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二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二十卷目录

 冠服部汇考四
  北魏〈道武帝天兴一则 孝文帝太和三则 孝明帝熙平一则 正光一则 孝静帝天平一则〉
  北齐〈武成帝河清一则〉
  北周〈总一则 武帝保定一则 建德三则 宣政一则 宣帝大象二则〉
  隋〈高祖开皇一则 炀帝大业二则〉

礼仪典第三百二十卷

冠服部汇考四

北魏

道武帝天兴六年,诏有司制冠服。
《北魏书·道武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祖天兴六年,诏有司制冠服,随品秩各有差,时事未暇,多失古礼。
孝文帝太和十年,始考旧典,以制冠服,服衮冕,以朝飨万国。
《北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十年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 按《礼志》:太和中,始考旧典,以制冠服,百寮六宫,各有差次。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北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北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孝明帝熙平二年,从国子议定五时之冠,如汉晋制用帻。
《北魏书·孝明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熙平元年九月,侍中、仪同三司崔光表:奉诏定五时朝服,案北京及迁都以来,未有斯制,辄勒礼官详据。太学博士崔瓒议云:《周礼》《礼记》,三冠六冕,承用区分,璅玉五䌽,配饰亦别,都无随气春夏之异。唯《月令》有青旂、赤玉、黑衣、白辂,随四时而变,复不列弁冕改用之元黄。以此而推,五时之冠,《礼》既无文,若求诸正典,难以经證。案司马彪《续汉书舆服》《祭祀志》云:迎气五郊,自永平中以《礼谶》《月令》迎气服色,因采元始故事,兆五郊于洛阳。又云五郊衣帻,各如方色。又《续汉礼仪志》:立春,京都百官,皆著青衣,服青帻。秋夏悉如其色。自汉逮于魏晋,迎气五郊,用帻从服,改色随气。斯制因循,相承不革,冠冕仍旧,未闻有变。今皇魏宪章前代,损益从宜。五时之冠,愚谓如汉晋用帻为允。灵太后令曰:太傅博学,洽通多识,前载既综朝仪,弥悉其事,便可咨访,以决所疑。二年九月,太傅、清河王怿、给事黄门侍郎韦延祥奏:谨案前敕,制五时朝服,尝访国子议其旧式。太学博士崔瓒等议:自汉逮于魏晋,迎气五郊,用帻从服,改色随气。斯制因循,相承不革,冠冕仍旧,未闻有变。今皇魏宪章前代,损益从宜。五时之冠,谓如汉晋用帻为允。尚书以礼式不经,请访议事,奉敕付臣,今加考决。臣以为帝王服章,方为万世则,不可轻裁。请更集礼官下省定议,蒙敕听许。谨集门下及学官以上四十三人,寻考史传,量古校今,一同国子前议。帻随服变,冠冕弗改。又四门博士臣王僧奇、蒋雅哲二人,以为五时冠冕,宜从衣变。臣等谓从国子前议为允。灵太后令曰:依议。
正光二年,诏议章服之制。
《北魏书·孝明帝本纪》:正光二年十二月甲戌,诏司徒崔光、安丰王延明议定服章。 按《礼志》:高祖早世升遐,犹未周洽。肃宗时,又诏侍中崔光、安丰王延明及在朝名学更议之,条章粗备焉。
孝静帝天平元年十二月,诏内外解严,百官悉用雅服。
《北魏书·孝静帝本纪》:天平元年十一月,兖州刺史樊子鹄、南青州刺史大野拔据瑕丘反。庚寅,车驾至邺。十二月庚午,诏内外解严,百司悉依旧章,从容雅服,不得以矛钐从事。

北齐

武成帝河清 年,定冠服之制。
《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礼仪志》:自晋左迁,中原礼仪多阙。后魏天兴六年,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旧制。至太和中,方考故实,正定前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及至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及后齐因之。河清中,改易旧物,著令定制云。 乘舆,平冕,黑介帻,垂白珠十二旒,饰以五采玉,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玉笄。白玉玺,黄赤绶,五采,黄赤缥绿绀,纯黄质,长二丈九尺,五百首,广一尺二寸。小绶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衮服,皂衣,绛裳,裳前三幅,后四幅,织成为之,十二章,缘绛中单,织成绲带,朱绂,佩白玉,带鹿卢剑,绛裤袜,赤舄。未加元服,则空顶介帻。又有通天金博山冠,则绛纱袍,皂缘中单。其五时服,则五色介帻,进贤五梁冠,五色纱袍。又有远游五梁冠,并不通于下。四时祭庙、圆丘、方泽、明堂、五郊、封禅、大雩、出宫行事、正旦受朝及临轩拜王公,皆服衮冕之服。还宫及斋,则服通天冠。藉田则冠冕,璪十二旒,佩苍玉,黄绶,青带,青袜,青舄。拜陵则黑介帻,白纱单衣。释奠则服通天金博山冠,元纱袍。春分朝日,则青纱朝服,青舄,秋分夕月,则白纱朝服,缃舄,俱冠五梁进贤冠。合朔,服通天金博山冠,绛纱袍。季秋讲武、出征告庙,冠武弁,黄金附蝉,左貂。祃类宜社,武弁,朱衣。纂严升殿,服通天金博山冠,绛纱袍。入温、凉室,冠武弁,右貂附蝉,绛纱服。征还饮至,服通天冠。庙中遣上将,则衮冕,还宫则通天金博山冠。赏祖罚社,则武弁,左貂附蝉。元日、冬至大小会,皆通天金博山冠。四时畋、出宫,服通天冠,并赤舄。明堂则五时俱通天冠,各以其色服。东、西堂举哀,服白帢。 皇太子平冕,黑介帻,垂白珠九旒,饰以三采玉,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金玺,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纯朱质,长二丈一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绶长三尺二寸,与绶同色,而首半之。衮服,同乘舆而九章,绛绂,佩瑜玉,玉具剑、火珠标首,绛裤袜,赤舄。非谒庙则不服。未加元服,则空顶黑介帻,双童髻,双玉导。中舍人执远游冠以从。其远游三梁冠,黑介帻,翠緌缨,绛纱袍,皂缘中单,黑舄。大朝所服,亦服进贤三梁冠,黑介帻,皂朝服,绛缘中单,元舄。为官臣举哀,白帢,单衣,乌皮履。未加元服,则素服。 诸公卿平冕,黑介帻,青珠为旒,上公九,三公八,诸卿六,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衣皆元上纁下。三公山龙八章,降皇太子一等,九卿藻火六章,唯郊祀天地宗庙服之。 远游三梁,诸王所服。其未冠,则空顶黑介帻。开国公、侯、伯、子、男及五等散爵未冠者,通如之。 进贤冠,文官二品以上,并三梁,四品以上,并两梁,五品以下,流外九品以上,皆一梁。致事者,通著委貌冠。主兵官及侍臣,通著武弁。侍臣加貂珰。御史、大理著法冠。诸谒者、太子中导客舍人,著高山冠。宫门仆射、殿门吏、亭长、太子率更寺、宫门督、太子内坊察非吏、诸门吏等,皆著却非冠。羽林、武贲,著鹖冠。录令以下,尚书以上,著纳言帻。又有赤帻,卑贱者所服。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赤介帻,对朝服。贱者平巾,赤帻,示威武,以助于阳也。止雨亦服之。请雨则服缃帻,东耕则服青帻,凡人则服绿帻。 百官朝服公服,皆执手版。尚书录令、仆射、吏部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朝服缀紫荷,录令、左仆射左荷,右仆射、吏部尚书右荷。七品以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笔。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职,并不簪。朝服,冠、帻各一,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袖,皂襈,革带,曲领,方心,蔽膝,白笔、舄、袜,两绶,剑佩,簪导,钩䚢,为具服。七品以上服也。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䚢,谓之从省服。八品以下,流外四品以上服也。 流外五品以下,九品以上,皆著褠衣为公服。 皇后助祭朝会以袆衣,祠郊禖以褕狄,小宴以阙狄,亲蚕以鞠衣,礼见皇帝以展衣,宴居以褖衣。六服俱有蔽膝、织成绁带。内外命妇从五品以上,蔽髻,唯以数花钗多少为品秩。二品以上金玉饰,三品以下金饰。内命妇、左右昭仪、三夫人视一品,假髻,九钿,金章,紫绶,服褕翟,双佩山元玉。九嫔视三品,五钿蔽髻,银章,青绶,服鞠衣,佩水苍玉。世妇视四品,三钿,银印,青绶,服展衣,无佩。八十一御女视五品,一钿,铜印,墨绶,服褖衣。又有宫人女官服制,第二品七钿蔽髻,服阙翟;三品五钿,鞠衣;四品三钿,展衣;五品一钿,褖衣;六品褖衣;七品青纱公服。俱大首髻。八品、九品,俱青纱公服,偏髾髻。皇太子妃,假髻,步摇,九钿,服褕翟。从蚕则青纱公服。
外命妇一品、二品,七钿蔽髻,服阙翟。三品五钿,服

