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七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七十卷目录

 朝贺部汇考十四
  明二〈成祖永乐八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二则 英宗正统二则 代宗景泰三则 英宗天顺二则 宪宗成化六则 孝宗弘治七则 武宗正德三则 世宗嘉靖十二则 穆宗隆庆四则 神宗万历八则 悯帝崇祯一则〉

礼仪典第二百七十卷

朝贺部汇考十四

明二

成祖永乐元年,定进实录仪,及内阁锦衣卫侍立班制。
《明会典》:进实录仪:永乐元年,定前一日,设香案于奉天殿丹陛之中,表案于丹陛之东。锦衣卫设卤簿大驾,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设宝舆于奉天门。是日早,史官捧实录,置其中。上御华盖殿,具衮冕。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上御奉天殿,乐止。文武官各具朝服,诣丹墀,分左右侍班。鸿胪寺官导引宝舆至丹陛上,史官举实录置于案,史官入班。鸿胪寺官奏:进实录。序班举实录案,以次由殿中门入,班首由左门入。上兴,序班以实录案置于殿中。班首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序班并内侍官举实录案,入谨身殿,置于中。上复座。赞:俯伏。班首俯伏,兴,复位。赞:四拜。赞:进表。序班举表案,由左门入,置于殿中。赞:宣表。赞:众官皆跪。宣讫,赞:俛伏,兴。赞:四拜,兴。进实录官退于东班侍立。文武百官入,班鸿胪寺官奏:某官臣某,同文武百官恭遇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实录纂成,群臣欢忭,礼当庆贺。宣讫,各官四拜,兴。赞:有制。史官仍入班。赞:跪。宣制云: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功德光辉,纂述详实。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俯伏,兴,三舞蹈,山呼,又四拜。礼毕。〈又〉永乐初,令内阁官员侍朝,立在金台东。锦衣卫在西。后移下贴御道,东西对立。
永乐二年,更定东宫朝仪。
《明会典》:东宫朝仪,洪武间定。永乐二年,令文武官员常朝行叩头礼,三师、三少、詹事府官、左右春坊司、经局官、翰林院官、鸿胪寺官、六科给事中、锦衣卫官,左右序立于文华殿门之外。鸿胪寺序班、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官于丹陛下、丹墀内,东西序立。照依衙门资次启事。监察御史二员、司直郎、清纪郎,日轮二员,北向侍立,纠仪。启事毕,百官齐退。遇有召问,亦须前项官员一同进出。如独进并独员留后者,许监察御史、鸿胪寺官司直郎、清纪郎纠劾。
永乐四年,令六部及近侍官,有事当商确者,皆于晚朝陈奏。
《明会典》云云。
《图书编》:永乐四年正月,太宗皇帝御右顺门,晚朝。百官奏事毕,皆趋出。召六部尚书及近臣谕曰:早朝,四方所奏事多,君臣之间,不得尽所言。午后事简,卿等有所欲言,可从容陈论,毋以将晡,朕倦于听纳。盖朕有所欲言者,亦欲及此时与卿计议。上又曰:朕每旦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是时神清气爽,则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必得其当,然后出付所司行之。朝退,未尝辄入宫中,间取四方奏牍,一一省览。其有边报及水旱等事,即付所司施行。宫中事亦多,须伺外朝事毕,方与处置。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尝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惰,则百度弛矣。卿等宜体朕此意,相与勤励,无厌斁也。自今凡有事当商确者,皆于晚朝来,庶得尽委曲。
永乐六年正旦,以文皇后丧,百官行礼如洪武例。又奏准公差到京,不在引见例者,鸿胪寺引于承天门外行礼。
《明会典》:永乐六年正旦,文皇后丧服,皇帝常服御殿,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教坊司陈大乐而不作,百官行礼如洪武例。立春,百官俱浅淡服,于奉天门行礼。又奏准,在外军民官司,及各王府公差人员,在京公、侯、驸马、伯、都督及内官出使随带人员,并各卫所等衙门公差人等到京,除例该引见者照旧外,其不在常例者,俱赴鸿胪寺报名,谢恩,见辞,本寺将各人姓名附簿,仍将各起总数,每日早,另具题本进呈。及引各人于承天门外行叩头礼。又令帝王生日,先于宗庙具礼致祭,然后序家人礼。百官庆贺,礼毕,筵宴。
永乐七年,令谢恩、见辞人员行礼毕,有事奏者,入奏。并定监国朝贺诸仪。
