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二十二卷目录

 兵制部汇考八
  宋一〈总一则 太祖建隆三则 乾德三则 开宝三则 太宗太平兴国五则 雍熙三则 端拱二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四则 景德四则 大中祥符八则 天禧二则〉
          〈原阙详考證〉

戎政典第二十二卷

兵制部汇考八

军器监,国初,戎器之职领于三司胄曹案,官无专职。熙宁六年,废冑案,乃按唐令置监,以从官总判,元丰正名,始置监、少监各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监掌监督缮治兵器什物,以给军国之用,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
殿前司,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而有都点检、副都点检之名,在都指挥之上,后不复置,入则侍卫殿陛,出则扈从乘舆,大礼提点编排,整肃禁卫卤簿仪仗,掌宿卫之事,都指挥使以节度使为之。而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以敕使以上充。骑军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鎗班、东西班、散直、钧容直及俸日以下诸军指挥,步军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以下诸军指挥。诸班有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御龙诸直,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骑军、步军,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厢都指挥使,捧日、天武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职隶于殿前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掌马军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所掌如殿前司官。所领马军,自龙卫而下有左右四厢都指挥,龙卫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各以其职隶于马军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掌步军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如殿前司。所领步军、自神卫而下左右四厢都指挥使,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各以其职隶于步军司。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骁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武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卫官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千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官,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大将军以下,又为武臣责降散官。政和中,改武臣官制,而环卫如故,盖虽有四十八阶,别无所领故也。
皇城司,干当官七人,以武功大夫以上及内侍都知、押班充。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皆隶焉。三卫官,三卫郎一员,秩比大中大夫。中郎为之贰,文武各一员,秩比朝议大夫。博士二员,主簿一员。亲卫府郎十员,中郎十员;勋卫府郎十员,中郎十员;翊卫府郎二十员,中郎二十员;文武各四十员。
 节度使 承宣使无定员 观察使无定员 防禦使 团练使 诸州刺史无定员大都督府 都督府 长史 左右司马 录事参军 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 助教大都督及长史掌司牧、尹。阙则置知府事一人,通判一人。司马不釐务。旧制,凡都督州建官如上。南渡后,以见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视军马,多执政为之,虽名称略同,然掌总诸路军马,督护诸将,非旧制比也。
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
宣抚使,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
招讨使,掌收招讨杀盗贼之事。
