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录

 朝贺部汇考九
  宋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则 淳化四则 雍熙二则 端拱二则 至道一则 真宗咸平六则 景德三则 大中祥符九则 天禧三则 乾兴一则 仁宗天圣七则 明道二则 景祐一则 宝元一则 康定一则 庆历三则 皇祐一则 嘉祐二则 英宗治平二则〉

礼仪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朝贺部汇考九

宋二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受朝于乾元殿,乐悬而不作,并复视朝旧制。
《宋史·太宗本纪》:开宝九年十月癸丑,帝即皇帝位。十一月癸亥朔,帝不视朝。十二月甲寅,御乾元殿受朝,乐县而不作。大赦,改是岁为太平兴国元年。庚申,节度使赵普、向拱、张永德、高怀德、冯继业、张美、刘廷让来朝。 按《礼志》:开宝九年四月,诏旬休日不视事。及太宗即位,复如旧视朝。退进食讫,则易服,御崇政殿。先群臣告谢,次军头引见司奏事于殿下,次三班、审官院、流内铨、刑部及诸司引见官吏。如假日起居辞见毕,即移御坐,临轩视事。既退,复有奏事,或阅器物之式者,谓之后殿再坐。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以大行殡,不视朝。十一月,日南至,始受朝。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壬戌,以大行殡,不视朝。八月乙丑,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来朝。九月乙卯,镇东军节度使钱惟浚来朝。十一月庚寅,日南至,帝始受朝。 按《礼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吴越钱俶来朝,宴于长春殿,亲王、宰相、节度使、刘鋹、李煜皆预。是后,外国君长来朝,先遣使迎劳于候馆,使者朝服称制曰奉制劳某主,国主迎于门外,与使者俱入升阶,使者执束帛,称有制,国主北面再拜稽首受币。又再拜稽首,以土物傧,使者再拜受。国主送使者出,鸿胪引诣朝堂,所司奏闻,通事舍人承敕宣劳,再拜就馆。翌日,遣使戒见日如仪。又次日,奉见于乾元殿,设黄麾仗及宫县大乐。典仪设国主位于县南道西北向,又设其国诸官之位于其后。所司迎引,国主服其国服,至明德门外,通事舍人引就位。侍中奏中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自西房,即御位。典仪赞拜,国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劳,皆再拜稽首,敕升坐,又再拜稽首,至坐,俛伏避席。侍中承制曰无下拜,国主复位。次引其国诸官以次入,就位,再拜并如上仪。侍中又承制劳还馆,通事舍人引国主降,复位,再拜稽首,出。其国诸官皆再拜,以次出。侍中奏礼毕,皇帝降坐。其锡宴与受诸国使表及币皆有仪,具载《开宝通礼》
《文献通考》:御殿仪仗及宫中导从之制。太平兴国初,增主辇二十四人,改服高脚幞头;辇头一人,衣紫绣袍,持金涂银杖以督领之。捧真珠、七宝、翠毛华树二人,衣绯袍;捧金宝山二人,衣绿绣袍;捧龙脑合二人,衣绯销金袍,并高脚幞头。执拂翟四人,鬅头、衣黄绣袍。旧衣绫袍、紫衣者,悉易以销金及绣。复增司簿一人,内省一人,司仪一人,司给一人,皆分左右前导,凡一十七行。每冬、正御殿,祀郊庙,步辇出入至长春殿即用之。其乘辇,则屈右足、垂左足而凭几,盖唐制也。
太平兴国三年正月朔,不受朝,群臣诣閤贺。三月,钱俶来朝。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三年春正月丙戌朔,不受朝,群臣诣閤贺。甲午,浚汾河。雅州西山野川路蛮来朝。三月己酉,吴越国王钱俶来朝。
太平兴国七年春正月甲午朔,不受朝,群臣诣閤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淳化二年正月朔,不受朝。十二月,行入閤仪并定辞谢及转对仪。
