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十二卷目录

 乐律总部汇考十二
  唐二〈元宗开元七则 天宝三则 肃宗一则 宝应一则 代宗一则 永泰一则 大历二则 德宗贞元六则 顺宗永贞一则 宪宗元和四则 穆宗长庆二则 敬宗宝历一则 文宗太和四则 开成二则 武宗会昌二则 宣宗大中三则 昭宗龙纪二则 乾宁一则 光化一则 哀帝天祐一则〉

乐律典第十二卷

乐律总部汇考十二

唐二

元宗开元元年,禁泼寒戏。
《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元年十二月己亥,禁泼寒胡戏。
《册府元龟》:开元元年十二月,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
《文献通考》:乞寒,本西国外蕃唐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唐神龙时,并州清源令吕元泰上书曰:洪范庶證,谋时寒若。君能谋事,则时寒顺之,何必乞索。先天二年,中书令张说諌曰:乞寒,未闻典故。裸体跣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滋甚,恐非干羽柔远之义,樽俎折冲之道。愿择刍言,特罢此戏。十二月,敕:自今以后,即宜禁断。开元二年,置内教坊于蓬莱宫。
《唐书·元宗本纪》:二年八月壬戌,禁女乐。 按《礼乐志》:唐自太宗、高宗作三大舞,杂用于燕乐,其他诸曲,虽非纯雅,不至淫放。武后之祸,继以中宗昏乱,固无足言者。元宗为平王,有散乐一部,定韦后之难,颇有预谋者。及即位,命宁王主藩邸乐,以抗太常,分两朋以角优劣。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居新声、散乐、倡优之伎,有谐谑而赐金帛朱紫者,酸枣县尉袁楚客上疏极諌。初,帝赐第隆庆坊,坊南之地变为池,中宗常泛舟以厌其祥。帝即位,作《龙池乐》,舞者十有二人,冠芙蓉冠,蹑履,备用雅乐,唯无磬。又作《圣寿乐》,以女子衣五色绣襟而舞之。又作《小破阵乐》,舞者被甲胄。又作《光圣乐》,舞者鸟冠、画衣,以歌王迹所兴。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立部伎八:一《安舞》,二《太平乐》,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六《上元乐》,七《圣寿乐》,八《光圣乐》《安舞》《太平乐》,周、隋遗音也。《破阵乐》以下皆用大鼓,杂以龟兹乐,其声震厉。《大定乐》又加金钲。《庆善舞》颛用西凉乐,声颇闲雅。每享郊庙,则《破阵》《上元》《庆善》三舞皆用之。坐部伎六:一《燕乐》,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小破阵乐》《天授》《鸟歌》,皆武后作也。天授,年名。鸟歌者,有鸟能人言万岁,因以制乐。自《长寿乐》以下,用龟兹舞,唯《龙池乐》则否。是时,民间以帝自潞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皇后,制《夜半乐》《还京乐》二曲。帝又作《文成曲》,与《小破阵乐》更奏之。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帝方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元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绦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曲。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元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馀人。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帝又好羯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帝尝称:羯鼓,八音之领褒,诸乐不可方也。盖本戎羯之乐,其音太簇一均,龟兹、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声焦杀,特异众乐。 按《百官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伎。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有别教院。按《旧唐书·音乐志》:元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元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于禁苑之梨园。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太常每凌晨,鼓笛乱发于太乐署。别教院廪食常千人,宫中居宜春院。元宗又制新曲四十馀,又新制乐谱。每初年望夜,御勤政楼,观灯作乐,贵臣戚里,借看楼观望。夜阑,太常乐府悬散乐毕,即遣宫女于楼前缚架出眺,歌舞以娱之。若绳戏等伎,诡异巧妙,固无其比。
《唐会要》:散乐历代有之。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诏太常留二百人馀并放还。元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若飨会,先一日具坐立部乐名,太常上奏,御注其下,会日,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又奏散乐。
按刘贶《太乐令壁记》:破阵等八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馀总谓之坐部,坐部伎,六自长寿乐已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唯龙池备用雅乐,而无声,舞人蹑履。
《通鉴》:开元二年春正月,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制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又选乐工宫女数百人,自教之,谓之梨园弟子。张廷圭、袁楚客皆上疏,以悦郑声为戒。按《册府元龟》:元宗开元二年六月,左拾遗蔡孚献《龙池集》,公卿士已下凡三百篇,请付太常寺。其间词合音律者,为龙池乐章,以歌圣德。从之。初,帝在藩,与宋王等居于兴庆里时,人谓为五王子宅。及景龙末,宅内神池涌出泛滟,清莹流之不竭,中有龟龙游焉。故群臣歌之,舞十二人冠饰,以芙蓉备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蹑履。
