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目录

 车舆部杂录
 车舆部外编

考工典第一百七十七卷

车舆部杂录

《易经·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大全〉平庵项氏曰辐。陆氏《释文》云:本亦作輹,按辐车轑也。輹车,轴转也。辐以利轮之转,輹以利轴之转,然辐无说,理必轮破毂裂而后可说。若輹则有说,时车不行,则说之矣。大畜大壮,皆作輹字。
《大有》: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大全〉云峰胡氏曰:《坤》《大舆·九二》体乾而曰大车者,舆指轸之方而能载者,言车则以其全体而言,引之以马之健,行之以轮之圜,皆乾象也。况《九二》以刚居柔,柔则其虚,足以受刚,则其健足以行,有大车象,得应乎五载。上之《象》不曰吉者,大臣任天下之重职,当如此也。
《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本义〉刚德明体,自贲于下,为舍非道之车,而安于徒步之象。
《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大全〉临川吴氏曰:下五阳皆已剥,独存一阳在上,如木之果实皆已落,独一硕大之果,不为人所食,而犹在木末。君子谓一阳坤为舆,五阴承载,上九之一阳,如人之在车上,君子筮得此爻,则其象为得舆,而占亦如之。
《大畜》: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本义〉九二:亦为六五所畜,以其处中,故能自止而不进,有此象也。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日闲舆卫,利有攸往。〈程传〉舆者,用行之物;卫者,所以自防。当自曰常闲习其车舆,与其防卫,则利有攸往矣。〈大全〉平庵项氏曰:卫,古书之称皆武卫也。《考工记》:周人上舆,车有六等之数。戈也、人也、殳也、戟也、矛也、轸也,皆卫名。
《大壮》: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程传〉輹,轮之要处也。车之败,常在折輹。輹壮则车强矣。云壮于輹,谓壮于进也。
《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程传〉舆曳,牵于后也。牛掣,阻于前也。〈本义〉三居二阳之间,后为二所曳,前为四所掣。姤,初六:系于金柅,贞吉。〈程传〉柅所以止车,金为之坚,强之至也。
《困》: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程传〉金刚也,车载物者也。二以刚在下载己,故谓之金车。
《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本义〉轮在下,尾在后,初之象也。曳轮则车不前,濡尾则狐不济。既济之初,谨戒如是,无咎之道。
《未济》:九二:曳其轮,贞吉。〈程传〉倒曳其轮,杀其势,缓其进,戒用刚之过也。
《说卦》:坤为大舆。〈疏〉为大舆,取其能载物也。〈大全〉张氏曰三画虚,所容载者多也。《坎》惟二画亦为舆,而不得为大也。
《坎》:为弓轮。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疏〉弓者,激矢,取如水激射也。轮者,运行如水,行也。〈大全〉徐氏曰:阳在阴中,抑而能制,故为矫揉,为弓轮弓。盖二十八,所以蔽其车之上,轮幅三十六,所以载其下。弓与轮皆矫揉之所成也。揉在下,不任重,故于舆为多眚。《坎》维心亨,故为通。吴氏曰:多眚,谓有险陷而多阻碍也。
《书经·虞书·舜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周书·酒诰》: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诗经·召南鹊巢篇》: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朱注〉一车两轮,故谓之两。诸侯之女,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两也。《何彼秾矣篇》:曷不肃雍,王姬之车。〈朱注〉王姬下嫁于诸侯车,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挟贵以骄其夫家,故见其车者,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也。
