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二百五十卷目录

 马政部汇考二
  宋〈太祖建隆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四则 雍熙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天禧一则 仁宗天圣六则 明道二则 景祐三则 宝元一则 康定二则 庆历五则 至和二则 嘉祐五则 英宗治平三则 神宗熙宁十一则 元丰八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二则 徽宗崇宁三则 大观二则 政和二则 宣和三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二则 绍兴十一则 孝宗隆兴一则 乾道五则 淳熙五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嘉泰一则 开禧一则 理宗宝庆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戎政典第二百五十卷

马政部汇考二

太祖建隆 年,置左、右飞龙二院,以二使领之。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兵志》:国马之政,历五代寖废,至宋而规制备具。自建隆而后,其官司之规,厩牧之政,与夫牧市之利,牧地之数,支配之等,曰券马,曰省马,曰马社,曰括买,沿革盛衰,皆可得而考焉。凡御马之等三,入殿祇候六五匹,别驾下四匹,从驾一十匹。给用之等十有五,曰拣中,曰不得支使,曰添价,曰明信,曰臣僚,曰诸班,曰御龙直,曰捧日、龙卫,曰拱圣,曰骁骑,曰云、武骑,曰天武、龙猛,曰配军,曰杂吏,曰马铺。群号之字十有七,曰左,曰右,曰千,曰立,曰永,曰官,曰吉,曰夭,曰主,曰王,曰方,曰与,曰来,曰万,曰小,曰官,曰退。毛物之种九十有二,此拨之别八,青之别二,白之别一,乌之别五,赤之别五,紫之别六,骏之别十一,赭白之别六,骝之别八,騧之别六,骆之别五,骓之别五,騟之别八,驳胯之别六,驳之别三,骠之别七。其官司之规,则太祖承前代之制,初置左、右飞龙二院,以左、右飞龙二使领之。凡收市马,戎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刍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曰券马。边州置场,市蕃汉马团纲,遣殿侍部送赴阙,或就配诸军,曰省马。陕西广锐、劲勇等军,相与为社,每市马,官给直外,社众复裒金益之,曰马社。军兴,籍民马而市之以给军,曰括买。宋初,市马唯河东、陕西、川峡三路,诏马唯吐蕃、回纥、党项、藏牙族,白马、鼻家、保家、名市族诸蕃。至雍熙、端拱间,河东则麟、府、丰、岚州、岢岚、火山军、唐龙镇、浊轮砦,陕西则秦、渭、泾、原、仪、延、环、庆、阶州、镇戎、保安军、制胜关、浩亹府,河西则灵、绥、银、夏州,川峡则益、文、黎、雅、成、茂、夔州、永康军,京东则登州。自赵德明据有河南,其收市唯麟、府、泾、原、仪、渭、秦、阶、环州、岢岚、火山、保安、保德军。其后置场,则又止环、庆、延、渭、原、秦、阶、文州、镇戎军而已。太祖时,岁遣中使诣边州市马。先是,两河之民入蕃界盗马入中国。官给其直。时方留意抚绥,诏禁之。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置牧龙坊八,以便牧养。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厩牧之政,自太祖置养马务一,葺旧务四,以为牧放之地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观兵于幽,得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馀匹,内皂充牣,始分置诸坊牧养之。时殿直李谔坐赃,监牧许州,盗官菽,马多死,并主吏斩于市。又诏择丰扩地置牧龙坊八,以便牧养。是年,诏市吏民马十七万匹。
太平兴国五年,作天驷左、右监以飞龙为天厩,闲厩为崇仪。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五年正月壬午,新作天驷左、右监,以左、右飞龙使为左、右天厩使,闲厩使为崇仪使。按《兵志》:五年,改飞龙为天厩坊。太平兴国六年,禁民私市蕃马,又诏蕃部驽马,许民私市。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六年十二月辛卯,禁民私市近界部落马。按《兵志》:六年,诏内属戎人驱马诣阙下者,首领县次续食,且禁富民无得私市。十二月,诏:蕃部鬻马,官取良而弃驽,又禁其私市,岁入数既不充,且无以怀远人。自今委长吏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
太平兴国八年,始以布帛及茶易马。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先是,以铜钱给诸蕃马直。八年,有司言戎人得钱,销铸为器,乃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
雍熙四年,遣使市民马,改天厩为左、右麒骥院。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四年五月丙寅,遣使市诸道
民马。按《兵志》:雍熙四年,改天厩为左、右骐骥院,左右天驷监四、左右天厩坊二皆隶焉。
淳化二年,诏取善马教饲便殿,以其法颁诸军,又诏诸坊马百匹得驹七十者,迁擢及遣官检视牧地。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淳化二年十二月,诏圉人取善马数十匹,于便殿设皂栈,教以秣饲,且以其法谕宰执,仍颁于诸军。复以医马良方赐近臣。尝从赵守伦之请,于诸州牧龙坊畜牝马万五千匹,逐水草牧放,不费刍秣,生驹蕃息,足以资军用。至是,守伦复言:诸坊牧马万匹,岁当生驹四千,今岁止二千五百,典司失职,当严责罚。若马百匹岁得驹七十,则加迁擢。诸坊产驹,即籍以闻。牧放军人,当募少壮充役。并从之。又按《志》:淳化二年十二月,通利军上《十牧草地图》,上虑侵民田,遣中使检视疆理。
真宗咸平元年,刱置估马司。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真宗咸平元年,刱置估马司。凡市马,掌辨其良驽,平其直,以分给诸监。咸平三年,置群牧使。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三年,置群牧使,以内臣勾当制置群牧司,京朝官为判官。
