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目录

 鼓部纪事二
 鼓部杂录
 鼓部外编

乐律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鼓部纪事二

《宋史·刘重进传》:重进,汉初,移镇邓州。汉法,禁牛革甚严,州民崔彦、陈宝选八人自本镇持革诣汉祖庙鞔鼓,重进杖遣之。
《玉海》:乾德四年四月辛亥,南蛮进铜鼓,以请内附。七月丁丑,溪州刺史田思迁以铜鼓来贡。
兴国三年五月丁亥,广州献铜鼓一。
《退朝录》:李文正公罢相为仆,射奉朝请,每五鼓则兴至安远门,仗舍俟启钥则赴朝。雍熙二年三月,诏中书,申后两棒鼓出枢密院,申后四棒鼓出。
《玉海》:淳化元年七月,南州刺史洪皓贡铜鼓三。景德元年四月癸酉,象州贡铜鼓,高一尺八寸,阔二尺五寸,旁有四耳衔环,镂人骑花蛤,推之有声。景德四年五月,改登闻鼓院于阙门之前。
《退朝录》:忠懿钱尚父,自国初至归,朝其贡奉之物,莫能悉数,祥符天圣经火多爇,去今太常,有银饰鼓数十枚,尚存。
《归田录》:燕龙图肃有巧思,初为永兴推官,知府寇莱公好舞,柘枝有一鼓,甚惜之,其镮忽脱,公怅然,以问诸匠,皆莫知所为,燕请以镮脚为锁簧内之,则不脱矣。莱公大喜,燕为人宽厚,长者博学,多闻其漏,刻法最精,今州郡往往有之。
《宋史·五行志》:熙宁元年至元丰元年,横州共获古铜鼓一十七。元丰七年十一月,宾州获古铜鼓一。《乐志》:元丰二年,详定所以朝会乐而有请者十:其六、宫县四隅虽有建鼓、鞞、应,相传不击。乾德中,诏四建鼓井左右鞞、应合有十二,依李照所奏,以月建为均,与镈钟相应。鞞、应在建鼓旁,是亦朔鼙、应鼙之类。请将作乐之时,先击鼙,后击应,然后击建鼓。其七、今乐县四隅设建鼓,不击,别施散鼓于乐县内代之。乾德中,尹拙奏宜去散鼓,诏可,而乐工积习亦不能废。李照议作晋鼓,以为乐节。请乐县内去散鼓,设晋鼓以鼓金奏。
《李肃之传》:肃之为宰。邑多盗,时出害人。肃之令比户置鼓,有盗,辄击鼓,远近皆应,盗为之衰止。
《梦溪笔谈》: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为边患。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戒之曰:凡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之。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西溪镇圣果院有鼓,相传保太中海汐飘至,故范希文有高丽鼓半穿之句。
《后山丛谈》:苏公自黄移汝过金陵,见王荆公,公曰:好个翰林学士,某久以此奉公。公曰:抚州出鼓鞚,淮南豪子以厚价购之,而抚人有之,保之已数世矣。不远千里登门求售。豪子击之曰:无声。遂不售,抚人恨怒,至河上投之水中,吞吐有声,熟视而叹曰:你早作声,我不至此。
《湖广通志》:元丰中,永庆庄耕者获一铜鼓,圆口方耳,下有方趺,皆古篆云雷文,色正青绿,形制精巧,非近时所能为,移之被损,遂留永庆寺。
《遁斋閒览》:宋王子醇初平熙河,教军士为讶鼓戏,子醇与西人对阵,命军士百馀人为讶鼓队出军前,敌见惊愕,遂击破之。
《梦华录》: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乐声嘈杂十馀里,有杨文秀鼓笛。
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
十月十日天宁节,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大起居,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有高架大鼓二面,䌽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若流星,后有羯鼓两座,如寻常番鼓,子置之小桌子上,两手皆执杖击之,杖鼓应焉。
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验刻漏,每时刻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