开元六年,睿宗庙乐奏《景云》之舞。
《唐书·元宗本纪》:六年十一月丙申,享于太庙。 按《礼乐志》:睿宗曰《景云之舞》
《旧唐书·音乐志》:开元六年十月敕,睿宗庙奏《景云》之舞。
开元八年,赵盛言疏论郊庙用乐。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八年九月,瀛州司法参军赵盛言,论郊庙用乐表曰,祭天地宗庙,乐合用商音,又周礼三处大祭,俱无商调,郑元云,此无商调者,祭尚柔,商尚坚刚也,以臣愚知,斯义不当,但商金声也,周家木德,金能剋木,作者去之,今皇唐土王,即殊周室,五音损益,须逐便宜,岂可将木德之义,施土德之用,又说者以啇声配金,即作刚柔理解,殊不知声无定性,音无常主,刚柔之体,实繇其人,人和则音柔,人怒则声烈,故礼称怒心感人者,其声丽以厉,爱心感人者,其声和以柔,秖如宫声为君,商声为臣,岂以臣位配金,为臣道,便为刚乎,是知周制无商,不为坚刚见阙,盖以扶木德,忌金行,故国祚灵长,后叶昌盛,卜代三十,卜年八百,是去金之应也,即人神之心可见,刚柔之理,原乎圣人之情,详夫作者之旨车服器械,为易代之通规,郊禋声调,避德王之刑剋,此不疑之理也,其三祭并请加商调,去角调,又郊庙二舞人,不依古制,未协人神,按周礼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濩,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诸侯子孙,容服鲜丽,故得神祇降福,灵光烛坛,今之舞人,并容貌蕞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难矣,有隋之祭,犹以品子为之,号为二舞郎,逮乎圣朝,遂变斯制,诚愿革兹近误,著复古道,其二舞人,望取品子年二十以下,颜容修正者充,令太常博士主之,准国子学给科,行事之外,习六乐之道,学五礼之仪,经十周年,量文武授散官,号曰云门生,又按周礼奏太簇,歌应钟,以享地祇,注云,地祇,谓神州社稷也,太簇,阳也,位在寅,应钟,阴也,位在亥,故斗建亥,则日月会于寅,斗建寅,则日月会于亥,是知圣人之制,取合于阴阳,歌奏之仪,用符于交会,今之祭社,稷乖古法,乃下奏太簇,上歌黄钟,但太簇黄钟,俱是阳律,上下歌奏不异,仍是阳合于阳,非特违其礼经,抑亦乖于会合,其社坛歌黄钟,望改为应钟,又五郊工人舞人衣服,各依方色,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元璜礼北方,是知五天帝德,色王不同,四时文物,各随方变,冀以同色相感,同事相宜,阴阳交泰,莫不繇此,今祭器裀褥,总随于五方,五郊衣服,独乖其方色,舞者常持皂饰,工人常服绛衣,以臣愚知,深为不便,但五行相剋,贤愚共悉,绛为火色,有忌于金方,皂为水位,则妨于火德,事理乖迕,居然可明,其工人舞人衣服,望各依方色,其宗庙黄色,仍各以所主礼神,又以乐理身心,礼移风俗,请立乐教,以化兆人,周礼曰: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其国子诸生,望教以乐经,同于礼传,则人人知礼,家家知乐,然后移风易俗,灾害不生,其乐经章目,虽详稍乖旨要,望委通明博识修撰讫,然后颁行。
开元十二年,敕云韶内府乐,与万姓群臣同乐。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实录》:十二年正月戊寅,敕曰:自立云韶内府百馀年,今欲陈于万姓,与群公同乐。
《册府元龟》:十二年正月,诏曰:朕闻,舞者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岂徒誇诩时代,眩矅耳目而已也。自立云韶内府,百有馀年,都不出于九重。今欲陈于万姓,冀与群公同乐,岂独娱于一身。且珠翠绮罗,孰非珍玩,尝念百金之费,每惜十家之产。是以所服之服,俱非绮罗。所冠之冠,亦非珠翠。若至弋绨之制,大帛之衣,德虽谢于古人,俭不忘于曩哲。庶群公等观此,当体服之不奢。
开元十 年,诏张说改定乐章。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音乐志》:贞观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乐章。后至则天称制,多所改易,歌辞皆是内出。开元初,则中书令张说奉制所作,然杂用贞观旧词。自后郊庙歌工乐师传授多缺,或祭用宴乐,或郊称庙词。二十五年,太常卿韦绦令博士韦逌、直太乐尚冲、乐正沈元福、郊社令陈虔、申怀操等,铨叙前后所行用乐章,为五卷,以付太乐、鼓吹两署,令工人习之。时太常旧相传有宫、商、角、徵、羽《宴乐》五调歌词各一卷,或云贞观中侍中杨仁恭妾赵方等所铨集,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至绦又令太乐令孙元成更加整比为七卷。
《册府元龟》:开元十三年,诏燕国公张说,改定乐章,帝自定声度,说为之词令,太常乐工,就集贤院教习,数月方毕,因定封禅郊庙词曲及舞,至今行焉。按《玉海》: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祀天乐十四首,张说作。又开元七年,享太庙乐章十六首,张说作。
开元 年,始定乐县仍为二十簴,歌仍用十二和。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定礼,始依古著为二十簴,复用孝孙《十二和》。其著于礼者:一曰《豫和》,以降天神。冬至祀圜丘,上辛祈谷,孟夏雩,季秋享明堂,朝日,夕月,巡狩告圜丘,燔柴告至,封祀太山,类于上帝,皆以圜钟为宫,三奏;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各一奏,文舞六成。五郊迎气,黄帝以黄钟为宫。赤帝以函钟为徵,白帝以太簇为商,黑帝以南吕为羽,青帝以姑洗为角,皆文舞六成。二曰《顺和》,以降地祗。夏至祭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祗,春秋社,巡狩告社,宜于社,禅社首,皆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各三奏,文舞八成。望于山川,以蕤宾为宫,三奏。三曰《永和》,以降人鬼。时享、禘祫,有事而告谒于庙,皆以黄钟为宫,三奏;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各二奏。文舞九成。祀先农,皇太子释奠,皆以姑洗为宫,文舞三成;送神,各以其曲一成。蜡兼天地人,以黄钟奏《豫和》,蕤宾、姑洗、太簇奏《顺和》,无射、夷则奏《永和》,六均皆一成以降神,而送神以《豫和》。四曰《肃和》,登歌以奠玉帛。于天神,以大吕为宫;于地祗,以应钟为宫;于宗庙,以圜钟为宫;祀先农、释奠,以南吕为宫;望于山川,以函钟为宫。