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目录

 朝贺部汇考七
  唐四〈穆宗长庆三则 文宗太和五则 开成一则 武宗会昌五则 懿宗咸通四则 僖宗中和二则 光启一则 昭宗乾宁一则 昭宣帝天祐二则〉
  后唐〈庄宗同光三则 明宗天成四则 长兴四则 悯帝应顺一则 废帝清泰三则〉
  后晋〈高祖天福七则 出帝开运二则〉
  后汉〈高祖乾祐一则 隐帝乾祐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三则 世宗显德六则〉

礼仪典第二百六十三卷

朝贺部汇考七

唐四

穆宗长庆元年正月,受贺于丹凤楼。三月,晋国太夫人李氏来朝。四月,以张弘靖入幽州受贺。十一月,诏停冬至朝贺。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元年正月辛丑,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即日还宫,御丹凤阁,群臣于楼前称贺。仗退,上朝太后于兴庆宫。三月甲辰,郑滑节度使王承元祖母晋国太夫人李氏来朝,既见上,令朝太后于南内。夏四月甲午,以张弘靖入幽州,受朝贺。
《册府元龟》:长庆元年十一月丁酉,以讨镇州,敕权停今年冬至朝贺。
长庆二年正月,以用兵罢朝。三月,裴度来朝。八月,雨诏放朝参。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二年春正月癸巳朔,以用兵罢元会。三月戊申,裴度来朝,对于麟德殿,伏奏龙墀,因叙河北用兵,呜咽流涕,上改容慰劳之。
《册府元龟》:长庆二年八月,诏曰:夏秋之间,尝多水潦。如缘暮夜暴雨,道路不通,车马宜便放。其日朝参,委御史台勾当,仍每日奏,如雨不至甚,即不在此例。长庆四年正月朔,受朝如常仪,是月,敬宗即位。二月,御紫宸殿见群臣。五月,诏停端午参贺。十月,礼仪使奏停冬至朝贺。十二月,并敕停明正朝仪。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四年正月辛亥朔,上御殿受朝如常仪。 按《敬宗本纪》:长庆四年正月壬申,穆宗崩。癸酉,皇太子即位。二月辛巳朔,上缞服见群臣于紫宸门外。
《册府元龟》:长庆四年二月丁亥,诏宜令三月三日御丹凤楼,仍令所司准式。辛丑,御紫宸殿,群臣初展入閤之仪。五月,诏停诸亲王端午参贺。十月癸巳,礼仪使奏:来月二十三日冬至,准故事,山陵未祔庙,并不合行庆贺之仪。其朝贺皇太后,请停。又十二月乙未,敕来年正月一日朝贺,宜权停。
文宗太和元年六月,敕朝参不到者罚料钱。十一月,日南至行庆贺礼。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元年六月辛卯朔,敕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
《册府元龟》:太和元年十一月甲申,日南至。宰臣率百官洎外命妇,诣兴庆宫及光顺门,行朝贺之礼。太和五年正月朔,罢元会,诏方镇入朝者上表奏闻。二月,李载义入朝。十一月,敕停明正朝贺。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五年春正月庚子朔,以积阴浃旬,罢元会。己未,诏方镇节度观察使请入觐者,先入表奏闻,候允则任进程。二月壬辰,以卢龙军节度使李载义守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载义失守入朝,赐第于永宁里,给赐优厚。
《册府元龟》:太和五年十一月壬辰,敕阴雪未晴,其明年正月一日朝贺,宜权停。
太和六年正月朔,废元会。八月,裴度来朝。十二月,刘从谏来朝。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六年春正月乙未朔,以久雪废元会。八月庚午,山南东道节度使裴度来朝。十二月乙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来朝。
太和七年正月朔,受朝于含元殿。五月,李载义来朝。十一月,百寮及命妇赴兴庆宫及光顺门朝贺。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七年春正月乙丑朔,卸含元殿受朝贺。比年以用兵、雨雪,不行元会之仪。故书。五月癸卯,兴元李载义来朝。
《册府元龟》:太和七年十一月乙卯,日南至。宰臣文武百寮及命妇,赴兴庆宫,贺太皇太后义安。太后回。赴光顺门,贺皇太后。
太和九年正月朔,停朝贺。二月,以庾敬休卒,废朝一日。十二月,罢宰相入朝翼从。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二月庚午,左丞庾敬休卒,废朝一日。诏曰:官至丞、郎,朕所亲委,不幸云亡者,宜为之废朝。自今丞、郎宜准诸司三品官例,罢朝一日。十二月,先是,宰相武元衡被害,宪宗出内库弓箭、陌刀赐左右街使,俟宰相入朝,以为翼从,及建福门退。至是亦停之。
《册府元龟》:太和九年正月丁未朔,权停朝贺之礼。宰臣率百寮诣兴庆宫,贺太皇太后义安。太后光顺门贺皇太后。
开成元年正月朔,受贺于宣政殿,诏次对官须宰臣奏事毕各言本司事。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帝常服御宣政殿受贺。
《册府元龟》:开成元年正月己酉,诏以入阁日次对官,班退立于东阶松树下,须宰臣奏事毕,齐至香案前,各言本司事。左右起居又待次对官奏事毕,方出。
武宗会昌元年,太和公主遣使入朝。
