宇滉蕩波流對。
稍存楸梧高大菰蒲穢。
遺編諸子翠石前廢
吏民潜然
未替甘棠許綸詩取善乃與為善
見賢合思齊賢
公平何苦愛士冨者惟欲求田。
劉屏山思賢堂詩懷創始人何在空堂草棘門孤竄急。
宂柱蠹蕆深羽化王喬
塵昏子賤獨嗟民困甚誰繼昔賢心孫覿詩題蕭君築室江上李先之
先之李伯紀名其堂曰思賢扁牓銀鈎動褒題衮相尊天邊玉樓江上草堂蠅附千里龍登一門蕭郎舊業撃水看溟鯤。
相國開藩日。
樞庭放鷁碧油來駐彩筆題詩
有客如此知君更不疑。
相逢一笑喜。
空恨十年堂中李白徐師川詩牓李忠定公玉笥峯邊蕭史拂雲扶踈妙年氣節前輩老風流結廬幸有江山一覧自應圖史足三餘何時海内干戈息借茅齋著書二賢堂〈濡須巢許二賢堂在巢縣水山寳慶元年
縣令胡焞建元一統志堂在饒州府
二賢唐顔真卿
宋范仲淹也舊在永寧寺之側中更毁廢今新建于郡治後圃之西范文正手植之傍舊志郡治舊有慶朔堂范仲淹守時所建。
洪邁記有仲淹手植仲淹詩有云。
慶朔堂前花自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憶著成離恨衹託春風管勾來又云舊有思賢堂王十朋所建亦為二賢設也堂記云魯郡顔公文正范公
皆以精忠大節留滯竹符流風餘愛。
民到于今歌舞之及載得心堂吳芮江湖間人心之義為名又有退思軒俱在郡治范仲淹所建今併書之二賢堂下存思賢之意云瑞昌志縣前蒼城墩舊有元次山
蘇東坡祠堂在其上故名輿地堂在州學以祀鄉先生劉道原吳。
濮州朝城志臧公被害司馬陳容奮然不忍見臧公被害發憤而起曰仁義豈有常蹈之則為君子背之則為小人
於是被害時人榮之因築堂以祀之永陽志堂在滁州城七里
尤袤興舊起廢為政先務
思賢尚德風化本原滁陽淮甸幽僻處在全盛不能當一大縣翰林王公與文歐陽公以天下重望屈臨二公鄙夷其民涵養教育如撫幼稚太平内外晏然不聞田里愁恨之聲。
囚得日與斯民同樂山巔水厓自放詩酒二公去。
眷眷不忘此此邦之人亦懷公之德如懷其父母至今如一日。
名公偉儒來守是者。
前後相望
不敢與此兩人者齒。
至人誦其詩。
家傳其像。
其所經行之地。
亦必為之動容斂衽
其愛與思之如此其深且乆也
翰林樂其谿山
發於吟咏
文忠䟽理泉石
作諸亭於琅琊幽谷兩山之間。
自為之記。
一時名士競為歌詩
更唱迭和文獻之盛。
播于中都
由是滁之為州
遂名於天下先是滁人繪翰林之像於琅琊山寺紹聖中
曲阜曾文昭公二賢堂于郡學西南
其後邦人别建堂於州城之南七里
嵗時必祭。
自經兵火
其堂與亭宇焚爍俱盡。
其僅能復建者醉翁一亭而已
淳熈戊戌壽春魏侯。
作州之二年鏟敝剔穢。
補鏬窒隙威信行。
盗遁姦革。
年榖荐稔帑積盈溢
暇日登覧
訪古遺迹
慨然嘆曰。
兩公桐鄉也。
美迹堙没
祠宇弗治
瞻敬之所。
斯民何。
於是因帑積餘財。
撙節纖悉
經工庀材
揆之以日。
爰即故基載新祠室
圖繪像設
以慰邦人所以思公者。
一泉一石
昔人之所題品
必表而出之。
建豐樂
全聲
班春
三亭舊址經始十一月甲戌落成十二月戊申
嚮之荒榛
今馬軒楹
嚮之瓦礫今為階墄
財取於贏而用不費
役出於卒而不知
舊觀悉還。
景物效竒滁人父老來游宴嬉。
瞻望咨嗟
如睹漢儀如見二公
摩手拊之。
自建炎迄今五十餘年。
有廢未克舉
至侯始盡復而興起之雖若餘事。
然變周瘵創痍之俗為雍容間暇之
其材為可尚。
於洽民理財之餘。
致思尚德之意其事為可法也維侯曾祖庫部
嘉祐年間為是州去文忠公為未逺流善政
猶有存者詩云無念爾祖。
聿脩厥德。
在侯有焉。
侯以書來言曰。
願有述夫二公之德在民心雖無此堂民之固自若也。
然滁人見其像則恭順愛敬
油然而生鄙暴之心。
無自而作。
有奸其上之令乎。
則其為治也易此前所風化本原者也。
惟今州𨛦非財賦獄訟所及
不復省。
獨能懷昔賢之高風葺其祠字。
興其廢迹而致其尊事
是其志非苟然者固將景行其德。
而益脩其政。
其必有以大慰滁人之心者矣予竊幸託名諸公之次以為榮耀樂書其事。
又為滁民幸焉明年二月望日。
錫山尤袤記。
與地曾肇二賢堂詩天驥精神鳳羽儀。
青雲天路委蛇
由來道誼千鈞不獨文章一世師。
史牒已傳三黜賦。
騷人誰繼八哀詩
有時無命今日
從古長沙賈傳悲右為王元之作也萬壑千巖花草醉翁此地徜徉
不間燕雀知𩿇鵠但見鴟梟鳳凰平日聲名屈賈
暮年勲業虞唐
神清洞府今何處。
故事空留楚水傍右為歐公作也元胡祗遹紫山汴州二賢堂記金真五年夏五月金陽黄冠威儀薛正圓。
坐遊於趙禮閑閑公家
公葬之汴之東城作文以祭。
納銘於壙厥後其徒韓忠從葬於其鄉。
至元某年道士某等立祠於州天慶觀而像事之。
閑閑公金國高之元老。
待正圓最深。
故以閑閑中堂而正圓侍座。
扁其堂曰二賢且慮後人莫知二賢之為誰。
徵言以識其姓名
竊嘗聞我先人之言曰。
大定二十五年廷試天人相通
汝祖閑閑是嵗同榜登第
以是思之。
同年家之情好分義
吾鄉之尚賢樂善
二賢德人品。
不可辭。
閑閑聲稱
有耳者皆知之正圓以野服黄冠得與為友。
前身後。
親厚若是
則其人可知矣。
天慶宫正受業之所閑閑之里鄉井
二賢精爽吾知其眷也必矣矧道人庭宇
交䕃。
香火清深
終日履聲
鷄犬跡。
實足栖神妥靈
若以閑閑威儀之壙。
威儀之靈。
二篇文刻
二賢堂之為誰。
顯煥暴白千世矣。
奚待俚言之為贅其曰我乞言於子。
如子之說則記已竟矣。
受教
又詩五首一代斯文百世師仙風道骨薛威儀同來同徃同祠宇
千載如生滏水湄。
謫仙人對坐亡身
誰與高風冩真
記得龍眠出塵乎。
白蓮社裏見斯人
淵明携手陸道士
再到人間幾時
却恨吾身大晚。
無縁聞道徃從之。
好賢奚止似緇衣
詞翰珎藏夜夢
圖畫恐難傳逺乆。
竹林松徑起新祠。
白頭自笑說文章。
丹竈慙無却老
早晚還鄉杖屨
一爐香火二賢堂。
錢塘韋驤二賢堂為子功學士屹然榱桷雲煙
榜揭堂名二賢
翰苑鉅公徃躅
集仙膚使出新篇。
寒光共杳山椒月。
幽韻相投隴下泉。
一等聲輝驚海内
後先蹤跡忘年
王惲秋澗彭澤縣二賢堂記自昔彭澤者。
其麗不鮮
二賢至今屋而祀之。
在縣西市里者。
靖節陶公也。
其在東門内者
唐相梁公也。
嵗乆貌殘圮。
揭䖍斯在。
其高風義烈。
薄雲日。
千載而下
大有關於世教者然也。
緫尹周侯其如是。
到官明年
治廟學。
遂遷二賢祠於神閍之右。
作新宇以合饗之。
仍榜之曰二賢堂。
至元甲午春
侯會予於京師
廼以祠事相告。
且曰二公皆宰兹邑。
已去就。
有略不同者。
先生試為錯言之。
余曰。
淵明長沙世胄
起而絃歌
知其不可而去。
及宋業隆
不復仕進
義熈而後止書甲子
明見耻臣於宋。
豈惟隱居求志
抑且薄俗而明大義也。
綱目徵士卒之。
公有忠臣被讒逺謫
志在復辟
隱忍就功
可乆可速。
藏器俟時之意也。
二公者。
考其跡則異揆其則同。
孟軻氏謂禹稷顔回同道
易地皆然是也
一堂並祀。
何嫌何疑。
周侯曰嘻。
有是哉。
不肖初心固不外此
取正於公耳。
今將謁諸公賦詩
合異同而莘全美
内翰首倡題諸篇端
會歸付之邦人
刻石祠下
以告二公雖云義起。
烏可闕其說焉於是乎書。
是嵗三月望日記
又詩斂裳宵逝三月
待辠鳴琴滿五年
論行藏元有異。
比量事本同然
力取虞淵日。
示貶甲子編。
