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三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录

 陵寝祀典部汇考二
  辽〈太宗天显六则 会同一则 穆宗应历三则 景宗保宁二则 圣宗统和九则 开泰二则 太平二则 兴宗景福一则 重熙四则 道宗清宁二则 咸雍一则 太康四则 太安一则 天祚帝乾统五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开宝一则 太宗雍熙一则 至道一则 真宗景德三则 大中祥符三则 仁宗天圣一则 景祐二则 皇祐一则 英宗治平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徽宗政和二则 高宗建炎二则 绍兴十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一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礼仪典第二百三十四卷

陵寝祀典部汇考二

辽太宗天显二年,葬太祖于祖陵,命置节度使以奉陵寝。
《辽史·太祖本纪》:天显元年七月,上崩,皇后称制,权决军国事。二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于祖陵,置祖州天城军节度使以奉陵寝。
天显四年夏四月甲寅,幸天城军,谒祖陵。
《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天显五年,诏人皇王赴祖陵。
《辽史·太宗本纪》:天显四年,人皇王倍来朝。五年夏四月乙未,诏人皇王先赴祖陵谒太祖庙。
天显六年五月壬午,谒太祖陵。
《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天显七年五月壬午朔,幸祖州,谒太祖陵。
《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天显十一年夏四月,谒祖陵。
《辽史·太宗本纪》:天显十一年夏四月庚,谒祖陵。戊辰,还都,谒太祖庙。
会同九年,谒祖陵。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九年六月戊子,谒祖陵,更閟神殿为长思。
穆宗应历四年十二月辛酉朔,谒祖陵。
《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应历六年夏五月丁酉,谒怀陵。九月戊午,谒祖陵。按《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应历十年夏五月乙巳,谒怀陵。丙寅,至自怀陵。按《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景宗保宁八年九月己巳,谒怀陵。
《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保宁十年三月庚寅,祭显陵。
《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圣宗统和元年,有事于诸陵。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元年二月甲午,葬景宗皇帝于乾陵。丙申,皇太后诣陵置奠,命绘近臣于御容殿,赐山陵工人物有差。辛亥,幸圣山,遂谒三陵。夏四月辛丑,谒三陵,以东京所进物分赐陵寝官吏。壬寅,致享于凝神殿。癸卯,谒乾陵。秋七月,司徒娄国坐称疾不赴山陵,笞二十。八月,上西巡。己丑,谒祖陵。癸巳,上与皇太后谒怀陵。己亥,猎赤山,遣使荐熊昉、鹿脯于乾陵之凝神殿。九月辛酉,幸祖州,谒祖陵。壬戌,还上京。十一月庚辰,上与皇太后祭乾陵。十二月壬午朔,谒凝神殿,遣使分祭诸陵,赐守殿官属酒。
统和三年,上谒凝神殿及乾陵,皇太后谒显陵。按《辽史·圣宗本纪》:统和三年八月庚辰,至显州,谒凝神殿。辛巳,幸乾州,观新宫。癸未,谒乾陵。甲申,命南、北面臣僚分巡山陵林木,及令乾、显二州上所部里社之数。癸巳,皇太后谒显陵。庚子,谒乾陵。辛丑,西幸。闰九月癸酉,命邢抱朴勾检显陵。