招抚使,不常置。
提举保甲司,掌什伍其民,教之武艺,视其优劣而进退之。
提举弓箭手,掌沿边郡县射地弓箭手之籍,及团结、训练、赏罚之事。
总管,钤辖司,掌总治军旅屯戍、营房守禦之政令。凡将兵隶属官训练、教阅、赏罚之事,皆掌之。守臣带提举兵马巡检、都监及提辖兵甲者,掌统治军旅、训练教阅,以督捕盗贼而肃清治境。凡诸营各籍、赏罚之事,皆掌之。
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
巡检司,有沿边溪峒都巡检,或番汉都巡检,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又有刀鱼船战棹巡检,江、河、淮、海置捉贼巡检,及巡马递铺、巡河、巡捉私茶盐等,各视其名以修举职业,皆掌巡逻讥察之事。
镇砦官,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砦置于险扼控禦去处,设砦官,招收土军,阅习武艺,以防盗贼。凡杖罪以上并解本县,馀听决遣。
太祖建隆元年,优恤将校军夫,诏殿前、侍卫二司各拣骁勇者为上军,又诸州选所部强壮教习精练,以补禁旅之阙。
《宋史·太祖本纪》:元年六月,上如潞。辛卯,录阵没将校子孙,丁夫给复三年。十一月己酉,扬州民人。胁隶为军者,赐衣履遣还。庚戌,给攻城役夫死者人绢三匹,复三年。按《兵志》: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骐骥院。皆以守京师、备征伐。其在外者,非屯驻、屯泊,则就粮军也。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虽曰增损旧制,而规抚宏远矣。建隆元年,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升为上军,老弱怯懦置剩员以处之。诏诸州长吏选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代以木梃,为高下之等,散给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又按《志》:召募之制,起于府卫之废。唐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是为长征之兵。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然后黵面,赐以缗钱、衣履而隶诸籍。国初因之,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成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涂,而亢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部,制以队伍,束以法令。当其无事时,虽不无爵赏衣廪之费,一有讨征,则以之力战斗,给漕挽,而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矣。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谓之等长杖,委长吏、都监度人材取之。当部送阙者,军头司覆验,引对便坐,分隶诸军。又按《志》:拣选之制,建隆初,令诸州召募军士部送阙下,至则军头司覆验等第,引对便坐,而分隶诸军焉。其自厢军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军,上军而升班直者,皆临轩亲阅,非材勇绝伦不以应募,馀皆自下选补。又按《志》: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内总于侍卫司。一军之额,有分隶数州者,或一州之管兼屯数州者,在京诸司之额五,隶宣徽院,以分给畜牧缮修之役,而诸州则各以其事属焉。建隆初,选诸州募兵之壮勇者部送京师,以备禁卫,馀留本城,虽无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按《玉海》:建隆元年正月辛亥,酬翼戴之勋,殿前副都点检则高怀德、都指挥使则王审琦、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则石守信、都虞候则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则张光翰、步军都指挥使则赵彦徽。国朝兵制,禁军殿前侍卫司分领之,殿前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七,步兵之额二十六,侍卫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五,步兵之额八十三,御前忠佐军头司领步骑之,额四,皇城司领步兵之额二,左右骐骥院领骑兵之额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节度使充,副都指挥使,以观察使以上、都虞候以防禦使以上充,侍卫步军,国初有都指挥使副使、都虞候,自后多缺。