五曰《雍和》,凡祭祀以入俎。天神之俎,以黄钟为宫;地祗之俎,以太簇为宫;人鬼之俎,以无射为宫。又以彻豆。凡祭祀,俎入之后,接神之曲亦如之。六曰《寿和》,以酌献、饮福。以黄钟为宫。七曰《太和》,以为行节。亦以黄钟为宫。凡祭祀,天子入门而即位,与其升降,至于还次,行则作,止则止。其在朝廷,天子将自内出,撞黄钟之钟,右五钟应,乃奏之,其礼毕,兴而入,撞蕤宾之钟,左五钟应,乃奏之。皆以黄钟为宫。八曰《舒和》,以出入二舞,及皇太子、王公、群后、国老若皇后之妾御、皇太子之宫臣,出入门则奏之。皆以太簇之商。九曰《昭和》,皇帝、皇太子以举酒。十曰《休和》,皇帝以饭,以肃拜三老,皇太子亦以饭。皆以其月之律均。十一曰《正和》,皇后受册以行。十二曰《承和》,皇太子在其宫,有会以行。若驾出,则撞黄钟,奏《太和》。出太极门而奏《采茨》,至嘉德门而止。其还也亦然。按《旧唐书·音乐志》: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太常奏:准十二年东封泰山所定雅乐,其乐曰《元和》六变,以降天神。《顺和》八变,以降地祗。皇帝行,用《太和》之乐。其封泰山也,登歌、奠玉币,用《肃和》之乐;迎俎,用《雍和》之乐;酌福、饮福,用《寿和》之乐;送文、迎武,用《舒和》之乐;亚献、终献,用《凯安》之乐;送神,用夹钟宫《元和》之乐。禅社首也,送神用林钟宫《顺和》之乐。享太庙也,迎神用《永和》之乐;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大》之舞,懿祖光皇帝酌献用《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酌献用《大政》之舞,世祖元皇帝酌献用《大成》之舞,高祖神尧皇帝酌献用《大明》之舞,太宗文皇帝酌献用《崇德》之舞,高宗天皇大帝酌献用《钧天》之舞,中宗孝和皇帝酌献用《太和》之舞,睿宗大圣贞皇帝酌献用《景云》之舞;彻豆,用《雍和》之舞;送神,用黄钟宫《永和》之乐。臣以乐章残缺,积有岁时。自有事东巡,亲谒九庙,圣情慎礼,精祈感通,皆祠前累月考定音律,请编入史策,万代施行。下制曰:王公卿士,爰及有司,累诣阙上言,请以唐乐为名者,斯至公之事,朕安得而辞焉。然则《大咸》《大韶》《大濩》《大夏》,皆以大字表其乐章,今之所定,宜曰《大唐乐》
天宝元年,命有司定庙乐。
《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元年二月辛卯,享元元皇帝于新庙。甲午,享于太庙。
《旧唐书·音乐志》:元年四月,命有司定元元皇帝庙告享所奏乐,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乙》之乐。按《唐会要》:太清宫荐献混元皇帝,奏混成紫极之舞。天宝元年四月十四日,有司奏,降神用混成之舞,送神用太乙之乐,乐章十一。
天宝十 年,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后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明年,安禄山反,凉州、伊州、甘州皆陷吐蕃。唐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元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短后绣袍。太常卿引雅乐,每部数十人,间以外裔之技。内闲厩使引戏马,五坊使引象、犀,入场拜舞。宫人数百衣锦绣衣,出帷中,击雷鼓,奏《小破阵乐》,岁以为常。千秋节者,元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节,而君臣共为荒乐,当时流俗多传其事以为盛。其后巨盗起,陷两京,自此天下用兵不息,而离宫苑囿遂以荒堙,独其馀声遗曲传人间,闻者为之悲凉感动。盖其事适足为戒,而不足考法,故不复著其详。
《旧唐书·音乐志》:元宗在位多年,善乐音,若燕设酺会,即御勤政楼。先一日,金吾引驾仗北衙四军甲士,未明陈仗,卫尉张设,光禄造食。候明,百僚朝,侍中进中严外办,中官素扇,天子开帘受朝。礼毕,又素扇垂帘,百寮常参供奉官、贵戚、二王后、诸蕃酋长,谢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绘如锦,乐工齐击,声震城阙。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十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鼓笛鸡娄,充庭考击。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外裔之伎。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校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虽太常积习,皆不如其妙也。若《圣寿乐》,则回身换衣,作字如画。又五坊使引大象入场,或拜或舞,动容鼓振,中于音律,竟日而退。
天宝十三载,改诸乐曲名。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会要》:十三载七月十日,改乐曲名,自太簇宫至金风调,刊石太常。
《册府元龟》:天宝十三载七月十四日,改诸乐名,太簇宫时号沙陁调,太簇商,时号大食调,太簇羽,时号般涉调,太簇角,林钟宫,时号道调,林钟商,时号小食调,林钟羽,时号平调,林钟角调,黄钟宫,黄钟商,时号越调,黄钟羽,时号黄钟调,中吕商,时号双调,南吕商,时号水调,金风调,时司空杨国忠,左相陈希烈奏,中使辅璆琳至,奉宣进止,令臣将新曲名一本,立石刊于太常寺者,今既传之乐府,勒在贞珉,仍望宣付所司,颁示中外,敕旨,所请依。
肃宗   年,李辅国进魏延陵所得古律,诏更造诸钟磬,又造郊庙乐章。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肃宗时,山东人魏延陵得律一,因中官李辅国献之,云太常诸乐调皆下,不合黄钟,请更制诸钟磬。帝以为然,乃悉取太常诸乐器入于禁中,更加磨剡,凡二十五日而成。御三殿观之,以还太常。然以汉律考之,黄钟乃太蔟也,当时议者以为非是。
《旧唐书·音乐志》:肃宗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日,上以太常旧钟磬,自隋以来所传五声,或有差错,谓于休烈曰:古者圣人作乐,以应天地之和,以合阴阳之序。和则人不夭札,物不疵疠。且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比亲享郊庙,每听乐声,或宫商不伦,或钟磬失度。可尽供钟磬,朕当于内自定。太常进入,上集乐工考试数日,审知差错,然后令再造及磨刻。二十五日,一部先毕,召太常乐工,上临三殿亲观考击,皆合五音,送太常。二十八日,又于内造乐章三十一章,送太常,郊庙歌之。