统和四年三月乙亥,以亲征告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十五年十一月丙戌,幸显州。戊子,谒显陵。庚寅,谒乾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十六年六月戊子朔,致奠于祖、怀二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二十年,谒显陵,告捷。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二十年九月癸巳朔,谒显陵,告南伐捷。冬十月癸亥朔,至自显陵。
统和二十六年夏五月庚午,致祭祖、怀二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二十八年八月丙寅,谒显、乾二陵。按《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二十九年二月己酉,谒显、乾二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开泰五年八月,有事于诸陵。
《辽史·圣宗本纪》:开泰五年八月丙子,幸怀州,有事于诸陵。
开泰六年三月,有事于显、乾二陵。
《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六年三月乙巳,如显州,葬秦晋国王隆庆。有事于显、乾二陵。
太平九年十一月乙卯朔,如显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孟冬朔拜陵仪:有司设酒馔于山陵。皇帝、皇后驾至,敌烈麻都奏仪办。閤门使赞皇帝、皇后诣位四拜讫,巫赞祝燔胙及时服,酹酒荐牲。大臣、命妇以次燔胙,四拜。皇帝、皇后率群臣、命妇,循诸陵冬三匝。还宫。翼日,群臣入谢。太平十年夏四月,如乾陵。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兴宗景福元年,谒庆陵。
《辽史·兴宗本纪》:景福元年秋七月,建庆州于庆陵之南,徙民实之,充奉陵邑。九月戊申,亲视庆陵。十一月丙申,谒庆陵,以遗物赐群臣,名其山曰庆云,殿曰望仙。十二月癸丑,至自庆陵。
重熙八年,谒庆陵。
《辽史·兴宗本纪》:重熙八年秋七月丁巳,谒庆陵,致奠于望仙殿;迎皇太后至显州,谒园陵,还京。
重熙十二年八月丙申,谒庆陵。九月壬申,谒望仙殿。壬午,谒怀陵。
《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重熙十四年闰五月丁卯,谒庆陵。
《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重熙二十三年六月丙申,如庆州。己亥,谒庆陵。按《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道宗清宁元年十一月甲戌,谒祖陵。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清宁三年,谒祖陵。
《辽史·道宗本纪》:清宁三年五月己亥,如庆陵,献酎于金殿、同天殿。冬十月己酉,谒祖陵。辛酉,奠酎于玉殿。
咸雍十年秋七月癸亥,谒庆陵。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太康三年秋七月丁丑,谒庆陵。八月辛丑,谒庆陵。九月壬申,修乾陵庙。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太康七年七月,谒庆陵。九月,命皇后谒怀陵及祖陵。按《辽史·道宗本纪》:太康七年六月甲子,诏月祭观德殿,岁寒食,诸帝在时生辰及忌日,诣景宗御容殿致奠。秋七月戊子,如秋山。丙申,谒庆陵。九月戊子,次怀州,命皇后谒怀陵。辛卯,次祖州,命皇后谒祖陵。太康八年九月庚寅,谒庆陵。冬十月丙子,谒乾陵。按《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太康九年秋七月丁巳,谒庆陵。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太安七年八月壬寅,幸庆州,谒庆陵。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天祚帝乾统元年八月甲寅,谒庆陵。冬十月壬辰,谒乾陵。
