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目录

 《车舆部·汇考八》
  《诗经》〈鄘风干旄 卫风淇澳 王风大车 齐风载驱 唐风役车 秦风小戎 小雅蓼萧 六月 采芑 采菽 黍苗 大雅韩奕 鲁颂閟宫〉
  《礼记》〈曲礼 檀弓 月令 礼器 郊特牲 玉藻 明堂位 少仪 乐记〉
  《周礼》〈天官〉
  《尔雅》〈释器〉
  《小尔雅》〈车杂释〉
  《释名》〈释车〉
  《方言》〈杂释〉
  《三礼图》〈墨车图 厌翟车图 玉辂序 玉辂图〉
  《真腊风土记》〈轿制〉

考工典第一百七十三卷

《车舆部·汇考八》

《诗经》《鄘风干旄》

良马四之。
〈朱注〉四之两服两骖,凡四马以载之也。

良马五之。
〈朱注〉五之五马,言其盛也。

良马六之。
〈疏〉凡马士驾二既夕。《礼》云:公赗以两马是也。大夫以上驾四,四马则八辔矣。御车之法,骖马内辔纳于觖,惟执其外辔耳。骖马,马执一辔。服马,则二辔俱执之,所谓六辔在手也。此经有四之五之六之,四之谓服马之四辔也;加一骖马益一辔,故言五之也;又加一骖更益一辔,故六之也。王肃云: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其大夫皆一辕车。夏后氏驾两谓之丽,殷益以一騑谓之骖,周人又益一騑谓之驷。本从一骖而来,亦谓之骖。经言骖则三马之名。又孔:晁云作者历言三王之法,此似述传,非毛旨也。何则马以引重左右当均,一辕车以两马为服,傍以一马骖之,则偏而不调,非人情也。株林曰:乘我乘驹。《传》曰:大夫乘驹则毛,以大夫亦驾四也。且殷之制亦驾四,故王基云《商颂》曰:约軧错衡八鸾锵锵,是则殷驾四不驾三也。又异义天子驾数易孟京,春秋公羊说天子驾六,毛诗说天子至大夫同驾四。《诗》云:四騵彭彭武王所乘龙旂承祀六辔耳耳。鲁僖所乘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大夫所乘谨按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说与《易》《春秋》同。互之文也。周礼校人掌王马之政,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四马为乘。此一圉者养一马而一师监之也。尚书顾命诸侯入应,门皆布乘。黄朱言献四黄马,朱鬣也。既实周天子驾六,校人则何不以马与圉以六为数顾命,诸侯何以不献六马。王度记曰:大夫驾三,经、传无所言,是自古无驾三之制也。〈朱注〉六之六马,极其盛而言也。〈大全〉朱子曰:五六取协韵耳,亦极言其车马之盛,位高势重而能降屈于贤者也。

《卫风淇澳》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疏〉《序》云入相于周,而此云猗重较兮,故云卿士之车舆人。注云较两輢上出轼者,则较谓车两傍。今谓之平较,按大车以子男入为大夫得乘子男车服,则此重较谓侯伯之车也。但周礼无重较单较之文。〈朱注〉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轼者,谓车两傍也。〈大全〉蓝田吕氏曰:古者车箱长四尺四寸三分,前一后二,横一木下去车床三尺三寸谓之式。又于式上二尺二寸,横一木谓之较。去车床凡五尺五寸,古人立乘若平常,则凭较若应为敬,则落手凭下式而头得俯。

《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
〈传〉大车大夫之车,槛槛车行声也。
〈正义〉春官巾车职云:革路以封四卫,四卫四方诸侯,守卫者谓蛮服以内。又云:大夫乘墨车,然则王朝大夫于礼当乘墨车,以大夫出封如子男之服,则车亦得乘诸侯之车。此大车盖革路也。