景德二年,改诸州牧龙坊悉为监,赐名,给印。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景德三年,改诸州牧龙坊悉为监,赐名,铸印以给之。在外之监十有四:大名曰大名,洺州曰广平,卫州曰淇水,并分第一、第二。河南曰洛阳,郑州曰原武,同州曰沙苑,相州曰安阳,澶州曰镇宁,邢州曰安国,中牟曰淳泽,许州曰单镇。
景德四年,以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群牧制置使。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四年,以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群牧制置使,又别置群牧使副、都监,增判官为二员。凡厩牧之政,皆出于群牧司,自骐骥院而下,皆听命焉。诸州有牧监,知州、通判兼领之,诸监各置勾当官二员。又置左右厢提点。又置牧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又诏左右骐骥院诸坊、监官,并以三年为满;如习知马事愿留者,群牧司以闻,而徙涖他监焉。
大中祥符元年,立牧监赏罚之令。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立牧监赏罚令,外监息马,一岁终以十分为率,死一分以上勾当官罚一月奉,馀等第决杖。牧倍多而死少者,给赏缗有差。凡生驹一匹,兵校而下赏绢一疋。当是时,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馀万匹,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每岁京坊草六十六万六千围,麸料六万二千二百四石,盐、油、药、糖九万五千馀斤、石,诸州军不预焉。左右骐骥六坊、监止留马二千馀匹,皆春季出就牧,孟冬则别其羸病,就栈皂养饲。其尚乘之马,唯备用者在焉。
天禧 年,以三岁以上配军马出卖。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天禧中,宰相向敏中言国马倍于先朝,广费刍粟。乃诏以三岁以上配军马估直出卖。
仁宗天圣元年,废郓州东平马监,以牧地赋民。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六年,移河北马牧于原武。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凡牧监之在河南、北,天禧后,灵昌监为河决所冲。至乾兴、天圣间,兵久不试,言者多以为牧马费广而亡补,乃废东平监,以其地赋民。五年,废单镇监。六年,废洛阳监。于是河南诸监皆废,悉以马送河北。既而诏取原武监马赴京师,移河北孳生马牧于原武。
天圣七年,申监牧赏罚之制。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天圣七年,群牧司言:旧制,知州军、通判领同群牧事,岁终较马死数及分已上,并生驹不及四分,并罚奉。死数少,生驹多,即奏第赏。三岁都比,以该赏者闻。今请申明旧制,通判始到官,书所辖马数,岁一考之,官满,较总数为赏罚。诏从之。
天圣八年,以淇水四岁马属原武,移原武下等马于灵昌镇,又以病马属骐骥六坊、监。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八年,群牧司上言:原武地广而马少,请增牧数。诏以淇水第二监四岁马属原武,岁取河北孳生四岁马分属淇水第二并原武监,移原武下等马牧于灵昌镇废监,仍隶原武。又按《志》:天圣三年,诏院坊、监马岁留备用外,馀为两群,牧于咸丰门外牟驼冈。凡牧养病马,估马司、骐骥院取病浅者送上监,深者送下监,分十槽医疗之。天圣六年,诏月以都监、判官一人提举。八年,言者谓上监去京城远,送病马非便。诏废之,以病浅马分属左右骐骥院六坊、监,季较抛死数,岁终第赏罚。更以骐骥院官迭往提举。
天圣九年,诏孳生驳马,勿登厩。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天圣九年,诏诸监孳生驳马,四时游牧,勿复登厩。天圣 年,诏定市马格。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先是市马以三岁已上、十三岁已下为率。天圣中,诏市四岁已上、十岁已下。既而所市不足,群牧司以为言,乃诏入券并省马市三岁已上、十二岁已下。明年,诏府州、岢岚军自今省马三岁、四岁者不以等第,五岁已上十二岁已下、骨格良善行者,悉许纲送估马司,馀非上京省马并送并州拣马司。
明道元年,诏复洛阳、单镇二监。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明道元年,议者谓:自河南六监废,京师须马,取之河北,道远非便。诏遣左厢提点王舜臣往度利害。舜臣言:镇宁、灵昌、东平、淳泽四监虽废,然其地犹牧本监并骐骥院马,洛阳、单镇去京师近,罢之非便。乃诏复二监,以牧河北孳生马。
明道二年,复置上监。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明道二年,复置上监,易名天坰,养无病马,病马并属下监。
景祐元年,禁蕃部马入永康军。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景祐元年,御史中丞韩亿言:蕃部以马抵永康军中卖,所得至少,徒使羌人知蜀山川道路,非计之得。乃诏罢之。
景祐二年,拣河北诸监马牧于赵州,隶安阳监。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景祐二年,拣河北诸监马一千九百牧于赵州界,隶安阳监。既而诏广平废监留其一,以赵州界牧马复隶焉,所馀一监,毋毁厩舍。是年,诏以收养监马团群牧于陈、许州界凤凰陂,免耗刍菽,岁以为常。
景祐四年,市马配河北诸军。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四年,群牧司奏河北诸军阙马,请制等杖六,付天雄军、真定府、定、瀛、贝、沧州,市上生马十二岁以下,视等第给直。马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二寸,凡六等。其直自二万五千四百五十至万六千五百五十,课自万三千四百五十至八千九百五十九,六等,取备边兵户绝钱充直。以第一等送京师,馀就配诸军。又按《志》:四年,复以原武第二监为单镇,移于长葛县,以县令、都监兼领之。
宝元元年,定群臣赐马之数,或给以直借官马者,皆偿直或对奉。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宝元元年,诏群臣例赐马者,宰相至枢密直学士,使相至正任刺史,并皇族缘姻事当赐者,如旧制;馀给以马直,少卿监已上三十五千,内殿承制已下二十三千。凡群臣假官马进奉者,置籍报左藏库,偿直四十千,其后多负不偿。乃诏借马者先输直,久逋不偿者剋其奉料。
康定元年,诏京、畿、淮、陕等路括市战马。