《辽史·天祚帝本纪》云云。
乾统三年夏五月丙午,谒庆陵。
《辽史·天祚帝本纪》云云。
乾统五年秋七月,谒庆陵。九月乙卯,谒乾陵。
《辽史·天祚帝本纪》云云。
乾统七年冬十月,谒乾陵。
《辽史·天祚帝本纪》云云。
乾统十年秋七月辛丑,谒庆陵。闰月辛亥,谒怀陵。己未,谒祖陵。
《辽史·天祚帝本纪》云云。

太祖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谒陵上冬服。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
《文献通考》:乾德四年九月,命内人诣巩县安陵,荐寒衣。遂为定式。自是寒食,亦往。其后定制,每岁春秋仲月,遣太常宗正卿,朝拜祖宗及后陵。先斋三日,牲用少牢一献,服本品祭服,奉御书祝版,逐陵复上起居,表其仪。祭日质明,礼生引奉礼先升、奉币,次卿诣褥位,解剑,脱履,升,奉币。跪奠讫,再拜,降,复位。次诣罍洗讫,升诣神座前,执爵,奠酒,俛伏,兴。俟太祝读文讫,再拜,降阶,佩剑,纳履,复位。礼生赞拜,在位皆再拜。诣焚板币位,东向,俟焚火半,退。次诣诸陵,奉行皆如仪。后以卿阙,分遣宗正寺太常礼官,常参行故事。〈按《礼志》
三年,《通考》作四年,今从《礼志》
〉开宝九年,有事于安陵。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九年三月丙子,幸西京。己卯,次巩县,拜安陵,号恸陨绝者久之。庚辰,赐河南府民今年田租之半,奉陵户复一年。
《文献通考》:会要汉仪乘舆谒陵太官荐食太常荐乐舞如吉祭国朝谒陵皆辍乐举哭,素服行事。
太宗雍熙二年,议定陵寝祀典。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雍熙二年,宗正少卿赵安易言:昨朝拜安陵、永昌陵,有司止设酒、脯、香,以未明行事,不设烛燎。又先赴永昌陵,后赴安陵,及帝后二位不遍拜,颇愆于礼。事下有司,议曰:按《开元礼》,春秋二仲月,司徒、司空巡陵,不设牲牢之祀。今请如宗庙荐享,少加裁减,除不设登铏、牙槃食及太常登歌外,馀悉如大祠。朝拜日,有司豫于陵南百步道东设次,具剪除器以备洒扫。设宗正卿位于兆外之左,西向;陵官位于卿之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俱西向北上。设祭器、礼料、酒馔于兆门内。宗正卿以下各就位,再拜,盥手,奠酒,读祝册,再拜。先赴安陵,次永昌陵,次孝明、孝惠、懿德、淑德皇后陵。从之。〈又〉上陵之礼。古者无墓祭,秦、汉以降,始有其仪。至唐,复有清明设祭,朔望、时节之祭,进食、荐衣之式。五代,诸陵远者,令本州长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过亲谒。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祀。
至道三年,真宗即位,作殿于太宗陵,朝暮上食,四时致祭。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至道三年,太宗崩,真宗即位。十一月,置卫士五百人于陵所,作殿以安御容,朝暮上食,四时致祭焉。