鞠衣。四品三钿,服展衣。五品一钿,服褖衣。内外命妇、宫人女官从蚕,则各依品次,还著蔽髻,皆服青纱公服。如外命妇,绶带鞶囊,皆准其夫公服之例。百官之母诏加太夫人者,朝服公服,各与其命妇服同。

北周

北周制设司服之官,掌天子十二服,诸侯公孤以下有差。
《隋书·礼仪志》: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祀昊天上帝,则苍衣苍冕;祀东方上帝及朝日,则青衣青冕;祀南方上帝,则朱衣朱冕;祭皇地祇、祀中央上帝,则黄衣黄冕;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则素衣素冕;祀北方上帝,祭神州、社稷,则元衣元冕;享先王、加元服、纳后、朝诸侯,则象衣象冕。十有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在衣,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六章在裳,凡十二等。享诸先帝、大贞于龟、食三老五更、享诸侯、耕藉,则服衮冕,自龙已下,凡九章十二等。宗彝已下五章在衣,藻、火已下四章在裳,衣重宗彝。祀星辰、祭四望、视朔、大射、飨群臣、巡牺牲、养国老,则服山冕,八章十二等。衣裳各四章,衣重火与宗彝。群祀、视朝、临太学、入道法门、宴诸侯与群臣及燕射、养庶老、适诸侯家,则服鷩冕,七章十二等。衣三章,裳四章,衣重三章。衮、山、鷩三冕,皆裳重黼黻,俱十有二等。通以升龙为领褾。冕通十有二旒。巡兵即戎,则服韦弁,谓以𩎟韦为弁,又以为裳衣也。田猎行乡畿,则服皮弁,谓以鹿子皮为弁,白布衣而素裳也。皇帝凶服斩衰。父母之丧上下达其吊服,锡衰以哭三公,缌衰以哭诸侯。
皆十五升抽其半。锡者,浣其布,不浣其缕,哀在内,缌者,浣其缕,不浣其布,哀在外也。

疑衰以哭大夫皆素弁,环绖。凡大疫、大荒、大灾则素服缟冠。 诸公之服九:一曰方冕。二曰衮冕,九章,宗彝已上五章在衣,藻已下四章在裳。三曰山冕,八章,衣裳各四章,衣重宗彝,为九等。四曰鷩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衣重火与宗彝。五曰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宗彝及藻,裳重黻。六曰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藻粉米,裳重黼黻。山冕已下俱九等,皆以山为领褾,冕俱九旒。七曰韦弁。八曰皮弁。九曰元冠。
诸侯服,自方冕而下八,无衮冕。山冕八章,衣裳各

四章。鷩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衣重宗彝。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衣重藻,裳重黻。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鷩冕已下俱八等,皆以华虫为领褾。冕俱八旒。 诸伯服,自方冕而下七,又无山冕。鷩冕七章,衣三章,裳四章。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裳重黻。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裳重黼黻。火冕已下俱七等,皆以火为领褾。冕俱七旒。 诸子服,自方冕而下六,又无鷩冕。火冕六章,衣裳各三章。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裳重黻。毳冕已下俱六等,皆以宗彝为领褾。冕俱六旒。 诸男服,自方冕而下五,又无火冕。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以藻为领褾。冕五旒。
三公之服九:一曰祀冕。二曰火冕,六章,衣裳各三

章,衣重宗彝与藻,裳重黻。三曰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四曰藻冕,四章,衣裳俱二章,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五曰绣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俱九等,皆以宗彝为领褾。六曰爵弁。七曰韦弁。八曰皮弁。九曰元冠。三孤之服,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毳冕五章,衣三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藻冕四章,衣裳各二章,衣重藻与粉米,裳重黼黻,俱八等,皆以藻为领褾。绣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八等。
公卿之服,自祀冕而下七,无毳冕。藻冕四章,衣裳

各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七等,皆以粉米为领褾,各七。绣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黻,为七等。 上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六,又无藻冕。绣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裳重黼,为六等。
中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五,又无皮弁。绣冕三章,