《明会典》:永乐七年,大寒,早朝,上御奉天门,百官行叩头礼。侍班。俟鸿胪寺官引谢恩、见辞人员行礼毕,驾兴,御右顺门内便殿,百官有事奏者,以次入奏。无事者,退治职务。〈又〉皇帝有巡狩,然后令皇太子或皇孙监国。永乐七年,定:一,朝仪,凡常朝,于午门左视事,其左右侍卫,及在京各衙门官员人等,合启事务如常仪。若皇太子御文华殿,官员人等承旨召入者,方许入。一,庆贺,凡遇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先期,皇太子率文武百官,于文华殿前,拜进表文。是日早,设龙亭于文华殿中丹陛上,设驾,大乐,鸣钟鼓。皇太子具冕服,于丹陛上。百官具朝服于丹墀内,行十二拜,如常仪。礼毕,仪仗鼓乐,导表由中门出,皇太子由左门送至午门,还宫。文武百官导至长安右门外,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监察御史,俱乘马,导至三山门外,以表授进表官。百官各回。至期,行告天祝寿礼。是日早,设香案于文华殿丹陛上,设驾大乐,鸣钟鼓如常仪。皇太子具冕服于丹陛上,文武百官具朝服于丹墀内,行八拜,如常仪。其在京文武衙门,遇万寿圣节,礼部同文职衙门,共进表一通,中军都督府同公侯驸马伯、武职衙门共进表一通。正旦、冬至亦如之。其正旦、冬至、千秋节,文武百官于文华殿,行庆贺礼,如常仪。其有王府遣人,诣东宫前行礼,即纳其礼物,宴赏。差来人其应答礼者,奏闻处分。按《续文献通考》:永乐七年十月,上谓行在礼部尚书赵羾曰:北京冬气严凝,群臣早朝奏事,久立不堪。今后朝见毕,欲于右顺门内便殿奏事。尔与群臣斟酌可否。于是羾同夏原吉、胡广等议,奏:每日常朝,上御奉天门,百官行叩头礼,侍班。候鸿胪寺官引谢恩、见辞者行礼毕,驾御右顺门内便殿,百官有事奏者,以次入奏。无事者,退治职务。朔望朝,如常仪。制曰:可。命自十一月朔始行之。
永乐十二年正月朔,以日食,免朝贺。
《续文献通考》:永乐十二年春正月辛巳朔,日食,免朝贺。先是,鸿胪寺奏习正旦朝仪,上召礼部翰林院官问曰:正旦,日食,百官贺礼,可行乎。尚书吕震对曰:日食与朝贺之时,先后不相妨。侍郎仪智曰:终是同日,免贺为当。杨士奇曰:日食,天变之大者。前代元旦日食,多不受朝。宋仁宗时,元旦日食,富弼请罢宴彻乐。吕夷简不从。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中国羞。后有自契丹回者,言虏是日罢宴。仁宗深悔。今免贺,诚当。上从之。
永乐十三年春正月丙子朔,日食,免朝贺。
《续文献通考》云云。
永乐二十二年,令大臣来朝,鸿胪寺即皆引见。是年,仁宗即位。百官上表称贺。
《明会典》:永乐二十二年,令凡方面大臣来朝,鸿胪寺即皆引见。〈又〉昭皇帝登极仪: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等,上笺劝进者三,令旨俞允。乃命礼部择日具仪。先期,司设监等衙门,于华盖殿陈御座于中。仍于奉天殿设宝座。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于奉天殿。鸿胪寺设表案于丹陛上。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鸿胪寺设诏案,及锦衣卫设云盖、云盘于奉天殿内东。别设云盖于承天门上。设云舆于午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是日早,遣官祗告天地、宗庙、社稷。上具孝服,设酒果,亲诣大行皇帝几筵前,祗告受命。毕,即于奉天殿前,设香案酒果等物,具冕服,行告天地礼。随赴奉先殿,谒告祖宗。毕,仍具衮冕,诣大行皇帝几筵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诣母后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诣奉天殿,即位。是日早,鸣钟鼓,锦衣卫设卤簿大驾,上服衮冕,御华盖殿。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内,候鸿胪寺引执事官进至华盖殿,行礼毕。赞:各供事奏:请升殿上由中门出,升宝座。锦衣卫鸣鞭,文武百官上表称贺。上命百官免贺,免宣表,止行五拜三叩头礼。百官出至承天门外,候翰林院官赍诏书,用宝讫,鸿胪寺官请颁诏,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奉天殿左门出。锦衣卫于午门前候,捧诏,置云盖中,导至承天门,开读,行礼,如常仪。
仁宗洪熙元年正旦,御奉天殿,朝群臣。
《续文献通考》:仁宗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上御奉天殿,朝群臣。命礼部、鸿胪寺不作乐,群臣止行五拜三叩头礼。先是,礼部尚书吕震请于上曰:陛下初登大宝,天下文武之臣,及海外诸国,皆来朝,宜受贺,作乐,如大朝之仪。不从。次日,震固请。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进曰:陛下言是。上曰:山陵甫毕事,忍遽即吉。朕明日亦不欲出。震曰:四方万国之人,远朝新主,皆欲一睹天颜。固圣孝诚至,亦宜勉顺下情。上顾士奇四人曰:礼过矣。对曰:诚如圣谕,必欲俯顺舆情,亦不宜备礼。上从之。故有是命。
宣宗宣德四年,令在外大小衙门,遇正旦等节,庆贺礼,俱照洪武初,舞蹈、山呼,行十四拜礼。
