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六九九 (自动笺注)
永樂大典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九十八陽
公元321年
江〈九江府十一寺院江州志諸鄉太平興龍寺。
虎溪
本晉東林寺
太元九年
桓伊置。
法師慧逺道場也。
西林
東林
一統志
東林禪寺
舊忠載在州境。
晉武帝太和十年建。
唐號太平興龍寺。
最為廬山古刹寺
慧逺袈裟
梁武帝鉢囊
謝靈運飜經貝葉五六片。
潯陽志云。
東林寺
自唐間元以來迄于保大顯。
德間文士碑誌游人歌詠題名
雖班猶在
淳熙己酉
回録之後
徃徃不存
白樂天集云。
東林寺鴈門
慧逺舊道場。
首露壇。
白蓮池在焉。
東林北堂湛湛見底清。
中坐白笑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影。
清颩散芳馨
洩香銀囊破。
瀉露王盤傾。
我暫塵垢眼。
見此瓊瑶英乃知紅遵筆。
虛得清净名。
夏萼數未歇。
房結絻成夜深衆僧寢。
獨起統池行。
欲收一顆子。
逺寄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
人間種不生。
殿曰神運
作殿餘水數尺。
南唐元宗題曰。
仲運之水。
臺曰佛影
義熙八年
罰賓僧與南國共立
孟懷玉
王喬之
張舒
殷隠。
毛脩之。
宗炳
殷蔚。
范悅之。
王穆
咸賦。
邊自銘五百字。
見本。
劉遺民讃有曰。
雲表呈暉。
影侔神遣。
功出理諧。
非人運。
瑞相閣。
陶侃
所獲金文殊像。
語在天池寺條。
上方塔。
藏佛馭所携釋迦舍利
宗炳十八人爲蓮杜。
十八賢臺。
臺本在鉞船莑巨石上。
今寺存其跡。
謝靈運又作翻經臺。
白蓮池
靈運求入
拒之。
靈運乃鋻池。
為臺飜經
蓮池中。
雅敬淵明
入社
淵明以不戒酒拒之。
破戒盃酌
陶竟不至。
時陸脩靜。
有道之士
送客過虎溪
送陶陸則不覺過之
世傳虎谿三笑圖始此。
李靚三笑圖云。
古人𣈆折不可追。
人相見入古時人間觸事如吾笑。
何必門前虎谿
又有前軰題云。
陶淵明醉兀兀
陸道士行遲遲。
飲酒過谿都破戒
何人斯如斯
殷仲堪談易䖏。
聦明泉
當時迹也。
逺指泉曰。
君辯如此泉涌
故名。
唐孝德裕賦雲講精義松間是也
梁置甘露壇。
太清中。
襲法師講經
甘露浹木三日
因名。
江面戒壇
此其一也。
唐置經藏院。
寺東廡。
樂天草堂
後亦來徙。
本在香爐峯北。
後廢
好事者
即寺北為之。
五代復毁。
本朝至道中追剏。
會昌三年寺廢。
户部榜貢其寺。
未幾復。
大中三年
崔黠作䟽唱之。
周碏題有曰。
半死白蓮初降露。
欲成荒地又鋪金。
僧聞石室猶在
虎印溪泉迹來沉。
南唐五杉閣。
元宗僧應之作有五杉集。
本朝興國二年改額。
羅漢筆嚴等閣。
紫煙滴翠等亭。
元豐三年改爲襌寺。
寺之舊物有𣈆安帝輦
相傳𣈆安帝所留。
貫休詩。
元舊輦殘雲濕。
後人疑爲玄物。
安帝見過遷。
亦宜有輦。
逺公袈裟
笁道生塵尾扇。
佛馱耶舍。
二尊革舃
謝靈運貝多葉經。
韋舟施經。
尾題真元十三年寫。
又據載記元和四年
江西觀察使韋丹
夫人蕭氏服珥之賢。
已降
洪州抄謄致之。
仍定堂殿
會昌寺毁。
亡過卒。
僧正言補之
大中中
舟子廉察
再作堂宇
樂天文集。
太和九年
文集六十卷藏之
會昌中復送後集十卷
及其寫眞
廣明中俱為高駢取去。
太和六年
楊澈抄謄補闕
後亡失。
景德四年
史館書而賜之景德二年重寫。
明道中又為部使者許中所借。
今本皆奇僧抄補爾。
張僧録盡。
洪錯摹惟摩像有唐明皇銅像
李通玄。
長者樂天父子寫真
苗紳贊舟云。
烱烱韋公。
儀形山立嶽峙爭峻。
陂澄莫挹。
霜鶴下雲。
鸞孤集。
始帥鍾陵
家饒户給梟鯨之後
干戈遽戢。
蠡爾蠻陬
銅柱
交趾失守
天威震怒
嶺隅之泉。
俾之節度
士飽而歌。
民安如故
上嘉元勲
爰用作相。
詔㫖綢繆
三四陳讓
莫允其祈。
猶勞將將
鳳池之畔。
麟臺之上。
見㣲還。
無勞審象。
賛宙云。
天秉仁傑
為國楨。
岳則降神
公膺炳靈
往在元和鎮鈐洪井作民父母
為國藩屏
興利除害民若已並惟昔高門
實鍾餘慶。
迨逾四紀
猶傳歌詠
長養戒就如初踵頂
奕奕武陽
遺象肅荘
其慶金玉
其姿鳳凰
永永耿光慰此一方
靈運張野碑。
柳公權字。
語在碑刻顥。
裴休隷。
東林寺額。
徐鉉太平興國之寺。
劉孝綽
孟浩然
李白
崔融
錢起
裴休
皇甫冉
杜荀鶴
樂天之詩。
世稱寺古者無先焉
題詠
寺詩詩孝綽月殿耀珠幡風輪和寳鐸朝猿響棟。
夜泉聲惟箔。
全篇浩然詩。
香爐峯條。
白東送客月出猿啼笑問廬山何勞過虎溪
石溪流已亂。
笞徑人漸㣲
日暮東林下。
山僧獨歸
昔爲廬峰意。
况與逺公違。
道性寂寞
世情多是非會尋名山去豈復望清暉
我尋青蓮宇
獨住沃州闕。
霜清東林鍾。
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靈空。
天樂不歇宴坐寂不動大千毫髮湛然冥冥心。
曠劫出没昨度厈山下
春鶯繞弄婦。
今來盆水曲。
秋鴈晚行飛。
國有文皇召。
人慙謫傳歸。
迴行過荒塔。
歷覧遍吳畿杏樹時乆
蓮花刻處微。
南溪兩。
東峴日輝輝。
瀑溜天童捧香法衆團。
煙雲道路鸞鶴驂騑上靈儀肅。
生公談柄揮。
一兹觀佛影暫欲罷朝東林生早凉。
高枕逺公房。
大士看心後。
中霄清漏長。
驚蟬出睹
徵日䕃回廊
何幸沉疴乆。
含毫藥王
麟臺朝士辭書府。
鳳親禪宗帝京歸到雙林惠逺
行過五老淵明白衣居士班爵
敗衲高僧世情
引得病夫無外想。
一身師爭笙先生
閑看秋水無事
外結寒松手自栽。
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書來然知杜日辭巢去。
重陽兩間
淺薄何稱獻納
臨岐終日徘徊
荀鶴詩。
本傳
樂天䆫灯熖短。
爐火氣深。
索寞廬山夜。
風雪宿東林
又憶楊主簿新年三五象林夕星迢迢鍾梵遟。
花縣當君行樂夜。
松房是我坐禪時。
忽看月滿相憶
始嘆春來自不知。
覺定中微
明朝更問鴈門師。
鄭常僧僧家無住早晚出東林。
行道真相
頭陀苦心
持齋山果熟。
𠋣錫雲深
溪奇誰相待。
香花梵音
張毅夫駐斾東林清泉病心
爐峯溪近
煙樹荔陰。
溪浚龍蛇隱。
嵒高露侵
猿聲雲壑断。
鑿韻竹房深。
欲間吾師法。
𡊮年力不任曹份峯頭不住孤煙
池上相留白蓮
塵網分明知東縳。
要須騎馬雲泉徐知證聮句古殿巍莪鎮碧峰
𣈆朝靈應題神踪。
林間鳥驚朝梵
嶺上孤猿聽曉鍾
蝶戀半岩灼灼
鹿眠深谷草茸甘。
游僧駐錫心皆佛。
老樹撃煙勢似龍竹陰扁青靄合。
嵐蒸幽徑緑苔封。
老來欲脫塵境
闌訪空関不厭重。
