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第三十四卷目录

 桥梁部纪事
 桥梁部杂录
 桥梁部外编

考工典第三十四卷

桥梁部纪事

《拾遗记》: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桥梁。《竹书纪年》: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
《集仙录》:穆王命八骏吉日甲子鼋鼍鱼鳖为梁,以济弱水,而宾于王母。
《水经注》:霸水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显霸功水上有桥,谓之霸桥。
《史记·苏秦传》:秦说燕王曰: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刺客列传》:豫让者,晋人也。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赵襄子灭智伯。豫让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注〉正义曰汾桥下架水,在并州晋阳县东十里。
《春秋后传》:赵襄子游于圃中至于梁马却不肯,进青笄为骖乘。襄子曰:进视梁下前类有人,青笄进视。梁下,豫让却寝佯为死人,青笄云长者,且有大事。《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注〉正义曰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诚斋杂记》: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乃求归。秦王为机,置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蛟龙,捧舆而机不发。
《三辅黄图》:秦始皇并天下,都咸阳,宫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始皇造渭桥,铁镦重不能移,乃刻石作力士。孟贲像祭之镦,乃可移动。
《述征记》:始皇东巡,弗行旧道过菏水,率百官以下人,提一石以填之,俄而梁成。今所累石无造作之处。《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閒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注〉徐广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
《滑稽列传》: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到汉时,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渠水且至。欲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
《张释之传》: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注〉张晏曰:在渭桥中路。臣瓒曰:中渭桥两岸之中。索隐曰二说皆非也。案今渭桥有三所:一所在城西北咸阳路,曰西渭桥;一所在东北高陵路,曰东渭桥;其中渭桥在故城之北也。
《平准书》:公卿议封禅事,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缮故宫。
《通典》:汉武帝作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桥与门相对,因号便门桥。
《华阳国志》:蜀郡城北十里有升,仙桥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
《汉书·赵充国传》:充国至金城,奏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
《薛广德传》:广德为御史大夫,上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车,免冠顿首曰: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上不说。先光禄大夫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
《王莽传》:地皇三年二月,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莽恶之,下书曰:夫三皇象春,五帝象夏,三王象秋,五霸象冬。皇王,德运也;霸者,继空续乏以成历数,故其道驳。惟常安御道多以所近为名。乃二月癸巳之夜,甲午之辰,火烧霸桥,从东方西行,至甲午夕,桥尽火灭。大司空行视考问,或云寒民舍居桥下,疑以火自燎,为此灾也。其明旦即乙未,立春之日也。予以神明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为十五年。正以三年终冬绝灭霸驳之桥,欲以兴成新室统一长存之道也。又戒此桥空东方之道。今东方岁荒民饥,道路不通,东岳太师亟科条,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以施仁道。其更名霸馆为长存馆,霸桥为长存桥。《吴地记》:后汉郡人顾训家有百口,五世同居乡人,效之共议近宅造百口桥,以彰孝义也。
《三国志·张飞传》: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吴主传》:权征合肥,为魏将张辽所袭,乘骏马越津桥得去。〈注〉《江表传》曰: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彻,丈馀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
《华阳国志》:万里桥在成都县南八十里。蜀使费袆使吴诸葛亮送之于此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名万里桥。
鱼豢魏略景初中,洛阳城东,桥城西,桥洛水浮桥三柱,三折、三柱、三公象也。时徭役大兴三公,垂头隐匿故也。