《明会典》云云。宣德九年令,在外各衙门官吏人等,该谢恩者,许在本处望阙谢恩。其有事赴京朝见,待有明文,方许。按《明会典》云云。
英宗正统九年,令广西临边衙门,免来朝。
《明会典》:正统九年,令广西临边县分,系裁减衙门,免来朝。其须知文册,府州县类进。
正统 年,令进贺表笺,非职官,不得遣。
《明会典》:正统间,令天下诸司进贺表笺,非职官,不得遣。万寿圣节,三司堂上官自进。冬至等节,许差本司首领官,及所属府州卫所佐贰官进。
代宗景泰元年,定午朝仪。
《明会典》:景泰初,定凡午朝,上御左顺门。先期,内官设御座于左顺门之北,设案稍南。文武执事奏事等项官员,俱于左掖门内伺候。驾出视朝,各官照班次序立。内阁并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俱于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员,序班二员,将军四员,俱于案南面北立。鸿胪寺鸣赞一员,于案东面,西立。锦衣卫、鸿胪寺堂上官,于奏事官班以次面,东立。管将军官并侍卫官,立于将军之西。五府、六部等衙门官,照依衙门次第,出班奏事。通政司官照依常例,引入奏事。三法司官遇有奏事,俱随班。其常日答应,内刑部、大理寺郎中等官各一员答应。都察院侍班御史答应。其馀衙门官,有事者,分管答应。鸿胪寺官赞:奏事毕。彻案,各官退。各衙门如有机密重事,许赴御前具奏。景泰二年,定午朝奏事仪。
《续文献通考》:景泰二年正月,令午朝,翰林院先奏事。时翰林学士周叙上疏曰:臣职叨班行,伏见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临御大班,既退,各衙门即于门上次第说事,君臣相与商确政务,罄尽所言,人怀畏惮而事机不泄,诚密勿庙堂之美政。自正统以来,王振擅权,独立在旁,于是辅弼大臣及近侍官员,不得召对,对亦不敢尽言,以酿成今日之祸。宜令群臣,依旧制,轮流向前说事,庶得吐露肝胆。不从。
景泰三年,定师保等官班次。
《明会典》:景泰三年,令师保兼官品同者立班,以衙门为次。又令六科都左右给事中内外序坐,书衔俱居御史之左。又令官员人等,至皇城四门下马牌边横过,俱下马。其顺行不系横过,不在禁例。
英宗天顺三年,奏准凡方面官入朝,递降京官一班序立。
《明会典》云云。
天顺四年,令朝觐官贤能卓异者,赐宴及衣如例。按《明会典》云云。
宪宗成化元年,令每日早朝,许各衙门并公差官具本面奏。
《明会典》:成化元年,令每日早朝,各衙门并公差官员,具本面奏,及通政司类进本状,各具手本,备开所奉事件,送礼科收照。次日,将收到奏目,并各衙门送到奏题本状,通具奏目,送司礼监交收,以候类进。又令一应奏题,本有旨意者,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抄出,即明白覆奏发落,不许稽缓。若过五日不覆奏者,该科以闻。凡在京文武衙门奏题本,谨封完备,俱差属官捧入左顺门进呈。
成化四年,李秉等午朝失期,诏姑宥之。
《续文献通考》:成化四年十月,吏部九卿等衙门、尚书等官、李秉等,俱午朝失期,不及入侍,联名上奏待罪。诏尔等常以勤政为言,及朕视午朝,却又怠慢。既引咎,姑宥之。
成化五年,奏准云南长官司,及各府首领官,有边务者,俱免来朝。
《明会典》:成化五年,奏准云南长官司免来朝。州县裁减去处,止该吏一名赍文,随司府州县官员进缴。其各府首领官,遇边务差占,亦免来朝。
成化十三年,奏定大小官员入朝所带人数。
《明会典》:成化十三年,奏准文武官员入朝,大臣常川许带官吏头目,每人二名。若遇阴雨,大臣添一人,小官许带一人,各执雨具。又令文武大小官员入朝,跟随办事官吏人等,照出午门例,于长安左右门、承天门、端门各下小木牌进入,出则收回。
成化十四年,令朝参官照品序,立东宫侍卫、舍人,朝贺俱带刀。
《明会典》:成化十四年,令朝参官员,遇鼓起时,俱于左右掖门外拱候,东西班次,照依衙门品级序,其进士各照办事衙门次序,立于见任官后。〈又〉东宫侍卫,成化十四年,令选官舍一百五十六员名,照旧设随侍营,仍将所选舍人,分为三班带刀,每班五十二员名。内除官舍二员名领班,每朔望,照例轮班。千秋节、正旦、冬至朝贺,三班一总带刀。
成化二十三年,百官素服朝参,免冬至朝贺。
《明会典》:成化二十三年,宪宗丧服既除,上仍素翼善冠,麻布袍,腰绖,视朝,不鸣钟鼓。文武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皂靴,朝参。至百日后,始变服如常。是年冬至节,诏免行贺。
孝宗弘治元年正旦,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
《明会典》:弘治元年正旦,以宪宗服制未及小祥,上服黄袍,御奉天殿,鸣钟鼓,鸣鞭,作堂下乐。文武官具公服,行五拜三叩头礼。次日至十五日,具黑翼善冠,浅淡袍,服犀带,御奉天门,文武官具常服朝参。至禫祭,免朝一日。
弘治三年,彭韶奏:请午朝议经邦要务。上嘉纳之。按《续文献通考》:弘治三年十一月,因彗见,求言。刑部侍郎彭韶言:臣获随午朝,窃见日奏寻常起数,于事无补。愿陛下自今午朝,惟议经邦要务,如大升除、大灾异、紧急钱粮、边关军政、工程、囚犯之类,各令该衙门先期开具事由,候驾御左顺门,就于御前公同计议,取旨奉行。仍乞温颜俯询曲折,如此不惟世事日达于圣聪,而群臣邪正,亦因可见。既不废午朝之典,又可令群臣率作兴事。上嘉纳之。