古新祠下月。
不應獨照二公賢。
分光使君也〉兩賢
公元1179年
堂〈輿地堂在上饒之廣教院。
東萊吕舍人
贛川曾文清公之所也宋韓元吉南澗集並江而東行
當閩淅之交。
是為上饒郡
靈山連延
秀㧞森聳
懷玉諸𡶶巉然映帶
物産豐美
土壤平衍
北來渡江者。
愛而多寓焉。
廣教僧舍
在城西北三里而近。
尤為幽清
溪回環。
竹茂宻。
叢生數畒。
父老相傳唐陸鴻漸所種也。
因號茶山
泉發砌下
甚乳而甘亦以陸子名。
紹興中
中書舍人吕公居仁
嘗寓於寺。
公以文章名於世。
直道勁節
不容當路者。
屏居避謗
賫志以没
上饒士子稍宗其學問
田夫野老
能記其曳杖行吟風流韻度也。
後數年。
故禮部侍郎文清曾公吉甫
復來居之。
二公平生交俱以詩鳴江右
相繼寓此。
而曾公為最乆。
杜門詩書教子弟。
經時不入州府
不問世故
好事者從公遊。
談風月爾。
公亦自號茶山居士
若將終身焉。
會朝廷更庶政
一時端士正人
始得進用
吕公前已下世
莫不惜而哀之。
公起為部刺史
遂以道德文學入侍天子
盖退而老於稽山之下。
上饒人稱一時衣冠師友之盛。
二公姓字
拳拳不忍忘。
寺之僮奴
指其庭之則曰此文清公所植也。
有隙地。
以為圃。
指其花卉則曰此文清公所藝也。
一亭一軒
愛而不敢動。
曰此公所建立命名也。
主僧敦仁者。
少年諸方侍其師清於草堂
清每與其徒誦二公詩語且道禪學之妙。
敦仁竊聞之。
以謂今世之人也。
不意上饒及見二公於此寺今灑掃之職矣。
俯仰踰三十載。
再見不可得也將虛其室
二公之像。
事以香火而祭其諱日焉。
於是榜以兩賢堂而求為之記夫自中原隔絶
士大夫違其鄉居
類多寄跡浮圖之宇。
固有厭苦冀其速去者矣。
未有能知其賢去而見思也。
在詩有之。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說者曰茇之為言草舍也。
召伯聽斷棠木之下。
而民之被其德者其人。
其木。
不加剪伐云爾
今二公之寓室殆亦茇舍之比也。
然非有聽訟之勞。
及民之化。
敦仁又佛之徒。
豈能盡知吾儒之事。
與夫賢者之詳。
乃尊愛慕不已
祓飾其居以為二公祠祀之。
使二公也得位以行其志。
所以致民者。
豈不足侔於召伯雖然
世之為士者見賢不能慕。
去而忘其人聞敦仁之為。
過於堂下
亦可以少愧矣夫淳熈六年七月具位韓某漳江府志堂在郡治彭乘文同太守三賢堂鎮江縣令徐文度立。
郡貳校書陳模汜。
國録李琪迎送神辭。
蘇庠陳東赴京手帖在焉。
輿地堂在楊州軍學。
孫莘老
秦少游喬希聖杭州府志堂在昌化縣學之東廡宋淳熈中邑令錢孜建。
許邁羅隱
蘇東坡像。
元至正癸巳
㕘政董摶霄至邑。
破賊有功
民為立像附祠于三賢之傍。
臨安孤山竹閣舊有白樂天
林和靖
蘇東坡三像。
後廢乾道五年
安撫淙。
水仙王廟之東廡祠焉。
嘉定十五年
𡊮安撫韶請于竊見本府三賢堂
實為尊禮名勝之所。
攷之圖經更易非一
其始孤山廣化寺
白公竹閣
因其遺跡而祀白公
後人東坡和靖附焉南渡之後
孤山剏延祥
廣化北山路口
僅移竹閣而堂廢不存乾道五年
知府事周淙
重建普安寺側。
水仙王廟之東廡盖取東坡配食水仙王之意。
殊不知此詩之作特為和靖樂天東坡併以配食大失本㫖
水仙王儼居其中
三賢俛居廡下
郡守謁晴禱雨帷幄迫近已不安處
吏卒喧囂
箕踞自若
慢賢滋甚
何以祀為。
竊惟三賢道德名節
震耀今古
祠宇未嚴。
何以崇教厲風俗。
又其勝踐陳蹤咸在西湖孤山大隄之間。
今乃僻處巖阿
湖光不相接。
榛莽蔽翳棟宇傾頽
位置尤為弗稱。
假守以來
即欲更建。
未得爽塏
搜訪乆之
踏逐到廢花塢一所
正當蘇堤之中。
前挹平湖
氣象清曠背負長岡林樾深窈
南北諸𡶶。
嵐翠環合
於此地。
築叠基址
且闢大逵
蘇隄貫聯
鳩材命工建立堂宇
奉安三賢
庶幾妥靈得地
復還古蹟
都邑人士
知所尊敬
祠堂之外
參錯亭館
周植花竹以顯清槩。
續竢工役了畢畫圖本繳申。
從之又有堂三。
水西雲北
月香水影
晴光雨色
吏部侍郎程珌為記程珌錢塘三賢堂記。
仰稽乾象括坤維。
日月之所交參隂陽之所
凡曰帝王之宅。
必於天地之中。
固冝然。
勢常異是自三皇曲阜
五季大梁
其間迭遷
曾不一數或据冀河之都大華之竒。
或因𤄊澗之濵。
或取崤函之險。
天開我宋。
古汴作京。
代無定都。
地大一盖地大則物衆。
多則事繁。
是以堯先流化平陽舜亦躬率蒲坂以其難治
施化特先。
迨至西京
俗益非古。
土木錦綉
倡優后服
小盗依大盗白晝顯行逵路閻閭子女
絲竹遨遊於侯宫。
澆風川流靡弊膠底。
一尹之莫任。
三輔分司
二百年間
能尹十數
稱張趙。
後美三王
攷其設施
率先彈壓
不曰發姦擿伏
則曰枹鼓不鳴。
至云京師
未始或書於徃諜。
商邑翼翼
方所
豈不知力莫能逮。
炎圖再造
駐蹕錢塘睠言吳越中宿東南之盛矧今也窵旗豹尾星棋天臨宫闕崔嵬江山吞吐雲横雉堞侵漢連霄鱗比坊衢飛塵踏霧千族所聚萬貨之所奔賣繒滌器之流懷材抱略市脯賣漿之輩並驚分聽未槻金銀南闤北間軸接則香車鏤鳳鞍聯則實騎游龍剖次儲須益廣左酬右接昕夕不休比嵗以來滋病不治粤唯令尹被命四年令修不煩風行如偃萬户安眠皎月群姦側立於層水㣲爝不驚寸袍息警靡廢不起靡敝至若蘇隄浸就頽把纂僑翼岸十軌並馳加以危亭參差對峙笑蓉楊柳圖畫初開百年流風一朝頓復尹曰未也政而不化可汾懼馬乃益學田乃厚學餼學徒肅雍上儕璧宫既而則又曰今池古訓未於是又移祀一賢用昭矩則嗚呼得非彈壓之外固有大者厥初孤山有寺廣化寺竹閣以奉香山莫知何年侑以二賢已而廣化而為遷寺北山閣亦隨焉宁周惡其囂喧乃遷三賢附於水仙水仙坐堂三賢在廡過者悲之睨而不顧令尹曰噫吾責可辭視度逾年得之隄旁稍西百步宿號花塢
後壟如屏木摇天前峰如幕晴獄漲煙十里湖光一碧澄鮮乃請于朝命曰然於是諏日程材平幹授工千杵築隄萬斧治宫㘽花蒔
梁卧虹昔有旗亭徙之橋比一徑窈然
與人世隔如宫水精如屋琉璃乃奉三賢即而祠之鳴呼三賢相望禹稯顔回同道異用下同者時高風直節廪廪巍巍是舉也簿書期會云乎哉獄訟財賦云乎哉雖然
為政不難所後先天之降才有能不朝廷以為勞且乆也擢之地卿復領京兆非才之難而識之難。
僝工壬午之臘竣役癸未之春都人和豫四方
咸曰休哉宣教於我人暴風烈於昔賢非能行其所學而不汩於俗吏者能若是茅容之廬。
仲舒之墓嗣此意於無窮慰我都人者非來者之望而誰耶嗚呼吾知二賢欣欣相語于于而偕
挹山之青飲湖之緑千億年統湖山風月之盟無疑也。
尹曰𡊮氏。
名韶今為户部侍郎知臨安府云都人以尹之意而謁記於書其凡矣於是為樂章。
使都人歌而祀之有唐應曆。
畯又海林香山
聖徒清善於僧孺兮而不黨於僧孺。
姻於虞卿兮而不累於虞卿六十少二翩然濯纓
雍容人間
十九周星
異日元積德裕
嫉僧孺宗閔交仇罔極
斯人兮孰失而孰得耶。
皇宋四葉
丙子嵗峨嵋之下乃異人新法之議烈烈如水惠州之厄熈熈泰山名節兮。
鴻毛䘵位藜藿鼎食嶺海朝廷
彼美一人君復
孤山結屋㝠鴻叫月羅布地之𦊨天駟超河兮不入金羈