大车啍啍。
〈传〉啍啍重迟之貌。

《齐风载驱》

载驱薄薄,簟茀朱鞟。
〈传〉薄薄疾驱声也。簟方文席也,车之蔽曰茀。诸侯之路,车有朱革之质,而羽饰。〈疏〉簟字从竹,用竹为
席,其文必方,故曰方文席也。车之蔽曰茀,谓车之后户也。《说文》云:鞟革也,兽皮治去毛曰革。鞟是革之别名。此说齐君之车而云朱鞟,故云诸侯之路车有朱革之质而羽饰,谓以皮革为本质。其上又以翟羽为之饰也。《释器》云:舆革前谓之鞎,后谓之茀。李巡曰:舆革前谓舆,前以革为车饰,曰鞎。茀车后户名也。郭璞曰:鞎以韦靶,车轼也。茀以韦靶,后户也。又云:竹前谓之禦,后谓之蔽。李巡曰:竹前谓编竹,当车前以拥蔽名之曰禦。禦止也。孙炎曰:禦以簟为车饰也。郭璞曰:蔽以簟衣后户也。如《尔雅》之文,车前后之饰皆有革有簟,故此说车饰云簟茀朱鞟也。彼文革饰后户谓之蔽,则茀蔽异矣。此言车之蔽曰茀,茀蔽为一者,彼因革与竹别而异其文耳。其实革竹同饰后户,俱为车之蔽塞,故此传茀蔽通言之。春官巾车掌王后之车辂,有重翟厌翟硕人说卫侯夫人云:翟茀以朝,是妇人之车。有翟羽之饰矣。经传不言诸侯路车有翟饰者,今传言羽饰必当有所按,㨿不知出何书也。〈朱注〉簟方文席也,茀车后户也,朱朱漆也,鞟兽皮之去毛者,盖车革质而朱漆也。

《唐风役车》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朱注〉庶人乘役车,岁晚则百工皆休矣。〈大全〉孔氏曰:春官巾车,注云役车,方箱则载任器以供役收,纳禾稼亦用此车,故役车休息,是农工毕也。

《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朱注〉小戎兵车也,俴浅也,收轸也,谓车前后两端横木所以收敛所载者也。凡车之制,广皆六尺六寸。其平地任载者,为大车则轸深八尺,兵车则轸深四尺四寸,故曰小戎。俴收也,五五束也,楘历录然文章之貌也。梁辀从前轸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向下。钩之衡横于辀下,而辀形穹隆,上曲如屋之梁。又以皮革五处束之,其文章历录然也。游环靷环也。以皮为环,当两服马之背上,游移前却无定处,引两骖马之外,辔贯其中,而执之所以制骖马,使不得外出。《左传》曰:如骖之有靳是也。胁驱亦以皮为之前,系于衡之两端,后系于轸之两端,当服马胁之外,所以驱骖马使不得内入也。阴掩軓也,軓在轼前,而以板横侧掩之,以其阴映此軓,故谓之阴也。靷以皮二条前,系骖马之颈后,系阴版之上也。鋈续阴版之上有续靷之处,消白金沃灌其环以为饰也。盖车衡之长六尺六寸,止容二服。骖马之颈不当于衡,故别为二靷以引车,亦谓之靳。《左传》曰:两靷将绝是也。文茵车中所坐虎皮褥也,畅长也。毂者车轮之中外持辐内受轴者也。大车之毂一尺有半,兵车之毂长三尺二寸,故兵车曰畅毂骐骐文也。马左足白曰馵。〈大全〉董氏曰:六月言元戎,此天子之车也。诸侯之戎车谓之小戎宜也。
孔氏曰:兵车当舆之内,前轸至后轸,惟深四尺
四寸。人之升车自后登之入于车内,故以浅深言之。辀上曲钩衡衡者,轭也。 永嘉陈氏曰:辀车轘也,前驾于服马之上,衡之后则承前轸宜通后轸。梁辀则穹其上以便服马之进退。车之进退以辀为主,惧辀之不坚也,故一辀五分其穹,每分以皮束之,使坚。是谓之五楘。 安成刘氏曰:梁辀即所谓軓也。 庐陵罗氏曰:车轼前曰軓靳,当胸之皮。骖马之首当服马之胸,胸前有靳。 孔氏曰:鋈沃也,消白金沃灌靷环鋈续,则是作环相接。