《宋史·仁宗本纪》:康定元年三月甲午,括畿内、京东西、淮南、陕西马。按《兵志》:康定初,陕西用兵,马不足。诏京畿、西京、淮南、陕西路括市战马,马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宰臣、枢密使听畜马七,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五,尚书、学士至知杂、閤门使已上三,升朝官閤门祇候已上一,馀命官至诸司职员、寺观主首皆一。节度使至刺史,殿前马步军都指挥至军头司散员、副兵马使皆勿括。并边七州军免。出内库珠偿民马直。又禁边臣私市,阙者官给。
康定二年,诏:河北州军置场市马。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二年,诏:河北州军置场市马,虽除等样,如闻所得不广,宜加增直。第一等二万八千,第二等二万六千,第三等二万四千,第四等以下及牝马即依旧直。仍自第二等以下递减一寸。
庆历元年八月甲申,河北置场括市战马,缘边七州军免括。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四年,定军士阙马配填分数诸路比试军士给马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凡支配,骐骥院、估马司以当配军及新收马阅于便殿,数毋过一百。凡配军,视其奉钱之数,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三寸,奉钱自一千至三百,为四等,差次给之,至五月权止。外州军士阙马,先奏禀乃给。荆湖路归远、雄武军士,配以在所土产马。凡阙马军士,以分数配填。庆历四年,诏陕西、河北、河东填五分,馀路填四分。他州军、府界巡检兵校听自市,官偿其直,毋过三十千。是岁,诏诸路以马给军士,比试武技,优者先给,比试两给;阙马十匹以下全给,十匹以上如旧数支。又按《志》:庆历四年,诏:河北点印民间马,凡收市外,见馀二万七百,除坊郭户三等、乡村三等已上养饲如旧,馀点印者悉集拣市。
庆历五年,市马于府州、岢岚军。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五年,出内藏库绢二十万,市马于府州、岢岚军。
庆历六年,诏陕西市蕃部马,又诏陕西、河东社马死者,鬻钱助直。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六年夏四月丙申,诏陕西市蕃部马。按《兵志》:六年,诏陕西、河东社马死者,本营鬻钱以助马直。
庆历七年春正月丁亥,诏河北所括马死者,限二年偿之。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至和元年,定诸路军士配填分数,及主兵官赐借马数。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至和元年,诏军士戍陕西、河东、河北填七分,馀路填六分。凡主兵官当借马者,至罢兵权。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赐所借马三,都虞候、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二,军都指挥使一。外州在官当借马者,经略使三,总管、钤辖二,路分都监、承受、极边砦至监押、都巡检、把截、保丁指挥一,毋得乘之他州并以假人,犯者论以违制。又按《志》:至和元年,诏:蜀马送京师,道远多病瘠。自今以春、秋、冬部送陕西四路总管司。
至和二年,诏陕西郡县察视蕃马驿,又令转运司市马于秦州。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二年,修陕西蕃马驿,群牧司每季檄沿路郡县察视之。边州巡检兵校,听自市马,官偿其直。又诏陕西转运使司以银十万两市马于秦州,岁以为常。
嘉祐元年,市马给河东军。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嘉祐元年,诏三司出绢三万,市马于秦州以给河东军。
嘉祐五年,置陕西估马司。又诏河北、京东牧监地,毋得请射,以秦州券马于顺德军置场收市。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五年八月庚辰,置陕西估马司。按《兵志》:五年,群牧司言:凡牧一马,往来践食,占地五十亩。诸监既无馀地,难以募耕,请存留如故。广平废监先赋民者,亦乞取还。乃诏:河北、京东牧监帐管草地,自今毋得人请射,犯者论以违制。群牧使欧阳修言:唐之牧地,西起陇右金城、平凉、天水,暨河曲之野,内则岐、豳、涿、宁,东接银、夏,又东至于楼烦。今则没入蕃界,沦于侵佃,不可复得。惟河东岚、石之间,山荒甚多,汾河之侧,旱地亦广,其间水草最宜牧养,此唐楼烦监地。迹此复之,则楼烦、元池、天池三监旧地,尚冀可得。推往年出使,尝行威胜以东及辽州、平定军,其地率多閒旷。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又京西唐、汝之间,荒地亦广。请下河东、京西转运司遣官审度,若可兴置监牧,则河北诸监,寻可废罢。治平末,收地总五万五千,河南六监三万二千,而河北六监则二万三千。又按《志》:五年,薛向言:秦州券马至京师,给直并路费,一马计钱数万。请于原、渭州、德顺军置场收市,给以解盐交引,即不耗度支缣钱。其券马姑存,以来远人。岁可别得良马八千,以三千给沿边军骑,五千入群牧司。
嘉祐七年,诏原、渭、德顺军市马,募赏如秦州例。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七年,陕西提举买马监牧司奏:旧制,秦州蕃汉人月募得良马二百至京师,给䌽绢、银碗、腰带、锦袄子,蕃官、回纥隐藏不引至者,并以汉法论罪。岁募及二千,给赏物外,蕃部补蕃官,蕃官转资,回纥百姓加等给赏。今原、渭、德顺军置场市马,请如秦州例施行。诏从之。先是,诏议买马利害。吴奎等议于秦州古渭、永宁砦及原州、德顺军各令置场,京师岁支银四万两、䌷绢七万五千疋充马直,不足,以解盐钞并杂支钱给之。诏行之。
嘉祐八年,以古渭砦市钱耗国,仍置场永宁。又定孳生七监马数。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八年,宰臣韩琦言:秦州永宁砦旧以钞市马,自修古渭砦,在永宁之西,而蕃汉多互市其间,因置买马场,凡岁用缗钱十馀万,荡然流入蕃部,实耗国用。诏复置场永宁,罢古渭砦中场。蕃部马至,径鬻于秦州。又按《志》:嘉祐八年,群牧司言:孳生七监,每监岁定牝马二千,牡马四百,岁约生驹四百,以为定数。
嘉祐 年,诏括牧地,听民耕佃。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嘉祐中,韩琦请括诸监牧地,留牧外,听下户耕佃。遣都官员外郎高访等括河北,得閒田三千三百五十顷募佃,岁约得谷十一万七千八百石,绢三千二百五十疋,草十六万一千二百束。群牧司言:诸监牧地间有水旱,每监牧放外,岁刈白草数万束,以备冬饲。今悉赋民,异时监马增多,及有水旱,无以转徙牧放。诏遣左右厢提点官相度,除先被侵冒已根括出地权给租佃,馀委群牧司审度存留,有閒土即募耕佃。