《邶风·匏有苦叶篇》:济盈不濡轨。〈朱注〉轨,车辙也。〈大全〉竹房张氏曰:《说文》曰轨,车辙也。从车九。軓,车轼前也,从车凡,音犯。诸家言之详矣。然《集传》独从轨,盖以九牡声之叶也。軓声则难叶矣。庐陵罗氏曰:《周礼》辀人疏辙。《广》谓之轨。毂末亦为轨。《韵会》曰车轴谓轊头也。轊即车头之端贯毂者,车轮广狭高下,皆定于轨,轨同则辙迹亦同。后人因谓车辙,亦曰轨。《曲礼》尘不出轨,以高下言,《中庸》车同轨,以广狭言。盖车轮崇六尺六寸,轨居轮中,若濡轨则水涉三尺三寸。
《泉水篇》:载脂载辖。〈朱注〉脂,以脂膏涂其辖,使滑泽也。辖车轴也,不驾则脱之。设之而后行也。〈大全〉释文曰辖车轴头金。
《卫风·硕人篇》:翟茀以朝。〈朱注〉翟翟,车也。夫人以翟羽饰车,茀蔽也。妇人之车,前后设蔽。〈大全〉孔氏曰:妇人不露见,车前后设障,谓之茀,因以翟羽为饰也。
《氓篇》: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朱注〉言以尔之车来迎,当以我之贿往迁也。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疏〉帷裳一名童容,故巾车云重翟厌翟,安车皆有容,盖郑司农云容,谓襜车,山东谓之裳韦,或曰童容,以帏障车之傍,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帏裳,或谓之童容。其上有盖,四傍垂而下,谓之襜。故《杂记》曰其輤有裧。《注》云裧谓鳖甲,边缘是也。然则童容与襜别,司农云谓襜车者,以有童容,上必有襜,故谓之为襜车也。此唯妇人之车饰为然,故《士昏礼》云,妇车亦如之,有襜是也。帏裳在傍,渡水则湿。《郑风·大叔于田篇》: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朱注〉车衡外两马曰骖,如舞谓谐和中节,皆言御之善也。〈大全〉董氏曰五御之法,有舞交衢者,即所谓如舞也。服马制于衡,不得如舞,其如舞者骖也。
《秦风·车邻篇》:有车邻邻。〈朱注〉邻邻,众车之声。
《驷铁篇》:輶车鸾镳,载猃歇骄。〈朱注〉輶,轻也。鸾,铃也。效鸾,鸟之声。镳,马衔也。驱逆之车,置鸾于马衔之两旁,乘车则鸾在衡,和在轼也。〈大全〉孔氏曰:夏官田仆掌设驱逆之车驱驱禽,逐前趋后,逆御还之,使不出围。《埤雅》曰:輶车置鸾于镳,异于乘车者,驱逆之车,则尚轻疾故也。
《渭阳篇》: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朱注〉路车,诸侯之车也。《桧风·匪风篇》:匪车偈兮。〈朱注〉偈,疾驱貌。
匪车嘌兮。〈朱注〉嘌,漂摇不安之貌。
《小雅·采薇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朱注〉路,戎车也。君子谓将帅也。〈大全〉孔氏曰:乘路车而称君子,故知为将帅也。
《出车篇》: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朱注〉此劳还帅之诗,追言其始,受命出征之时,出车于郊外。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朱注〉郊在牧内。
出车彭彭。〈朱注〉彭彭,众盛貌。
《杕杜篇》:檀车幝幝。〈朱注〉檀,坚木,宜为车。幝幝,敝貌。《采𦬊篇》: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朱注〉啴啴,众也。焞焞,盛也。
《小雅·车攻篇》:我车既攻。〈朱注〉攻,坚也。
田车既好。〈朱注〉田车,田猎之车。
《正月篇》:其车既载,乃弃尔辅。〈朱注〉辅,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踰绝险,曾是不意。〈朱注〉此承上章,若能无弃尔辅,以益其辐,而又数数顾视其仆,则不堕尔所载,而踰于绝险,王曾不以是为意乎。
《何人斯篇》:尔之亟行,遑脂尔车。〈朱注〉言亟行,则何暇脂其车哉。今脂其车,则非亟也。
《无将大车篇》: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朱注〉将,扶进也。大车,平地任载之车,驾牛者也。
《车辖篇》: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朱注〉间关,设辖声也。辖,车轴头铁也。无事则脱,行则设之。《昏礼》亲迎者乘车,故言间关。然设此车辖者,盖思彼娈然之季女,故乘此车往而迎之也。
《绵蛮篇》:命彼后车,谓之载之。〈朱注〉后车,副车也。《何草不黄篇》:有栈之车,行彼周道。〈朱注〉栈车,役车也。言不得休息。