《三国志·钟会传》:司马文王欲大举图蜀,以会为镇西将军。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理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晋书·成都王颖传》:颖与河间王颙伐京都。进军屯河南,阻清水为垒,造浮桥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沈之以系桥,名曰石鳖。
《杜预传》:预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议者以为殷周所都,历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立故也。预曰:造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及桥成,帝从百僚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温峤传》:王敦搆逆,加峤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及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朱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徵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
《水经注》:赵建武中造浮桥于延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功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工作沈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将而还。《襄阳耆旧传》:猪兰桥其名荻兰桥,桥之左右丰蒿,荻于桥东刘季和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中作猪屎,臭可易名猪,兰桥初如戏言,而百姓遂以为名矣。《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镇,压两边俱来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句栏甚严饰。
《秦州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南史·齐和帝纪》:先是。东昏与群小别立帽,骞其口而舒两翅,名曰凤度三桥。梁武帝旧宅在三桥,凤度之名,凤翔之验也。
《梁书·韦睿传》:天监五年,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高祖诏睿率豫州之众会焉。魏人先于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睿装大舰,使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值淮水𣊻长,斗舰竞发,皆临垒。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烟尘晦冥,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尽坏。元英见桥绝,脱身遁去。《南史·孝义传》:郭世通子原平,禀至行。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通,又采笋置篱外,邻里惭愧,无复取者。
《魏书·于栗磾传》:栗磾,迁豫州刺史。洛阳虽历代所都,久为边裔,城阙萧条,野无烟火。栗磾刊辟榛荒,劳来安集。德刑既设,甚得百姓之心。太宗南幸盟津,谓栗磾曰:河可桥乎。栗磾曰:杜预造桥,遗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构桥于治坂。六军既济,太宗深叹美之。《崔亮传》:亮,除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船,行人艰阻。亮谓僚佐曰:昔杜预乃造河梁,况此有异长河,且魏晋之日亦自有桥,吾今决欲营之。咸曰:水浅,不可为,浮桥汎长无恒,又不可施柱,恐难成立。亮曰:昔秦居咸阳,横桥渡渭,以像阁道,此即以柱为桥。今唯虑长柱不可得耳。会天大雨,山水𣊻至,浮出长木数百根。藉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诸帝子孙传》:艾陵伯苌。世宗时,为北中郎将,带河内太守。苌以河桥船縆路狭,不便行旅,又秋水汎涨,年常破坏,乃为船路,遂广召空车从京出者,率令输石一双,累以为岸。桥阔,往来便利,近桥诸郡,无复劳扰,公私赖之。
《伽蓝记》: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神龟中常景为勒。铭其辞曰:浩浩大川泱泱清,洛道源熊耳控流巨壑,纳谷吐伊贯周淹亳近,达河宗远朝海若非惟洛食。实曰:土中上映,张柳下据河嵩寒暑,攸叶日月载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风,前临少室却负太行制岩,东邑峭峘西疆四验之地,六达之庄恃德则固失道,则亡详观古籍。列见丘坟乃禅乃革,或质,或文,周馀九裂汉季三分,魏风衰晚晋景雕曛天地,发辉图书受命。皇建有极神功,无竞魏箓,仰天元符握镜玺运,会昌龙图受命乃眷书,轧永怀保定敷,兹景迹流美洪模袭我冠冕正我神,枢水陆兼会。周郑交衢爰,勒洛汭敢告中区,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皇似欲冲天势。
《隋书·何稠传》:稠守太府卿。后三岁,兼领少府监。辽东之役,摄右屯卫将军,领御营弩手三万人。时工部尚书宇文恺造辽水桥不成,师未得济,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而遇害。帝遣稠造桥,二日而就。
《元和志》:天津桥在河南县北四里,隋大业元年,初造以铁锁维舟钩连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唐书·刘仁轨传》: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
《旧唐书·韦机传》:上元中机,迁司农卿,检校园苑。造上阳宫,并移中桥从立德坊曲徙于长夏门街,时人称其省工便事。