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朱注〉觼环之有舌也,軜骖内辔也,置觼于轼前,以系軜,故谓之觼。軜亦消沃白金以为饰也。〈大全〉孔氏曰:辔所以制马,令随人意。骖马欲入则逼于胁驱内辔,不须牵挽,故知軜骖内辔系于轼前,其系之处以白金为觼也。

《小雅蓼萧》

鞗革冲冲,和鸾雍雍。
〈朱注〉鞗辔也,革辔首也。马辔所把之外有馀而垂者也,冲冲垂貌和鸾皆铃也。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皆诸侯车马之饰也。〈大全〉孔氏曰:鞗革皮为之,故曰鞗革。 建安何氏曰:京山程氏云和金口木舌,鸾金口金舌。鸾在衡上近于马,和在轼上。衡是车前横木驾马者,即軏也。轼是车上横板手所凭、伏以致敬者。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自然有个节奏。若车行速则不相应,行迟则不响。若杂然都响,皆不成节,奏埤雅曰鸾,雌曰和雄曰鸾。安成刘氏曰:集传于驷铁,以为乘车之鸾,在衡则此传镳字,恐当作衡。

《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笺〉戎车革路之等也,其等有五。〈疏〉春官巾车掌王之五路,革路以即戎,故知戎车革路之等也。春官车仆掌戎路之倅,广车之倅,阙车之倅,屏车之倅,轻车之倅。注云此五者皆兵车所设五戎也。戎路王在军所乘广车,横阵之车阙,车所用补阙之车也,屏车所用对敌自蔽隐之车也,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是其等有五也。吉甫所乘兵车亦革路在军,所乘与王同,但不知备五戎与否。郑因事解之,不必备五也。

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传〉元大也。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笺〉钩鞶行曲直有正也,寅进也,二者及元戎皆可以先前启突敌陈之前行,其制之同异未闻。〈疏〉钩寅元戎司马法文先疾先良,传因名以解之。笺解其名以明义。春官巾车职曰:金路钩樊缨,注云钩,读如娄颔之钩。樊读如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也。此实在马驾乃设之巾车,以为车饰,故得车取名焉。郑兼言鞶者,并举其类以晓人。周礼革路无钩,此特设钩,故以名车也。此车备设钩鞶,其行曲直有正,故云先正也。或曰:郑云曲直有正,盖谓此车行钩曲般旋曲直有正,不必为马饰也。寅进也,此车能进取远道,故云先疾也。无文论其形,故云同异制未详。〈朱注〉元大也,戎戎车也,军之前锋也。启开行道也,犹言发程也。〈大全〉《史记·三王世家注》曰:韩婴章句云车有大戎十乘,谓车缦轮马被甲衡轭之上,尽有剑戟名曰陷军之车。
临川王氏曰:元戎十乘,所谓选锋也。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朱注〉轾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轾,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

采芑

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传〉奭赤貌钩膺樊缨也。〈笺〉茀之言蔽也,车之蔽饰象席文也。鱼服矢服也,鞗革辔首垂也。〈正义〉瞻彼洛矣,云韎韐有奭,彼茅蒐染为奭,故知赤貌也。言钩膺樊缨者,以此言钩,是金路,故引金路之事以说之。在膺之饰,唯有樊缨,故云钩樊缨也。巾车注云:钩娄颔之钩也。金路无钖,有钩亦以金为之。是钩用金在颔之饰也。彼注又曰:樊读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缨。今马鞅金路,其樊及缨以五采罽饰之而九成,是带鞅在膺,故言膺以表之也。巾车金辂同姓以封也,今方叔所乘者,或方叔为同姓也。又下云:方叔元老,则方叔五官之长,是上公也。上公虽非同姓,或亦得乘金路矣。不乘革路者,以革路临战所乘,此时受命,未至战时,故不言戎车也。〈朱注〉路车戎路也,奭赤貌簟茀,以方文竹簟为车蔽也。钩膺马娄颔有钩,而在膺有樊有缨也。樊马大带缨鞅也。〈大全〉眉山苏氏曰:路车金路也,金路赤饰。