嗚呼捍湖滌井想長慶良規西峉雙澗熈寧新題梅影横斜兮寧須封禪之無辭彼士之有可而無否者骨鯁風衰進而不知止者廉耻之道㣲三賢之風百世之師嗟乎千載之敗閣兮今百年之堤姓兮于今反璧二鶴以重歸兮去來孤山之側噫嘻有新我祠之賢尹兮寧和璞之重逄有十三絃之可鼓兮豈不還虞氏之遺風玩古祥之花南屏之魚兮未多羡乎之𦺵儻來者之能必葺兮期分爾席之西東韓淲錢塘三賢堂兩過林壑青青幽香徘徊湖水邉路轉山横朱門嚴古中有水仙王配食誰子三賢高堂當年處士鬱然𦕈相望侯白與蘇龍章錢塘人生死即已姓字芬芳名貴自立隱德千古文章發政百世胡能忘因看游魚更想冥鴻㣲官休沐况復五月凉兹遊獲勝不覺歌聲徐恢六井猶存三賢尚有堂地連金色界廟接水仙王市井陳迹只舊行唯公識真意此處酒難忘錢塘遺事寳慶丙戌𡊮樵尹京三賢堂賣酒或題詩云和東坡白樂天三人秋菊寒泉而今滿面塵土却與𡊮樵趂酒錢處州府三賢堂沈希稷濟叔州人宋宣和元年龍泉縣三年睦賊洪再冦郡諸邑皆䧟希稷毅然守禦計。
監考場攝丞陳沔勇而知兵邑人國學進士葉植豪俊善謀相與鄉兵設險守隘後朝廷嘉增秩一等在邑五年去之日送涕泣邑人三賢堂于玉𡶶寺以祠之赤城志景德國清寺三賢堂謂豐于。
寒山拾得漳州三賢堂常衮歐陽詹周匡物也元一統志堂在南山李白蘇軾黄庭堅成都府志堂在故隆州郡治杜工部蘇東坡文與可三賢像今廢一在綿竹緜以奉宋張丞相文中允楊内翰三人輿地堂在濠州城東北隅初祠彭祖附以莊惠二像歸州志堂在舊州治學端平厄於兵火屈宋文章冦萊公忠烈學者敬恭因以名。
江陵志堂在潜江縣學祠三賢唐質肅公介畢少卿漸
大監偉皆郡人也。
汀州蓮城志堂在蓮城縣東田上奉招使陳大㕘郡守李徽猷權郡王大夫杅皆以紹平冦也元一統志堂在汾州一十五里三賢下子段干田子方一在西河縣東義安村十五里有金大定二十六年同知汾州節度使雷志碑記云祀法曰法施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下子詩書經藝治國可謂施法於民段干木忠正之德偃息而却秦軍可謂能捍大患田子方道德義行之使上下國人安可謂以勞定國三賢行道以定殁則垂訓後世一方血食冝矣安福縣學西廡三賢堂以祠王庭珪劉安世劉年弼有謝諤大名府志堂在東南隅以祀狄梁公仁傑魏鄭公徵韓魏公𤦺今存遺址曹州志堂在本州三賢乃越范蠡秦穰侯魏冉漢憲侯魏相也。
宋崇寧中廣濟軍范致明賛云昔我鼻祖霸越平吳名遂身退之積居賢哉朱公惟道之崇與而不有是以從容有來魏冉
貴戚秦封宏大厥聲。
賢哉穰侯明哲而智匪以畏客乃身之利賢哉憲侯好是正直名則有實吏則春職我守此見止顧瞻丘原
想見儀軌闢室子兹因舊不侈名之三賢
以警來裔今廢江州圖經尝在本州晋靖節陶徵士梁國狄公太子少傅白公也。
舊在郡圃今徙州學彭澤縣附郭明院有思三賢堂陶靖節狄梁公真人也。
武昌府志堂在武昌縣西宋寳慶元年知府陳允迪創祠奉晋大尉威公彭澤陶靖節先生唐禮部侍郎元公襄陽志張漢陽龐居士孟浩然襄陽人謂之襄陽三賢一統志堂在黄州郡學以祠内翰王禹偁文忠蘇軾忠獻韓𤦺乆廢一在蘄水縣晋王羲之唐陸鴻漸
宋蘇子瞻之祠。
故曰三賢堂縣東三里緑楊清泉寺側嵗逺乆圯今遺址猶存
南安府志堂在城内實法堂北安奉元城劉忠定公釣臺江公無垢張文忠公
先生俱以直言去國南安寳界淳熈庚子
郡侯李公大正景賢堂繪二先生像合祠之并記嘉定九年通守蔣公紃攝郡。
始立忠定文忠像扁曰劉張二先生秘監𡊮公變記寳祐癸丑郡侯吳公革因崇闢之扁曰二忠嵗時祠饗無斁景定癸亥郡侯鐃公應龍又增塑江公司諫三賢祠可軒竹軒二扁於兩楹後建亭曰高爽且刻三先生題咏于祠壁頌僖堂在蘇文忠公景定壬戌郡侯王公季雍捐俸命郡博士薛正已鼎建祠前守之有德者方公崧卿陳公畏王公琳彭公鉉王公王公季雍自為豫章續志進賢縣㕔之西有三賢堂盖慕梅子真嘉猷鄭公真諫而立淳熈癸卯黄汝嘉重葺河南洛陽志堂在本縣公廨舊基前塑伊尹像在其中二程列於左右元末兵革塑像已毁祠堂至今猶在宋文天祥瑞州三賢堂記瑞有三賢祠三賢襄公蘇文定公楊文節公祠堂舊在水南闤闠景定庚申燬于兵前守嚴陵方君逢辰遷之稍西垂成而去為君代相遇於上饒君語及斯堂曰瑞人三賢如生三年無所於祠意閔閔焉予是以亟新之也然塗塈末畢像設未備子其成之成則為之記至郡敬奉君之教遂率諸生釋菜而君書三至諗記之成不得辭夫瑞為郡號江西道院然在汴京盛時為逺小故蘇二公皆以謫至淳熈間郡去今行在所為近而楊公江西人雖自蓬監出守不薄陽也地一而時不同又守郡者與他謫異然瑞人矜而語槩曰吾郡以三賢重余公坐范文正蘇公坐救其兄東坡先生後又以執政坐元祐黨楊公坐争張魏公配饗事。
使此三賢者皆無所坐。
安得辱臨吾土
噫甚矣瑞人好是懿德也然三賢所養猶有可德而竊窺者乎。
范公吕丞相而去也未幾復用前日寅縁被斥者以次召還襄公自瑞徙泰。
乃獨請嶺南便郡以歸。
逺豈亦所謂其退不同其進者耶。
蘇公世味素薄其記東軒謂顔氏簞瓢之樂。
不可庶幾
而日與郡家錙銖之利。
不以為屈辱
異時再謫三徙之餘退老潁濵杜門却掃不怨不尤使人之意也消若楊公則肆意吟哦筆墨淋漓在郡自為一集。
疇昔道山羣賢文字之樂無以異也。
三賢者。
豈以𢷤斥踈逺累其哉夫𢷤斥踈不以累其者其流或至於翛然逺舉超世遺俗三賢不然公用慶曆蘇公用於元祐。
蹇蹇匪躬皆在困躓流落之後楊公當權用事屢召不起報國竟以憂死凛然古人尸諫之風嗚呼
其所以為三賢歟繇前言之吾知在瑞之時樂天安土
後言之。
吾知在瑞之時。
乃心不在王室嗚呼其所以為三賢歟。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
雖為之執鞭
忻慕焉。
瑞人三賢也又於此思之。
有以君所為欲記斯堂之意先正無能為役郡志仲并吳郡三賢堂紹興二十八年春敷文待制陽羡蔣公之鎮吳門也。
期年治最上聞
褒寵民安初政郡以無事
公唯不懈有關風教
纖悉必舉前人遺蹤勝槩以次復焉第以前信安孟玉之意嘗悁金欲興三賢堂唐左司郎中洛陽韋公太子少傅太原白公
太子賔客中山劉公皆嘗牧此郡者。
邦人尊之曰三賢曩嵗為堂以祀之毁于兵火垂三十年邦人念之歏息公訪其遺基得於郡治木蘭堂之左。
攘剔榛翳掄材庀工
百姓不知
僚屬樂從日始辛酉堂成制度古雅不陋不奢稱三賢之居爰塑其像以次位置于堂南向東上暇日從公過焉公曰其為我嵗月固辭不獲每獨怪唐文藝儒學循吏三傳二百人公法當處一馬廼獨不為立傳亦史册遺恨也惜哉公正元初
左司郎得郡于此清德臨民民樂其政暇日名流與之酬唱于時白公客遊郡下盛稱風流雅韻播於吳中至有詩仙之目自以不得與公遊宴不滿已而罷郡寓永定僧廬羈旅蕭然欲求田課耕而未得每端居焚香掃地而坐清風峻節可想而知其後白公自杭移蘇實寳曆初元也首以公郡宴詩鑱之
酷愛慕之。
每自謂不及
公大可見於此
不傳
不得不致詳焉。
若白與劉。
行事始終
則有本傳在。
二公共生大曆壬子嵗
輩行也晚相厚
世謂劉白之去郡。
劉以詩遺之。
有十萬户嬰兒啼之句。
三代遺愛
何以加焉。
後六七年
太和中
劉亦繼來郡荒疫之餘。
撫摩安輯免民於轉徙
文宗錫服以寵之白公時在河南
猶以詩為劉賀
三賢平時
道義相先
分相相與也。
文聲政績
兼優著。
且俱為有意於民者名藩巨屏
得以師帥
吾民幸矣。
接踵來臨
嵗月未逺。
聲名風采
炳乎其輝。
一時盛事
他郡所未有也。
去之三四百嵗人懷慕之不衰
冝哉
復振起而一新之是將傳之乆而無窮也。
蔣氏代以儒學顯。
至公而守兹土者三世矣。
公少受知初世樞宻師魏公