《唐书·李昭德传》:武后营神都,昭德规创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标置华壮。洛有二桥,司农卿韦机徙其一直长夏门,民利之,其一桥废,省巨万计。然洛水岁淙齧之,缮者告劳。昭德始累石代柱,锐其前,厮杀暴涛,水不能怒,自是无患。
《朝野佥载》:赵州石桥,甚工磨砻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为石狮子龙,朔年中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赵,定州贼欲南过至石桥,马跪地不进,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
《郭弘霸传》:弘霸,迁右台侍御史,援刀自刳腹死,顷而蛆腐。是时大旱,弘霸死而雨。又洛阳桥久坏,至是成。都人喜。后问群臣:外有佳事邪。司勋郎中张元一曰:比有三庆:旱而雨,洛阳桥成,弘霸死。
《全唐诗话》:金桥童谣云:圣人执节度金桥,桥在潞州南二里。明皇于景龙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由此桥朝京师。
《唐会要》:开元九年十二月九日,增修蒲津桥,縆以竹苇,引以铁牛,命兵部尚书张说刻石为颂。
《图画·见闻志》:金桥图者唐明皇封泰山回,车驾次上党潞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谒帝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赐赉有差,其间有先与帝相识者,悉赐以酒食与之话旧,故所过村部必令询访,孤老丧疾之家加吊恤之父老。欣欣然莫不瞻叩,乞驻留焉。及车驾过金桥,御路萦转上见数十里,间旗纛鲜华羽卫,齐肃遂召吴道子。韦无忝陈闳令同制金桥,图御容及帝所乘照夜白马,陈闳主之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木鸷鸟器,仗帷幕吴道子主之狗马,驴骡牛羊橐驼,猴兔猪之属韦无忝主之图,成时谓三绝焉。《酉阳杂俎》:天宝末术士钱,知微尝至洛,遂榜天津桥柱,卖卜一卦,帛十匹,有贵公子读榜命取帛如数卜焉。钱命蓍布卦曰:予筮可期一生,君何戏。为其人曰:卜事甚切,先生岂误乎。钱曰:请为韵。语曰:两头点土中心虚悬人,足踏跋不肯下,钱其人本意,买天津桥也,其精如此。
《松窗杂记》:元宗幸东都因秋霁与一行,师共登天宫寺阁,临眺久之上遐顾悽然。长叹数四谓一行曰:吾身得终无患乎。一行曰: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及西狩初至成都,前望大桥。上举鞭问左右曰:是桥何名节。度使崔圆跃马前进曰:万里桥也。上因追叹曰:一行之言今果符之,吾无忧矣。
《旧唐书·王佖传》: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于河壖,先贮材木,朔方节度每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至是,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围守之。自是,朔方禦寇不暇。
《颜真卿、张志和碑志》:和结庐会稽东郭门,墙流水十年,无桥观察使陈少游为建造行者谓之大夫桥。《明一统志》:宜春人彭伉登第,其妻与郡吏湛贲姊妹也,妻族贺伉坐上皆名士,独饭贲于后,阁贲自是力学一举,遂登上第,伉过桥闻之失声,坠驴故名湛郎桥,又名落驼桥。
《刘无双传》:王仙客者建中中朝,臣刘震之甥震有女曰:无双泾原兵反,震召仙客谓与我,勾当家事我嫁与尔无双,后震受伪命无双,入掖庭仙客以前衔,为富平县尹知。长乐驿累月忽报有使,押领内家三十人往园陵以备洒,扫宿长乐驿仙客,今苍头塞鸿假,驿吏烹茗于帘外。至夜深忽闻帘下语曰:塞鸿,塞鸿尔争得知我在,此乃无双也。塞鸿告仙客。仙客曰:我何得一见。塞鸿曰:方今修渭桥郎,假作理桥,官车子过桥时,近车子立无双,必开帘子当得瞥见耳。仙客如其言至第三车子,果窥见真无双也。
《图画见闻志》: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文宗朝有河阳从事李涿者,性好奇。古与寺僧善尝与之,同观寺,库中旧物忽于破瓮内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触而尘起涿。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图三及绢三十匹换之,令家人装,治幅长丈馀。因持访于常侍,柳公权乃知张萱所画,石桥图明皇赐力士因留寺中也。
《唐旧史》:王周历四镇,皆有善政。定州桥坏,覆民租车,周曰:桥梁不修,刺史过也。乃偿民租,治其梁。
玉泉子郑昌图登第岁居长安,夜后纳凉于庭,梦为人殴击擒出春明门,至合大路处,石桥上乃得解。遗其紫罗履一只,奔及居而寤甚困,言于兄弟,床前果失一只,履旦令人于石桥上,追寻得之。
三馀帖草鞋桥者豫章胡文早丧其妇。年少守节甚苦,身自织。布以给食头面恒不梳洗,足著草鞋邻里从其夫姓呼,为胡草鞋。每令人持布至桥,桥上人争买之曰:此胡草鞋夫人布,不二价者也。因以名桥。《五代史·义儿传》:李存进,迁振武军节度使。是时,晋军德胜,为南北寨,每以舟兵来往,颇以为劳,而河北无竹石,存进乃以苇笮维大舰为浮梁。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三年秋七月丙寅,驻跸土河。以暴涨,命造船桥。
《宋史·李煜传》:初,将有事江表,江南进士樊若水诣阙献策,请造浮梁以济师。太祖遣高品石全振往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縆,自荆渚而下。及命曹彬等出师,乃遣八作使郝守浚等率丁匠营之。议者以为古未有作浮梁渡大江者,恐不能就。乃先试于石脾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渡江若履平地。煜初闻朝廷作浮梁,语其臣张洎,洎对曰:载籍以来,长江无为梁之事。煜曰:吾亦以为儿戏耳。王师渡江。煜召朱令赟于上江,令连巨筏载甲士数万人顺流而下,将断浮梁,未至,为刘遇所破。
《河渠志》:洛水贯西京,多暴涨,漂坏桥梁。建隆二年,留守向拱重修天津桥成。甃巨石为脚,高数丈,锐其前以疏水势,石纵缝以铁鼓络之,其制甚固。四月,具图来上,降诏褒美。