约軧错衡,八鸾玱玱。
〈朱注〉约束軧毂也,以皮缠束。兵车之毂而朱之也,错文也。铃在镳曰鸾马口,两旁各一四马,故八也。玱玱声也。

《采菽》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朱注〉金路以赐同姓,象路以赐异姓也。

《黍苗》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笺〉营谢转餫之役有负任者,有挽辇者,有将车者,有牵傍牛者。〈疏〉有负任者谓器物,人所负持。生民云是任是负,又别为二,故笺以任为抱,此二者以相对则任在前,负在背。此任谓人所提荷,随其所在,总之皆为任也。辇车人挽以行,故云挽辇者有将车者,此转运载任则是大任,以驾牛者也。有牵傍牛者,秋官罪隶职云:凡封国若家牛助为牵傍。郑司农云:凡封国若家谓建诸侯立大夫家也。元谓牛助国,以牛助转徙也。罪隶牵傍之在前曰牵,在旁曰傍,此营谢即封国也。宜使罪隶牵傍牛也,既云将车而别云牵傍牛者。此牛在辕之外,不在辕中,故别牵傍之也。地官牛人云:凡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傍以载公。任器注云:牵傍在辕外,挽牛也,人御之。彼虽非封国,要牵傍亦在辕外,以此知不与将车同也。〈朱注〉任负任者也,辇人挽车也,牛所以驾大车也。〈大全〉周礼乡师注曰:辇车人挽行,所以载任器也。止以为蕃营辇一斧、一斤、一凿、一梩、一锄,周加二板二筑,以十五人而辇。 安成刘氏曰:我任我辇,载任器于辇车也,我车我牛,驾牛于重载之车也。

《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元衮赤舄,钩缨镂钖,鞟鞃浅幭,鞗革金厄。
〈疏〉孔氏曰:扬者,人面眉上之名。人既如此,则马之
镂钖施镂于扬之上矣。巾车注云:钖马面当卢刻金为之,当卢者,当马之额卢在眉眼之上,鞃为式中,盖相传为然以去毛之皮施于式之中央,持车使牢固也。月令其虫裸注云:虎豹之属恒浅毛,是虎为兽中之最浅毛者也。幭幦幎字异而义同。玉藻云:有羔幦鹿幦春官巾车犬幎豻幎,皆以有毛之皮为幦。幦是盖覆之名。覆在轼上也。厄乌蠋释虫文郭璞云:大虫如指似蚕。韩子云:蚕似蠋毛,以厄为厄,虫则金厄者,以金接辔之,端如厄虫然也。然此不言如厄,则非比诸外物不得为虫,故笺易传以金为小环,往往缠扼之,按巾车玉路钖樊缨金路钩。樊缨注云:金路无钖,有钩计玉路,非赐臣之物。此言钩膺必金路矣。而得有镂钖者,盖特赐之,使得施于金路也。〈朱注〉镂刻金也,马眉上饰曰:钖今当卢也,鞟去毛之革也。鞃式中也,谓两较之间横木可凭者,以鞟持之使牢固也。浅虎皮也,幭覆式也,字一作幦,又作幎,以有毛之皮覆式上也。鞗革辔首也,金厄以金为环缠扼辔首也。

《鲁颂閟宫》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朱注〉千乘大国之赋也,成方十里,出革车一乘,甲士三人,左持弓,右持矛,中人御;步卒七十二人,将重车者二十五人。千乘之地则三百十六里有奇也。朱英所以饰矛,绿縢所以约弓也。二矛夷矛酋矛也,重弓备折坏也。

《礼记》《曲礼》

大夫七十而致事,适四方,乘安车。
〈陈注〉古者四马之车立乘。安车者,一马小车,坐乘也。〈大全〉严陵方氏曰:适四方则主在远言之,在远犹得乘安车,况在国之时乎?