真宗景德二年,契丹遣使修好,遣官奏告诸陵。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景德三年九月,置诸陵斋宫。十二月,朝陵。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三年二月甲申,禁民间开近陵域地。九月甲子,置诸陵斋宫。十二月辛卯,朝陵,缘路禁乐。 按《礼志》:景德三年,真宗将朝诸陵,以宰臣王旦为朝拜诸陵大礼使。太常礼院言:朝陵故事,合排小驾卤簿。唐太宗朝献陵,宿设黄麾仗,周卫陵寝。今请周设黄麾仗。又唐制:前一日,陵令以玉册进御亲书,近臣奉出,陵令受之。今请造竹册四幅,祝毕焚之。其百官位旧设陵所,从祝官及皇亲、客使分于神道左右,贞观中并陪列司马门内。今望准旧仪施行。又旧仪,诣寝宫至大次之时,设百官位,奏请行礼。望令先入赴寝殿立班。贞观中,皇帝至小次,素服乘马。检会今年正月,车驾朝拜明德攒宫,止素服白衣。当时皇帝在大祥之内,今既服除,望止服淡黄袍。又按贞观、永徽故事,朝陵皆先亲后尊,拜辞讫,出还大次,便进发,今望先朝永熙陵;行事及辞,皇帝皆两次再拜,陪位官每陵亦各两次再拜,今请皇帝诣安陵参辞,四度再拜,永昌、永熙陵各两度设拜。旧仪,逐寝殿上食,备太牢之馔,珍羞庶品。近以羊豕代太牢。今请备少牢之祭,设奠、读册毕,复诣寝宫上珍羞庶品,别行致奠之礼。又旧仪,前发二日,太尉告太庙。今请依礼遍告六室。诏特素服白衣,行事次序如告太庙,馀依所请。
《文献通考》:景德三年八月,诏以来春朝拜诸陵。凡百费用,以官物充,增修馆驿,以备行宫。从臣百司储拟供御,并从省约。诸司需索,非有敕命,州县不得供给,道路不得广役夫丁修治。邻近州府长吏,不得擅离本任。赴行在诸道,不得以进奉为名科配。起居表章,附厩置以闻。景德四年,至陵所,素服行事。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春正月乙巳,以丁谓为随驾三司使。己未,车驾发京师。庚申,次中牟县,除逋负,释系囚,赐父老衣币,所过如之。丁卯,帝素服诣诸陵。减西京及诸路系囚罪,己亥诏。置永安县及三陵副使、都监。 按《礼志》:景德四年正月,车驾次巩县,罢鸣鞭及太常奏严、金吾传呼。既至,斋于永安镇行宫,太官进蔬膳。是夜,漏未尽三鼓,帝乘马,却舆辇伞扇,至安陵,素服步入司马门行奠献礼,诸陵亦然。又诣下宫。凡上宫用牲牢、祝册,有司奉事;下宫备膳差,内臣执事,百官陪位,又诣元德太后陵奠献,别于陵西南设幄殿,祭如下宫。礼毕,遍诣孝明、孝惠、孝章、懿德、淑德、明德、庄怀七后陵,遂单骑从内臣巡视陵阙,而亲奠夔、魏、𨙸、郓、安、周六王及恭孝太子诸坟。其三陵陪葬皇子、皇孙、公主之未出閤者,及诸王夫人之蚤亡者,各设位次诸陵下宫之东序。安陵百二十一坟,量设三十位,男子、女子共祝版二;昌陵十五坟,量设十位,熙陵八坟,量设五位,并祝版一以致祭焉。辰后,暂诣幄次更衣,复诣诸陵奉辞。有司以朝拜无辞礼,帝不忍,故复往。仍遣官祭一品皇亲诸亲。
大中祥符三年,奉安宣祖、太祖圣容于二陵,诏自今祀汾阴,还朝拜二陵。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庚寅,遣内臣奉安宣祖、太祖圣容于二陵。
《文献通考》:大中祥符三年,诏将来祀汾阴,还时朝拜诸陵,大略如景德四年之礼。
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阴,有事于三陵,更定遣官朝陵仪注。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春正月辛丑,陈幄殿于訾村,望拜诸陵。三月壬辰,诏朝陵自西京至巩县不举乐。甲午,发西京。丙申,谒安陵、永昌诸陵。 按《礼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祀汾阴,经巩县,有司请于訾村王喜设幄殿,置三陵神坐,皇帝靴袍就幄,设香酒、时果、牙菜食奠献,而命大臣以香币、酒脯诣诸陵致告。驾还,复行亲谒之礼,帝素服乘马至永安县,斋于行宫,夜漏未尽二鼓,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陵奠献,哀恸。未明,礼毕,复诣四陵奉辞,省视几筵,奠献如初礼。又遍诣诸后陵、诸王坟致奠。命中使遍祭皇亲诸亲坟及汝州秦王坟。是岁,命礼官定春秋二仲遣官朝陵仪注,以祭服行事,专差宗正卿一员朝拜三陵,别遣官二员分拜诸陵。又制长竿檐床二副,置陵表祝版,遣宽衣军士三十二人舆送陵下。其后添差陵庙行礼官四员,选朝官、京官宗姓者充。翰林学士钱惟演言:春秋朝陵,载于旧式,公卿亲往,盖表至恭。唐显庆中,始诏三公行事,天宝以后,亦遣公卿巡谒,盖取朝廷大臣,不必须同国姓。后参用太常、宗正卿。晋开运中,亦命吏部侍郎。近年以来,止遣宗正等官,人轻位卑,实亏旧制,望自今于丞、郎、诸司三品内遣官,阙则差两省谏、舍以上。所冀仰副追孝之心,以成稽古之美。