《宋史·陈希亮传》:希亮知宿州。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尝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谢德权传》:德权,迁陕西巡检,以劳就改右侍禁。咸阳浮桥坏,转运使宋大初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之制,缆以竹索,由是无患。《陕西通志》:朝邑仓头林故有土神祠。宋真宗祀华岳渡渭阻风夜梦。老父出迎曰:旦日助一冰桥。帝感其灵物色,之知为土神,赐冕旒封为城隍神。
《渑水燕谈录》: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馀年。桥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坏率常损官舟害人命,乃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汾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宋史·蔡襄传》:襄,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避暑录话》:丁仙现自言及见前朝,老乐工间有优,诨及人所不敢言者不徒为谐。谑往往因以达下情,故仙现亦时,时效之非为优戏。则容貌俨然如士大夫。绍圣初,修天津桥以右司员外郎,贾种民董役种民时,以朝服坐道旁,持挝亲指麾役工见者多非笑一日桥,成尚未通行仙现适至素识种民即诃止之曰:吾桥成未有敢过者,能打一善诨当使。先众人仙现应声云:好桥。好桥即上马急趋过种民以为非诨,使人亟追之,已不及久方悟其讥己也。
《游宦纪闻》:宜兴长桥元丰元年,火四年,邑宰褚理复立榜曰:欣济东坡过之为书曰晋。周孝侯斩蛟之桥刻石道旁,崇宁禁锢沈石水中,不知所在。
《行程录》: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于此河两岸,造浮梁建龙祠,彷佛如黎阳三山制度。
《宋史·河渠志》:大观元年七月,诏:自京至八角镇,积水妨行旅。转运司选官疏导,修治桥梁,毋使病涉。《宗室传》:政和八年,嘉王楷改王郓,仍提举皇城司。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奸臣传》:蔡京任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凿大伾三山,创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工役,无虑四十万。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僩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方技传》:僧怀丙,真定人。巧思出天性。赵州洨河凿石为桥,镕铁贯其中。自唐以来相传数百年,大水不能坏。岁久,乡民多盗凿铁,桥遂攲倒,计千夫不能正。怀丙不役众工,以术正之,使复故。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后水𣊻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怀丙以一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六帖·康承训》:屯海州作机桥,维以长縆贼半渡,縆绝多溺死。
《贵耳集》:吴江长桥焚于庚戌之变。绍兴四年,新桥复成县令,杨同者谋新之始,未尝委一吏,未尝科一夫,但命十僧分干一桥之利,可支百年,始谋兴工亦俾诸僧,分谕上户往,往出赀为助。
《宋史·刘锜传》:兀朮围顺昌。锜遣耿训以书约战,兀朮怒。训曰:太尉非但请与太子战,且谓太子必不敢济河,愿献浮桥五所,济而大战。兀朮乃下令明日府治会食。迟明,锜果为五浮桥于颍河上,敌由之以济。《王十朋传》:十朋,知饶州。丞相洪适请故学基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移知夔州,饶民走诸司乞留不得,至断其桥,乃以车从间道去,众葺断桥,以王公名之。
《延平府志》:吴武陵未遇时尝往田坑索助役钱,夜卧于桥上,其主人夜梦一黑龙𦆑柱,觉命仆往视之,报曰:今日索助役钱人也,亟往延入严待,之出题于桥云:一水长流出涧溪,众山绵密与云,齐武陵桥上观春色,自笑刘郎去路迷。
《癸辛杂识》:德寿宫有桥,乃中秋赏月之所,桥用吴璘所进,阶石甃之莹。彻如玉以金钉校,桥下皆千叶白莲花、御几、御榻至于瓶,炉酒器皆用水精为之。《老学庵笔记》:阴平在今文州,有桥曰阴平。淳熙初,为郡守者大书,立石于桥下曰:邓艾取蜀路,过者笑之。《游宦纪闻》:永福下乡有农家,子姓张以采薪鬻锄柄,为业,乡人目为张锄,柄因度为僧人,号为张圣者游邑中募,缘造高盖石桥富屋挥金。相先人曰:圣者作大功德,岂可无一颂语。僧笑云:只两好事石桥半出,通判石桥全出状元,无庸颂也。及侍讲萧公国梁魁天下乃生于桥,成之月桥方半时,实生通判吴公。《嘉善县志》:张巨山元至正间赀雄一乡生子。巨森年十八,喑不能言一日有僧募,缘建桥巨山绐曰:问吾子僧即扣之巨森。忽应曰:此桥吾家当独成巨山,喜乃捐资建桥下为三环,名曰吉祥森自是能言。《辍耕录》:吴江长桥七十二间,作桥者僧从雅师立总,其役崇敬,率众以给。其费居士姚行独任劳以终事,经始于泰,定乙丑二月期年,而成后九年,州守的斤海牙作钜,阁奉观音像于上。
《元氏掖庭记》:癸巳秋顺帝乘龙舟泛月池上,池起浮桥三处。每处分三洞,洞上结䌽为飞楼,楼上置女乐,桥以木为质,饰以锦绣,九洞不相直达。
《故宫遗录》:红门内数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
《明外史·康茂才传》:陈友谅既破太平,将窥应天。太祖知茂才与友谅旧,密令绐之。茂才遣老阍旧事,友谅者赍书,伪降约为内应。友谅得书果大喜,问:康公安在。曰:见守江东桥。曰:桥何如。曰:木桥也。乃遣还。谓康公吾即至,至则呼老康,阍归茂才白太祖,太祖曰:贼入吾彀中矣。一夕易桥以铁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大惊曰:老贼绐我。却至龙湾,伏兵四起。茂才令诸将奋击,大破之。
《云南山川志》:澜沧江经司城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渡泸处以竹索为桥。后废本朝洪武末镇,抚华岳铸三铁柱于岸以维舟。
《宣宗实录》:宣德三年七月,命通州修白河。富河桥梁上谓行在。工部尚书吴中等曰:天气向寒。白河等处,人难徒涉当治桥。梁中奏惟白河水深沙溜,桥梁难成,宜用官船为梁,以济馀皆用民修治从之。
《芜史》:南城飞虹桥以石为之凿,龙鱼水族于石传,自西域得之。
