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八卷目录

 宗庙祀典部汇考二
  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则 中元二则 明帝永平五则 章帝建初一则 元和二则 章和二则 和帝永元一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一则 延光二则 顺帝阳嘉一则 永和一则 建康一则 冲帝永嘉一则 质帝本初一则 灵帝建宁一则 献帝初平一则 昭烈章武一则〉
  魏〈文帝黄初三则 明帝太和三则 青龙一则 景初一则 齐王正始一则〉
  吴〈吴主亮太平一则〉

礼仪典第二百八卷

宗庙祀典部汇考二

后汉

世祖建武元年秋八月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二年,立雒阳高庙,奉纳十一帝神主。
《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庙于洛阳。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大司徒邓禹入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按《祭祀志》: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庙于雒阳。四时祫祀,高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如旧。馀帝四时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建武三年正月,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二月,祠高庙,受传国玺。
《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闰月己酉,诏曰:群盗纵横,贼害元元,盆子窃尊号,乱惑天下。朕奋兵讨击,应时崩解,十馀万众束手降服,先帝玺绶归之王府。斯皆祖宗之灵,士人之力,朕曷足以享斯哉。其择吉日祠高庙,赐天下长子当为父后者爵,人一级。二月己未,祠高庙,受传国玺。
建武五年秋七月丁丑,幸沛,祠高原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原,再也。谓已立庙,更立者为原。

建武六年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十年春正月,修理长安高庙。秋八月己亥,幸长安,谒高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十五年夏四月戊申,以太牢告祠宗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十八年三月壬午,祠高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舂陵节侯以下四世于章陵。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按《祭祀志》:建武十九年,盗贼讨除,戎事差息,于是五官中郎将张纯与太仆朱浮奏议:礼,为人子事大宗,降其私亲。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当除今亲庙四。孝宣皇帝以孙后祖,为父立庙于奉明,曰皇考庙,独群臣侍祠。愿下有司议先帝四庙当代亲庙者及皇考庙事。下公卿、博士、议郎。大司徒涉等议:宜奉所代,立平帝、哀帝、成帝、元帝庙,代今亲庙。兄弟以下,使有司祠。宜为南顿君立皇考庙,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时议有异,不著。上可涉等议,诏曰:以宗庙处所未定,且祫祭高庙。其成、哀、平且祠祭长安故高庙。其南阳舂陵岁时各且因故园庙祭祀。园庙去太守治所远者,在所令长行太守事侍祠。惟孝宣帝有功德,其上尊号曰中宗。于是雒阳高庙四时加祭孝宣、孝元,凡五帝。其西庙成、哀、平三帝主,四时祭于故高庙。东庙京兆尹侍祠,冠衣车服如太常祠陵庙之礼。南顿君以上至节侯,皆就园庙。南顿君称皇考庙,钜鹿都尉称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称皇曾祖考庙,节侯称皇高祖考庙,在所郡县侍祠。按《张纯传》: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太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四世,随所在而祭焉。建武二十二年春闰月丙戌,幸长安,祠高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云云。
建武二十六年,始定禘祫之礼。
《后汉书·世祖本纪》不载。按《祭祀志》:建武二十六年,有诏问张纯,禘祫之礼不施行几年。纯奏: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太祖;五年再殷祭。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元始五年,始行禘礼。父为昭,南向;子为穆,北向。父子不并坐,而孙从王父。禘之为言谛。谛諟昭穆,尊卑之义。以夏四月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祫以冬十月,五谷成熟,故骨肉合饮食。祖宗庙未定,且合祭。今宜以时定。语在《纯傅》。上难复立庙,遂以合祭高庙为常。后以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之时,但就陈祭毁庙主而已,谓之殷。太祖东面,惠、文、武、元帝为昭,景、宣帝为穆。惠、景、昭三帝非殷祭时不祭。
《汉旧仪》曰:宗庙三年大祫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于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坐。高祖南面,幄绣帐,望堂上西北隅,帐中坐。长一丈,广六尺,绣絪厚一尺,著之以絮。四百觔曲几,黄金扣器。高后右坐亦幄帐,却六寸,白银扣器。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馀委肉积于前,数千觔,名曰惟俎。子为昭,孙为穆。昭西面,曲屏风。穆东面,皆曲几,如高祖馔,陈其右,各配其祖坐,如左妣之法。太常导皇帝入北门,群臣陪者,皆举手班辟,抑首伏。太鸿胪大行令九傧,传曰:起,复位。而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觯酒,从帝进拜谒,赞飨曰:嗣曾孙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却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为昭,孙为穆,各父子相对也。毕,却西面坐,坐如乘舆坐。赞飨奉高祖,赐寿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太牢之左辨,赐皇帝,如祠其夜半入行礼,平明,上九卮,毕,群臣皆拜。因赐胙。皇帝出,即更衣中,诏罢当从者奉承。