英宗治平元年,诏河东陕西置社,增直市马。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治平元年,薛向请原、渭州、德顺军买马官,永兴军养马务,如原州、德顺军并渭州同判,三年为任,悉以所市马多少为殿最。又言:秦州山外蕃部至原、渭州、德顺军、镇戎军鬻马,充豪商钱,至秦州,所偿止得六百。今请于原、渭州、德顺军,官以盐钞博易,使得轻赍至秦州,易蜀货以归。蜀商以所博盐引至岐、雍,换监银入蜀,两获其便。群牧司请如向言施行。是岁,诏河东陕西广锐、蕃落阙马,复置社买,一马官给钱三十千。久之,马不至,乃增直如庆历诏书,第三等三十五千,四等二十八千。治平二年,诏院坊病马,送淇水监,判官岁以十二月巡行坊、监。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治平二年,诏院坊、监马之病不堪估卖者,送淇水第一监,别为一群以牧养之。凡马之孳生,则大名监、洺、卫、相州七监多择善种,合牝牡为群,判官岁以十二月巡行坊、监,阅二岁驹点印,第赏牧兵。诸军牧驹及二岁,即送官。又诏:诸监生驹满三十月已上,每岁点印,选牡之良者送淇水第二监,馀杂大马悉送河南三监,其淇水第二监马,候满六十月,给配诸监。诸监牝马满三十月,本监别立群牧放,候满五十月,乃拨配他监。
治平四年正月,帝即位。十一月,置马监于交城,又以成都䌷绢给陕西监牧司。
《宋史·神宗本纪》:治平四年十一月丁亥,置马监于河东交城县。按《兵志》:治平四年,以成都府路岁输䌷绢三万给陕西监牧司。自是蕃部马至者众,官军仰给焉。
神宗熙宁元年,出奉宸库珠买马。河南、北分置监牧使,又置都监各一员。及罢各官赐马。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元年冬十月乙卯,出奉宸库珠,付河北买马。按《兵志》:熙宁以来,有保马、户马,其后又变为给地牧马。神宗尝患马政不善,谓枢密使文彦博曰:群牧官非人,无以责成效。其令中书择使,卿举判官,冀国马蕃息,以给战骑。于是以比部员外郎崔台符权群牧判官,又命群牧判官刘航及台符删定《群牧敕令》,以唐制参本朝故事而奏决焉。熙宁元年,又手诏彦博等曰:今诸州守贰虽同领群牧,而未尝亲涖职事,其议更制,应监牧、郡守贰并朝廷选授,与坊、监使臣皆第其能否,制赏罚而升黜之,宜立法以闻。又手诏曰:方今马政不修,官吏无著效,岂任不久而才不尽欤。是何监牧之多,官吏之众,而乏才之甚也。昔唐用张万岁三世典群牧,恩信行乎下,故马政修举,后世称为能吏。今上自提总官属,下至坊、监使臣,既非铨择,而迁徙迅速,谓之假道,欲使官宿其业而尽其能,不可得也。为今之计者,当简其劳能,进之以序。自坊、监而上至于群牧都监,皆课其功而第进之,以为任事者劝焉。于是,枢密副使卲元请以牧马馀田修稼政,以资牧养之利。而群牧司言:马监草地四万八千馀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大名、广平四监馀田无几,宜且仍旧。而原武、单镇、洛阳、沙苑、淇水、安阳、东平等监,馀良田万七千顷,可赋民以收刍粟。从之。已而枢密院又言:旧制,以左、右骐骥院总司国马。景德中,始增置群牧使副、都监、判官,以领厩牧之政。使领虽重,未尝躬自巡察,不能周知牧畜利病,以故马不蕃息。今宜分置官局,专任责成。乃诏河南、北分置监牧使,以刘航、崔台符为之,又置都监各一员。其在河阳者,为孳生监。凡外诸监并分属两使,各条上所当行者。诸官吏若牧田县令佐,并委监牧使举劾,专隶枢密院,不领于群牧制置。先是,群牧司请于河北、河东、陕西都总管治所各置一监,以便给军,乃遣官下诸路详度。既又以知太原唐介之请,发沙苑马五百,置监于交城。又分置河南、河北两使。又按《志》:支配。旧制,自御马而下,次给赐臣僚,次诸军,而驿马为下。熙宁初,枢密院言:祖宗时,臣僚任边职者,或赐带甲马,示不忘疆场之事。承平日久,侥倖滋长。请应使臣閤门祗候以上,充三路路分州军总管、钤辖之类,赐马价如故,馀皆罢赐给。奏可。
熙宁二年,括河南北牧地,河北察访使曾孝宽奏行河北户马法。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时上方留意牧监地,然诸监牧田皆宽衍,为人所冒占,故议者争请收其馀资以佐刍粟。言利者乘之,始以增赋入为务。二年,诏括河南北监牧司总牧地。旧籍六万八千顷,而今籍五万五千,馀数皆隐于民。自是,请以牧地赋民者纷然,而诸监寻废。是岁,天下应在马凡十五万三千六百有奇。又按《志》:户马者,庆历中,尝诏河北民户以物力养马,以备官买。熙宁二年,河北察访使曾孝宽以为言,始参考行之。
熙宁三年,诏优买马增额之赏。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市马之数,以时增损。初,泾、原、渭、德顺凡三岁共市马万七千一百匹,而群牧判官王诲言:嘉祐六年以前,秦州券马岁至者万五千匹。今券马法坏,请令增市,而优使臣之赏。熙宁三年,乃诏泾、原、渭、德顺岁买万匹,三年而会之,以十分为率,及六分七釐者进一官,馀分又析为三等,每增一等者更减磨勘年。自是,市马之赏始优矣。时诲上《马政条约》,诏颁行之。其后,熙河市马岁增至万五千。绍圣中,又增至二万匹,岁费五十万缗。后遂以为定额,特诏增市者不在此数。
熙宁四年,停括牧地,罢诸班直、诸军马出牧。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四年春正月乙巳,停括牧地。按《兵志》:初,内外班直、骑军马以四月下槽出牧,迄八月上槽,风雨劳逸之不齐,故多病毙。圉人岁被榜罚,吏缘牧事害民,棚井科率无宁岁。四年十月,乃命同修起居注曾孝宽较度其利害。孝宽请罢诸班直、诸军马出牧,以田募民出租。诏自来年如所请,仍令三司备当牧五月粟刍。
熙宁五年,始行保甲养马之法。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五年五月丙午,行保马法。按《兵志》:保甲养马者,自熙宁五年始。先是,中书省、枢密院议其事于上前,文彦博、吴充言:国马宜不可阙。今法,马死者责偿,恐非民愿。安石以为令下而京畿投牒者已千五百户,决非出于驱迫,持论益坚。五月,诏开封府界诸县保甲愿牧马者听,仍以陕西所市马选给之。