《大雅·大明篇》:檀车煌煌。〈朱注〉煌煌,鲜明貌。
《皇矣篇》:与尔临冲。〈朱注〉临临,车也,在上临下者也。冲冲车也从旁冲突者也。
《卷阿篇》:君子之车,既庶且多。
《鲁颂·泮水篇》:戎车孔博,徒御无斁。
《礼记·曲礼》: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陈注〉疏言为人子,谓父在时也,古之仕者,一命而受爵,再命而受衣服,三命而受车马。有车马则尊贵之体貌备矣。今但受三赐之命,不与车马同受,故言不及车马也。君之有赐,所以礼其臣子之不受,不敢并于亲也。
献车马者执策绥。〈陈注〉《疏》曰:策,马杖。绥,上车之绳。车马不上于堂,但执策绥呈之,则知有车马。
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必乘以几。〈陈注〉古者,车中以式为敬。式,车前横木也。冯之以礼,人首必小俛,以是为敬。式视马尾俯首之节也。几,尊者所冯,以养安也。故尸之乘车用之。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陈注〉君与大夫或同途而出,君过宗庙而式,则大夫下车,士于大夫,犹大夫于君也。庶人卑贱,且贫富不同,故经不言庶人之礼。古之制礼者,皆自士而始也。前有车骑,则载飞鸿。〈陈注〉鸿,雁也。雁飞有行列,与车骑相似。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陈注〉策,马杖也。仆者,执之立于马前,所以防奔逸也。
已驾,仆展軨,效驾。〈陈注〉軨,车之辖头。仆者,展视軨遍,即入而效白于君,言车驾竟。
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陈注〉仆先出就车,于车后自振其衣,以去尘,从右边升上,贰副也。绥,登车索也。仆先试车时,君犹未出,未敢依常而立,所以跪而乘之,以为敬。
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陈注〉辔,驭马索也。车一辕而四马驾之,中央两马夹辕者,名服马,两边名騑马,亦曰骖马。每一马两辔,以骖马内辔系于轼前,其骖马外辔并两服马各二辔,六辔在手,右手执杖,以三辔置空手中,以三辔置杖手中,故云执策分辔也。驱之者,试驱行之也。五步而立者,以待君出。
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陈注〉君出就车,则仆并六辔,及策置一手中,以一手取正绥,授于君,令登车。于是左右皆迁,却以避车,使不妨车之行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陈注〉君在左,仆人中央,勇士在右。既至大门,恐有非常,故回命,命右上车。至门闾沟渠必下者,过门闾必式。君式则臣当下也。沟渠险阻,恐有倾覆,亦须下扶持之也。仆不下者,车行由仆,故不下也。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陈注〉马氏曰:客车不入大门,所以敬主。主人出大门迎之,所以敬客。故觐礼偏驾,不入王门,公食大夫,礼宾乘车在大门外。西方若诸侯不以客礼见王,则墨车龙旂可以入大门,故觐礼墨车龙旂以朝。妇人乘安车,故不立乘。
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陈注〉式黄发,敬老也。下卿位,敬大臣也。礼君出则过卿位而登车,入则未到卿位,而下车。入国不驰,恐车马躏轹人也。十室犹有忠信,二十五家之中,岂无可敬之人。故入里必式,所谓不诬十室也。
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陈注〉疏曰:祥犹吉也。吉车谓生时所乘,葬时用为魂车。车上贵左,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王者五路,玉金象木革,王自乘一,馀四从行,臣乘此车,不敢空左。空左则似祥车,凶也。左必式者,不敢自安,故恒凭式乘车,君皆在左,若兵戎革路,则君在中。
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欬,不妄指。〈陈注〉奇车,奇邪不正之车也。〈大全〉方氏曰:不广欬者,虑声容之骇人听。不妄指者,虑手容之骇人视也。
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陈注〉立谓立于车上也。巂,规也。车轮一周为一规,乘车之轮高六尺六寸,径一围三,得一丈九尺八寸,五规为九十九尺,六尺为步,总为十六步,半在车上所视,则前十六步半也。马引车,其尾近车阑,车上凭式下头时,不得远瞩,但瞻视马尾。毂,车毂也。若转头,不得过毂。《论语》云车中不内顾是也。