《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元年十一月,太和公主遣使入朝,言乌介自称可汗,乞行策命,缘初至汉南,乞降使宣慰,从之。
会昌二年,中书奏元日朝贺,宰相及两省官俟扇开再拜,升殿侍立,从之。
《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二年四月,中书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两省官皆未开扇前立于栏槛之内,及扇开,便侍立于御前。三朝大庆,万邦称贺,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于礼意,事未得中。臣等请御殿日昧爽,宰相、两省官斗班于香案前,俟扇开,通事赞两省官再拜,拜讫,升殿侍立。从之。
会昌三年正月,罢元会。二月,御宣政殿,百寮称贺。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三年春正月,以宿师于野,罢元会。二月,太原刘沔奏:昨率诸道之师至大同军,遣石雄袭回鹘牙帐,雄大败回鹘,乌介可汗被创而走。已迎得太和公主至云州。是日,御宣政殿,百寮称贺。
会昌四年正月,罢元会。七月,以泽潞平百寮称贺。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四年春正月乙酉朔,以泽潞用兵,罢元会。壬子,河东监军使吕义忠收复太原,生擒杨并,尽斩其乱卒,百寮称贺。七月,泽潞平五州。八月戊戌,王宰传稹首与大将郭谊等一百五十人,露布献于京师,上御安福门受俘,百寮楼前称贺。
会昌六年春正月己丑,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武宗本纪》云云。
懿宗咸通元年春正月,上御紫宸殿受朝。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云云。咸通五年春正月戊午朔,以用兵罢元会。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云云。咸通七年正月,罢元会。四月,寿安公主请入朝。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咸通七年春正月戊寅朔,以太皇太后丧罢元会。四月,寿安公主上表请入朝,诏曰:志兴奏汝以景崇未降恩命,欲来朝觐事,具悉。景崇素闻孝悌,颇有义方,洽三军爱戴之情,荷千里折冲之寄。缵乃旧服,绰有令猷,朝廷奖能,续有处分。缘孝明太后园寝有日,庶事且停,候祔庙礼成,当允诚请。
咸通十年春正月己未朔,以徐州用兵罢元会。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懿宗本纪》云云。
僖宗中和三年,以收复京城从官称贺。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僖宗本纪》:中和三年夏四月庚辰,收复京城。天下行营军马都监杨复光上章告捷行在。报至,从官称贺。
中和四年,以捷书至从官称贺。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僖宗本纪》:中和四年夏五月,徐州将李师悦、陈景思率兵万人追黄巢于兖州。秋七月,贼将林言乃斩贼降师悦。壬午,捷书至行在,从官称贺。
光启二年,李煴就诛,刑部请阅俘受贺,以殷盈孙奏,罢之。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僖宗本纪》:光启二年十二月,裴彻、郑昌图及百官奉襄王奔河中,王重荣绐称迎奉,执李煴斩之,械裴彻、郑昌图于狱。重荣函襄王首赴行在。刑部奏请御兴元城南门,阅俘馘受贺,下礼院定仪注。博士殷盈孙奏曰:伏以伪煴违背宗社,僭窃乘舆,欺天之祸既盈,盗国之罪斯重,果至覆败,以就诛夷。九重之妖祲既除,万国之生灵共庆,宜陈贺礼,以显皇猷。然物议之间,有所未允。臣按礼经,公族有罪,狱既具,有司闻于公曰:某之罪在大辟。君曰:赦之。如是者三,有司走出致刑,君复使谓之曰:虽然,固当赦之。有司曰:不及矣。君为之素服不乐三月。《左传》:卫君在晋,卫臣元咺立卫君之弟叔武,卫君入国,叔武为前驱所杀,卫君哭之,左氏书焉。今伪煴,皇族也,虽犯殊死之罪,宜就屠戮,其可以朝群臣而受贺乎。臣以为煴亲系金枝,名标玉牒,迫胁之际,不能守节效死,而乃甘心逆谋,罪实滔天,刑不可赦。已为军前处置,宜即黜为庶人,绝其属籍,其首级仍委所在以庶人礼收葬。大捷之庆,当以未玫首级到日称贺,为得其宜。上不轸于宸衷,下无伤于物体,协礼经之旨,祛中外之疑。遂罢贺礼。
昭宗乾宁元年正月朔,受朝于武德殿。是月,李茂贞以兵来朝。
《唐书·昭宗本纪》:乾宁元年正月乙丑,李茂贞以兵来朝。
《旧唐书·昭宗本纪》:乾宁元年正月乙丑朔,上御武德殿受朝,宣制大赦,改元乾宁。凤翔李茂贞来朝,大陈兵卫,献妓女三十人,宴之内殿,数日还蕃。时茂贞有山南梁、洋、兴、凤、岐、陇、秦、泾、原等十五馀郡,甲兵雄盛,陵弱王室,颇有问鼎之志。
昭宣帝天祐二年,以旱避正殿,罢朝会并定朝仪。
《唐书·昭宣帝本纪》:天祐二年四月乙未,以旱避正殿。
《旧唐书·昭宣帝本纪》:天祐二年四月戊午,敕:朕以上天谪见,避殿责躬,不宜朔会朝正殿。其五月一日朝会,宜权停。五月己未朔,以星变不视朝。十月丁未,所司改题昭宗神主,辍朝一日。十二月辛丑,敕:汉宣帝中兴,五日一听朝,历代通规,永为常式。近代不循旧仪,辍隳制度,致奸邪之得计,致临视之失常,须守旧规,以循定制。宜每月只许一、五、九日开延英,计九度。其入閤日,仍于延英日一度指挥;如有大段公事,中书门下具榜子奏请开延英,不计日数。付所司。又敕:宫嫔女职,本备内任,近年以来,稍失仪制。宫人出内宣命,寀御参随侍朝,乃失旧规,须为永制。今后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黄门祗候引从,宫人不得擅出内门,庶循典仪,免至纷杂。