宝应元年,代宗即位,有司奏请宗庙乐。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代宗本纪》:宝应元年四月己巳,即帝位。 按《音乐志》:宝应三年六月,有司奏:元宗庙乐请奏《广运》之舞,肃宗庙乐请奏《惟新》之舞。〈按《旧唐书·本纪》:代宗以宝应元年即位,无三年也。《音乐志》恐讹〉《册府元龟》:宝应二年六月,太常奏,元宗室请奏广运之舞,调用太簇。肃宗室,请奏惟新之舞,调用夷则。
代宗   年,作宝应长宁乐。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自肃宗以后,皆以生日为节,而德宗不立节,但止于群臣称觞上寿而已。代宗繇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制《宝应长宁乐》十八曲以献,皆宫调也。
永泰二年,国子学具宫悬之乐。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仪礼志》:永泰二年八月,国子学成。自至德二年收两京,唯元正含元殿受朝贺,设宫悬之乐,虽郊庙大祭,祇有登歌乐,亦无文、武二舞。其时军容使鱼朝恩知监事,庙庭具宫悬之乐于讲堂前,又有教坊乐府杂伎,竟日而罢。〈按永
泰二年,即大历元年。因在未改元前,故书永泰
〉大历元年,作广平太一乐。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大历元年,又有《广平太一乐》《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
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闰五月,罢梨园乐工。十一月,进代宗室用保泰之舞。
《唐书·德宗本纪》:大历十四年五月癸亥,即帝位。闰月癸未,罢梨园乐工三百人。
《册府元龟》:德宗以大历十四年即位。十一月,礼仪使奏代宗室乐,用保泰之舞。
德宗贞元三年三月,议庙舞之号。四月,试马燧所献《定难乐曲》,并作《玉宸宫调》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贞元初,乐工康昆崙寓其声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号《玉宸宫调》,合诸乐,则用黄钟宫。其后方镇多制乐舞以献。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
《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三年四月庚午,御麟德殿,试《定难乐曲》,马燧所献。 按《音乐志》: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御麟德殿,命阅试之。按《册府元龟》:贞元三年三月,以昭德皇后庙乐章九首付有司,初,帝令有司议庙舞之号,礼官请号坤元之舞,从之。
贞元四年,宴群臣于麟德殿,设九部乐。又诏有司补诸庙所缺乐章。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四年,宴群臣于麟德殿,设《九部乐》,内出舞马,上赋诗一章,群臣属和。
《册府元龟》:贞元四年五月,诏有司补诸庙所缺乐章。自开元以来,外风伯、雨师为中祀,及创置德明皇帝、兴圣皇帝让皇帝武成王庙,假郊庙乐章,并未奏撰。及是,有司以功绩各异,请补其缺词。帝乃令其臣李泌撰之。泌未及撰,物故。遂命于邵、包佶、李舒等分为之。
贞元十二年,王虔休献《继天诞圣乐》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昭义军节度使王虔休以德宗诞辰未有大乐,乃作《继天诞圣乐》,以宫为调。 按《王虔休传》:虔休尝得太常乐家刘玠撰《继天诞圣乐》,因帝诞日以献。其乐,以宫为均,示五声有君也;以土为德,本五运在中也;奏二十五叠,取二十四气而成一岁;奏十六节,象元、凯登庸于朝云。后《中和乐》本于此。
《旧唐书·德宗本纪》:十二年十一月辛卯,昭义王虔休造《诞圣乐曲》以献。
《册府元龟》:贞元十三年二月,昭义节度使王虔休上表曰:臣闻于师,夫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音以知声,审乐以知政,则治道备矣。清明广大,终始周旋,与天地同其和,与四时合其序,岂止于钟鼓管磬云乎哉。伏见开元中天长节著于甲令,每于是日海宇欢娱,称万寿之无疆,乐一人之有庆,故能追尧接舜,迈禹踰汤,自周已后,不能议矣。今陛下降诞之辰,未有惟新之典,无乃臣子之分,或有所阙。愚臣不揆顽昧,敢思祖述,每私歌藉抃,忘寝与食久矣。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其乐章,探微赜奥,穷理尽情,臣乃遣造《继天诞圣乐》一曲。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足成一岁也。每遍一十六拍,象八元、八凯登庸于朝也。冀与《云门》《咸池》,永传于律吕,空桑、孤竹,合荐于宫悬,不闻惉懘之声,长作中和之乐。可使九域之人,顿忘于肉味;四夷之俗,皆播于皇风。与唐惟休,终古尽善。臣不胜恳款屏营之至,谨昧死陈献以闻。其所造曲谱,谨同封进。先时,自太常乐人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乐也。
贞元十四年,制《中和乐舞》于頔,又作《顺圣乐》以献。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帝作《中和乐舞》。山南节度使于頔又献《顺圣乐》,曲将半,而行缀皆伏,一人舞于中,又令女妓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旧唐书·德宗本纪》: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宴文武百寮,初奏《破阵乐》,遍奏《九部乐》,及宫中歌舞妓十数人列于庭。先是上制《中和乐舞曲》,是日奏之,日晏方罢。上又赋《中春麟德殿宴群臣诗》八韵,颁赐有差。
《玉海》:贞元十四年二月戊午,上自制中和乐舞曲。是日,奏之麟德殿。又制观新乐一章六句,序曰:仲春之首,纪为令节。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
