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六九七 (自动笺注)
永樂大典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七十八陽
公元1170年
江〈九江府九碑碣九江府靖節先生祠堂先生柴桑高士上世嘗有大功晋室
耻以身事異代之王。
故托於酒而逃焉。
將以晦其迹。
釋氏逺公
方與諸賢為蓮社棲遯之遊。
先生不可欲以其嗜。
好招之。
為置杯酒公乃去之而弗顧。
未知先生之志。
不在於酒也。
嘗誦其史述曰慨想黄庭
顧比稷契
知有志堯舜其君而不遇
得錢送酒家。
淋漓頭上巾。
方其頽然散髮
醉眠溪上石。
月潔風清
虎馴鶴唳
瞬息千古
物我兩忘
高人逸士
何以識之。
渺乎若滄海而莫則其量。
巍乎若太華而莫窮其高
予求其心而不可得
因以其迹觀之先生環堵蕭然風雨弗蔽瓶而食。
敗業自擁。
使其愛子居則奉薪水之勞。
出則藍輿以徃
是豈人情哉。
他人不堪當有怨嘆忿激之辭。
先生䖏之怡然
令讀其遺文
平夷曠達
發於中和
淡而實美
幽而不怨
未嘗憂患之途處窮約之地。
以是知其天也。
性也近代得志之士。
乃欲區區追和詩辭
以跋高躅
雖有超世邁鞅之才終莫能擬彷佛
先生之心浩然游乎八極之表。
死生窮達
浮雲流水
獨與造物者為友。
而莫知其所然。
固異乎屈原離騷之作。
盖自怨生龔勝董膏之譏。
未克瑕累其高先見
絶人矣是嵗本道安撫具公給事
漕使任公寳文
曹公敷文
同議協。
將以振發感激素節
先生之宇卑陋弗。
稱。
無以表儀四方
垂耀千載
於是捐費鳩工
以命其屬邑府判潘公聞而義之。
願益之以地。
以廣其基。
令尹趙君侃之實莅厥事度材宏規
悉增其舊。
不淹時
民不告病
輪奐聿新。
光臨衢道
湖南提舉陶公
已先為之像貌
因易奉安焉。
又命董行守司管鑰之。
公田二十有二畆
奉祠事。
過於曩時
既勤且備。
其敖視有方
則尉觀純仁之力也。
令尹乃以記文見屬。
歆慕既乆。
不敢庶幾發潜德之幽輝。
里人懷仰
援筆而書之。
乾道六年秋中元日九江周蟠記。
狄梁公朝散大夫尚書吏部員外郎
潤州軍州上騎都尉
賜紫金魚袋范仲淹天地閉
孰將闢焉日月蝕。
孰將廓焉。
大厦仆孰將起焉。
神器墜孰將舉焉。
巖巖克當其任者。
惟梁公之偉歟公諱仁傑字懷英
太原人也。
祖宗高烈
本傳在矣。
公為子極于孝為臣極于忠。
忠孝之休。
揭若日月者。
敢歌于廟中
公嘗赴并州
太行山
反瞻河陽
白雲孤飛
曰吾親在其下。
乆而不能去。
左右為之感動
詩有陟岵陟屺
君子于役
忘其親之深。
于嗟乎。
孝之至也。
忠之所由生乎。
公嘗以同府掾當使絶域其母老疾公謂之曰奈何重大夫人萬里之憂。
長史請代行。
時長史司馬眦睚不協
感公之義。
歡如平生
于嗟乎。
與人交而先其憂。
君臣之際乎。
公為大理丞
决諸道滯獄萬七千人天下服其
武衛將軍權善才
坐伐昭陵高宗命戮之。
公執奏不却。
上怒曰。
彼致我不孝
左右公令出。
公前曰。
陛下一樹
而殺一將軍
張釋之所謂假有盗長陵一抔土
則將何法以加之。
豈敢奉詔陛下不道
帝意解。
善才得恕死。
于嗟乎。
執法之官
患在少恩
公獨愛君以仁。
何所存之乎。
高宗汾陽宫
道出妬女祠下。
彼俗盛服過者。
必有風雷之災。
并州數萬人别開御道
公為知頓。
使曰。
天子之行。
風伯清塵
兩師洒道
彼何害焉。
遽命罷其役。
又公為江南巡撫使。
奏毁淫祠千七所。
所存夏禹太伯季子伍員四廟
曰安使無功血食
以亂明哲之祀乎。
于嗟乎。
神猶正之。
而况於人乎。
公為寧州刺史撫戎
人紀之碑。
及遷豫州越王亂。
後縁坐者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
有司行刑
公緩之蜜表以聞。
曰臣言似理。
逆人不言
則有孤陛下好生之意。
表成復毁。
不能定。
彼咸非本心
陛下矜焉。
勑貸之。
流于九原郡
道出寧州舊治
父老迎而。
勞之曰。
我狄史君汝輩相携哭于碑下。
三日而去。
于嗟乎。
古謂民之父母
公則過馬
斯人也。
死而生之。
父母之能乎。
時宰張光輔率師越王亂將貪暴
公拒之不應
光輔怒曰。
州將忽元師耶。
對曰。
公以三十萬衆。
一亂臣。
脅從輩。
王師乘城而降萬計
縱暴兵殺降以為功。
使無辜之人。
肝腦塗地
如得上方斬馬劒加于君頸。
雖死不恨
光輔能屈
奏公不遜
左遷復州刺史
于嗟孟軻有言
威武不能挫。
是為大丈夫矣。
其公之謂乎。
公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為乘俊臣誣構下獄
公曰。
大周革命
萬物惟新
唐朝舊臣
甘從誅戮
家人告變
得免死。
彭澤
獄吏嘗抑公誣引執柔公曰天乎。
吾何能為以首觸柱血流被面
披慚而謝馬。
嗟乎
陷阱之中。
不義不為
廟堂之上乎。
契丹冀州
起公為魏州刺史以禦馬。
河朔震動驅民郛郭至下令曰。
百姓復爾業。
冦來吾自當之。
聞風而退貌人為立碑
未幾入相
請罷戍。
䟽勒四鎮以肥中國請罷安東以息江南之饋輸。
識者韙之。
北狄再冦趙定間。
公出河北道元帥
狄退就命
公安撫大。
使前為突厥脅從者。
逃散山谷
曲赦河北諸州以安反側
朝廷從之。
于嗟乎。
四方之事。
知無不為
豈虛尚清談而已乎。
公在相日。
中宗房陵
則天欲立武。
三思儲嗣
一日問群臣可否
衆皆稱賀
公退而不荅。
則天曰。
無乃異議乎。
對曰有之。
一昨陛下三思武士
嵗時數百人
及命廬陵王代之。
數日之間。
十倍
知人心未厭唐德。
則天怒。
令策出。
又一日。
天謂公曰。
我夢雙陸不勝者何。
對曰。
雙陸不勝
宫中無子也。
復命策出。
又一日。
則天有疾
公入問閣中
則天曰。
我夢鸚鵡雙翅者何。
對曰。
武者陛下之姓也。
相王
廬陵王
陛下羽翼也。
是可折乎。
時。
三思在側。
怒發赤色
則天以公屢言不奪。
一旦感悟
遣中。
使蜜召廬陵王矯衣而入。
無知者。
召公坐於簾外而問曰。
我欲立三思
群臣無不可者
惟俟公一言
從之。
則與卿長冨貴
不從無復得與卿相見矣。
從容對曰。
太子天下之本。
本一揺而天下陛下一心之欲。
而輕天下之動哉。
太宗百戰天下
之子三思何。
與焉。
高宗寝疾陛下權親。
軍國
陛下奄有神噐數十年。
又將以三思為後
天下何。
且姑與母孰親。
子與姪孰近。
廬陵王
陛下萬嵗後享唐家血食
三思
宗廟無祔姑之禮。
不敢愛死奉制
陛下其圖馬。
則天感泣
命寨簾使廬王拜公。
隕絶于地。
則天左右起之。
拊公背曰。
豈朕之臣。
社稷之臣也。
已而謂曰。
今日國老與汝天子
公哭奏曰。
還宫無儀
孰為太子復置廬陵王龍門
備禮以迎中外大恱
于嗟定天下之業。
天下之疑。
至誠如神。
雷霆之威不得而變乎。
則天嘗命公擇人
公曰欲何為
曰。
可將。
相者
公曰如求文章
則今宰相李矯蘇味道足矣
文士握齪。
得奇才以成天下之務乎。
并州長史張東之真宰相才。
誠老矣。
一朝用之。
尚能竭其心。
召拜洛州司馬
他日又問人於公對曰。
前言張東之雖遷洛州
猶未用焉。
秋官侍郎
及召為
果能誅張易之軍。
反正中宗則天皇太后
于嗟乎。
薄文革。
重才實。
知人之深乎。
公之勲德不可備言
議論數十萬言。
李邕載之别傳論者謂不天金石不柔。
受於天焉。
公為大理丞
天子不屈
豫州日。
元帥不下
相位
而能復廢主以正天下之本。
豈非剛正之氣。
出乎誠信見乎事業
當時優游為紳之中顛而不扶危而不持者。
何足道哉
故系之云。
啇有三仁
弗救其滅漢有四皓正於未奪嗚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
何力可回。
我公哀傷
拯天之亡。
長風孤騫
大川以獨航金可革公不可革。
孰為乎剛。
地可動。
不可動。
孰為乎方。
一朝感通
群隂披攘
天子既臣而皇。
天下既周而唐。
七世發靈萬年垂光噫非天下至誠
其孰能當左朝奉郎集賢校理管毫明道宫黄庭堅書。
紹興六年七月朔左朝請大夫江州軍州兼管勸農營田司事主管内安公事許端夫重立周濂溪先生祠堂記古之為治者。
先化而後政。
詩書
道之宗也。
禮樂德之聚也。
道德
仁之本也。