大中祥符六年,以圣像至,遣官奏告诸陵。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六年三月乙卯,建安军铸玉皇、圣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丁谓为迎奉使。五月甲辰,圣像至。乙卯,谒圣像,奉安于玉清宫。丁巳,遣使奏告诸陵。
仁宗天圣七年秋七月癸亥,以玉清昭应宫灾,遣官告诸陵。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景祐四年,减诸陵柏子户。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景祐四年,减柏子户,安陵、永昌、永熙各留四十户,永定五十户,会圣宫十户。
景祐 年,始令宗室正刺史以上一员拜陵。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景祐初,沧州观察使守节言:寒食节例遣宗室拜陵,而十月令内司宾往,非所以致恭。乃诏宗室正刺史以上一员朝拜。
皇祐三年,诏祀安陵昭宪皇后,准太庙同室礼,更令县官朔望朝诸陵。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皇祐三年,太常博士李寿朋奏:帝后诸陵,荐飨皆有时,独昭宪皇后以合葬安陵,不及时祭。礼院言:朝拜仪注,牲牢并如太庙常飨例,诸陵止奠一爵,而安陵奠两爵,两赞再拜,惟祭馔不兼设,盖有司相承失之。于是诏安陵昭宪皇后祝版、牲币、御封香依太庙同室礼。更造诸陵祭器贮别库。三陵皆置卒五百人,惟定陵以章献太后故,别置一指挥。昭陵使甘昭吉引定陵例,请置守陵奉先两指挥,京西转运司请减定陵卒半以奉昭陵,诏选募一指挥,额五百人。初,永安县官月朔朝定陵,望朝三陵。韩琦言:昭陵未有朝日。乃令县官朔望分朝诸陵。
英宗治平三年,诏濮安懿王园庙,置园令一人,并定飨祭之仪。
《宋史·英宗本纪》:治平三年春正月丁丑,皇太后下书中书门下:封濮安懿王宜如前代故事。诏遵慈训。以茔为园,置守卫吏,即园立庙,俾王子孙主祠事,如皇太后旨。 按《礼志》:濮安懿王园庙。治平三年,诏置园令一人,以大使臣为之。募兵二百人,以奉园为额。置柏子户五十人。庙三间二厦,神门屋二所,及斋院、神厨、棂星门。其告祭濮安懿王及诸神祝文,并本宫教授撰。河南府给香币、酒脯、礼物。太祝、奉礼则命永安县尉、主薄摄,如阙官,以本府曹官。凡祭告及四仲飨,并依此制。奉安神主三献,命西京差判官一员亚献,朝臣一员终献,摄。知园令出纳神主。庙制用一品,夫人任氏坟域亦称为园。
神宗熙宁五年,诏寺观奉陵寝神御者免役钱,文武大臣过陵朝拜,又诏:臣僚朝陵,唯执政官许进汤,又建昭孝院,奉永昭、永厚二陵。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五年十二月戊寅,诏寺观奉圣祖及祖宗陵寝神御者免役钱。 按《礼志》:熙宁中,诏文臣及两省、武臣閤门使以上,经过陵下,并许朝拜。又诏:自今臣僚朝拜诸陵,除见任、尝任执政官许进汤,馀止奠献、荐新,不特拜。
《文献通考》:熙宁五年,建昭孝院,奉永昭、永厚陵,以官田给。始,诏文臣两省、武臣閤门使以上过陵下,听朝谒。故事,岁遣朝陵官,自宣祖至真宗、章惠皇后,总以太常宗正卿二人,其馀九陵,通遣郎中或清望官二人分诣。太常宗正卿阙,以尚书省四品、两省五品以上,或大卿监充。又阙,遣以次官。独永定陵轮宗寺,及太常礼院官一员,春秋朝享因之。检察陵事,以陵台令陪位。若非时祭,则遣朝官其永厚陵,准永定陵故事,应诸陵奉祀牙床、什器,各以东阙庭藏之。
元丰六年,何洵直请定陵寝祀仪。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元丰六年,太常博士何洵直言:自秦汉,即陵为寝,有事生之,具令祠陵官,具牲牢俎豆,以祭服行礼。而朝献景灵宫,纯用时王之制,陵寝义当一体。其朝陵荐牙盘食献,官止以常服。六陵下宫及会圣宫门,各视庙社宫门列戟二十四。皆从之。复诏朝陵,自今各遣官太常寺轮长贰,馀以宗室遥郡防禦使。永安陵下宫之南,令加旧地十步三尺。仍视其制度增修永厚陵。其永昌、永熙陵,亦缮治之。陵官辄离陵所,以擅去官守法论。若宫人朝陵,毋以伎乐迎送。