《张纯传》:建武二十六年,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曰: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春秋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毁庙及未毁庙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汉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祭。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禘祭。又前十八年亲幸长安,亦行此礼。礼说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帝从之,自是禘工工祫遂定。
中元元年,尊薄太后为高皇后,迁吕太后主于园,并藏玉牒于高庙。
《后汉书·世祖本纪》:中元元年冬十月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庙曰: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二祭。按《祭祀志》:中元元年,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中元二年,明帝即位,尊光武皇帝为世祖,更立庙。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号曰世祖。按《祭祀志》:光武皇帝崩,明帝即位,以光武帝拨乱中兴,更为起庙,尊号曰世祖庙。以元帝于光武为穆,故虽非宗,不毁也。后遂为常。
明帝永平二年冬十月甲子,西巡狩,幸长安,祠高庙。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
永平三年冬十月,蒸祭光武庙,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
《后汉书·明帝本纪》云云。按《祭祀志注·东观书》曰:永平三年八月丁卯,公卿奏议世祖庙,登歌,八佾舞功名。东平王苍议以为,汉制旧典宗庙,各奏其乐,不皆相袭,以明功德。秦为无道,残贼百姓。高皇帝受命诛暴,元元各得其所,万国咸熙。作武德之舞。孝文皇帝躬行节俭,除诽谤,去肉刑,泽施四海。孝景皇帝制昭德之舞。孝武皇帝功德茂盛,威震海外,开地置郡,传之无穷。孝宣皇帝制盛德之舞。光武皇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武畅方外,震服百蛮,戎狄奉贡,宇内治平。登封告成,修建三雍。肃修典祀,功德巍巍。比隆前代,以兵平乱,武功盛大,歌所以咏德,舞所以象功。世祖庙乐名宜曰大武之舞。《元命包》曰:缘天地之所维,乐为之文,典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而诗人称其武功。《枢机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各与虞韶,禹夏汤濩,周武无异,不宜以名舞叶。《图徵》曰:大乐必易。《诗传》曰:颂言成也。一章成篇,宜列德,故登歌清庙一章也。《汉书》曰:百官颂所登御者,一章十四句。依书文始五行武德,昭真修之舞,节损益前后之宜,六十四节为武曲,副八佾之数。十月,烝祭,始御用其文,始五行之舞如故。勿进武德舞歌。诗曰:于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乂,翼翼秉文之成,越序上帝,骏奔来宁。建立三雍,封禅泰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协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诏书曰:骠骑将军议,可进武德之舞如故。