天祐三年,敕百寮于崇勋殿入閤。
《唐书·昭宣帝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昭宣帝本纪》:天祐三年六月壬寅,敕:文武百寮每月一度入閤于贞观殿。贞观大殿,朝廷正衙,遇正至之辰,受群臣朝贺。比来视朝,未正规仪,今后于崇勋殿入閤。付所司。

后唐

庄宗同光元年十一月冬至,不受朝。十二月,中书门下奏,常朝,两省官与东西班并拜。从之。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同光元年十一月丁未,日长至,帝不受朝贺。百官诣东上閤门拜表称庆。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独两省官不拜。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百寮遂有谢食拜。唯两省官本省有厨,不赴廊餐,故不拜。伏自僖宗幸蜀回,以多事之后,遂废廊餐百官拜仪,至今未改。将五十载礼,恐难停。唯两省官独尚不拜,岂可终日趋朝,曾不一拜,独于班例,有所异同。若言官是近臣,于礼尤宜肃敬,起今后逐日常朝,宣不坐,除职事官、押班不拜外,其两省官与东西两班,并齐拜。从之。
同光二年正月朔,受朝于明堂殿,诏常朝除随驾将校等官内殿对见,其馀并诣正衙。八月,以雨放朝三日。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同光二年正月庚子朔,帝衮冕御明堂殿受朝贺,太常乐左右金吾仗六军诸卫如常仪。是月庚申,四方馆奏:常朝,诸职员多有参杂。今后除随驾将校外,方进奉,专使文武两班三品以上官,可于内殿对见。其馀并诣正衙以申常礼。从之。七月戊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八月癸巳,宣旨放三日朝参,以霖雨甚故也。十一月乙未朔,帝御文明殿视朝。
同光三年正月朔,朝贺如常仪,幸邺受朝于武德殿。五月,以皇太妃薨废朝五日。六月,视朝于文明殿。八月,敕百官三日一趋朝。
《五代史·唐本纪》:同光三年五月丁酉,皇太妃薨,废朝五日。
《册府元龟》:同光三年正月甲午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贺,如常仪。是月庚子,车驾幸邺都。庚戌,车驾至邺都。辛亥,帝御武德殿受朝贺,以百官扈从之劳放十九日至二十日朝参。三月癸巳朔,帝御武德殿视朝。四月,车驾还雒都。六月壬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癸酉,敕泥涂稍甚,放文武常参三日。丁亥,以霖雨,放朝。七月乙未,敕霖雨未止,泥涂颇甚,宜放五日、六日朝参。戊戌,敕泥涂颇甚,放八日、九日朝参。丁亥,以霖雨,放朝。八月己丑,敕:如闻天津桥未通,往来百官以舟船济渡,因滋倾覆,兼踣泥涂。自今文武百官,三日一趋朝。宰臣即每日中书视事。闰十二月己丑朔,帝御文明殿视朝。
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朝群臣于兴圣宫。五月,敕百寮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又敕朔望皆入閤。
《五代史·唐本纪》:天成元年四月丁亥,庄宗崩。己丑,嗣源入洛阳。甲午,监国朝群臣于兴圣宫。 按《李琪传》:明宗以琪为御史中丞。自唐末丧乱,朝廷之礼坏,天子未尝视朝,而入閤之制亦废。常参之官日至正衙者,传闻不坐即退,独大臣奏事,日一见便殿,而侍从内诸司,日再朝而已。明宗初即位,乃诏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谓之起居。琪以谓非唐故事,请罢五日起居,而复朔望入閤。明宗曰:五日起居,吾思数见群臣也,不可罢。而朔望入閤可复。然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閤。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閤。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閤门而入,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閤。然衙,朝也,其礼尊;閤,宴见也,其事杀。自乾符已后,因乱礼阙,天子不能日见群臣而见朔望,故正衙常日废仗,而朔望入閤有仗,其后习见,遂以入閤为重。至出御前殿,犹谓之入閤,其后亦废,至是而复。然有司不能讲正其事。凡群臣五日一入见中兴殿,便殿也,此入閤之遗制,而谓之起居,朔望一出御文明殿,前殿也,反谓之入閤,琪皆不能正也。琪又建言:入閤有待制、次对官论事,而内殿起居,一见而退,欲有言者,无由自陈,非所以数见群臣之意也。明宗乃诏起居日有言事者,许出行自陈。又诏百官以次转对。
