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七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二百七十卷目录

 旌旗部艺文一
  齐侯来献戎捷      周公羊高
  景帝赐江都王非天子旌旗论 汉荀悦
  巡狩建旗议        晋挚虞
  旗赋           唐李昂
  灵旗赋          独孤授
  太史奉灵旗指蔡赋      阙名
  论玉辂建太常用黄色   宋黄伯思
  齐景公招虞人以旌说     前人
 旌旗部艺文二〈诗〉
  旗            唐李峤
  旌             前人
  扬旗            杜甫
 旌旗部纪事
 旌旗部杂录

戎政典第二百七十卷

旌旗部艺文一

《齐侯来献戎捷》周公羊高

庄公三十有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

《景帝赐江都王非天子旌旗论》汉·荀悦

江都王赐天子旌旗过矣,夫唯盛德元功有天子之勋。乃受异物,则周公其人也。凡功者有赏而已。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人君之所司也。夫名设于外,实应于内。事制于始,志成于终。故王者慎之。

《巡狩建旗议》晋·挚虞

魏氏无巡狩故事。新礼,则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设壝宫如礼。诸侯之觐者,摈及执贽皆如朝仪,而不建其旗。臣虞案:觐礼,诸侯觐天子,各建其旗。旃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

《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为韵〉唐·李昂

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月,影灭霜空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排回,惊鸟飞失,断鸿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尔。其誓将临边,兴师授律拥豹,骑而长往。指龙山而冲出月阵,联云星旄斗日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军容则何以沙场清谧。明明我君,四海无尘。立徽号建洪勋为旗,削蚩尤之迹,画蛟龙之文,信侔功于巢。燧谅比德于姜,云奄有天下。体国经野览,兹旗之财,成故可得。而言者俨孤峙,以标众列广形,而助寡随时卷舒,任用行舍不务功。以伐谋良有足而称也。徒观其进退,缤纷旖旎,三军可仰,可则光辉一国轥,示迷于指南。何登车而逐北塞,断连营幸偶时,清对岌岌之台,殿间悠悠之旆。旌陵紫霄,而风扫逗碧,落以云。萦摆帝楼之秦,树弄天门之晓。旌高则可仰,犯乃不倾。每低昂以自守,常居满而望盈时,亨大畜于何不育,永端容于太阶,沐皇风之清肃。

《灵旗赋》〈以随所指方敌必摧为韵〉独孤授

术有以厌,胜则灵。旗之制可知宁,不师古或取诸随命曰:灵表神灵之托考其象,亦象之在。斯前史载焉。可得而举,用于兵祷之际。在乎郊见之所详,厥制之由。始信法天而为纪,翠华匪伦黄鸟可拟,因通帛以作绘树,修竿而直指三星。前列成太乙之蜂,旗九仞高悬拂堪舆之壁。垒垂彩扬光焕,其有章牡荆郅,揭而乍动,登龙蚴蟉,而欲翔物之精也。必异神之用也。无方靡微风,知其整整。含霁景睹,夫央央。惟时越人害及疆埸,彼则神怒,我将霆击。乃祈幽赞乃导彼役,所以酌意于天,所以信威于敌。撰辰其吉,用致精一元穹。是飨太史祗祓,及瑄玉既陈而灵旗独出。顺徂征之所向,庶获丑之可,必异先登之蝥。弧同指佞之屈,轶帝车烂烂靡丰。蔀而见斗君象昭昭状。寅宾之出日,终能吞。若裔土克全师律,岂得之于伐。谋将有类于斯术,尝闻王者兮。厥德不回,两阶之舞兮。三苗实来,则吾君绍重华之广运,超帝彻之雄才。布泽而阳和,乃发抗威而枯朽,易摧且将举天毕,以掩凶暴倾云,汉而涤氛埃。古灵旗者,奚足道于今哉。