《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二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冬十二月丙寅朔,行入閤仪。按《礼志》:淳化二年十一月,诏以十二月朔御文德殿入閤,令史馆修撰杨徽之、张洎定为新仪。前一日,有司供帐于文德殿〈宋初曰文明〉。是日既明,先列文武官于殿庭之东西,百官、军校、行军副使等序班于正衙门外屏南阶下;次御史中丞、三院御史序立,中丞独穿金吾班过揖两班,一揖归本位;次监察御史两员监閤,于正衙门外屏北阶上北面立;次中书、门下、文明翰林枢密直学士、两省官分班立;次司天奏辰刻;次閤门版奏班齐。皇帝服靴袍乘辇,至长春殿驻辇,枢密使以下奏谒,前导至文德殿。殿上承旨索扇,捲帘。皇帝升位,扇却,仪鸾使焚香;次文武官等拜;次司天鸡唱;次閤门勘契;次閤门使承旨呼四色官唤仗,南班有辞谢者再拜先退,中书、门下班对揖,序立正衙门外屏北阶上;次翰林学士、两省官、中丞、侍御史序立;次金吾将军押细仗入正衙门后,横行拜讫,分行上黄道,仗随入,金吾将军至龙墀分班揖讫,序立;次吏部、侍郎执文武班簿入,对揖立;次中书、门下、学士、两省、御史台官入,北面拜讫,上黄道,将至午阶,靴急趋赴丹墀,弹奏御史至吏部侍郎南便落黄道,急趋就位;起居郎、舍人至兵部、吏部侍郎后,急趋而进,飞至香案前,皆揖讫序立;次金吾大将军先对揖并鞠躬,靴行至折方石位又对揖,北行至奏事石位鞠躬,一员奏军国内外平安,倒行就位;次引文武班就位,揖讫,鞠躬,靴急趋入沙墀;次引侍从班横行,宰相祝月起居毕,分班序立;文武两班出,序立于衙门外。刑法、待制官赴监奏位,中书、门下夹香案侍立,两省、御史台官、学士、兵部吏部侍郎、金吾将军、监閤御史并相次出,就衙门外立惟学士立门侧北候宰相。中书、门下诣香案前奏曰:中书公事,臣等已具奏闻。讫,乃退,揖殿出。次刑法官、待制官各奏事,并宣徽使答讫,乃出就班。次弹奏官、左右史出。閤内失仪者,弹纪如式。弹奏官失仪,起居郎纪之;起居郎失仪,閤门使纪之;閤门使失仪,宣徽使纪之。凡出者皆靴急趋揖殿。次中书、门下、学士就位,閤门使宣放仗,再拜,赐廊下食,又再拜。次閤门使奏閤内无使,文武官出,殿上索扇,垂帘,辇还宫。其赐廊下食,自左右勤政门北东西两廊,文东武西,以北为上立定;中丞至本位,面南一揖,乃就坐食;至台吏,赞乃搢笏食,食讫复赞,食毕而罢。五月朔,命有司增黄麾仗三百五十人,令文武官随中书、门下横行起居,徙翰林学士位于参知政事后,与节度使分东西揖殿出。 初,群臣见、辞、谢皆赴正衙。淳化二年,知杂御史张郁言:正衙之设谓之外朝,凡群臣辞、见及谢,先诣正衙,见讫,御史台具官位姓名以报,閤门方许入对,此国家旧制也。自乾德后,始诏先赴中谢,后诣正衙。而文武官中谢后,次日并赴正衙,内诸司遥领刺史、閤门通事舍人以上新授者亦赴正衙辞谢,出使急速免衙辞者亦具状报台,违者罚俸一月。其内诸司职官并将校至刺史以上新授者,欲望同百官例,赴正衙谢。从之。百官转对。自建隆诏内殿起居日,令百官以次转对,限以二人。其封章于閤门通进,复鞠躬自奏,宣徽使承旨宣答,拜舞而出,著为閤门仪制。淳化二年,诏:自今内殿起居日,复令常参官二人次对,閤门受其章。淳化三年,御朝元殿,受朝贺,定上寿仪并申朝仪十五条。
《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三年五月甲午朔,御文德殿,百官入閤。 按《礼志》:淳化三年正月朔,命有司约《开元礼》定上寿仪,皆以法服行礼,设宫县、万舞,酒三行罢。 是年,令有司申举十五条:常参文武官或有朝堂行私礼,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谈笑喧哗,入正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缓,至班列行立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閤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非公事入中书。犯者夺奉一月;有司振举,拒不伏者,录奏贬降。按《文献通考》:淳化三年正月朔,服衮冕,御朝元殿,受朝贺。礼毕,改通天冠,绛纱袍,升座,受群臣等上寿。