《册府元龟》:明宗天成元年四月,入雒阳。甲申,始御文明殿,改元肆赦。五月丁巳,内出御劄一封赐宰臣晓示文武百寮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度赴内殿起居。宰臣百官班于文明殿庭谢,其中书非时有急切公事请开延英,不在此限。乙酉,敕:每月十五日,赐廊下食。本朝承平时,常参官每日退朝,赐食廊下,谓之廊餐。自乾符乱离已后,庶事草创,有司经费不足,无每日之赐。但遇月旦入閤日,赐食。帝初即位,始因谏官疏奏请,又武百寮五日一起居,见帝于便殿。李琪以为非故事,以五日为繁,请每月朔望日,皆入閤,赐廊下食。罢五日起居之仪。至是,宣每月朔望,皆入閤依奏。五日一度起居,不得停废,遂以为常。七月乙卯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八月壬辰,以积雨泥甚,放百寮朝参。己亥,帝御文明殿,百官入閤,如月朔之仪,从新例也。九月丙辰,帝御文明殿,入閤新制次日例也。十月甲申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己亥,帝御文明殿对南诏蛮两林鬼主等,百寮称贺。十一月甲寅朔,帝御文明殿。癸亥,日南至,帝御文明殿,百寮称贺。十二月甲申朔,帝御文明殿见百寮。 是年十月,右拾遗曹珍上疏,内一件:百寮朔望入閤,及五日一度内殿起居,请许三署寺监官轮次转对奏事。从之。
天成二年正月朔,朝贺如常仪,诏文武两班每日早赴朝参。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成二年正月癸丑朔,帝被衮冕法服,御明堂殿,百寮称贺,文物仗卫礼乐如常仪。丙申,诏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不可一日不修,忠不可一夕不念。二者全则上下顺,一途废则出入差。须振纲维,以严规矩。凡在策名之列,皆知辨色而朝,傥不夙兴,是亏匪懈。君上思政,犹自求衣未明,为下服勤,固合假寐待旦。宜令御史台,遍示文武两班,自此,每日早赴朝,参职司既得整齐公事,的无壅滞。如或尚兹懈怠,具录奏闻。三月壬子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四月乙未,帝御文明殿视朝。五月辛亥朔,帝御文明殿视朝。戊辰,帝御文明殿视朝。六月庚辰朔,帝御文明殿视朝。甲午,帝御文明殿视朝。七月庚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戊辰,帝御文明殿受朝。甲戌,百官朝于中兴殿。八月庚辰,百官朝于中兴殿。癸巳,帝御文明殿视朝。九月庚戌,帝御文明殿视朝。庚申,百官朝于中兴殿。癸亥,帝御文明殿视朝。丙子,百官朝于中兴殿。十月己卯朔,帝御文明殿视朝。乙酉,帝幸汴州。甲午,车驾在汴,御崇元殿视朝。十一月戊申朔,帝御崇元殿视朝。壬戌,帝御崇元殿视朝。戊辰,日南至,百官诣閤门拜表称贺。十二月戊寅朔,帝御崇元殿视朝。戊子,百官朝于元德殿。壬辰,帝御崇元殿视朝。
天成三年正月朔,朝贺如常仪。十一月冬至受贺。按《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成三年正月戊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礼乐仗卫如常仪。甲子,帝御崇元殿视朝。二月戊寅,帝御崇元殿视朝。丁酉,百官朝于元德殿。三月丁未朔,帝御崇元殿视朝。四月丁丑,帝御崇元殿视朝。五月乙巳朔,帝御崇元殿视朝。己未,帝御崇元殿视朝。六月甲戌朔,帝御崇元殿视朝。戊子,帝御崇元殿视朝。七月甲辰,帝御崇元殿视朝。八月癸酉,帝御崇元殿视朝。闰八月癸卯朔,帝御崇元殿视朝。九月甲戌,帝御崇元殿受朝。十月壬寅朔,帝御崇元殿视朝。丁未,帝御崇元殿视朝。壬戌中书奏按贞元四年中书侍郎李泌奏冬至日受朝贺请准元日从之。十一月癸酉,冬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式。丙戌,帝御崇元殿视朝。十二月丙午,帝御崇元殿视朝。癸丑,中书以常朝宣奉,敕不坐,两省官与东西班并拜,宰臣不拜。或闻班行所论,承前日有廊餐,百官谢食。两省即各有常厨,从来不拜。或曰:以侍臣不拜,检寻故实,不见明规。百官拜为廊餐,即承旨合宣有敕赐食。供奉官不拜,亦恐非仪。且左右前后之臣,日面天颜,岂可不拜。况庶官见宰臣,隔宿并拜,实以赴朝不拜,非礼也。闻敕不拜,亦非礼也。所宜尽敬以奉君亲。臣等商量,今后常朝宰臣亦拜,通事舍人亦拜,閤外放仗亦拜。从之。壬戌,帝御崇元殿视朝。
天成四年正月朔,朝贺如常仪。五月朔,朝群臣于文明殿。
《五代史·唐本纪》:天成四年五月己巳,朝群臣贺朔。
不曰视朝,而曰贺朔,著非礼,视朝常事,自不书尔。五月贺朔,出于道家之说。自唐以来用之,书之,见乱世举非礼之不急者。

《册府元龟》:天成四年正月壬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常仪。二月壬寅,帝御崇元殿视朝。三月己酉,帝御文明殿视朝。四月,中书门下奏:五月一日入閤起居,准贞元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敕。昔者圣贤观象,因天地交会之次,为父子相见之仪。沿习成风,古今不易。王者制事,在于因人,酌其情而使中,顺其俗以为礼。咸觌之义,既行父子之间。资事之情,岂隔君臣之际。自今后,每年五月一日,御宣政殿,与文武百寮相见。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奏在京者,并听就列,宜令所司量定仪注,颁示天下,仍编礼式,永著常规者。伏以本朝旧制,近代不行。方当开泰之期,难旷会同之礼。宜兴坠典,以耀明庭。五月一日,应在京九品以上官,及诸进奉使,并准贞元七年敕,就位起居。自此每年永为常式者。奉敕,宜依五月己卯朔,帝御文明殿视朝。癸未,帝御文明殿视朝。六月戊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壬子,帝御文明殿视朝。七月戊辰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八月丁酉朔,帝御文明殿视朝。辛亥,以霖雨甚,宣旨放入閤。九月戊辰,帝御文明殿视朝。辛巳,帝御文明殿见百寮。十月丙申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十一月丙寅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己卯,日长至,帝御文明殿受朝贺,乐悬仗卫如常仪。十二月丙申朔,帝御文明殿视朝。