翰墨篇章
悉有。
家法
晚逄明天子擢登法從
處劇以簡。
中扄湛然到郡逾年矣。
鋤荒植廢皆如此堂。
未易一二書也并聞元祐中魏公帥南海
郡人繪前刺史吳公隱之宋公而下八人築室以祠之魏公閲圖籍所載。
又得滕公修王公林。
合前八人者號十賢
各為之賛叙公今斯堂也。
十賢之舉。
盖不。
謀而契。
知公
真魏公之哉。
書以告來者
五月庚申朔
左朝奉郎前差通判信州軍州
主管學事
江都仲并記。
廣平紹祖書。
吳獵益陽三賢堂記。
廬陵李君鼎治益陽
踰年。
一日以書抵曰。
隳廢累年
蒞事之初率同鳩工積材
起廢
殿堂門廡
中外一新
章公許為之記。
大帥參政衛公復俾建藏書閣明倫堂之後
告成
乃設先賢祠堂
武侯
西則乖崖
南軒二先生
武侯征南嘗自益陽徃駐臨蒸
事見蜀
俗傳乖崖嘗宰是邑。
壓波閣非也。
按本持節荆湖
行部所經耳。
今有詩刻桃源
南軒荆州
過邑中拜乖崖像于壓波閣。
設奠而去。
有詩在馬。
前賢遺風
聞者興起
表而出之。
可以善俗
其事。
嗟乎
李君者。
可謂知所先務矣。
近世為政者。
類皆以簿書期會為急。
簿書固不可緩
自奉期會之說行。
而吾民無所措手足矣今李君乃能汲汲然以明教善俗先務
學道愛人之念。
卓然有見流俗之表。
其孰能之。
雖然
景行先哲
足以明教善俗乎。
曰未也。
景行先哲
當知先哲用心
先哲用心何如
以其。
好善而已
夫苟好善
士皆千里而告之以善。
故曰好善優於天下
上聖賢。
率由是道。
子路人告以有過則喜。
聞善言則拜。
大舜所以為大。
樂取諸人以為善。
諸葛孔明
盖得從上聖賢之用心
其言曰自今忠慮於國者。
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
賊可滅。
功可蹻足而待
忠定公在蜀。
察其有聞于鄉者得張及李畋
張逵
暇日召與語。
徃徃延入卧内
從容欵宻
故公民情無不察。
南軒
兩詣學與講論
讀經考史之餘。
延見父老
州縣各置教諭
凡已過無不聞。
民情無不達
蘇文忠張忠定治蜀孔明
南軒平昔深慕武侯
嘗為之傳。
先哲用心
如出一律
李君又能表而出之。
使來者敬慕興起無窮
抑亦李君之用
嘗為之說曰。
儒者之政。
所以大過人者無他
教化
厲風俗。
如斯而已
後之君子
可觀於斯
嘉定壬申冬十二月癸巳
朝議大夫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宫
善化縣開男食邑三百户
賜紫金魚袋
吳獵記。
宋劉公是先生丞相沂公。
里子産之墟。
而與裴晋公鄰。
人以三賢者之行已事上。
養人使民
終始
然則相近
然為之作祠堂合而享之。
所謂德樂善。
緇衣遺風也歟
賛曰。
不常出。
曠世而遇。
其猶暮。
三公者。
一國
天下善始令終
高明有融
盛德大功
時之逺也。
千有餘嵗者長弟
循迹
死而不亡。
有古今。
其像于此
自鄭人始
有來仰止
嗚呼
登高山
浮深
夫又孰馬。
錢塘韋驤集過笠澤三賢堂三首序。
西至嘉禾秀州
而登吳江橋長虹欲舒。
横截水面
右瞰太湖
一望千里
篙工拖師。
風謳雨吟。
征人故鄉之悲。
遊子採蓮之歌。
拂袖故國扁舟五湖者。
鴟夷逺遊也。
蒓羹半糝。
鱸魚白香者。
張季鷹思歸也。
行歌長吟
興屬雲水者。
陸魯望嘉遁也。
後人嘉之
祠堂笠澤之右。
登三賢之堂。
三賢之風。
遂賦三賢之詩曰。
舟繫小橋楊柳月。
帆移平浦芰荷風。
當時不向煙波老。
霸業功名一掃空。
鴟夷鱸膾白鮮盤玉縷。
蒪羹涎滑龍髯
可憐水月夜。
一笛西風自捲簾。
季鷹醉夢尋芳草渡。
吟魂上月明樓
散人已出形骸外。
肯作鄉聲效楚囚
魯望劉後村集辭鄱陽三賢堂文某少慕先賢之風。
晚使番君之國
悴州貧。
所以上恩而廣遺愛者未之能也。
盖今之時。
代間異。
慶曆淳熈大異。
有愧於三君子多矣。
觧印遂行
不敢不告。
謝采伯詩題釣臺三賢堂嘉定癸酉六月既望
祠下
先生遺像
先生華陽之服。
又有村嫗乞靈之繙。
縁化香油之匱。
竊為先生羞之仰瞻堂匾。
題曰三賢
尤失釣臺專一崇奉之意。
先生傲視千古
不滿一笑
今乃衣冠像設
緇黄夷狄之流
千古之下。
得無先生乎。
發憤填膺
叱責庸衲。
撒繙屏匱。
為易匾榜。
又將訪尋閣本正其衣冠
兒輩强作解事
先生又當掀髯一笑也。
輟帆謁肖像
衣冠非漢儔。
翩翩佛旙
小櫝求香油
庸衲資誑惑
良為先生羞。
後來兩賢
逆祀侔。
扁堂失本㫖。
貽誚何時休。
盍歸而長。
是正謬悠
趙元鎮題謁三賢堂垂虹過高岓。
左江右湖水。
洞庭吐吞
滄海涯涘
長波風雨
莽蒼南紀
人材鍾秀穎。
習俗清美
高風三賢
足以頽靡
一時挺孤摽。
千載青史荒祠𠋣橋側
草草漁樵市。
舟車徃來
今誰踵前軌
我從都城出。
萬事委。
名跡重輕
期要倫擬
異代豈無人意欲從此始。
山林鍾鼎
一决英偉
近聞北客言。
兵戎𦆑鞏汜。
誰能務採納
尚得扶隳毁。
歸歟固夙心
作一身喜。
征戍兒。
白骨委荒壘。
道路異秦吳。
魂夢隔生死。
江湖清絶
浮泛聊爾耳。
却坐孤懷
悲風生緑𦂶。
楊誠齋詩寄題廬山楞伽寺三賢堂
呈南康太守致虛
山房牙籖三萬軸
六丁下取歸群玉
空餘坡老枯木枝。
雪骨霜筋插雲屋
楞伽老僧兩賢
作堂要與祠千年
只供清風明月
不用秋菊寒泉
江西社裏曾常伯
李家玉潤家客巫陽招取來。
分坐廬山泉
北澗禪師彈壓風煙鼎分
一新丹碧耀層層
異時三鳳鳴還止。
舊約羣鷗喚得噟
繞砌雲尋水步
對侵簷影田塍
關心夜老梅花瘦。
别有孤山樹上僧。
劉克遜堂成土木精華
壯觀先生處士家。
只恐三賢一笑
不留隙地梅花
元張之翰奉賀西胡書院三賢堂成。
寄呈容齋大㕘
長慶風流樂天
熈寧文采坡仙
若將南國詩人比。
衹有西溪處士全。
築隄人老矣。
登山臨水鶴翩然。
容齋辦此真竒事
合把三賢四賢
蘇白知杭後先
逋仙獨以齊肩
規模不减四書院
人品誰如三大賢。
名塞乾坤無異議
光揚唐宋有遺編
殷勤來奠下。
滿酌孤山六一泉
顧先生三賢堂西湖營氣
得雪配享
方知創立何人
胡雪江名侊。
元立此堂於四湖堤上。
柳州重修圖志宣和中
太守阮閲四賢堂詩。
蕭條遺像竹林間
政事豐碑字已漫。
安得郴人惠愛
肯將循吏傳重刊。
澗泉日記張德逺
冦忠愍
富文忠
范文正公事為可法。
使三公獲盡其猷為
王業不止二百年而中㣲也。
異時歸老山林
當作三賢堂敝廬
庶幾暮想像如見其人。
朱晦翁狀之云三公所為
適有契於其也。〉
公元1265年
四賢堂忠州唐劉晏
李吉甫
白居易刺史
陸贄别駕
堂有四賢繪像
黄太史復古記。
蘇州府志堂在本府李侍御巷内。
宋孝宗
李衡侍御史
以論張說不行致仕而歸。
給事中莫濟不書直學士周必大草制
諫官王希吕相繼論奏不報
四人同時去國
布衣治賦四賢詩以之。
其後衡之孫溍。
作堂於家。
四賢之像其中
四賢詩。
吳興志堂在鎮霅樓之下。
知州高衡孫
因建樓。
即樓北虛地為小圃
四賢祠于堂所以景仰先哲
垂訓後來也。
四賢内史王公
太傅謝公
忠烈顔公。
文忠蘇公
皆郡之賢守云。
圖經宋章德象
玉山縣惠政
民為立祀。
封郇國公
號郇公堂
有戒溺子