元丰七年,诸陵始设后位。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昭陵下宫,帝后同幄荐献。安陵以合祔。及昌熙定陵,悉无诸后神像。长至元正清明节,帝后异宫酌献上食,皆不豫飨。元丰七年,因何洵直之请,乃命各设后位,遂选官定荐献供奉式焉。
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太皇太后疾。乙亥,祷于诸陵。
《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徽宗政和三年,诏以天赐元圭,告诸陵。
《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春正月甲子,诏以天赐元圭,遣官册告永裕、永泰陵。 按《礼志》:政和三年二月,以太平告成,册告诸陵。
政和四年,以皇太子冠,告诸陵。
《宋史·徽宗本纪》:政和四年二月癸酉,长子桓冠。按《礼志》:政和四年二月,皇太子冠,告诸陵。
高宗建炎元年,诏西京留守及台臣一员,省视陵寝,又诏河南镇抚使翟兴保护。
《宋史·高宗本纪》:建炎元年五月,命西京留守司修奉祖宗陵寝。 按《礼志》:宋初,故事,车驾诣陵,谓之亲谒。南渡之后,此礼不举,故上陵或曰省视,或曰保护,或曰荐献,或曰祭告,或曰致祭,或曰望祭,或曰修奉,悉遣官,不专于行礼也。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诏:应永安军祖宗陵寝,可差西京留守及台臣一员躬亲省视,如有合修奉去处,措置奏闻。仍诏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充省视陵寝使。又诏河南府镇抚使翟兴团结本处义兵,保护祖宗陵寝。
建炎四年,诏礼部给降度牒一百道充祭陵礼料。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建炎四年六月,诏令礼部给降度牒一百道充祭告诸陵礼料,仍令翟兴所差来人赍祭告表以行。
绍兴元年,诏昭慈献烈皇后攒宫,遣官行礼,又诏列圣陵邑,每半年遣官省视。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元年六月,太常寺言:昭慈献烈皇太后攒宫在越州会稽县,合依四孟朝献礼例,差宰执一员,前一日赴攒宫泰宁寺宿斋,至日,行朝拜之礼。诏同知枢密院事李回行礼。〈又〉九月,起居郎陈兴义言:陛下躬履艰难之运,驻跸东南,列圣陵邑,远在洛师,顾瞻山川,未得时省。虽欲遣使,道路不通,圣怀日愤。近闻道路少通,差易前日,愿诏执事每半年择遣使臣两员,往省诸陵。诏令枢密院每半年差使臣两员前去。
绍兴二年,张守请朝谒昭慈献烈皇后攒宫,许之。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二年三月,知绍兴府张守言:昭慈献烈皇后攒宫近在府界,望许臣以时朝谒。从之。自是守臣皆许朝谒。
绍兴三年正月,诏春秋二仲,于行在法惠寺,荐献诸陵。二月,诏春秋望祭。五月,诏任直清祭告诸陵。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年正月庚辰,诏春秋望祭诸陵。 按《礼志》:绍兴三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春秋二仲,荐献诸陵,乞于行在法惠寺设位,望祭行礼。从之。自是每岁荐献,率循此制。五月,诏令户部支金一百两付河南府镇抚使司干办公事任直清,充祭告永安军诸陵。