本朝張啇英蕩東風物華
渡江初喜絶塵沙。
蔽空杉徑四百里在處旗亭三五家。
山葉青茶來過。
水畦漫白稻初芽。
憨懃說似漳圉侶。
南北隨鄉不是誇。
郭祥正寳陀巖下檀葟。
舊客欣達煑术湯。
憶着東林手䖏。
十年得雨眉霜。
汪藻教授擾擾塵勞懒曳椐。
此生終待老匡廬
兩山分破吟難盡。
一水飛來盡不如
紅杏成壇今髣髴
白蓮結社躊躇
泮害夫子敦約
共棌新間廣舊書
李彭贈僧脱盡膏梁氣。
祗餘雲壑姿。
囊中及遁馬。
筆下惠休詩。
木末鳥還語。
花邊蝶浪窺。
平章頼公等。
吾病不能奇。
岳珂聞歴煙岩古。
琮琤啻澗横。
海潮秋八月
山雨三更
肯作隨流想。
難忘漱石情。
壯懷激烈
聊復以詩鳴。
吳澗勸耕細靄輕煙晚晴
肿驅小隊城闉
頓將泉石膏肓療。
廬山目真。
古殿葟無盛夏
齋厨啟有餘
道旁處處流水
一部笙葟更可人
齋日簿書塵。
不覺光陰暗裏侵。
忽見前山花發
始知今歲春深
風尚寒吹靣。
䃳雪金無早繫心
憂國憂民早日事。
新來嬴得盈簮。
翻經白蓮池包信野蔓高臺下。
前朝不誣
金文翻古偈。
漢字胡書
綵綫風飄斷。
緗篆火燼餘。
雲間白日
穿水照笑渠科斗更改
庵園幾遍鉏。
真門逸韻
兩欲纂相如
洪芻翻經靈運不去
愛酒淵明不來
無復邊人作杜。
空餘寫影佛成臺。
楊時寂寞蓮塘七百秋。
溪雲月夜悠悠
我來斂問林間趣。
萬疊青松唱酬
李觀僧行非為客住非家。
此去廬山亦不遐。
見南舊人物。
池中惟有白蓮花記述
寺諸碑。
李邕寺碑
云云其詞曰。
山兆發。
真僧感通
剩泉有力神致功。
法儀外演禪心
性除偏執
門開大空瞻禮雲集
㕄居峯等。
越嶺團勝。
降平規博。
信臣禮施
護供興作
大起重階
廣延阿閣幢踊出。
寳塔飛來。
等客月滿
法宇天開
化城改築。
道樹移栽
清梵樂。
石敞花臺金客海游
法影山薦。
毒龍業消。
漁子心變。
萬里西傳。
一時宋。
筆戎異間。
窮厚驚眄。
還實法主謝文客。
光頌累彰。
德名增勒。
𦔳江山
流金石。
一言可追千載相激
了性了義
克古克今。
止持紹律。
通心
物情至。
緣道深。
故憑净業
永紀禪林
黄裳寺記佛徒安於律居十八九。
父子代更。
須利乃合。
是非相刑
憂喜自傷欽金之味。
陰陽之情與流俗生聚無以異也。
於此稍思。
易律以禪。
學使一師
居使一堂
食使一味興居同時
取捨同事
一就檢東。
無容私馬
幽黨監情。
莫能投間而入。
勢必至於為善
非細德也。
東林以律居七百餘敗。
净杜之流風遺澤
不足以吹揚㣲塵
洗滌後代
利名
法律乆矣元豐二年
轉運司十方住持請於朝。
下有司徠大士居馬得廣慧寳峯
逺近徒屬
後先將迎不謀而事集。
不誓而志立。
昔者房五十師悉廢。
而公法堂高廣
僧堂宏深
經堂虛寂
廊之修。
門之傳。
云云
詣山學人
聞道所在
振錫而來游。
不知度越嶺。
穿長林之為勞也。
廣慧書來求致祭
云云
律以行進
禪以慧入。
無慧不立
無行不生。
極則一。
豈復有禪律之校哉。
云云陳謙重典寺記淳熙十六年春
東林寺熾于火。
云云
是年通守九江
欲造溪之上尋十八賢遺跡
僧昔曰。
皆煨爐之未矣。
又欲訪晉唐以來碑刻
曰皆瓦礫之餘矣。
未或國有數。
然余過至不能
不致失所以來之恨也。
後五年
余奉。
使湖北道
走書曰東林復矣。
盍記之。
余喜共復。
而釋向之恨也。
嘗考建寺之本未。
蓋自逺法師
合道俗結為净杜。
逺役而寺以律居。
其後或廢或復。
朝元二年
易為禪刹
詔揔居馬。
乃取昔之為房悉廢。
而公之為屋千楹
猶有未同思度嗣事輪藏三門
成佛瑞。
又建羅漢閣
東林之宇。
於斯大備
或若是之艱也。
淳熙之爇。
一夕而盡。
其壞若此之易也。
璵乃經營
五年而盡復。
何其事年而功倍。
余間舊有神運殿者。
初柢山。
雷雨驟至
徒溪成陸。
大木鱗集
用以建寺。
揔之作新
谷有巨杉
大風技之。
棟梁足用
試間璵曰。
昔之建也。
神遷
今之復也。
人力
得無復竟肖歟。
惟知竭力以起門户而已
余謂之曰。
非子所病也。
天下至常之理。
古今不易之妙。
大聖賢修習精到
貫通幽明至於衣帛常理
未始不與人同者。
烏覩未必異出而後為道也。
云達初夏建。
摠之更新
璵之修復
三者皆人力
知功有難易則存
未已之而已成之顱已主之。
而已任之
璵之心也誠。
故其志也達云經藏李肇碑銘
釋迦十二部經
立言垂教之本。
西至以胡文記之。
謂之梵書
斗文宇之類也着以具業。
謂之梵夾
殺青簡之類也。
後漢天竺人摩騰始至中國
出其四十二章翻爲隷書
至𣈆沙門法護
過游西國
違言語之不通者。
三十六書
而運梵書之詰訓音義後大備。
為道滋廣而難能亦甚蓋以事六合之外
教出五常之後
時人無能知者小則誤於文句
大則失於宗㫖
漢永平唐開元
祖述之士。
凡一百七十六人
有桑門之壐譯。
居上覃思
長老辯論
有才人之撰集
五千四十八卷歷代精舍能者藏之
方之秘閣
所以浩汗於九流也。
廬山山岳神秀
而東西林海内名刹
有悉道生遺風
四年餘年。
鍾罄之音不絶然而三藏經論闕而無備。
元和四年
僧靈澈廉問韋公。
公應之如往年公夫蕭氏終。
珮服之囊。
荆州買田。
收其入以奉擅施。
至是取之。
增以清白之俸而經營焉。
洪州諸寺
雜理其事雕函飾軸。
漬蘖磨墨
僧謀而吏職
而寒就。
先命度地之宜。
默就規制
懸成剞劘。
結構浮江
而至施為殿堂
尊秘藏。
備名山之關。
資學者之求。
公之素悉云爾
云云五年韋公甍。
七年傳陵崔公憫泯舊績
由是東林遺功篆刻之盛其成公志。
府從事李肇爲之曰。
多羅之教。
神道不測迦葉承之。
西域兮。
批尼之用其法翼翼優波受之。
作則兮。
阿曇之
演𢃡宗極
王公大人爲之飾兮。
韋公之迹。
崔公之德。
及兹寳藏
崱屴兮。
崇崇二公
發願力。
傳之歷劫
千百億兮。
爐峯之北。
露壇之側。
系之伽陁。
金石刻兮。
蔡京碑陰記。
元和初武陽公廉刺江西
和惠多暇。
二林精舍之最。
佛書闕如
月俸家則經始大戰
廬岳師資坐閌貝教。
懷德於公也。
招滿皇帝
患僧繁濫詔省其居。
其人。
因是林藏毀經逸。
先帝即位勝地寺東林振馬。
僧。
行言立心至勤。
完集經教
走丐歷歲
克就無期
大中十二年
洪廣渾宣。
口鎮兵擾。
先帝以中丞韋公。
葬果多智詔馳鎮舊地
光德在人。
詠歌不息
江湖老叟
有懷惠泣下者聞公至。
皆願縛戢出迎
故公未至。
而人已安。
𦂯至而賊遂卑。
皆如先帝之策。
訪舊事。
德績盡在。
經藏缺馬囹召行言傾俸使復。
不一歲而藏成。
經備如初
先志也。
崔黠復寺碑銘佛之心以空化。
執智化也以福利化。
仁化也。
緣業化。
妄術化也。
地獄化愚劫化也。
中下人間其說利而畏之。
然用其法。
不用其心則失其道。
蠹於物。
為國者。
取其有益於人去其蠹物之病則矣唐有天下
一十四
視其甚害理而汰之。
其道甚桀今天子取其有益生人
稍復其教。
以濟中下
於是江州奉詔