公堂後名四賢堂
慶逺路志堂在宜山堂之後
馮京
黄庭堅
趙抃
吕璹以名之。
一統志堂在平定州州治東北隅
至元二年創建
有趙閑閑
楊文獻
元遺山
李敬齋四公遺像
眉州志堂在州學
文懿孫公
及三蘇先生
今廢。
利州路關有思賢樓
水門之上。
張孟陽
李太白
杜子美
子厚畫像
以為名。
潼川府志堂在郡學
濂溪
横渠
明道
伊川四先先像。
滁州志堂在琅琊山醉翁亭之後
今存。
宋朱晦庵建寧府建陽縣四賢堂記。
國子祭酒九江蕭公之敏字敏中
隆興間以選來知建陽縣事。
廉静易直
不務為赫赫名。
便安之。
嘗問邑之先賢
得三御史馬。
陳公洙師道
陳公師伯修
游公酢定夫
皆以學。
行風節有聞於時
慨然慕之。
乃為之肖像立祠於學。
榜曰三賢
而率邑之學士大夫以及諸生子弟
相與拜而奉奠焉。
邑人熊君克實記其事。
今刻在
可考也。
既公去而仕於
不數御史實踐三君子之跡。
而其忠言至計
所以上心
捄時弊。
别白是非正使為善者有所怙。
為惡者有所懼。
不在三君子之下也。
出使江東未幾上思其言。
復召以為國子祭酒
事獻鯁切不少變。
又使湖南以卒。
卒時貧甚。
乃至無以為家。
於是士大夫相與益高其節。
建陽之人。
咨嗟惻愴
以為蕭令尹之賢
真可追配三君子者無慚也。
知縣事會稽姚侯聞之歏曰。
吾於蕭公不及識其面。
然間其名而鄉徃乆矣
今辱為邑長於斯。
而繼其躅。
又聞邑人所以稱誦之者如此
何以致吾之意而邑人之思哉。
於是復繪蕭公像以合食三君子。
更其牓曰四賢
既成
之如公祠三賢故事諸生執事者。
退皆喟然太息勉以節義
異時出身事主無或媕阿容悦以愧乎四賢者。
而負今俟之教也。
謂子於蕭公一日之故來請文記之。
予不得辭
具書本末如此
因以警諸君使母忘今日之
又以告來者使相與歏慕興起無窮也。
姚侯名興學聚書教學者之意。
已見於予矣。
今為此祠其意尤非苟然者後之君子
可以觀政於斯淳熈己亥二月己酉記𡊮蒙齋南康軍四賢堂南康俟作堂祠四賢而以書諗余曰。
濂溪
晦庵二先生
俱嘗守是
而劉屯田父子隱居廬山下。
壯節冰玉堂劉氏故居記皆晦庵筆也余覧之慨然曰。
俟其有意風化者耶。
濂溪年五十餘上南康印綬分司南京
屯田為穎上今不能屈節上官棄官入山袐丞落落與時忤仕乞不顯晦庵在外不過九考立朝纔四十日嗟乎四賢風節如是世之高此四賢不以爵䘵動其而已仰余𥨸謂以是為高非四賢濂溪自為小官屢爭獄事持節廣東不憚瘴毒之侵雖荒崖絶島人所不到處皆緩視徐按務以洗冤澤物爲已任卒以是抱疾其言曰可止可右人無所束髮為學將以設施必不得已未晚也劉公父節義凛凛祕丞盖與荆公有善欲挽使三司條例終不為出未足多也而盡規益謂所臾去令不合衆心宜復其善使則公早用此言豈至稔異時生民之禍若是𢡖耶晦庵歷事三朝誠懇惻之意其則奏䟽大抵和議近習宦寺不除遺力至於隱㣲所難言者每每控竭無隱之孚先生封事有口日月逾邁如川之流一徃不復不惟臣之蒼顔白髮已迫遟暮而竊抑天颜覺非昔時烏虖愛之語吐自肺肝淺丈夫自絜其身者奚啻霄壤然則四賢言不欲用於時而必以名節自見哉論者第見溓溪先生酷爰盧阜乘興携客白放山巔水涯之間而陳令舉屯田雙犢徃來山中殆𩔗高人勝士之鳥者而孰知伊洛之學自明伊川以及延乎乃考亭平生尊慕以為立身實地者皆光風霽月之餘韻而史學獨儃一家卒以助成司馬公治鑑巨典者亦自青雲之深趣來耶言施於事明作空言可及物則為實不苟合者。
必合道者也不求世用者。
必能用世者也余以是復俟書又為叙次本末俾刻之以詔来者使皆知四賢經世之實如此
則其於儒道功用不為無補云爾曹彦約合集晋州省堂劎南東有州名冠帶之盛與西眉稱名大府或不散望然一郡三邑地方廣纔二百里。
博物洽聞絺章繪句嶄然露頭角士類之所歆艷文之以禮樂其來未已郡有學校祖宗盛時以迄于今其廢其葺。
不可盡考。
若其大成殿
從祀堂之對楹闢而三室闔而一。
繪像而名之。
謂之四賢堂
自今嘉定乙亥貢士黄盈進之請寓公馬倓之助君虞方簡之力也昔濂溪周先生性命之理闓後學明道伊川二程先生横渠張先生祖述其道。
發明使孔孟未言之教顯然天下
魯子子思親傳之懿隱然人心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
載祀千萬斯世者罔敢失墜可以無媿
有堂而設諸學官使夫郡之為士者望馬而起敬慕馬而取則有益馬而知樂不及馬而知懼豈不足以移風易俗文物三代之際然質諸他郡昔固有以義超者矣以夫四先生者。
足跡之所嘗至。
宗族之所嘗居聲教相關心志之所趨者有斬師友相傳則口耳之所間者有據是豈嵗時祭祀足以言其廟貌尊嚴足以象其德哉之為郡他巴蜀間廉溪之風不若江湖舊治之為審誦程張之學不若關洛前莗之為詳顧乃止其位於學宫列其名於祀典本本原原其於尊德樂道之意可謂勇矣抑嘗四賢所以皇皇後世學者所以尊之重之而不敢何意天生民愛五常之性以立天下非以其力大之足以奪爪剛之足以决也無人子之親則不足以聚族而䖍無君臣之義則不足以負心者為其㣲而攻於人心者為可畏為是故而思所一天不可無學則夫學者事業非以其步經傳知人所不以為富也人非以其𦂶麗言語能人所不以為華也
有善不知所擇不可以言致知。
懌善而不知所執不可以力行其積之以誠持之以敬然後致知所以爲力力行所以致知以言脩身則德盛而仁熟以言物則海溺而春育該非四賢垂世立教本意而後世君所以表章四賢盛心哉織自今步趨堂廡凛然四賢論說參於前躽息於屋漏犁然四賢踐履關於從容學校科舉之間而安行富貴貧賤患難之際誠實事親從兄之始。
而善推其所為於四方萬里之外
兹堂之作。
有功名教多矣。
如其義利之不辨
决擇得失之境操舍不察
顛冥利害之塗誦其言而不惟其義。
其迹而不求其
終日樞衣乎四賢
而常若與四賢隔乎宇宙
此則鄉黨自好不為四賢何有
不敏
以誠告。
嘉定丁丑二月朔日記黄勉齋鄂州四賢堂隂陽分而五行具。
人物萬事出。
太極之妙為之根柢
周流其間
充塞貫徹右今。
不可離也形交氣感而禀受不齊
慾動情好惡無節
形役以氣移。
理以慾昏徃以情鑿。
鄉之不可離者。
梏亡茅塞莫之存矣。
圗書出而天文始兆。
聖賢人文始開。
二儀肇分仁義着矣。
五氣布。
五事備矣天秩
典以天叙
而教行焉。
因至顯之象。
至㣲之理。
人事當然天命本然
加之以操存持養
動容周旋無適不由於斯道之中矣聖賢
與天無間
凡有血氣
莫不尊親
心之秉彞不容已也。
周德衰。
邪說並作
言道者虛無
論治尚功利。
談經者溺訓詁
工文騁詞華。
千有餘年。
天理湮晦雖悶慱俊偉之才。
未有能窮其㫖歸者也。
龍興
德配天地
尊道以儒。
出治以仁。
經術文章
一根於理。
儒碩士。
彬彬輩出
上儗三代
下軼漢唐
何其盛哉
漸摩積累斯道之乆蝕者復明焉。
濂溪周先生不由師傳
洞見道體
無極太極以明隂陽五行之本。
人物萬事分擾定之中正仁義人極立焉盖與河圖洛書相為表裏周子以授伊洛二程子。
程子言道性命自此出而㣲詞奥義學者未之達也新安朱先生禀資高明
厲志剛毅
默識篤信力行
體用一源
顯㣲無間之㫖。
超然獨悟
而又條畫演繹以示後學周程之道至是而始著矣。
窮理盡性以至命。
存心養性事天四先生孰發之。
道之不明
學者無所見而異端禍之也。
四先生之道。
諸人心之所固有天理不可易。