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陈注〉入国不驰,故不用鞭策,但取竹带叶者为杖形,如埽帚,故云策彗。微近马体,搔摩之恤,勿搔摩也。轨,车辙也。行缓故尘埃不飞扬出轨外也。朱子曰:策彗疑谓策之彗,若今鞭末韦带耳。
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陈注〉下谓下车也。疏引熊氏说此文误当,云国君下宗庙式齐牛。〈大全〉严陵方氏曰:齐牛,祭牲也。岁时必齐戒以朝之,故谓之齐牛。国君式齐牛,下宗庙,则所以奉神者,不敢不敬故也。
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陈注〉此言人臣习仪之节。路马,君驾路车之马也。既衣朝服,又鞭策,则但载之而不用,皆敬也。君升车则仆者授绥,今臣以习仪而居左,则自驭以行,不敢使车右以绥授己也。左必式者,既在尊位,当式以示敬。
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陈注〉上士三命得赐车马,故问士富则以车数对也。《檀弓》: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陈注〉始衰之年,不可以筋力为礼也。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陈注〉涂车,以泥为车也。束草为人形,以为死者之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亦明器之类也。
赴车不载櫜韔。〈陈注〉赴车,告赴于国之车。凡告丧曰赴车。
《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陈注〉杀,获也,获所驱之禽兽也。绥,旌旗之属也。下,偃仆之也。佐车即《周礼》驱逆之车也。
命服命车,不粥于市。
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
曾子问: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陈注〉齐车,金路也。又名曰公祢。
《郊特牲》: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大全〉严陵方氏曰:路车即大辂也。可陈之以为仪,而不可资玩好之用。
《内则》:适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以寡约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玉藻》: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
《少仪》:兵车,不入庙门。〈陈注〉兵车虽并为送丧之用,以其本战伐之具,故亦不可入于庙门。
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陈注〉匪匪,言行而有文。翼翼,言载而有辅也。
车则说绥,执以将命。〈说音脱〉
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陈注〉先刃,刃向前也。入后刃,不以刃向国也。
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陈注〉几,漆饰之畿限也。〈几音祈〉《学记》: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陈注〉马子始学驾车之时,大马驾在车前,将马子系随车后而行,故云反之。所以然者,此驹未曾驾车,若忽驾之,必惊奔。今以大马牵车于前而系驹于后,使日日见车之行,惯习而后驾之不复惊矣。
《杂记》: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陈注〉乘车,其所自乘之车在家,则升屋之东,荣车向南,则左在东也。
其輤有裧,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陈注〉輤,载柩之车上覆饰也。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
《祭义》:见老者则车徒辟。〈陈注〉车徒辟,言或乘车,或徒步,皆当避之也。
《经解》:天子,升车,则有鸾和之音。〈陈注〉鸾和,皆铃也。鸾在衡,和在轼。