又置警场于宣德门外,谓之武严,兵士画鼓二百面,角称之,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
《图画见闻志》:翟院深,北海人,工画山水学李光丞,院深少为本郡伶官,一日府会,院深击鼓忘其节奏,部长按举其罪,太守面诘之,院深乃曰:院深虽贱品,而天与之性,好画山水,向击鼓次,偶见云耸奇峰,堪为画范,难明两视,忽乱五声。太守嘉而释之。
《西湖志》:馀行在太学造工之初,鸣鼓集饭,有刘耆者山东来,目双瞽,善听音过之,问曰:此何地。适闻鼓声,官气甚旺。旁人以建太学,语之耆曰:若如此,则不出宰相。永无火灾,所以自中兴以来六七十载,绝无郁攸之,惊而未闻,有爰立者。嘉泰中,高文虎为祭酒,欲为陈自强之奉,遂谓鼓坏,请更鞔之。未几,自强正拜遂以为更鞔堂鼓而自强,破揆席之荒也。名其鞔鼓之所曰:鞔鼓桥且讽斋生建登槐之亭于旧所,肄业斋之前,及韩平原败而自强尽削在身官职,窜死岭表,殆与庶民同,是犹不出宰相也。
《文献通考》:九真徼外蛮,其位尚铜鼓,以高大为贵,方其招致同类,饮食用金银钗击之。
弥臣边海之国,百姓皆楼居,俗好音乐,楼端各置鼓,饮酒即击之。
拂菻其国,每岁蒲桃熟时,造酒肆筵,弹胡琴打偏鼓,以为乐焉。
《元史·礼乐志》:至元三年,初用宫县、登歌乐。先是,严光范奏:宫悬合用乐器,官为置备。制,命中书省臣议行。于是乐器既成,大乐署郭敏开坐名数以上:树鼓四,晋鼓一,路鼓二,鼗鼓二,相鼓二,雅鼓二。
《齐履谦传》:履谦摄司天台官。旧制,享祀,司天虽掌时刻,无钟鼓更漏,往往至旦始行事。履谦白宰执,用钟鼓更漏,俾早晏有节,从之。
《明外史·青文胜传》:文胜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积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太祖怜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邑人建祠祀之。
《刘显传》:显以巡抚谷中虚荐,移镇桂州。是时,都掌蛮,囚阿大、阿二、方三等据九丝山僭称王,剽远近。四川巡抚曾省吾议讨之,属显军事。显斩关入,获阿大,擒方三。阿二走,追获于大盘山。拓地四百馀里,得铜鼓九十三。阿大泣曰: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鼓失,则蛮运终矣。《苏谈》:韩公永熙作镇两广,时峒蛮方炽,公深追之,斩大藤峡岭,悉安梧州两广中界也。公于此开都府听治焉。门列画鼓数十面,每有出入,则挝之以为节。《入蜀记》:六日过荆门,八日过下牢关,九日过扇子峡,晚次黄牛庙,夜,舟人来告,请无击更鼓,云:庙后山中多虎,闻鼓则出。
《江西通志》:刘廷策性旷达,有诟骂及门者,命其子曰:急击鼓,骂已鼓乃已时称长者。
《列朝诗集小传》:屠隆,字长卿,晚出盱江登武夷穷八闽之胜,阮坚之司理,晋安以癸卯中秋,大会词人于乌石山之邻霄,台酒阑乐,罢长卿幅巾白衲奋袖作渔阳操鼓声,一作广场无人,山云怒飞,海水起立,林茂之少年下坐长卿起执其手曰:子当为挝鼓歌以赠屠生快哉,此夕千古矣。
《清河县志》:铁鼓在河东惠济祠内口,径二尺四寸,高三尺二寸,薄三分,虚底击之,作鼓声。明洪武初庙器也。
《四川总志》:夔州府江岸与八阵图相对有石鼓,世传武侯教战之鼓。

鼓部杂录

《书经》:顾命,大贝,鼖鼓,在西房。〈注〉鼓长八尺,制作精巧,故历代传宝之。
《诗经·周南·关雎》:钟鼓乐之。〈注〉乐则和平之极也。《邶风·击鼓》:击鼓其镗。〈注〉镗,鼓声也。
《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小雅·伐木》:坎坎鼓我。彤弓,钟鼓既设,一朝享之。
采𦬊,钲人伐鼓。〈注〉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钲鼓各有人而言钲,人伐鼓互文也。
《周颂》:执竞,钟鼓喤喤。〈注〉和也。