淳化四年春正月庚寅朔,享太室,群臣诣斋宫拜表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淳化五年春正月甲寅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雍熙元年春正月壬子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雍熙四年春正月甲子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端拱元年春正月己未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端拱二年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群臣诣閤拜表称贺。
《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至道三年二月,帝不豫,不视朝。三月,真宗即位。十二月,群臣上寿于崇德殿。
《宋史·太宗本纪》:至道三年二月,帝不豫。三月壬辰,不视朝。 按《真宗本纪》:至道三年三月,奉遗制即皇帝位。夏四月丙申,群臣请听政,表三上,从之。戊戌,始见群臣于崇政殿西序。十二月癸巳,承天节,群臣上寿于崇德殿。
真宗咸平元年春正月辛巳,僧你尾尼等自西天来
朝,称七年始达。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二年八月辛亥,御文德殿,文武百官入閤。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三年五月朔,以雨命群臣常服起居。十一月,御朝元殿受朝。
《宋史·真宗本纪》:咸平三年十一月辛卯,日南至,御朝元殿受朝。 按《礼志》: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朔,雨,命放仗,百官常服,起居于长春殿,退诣正衙,立班宣制。咸平四年五月壬申朔,御乾元殿受朝。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五年秋七月癸丑,诏许高州蛮田彦伊子承宝等入朝,赐器帛、冠带。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咸平六年,诏详定閤门仪制。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咸平六年,命翰林学士梁颢等详定閤门仪制,成六卷,因上言:三司副使序班、朝服比品素无定列,至道中,筵会在知制诰后、郎中前。今请同诸司、少卿监,班位在上。如官至给谏、卿监者,自如本品,朝会大宴随判使赴长春殿起居引驾。其朝会引驾至前殿,与诸司使同退。
景德二年,诏三馆、秘书閤、尚书省二十四司、诸寺监并赴文德殿常参。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景德二年,光禄寺丞钱易言:窃睹文德殿常朝班不及三四十人,盖以凡掌职务止赴五日起居,颇违旧章。望令并赴朝参。乃诏应三馆、秘书阁、尚书省二十四司、诸司寺监朝臣内殿起居外,并赴文德殿常参。其审刑院、大理寺、台直官、开封府判官推官司录两县、司天监、翰林天文、监仓场库务等仍免。
景德三年,复诏群臣转对。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景德三年,复诏:群臣转对,其在外京官内殿崇班以上,候得替,先具民间利害实封,于閤门上进,方得朝见。
景德四年春正月己亥朔,御朝元殿受朝。十一月戊辰,日南至,御朝元殿受朝。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朝觐坛受朝贺。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驻跸泰山。癸丑,御朝觐坛之寿昌殿,受群臣朝贺。