建隆二年,改左右二军名释,河东、陕西弓箭手。定两司三衙,分领天下兵。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兵志》:二年,改左右雄捷、左右骁武军并为骁捷,左右备征为云骑,左右平远为广捷,左右怀德为怀顺。又按《志》:河东、陕西弓箭手。周广顺初,镇州诸县,十户取材勇者一人为之,馀九户资以器甲刍粮。建隆二年,诏释之,凡一千四百人。按《曹彬传》:建隆二年,彬迁客省使,与王全斌、郭进领骑兵攻河东平乐县,降其将王超、侯霸荣等千八百人,俘获千馀人。既而贼将进率兵来援,三战皆败之。遂建平乐为平晋军。字典不载〉《玉海》:殿前司,始于周世宗。太祖为殿前都虞候,初诏募壮士送京师,命太祖择武艺精高者,为殿前诸班,而置都点检,位都指挥使上。太祖由此受禅,建隆二年闰三月戊辰,慕容延钊罢,自是都点检不除,殿前司与侍卫司、马军、步军为三卫,其实两司,而侍卫司都指挥使外,又分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殿前司亦参马步军总于都指挥使,两司三衙合十一员,分天下兵而领之。此祖宗制兵之大略也。三衙用边臣戚里,及军班出身各一人。太宗时,侍卫都虞候以上各置十员,职位相亚,易于迁改。且使军伍素相服习,边藩缓急,亦得选用。 又按《玉海》:建隆二年五月甲戌,令殿司及诸州升强壮退老弱,初置剩员,以处退兵。建隆三年,诏置弓手,设等杖。
《宋史·太祖本纪》:三年十二月丙戌,诏置弓手,视县户为差。
《玉海》:三年五月,帝以六师老壮不等,乃蒐强壮曰兵样,其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之制,谓之等杖,诸州设旗给赏募之。
乾德元年,赐河东乐平降卒,为效顺指挥。分命使臣调关西,乡兵赴庆州。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六月乙未,诏荆南兵愿归农者听。八月辛卯,以乐平县为平晋军,降卒千八百人为效顺军人,赐钱帛。按《兵志》:四年,赐河东乐平县归降卒元威以下二百六十六人衣服、钱绢有差,立为效顺指挥。又按《志》: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周广顺中,点秦州税户充保毅军,宋因之。建隆四年,分命使臣往关西道,令调发乡兵赴庆州。〈按建隆四年十一月甲子改元乾德〉乾德二年,诏辽州降军宜以效顺、怀恩为名。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兵志》云云。乾德三年,籍郡国骁勇兵诣阙。置骁雄、雄武克宁诸军。
《宋史·太祖本纪》:三年春正月乙亥,诏瘗征蜀战死士卒,被伤者给缯帛。夏五月丁亥,赐将士衣服钱帛。八月戊戌朔,诏籍郡国骁勇兵送阙下。九月己巳,阅诸道兵,以骑军为骁雄,步军为雄武,并隶亲军。壬申,诏蜀诸郡各置克宁军五百人。按《兵志》:三年四月,诏改西川感化、耀武等军并为虎捷。九月,上御讲武殿阅诸道兵,得万馀人,以骑兵为骁雄,步军为雄武,并隶侍卫司,且命王继勋主之,给缗钱俾娶妻。继勋纵之白日掠人妻女,街使不能禁。帝闻大怒,捕斩者百人,小黄门阎承翰见而不奏,亦杖数十。按《续纲目》:秋八月,宋选诸道兵入补禁卫先是宋主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者升为上军,至是。命诸州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彊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复,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佚。自是将不得专其兵,而士卒,不至于骄惰。赵普之谋也。
开宝二年五月庚申,分命使臣率兵赴镇、潞。
《宋史·太祖本纪》云云。
开宝七年十一月,黥李从善部兵及江南水军为归化军。
《宋史·太祖本纪》:十一月癸未,黥李从善部下及江南水军一千三百九十人为归化军。按《兵志》:开宝七年,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部下及江南水军凡千三百九十人,并黥面隶籍,以归化、归圣为额。
开宝八年,发渭州平凉、潘源二县民为保毅。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兵志》:开宝八年,发渭州平凉、潘源二县民治城隍,因立为保毅弓箭手,分戍镇砦。能自置马,免役。逃、死,以亲属代,因周广顺旧制也。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置威胜军。诏改侍卫诸军。
《宋史·太宗本纪》:三月己丑,置威胜军。按《兵志》:太平兴国二年,诏改簇御马直曰簇御龙直,铁骑曰日骑,龙捷曰龙卫,控鹤曰天武,虎捷曰神卫,骨䤪子直曰御龙骨䤪子直,宽衣控鹤曰宽衣天武,雄威曰雄勇,龙骑曰雄猛。
太平兴国五年二月戊辰,废顺化军。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太平兴国六年,置平塞、安静军。又置破卤、平戎军及改皇城司。