弘治十二年,令朝班内有諠哗及吐唾者,许序班拿奏。
《明会典》:弘治十二年,令朝班内,或言语諠哗及吐唾在地者,许序班拿送御前请处。该奏请者,具本奏请。
弘治十四年,令序班纠奏失仪人员。
《明会典》:弘治十四年,令早朝遇雨,门上奏事,纠举失仪人员序班一员,拿住一员,门上面奏。
弘治十六年,奏准陕西洮河、西宁茶马司大使等官免朝。
《明会典》:凡边远及有司地方免朝觐,弘治十六年,奏准陕西洮河、西宁茶马司大使等官,俱免,止令该吏赍册应朝。
弘治十七年,奏准都、布、按三司庆贺表笺,不许差杂职官赍进。敬皇帝万寿节、山陵襄事,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
《明会典》:弘治十七年,奏准今后天下都、布、按三司庆贺表笺,除万寿圣节照例差委堂上官赍进外,其馀冬至等节,如果堂上官差占,照例于本司首领官,及所属府县卫所佐贰官员内差委,不许滥差杂职官员赍进。 是年,敬皇帝万寿圣节,以李肃太皇太后山陵襄事,奏进文武百官服锦绣,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是岁冬至节,免贺。
弘治十八年,上圣祖母及圣母尊号,以太皇太后服制未满,百官并命妇,俱照成化二十三年例,免贺。按《明会典》云云。
武宗正德八年,令被灾被兵地方,免正官朝觐。
《明会典》:正德八年,令各处被灾被兵地方,许抚按官预先勘实具奏,免其正官朝觐。若有科敛害民者,仍许提问劾奏。
正德十年,令朝觐官员廉能著称,治行超卓者,赏衣一袭,钞百锭。仍宴于礼部。
《明会典》云云。
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诏百官免贺,止行五拜三叩头礼。
《明会典》:肃皇帝登极仪: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奉武宗皇帝遗诏,迎上入承大统。次日,皇亲驸马、司礼监太监、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赍捧诏谕金符,驰诣安陆藩府奉迎。内官监工部盖行殿于宣武门外,南向。司设监设帷幄御座于中,尚衣监备翼善冠服,锦衣卫备卤簿大驾以候。四月二十一日早,文武百官出郊,各具青绿锦绣服,迎驾入行殿,朝见,行四拜礼。明日,即皇帝位。先期,司设监设御座于华盖殿,设宝座于奉天殿,钦天监设定时鼓,锦衣卫设卤簿大驾,尚宝司设宝案于奉天殿,鸿胪寺设表案于丹陛上,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鸿胪寺设诏案,锦衣卫设云盖、云盘于奉天殿内之东,别设云盖于承天门,设云舆于午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至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驾由大明门入,至文华殿,省定诏草,钦改年号毕,设酒果于大行皇帝几筵前。上具素服,谒告毕,设香案酒果等物,于奉天殿丹陛上。上具衮冕服,行告天地礼。毕,诣奉先殿、奉慈殿谒告。毕,仍诣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毕,诣慈寿皇太后、庄肃皇后前,各行礼。毕,上御华盖殿,文武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内序立。鸿胪寺引执事官进至华盖殿,传旨:百官免贺,止行五拜三叩头礼。传毕,赞:执事官行礼。赞:各供事鸿胪寺正官跪,奏请升殿。上由中门出,升宝座。锦衣卫鸣鞭,钦天监报时,鸿胪寺赞:行五拜三叩头礼。讫,百官出至承天门外,俟翰林院官赍诏,用宝讫,鸿胪寺官奏请颁诏,翰林院宫捧诏授礼部官,由奉天殿左门出,锦衣卫于午门前候,捧诏,置云盖云盘中,导云舆至承天门,开读,行礼,如常仪。 是年,肃皇帝万寿圣节,以武宗山陵未毕,令天下赍进表文,并公侯驸马伯仪宾进贺䌽缎,俱免宣读陈设。
世宗嘉靖元年,奏准失仪官员,应面纠者,御史照旧先纠。若御史不纠,许序班纠,但不许越次。
《明会典》云云。
嘉靖二年,万寿节,令百官免山呼舞蹈等礼。
《明会典》:嘉靖二年,肃皇帝万寿圣节,以孝惠皇太后服制未满,先期免习仪。至日早,于奉先殿行孝慈高皇后忌辰祭礼。毕,上服黄袍,御奉天殿,锦衣卫设卤簿大驾如常仪。鸣钟鼓,鸣鞭。教坊司作乐,文武百官具朝服,先行四拜礼,致词。又四拜。免鸡。唱:山呼,舞蹈等礼。表文䌽缎。免宣读陈设。
嘉靖六年,令早朝毕,不许辄便退班。
《明会典》:嘉靖六年,令凡奉天门早朝毕,圣驾下阶,南行,两班官员不许辄便退班,与御轿并行。亦不许吐唾语话。序班往来巡视,有违犯者,堂上官具奏,其馀即时拿赴御前治罪。