熙宁六年,以保甲养马法行于诸路。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熙宁六年,曾布等承诏上条约:凡五路义勇保甲愿养马者,户一匹,物力高愿养二匹者听,皆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令自市,毋或彊与。府界毋过三千匹,五路毋过五千匹。袭逐盗贼外,乘越三百里者有禁。在府界者,免体量草二百五十束,加给以钱布;在五路者,岁免折变缘纳钱。三等以上,十户为一保;四等以下,十户为一社,以待病毙逋偿者。保户马毙,保户独偿之;社户马毙,社户半偿之。岁一阅其肥瘠,禁苛留者。凡十四条,先从府界颁焉。五路委监司、经略司、州县更度之。于是保甲养马行于诸路矣。是时河东骑军马万一千馀匹,番戍率十年一周。议欲省费,乃行《五路义勇保甲养马法》。兵部言:河东正军马九千五百匹,请权罢官给,以义勇保甲马五千补之以合额。俟正军马不及五千,始行给配。下中书、枢密院。枢密院以为:官养一马,岁为钱二十七千。民养一马,才免折变缘纳钱六千五百,折米而输其直,为钱十四千四百,馀皆出于民,决非所愿。况减军马五千匹,边防事宜何所取备。若存官军马如故,渐令民间从便牧马,不以五千为限,于理为可。中书谓:官养一马,以中价率之,为钱二十七千。募民牧养,可省杂费八万馀缗。计前二年官马死,倍于保甲马。而保甲有马,可以习战禦盗,公私两便。帝卒从枢密院议。
熙宁七年,调户马给诸路军。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时西方用兵,颇调户马以给战骑,借者给还,死则偿直。七年,遂诏河东、鄜延、环庆路各发户马二千以给正兵,河东就给本路,鄜延益以永兴军等路及京西坊郭马,环庆益以秦凤等路及开封府界马。户马既配兵,后遂不复补。京东、西既更为保马,诸路养马指挥至八年亦罢。其后给地牧马,则亦本于户马之意云。
熙宁八年,初行河北户马法。置熙河路买马坊。按《宋史·神宗本纪》:八年二月乙酉,初行河北户马法。按《兵志》:至于牧市,则仍嘉祐之制,置买马司于原渭州、德顺军,而增为招市之令。后开熙河,则更于熙河置买马司,而以秦州买马司隶焉。熙宁八年,遂置熙河路买马坊六,而原、渭、德顺诸场皆废。继又置熙河岷州、通远军、永宁砦等场,而德顺军置马场亦复。先是,麟府路上所市马三百,以其直增于熙河而又多羸惫,乃罢本路博易,令军马司自市。时又以边臣议,市岢岚、火山军土产马以增战骑。既又以边人盗马越疆趣利,寻皆罢之。自是,国马专仰市于熙河、秦凤矣。又按《志》:市马之官,自嘉祐中,始以陕西转运使兼本路监牧买马事,后又以制置陕西解盐官同主之。熙宁中,始置提举熙河路买马,命知熙州王韶为之,而以提点刑狱为同提举。又按《志》:五年,废太原监。七年,废东平、原武监,而合淇水两监为一。八年,遂废河南北八监,惟存沙苑一监,而两监司牧亦罢矣。沙苑先以隶陕西提举监牧,至是,复属之群牧司。始议废监时,群牧制置使文彦博言:议者欲赋牧地与民而收租课,散国马于编户而责孳息,非便。诏元绛、蔡确较其利害上之。于是中书、枢密院言: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馀仅足配邮传。而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馀缗而已。今九监见马三万,若不更制,则日就损耗。于是卒废之,以其善马分隶诸监,馀马皆斥卖,收其地租,给市易本钱,分寄籍常平、出子钱,以为市马之直。监兵五千,以为广固指挥,修治京城焉。后遂废高阳、真定、太原、大名、定州五监。凡废监钱归市易之外,又以给熙河岁计。又按《志》:八年,提举茶场李杞言:卖茶买马,固为一事。乞同提举买马。诏如其请。
熙宁九年,保甲养马者罢给钱布。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九年,京畿保甲养马者罢给钱布,止免输草而增马数。
熙宁十年,裁给宗室诸司马,又置群牧行司。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十年,群牧司又言:去岁给安南行营及两省、宗室、诸班直及诸军、诸司马总三千馀匹,未支者犹二千。请裁宗室以下所给马,诸司停给。从之。自罢监至此,始阙马矣。又按《志》:十年,又置群牧行司,以往来督市马者。
熙宁 年,令蕃部养马。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熙宁中,尝令德顺军蕃部养马,帝问其利害。王安石谓:今坊、监以五百缗得一马,若委之熙河蕃部,当不至重费。蕃部地宜马,且以畜牧为生,诚为便利。已而得驹庳劣,亡失者责偿,蕃部苦之,其法寻废。至是,环庆路经略司复言已檄诸蕃部养马,诏阅实及格者一匹支五缣,鄜延、秦凤、泾原路准此。
元丰二年春正月乙亥,罢岢岚、火山军市马。
《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元丰三年,复置买马监牧司。始定诸路户马之数遣官按定废监租钱
《宋史·神宗本纪》:元丰三年夏四月甲寅,罢群牧行司,复置提举买马监牧司。按《兵志》:元丰三年,复置群牧司为提举买马监牧司。又按《志》:是时,诸监既废,仰给市马,而义勇保甲马复从官给,朝廷以乏马为忧。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至三匹止。马以四尺三寸以上,齿限八岁以下,及十五岁则更市如初,籍于提举司。于是诸道各上其数,开封府界四千六百九十四,河北东路六百一十五,西路八百五十四,秦凤等路六百四十二,永兴路一千五百四十六,河东路三百六十六,京东东路七百一十七,西路九百二十二,西南路五百九十,北路七百一十六。时初立法,上虑商贾乘时高直以病民,命以群牧司骁骑以上千匹出市,以平其直。又按《志》:诸监既废,淤田司请广行淤溉,增课以募耕者,而河北制置牧田所继言,牧田没于民者五千七百馀顷。乃严侵冒之法,而加告获之赏,自是利入增多。元丰三年,废监租钱遂至百一十六万,自群牧使而下,赐赉有差。乃命太常博士路昌衡、秘书丞王得臣与逐路转运司、开封府界提点司按租地,约三年中价以定岁额。若催督违滞,以擅支封桩法论。
元丰四年,诏以雅州名山茶易马。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四年,群牧判官郭茂恂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臣闻顷时以茶易马,兼用金帛,亦听其便。近岁事局既分,专用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请如诏便。奏可。仍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自是蕃马至者稍众。
元丰六年,取河东路保甲十分之二以教骑战。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元丰六年,取河东路保甲十分之二以教骑战,且以本路盐息钱给之。每二十五千令市一马,仍以五年为限。