永平六年,诏以宝鼎陈于庙。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夏四月甲子,诏曰: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不逢恶气。遭德则兴,迁于商、周;周德既衰,鼎乃沦亡。祥瑞之降,以应有德。方今政化多僻,何以致兹。易曰鼎象三公,岂公卿奉职得其理邪。太常其以礿祭之日,陈鼎于庙,以备器用。永平十七年,以瑞应告宗庙。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七年,甘露仍降,树枝内附,芝草生殿前,神雀五色翔集京师。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槃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西域诸国遣子入侍。夏五月戊子,公卿百官以帝威德怀远,祥物显应,乃并集朝堂,奉觞上寿。制曰:天生神物,以应王者;远人慕化,实繇有德。朕以虚薄,何以享斯。唯高祖、光武圣德所被,不敢有辞。其敬举觞,太常择吉日策告宗庙。
永平十八年,章帝即位,以遗诏藏主于更衣别室。十二月,尊庙曰显宗,四时禘祫,于世祖之堂。
《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八年八月,帝崩于东宫前殿。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过百日,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弗开修道。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按《章帝本纪》:永平十八年八月,即皇帝位。十二月癸巳,有司奏言:孝明皇帝圣德淳茂,劬劳日昃,身御浣衣,食无兼珍。泽臻四表,远人慕化,僬侥、儋耳,款塞自至。克伐鬼方,开道西域,威灵广被,无思不服。以烝庶为忧,不以天下为乐。备三雍之教,躬养老之礼。作登歌,正雅乐,博贯六艺,不舍昼夜。聪明渊塞,著在图谶。至德所感,通于神明。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而深执谦让,自称不德,无起寝庙,扫地而祭,除日祀之法,省送终之礼,遂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天下闻之,莫不悽怆。陛下至孝蒸蒸,奉顺圣德。臣愚以为更衣在中门之外,处所殊别,宜尊庙曰显宗,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间祀悉还更衣,共进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庙故事。制曰:可。按《祭祀志》:明帝临终遗诏,遵俭无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更衣。孝章即位,不敢违,以更衣有小别,上尊号曰显宗庙,间祠于更衣,四时合祭于世祖庙。语在《章纪》
《东观书》曰:章帝初即位,赐东平宪王苍。《书》曰:朕夙夜伏思,念先帝躬履九德,对于八政。劳谦克己,终始之度。比放三宗,诚有其美。今迫遗诏诫,不起寝庙。臣子悲结佥以为,虽于更衣,犹宜有所宗之号,以克配功德。宗庙至重,朕幼无知,寤寐忧惧。先帝每有著述典义之事,未尝不延问王,以定厥中。愿王悉明处,乃敢安之。公卿议驳,今皆并送,及有可以持危扶颠,宜勿隐思,有所承公无困哉。太尉熹等奏:礼:祖有功,宗有德。孝明皇帝功德茂盛,宜上尊号曰显宗,四时祫食于世祖庙。如孝文皇帝在高庙之礼,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苍上言:昔者,孝文庙乐曰昭德之舞,孝武庙乐曰盛德之舞。今皆祫食于高庙,昭德盛德之舞不进,与高庙同乐。今孝明皇帝主在世祖庙,当同乐。盛德之乐无所施。如自立庙,当作舞乐者,不当与世祖庙盛德之舞同名。即不改作舞乐,当进武德之舞。臣愚戆鄙陋,庙堂之论,诚非所当闻所宜言。陛下体纯德之妙,奋至谦之意,猥归美于载列之臣,故不敢隐蔽。愚请披露腹心,诚知愚鄙之言,不可以仰四门宾于之议。伏惟陛下,以至德当成康之隆,天下乂安,刑措之时也。百姓盛歌元首之德,股肱贞良,庶事宁康。臣钦仰圣化,嘉羡盛德,危颠之备,非所宜称。上复报曰:有司奏上尊号曰显宗,藏主更衣,不敢违。诏祫食世祖庙,乐皆如王议。以正月十八日,始祠,仰见榱桷,俯视几筵。眇眇小子,哀惧战慄。无所奉承爱,而劳之所望于王也。