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陈注〉兵车革路也。尚武,猛无推让,故不式。武车亦革路也。取其建戈刃,即云兵车;取其威猛,即云武车也。旌车上旌幡也,尚威武,故舒散若垂緌。然玉金象木四路不用兵,故曰德车。德美在内,不尚赫奕,故缠结其旌于竿也。

《檀弓》

君之适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
〈陈注〉此言送殇遣车之礼。君谓国君,亦或有地大夫通得称君也。公专言五等诸侯也。十六至十九为长殇,葬此殇时,柩朝庙毕将行设遣奠以奠之,牲体分折包裹,用此车载之,以遣送死者,故名遣车。车制甚小,以置之椁内四隅不容大为之也。礼中殇从上君适长三乘,则中亦三乘,下则一乘也。公庶长一乘,则中亦一乘,下则无也。大夫适长一乘,则中亦一乘,下殇及庶殇并无也。

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
〈陈注〉遣车之数,天子九乘,诸侯七乘,大夫五乘。天子之士三乘,诸侯之士无遣车也。大夫以上皆大牢,士少牢。个包也,凡包牲皆取下体,每一牲取三体。前胫折取臂臑,后胫折取骼。少牢二牲,则六体分为三。个太牢三牲,则九体。大夫九体,分为十五段三段为一包,凡五包。诸侯分为二十一段凡七包。天子分为二十七段凡九包。每遣车一乘,则载一包也。

《月令》

孟春之月,天子乘鸾路,驾仓龙。
〈陈注〉鸾路有虞氏之车,有鸾铃也。春言鸾则夏秋冬皆鸾也。夏云朱冬,云元则春青秋白,可知马八尺以上为龙。

孟夏之月,天子乘朱路,驾赤骝。
〈陈注〉骝马名色浅者赤,色深者朱。

中央土,天子乘大路,驾黄骝。
孟秋之月,天子乘戎路,驾白骆。
〈陈注〉兵车也,白马黑鬣曰骆。

孟冬之月,天子乘元路,驾铁骊。
〈陈注〉铁色之马。

《礼器》

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
〈陈注〉殷世尚质,其祭天所乘之车木质而已,无别雕饰,谓之大路。繁马腹带也,缨鞅也,在马膺前染丝而织,以为罽五色。一市曰就,就犹成也。繁与缨皆以此罽为之车朴素,故马亦少饰也。大路之下有先路、次路,次路殷之第三路也。供卑杂之用,故就数多郊特牲云次路五就,此盖误为七就。

大路素而越席。
〈陈注〉殷祭天之车朴素无饰,以蒲越为席。

《郊特牲》

大路繁缨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乘素车,贵其质也。
〈陈注〉素车殷之木路也

《玉藻》

君羔幦虎犆,大夫齐车,鹿幦豹犆,朝车,士齐车,鹿幦豹犆。
〈陈注〉幦者,覆轼之皮犆缘也。,君之齐车以羔皮覆轼而缘以虎皮。朝车亦谓大夫之朝车,以下文两言齐车,故知上为君齐车也。

《明堂位》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
〈陈注〉鸾车有鸾和之车也。路与辂同钩曲也。车床谓之舆,舆之前阑曲,故名钩车也。大路殷之木辂也,乘路周之玉辂也。〈大全〉辅氏曰:虞夏言车,殷周言辂,各据时代所称言之意者。殷周始称车为辂耳,自鲁言之,故下皆曰路也。

《少仪》

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陈注〉周礼贰车,公九乘,侯伯七乘,子男五乘。又典命云卿六命,大夫四命,车服各如命数。与此不同者,或周礼成而未行,亦或异代之制也。

《乐记》

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
〈陈注〉天子赐车,则上公及同姓侯伯金辂,异姓则象辂,四卫则革辂,蕃国则大辂。受于天子则总谓之大辂也。

《周礼》《天官》

司裘,大丧廞裘饰皮车。
郑康成曰:皮车遣车之革路。 王昭禹曰:明器之车,以皮饰之,事死如事生之意。

《尔雅》《释器》

舆革,前谓之鞎,后谓之茀;竹,前谓之禦,后谓之蔽。环谓之捐,镳谓之钀,载辔谓之轙,辔首谓之革。
〈注〉鞎以韦靶车轼茀以韦靶,后户禦以簟衣轼,蔽以簟衣。后户捐著车众环钀马勒旁,铁轙车轭上环辔所贯也。