嘉靖七年,定万寿节正旦、冬至及大祀庆成仪。按《明会典》:嘉靖七年,奏准,凡遇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大朝贺,先令承天门、端门及左右阙门,守门内外官员,严禁杂人行走。鼓初严,执事官并侍卫官军先入。次皇亲、公、侯、驸马、伯。次在京文武品官,次来朝品官,次内外杂职,次生儒,次外国四夷人,至奉天殿下,文武百官,依品级序立,毋得搀越乱班。礼毕,外国四夷先出,次生儒,次杂职,次文武品官,次侍卫官军及仪从人等,俱尽象马方行,其金水桥东西角门,各添设序班。凡有搀越者,御史序班纠举拿奏,若有市井奸人,假借儒吏衣巾冒入殿庭,锦衣卫官校缉拿。又令凡正旦、冬至、圣节,百官俱于先期之三日,及二日,习仪。正旦、冬至,于朝天宫,圣节于灵济宫。 冬至大祀礼成仪:嘉靖七年,定上大祀庆成,驾还,百官具朝服于承天门外,桥南立,迎驾。随至奉天殿丹墀内,侍立。执事官先至华盖殿前,东西拱立。候上御华盖殿,具衮冕服,升座。鸿胪寺堂上官跪,奏:执事官行礼。鸣赞赞:入班,鞠躬,五拜,叩头,兴,平身,各供事。鸿胪寺堂上官跪奏:请升殿。教坊司乐作。上御奉天殿,升座,乐止。锦衣卫官传:鸣鞭。鸿胪寺堂上官传:排班。鸣赞赞:排班,班齐,鞠躬,四拜,兴,平身。赞:跪。鸿胪寺堂上官于丹陛中道跪,致词曰: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某官臣某等,恭惟圜丘大报载成礼,当庆贺致词。毕,由殿东门入殿内,侍立。鸣赞赞:俯伏,兴,鞠躬,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鸿胪寺堂上官于殿内跪奏:礼毕。传赞:礼毕。锦衣卫官传:鸣鞭。上还宫,百官退。〈又〉议准湖广土官,袭授宣慰、宣抚、安抚职事者,差人庆贺,每司不许过三人。其三年朝觐,每司止许二人。大约各司共不过百人。起送到京者,不过二十人,馀俱存留本布政司听赏。所司辨验方物,造册给批差官伴押到京,礼部验批相同,方与赏赐应付。
嘉靖九年,令常朝礼毕,内阁、锦衣卫官依班侍立,公差官于朝仪有碍者,许注门籍。又以冬至次日行朝贺礼。
《明会典》:嘉靖九年,令常朝官叩头毕,内阁官于东陛,锦衣卫官于西陛,各以次升立于宝座之东西。锦衣卫官在司礼监官之南,遇有钦差官及四夷人等领敕,翰林院、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堂上官,轮流一人,捧敕立于内阁官之后,稍上。候领敕官面辞,捧敕官下立于御前,候承旨讫,由左陛而下,循御道边行,授与领敕官,仍回本班立。〈又〉嘉靖九年,题准各文武衙门公差官员,奉有敕书,责限完事,友公所窎远,不便趋朝者,方许于门籍注差,仍开奉何敕书公所系在何处,以便查考。其患病,若止系咳嗽等小疾,于朝仪有碍者,量许注门籍五日。若病非旦夕可愈者,必须堂上官印信手本,开写明白。其有累月不朝,及全司称病者,文官听吏科,武官听兵科,每月终将门籍查出纠举。其屡经纠劾,文官至三次,武官至五次,吏兵二部径自奏闻区处。 旧制,冬至日,即行贺礼。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报。是日,行庆成礼。次日,行冬至朝贺礼。毕,举庆成宴。本年,再定次日上诣内殿行节祭礼,又诣母后前行贺礼毕,始御奉天殿受百官贺。
嘉靖十年,题准六科,每月给事中二员,凡遇常朝,与纠仪御史及鸿胪寺官,同行查点。
《明会典》云云。
嘉靖十一年,令朝参官不遵礼法者,即行纠举。又令敕书领缴见辞官员,俱照旧例行。
《明会典》:嘉靖十一年,令朝参官不遵礼法者,三品以上,具奏处治。其馀即时拿奏。鸿胪寺官通同不行纠举,一体治罪。
《眉公见闻录》:嘉靖十一年正月间,圣体违和,暂免朝参。该寺题称免朝日久,一应领敕缴敕见辞人员,若俱于御前面奏,恐圣体于视朝之初,起数太多,未免烦劳。欲暂于左顺门领缴等,因奉旨是。夏公言奏云:颁敕必于御前,所以重帝命,可以防诈传旁出之奸。缴敕必于御前,所以达下情,可以防迟留隐匿之弊。至于礼该面辞、面见人员,即遇免朝日期,岂不能少待,而遽然废上下之礼。殆非臣子之心所敢安者。伏望圣裁重降御批,改回前命。奉旨:卿说的是。敕书领缴、见辞官员都照旧例行。如遇雪雨风寒,暂三五日免视朝。日多,准今春该寺奏准事例行。著为令。嘉靖十五年,定进书训录仪。
《明会典》:进重书训录仪:嘉靖十五年,定前一日,鸿胪寺设宝训实录案于丹墀中,设宝舆香亭于史馆前,教坊司设中和韶乐及大乐如常仪。是日早,锦衣卫设卤簿驾,史官具朝服,至馆,捧《宝训实录》置宝舆中,鸿胪寺官导迎宝训实录宝舆,用鼓乐,伞盖,从东廊北行,由左顺门外引,由桥南中道行。史官后随,由二桥行至奉天门阶下,由左门入至丹墀案前。捧《宝训实录》置于案,乐作。候香亭宝舆退,上御华盖殿,鸿胪寺官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奏:请升殿。导驾官前导,乐作。上御奉天殿,乐止。鸣鞭。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侍班史官入班赞:四拜。乐作。兴,平身,乐止。鸿胪寺官奏:进《宝训实录》。乐作。序班举宝训实录案,以次由中道升,班首官由左阶升。至殿门外,上兴,序班以宝训实录案置于殿中,乐止。班首官跪于案前,赞:史官皆跪。乐作。内侍官举宝训实录案入华盖殿,上复座。赞:俯伏。班首及史官皆俯伏,兴,平身,乐止。班首复位。赞:鞠躬。乐作。赞:四拜,兴,平身。乐止。史官退于东班侍立,文武百官入班。赞:五拜三叩头。兴,平身,乐止。礼毕。次日早,鸿胪寺官诣华盖殿,请《宝训实录》于宝舆。内执事者举舆,由殿中门出,鼓乐前导。监录等官并司礼监,及各监内侍官后从,由奉天门、左顺门、东华门至皇史宬门外。钦遣官以次捧《太祖高皇帝训录》及捧《列圣训录》各尊藏于金匮内,不掩,恭候上亲临阅视,阖固毕,各官以次列阶下,行叩头礼。