君子於是觀政焉。
齊之以刑。
為輔治。
規矩然於簿書期會之末。
不得詩書禮樂之意。
未之思耳若稽古周元公先生
闕里舊在江州濂溪
日因宅為祠為書堂。
兵後寄祠府學光霽堂。
非禮也。
至元二十八年
總管陳侯時舉
新作濂溪書院府治之東。
翰林學士姚公燧為之記而先生之墓。
德化鄉清泉社廼立豐碑道左
大書宋濂溪先生周元公之墓。
徃來者必式焉。
君子謂是役也。
有關於。
風化甚大。
然而墓亭未立也。
墓祠未復也。
諸生春秋來享
列俎野祭墓下。
風雨則於民居葳事。
不稱尊禮先儒之意。
山長廬陵敬德有志焉。
至大四年
夏廉訪分司成都劉傳之來審决滯獄緫管完顔侯曰。
崇化勸學
刺史責也。
恭惟三月庚寅詔書曰。
國家設國學。
外設府州縣學
作成人材
宣揚風化
欽哉
元公祠宇
若有所待。
儀國之。
惟侯其舉之。
十月甲戌
相地興工
府判張侯賛其决。
庶士競勸
不日成之。
貽書眉山陳黄裳曰。
此時舉之志也。
先化而後政矣。
侯請為立碑
嗟夫先生之道大矣
祠宇之復美矣
敢賛一辭
嘗因出潯陽南門
沿乎濂溪
風乎五老峯下。
至先生墓南。
草色交翠。
芙蕖如玉
想像池蓮庭草
不覺身在光風霽月中。
使人徘徊不能舍去。
德之洽人乆矣
道高無極太極
而其本在乎無欲主静
學粹乎誠無為善惡之妙。
而其目在乎仁義禮知信。
隱者其體。
費者其用。
求之圖書
若高且
而實不出日用常行之間可以入德
可以學聖。
非若異端有體無用者比。
厥後二程氏。
朱氏。
張氏。
或見而知之。
或聞而知之。
紹聞懿德
言使聖人之道。
昭明天下
而其功實濂溪先生始。
不在孟子下也。
豈特舂陵
豫章
九江
京口章貢横浦。
祀之。
天下通祀之。
云。
大天下莫能載焉。
兹非是歟。
陳侯
名元凱
完顔侯。
名釋
傳之。
名宗張侯
名毅
是年十一月戊戌朔謹記
將仕佐郎江西等處儒學副提舉
眉山陳裳撰。
司馬温公祠堂肅政廉訪副使張侯讓。
分治江興二郡
所治必率學官弟子講學脩禮
諏善明教
庶幾罔䟽刑簡協于聖治
至元三十年夏
司馬温公七世孫鎮於生舍。
賙其飢困其先宋靖康後徙越州
曾孫備解榮州
守道江州
遂葬而家公三子
童唐早亡而康為之嗣。
二子植桓。
而植以嫡長小宗兄弟宗之。
植生備備生逖。
逖生拯。
拯生堅。
堅生
世嫡五世宗易太宗不遷凡今司馬氏之留越泒洪者其宗子當在江侯曰。
作治鑑繼春秋
萬世正名分。
著譔皆准經範。
俗學
行為先師
俱在祀典
古之尊賢者。
有旌里祀冢。
公孫子在主拓。
圖書於是
公精靈著存亦在是。
何必涑水可無表顯不為濂溪精舍
亦當專賢人俎豆
元公孫使之有田以祭温公孫不能活其身。
江人不早告我豈獨有位者罪哉。
輟俸為之倡郡侯趙瓛和之
世家與士知義者。
以貲。
命郡掾史市材傭工
即學東偏隙地
興建祠堂
像公而奉之。
别為舍其左居公孫主祠事。
視昔與餟廡下褻而不嚴者異於是衆咸曰冝。
公學本孔氏達道達德九經之誠。
其要在謹獨自欺
循以推之君親
長幼
朋友
夫婦
積而充之家國天下
殊隣絶域
狠暴姦宄
邇欽慕。
暫毁終服
以至没世不忘
自契皋伊周召之功不見
而人以儒為迂。
孔顔曾孟之學不傳
人以儒為庸漢仲舒
德勝其才唐退之
文過其質宋周程朱張
有其學而無其位。
得之者惟公奈何王安石僞行
终始禍其國公誠心直道不究厥效。
三代之道不如秦漢。
無亦多儒不善擇耳。
况汴而浙乎。
自處迂庸。
卒非詭智速利者所及
至再閲興壞明。
敬之
嗚呼
真儒之道如此哉。
二程出處語默多同朱文公因其書。
爰有剛目。
述作之㫖亦同。
如日星行世。
南方學者
不思實踐
經訓虛文
政宣之奬尤甚
伏節死義者雖不乏
敗類廉恥皆是
則揭章公之學。
行以磨礪薄俗
今日急務
中原學者
同公之鄉。
而熟其為人
亦當致知力行並進
文質彬彬君子
斯侯之志歟。
侯直聲還聞。
願民其下。
祠成。
將移雄部。
郡寮善視
使有恒食。
無怠世守。
江人以友嘗共學焉。
而知其故。
屬筆以書。
不敢辭也。
是年秋
廬山王友記并書。
翰林直學士承直郎吕師順篆額
至正己丑冬月上丁。
幕官經歷張汝翼
知事齊光祖。
照磨應昌
恭祀先聖
詣謁大師温國公
孫司馬潤。
出示圖像官誥
神采具存
又繼以石碑遺墨視之
乃前憲副君建祠設像之紀也。
而石則毁于大德丁酉嵗
詎今五十年。
司馬氏世守弗墜。
於是知事齊君玄齋。
賛協同寅
重樹其石盖有以見玄齊公之克敬先賢
善繼張憲副之志云。
仍舊貫
事刻新題
後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
至正九年十月之望。
前鄉貢進士江州路儒學正戴懋和謹識。
景星書院大成殿記昔宋氏以五緯集奎。
文明之運。
盖嘗狹陋漢唐
規復三代
國都郡邑儒宫庠序之制。
既飭既嚴。
咸有儀則
豐物備禮
罔不殫盡
至凡先聖鉅公里居宦歷。
栖寓謫遷之次。
建置書院
以致稽古尚賢
作興士類之意。
嗚呼盛哉
潯陽為郡。
歷載兹乆。
有唐宗臣諫議渤者。
嘗刺是州。
是時
昌黎韓公
道德文柄天下
其誦公之出謂峻行巍名。
必瑞當世
景星鳳凰
争先快覩
故後之學者
考按圖誌
即其故居
揭是目以奉遺德。
以詔多士
而公廬阜舊隱白鹿洞者。
今又為南康學。
兹不槩舉。
然則升斯堂道盛德。
雍容俯仰
高山景行之思。
得無介然乎。
何獨是人專美有唐。
焜耀簡册
流芳後來
吾曹恭然為是没。
没也。
且宋以文治前古
南渡來。
雖嶺甌閩無讓洙泗鴻儒碩士
相望繼起
中間懷材負器。
為時照映九江者。
顧豈乏人惜無昌黎鉅公
稱咏賛辨。
昭灼鼓舞
而為之倡也豈有之而徃以殊方未見也。
至元乙亥我國家奄踐全宋。
混一九有。
大凡列郡名城無易後三年朝議置行壹維揚
厥後九江為交廣荆湖閩浙之會。
移涖兹郡今江西湖東憲使青崖魏公時方侍御史適貳臺端
下車之始禮謁致奠。
首以舊學卑隘
壞漏弗稱。
議徹故宇更新之。
山長𡊮舜龍。
楚材等。
承命不辭
惟敬惟謹
乃徵工較力
用度材。
冗費
節恒用。
裒其羡赢
乆之積楮弊為緍四千五伯有竒。
米碩餘貳百仍俾史侯兼董其役。
實以至元乙酉五月肇功。
三月落成
自殿序堂廡齊庖門陛。
凢為屋若干區。
而層簷巨棟增飭有加。
輪奐惟新
百廢具舉至若廬山竒秀
澄江浩渺瞻企流風
顧挹清曠
殆可想而得也
於是九江之士。
樂其教育作成之惠乃走書憲副雪崖馮公
咸願刻石兹美。
比者兩公合辭
俾叙始末
顧為陋之文。
不足以稱副
兩公世好義。
豈得辭。
遂次其言于右。
既又進而言曰。
兩公魏氏自靖而上
大叅諸公
令德
且靖肅以赴義蹈難
聳動一時
稱重四海
馮氏自臨海松庵而下
正色立朝
英槩凛凛
皆是中州厚德高風偉節
大義炳然
兹與諫議頡頏
凝之私所能議擬
然凝自稚齒以來
方事經讀。
側間先生長者之間。
固已熟其盛烈
兩公又能以宏才世學為時顯人
雅範清規
克荷先訓。
復恐東南之士。
禾或前聞也。
用是不復牢讓
是則景星之云。
嗣當有在。
兩公之倡。
未豈以興作
故事
聲稱
苟然而已
因附記之。
相與勉馬以無負兩公之倡云。
至元丁亥。
九月望日承直郎治書侍御史行御史臺高凝中大夫江西東道提刑按察使廉恂書并題額
壽聖記元天下
嘉惠黎庶懷柔百神
前代所以民事神者。
有舉無廢惟九江江湖之險而壽聖觀祠通慧真君真君姓楊。
正夫始家臨川嘗游襄漢。
異人宋慶元乙卯誅茅結屋九江之泥陀觜。
救民水旱疾癘之菑。
江湖河漢之厄次第衆建道院
嘉定初
賜觀額。
通慧先生咸淳甲戌觀毁于火皇元大德乙巳
始建殿。
皇慶癸丑
觀門建橋。
延祐甲寅
藏殿而下以次成戊午改封真君
加以孚惠仁祐徽稱
泰定丁卯
玄武殿成元統癸酉
三門成。
凢民事神與國民之欲者備矣
九江張鑒趙某為士請記廬陵乃為之言曰昔者聖人治天下自天地日月
五行四時山岳河海
丘陵墳衍
皆聽於一人
類禋望秩
咸遍民詩書禮樂
各有其帝衷以無獲戾上下神祗有誦之者
曰。
五日一風
十日一雨
又曰。
風不鳴條雨不破塊
未有知其善誦者也。
當是天清地寧
海晏而不波。
河翕而不泛。
民生其間知帝力
其後德衰
菑害並至始有盲風怪雨
旱乾水溢
其後降。
菑害至。
民社者。
不足禦菑捍患。
一切聽於神。
物怪神奸
愈益衆矣。
嗟夫甚矣難乎其為後世之民也。
方今聖人作為舟楫濟民車馬所不
民利賴之孰知乃有中流