《小尔雅》《车杂释》

车辕上者谓之,辕谓之辀,轸谓之枕,较谓之干。衡扼也,扼上者,谓之鸟啄。
发税舍车也,东齐海岱之间谓之发,宋赵陈魏之间谓之税。
税犹脱也。

《释名》《释车》

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车舍也,行者所处,若车舍也。
天子所乘曰玉辂,以玉饰车也。辂亦车也,谓之辂者,言行于道路也。象辂、金辂、木辂,各随所以为饰名之也。
钩车,以行为阵,钩股曲直有正,夏所制也。
胡车车胡以罪没入为官奴者引之,殷所制也。元戎车在军前启突敌阵,周所制也。
辇车,人所辇也。
柏车,柏伯也,大也,丁夫服任之小车也。
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今犊车是也。
墨车,漆之正黑,无文饰,大夫所乘也。
重较,其较重,卿所乘也。
役车,给役之车也。
栈车,栈靖也,麻靖物之车也。皆庶人所乘也。
軘车,戎者所乘也。
容车,妇人所载小车也。其盖施帷,所以隐蔽其形容也。
衣车,前户所以载衣服之车也。
猎车,所乘以畋猎也。
小车,驾马轻小之车也,驾马宜轻,使之局小也。高车,其盖高立载之车也。
安车,盖卑坐乘,今吏之乘小车也。
骡车羔车各以所驾名之也。
槛车,上施栏槛,以格猛兽之车也。
轺车,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
辎车,藏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辎厕也,所载衣物杂厕其中也。
骈车,骈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牛车也。辎骈之形同有底曰辎,无底曰骈。辀句也,辕上句也,衡横也,横马颈上也。
游环在服马背上,骖马之外辔贯之,游移前却无常处也。
胁驱在服马外胁也。阴荫也,横侧车前以阴笒也。
靷所以引车也,鋈金涂沃也,治白金以沃灌靷环也。续续靷端也。
文鞇车中所坐者也,用虎皮,有文采,因与下舆相连著也。
伏也,在前人所伏也。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
车中重荐也,轻小貂也。毂埆也,体坚埆也。
辕援也,车之大援也。
枕横在前如卧床之有枕横也。枕横也,横在下也。荐板在上如荐席也,齐人谓车枕。以前曰缩,言局缩也。兖冀曰:育御者坐中,执御育育然也。
较在箱上,为辜较也。
立人象人立也。
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
槅枙也,所以枙牛颈也。马曰:鸟啄下向。又马颈似鸟开口,向下啄物时也。
隆强言体隆而强也,或曰:车弓似弓曲也,其上竹曰郎疏相远,晶晶然也。
复也,重复非一言之也。辋罔也,罔罗周轮之外也。关西曰:輮言曲輮也。或曰:绵也,绵连其外也。轮纶也,言弥纶也,周匝之言也。
言辐入毂中也。舆举也。
轴抽也,入毂中可抽出也。
釭空也,其中空也。
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辖害也,车之禁害也。
輠裹也,裹轵头也。
轵指也,如指而见于毂头也。
笒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笒笒也。
盖在上覆盖人也。
軬藩也,蔽水雨也。
轑盖叉也,如屋构橑也。
杠公也,众叉所公共也。
棿犹秘齧也,在车轴上正轮之秘齿前却也。屐似人屐也,又曰:伏兔在轴上似之也。又曰:輹輹伏也,伏于轴上也。
钩心从舆心下钩轴也。
缚在车下,与舆相连缚也。
也,在车两旁幰,使不得进却也。幰宪也,禦热也。
绁制也,牵制之也。
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辔咈也,牵引咈戾以制马也。
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也。
衔在口中之言也。
镳苞也,所以在旁苞敛其口也。
鞅婴也,喉下称婴言缨络之也。其下饰曰樊缨,其形樊樊而上属缨也。
韅经也,横经其腹下也。
靽半也,拘使半行,不得自纵也。
羁检也,所以检持制之也。
缰疆也,系之使不得出疆限也。
遒也,在后遒迫,不得使却缩也。负在背上之言也。
悬也,所以悬縳轭也。