《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𩊠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注〉置陈也,简简和大也。〈又〉𩊠鼓渊渊。〈注〉深远也。〈又〉庸鼓有斁。〈注〉斁然盛也。
《礼记·王制》: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注〉鼗节一唱之终其事狭,故以将伯子男之命。
《谷梁传》: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疏〉五鼓者,麋信徐邈,并云: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案五兵,兵有五种,未审五鼓,是一鼓有五色,为当五种之鼓也。何者。《周礼》有六鼓: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之等,若以为五种之鼓,则不知六鼓之内,竟取何鼓,若以为一种之等,则不知六鼓之内,竟取何鼓。又《周礼》云:雷鼓鼓神祀。则似救日之鼓,用雷鼓,但此用之于社。《周礼》又云:灵鼓鼓社稷祭。则又似救日食之鼓,用灵鼓进退有疑,不敢是正,故直述之而已,检麋徐两家之说,则五鼓非六鼓之类,别用方色鼓而已。诸侯三者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是非六鼓之类也。
《黄帝出军诀》:牙旗者,将军之精,金鼓者,将军之气,一军之形候也。
《风后握奇经》:金有五革,有五退,则听金进,则听鼓,鼓以增气,金以抑怒,握其机关,战不失度。
红尘战深,白刃相临,胜负未决,人怀惧心,乍奔乍背,或纵或擒,行伍交错,整在𩊠音。《太公六韬·兵徵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徵也。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以沐,此大败之徵也。
《管子·兵法篇》: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
《孙子·军争篇》: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尉缭子勒卒令曰: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音不绝,骛鼓也,商将鼓也,角帅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而将帅伯其心一也,奇兵则反是。
《关尹子·四符篇》:如桴叩鼓,鼓之形者,我之有也。鼓之声者,我之感也。桴己往矣,馀声尚存,终亦不存而已。鼓之形如我之精,鼓之声如我之神,其馀声者犹之魂魄,知夫倏往倏来则五行之气,我何有哉。
《荀子·乐论篇》:声乐之象:鼓大丽。鼓其乐之君耶。故鼓似天。
《新书·匈奴篇》:匈奴之使至者,若大降者也。使乐府幸假之俾乐,吹箫鼓鼗。少閒击鼓,舞其偶人,使降者时或得此而乐之耳。
《淮南子·精神训》: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尝试为之击建鼓,撞巨钟,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
《主术训》:尧、舜、禹、汤、文、武,鼛鼓而食,奏《雍》而彻,已饭而祭,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慄慄,日慎一日。
《兵略训》:昼则多旌旗,夜则多火,晦冥多鼓,此善为设施者也。
《论衡·雷虚篇》: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
《顺鼓篇》《春秋》之义,大水,鼓用牲于社。说者见有鼓文,则言攻矣。夫鼓未必为攻,说者用意异也。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攻者,责也,责让之也。责让,上之礼也。乖违礼意,行之如何。夫礼以鼓助号呼,鸣声响也。古者人君将出,撞钟击鼓,故警戒下也。必以伐鼓为攻此社,此则钟声鼓鸣攻击上也。大水用鼓,或时再告社,阴之大盛,雨湛不霁。阴盛阳微,非道之宜,口祝不副,以鼓自助,与日食鼓用牲于社,同一义也。俱为告急,彰阴事也。