一旦號呼天地鬼神以乞其父母妻子之身者乎。
人非管幼安
誰能濟海。
自訟其過惟三日梳頭一日晏起而止。
又非程叔子誰能渡江正襟危坐
神色泰然者。
則其不免於號。
一旦
亦其勢也於是為政者。
不知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為士者不知脩身事天
為民者不知遷善逺罪
其未乆矣
使又無明神以禦菑捍患其間
民將若之何
昔人有言
其魚矣。
嗚呼
甚矣難乎其為後世之民也。
自今九江之士。
與其鄉人父老
率其子弟益務脩其隱慝
其内疚。
以庶無罪悔於俯仰間。
神其有不佑之者乎。
明神至願
而善為政治民事神者之望深也。
詩不云乎
豈弟君子
神所勞矣。
廬陵劉岳申東林寺古者將有聖賢
必有山岳
尼丘啓於夫子
鷲嶺保於釋迦衡阜之托思
天台之栖顗。
豈徒然也。
故知土之不厚。
巨材不生。
不靈
異人不降。
隂騭潜運
玄符肇開宿根果於福庭
大事萌於净土其來尚矣東林寺者。
晋大元九年
慧逺法師之所建也。
世居鳫門樓煩。
俗姓賈氏童妙神悟
精博涉華學不讀非聖之書中留範經尤邃是田之說嘗就衡岳
覯止道安火遇於薪玉成於器雖根種諸佛。
果得一時
獅子吼言。
載聞順喻。
維摩誥更了空門安住四依脩捨二法
和尚嘆曰。
吾道行者惟此人焉屬朱序尋戈緇徒逃海。
道由兹嶺。
其器宿謂其曰。
是處
足底居地。
若無流池曷云法宇
大誰神廟
特異蓮峯
結跏一心開示五力以杖刺地。
涌泉
殊祥因立精舍
堅卧禁戒
弘演妙乘浮囊毒流。
木鐸正教
首唱南部轉覺後人
知慧力。
煩惱由是真僧益妙供日崇。
隘其本圖弘其别業
廼進自香谷集坡安栖即曇現之門生
鄰慧未之何若相與平圃層岩在山之陽居水之右經其始而未究其末有其取而未虞其勞當是桓玄司人柄斡國鈞以福莊嚴
因憍檀施
日力之費。
盡出木之功。
繚垣雲連厦屋天聳如來之室。
宛化出於林間。
釋之幢。
忽飛來於牎外
至若奥宇冬燠高臺夏清玉水文堦碧紗林藻庭而朱實琉璃之地。
月照灼而徘徊旃檀之龕吹芬芳馝馞相事畢集微妙
羅什致其澡瓶
巧窮雙口。
姚泓奉其雕像
工極五年殷堪樞衣而每談。
盧循避席而累賛。
道弘三界
何止八部宅心
聲間十方
足使諸天廻首觀其育王贖罪
文殊降形蹈海不沉。
驗於陶偘
迫火不𤎮。
夢於僧珍願苟存誠
析必通感
多雨出日積陽作霖
則有影圖西來
舍利東化
或搭踊於地。
屬於謝客忻味而成文
劉斐詆訶覃思
所以山亞五岳江比四溟地憑法而自高
物因詞而益重。
洎梁有崇禪師傳燈習明。
安心樂行
指拳猶昔。
薪盡如生
有果二法師
僧實所欽和止觀。
法物大用
繼徃持上座曇傑。
寺主道廉
都維那道真等。
沐浴福河。
栖止净業
諸結已盡。
白黑雙遣
衆生可度。
名色兩忘
盛名舊人
新意於今作重。
雅頌
逺託鄙夫
代斫有慚。
豈云傷手。
掘筆餘勇。
曷議齊賢
相如好仁
慕藺名而激節
皆間義讀曹碑而叙能。
青出於藍
水寒於水非曰能也。
固請學馬其詞曰。
山兆發。
真僧感通
刺泉有力神致功。
江儀外
禪僧内融。
性除遍執。
門開大空
其一瞻禮雲集
底居峯薄。
越嶺圖
規慱。
信臣檀施
護供興作
大起重階
廣延問閣。
二嵗幢踊出。
寳塔飛來尊容月滿
法宇天開
化城廣築。
道樹移栽
風清梵樂
石敵花臺
三金海遊
法影山薦。
毒龍業消漁子心變。
萬里西
一時東現華戎異間。
穹厚驚眄。
四逺法主
謝惟文伯頌累彰。
德名增益
助起江山
流金石。
一言可追。
千載相激
其五了性了義或古或今止持律。
慧通心。
覩物情至。
縁道敢憑净業
永紀禪林
其六大唐開元十九年。
七月十五日建前陳州刺史江夏李邕丈并書。
江州重建烟水亭記出城南三百步。
舊有亭。
扁曰糬𤇆水亭
其址道旁
跨于甘棠李渤湖之問廬阜崒嵂𠋣於東南林巒周遭
中護一水山澤通氣呈巧獻竒。
行道之人。
咸可寄目
蔚乎澤國偉觀考驗圖册
開迹弗詳焉故老濓溪先生嗣子司封郎官壽所賦名。
時則紹興元符問也去今百餘載矣。
更名故
亭宇傾圮
廢而興興而廢莫為永圖
十年以來
腐薨敗甓無存者。
且其地暴於水。
日就罅缺孰能治而新之。
紹興甲寅春吳興沈公祖德
列卿之望。
來蒞郡治荒剔蠹殆閲三時教事緒亦既整整有法
廼訪城邑觀臺故而於修舊起廢有志焉裏自闉闠籍亭名凢十有三。
而其泯弗存者。
什七八九。
憮然念之亦自謂致力
冝知所先後
甘棠一湖
蕩漾空闊
嵗每祝聖人壽群縱水族圍洋其中
而亭其涯。
實為縉紳會之地。
獨非其所當急者置之勿問可乎。
退自經畫計費錢六十萬。
乃以屬德化縣沈埴。
願縮縣計之合輸于州者以助之。
董事飭工。
悉以諉令。
考極
受成於公。
命役築堤
並湖拓基承宇。
浹辰日已立。
逾月而成。
飛檐列牖。
隆棟巨楹。
朱扉筆表連薨接高。
深廣俱十六步亭左附其四楹登臨眺覧
不遺烟霏涵閏。
水光空林叢生
鷗鷺翔集
心舒目眩
恍在烟霧中公自喜
廼延輯賔佐觴以落之客或慨而言曰。
今夫天地之間山川之廣。
達觀踐。
若此景者不少矣。
物換星移
不過數十年。
百年
春風
回首易感惟有功而
則罙乆罙盖吾邦庾公白公所遺風流光景
至今猶未泯也是尚可嵗計之哉。
公來文書煩壅
帑庾無儲
克勤于埋。
宵興聴訟
漏下未盡四刻
而寮衆奔走
莫敢懈意
既又罷燕樂
紀他用以惜民力
公上之供。
以不匱。
浚池垤抵潦漲。
里閭利害悉興悉除今又以餘力經理斯亭。
追復昔人之舊硯。
則公之規範
可謂炳炳卓卓
而斯亭又待公而
豈其興起自有數耶。
僉願斫石以昭不朽
公曰可。
命書其事云。
紹熈甲寅孟冬望日記
文林郎江州州學教授余禹績撰。
記序元帝廬山日月麗天
皇穹所以貞觀
川岳帶地后土所以惟寧
廬山南國德鎮
林石異勢雲霞共色。
長風作則萬流俱響。
驚鼯曉吟。
則百嶺齊
東瞻洪井
識曳布之在兹。
西望梁。
見捐寳之可拾。
慕類
易悲。
山中難乆。
攀結多見淹留
張僧尋陽廬山東南三宫
所謂三天子都也。
廬宫溪水出馬
宫人所不至其下有三石梁
長十餘丈𤄃纔盈尺。
其下無底
中宫
在别巖。
悉是文石
兩邊有小峯。
號為古鄣
形若軍馬夾道
下宫
宫亭廟舊所也。
山高二十六百六十丈。
圓基周回垂五百里。
其山九叠川亦九派
郡國叠障九層
崇岩萬仞
懷靈抱異。
包諸仙迹
張野廬山天將雨則有白雲或冠峯岩或亘中嶺
俗謂之山帶不出三百必雨。
每雨其下成潦。
上猶皎日
峯頭大盤
可坐數百人
慧逺廬山山在江州尋陽南濵宫亭北。
九江之南。
江為盆江。
山去盆江三十餘里左挾彭澤
右傍通川
三江之流
而據其會云。
云有匡俗先生出自殷周之際。
遁世
潜居其下。
或云受道於仙人
失迹此崖。
遂托空崖
即岩成館。
時人其所止。
神仙之廬而命焉。
山大嶺凢七重
圓基周回垂五百里風雲之所攄。
江湖之所帶峭壁萬尋
人獸兩絶
天將雨。
則有白氣先摶。
而映絡於嶺下
觸石吐雲。
則條忽而集。
大風振崖。
逸響動谷。
群籟競奏。
竒聲駭人
此其變化不可測者矣。
衆嶺
第三嶺極峻。
人跡所罕經。
太史公東游
登其峯而遐顧
南眺三湖北望九江
東西四目
若陟天庭焉其嶺下半許有石室即古仙之所居也。
其後有岩。
董奉館嵓下常為人治病
法多神驗
絶於俗醫
病愈者令栽杏五株
數年之
蔚然成林
民間
近二百年。
容狀常如三十。
俄而升仙絶跡杏林其北嶺西崖有懸流遥注百餘仞。
雲氣映天。
望之若山在霧焉。
南嶺宫亭
下有神廟
宫亭為號。
七嶺同會於東。
共威峯堮。
其崖窮絶莫有昇者。
野夫見人沙門服。
凌空直上
回身踞鞍。
乆與雲氣俱滅
所止多奇
觸像有異。
北背重阜
前帶雙流
所背之山左龍形
石塔基馬。
下有甘泉涌出。
冷䁔與寒署相變盈减。
經水旱而不異
尋其源。
仍出於龍首也。
南對高峯上。
有竒獨絶林表數十丈。
其下似一層浮圖
白鶴之所翔。
玄雲之所入也。
東南香爐山
峰秀起。
遊氣籠其上。
氛氲香煙
白雲其外
炳然衆山别。
天將雨其下水氣涌起如馬車盖。
此即龍井之所吐。
其左有翠林
青雀白猿之所憩。
玄鳥之所蟄。
西有石門其前似雙闕
壁立千餘仞。
瀑布流焉。
其中鳥獸草木之美。
靈藥萬物之竒可勝名哉。
略舉其異而已
其餘古今賦咏
不可備載散見云。
江州名山大澤
碑刻為多。
今起神禹本朝
隨所刊寓類而書之。
嵗月乆近。
可以第考焉。
德化紫霄峯大禹刻石