《太史奉灵旗指蔡赋》〈以国家兵祷建兹神物为韵〉阙名

旗昭戎容,武备天讨。上蔡干纪,惟圣后之克。诛南越,徂征穆,汉皇于肇造仰垂,象以徼福泊。有司而请祷,封疆乃俟于指明。寇虐方期于荡扫。详其效虞典之舞羽,体周官之祃牙。九仞屹以特立,三星粲其增华。分野高标,象指挥于帝。力光耀旁,发形耳目于兵家。矧夫天飞龙而载图,北有斗而上献,当我师之欲勇,乘彼众之胥怨。上宣其意,将同乎。十手所临,人授其踪,必在夫六斿之建,至乃直指遐举。申严叶时且殷祭以诚。若视凶徒而蠢,兹小蝥弧之先登。令斯行也。奉郅揭以东向,神乎。尊之匪曳,珠而极侈。谅悬首而为期懿,夫从人谋而罔咈,则异于九旗之物,摅皇怒以不宾取。贵于八方之神,故能杀敌启灵。申威定国,蟠喜气以将远扬,胜风而自北。仪在端表,始合于师。贞以出人知向,方用符于我战则克。奚必彰翠凤,以崇丽法。元蛇而辨色,适足以计其功庸。未可以靖乎。氛慝睿略,无敌宸心。有征侔制胜于左,杖聿称材于牡荆。方旗指以神,辅俾蔡溃而功成。蹈道不昧谋谟。孔明徵太史于往制,备唐年之主兵者哉。

《论玉辂建太常用黄色》宋·黄伯思

谨按春官巾车王之五路,玉路建太常金路。建大旂象路,建大赤革路。建大白木路,建大麾而司常九旗之名物。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今以五路所建,俪之太常。大旂已著其名,考其馀者大赤盖旟也。大白盖旗也,大麾盖旐也。何以知之。以所饰之物,辨而知之。龙位东故,旂之色宜青鸟隼位南。故旟之色,当赤熊虎位西,故旗之色,当白龟蛇位北。故旐之色,当黑由鸟隼。熊虎观之,则知大赤大白之为旟与旗也。盖巾车,或谓之太常。大旂者,以旗之名言之。或谓之大赤大白者,以物之色言之。皆互相见也。于玉路言常,金路言旂。则象为旐,可知矣。于象路言大赤,革路言大白,则玉路所建之常为黄金路,所建之旂为青木路。所建之旐为黑可知矣。而先儒乃谓太赤,通帛之旃,以大白为用。商之色大,麾不在九旗之数。而以九旗之帛,皆用绛悉非也。至于后世玉路,以青为饰,金路以赤革路,以黄象路以白皆无经据,失之远矣。独木路用北方之色,偶合经旨焉。然日月为常,日月丽乎。天天元而地黄,则太常之色,黄其可乎。曰:日月所丽,则天而所出。则地车者,王之待以载也。车之所建,为出地之象。不亦可乎。又王之衮冕,元衣纁裳其衣。元者天之色,而衣之章。有山焉山丽于地矣,今缋山于色,元之衣亦无害于义。则饰日月之于色,黄之太常复何疑哉。盖巾车诸路之序,金象革木相次,则青赤白黑四方之色,各以其序而具矣。由是观之,则太常之色,非黄而何。

《齐景公招虞人以旌说》前人

《周官》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又道路用旌节,即此旌也。顾恺之所画,苏武所执之旌。上员如幢,下复数层。红羽鬖鬖,然如夜合花。即周官所谓析羽也。今卤簿中节,亦颇类此其首。亦员相去,尺馀有数。层员版以氂牛毛缀之,亦鬖鬖然盖析羽之遗法。然汉节但旌节之制耳,至于龙节虎节玉节之类。乃后世虎符之属是也。但可合符者,皆谓之节。不必尽在旌幢也。故汉人所持节,俱是合符之制。今观顾画节首之下,县一物若书卷疑,此可用合符也。今卤簿节,皆无此。

旌旗部艺文二〈诗〉

《旗》唐·李峤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纵横齐八阵,舒卷引三军。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旌》前人