长兴元年正月,受朝于明堂殿。二月,以郊祀毕敕放朝参是年屡御文明殿视朝。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元年正月丙寅朔,帝御明堂殿受朝贺,乐悬仗卫如常仪。二月乙未朔,帝御文明殿视朝。是月,郊祀毕。丙辰,敕宜放两日朝参,以百官行事之劳故也。四月丙午朔,帝御文明殿视朝。五月甲子朔,帝御文明殿视朝。七月壬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庚寅,诏诸州得替防禦团练使刺史并宜于班行比拟如未有员阙可随常参官逐日立班新例也。八月壬辰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十月辛卯,帝御文明殿视朝。十一月庚申,日长至,帝御文明殿受朝贺,乐悬仗卫如常仪。
长兴二年正月朔,朝贺如常仪。八月,诏停轮对。十一月,以日食不视朝。冬至,百寮称贺,是年,屡视朝于文明殿。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二年正月庚寅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贺,如常仪。四月庚寅,帝御文明殿视朝。癸卯,帝御文明殿视朝。五月戊午朔,帝御文明殿视朝。闰五月戊子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壬寅,帝御文明殿视朝。六月丁巳朔,帝御文明殿视朝。七月丙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八月丙辰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庚午,帝御文明殿视朝。癸酉,诏:文武百官,五日内殿起居仍旧,其轮次对宜停若有封事,许非时上表,朔望入閤,待制候对,一依旧制。九月己亥,帝御文明殿视朝。十月乙卯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十一月甲申朔,帝不视朝,先是,司天奏:朔日合日蚀二分,伏缘所蚀之分数微少,太阳光影相烁,不辨亏缺,伏请十一月一日不入閤。百官不守司。故不视朝。己丑,日长至,帝御文明殿,百寮称贺。十二月庚申,左谏议大夫卢损上言:前任节度、刺史、防禦等使,请五日随例起居。并从之。
长兴三年正月朔,朝贺如式。三月,敕入閤赐食北省官亦于敷政门外班齐就坐。六月,以雨放朝,是年,帝屡御文明殿视朝。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三年正月癸未朔,帝御明堂殿朝贺,礼乐仗卫如式。庚子,帝御文明殿视朝。二月甲寅,帝御文明殿视朝。戊申,帝御文明殿视朝。三月癸未朔,帝御文明殿视朝,群臣入门遇雨而罢。乙酉,敕:文武两班,每遇入閤从官并赐酒食,从前台官及诸朝官皆在敷政门外两廊下就食,唯北省官于敷政门内,既为隔门,各不相见,致行坐不齐,难于整肃。今后每遇入閤赐食,北省官亦宜令于敷政门外东廊下设席,以北为首,待班齐一时就坐。四月甲寅朔,帝御文明殿视朝。五月壬午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六月己未,敕以霖雨经旬,街衢泥泞,文武两班宜放今月八日朝参。甲子朔,敕放三日朝参,大雨故也。八月庚戌,帝御文明殿视朝。九月己丑,帝见群臣于端明殿。十一月己卯朔,帝御文明殿视朝。甲子,日长至,帝御文明殿,百寮称贺。十二月戊申朔,帝御文明殿视朝。
长兴四年,受朝于文明、中兴、广寿诸殿。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四年正月戊寅朔,帝御文明殿,百寮称贺。乙未,帝见百寮于中兴殿。五月丙子朔,帝法服御文明殿,百寮具朝服称贺。庚寅,帝见百寮于文明殿。六月丙申朔,帝御文明殿视朝。丙寅,帝见百寮于广寿殿,时帝不豫旬日,至是称平帝勤于听政接臣下无倦。九月甲戌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十月甲辰朔,雨,不视朝。十一月癸酉,帝御文明殿视朝。
悯帝应顺元年春正月壬申,视朝于广寿殿。
《五代史·唐本纪》云云。
《册府元龟》:应顺元年正月壬申,帝御广寿殿视朝。戊寅,帝御明堂殿,仗卫如常仪,宫悬乐作,群臣朝服就坐,宣制,大赦改元。闰正月癸卯朔,帝御文明殿入閤。