贞元十六年,西川节度使韦皋献《南诏奉圣乐》。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遣使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言欲献裔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皋乃作《南诏奉圣乐》,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执羽而舞南诏奉圣乐字,曲将终,雷鼓作于四隅,舞者皆拜,金声作而起,执羽稽首,以象朝觐。每拜跪,节以钲鼓。又为五均:一曰黄钟,宫之宫;二曰太蔟,商之宫;三曰姑洗,角之宫;四曰林钟,徵之宫;五曰南吕,羽之宫。其文义繁杂,不足复纪。德宗阅于麟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庭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
《旧唐书·德宗本纪》:十六年正月乙巳,南诏献《奉圣乐舞曲》,上阅于麟德殿。 按《音乐志》: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韦皋以进。
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献其国乐。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十七年,骠国王雍羌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陁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又图其舞容、乐器以献。凡工器二十有二,其音八:金、贝、丝、竹、匏、革、牙、角,大抵皆外国之器,其声曲不隶于有司,故无足采云。 按《南蛮骠古朱波也传》:贞元中,王雍羌闻南诏归唐,有内附心,异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于是皋作《南诏奉圣乐》,用正律黄钟之均。宫、徵一变,象西南顺也;角、羽终变,象戎夷革心也。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舞南诏奉圣乐字。舞人十六,执羽翟,以四为列。舞南字,歌《圣主无为化》;舞诏字,歌《南诏朝天乐》;舞奉字,歌《海宇修文化》;舞圣字,歌《雨露覃无外》;舞乐字,歌《辟土丁零塞》。皆一章三叠而成。舞者初定,执羽,箫、鼓等奏散序一叠,次奏第二叠,四行,赞引以序入。将终,雷鼓作于四隅,舞者皆拜,金声作而起,执羽稽首,以象朝觐。每拜跪,节以钲鼓。次奏拍序一叠,舞者分左右蹈舞,每四拍,揖羽稽首,拍终,舞者拜,复奏一叠,蹈舞抃揖,以合南字。字成遍终,舞者北面跪歌,导以丝竹。歌已,俯伏,钲作,复揖舞。馀字皆如之,唯圣字词末皆恭揖,以明奉圣。每一字,曲三叠,名为五成。次急奏一叠,四十八人分行罄折,象将臣禦边也。字舞毕,舞者十六人为四列,又舞《辟四门》之舞。遽舞入遍两叠,与鼓吹合节,进舞三,退舞三,以象三才、三统。舞终,皆稽首逡巡。又一人舞《亿万寿》之舞,歌《天南滇越俗》四章,歌舞七叠六成而终。七者,火之成数,象天子南面生成之恩。六者,坤数,象西南向化。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属舞筵四隅,以合节鼓。大鼓部,以四为列,凡二十四,居龟兹部前。胡部,有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横笛、短笛、拍板,皆八;大小觱篥,皆四。工七十二人,分四列,属舞筵之隅,以导歌咏。军乐部,金铙、金铎,皆二;扛鼓、金钲,皆四。钲、鼓,金饰盖,垂流苏。工十二人,服南诏服,立《辟四门》舞筵四隅,节拜合乐。又十六人,画半臂,执扛鼓,四人为列。舞人服南诏衣、绛裙襦、黑头囊、金祛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花鬘,襦上复加画半臂。执羽翟舞,俯伏,以象朝拜;裙襦画鸟兽草木,文以八䌽杂华,以象庶物咸遂;羽葆四垂,以象天无不覆;正方布位,以象地无不载;分四列,以象四气;舞为五字,以象五行;秉羽翟,以象文德;节鼓,以象号令远布;振以铎,明采诗之义;用龟兹等乐,以象远夷悦服。钲鼓则古者振旅献捷之乐也。黄钟,君声,配运为土,明土德常盛。黄钟得《乾》初九,自为其宫,则林钟四律以正声应之,象大君南面提天统于上,乾道明也。林钟得《坤》初六,其位西南,西南感至化于下,坤体顺也。太簇得《乾》九二,是为人统,天地正而三才通,故次应以太簇。三才既通,南吕复以羽声应之。南吕,酉,西方金也;羽,北方水也。金、水悦而应乎时,以象西戎、北狄悦服。然后姑洗以角音终之。姑,故也;洗,濯也。以象南诏背吐蕃归化,洗过日新。皋以五宫异用,独唱殊音,复述《五均谱》,分金石之节奏:一曰黄钟,宫之宫,军士歌《奉圣乐》者用之。舞人服南诏衣,秉翟俯伏拜抃,合南诏奉圣乐五字,唱词五,舞人乃易南方朝天之服,绛色,七节襦袖,节有青褾排衿,以象鸟翼。乐用龟兹、胡部,金钲、扛鼓、铙、贝、大鼓。二曰太簇,商之宫,女子歌《奉圣乐》者用之。合以管弦。若奏庭下,则独舞一曲。乐用龟兹、鼓、笛各四部,与胡部等合作。琵琶、笙、箜篌,皆八;大小觱篥、筝、五弦琵琶、长笛、短笛、方响,各四。居龟兹部前。次贝一人,大鼓十二分左右,馀皆坐奏。三曰姑洗,角之宫,应古律林钟为徵宫,女子歌《奉圣乐》者用之。舞者六十四人,饰罗䌽襦袖,间以八采,曳云花履,首饰双凤、八卦、䌽云、花鬘,执羽为拜抃之节。以林钟当地统,象岁功备、万物成也。双凤,明律吕之和也。八卦,明还相为用也。䌽云,象气也。花鬘,象冠也。合奉圣乐三字,唱词三,表天下怀圣也。小女子字舞,则碧色襦袖,象角音主木;首饰巽卦,应姑洗之气;以六人略后,象六合一心也。乐用龟兹、胡部,其钲、扛、铙、铎,皆覆以䌽盖,饰以花趺,上陈锦绮,垂流苏。按《瑞图》曰:王者有道,则仪凤在鼓。故羽葆鼓栖以凤凰,钲栖孔雀,铙、铎集以翔鹭,钲、扛顶足又饰南方鸟兽,明泽及飞走翔伏。钲、扛、铙、铎,皆二人执击之。贝及大鼓工伎之数,与军士《奉圣乐》同,而加鼓、笛四部。四曰林钟,徵之宫,敛拍单声,奏《奉圣乐》,丈夫一人独舞。乐用龟兹,鼓、笛每色四人。方响二,置龟兹部前。二隅有金钲,中植金铎二、贝二、铃钹二、大鼓十二分左右。五曰南吕,羽之宫,应古律黄钟为君之宫。乐用古黄钟方响一,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倍,黄钟觱篥、小觱篥、竽、笙、埙、篪、搊筝、轧筝、黄钟箫,笛倍。笛、节鼓、拍板等工皆一人,坐奏之。丝竹缓作,一人独唱,歌工复通唱军士《奉圣乐》词。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以其舞容、乐器异常,乃图画以献。工器二十有二,其音八:金、贝、丝、竹、匏、革、牙、角。金二、贝一、丝七、竹二、匏二、革二、牙一、角二。铃钹四,制如龟玆部,周圜三寸,贯以韦,击磕应节。铁板二,长三寸五分,博二寸五分,面平,背有柄,系以韦,与铃钹皆饰绦纷,以花氎缕为蕊。螺贝四,大者可受一升,饰绦纷。有凤首箜篌二:其一长二尺,腹广七寸,凤首及项长二尺五寸,面饰虺皮,弦一十有四,项有轸,凤首外向;其一项有条,轸有鼍首。