告善康庄侧,求贤市肆中。拥麾分彩雉,持节曳丹虹。影丽天山雪,光摇朔塞风。方知美周政,抗旆赋车攻。

《扬旗》杜甫

江雨飒长夏,府中有馀清。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庭空六马入,駊泋扬旗旌。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虹蜺就掌握,舒卷随人轻。三州陷羌戎,但见西岭青。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

旌旗部纪事

《列子》: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鹗、鹰、鸢为旗帜。
《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周本纪》: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戈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太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元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
《说苑》:武王伐纣,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至于有戎之隧,大风折旆。散宜生谏曰:此其妖。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
《语林》:武王东伐纣,夜济河时,云如画八百之旅。皆荐瑶而歌,有大蜂状如丹鸟飞集王舟,因以画幡旗翌日而枭纣名。其船曰:蜂舟。郑人击赵简子得其蜂旗,即其遗类。
《左传》:隐公十一年,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庄公九年,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庄公十年,齐师伐我,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闵公二年,卫懿公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
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
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栾针见子重之旌,请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请摄饮焉。
昭公七年,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法尹无宇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
哀公二年秋,八月,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郑人击简子中肩获其蜂旗。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尨税焉。赵氏得而献之,吏请杀之,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及铁之战,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献曰:请报主德。
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雠而弗杀也。太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
《新序》:芈尹文者,荆之驱鹿彘者也。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拖地。芈尹文拔剑齐诸轸而断之,贰车抽弓于韔,援矢于筒,引而未发也。司马子期伏轼而问曰:吾有罪于夫子乎。对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国君之旗齐于轸,大夫之旗齐于轼。今子荆国有名大夫而灭三等,文之断也,不亦可乎。子期悦,载之王所,王曰:吾闻有断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将杀之。子期以文之言告,王悦,使文为江南令,而大治。