《抱朴子·博喻篇》: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谏之鼓悬,则直言必献。
《述异记》: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成雷也,天之申威于此。
《罗浮山记》:罗浮山东有两石,鼓叩之,其声清越。《春秋孔演图》:有人金丰,击玉鼓驾六龙。
《五经析疑》:鼓所以检乐,为群音之长也。
《乐纬》:震主春分,乐用鼓。
《新论·防欲篇》: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
《通典》:夫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日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为一叠;角音止,鼓音动。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之。《卫公兵法》:诸大将置鼓四十面,子总管给十面,营别给鼓一面,行即负随纛下,昼夜及在道有警急,击之传响,令诸军严警,兼用防备贼侵逼。如军行引之时,先军卒逢贼寇,先军即急击鼓,中腰及后军闻声,急须向前相救;中腰逢贼,即须击鼓,前军闻声便住,后军闻声须急向前赴救;后头逢贼,即击鼓,前头、中腰闻声即须住,并量抽兵相救。如发引稍长,鼓声不彻,中腰支料更须置鼓传响,使前后得闻。其诸营自须著鼓一面,用防夜中有贼犯营,即急击,令诸军有警备。
诸营常须虑有卒急,于当军前,或于军侧三五里外,稳便要害之处,安置外铺,仍令各将一两面鼓自随。如夜中有贼犯大营,其外铺看贼与大营交战,即从鸣鼓大叫,以击贼。
凡诸昼日有贼犯营,被犯之营即急击鼓,诸营亦击鼓相应。讫,无贼之营即止;唯所犯之营,非贼散,鼓声不得辄止。
诸夜有贼犯军营,被犯之营击鼓传惊,一如昼日,非贼去不得辄止。仍须尽力禦捍,百方防备。诸军击鼓传警讫,鼓音即止,各自防备,不得辄动。
诸贼夜来犯,被犯之营但击鼓拒战,不得叫唤。诸营击鼓传警讫,鼓音即止,当头著衣甲防备。被犯之营既鼓声不止,大总管自将兵救。先与诸将平章,兵士或随身将胡桃铃为标记,不然打鼓从内向外,以相救助。其被犯之营,闻鼓铎之声,即知大总管兵至。《烟花记》:鼓一名吹云。
《云仙杂记》:凡鼓以海駮皮为之泥,以象骨则雄而清,用杂皮则浊而易去。〈駮疑是鲛字〉
《管弦记》:鼓有渔阳参搥,搥及挝,并击鼓杖也,参挝是击鼓之法。
《邻几杂志》:教坊伶人,嘲钧容直乐云:钧容击杖,鼓百面如一,教坊不如他齐,整打一面,如打百面,可谓婉而绞。
《梦溪笔谈》:吾闻羯鼓之声云: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蝉》《滴滴泉》之曲。予在鄜延时,尚闻其声。泾、原承受公事杨元孙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元孙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今乐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远了无馀迹。唐明皇与李龟年论羯鼓云:杖之弊者四匮。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