大中祥符二年,左屯卫将军失朝,降太子左卫率,诏罢上寿及明年元会,又以常参不整令知班申奏。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己卯,左屯卫将军允言坐称疾不朝,降太子左卫率。十二月辛巳,诏:晋国大长公主丧,罢承天节上寿及明年元旦朝会。 按《礼志》:大中祥符二年,御史知杂赵湘言:伏见常参官每日趋朝,多不整肃。旧制,并早赴待漏院,候开内门齐入。伏缘每日迨辰以朝,以故后时方入。又风雨寒暑,即多称疾,宜令知班驱使官视其入晚者申奏。疾者遣医亲视。
大中祥符三年闰二月辛亥,帝御文德殿,群臣入閤。夏四月甲子,契丹国母葬,废朝,禁边城乐。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四年,详定閤门仪制。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中祥符四年闰三月,太常礼院、閤门言:准诏同详定閤门使李端悫所奏閤门仪制,宰臣与亲王立班坐位分左右各为班首,宰臣、枢密使带使相,或带郡王并使相作一行,总为中书门下班。其亲王独行一班者,准封爵令。兄弟皇子皆封国,谓之亲王,所以他官不可参缀。检会坐次图,直将宗室使相辄缀亲王,盖更张之时未见亲王,遂致失于讲求。近见朝拜景灵宫,东阳郡王颢亦缀亲王班,窃恐未安。今取到閤门仪制,其合班宰臣、使相在东,亲王在西,分班立。又祥符元年宴坐次图,宰臣王旦与使相石保吉在东,宁王元偓、舒王元称、广陵郡王元俨、节度使惟吉在西,分班坐。其元俨、惟吉是郡王与节度使,许缀亲王班,窃虑当时出自特旨。今来检寻元初文字不见,在先朝只依祥符元年宴坐次图,亲王及带使相郡王在西为一班。臣等参详,请依閤门仪制,亲王在西,独为一班,宗室郡王带使相许缀亲王立班坐次,即系临时特旨。从之。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戊寅,溪峒张文乔等八百人来朝。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六年春正月癸巳朔,上御朝元殿受朝。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戊午,次襄邑县,皇子来朝。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八年正月朔,谒玉清昭应宫,还御崇德殿受贺。四月,王能自镇定来朝。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八年春正月壬午朔,谒玉清昭应宫,奉表告尊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奉安刻玉天书于宝符阁,还御崇德殿受贺。 按《礼志》:大中祥符八年四月,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王能自镇定来朝,宴于长春殿。閤门言:旧制,节度使掌兵,无此礼例。既赴坐,则殿前马军都校当侍立,于品秩非便。遂令皆预位。后,仍旧制。凡宰相、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
大中祥符九年,诏定宗室班图。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大中祥符九年正月,兴利州团练使德文言:男侍禁承显赴起居,请在惟忠子从恪之上。时从恪虽侄行,而拜职在前,遂诏宗正寺定《宗室班图》以闻。宗正言:按《公式令》:朝参行立,职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齿。今请宗子官同而兄叔次弟侄者,并虚一位而立。
天禧元年秋七月丁未,霖雨,放朝。十二月丙子,严寒,放朝。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天禧四年七月,先天节群臣上寿。九月,以雨放朝。十月,诏定视事起居之仪。
《宋史·真宗本纪》:天禧四年九月己未,久雨,放朝。冬十月戊寅,命依唐制,双日不视事。十一月辛未,诏自今群臣五日于长春殿起居,馀只日视朝于承明殿。
《礼志》:天禧四年十月,中书、门下言:唐朝故事:五

日一开延英,只日视事,双日不坐。方今中外晏宁,政刑清简,望准旧事,三日、五日一临轩听政,只日视事,双日不坐。至于刑章、钱谷事务,遣差臣僚,除急切大事须面对外,馀并令中书、枢密院附奏。诏礼仪院详定,双日前后殿不坐,只日视事;或于长春殿,或于承明殿,应内殿起居群臣并依常日起居;馀如中书、门下之仪。俄又请只日承明殿常朝,依假日便服视事,不鸣鞭。诏可。