則邪說不得肆。
而皆趨於至正之途。
止於至善之地矣天下學者尊信崇尚
以為孔孟之徒復生斯世
祠之學官
以起學者敬慕
是則師儒之職。
會稽石君繼喻之意也。
石君鄂州教授
而餘適分符於沔。
石君之先太常寺簿
朱先生門人高第
以餘為同門後進嘉定八年春二月
四先生祠堂成。
遣其學正張𤭘孫來請記。
四先生之書。
家傳而人誦之矣。
關於道體大要
以見四先生道光盛大本原固有自也。
夫以天命之在人甚明。
前賢教人其至。
聖朝之重道其
師儒衛道甚切。
則遊於學校而拜於祠下者。
思所自勉哉。
德安州志堂在應山縣西南三百九十五步。
兵燹
堂廢基存。
中述繫辭傳曰。
可乆賢人
可大賢人之業。
又曰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聖人辭㫖
空言哉。
應山四賢二宋二連四賢也。
于邑南法佛土
相與游好六經沈潜諸子
講學德業日新遂能巍科
膴仕
足以化民成俗足以開國承家出處淵源
具在本傳
應山之士。
聖人詩書福澤者。
四賢漸染也六一公張右史湯户部汝隂四先生皆有術焉。
兵革餘堂圮毁四碑俱存我朝廷任賢使能首選守令。
燕山從恕字士賢者來宰是邑則斯堂又日新矣其始至也詢故址荒榛基之隤者完之碑之什者起之文則蝕者深之又率一邑善士戮力鳩工
瓦甓堅石物礎材木上棟下宇一如古製堂成令尹士大夫之賢
一交會或談經政事
或賡錢錯觥籌四賢清風穆如也。
若夫春日遲遲未華緑㽔萬物發揮一何嬉嬉夏天岸巾良苗懷新萬物之舒伸一何欣欣空明月白風清萬物之向成一何繩繩冬雪飄零農夫輟耕萬物儲積一何盈盈四時景物若是四山環峙若是升斯堂者有弗四賢業者繇是富有日新
可乆可大庶乎作新斯堂之因可槩見四賢堂記首之繫辭至正六年。
嵗在丙戌陽月吉日記上饒志堂在鉛山鵝湖寺晦庵先生朱文公僖。
復齋先生文逺公
象山先生文定公九渊
東萊先生吕成公祖謙
淳熈間相會
講道于寺中後人思之。
立祠堂。
今在寺法堂之西。
晦庵先生
陸先生賦詩
蒙齋先生𡊮公甫為賛孩提知愛長知欽。
聖相此心大抵有基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
留情傳注榛塞
着意精㣲陸沉
珎重友朋琢切須知至樂在于今右復齋文逺公德誼流聞所欽别離三載關心偶扶秋過寒谷又枉籃輿逺岑
舊學商量加粹宻。
新知培養深沉
只愁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晦翁朱文公墟墓興衰宗廟斯人千古靈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
拳石崇成泰華易簡工夫終乆大支事業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處。
真僞先須辨古今
象山陸文安公詩即是道。
勿助勿忘。
愛親長。
易簡平常煌煌昭揭
神用無方
再拜萬古芬芳
若大曲折萬端
辨析毫釐。
用力甚難。
上續伊洛
昭哉可觀考亭遺規
世世不刊
偉歟東萊氣象
春融
相門事業
元祐申公
以大
問學磨礱
其學伊何
萬折必
復齋碩大以寬。
其儀如鳳。
其臭如
弟兄琢磨
惟義所安。
此意寂寥
令我心酸
四先生盛德矣。
復有謏聞
願畢其
與同共之世謂鵝湖之集。
老先生論議未能
以是妄加揣摩
其失逺矣。
夫子嘗曰君子和而不同不同
所以
不蘄於合。
所以一致也。
天生英賢
扶植斯道。
愛親長。
一性靈明
大地
萬古不可磨滅者又入之也或為之也勇。
勇宋無漸
非不勇也。
其所由之門然耳鵝湖之集誰得而議其異哉弟子講學切之。
又瑳之。
琢之。
又磨之反復辨明求一是若慮其不相合
非而口然之。
此乃賤丈夫所為何足以窺諸老先生之門廧耶。
右𡊮蒙齋賛說建昌盱江志堂在建昌郡孔子之右。
傳爟記元符改元。
縉雲管公以朝散郎知軍事下車明日孔子退進學諸生堂上
接致惘欵。
歷視齋室什物如式而裕馬命幕中上官彞教官推講成均之法以教率之每旬朔臨察考其行能之進否攷其善者。
有以異之。
而後羣心知勸一日諸生而語之曰吾聞盱江世多君子
有若李泰伯
曾子固王補之鄧聖求豈其人歟諸生避席貪然應之曰然。
公曰是皆所謂賢者也性之歟學而致之歟諸生堯舜湯文武。
仲尼無非學也。
孔子不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無義不如學也未聞其非學。
公曰然則學固不在於我乎。
諸君無忽
於昃即孔子之右。
翼而為堂。
訪求四人者之像繪之於壁。
牓其額曰四賢暮過乎其前者
視其有以其人而自勉也。
諸生感說
亹亹瑳磨懇激
不敢須臾怠。
明年仲冬
被召登對
行。
學之生徒欽服佩。
若有所失
使人東巖山人曰。
歸矣
何以吾等一日不見
子其為我四賢堂且著公之所以為堂之意。
以勿惰於學者也。
予聞其言而善之。
使者曰。
若知之乎。
入之未嘗有過人之性。
有過性之學。
今夫可欲之善同出自然之天。
擴而充之。
至於不可知之神。
受性之初。
未始有賢不肖之辨。
而終以不克馬者。
與否而已矣。
故曰性相近也。
相逺也。
荀卿曰。
學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扁善乃可以配堯禹
四賢之性。
與人異乎。
無以異也。
特從其所以成存者而論之。
則人之於學。
可以已乎
若夫專以口耳為工。
鈔掠為能。
以徼瞬息利達
是皆滅天真
沈人僞。
君子之棄。
小人之歸。
先王所以教學
管公之所以期處之意。
四賢者之英靈
亦且愧羞憾恨
諸君勿為之也。
使者曰。
君子所以為賢。
我則聞之矣。
窮達出處不齊
何耶。
窮達有命
善學不以與焉。
至於出入朝廷居官行已。
見於史筆
與文章之留於世者。
後之讀其書。
考其世。
論其人。
有知之者矣。
奚容有論。
姑為之記云。
峽州志堂在州治
二蘇歐。
是也
端平兵火不存
夷陵范楷四賢堂記峽有四賢堂
尊賢也。
歐陽公嘗宰夷陵
祠而祝之固宜
二蘇山谷
經行題詠
而郡人合祠焉於以四公之賢
時而後世者。
獨峽人知之深而尊之至也。
堂舊創寖圮。
蓬茁其間肖像妥靈
適宜稱。
郡守公報政之暇。
度地子城東偏
奠基啓宇
閎敝高潔
爾邪楚塞。
月峽諸臺。
左右
映帶
江山環拱
花竹明秀
過者凝停
涓休考成
移書以記屬余。
且書扁榜
顧以晚陋得附名幸矣。
贅詞是懼雖然
所以表郡人尊賢之意。
則不可没也。
兖公以道德文章
韓孟
千載獨立
𦕈一世無朋
二蘇龍騫鳳翥迫而附之。
非蕭勺而
塤篪而應。
太史晚登蘇門
直以孤摽逸韻
方駕先達
寒梅婥約
自足頡頏姚魏間。
若夫師友淵源
心會神受。
異齊同趣
有出文字之表。
士大夫不能盡觧。
而峽人識之。
偶然者。
不然
騷人墨客
少陵樂天以來
寄興于峽者不一也。
四賢云乎哉
想其夕陽素月交輝
煙颿沙鳥出没
光水
顯萬狀。
岸幘離坐笑傲如生
安知無神之適耶。
於斯堂之設。
所以喜峽人知之深而尊之至也。
自今官於峽者。
顧望想像
緬懷典刑
曰邑政觀風