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明皇、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古曲悉皆散亡,顷年王师南征,得《黄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唐曲有《突厥盐》《阿鹊盐》。施肩吾诗云:颠狂楚客歌成雪,妩媚吴娘笑是盐。盖当时语也。今杖鼓谱中有炎杖声。元稹《建昌宫词》有逡巡大遍凉州彻。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摧、攧、衮、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广川题跋》:陈叔夏得铜鼓,甚大,其饰为蚩尤飞廉,涂黄金而光耀,至今不灭。其铭曰龙升。元年七月,大匠涣按龙升为大夏年纪而鼓全似西南裔所作,今秘阁犹有,但其形制小劣,无涂金为饰,又其文为戏龟水草,与此异也。崔鸿十六国书赫连勃勃以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疑即此也。
《老学庵笔记》:予初见梁欧阳頠,传称頠在岭南,多致铜鼓献奉珍异,又云铜鼓累代所无及,予在宣抚司,见西南裔所谓铜鼓者,皆精铜,极薄而坚,文镂亦颇精,叩之鼕鼕如鼓,不作铜声。秘阁下古器库亦有二枚此鼓,南蛮至今用之于战阵、祭享,初非古物,实不足辱秘府之藏,然自梁时已珍贵之如此,不知何理也。
《演繁露》:湖州土俗: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警去鬼祟也。世说祢衡作,渔阳掺蹀躞而前,正是正月十五案时,而言此说近之矣。然其挝击不待正月,又似不相应也。《玉堂閒话》:伊用昌咏鼓词云:江南鼓梭腹,两头栾钉著,不知侵骨髓,打来只是没心肝,空腹被人漫。《云谷杂记》《文昌杂录》登闻鼓院未知起于何代,因读《唐会要》:显德五年,有抱屈人赍鼓于朝堂诉,遂令东西都各置登闻鼓,自此始。予按元帝时,张阖私作都门,蚤闭晓开,群小患之,诣州府诉不得理,挝鼓公车上奏其表,又《晋范坚传》:邵广二子,挝登闻鼓乞恩。又《后魏刑罚志》:世祖阙左悬登闻鼓,人穷冤则挝登闻鼓。又《隋刑法志》:高祖诏四方词讼。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仍不理,乃诣阙申诉。有所谓惬,听挝登闻鼓,是则登闻鼓其来已久,非始于唐也。吕不韦春秋尧置欲谏之,鼓粥子禹治天下,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为铭于簨簴曰:教寡人以狱词者,挥鼗二事,当为登闻鼓之始。
《燕翼贻谋录》:唐有理匦使五代以来无闻,太宗淳化三年,诏置理检司以钱若水领之,其后改曰登闻院。又置鼓于禁门外,以达下情,名曰:鼓司。真宗景德四年,诏改鼓司为登闻鼓院,登闻院为检院,应上书人并诣鼓院,如本院不行,则诣检院,以朝官判之,院判名始于此。
《云麓漫抄》《周礼》鼓人,以雷鼓鼓神祀,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享,鼖鼓鼓军事,鼛鼓鼓役事,晋鼓鼓金奏。郑氏注云:雷鼓八面鼓也。灵鼓六面鼓也。路鼓四面鼓也。鼖鼓两面鼓也。鼛鼓、晋鼓不言几面,则一面无疑矣。故乐府用其说乃作一鼓,而八出或六出、四出,不惟不能考击,所谓两面者,但以两头有革者,便为两面则鼛,晋与鼖鼓无别矣。《陈祥道礼书》释云:八面六面四面犹言八枚六枚四枚,按《周礼》:韗人为皋陶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鼓,是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罄折。郑司农云:鼓四尺谓面四尺,司农去周不远其言,当有所据,不应前后,自异则八面六面四面两面从可知矣。皋有罄折之势,而礼家反不以此为据,何耶。
《暇日录》:成都不打晚衙鼓,刘仲张潜夫皆说云:孟蜀多以晚鼓戮人埋毬场中,故鸣鼓则鬼祟必作,自是承例不打鼓。
鼠璞严更督夜行鼓也,卤部中所谓严更警夜也,严与发严及中严外办同唐制。日未明,七刻搥一鼓,为一严,侍中奏开宫门,城门五刻搥二鼓,为再严,侍中版奏请中严群臣五品以上俱集朝堂,未明一刻搥三鼓,为三严侍中中书令以下俱诣西閤,奉迎严即严肃之义,今以办严为办装,因讳而改,恐难例论。《齐东野语笔谈》言:今登闻院初供职吏具须知单状,称本院元管鼓一面,在东京宣德门外,被太学生陈东等击碎,不曾搬取前来,此类可资捧腹。
《凝斋笔语》:县鼓阳也,在西应鼓阴也,在东堂下以阴为主也。