章帝建初七年八月,饮酎高庙,禘祭光武皇帝、孝明皇帝。十月,祠高庙。
《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七年八月,饮酎高庙,禘祭光武皇帝、孝明皇帝。甲辰,诏:书云祖考来假,明哲之祀。予末小子,质又菲薄,仰惟先帝烝烝之情,前修禘祭,以尽孝敬。朕得识昭穆之序,寄远祖之思。今年大礼复举,加以先帝之坐,悲伤感怀。乐以迎来,哀以送往,虽祭亡如在,而空虚不知所裁,庶或飨之。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今赐公钱四十万,卿半之,及百官执事各有差。十月丙辰,祠高庙。
前书高庙饮酎,奏武德、五行之舞。音义云: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者,言醇也。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令诸侯出金助祭,所谓酎金也。丁孚汉仪式曰:九真、交阯、日南者用犀角二,长九寸,若玳瑁甲一;郁林用象牙一,长三尺已上,若孝羽各二十,准以当金。
元和元年九月辛丑,祀旧宅园庙。
《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元和二年,祠二祖、四宗。
《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二月癸酉,告祠二祖、四宗。四月庚申,假于祖祢,告祠高庙。
二祖谓高祖、世祖。四宗谓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宣帝为中宗,明帝为显宗。
章和元年八月壬午,遣使者祠昭灵后于小黄园。己丑,遣使祠沛高原庙。
《后汉书·章帝本纪》云云。
章和二年,和帝即位,遵遗诏,上庙号曰肃宗,藏主于世祖庙。
《后汉书·章帝本纪》:章和二年春正月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按《和帝本纪》: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三月辛酉,有司上奏:孝章皇帝崇弘鸿业,德化普洽,垂意黎民,留念稼穑。文加殊俗,武畅方表,戒惟人面,无思不服。巍巍荡荡,莫与比隆。周颂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请上尊庙曰肃宗,共进武德之舞。制曰:可。四月丙子,谒高庙。丁丑,谒世祖庙。按《祭祀志》:章帝临崩,遗诏无起寝庙,庙如先帝故事。和帝即位不敢违,上尊号曰肃宗。后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庙。
和帝永元十五年冬十月戊申,幸章陵,祠旧宅。癸丑,祠园庙。
《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殇帝延平元年三月,尊和帝庙曰穆宗。八月,殇帝崩,葬不立庙。
《后汉书·殇帝本纪》:延平元年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尊庙曰穆宗。八月辛亥,帝崩。按《安帝本纪》:延平元年八月,殇帝崩,即皇帝位。九月庚子,谒高庙。辛丑,谒光武庙。丙寅,葬孝殇皇帝于康陵。按《祭祀志》:殇帝生三百馀日而崩,邓太后摄政,以尚婴孙,故祀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
安帝永初七年,皇太后谒宗庙,并诏省荐新,非时之物。
《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七年庚戌,皇太后率大臣命妇谒宗庙。按《和熹邓皇后纪》:永初七年正月,初入太庙,斋七日,赐公卿百僚各有差。庚戌,谒宗庙,率命妇群妾相礼仪,与皇帝交献亲荐,成礼而还。因下诏曰: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孰,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传曰:非其时不食。自今当奉祀陵庙及给御者,皆须时乃上。凡所省二十三种。
延光三年二月癸巳,告祀二祖、六宗。夏四月乙丑,假于祖祢。闰十月乙未,祠高庙。
《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二祖,高祖、光武也。六宗谓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代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