嘉靖十六年,更定正旦、冬至朝贺仪。
《明会典》: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嘉靖十六年,更定前一日,尚宝司设宝案于奉天殿宝座之东,鸿胪寺设表案二于殿东中门外。礼部主客司设番国贡方物案八于丹陛中道左右。钦天监设定时鼓于文楼之上。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奉天殿内东西,设大乐于奉天门内东西,俱北向。至期,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东西,设朋扇于殿内东西,陈车辂步辇于奉天门丹墀中道,北向。金吾等卫列甲士军仗于午门外、奉天门外及丹墀东西。旗手卫设金鼓于午门外,列旗帜于奉天门外。御马监设仗马,锦衣卫设驯象于文武楼南,东西相向。钦天监设报时位于丹陛之东。鼓初严,百官具朝服,齐班于午门外。鼓次严,引班官引百官,并进表人员,及四夷人等,次第由左右掖门入,诣丹墀,序立。钦天监鸡唱官司晨一员,于文楼下西向。锦衣卫将军六员,于殿内之南,北向。将军四员,于丹陛四隅,东西相向。其馀侍卫将军,各分立于殿陛等处如仪。鸣鞭四人,于丹墀中道左右,北向。金吾等卫护卫官二十四员,于丹陛之南。六员于丹墀之北,俱东西相向。陈设方物,鸿胪寺司宾署丞一员,彻方物案,鸿胪寺序班十六员,于丹陛中道左右。外赞、鸿胪寺鸣赞等官十二员,于丹陛及丹墀东西。纠仪御史十二员,于丹墀之东西。殿前侍班锦衣卫千户六员,光禄寺署官四员,序班二员,传呼鸣鞭锦衣卫百户四员,俱于殿中门外东西相向。导表六科都给事中二员,序班二员,于表案左右。掌领侍卫官三员,于殿内,东西相向。锦衣卫正直指挥一员,于帘右,东向。百户二员于帘下,左右相向。捲帘毕,即趋出殿门外,各豫立以俟。鼓三严,执事礼部堂上官并内赞鸣赞一员,陈设表案,并举案。序班五员典仪,鸿胪寺司仪署丞一员捧表,礼部仪制司官四员展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二员宣表、致词并传制等项。鸿胪寺堂上官五员捧宝,尚宝司官二员导驾,六科给事中十员,殿内侍班。翰林院官四员、中书官四员、纠仪御史四员、序班二员及各遣祭官,俱诣华盖殿外,候上具衮冕,升座,钟声止,入序立。遣祭官以次复命讫,各趋入丹墀班。礼部堂上官跪奏方物,并请上位看马。候得旨,复位。鸿胪寺卿跪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叩头。毕,赞:各供事鸿胪寺卿跪请升殿。驾兴,导驾官前导,尚宝官捧宝前行,中和乐作,奏圣安之曲。上御奉天殿,升座。导驾官立于殿内柱下,东西相向。侍班翰林官立于东导驾官之后,中书官立于西导驾官之后,纠仪御史序班分立于侍班官之下,尚宝官置宝于案分立于导驾官之上。乐止,鸣鞭,报时,鸡唱。讫,外赞唱:排班。班齐。鞠躬。大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内赞赞:进表。大乐作,导表官导表案至殿东中门止,序班举案入置殿中,退立于东西柱下,乐止。赞:宣表目。礼部堂上官并宣表目官,诣殿中跪,宣毕,各叩头退。赞:宣表。展表官取表,同宣表官诣殿中跪。外赞赞:跪。众官皆跪。宣毕,展表官分东西先退,内外皆赞:俯伏。大乐作,兴,平身,乐止。宣表官退。序班举案置殿东,外赞赞:跪。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于丹陛中道,致词云: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某官臣某等,
词与洪武间所定同。

贺讫,外赞赞:俯伏。众官皆俯伏,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传制官诣御前跪奏传制,俯伏,兴,由东门靠东出,至丹陛之东,西向立。称:有制。外赞赞:跪。众官皆跪。宣制,
制与洪武间所定同。

宣讫,外赞赞:俯伏,大乐作,兴,平身,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赞:出笏,俯伏,大乐作,四拜,兴,平身,乐止。鸿胪卿诣御前跪奏:礼毕。鸣鞭,中和乐作,奏定安之曲。驾兴,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盖殿,乐止。引班官引百官人等,以次出。序班彻方物案,所司设黄幄于丹陛上,陈王府及勋臣、总兵官、外夷所进马匹于丹墀内。礼部并鸿胪寺官立于丹墀东,候上易便服,御黄幄,甲士行礼毕,礼部官诣御道中跪奏:御马过。奏毕,复位。候马过,诣御道中跪,奏:马过毕。驾还宫。
嘉靖十八年正旦,以皇太后未南祔,御奉天门,百官具公服行礼。
《明会典》:嘉靖十八年正旦,以章圣皇太后未南祔,上具翼善冠,黄袍,御奉天门,鸣钟鼓,奏堂下乐,鸣鞭,百官具公服行礼。八月,万寿圣节以南祔未久,行礼如正旦仪。
嘉靖二十一年,令圣节、正旦、冬至俱先赴朝天宫习仪。