所為而賦也。
雙橋誰所愛而也。
三游青溪
誰所過而題也。
古寺澗泉
誰所汲而記也。
陽城居晋之鄙。
熏其者猶數千人
四賢清風邪。
槩聞。
興起其所尊慕
惟之峽之士。
以㣲峽之俗有餘矣。
高侯其知所先務哉。
侯名叔獻
淳熈間司農少卿
屢帥藩閫之子也。
其所慕用建立
知能世其家云。
用敬書之。
又從而歌曰。
百世師六一翁
弦歌惠政聲摩空。
眉山伯仲人中龍
長江西社太史公
黄帽青鞋幾經從。
四先生清風
光焰衣被長虹
西陵假寵終窮
偉哉使君知所宗。
高堂恍如音容
為我瓣香銘其衷。
千載一念將無同
寳慶丁亥仲春望日記
朝請大夫起居郎兼國史院編脩官。
實録院檢討官
侍讀范楷篆額
朝散大夫給事中國史實録院脩撰樞宻院編脩官兼崇政殿說書鄭清之清之弱冠璧水
晚繇舍選上南宫
得一第。
客授夷陵宿四千里。
三朏朓廼至
車未濯脂。
即徧尋先賢遺跡
摩挲舊碑。
歐陽兖公詩什
一日黄牛廟
親見所謂石馬一耳者。
廟有蘇長公
碑石
筆勢遒逸飛動
與他蘇字不䫫。
愛玩乆之
歸而搜攬名勝所嘗題品之處。
徒有林霏江月
野花岸芷
媚嫵寂寞之濵而已
四賢堂者。
庶幾激清風而勝槩
猶足識峽人愛賢之私。
棟宇圮陋。
伊鬱
去之餘十載。
峽之夢。
時一訪枕上
左史范公以記示余。
且知高侯一新斯堂。
忻然欲書之以滿昔年所不足之意。
之江清邃
風俗淳古
余嘗攝郡屢月
獄訟聞然。
郡有簡薄堂。
每愛其名之不虛於今
侯政成譽起。
又能尊表四賢寵靈月峽
江西岷蜀之秀而集有之。
典刑所被。
風氣遷焉。
自今夷陵人物者。
奕奕改觀矣。
喜堂之成。
又以信侯之賢
因書以勉峽之人。
丐刻于碑隂云爾
寳慶丁亥季春一日
四明鄭清之
撫州府羅山羅鑑吳氏四賢堂河汾續經罷。
洙泗還清風。
深衣大帶垂。
身退道則豐。
一編通言在。
萬古盲聾
遺像偉然
環溪公。
經濟學有用
寧與占畢
晨唱第。
夕對蓬萊宫
儒林淵源
不遣朔庭空
遺像偉然
國子公。
中興韓吕
文章鉅工宻年徧㕘請
一鏃直箭鋒。
錦賬與畫戟
積古不蒙
遺像偉然
吏部公。
敬齋一則話。
傳自南軒翁。
于湖金玉之。
諸老歸下風。
不使帝制
嗟哉吾道窮
遺像偉然
吾敬司封公。
王十朋詩誰品鄱陽守。
四人不知
如何堯舜世。
能使野無遺
五賢堂東家雜記孔廟太夫人殿。
東廊以北曰五賢堂
孔庭繤要宣聖舊廟宅。
魯國夫人殿後五賢堂
輿地獨孤反。
柳開
李餘慶
王安石也。
堂在滁州琅琊寺
内翰王公
歐陽文忠公
張文定公
曾文昭公
盡畫于琅琊山寺中。
後又刻東坡像為五賢
郡守張商英詩云。
文昭文定與文
内翰元之四公
正事風流第一
典刑人物更誰
能詩只有東坡老。
到處唯尋六乙翁。
欲遣滁陽作客
五星聚此堂中
堂在臨江軍講堂之西。
翰林劉公
中書劉公攽。
中書孔公文仲
禮侍孔公武仲
金部孔公平仲之像。
平江府志堂在講堂之左。
五賢
陸贄
范仲淹
范純仁
胡瑗
朱長文也。
名臣言行録朱晦庵乾道六年南康軍
五賢堂
陶靖節
劉西澗父子
李公擇
陳了齋白鹿書院
聖賢教人為學大端
條列以示學者
江都縣志忠韓公𤦺。
文忠歐陽公脩。
集賢劉公敝。
正獻吕公公著
文忠蘇公軾
繪像設祠于平山堂
淳熈十六年
鄭公興商别築屋于堂之
以是名。
嘉泰元年
趙公師𢍰一新繪像
春秋祀之。
紹定間兵燼廢。
五年
史公岩之重建平山堂
繪像堂上
今存。
魯國曹州四賢堂
金山東東西路提刑使濟隂賀揚庭
户部尚書定陶任天寵
監察御史東明東明舊屬曹州張特立
武軍節度使隂商
詞賦狀元東明王鶚
鄉人為之立祠州學内。
以申尊慕之意。
岳州志堂在州學
濂溪
明道
伊川
南軒
晦翁
一統志堂在泰州光孝寺内。
張發運綸。
范文正公仲淹
富文忠公弼侍父為征官讀書于此
增郡先賢胡侍講瑗
王内翰禹偁五賢
今堂荒廢
程雪樓洛西書院碑。
落成
又購司馬獨樂園故址
五賢堂以祀伊洛諸儒。
以廣教養之所。
豫章五賢堂
南昌府
祠西南昌尉梅福子真
漢豫章太守陳蕃仲舉
處士徐稚孺子
晋豫章太守范寗武子
江南西道觀察使韋丹文明宋朝慶曆七年
太守張環五人之像。
州治西偏
依城立樓。
樓之下東向為祠刻石之。
其略曰。
禮賢陳仲舉
興學范武子
遺愛韋文明
直言梅子眞
有道徐孺子
是皆有功有德於民。
禮宜祀焉。
榜曰
不名之以五賢
有來不拘以數也。
今洪民直謂之五賢堂
豫章續志堂舊在州治之西。
詳見豫章
後遷于開元寺西廡
兵火之後
祠與記皆不復存。
德音不已
遺烈如在
紹興五年秋
毗陵胡帥世將假守
立祠故基梢南。
訪求遺像
命工繪畫以時祀典
且為之賛。
梅子真賛云仙子真。
補吏南昌
求假傳。
皂囊
指世陳
厲志竭精
美高絀秦斥鳳伸章。
察景。
亡失其柄。
允矣多士
為國重器
衆賢人斯畏忌
何以徠之。
道在砥礪
鳶鵲遭害
仁鳥增逝毋為按圖。
求驥於市。
孔裔。
宜後成湯
嘉崇德
自我推明由鳳莽。
卒觧漢綱
防之亡
吾言有徵
逝將逺遊
乘雲帝鄉陳仲舉賛云汝南多賢。
仲舉其尤。
一室蕪穢厲志自修
元禮刺部
威行予州。
屬城引去
仲舉獨留
縣榻兩郡
始自周璆
忤冀左遷
救雲坐免
社稷是為。
見非必諫
授邑不義
上奸象緯
傾宫可嫁
天下
盤游肆縱
三空
黨錮死徙。
坑儒何異
竇氏臨朝
初被寵褒
覧節盺
群女。
伏厥辜。
請行天誅
危言上聞
凶人側目
满朝群臣。
畏害耽䘵。
汎汎東西
如河之水。
仁為已任。
獨懼戮。
不終
義激頽俗徐孺子賛云孺子居鄉。
少為諸生
匪力弗食。
守道躬耕
群守方峻
門無賔客
一榻高懸
生來則設。
七舉廉茂
五辟公府
不屑就。
豈徒處。
三賢
誰為後先
角立傑出
孺子有焉。
辭辟諸公
而懷知已漬酒炙鷄
吊喪千里
南州高士
有道我推。
生芻一束
謂莫堪之。
仕者行義
居者求
共振
高風
式是百世
范武子賛云武子名家
好學多聞
進不附勢
見抑于
崇虛
蔑棄典文
禍深桀紂
乃坐清言
我辭闢之。
亂源
言以
位以行道
自為邑。
興學校。
暨登牧守
明孔教
俗尚
知忠孝。
道行
世推儒效
韋文明賛云元和中興
吏多循良
孰為第一
世推武陽
武陽臨民
其在江西
德最厚。
洪有灾害
不知避。
孰圖去之。
自我興利
有堤如截。
水不城嚙。
瓦鱗鱗。
邑居不焚。
陂六百所。
溉田萬頃
嵗丁大旱
五榖垂穎
民或未勸。
以誘其訓。
其程
卒用有成殁四十年。
老歌
帝命史臣
播厥聲詩
章水滔滔
西山峩峩
與詩永乆
公名不磨
隆興元年
鄧帥柞重建府治東北
淳熈七年
張帥子顔又徙于府治東南
今在府學殿門外。
賢牧為兩祠宣城宋王遂五賢堂二仙堂者祠尚書郎謝公眺。
唐供奉翰林李公白也
五賢堂者。
宣州觀察使顔公真卿
太子賔客白公居易
吏部侍郎韓公也。
祠事二仙而增三賢為五者。
所以追仰高風
景行先哲
非徒設也。
由吳晋以至於
南人物。
何止謝公哉自梁隋至於唐。
非獨四賢也。
謝公青山而守宣城觀其天際識歸舟之句。
非食煙火者所能
而李公乘采石惟有敬亭山之詩。
亦非謪仙人不能道。
陳公誦其詩。
名之二仙吳公潜刻碑以記其事。
夫仙。
非人力所能至也。
耿介絶俗之標。
瀟洒出塵之姿。