時為刺史
喜而復之。
民物之困。
不可横職。
得舊僧正言問能復東林乎曰能。
即斷其髮而勉之
又命撑其徒得二十九人
生力完臂股相用所至響應
下虔江之木。
鳩食訪工。
陶土冶鐵。
匠成於心。
規授於手若殿廊門闕
厨庫食息之所。
罔不備具
役工六十五萬。
訪余曰自若干歲。
傳法之地滅。
賴君復之。
君宜書之。
余則曰。
之者上也。
主其事而書之。
於予葬辤余嘗𣈆史慧遂之事。
及其書其辯若注。
若鋒足以當時取。
所謂逺師者也。
吾聞嶺南之山。
峻而不山。
嶺北之山。
山而不秀而廬山
山與秀兩有之。
五老窺湖。
懸泉矗天。
香藥靈烏閑獸喜。
煙嵐
怳有絳節白鶴
使人不能回眸
故寺以山山以
三相挾而爲天下具美
能𢚓佛之法。
推逺之心。
修廢之勤。
倘移之於邦國之理。
何故不成哉銘曰萬竅怒號群波猛起刑戮不加
仁義莫止
有得佛心則滅諸熾。
惠以
悟理
賊成惠䑓。
鑑關妄執
根深則
茂則死。
則可用理人
不獨養已
峨峨廬峰
矯矯慧子梁以崇山
津以江永
不騫不竭
吾願不已
上復其道。
吾以塞詔。
惟師有言
勤以克肯。
四五年泉。
休功再紹。
山川不改
舊物復新
誠汝其徒。
誕將又淪。
黄庭堅
藏經元豐三年
大相國寺二禪院成。
賜名東曰慧林。
西曰智海。
禮部言智海還於四方
江州東林寺揔。
所在裝錢上道
故稱老病山野
不能奉詔
詔勿奪其志。
道俗傾動
相與謀曰。
吾師不肯西寺用。
又將棄東林
而追寂於窮山
可以安揔者。
盡心力爲之。
於是能者致力
巧者獻工。
富者輸財
辯者施。
數年之間。
爲屋千楹
最後轉輪蓮花經藏未及成。
遣其徒永邦來乞予記。
子見邦之為藏經調護墨工
是正板籍
積書如山
盡歴邦手。
于以謂能成揔公所啇度無疑也。
用力則外曼而不來
智則物猜而不應
不用智力
則物歸之此其故何哉
邦之曰。
蓮花藏。
世界海。
非人非天。
虎嘯於陘。
震風簿木。
龍鳴于川。
大雲垂空。
若有君之者
不知其所從來
吾師之道。
芒乎昧乎物故華乎。
應之曰揔公之不應詔而西也。
似若有謂
未必真有妙處而來者。
真知之者耶。
勉之
歲成
予為若記。
元祐六年
揔旣没而經櫝猶在寓舍
及其門人思度之室。
邦與主事不合
因謝去之。
度來告曰。
畿及藏殿將成。
惟是經邦有勛焉。
先師手澤也。
願終先師之志刻石紀之。
黄庭堅曰。
方揔公盛時
化蟻宂蜂房廣夏何其易也。
比其未路。
欲成一經藏。
而身不及見。
何其難也。
所謂强弩之末
不能穿魯縞百里半九十者乎。
抑剏而有者。
成壞自有數。
當成於度之世者。
雖揔亦不得認而有之耶。
古之得道者
閱世或餘百年
栖遲篳門之下。
雖有大種越。
不聽一草
蓋知三界一切
幻泡衆生煩惱
即是道場堅固法在此而不在彼耶。
神運殿。
張商英記。
七百有餘歲。
律以父子甲乙繼。
教弊數極革于我朝。
禪師應緣而出。
於是壈陋而敞之斥狹而廣之。
繩曲直之破蔀而明之
逾月殿成列佛像
新禁不以黄金飾物
徐國王間之。
見上曰。
從中賜。
兩宫從之。
特賜金幡一萬。
師曰前此固緣則殿與佛旣成矣。
後此因緣
則公爲我記之。
余聞昔者鞞瑟胝羅。
供養擅座。
而不設佛百丈
德山。
建法堂而不建佛殿東林宗綱行祖令
區區世間之務。
枝木以爲骨。
土泥以為膚。
蚶螺以為髻。
鎪金以為衣。
煥以五綵。
飾以珠璫
承以寳臺
部從
然則佛果有乎。
果無乎。
有而有之者
是有之有。
非無之有也。
無而無之者。
無之無。
而非有之無也。
去子之聦明
殿不以土木
不以相。
不以迹。
相與契於冥行之先。
於思議之表。
精粗一致
而今同歸契。
法堂張商莫記元祐二年。
七月
東林寺法堂成。
六年三月
無盡居士河北來。
東林徙衆七百。
稽首白居士
我此法堂
蓋嘗走四方士大夫紀録昭示來世
無有一人承當者。
居士適至。
我山天龍守護以待也。
居士曰。
師說法。
過去諸佛異。
無得而記焉。
雖然
嘗試議乎其涯。
妙湛靈明
曠盧粹精。
未始有夣。
未始有覺也。
未始有淳。
未始有㴜也。
未始有壞而未始有成也。
未始有污。
未始有浄也膠膠
林林以形。
生死苦樂之變。
循環去來
諸佛𢚓之。
為之種種譬諭方便
為之三秉五教河沙甸偈。
不足以釋其情。
而奪其識。
於其究也。
法眼撥去文字
教外别傳囑累斂光。
宛轉傳授以至今日
法堂未建。
法座未登。
掣電呈機。
猶成第二
然則建斯堂也。
登斯座也。
法竟可說乎。
竟不可說乎。
少室之後
曹溪以來
散之四方
分為五派
師異訓。
人殊習。
順風揚灰於馳突之場。
渠流惡於皆廢之井。
禪師於是奮迅勇。
無礙惠。
主賓問答
奪取與。
庶幾乎
感者解。
執者破。
垢者滌。
病者廖。
然則有其事。
則必有其理。
其實者。
必有其名。
莊嚴妙善
不可不建者堂也。
方便誘誨
不可不說者法也。
示後。
不可不為者記也方丈
僧元楚觀音方丈記。
觀音於諸先覺
孔門亞聖
其非智應用鴻纖境刹。
如視諸掌。
川屈旻。
固兄宗厚空王弟子得間斯語。
遂施二十萬。
方丈
普門功德天飾梵儀如語如嘿。
危冠百寳
夙容動摇
俾愚菲薄
旌寘堅貞
噫茲寺也。
自晉至唐。
五百餘載。
土木有壞。
因而之者數也。
真風未弭。
因而之者也。
太守博陵公
棒詔指揮之。
象三十人。
經營建立之。
遂得爐峯增色
圖牒再張。
車蓋貴游
逢迎相賀
虎溪㣲波
清塵尾之風韻
緃容吟嘯而去。
若是則安知來者柴桑乎。
往者鴈門乎。
力抒肺肝
謝泉石。
乾明寺
禪在香谷。
本𣈆陶範所置。
僧慧永西林寺也。
太和二年
通隱橋。
周續之
號通隱
香谷亭。
揮居香氣有異。
梁天監三年
隋大業二年
加增葺。
唐置水閣院。
正元二年
水堂
有憎靈澈應之
齊已詩。
南唐重修經藏
保大八年
本朝太平興國二年改賜今額。
水閣錫名隆教
慶曆初建浮圖
後增攬秀亭
梁武帝蹙線鉢囊
張僧繇王翰畫。
張畫廬舍那佛在閣上
王盡須提在藏西壁
自稱樵人
王翰
南唐時也。
歐陽詢碑。
顔真卿牛僧孺字。
真卿踈拙
貶佐州。
夏六月癸亥
殷亮
韋伯尼。
賈鎰。
楊鷫。
憩于西林寺
法真律師
深究清浄毗尼之學。
即律祖志恩之上足
余内正義阿闍尼也。
懷逺二公遺烈
導余躋崇閣。
示余以張憎繇畫盧舍那佛像
梁武帝蹙線綉鉢橐。
因寓題。
歐陽公所永公碑。
魯國公顔真卿記。
韋應物
韓退之
白樂天
本朝二蘇之詩。
歲月東林尤古焉。
題咏
居易
下馬西林寺
翛然輕策
爲公府吏
暮是靈山客。
二月匡廬北。
氷雪消釋
散作萬壑
疑爲一氣碧。
身閑易澹泊
官散無索迫。
緬彼十八賢
古今司此適。
是年淮寇
處處興兵革。
智士勞思謀。
戎臣征役
獨有才人
山中泉石
木落天晴山翠開。
愛山騎馬入山來。
心知不及柴桑令
一宿西林便却回
張商英隔坦禪律招提
却是人心咫尺迷。
百億須彌四天下。
憑君。
爲我東西