《哀公问》:车得其式。〈陈注〉六等之数,作车之式,五路之用,乘车之式。
《坊记》: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
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陈注〉车所同,衣所独,故车可乘,衣不可衣。
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
《缁衣》: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陈注〉登车而有所礼,则凭轼,有轼则有车,无车则何所凭而式之乎。
《仪礼·士昏礼》:主人爵弁,纁裳缁袘,从者毕元端,乘墨车,摄从车二乘,执烛前马。〈注〉墨车,漆车,士而乘墨车。摄盛也,疏案。《周礼》: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士乘大夫墨车,为摄盛。
妇车亦如之。有裧。〈注〉亦如之者,车同等。士妻之车,夫家共之。大夫以上嫁女,则自以车送之。裧,车裳帏。《周礼》谓之容,车有容则有盖。
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注〉婿御者,亲而下之绥,所以引升车者。《曲礼》曰:仆人之礼,必授人绥。
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御者代。〈注〉乘以几者,尚安舒也。驱,行也。行车轮三周,御者乃代婿也。
婿乘其车,先俟于门外。〈注〉婿车在大门外,乘之。先者,道之也。男率女,女从男。夫妇刚柔之义,自此始也。《觐礼》:乘墨车,载龙旂,弧韣乃朝。〈注〉墨车,大夫制也。乘之者,入天子之国,车服不可尽同也。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外,再拜。〈注〉赐车者,同姓以金路,异姓以象路也。
《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昭其俭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
《国语·越语》: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礼斗威仪,山车垂句。山车者,自然之车也。句者,曲也。不揉治而自员曲,故言垂句。
《孝经·援神契》:德至山陵,则山出根车,应载万物。金车者,王者至行仁德,则出虞舜,德盛于山陵,故山车出。山车者,自然之物也。山藏之精,与象车相似。舜仁德盛,山车垂绥。
《老子·无用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法本篇》:致数车,无车。〈注〉致,就也。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舆,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王侯,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
《韩子·外储说》:或曰:景公不知用势,而师旷、晏子不知除患。夫猎者,托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今释车舆之利,捐六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走逐兽,则虽楼季之足无时及兽矣。托良马固车,则臧获有馀。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夫不处势以禁诛擅爱之臣,而必德厚以与天下齐行以争民,是皆不乘君之车,不因马之利,舍车而下走者也。《史记·封禅书》: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土石草木。《大戴礼记·保傅篇》: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在衡为鸾,在轼为和,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声曰和,和则敬,此御之节也。上车以和鸾为节,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行以采茨,趋以肆夏,步环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辐以象月。故仰则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则睹鸾和之声,侧听则观四时之运,此巾车教之道也。