延光四年四月己酉,葬孝安皇帝于恭陵。庙曰恭宗。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按《祭祀志》:安帝以谗害大臣,废太子,及崩,无上宗之奏。后以自建武以来无毁者,故遂常祭,因以其陵号称恭宗。
顺帝阳嘉元年二月丁巳,皇后谒高庙、光武庙。
《后汉书·顺帝本纪》云云。
永和二年十一月丙午,祠高庙。
《后汉书·顺帝本纪》云云。
建康元年八月,帝崩于玉堂前殿,遗诏无起寝庙。
《后汉书·顺帝本纪》云云。按《祭祀志》:顺帝崩,上尊号曰敬宗。
东观书曰:有司奏言:孝顺皇帝弘秉圣哲,龙兴统业,稽乾则古,钦奉鸿烈。宽裕晏晏,宣恩以极。躬自菲薄,以崇元默。遗诏贻约,顾念万国。衣无制新,玩好不饰。茔陵损狭,不起寝庙。遵履前制,敬敕慎终,有始有卒。《孝经》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臣请上尊号曰敬宗庙天子,世世献奉,藏主祫祭,进武德之舞,如祖宗
故事露布。奏可。
冲帝永嘉元年,质帝即位,谒高庙及光武庙。并诏定庙次。
《后汉书·冲帝本纪》不载。按《质帝本纪》:永嘉元年正月,冲帝崩,迎帝入南宫,即皇帝位。甲申,谒高庙。乙酉,谒光武庙。五月丙辰,诏曰:孝殇皇帝虽不永休祚,而即位踰年,君臣礼成。孝安皇帝承袭统业,而前世遂令恭陵在康陵之上,先后相踰,失其次序,非所以奉宗庙之重,垂无穷之制。昔定公追正顺祀,春秋善之。其令恭陵次康陵,宪陵次恭陵,以序亲秩,为万世法。按《周举传》:举,徵为大鸿胪。及梁太后临朝,诏以殇帝初崩,庙次宜在顺帝下。太常马访奏宜如诏书,谏议大夫吕勃以为应依昭穆之序,先殇帝,后顺帝。诏下公卿。举议曰:春秋鲁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跻僖于闵上。孔子讥之,书曰:有事于太庙,跻僖公。传曰:逆祀也。及定公正其序,经白从祀先公,为万世法也。今殇帝在先,于秩为父,顺帝在后,于亲为子,先后之义不可改,昭穆之序不可乱。吕勃议是也。太后下诏从之。
质帝本初元年,桓帝即位,谒高庙及光武庙。
《后汉书·质帝本纪》不载。按《桓帝本纪》:本初元年,质帝迎帝入南宫,即皇帝位。秋七月辛巳,谒高庙、光武庙。按《祭祀志》:冲质帝皆小崩,梁太后摄政,以殇帝故事,就陵寝祭。凡祠庙讫,三公分祭之。
灵帝建宁元年二月辛酉,葬孝桓帝于宣陵,庙曰威宗。庚午,谒高庙。辛未,谒世宗庙。
《后汉书·灵帝本纪》云云。按《祭祀志》:桓帝崩,上尊号曰威宗,无嗣。灵帝以河间孝王曾孙解犊侯即位,亦追尊祖考。语在《章和八王传》。灵帝时,京都四时所祭高庙五主,世祖庙七主,少帝三陵,追尊后三陵,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故高庙三主亲毁之后,亦但殷祭之岁奉祠。
《决疑要注》曰:毁庙主,藏庙外,户之外西牖之中,有石函,名曰宗祏。函中有笥,以盛主亲尽,则庙毁。毁庙之主,藏于始祖之庙,一世为祧。祧犹四时祭之。二世为坛,三世为墠,四世为鬼。祫乃祭之有祷,亦祭之。祫于世祖之庙,祷则迎主出,陈于坛墠,而祭之。事讫,还藏故室。迎送皆跸礼也。
献帝初平元年,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不宜称宗,恭怀、敬隐、恭悯三后,不宜称后,诏从之。
《后汉书·献帝本纪》:初平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悯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制曰:可。
和帝号穆宗,安帝号恭宗,顺帝号敬宗,桓帝号威宗。和帝尊母梁贵人曰恭怀皇后,安帝尊祖母宋贵人曰敬隐皇后,顺帝尊母李氏曰恭悯皇后。