又元丰六年,置畿内十监,又置嘉州中镇砦、雅州灵阙等买马场。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初,经制熙河边防财用司奏于岷州床川荔川闾川砦、通远军熟羊砦置牧养十监,议者继言蕃马法,帝欲使之近甸。六年,手诏枢密院:牧马重事,经始之际,宜得左右近臣以总其政。今自雾泽陂牧马所造法,始于畿内置十监,以次推之诸路。宜令枢密院都承旨张承一、副都承旨张山甫经度制置,权不隶尚书驾部及太仆寺。有当自朝廷处分者,枢密院主之。已而其说皆不效。又按《志》:熙宁七年,熙河用兵,马道梗绝。乃诏知成都府秦延庆兼提举戎、黎州买马,以经度其事。明年,延庆言:威、雅、嘉、泸、文、龙州,地接乌蛮、西羌,皆产善马。请委知州、砦主,以锦䌽、茶、绢招市。未及施行,会威、茂州裔人盗边,及西边马已至,八月,遂诏罢提举戎、黎买马。元丰中,军兴乏马。六年,复命知成都吕大防同成都府、利州路转运司,经制边郡之可市马者,遂置嘉州中镇砦、雅州灵阙等买马场,而马皆不至。元祐初,乃罢之。
元丰七年,行保马法。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七年,诏京东、西路免教阅,每都保养马五十匹,匹给钱十千,限京东以十年,京西十五年而数足。置提举保甲马官,京西以吕公雅,京东以霍翔领之。罢乡村物力养马之令,养户马者免保甲马,皆翔所陈也。翔及公雅既领提举事,多所建白。请借常平钱,每路五万缗,付州县出息,以赏马之充肥及孳息者。愿以私马印为保甲者听。养马至三匹,蠲役外,每匹许次丁一人赎杖罪之非侵损于人者。诏悉从之。公雅又令每都岁市二十匹,限十五年者促为二年半。京西不产马,民贫乏益不堪,上虑有司责数过多,百姓未喻上意,诏如元令,稍增其数。公雅乃请每都岁市八匹,限以八年,山县限以十年。翔又奏本路马已及万匹,请令诸县弓手各养一匹,以赎失捕之罪。又按《志》:六年,买马司复罢兼茶事。七年,更诏以买马隶经制熙河财用司。经制司罢,乃复故。自李杞建议,始于提举茶事兼买马,其后二职分合不一。
元丰八年,罢畿内十监。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八年,同提举经度制置曹诵言:自崇仪副使温从吉建议刱孳生监,迨今二年,驹不蕃而死者益众。乃命御史台校覈,自置监以来,得驹不及一分四釐,马死已十分之六。于是责议者及提举官,而罢畿内十监。
元丰 年,河北骑军罢立社助钱市马之法从买马司给之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兵志》:熙宁初,诏河北骑军如陕西、河东社马例立社,更相助钱以市马,而递增官直。寻出奉宸库珠十馀万以充其费。其后,陕西马社苦于敛率。元丰中,乃诏本路罢其法,更从买马司给之。时又诸路置将,马不能尽给,则给其直,而委诸将自市。其在熙河兰会路者,即以为买马之数。
哲宗元祐元年,复诸废监罢保马法。
《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元年五月癸酉,复左、右天厩坊。按《兵志》:元祐初,议兴废监,以复旧制。于是诏库部郎中郭茂恂往陕西、河东所当置监,寻又下河北陕西转运、提点刑狱司按行河、渭、并、晋之间牧田以闻。时已罢保甲,教骑兵,而还户马于民。于是右司谏王岩叟言:兵之所恃在马,而能蕃息之者,牧监也。昔废监之初,识者皆知十年之后天下当乏马。已而不待十年,其弊已见,此甚非国之利也。乞收还户马三万,复置监如故,监牧事委之转运官,而不专置使。今郓州之东平,北京之大名、元城,卫州之淇水,相州之安阳,洺州之广平监,以及瀛、定之间棚塞草地疆画具存,使臣牧卒大半犹在,稍加招集,则指顾之间措置可定,而人免纳钱之害,国收牧马之利,岂非计之得哉。又况废监以来,牧地之赋民者,为害多端,若复置监牧而牧地入官,则百姓戴恩,如释重负矣。自是,洛阳、单镇、原武、淇水、东平、安阳等监皆复。初,熙宁中,并天驷四监为二,而左、右天厩坊亦罢。至是,复左、右天厩坊。时又有旨,内外马事并隶太仆寺,不由驾部而达尚书省。兵部尚书王存、右司谏王觌言:先帝讲求历代之法,正省、台、寺、监之职,上下相继,各有统制。其间或濡滞不通,宜量加裁正,不可因而隳紊。言不果行。又诏旧属群牧司者专隶太仆寺,直达枢密院,不由尚书省及驾部。至崇宁中,始诏如元丰旧制。又按《志》:哲宗嗣位,言新法之不便者,以保马为急。乃诏曰:京东、西保马,期限极宽。有司不务循守,遂致烦扰。先帝已尝手诏诘责,今犹未能遵守。其两路市马年限并如元诏。寻又诏以两路保马分配诸军,馀数付太仆寺,不堪支配者斥还民户而责官直。霍翔、吕公雅皆以罪去,而保马遂罢。
绍圣三年,诏提举陆师闵额外市马,给鄜延诸路正兵及弓箭手。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初,内外诸军给马,例不及其元额,视其阙之多寡,以分数填配。元丰更立为定制,凡诸军阙马应给者,在京、府界、京东西、河东、陕西路无过十之七,河北路十之六。然其后诸军阙马者多,绍圣三年,乃诏提举陆师闵于岁额外市马三万匹,给鄜延、环庆路正兵,馀支弓箭手,仍权不限分数。
绍圣四年,复废淇水单镇安阳洛阳原武诸监按《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四年五月丁卯,废卫州淇水第二马监、颍昌府单镇马监。十月壬寅,废安国、安阳淇水监及洛阳原武监。按《兵志》:绍圣初,用事者更以其意为废置,而时议复变。太仆寺言,府界牧田,占佃之外,尚有三十馀顷,议复畿内孳生十监。诏以庄宅副使麦文炳、内殿崇班王景俭充提举。后二年而给地牧马之政行矣。先是,知任县韩筠等建议,凡授民牧田一顷,为官牧一马而蠲其租。县籍其高下、老壮、毛色,岁一阅,亡失者责偿,已佃牧田者依上养马。知邢州张赴上其说,且谓授田一顷为官牧一马,较陕西沿边弓箭手既养马又戍边者为优,试之一监一县,当有利而无害。枢密院是其请,且言:熙宁中,罢诸监以赋民,岁收缗钱至百馀万。元祐初,未尝讲明利害,惟务罢元丰、熙宁之政,夺已佃之田而复旧监。桑枣并庐多所毁伐,监牧官吏为费不赀,牧卒扰民,棚井抑配,为害非一。盖自复监以来,臣僚屡陈公私之害。若循元祐仓卒更张之法,久当益弊。且左右厢今岁籍马万三千有奇,堪配军者无几,惟沙苑六千匹愈于他监。今赴等所陈授田养马,既蠲其租不责以孳息,而不愿者无所抑勒,又限以尺寸,则缓急皆可用之马矣。乃具为条画,下太仆寺,应监牧州县悉行之。时殿中侍御史陈次升言:给地牧马,其初始于邢州守令之请,未尝下监司详度。诸路各有利害,既不可知。民居与田相远者,难就耕牧。一顷之地所直不多,而亡失责偿,为钱四五十千,必非人情所愿。言竟不行。时同知枢密院者,曾布也。四年,遂废淇水、单镇、安阳、洛阳、原武监,罢提点所及左右厢,惟存东平、沙苑二监。曾布自叙其事曰:元祐中,复置牧监,两厢所养马止万三千匹,而不堪者过半。今既以租钱置蕃落十指挥于陕西,养马三千五百。又人户愿养者亦数千,而所存两监各可牧万马。马数多于旧监,而所省官吏之费非一,近世良法,未之能及。时三省皆称善。其后,沙苑复隶陕西买马监牧司,而东平监仍废。
徽宗崇宁四年,置清海马监,又诏茶马如元丰法。
《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四年三月壬寅,置清海马监。按《兵志》:崇宁四年,诏曰:神宗皇帝厉精庶政,经营熙河路茶马司以致国马,法制大备。其后监司欲侵夺其利以助籴买,故茶利不专,而马不敷额。近虽更立条约,令茶马司总运茶博马之职,犹虑有司苟于目前近利,不顾悠久深害。三省其谨守已行,毋辄变乱元丰成法。自是职任始一。又按《志》:崇宁四年,提举程之卲、孙鳌抃以额外市战马及二万匹,各迁一官。鳌抃仍赐三品服。