《方言》《杂释》

车下铁陈宋淮楚之间,谓之毕。
大车谓之綦。
鹿车也。

齐谓之
车轴头也,又名

车枸篓宋魏陈楚之间谓之。或谓之。笼其上约谓之,或谓之。秦晋之间,自关而西谓之枸篓,西陇谓之,南楚之外谓之篷。或谓之隆屈。
枸篓即车弓也。今呼车子,弓为,即軬带也。篷今亦通呼篷。

轮韩楚之间谓之轪,或谓之軧。关西谓之。輑谓之轴。
辕楚卫之间谓之辀。
箱谓之。轸谓之枕。
车纣自关而东,周洛韩郑汝颍而东,谓之。或谓之曲绹,或谓之曲纶。自关而西谓之纣。
绹亦绳名。《诗》曰:宵尔索绹曲纶,今江东通呼索。

輨轪鍊𨬍关之东西曰輨,南楚曰轪,赵魏之间曰鍊。𨬍车釭齐燕海岱之间谓之锅,或谓之锟。自关而西谓之釭,盛膏者乃谓之锅。

《三礼图》墨车图《三礼图》墨车图


古驾四马,辀上曲句衡辀辕也,衡轭也,辕从轸已前稍曲,而上至衡辀居衡上向下句之,衡居辀下如屋之梁。然诗所谓梁辀也,先以骖马内辔系于轼,又有游环贯骖马之外,辔游移前,却在服马之背,以止骖马之外出。又服马之外,各以一条皮上系于衡,后系于轸,在服马胁谓之胁,驱以止骖马之内入。二服夹辕,其颈负轭两骖,在旁施靷助之,是于阴版之前,
阴版掩軓也。

以皮为靷前约骖马之胸,内系于阴版,外系于轴以引之。然则此车衡长六尺六寸,止容二服而已。两骖颈不当衡,故别为一靷以约马胸引车轴也。又以韅在马背,拘持二靷案士昏礼婿乘墨车,
士栈车,大夫墨车。婿是士子,得乘墨车者,摄盛故也。大夫已上革鞔而漆之,士栈车亦漆之,但无革鞔与大夫为异耳。

考工记曰:栈车欲弇,饰车欲侈。然则大夫以上皆革鞔以饰其舆,又有漆饰,故得饰车之名。士卑车虽有漆无革饰,不得名墨车及饰车也,故惟以栈车为名耳。若然自卿以上更有异饰而名玉、金象,以五采画毂而篆约谓之夏篆,唯用五采画毂无篆者谓之夏缦。又有此五等之车,案巾车云玉路以祀金路,同姓以封象路,异姓以封革路以封四卫,木路以封蕃国,孤夏篆,卿夏缦,大夫墨车,士栈车,庶人役车。
木路有革鞔无漆饰,故名木路。役车谓方箱,可载任器以供役者也。

今士乘大夫墨车为摄盛,则大夫当乘卿之夏缦,卿乘孤之夏篆。已上木路质而无饰,不可使孤乘之。但礼穷则同,故孤还乘夏篆,亦尊之义也。若然庶人当乘士之栈车,则与诸侯天子之尊不假,摄盛依巾车,自乘本车矣。玉路非祭祀不可乘,以亲迎当乘金路矣。以摄盛言之士冠与父同,则昏礼亦同,是尊适子皆与父同,庶子宜降一等也。
下设辔执,御皆同此。然新图此画墨车二乘,一是今法,一是古法。太子詹事尹拙议今车云:当是目验所见,不堪垂法,删去可也。工部尚书窦仪议云:臣仪详新图所画,皆约三礼正文,且于诸制之中不画历代沿革,唯此驾部车之法遍见今世,所宜以兹不伦,致其异议,未若惜画蛇之馀力。明驭马之古规,今已删去。今车乃从仪议。
厌翟车图厌翟车图