筝二:其一形如鼍,长四尺,有四足,虚腹,以鼍皮饰背,面及仰肩如琴,广七寸,腹阔八寸,尾长尺馀,卷上虚中,施关以张九弦,左右一十八柱;其一面饰彩花,傅以虺皮为别。有龙首琵琶一,如龟兹制,而项长二尺六寸馀,腹广六寸,二龙相向为首;有轸柱各三,弦随其数,两轸在项,一在颈,其覆形如师子。有云头琵琶一,形如前,面饰虺皮,四面有牙钉,以云为首,轸上有花象品字,三弦,覆手皆饰虺皮,刻捍拨为舞昆崙状而彩饰之。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瓯。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馀,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绦系腹,穿瓯及匏本,可受二升。大弦应太蔟,次弦应姑洗。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蔟。有小匏琴二,形如大匏琴,长二尺;大弦应南吕,次应应钟。有横笛二:一长尺馀,取其合律,去节无爪,以蜡实首,上加师子头,以牙为之,穴六以应黄钟商,备五音七声;又一,管唯加象首,律度与荀勖《笛谱》同,又与清商部钟声合。有两头笛二,长二尺八寸,中隔一节,节左右开冲气穴,两端皆分洞体为笛量。左端应太蔟,管末三穴:一姑洗,二蕤宾,三夷则。右端应林钟,管末三穴:一南吕,二应钟,三大吕。下托指一穴,应清太蔟。两洞体七穴,共备黄钟、林钟两均。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馀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上古八音,皆以木漆代之,用金为簧,无匏音,唯骠国得古制。又有小匏笙二,制如大笙,律应林钟商。有三面鼓二,形如酒缸,高二尺,首广下锐,上博七寸,底博四寸,腹广不过首,冒以虺皮,束三为一,碧绦约之,下当地则不冒,四面画骠国工伎执笙鼓以为饰。有小鼓四,制如腰鼓,长五寸,首广三寸五分,冒以虺皮,牙钉彩饰,无柄,摇之为乐节,引赞者皆执之。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有三角笙,亦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三牛角,一簧应姑洗,馀应南吕,角锐在下,穿匏达本,柄觜皆直。有两角笙,亦穿匏达本,上植二牛角,簧应姑洗,匏以彩饰。凡曲名十有二:一曰《佛印》,骠云《没驮弥》,国人及天竺歌以事王也。二曰《赞婆罗花》,骠云《陇莽第》,国人以花为衣服,能净其身也。三曰《白鸽》,骠云《答都》,美其飞止遂情也。四曰《白鹤游》,骠云《苏谩底哩》,谓翔则摩空,行则徐步也。五曰《斗羊胜》,骠云《来乃》。昔有人见二羊斗海岸,彊者则见,弱者入山,时人谓之来乃。来乃者,胜势也。六曰《龙首独琴》,骠云《弥思弥》,此一弦而五音备,象王一德以畜万邦也。七曰《禅定》,骠云《掣览诗》,谓离俗寂静也。七曲唱舞,皆律应黄钟商。八曰《甘蔗王》,骠云《遏思略》,谓佛教民如蔗之甘,皆悦其味也。九曰《孔雀王》,骠云《桃台》,谓毛采光华也。十曰《野鹅》,谓飞止必双,徒侣毕会也。十一曰《宴乐》,骠云《咙聪纲摩》,谓时康宴会嘉也。十二曰《涤烦》,亦曰《笙舞》,骠云《扈那》,谓时涤烦睯,以此适情也。五曲律应黄钟两均:一黄钟商伊越调,一林钟商小植调。乐工皆昆崙,衣绛氎,朝霞为蔽膝,谓之裓。两肩加朝霞,络腋。足臂有金宝镮钏。冠金冠,左右珥珰,绦贯花鬘,珥双簪,散以毳。初奏乐,有赞者一人先导乐意,其舞容随曲。用人或二、或六、或四、或八、至十,皆珠冒,拜首稽首以终节。
《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十八年正月,骠国王遣使悉利移来朝贡,献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按《册府元龟》:骠国与天竺相近,故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也。
顺宗永贞元年,宪宗即位。九月,罢教坊乐工。十月,定德宗庙乐。
《唐书·宪宗本纪》:永贞元年八月乙巳,即位。九月己巳,罢教坊乐工正员官。
《旧唐书·音乐志》:元年十月,德宗庙乐请奏《文明》之舞。
宪宗元和元年,顺宗庙乐奏《大顺》之舞。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音乐志》云云。按《册府元龟》:元和元年,有司奏,顺宗初室,奏大顺之舞。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段文昌撰乐章。元和八年,诏太常复用大鼓。又宣武军节度韩弘,进圣朝万岁等乐曲。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八年九月,太常习乐,始复用大鼓。
《册府元龟》:先是,德宗自兴元以还关辅,有李怀光吐蕃之虞,而又都中屡惊。初令习乐者去大鼓,及是太子少傅判太常卿郑馀庆,奏复之。 又是月,宣武军节度韩弘,进新撰《圣朝万岁乐》等曲谱三百首。元和十三年,大合乐以宴群臣。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十三年二月乙亥,御麟德殿,宴群臣,大合乐,凡三日而罢。元和十五年,穆宗即位,定宪宗庙乐,并诏段文昌进撰乐章。
《唐书·穆宗本纪》:十五年正月,即帝位。二月丁丑,幸丹凤门观俳优。丁亥,幸左神策军观角抵、倡优。九月辛丑,观角抵于鱼藻宫,用乐。
《旧唐书·音乐志》:元和十五年,宪宗庙乐请奏《象德》之舞。
《册府元龟》: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四月,礼仪使奏:宪宗皇帝庙乐舞号,臣得乐官阎叔逸状。六月,祔庙,用当月均,调林钟宫。臣闻乐以表功,舞以象德。皇王大政,广被无穷。伏以宪宗皇帝道迈前古,业崇丕搆,忧勤庶绩,夙夜惟寅,振扬武烈,诛谋定命。戡剪不乂,廓清寰中。功格上元,德侔厚载。缀八佾以成象,昭万祀之徽音。宪宗皇帝庙乐,请用象德之舞。谨按《律历志》曰:黄钟、太簇、林钟谓之三正律,皆音之君也。今祔飨始于六月辛未,声应林钟之宫。制可。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进撰乐章。
穆宗长庆元年,观乐于麟德殿及神策诸军杂伎。
《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二月乙亥,观乐于麟德殿。丙子,观神策诸军杂伎。
长庆四年,敬宗即位。有司请穆宗室奏和宁之舞。按《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长庆四年正月癸酉,即位。二月丁未,赐教坊乐官绫绢三千五百匹。己酉,大合乐于中和殿,极欢而罢。