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为五等。 下大夫之服,自祀冕而下四,又无爵弁。绣冕三章,衣一章,裳二章,衣重粉米,为四等。 士之服三:一曰祀弁,二曰爵弁,三曰元冠。
元冠皆元衣。其裳,上士以元,中士以黄,下士杂裳,谓前元后黄也。

庶士之服一:元冠。
庶士,庶人在官,府史之属。其服缁衣裳。

后令文武俱著常服,冠形如魏帢,无簪有缨。其凶服皆与庶人同。其吊服,诸侯于其卿大夫,锡衰;同姓,缌衰;于士,疑衰。其当事则弁绖,否则皮弁。公孤卿大夫之吊服,锡衰弁绖,皮弁亦如。士之吊服,疑衰素裳,当事弁绖,否则徒弁。 皇后衣十二等。其翟衣六,从皇帝祀郊禖,享先皇,朝皇太后,则服翚衣。素质,五色。祭阴社,朝命妇,则服衣。青质,五色。祭群小祀,受献玺,则服鷩衣。采桑则服衣。从皇帝见宾客,听女教,则服鵫衣。食命妇,归宁,则服翐衣。俱有十二等,以翚雉为领褾,各有二。临妇学及法道门。 命妇,有时见命妇,则苍衣。春斋及祭还,则青衣。夏斋及祭还,则朱衣。采桑斋及采桑还,则黄衣。秋斋及祭还,则素衣。冬斋及祭还,则元衣。自青衣而下,其领褾以相生之色。诸公夫人九服,其翟衣雉皆九等,俱以雉为领褾,各九。自衣以下五,曰衣,鷩衣、衣、鵫衣、衣,并朱衣、黄衣、素衣、元衣而九。自朱衣而下,其领褾亦同用相生之色。 诸侯夫人,自鷩而下八。其翟衣雉皆八等,俱以鷩雉为领褾。无衣。 诸伯夫人,自而下七。其翟衣雉皆七等,俱以雉为领褾,又无鷩衣。
诸子夫人,自鵫而下六。其翟衣俱以鵫雉为领褾。

又无衣。 诸男夫人,自而下五。其翟衣雉皆五等,俱以雉为领褾。又无鵫衣。 三妃,三公夫人之服九:一曰衣,二曰鵫衣、三曰衣,四曰青衣,五曰朱衣,六曰黄衣,七曰素衣,八曰元衣,九曰髾衣。华皆九树。其雉衣亦皆九等,以雉为领褾,各九。 三,三孤之内子,自鵫衣而下八。雉衣皆八等,以鵫雉为领褾,各八。 六嫔,六卿之内子,自衣而下七。雉衣皆七等,以雉为领褾,各七。 上媛,上大夫之孺人,自青衣而下六。 中媛,中大夫之孺人,自朱衣而下五。 下媛,下大夫之孺人,自黄衣而下四。 御婉士之妇人,自素衣而下三。 中宫六尚,一曰緅衣。其色赤而微元。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馀常服,曰私衣。皇后华皆有十二树。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数为之节。三妃,三公夫人已下,又各依其命。一命再命者,又俱以三为节。 皇后及诸侯夫人之服,皆舄履。三妃,三公夫人已下,翟衣则舄,其馀皆屦。舄、履各如其裳之色。 皇后之凶服,斩衰、齐衰,降旁期已下吊服。为妃、嫔、三公之夫人、孤卿内子之丧,锡衰。
锡者,十五升去其半。无事其缕,有事其布,哀在内也。

为诸侯夫人之丧,缌衰。
缌亦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哀在外也。

为媛、御婉及大夫孺人、士之妇人之丧,疑衰。
十四升,疑于吉。

皆吉笄,无首。
象笄,去首饰。

太阴亏则素服。
荡天下之阴事。

诸侯之夫人及三妃与三公之夫人已下凶事,则五衰。
自缌已上皆服之。

其吊,诸侯夫人于卿之内子、大夫孺人,锡衰。于己之同姓之臣,缌衰。于士之妇人,疑衰。皆吉笄,无首。其三妃以下及媛,三公夫人以下及孺人,其吊服锡衰。御婉及士之妇人,吊服疑衰,疑衰同笄。
九族已下皆骨笄。

韠,皇帝三章,龙、火、山;诸侯二章,去龙;卿大夫一章,以山。皆织䌽以成之。 皇帝之组绶以苍,以青,以朱,以黄,以白,以元,以纁,以红,以紫,以緅,以碧,以绿,十有二色。诸公九色,自黄以下。诸侯八色,自白以下。诸伯七色,自元以下。诸子六色,自纁以下。诸男五色,自红以下。三公之绶,如诸公。三孤之绶,如诸侯。六卿之绶,如诸伯。上大夫之绶,如诸子。中大夫之绶,如诸男。下大夫之绶,自紫以下。士之绶,自緅以下。其玺印之绶,亦如之。
武帝保定四年,百官始执笏,常服上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
《北周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隋书·礼仪志》云云。
建德三年春正月丙子,初服短衣。
《北周书·武帝本纪》云云。
建德六年,严衣服之制。
《北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六年九月戊寅,初令民庶已上,唯听衣绸、绵绸、丝布、圆绫、纱、绢、绡、葛、布等九种,馀悉停断。朝祭之服,不拘此例。
建德 年,制折上巾。
《北周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杜佑·通典》:后汉郭林宗行遇雨,沾巾角折。后周武帝建德中,因制折上巾。
宣政元年,初服常冠。
《北周书·武帝本纪》:宣政元年三月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文献通考》:武帝初服常冠,以皂纱全幅向后幞发,仍裁为四脚。
宣帝大象元年正月,受朝,始服汉魏衣冠。二月,帝自称天元皇帝,冕服以二十四为节。
《北周书·宣帝本纪》:大象元年正月癸巳,受朝于路门,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二月,帝传位于皇太子衍。自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冕有二十四旒,车服旗鼓,皆以二十四为节。
《文献通考》:宣帝既传位于太子。自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冕二十四旒,车服旗鼓,皆加于前王之数。既自比上帝,不欲群臣同己。常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弁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
大象二年三月,诏天台侍卫官,服品色衣,内外命妇皆执笏。
《北周书·宣帝本纪》:大象二年三月庚子,诏天台侍卫之官,皆著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壬寅,诏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伏。