劉仙倫路入康廬西復西。
翠烟深處招提
山僧幾軰雪垂嶺。
水鳥數聲雲滿溪。
莫對青山談世事
且循粉壁留題
禪房夜卧衣棠冷。
夣破鍾聲月落低。
岳珂
龜趺十丈屹岩竟。
古寺僧正寂寥
律演金輪印度遺石磴說隋朝
續題剩有名人蹟。
接畛猶逃劫火燒
吊古未磨今古恨。
携笻策過前橋
攬秀蔡確興𧦴兹亭。
朱檻臨曲洲。
俯仰一寓自。
高風衣裘
新陽力尚㣲。
氷雪未收
出没林間翮。
飛鳴各有求。
緬彼北山岑。
翛翛雲氣游。
聞有兩高土。
茹芝岩幽
長離青冥
燕雀安得謀。
世味簿。
坐感歲且流。
願言之子
相興物外游。
郭祥正行瞻香壚峯。
未出二林口
一區廣地如希平
作新亭名攬秀
秀色攬結
正對香爐峯
李白愛之不忍去便欲此地
清風灑靣如氷雪。
倒盡金壶頰不熱。
寸心何獨寵榮
形骸遺盡神超越。
寄言世上事。
君早歸來
霹靂轟雷膽欲落。
忠憤雖死何爲哉。
此時竟不悮此心徒自知
嵐光向曉紫翠滴。
杜鵑更在深林啼。
記述
西林寺隋歐陽詢碑。
曇現比丘
俗姓笁氏
偽趙良將
苦器之難安。
浮生之。
易盡。
榮利桎梏
名聞羈絆
屏棄喧嘵。
專脩宴寂
玄風獨扇。
息心無侣
匡阜靈岩
地鎮層𡨛。
日月之所縈迴
雲霧之所烝液。
白水青霄
離暉石鏡
慧水
人師物匠服道御身。
形性兩忘
親等
紹隆主紫。
安禪結宇
光祿卿陶範
興起佛事
縍建伽藍
薙草開林增基架巘。
夷𡻁築堂。
䟽峦抗殿
長廊繞磵。
科砌環流冬燠夏凉
經行畢備
命曰西林
是𣈆太和之二年也。
永公化緣將盡。
曾無憂生之嗴。
冥照幽通豈若逆旅之舍。
歡喜合掌
奄然終謝。
年代推薄
寺宇凋華。
梁天監三年有恩律師
聿來憩止
稐葺道場
大隋握鏡
天下文明
慧達禪師
爰自金陵
至于匯水
欲於道場營建重閣。
即有曹愖三十餘人
共相勸督
大業二年
爰戒匠人
匪日斯就。
逶迤飛閣秀出青霄
延襄層軒
俛視無見。
爐香峯雲共鬱。
鍾聱與幽谷咸響。
模寫瑞像
光相殊特
舟穫競姿。
紫銧爭耀。
力雖人就。
妙乃神輸
達公寂病。
有道唯纂脩厥緒。
寺僧等。
以爲道風於長世。
德範於來禁。
莫若勤兹紺碣。
寓言雕箓乃爲銘。
水閣院。
唐偕記。
云云銘曰。
佛即三界
經在㣲塵
一塵經卷
三界佛身。
悟則無土。
剖則正真
不垢不静
旡我無塵
般若觀空
漚和涉有。
爲象王迴
獅子吼
入藏流通
三乘傳授
詮以真心
從佛口。
峩峩廬阜
鬱對西林
惠永遁䟽齊心水清響
松偃繁音
寳林寺
大林峯。
慧逺果園
蛇行者之田舍
有葬牛冢
梁簡文帝刺史所置大林寺也。
天監二年與地紀勝。
白樂天大林寺
高地時節絶晚初到恍若别造一世界
平雲庵。
唐初重建
板屋
海東僧居之。
本朝治平二年改額。
寺有謝靈運詩。
大林峯條。
虞世南記。
李渤蕭存宏簡詩文
不傳
序。
又有白居易紀游及詩。
本朝陳舜俞記。
大抵境物氣侯之異焉
題咏
劉睿孤峯㴠萬像。
秋風何清
庭際南鄣出。
林端西日明。
山門緇叟
搌錫聞幽聲。
心照有為爲界。
業懸前後
徒知璣静。
尚與愛網并方首金門路
未遑道情
樂天人問三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正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山來。
貫休玉像珠龕香陣錦霞多傍石墻
蛇行者今何在。
峯頂唯聞鳩鳥聲。
吉祥寺
天池峯。
陶侃所致文殊光像之地。
刻文感應事䟽。
陶侃建旟南海
有溓人見海濱發光
因白
遺尋。
見金凌波趨船。
驗其銘勒
阿育王所造文殊像也。
有商人。
東海復圓光。
椅以就像。
彌縫焉。
昔門育制獄怨酷
文殊現。
鑊中火滅水清
青蓮花
感悟
毁獄遣諸寳塔
佛像
此其一也。
送鄂之武昌寺。
僧珎
嘗徃夏口
夜夣寺火。
像屋獨有神國繞。
馳還寺衆已焚。
惟像屋
荆州
遣迎像徃。
壯夫數十
不移處。
使具聞
還本寺。
後歸江州
迎以自隨
復爲風濤所溺。
慧逮剏寺東林。
禱而出之。
迎致了無艱阻
故諺曰。
陶惟劍雄。
像以神標
雲翔泥宿。
邈其追遥。
是也隋末賊發僧衆走匿
老僧來辭像感夣
年老
何得相捨。
遂住入山虜捒。
僧曰。
貧僧安得有金帛耶。
寇燎以火求之。
僧曰。
徒受炙死。
機尸伽藍
馳出寺外。
直欲殺之。
僧曰。
吾年七十。
不負佛教
正念現前可以下召
賊許之。
正念現前仲顯受刃。
刃返刺賊。
群賊驚走
像奉閣上
武德中谷風吹闕北傾。
命正無計
僧懤像。
即日大風自北。
閣正如舊
唐末。
兵戈犯境
二僧馳像藏錦綉谷
平定徃尋。
惟有空岩。
二僧相視懷疑
焚香泣禱
乃。
瞻像於煙雲間
自兹伽藍
或現金燈
或覡變羅綿雲
五色圓光
虹橋
或含身亭閣
唐置天池院。
大中四年
本朝榮寧三年改今額。
寺有趙忠定書。
王雪山聖燈記。
記咏。
王古瑞相記。
始予見文殊相國
願往瞻禮
元豐八年
命使湖外
道出九江
八月二十六日天池
初夜焚香臺上
見谷西有燈而
僧神鑒曰。
銀燈也須有如炬者。
星者
如金者分一爲多。
合多為一者
高或踰山。
低或住壑或在江之外不可遽數也。
夜半嵐霧大起
洪洞一白
咫尺不辨人物
而燈終不可掩。
有氣深谷
若水墨。
其長參天兩旁白光映之。
宛若塔影踰時乃隱翌日兩。
聞鍾聲隱隱崖谷間。
又聞振鈴清越
問此何寺也。
曰。
近此無鍾。
不可聞也。
且今非鍾時
山谷聞寧有法事耶。
此有羅漢相傳下有聖寺
或聞歌唄統磬聲殆是歟。
是衣兩甚。
二燈甚逮而
二十九日開霽
下山
西來
闊如大江
輕明瑩白積雪
不足言其潔晨霞籠月。
不足狀其光。
曰。
此變羅綿雲也。
中有五邑炳煥者。
祥雲也。
界之間。
物如人。
勝異百變
而其西竟天光色如金。
極乆乃散。
无祐元年
蒙思移節淮南
三月二十一日
復携家登天池
中酉間。
有二圓光山西照耀
乆之金船空中
復有金閣山坡
移時乃隱。
夜有燈出水上。
少頃即變其狀如塔。
夜大晦霧。
明。
其多不可勝數
兄余再至。
所見如此
四方求者。
所見圓多。
江淮之人。
不逺千里而至。
有乆祈而終無所見者。
有衆所共見獨不覩者。
有至即見者。
與失見之多寡同異
類非兄情所能測知。
此皆覧也。
夫以聖境不可誣。
士大夫四方之人不可歎
自愛看語不妄。
爲此記。
豈恤世俗疑謗
將以告夫間而未詳
未見者耳。
王質聖燈記燈自内生
自外出。
信心者物。
隨物現。
馳眼向東。
心亦東之
心眼雙行
不分先後
及南西北亦復如之。
云何
它所而無此境此山。
良因文殊
何於燈有見不見
其於文殊有疑
何於燈有多或少。
文殊深淺
就此一根
顯是一境
從心合眼
從眼合心
表臬牽連
不可解。
覺運臧。
其米還者。
景相追。
心枯眼窮。
自銷寂。
夜見燈。
岩高谷深
云何陽升
無所見。
換心移。
燈則隨之。
慧光輝。
日掩没。