尋陽云在峯後石室屏蔽之。
繩始至。
春夏泉流不可辨。
秋冬分明
字大如掌又皆隱起
所記山丈尺里數也。
好事者
摸得字百餘。
彞鼎欵識考之。
可晚者七字
鴻荒瀁余乃攆探。
餘莫能辨
秦始皇刻石
刻旁。
始皇三十七年上霄峯
刻當在此時也。
文曰。
皇帝臨御天下
黔首安常巡省
以觀習俗南浮大江至於廬臯登茲峻極
眺望汪澤
躬覧刻。
竒文
百世其光三十七年冬十二月戊申
左丞相斯。
右丞相去疾
列侯大夫嬰。
少子胡亥
從駕行。
漢武帝刻石
刻旁。
漢武元封五年彭蠡
禮名山刻。
刻當在此時
大孤山大禹刻。
秦皇漢武刻。
水經注廬山之南。
孤石介立大湖
矗然高峻
特為壞異。
洪水至此
刻石紀功或言始皇所勒嵗月已乆莫能辯也。
又按十道漢武亦刻其旁。
然山陡起洪濤
可見云。
州治夏殷以來
鍾鼎欵識法帖二十卷
紹興十四年薛尚功集。
百花亭詩。
大同三年
梁元帝作。
朱超道和陳隂鏗追和
熈寧初
黄庭堅再書。
唐顔眞卿守政帖。
叙坐帖。
石鍾山記。
李渤記。
大和元年
湖口鎮將吳文幹立。
江州郡政名御記四。
一。
天聖六年建。
二。
慶曆五年李寬建。
三。
大觀四年王葦記。
四。
紹興二年劉紹先建。
狄梁公碑。
慶曆間
范仲淹撰。
黄庭堅再書。
大林寺詩。
治平乙巳
周惇頤作。
元豐三年刻。
此君軒詩。
建中靖國元年黄庭堅
江州字碑崇寧二年
李端夫篆。
定江軍字碑。
紹興十二年重建
紹熈癸酉王師古立。
歷代要圖
紹興辛未
谷子表。
李龍眠蓮杜圗。
紹興癸酉
李保之刊。
督府諸公
江州詩。
隆與甲申
節性跋。
重建譙樓記。
嘉定六年李墨宣繒書。
東坡陶潜絶識黄庭堅跋。
江閫題名
劉克莊記。
陳塏立。
郡圃
重修思白堂記。
淳熈元年
黄釣記。
吕勝已書。
王梅谿高逺亭詩。
乾道乙酉題。
韓松高逺亭詩。
嘉定初元
四說大字
趙汝愚嘉定崇憲刻。
山谷范滂
趙案憲刻。
齊雲樓記。
章峴撰。
祭與書。
齊雲樓額。
交直魯訔高逺齊雲二詩
庾樓以來
庾樓詩碑
張正見止胡次仲凡十四人
二十五首
一碑
宣和甲辰
汪師忠刻。
江惇憲書
庾亮翟湯唐歐陽詢書。
宣和甲辰汪師忠跋。
張舜民詩。
元豐壬戌
淳休居士書。
王易簡詩。
政和五年
庾樓記。
乾道改元唐文若
魯訔詩。
附刻高邊亭碑後。
庾樓唱和
王十朋
周必大
張孝祥
林栗
范石湖
潘慈明唱和
庾樓字碑
陳晞篆。
琵琶亭
琵琶行
白居易作。
淳熈三年
吕勝已書。
琵琶亭記。
嘉泰三年
陳孔碩記書
重建亭記嘉定乙酉左謨記。
通判廳江州司馬廳記。
白居易作。
興國八年重立。
白司馬祠堂記。
興國八年徐鉉記。
沈比部詩。
至和二年章峴疊翠亭。
章珉題。
官廳簽書節度判官廳題名記。
嘉定甲申
李宗邁記。
觀察推官題名記。
慶元庚申朱記
司理題名記。
紹定庚寅
王三接記。
總幹題名記。
嘉定三年
陳孔碩記。
樂山堂記嘉定四年𡊮燮記。
都統司題名記二。
嘉泰四年淳祐六年
州學江州興學記。
紹興十二年
張漢彦撰。
書。
范雲題額
三先生祠堂記。
淳熈元年謝諤會食堂記。
淳熈二年
撰。
濂溪先生祠堂記。
乾道二年林栗撰。
重修學記
嘉定四年
劉光祖記。
𡊮燮書額增貢士員額記。
端平三年
馮去疾記。
九江唐顔魯公碑。
魯公撰并書。
歐陽詹九江驛文。
不知所在
重建九江驛記。
淳祐乙巳黄耕書。
天慶觀唐李翰感秋詩。
天寳八載作。
大觀庚寅
李瑛再書。
紫極宫使者殿記。
僧應之書撰。
建隆中建。
東坡元豐七年
山谷唱和
崇寧元年
黄太史秋聲
瓊芝
龜殻
三軒記。
嘉定十五年
張震發重書。
譙令憲易枚和詩
嘉泰癸亥
縣治德化題名記。
紹興三十二年黄校記。
吕勤行記
政和乙未
復魚湖省𥴬。
淳熈十四年付。
虛明室記。
嘉泰癸酉。
王觀之記。
黄寺丞記。
嘉定己巳
馮椅記。
蓮峰閣記。
寳慶丁未
趙師若書。
漪嵐堂記。
政和六年林敏功記。
修漪嵐堂記。
紹興三十年
洪連記。
趙師舉漪嵐詩。
嘉定初
項安世漪嵐詩。
嘉定戊辰
唐文若詩。
甲申七夕韓松詩。
嘉定戊辰張垓跋。
丞廳題名
嘉泰三年
陳卓記。
任南篆。
簿廳題名
嘉定乙卯有宗記。
鄭白得書。
高軒記。
淳祐甲辰
陳彬記。
縣學學記
淳熈丙午
振記。
濂溪書院東坡詩。
蘇軾賦呈次元仁弟
山谷詩并元公記。
淳熈丁酉
朱熹撰。
端臣書篆。
朱文公題名
淳熈辛丑四月辛亥後學朱熹劉清之
張揚卿。
王阮
周頤
林用中
趙希
永。
許子春
王翰余偶
士直
張彦先。
黄幹
敬謁。
吳蓉善僧至南為
朱熹書。
曹公重建曹公亭記。
楊傑記。
東林寺逺法師碑銘
義熈十二年
謝靈運撰銘張野
佛馱禪師記。
開元十七年
李訥撰。
張廷珪書。
佛馱舍利塔後序開元中
李湜撰。
乾曜書。
東林寺碑。
開元十九年。
七月李邕撰并書附裴休題。
北海詞翰
想見風衆。
影堂碑。
李濱述。
王適篆額僧惟崇書。
貞元中建。
大中重立。
大師碑銘
許堯佐撰。
李行言書篆。
貞元中建。
大中重立。
粲公碑。
許堯佐撰。
蔚之書篆。
元和癸巳建。
大中重立。
大德塔銘。
元和十年劉軻大中八年重立。
李渤自叙
長慶三年三月
雲皋書。
凑公塔銘。
白居易篡。
長慶中建。
大中再立。
大德墳銘。
皋篡僧雲皋書。
長慶甲辰律師碑。
劉軻雲皋書。
齊餘蒃額
太和建。
大中再立。
大師堂記。
太和三年
倪匡明書篆。
上列德化楊澈通判軍府元皓
白氏文集記。
太和九年夏白樂天記趙侍郎命建碣。
雲皋書。
律師碑。
劉軻撰。
開成中建。
大中再立。
碑隂記。
會昌三年
張又新撰。
篆。
弘和尚塔碑。
白居易纂。
李克恭書。
段全倖篆。
大中八年立。
經藏碑銘
李肇撰。
大中間馮撰再書碑隂記。
蔡京大中十四年建。
觀音方丈記。
大中僧元楚記。
書。
東林寺碑。
柳公權書。
大中十一年建。
東林建碑記。
會昌張又新撰。
大中間篆。
武陽韋公眞賛
由紳賛咸通八年書。
經院錢物帖。
咸通十三年牒。
大德碑。
苗紳撰。
逺書篆。
咸通中廣平舊因記。
薛正已撰。
劉詣書光啓中建。
彌勒殿記。
楊弼撰。
保大二年杜昌業建。
舍利塔記。
彭瀆撰。
道書周元公行記
周茂叔
吳元禮
王安禮
王長
元達
惟嶽
元德庚子十月一日會。
羅漢文。
建炎二年王易簡跋。
陳彦文書。
重建寺記。
紹興五年陳謙高夔篆諸詩惠逺唱和
劉遺民王喬之張野謝靈運江淹
建平王香爐峰崔融劉孝綽孟浩然李翰白樂天十五首二裴唱和休謨劉禹錫包佶貫休四首齊已二首靈澈二首楊衡沈彬二首周碏曹汾
會昌三年張毅夫徐知證天祚二年聯句
厈白二首修睦蓮社詩。
道明章和。
岳鄂王飛王阮慶元庚申高夔邊社圖詩陳天麟西林寺西林寺碑。
歐陽詢大業十三年顔魯公題。
碑額
唐人題名碑隂大中十年
齊朗碑。
鄭素卿大中再立裴諷行記碑隂
水閣經藏銘。
僧雲眞開寳中建。
諸詩韓文公蕭郎中學堂本朝立石白樂天三首貫休
懷詩道者詩齊已。
水閣詩僧應之圓通寺曹翰乾德中紹聖丙子
僧道徃立。
二蘇唱和崇寧初作。
紹熈中
書仍和圓機禪師行録
政和七年
李彭撰書佛殿記。
慶元六年周必大王簡道濟禪師陶靖節祠堂修祠堂記三。
一。
元豐六年潘希傑撰。
二。
開禧王必大記。
嘉熈二年林宋偉撰。
諸詩顔眞卿白樂天洪芻李彭孫勵李惇僧祖可天池文殊瑞相記。
元祐元年王古記。
聖燈記。
淳熈中王質記。
文殊感應事跡蕭之敏詩康王谷王黄州煎茶王梅溪詩。
乾道乙酉
趙忠定
丁酉六月
韓松詩。
嘉定己巳
太平宫使者廟碑
李泚撰。
開元二十年靈驗記。
潘觀篡。
開元二十一年建治平重立張靈官記。
徐鉉撰并書篆。
嵗次癸酉上元
胡則
開寳八年章珉撰王堂賜筆硯記。
靖康初王寓撰。
靈驗記。
開禧二年
薛紱安王册記。
重和元年洪芻
記。
趙彦滿記。
三清閣碑。
趙葵篆額諸詩王梅溪
乾道乙酉
王容
嘉泰辛酉易祓
嘉泰癸酉。
端平丙申
四首祥符觀大乙真人廟記。
昇元中
徐知證記。
孟拱辰書董真人殿碑保大中倪少通撰。
重修記。
宣和七年
王易簡奉㫖書撰。
眞君事實
宣和七年王易簡集并書。
眞君告。
宣和三年十月七日下。
諸詩杏谿余崇龜陳國瑞廣福觀重建殿記。
保大五年述并書靖明眞人
賈善翔述楊諷書孫邁詩。
碑隂
淳化二年
重建記。
謝守灝撰。
傳書陳謙惠濟寺重修寺記。
大觀庚寅
奎撰。
亨泉劉羲仲作。