绍兴九年,以金人归地,遣使修奉诸陵,上徽宗陵名曰永固。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九年春正月戊子,遣判大宗正事士袅、兵部侍郎张焘诣河南修奉陵寝。 按《礼志》:绍兴九年正月,上谓辅臣曰:祖宗陵寝,久沦异域,今金国既割还故地,便当遣宗室使相与臣僚前去修奉洒扫。寻命同判大宗正事士袅、兵部侍郎张焘前去河南府祗谒修奉。六月,太常丞梁仲敏等言:春秋二仲,遣宗室遥郡防禦使荐献诸陵,太常少卿荐献永祐陵,权宜于行在设位行礼。今道路既通,望依旧遣官前诣。诏令西京留守司候仲秋就便选官前诣诸陵荐献。士袅、张焘回,言:诸陵下石涧水,自兵兴以来,涸竭几十五年。二使到日,水即大至,父老惊叹,以为中兴之祥。
《文献通考》:绍兴九年正月,太常寺言:徽宗及显肃皇后将及大祥,虽未置皇堂,若不先建陵名,则春秋二仲有妨荐献。请先命宰臣上陵名。宰臣秦桧等,请上陵名曰永固。诏恭依。又以金人归河南地,命大宗正士袅、兵部侍郎张焘,祗谒陵寝。二人至西京,朝拜陵寝,民夹道驩迎。遂入柏城,披荆履糵,随宜葺之而去。及还,上问陵寝如何。焘不对,惟言:万世不可忘此贼。上为之黯然。时方庭实为三京淮北宣谕使,至西京先朝谒陵寝,见永昌而下,皆遇惊犯。泰陵至暴露。庭实解衣覆之。归日,痛哭流涕,为上言之。由是大忤秦桧。
绍兴十年,诏修诸陵,尽斥金玉珍宝,播告天下。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十年三月,礼部言:池州铜陵县丞吕和问进宫陵仪制,望付太常寺以备检照。永安军等处今已收复,遂委知军诣诸陵逐位检视,除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陵园庙并无损动,内永安、永昌、永熙陵神台璺裂,未敢擅行补修伏饬。太常寺看详若行补修,合就差所委修饰官奏告行礼。诏令河南府委官,如法补饰,不得灭裂。其后兵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张焘言:伏见宣谕官方庭实有请,乞将来先帝山陵,一依永安陵等制度。臣区区愚忠,愿明诏有司,异时永固陵凡金玉珍宝尽斥不用,播告天下,咸使闻知。如是,自然可保无虞。上纳之。
绍兴十三年,令郊祀毕权于法惠寺,望祭诸陵。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绍兴十三年十月,礼部太常寺言:将来郊祀礼毕,合奏谢诸陵。昭慈圣献皇后攒宫、永祐陵攒宫,已差官行礼。内诸陵,权于临安府法惠寺,设位望祭。差南班宗室二员行礼。从之。
绍兴十七年,命春秋荐献攒宫,又每月遣官永祐陵行礼。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七年冬十月丁未,命太常岁以春秋二仲荐献攒宫,季秋遣御史按视。 按《礼志》:绍兴十七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佘尧弼言:望举行旧制,于春秋二仲遣官诣永祐陵攒宫荐献。臣僚又言:陵庙之祭,月有荐新,著在令典。方今宗庙久已遵奉,惟是永祐陵阙而未讲,望令有司讨论,举而行之。太常寺讨论:欲依《政和五礼》依典故,令两攒宫遵依每月检举,差官行礼,其新物令逐宫预行关报绍兴府排办。从之。
绍兴二十七年,诏设检察宫陵所。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二十七年六月,诏:永祐陵及昭慈圣献皇后攒宫检察承受,以检察宫陵所为名。
绍兴三十年,诏会稽知县,兼主攒宫事务。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三十年九月,吏部言:绍兴府会稽知县依仿陵台令典故,于阶御内带兼主管攒宫事务,量加优异。
绍兴三十二年,诏祖宗陵寝,令本处官吏朝谒。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三十二年六月,诏祖宗陵寝,令本处招讨使同本处官吏躬亲朝谒,如法修奉,务在严洁,以称孝思之意。
孝宗乾道六年,遣使于金请归陵寝地,特转刘湛等官,以保护陵寝。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六年闰五月戊子,遣范成大等使金求陵寝地。 按《礼志》:乾道六年八月,诏承信郎刘湛特转两官,右迪功郎刘师颜特与右承务郎升擢差遣,秦世辅特转一官,升充正将,以湛等归正结义保护陵寝故也。