《淮南子·主术训》: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辑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之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心中,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馀。诚得其术也。是故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体离车舆之安,而手失驷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也。
《说林训:盖非橑不能蔽日,轮非辐不能追疾。〈又〉为车者步行。〈又〉为毂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不得相害。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岂能致千里哉。〈又〉辐之入毂,各植其凿,不得相通,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
《人间训》: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辖。《泰族训》:轮圆舆方,辕从衡横,势施便也。〈又〉轴不运,而三十二辐各以其力旋。车有劳轶动静,而后能致远。能致千里者,乃不动者也。
《盐铁论》:古者椎车无柔栈,舆无植。及其后,木軨不衣,长毂数辐,蒲荐笠盖,盖无染丝之饰。大夫士则单木具,盘韦柔革。常民染舆,大軨蜀轮。今庶人富者,银黄华左,搔结绥韬杠中者,错镳涂采,珥靳飞铃。《文学》曰:执辔非其人,则马奔驰执轴,非其人则船覆伤。昔吴使宰嚭持轴而破其船,秦使赵高执辔而覆其车。今废仁义之术,而任刑名之徒,则复吴秦之事也。
《后汉书·光武本纪》:云车。〈注〉即楼车,升之以望敌,犹墨子云公输般为云梯之械。
《马援传》:援为新息侯。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馀,但自苦耳。
《白虎通》:制车以步,故立乘。天子大路,路,大也,道也,正也。君至尊,制度大,所以行道德之正也。诸侯路车,大夫轩车,士饰车。
黄宪《外史》:天子以舆载命诸侯,以舆载职士,以舆载道。
《风俗通》:车一两谓两,两相与体也。原其所以言两者,箱装及轮两两而耦,故称两尔。
桑车榆毂,声闻数里。俗说凡人柔桑作车,又以榆为毂,牢强朗彻,声向乃闻数里。
鹿车,柴车也。窄小裁容一鹿,故云。汉冗散郎乘之。蔡邕《独断》:永安七年,建金根耕根诸御车,皆一辕,或四马,或六马,金根箱轮,皆以金镈正黄,两臂前后刻金,以作龙虎鸟龟形,上但以青缣为盖,羽毛为后户。
〈按蔡邕献帝时人此作永安七年疑误〉

乘舆出于《律》《律》曰:敢盗乘舆服。御物,谓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托之于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
古者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三公设几,九卿正履。使者安车软轮,迎送而至其家,天子独拜于屏。其明旦三老诣阙谢,以其礼过厚故也。
巡狩校猎还,公卿以下陈洛阳都亭前街。上乘舆到,公卿下拜,天子下车,公卿亲识颜色,然后还宫。古语曰在车则下,惟此时施行。
《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宋书·礼志》《系本》云:奚仲始作车。按庖羲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奚仲乃夏之车正,安得始造乎。《系本》之言,非也。
《魏书·高车传》:高车,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辐数至多。
《颜氏家训·勉学篇》: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事也。
《资暇录》:俚语以车顿前为质者,乃由不识轾字故也。《诗》云:如轾如轩,前重为轾,后重为轩。俚见轾字似桎字,便以支乙音呼。