《史记·秦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汉书·高祖本纪》:高祖立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所杀者赤帝子故也。
秦二世三年九月,子婴诛灭赵高,遣将将兵拒峣关。沛公欲击之,张良曰:秦兵尚彊,未可轻。愿先遣人益张旗帜于山上为疑兵,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秦将果欲连和。
《韩信传》: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蓖山而望赵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拔赵帜,立汉帜。令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呒然,阳应曰:诺。信谓将吏曰:赵已先据便地壁,且彼未见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阻险而还。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赵兵望见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耳弃旗鼓,走水上军,复疾战。赵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者,候赵空壁逐利,即驰入赵壁,皆拔赵旗帜,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得信、耳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大惊,以汉为皆已破赵王将矣,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弗能禁。于是汉兵夹击,破掳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燕剌王旦传》:旦招来郡国奸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阅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欧。
《郊祀志》:武帝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泰一锋旗,命曰灵旗。
《武帝本纪》:征和二年秋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掘蛊太子宫。壬午,太子与皇后谋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氂大战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杀。初置城门屯兵。更节加黄旄。〈注〉时太子亦发节以战,故加其上黄以别之。
《汉武故事》:栾大有方术,常于殿前树旌数百,因命自相击庭中,去地十馀丈,观者大骇。
《汉书·王莽传》:初,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好事者窃言:此岂如古三皇无文书号谥耶。莽亦心怪,以问群臣,群臣莫对。唯严曰:此不足怪也。自黄帝、汤、武行师,必待部曲旌旗号令,今此无有者,直饥寒群盗耳。莽大悦。
《后汉书·刘盆子传》:建武二年,赤眉复入长安,止桂宫。时汉中贼延岑出散关,屯杜陵,逢安将十馀万人击之。延岑及更始将军李宝合兵数万人,与逢安战于杜陵。岑等大败,死者万馀人,宝遂降安,而延岑收散卒走。宝乃密使人谓岑曰:子努力还战,吾当于内反之,表里合埶,可大破也。岑即还挑战,安等空营击之,宝从后悉拔赤眉旌帜,更立己幡旗。安等战疲还营,见旌帜皆白,大惊乱走,自投川谷,死者十馀万。《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
《典韦传》: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吴志·胡综传》:黄武八年夏,黄龙见举口,于是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命综作赋。
《晋书·张重华传》:石季龙侵寇,重华以谢艾为中坚将军。引师出振武,夜有二枭鸣牙中,艾曰:枭,邀也,六博得枭者胜。今枭鸣牙中,剋敌之兆。进战,大破之。谢艾建牙旗,盟将士,有西北风吹旌旗东南指索。遐曰:风为号令,今能令旗指之,天所赞也,破之必矣。《陆机传》:机始临戎,而牙旗折,意甚恶之。长沙王乂奉天子与机战于鹿苑,机军大败。