高祖开皇元年,诏定冠服之制。
《隋书·高祖本纪》:开皇元年夏六月癸未,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为火色。其郊及社庙,依服冕之仪,而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令尚赤。戎服以黄。秋七月乙卯,上始服黄,百寮毕贺。 按《礼仪志》:高祖初即位,将改周制,乃下诏曰: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奕叶共遵,理无可革。然三代所尚,众论多端,或以为所建之时,或以为所感之瑞,或当其行色,因以从之。今虽夏数得天,历代通用,汉尚于赤,魏尚于黄,骊马元牡,已弗相踵,明不可改,建寅岁首,常服于黑。朕初受天命,赤雀来仪,兼姬周已还,于兹六代,三正回复,五德相生,总以言之,并宜火色。垂衣已降,损益可知,尚色虽殊,常兼前代。其郊丘庙社,可依衮冕之仪,朝会衣裳,宜尽用赤。昔丹乌木运,姬有大白之旂,黄星土德,曹乘黑首之马,在祀与戎,其尚恒异。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祭祀之服,须合礼经,宜集通儒,更可详议。太子庶子、摄太常少卿裴正奏曰:窃见后周制冕,加为十二,既与前礼数乃不同,而色应五行,又非典故。谨按三代之冠,其名各别。六等之冕,承用区分,璪玉五采,随班异饰,都无迎气变色之文。唯《月令》者,起于秦代,乃有青旂赤玉,白骆黑衣,与四时而色变,全不言于弁冕。五时冕色,《礼》既无文,稽于正典,难以经證。且后魏以来,制度咸阙。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故魏收论之,称为违古,是也。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者,已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乃有立夏衮衣,以赤为质,迎秋平冕,用白成形,既越典章,须革其谬。谨按《续汉书·礼仪志》云立春之日,京都皆著青衣,秋夏悉如其色。逮于魏、晋,迎气五郊,行礼之人,皆同此制。考寻故事,唯帻从衣色。今请冠及冕,色并用元,唯应著帻者,任依汉、晋。制曰:可。于是定令,采用东齐之法。 乘舆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笄。元衣,纁裳。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衣重宗彝,裳重黼黻,为十二等。衣褾、领织成升龙,白纱内单,黼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䚢,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以朱,下以绿。韨随裳色,龙、火、山三章。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元组。双大绶,六采,元黄赤白缥绿,纯元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舄加金饰。祀圆丘、方泽、感帝、明堂、五郊、雩、蜡、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藉田、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加元服、纳后、正月受朝临轩拜王公,则服之。 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剑、佩、绶、舄,与上同。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朔日受朝、元会及冬会、诸祭还,则服之。 武弁,金附蝉,平巾帻,馀服具服。讲武、出征、四时蒐狩、大射、祃、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则服之。黑介帻,白纱单衣,乌皮履,拜陵则服之。 白纱帽,白练裙襦,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皆服之。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举哀则服之。 皇帝临臣之丧,三品以上,锡衰;五等诸侯,缌衰;四品已下,疑衰。 皇太子衮冕,垂白珠九旒,青纩充耳,犀笄。元衣,纁裳。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织成为之。白纱内单,黼领,青褾、襈、裾。革带,金钩䚢,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绿。韨随裳色,火、山二章。玉具剑,火珠镖首。瑜玉双佩,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朱袜,赤舄,以金饰。侍从皇帝祭祀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远游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缨翠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靺,舄。其革带、剑、佩、绶与上同。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谒庙、还宫、元日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远游冠,公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䚢,假带,方心。纷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其绶。金缕鞶囊,袜履。五日常朝,则服之。 白帢,单衣,乌皮履,为宫臣举哀,则服之。 皇太子临吊三师、三少,则锡衰;宫臣四品已上,缌衰;五品已下,疑衰。 衮冕,青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自此已下,缨皆如之。

服九章,同皇太子。王、国公、开国公初受册,执贽,入朝,祭,亲迎,则服之。三公助祭者亦服之。 鷩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八旒者,重宗彝。侯、伯初受册,执贽,入朝,祭,亲迎,则服之。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六旒者裳重黻子、男初受册,执贽,入朝,祭,亲迎,则服之。冕,三品七旒,四品六旒,五品五旒。服三章。七旒者,衣粉米一章为三重,裳黼、黻二章各二重。六旒者,减黼一重。五旒者,又减黻一重。正三品已下,从五品已上,助祭则服之。自王公已下服章,皆绣为之。祭服冕,皆簪导、青纩充耳。元衣,纁裳,白纱内单,黼领。
冕已下,内单青领。
青褾、襈、裾。革带,钩䚢,大带。王、三公及公、侯、伯、子、男,素带,不朱里,皆纰其外,上以朱,下以绿。正三品已下,从五品已上,素带,纰其垂,外以元,内以黄。纽约皆用青组。

朱韨。
凡韨皆随裳色,衮、鷩、毳,火、山二章。,山一章。

剑,佩,绶,袜,赤舄。 爵弁,元缨无旒,从九品已上,助祭,则服之。其制服簪导,元衣、纁裳无章,白绢内单,青领、褾、襈、裾,革带,大带。
练带纰其垂,内外以缁,纽约用青组。

爵韠,袜,赤履。武弁,平巾帻,诸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珥,右者右珥。远游三梁冠,黑介帻,诸王服之。 进贤冠,黑介帻,文官服之。从三品已上三梁,从五品已上两梁,流内九品已上一梁。 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 高山冠,谒者服之。却非冠,门者及禁防伺非服之。 黑介帻,平巾黑帻,应服者,并上下通服之。庖人则绿帻。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上下通服之。 委貌冠,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皆深衣,青领,乌皮履。国子太学四门生服之。
朝服,冠,帻簪导,白笔,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皂领、袖,

早襈,革带,钩,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绶,剑,佩。从五品已上,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则服之。六品已下,从七品已上,去剑、佩、绶,馀并同。自馀公事,皆从公服。亦名从省服。 冠,帻,簪导,绛纱单衣,革带,钩䚢,假带,方心,袜,履,纷,鞶囊。从五品已上服之。 绛褠衣公服。
褠衣即单衣之不垂胡也。袖狭,形直如褠内。馀同从省。