废帝清泰元年,御明堂殿朝群臣,并议朝谢诸仪。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清泰元年四月乙酉,帝服衮冕御明堂殿,文武百官朝服就列,改顺应为清泰。是月庚寅,中书门下上言:太常以五月朔御明堂受朝,三日夏至,祀皇地祇,前二日奏告献祖室,不坐。比正旦冬至,是日有祀事,则次日受朝。今祀在五鼓前,质明行礼毕,御殿在始旦后,请比例行之。诏曰:日出御殿,与祀事无妨,宜依常年例。五月庚子朔,帝御文明殿视朝。六月辛卯,御史中丞张鹏奏:文武常参官,入閤内廊下设食,每宣放仗拜后,就食,相承以为谢食拜。臣以每日常朝,宣不坐,后拜退,岂谢食之谓乎。如臣所见,自今宣放仗拜后,且就次候将设食别降,使于敷政门外,宣赐酒食。群臣谢恩后食。从之。十月庚子,太常言,冬至,不视朝,百寮表贺。是日,太府设表案席褥,礼部进表至閤门,班首一员跪奉表授閤门使,群臣俱拜舞蹈。讫,表入。久之,閤门使出宣曰: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群臣复拜舞讫而退。十一月己巳,御史台奏:前任节度防禦团练使等、刺史、行军副使,近仪五日一度内殿起居,皆缀班序立元系班簿,虽曰便殿起居,其遇全班起居,时亦合缀班。从之。
清泰二年十二月,诏来年元旦南郊后,依常受朝。按《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清泰二年三月庚戌,御文明殿,群臣入閤,刑法官剧可久待制官李慎仪次对。十二月戊寅,太常言:来年正月元日合御明堂受朝贺其日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以礼大祀不坐。诏曰:其祀事在质明前,仪仗在日出后,事不相妨,宜依常年受朝。
清泰三年正月,始御文明殿受朝贺。三月,诏内外官吏朝见中谢门辞俱依旧例。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清泰三年春正月辛卯,始御文明殿,陈乐,悬仗卫,受朝贺。班退,进名贺皇太后。三月庚子,诏閤门陈内外官吏,对见例,应诸州差判官军,将贡奉到阙,无例朝见,以名御奏放门,见赐酒食,得回。诏进榜子放门辞臣,今后欲只令朝见,馀依旧规。应除诸道两使判官推巡,无例中谢,奏过,放谢,放辞。如得替归京,无例见臣。欲今后除两使判官,许中谢,门辞。其书记以下,除替请依旧规,应文武朝官除授文五品、武四品已上,并中谢。以下无例对谢。以天成四年正月敕,凡升朝官新授,并中谢,欲以此例。诸道节度使差判官军将进奉到阙,朝见,候得回话,下榜子奏过,令门辞,应诸道都押牙马步都虞候镇将替到京,无例见。或在京受任,无例中谢。进榜子放谢,放辞。应诸道商税盐曲诸色务官,或在京差补,亦放谢放辞。得替归京,亦无见例。在京商税盐曲两军巡,即许中谢。应新除令录并中谢。次日,放门辞,兼有口宣诫励。应文武两班差吊祭使,及告庙祠祭,只于正衙辞见,不赴内殿。诸道差进奏官到阙,得见以后,请假得替,进榜子放门辞。已前六件,望依旧例行。从之。

后晋

高祖天福元年十一月,御北京崇元殿,改元。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天福二年正月朔,受朝于文明殿,并议入閤赐食及起居朝参诸仪。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二年正月甲寅朔,帝御文明殿,受文武百寮朝贺。三月己未,御史台奏:唐朝定令式,南衙常参文武百寮,每日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堂食。自唐末乱离,堂食渐废,仍于入閤起居日赐食。每入閤礼毕,閤门宣放仗,群官俱拜,谓之谢食。至伪主清泰元年中,入閤礼毕,更差中使至正衙门口宣赐食,百寮立班重谢,此则交失有唐堂食之意,于礼实为太烦。臣恐因循,渐失根本。起今后入閤赐食,望不差中使口宣,请准唐明宗朝事例处分。从之。四月丙午,御史台奏:文武百寮,每五日一度,内殿起居。在京城时,百官于朝堂,幕次自文明殿门入,穿文明殿庭,入东,上閤门,至天福殿,序班,令随驾百官,自到行朝。每遇起居日,于幕次东出,升龙门,与诸色人排肩杂进,自外缭绕,方入内门。臣窃见升龙门外,庭宇不宽,人徒大集,或是诸司掌事,或是诸道使臣,方集贡输,不可止约。若令与衣冠杂进,朝士并趋,则恐有坏天官,见轻朝序。权时之义,事理难安。起今后,每遇百官赴内殿起居日,请依在京事体,百官于幕次自正衙门入,东出横门,既协京国常仪,兼在行朝便稳。从之。庚戌,御史台奏:文武百寮,每月朔望入閤礼毕,赐廊下食。在京时祇于朝堂幕次两廊下,今在行朝,于正衙门外权为幕次,房廊湫隘间架绝少,伏恐五月一日朝会礼毕,准例赐食即与幕次,难为排比。伏见唐明宗时,两省官于文明殿前廊下赐食,今未审每遇入閤日权于正衙门内两廊下排比赐食,为复别有处分者。敕旨:宜依明宗时旧规。五月壬子朔,帝御崇元殿,备太常乐,受文武百官朝贺。六月甲午,太妃将至行阙放文武朝一日。十一月,中书奏:准唐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学士及皇太子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事者,并朝参讫各归所务。自累朝以来,文武在内廷充职兼判三司,或带职额及六军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元无正敕。准近敕,文武职事官未升朝者,按旧制并赴朔望朝参。其翰林学士、侍读、三馆诸职事,望准元敕处分。其在内廷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时,来赴正衙,谢后不赴常朝,大会不离禁廷位次。三次职官免常朝,唯赴大朝会。其京司未升朝官员,祗赴朔望朝参,带诸司职掌者不在此例。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学士、枢密院学士、中书省知制诰外,有兼官兼职者,仍各发遣本司供事。可之。天福三年,大朝群臣于崇元殿。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三年正月戊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仗卫如式。五月丁未朔,帝御崇元殿,奏太常乐,受文武百官、二王后三恪皇亲蕃客等朝贺。十一月丙寅,冬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贺。