唐台仪旧制,御史以鹭羽饰车,以白鹭见泉中鱼象,御史察微隐之罪。
《中华古今注》:銮者,所谓和銮也。《礼》云,行前朱雀,或谓朱鸟也。銮辂衡上金爵者,朱鸟口衔铃,铃谓之銮,所谓和銮者也。前有鸾鸟,故谓鸾。鸾口衔铃,故谓之鸾铃或,谓为銮,事一而异义也。
《六一诗话》: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苏洵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后山谈丛》: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东京梦华录》: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枸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绥驾之。前列骡或驴二十馀,前后作两行,或牛五七头拽之。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仍于车后系骡驴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啼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可载数十石。官中车惟用驴差,小耳。其次有平头车,亦如太平车而小,两轮前出长木作辕木,梢横一木以独牛在辕内,项负横木,人在一边,以手牵牛鼻绳驾之。酒正店多以此载酒梢桶矣。又有宅眷坐车子,与平头车大抵相似,但棕作盖及前后有枸栏门垂帘。又有独轮车,前后二人把驾,两旁两人扶柺,前有驴拽,谓之串车,以不用耳子转轮也。般载竹木瓦石,但无前辕,止一人或两人推之。此车往往卖糕及糕糜之类,人用不中载物也。平盘两轮,谓之浪子车,唯用人拽,又有载巨石大木,只有短梯盘而无轮,谓之痴车,皆省人力也。
《野客丛谈》:世率以板舆为奉母亲事,用如乐天诗朱幡四从板舆行。取潘安仁閒居赋太夫人乃御板舆之意,不知当时三公告老,亦许以板舆。上殿如傅祗者,是则板舆事不可专为奉母也。梁韦睿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则知板舆不止一事。
《梦书》:轮轴为夫妇梦得。轮轴,夫妇之事也。
《却扫编》:王侍郎涣之尝言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无事矣。
《演繁露》:古者乘车皆立,不坐。车前横木曰轼,在车遇所敬,则俯身以手按式。武王式箕子闾,盖如此其式也,惟安车乃始坐乘。杜延年赐安车驷马。颜师古曰:安车,坐乘车是也。
《癸辛杂识》:北方大车可载四五千斤,用牛骡十数驾之。管车者仅一主一仆,叱咤之声,牛骡听命惟谨。凡车必带数铎,铎声闻数里之外,其地乃荒凉空野故耳,盖防其来车相遇,则预先为避,不然恐有突冲之虞耳。终夜劳苦,殊不类人。雪霜泥泞,尤艰苦异常。或泥滑陷溺,或有折轴,必须修整,乃可行。濡滞有旬日,然其人皆无赖之徒每,挟猥娼同处于车箱之下,籍地而寝,其不足恤如此。
《贵耳集》:自渡江以前,无今之簥,只是乘马所以有脩帽护尘之服。士皆服衫帽凉衫为礼,紫衫,戎服也。思陵在维扬,一时扰乱中,遇雨传旨,百官许乘肩舆,因循至此,故制尽泯。今台谏出台亲事,官用凉衫,略展登轿,尚存旧制,他无复见之。
《墨庄漫录》:本朝玉辂乃隋朝所造,唐显德中尝修之。凡三到泰山,故张芸叟《郊祀庆成诗》云大裘依古制,玉辂自隋传。
《山家清事》:夏禹山行乘轿,汉南粤王舆桥过岭。颜师古北人,固不知南人乘轿渡岭,而洪景卢亦谓山行之车,车只宜平地,孰若今轿为便桥,即轿固无疑矣。若山轿则无如。今庐山建昌高下,轮转之制,或施以青罩,用肩板棕绳低与之,犹今贵介郊行者。良便游赏,有如谢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非不为雅,孰若今钉履为便云。
《觚不觚录》:余于嘉靖中,见在都一二翰林有乘两人肩舆出城饮宴者,以为怪事。至万历甲戌,郎署往往有之,不复以为异矣。同寮二三少卿,至乘四人肩舆,开路出西北郭门,无有问之者矣。
《枕谭》:苏秦称临淄之中,车毂击以为盛,其义何居。按《乐府》云:齐人本好毂击相犯,以为乐也。