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服之。 绶,王,纁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纯朱质,纁文织,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公,元朱绶,四采,元赤缥绀,纯朱质,元文织,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侯、伯,青朱绶,四采,青赤白缥,纯朱质,青文织,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子、男,素朱绶,三采,青赤白,纯朱质,白文织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广七寸。正、从一品,绿綟绶,四采,绿紫黄赤,纯绿质,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从三品已上,紫绶,三采,紫黄赤,纯紫质,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及正、从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质,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广七寸。正、从五品,墨绶,二采,青绀,纯绀质,长一丈二尺,百首,广六寸。自王公已下,皆有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正、从一品,施二玉环,已下不合。其有绶者则有纷,皆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各随其绶色。 鞶囊二品已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及开国男银缕,五品䌽缕。官无绶者,则不合剑佩。一品及五等诸侯,并佩山元玉。五品已上,佩水苍玉。 年高致仕及以理去官,被召谒见,皆服前官从省服。州郡秀孝,试见之日,皆假进贤一梁冠,绛公服。隐居道素之士,被召入谒见者,黑介帻,白单衣,革带,乌皮履。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大将

军,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裤褶,金玳瑁装两裆甲。唯左右武卫大将军执赤柽杖。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将军、领左右将军、左右监门卫将军、太子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内等率、左右监门郎将及诸副率,并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裤,金装两裆甲。唯左右武卫将军、太子左右宗卫率,执白檀杖。 直阁将军、直寝、直斋、太子直阁,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绛衫,大口裤褶,银装两裆甲。
皇后首饰,花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妇,并九树。侯夫人,二品命妇,并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并七树。子夫人,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四品已上官命妇,并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树。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树。
自皇后以下,小花并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也。

皇后袆衣。
深青织成为之。为翚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

青纱内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
随裳色,用翟为章,三等。

大带。
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

以青衣,革带,青袜、舄。
鸟加金饰。

白玉佩,元组、绶。
章采尺寸,与乘舆同。

祭及朝会,凡大事则服之。鞠衣,黄罗为之。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舄,随衣色。馀与袆衣同,唯无雉。亲蚕则服之。
应服者皆以助祭。
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去花、大带及佩绶。以礼
见皇帝,则服之。朱衣,绯罗为之,制如青衣。宴见宾客则服之。
皇太后服与皇后同。皇太子妃褕翟。
青织成为之。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

青纱内单,黼领,罗縠褾、襈,蔽膝。
随衣色,以摇翟为章,三等。

大带。
随衣色,下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

以青衣,革带,青袜、舄。
舄加金饰。

瑜玉佩,纯朱绶。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

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侯伯夫人,服褕翟。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绣为之。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为九等,侯夫人八等,伯夫人七等。

子、男夫人,服阙翟。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绯罗为之。刻赤缯为翟形,不绣,缀于服上。子夫人六等,男夫人五等。

诸王、公、侯、伯、子、男之母,与妃、夫人同。其郡县君,各视其夫及子。若郡县君品高及无夫、子者,准品。 嫔及从三品已上官命妇,青服。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制与褕翟同,青罗为之,唯无雉。

世妇及皇太子昭训,从五品以上官命妇,服青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之。 女御及皇太子良媛,朱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之。
制与青服同,去佩绶。