非言語之所能形容
而文以貫道
夫豈偓佺喬松所能盡。
謝公仕非其時
卒死非辜
李公不及元之盛。
避地姑孰
貪生者。
然唐自平隋。
罷去昇州
浙西觀察使宛陵
而顔公以剛直之節徃莅之。
忠烈名存百世不泯
白公宣州奉詔擢第
清名直節
見於諷諫
遭時賢相
不及附録會昌之盛獨有高文大册流落外夷
大曆貞元之間
乾清坤夷號為中興
韓公振起八代
就食江水
孔孟之後
一人而已
然則五賢之祀。
不于其行事而于其
不于其仙而于其賢。
外設三楹
内取一室
青山流水四面尭珠可横流浮圖對峙仲明之所憑籍亭舊有二仙像乃求白公于平工韓公郡學而颜公之像未之得劉汝進來自金壇因使求馬道過牛月山瞿然若有驚者問之則顔氏祠堂入室謁馬得具像歸與夢若合詎知祠像之不當合一耶因記其事使後來者有考云容縣郡志為古舊隷交州貞觀八年改為容州迨今六百年矣刺是郡者未常之人惟五賢為稱者豈非鳳凰麒麟不常所以嘉瑞也歟唐代宗時元次山身論夷酋綏定八州繼有王宏肱
出則募士與賊鏖戰復彊在德時有戴叔倫綏陳夷落威名順宗時韋文明崇學教民稼穑仁化盛行建炎間王慶曾思慕元子刻其儀表以使觀省蠲免科租刻石猶在五賢豐功實德青史盪人耳日豈易得哉朝廷極逺分符而至者類皆因循苟且其能興利除害景慕先哲者自無一二唐元子建炎中一百七十年有王慶曾出焉由慶曾以來六十餘年有譚公出焉譚公以來二十年馬公出馬寥寥六百年間五賢之名得譚公而始彰五賢得馬公而益顯思賢之堂雖剏於譂第止用小牌列其名位宥於壁間欽慕勤實則未備未幾頽毁
尺椽片凡無復仔者經八政而恬不介慮我公既至念其湮㣲而新之望其像而祠五賢守之不易得如鳳鳴朝陽麟遊林藪治世嘉瑞也抑嘗間天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壬以天下未足尚論古人其詩讀其書如正考之慕尹吉甫司馬相如之慕相如慨然企慕於數百年下得右人尚友意可不深加而屢歏耶公之盛年倜儻英鋭之氣言天下事三相以焉言賜對孝宗頗蒙加納四十九篇其言精椎無非切中利病自欽倅滿得郡入對復論蠲海蠶之丁稅罷廣氏之科擾乞復白皮塩塲在於興利除害以便民者念念不忘上可其奏罷行之抵下車初創郡學勸課農桑有古循史之風比之五賢相伯仲其人槩而記之使後之於此可以想見嘉定元年冬至日洛陽翰林學士王惲大德丁酉春洛陽薛君友諒邵氏安樂故址起柌屋設康節
迂叟明道伊川横渠肖像庸致嵗時香火之奉牓曰伊洛五賢堂神嵩清洛户庭明年秋來師屬不肖為之記乃告之曰二帝三王治人之道侍孔孟而後立極垂憲貽則無窮不幸厄於秦雜於六朝隋唐雖有名公碩士間作迭出氣量足以弘至闢除異端智識不能盡窺聖賢要奥語焉而不精懌焉而不詳又局於章司文辭之求亂以功利禍福學者汗漫支離莫知時則衞道之士而無傅道之儒陵遲至於五季可謂伊洛諸公
奮起百世綰恃道樞探窮間源克紹絶學有以聖賢之大外有以俻踐履節日之詳故孔孟之教復明斯文歸於正後學知所適從蓋二百年於兹然而科舉利䘵之習乆遽未卒變以極夫功用之至伏遇我世祖文武皇帝資侹上聖運啓休明崇尚儒術禮賢於是許竇王姚諸公伊洛學陳孔孟立極垂寭之教以致二帝三王所以治人要道盖已攻明德新殊効中統至元之傺今内而賛𦔳經綸外而佐理前日執間傳經之士推元本自伊洛諸賢發明維持不為鲜矣雖配享學宫下通可也二程世家河南康節迂叟横渠聿宋胥宇相從至數十年之乆聚精會神推明訂正
無匪修齊治平方任命道德之理至談笑游術之智俗物致知之餘篤志力行清修苦節顓以移易風俗勉𦔳學者為主今讀遗書故迹英邁純粹氣象尚可彷佛廟而貌之渒嚮之景仰高明足以致其誠懇而後瞻拜清尤者可以感具善心何俟贅無陋辭於其間哉。
以不敏辭友諒曰昔潮人終韓文公東坡碑南雄起三先生祠晦庵作記謹嵗月後來不為無例曰若扳援聖賢則不肖年近衰老懶於筆硯雖有言又奚能傳於後九恨光世為各中名士讀書懷行簉士版可謂不墜箕裘前任常德府九賢今人創兹字庶幾有意治人非特要取其名而巳也是不可不書。
戊戌嵗冬十二月臘曰記茌平梁冝小南五賢堂昉於翰林直學士郡人薛公友諒而完於河南府路經歷北平君巨大德丁酉春薛公詢九真康節舊安樂寓。
將奉司馬文正公豫國程公明各例程公伊川
安伯邵康節郡伯張横渠字而祀之已懇翰林學士王公惲上始允終拒用爽初謀少東繼得獨樂故址六畝市之起正堂三楹肯額廼翰林承㫖劉公奉勑書復為東齋三楹餘未畢而公逝後無人主管齋堂至元已卯知事李殷將復營葺村具值汴省賊亂中輟至正卒已知事李克恭通城縣尉馬
即故棋立至正壬午春莅止
君於内方締繕重構四齋山亭釣魚前門共十間坳鑿也溝水注之養稚子魚
仍葺齋塐所謂五賢府上其事置書院山長用主祀以傳教重九信宿監察御史申達樵隠公行臺陝西過謁庭下已而周覧揖嵩多盧氏萬安伊闕轉顧芒嶺郊鄏俯窺游魚
洋洋圉圍源流伊洛嵐霏波影動摇户牗執謂美哉佳致盛事子所發揚于辭勒石以勵洛人
復之古今天下之士。
為學為教莫或於經
盖經
事。
聖經五易詩。
而有
春秋而有正所謂一而二。
二而一者馬。
孔子祖述憲章堯舜文武之道而已
又嘗曰吾不復夢見周公
洛邑武王之所定鼎
周公之所營治
道傳孔子孟子而失。
天生程子兄弟河南絶緒道學文運重昌横渠二程外叔。
西銘正蒙。
前儒之所未發。
康節隠居于洛能以數推天地隂陽
逆知其變。
皇極經世
易經正鵠
經學之興于洛也司馬遷南遊選適父太史公留滞周南病且卒見於河各之間。
遺命其所次舊間曰。
周公没五百嵗有孔子
孔子至今五白嵗乃繼春秋裁以已意。
表書世家列傳史記以垂百世之去温公歷代繁重
左氏體為以進英宗命續其書。
乆居洛下
專心史局
十九年
方始成編神宗製序賜名資治通鑒史學之典于各也而五賢聖門
叔世甚大。
同居於洛没而於洛矣。
且洛處天地之中。
嵩岳上臨鎮星
其數皆五。
五賢血食于是其理固若默
可以輕議。
樵隠其言。
于是乎薛公字友諒
文靖公之子泮則為九賢
伊闕則為平泉書院
永寧則為洛西書院凡闕繋吾道者
鋭意過如飢渴
五賢市地屈於道士而無懈卒得君竟底于成。
此又吾之告。
後學知。
乆恐湮没
識之雲。
宋吕南公灌。
園詩相望千年
此地追崇五賢噐業不同流俗淺。
聲容终得後人傳。
壁聞碑板墨。
砌下莓苔長野錢。
何似淫祠禍福歌呼士女喧闐臨邛記宋太博楊公三友邛之火井
西憲察院公廣意而五賢
皆有詩以見志
山静水動
風清月明
於此又有竹馬
虛中而圓外。
有道有德者似之。
二公以為友或以為賢。
何也。
所謂友者。
天下之賢所謂賢青無適不友也。
不肖固嘗見賢思齊
求友而不挾。
輙景所二公之意。
願與五賢莫逆之友
故離而為五詩
若大泊然忘我
萬態一視
逍遥無何有之鄉
則於物也。
非友也。
非賢也。
非不賢也。
惟其而已矣。
庸詎知我之為物耶。
物之為我耶。
峭㧞青天
巍峩方國
願與君為友萬古一色青泉出山一到海流不息願與君為友果行育德泉清不媚
挺挺凌霜雪願與君為友。
虛中勁節
清風冷然襟袖披拂願與君為友。
見長及物
右風明月青天星隠晶耀
願與君為友。
無不照。
右月
永樂大典卷之七千二百三十六
重録緫校官侍郎高拱
學士臣陳以勤
分校官修撰臣諸大綬
書寫儒士臣吳仁
圈點監生臣林汝
    臣董促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