《宋书·高祖本纪》:卢循走向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大军至左里,将战,公所执麾竿折,折幡沈水,众并怪惧。公欢笑曰:往年覆舟之战,幡竿亦折;今者复然,贼必破矣。即攻栅而进。循兵虽殊死战,勿能禁。诸军乘胜奔之,循单舸走。所杀及投水死,凡万馀人。
《北魏书·高祖本纪》:太和十有二年春正月辛巳朔,初建五牛旌旗。
《奚斤传》:自魏初,大将行师,唯长孙嵩距刘裕,斤征河南,独给漏刻及十二牙旗。
《韩茂传》:茂年十七,膂力过人,犹善骑射。太宗曾亲征丁零翟猛,茂为中军执幢。时有风,诸军旌旗皆偃仆,茂于马上持幢,初不倾倒。
《北齐书·綦毋怀文传》:怀文以道术事高祖。武定初,官军与周文战于邙山。旗帜尽赤,西军尽黑,怀文言于高祖曰:赤火色,黑水色,水能灭火,不宜以赤对黑。土胜水,宜改为黄。高祖遂改为赭黄,所谓河阳幡者。《周书·高祖本纪》:建德二年六月庚申,诏诸军旌旗皆画以猛兽、鸷鸟之象。
《隋书·卢贲传》:高祖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贲于是奏改周代旗帜,更为嘉名。其青龙、驺虞、朱雀、元武、千秋、万岁之旗,皆贲所制也。
《高祖本纪》:开皇元年六月癸未,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为火色。其郊及社庙,衣服冕之仪,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令尚赤。戎服以黄。
《刘方传》: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
《突厥传》:处罗侯竟立,是为叶护可汗。以雍虞闾为叶护。遣使上表言状,上赐之鼓吹幡旗。处罗侯长颐偻背,眉目疏朗,勇而有谋,以隋所赐旗鼓西征阿波。敌人以为得隋兵所助,多来降附,遂生擒阿波。
《创业起居注》:高祖起兵太原,军司以兵起甲子之日,又符谶尚白,请建武王所执白旗,以示突厥。帝曰:诛纣之旗,牧野时所仗,未入西郊,无容预执,宜兼以绛,杂半续之。诸军槊幡皆放此。营壁城垒,幡旗四合,赤白相映若花园。开皇初,太原童谣云: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常亦云:白衣天子。故隋主恒服白衣,每向江都,拟于东海。常修律令,笔削不停,并以䌽画五级木坛,自随以事道。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按: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唐书·高祖本纪》:隋十三年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众于野。
《裴行俭传》:突厥阿史德温傅反,诏行俭讨之,总三十馀万,旗帜亘千里,行俭咸节制之。《高丽传》:太宗进攻白崖城。其酋孙伐音阴丐降,然城中不能一。帝赐帜曰:若降,建于堞以信。俄而举帜,城人皆以唐兵登矣,乃降。
《则天皇后本纪》:光宅元年九月,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
《李光弼传》:周挚攻中潬。光弼执大旗曰:望吾旗,麾若缓,可观便宜。若三麾至地,诸军毕入,生死以之,退者斩。
《册府元龟》:元和九年十月戊辰,以尚书左丞吕元膺为工部尚书、充东都留守。旧例,命留守必赐旂甲,与方镇略同,及元膺受任,竟无所赐。朝论以东有寇虞。特用元膺。尤不当削。以沮威望。谏官上疏。援华、汝、寿三州例赐戍械,居守之重,固宜宠赐,帝曰:此数处并不当与。其后遂皆停。
《唐书·王式传》:宁国剧贼仇甫乱,明越观察使郑祗德不能讨,宰相选式往代。式发自光福里第,麾帜皆东靡,猎猎有声,喜曰:是谓得天时矣。闻贼用骑兵,乃阅所部,得吐蕃、回鹘迁隶数百,发龙陂监牧马起用之,集土团诸儿为向导,擒甫斩之。
《通鉴唐纪》:朱延寿制军中,每旗二十五骑,命黑云队长李厚将十旗,击汴兵不胜,延寿将斩之。厚称众寡不敌,愿益兵更往不胜,则死。都押牙汝阳柴,再用亦为之请,乃益以五旗,厚殊死。战再用助之延寿,悉众乘之汴兵败走。
《清异录》:梁祖自初起,每令左右持大赤旗,缓急之际,用以挥军,祖自目为火龙标。
《五代史·刘鄩传》:庄宗入魏,鄩以谓晋兵悉从庄宗赴魏,而太原可袭,乃结草为人,执以旌帜,以驴负之往来城上,而潜军出黄泽关袭太原。晋兵望梁垒旗帜往来,不知其去也,以故不追。
《苌从简传》:庄宗与梁军对阵,梁军有执大旗出入阵间者,庄宗望见之,叹曰:彼猛士,谁能为我取之。从简请前往,庄宗不许。从简潜率数骑,驰入梁军,夺其旗而还,军中皆鼓噪,庄宗壮之。
《房知温传》:明宗入立,赵在礼镇天雄军,以魏军素骑,常惧祸,不遑居,阴遣人诉于明宗,求解去。明宗乃以皇子从荣代在礼,而遣魏效节九指挥北戍卢台。军发之日,不给兵甲,惟以长竿系旗帜以表队伍,军士颇自疑惑。
《张彦泽传》: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犹题其旗帜曰赤心为主。