天禧五年冬十月壬子,依汉、唐故事,五日一受朝,遇庆会,皇太子押班。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乾兴元年二月,皇太后以遗旨垂帘听政,宰相率百官称贺。
《宋史·真宗本纪》:乾兴元年二月,帝大渐,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按《礼志》:乾兴元年,真宗崩,遗旨以皇帝尚幼,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宰相率百官称贺,复前奉慰,又慰皇太后于帘前。有司详定仪式:内东门拜表,合差入内都知一员跪授传进;皇太后所降批答,首书览表具之,末云所请宜许或不许。初,丁谓定皇太后称予,中书与礼院参议,每下制令称予,便殿处分称吾。皇太后诏:止称吾,与皇帝并御承明殿垂帘决事。百官表贺。
《笔录》:乾兴初,先帝遗制,皇太后权兼军国重事,其听断仪式,久而未定。宰相丁公谓:欲每议大政,则皇太后坐后殿,朝执政。朔望,则皇帝坐前殿,朝群臣。其馀庶务,独令入内押班雷允恭禁中附奏,传命于中书枢密院决之,众皆以为不可。时上下隔绝,中外惴恐。俄而擅移山陵,皇堂事觉,丁遂罢去。始采用东汉故事,上在左,母后在右,同殿垂帘坐。中书枢密院而下,以次奏事如仪。自是群情乃安。迄明道末,不改其制。
仁宗天圣元年夏四月丁未,乾元节,百官及契丹使初上寿于崇德殿。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三年春正月辛卯,长宁节,近臣及契丹使初上皇太后寿于崇政殿。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仁宗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正月八日皇太后为长宁节。诏定长宁节上寿仪:太后垂帘崇政殿,百官及契丹使班庭下,宰臣以下进奉上寿,閤门使于殿上帘外立侍,百官再拜,宰臣升殿,跪进酒帘外,内臣跪承以入。宰臣奏曰:长宁节,臣等不胜欢忭,谨上千万岁寿。复降,再拜,三称万岁。内臣承旨宣曰:得公等寿酒,与公等同喜。咸再拜。宰臣升殿,内侍出帘外跪授虚盏,宰臣跪受,降,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内侍承旨宣群臣升殿,再拜,升,陈进奉物当殿廷,通事舍人称宰臣以下进奉,客省使殿上喝进奉出。内谒者监进第二盏,赐酒三行,侍中奏礼毕,皆再拜舞蹈。太后还内,百官诣内东门拜表称贺。其外命妇旧入内者即入内上寿,不入内者进表。内侍引内命妇上寿,次引外命妇,如百官仪。次日大宴。
天圣四年十二月,帝欲元日先上太后寿后受朝,诏礼院修定仪注。
《宋史·仁宗本纪》:天圣四年十二月丁亥,帝白太后,欲元日先上太后寿乃受朝,太后不可。王曾奏曰:陛下以孝奉母仪,太后以谦全国体,请如太后令。 按《礼志》:仁宗天圣四年十二月,诏明年正月朔先率百官赴会庆殿,上皇太后寿,酒毕,乃受朝天安殿,仍令太常礼院修定仪制。
天圣五年正月朔,率百官上皇太后寿。十一月,贺皇太后于会庆殿。
《宋史·仁宗本纪》:天圣五年春正月壬寅朔,初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遂御天安殿受朝。十一月癸丑,祀天地于圜丘,大赦。贺皇太后于会庆殿。 按《礼志》:天圣五年正月朔,晓漏未尽三刻,宰臣、百官与辽使、诸军将校,并常服班会庆殿。内侍请皇太后出殿后幄,鸣鞭,升座;又诣殿后皇帝幄,引皇帝出。帝服靴袍,于帘内北向褥位再拜,跪称:臣某言:元正启祚,万物惟新。伏惟尊号皇太后陛下,膺时纳祜,与天同休。内常侍承旨答曰:履新之祜,与皇帝同之。帝再拜,诣皇太后御坐稍东。内给侍酌酒授内谒者监进,帝跪进讫,以盘兴,内谒者监承接之,帝却就褥位,跪奏曰:臣某稽首言:元正令节,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再拜,内常侍宣答曰:恭举皇帝寿酒。帝再拜,执盘侍立,教坊乐止,皇帝受虚盏还幄。通事舍人引百官横行,典仪赞再拜、舞蹈、起居。