獨秀軒詩。
淳熈乙巳
岳甫
寳嚴雙谿碑銘
劉陵祥符
江嗣題。
重修院記。
譙令憲題撰。
黄榮書。
董之竒題移建院記。
紹定庚寅
嚴岳撰書餘寺觀開元觀丹井記。
紹聖四年
王傑承天佛殿記。
皇祐五年章申之撰。
重修禪智寺記。
政和中僧守端記。
通濟裴休詩。
紹興中張旦重立。
景德寺修造記。
乾道乙酉趙不挫記。
承天佛像賛。
郭祥正元祐七年報恩寺藏記。
淳熈元年巘記寳覺廣福院記。
乾道戊子
釋光舒撰。
報恩佛殿慶元初
陳謙記。
書篆。
重建崇福院記。
慶元中張泌能仁寺塔記紹定三年
洪适記供梓書。
景德寺藏記。
紹定壬辰
陳阜記。
清虛紹興煥文閣記乾道二年
潘恕撰。
清虛庵記。
淳熈三年陳天麟皇甫眞仙游陳良裕撰墓碣周元公墓碑熈寧六年
蒲宗孟劉道原墓碣
元祐庚午
范祖禹撰。
劉道原志銘
元祐八年
黄庭堅淳熈十三年
黄灝刻。
文孝子記。
乾道六年
周燔撰。
文孝
紹興二十七年
司馬白書萬人塚記。
興國二年
周述記。
餘碑重建城隍廟記。
至和二年毛抗
城隍廟記。
宣和四年
張昌大孤廟勑告謝文
紹興三十一年惠澤行宫記。
嘉定癸未
曾至記。
厲模德安縣蒲塘義豐亭記。
嘉祐七年。
朱仲經記。
蒲塘驛記。
熈寧七年
趙勰記。
修驛記。
重和元年
劉翰撰。
蒲塘記。
紹興十五年
青錢辭。
諸詩宋之問韋應物二首
正元三年題。
熈寧元年
趙勰宋之問詩。
再刻。
葉義問
紹興甲戌
李邦獻
紹興戊寅
李安國
己卯十一月
節性
壬午
邊維嶽
乾道丁亥
徐俯
乾道戊子縣治谷簾水煎茶王禹偁祥符元年周元公歷陵留題
元豐五年。
五月十二日。
敦頤漸甫和仲
會於歷陵
元祐諱仲跋題後記
紹興十五年
吕廣問記。
明堂記。
紹興十八年
駱庭芝記。
新井銘。
紹興壬午
彦忠
减稅記。
紹興三十年
張洪撰并書。
重建鼓樓記。
淳祐四年
馮去疾記。
丞㕔壁記
乾道戊子
趙彦章記。
大年書。
簿㕔壁記
嘉定辛未王佐才記。
㕔壁記。
紹熈元年
又四銘。
江南義仲詞。
縣學鄉飲記二。
紹興吕廣問
年駱養正記。
咏歸軒記。
紹興乙丑
吕廣問記。
尊賢堂記。
嘉定戊寅
林時英記。
新學淳熈七年
著書翟畋篆。
襄敏壯敏記。
嘉熈初
謝仝記。
祠廟城隍廟記。
保大四載
劉延記。
無相院塔記。
慶曆甲申
具育撰。
滄洲王阮集句慶元改元元陽記。
嘉泰癸亥趙師燾撰。
北山開化寺記。
嘉定壬戌。
委心翁記。
何宋英瑞昌縣禮部次山瀼溪詩。
乾元戊戌作。
元公詩。
嘉祐五年
吳讅禮記。
瀼溪銘。
乾道六年
司馬之白再書。
向子廊題。
次山祠堂記。
葉義問異說思賢堂記。
元祐五年張祐坡公東城紀行
蘇軾甲子四月二十三日過。
譙令憲坡公館記。
嘉定三年洪偲記元記寳建丙戌趙汝馭瀼溪驛葉議問詩。
紹興二十四年陳天麟詩。
隆興二年王梅溪乾道元年縣治知縣題名記。
紹興十六年李琥㕔壁嘉泰四年洪偲簿㕔壁記嘉泰壬戌業璵撰。
重建社壇記。
嘉泰壬戌夢兆記。
敬簡堂嘉泰癸亥
張嗣古記。
李璧瑞麥圖贊嘉泰癸亥晦之溪山勝槩嘉泰四年易祓記。
茶引省箚
嘉定六年趙崇憲勑書記。
嘉定壬申
徐鉉記志記。
嘉定十七年趙汝馭記。
教場縣學新學記。
嘉泰三年朱質記。
學田嘉定七年
元粹記。
祠廟冲陽蘇道士墓碑
大唐乙丑玉清觀碑。
唐大義甲戌
倪少通
冲陽淳化二年康戩
法雨院記。
穆符六年僧茂記。
法安院記。
攆撰書。
明道二年立。
院記慶曆七年樊毓。
趙彦橚王華洞記。
慶元庚申孚澤告。
慶元六年下。
永豐道院藏記。
嘉定戊寅
林時筴記玉華洞通泉記於時英記。
玉清觀藏記。
嘉定十五年
何劃記紫陽觀記。
寳慶丙戌趙汝馭記。
寂觀記。
淳化中
康戩記。
餘碑周氏賢閣記。
政和四年王寀書。
通濟橋記。
大觀戊子載記湖口縣石鍾山唐李渤大和元年湖口鎮將吳文幹立。
本朝東坡記。
元豐七年蘇軾記。
坡公壺中九華詩。
紹興間建中靖國初崇寧初山谷并和
山谷霜鍾雙閣字。
謝艮齋書雲平字上鐘一滴泉字
縣治湖口縣題名記。
淳熈五年師孟丞廳壁記嘉定乙亥
馬子嚴撰并書尉廳壁嘉定己巳王伯昌記。
馬子嚴詩。
嘉定乙亥
縣學重建學記洪邁記。
錢糧記。
淳祐壬寅陶城記寺祠廟院殿碑王立之撰。
嘉祐三年栖眞院記崇寧五年鄭觀撰錢白題三學寺藏記紹興四年公旦岳廟一仙亭記。
慶元己未朱璹記。
王梅溪栖眞寺詩餘碑蕭祭酒墓誌銘周必大蕭景墓誌銘曹彦約府君墓誌
嘉定五年燮撰并書彭澤縣西山諸巖山谷讀書巖字及題名紹聖元年八月來謁興宗
尋勝至此
裴徊橘陰乆之伯氏
舍弟天民將侄榚拒自小徑來江西
黄庭堅魯直記。
讀書巖潜玉洞詩王自適刻萬峰潜玉圖陶狄二公祠唐陶狄碑。
景龍中扶風馬澤撰。
唐狄梁公皮日休撰錢雍書篆。
題正廟牒額。
紹興七年十一月下修靖節隆興二年毛辡撰。
重建靖節記。
淳熈丁酉羅愿記。
忠烈告。
嘉定十七年二月下。
治縣題名記。
紹興戊辰王系記守信乾道三年唐佐記。
懷古齋記。
乾道九年劉烈縣丞廳壁開禧丙寅何公鼎記。
主簿廳壁記
嘉定庚午
趙崇酨匯東樓嘉定十六年諸等興記匯東樓字并詩。
章劼刻。
社壇記。
諸葛興撰。
縣學狄梁公碑。
范仲淹王自適靖節歸去來詞。
王自適書。
縣學記。
紹興二十五年
沈樞記。
祠廟修眞觀記。
徐鉉撰。
吳淑篆。
山谷馬當魯望亭四詩馬當加封誥。
紹興三十一年下。
馬當重建廟記。
紹熈三年
楊師記論曰。
昔賢登高
宇宙
古今
同一轍也。
一事授之則記。
一境物之則咏。
一遊之適
一善
大書深刻冀托金
自壽苟然哉。
然而江山不老
陳迹何禆。
其所自托者常少不傳者常多。
豈非人有賢否
事有是非
修詞爲。
不容自掩耶。
制行立言
君子所務。
有以也。
若夫抱道之士。
畏名而游之。
為身章。
隱則俱隱。
之人也行四時
萬物
未易聲迹議。
吾夫子
惟於天地變化求之信哉。
文籍江州書籍者。
載道而行今古者也。
貫天人。
治亂傳言
行。
辨事物後之所以知今
今之所以者莫如書故書者。
道之輿也。
古今言當者。
其目四。
一曰經。
六經論孟
以至注䟽正義解傳訓詁音釋圖說
皆附於經。
二曰史。
曆代史書以至評斷疑議凡例編年人物星紀地志律曆卜筮算法傳奇小說之類。
皆附於史三曰子。
自十七子兵家七書
以至注解訓釋
佛老諸經鈔纂頌偈音譯
今人著書立書與雜文不同者。
辯於子。
四曰集。
今人文集
及制詰符檄詩賦表啓箋䟽碑記跋銘瞽戲詞寓言雜作皆是
雖其言有大小逺近之殊然皆不容廢也。
故有天下者備天下之書。
一國者備一國之書。
九江文憲郡。
經史百家
别於學官
藏於私塾
所有者乘必無之
至若於斯
於斯隱若於斯
為此而作。
自此
所冝有者則有。
未可必。
不傳
未可知也。
予惟斯文
不可逸載。
乃即經子史集而别之。
既有者曰書籍
其宜有者曰書目
庶幾
古意未墜。
它日有好博雅者。
叢收而彙别之。
安知其不傳備哉
書籍易易正義太玄經伊川易傳程氏易大易繫辭精文晦庵啓蒙誠齋易傳虛谷易解西山極筮圖尚書尚書正義東萊書說四百家書解程書譜晦庵書傳𡊮氏書記混一書解毛氏詩毛詩正義歐陽詩本二李詩解晦庵詩解毛詩新經周禮禮正林之奇周禮易祓周禮禮記禮記正義中庸大學章句或問中庸輯略三禮左氏春秋公羊春秋榖梁春秋三傳正義孝經孝經正義論語論語正義晦庵論語孟子孟子正義孟子集註晦庵孟子解三先生孟二先生語孟九經群經音義經典釋文並經類史記漢書𡊮後漢書兵制三國志晋書南史北史隋書唐書書音五代史資治通鑒晦庵綱目記事長編南軒論篤本朝事實三朝寳訓十三朝言行録三朝政要建康實録諸葛武侯杜氏通典韓魏公家傳敕令職官分紀治迹統類君臣事實名臣册府元龜白氏六帖書林事類唐韻玉篇並史類孔子家語曾子揚子文中子老子莊子列子七書並子類文選文粹韓柳陸宣公奏議李翰林集杜詩皇朝韓魏公安陽六一先生東坡文集山谷前後周益公陸象山陳立齋容齋杜陵集潏水集遺書伊洛言五先生語録語録晦庵語録晦庵家禮並集類書周元公太極圖說一卷李潜周易一卷周續之公羊春秋劉軻三傳指要十五卷劉軻三卷蔡嵩孝經解並經類陳伯宣史記劉軻漢書古史十卷帝王曆運代歌一卷五禪三革一卷史鑒一卷又十三代名臣一卷黄中通三卷牛羊日曆一卷劉道原十國紀年十二卷包犧厲王疑年譜又共和熈寧年略譜一卷外紀十卷周續之嵇康二卷聖賢高士傳贊三卷仲輝一卷桓玄僞事三卷應詹江南故事三卷又陶威公故事三卷昭明太子靖節先生一卷李渤六賢圖贊一卷徐整豫章列士三卷叔先廬山七賢三卷戴師愈廬山名賢十三卷廬山十八賢一卷周紫芝楚詞贊說四卷吳仁傑淵明年譜一卷陳振孫白樂天年譜一卷李渤事迹一卷周元公事實一卷熊默豫章舊志三卷熊欣豫章後撰一卷徐整豫章舊志八卷雷次宗豫章張宻九江新舊三卷張僧尋陽一卷王眞尋陽記晁伯揆尋陽十二卷謝靈運名山記釋惠逺廬山張野廬山一卷盧潘廬江一卷劉程之廬山精舍記一卷宗測廬山一卷陳舜俞廬山五卷陸羽水經一卷江州諸姓一卷開寳江州圖經祥符江州圖經大觀江州圖經刺史王義小學一卷刺史劉義慶世說又集林二百卷小說十卷陶侃尋龍經一卷太初曆王寭賜筆硯記一卷夏英公曰聲古韻集並史䫫周子通書一卷張銓子張八卷劉軻豢龍二卷並子䫫陶侃二卷劉遺民五卷陶渊經集十卷雷次欒集三十卷宗炳十五卷張野十卷惠逺山集二十卷符載十卷元次山十卷裴倩盆城五卷禧鴻集十卷史虛白劉删陳陶文濂溪大成公集百卷王襄敏奏議三十卷發明自身之學三卷石敏若構林集陳崇門家一卷師王濃翁集蔡嵩猴溪集二十卷陳輔之郭集祁居之五卷王阮允中松溪一卷劉虛谷五卷陳了翁南窗雜著一卷周紫芝太食𥺀米七十卷刺史應詹五卷刺史温嶠十卷刺史庾亮十卷刺史章。