《通鉴宋纪》:契丹兵十万,寇堆门杨业击之。契丹兵大败,自是契丹畏业,每望见旌旗,即引去。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孟昶立元哲为皇太子。宋师将至,以元哲为元帅,精卒万馀,旌旗用文绣,以锦绸其杠。是日微雨,元哲虑沾湿,令解去。俄雨止,复旆之,旌帜数千皆倒系杜上,识者异之。
《崔翰传》:太平兴国二年秋,讲武于西郊,时殿前都指挥使杨信病瘖,命翰代之。翰分布士伍,南北绵亘二十里,建五色旗号令,将卒望其所举,以为进退,六师周旋如一。上御台临观,大悦。
《曹翰传》:翰遣徒数万,伐巨木于汉境,遣骑五,授五色旗为斥候,前遇丘陵、水泽、寇贼、烟火,则各举其旗以为应,又起烽燧于境上,敌疑不敢近塞,得巨木数万以济用。
《文昌杂录》:淳化中,有司言油衣、帟幕损弊者万数,欲毁弃诏令煮而浣之,命尚方染以杂色,刺为旗帜。《宋史·田绍斌传》:绍斌为考城都监。大中祥符初,领长州刺史。从东封,朝觐坛就班,军士建充庭旗,旗倒,压绍斌仆地,遽起无伤。时斌已老,其壮健若此。
《贡父诗话》:景祐末,元昊叛,夏,郑公出镇。长安梅送诗曰:亚夫金鼓,从天落韩信。旌旗背水,陈时独刻公诗于石。
《宋史·何常传》:常徙成都路转运副使。中使持御札至,令织戏龙罗二千,绣旗五百。常奏:旗者,军器之饰,敢不奉诏。戏龙罗唯供御服,日衣一匹,岁不过三百有奇;今乃数倍,无益也。诏奖其言,减四之三。
《宦者李宪传》:宪为熙河经略安抚司干当公事。按视鄜延军制,行至蒲中,会木征合董毡、鬼章之兵攻破踏白城,围河州,诏趣赴之,宪驰至军。先是,朝廷出黄旗书敕谕将士,如用命破贼者倍赏。于是宪晨起帐中,张以示众曰:此旗,天子所赐也,视此以战,帝实临之。士争呼用命以进。
《刘晏传》:建炎初,从刘正彦击淮西贼丁进。进党颇众,晏所提赤心骑才八百,乃为五色旗,使骑兵持之,循山而出,一色尽则以一色易之。贼见官军累日不绝,颜色各异,遂不战而降。
《杨照传》:杨照者,濠州将官也。金人围城急,照跃上角楼,刺贼之执黑旗者,洞腹抽肠而死。
《岳飞传》:绍兴元年,张俊请飞同讨李成。时成将马进犯洪州,连营西山。飞请自为先锋,重铠跃马,潜出贼右,突其阵,所部从之。进大败,走筠州。飞抵城东,贼出城,布阵十五里,飞设伏,以红罗为帜,上刺岳字,选骑二百随帜而前。贼易其少,薄之,伏发,贼败走。飞使人呼曰:不从贼者坐,吾不汝杀。坐而降者八万馀人。《王彦传》:彦知金州。绍兴元年,李忠反,与战不利,退屯秦郊。秦郊距郡城二十里,路坦夷,彦募敢死士易麾帜,设奇以待。阅再宿,贼至秦郊,官军逆战,大败之。《李宝传》:金主亮渝盟,由海道袭浙江。高宗授宝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平江,令与守臣督海舟捍禦。斩其帅完颜郑家奴等六人,禽倪询等上于朝,报捷。上喜曰:朕独用李宝,果立功,为天下倡矣。诏书忠勇李宝四字,表其旗帜。
《吴玠传》:绍兴四年,金人攻仙人关。玠统领王喜、王武率锐士,分紫、白旗入金营,金阵乱。
《解元传》:绍兴四年,金人、伪齐合兵入侵。韩世忠自镇江趋扬州,命元屯承州。金人至近郊,元度翌日必至城下,遣百人伏要路,百人伏岳庙,自以四百人伏路隅。令曰:俟金人过,我当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视我麾旂,则立帜以待,金人必自岳庙走,伏者背出。又决河岸遏其归路。金人果走城下,伏发,金人进退无路,乃走岳庙,元追之,获百四十八人,止遗二人。
《陈韡传》:绍定四年,韡为提点刑狱、招捕使兼知建宁府。衢州寇汪徐、来二破常山、开化,势张甚。韡命淮将李大声提兵七百,出贼不意,夜薄其砦,贼见算子旗,惊曰:此陈招捕军也。皆大哭,急击之,衢寇悉平。《刘锜传》:顺昌之捷,金人震恐。十一年,金人攻庐、和二州,锜自太平渡江,抵庐州,与张俊、杨沂中会。而敌已大入。会沂中、王德、田师中、张子盖之军俱至。翌日,兀朮以铁骑十万分为两隅,夹道而阵。德薄其右隅,引弓射一酋毙之,因大呼驰击,诸军鼓噪。金人以拐子马两翼而进。德率众鏖战,沂中以万兵各持长斧奋击之,敌大败;锜与德等追之,又败于东山。敌望见曰:此顺昌旗帜也。即退走。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攻瓜洲,知枢密叶义问,见锜病剧,以李横权锜军。刘汜固请出战,金人以重兵逼瓜洲,分兵东出,逆趋瓜洲。汜先退,横以孤军不能当,亦却。方诸军渡江而北也,锜使人持黄、白帜登高山望之,戒之曰:贼至举白帜;合战举二帜,胜则举黄帜。是日二帜举,踰时,锜曰:黄帜久不举,吾军殆矣。