六尚,朱丝布公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之。六司、六典及皇太子三司、三典、三掌,青纱公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之。 佩绶,嫔同九卿,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同五品,公主、王妃同诸王,三师、三公、五等国夫人及从五品已上官命妇,皆准其夫。无夫者准品。定令讫。
炀帝大业二年,诏定冠服之制。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二年二月丙戌,诏尚书令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大将军宇文恺、内史侍郎虞世基、礼部侍郎许善心制定舆服。上常服,皮弁十有二琪,文官弁服,佩玉,武官平巾帻,裤褶,三品已上给槊。下至胥吏,服色皆有差。非庶人不得戎服。 按《礼仪志》:高祖元正朝会,方御通天服,郊丘宗庙,尽用龙衮衣,大裘毳,皆未能备。至平陈,得其器物,衣冠法服,始依礼具。然皆藏御府,弗服用焉。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及大业二年,炀帝始诏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基、给事郎许善心、仪曹郎袁朗等,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差等。若先所有者,则因循取用,弘等议定乘舆服,合八等焉。 大裘冕之制,案《周礼》,大裘之冕,无旒。《三礼衣服图》:大裘而冕,王祀昊天上帝及五帝之服。至秦,除六冕,唯留元冕。汉明帝永平中,方始创制。董巴《志》云:汉六冕同制皆阔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于是遂依此为大裘冕制,青衣,朱里,不施旒纩,不通于下。其大裘之服,案《周官》注羔裘也。其制,准《礼图》,以羔正黑者为之,取同色绘以为领袖。其裳用纁,而无章饰,绛袜,赤舄。祀圆丘、感帝、封禅、五郊、明堂、雩、蜡,皆服之。 衮冕之制,案《礼·玉藻》十有二旒。《大戴礼》云:冕而加旒,以蔽明也,琇纩塞耳,以蔽聪也。又《礼含文嘉》:前后邃延,不视邪也,加以黈纩,不听谗也。三王之冕,既不通制,故夫子云:行夏之时,服周之冕。今以采綖贯珠,为旒十二。邃延者,出冕前后而下垂之,旒齐于膊,纩齐于耳,组为缨,玉笄导。其为服之制,案《释名》云:衮,卷也,谓画龙于上也。是时虞世基奏曰:后周故事,升日月于旌旗,乃阙三辰,而章无十二。但有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乃与三公不异。开皇中,就里欲生分别,故衣重宗彝,裳重黼黻,合重二物,以就九章,为十二等。但每一物,上下重行。衮服用九,鷩服用七,今重此三物,乃非典故。且周氏执谦,不敢负于日月,所以缀此三象,惟施太常,天王衮衣,章乃从九。但天子譬日,德在照临,辰为帝位,月主正后,负此三物,合德齐明,自古有之,理应无惑。周执谦道,殊未可依,重用宗彝,又乖法服。今准《尚书》:予欲观古人之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具依此,于左右膊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又近代故实,依《尚书大传》: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绘;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以此相间,而为五采。郑元议已自非之,云:五采相错,非一色也。今并用织成于绣,五色错文。准孔安国,衣质以元,加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而备十二也。衣褾、领上各帖升龙,汉、晋以来,率皆如此。既是先王法服,不可乖于夏制,徵而用之,理将为允。墨敕曰:可。承以单衣。又按董巴《舆服志》宗庙冕服云:绛领、袖为内单衣。又《车服杂记》曰:天子释奠、郊祭而单衣,以绛缘。今用白纱为内单,黼领,绛褾,青裾及襈。革带,玉钩䚢,大带朱里,纰其外。纽约用组,上加朱。又按《说文》:韠,韨也。所以蔽前。《礼记》曰:有虞氏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郑元曰:冕之韨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汤至周,增以文饰。《礼记》曰:君朱韠。郑曰:韠象裳色。今依《白虎通注》,以蔽裳前,上阔一尺,象天数也;下阔二尺,象地数也;长三尺,象三才也;加龙章山火,以备三代之法也。于是制衮冕之服,元衣,纁裳,合九章为十二等。白纱内单,黼领,青褾、襈。革带,玉钩䚢,大带,韨,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元组,大、小绶。朱袜,赤舄,舄饰以金。宗庙、社稷、藉田、方泽、朝日、夕月、遣将授律、征还饮至、加元服、纳后、正冬受朝、临轩拜爵,皆服之。通天冠之制,案董巴《志》:冠高九寸,形正竖,顶少邪却,后乃下直为铁卷梁,前有高山。故《礼图》或谓之高山冠也。《晋起居注》,成帝咸和五年,制诏殿内曰:平天、通天冠,并不能佳,可更修理之。虽在《礼》无文,故知天子所冠,其来久矣。又徐氏《舆服注》曰: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徐爰亦曰:博山附蝉,谓之金颜。今制依此,不通于下,独天子元会临轩服之。其服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裾、襈,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剑、佩、绶、舄、革带,皆与上同。元冬飨会、诸祭还,则服之。四时视朔,则内单、领、襈,各随其方色。唯秋方色白,以绿代之。 远游冠之制,案《汉杂事》曰:太子诸王服之。故《淮南子》曰:楚庄王冠通梁,组缨。注云:通梁,远游也。晋令:皇太子诸王,给远游冠。徐氏《杂注》曰:天子杂服,远游五梁。太子诸王三梁。董巴《志》曰: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帻上。今制依此,天子加金博山,九首,施珠翠,黑介帻,金缘,以承之。翠緌缨,犀簪导。太子亲王加金附蝉,宗室王去附蝉,并不通于庶姓。其乘舆远游冠服,白纱单衣,承以裙襦,乌皮履。拜山陵则服之。 武弁之制,按徐爰《宋志》,谓笼冠是也。《礼图》曰:武士服之。董巴《舆服志》云:诸常侍、内常侍,加黄金附蝉、眊尾,谓之惠文冠。今制,天子金博山,三公已上玉冠枝,四品已上金枝。侍臣加附蝉,眊丰貂,文官七品已上眊白笔,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眊笔。其乘舆武弁之服,衣、裳、绶如通天之服。讲武、出征、四时蒐狩、大射、祃、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皆服之。 弁之制,按《五经通义》高五寸,前后玉饰。《诗》云:璯弁如星。董巴曰:以鹿皮为之。《尚书顾命》:四人綦弁,执戈。故知自天子至于执戈,通贵贱矣。《魏台访议》曰:天子以五采玉珠十二饰之。命参准此,通用乌漆纱而为之。天子十二琪,皇太子及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无琪。唯文官服之,不通武职。案《礼图》,有结缨而无笄导。少府少监何稠,请施象牙簪导。诏许之。弁加簪导,自兹始也。乘舆鹿皮弁服,绯大襦,白罗裙,金乌皮履,革带,小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白玉佩一只。视朝听讼则服之。凡弁服,自天子已下,内外九品已上,弁皆以乌为质,并衣裤褶。五品已上以紫,六品已下以绛。宿卫及在仗内,加两裆,螣蛇绛褠衣,连裳。典谒赞引,流外冗吏,通服之,以缦。后制鹿皮弁,以赐近臣。 帽,古野人之服也。董巴云: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帽皮。以此而言,不施衣冠明矣。案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著焉。相魏之时,著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开皇初,高祖常著乌纱帽,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今复制白纱高屋帽,其服,练裙襦,乌皮履。宴接宾客则服之。 白帢,案《傅子》: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之。盖自魏始也。《梁令》,天子为朝臣等举哀则服之。今亦准此。其服,白纱单衣,承以裙襦,乌皮履。举哀临丧则服之。 帻,案董巴云:起于秦人,施于武将,初为绛袙,以表贵贱焉。至汉孝文时,乃加以高颜。孝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人见,乃始进帻。又董偃召见,绿帻傅鞲。《东观记》云:诏赐段颎赤帻大冠一具。故知自上已下,至于皂隶,及将帅等,皆通服之。今天子畋猎御戎,文官出游田里,武官自一品已下,至于九品,并流外吏色,皆同乌。厨人以绿,卒及驭人以赤,举辇人以黄。驾五辂人,逐其车色。承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帻。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其乘舆黑介帻之服,紫罗褶,南布裤,玉梁带,紫丝鞋,长靿靴。畋猎豫游则服之。 皇太子服六等,衮冕九旒,朱组缨,青纩珫耳,犀簪导。绀衣,纁裳,去日月星辰为九章。白纱内单,黼黻领,青褾、襈、裾。革带,金钩䚢,大带,韨二章,玉具剑。侍从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据晋咸宁四年故事,衣色用元,改用绀。旧章用织成,降以绣。玉具剑,故事以火珠镖首,改以白珠。开皇中,皇太子冕同天子,贯白珠。及仁寿元年,炀帝为太子,以白珠太逼,表请从青珠。于是太子衮冕与三公王等,皆青珠九旒。旒短不及膊,降天子二寸。 远游冠,金附蝉,加宝饰珠翠,九首,珠缨翠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袜,舄,革带,剑,佩,绶同衮冕。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珠翠,二首。谒庙还,元日、朔旦入朝,释奠,则服之。始后周采用《周礼》,皇太子朝贺,皆衮冕九章服。开皇初,自非助祭,皆冠远游冠。至此,牛弘奏云:皇太子冬正大朝,请服衮冕。帝问给事郎许善心曰:太子朝谒,著远游冠,有何典故。对曰:晋令皇太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至宋泰始六年,更议仪注,仪曹郎丘仲起议:案《周礼》,公自衮冕已下,至于卿大夫之元冕,皆其朝聘之服也。伏寻古之公侯,尚得服衮,以入朝见,况皇太子储副之尊,谓宜式遵盛典,服衮朝贺。兼左丞陆澄议:服冕以朝,实著经典,自秦除六冕之制,后汉始备古章。魏、晋以来,非祀宗庙,不欲令臣下服于衮冕,位为公者,必加侍官,故太子入朝,因亦不著。但承天作副,礼绝群后,宜遵前王之令典,革近代之陋制,皇太子朝,请服冕。自宋以下,始定此仪。至梁简文之为太子,嫌于上逼,还冠远游,下及于陈,皆依此法。后周之时,亦言服衮入朝。至于开皇,复遵魏、晋故事。臣谓衮冕之服,章玉虽差,一日而观,颇欲相类。臣子之道,义无上逼。故晋武帝太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著内侍之服,四年,又赐赵、燕、乐安王等散骑常侍之服。自斯以后,台鼎贵臣,并加貂珰武弁,故皇太子遂著远游,谦不逼尊,于理为允。帝曰:善。竟用开皇旧式。 远游三梁冠,从省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䚢,假带,方心,佩一只,纷长六尺四寸,阔二寸四分,色同于绶。金缕鞶囊,白袜,乌皮履,金饰。五日常朝则服之。
鹿皮弁,九琪,服绛罗襦,白罗裾,革带,履,袜,佩,纷,如