《孝宗实录》:弘治三年五月,修筑卢沟桥成,内官监太监李兴乞升文思院副使潘俊等官。吏部尚书王恕谓:官匠营造乃其职分,自成化初年,以前修河筑堤,并无升官事例。比者营先帝山陵所役军,匠至四万人。亦未有升职者,此役较之山陵不及三之一,顾欲妄滥升官甚失轻重之序。上从其言,命给赏有差。《玉堂丛语》:固安县大水崩,岸断桥边出一碑,题曰:桥崩天子过碑,出状元,来其年,武宗南幸过其邑次年,邑人杨维聪状元及第。
《西湖志》:宋元祐间,苏子瞻既浚湖取葑泥积湖中自南新路属之,北新路径五六里,夹植花柳为长堤。中有六桥,桥各有亭,覆之其诗云: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章子厚诗云:天向长虬一鉴痕,直通南北两三春。自是湖分为两。西曰:里湖,东曰外湖,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岁久弗治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间,杨孟映又重浚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列插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堤复就。圮嘉靖间,县令王钺令犯人小罪可宥者得杂植桃柳,为赎真治湖一良法也。堤南第一桥曰映波与西岸,第六桥对旧有旌德观,先贤堂观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桥,宝庆间,京尹袁韶改建为观,有虚舟雪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许由而下四十人。宝庆初,去潘阆及节孝妇孙,夫人凡五人中有振衣清风二亭,寻并入旌德观。第二桥曰锁澜,与西岸第五桥对旧有湖山堂,京尹洪焘建三贤。堂袁公所建以祀白苏林三公者。后有三堂扁曰:水西云,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第三桥曰望山与,西岸第四桥斜对水名花港,所谓花港观鱼者是也。旧有雪江讲堂淳祐中,婺州布衣胡觥充三贤堂,堂长号雪江有锦,囊集第四桥曰压堤与西岸,第三桥对旧有崇真道院,俗称施水庵。贾似道建庵旁有石台笼,灯以照夜船水仙王庙亦名龙王祠,先是以乐天。和靖子瞻附祀两庑有井曰荐,菊盖取苏诗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之义也。后废嘉靖二十二年,郡守陈仕贤构亭其上第五桥曰东浦,与西岸第二桥对第六桥曰跨虹与,西岸第一桥斜对稍北。则为西陵桥矣。
杨公堤俗称里六桥,知府杨孟映既开,西湖遂筑此堤。然近北山三桥宋时已有之,杨公所筑特南三桥耳。第一桥曰环璧,近净空院玉泉之水出焉。第二桥曰流金,金沙滩之水出焉。西为天泽庙,第三桥曰卧龙,自此而西可通,茅家埠第四桥曰隐秀,绕丁家山而东沿堤。屈曲苍翠掩映西可通花家,山又名花家园,第五桥曰景行旧有三贤,祠在焉从此而西可通,麦岭路第六桥曰浚源,从定香桥而入近发祥寺。《明实录》:京师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易之以石两,桥之间各有水闸。濠水自城西北隅环城,而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流出大通而去。
《镇江府志》:贺观察邦泰幼时,其父镐建亭水中,令读书而撤其圯。观察戏以一木支岸径行,往来甚熟。后令莆田率民兵击倭马,逸反驰倭所倭,逼之前临大河广踰丈。桥毁独一木渡观察,弃其骑趋过而撤之,追者惊以为神。
《莆田县志》:渔沧溪常泰里要道也。原有桥长三十六丈,岁久圮坏架木,仅存尚可容足舟人。郑廷魁者乘而规利,潜毁架木曳,艇以渡恣其需,索有樵子无雇,值不得渡,哭于溪次。老父陈志旺偶见之劝,予之渡。《郑诟之志》:旺往踰溪负樵者,中流几溺,幸而济愤。谓人曰:吾誓造此桥,汝尚得因为利乎。郑反唇曰:汝窭人救死不赡,能造此桥耶。桥成我愿为守桥鬼,志旺乃尽捐家资,以鸠工无何力诎而辍。郑鼓掌笑曰:汝尚能阻吾觅利乎。越三年,黄启宪捐金百馀,倡建不数月。桥成郑乘夜坏桥址,忽颠坠溺死,守桥之语果验。而志旺乐观厥成优游,天年以终。
《长沙府志》:刘奇湘阴人为刀笔吏,而心存济物,往往节衣食为施,与地念施,与祇及一时而桥梁之济,可以及远。于是修石桥六因以为号。

桥梁部杂录

《诗经·曹风》:维鹈在梁,不濡其翼。
《小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礼记·月令》:獭祭鱼,然后渔人入泽梁。
孟冬之月,谨关梁。
《庄子·马蹄篇》:至治之世,山无蹊遂,泽无舟梁。
《淮南子》:若行独梁,不为无人不兢其容。〈注〉独梁一木之水桥也,行其上常兢兢恐陷。
《易林》:山水暴怒,坏梁折柱。
《论衡》:太平瑞应,关梁不闭,道无掳掠。
《风土记》:阳羡县前有大桥,南北七十二丈,桥中高起有似虹形。
《华阳国志》: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故光武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星桥间也。
《世说》:庾公尝入佛国,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
《水经注》: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两石柱螭短,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平城东,侧西屈北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浦侧可游意矣。
介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一丈,或高六丈,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又在今之地崄也。