太尉升自西阶,称贺帘外,降,还位,皆再拜、舞蹈。侍中承旨曰:有制。皆再拜,宣曰: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皆再拜、舞蹈。閤门使帘外奏:宰臣某以下进寿酒。皆再拜。太尉升自东阶,翰林使酌御酒盏授太尉,执盏盘跪进帘外,内谒者监跪接以进,太尉跪奏曰:元正令节,臣等不胜庆忭,谨上千万岁寿。降,还位,皆再拜。宣徽使承旨曰:举公等觞。皆再拜。太尉升,立帘外,乐止。内谒者监出帘授虚盏。太尉降阶,横行,皆再拜、舞蹈。宣徽使承旨宣群臣升殿,再拜,升,及东西厢坐,酒三行,侍中奏礼毕,退。枢密使以下迎乘舆于长春殿,起居称贺。百官就朝堂易朝服,班天安殿朝贺,帝服衮冕受朝。礼官、通侍舍人引中书令、门下侍郎各于案取所奏文,诣褥位,脱剑舄,以次升,分东西立。诸方镇表、祥瑞案先置门外,左右令使绛衣对举,给侍中押祥瑞、中书侍郎押表案入,分诣东、西阶下对立。既贺,更服通天冠、绛纱袍,称觞上寿,止举四爵。乘舆还内,恭谢太后如常礼。
天圣七年十一月癸亥,冬至,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遂御天安殿受朝。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天圣八年十一月,贺皇太后于会庆殿。
《宋史·仁宗本纪》:天圣八年十一月戊辰,祀天地于圜丘,大赦。贺皇太后于会庆殿。
天圣九年春正月丙辰,长宁节,百官初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明道元年冬十一月己卯,冬至,率百官贺皇太后于文德殿,御大安殿受朝。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明道二年四月己酉,罢乾元节上寿。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景祐元年九月壬辰,百官请只日御前殿,如先帝故事,诏可。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宝元 年,宋庠奏入閤仪制。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宋庠传》: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尝从容论及唐入閤仪,庠退而上奏曰:入閤,乃有唐只日于紫宸殿受常朝之仪也。唐有大内,又有大明宫,宫在大内之东北,世谓之东内,高宗以后,天子多在。大明宫之正南门曰丹凤门,门内第一殿曰含元殿,大朝会则御之;第二殿曰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第三殿曰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只日常朝则御之。天子坐朝,须立仗于正衙殿,或乘舆止御紫宸,即唤仗自宣政殿两门入,是谓东、西上閤门也。以本朝宫殿视之:宣德门,唐丹凤门也;大庆殿,唐含元殿也;文德殿,唐宣政殿也;紫宸殿,唐紫宸殿也。今欲求入閤本意,施于仪典,须先立仗文德庭,如天子止御紫宸,即唤仗自东、西閤门入,如此则差与旧仪合。但今之诸殿,比于唐制南北不相对尔。又按唐自中叶以还,双日及非时大臣奏事,别开延英殿,若今假日御崇政、延和是也。乃知唐制无过坐朝日,即为入閤,其后正衙立仗因而遂废,甚非礼也。
康定元年,诏定后殿奏事崇政殿入对仪制。
《宋史·仁宗本纪》:康定元年六月丙戌,诏假日御崇政殿视事如前殿。 按《礼志》:康定初,诏中书、枢密、三司,大节、大忌给假一日,小节、旬休并后殿奏事,前后毋得过五班,馀听后殿对,御厨给食。假日,崇政殿辰漏,上入内进食,俟再坐复对。