《宋史·太宗本纪》:六年春正月癸卯,置平塞、静戎二军。丙寅,改静戎军为安静军。三月丙辰,置破卤、平戎二军。按《张齐贤传》:初,李氏据有江南,民户税钱三千以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既内附,皆放归农。至是,言者以为此辈久在行伍,不乐耕农,乞遣使选充军伍,并其家属送阙下。齐贤上言:江南义军,例皆良民,横遭黥配,无所逃避。克复之后,便放归农,久被皇风,并皆乐业。若逐户搜索,不无惊扰。法贵有常,政尚清净,前敕既放营农,不若且仍旧贯。
《玉海》:皇城司在右承天门内北廊,本名武德司。太平兴国六年十月甲辰,改今名。有皇城使。《会要》云:掌皇城、管钥、木契、亲从、亲事官、名籍、冰井,务隶焉。分房四,设吏十有九,及命妇朝会,须冰干办官,本三人,掌宫城出入禁令。
太平兴国八年,改濮州平海指挥为崇武。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云云。
太平兴国九年,转改诸军将校。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兵志》:迁补之制,自殿前、侍卫马步军校,每遇大礼后,各以次迁,谓之转员。转员至军都指挥使,又迁则遥领刺史,又迁为厢都指挥使,遥领团练使。员溢,即从上罢军职,为正团练使、刺史之本任,或有他州总管、钤辖。其老疾若过失者,为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副军头,隶军头司。其黜,则为外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凡军主阙,以军都指挥使递迁;馀阙,以诸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行首、军使、副行首、副兵马使、十将递迁。凡将校,一军营止补十人,其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营主其一,即阙其三。殿前左右班都虞候遥领刺史,即与捧日军都指挥使通,以次迁捧日、龙卫厢都指挥使,仍遥领团练使。若员溢,即为正刺史补外,他如诸军例递迁。凡列校转补,有司先阙是跃、上下马;次出指二十步,掩一目试之,左右各五占数为见物。武艺,弓射五斗,弩彍一石五斗,枪刀手稍练。负罪不至徒,年未高,或虽年高而无疾、精力不耗者,并取之。凡诸军转员后,取殿前指挥使长入祗候填行门,取东西班长入祗候、殿侍、诸班直充诸班押班、诸军将校者,皆亲阅。前一日,命入内都知或押班一人、勾当御药院内侍一人,同军头引见司较定弓弩斗力,标志之。凡弓弩艺等者,占其一。至日,引见,弓弩列置殿前,命取一以射。军头引见司专视喝箭以奏。如喝失当,即奏改正。入内都知或押班同勾当御药院内侍殿上察视,如引见司不觉举,亦奏改正。枪刀手竭胜负,若喝不以实,并引见司失觉举,并劾其罪。太平兴国九年,上诣崇政殿转改诸军将校,自军都指挥使以下、员僚以上,皆按名籍验劳绩而升陟之,凡数日而毕。内外感悦。乃谓宰臣等曰:朕迁转军员,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若不自谨饬,则其下不畏惮,虽有一夫之勇,亦何所用。
雍熙元年,遣使分诣河南、东,籍民为兵。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李昉传》:雍熙元年,昉加中书侍郎。王师讨幽蓟不利,遣使分诣河南、东,籍民为兵,凡八丁取一。昉等相率奏曰:近者分遣使籍河南、东四十馀郡之民以为边备,非得已也。然河南之民素习农桑,罔知战斗,一旦括集,必致动摇,若因而啸聚,更须剪除。如此,则河北闾阎既困于戎马,河南生聚复扰于萑蒲,矧当春和,有妨农作。陛下若以明诏既颁,难于反汗,则当续遣使臣,严加戒饬,所至点募,人情若有不安,即须少缓,密奏取裁,庶免后患。上嘉纳之。
雍熙三年九月戊寅,赐北征军士阵亡者家三月粮。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雍熙四年正月,诏瘗战死士卒。五月,改殿前诸军名,置镇戎军,罢河南诸路募兵。
《宋史·太宗本纪》:四年春正月丙戌,诏:应行营将士战败溃散者并释不问,缘边城堡备禦有劳可纪者所在以闻。瘗暴骸,死事者廪给其家,录死事文武官子孙。五月庚辰,改殿前司日骑为捧日,骁猛为拱辰,雄勇为神勇,上铁林为殿前司虎翼,腰弩为神射,侍卫步军司铁林为侍卫司虎翼。按《兵志》: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日骑𨧱直指挥为捧日𨧱直,日骑改为捧日,骁猛改为拱辰,雄勇改为神勇,上铁林改为殿前司虎翼,腰弩改为神射,侍卫步军司铁林改为侍卫司虎翼。按《食货志》:雍熙四年,陕西转运刘综言:宜于古原州建镇戎军置屯田。今本军一岁给刍粮四十馀万石、束,约费茶盐五十馀万,倘更令远民输送,其费益多。请于军城四面立屯田务,开田五百顷,置下军二千人、牛八百头耕种之;又于军城前后及北至木峡口,各置堡砦,分居其人,无寇则耕,寇来则战。就命知军为屯田制置使,自择使臣充四砦监押,每砦五百人充屯戍。从之。