賜物詩集彭澤張令見詩集四卷賈島詩格一卷白司馬七十五卷從事吳遇楊衡一卷楊徽之二十卷劉潤五言金城一卷陳沆詩集詩集孟貫一卷許堅詩集一卷周紫芝詩話三卷長短句三卷僧祖可東溪清虛題咏一卷郭璞江賦支曇諦廬山一篇孫放廬山一篇李衛公厈廬賦一篇大孤山一篇李彭方湖賦一篇司馬之白灑湖賦一篇顔延年靖節謚議一篇昭明太子淵明一篇謝靈運名山一篇梁元帝廬山一篇伏滔游山一篇崔群送廬岳處士一篇李白送弟游廬山一篇元積白氏長慶集一篇李商隱元次山一篇張舜民寳陁巖叙一篇張商英道士廬山一篇黄山谷三岩三篇劉羲仲亨泉一篇龜象馬當山一篇夏英公篆韻一册薛尚功鍾鼎篆韻五卷了元瑞香一篇漁父一篇並集佛老劉遺民老子年譜一卷節解二卷章門三卷李渤老子眞傳一卷李潜老子一卷陸修静五卷道冲老莊一卷謝守灝莊列商略六卷先生一卷眞君事實一卷葉義問采訪感應一卷皇甫眞人傳一卷清虛靈異一卷謝靈運𣵀槃經䟽惠逺𣵀槃經䟽佛馱耶舍譯長含經四分律跋陀羅譯三昧海經百十七卷笁道生着法無色論無净土縁論又泥洹經解曇詵注維摩經一卷蓮社窮通一卷僧璨樂法門論一卷仁道者别論十卷李潜法界一篇書板附周子通書虛谷易解歐陽忞輿地廣記靖節先生白氏長慶集元次山濂溪遺文二程東坡大全容齋論語退庵東歸西塘庾樓詩集琵琶亭詩褚氏遺書自警篇變離騷斯齋詩雪海三謝劒南古今絶句江行易簡傷寨論悟眞感應御書先朝手書方國
江郡與有之。
俶擾
奎蹟罕存。
惟高孝以來
謨訓具在
昭回飾物
焜輝千古
子澄
謹以碑刻之首。
至若崇儒之詔。
學校
甲兵之問
戎臣寳之
與夫廬阜佛老之宫。
州閭孝悌之族。
間有得自天之隕者。
榮遇郡邑等。
因附焉。
州縣太宗御製文臣七條
一曰清心
平心待物
則事自正。
二曰奉公
公直潔已。
則民自服
曰修德。
謂以德化不專威猛
四曰責實
謂尊求實効。
勿競虛譽
五曰明察
民情
勿使賦役不均
刑罰不中六曰勸課
勸喻下民孝悌之。
行。
農桑之務。
七曰革弊
謂求民疾苦。
而釐革之。
高宗御書戒石
爾俸爾祿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虛。
上天難欺。
奬諭湯鵬舉進助詔。
湯鵬舉等。
三省進呈
皇太后還宫進錢三萬事。
魂馭言旋
輿情溢喜
國家盛事
臣子傾心
而爾治郡
裕財有素
歸其餘積。
禮儀
人悉如斯
不濟
備觀誠意
切嘆嘉。
故兹奬諭
想宜知悉夏熱
汝比好否。
遣書不多及。
紹興十二年
湯鵬舉刻。
籍田詔。
朕惟兵以來
田畆多荒。
不憚卑躬
與民休息
疆場
罷警流徙復業
朕親躬藉田以先黎庶
三推復進。
勞賜者老嘉興世俗
躋於䈏厚。
漢文帝頻年下詔
首推農事之本。
至於上下給足
减免田租于史别。
朕心庶幾諮爾中外
至懷。
故兹詔諭
想宜知悉
紹興十六年二月錢稔刻。
今上作新文弊手詔
朕親御路朝。
教化
士風所係。
尤務作新比年以來
習尚澆漓文氣
純厚典實
視昔歉焉。
豈𣶬養之未充
薰陶之或闕。
咨爾訓迪之職。
母拘内外之殊各究乃心
俾知所嚮矯偏適正
崇雅黜淳使人君子之歸。
古者賢才副予至意
惟爾之
寳慶三年
陳阜刻。
又賜何炳勑書
何炳
朕仰惟藝祖皇帝
立國
維國以
撫軍馭軍。
恩威相揜
用能賦民養軍
而民不憚
軍衛民。
而軍不怨
經制一定
國勢尊安
慨慕風烈
常懼弗逮。
間者惠陽建安京口高沙之軍蠢惟不靖
以駭民聽
怙終必戮。
迄神邦憲
而事非獲已痛切朕躬
三綱五常之理在人。
未始泯絶
彼其養之恩。
背理捐生者。
而以衛民者廢豈盡本心哉。
有司皋令不䖍故其病於棓剋。
飢寒不免
困於力役休息之無期。
膂挹於沮遏而赴𢡟之無所治非一日亦惟朕之不明
有以致之詩不云乎祈父于王之瓜牙胡轉予于恤内而三衙外而列閫暨諸軍兵官
其各至竟上下交飭訓禮是信。
威以戒其玩而恩以恤其私使人自愛相安紀律國勢張時汝嘉狃故必罰不敢赦。
故兹戒諭相冝知悉秋熟汝比好否邊書不多及。
端平二年刻。
又賜趙善璙勑書
善璙纂承丕緒
大有為三邊關帥。
所親擇。
比嵗二虜交攻疆場
之役。
御沐風雨
扞禦勞痒。
朕甚念之。
事會鼎來
大運方新。
屬親萬幾
鑿齊内治
凡我擇臣
暨于瓜士。
宜思閫内之重激怠惰
起事功。
母染舊洽。
母事門。
母事苞其母尚掊克
便文自營
輕舉以貪制。
其有規略素定
計慮已審。
尚一乃心力。
時制冝。
勿復顧塑。
以勉圖厥
有好對。
不汝蘄也。
否則顯罰
于曷敢貸。
其明聽母忽。
故兹戒諭
想冝知悉
冬寒
汝。
比好否。
遣書不多及。
紹定六年善璙刻。
又賜喬似孫勑書
似孫
朕念四郊之多叠孰能千里折衝
肆命樞臣
肇開督府
聯合吳蜀
襄裏江淮
脉絡相為臂指易於還掉。
然賴將壇之戮力
并須制閫傷心
上而帥守監司
下而兵民總管
思國恥。
毋掬己私
各攄智勇之長。
赴功名之會。
統紀
勿立町畦
毋巽儒以偷生毋媢交惡
國事
極時艱。
故兹示諭
想冝知悉
春暖
汝比好否。
遣書不多及。
嘉熈三年
似孫劉。
屯田勑書二。
勑岩之。
昔我高后引對三大帥屬官陳等諭以朝廷養大兵。
國用既竭。
民力已困。
切須措置耕屯洋洋聖謨其責耕屯給軍食。
戰守要務
我國宿師日乆
榖人
不足以供餉而三陲田菜多荒。
聦聴祖訓
用飭諸閘為留屯計。
承命
因田致粟
遂能率先給餉甬。
推是而徃
將有羊十年之儲。
郭元振數十年之積矣。
實畆實籍何如馬。
若汝予嘉勉究不績。
故兹奬諭
想冝知悉春寒
卿比乎安居
遣書不多及。
覧奏及繳進屯田園。
本經指畫
極有條理備見勤勞
用嘉歏。
朕惟屯田之策舊矣。
類多具文
應令
鮮底厥
今卿分屯授田
規摹精宻將以實工課實効。
且謂不敢毫髮欺罔
此言當朕心天相忱。
一稔卜。
卿冝預飭防。
早竣穡事
使饋餉之計省。
公私之積裕如
許下峴山之功不專美於魏晋矣。
卿其勉之嘉熈四年
臣巖之刻。
又訓廉謹二銘
周典六計吏治條陳
以廉為本乃彼肆貪虐
與𧲣虎均肥于而家。
多瘠吾民。
縱逭於法愧其
貨悖而乂。
菑及後人
朝終厚。
黜貪為
咨爾群辟
是訓是遵。
民吾同飽。
疾痛猶己報虐以威。
非得已。
仰惟祖宗
若保赤子
明謹庶獄惻怛温㫖
金科玉條
毫折銖累
夫何大吏
蔑棄法理
逮于郡邑
濫用笞筌。
典聴朕言。
式克欽止
淳祐五年攽。
誕節放生御書
朕惟誕節放生祝壽
乃見臣子忠愛錫宴食品
自有彞式
如闃州軍縣
縁此廣務烹宰失好生之意。
今冝戒敕
不得多殺物命
一如景祐三年詔書
遵守
仍於所在放生池刻石
淳祐九年
臣希瀞刻。
州學徽宗御書大成殿額。
州縣學刻。
又作新士習詔。
政和八年州縣刻。
大觀八行碑。
政和三年
德安縣事臣刻。
都統司太宗御製武臣七條
一曰脩身使民卒有所法則
二守職。
侵擾州縣之民。
存恤
士卒甘苦皆同。
四公
撫存士卒無有偏黨
訓習
訓士習武藝。
簡閲
士卒惰勇怯。
威嚴
馭士卒無使犯禁
今上戒諭
將帥勑書
文同趙善璙本。
端平元年賜。
奬諭王忠
光州武定帥。
核實武定兵藉勑書
王忠
白志正。
神策兵。
東征死亡者。
不以聞。
市井冨兒賂。
輙補名廪軍籍
身敗於市。
後果為唐患。
甚惡之。
近嵗掌軍者。
益甚
死籍
售代名。
自利廪賜
精鋭銷落
疲懦充斥
職是之由。
方思核軍。
實洗窗敝。