《伽蓝记》:洛阳出阊阖门,城外七里长,分桥中朝时以谷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家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长分桥,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王营军于此,因为张方桥也未知孰是。今民间语讹号为张夫人桥,朝士迎送多在此处,长分桥西首有千金堰,计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为名。昔都水使者陈协所造令备夫一千岁,恒修之。《吴地记》:织里桥在丽娃乡,俗呼失履,桥利娃乡讹也。《初学记》:凡桥有木梁、石梁、舟梁谓浮桥,即诗所谓造舟为梁者也。周文王造舟于渭,秦公子针奔晋造舟于河,秦都咸阳渭水贯都造渭桥,及横桥,南渡长乐宫汉作便桥,以趋茂陵并跨,渭以木为梁,汉又作霸桥以石为梁,长安又有饮马桥,洛阳魏晋以前跨洛有浮桥,洛北富平津跨河有浮桥,即杜预所建,又有车马桥,鄂坂有黄桥,吴有朱雀桥,历晋逮王敦反后改为乘雀桥,又有枝桥、罗洛桥、张侯桥、张昭所造。故名之又有赤栏桥,白虎桥,鸡鸣桥蜀有七桥,一冲里桥,二市桥,三江桥,四万里桥,五夷里桥,六笇桥,七长升桥,云李冰造上应七星又有雁桥,汉安桥,广一里半又有阴平桥,升仙桥,相如题者襄阳有木兰桥,一名猪兰桥,鼠雀谷有鲁班桥,上方有鬼桥,陕城有鸭桥,清河有吕母桥,章安有赤兰桥,上虞有百官桥,仇池有博山桥,覆津桥,鹿角桥,泗水有石桥,张良遇黄石公处也,东海有石桥,秦始皇造过海也,后凉有通顺桥在燉煌,后燕有五丈桥,此皆魏晋以前昭昭尤著也。
《因话录》:尚书省东南隅通衢有小桥,相承目为拗项桥。言侍御史及殿中诸郎,久次者至此,必拗项而望南宫也。
《白帖》:乌鹊填河成桥,而度织女。
《六一诗话》:松江新作长桥,制度宏丽前世所未有,苏子美新桥对月诗所谓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者是也。时谓此桥非此句,雄伟不能称也。《避暑录话》:李育字仲蒙,吴人冯当世榜第四人,登第能为诗。性高简,故官不甚显亦少知之者,与外大父晁公善尤爱其诗,先君尝得其亲书,飞骑桥一篇,于晁公字画亦清丽以为珍,玩吴志孙权征合肥为魏将,张辽所袭乘骏马上津桥,桥板撤丈馀,超度得免。故以名桥,今在庐州境中,诗本后亡去略追记,之附于此,魏人野战如鹰扬,吴人水战如龙骧气吞魏王,惟吴王建旗敢到新城旁,霸主心当万夫敌麾下仓,皇无羽翼,途穷事变,接短兵生死之间不容息,马奔津桥,桥半撤汹,汹有声如地裂。蛟怒横飞,秋水空鹗,惊径度秋,云缺奋迅,金羁汗沾臆济主艰,难天借力艰难始是报主时,平日主君须爱惜此诗:五七岁时先君口授,小儿识之。
《吴船录》: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泊舟合江亭下,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其左则万里桥,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人因以名桥。杜子美诗曰:门泊东吴万里船正为吴人设,余在郡时,每出东都过此桥,辄为慨然。
《容斋随笔》:乐天新居诗云:桥凭州守造,树倩府僚栽。唐世风俗尚为可喜。今人居閒,而郡守为之造桥,府僚为之栽树,必遭讥议,又肯形之篇咏哉。
《容斋三笔》:英州小市江水贯其中,旧架木作桥,每不过。数年辄为湍,潦所坏郡守建安,何智甫始叠石为之方,成而东坡还自海外,何求文以纪坡,作四言诗一首,凡五十六句。今载于后集第八卷,所谓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是也。予侍亲居英与,僧希赐游,南山步过桥上读诗:碑希赐云真本藏于何氏,此有石刻经,党禁亦不存。今以板刻之,乃希赐所书也。赐因言何公,初请记坡为赋,此诗既大书矣,而未遣送郡,候兵执役者见之以告何,何又来谒坡曰:轼未到桥,所难以想像。落笔何即命具食,拉坡偕往。坡曰:使君是地主,宜先升车何谢不敢。乃并轿而行。既至。坡曰:正堪作诗晚,当奉戒抵暮送与之盖。诗中云:我来与公同载,而出欢呼。填道抱其马足,故欲同行,以印此语耳。坡公作诗时,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予闻希赐语,时绍兴十七年丁卯,相去四十六年,今追忆前事乃绍熙五年甲寅,又四十七年矣。《容斋五笔》:饶州学非范文正公所建,予既书之矣。城内庆善桥之说,亦然比因郡人修桥,拆去旧石见其上,鑴云康定庚辰案,范公以景祐乙亥为待制,丙子知开封府黜,知饶州。后徙润越至庚辰,岁乃复职帅长安,既去此久矣。
《会稽志》:春波桥在会稽县东南五里。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
《野客丛谈》:杜牧之诗曰: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近时孙尚书仲益尤侍郎,延之作枫桥修造记。与夫枫桥植枫记皆引唐人张继张祜诗:为證以为枫,桥之名著天下者,由二公之诗而不及牧之。按牧与祜正同时也,又怪白乐天韦应物,尝典吴郡又以诗名:皮日休陆鲁望与,吴中士大夫赓咏景物如皋桥乌鹊桥之属,亦班班见录,顾不及枫桥二字,何也。崔信明诗:枫落吴江、冷江,淹诗吴江泛丘墟饶,桂复多枫,又知吴中自来多植枫树。
《癸辛杂识》:完颜亮窥江之,时步帅李捧建谋,欲断吴江长桥以扼,奔突时洪景伯,知平江以为无,益奏止之,既而又有建策于常,熟福山一带多凿坑,阱以陷虏马者,德祐之际朝臣亦建议断,桥于吴江者,又断北关之板桥者,呜呼。疾已入于膏肓,且投肤革之剂,亦祇取识者之笑耳,尚忍言哉。
《西溪丛语》:世传樊川别集为杜牧之诗,乃许浑诗。浑有丁卯集乌丝,栏上本者唐彦猷家有数十首,皆樊川外集中诗也。丁卯乃润州城南桥,名浑居此,桥谓之丁卯,庄故基尚存。
世范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且如道路既成吾之晨,出暮归仆马无疏,虞及乘舆马过桥,渡而不至,惴慄者皆所获之福也。
元文类都城初建,庶事草创其内外桥,梁皆架木为之,而覆以土,凡一百五十六至大德间年,深木朽有司以为言,改修用石都水监,计料工部应付工,物委官董工修理,然后人无病涉之患。
《琅嬛记》:姑苏城中皮日休市有小桥名鹤舞。父老相传吴时有二鹤在其地对舞,已而飞集金昌门外,青枫桥。东化为凤凰飞入云际,今凤凰桥是也,沈学士诗曰:不如双白鹤,对舞石桥边,谢侍郎诗曰:愿作江头双凤凰,奋飞直向青云里。是一事。
《奚囊橘柚》:袁伯文七月六日过高唐遇雨,宿于山家夜梦,女子甚都自称神女。伯文欲留之,神女曰:明日当为织女,造桥违命之辱,伯文惊觉天已辨色,启窗视之有群,鹊东飞有一稍小者从窗中飞去,是以名鹊为神女也。
中吴纪闻皋桥汉皋伯通所居之地有桥,梁鸿娶孟光同至吴居,伯通庑下为人,舂役伯通察而异之,舍于家皮日休诗皋桥依旧绿,杨中闾里犹存隐士,风唯我到来居上馆,不知何处胜梁鸿。
内观日疏瑶卿月,夜过此桥翛然,朗吟其声清亮字,字动人居民但记其两句云:遥隔美人家,数竿修竹处。自此桥名竹隔。