《续通鉴纲目》:四年,将大发兵讨契丹,遣使募兵于河南北四十馀郡,凡八丁取一,以充义军。京东转运使李维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争之。李昉等亦相率言:河南之民,罔知战斗。或虑人情摇动,因而为盗,非计之得。乃诏独选河北,而诸路悉罢。端拱 年,群臣上备边策,请于中山、太原、河间建三大镇,以制敌。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古今治平略》:端拱中,北虏侵盗。诏群臣上备边策。谏大夫张洎上书言:中国禦戎,必依险阻。今飞狐以东,皆契丹所有,地险尽失。而河朔列壁城守,具苦于无兵,则兵分之过也。请于中山、太原、河间建三大镇,各统十万之众,鼎峙而守,视缓急为策应。仍命亲王出临魏府,以控其要,则契丹虽有精兵,岂敢越而南侵。制敌之方,尽于此矣。帝纳之。
端拱二年二月癸丑,诏录将校官吏功及死事使臣、官吏子孙,士卒廪给其家三月。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淳化五年,置威塞、清远两军。又分京师左右街营部及改青州杭州军名按《宋史·太宗本纪》:五年七月甲戌,置威塞军。八月戊戌,置清远军。冬十月乙巳,改青州平卢军为镇海军,杭州镇海军为宁海军。
《玉海》:淳化五年八月,判左右金吾街仗魏丕,以新募千馀人,引对崇政殿。太宗亲选,得五百七十人。其中取身品优者三人为等,分四营,营设五都,都有员僚节级,一如禁兵之制。命田守信知右街事。帝以京师浩穰街司循警,用禁军,非旧制。特命左右街各置千人,优以廪给,使传呼备盗。至是始分营部,令魏丕更召募,以充其数。
真宗咸平三年,置静乐军。诏定州等处分充禁军河北籍壮丁。
《宋史·真宗本纪》:三年二月甲戌,置静乐军。按《兵志》:咸平三年,诏定州等处本城厅子、无敌、忠锐、定塞指挥,已并升充禁军马军云翼指挥,依逐州军就粮,令侍卫马军司管辖。定州拣中厅子第一充云翼第一,第二充云翼第二;相州厅子第一充云翼第三,第二充云翼第四;保州无敌第一充云翼第五,第二充云翼第六,忠锐充云翼第七;威勇军无敌第一充云翼第八,第二充云翼第九,忠锐充云翼第十;静戎军无敌充云翼第十一;宁边军无敌充云翼第十二;北平塞无敌充云翼第十三;深州无敌充云翼第十四。北面诸处应管本城、定塞指挥已下镇定州、高阳关路都总管,并充禁军马军云翼指挥,才候升立讫,分析逐指挥员兵士人数、就粮州府、本指挥见在去处以闻。又按《志》:河北、河东强壮,五代时,瀛、霸诸州已置。咸平三年,诏河北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为强人。五百人为指挥使;百人为都,置正、副都头二人、节级四人。所在置籍,择善骑射者第补校长,听自置马,胜甲者蠲其户役。又按《志》:咸平初,秦州极边止置千人,分番守戍。上番人月给米六斗,仲冬,赐指挥使至副都头紫绫锦袍,十将以下皂绫袍。又按《志》:咸平三年五月,上御便殿迁补军职,凡十一日而毕。自神卫右第二军都指挥使、恩州刺史周训而下,递迁者千三十一人。
咸平四年,诏陕西边军升禁军,立保毅募强人。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四年,诏陕西沿边州军兵士先选中者,并升为禁军,名保捷。是年,令陕西系税人户家出一丁,号曰保毅,官给粮赐,使之分番戍守。又按《志》:河北陕西强人、砦户、强人弓手名号不一。咸平四年,募河北民谙契丹道路、勇锐可为閒伺者充强人,置都头、指挥使。无事散处田野,寇至追集,给器甲、口粮、食钱,遣出塞偷斫贼垒,能斩首级、夺马者如赏格。虏获财畜皆畀之。又按《志》:四年十二月,帝谓吕蒙正曰:选众求才,诚非易事。朕常孜孜询访,冀有所得。向求于军校中,超擢八九人,委以方任,其閒王能、魏能颇甚宣力,陈兴、张禹圭亦有能名。蒙正等曰:才难求备。今拔十得五,有以见陛下知臣之明也。按《高琼传》:咸平四年,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庚寅,命使臣往陕西点检籍军,系税人户,家出丁一,号曰保毅军。官给粮,赐令分番守城垒。遣御史吴旧与漕臣主其事。五年正月己酉,旧言:凡得六万八千七百七十五人,其缘边军士,先选中者,升为将军,名保捷。
咸平五年,募河北丁壮。遣使分选诸州有力者,为禁军。增设指挥,选环庆等州厢军,防砦,以代禁军。按《宋史·真宗本纪》:五年二月乙酉,诏边士疾病战没者,冬春衣听给其家。七月乙卯,募河北丁壮。按《兵志》:五年正月,置广捷兵士五指挥。五月,命使臣分往邠、宁、环、庆、泾、原、仪、渭、陇、鄜、延等州,于保安、保毅军内,与逐处官吏选取有力者共二万人,各于本州置营,升为禁军,号曰振武指挥。既而帝曰:边防阙兵,朝廷须为制置,盖不得已也。候边鄙乂宁,即可销弭。六月,以河东州兵为神锐二十四指挥、神虎十指挥,又升石州厅子军为禁军,又以威虎十指挥隶虎翼。又按《兵志》:五年,点陕西沿边丁壮充保毅,凡得六万八千人。给资粮,与正兵同戍边郡。又按《志》:咸平三年,河北置强人。五年,募其勇敢,团结附大军为栅,官给铠甲。又按《志》:五年,帝谓知枢密院周莹曰:国朝之制,军员有阙,但权领之,三岁一迁补。未及期以功而授,止奉朝请而已。今阙员处则乏人部辖。须当例与转补。于是召莹等至便殿,按军籍次补,其屯戍于外及军额在下素不该恩例,亦溥及之。凡再旬方毕。又按《志》:五年,陕西缘边丁壮充保毅者至六万八千七百七十五人。七月,以募兵离去乡土,有伤和气,诏诸州点充强壮户者,税赋止令本州输纳,有司不得支移之。先是,河北忠烈、宣勇无人承替者,虽老疾不得停籍。至是,诏自今委无家业代替者,放令自便。自是以至天禧閒,并、代广锐老病之兵,虽非亲属而愿代者听。河北强壮,恐夺其农时,则以十月至正月旬休日召集而教阅之。忠烈、宣勇、广锐之归农而阙员者,并自京差补;戍于河上而岁月久远者,则特为迁补;贫独而无力召替者,则令逐处保明放停。当是时,河北、河东有神锐、忠勇、强壮,河北有忠顺、强人,陕西有保毅、砦户、强人、强人弓手,河东、陕西有弓箭手,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川陕有土丁、壮丁,荆湖南、北有弩手、土丁,广南东、西有枪手、土丁,邕州有溪洞壮丁、土丁,广南东、西有壮丁。又按《志》:五年,于环、庆等州厢军马步军六千馀人内选材勇者四千五百人,付逐砦屯防,以代禁兵。