《吴挺传》:绍兴三十一年,挺为中军统制。王师既复秦州,金将合喜孛堇介叛将张中彦以兵来争,挺破其治平砦。已而南市城败亦掎角为援,转战竟日。挺令前军统制梅彦麾众直据城门,众勿喻,彦亦惧力不敌。挺督之,彦出兵殊死战,挺率背嵬骑尽易黄旗绕出敌后,凭高突之。敌哗曰:黄旗儿至矣。遂惊败。《王友直传》:友直以忠义军统制隶镇江都统司。越四月,诏偕统制张子盖授海州。方接战,友直张一旗,大书宋忠义将河北王九郎以自表。潜由小径背敌阵,因其辎重,扼归道桥,左右枕水。张子盖知友直已乘敌后,麾军进击,敌溃走,尽溺死,围遂解。
《姚兴传》:兴,相州人。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隶都统王权麾下,金兵渡淮,权遣兴拒之。权奔仙宗山,严兵自卫,兴告急数不应,统领戴皋帅马军引避。初,李二者,尝有私恩于权,因得出入军中,往来两界贸易,间窃权旗帜遗金人。至是,金人立权旗帜以误兴,兴往奔之,父子俱死焉。
《魏胜传》: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去。胜为旗十数,书其名姓,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
《张威传》:威在行伍,以勇见称,进充偏裨,每战辄克,金人闻其名畏惮之。临阵战酣,则精采愈奋,两眼皆赤,时号张红眼,又号张鹘眼,威立净天鹘旗以自表。《曹友闻传》:友闻,字允叔,武惠王彬十二世孙也。少有大志,与仲弟友谅不远千里寻师取友。登宝庆二年进士。授绵竹尉,改辟天水军教授。城已被围,友闻单骑夜入,与守臣张维纠民厉战。兵退,制置使制大旗,书满身胆以旌之。
《丁黼传》:嘉熙三年,北兵自新井入,诈竖宋将李显忠之旗,直趋成都。黼以为溃卒,以旗榜招之,既审知其非,领兵夜出城南迎战,至石笋街,兵散,黼力战死之。《萧雷龙传》:县尹刘圣仲素与雷龙有怨,杀之。后圣仲北来,泊舟小孤山,有巨舰冲前,建大旗书曰萧知府兵,继见雷龙坐船上,圣仲大呼,有顷不见,以惊死。《李芾传》:芾为河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
《元史·耶律楚材传》:壬辰,帝南征,将涉沙河,诏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或曰:此辈急则降,缓则走,徒以资敌,不可宥。楚材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
《木华黎传》:丁丑八月,封太师、国王。太祖谕曰: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之南,卿其勉之。赐大驾所建九斿大旗,仍谕诸将曰:木华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亲临也。
《石天应传》:天应,字瑞之,兴中永德人。善骑射,豪爽不羁,颇知读书,乡里人多归之。太祖时,太师、国王木华黎南下,天应率众迎谒军门。木华黎即承制授兴中府尹、兵马都提控,俾从南征。天应造战攻之具,临机应变,捷出如神,以功拜龙虎卫上将军、元帅右监军,戍燕。天应旌旗色用黑,人目之曰黑军。
《通鉴元纪》:董抟霄还军守于潜,贼兵大至,焚倚郭庐舍。抟霄按军不动,遣人执白旗登山望贼,约曰:以我怯,必少懈;伺其有隙,则麾所执旗。又伏兵城外,皆授以火炮,复约曰:见旗动,炮即发。已而旗动,炮发,兵乃尽出,遂复千秋关。
《明通纪》:洪武元年十二月,诏立旗纛庙,京师以霜降日致祭。
《兵略纂闻》:宣宁侯曹良臣,守通州。故元丞相也。速侵通州,众号万馀营,白河时城兵仅千人,良遣指挥仵勇,陈泰等沿河舟中树赤帜。赤帜亘三十里,钲鼓之声相闻也,速以援兵至遂引退。
《拊膝录》:靖难兵起宋忠兵三万,至居庸关不得进退。保怀来忠初,谓诸将士曰:尔等家在北平者,并为燕。所诛灭盍,努力复家。雠报国恩,燕王获谍者,闻之乃命其家人张其旧,用旗帜为前锋。众遥识旗帜,及识其父兄子弟,无恙因叛降燕。
《明会典》:正统元年,奏准令旗、令牌在外,不许轻造。閒常不许擅用,班师之后照验还官。
弘治十一年,奏准成造令旗、令牌三百面。副每旗用阔绢一幅,长四尺,阔一尺九寸,鎗连杆长六尺五寸,围二寸三分,每牌连卧虎盖,长八寸厚七分,俱编令字一号起,至三百号止。火烙印记,仍置印信文簿,一扇开立,前件遇有征进,并内外镇巡等。官领用即将原领字号,逐一附写后有事。故缴回奏换,就前件项下,明白注销如有损坏,或比对原号不同者,听本部参究。
《兵略纂闻》:戚继光征倭寇,军中立一白帜。凡胁从者,空手伏帜下,悉放还,毋为贼树党也。
倭寇淮扬刘显禦之执一帜,以号于众曰:汝官军有能敢勇杀贼,树功勋者,立此帜下,得三百人。
茅坤佥宪广西时,猺獞杀阳,朔令坤计讨之,于所过道辄。帜而榜曰:军门进十万兵,讨某砦之杀阳朔,令者他砦毋动。动则移兵,先灭之我师,实不过五千,诸裔见旗帜,弥山谷且怵于榜。皆蚁伏毋敢动,连破十七砦。
侯应爵补罗定佥事,猺兵起会行部西宁。谍者踵至,从卒不踰二百,馀公阴令斩竹千竿,列缯衣为帜。令男妇晨起槁食,登城立帜阖三门,一门半辟,疏队而出贼遥望,莫测多寡,迨贼薄城下,见赤帜耀日。若大兵从天而降,三鼓贼遁去。