爾攝帥武定
乃能體國首公
得所廪秩六百三十七人來上。
嗚呼
可謂不貪以律下。
不歏以事上矣。
將帥若爾
軍政不立乎。
是用汝嘉
加勉。
所有軍將隊伍
並與原罪
故兹奬諭
想冝知悉
春暖
汝比好否。
遣書不多及。
端平二年賜。
鄂王高宗皇帝岳飛江州日銜書四。
家藏御書七十有六軸。
今擇在郡被受者入紹興六年賜。
聞卿目疾小愈
提兵東下
委身徇國
竭節事君。
於卿見之。
用嘉歏。
淮西既定
無他警。
卿更不須進發
其或襄鄧陳蔡有機可乘
即依張浚行事從長措置
亦卿平日也。
故兹親詔。
卿宜知悉
七年賜。
降首令卿領兵稷浙淮。
庶幾王室尊安
外寧謚聞卿即日就道已屯九江
憫勞跋履
用嘉歏。
今遣江詔賜卿藥酒果。
燕犒將士
仍令諭朕委曲之意。
卿冝悉之十一年賜。
探報虜人壽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廬州界上
張俊劉錡等。
合力措置掩殺
星夜前來江州
乘機照應出其前後
使賊腹背受敵不能枝梧
投機之會。
正在今日
以卿忠勇吞此賊。
當即就道
付此親札
卿冝體悉
又賜。
虜冦聚于淮西
張俊楊沂中
劉𨪆已於和州巢縣下寨
賊相拒。
韓世忠出兵濠上
卿冝倍道共乘機會
前所親札
得之已就道。
今遣張去為徃喻朕意。
卿更須兼程
無貽後特之悔。
諒卿忠智出於天性
不俟多訓也。
以上孫監鎮大軍倉。
臣珂刻。
寺觀神宗御書采訪殿牌九天采訪應元保運真君之殿。
元豐中賜。
徽宗御書宫牌。
勑賜太平興國之宫。
政和中今上御書三清閣牌。
淳祐元年賜。
太平宫
御書蓮社字。
東林寺
徽宗
御書九炁合靈經。
高宗御書清虛字。
紹興二十八年賜。
手書二。
語在皇甫坦紹興二十八年
隆興元年賜。
御書清虛之庵牌。
乾道九年賜。
御書神泉字。
隆興元年賜。
御書道佛經五。
隂符道德黄庭人心經又草書扇面四章書詩二首孝宗御書千字文御書道紀字又草聖酒中八仙歌又御書怡神字並清虛庵寧御書壽聖額賜本餘碑寧御書良家子字賜義門文辭九江府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
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
惆悵獨悲
已徃之不諫。
知來者之追。
迷途其未覺今是而昨非
摇摇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
征夫以前路。
晨光熹㣲乃瞻衡宇
欣載奔。
僮僕歡迎
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
猶存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壺觴自酌
庭柯怡顔
𠋣南窻寄傲
容膝易安
日涉成趣
門雖設而常關。
扶老流憩
矯首游觀
無心出岫
倦飛而知還。
翳翳以將入孤松盤桓
歸去來兮
息交以絶遊。
世與我而遺。
駕言兮焉求。
悦親戚之情話
琴書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及有事西疇
或命巾車
或駕孤舟
窈窕尋壑
崎嶇而經
欣欣向榮
涓涓而始流。
萬物得時
吾生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幾時
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乎。
遑遑何之
富貴非吾願
帝鄉不可期
良辰孤徃
植杖耘耔
登東皋以舒嘯
清流賦詩
聊秉化以歸盡
樂夫天命復奚
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
不詳姓字
宅邊有五柳
以為號焉。
閑靖少言。
不慕榮利
讀書
不求甚解
有意會便忻然忘食
嗜酒
家貧不能常得。
親舊其如此。
置酒而招之。
造飲輙盡。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
不蔽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
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
頗示己
忘懷得失
以此自終。
賛曰。
黔屢有言戚戚貧賤
不汲汲於富貴
極其言。
若人之儔乎。
酣觴賦詩
以樂其
無懷氏之民歟。
葛天氏之民歟。
周濂溪先生太極圖說無極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
靜而生隂。
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
互為其根。
分隂分陽。
兩儀立焉。
陽變隂合
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
四時行焉。
五行
一隂陽也。
隂陽
太極也。
太極無極也。
行之生也。
各一其
無極
二五之精妙合而
乾道男。
坤道女。
二氣交感
而生萬物
萬物生生
變化無窮焉唯人也。
得其秀而
形既生矣。
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
善惡分。
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中正主靜立人極焉。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
四時合其
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
小人悖之凶。
故曰。
立天之道。
曰隂與陽。
立地之道。
與剛。
立人之道。
與義又曰原始及終。
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左丞忠文公李黼謚議夫死生利害
人為甚重而不以少動其心者。
偉然真見之士。
鮮弗能無惑也。
一有惑焉。
則淚於計慮之私。
而有遯蹟苟全者矣。
君子乃能乎此。
由其命素諸中
尋常造次之必是。
况於事君而食焉。
以避其難哉。
江西行省依前江州路總管李黼
進士天下
才良侍從
政事知要郡。
匪躬之節
蹇蹇自將
一旦暴賊起。
鄰境䧟。
武昌省憲諸臣。
竄死弗暇。
毒熖肆灼。
正當其衝。
守無完城。
敵無簡師獨能開倉庫。
土兵
忠義人心
再戰再尅。
威聲
方將防禦上游
聯兵旁郡
賊鋒轉逼。
緫戎先奔。
孤城以俱亡。
壯節而弗奪。
手劒駡賊。
力盡乃殞。
英風景烈
足以炳耀國史
砥礪人臣矣。
殺身報國
美才秀曰
揆諸二法
允稱所褒請以忠文謚之。
太常博士張翥撰。
李黼李黼
字子威
河南穎州人也。
高祖
曾祖
祖榮
世居廣平鷄澤
金亡徙汴。
守中
仕至歸德知府
工部尚書致仕
年十八。
受經國子祭酒尚野
尤邃易學
延祐七年
朝官子補國子生
泰定丁卯第一名
翰林修撰承務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脩官。
至順二年
河南行省檢校官
後至元二年入為禮部主事
四年監察御史
首言太廟宜復四祭省臣一員國子學
戚諸王
族屬逺邇
無文稽。
冝如前代之制為譜牒
又言宜優經筵進講之禮。
𦲷事兩月
以不罷去
至正二年江西行省左右司郎
父憂未赴。
再授國子監丞
監書博士
經筵譯文官。
九年秘書太監
禮部侍郎制命集賢翰林
詳定陳言封事等為六等
朝廷多采用焉。
十年江州路緫管
至明約束鈔法
理冤詞訟
租賦
矜寡
至於舟車
隄防道路
不脩舉。
期月
十一年五月盗起淮蔡
所至焚掠城邑
有司不能制禦。
數月之間。
至數萬。
江淮繹騷
江州西界湖廣
連江浙。
一省藩蔽太平日乆
城中無兵。
同列皆惟懼。
人無固志
諭之曰。
一時烏合豈能乆。
且大軍將至。
何遽至此
設有不幸
亦當與此城俱没。
遂完城浚塹伐木立栅
庫兵