崇宁五年,增黎州市马。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元祐中,尝诏以蜀马给陕西军,以陕西马赴京师。崇宁五年,增黎州市马至四千匹。然凡云蜀马者,惟沈黎所市为多,其他如戎、泸等州,岁与蛮人为市,第存优恤,数马以给其直。
崇宁 年,诏买马一遵元丰法。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熙宁中,罢券马而专于招市,岁省三司钱二十万缗。自马不下槽出牧,三司复给刍秣之费更相补除,而三司岁偿群牧者,为缗钱十万,以增市马。券马之罢已久,绍圣初,提举买马陆师闵奏复行之,令蕃汉商人愿以马结券进卖者,先从诸场验印,各具其直给券,送太仆寺偿之。其说以为券马既盛行,则纲马可罢。行之三年,枢密院言券马此不及釐,而纲马之死十倍。乃赐师闵金帛,加集贤修撰,以赏其功。时议既不以券马为是,主管买马阎令亦言其枉费。然曾布力行之。崇宁中,乃诏买马一遵元丰法。
大观元年,始行给地牧马法。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崇宁元年,有司较诸路田养马之数,凡一千八百匹有奇,而河北西路占一千四百,他路自二百匹以下,至河东路仅九匹,而开封府界、京西南路、京东东路皆无应募者。盖法虽已具,而犹未及行也。大观元年,尚书省言:元祐置监,马不蕃息,而费用不赀。今沙苑最号多马,然占牧田九千馀顷,刍粟、官曹岁费缗钱四十馀万,而牧马止及六千。自元符元年至二年,亡失者三千九百。且素不调习,不中于用。以九千顷之田、四十万缗之费,养马而不适于用,又亡失如此,利害灼然可见。今以九千顷之田,计其硗瘠,三分去一,犹得良田六千顷。以直计之,顷为钱五百馀缗,以一顷募一马,则人得地利,马得所养,可以绍述先帝隐兵于农之意。请下永兴军路提点刑狱司及同州详度以闻。俟见实利,则六路新边閒田,当以次推行。时熙河路兰湟牧马司又请兼募愿养牝马者,每收三驹,以其二归官,一充赏,诏行之。是岁,臣僚言岷州应募养马者至万馀匹,于是自守贰而下,递赏有差。明年,诏熙河路应县、镇、城、砦、阙、堡官并兼管干给地牧事。又按《志》:大观元年,庞寅孙等又以买御前良马及三万匹,推恩如程之卲例。又按《志》:大观初,诏播州界巡检杨荣,许岁市马五十匹于南平军,其给赐视戎州之数。大观四年,复东平监。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四年,复罢京东西路给地牧马,复东平监。
政和二年,诏诸路复行给地牧马法。
《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二年十二月甲申,行给地牧马法。按《兵志》:政和二年,诏诸路复行给地牧马,复罢东平监。
政和七年,给地牧马法成下诸路参教以备选用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五年,提举河东给地牧马尚中行以奏报稽违,且欲擅更法,诏授远小监当官。于是人皆趣令,牧守、提举以率先就绪迁官第赏者甚众。七年,有司言给地增牧,法成令具,诸路告功。乃下诸路春秋集教,以备选用。令下,奉行之者益力。
宣和二年,罢给地牧马法,又复诸监。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蔡京既罢政,新用事者更言其不便。宣和二年,诏罢政和二年以来给地牧马条令,收见马以给军,应牧田及置监处并如旧制。又复东平监。凡诸监兴罢不一,而沙苑监独不废。自给地牧马之法罢,三年而复行。时牧田已多所给占,乃诏见管及已拘收,如官司辄复请占者,以违制论。又按《志》:宣和初,真定、中山、高阳等路乏马,复给度僧牒,令帅臣就市,以补诸军之阙。
宣和六年,立诸路牧马赏格。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六年,又诏立赏格,应牧马通一路及三千匹,州通县及一千,县及三百,其提点刑狱、守令各迁一官,倍者更减磨勘年。于是诸路应募牧马者为户八万七千六百有奇,为马二万三千五百。既推赏如上诏,而兵部长贰亦以兼总八路马政迁官。然北方有事,而马政亦急矣。
宣和 年,宇文常等以买马省费迁官。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宣和中,宇文常、何渐等更以遵用元丰成法,省费不赀,各加职迁官。时如此类颇众。赏典优滥,官属利于多市马,取充数而已。
钦宗靖康元年,括天下马给直。
《宋史·钦宗本纪》不载。按《兵志》:靖康元年,左丞李纲言:祖宗以来,择陕西、河东、河北美水草高凉之地,置监凡三十六所,比年废罢殆尽。民间杂养以充役,官吏便文以塞责,而马无复善者。今诸军阙马者大半,宜复旧制,权时之宜,括天下马,量给其直,不旬日间,则数万之马,犹可具也。然时已不能尽行其说矣。
高宗建炎元年,立格买马,又令括买官民马。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元年六月丁卯,立格买马。丁亥,以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司。括买官民马,劝出财助国。九月戊戌,罢买马。
建炎三年,置邕州牧养务。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三年冬十月癸巳,命提举广西峒丁李域市马,邕州置牧养务。
绍兴二年,置饶州马监。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年十月戊子朔,置牧马监于饶州。按《兵志》:高宗绍兴二年,置马监于饶州,守倅领之,择官田为牧地,复置提举。俄废。
绍兴三年,命宾、横、宜、观四州市战马,置提举司。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年十一月丁丑,命宾、横、宜、观四州市战马。按《兵志》:广马者,建炎末,广西提举峒丁李棫请市马赴行在。绍兴初,隶经略司。三年,即邕州置司提举,市于罗殿、自杞、大理诸蛮。未几,废买马司,帅臣领之。
绍兴四年,置监临安之馀杭及南荡。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四年四月庚寅,置孳生牧马监于临安府。按《兵志》:四年,置监临安之馀杭及南荡。
绍兴五年三月庚子,罢饶州牧马监。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七年,复置四川茶马监牧马,又诏赏胡舜陟市马。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七年十二月庚辰,复置都大提举四川茶马监牧马。按《兵志》:七年,胡舜陟为帅,岁中市马二千四百,诏赏之。其后马益精,岁费黄金五镒,中金二百五十镒,锦四百,絁四千,廉州盐二百万斤,得马千五百。须四尺二寸已上乃市之。其直为银四十两,每高一寸增银十两,有至六七十两者。土人云,尤驵骏者,在其产处,或博黄金二十两,日行四百里,第官价已定,不能致此。自北诸蕃本自无马,盖转市之南诏。南诏,大理国也。