《文献通考》:乾道六年,以起居郎范成大为祈请使,之金,请陵寝地。先时,上赐宰臣陈俊卿手札曰:朕痛念祖宗陵寝,迥隔四十馀年。今欲特遣使,就彼祈请,卿以为何如,可密奏来。俊卿以为未可,坐罢相,知福州。乃遣成大行令学士院,草国书,以陵寝所在,欲求河南地为辞。成大将行,秘书少监李焘等,皆以为不然。国子博士丘崇轮对,论其无益启侮。上不乐,曰:卿家祖先坟墓,为人占据,莫不须理会否。答云:臣但能诉之,不能告之。上赫怒。成大既出疆,使还其国书云:和约既成界,山河以如旧。缄音遽至指,巩洛以为言。援曩时无用之文,渎今日既盟之好。既云废祀,欲伸追远之怀。止可奉迁,即俟刻期之报。至若未归之旅柩,亦当并发于行涂。既而遣赵雄贺金主生辰,复附国书。其略曰:惟列圣久安之陵寝,既难一日而骤迁。则靖康未返之衣冠,岂敢先期而独请。其后金人徙葬钦宗于巩原,而荆襄谍报,乃谓金以十万骑,奉迁陵寝以来。中外汹汹,边帅咸请增戍。后卒无事。
淳熙元年,诏春秋二仲,以太常少卿荐献永祐陵,以太常丞代之。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淳熙元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春秋二仲,差太常少卿荐献永祐陵攒宫,并周视陵域。如遇少卿有阙,乞从本寺前期取指挥。差本寺以次官充摄。所有今年仲春荐献,即日见阙少卿。诏差太常丞钱良臣。自后春秋遇少卿阙,率以为例。
光宗绍熙元年,有司请秀安僖王园庙典礼如濮安懿王故事,从之。
《宋史·光宗本纪》:绍熙元年三月丁卯,诏秀王袭封,置园庙。 按《礼志》:秀安僖王园庙。绍熙元年三月,诏秀王袭封等典礼。礼部、太常寺乞依濮安懿王典礼,避秀安僖王名一字。诏恭依,仍置园庙。四月,诏:皇伯荥阳郡王伯圭除太保,依前安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嗣秀王,以奉王祀。六月,礼部、太常寺言:濮安懿王园庙制度,庙堂、神门宜并用兽。所安木主石埳,于室中西壁三分之一近南去地四尺开埳室,以石为之,其中可容神主趺匮。今来秀安僖王及夫人神主,欲乞并依上件典礼。四仲飨庙,三献官并奉礼郎等,系嗣秀王充初献,本位侄男摄亚、终献,其奉礼郎等,乞湖州差官充摄。行礼合用牲牢羊、豕,湖州排办;祭器、祭服,工部下文思院制造。每遇仲飨,本府前期牒报湖州排办。所有行礼仪注,乞从太常寺参照濮安懿王仪注修定。并从之。其园庙差御带霍汉臣同湖州通判一员相度闻奏。八月,霍汉臣暨通判湖州朱僎言奉诏相度园庙,以图来上。十月,诏委通判一员,提督修造祠堂,如法修盖。十一月,礼工部、太常寺言:濮安懿王园庙三间二厦、神门屋二所、斋院、神厨、棂星门,欲令湖州照应建造。从之。
宁宗庆元元年,诏:永阜陵秋季遣御史朝拜检察。诸陵亦如之。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庆元元年六月,诏:永阜陵孝宗皇帝攒宫,每岁秋季一就,令所差监察御史恭诣朝拜检察。从御史台申请。诸陵亦如之。
理宗端平元年,以金灭汛扫诸陵,遣官朝谒。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元年春正月,史嵩之露布告金亡,谨遣郭春按循故壤,诣奉先县汛扫祖宗诸陵。三月辛酉,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閤门祗候林拓诣洛阳省谒八陵。四月辛未,诏遣朱复之诣八陵,相度修奉。八月甲戌,朱扬祖、林拓朝谒八陵回,以图进,上问诸陵相去几何及陵前涧水新复,扬祖悉以对,上忍涕太息。 按《礼志》:端平元年正月,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史嵩之露布以灭金闻。二月,御笔:国家南渡以后,八陵迥隔,常切痛心。今京湖帅臣以图来上,恭览再三,悲喜交集,凡在臣子,谅同此情。可令卿、监、郎官以上,诣尚书省恭视集议。遂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閤门祗候林拓朝谒八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