《玉海》:咸平五年正月甲寅,置广捷兵五指挥。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帝即位,令内侍萧延皓取广德军教习。至是,试于便殿,悉呈其技,颇精练。帝以为可用捕贼守边,特立为是军。仍选神威等军充其数。六月四日,以河东州兵为神锐二十四,神虎指挥十。先是,命张延禧乘传料简万三千馀人,立此军训习。 又按《玉海》:咸平五年,加楚王元佐左羽林上将军。旧制,六军置统军,无上将军之名,盖有司之误。 又按《玉海》:咸平五年二月壬辰,以泾原环庆骑兵之半,易河北步兵。五月,籍河南民丁为兵。
咸平六年十月戊寅,给军中传信牌。十二月庚申,遣使西北,劳赐将士。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玉海》: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壬午,以威虎十指挥隶虎翼。先是,边兵捍寇虎翼多胜,盖用劲弩也。时新置威虎,皆材勇之士,故以增之。〈以威虎十指挥隶虎翼,《兵志》作五年〉景德元年,班用兵诛赏格。改威卤军名。遣使分诣河北、河东集强壮。简习陕西缘边诸州保毅成振武军四十指挥按《宋史·真宗本纪》:元年秋七月癸未,班用兵诛赏格。九月癸未,罢北面赍御剑内臣,以剑属主将。十二月癸卯,遣使抚问河北东、西路官吏将卒,访察功状。甲辰,改威卤军名。按《兵志》:景德元年,遣使分诣河北、河东集强壮,借库兵给粮训练,非缘边即分番迭教,寇至悉集守城,寇退营农。
《玉海》:景德元年七月,陕西转运司西面缘边诸州,于保毅军内简习,成振武军四十指挥。帝曰:数年前,西贼远围灵州,诸路总管遣人乘传飞奏,请授兵者,曾无虚日。时以河东兵不可减,议立此兵。尚虑简阅未精,穴食边廪。又累遣使选择所存,皆少壮拳勇,渐习武艺。朕询于知兵,及详练边事者,皆云:自立此军,边声颇振,戎人知惧矣。
景德二年正月,放河北强壮归农。罢诸路行营。部署省河北缘边戍卒,给弓箭手閒田。又定殿前马步诸军,及内外指挥小校迁补例。
《宋史·真宗本纪》:二年春正月壬子,放河北诸州强壮归农,令有司市耕牛给之。癸丑,罢诸路行营,合镇、定两路都部署为一。乙卯,罢北面部署、钤辖、都监、使臣二百九十馀员。遣监察御史朱抟赴德清军收瘗战没遗骸。戊辰,省河北戍兵十之五,缘边三之一。所在量军储馈给,勿调民飞挽。按《兵志》:景德二年,镇戎军曹玮言:有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者,请给以閒田,蠲其徭赋,有警,可参正兵为前锋,而官无资粮戎械之费。诏:人给田二顷,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设堡戍,列部伍,补指挥使以下,据兵有功劳者,亦补军都指挥使,置巡检以统之。其后,鄜延、环庆、泾原并河东州军亦各募置。庆历中,诸路总三万二千四百七十四人,为指挥一百九十二。又按《志》:二年,宣示:殿前、侍卫司诸禁军中老疾者众,盖久从征戍,失于拣练,每抽替至京,虽量加阅视,亦止能去其尤者。今多已抽还,宜乘此息兵,精加选拣,虽议者恐其动众,亦当断在必行。昔太祖亦尝患此,遂尽行拣阅,当时人情深以为惧,其后果成精兵。枢密使王继英等曰:今兵革休息,不乘此时遴选,实恐穴兵徒费廪食。帝曰:然。近者契丹请盟,夏人纳款,恐军旅之情谓国家便谋去兵惜费。乃命先于下军选择勇力者次补上军。其老疾者,俟秋冬慎择将臣令拣去之。又按《志》:二年四月,帝曰:殿前诸班、侍卫马步诸军及军头司诸军员,因衰病或以他事出补外职,率皆临事奏裁,殊无定制,可条其所入职名类例以闻。又曰:近累有诸处立功指挥使,未可别加迁擢,皆特补本军都虞候。旧无此职名,盖权宜加置,若后有阙,不须复补。又曰:内外诸军所阙小校,倘以名次迁补,或虑不能尽得武干之士,自今并令阅试武艺,迁擢为之。景德三年,置清平、宣化军。减鄜延戍兵,又诏川陕戍兵,更代及以效顺军补虎翼。
《宋史·真宗本纪》:三年夏四月己卯,置清平、宣化二军。乙酉,置河北缘边安抚使、副、都监于雄州。秋七月壬寅,减鄜延戍兵。八月戊寅,诏川陕戍兵二年者代之。按《兵志》:三年正月,诏遣枢密都承旨韩崇训等与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拣阅诸军兵士,供备库使、带御器械綦政敏等分往京东、西路拣阅。八月,诏效顺第一军赴京拣阅,以补虎翼名阙。是军皆河东人,帝念其累戍劳苦,故升奖焉。
《玉海》:三年七月十日,令河北治振武军营舍。十一月,罢募振武军。有愿投者,令隶虎翼。
景德四年,减并、代戍兵。颁宜州赏格。诏河东诸军以见存为定额。