《群碎录》:三代两汉用马车,魏晋至梁陈用牛车。唐虽人主妃后,非乘舆即步辇,自郊祀外不乘车也。《遵生八笺》:便轿入山,用之如今。市中俗云兜轿式也。但坐身凉簟,两傍用铜或铁打成,桥梁双钩,下凉簟两头,钩上作眼,待箾扛,上用铜制二,下垂作窍,以受铜钩。对眼用箾钉住,如悬挂然。入坐其上,背靠扛上圈围,不惟安适,且上山下山如履平地,以其机关常平故耳。何有前扑后仰之患。扛子得有闽产紫荆木为之,轻细而坚,愈重愈力,他木俱不胜也。《春明梦馀录》:宋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用轿。如荆公伊川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马,或有老疾,朝廷特赐,犹力辞,南渡后则通用轿矣。
明初虽公侯不得乘轿,兼不设马凳。六职四品京堂开棍,乘马用凳,五品光禄,太仆寺丞,翰林院五品,六品官,宫坊官亦用凳。其馀皆用交床。按唐制,步舆之制,三品以上及刺史有疾暂乘,不得舍驿。宰相三公、师保、令仆、诸司长官及致仕官疾病,许乘襜。担如汉魏载舆。宋政和七年,诏非品官之家不许乘煖轿。武臣任主兵,差遣缘边,安抚官走马承受,并不得乘轿。万历中,四品官以下俱用两人肩舆,稍显者,或用四人帷轿,然置棍于后,示不敢也。后至魏忠贤执政,以御史林一翥从舆,上责内使,遂严禁焉。崇祯初,给事傅槲以请,上不允。御史郁成治遂请,自御史骢马之外,馀不能雇马者,用竹小兜。上以其黠责谪之。

车舆部外编

《黄帝内传》:元女为帝制司南车,当其前,记里鼓车居其右。
《博物志》:结胸国有灭蒙鸟奇肱民,善为拭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而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洞冥记》:元封中,吠勒国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入海底取窦,宿于鲛人之舍。
《十洲记》:天汉二年,西国王使使来献,使者曰:中国有好道之君,故搜奇蕴而贡神香,乘毛车以济弱水,于今十三年矣。
《博物志》:汉武帝好道,七月七日夜漏七刻,西王母乘紫云车来。
《西王母传》: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时叔申道陵侍太上道君,乘九盖之车,控飞虬之轨,越积石之峰,济弱流之津,浮白水,凌黑波,顾盼倏忽,诣王母于阙下。《水经注》:仙人卫叔卿居华山中,尝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
《异苑》:虞道施乘车出行,忽有一人著乌衣,径来上车。云令寄载十计里耳。道施试视此人,头上有光,口皆赤,面悉是毛,异于始时。既不敢遣,行十里中,如言而去。临别语道施曰:我是驱除大将军,感汝相容,赠银铎一双而灭。
《灵怪录》:李令问开元中为秘书监,左迁集州长史。令问好服玩饮馔,以奢闻于天下。其炙驴罂鹅之属,惨毒取味,天下言服馔者,莫不祖。述李监以为美谈,令问至集州染疾,久之渐笃。刺史以其名士兼是同宗,恒令夜开城门,纵令问家人出入。刺史之子尝夜与奴私出游,至城门遥见甲仗数百人,随一火车,当街而行。惊曰:不闻有兵,何得此辈。意欲驰告父,且复伺其所之,寻而已至城濠,火车从水上过,曾不渍灭,方知是鬼。走投其门,门已闭,不得归,遂奔令问,门中处之。既入,火车亦至,令问中门外。其子虽恐惧,仍窃窥之,忽闻堂中十馀人诵经,甲仗等迟回良久,有一朱衣鬼径三蹋关,声如霆震,经声未绝。火车移上堂阶,遥见堂中灯火清静,尚有十馀人侍疾。朱衣鬼又抉窗棂,其声如前。令问左右皆走散,鬼自门持令问出,遂掷于火车中。群鬼拥之而去。其子还舍,述其事,刺史明日令人问疾令问,家中百馀口,无敢起者。使者叫呼,方出云:昨夜被惊,至今战惧未已。令问尸为鬼所掷,在堂西北隅重床之下,家人乃集而哭焉。《酉阳杂俎》:华阴县七级赵村,村路水齧成谷梁之,以济往来。有村正尝夜渡桥,见群小儿聚火为戏。村正知其魅,射之若中木声,火即灭。闻啾啾曰:射著,我阿连头村正。上县回寻之,见破车轮六七片,有头杪尚衔其箭者。
《广异记》:蒋惟岳不惧鬼神,尝独卧窗下,闻外有人声。岳祝云:汝是冤魂,可入相见。若是閒鬼,无宜相惊。于是窣然排户,而欲升其床。见岳不惧,旋立壁下,有七人焉。问其所为,立而不对。岳以枕击之,皆走出户。因走趋,没于庭中。明日掘之,得破车辐七枚,其怪遂绝。《稽神录》:饶州刺史崔彦章送客于城东,方宴,忽有一小车,其色如金,高尺馀,巡席而行,若有求觅。至彦章因即绝倒,携以归州而卒。
《茅亭客话》:锦州罗江县罗瑰山有罗瑰洞,昔罗真人名瑰修道上升之所也。其洞凡有水旱疾疠,祷之灵无不应。太平兴国五年庚辰岁中秋,彩雾轻烟,月光如昼香。风瑞气,㳽漫山谷。四远村民登层峦而望之,唯闻音乐环佩之声。迟明但见车辙之迹,去洞十里。馀阔一丈以来,碾土深三四寸,其辙迹随山势高下,直至洞门,迤逦狭小,即不知神仙乘车出洞耶。音乐之声,昼夜不绝,遂闻诸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