绍兴十八年十一月戊申,禁四川买马官吏私市蛮马。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十九年,诏立监定赏罚。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九年夏四月丁巳,立孳生牧马监赏罚格。按《兵志》:十九年,诏:马五百匹为一监,牡一而牝四。监为四群。岁产驹三分及毙二分以上,有赏罚。帝谓辅臣曰:议者言南地不宜牧马。昨自牧养,今二三年,已得马数百。先是,川路所置马,岁牧于镇江。是年春,上以未见蕃息,遂分江上诸军。后又置监郢、鄂间,牝牡千,匹十馀年仅生二十驹,且不可用,乃已。故凡战马,悉仰秦、川、广三边焉。
绍兴二十七年,诏川马不赴行在,分隶江上诸军。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兵志》:旧蕃蛮中马,良驽有定价。绍兴中,张松为黎倅,欲马溢额觊赏,乃高直市之。裔人无厌,邀求滋甚。后邛部川蛮恃功。赵彦博始以细茶、锦与之。而裔人每贸马,以茶、锦不堪藉口。庆元中,金人既失冀北地,马至秦司亦罕。旧川、秦市马赴枢密院,多道毙者。绍兴二十七年,诏川马不赴行在,分隶江上军,镇江、建康、荆、鄂军各七百五十,江、池军各五百,殿前司二千五百,马司、步司各千,州马良者二百进御。此十九年所定格也。
绍兴三十年二月,置牧马监于潮、惠二州。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十一年正月,禁淮南拘籍户马。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复置提举秦州买马监。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孝宗隆兴二年五月,鬻两淮所招户马。十二月,诏吴挺市马赴行在。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四年四月,置汉阳军收发马监。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五年十二月,置应城县马监。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六年二月,置应城县孳生监。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七年五月,诏广西帅臣措置南丹州市马。按《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乾道九年,禁籍民户马。大理人李观音得等至横山砦求市马。
《宋史·高宗本纪》:乾道九年六月甲戌,禁两淮、荆襄、四川诸州籍民户马。按《兵志》:乾道九年,大理人李观音得等二十二人至横山砦求市马,知邕州姚恪盛陈金帛誇示之。其人大喜,出一文书,称利贞二年十二月,约来年以马来。所求《文选》《五经》《国语》《三史》《初学记》及医、释等书,恪厚遗遣之,而不敢上闻也。岭南自产小驷,匹直十馀千,与淮、湖所出无异。大理连西戎,故多马,虽互市于广南,其实犹西马也。每择其良赴三衙,馀以付江上诸军。
淳熙元年九月,罢宜州市马。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四年七月,禁江上诸军盗易战马。
《宋史·孝宗本纪》云云。
淳熙七年,罢瓜州孳生马监,又诏许黎州五部落互市。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七年戊戌,罢瓜州孳生马监。冬十月乙未,黎州五部落进马乞降,诏却献马,许其互市。
淳熙八年,诏放平江草场。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八年六月己酉,诏放殿前司平江府牧马草场二万亩,听民净采。
淳熙十一年,罢秀州御马院庄。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十一年三月辛未,罢秀州御马院庄,归其侵地于民。
光宗绍熙四年,诏市淮马。
《宋史·光宗本纪》:绍熙四年六月壬寅,诏市淮马充沿江诸军战骑。
宁宗嘉泰三年,置四川提举茶马司,合计秦、川二司马额。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三年八月戊申,置四川提举茶马二员,分治茶、马事。十二月丙辰,命四川提举茶马通治茶马事。按《兵志》:秦马旧二万,乾道间,秦、川买马额岁万一千九百有奇,川司六千,秦司五千九百。益、梓、利三路漕司,岁出易马䌷绢十万四千疋。成都路十一州,产茶二千一百二万斤。茶马司所收,大较若此。庆元初,合川、秦两司为万一千十有六。嘉泰末,合两司为万二千九十四。然累岁市易,多不及额。盖南渡前,市马分而为二: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邮,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峰贴峡、文州所产是也;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羁縻马每纲五十,其间良者不过三五,中等十数,馀皆下等,不可服乘。守贰贪赏格,以多为贵。经涉险远,且纲卒盗其刍粟,道毙者相望。成都府马务,岁发江上诸军马凡五十八纲,月券钱米二百缗,岁计万一千六百缗。岁发三衙马百二十纲,其费称是。率未尝如数,盖茶马司靳钱帛,马至,价不即偿致然也。
开禧元年十月,复置和州马监。
《宋史·宁宗本纪》云云。
理宗宝庆四年,两淮制府贸易北马五千馀。
《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宝庆四年,两淮制府贸易北马五千馀,而他郡亦往往市马不辍。
度宗咸淳 年,议和市马。
《宋史·度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咸淳末,有纪智立者献谋,以为两淮军将、武官、巨室皆畜马,率三借二,二借一,一全起,团结队伍,借助防江,各令饲马役夫自乘之官,优给月钱一年,以半年为约,江面宁即放归。又云,陈岩守招信,团马至七千,出没张耀,此其验也。臣僚言:宜仿祖宗遗意,亟谋和市马,如出一马,则免其某色力役。惟是川、秦之马,遵陆则崇冈复岭,盘回斗绝;舟行则峡江湍急,滩碛险恶。每纲连,公私经费十倍,而人马俱疲。上则耗国用,下则困州县。纲兵所经,甚于寇贼。虽臣僚条奏更迭,终莫得其要领。岂马政各因风土之宜,而非东南之利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