《宋史·真宗本纪》:四年夏五月辛亥,减并、代戍兵屯河东,以省馈运。八月己酉,颁宜州立功将士赏格。按《兵志》:景德四年,诏河东广锐、神锐、神虎军以见存为定额,缺则补之。又按《志》:景德四年七月,如京使何士宗言:诏条禁军将士依等级并行伏事之理,违者按军令。其厢军将士等未立条制,欲望约前诏减一等定令。帝曰:禁卫兵士无他役使,且廪给优厚,欲其整肃,有所凛畏,故设此条禁。今以厢军约此施行,恐难经久。况尊卑相犯,自有条律,不行可也。十二月,诏厢军及诸州本城犯,所部决杖讫,并移隶他军,内情理重及缘边随军奏裁。
大中祥符元年,置河东缘边安抚司。诏阅侍卫司保宁军士,分为四等,安置及兵士犯罪条例。
《宋史·真宗本纪》:元年八月庚子,置河东缘边安抚司。按《兵志》:大中祥符元年,诏侍卫步军司阅保宁军士,分为四等,其第一等徙营亳州永城县,馀听归农;无家可还者,隶诸州为剩员。又按《志》:大中祥符元年,诏应诸道州、府、军、监厢军及本城指挥,自都指挥使已下至长行,对本辖人员有犯阶级者,并于禁军斩罪上减等,从流三千里上定断;副兵马使已上,勘罪具案闻奏。厢军军头已下至长行,准敕犯流免配役,并徒三年上定断,只委逐处决讫,节级已上配别指挥长行上名,长行决讫,配别指挥下名收管。如本处别无军分指挥,即配邻近州、府、军、监指挥收管。内别犯重者,自从重法。其诸司库务人员兵士有犯上件罪名者,并依前项厢军条例施行。大中祥符二年,诏流配诸军,拣选量移赴阙,合龙骑为六营。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诏曰:江南、广东西流配人等,皆以自抵宪章,久从配隶,念其远地,每用轸怀。属乔岳之增封,洽溥天之大庆,不拘常例,特示宽恩。江南路宜差内殿崇班段守伦就升州、洪州,广南东、西路差殿直、阁门祗候彭麟就桂州,与本路转运使同勾抽诸州杂犯配军,拣选移配淮南州军牢城及本城。有少壮堪披带者,即部送赴阙,当议近上军分安排。如不愿量移及赴阙者,亦听。若地里远处,即与转运使同乘传就彼,依此拣选。
《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五月,合龙骑十二营为六。
大中祥符四年,诏定禁军转补例,募兵守笼竿蕃部。
又以永安兵升禁军。
《宋史·真宗本纪》:四年九月丁丑,泾原钤辖曹玮言笼竿川熟户蕃部以閒田输官,请于要害地募兵以居,从之。按《兵志》:四年,宣示永安县永安指挥兵八千馀人以奉诸陵,其知军额犹隶西京本城厢军,可赐名奉先指挥,升为禁军,在清塞之下。又按《志》:四年七月,诏曰:自来转补军员,皆是议定降宣命讫,方引见转补。其閒有老病不任职者,临时易之,无由整齐。经汾阴大礼,应殿前马步军诸班诸军员,并分作甲次于崇政殿逐人唱名引见,朕自视之。有不任职者,当于不系禁军处优与安排,免转员之际,旋议改易。八月,诏:殿前、侍卫马军步军司所管内外禁军军员,自来转补,体例不一,未得均平。朕夙夜思之。今来该汾阴转员,可立久远规制。其马军、步军,自指挥使以下,各别转补,皆令自下而升。仍将殿前、侍卫马军步军司所辖军分,各衮同转补。如马军军员自近下补至拱圣,即双取之,以分补捧日、龙卫,其近下军分有阙,即却自捧日、龙卫双取,升一员资补填。其步军有阙,填补并准此。又诏:所议改更转补军员职名,恐诸军未喻,可降宣命云:殿前、侍卫马步军司自来多是龙卫更转入捧日,并神卫更入天武之类,是致难得出职,久成沈滞。今来转员,出自朕意,并各与分两头迁改,其龙卫更不入捧日,并神卫更不入天武。其捧日、龙卫阙,于拱圣内隔閒取人,分头充填。其拱圣阙,即将骁骑、云骑分头转入。其天武、神卫阙,于神勇内隔閒取人,分头充填。其神勇阙,即将宣武充填。其宣武阙,取殿前、步军司虎翼充填。以上如取尽指定军员,即转以次军员充填。所有宁朔军分次第请受并转员出入,今后并特与依骁胜体例施行。
《玉海》: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二日,诏内外禁军军员,补转,未均。今汾阴转员,宜立久远规制。
大中祥符五年,诏徙澄海三指挥屯岭北。又拣选在京军校及内外诸军
《宋史·真宗本纪》:五年九月癸酉,诏徙澄海三指挥屯岭北州郡。按《兵志》:五年正月,帝谕知枢密院王钦若等:在京军校差充外处人员,军数不足,有妨训练,可诏示殿前、侍卫马步军司简补。禁军逐指挥兵士内,捧日上三军要及三百人,龙卫上四军各二百五十人,拱圣、骁骑、骁胜、宁朔、神骑、云武骑各三百五十人,并于下次军营升填,须及得本额等样,及令军头司于诸处招拣到人内选填。营在京者引见分配,在外处者准此,仍委逐司擘画开坐以闻。在京差出者,候替回拣选。又按《志》:五年二月,上谕王钦若等:累议老病之兵渐多,在京者令逐司将臣,外处者散差诸司使副拣选。可指挥所拣殿前、侍卫马步军司,今先逐指挥自指挥使已下,据见管兵士除堪任披带征役外,其自来懦弱、教阅不出之人及老病不堪者,籍其名,供申次第,管辖处各就逐营看详定夺,然后缴申逐司,与差去使臣同共拣选。如有协情不当,即具始末以闻。其厢军都指挥使以下并当严断,外处拣就粮兵士亦如之。又宣示:外处就粮诸军,有捧日、天武第七第九第十军军额,皆是自上军经两三度拣选,以其久处禁卫,不欲便拣落,特设上件军额处之。朕深虑拣兵臣僚、军头等同诸军例,更拣配下军,可遍谕之。老病者便放归农,内契丹、渤海、日本外国人恐无依倚,特与收充本军剩员。又:所差臣僚、军头赴外处拣人。缘军分指挥及出入次第名目体例甚多,令枢密院具合行条约及施行事件,并画一处分,令遵守施行。