旌旗部杂录

《诗经·小雅·无羊永章》: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按注旐郊野,所建统人少,旟州里所建统,人多故旐。乃是旟,则为人众。
《小雅·采菽》: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按注:淠,淠动貌。
《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按注阳明也,轼前曰:和旂。上曰:铃。
《鲁颂》:泮水,言观其旂,其旅筏筏。按注:飞扬也。
《邻几杂志》:仪仗内五牛旗,刻画五色。木牛竖旗于背,载以举状。四人舁之,按六典卫尉三十二旗,十八曰五牛旗皆是。绣绘旗幅,若五牛以牛载,则其他麟凤之类。亦当如此矣。
《齐东野语》诗曰:王之爪牙,故将军皆建旗于前。曰:大牙凡部曲,受约束禀进退。悉趋其下,近世重武通。谓刺史治所曰:牙缘是从卒,为牙中兵武吏为牙,前将俚语,误转为衙。珩璜论云:突厥畏李靖,徙牙于碛中,牙者旗也。《东京赋》竿上以牙饰之,所以自表识也。太守出有门旗,其遗法也。后人遂以牙为衙,早晚衙。亦太守出则建旗之义,或以衙为廨舍。儿子为衙内,唐韵注衙府也。亦讹武德元年,宇文化及下牙,方敢启状释文。牙旗名也。军中所建,高保勖病,召衙内指挥使梁延,副衙内盖,官称耳。唐谓前殿为正衙,岂亦以卫仗,建旗而名耶。
《鼠璞唐百官志》:节度使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立六纛入境。筑节楼迎,以鼓角本朝有六纛。旌节门旗二受赐,藏之公宇私室,号节堂朔望。次日祭之号衙日盖,有旌节则有神祀,今节镇重此祠节,堂衙礼废矣。
《资暇录》:押牙武职今有押衙之目,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今又有押节者之类是也。案《兵书》云:牙旗者,将军之旌。故必竖牙,旗于门。是以《史传》咸作牙门字,今者押牙既作押衙。而牙门,亦为衙门乎。
《贡父诗话》:司马温公论九旗之名,旗与旂相近。《诗》曰:言观其旂。《左传》:龙尾伏辰,取虢之旂。然则此旂当为芹音,周人语转亦如关中。以中为蒸,虫为尘,丹青之青为萋也。
《演繁露》:古旗有名勿勿者,集众,则用之后人转为匆匆。匆匆者亟遽之辞也。杜牧遣兴曰: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