《一统志》:西渭桥在旧长安,西亦曰平桥唐时名咸阳桥。
顺天府玉河桥在府南玉河之上一跨长,安东街一跨文德坊街一近城垣。
宝带桥在苏州府城西南,跨澹台湖旧有石桥,南北百丈下为圜洞,通舟楫者凡五十三岁久圮坏正统间重建。
镇江丁卯桥在府城,南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因水涸奏请立埭用丁卯,日后人建桥遂名唐许浑筑,别墅于桥,侧有夜归丁卯桥村舍诗。
戴司成集卢沟本桑乾河俗曰浑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石桥,横跨二百馀步,桥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金明昌间所造两崖多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通四海,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
《丹铅总录》:扬雄蜀记云:星桥上应七星,《李膺益州记》云:一长星桥今名万里,二员星桥今名安乐三机,星桥今名建昌四夷,星桥今名窄桥,五尾星桥今名禅尼六冲,星桥今名永平,七曲星桥今名升仙。《水经注》云: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冲里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万里,桥西上曰夷桥,北折曰长升桥,十里曰升仙桥,李冰浴水造桥,上应七宿,故世祖谓吴汉曰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是也。《蜀记》与水经注所载,小异并录之以补地,制之缺云。《西湖志》:断桥本名宝祐桥,自唐时呼为断桥。张祜诗云:断桥荒藓合是也,岂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之欤,元时钱惟善竹枝词有段家桥之名,闻者哂为杜撰,然杨萨诸诗往往亦称段桥,似未可谓无证也。闽部疏福州以南桥皆不亭,但以巨石压之,虽重不杀,亭亦由水性不卞也。不然洛阳晋江讵能,施南北二虹。
闽中桥梁甲天下,虽山坳细涧皆以巨石,梁之上施榱栋都极壮丽初谓山间木石易办已,乃知非得。已盖闽水怒而善,崩故以数十重,重木压之中,多设神佛像。香火甚严,亦压镇意也。然无如泉州万安,桥蔡端明几,与此桥不朽矣。
荆溪疏城中长桥直瞰县,门甃石坚好非孝,侯斩蛟处斩蛟桥在西。宋苏文忠公题梁好事者,摹刻庙中。
未至荆溪三十里曰:河桥岂诗人所云,酒幔青者即其地与。
《泉南杂志》:万安桥乃宋蔡忠惠公所造,世谓洛阳桥是也。落成公自为记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案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卢锡王寔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繇,是出因记所作,勒于岸左,公自书大方尺分勒二石,今在公祠盖公之功。在百世大矣,而记仅一百五十三言,可见古人不肯擅美,如此又闻之。父老云:先时二石为倭载去。后见江间发光探之得,后一石,其前一石乃后人复模,故前石不如后石之莹润,打碑声时与江涛竞响也。俗传公造此桥,限以涛势不能案址,乃檄江神得一醋字,公云二十一日酉时为之,今公记中无是说也。王遵岩曰:岂其驾长江之洪流,冯虚以搆,实其役有足骇人者昧者,惊焉,而言之异亦以贤者之所为兴,事起利人乐其成,而赖其功。故托于神,以美之耶。又宋释太初谓前记,多三字至今传其言也。
盘光桥自洛阳桥东接凤屿,屿在江中央,上多腴田。稠民居旧有石路,潮落路出行者病之。宋宝祐中,僧道询募赀作石桥,长四百馀丈,广一丈六尺,比蔡端明所造。洛阳桥长多四百馀尺,阔多一尺,世知洛阳而不知盘光者,盖以人重也。
入蜀纪见天生桥在万县。路中一巨石跨溪而过,自然成桥,形如玉虹,青碧光莹,山横两旁,水潺潺桥下过者神怡心爽。
《半塘小志》:彩云桥在寺左跨山塘,自天禧四年始建,后以官舫过虎丘僧,起旧址,别建石桥名曰彩云从里号也。
客窗偶谭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谓从此即受皇恩也。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雠其所,生盖耻之也。
《日知录》《唐六典》:凡天下造舟之梁四,河则蒲津、太阳、河阳,雒则孝义。石柱之梁四,雒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桥、中渭桥、东渭桥。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此举京都之冲要也。其馀所管州县随时营葺。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等。今畿甸荒芜桥梁,废坏雄莫之间秋水。时至年,年陷绝曳轮招舟无赖之徒,藉以为利。潞河渡子勒索客钱,至烦章劾司空不修。长吏不问亦已久矣,况于边陲之远能望如赵充国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从枕席上过师哉。《五代史》:王周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桥坏,覆民租车,周曰:桥梁不修,刺史过也。乃偿民粟,为治其桥。此又当今有司之所愧也。
《徐州志》:丰县天津桥未审,创自何代,桥有石栏,栏有石鱼七上八下,自上数之有八,自下数之止见其七,谚有七上八下之谣,莫测其故。
《武进县志》:横林桥上有石,四周青黯中一片皑,白长可六七寸,阔二寸,许曲前方后俨然鞋侧影也。相传贞女孟姜以寻夫,经此弛,囊坐囊有履以遗其夫,因而留迹其说似未足据,又传姜女至此露,坐达旦蚊虫为之屏,迹至今桥上无蚊。

桥梁部外编

《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观海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
《山东通志》:始皇造桥观日,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感其惠求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从桥入海四十里,与神相见左右有巧者,潜画其像。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前脚才立,后脚遂崩。仅得登岸,今见成山东海水中有竖石,往往相望似石桥,又有石柱二乍出乍没,或云始皇渡海立此,石以为记。