又:殿前、侍卫马步军司自来拣下披带禁军,量减衣赐月粮充剩员,并无定额,散在逐营拘系,不获营生,官中所给岁计不少,可乘此时一例拣选。除老病者放归农外,据诸军见管人数额定充看营剩员,馀并拨并一处收管,以备令赴诸处祗应。既有定额,必不敢多拣充剩员。又诏:承前遣使取内外军中疲老者,减给俸粮之半,以隶剩员,今可简阅使归农。其合留者,亦据逐营给役数外别为营舍处之。内契丹、渤海、日本外国人虑无所归,且依旧。仍令所至州郡并与总管、钤辖阅验,连书其状,具当去留之数,及引视军校之不任职者,附驿以闻。其当从隶军额,即就配近便州郡;缘边者徙干内地,并与本州官吏移牒转送;当停者给与公验,止许居本州,岁申上其籍,并给次月俸粮、装钱、日食遣之。所简马,但筋齿弱、老病不疗者,件析以闻。在京殿前、马步军司有所升退,即时具名籍申枢密院,未当者悉改正之;当徙者给装钱,在道只给粮;当停者给一月俸粮,勿复奏裁。外州军士当降以次军分者,所隶州郡听自择。又诏:广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江南、京西等七路诸州、府、军、监见管杂犯配隶军人等,各差使臣一人,驰驿往逐处与转运使、副或提点臣僚、知州、通判、钤辖、都监、监押同共拣选,就近体量人数,分配侧近州军本城收管。如年老病患,委实久远不任医治充役者,放令逐便;其少壮者即差人管押赴阙引见,当议选配近上军分。如不愿量移及赴阙者,亦听其便,仍于军分量与迁改。如地远勾抽迟延,即驰驿分路简讫,具析以闻。
大中祥符六年,诏迁转诸军员,置营金明池习水战,立虎翼军。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大中祥符六年冬十月,诏:诸班直并马步军事军员,其诸班、捧日、龙卫、天武、神卫五头下出入外,其御龙诸直作一处转;员僚直、拱圣、骁骑、云骑、骁胜、武骑、宁朔、神骑已上军额单员,作一处挨排递迁;水军神勇、宣武,殿前司虎翼、卫圣,步军司虎翼、奉节、广勇、神射已上军额军员,作一处挨排转补;事内殿前指挥使押班至都知只本班转,其神卫、广勇、神射已下至军使、都头,即逐指挥内递迁。内有年及六十已下者并勾押赴阙,令殿前司看验闻奏,当议相度安排。所有副兵马使、副都头员阙,仍取捧日、龙卫、神勇十将充填,馀并从之。内神卫水军第一指挥,令立充神卫水军指挥;殿前司上虎翼第二、步军司上虎翼第一,并立充虎翼水军指挥,依旧系逐司管押。其神卫水军见管军员,先自奉节补入,多不会舟楫,并一齐转上外,却将虎翼水军两指挥会水军员与神卫水军共三指挥一处衮转。如转至神卫水军指挥使,除年老病患依例出职安排外,更不转上。
《玉海》:初,太祖置神卫水军,以习舟师。及江淮平,不复用。大中祥符六年七月,诏在京诸军内选江淮习水卒,于金明池试战棹,立为虎翼军,置营于池侧。其江浙淮南诸军,并令准此,选卒置营。大中祥符七年,简补神卫水军,给赐河东沿边将士,更代岭南戍兵。
《宋史·真宗本纪》:七年秋八月乙丑,给河东沿边将士皮裘毡袜。辛巳,诏岭南戍兵代还日,人给装钱五百。按《兵志》:七年,诏:今后军回在京者且未编排,依例引见。内有老疾合配外处军分,及看仓库、草场神卫剩员并看营剩员等,与限歇泊半月后,编排引见讫,限五日般移。其外处军回经过兵士并依此例,仍见讫与假十日,令移隶所配处。
《玉海》:七年五月,诏诸州简兵有善水者,以补神卫水军。
大中祥符八年,诏赐环州边卒薪水钱。置禁军左右清卫二指挥。
《宋史·真宗本纪》:八年春正月乙酉,诏环州缘边卒人赐薪水钱。按《兵志》:八年,置禁军左右清卫二指挥,在雄武弩手之上,散卒月给铁钱五百,以奉宫观。又按《志》:八年,诏:诸路转运司、殿前侍卫马步军军头司、三司、宣徽院、开封府、诸司库务等处人员兵士等,如内有杀贼得功及诸般使唤得力者,或因官中取索之时具诣实结罪供,申所辖去处,保明申奏。大中祥符九年,诏拣选河北、河东、陕西诸州军,升为禁军。
《宋史·真宗本纪》:九年十一月乙巳,诏河、陕诸路州简禁军五百人。按《兵志》:九年十一月,诏河北、河东、陕西诸州军拣料本城兵,五百人以上升为一指挥,于本处置营教阅武艺,升为禁军。又按《志》:祥符中,重定等杖,自五尺八寸至五尺五寸为五等,诸州部送阙下,及等者隶次军。
天禧元年,遣使拣选诸路军升为禁军,授御前郭丰等将军。又令内职摄环卫。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天禧元年二月,遣使分往诸州军拣厢军骁壮及等者升隶上军。六月,召选天下厢兵迁隶禁军者,凡五千馀人。又按《志》:元年十月,以御前忠佐郭丰等六人并授将军。初,军头司定年老负犯者将黜之。帝以其久居武列,命寘环卫,其带遥郡者与大将军,不带遥郡者与将军。按《玉海》:龙武羽林神武六军,掌郊祀朝会仪仗,判司官一人以判。金吾街仗将军,兼领左右各三军,自左右卫以下官,名存而事废。太祖、太宗朝,以处将帅。后多以皇族为之。天禧元年,令内职兼摄环卫。 又按《玉海》:天禧元年三月,御史台请增置常朝武官,遂以慕容德琛等为诸卫大将军,率府率。 又按《玉海》:天禧元年十月,诸班直诸军分三番引验于崇正殿。天禧二年,简阅河北禁军。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兵志》:二年,诏:河北禁军
疲老不任力役者,委本路提点刑狱臣僚简阅,不得庇匿,以费廪粮。按《食货志》:真宗时,内外兵凡九十一万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