此根
亦復礙礙至極
寧如不信
謂燈為寶。
即幻求幻。
謂燈為虛。
將幻除幻。
復說偈言
是燈非草爇。
亦非以膏滋。
又非以瓶
亦非以盤擎
靈府踊出。
眼界光輝
隨高下岩各。
以至杳靄外。
然析近眉睫
條出尋丈問。
亦有本無覩。
啓發悲悔心。
發心不溳臾。
所見如是
暫發俄即追。
終亦不可得
二人益處
所見一境
以至五六軰。
亦復五六種。
人心人面
是燈亦如之。
譬如有日人。
皆見當空月。
目有昏明異。
月亦分昏明
或有昔者
隨昔作光相
不幸無目者。
未嘗月大智慧光明。
遇滿河沙界。
獨不見燈。
亦復見我
獨不見我。
不知所見
蕭之敏俯仰區區類桔𧧪。
幽尋勝自忘勞
雲峯一握天還近。
雪徑千盤地最高。
支杖緩行野逸
擁爐端坐或禪逃。
幽人未厭看游客
爛煑園蔬老饕又細如珠顆大如盃。
照夜浮空去復來。
神物人安可料
宻移星斗下岩隈。
圓通崇勝院。
禪廣榴附。
石耳峯下。
南唐圓通觀音道場
開寳五年
基地音像故名。
梵音閣。
清音亭
有昏通叔詩。
横瀉寒泉碧煙
曉風明月梵音常在軒䆫外。
好說毗盧頂上緣。
石渠遍寺。
青石啄。
凡二百五十丈初命僧緣德主之。
太平興國四年賜今額。
崇寧中
僧道旻廣福院地。
尼院
開寳四年置。
是給尼并田而有之。
與地紀勝。
圓通禪寺在德北縣南五十里山北大刹也。
寺於紹熙癸丑甲寅聞。
悉為煨燼
不數年。
𣇄新勝於其舊紹熙重建
兵火後復。
院有南唐金像觀音
基地得者。
後主乎詔。
及𣈆王景宋齊丘王崇文書。
曹翰詩。
後有陳舜俞
崔鶠
蘇東坡
王梅溪等詩。
并周平園記。
題咏
曹翰緣德
二十年來訪道人
奔波寒暑備艱辛。
誰知此日圓通會
便是今生出世爐裏有舟欣得遇
法中無語相親
如何至訣客傳受。
免向迷途問津
舜俞廬山之西形勢聚。
無位真人依位住。
地祗掣鏁金城開。
龍噴水銀潢注。
峯巒約勒萬馬
自作千兵護。
寳殿崢嶸碧宵
圜客麗服西顧
江南妃子親施田。
香飯供僧億數
法焰相傳十二人
師泛鐵船楊子渡
楊子渡頭秋風高
霹靂駕雲驚濤
中有漁家妙絶手。
一釣三山連六鰲
大地震恐
收來塵刹纖毫
當年曹許莫逆
今朝人作圓通客。
挂冠已脫塵俗緣。
一心願住清凉國
清凉之國進能知。
日長馬倦人多迷。
從來聞說曹溪路。
只今踏斷盧山西。
雀鷗崢嶸廬山高。
下看三江水。
青天瀑布飛。
白日煙起
人家關崦口。
石道喬松底。
似窺仙刹麗。
單影亂嶠尾。
亭亭兩金閣。
妙雄青雲裏。
瞻言古堂側。
絳幔垂鳥凡。
煌煌重瞳君。
王帶攢文綺
名為天下笑。
身繫降生邸。
辛苦萬無功。
一戲童子梅溪夾道森森老松
煙霞深處忽聞鐘。
虎溪水隔俟溪水
馬耳峯遵石耳遺像人猶祠後主
山僧不畏先鋒
明朝錫山南去
噴沭飛流玉龍
記述
余靖奇記
無生之說。
以去纏縳有為之法。
以證因果
二者并施於世。
隨所悟解歸之。
等覺佛去世後。
持其說而化于一方者。
信向逺近
視其緣之厚薄云耳
廬阜棠勝禪寺
江南李氏乾德二年也。
逺公遵池絶頂
相望淵明栗里
高風接畛。
漱玉
可以昏煩
前林敬空
可以開曠
遺世觀空者。
宴息之地也。
景祐初乆虛禪席。
得今祖師焉。
寺之故居癉陋。
不足四方之來。
堂皇殿闥廡序管庫不如制者一皆新之。
軒檻四合
三百餘楹。
雕琢金碧
皆極。
婍麗其徒居於斯於斯
於斯
夫見宗祊孝。
墟墓哀。
塔廟而增
其理一也。
某故使官且師同郡人故其實而書之。
周必大殿記
江州廬。
石耳峯之下。
當國乾德開寳間
江南李主辰昭惠周后
創圓通道場以奉瑞像
命禪師緣德主之。
今號崇勝禪寺
東坡蘇公
留詩頌。
最為名刹
乾道丁亥
予嘗至焉。
中經兵厄
青石架築溪水
凡二百五十丈如故
餘非舊物矣。
正殿初奉觀音
後改釋迦文殊𣈆贊。
而環以二十五圓通
紹熙壬子
長老師序移住此山。
明年十二月
回祿為灾蕩無孑遺
辛苦經營
二年浸還舊觀
殿猶未備。
郡人劉必
以母施錢百萬。
造殿五間
慶元丙辰丁巳
宏麗堅壯
實與寺
像設未備。
庚申春畢工。
逺來未記。
予諗曰。
壞於劫火
定數
成以願力
則繫人為
師之始至適遭厄會。
不憚艱勤
始成勝事
願力耶。
昔天竺僧洛陽
望見宫闕曰。
大略似忇利天。
伹彼道力所成。
衆生浄業之力。
師其勉率爾衆。
期於見性雖復
山河變滅
而不壞者固存
此之謂道力土木云乎哉
寳嚴院。
禪在帽子峯麓。
本唐末田道者常接待庵。
初置雙溪院。
天復元年
南唐賜田
手詔
交泰元年
元宗賜。
使給諸庵之無田者
本朝端拱中重建
景德三年賜今額。
嘉泰初重修
紹定中輪箴。
與地紀勝。
德化縣東二十里。
吳時有僧號道者
勤身耕厮。
以待四方
為山表倡
記詠。
樵令憲修寺記。
九江星門東行二十里。
院曰寳嚴
翼然官道旁。
唐僧常眞開剏
地有雙溪
因以自名
皇朝景德中賜今額。
師姓田。
躬自墾斯。
柴荆
築室宇。
以肅往來游方之士。
金碧焜燿
為諸方所
中東廢與。
莫可考稽
搶攘
簜于煨埃。
來者經葺故廬
僅庇風雨
嘉泰初元序師於是量入傳賫。
鳩工度材。
滆者補之
傾者植之。
故者新之。
司業易公
大書以扁其門。
境界莊嚴
泉石改觀
逺邇讃歎以為田道者復出或曰
一切世法
猶如空花
學道之人。
寸絲不挂
固宜寂滅為宗。
禪悦為樂
今乃區區有為功用
其於道法何用哉。
予曰不然
主席之人。
接物利生
國當以緣事安衆為先。
至於安禪辦道
則亦隨力所至
一切廢置
不以緣事
區區自利不以安衆為心。
是豈方便之教哉。
天資純正
造詣平實
餅錫所届
作大饒益
嗚呼所謂願力而來者歟。
程師孟路口百餘南唐梵宫
溪邊不斷
鉢裏飯無窮
山態别。
泉聲處處周。
元宗手墨
猶足耀門風
禪智寺
蓮花峯麓。
唐置名净居
天復初治平二年改今額。
有緑野亭
陳舜俞記。
政和四年重修
釋守端記。
東城源而入荆扉竹溪
杉松羅植
蓋張幢列。
含飙吐靄。
彌屬崩巒。
中砥平。
現一鵷刹。
禪智寺馬唐天復甲申歲
民居為之。
本名净居
宋治平初錫今號。
嗚呼
不籍寸産
取鉢諸檀。
視代如奕綦。
假室若懸罄剪焉傾覆
名實殆喪。
紹聖甲戌
有慶昭。
乘虛來董。
輿人難之。
昭笑曰。
不廢何以興。
天賛神助
冥以授我歟西林齊訥撤金錢百萬遺之。
歡然如獲伏藏
首建大殿
佛像
次為門廊
為庖庫為堂寢
僧有寮賓有次。
棟宇相承䆫闥互映。
山噴雲錦
高覆其上。
峯狀石榴
供之目前
雙澗左旋
千岩右繞
逺公曰。
三業之與。
必禪智為宗。
禪非智無以窮其寂。
智非禪。
無以深其照。
然則禪智之要。
寂照之謂洗心浄亂者以之。
研慮徹悟入㣲者以之。
窮神功在言外
所不闡。
曩吾佛祖宻傳到今。
如綫不絶
孰不說是禪智為心宗
昭公無難立。
事有斷能不家聲者歟。
云上龍泉寺
蓮花峯
慧逺初結庵。
唐置寺。
天復元年
龍泉
歲旱
請龍王經
有龍趣。
上天乃雨。
普照寺
在江磯。