从省服。在宫听政则服之。 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裤,玉梁带,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白帢,素单衣,乌皮履。为宫臣举哀吊丧则服之。 诸王三公已下,为服之制,衮冕九章服。三公摄祭及诸王初受册、贽、入朝、助祭、亲迎,则服之。绶各依其色。 鷩冕,案《礼图》:王祭先公及卿之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新制依此。服七章。三品及公侯助祭则服之。 毳冕,案《礼图》:王祀四望山川之服。天子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子男服以助祭,五旒,用玉五十。新制依此。服五章。四品及伯助祭则服之。 冕,案《礼图》:王者祭社稷五祀之服。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孤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新制依此。服三章。五品及子男助祭则服之。 元冕,案《礼图》:王祭群小祀及视朝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诸侯服以祭其宗庙,三旒,用玉十八。新制依此。服三章。通给庶姓。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自制于家,祭其私庙。三品省衣粉米,加三重;裳黼黻,加二重。四品减黼一重,五品减黻一重。礼自元冕以上,加旒一等,天子祭祀,节级服之。 开皇以来,天子惟用衮冕,自鷩之下,不施于尊,具依前式。而六等之冕,皆有黈纩,黄绵为之,其大如橘。自皇太子以下,三犀导,青缨爵弁。案董巴《志》:同于爵形,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𠳲者也。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人服之。《礼》云:朱干玉戚,冕而舞《大夏》。此之谓也。《礼图》云:士助君祭服之,色如爵头,无旒有纩。新制依此。角为簪导,衣青,裳縓,并缦,无章。六品已下,皆通服之。远游冠服,王所服也。衣裳内单。如皇太子,佩山元玉,金章龟钮。宋孝建故事亦谓之玺,今文曰印。又并归于官府,身不自佩,例以铜易之。大绶四采,小绶同色,施二玉环,玉具剑,乌皮舄,舄加金饰。惟帝子宗室封国王者服之。 进贤冠,案《汉官》云: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两梁,千石以下一梁。梁别贵贱,自汉始也。董巴志释曰:如缁布冠,文儒之服也。前高七寸而却,后高三寸而立。王莽之时,以帻承之。新制依此。内外文官通服之。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两梁,九品已上一梁,用明尊卑之等也。其朝服,亦名具服。绛纱单衣,白纱内单,元领、裾、襈、袖,革带,金钩䚢,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舄。双佩、绶,如远游之色。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尽同,而绶依其品。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皆服之。六品、七品,去剑、佩、绶。八品、九品,去白笔、内单,而用履代舄。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名从省服。并乌皮履,去曲领、内单、白笔、蔽膝。开皇故事,亦去鞶囊、佩、绶。何稠请去大绶,而偏垂一小绶,缀于兽头鞶囊,独一只佩,正当于后。诏从之。一品已下,五品已上,同。 高山冠,案董巴《志》云:一曰侧注,谒者仆射之所服也。胡伯始以为齐王冠,秦灭齐,以赐谒者。《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冠似通天,乃毁变其形,除去卷筒,令如介帻。帻上加物,以象山峰,行人使者,通皆服之。新制参用其事,形如进贤,于冠前加三峰,以象魏制。谒者大夫已下服之。梁依其品。 獬豸冠,案《礼图》曰:法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如淳注《汉官》曰:惠,蝉也,细如蝉翼。今御史服之。《礼图》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应劭曰:古有此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为冠以象之。秦灭楚,以其冠赐御史。此即是也。开皇中,御史戴却非冠,而无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却非。御史大夫以金,治书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独御史、司隶服之。 巾,案《方言》云:巾,赵、魏间谓之承露。《郭林宗传》曰:林宗尝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此则野人及军旅服也。制有二等。今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故事,用全幅皂而向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 簪导,案《释名》云: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也。一曰笄。笄,系也,所以拘冠使不坠也。导,所以导擽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今依《周礼》,天子以玉笄,而导亦如之。又《史记》曰:平原君誇楚,为玳瑁簪。班固《与弟书》云:今遗仲升以黑犀簪。《士燮集》云:遣功曹史贡皇太子通天犀导。故知天子独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今并准是,惟弁用白牙笄导焉。 貂蝉,案《汉官》: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内书令亦同此。今宦者去貂,内史令金蝉右貂,纳言金蝉左貂。开皇时,加散骑常侍在门下者,皆有貂蝉,至是罢之。唯加常侍聘外国者,特给貂蝉,还则输纳于内省。 缨,案《仪礼》曰:天子朱缨,诸侯丹组缨。今冕,天子已下皆朱缨。又《尉缭子》曰:天子元缨,诸侯素缨。别尊卑也。今不用素,并从冠色焉。
佩,案《礼》,天子佩白玉。董巴、司马彪云:君臣佩玉,尊