不足補之
丁壯分布城上
沿江水陸津要州縣城邑
譏察徃來出入
已而報日急。
乃籍鄉村工匠悉入城中
優倡末游城外居民什伍使相司察以防姦細
八月賊焚麻城蘄水行省調兵千二百人來後。
九月晦賊䧟蘄州路
增兵馬頭渡及城内諸門。
揭榜求言
畧曰。
為臣盡忠
為子盡孝
人之大節
近自五月以來
兩淮盗起。
延蔓蘄黄
雖有大江限隔
不可不為之備以不才。
叨守是郡。
不職
不能戡此大難
望賢士大夫及郡耆宿豪傑
凡與我同休戚者。
共濟艱難
又以書檄江西行省
曰善禦患者
必先事而防危。
後時失機
邇者妖賊倡亂
侵軼江淮
已蒙行省
出師分守要害
切惟本路。
大江
為省藩屏
城郭乆廢
甲兵數少。
江北岸。
俱係蘄州慶之境。
今賊出没
鄰邑有難。
理冝救援
職守
不得越境
行省冝勒所屬
及移文湖廣河南二省。
各揀精鋭
會合鎮南王軍馬直蘄黄
併力勦捕
豈惟使賊不敢南窺又與北來大軍
犄角夾攻
賊必殄滅
昔吳夾濡須為塢。
不敢南窺江表
明驗也。
况今天下一家
蕞爾犬羊
豈敢與國
正當不拘文墨
便冝區處以制未然且我得軍江北
全有大江之險也。
若專備江南
居上流。
萬一透漏
必至事變雖悔何及。
行省以為迂。
不聽
十一月行省平章不花
分省江州
獻策曰。
先人奪人
兵家至計也。
大兵冝乘鋒鋭
直抵江北
不可坐失事機
不花氣沮
惟以把截為辭。
嘆曰。
巧遲不如拙速
老將怯。
妄分彼我
擁兵自衛
事機一失
寧可復乎。
吾惟盡職有死而已
十二年正月
行省右丞孛羅帖木兒
别統一軍進討淮西
駐兵江上
半月不進。
十四日賊䧟武昌
藩王省臣
官民舟楫
蔽江而下
運官賦而去。
十九日
章右丞府竂共議奔避。
知其意。
言責之曰。
二公重臣
方鎮所𠋣緫兵駐此。
坐糜廪饋三閲月矣。
今賊至不撃。
顧先竄避
何賴二人不顧徑去。
府中為空又慮郡縣惡少
村野小民復出榜諭
國家深仁厚澤
涵濡數世。
爾民不冝望風草靡與賊同惡辭㫖激厲
莫不感奮
闔境貼然
是日賊騎入境
黄梅縣主簿帖木兒
獻策奮力撃賊
於是丁壯四五千人
帥以迎敵
倉卒
無號。
命人墨其面。
出城二十里許
遇賊交鋒賊衄主簿
賈勇齊奮
大呼䧟陣
大崩潰。
乘勝追奔六十餘里。
直抵瑞昌
斬獲無算
又虞賊舟東下
於城北水底。
預植長木
鐵椎木杪
逆刺賊舟。
賊果來。
舟遇木皆壞。
不能郡兵因而撃之擠入水者什七八。
至行省。
遣使勞問
金五十兩𦂶二端
咨保遥授江西行省知事
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緫管便冝行事
憲司遣使勞以楮幣
悉貯公帑
以備犒軍
臺遣使以聞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
依前江州路緫管
是時分省大臣
及諸將棄師
西至荆湖
九江
千里内。
出入跳踉
一人執戈敢嬰其鋒者孤旅
斬馘扶傷一日不戰。
賊衆生兵日增
外援絶。
二月六日
不花風紀議。
復出兵駐三山
軍餉五伯
楮幣應之
而又索米一千五百讓之曰。
屯兵不過三千。
而需未千五百
人日食米一升五合支三十餘日。
今賊已迫。
待公兵至。
已為魚肉矣。
冝急保城
併力殺賊。
不可緩也。
九日癸未
萬户普賢奴兵不花遂走入城。
理問章完者。
萬户普賢奴。
劉樞
三山
十日甲申
府吏謝瓉送粮自三山
廻報理問等。
遇賊皆敗。
不知所向
至夜一鼓
軍士一人
自賊逃還。
賊宿太平宫
明日來攻城。
聞之。
𤑔香端策
筮戰不利
筮守得臨之上六
默然良乆曰。
死守無疑矣。
十一日乙酉
晨會不花曰。
事勢至此
計將安出
不花茫然
曰。
我昔之言不幸而驗。
至計不從
致有今日
死守死戰
决在今日
吾曹亦何足恤。
但惜一郡生靈凶逆耳。
不花徐曰。
我守北門
奮袂起曰。
陣殺賊。
平章守戰與否
於我何。
與耶。
即率卒登城賊衆萬餘。
已至甘棠湖
西門廬舍
南門
厲衆禦賊。
發火翎箭。
賊多中傷
不花已由北門萬户佛保。
亦率親兵逸去
病不。
騎。
肩與督戰居民知城必破。
泣請突圍以出。
拒却之。
力。
日午轉攻東門急。
東門
士卒主將逃遁
官軍棄甲
相視恇懹。
鋭氣銷沮
城遂陷。
駡賊曰。
汝等紅巾强冦
國家何負汝等。
敢爾背叛
恨不能盡殺汝等。
汝勿殺民。
速殺我。
與其侄秉昭遇害
日居相率骸。
斂而葬之。
先是武昌失守
賊兵東下
謂其子秉曰。
為國守臣
分當死守
汝母避賊
以存吾後。
不肯
作色曰。
汝不尊父命。
不孝也。
秉昭亦謂之曰。
叔父止汝一息
死欲何求。
我已失怙恃。
尚有諸兄在。
叔父恩同罔極
危難之際。
我當共之。
汝去叔父無後顧憂
且父命不可違也。
不得已
遂泣而别。
後朝錫命死已逾月矣。
壽五十五。
後贈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
追封隴西郡公
謚忠文
至治初
予來始識於前進士王霖家。
二十餘。
而寡髯。
英邁俊爽
出語不凡
予雅甚敬之
後為助教
已為上舍生。
循雅飭。
動必如禮。
朋友有失。
無隱
與兄皆以文名
人謂之二李
圍城
慷慨作詩過意
有人南來得其詩何神稔禍胎賊子氛埃
烟銷郡邑生靈苦。
血染淮河鬼物裏。
人世百年罹此厄。
天戈十萬幾時來。
石田亦有連城壁
可惜同歸一炬灰。
讀者悲之。
昆弟五人兄冕。
先死紅巾之難贈穎州判官
秉昭。
其子也。
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副使
第綉應奉翰林繪未仕。
氏。
隴西郡夫大。
一秉
國子積分龍慶州學正
今襲父職。
亞中大夫同知永平田緫管府事
一在
論曰。
古今言治者。
與教而已
知本先後者寡矣。
三綱五常
人之大倫
人倫
不持立政自治也。
斯言也。
不知者又豈不以為迂乎我國家以淳厖混厚之德而有天下
其始也風氣未開
政教未立。
世祖皇帝立國學。
首取國人而教之。
於是人始知學。
仁宗皇帝設科舉。
乃以經術取士
率土之廣。
三年
所得不滿百。
中間雖有一二能展其用者。
不過衆人巨擘
不能已迂者之諭也。
迨夫雪霜並摯。
草木俱萎。
乃有陝西行臺監察御史張桓首挈妻子碎於賊手
繼而白州路緫管
百花
亦見殽於賊。
淮南趙璉
高郵知府李齊
俱死泰州之冦。
而之事。
尤為
繼。
而盡其職者。
僂數
至是而不迂之諭始
嗟乎
使今之為國為民者。
皆能舍生取義
如若人者。
何患盗之不弭。
不治也哉
翰林丞㫖學好撰。
國子生李秉昭。
李秉昭。
字元晋穎州人也。
祖守中
歸德知府
工部尚書致仕
有名于時
叔父進士及第
仕至江西行省依前江州路緫管
官死於賊。
其。
國史
秉昭自兒時已不
長尤介特
讀書穎之歐蘇書院
距家不滿三里
飲食皆於家取給
大雨連日家人供饋
秉昭顧囊中
止餘斗菽。
遂煑而食之。
讀書不少不歸其家其立志卓如此。
國子生
出守江州
從行
公務家政
毗賛居多
稱為李氏佳子第。
至正十一年
紅巾賊起穎亳。
秉昭之父冕。
在穎乆不音問
私憂之。
旁侍無人未忍言歸省。
之子來自
即日請行
漢陽渡取道襄許。
徒步賊間。
晝伏宵行
瀕於死者累矣。
汝寧
賊黨充斥不可前。
復還江州
始間冕亦死於賊。
號慟
幾至殞絶
明年正月
賊䧟武昌
東下
其勢甚。
居人四出逃濆。
秉昭諭之曰吾守此土必死。
不以負國家。
汝軍當北走以避之。
苟令吾鬼不餒。
吾復奚恨。
以不忍離膝下獨生存。
促秉昭使去。
秉昭曰。
年老
唯兄一人
不幸併命賊手
不亦酷乎。
我已失怙恃。
幸上有三兄以繼先業
我雖萬死
甘心馬。
不忍以叔之厚德而絶其後也。
兄去在所不疑
相讓累日不去
二月賊抵城下
將帥
賊攻東門急。
秉昭出與賊戰。
衆寡不敵
城遂䧟。
秉昭尚手殺賊。
憤駡不絶聲。
力屈被執。
同死。
時年二十九李國鳳曰。
自紅竊發
士大夫不幸
死於難者多臾。
明俊
御史
僉事敬叔
童兒婦人
皆知其為焉。
若秉昭身不沾一命
與其先後義死
世人未盡知邪。
豈以其名微位卑歟。
嗟夫觀其兄弟相讓之言。
顛沛之際。
而情懇至
忠愛宛然
三復之流
翰林應奉李國鳳譔。〉
樂大黄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