本晋曇珣律師講經之地。
慧逺之别隱也。
鹿臺
南唐置寺昇元三年
本朝祥符賜今額。
紹興重建
有樓錀記。
余少侍先光祿
洪都舟行彭蠡
廬山翠屏空外小泊南康
迫於行役
不及一至山中
歴指五老香爐諸峯。
悵望而行。
猶意此生可游也老矣。
遇人自山來。
必問泉石之勝。
或惠以圖興記。
讀之若身到其處。
育王瑞公
九江人
嘗以問之。
最能受業普照寺之詳蓋院去盆城才十五里。
為邦游樂之地𣈆曇珣律師
講經宴坐
白鹿之祥。
𣈆義熙中
逺公十八賢蓮社
山巔水涯
立法幢甚衆。
此其一也。
雖非深入廬阜
面勢殊勝
附江磯池。
前横大江
江中桑落洲。
正與之對。
亦為一古刹。
中更
兵火
蕩為榛墟
紹興初僧崇信誅茅其徒普師瑞軰。
相與募緣興建
已而正殿廊廡
法堂寢室
輪藏三門
鍾樓佛閣
庖湢等處。
無一不備
瑞公自以土木但有
功德出而游方
以一大事己任
受業香火之傳。
猶有未滿人意者。
衣資十僧
使相其事。
乆之計。
增田以待雲水
是利之立。
幾七百餘載。
旣廢而大興
豈無數耶。
一日語余曰。
本無心。
住亦隨緣
吾將老故山
山間素無碑。
願為之記。
歸而刻之。
噫。
予旣無由杖屨相從以酧素願
師之歸度。
再見之日。
廬山面目
終不能復議
為書始末
又重為之憮然惠濟寺
章山北本僞吳龍泉院。
治平二年改今額。
元祐中遷溪西。
大觀初徙今址。
寺有劉羲中孚亨泉銘。
龍泉
銘曰。
亨泉惠濟院。
廬山絶頂
壁立萬仞隱然如在天外
江南劉羲仲
徃游焉。
坐蹯石。
清流
裴回終日
超然非人所有也。
作銘曰。
坊之則塞。
澄之
不失
維心之亨。
不塞不流
不滿不傾
習坎之險。
流而不盈
僧伯奎寺記。
廬山之東。
龍泉焉。
氣像不雜塵境
江南楊氏
天祚元年
其間為寺。
名之。
本朝治平二年惠濟
舊在溪東
不勝宇。
元祐中
推諒師患其隘于遷溪西。
未就而逝。
待制孔公常甫
壯其用心
而為預記。
未盡如所載。
建中靖國改元
余四望雲山。
歸休之志。
適兹而至。
殆若風契。
惟時一殿新成。
餘皆蠹宇。
溪山隘奪。
難立門廡
嗣者循之。
欲以智勝
未幾人與數窮。
隨事變。
猿烏悲吟
風煙荒凉
者莫不為歎也。
余迫感孔公之記。
有相得人
則斯地不復寂寥之語。
内訟愧悔
苟免
乃請於有司
以嗣其事。
嗚呼
是寺今幾二百年。
或以人絶。
或以事廢。
易地
無異前日
三十年間。
慶吊相繼
何為然哉。
有來之者耶。
切嘗以為地之興廢
時之泰否
輿夫人事聚散
莫不相符
擇地最爲先務
詩曰。
乃國。
相其隂陽
世推郭璞地理之說。
有足考者。
大抵
貴平曠。
所向貴虛豁。
山不欲强臨。
水不欲暴犯
若夫所謂洞天福地
在乎名山大川險恠之處。
高摩煙霄
環視千里
下據淵壑
壁立萬仞
神靈所都。
龍鬼所衛。
人斯居之。
盖有恃焉。
非世智常理可得而議。
是寺故基
與今所處形勢之陋。
相去無幾
所謂山之强臨。
水之暴犯
二者旣備宜致居人
連於袤替。
直前平原
明可愛
所主之岡。
自坤而丙。
漢之際。
所道之水。
自丁而
出會於陵谷之口。
峯崿列奇。
湍流激清
春陰曉晴
秋色曉霽
四顧靄然。
秀麗吉祥之氣。
質之說。
無可疑者。
余來之初目撃大槩。
已計於胷中於是内出已用。
外資衆力
消吉即遷。
面壬設門。
土木之功。
雖未壯麗
姑遂已願。
它日山川靈氣
感召人物
道德高風
乆而
然後知吾不妄也。
永寧院。
在城東。
唐天祐二年置。
名水安
治平二年改額。
今在江磯。
唐馬祖駐錫之地。
初置通濟庵。
崇寧二年移今額。
裴休詩。
結庵靈勝地。
通濟鎮江沼
浩劫有窮日。
真風無盡
歲華空自老。
消息誰知
至此驚塵慮。
功名自可遺。
般若寺
禪在高良山縣西南七十五里。
唐置。
天成門。
有𣈆
妙智寺
在官道旁
本行春亭
紹定中改建移額。
陳阜三廢寺田歸之。
接待游者。
寺院
瑞相
白鶴鄉
本名寳相
勝果
南昌本名清泉
右𣈆置。
惠慈。
白鶴鄉
本名陶澤
唐乾德四年置。
清修
白鶴鄉
本名幽居
梁大同二年置。
覺明
本名泉塘
唐貞觀元年置。
證照南昌鄉。
本名清泉
三年置。
福昌
白鶴鄉本名頭陀
大和元年常樂
改禪。
本名報恩
大中初置。
赤松鄉普慶。
本名保慶又名藥林五年置。
赤松福海
本名福溪
天祐元年置。
法興。
城鄉
本名祿興
天祐九年置。
净信
城鄉本名報恩廣福
德化鄉
即下化城生公講經處。
吳順義五年置。
妙應
赤松本名寳應
又名白烏天祚三年明。
甘泉本名長平十三年置。
廣仁南昌本名仁景
有斷䂩周顯德六年隆教
白鶴鄉
本名闈教
乾德四年置。
以上治平二年改今額妙慈。
南昌鄉。
宋大明三年圓教
仙居鄉
四年置。
天華
唐大中元年置。
永清
德化鄉
吳順義二年名下蓮花
廣福
舊在甘泉鄉。
今徙澧湖
開寳四年置。
香積
貴鄉
慶暦四年置。
仁壽
治平中梵天
妙因
唐太和二年置。
毗盧南唐保大十一年置。
興福
端平元年南康徙額廢寺院。
普照
即上化城
生公誦經處。
惠達立名
遺愛
草堂記。
右𣈆置並德化鄉
輿地
樂。
天遺愛寺詩。
并石臨溪坐。
尋花地行
時聞鳥語
處處泉聲
饒益甘泉鄉。
本名報恩
普澤。
甘泉鄉。
本名普経
義熙二年廣澤
本名龍潭
大中二年置。
多福
本名興福
吳順義五年置。
德化鄉
净明
甘泉鄉。
本名十三年置。
以上治平二年改。
净明
城鄉
唐乾封元年置。
永華赤松太和三年置。
德安附郭無相院。
禪在縣務南。
本唐置僧伽塔。
大中四年
本朝慶暦甲申修。
嘉定癸酉重修
吳育記。
禹貢九江之南曰欶淺原。
山川邃以秀風俗慧以敦。
至於世族不析。
口數千者講士為後民登有列之版。
道風為善利。
奉真如之教是地之邑。
實曰德安
北走尋陽
南面
名山大澤
城郭韜映表裏
茂林脩竹
水石縈帶前後
天聖間
家君爲宰。
就養三載日與境會
邑之西南佛舍無相
有主僧德明能詩
篆隷
年八十餘。
精明不衰
君公延坐與語真空
視人根機
為陳頓漸
皆曲得所入。
今踰二紀順化
上有足曰夣僧。
佛事猶力。
邑人石承祚。
施緡餞五百萬。
浮圖五級
中以嚴覺相。
外以歸信心。
氣象神明
也居聳觀
遣其徒謁文以紀。
噫。
侍親官游有日矣。
不可不誌。
云興院。
通濟橋
通濟院。
咸通二年
本朝景祐二年賜今額。
净土院
縣南
楊吳歸宗羅漢院
順義元年
南唐鐵羅漢像五百軀。
院廢。
像淪井中
有見者負而出之。
復興
本朝祥符改額。
黄山谷詩。
不存
寺院智惠
縣東舊學晉大康二年置。
名重昌
普熏。
縣西。
唐天祐初置。
名湴溪
治平二年改。
海會
縣西。
南唐天祐七年置。
新興祥符二年改。
傳燈
縣南
慶雲楊吳順義元貞置。
興國三年改廢尼寺惠力。
縣南二里
唐大中八年圓通
縣南半里初名義豐
咸通九年置諸鄉開化院。
彭山
唐華林貞觀二年