《册府元龟》:四年正月,有司奏,穆宗室奏和宁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奉敕撰奏乐章。
敬宗宝历二年,文宗即位,省教坊乐工,并诏撰乐章。按《唐书·文宗本纪》:宝历二年十二月乙巳,即帝位。庚申,省教坊乐工。
《册府元龟》:文宗以宝历二年即位。有司奏,敬宗庙奏大钧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处厚撰乐章。
文宗太和三年三月,罢教坊乐工。八月,太常请奏凯乐。九月,太常献云韶乐。
《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三年三月,罢教坊日直乐工。按《旧唐书·音乐志》:太和三年八月,太常礼院奏:谨按凯乐,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奏凯乐。注云:献功之乐也。又《大司马》之班,师有功,则凯乐献于社。注云:兵乐曰凯。《司马法》曰:得意则凯乐,所以示喜也。《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振旅凯入。魏、晋已来鼓吹曲章,多述当时战功,是则历代献捷,必有凯歌。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绩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入京师。谨检《贞观》《显庆》《开元礼》书,并无仪注。今参酌古今,备其陈设及奏歌曲之仪如后。凡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者,其日备神策兵卫于东门外,如献俘常仪。其凯乐用铙吹二部,笛、觱篥、箫、笳、铙、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乐工等乘马执乐器,次第陈列,如卤簿之式。鼓吹令前导,分行于兵马俘馘之前。将入都门,鼓吹振作,迭奏《破阵乐》等四曲。《破阵乐》《应圣期》两曲,太常旧有辞。《贺朝欢》《君臣同庆乐》,今撰补之。《破阵乐》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应圣期》: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辟土忻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贽贺升平。《贺朝欢》: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君臣同庆乐》:主圣开昌历,臣忠奏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候行至大社及庙门,工人等下马,陈列门外。候告献礼毕,复导引奏曲如仪。至皇帝所御楼前兵仗旌门外二十步,乐工皆下马徐行前进。兵部尚书介胄执钺,于旌门内中路前导。次协律郎二人,公服执麾,亦于门外分导。鼓吹令、丞引乐工等至位立定。太常卿于乐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阵乐》等四曲。乐阕,协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凯乐毕。兵部尚书、太常卿退。乐工等并出旌门外讫,然后引俘馘入献及称贺如别仪。别有献俘馘仪注。如俘囚引出方退。请宣付当司,编入新礼,仍令乐工教习。依奏。
《册府元龟》:太和三年九月庚辰,太常卿王涯、少府监庾承宪、太常丞李廓等,领云韶乐工于梨园会昌殿献,赐王涯锦䌽一百疋,银器三事。又赐李廓及乐工等有差。
太和四年,会昌殿奏新乐。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四年八月戊辰,幸梨园亭,会昌殿奏新乐。
太和七年,停教坊乐。
《唐书·文宗本纪》:七年闰七月乙卯,以旱避正殿,减膳,彻乐。
《旧唐书·本纪》:七年闰七月,诏曰:朕嗣守丕图,覆妪生类,兢业寅畏,上承天休。而阴阳失和,膏泽愆候,害我稼穑,灾于黔黎。有过在予,敢忌咎责。从今减供膳,停教坊乐。
太和八年,宣太常阅习云韶乐。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李固言传》:固言以门下侍郎平章事为西川节度使,诏云韶雅乐,即临皋馆送之。〈按李固言与《旧唐书》李仲言事同名异,两存之,以备参考〉《旧唐书·文宗本纪》:八年,翰林院宴李仲言,赐《法曲》弟子二十人奏乐以宠之。 按《音乐志》: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于本寺阅习进来者。至开成元年,教成。
开成二年,放宣徽院法曲乐官。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开成二年三月丙子朔内出音声女妓四十八人令归家辛未宣徽院法曲乐官放归
开成 年,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舞曲》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文宗好雅乐,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舞曲》《云韶乐》有玉磬四虡,琴、瑟、筑、箫、篪、籥、跋膝、笙、竽皆一,豋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绣衣执金莲花以导,舞者三百人,阶下设锦筵,遇内宴乃奏。谓大臣曰:笙磬同音,沉吟忘味,不图为乐至于斯也。自是臣下功高者,辄赐之。乐成,改法曲为仙韶曲。 按《冯定传》:定迁太常少卿。文宗常诏开元《霓裳羽衣舞》参以《云韶》,肄于廷。定部诸工立悬间,端凝若树。帝异之,召升殿,赐禁中瑞锦。
《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三年四月己酉,改《法曲》《仙韶曲》,仍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十月甲午,庆成节,命中人以酒酺、《仙韶乐》赐群臣宴于曲江亭。 按《音乐志》: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县图》二轴,进之。按《长安志》:文宗幸梨园令太常卿王涯,取开元雅乐,选乐童按之,名《云韶乐》
《册府元龟》:开成元年七月,教坊进霓裳羽衣舞女十五已下者三百人。帝绝畋游驰骋之事,思玉帛钟鼓之本。语及音律,每谓丝竹自有正声,人但趋于郑卫,乃造云韶等法曲。遇内宴,奏之。顾大臣曰:笙磬同音,沉吟耽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十月,太常教成云韶乐。
《玉海》:开成元年十月,云韶乐教成,太常卿李程进上。