《明会典》:嘉靖二十一年,令圣节、正旦、冬至俱赴朝天宫习仪。凡正旦节,自十二月二十八日起,至正月二十日止,百官俱吉服,通政司不奏事。冬至前三日、后三日,圣节前三日、后三日,俱吉服,通政司亦不奏事。凡朝贺,班首致词官例用勋臣,有缺则礼部题请钦定。凡进贺表目,亲王各一通,各处挂印总兵官各一通,朝鲜国王一通,南京礼部等衙门一通,浙江等布政司、按察司,直隶府州等衙门各一通,南京中军等都督府一通,中都留守司、浙江等都司、直隶卫所等衙门各一通。凡大朝贺,先期,礼部移文各衙门,取具执事等官职名,并陈设仪卫等项数目,榜揭习仪处所,以便供事。
嘉靖二十五年,奏定应朝官员事例。
《明会典》:凡应朝不到官员,系堪存留人数,患病者,查实,准令复任。丁忧者,查明,准令守制。其不系患病、丁忧者,以逃论。嘉靖二十五年,题准方面等官,应朝逃回者,行各抚按备查因何事故。如有赃私实迹,严行本处官司,提问追赃。照依律例,从重问拟。
穆宗隆庆元年,令亲王朝觐礼久不行,今后不必具奏,礼部通行各王府知会。
《明会典》云云。
隆庆二年,增纠仪序班二员。诏皇太子于文华殿门东间,受群臣朝贺。
《明会典》:隆庆二年,题准丹墀纠仪序班添二员。〈又〉宣德九年,令皇太子千秋、冬至节,亲王及天下五品以上衙门,遣官进笺者,同在京文武百官,诣文华殿,行贺。东宫旧在文华殿南面受朝,嘉靖间,以文华殿为上位,临御别殿,改覆黄瓦。隆庆二年,册立皇太子,诏于文华殿门东间设座,受群臣朝贺。百官于文华门外,列班朝贺。
隆庆四年,题准两广不用兵郡县官员,俱令依期入觐。
《明会典》:隆庆四年,题准两广见在用兵,要查某处事势危急,及各省地方,果有灾伤贼情,事势重大,正官必不可缺者,量留数员料理。其一切零贼小灾,及两广不用兵郡县,俱要责令依期入觐。
隆庆六年定以三六九日视朝
《明会典》云云。
神宗万历三年,题准常朝该日,记注起居史官四员,列于东班各科给事中之上,稍前,以便观听。
《明会典》云云。
万历四年,议定五府都督官常朝班次,又议设序班纠举諠哗者。
《明会典》:万历四年,议准五府都督官常朝班次,不当入侯伯班,仍照殿班,立于锦衣卫官之后,稍上。待锦衣卫堂上官诣金台边北,司官于台下各侍立,仍与南北司无执事官同班,而序于其上。又议准于左右掖门内,各设序班,分立东西,与原设催促入班序班二员,一同纠察。有諠哗说话者,即时记认。候奏事毕,一并纠举。
万历五年,定诸司朝觐仪。按《明会典》:凡天下诸司朝觐官,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鸿胪寺官陆续引见。二十五日以后,每日常朝,方面官入至奉天门前,随班行礼毕,于文班内序立,视常朝官品级各降一等。知府、知州、知县及诸司首领官吏、土官衙门把事、土吏人等,俱于午门外行礼毕,东西分班序立。正月初一日,大朝会以后,方面官于奉天殿前随班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门金水桥南,仍分东西序立,其行礼俱如常朝仪。〈又〉万历五年,定凡朝觐,两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按二司俱于十二月十六日朝见,外班行礼毕,由右掖门至御前,鸿胪寺官以次引见。其盐运使及府州县有司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东、山西,十八日。河南、陕西,十九日。湖广、南直隶,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广东、广西,二十二日。云南、贵州,二十三日。北直隶,二十四日。各朝见外班行礼毕,仍至御前,鸿胪寺官引见。如遇是日免朝,各官止于外班行礼,候御朝之日,仍补行引见礼。二十五日以后,例该常朝,除两京府尹照京官品级,一体行礼序立外。其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按二司入至皇极门前,随班行礼毕,于文班内序立于京官之下,各以次递降一等。知府、知州、知县及诸司首领官吏、土官衙门把事土吏人等,于午门外行礼毕,东西分班序立。正旦朝贺,各官俱入殿前行礼。其馀升殿日期,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按二司仍于殿前随班,各降一等,序立。盐运司、知府以下于金水桥北,东西序立,其行礼俱如常仪。凡朝觐官见辞、谢恩,不论已未入流,各具公服行礼。正旦朝贺,各具朝服,但不许僭著朱履。凡遇常朝,俱穿本等锦绣服色。凡奖赏廉能,先期,内官设御座于会极门之北,设赏案稍东,文武执事奏事等项官员,各具吉服,并序班,引廉能官员,各具青锦绣服。至期,俱于左掖门内斜廊面北序立,管将军官、侍卫官俱于会极门礓下立。候驾出,上升御座,听传呼,内阁并执事奏事等项官员,由大礓下序班,引廉能官由斜廊行,至东廊小礓下面,东立。候管将军官并侍卫官、鸿胪寺掌印官以次立于御座东,西向。鸣赞一员立于御座东,西向。将军四员,分立于御座南,北向,各立定。内阁并执事奏事等项官员,至大礓上。鸿胪寺掌印官赞:入班。各官照班次序立。鸣赞赞:鞠躬,行一拜三叩头礼。毕,内阁并吏部、都察院堂上官、礼部、锦衣卫掌印官、吏科都给事中、掌河南道御史、礼部郎中,俱于御座西面东序立。侍班御史二员、序班二员,俱于御座南面北立。执事序班四员,于赏案稍南面西立。鸿胪寺掌印官赞:奏事。赞:起案。序班举赏案置于御前,稍南。赞引廉能官,序班引廉能官,立于案南,照班次序立。