祥符賜今額紹焚燬嘉泰中重建
有委心翁記德安縣治北有精廬開化
墓然于官道旁。
面敷原。
彭山西葛嶺
東蠡凙。
寺踞其中
君。
掩映藉敷陽佳山水也。
紹寺燬無碑碣可考。
相傳於唐。
舊額華林
祥符中錫今名按俗諺相專詩曰貞觀三年三月中
到今多少無蹤
惟留古寺彭山下。
僧尚焚香太宗
是知多歴年所
紹興甲子
僧道照得地寺西蟹坑遷焉。
嘉泰壬戌
得今僧子義子頗咎前人
不善遷革復故址。
併心戮力
不數年間
成此緣。
者莫不增皈向之心。
至嘉定辛巳
寳殿
九尊十八士。
種種莊嚴
是可與種竹精藍同年而語矣。
積慶寺禪在鳳凰山襄敏王公功德院也。
元豐中置。
寺院萬安
西三十里。
唐大和元年置。
名梓坊
大明
西四十里。
正觀
西五十里。
大中元年置。
慈聖。
西七十里。
三年置。
名宛節
精進
北三十里。
五年置。
北十五里。
咸通元年置。
名净居
無垢
北二十五里。
二年置。
名吉山
西北百十里。
中和二年置。
名安
甘露南二十里。
吳順義一年净因
北七十里。
二年置。
上元廣脩
北六十里。
南唐保大二年置。
西百里
初名靖林
布金。
西百里
建隆二年南唐置。
宣化慈相
西北二十里。
乾德二年南唐置。
名靈岩
妙覺
東北四十里。
咸平中置。
以上治平二年改。
普寧
西六十里。
元年置法
西北六十里南唐保大十二年置。
名西崗威德
北六十里。
初名宋興
建隆初南唐置。
以上祥符元年改。
翠林
北四十五里。
悟真
西六十里寳積
西九十里。
大中元年置。
永清西六十里八年置。
廢額。
慈聖。
西七十里。
大中三年名郎
定力
西五十里。
九年名吉法慈
西北四十里。
初名芙蓉
錢通二年置。
以上治平二年
改額。
瑞昌附郭法雨寺
縣東北。
甘露寺
天祐元年
大中祥符六年重。
修。
治平二年改今額。
僧茂特記。
甘露寺剏置唐天祐元年重修於聖宋之世。
開廣舊基。
梵宇左連廬岳
右接澄江
住持聦公。
蓋有宿緑。
力期建造巋立紺殿
虹梁
重簷翼飛。
叠拱翬立。
碧霧凝於鷔瓦。
綺霞接於璿題
乃塑等像。
龕帷堯備。
丹漆仍周。
所謂慶偶昌期
皇上登封泰岳禮畢
汾隂符瑞日臻休祥時見直兹泰和之代。
增慶遇之心。
院。
縣治西。
唐景福院。
景福元年
本朝慶暦中修。
治平改額。
樊毓記。
瑞昌福寺
直縣西百步
原其興建
即後唐景福中
廬山僧曰善宗肩錫而來
謂此福地也。
前瞰青盆山後枕王華誅茅築土
以棲之。
棟宇草剏而未具子璿紹持院事得衆歸。
仰知大事之可圓。
於是三門
之外固。
時則大中祥符二撰也繼璇者子平法堂方丈
單之嗣即今智初上人也。
釋迦正殿
歲乆弗支。
儻不鼎革
隕墜與其徒抽囊資。
得錢三十餘萬重構之。
始謀於康定元年
成功慶曆三載
梁棟一新
金碧相照。
廊廡四合
欄楯周匝
為間五十有五。
象六十有九。
由初懷二公。
戮力營置而然也。
云云初請予紀其事。
予非孯佛者。
不可談空
直書歲月
天王院
舊在縣治南。
乾德中置。
紹興二十四年徙額。
今在蒼城塾。
因祠示次山置。
觀音院
縣治東。
唐置。
景福元年
廣孝院。
禪在縣治北。
唐置名法祥符初改額。
諸鄕法安寺
在縣西南
五十里。
唐置。
咸通二年
本朝明道二年修。
錢宗俸記唐咸通二年
有佛者於瑞昌良田寺。
始有僧智懷善主之。
事或汗
遷變至。
宋天禧四年
寺主
年代浸乆。
廊宇漸隳。
雖云萬法皆空。
安可一日不葺遂遍拓檀越
重議興修
明道二年
佛殿法堂
兩廊厨庫。
來求
欲傳不朽
辭曰盆連郡。
瑞仙鄕。
表刹南畝
首基皇唐。
暦歲月。
將隳棟梁
孰能興葺通號法王
禮越輻凑
布施山幾。
顯敝殿宇
掩映廊。
三時薰燭。
六入清凉
銘于韞王。
百祥
净明寺
在四峯山南唐寺。
保大三年
開禧三年改今額。
浄明本楊吳大和中五。
名禪苑
在縣西四十五里。
治平改。
後廢運使朱世失至四峯寺。
通守趙希浄明歸之。
題詠
趙汝馭四山一寺
地出花封
秀竹辭春𥷐。
晴雲夏峯
僧閑流水檻。
村急夕陽
與客下山去。
鹤歸猶帶周日明幽幽古寺
石桱受苔封
白日一事
青山只四峯。
野蔬為佛供。
澗水替人
僧困煎新茗
林間拾墜
寺院筋竹
西三十里。
吳赤烏元年置。
寳嚴
西三十五里。
梁天監四年置。
資聖。
西二十里。
梁大同元年置。
西百二十里。
善濟。
北三十里。
坑。
西百二十里。
唐太中二年置。
蘆泉
西六十里。
唐咸通二年置。
烏竹
西南三十里。
唐中和二年置。
資福
西一百里。
水陸
西四十里。
北臺
西百四十里。
唐光啓元年置。
多福
西七十里。
本名寳福
興化
北三十里。
唐天祐中置。
名白山
以上治平二年改今額。
澄鑒
西五十里。
吳武義二年置。
普澤。
北十五里。
順義四年置。
西六十里。
大和四年置。
天真
北四十五里。
天柞中置
利澤
西北四十里。
本名惠泉
南唐保大四年置。
治平三十年改。
大安
西北三十里。
本名龍安十一年置。
治平四年改今額。
赤顔。
北百二十里。
乾德四年置。
普濟
北四十里。
本名涌泉
紹興二年改額。
劉城
西百三十里。
二十一年置廢額。
普慈
北十五里。
吳武義三年置。
名下造。
治平二年改。
南百二十步。
開寳六年置。
湖口附郭崇壽院
在上鍾山
唐置。
景福二年李渤蘇軾記。
語在石鍾山辯。
廷堅霜鍾雙閣四字
韓松詩。
吾闖海上多雲氣。
萬狀十形殊異
人間亦有亦等奇。
二鍾之山籃其類。
高崖凌空摩雲
下有岩隙頗幽遂。
料應自古水瀧濯。
彈空蜂房懸師鼻。
斷續入骨
奇恠憐峋復蒼翠
聲如扺掌靈谷又若鏧咳發深隧。
星竽金石一音
風浪翻騰隨所寄。
我來天晴江面平遂得優游天秘
低昂𡒄坎或欹側
藤蔓盤旋覆被
遥知蓬菜隔滄海
毛羽航人莫至
歸來困卧小蓬䆫
夣想高天三十二。
鍾院
在下鍾山
唐置。
開元四年
任希夷詩。
九江困輪彭蠡東。
江潰上下懸石鍾。
洪爐大治奇恠
千仞𥔬矹衝。
旁羅冀籚萬石從。
側立跂行飛動
螭蟋蟠蛇層崖
神剜鬼劃幽洞
有如萬鈞未央
猛獸怒翅將騰驤豈同九耳豊山上。
欲鳴猶持天雨霜。
南音函胡北清越。
未許人人幽絶
小聲鏜鞳大噌𠴈留與坡山明月
長風巨浪吐吞
金鏞自奏天然聲。
非雷非霆清濁
龍淵蛟窟鏗鍧
献子歌鑸無射
千載寥寥寂寂
石長天地間
海若馮夷能拊撃。
寺院真如
縣西。
唐光啓二年置。
名安福
妙嚴
尼院縣南
楊具武義二年置。
名法筆
治平改額。
諸鄉三學院。
故縣
晉陶靖節書堂
語在彭澤辨。
書堂條。
晉置名惠發。
大麋元年
有翫月臺
流盃池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紹興中輪藏
有記在書堂類。
嘉熙初鍾樓
劉陽湖口廬山一舍
僧寺相望
三學中立
縣境相傳彭澤縣
陶靖節今日
嘗即其地書堂
故寺有流盃池
月臺
今雖廢圮。
山水縈帶
意象幽邃