天福四年,受朝于崇元殿,又以日食、雨、雪不入閤。按《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四年正月癸卯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式。五月壬寅朔,帝受朝于崇元殿。七月壬寅朔,帝御崇元殿,百官入閤如常礼朔不入閤,日蚀故也。闰七月庚子朔,百官不入閤,雨沾服也。十二月丁酉朔,百官不入閤,大雪故也。
天福五年正月,诏宰臣使相朝见辞谢,并与诸官一时列拜。翰林学士及前任郡守等,入閤退,并依百官班制。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五年正月丁卯朔,帝御崇元殿朝贺,仗卫如式。壬辰,冯道奏曰:宰臣朝见,辞谢,在朝堂横街之南。逮至馀官,则悉于崇元门内。夫表著之列,岂可踰之。故古先明王,必正其位服,此实事因偶尔,习以为常。又入閤礼毕之时,群官退于门外,定班如初,俟宣放仗。唯翰林学士、前任郡守等,不随百辟,即时直出。二者礼僭序失,其使正之。帝深然其言。于是下诏曰:官爵之班,即分高下。见谢之位,岂有异同。宜格通规,以为定制。今后宰臣使相朝见,辞谢,并于崇元门内,与诸官重行异位,一时列拜横行,以从旧例。又入閤之义,序班为重。宣唤则齐趋正殿,放仗则各出朝门。何起居之礼即同,而进退之规有异。其翰林学士及前任郡守等,今后入閤退朝,宜依百官班制。十一月,冬至,受朝于崇元殿,王公上寿。
天福六年,详定正至朝会礼及乐章,帝受朝于崇元殿。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崔棁传》:天福六年,高祖诏太常复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自唐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棁与御史中丞窦贞固、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其年冬至,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县,二舞在北,登歌在上。文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练裆,白布大口裤,革带履。左执籥,右秉翟。执纛引者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帻,绯丝布大袖、绣裆甲金饰,白练,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裤,乌靴。左执干,右执戚。执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按,负以熊豹,以象百兽率舞。按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箫、笳各二人。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元同》;三举,登歌奏《文同》;举食,文舞舞《昭德》,武舞舞《成功》之曲。礼毕,高祖大悦,赐棁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嗟叹之。按《册府元龟》:天福六年春正月辛酉朔,帝受朝于崇元殿。七月己未朔,帝御崇元殿视朝。
天福七年正月朔,以用兵不受朝。五月,中书门下奏简百官起居诸仪。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七年春正月丙辰朔,帝不受朝贺,用兵故也。五月己亥,中书门下奏:时属炎蒸,事宜简省。应五日百官起居,即令押班宰臣一员押百官班,其转对官两员封事付閤门使引进,本官起居后随百寮退,不用别出谢恩。其文武内外官寮乞假、宁亲、移家、及婚葬、病损并门见门辞。诸道进奉物等,不用殿前排列,引进使引至殿前奏云某等进奉,奏讫,其进奉物便出。其进奉专使朝见日,班首一人致词,都附起居。州刺史并行军副使、诸道马步军都指挥使已下,差人到阙,并门见门辞。州县官谢恩日,甲头一人都致词,不用逐人告官。其供奉官、殿直等,如是当直及于合殿前排立者,即入起居;如不当直排立者,不用每日起居。委宣徽院专切点检,常须整齐。从之。