庆历元年春正月辛亥朔,御大庆殿受朝。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庆历三年,诏台省侍从官随宰相正班北面起居。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挥麈后录》:近阅田宣简《儒林公议》,语简而详:国家承五代大乱之馀,每朔望起居及常朝,并无仗卫,或数年始一立冬正仗,当世人士或不识朝廷容卫,迄今阙然。太宗朝,常诏史馆修撰杨徽之等校定《入閤旧图》,时江南张洎献状,述朝会之制得失明著其要云:今之乾元殿,即唐之含元殿也,在周为外朝,在唐为大朝,冬至、元日,立全仗,朝百国,在此殿也。今之文德殿,即唐之宣政殿,在周为中朝,在汉为前殿,在唐为正衙,凡朔望起居,册拜后妃、皇太子、王公大臣,对四夷君长,试制策科举人,在此殿也。昔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閤,唐制紫宸上閤,法此制也。且人君恭己南面,向明而理,紫微黄屋,至尊至重,故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勾陈羽卫之严,故虽只日常朝,亦犹立仗。前代谓之入閤仪者,盖只日御紫宸上閤之时,先于宣政殿前立黄麾金吾仗,候勘契毕,唤仗即自东西閤门入,故谓之入閤。今朝廷且以文德正衙权宜为上閤,甚非宪度。况国家继百王之后,天下升平,凡曰宪章,咸从损益,惟视朝之礼,尚自因循。窃见长春殿正与文德殿南北相对,殿前地位,连横街亦甚广博,伏请改创此殿作上閤,为只日立仗视朝之所。其崇政殿,即唐之延英是也,为双日常时听断之所。庶乎临御之式,允协前经。今论以入閤仪注为朝廷非常之礼,甚无谓也。臣窃按旧史,中书、门下、御史台谓之三署,为侍从供奉之官。今常朝之日,侍从官先次入殿庭东西立定,俟正班入,一时起居,其侍从官则东西对拜,甚失北面朝谒之礼。今请准旧仪,侍从官先次入,起居毕,在左右分行侍立于丹墀之下,故谓之蛾眉班;然后宰相率执政班入起居,庶免侍从官有东西对拜之文,得遵正礼。至庆历三年,予知制诰时,始诏台省侍从官随宰相正班北面起居,其他则无所更焉。
庆历七年春正月丙子朔,御大庆殿受朝。六月壬戌,诏臣僚朝见者,留京毋过十日。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皇祐五年春正月壬寅朔,御大庆殿受朝。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祐元年正月朔,御大庆殿受朝。六月,诏双日不御殿,伏终如旧。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元年春正月甲寅朔,御大庆殿受朝。是日,不豫。二月甲辰,帝疾愈,御延和殿。六月辛亥朔,诏双日不御殿,伏终如旧。
嘉祐八年四月,英宗嗣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六月,初御殿见百官。
《宋史·英宗本纪》:嘉祐八年夏四月,帝嗣皇帝位。乙亥,帝不豫。丙子,尊皇后曰皇太后。己卯,诏请皇太后同听政。壬午,皇太后御小殿垂帘,宰臣覆奏事。秋七月壬子,初御紫宸殿。帝自六月癸酉不御殿,至是始见百官。 按《礼志》:英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时帝以疾权居柔仪殿东閤西室,太后垂帘处分称吾,惟两府日入候问圣体,因奏政事,退诣小殿帘外,覆奏太后。帝疾间,御前后殿听政,两府退朝,犹于小殿覆奏。
英宗治平元年春正月己亥,寿圣节百官及契丹使初上寿于紫宸殿。五月戊申,皇太后还政。庚戌,初日御前后殿。
《宋史·英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英宗以正月三日为寿圣节。礼官奏:故事,圣节上寿,亲王、枢密于长春殿,宰臣、百官于崇德殿,天圣谅闇皆于崇政殿。于是紫宸上寿,群臣升殿间,饮献一觞而退。又一日,赐宴于锡庆院。
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诏东平、襄阳二王朝朔望。十二月,以来正日食罢朝贺,诏起居日增转对官二人。
《宋史·神宗本纪》:治平四年正月,帝即皇帝位。诏东平郡王允弼、襄阳郡王允良朝朔望。十二月辛酉,以来岁日食正旦,自乙丑避殿、减膳、罢朝贺。壬戌,诏起居日增转对官二人。 按《礼志》:治平中,命御史台每遇起居日,令百官转对。御史台言:旧制,起居日,轮两省及文班秩高者二员转对。若两省官有充学士、待制,则缀枢密班起居,内朝臣僚不与。寻诏遇转对日,增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