卑有序,所以章德也。今参用杜夔之法,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元玉。自公已下,皆水苍玉。 绶,案《礼》:天子元组绶,侯伯朱组绶,大夫纯组绶,世子綦组绶。《汉官》云:萧何为相国,佩绿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长千石黑。今大抵准此。天子以双绶,六采,元黄赤白缥绿,纯元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阔一尺;双小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四玉环。开皇用三,今加一。皇太子,朱双绶,四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阔九寸;双小绶,长一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开皇用二,今加一。三公,绿綟绶,四采,绿黄缥紫,纯绿质,黄文织之,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阔九寸,与亲王绶俱施二玉环。诸王,纁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纯朱质,纁文织之,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阔九寸。公,元朱绶,四采,赤缥元绀,纯朱质,元文织之,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阔九寸。侯、伯,青朱绶,四采,青赤白缥,纯朱质,青文织之,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阔八寸。子、男,素朱绶,三采,青赤白,纯朱质,素文织之,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七寸。二品已上,纁紫绶,四采,纁紫赤黄,纯紫质,纁文织之,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八寸。三品,绀紫绶,四采,紫绀黄缥,纯紫质,绀文织之,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阔八寸。四品,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质,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七寸。五品,墨绶,二采,青绀,纯绀质,长一丈二尺,百二十首,阔六寸。自王公已下,皆有小绶二枚,色同大绶,而首半之。正、从一品,施二王环。凡有绶者,皆有纷,并长六尺四寸,阔二寸四分,随于绶色。 鞶囊,案《礼》:男鞶革,女鞶丝。《东观书》:诏赐邓遵兽头鞶囊一枚。班固《与弟书》:遗仲升兽头旁囊,金错钩也。古佩印皆贮悬之,故有囊称。或带于旁,故班氏谓为旁囊,绶印钮也。今虽不佩印,犹存古制,有佩绶者,通得佩之。无佩则不。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银织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綖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 革带,案《礼》博二寸。《礼图》曰:珰缀于革带。阮谌以为有章印则于革带佩之。《东观记》:杨赐拜太常,诏赐自所著革带。故知形制尊卑不别。今博三寸半,加金缕䚢,螳螂钩,以相拘带。自大裘至于小朝服,皆用之。 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蔡谟议云:大臣优礼,皆剑履上殿。非侍臣,解之。盖防刃也。近代以木,未详所起。东齐著令,谓为象剑,言象于剑。周武帝时,百官燕会,并带刀升座。至开皇初,因袭旧式,朝服登殿,亦不解焉。十二年,因蔡徵上事,始制凡朝会应登殿坐者,剑履俱脱。其不坐者,敕召奏事及须升殿,亦就席解剑乃登。纳言、黄门、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夹侍之官,则不脱。其剑皆真刃,非假。既合旧典,弘制依定。又准晋咸康元年定令故事,自天子已下,皆衣冠带剑。今天子则玉具火珠镖首,馀皆玉镖首。唯侍臣带剑上殿,自王公已下,非殊礼引升殿,皆就席解而后升。六品已下,无佩绶者,皆不带。 曲领,案《释名》,在单衣内襟领上,横以雍颈。七品已上有内单者则服之,从省服及八品已下皆无。 珽,案《礼》: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又《五经异义》:天子笏曰,珽珽直无所屈也。今制准此,长尺二寸,方而不折。以球玉为之。 诸建华、鵔鸃、鹖冠、委貌、长冠、樊哙、却敌、巧士、术氏、却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皇后服四等,有袆衣、鞠衣、青服、朱服。 袆衣,深青质,织成领袖,文以翚翟,五采重行,十二等。首饰花十二钿,小花眊十二树,并两博鬓。素纱内单,黼领,罗縠褾、襈,邑皆以朱。蔽膝随裳色,以緅为缘,用翟三章。大带随衣裳,饰以朱绿之锦,青缘。革带,青袜、舄,舄以金饰。白玉佩,元组,绶,章采尺寸同于乘舆。祭及朝会,凡大事皆服之。 鞠衣,黄罗为质,织成领袖,小花十二树。蔽膝,革带及舄,随衣色。馀准袆衣,亲蚕服也。 青服,去花、大带及佩绶,金饰履。礼见天子则服之。 朱服,制如青服。宴见宾客则服之。 贵妃、德妃、淑妃,是为三妃。服褕翟之衣,首饰花九钿,并二博鬓。金章龟钮,文从其职。紫绶,一百二十首,长一丈七尺,金缕织成兽头鞶囊,佩于阗玉。 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服阙翟之衣,首饰花八钿,并二博鬓。金章龟钮,文从其职。紫绶,一百首,长一丈七尺,金缕织成兽头鞶囊,佩采玉。 婕妤,银缕织成兽头鞶囊,首饰花七钿。他如嫔服。 美人、才人,服鞠衣,首饰花六钿,并二博鬓。银印圭钮,文从其职。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䌽缕织成兽爪鞶囊,佩水苍玉。 宝林,服展衣,首饰花五钿,并二博鬓。银印环钮,文如其职。艾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鞶囊,佩玉,同于婕妤。 承衣刀人、采女,皆服褖衣,无印绶。参准宋泰始四年及梁、陈故事,增损用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之衣,青质,五采织成为摇翟,以备九章。首饰花九钿,并二博鬓。金玺龟钮,文如其职。素纱内单,黼领,罗褾、襈,色皆用朱,蔽膝二章。大带,同袆衣,青绿革带,朱袜,青舄,舄加金饰。佩瑜玉,纁朱绶,一百六十首,长二丈,兽头鞶囊,凡大礼见皆服之。惟侍亲桑,则用鞠衣之服,花钿佩绶,与褕衣同。准宋孝建二年故事而增损之。 良娣,鞠衣之服,银印圭钮,文如其职。佩采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鞶囊。馀同世妇。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铜印环钮,文如其职。佩水苍玉,艾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鞶囊。自良娣等,准宋大明六年故事而损益之。 诸王太妃、妃、长公主、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妇,褕翟之服,绣为九章。首饰花九钿,佩山元玉,兽头鞶囊。绶同夫色。 公夫人,县主、二品命妇,亦服褕翟,绣为八章。首饰八钿。侍从亲桑,同用鞠衣。自此之下,佩皆水苍玉。 侯、伯夫人、三品命妇,亦服褕翟,绣为七章。首饰七钿。 子夫人、四品命妇,服阙翟之衣,刻赤缯为翟,缀于服上,以为六章。首饰六钿。 男夫人、五品命妇,亦服阙翟之衣,刻缯为翟,缀于服上,以为五章。首饰五钿。若当从侍亲桑,皆服鞠衣。议既定,帝幸脩文殿览之,乃令何稠、起部郎阎毗等造样上呈。二年总了,始班行焉,轩冕之盛,贯古今矣。三年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染干朝见,慕之,请袭冠冕。帝不许。明日,率左光禄大夫、褥但特勤阿史那职御,左光禄大夫、特勤阿史那伊顺,右光禄大夫、意利发史蜀胡悉等,并拜表,固请衣冠。帝大悦,谓弘等曰:昔汉制初成,方知天子之贵。今衣冠大备,足致单于解辫,此乃卿等功也。弘、恺、善心、世基、何稠、阎毗等赐帛各有差。
大业六年,诏从驾,官皆戎衣。
《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大业六年,诏从驾涉远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