必知其前賢卜築住處也。
舊名慧發。
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
佛殿之前
鍾樓嶭然。
乾道間
主僧圖所
今踰七八十年。
樓弊將壓。
僧祖昌曰。
樓壞則鍾不鳴。
何以起人敬心
力謀更新
乃昜以良材
上揀隆然
簷牙斯冀。
堵外昄。
一方壯。
鳴鍾四逺
聞者歸心
其教之尊。
斯樓不為無耶。
栖真院。
小黄山
靖節嘗游。
有貯酒大盎
色正緑。
寺僧得之土中
邑宰異而取之。
遼破製。
陳置。
名栖隱
永定二年
太平興國中嘗遷。
治平二年改額。
紹聖中重修
有記。
院之栖隱閣。
本名淵明
王十朋祝禹圭詩。
趙汝愚書扁。
記詠。
記略栖真院。
湖口四十里。
大平興國
僧慧倫。
以其地湫隘
踰一十二里而從焉。
今院是也
舊名栖𨼆。
治平乙巳棲真
地前山後林。
峭峻蓊鬱
高人逸士
游者繼踵
紹聖乙亥
僧智竮。
勤儉為務。
㣲至著。
十年
廊廡
方丈法堂
佛殿三門
鼎新至于棲賓房含廋序庖庳。
誦経軒几。
飯僧堂榻。
莫不有法
其徒規行矩步精進勤修
皆竮之表率也。
竮謂其徒曰。
寺宇為國
安穏僧衆
𦷥風雨而已
豈必堂奥宇。
妾興天堂地獄
矯枉世俗
民財以誇殊麗
歡喜布施
智竮不為也。
竮恐泯没無間
後人顛墜厥址。
慨然屬予記。
噫。
竮之欲記。
豈徒然哉。
十朋詩。
林間古刹栖真
高躅離尋晉宋人
我向迷途奔走
何由來向栖身
禹圭詩。
督郵一見來為辱。
不暇稅冕膰肉
棲隱閣上字猶新。
堪嘆五湖去不速廣福院。
西山
本隋龍福寺
開皇十二年
本朝寳元初重修
寳元二年
治平二年改額。
王立之記。
院者。
隋開皇十二年所置也。
面對城山
背連烏土。
相映
交隂
惠安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
普安院。
開皇二年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有蘇養真詩。
沙溪烟絶兩纔
無數深紅淺紅
山店落英寂寂
青旗吹盡柳花風。
寺院
圓果
縣東三十里。
晉大康元年置名。
普浄。
南五十里。
陳永定二年置。
名蓮花
無相
東北二十里。
隋開皇十二年置。
名止泉
吉祥
北三十里。
唐大和元年置。
名小吉
悟空
西南五十里。
大中五年置。
名山東
寂。
西南五十里。
二年置。
名長安
普照
南二十里。
大順二年置。
本名湆湖
治平
東北三十里。
光化二年置。
義章以上治平二年改額。
廢額。
東南五十里。
唐大中初置。
本名精舍治平中改。
湖。
北三十里。
隋開皇十二年置。
彭澤附郭正覺寺
丫髻山
楊吳置。
名興唐
乾貞二年置。
後唐天成二年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相傳李白曾游有詩。
岩根斷雲
山僧殘雪
檻外長江
寒波碎月
此時未置寺爾。
普明院。
西山
楊吳千佛院。
置及改額。
年號同前
練光亭
西大江山谷所名思三賢堂
靖節梁公及尉也。
寺院普明
縣西半里
本名千佛
正覺
二里
本名興唐
並楊吳乾貞二年
西半里
南唐保大十一年置。
名國
諸鄉妙覺寺
小嶺鋪
陳置。
名興福
天嘉元年
治平改今額。
元勛詩。
解鞍得道場。
倚杖塵境
松篁雨上
殿閣河漢影。
三春欄檻香。
六月棿席冷。
朱利賓詩。
有官增吏投。
無事僧家
不憚山頭路。
來煎飯後
謹魚雖閱寂。
自交加。
掃榻盤薄
吾生有涯
院。
仙山
唐置。
名安福
大中二年
治平改今額。
王雪山詩。
落日荒山裏。
寒煙野寺
僧垣薜衣白佛蘚花紅。
含後蜂糖熟。
門前水豐
夜長難早睡。
擁鼻松風
妙智院。
禪在縣南
唐置。
名石庵
乾寧二年
一作端秧。
治平改今額。
朱利賓詩。
江南
景物可人意
夣裹家山客愁
歲月幾何欲暮。
水雲深處寺偏幽。
元勛放懷對客初尋笑。
滿目開花愁。
望遂此情天不盡
名山何得窮幽寺院崇梵
東四十里。
晉永嘉元年置。
名寳林
浄因
南十五里梁大罔二年置。
名净國
惠照
南七十里。
四年置。
名善業
廣福
東三十里。
本名長壽
清凉
東三十五里。
本名興風
南四十里。
本名義安
興善
東四十里。
本名興福
鷲峯
東五十里。
本名中里
並唐大申元年置。
寳林
東五十里。
二年置。
名桂林
法興。
東四十里。
天祐六年
楊吳置。
名廣興
宣林。
南六十五里。
吳順義元年置。
名桐林
寳。
相。
南六十五里。
本名白塔
惠照
南七十里。
本名泥池
法濟
南八十里。
本名電泉
二年置。
安禪
東十五里。
吳乾貞元年置。
名固林
化成
南四十五里晉天偪三年置。
名鳴水
以上治平二年改。
藥。
王。
南八十里。
梁大同中置。
寳華
南三十里。
浄居
南四十里。
唐大中元年置。
永濟
南四十里二年廣福
東三十里。
咸通元年置。
法空
南八十里。
光化元年置。
東三十里天祐元年楊吳置。
大智
東五十里。
南唐昇平元年置。
真如
南八十里。
建隆二年南唐置。
論曰。
秦壞井田
漢唐不能復。
民田有限口分世業有制
惟恐貧富相絶有受其飢者焉至浮屠田則不立限制
名曰常住
無得賣。
惟施而益之。
則法所許。
又甚者免其賦。
豈以其徒。
真能外形骸。
識性
享之不為泰歟無亦聚徒而飯接待是名有餘。
可及道路之寠庻幾先王委積之意歟。
所以不庸不調
甘心富之爾。
不章兵凶
間作流徙困踣
不敢望其動念
緇衣其侣也。
亦麾諸門墻之外甚於越視秦焉。
廬山大寺
田以萬計不數也。
養所厚之僧纔數十。
不足之色。
然籍勢行賄
相攘而主之。
則無虛歲足矣
不知於何取償至於殖産所在
主司
游手滛汙肆暴横擅水利
則鄰壤早。
而莫容救。
甚者舟楫而征之。
圓通歲入數。
萬有三陂者。
田在建昌
江東
陂在奉新
江西
横江置鎖。
聚石以備鬬。
分寧靖安奉新舟過者。
非買酒不得行
大為往來之害。
訴之隆興
則事屬鄰路而不理
訴諸南康
則率屬鄰郡而不違
篙人尤畏之。
為山法場
其所無忌憚者。
非富之使然耶。
太平興國三年
遣。
使修東林
議减田租
使還。
寺僧不多
遂詔取寺田十之三充脩葺費。
江州置籍檢校
國朝會要舊志
大哉聖謨
蓋思天下之饑者。
不止而已也。
東林石刻
唐咸通十三年勑牒曰。
江西觀察使崔黯
東林寺
山秀也靈。
寳為竟。
而寺庄田錢物
各自主持率多欺隱物力稍充者凍餒資用不足者。
盡抱飢寒
本立常住
為泉僧。
合同監。
寧容别開户牖。
供膳但資於私家
施利不反大衆
令與各立條令
刻石題記
伏慮歲月稍深。
依前紊亂
山深地解。
少人公心住持
乞降處分奉勑依。〉
永樂大典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