《诸寺奇物记》:方山定林寺有象皮鼓,云象皮所鞔。《丹铅总录》《宋儒语录》:今之古文如舞迓鼓,人多不解为何语,按元人乐府有村里迓鼓之名,宋人乐苑有衙鼓格图,官衙严鼓之节也。衙讹为迓曲名,村里迓鼓者以村里而效,官衙其衣装声节必多可哂者,以是名之。《语录》云:如舞迓鼓者,谓古人之乐,而效古人之言,如村人学官衙鼓节也。
《古乐府》:有朱鹭曲解云:因饰鼓以鹭而名曲焉。又云:朱鹭咒鼓飞于云末。徐陵诗有凫钟鹭鼓之句。宋之问诗:稍看朱鹭转尚识,紫骝骄皆用此。事盖鹭色本白。汉初有朱鹭之瑞,故以鹭形饰鼓,又以朱鹭名鼓吹曲也。
岑参凯歌鸣笳擂鼓,拥回军今本擂作叠,非近制启明定昏,鼓三通曰:发擂,当用此字俗作擂,非擂亦俗字,然差善于擂。《古乐府》:官家出游,雷大鼓,雷转作去声。
《语林》云:王敦尝坐武昌钓台,闻行船打鼓,嗟称其能,俄而一搥小异,敦以扇柄撞几曰:可恨,时王应侍侧曰:不然,此是回帆挝。使视之云:船人入夹口应知鼓,又善于敦也。予旧有江行诗云:回帆移鼓掺,策杖送挐音。盖用此事。
《事物原始·东皋杂记》曰:催花击鼓,始见于唐时,诗曰:城头催鼓,传花版。
书蕉鼓三百三十三搥,为一通,鼓止角动十二声,为一叠,昏鼓四通,为大鼕。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三通,为发煦。
《珍珠船》:开宁县多蜈蚣,大者皮可冠鼓。
《江宁府志》:金陵鼓楼上二十四鼓,以应二十四气,中置大鼓,若太极然。

鼓部外编

《黄帝内传》:帝伐蚩尤,元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
《诚斋杂记》:禹治水过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女曰:闻鼓声乃来。饷禹排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
《山海经·海内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出,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荆州记》:始兴郡山阳县有豫木,本径可二丈,号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奔逸至桂阳。
《后汉书·费长房传》:长房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汝南岁岁常有鬼,伪作太守章服诣府门椎鼓者,郡中患之,时魅适来而逢长房为谒,府君惶惧不得退,便前解衣叩头乞活,长房呵之云:便于中庭,正汝故形。即成老鳖。
《搜神记》: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不能得住恨恨而去。《神异经》云:北方层冰万里,厚百尺,有溪鼠在冰下土中行,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热其皮,可以蒙鼓,声闻千里。
《酉阳杂俎》:石鼓县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摇,动则石鼓鸣,鸣则秦土有殃。
含洭县翁水口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冲波所激,未尝移动,众鸟飞鸣,莫有萃者,船人误以篙触必患疟。
旃檀鼓于阗城东南有大河,溉一国之田,忽然绝流,其国王问罗洪僧言龙所为也。王乃祠龙水中有一女子,凌波而来拜曰:妾夫死,愿得大臣为夫,水当复旧。有大臣请行,举国送之,其臣车驾白马入水,不溺中河,而后白马浮出,负一旃檀鼓及书一函,发书言大鼓悬城东南,寇至鼓当自鸣,后寇至鼓辄自鸣。《乌程县志》:世传江子汇有蜃,往往嘘气成风,荡舟飘瓦,葛仙翁尝令民閒元宵前后家家鸣鼓以厌之,若曰:葛公在,葛公在。有见一老人行郡中,形甚怪,闻鼓声谓人曰:吾听之辄头痛,不能堪,奈何。忽不见人,皆以为蜃精也,今谯鼓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