鸣赞赞:跪。廉能官跪。鸿胪寺掌印官赞:吏部等衙门过。吏部、都察院、吏科都给事中、掌河南道御史过中,跪。吏部堂上官奏:后面跪的是廉能官,见在应朝某省某等官某等若干员,奉旨引来听候奖赏。奏知。奏毕,起身,一躬,入班。鸣赞赞:叩头。廉能官叩头。候天语奖谕,承旨叩头。上说与他每赏赐,还与酒饭吃。鸿胪寺掌印官并礼部郎中承旨毕,鸣赞赞:叩头。廉能官叩头毕,起身,一揖一躬,序班引下。鸿胪寺掌印官赞:起案。序班举案置于原所。吏部、都察院堂上官、吏科都给事中、掌河南道御史过中,跪,致词:仰惟皇上,留心吏治,泽被生民。臣等不胜庆忭,叩头称贺。鸣赞赞:叩头。吏部等官叩头。毕,起身,一揖一躬,入班。鸿胪寺掌印官过中,跪奏:奏事毕。候驾兴,各官退。凡大班纠劾,朝觐官考察存留者,鸿胪寺官引上御路跪,法司及科道官各露章纠劾怠职之罪,朝觐官,俱俯伏免冠,待罪候旨。如奉旨免宥,随即加冠叩头,连呼万岁。次日谢恩,仍前朝参。凡朝觐官事完,辞朝,两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按二司外班行礼毕,仍照前引见,面辞。盐运司、知府以下等官,止于外班行礼。万历六年,议定锦衣卫及都督班次。
《春明梦馀录》:初制,惟以品定班次。其后稍为变易,勋臣在西上面东,不与百官齿。左班面西,侍立一品、二品为第一行,三品次之为第二,四品、五品京堂次之为第三,宫坊、五品、六品次之为第四,翰林、六品、七品次之为第五,两房、中书次之为第六,此为一段。其下六科为第一,吏部第二,中书舍人第三,此为一段。其下则御史第一,五部次之。自此以下品级官制,紊不可纪矣。右班面东侍,则锦衣在前,五军都督府次之,其后七十二卫指挥等官。其北面行礼班,次则公侯驸马伯,列三班于前,去文武阶次稍远。其下则文武两班同上御道左右分立,一品、二品为第一,三品第二,四品、五品、京堂至翰林、七品在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讲读学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惟让佥都少詹学士,在佥都之上。至于六部郎官,往时或叙衙门,一吏二礼,其下则户兵等部。右班武臣,当以都督为先。自嘉靖以来,锦衣权重,又陆朱诸公,皆以三公重衔官,在都督之上。故立于首。万历戊寅,朱太傅已没,掌锦衣者俱都指挥等官,相沿旧规,仍立前列。其后遂有争议。部中以锦衣贵重,竟不能持可否。乃令锦衣仍前立行,稍下。都督立其后,稍上。然非正礼也。
万历七年,谕衍圣公不必朝参,张真人免其朝觐。按《明会典》:万历七年,谕衍圣公以万寿入贺,朝廷待以宾礼,不在文武职官之列,不必朝参。是年,谕张真人,方外之流,无民社寄,其朝觐免行。
万历九年,题准衍圣公及颜、曾、孟三氏子孙,止许三年一次入贺,于朝觐年行。
《明会典》云云。
万历十一年,增设序班三员纠仪。
《明会典》:万历十一年,令于金水桥边增设序班三员,北向站立。俟东西两班站定,各于班末熟视,有回顾耳语、咳嗽吐唾者,即时纠举。其京堂四品以上,翰林院学士及领敕官,俱不面纠。
万历十二年,令朝参日,照常纠仪。
《明会典》:万历十二年,议令吉服朝参日期,除祭祀斋戒不面纠外,其馀照常纠仪。又令参将见朝在京营者,照京官仪,不赞跪。在外者,照外官仪,赞跪。失仪,俱面纠。 近仪,凡早朝鼓起,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门外序立,候钟鸣,开门,各以次进,过金水桥,至皇极门丹墀,东西相向立。候上御宝座,鸣鞭,鸿胪寺官赞:入班。文武官俱入班,行一拜三叩头礼,分班侍立。鸿胪寺官宣念谢恩、见辞人员,传赞午门外行礼。毕,鸿胪寺官唱:奏事。各衙门应奏事件,以次奏讫,御史序班纠仪无失仪官,则一躬而退。鸿胪寺官跪奏:奏事毕。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近例,朝觐外官及举监人等,不许擅戴煖耳入朝。
悯帝崇祯五年十一月,朝贺礼毕,复阅马。
《春明梦馀录》:大朝毕,上暂退至谨身殿,更便服,于殿外丹陛上,设幄。群臣盛服侍班。御马监之马,云锦成群,每马各有名牌,壮士控之,由东过西,最为盛观。其制始于嘉靖中,至后久不举行。崇祯壬申十一月初十日,冬至,郊祀。十一日,百官入贺朝毕,复一阅视。是日阅马三百三十三匹。〈又〉大朝会,用乐工六十四人,引乐二人,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箜篌四人,𥱧六人,响四人,头管四人,龙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戴曲脚幞头,衣红罗生色画花大袖衫,涂金束带,红罗拥项红结子,皂皮靴。每朝贺之日,和声郎预先陈乐于丹墀、百官拜位之南,北向南上。上将出,仗动,和声郎举麾唱曰:奏飞龙引之曲。上升座,乐止,偃麾。赞礼唱:鞠躬。和声郎唱曰:奏春风云会之曲。乐作。百官拜毕,乐止。国公升殿,和声郎唱曰:奏庆皇都之乐。乐作。国公出殿门,复位,乐止。赞礼唱:鞠躬。和声郎唱曰:奏喜升平之乐。乐作。百官拜毕,乐止。伺上位兴,和声郎唱曰:奏贺圣朝之乐。乐作。上还宫,乐止。百官捲班,和声郎引乐工以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