《句容县志》:茅山形如己字,亦名己山。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今县东三里有白鹤桥,大茅君以嘉平月二日驾白鹤会群仙处。
《论衡·吉验篇》:橐离国王侍婢有娠。后产子,名东明。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因都王夫馀。《隋书·高丽传》:高丽,出自夫馀。夫馀王尝得河伯女,因闭于室内,日光随而照之,遂孕,生一大卵,有男子破卵而出,名曰朱蒙。及壮,朱蒙弃夫馀东南走。遇一大水,深不可越。朱蒙曰:我是河伯外孙,日之子也。于是鱼鳖积而成桥,朱蒙遂度。
《浔阳记》:庐山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窃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还宝,其梁复如故。
《述征记》:方舆县鬼桥忽一夜闻人呼唤声,车行雷骇晓而石桥自成家,家牛皆喘息未定。
《逸史》:崔生入山遇仙女,为妻还家得隐形符。潜游宫禁为术士所知,追捕甚急,生逃还山中,隔洞见其妻,告之妻掷其领巾成五色虹桥,度崔追者不及。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公远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明皇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明皇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曲也。明皇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旦,召伶官依其声,作霓裳羽衣之曲。《幽怪录》:唐元宗谓叶法师曰:四方元夕何处。极丽无踰广陵俄而虹桥起于殿前,师言但无回。顾帝步而上高力士等从俄顷到广陵,陈设之盛灯火之光,皆仰望仙人见于五色,云中帝大悦。
《全唐诗话》:长庆中裴航下第游鄂,渚偶与樊夫人同载航,见其有国色慕之赂。侍妾袅烟以诗达意夫人,得航诗,若不闻,使袅烟持诗答航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元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航亦未达诗之旨,趣后经蓝桥驿渴甚。向老妪求浆,妪呼女云英擎浆与,航英色芳。丽航忆夫人诗句异之愿纳聘焉,妪言已有灵丹,须玉杵臼捣之有此当相与,航购得之妪,仍令航捣药百日妪吞之。先入洞告姻,戚来迎航,及女就礼引见诸宾。一仙妪谓航应相识否航,不省曰不忆。鄂渚同舟事乎。航惊怛陈谢始知夫人即云英之姊,后航及妻入玉峰洞为上仙。
《续神仙传》:马湘治道术能指桥,令断复续。
《集仙录》:元彻柳贯二人同志访道将越海,而济俄尔飓风断缆漂舟几覆,忽泊一孤岛风浪亦定二子。登岸见白玉,天尊像莹然在石室之内,前有金炉香烬,俄尔紫云涌于海面,瀰漫三四里,中有大莲花,高百馀尺。叶叶旋舒内有帐幄,绮绣错杂虹桥,阔数十尺,直抵岛上有侍女捧香于天尊像。前炷香未已一道,士乘彩云白鹿而至。二子以告道士曰:可谒南溟夫人。二子随侍女登桥至帐前,再拜夫人,即命侍女示二子归路曰:从百花桥去。遂辞夫人登桥,桥长且广,栏干上皆异花,二子花间窥见千虬,万龙互相缴结,而为桥矣。须臾桥尽与使者相别已达合浦之岸,问其代已十二年矣。
《稽神录》:江南内臣张瑗日暮过建康新桥,忽见一美妇人袒衣猖獗而走瑗甚讶。谛视之妇人忽尔,回顾化为旋风,扑瑗瑗马倒伤面月馀,乃复初马既起,乃提一足跛行而归。自是每过此桥马辄提一足,而行竟亦无他怪祸。
《广皇舆》:考南诏蒙氏有女,王欲为择配,女请倒坐牛背任牛所之,牛入之家即嫁,乃至一委。巷牛侧角而入见一樵者,女曰:此吾婿也。王怒绝女一日婿,问女钗钏何物。曰:金也。婿曰:吾樵处此物甚多。顷之载归皆金砖也。王难之曰:汝能作金桥。吾来访果作以迎王,王叹曰:信天婚也。后名其地曰辘角庄。
《广舆记》:泉州府城东北跨洛阳江一名,万安桥郡守蔡襄建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先是海渡岁溺死者,无算襄欲垒石为梁,虑潮漫不可以人力胜,乃遗檄海神遣一吏,往吏酣饮睡于海,厓半日潮落,而醒则文书已易封矣。归呈襄启之惟一醋字,襄悟曰:神其令我二十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果退,舍凡八日夕,而工成费金钱一千四百万。
《东坡志林》:书吏陈昱者暴死三日而苏,云:初见壁有孔,有人自孔掷一物,至地化为人,乃其亡姊也。携其手自孔出,曰:冥吏追汝,使我先。见吏在旁,昏黑如夜,极望有明处,空有桥,榜曰会明。人皆用泥钱,桥极高,有行桥上者。姊曰:此生天也。昱行桥下,然犹有在下者,或为鸟鹊所啅。曰:此网捕者也。又见一桥,曰阳明,人皆用纸钱。有吏曹十馀人,以状及纸钱至者,吏辄刻除之,如抽贯然。已而见冥官,则陈襄述古也。问昱何故杀乳母,昱曰:无之。呼乳母至,血被面,抱婴儿,熟视昱曰:非此人也,乃门下吏陈周。官遂放昱还。《延平府志》:宋吴武陵汪应辰榜进士,累官至焕。文阁学士吏部尚书未遇时尝,夜寝于吉昌桥,乐肆人闻有鬼,至桥。桥之神叱曰:学士在此,鬼乃涉,水而过其人,明烛视之乃武陵醉卧也。邦人相谓曰:鬼亦畏读书人。
《幽怪录》:绍兴八年八月十八日,观潮前期二夕江干民闻空中语曰:当死于桥者数百,皆凶淫不孝之人其有名未果来者,当分促之不预此籍者,宜斥去。又闻应声者甚众民,皆骇怪次,夜跨浦桥畔人,梦有一人来,戒之曰:来日弗登桥,邻桥数家梦皆同。次日观潮桥上人皆满得梦者见有亲戚,在桥急劝使去人以为妖,妄不信,须臾潮至,惊涛坏桥压溺死数百人,既而访其死者,平昔皆不逞辈也。
《閒窗括异志》:嘉禾北门有孩儿桥,桥栏四角皆石刻。孩儿因名之不知何时所建,岁时既久,遂出为怪。或夜出叩人门户求食,或于月夜游戏,于市人多见之一夕有胆,勇者至夜密伺果见其二三石孩儿徐徐自桥而下,遂大呼有鬼,以刀逐至其处,斫去其头,怪遂绝。
《广东通志》:惠州白沙观音堂尼媪偕妇辈,登飞云顶上寓目有一女徒步而来,离伴稍远。忽见堂堂大路花木夹道,信步而行。绝处见悬崖万丈,跨一小桥,非木石所作。如铁状险不敢渡,回首招伴不见前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