男子立乘,其车有盖无帷。裳妇人坐乘,有盖有帷裳。案士昏礼说:婿乘墨车。下云妇车亦如之有裧。注云:亦如之者,车同等裧车裳帷。周礼谓之容车,有容则有盖。卫氓诗云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童容也。孔义云:帷裳一名童容,故巾车云重翟、厌翟、安车,皆有容。盖先郑云容谓幨车,山东谓之帷裳。或云重容即《氓诗》云渐车帷裳,是山东名帷裳也。以其帷障车之傍,如裳以为容饰,故谓之帷裳。或谓之童容者,其上有盖,四傍垂而下,谓之裧。故,杂记。云其輤有裧,注云裧谓。鳖甲边缘是也,然则童容与裧别,而先郑云容谓幨车者,以其有童容者必有幨,故谓之为幨车也。惟妇人之车为然也。王后始乘重翟,王女下嫁诸侯乘厌翟,服则褕翟。后郑云重翟,重翟雉之羽。厌翟次,其羽使相迫也,谓相次厌。其本以蔽车也,皆有容。盖旧图以下著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故不重出。
太子詹事尹拙议云:今新图不以金饰诸末,乃引通典云:自两汉晋宋齐皇后唯乘重翟,金涂五末,辕一、毂二、箱二。至后魏始说厌翟,亦金饰诸末。又云:不画八辔者。工部尚书窦仪议云:臣仪今详新图缋总鞶带车末之饰皆已正矣。其帷裳所画翟雉,但云以类求之。臣亦检寻未见本义,所阙八辔请令画之。

玉辂序

巾车掌王之五辂,玉金象革四辂,其饰虽异,其制则同。今特图玉辂之一,兼太常之旂,以备祭祀所乘。其馀车式皆具。考工记别录于下则轮轵之,崇轛輢之,状辐内辐外之制,大穿小穿之殊,盖之所居釳之所在,若诚心观之,则诸辂皆可知矣。〈釳音乞〉

玉辂图


考工记云: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注云:乘车玉辂、金
辂、象辂也。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轐七寸,共四尺。人长八尺,登下之以为节也,轐舆下伏兔也。周围一尺一寸,不漆其践地者,毂长三尺二寸,围径一尺三分寸之二,车薮空径三寸九分寸之五,大穿空径四寸五分寸之二,小穿空径二寸十五分寸之四。辐广三寸半,毂辐内九寸半,辐外一尺九寸,辐近罔处广二寸六分寸之二。毂凿受辐深三寸半,又舆人云轮崇车广衡长俱六尺六寸,舆长四尺四寸,式深一尺四寸,参分寸之二式之高三尺三寸,较高五尺五寸。〈贾疏云:軷今之平鬲也。孔疏云:式上二尺二寸别横一木谓之较。〉舆后横木谓之轸围尺一寸,式围七寸参分寸之一,较围四寸九分寸之八,轵围参寸二十七分寸之七,轛围二寸八十一分寸之十四。毂舆皆以革鞔漆之,玉辂以玉饰诸末。辀深四尺有七寸,辀之长丈四尺四寸,辀围一尺四寸五分寸之二,辀之颈围九寸十五分寸之九。〈颈当持衡之处〉辀之踵围七寸七十五分寸之五十一,〈踵承舆横轸者〉衡任围一尺三寸五分寸之一,任正围尺四寸五分寸之二。任正者,舆下三面材也。
轮人为盖,盖斗曰部,部径六寸,厚一寸,上隆一分。斗下达常长二尺,径一寸。达常下入杠,杠长八尺,径二寸。足以含达常也。用弓二十有八,每弓长六尺,广四分,先凿部为二十八空,乃置弓于其空内端,即大一分其弓,近部二尺稍平,外四尺即挠之渐渐下曲,而爪末低二尺。所以低二尺者,谓杠与达常共高一丈,人高八尺,故四面宇曲下低二尺也。盖之宽狭唯可覆轵,不及于辖。

《真腊风土记》《轿制》

轿之制以一木屈其中,头两竖起雕刻花样,以金银裹之,所谓金银轿扛者,此也。每头一尺之内,钉钩子以大布一条,厚摺用绳系于两头。钩中人挽于布,以两人抬之轿,则又加一物,如船篷而更阔,饰以五色缣帛。四人扛有随轿而走,若远行亦有骑象骑马者,亦有用车者。车之制却与他地一般,马无鞍,象无凳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