武宗会昌元年,文宗庙室奏《文成》之舞。
《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元年正月己卯,朝献于太清宫。庚辰,朝享于太庙。
《旧唐书·音乐志》:文宗庙乐请奏《文成》之舞。
《册府元龟》:武宗以开成四年即位。有司奏,文宗庙室奏文成之舞。中书侍郎崔洪撰乐章。〈按《唐书》:武宗以开成五年
即位。此曰四年,恐讹

会昌 年,制《万斯年曲》
《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会昌初,宰相李德裕命乐工制《万斯年曲》以献。
宣宗大中元年,罢教坊习乐,并定武宗庙乐。
《唐书·宣宗本纪》:大中元年正月壬子,享太庙。二月癸未,罢太常教坊习乐。 按《礼乐志》:武宗曰《大定之舞》
大中 年制《播皇猷》《葱岭西曲》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大中初,太常乐工五千馀人,俗乐一千五百馀人。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制新曲,教女伶数十百人,衣珠翠缇绣,连袂而歌,其乐有《播皇猷》之曲,舞者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走俯仰,中于规矩。又有《葱岭西曲》,士女蹋歌为队,其词言葱岭之民乐河,湟故地归唐也。
大中七年,日本国来献音乐。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实录》:大中七年四月,日本国遣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帝曰:近者黄河清,今又日本来朝。朕德薄,何以堪之。因赐百寮宴,陈百戏以礼之。
昭宗龙纪元年,诏太常博士殷盈孙更定乐县。
《唐书·昭宗本纪》:龙纪元年十一月戊申,朝享太庙。己酉,有事于南郊。 按《礼乐志》:黄巢之乱,乐工逃散,金奏皆亡。昭宗即位,将谒郊庙,有司不知乐县制度。太常博士殷盈孙按周法以算数除镈钟轻重高卬,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寸三分半,凡四十八等。图上口项之量及径衡之围。乃命铸镈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宰相张浚为修奉乐县使,求知声者,得处士萧承训等,校石磬,合而击拊之,音遂谐。唐为国而作乐之制尤简,高祖、太宗即用隋乐与孝孙、文收所定而已。其后世所更者,乐章舞曲。至于昭宗,始得盈孙焉,故其议论罕所发明。
年,复修乐县仍用二十簴。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昭宗时,宰相张浚修乐县,言:旧制,太清宫、南北郊、社稷及诸殿廷用二十簴,而太庙、含元殿用三十六簴,浚以为非古,而庙廷狭隘,不能容三十六,乃复用二十簴。而钟簴四,以当甲丙庚壬,磬簴四,以当乙丁辛癸,与《开元礼》异,而不知其改制之时,或说以钟磬应阴阳之位,此《礼经》所不著。 又按《志》:咸通间,诸王多习音声、倡优杂戏,天子幸其院,则迎驾奏乐。是时,藩镇稍复舞《破阵乐》,然舞者衣画甲,执旗旆,才十人而已。盖唐之盛时,乐曲所传,至其末年,往往亡缺。
《旧唐书·音乐志》:时以宗庙焚毁之后,修奉不及,乃权以少府监;厅为太庙。其庭甚狭,议者论县乐之架不同。张浚奏议曰:臣伏准旧制,太庙含元殿并设宫县三十六架,太清宫、南北郊、社稷及诸殿廷,并二十架。今修奉乐县,太庙合造三十六架,臣今参议,请依古礼用二十架。伏自兵兴已来,雅乐沦缺,将为修奉,事实重难。变通宜务于酌中,损益当循于宁俭。臣闻诸旧史,昔武王定天下,至周公相成王,始暇制乐。魏初无乐器及伶人,后稍得豋歌会举之乐。明帝大明末,诏增益之。咸和中,鸠集遗逸,尚未有金石之音。至孝和太元中,四厢金石始备,郊祀犹不举乐。宋文帝元嘉九年,初调金石。二十四年,南郊始设豋歌,妙舞亦阙。孝武建元中,有司奏郊庙宜设备乐,始为详定。故后魏孝文太和初,司乐上书,陈乐章有阙,求集群官议定,广修器数,正立名品。诏虽行之,仍有残缺。隋文践祚,太常议正雅乐,九年之后,惟奏黄钟一宫,郊庙止用一调。其馀声律,皆不复通。高祖受隋禅,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武德九年,命太常考正雅乐。贞观二年,考毕上奏。盖其事体大,故历代不能速成。伏以俯逼郊天,式修雅乐,必将集事,须务相时。今者帑藏未充,贡奉多阙,凡货刀,不易方圆,制度之间,亦宜撙节。臣伏惟《仪礼》宫悬之制,陈镈钟二十架,当十二辰之位。甲、丙、庚、壬,各设编钟一架;乙、丁、辛、癸,各设编磬一架,合为二十架。树建鼓于四隅。当乾、坤、艮、巽之位,以象二十四气。宗庙、殿庭、郊丘、社稷,皆用此制,无闻异同。周、汉、魏、晋、宋、齐六朝,并祇用二十架。隋氏平陈,检梁故事,乃设三十六架。国初因之不改。高宗皇帝初成蓬莱宫,充庭七十二架,寻乃省之。则簨簴架数太多,本近于侈。止于二十架,正协礼经。兼今太庙之中,地位甚狭,百官在列,万舞充庭,虽三十六架具存,亦施为不得。庙庭难于,改易开广,乐架不可重沓铺陈。今请依周、汉、魏、晋、宋、齐六代故事,用二十架。从之。古制,雅乐宫县之下,编钟四架,十六口。近代用二十四口,正声十二,倍声十二,各有律吕,凡二十四声。豋歌一架,亦二十四钟。雅乐沦灭,至是复全。
乾宁四年,制《菩萨蛮》词。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乾宁四年春正月丁丑朔,车驾在华州。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菩萨蛮》词,覃王已下并有属和。
光化 年,制赞成功曲。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本纪》:光化三年十一月乙酉朔。庚寅,左右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废昭宗,幽于东内问安宫。十二月乙卯朔。癸未夜。护驾盐州都将孙德昭、周承诲、董彦弼以兵攻刘季述。破钥,帝方得出。
《册府元龟》: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宁殿,帝自制曲,名曰赞成功。〈按光化止三年,无四年也。此云四年,岂天福元年耶。俟参考〉
〈注〉时中官刘季述幽帝于西内。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季述,昭宗反正,乃制曲以褒之。又作樊哙排难戏,以乐焉〈按上《本纪》幽帝于东内,此云西内,两说互异。并存,以备参考〉
哀帝天祐元年,昭宗祔庙用咸宁之舞。
《唐书·哀帝本纪》:天祐元年八月丙午,即位。按《册府元龟》:元年,昭宗祔太庙,太常礼院撰定酌献,用咸宁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