出帝开运元年,定正衙辞谢及百寮常参礼。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运元年七月辛未朔,帝御崇元殿。八月癸卯,仓部郎中知制诰陶谷奏:内外臣寮,正衙辞谢。内则诸司小吏与宰相差肩,外则属郡末寮共元戎接武。欲望宰臣使相,依旧押班,其郡牧藩侯、台省少监、长吏等,不得令部内本司卑冗官员,同班辞谢。敕从其奏。十一月乙亥,吏部侍郎张昭远奏:文武常参官,每日于正衙立班,閤门使宣不坐后,百寮俱拜。旧制唯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各缘提举赞扬,所以不随庶官俱拜。自唐天成末,议者不悉朝仪,遽违旧典,遂令押班之职,一例折腰。此则深忽礼文,殊乖故实。且宰相居庶寮之首,御史持百职之纲,严肃禁庭,纠绳班列,虑于拜揖之际,或爽进退之宜,于是凝立静观,检其去就。若令旅拜旅揖,实恐非宜。况事要酌中,恭须近礼。人臣爱主,不在于斯。其通事舍人职司赞导,比者两班进退,皆相其仪令,则在文班、武班之前,居一品二品之上,端笏齐拜,礼实未闻。其押班宰相、押楼御史、通事舍人,并请依天成三年以前礼例施行,无至差忒。殿中侍御史贾元圭奏:是非既异,沿革不同。举之则虽有旧规,考之则全无故实。且夫酌人心而致礼,依神道而设教,此乃经国之大端也。况通事舍人居赞导之职,押楼御史当纠察之司,一则示于纪纲,一则防于谬误,所以静观进退,详视等威,实非抗礼于庭。所谓各司其局,俾令不拜,雅合其宜。伏以宰相押班,率千官而设拜,起居内殿,统百辟以致词。仪刑文武之班,表式鹓鹭之列,不得比赞导之职,讵可同纠察之司。统冠群僚,所宜列拜。臣位居宪府,迹厕同班。言或庶其得中,罪难逃于多上。帝从之。
开运二年春正月戊戌朔,帝不受朝贺,不豫故也。六月乙丑朔,帝御崇元殿,百官入閤。
《五代史·晋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后汉

高祖乾祐元年正月辛亥朔,帝不受朝贺。
《五代史·汉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隐帝乾祐二年,艾颖请朔望入閤起居。
《五代史·汉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乾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艾颖上言:近制,一月两度入閤,五日一度起居。近年以来,入閤多废。每遇朔望,不面天颜。臣请今后朔望入閤,即从常礼。如不入閤,即请朔望日起居。冀面圣颜,以伸诚敬。

后周

太祖广顺元年四月壬辰朔,帝御广政殿群臣起居。十月壬寅,雪尺馀放朝。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
广顺二年五月,御崇元殿受朝。十一月,日南至,群臣称贺。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广顺二年五月丙辰朔,帝御崇元殿受朝,仗卫如仪。十一月癸丑朔,入閤。己卯,日南至,帝御崇元殿,群臣服朝服,称贺。退班于永福殿庭上寿,赐群臣酒,三爵而罢。
广顺三年正月朔,受朝于崇元殿。十一月,日南至,不受朝贺。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广顺三年正月壬子朔,帝御崇元殿,群臣朝贺,乐悬仗卫如常仪。班退,太祖御永福殿,群臣百僚称觞献寿,举教坊乐,旋幸太平宫,起居汉太后。五月己卯朔,帝服衮冕御崇元殿,群臣朝服,班于位,陪位官乐悬仗卫如常仪。十一月乙酉,日南至,帝不受朝贺。群臣閤门拜表。班退,赐茶酒。
世宗显德元年,御崇元殿,百寮入閤如仪,日南至,不御殿,百寮表贺。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元年八月壬寅朔,帝御崇元殿,文武百寮入閤,仗卫如仪。十一月辛未朔,帝御崇元殿,文武百官入閤,仗卫如仪。庚寅,日南至,帝不御殿,文武百寮诣阙拜表称贺。显德二年正月朔,不御殿,群臣表贺。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二年春正月辛未朔,帝不御殿,宰臣率百官拜表称贺。四月己亥,帝御崇元殿,文武百官入閤,仗卫如仪。八月丁酉朔,帝御崇元殿,百官入閤如仪。
显德三年正月朔,不御殿。十一月,冬至,百官拜表称贺。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三年春正月乙未朔,帝不御殿,文武百官诣閤进名称贺。六月壬戌朔,帝御崇元殿,文武百官入閤,仗卫如仪。十一月庚子,日南至,帝不御殿,以宣懿皇后之丧在近故也。宰臣率百官,诣閤门,拜表称贺。
显德四年正月朔,受朝。二月,诏入閤赐廊飧。五月朔,视朝。八月朔,御崇元殿。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四年正月己丑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礼毕,御广政殿,群臣上寿并如常仪。二月辛酉,诏曰:文武百寮,起今后每遇入閤日,宣赐廊飧,此有唐之旧制也。自晋氏多故,寝而不行。上以宠待廷臣,故复有是命。五月丁亥朔,帝御崇元殿视朝,太常乐悬,金吾仗卫如仪。八月乙卯朔,帝御崇元殿,文武百官入閤如仪。既罢,赐百官廊飧。时帝御广德殿西楼以观焉。命中黄门阅视酒馔,无不腆。
显德五年正月朔,帝衣戎服受贺。五月朔及冬至受朝如常仪。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五年春正月癸未朔,帝在楚州西北,衣戎服,御帐殿,受宰臣以下称贺。五月辛巳朔,帝御崇元殿,金吾仗卫、太常乐悬如仪。十一月辛亥,日南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贺。金吾仗卫、太常乐悬如仪。礼毕,宰臣率百寮,常服诣永德殿,上寿而退。
显德六年春正月丁未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乐悬如仪。
《五代史·周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