《祭祀志》:灵帝崩,献帝即位。初平中,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及馀非宗者追尊三后,皆奏毁之。四时所祭,高庙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庙。
袁山松书载邕议曰: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位,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元皇帝时,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始建大议,请依典礼,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德茂盛为宗,不毁。孝宣追崇孝武,历称世宗。中正大臣夏侯胜等,犹执异议,不应为宗。至孝成皇帝,议犹不定。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据不可毁。上从其议。古人据正重顺,不敢私其君。若此其至也。后遭王莽之乱,光武皇帝,受命中兴,庙称世祖。孝明皇帝,圣德聪明,政参文宣,庙称显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庙称肃宗。皆方前世得礼之宜。自此以下,政事多衅,权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褒崇至亲而已。臣下懦弱,莫能执夏侯之直。今圣朝尊古复礼,以求厥中,诚合礼议。元帝世在第八,光武世在第九。故以元帝为考庙尊而奉之。孝明尊述,亦不敢毁。孝和以下,穆宗、威宗之号,皆省去。五年而再殷祫,食于太祖,以遵先典。议遂施行。

按蔡邕《独断》: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月令》曰:先荐寝庙。《诗》云:公侯之宫。《颂》曰:寝庙奕奕。言相连也,是皆其文也。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居西都时,高帝以下,每帝各别立庙,月备法驾,游衣冠,又未定迭毁之礼。元帝时,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乃以经义处正,罢游衣冠,毁先帝亲尽之庙。高帝为太祖,孝文为太宗,孝武为世宗,孝宣为中宗,祖宗庙皆世世奉祀,其馀惠景以下,皆毁五年而称殷祭,犹古之禘祫也。殷祭则及诸毁庙,非殷祭则祖宗而已。光武中兴,都洛阳,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元帝于光武为祢,故虽非宗,而不毁也。后嗣遵承,遂常奉祀光武,举天下以再受命,复汉祚,更起庙,称世祖。孝明临崩,遗诏遵俭,毋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孝章不敢违。是后遵承藏主于世祖庙,皆如孝明之礼。而园陵皆自起寝庙。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是后踵前。孝和曰穆宗,孝安曰恭宗,孝顺曰敬宗,孝桓曰威宗。唯殇、冲、质三少帝皆以未踰年而崩,不列于宗庙,四时就陵上祭寝而已。今洛阳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腊及四时,曰上饭。太官送用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日毕供后,上原陵,以次周遍。公卿百官,皆从四姓。小侯诸、侯家妇,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及诸侯王大夫郡国计吏、匈奴朝者、西国侍子,皆会尚书官属陛西,除下先帝神座后,大夫计吏皆当轩下,占其郡谷价,四方灾异,欲皆使先帝魂神具闻之。遂于亲陵各赐计吏而遣之。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也。四时宗庙用牲十八,太牢皆有副倅。西庙五主,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也。高帝为高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宣帝为中宗,其庙皆不毁。孝元功薄当毁,光武复天下,属弟于元帝为子,以元帝为祢庙,故列于祖宗。后嗣因承,遂不毁也。东庙七主,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桓帝也。光武为世祖,明帝为显宗,章帝为肃宗,和帝为穆宗,安帝为恭宗,顺帝为敬宗,桓帝为威宗,庙皆不毁。少帝未踰年而崩,皆不入庙,以陵寝为庙者三,殇帝康陵、冲帝怀陵、质帝静陵是也。追号为后者三,章帝宋贵人曰敬隐后,葬北陵,安帝祖母也。清河孝德皇后,安帝母也。章帝梁贵人曰恭怀后,葬西陵,和帝母也。安帝张贵人曰恭悯后,葬北陵,顺帝母也。两庙十二主,三少帝,三后,故用十八太牢也。汉家不言禘祫五年,而再殷祭,则西庙惠帝、景、昭皆别祠。成、哀、平三帝以非光武所后,藏主长安,故高庙四时祠于东庙,京兆尹侍祠衣冠车服,如太常祠行陵庙之礼。顺帝母故云姓李,或姓张。高祖得天下,而父在上,尊号曰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孝宣继孝昭帝,其父曰史皇孙,祖父曰卫太子。太子以罪废,及皇孙皆死。宣帝但起园陵,长承奉守,不敢加尊号于祖父也。光武继孝元,亦不敢加尊号于祖父也。世祖父南顿君,曰皇考祖,钜鹿都尉曰皇祖、曾祖,郁林太守曰皇曾祖、高祖,舂陵节侯曰皇高祖,起陵庙置章陵,以奉祠之而已。至殇帝崩,无子,弟安帝以和帝兄子,从清河王子,即尊号,依高帝尊父为太上皇之义,追号父清河王曰孝德皇。顺帝崩,冲帝无子,弟立乐安王子,是为质帝。帝偪于顺烈梁后,父大将军梁冀,未得尊其父而崩。桓帝以蠡吾侯子即尊位,追尊父蠡吾先侯曰孝崇皇,母匡太夫人曰孝崇后,祖父河间孝王曰孝穆皇,祖母妃曰孝穆后。桓帝崩,无子。今上即位,追尊父解犊侯曰孝仁皇,母董夫人曰孝仁后,祖父河间敬王曰孝元皇,祖母夏妃曰孝元后。
昭烈章武元年,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
《三国蜀志·先主传》: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
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官,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文帝黄初元年十一月,京都有事于太庙。
《三国魏志·文帝本纪》云云。
黄初二年,祠武帝于建始殿。
《三国魏志·文帝本纪》不载。按《晋书·礼志》: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以下各有等差,礼文详矣。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五月,以河北十二郡封魏武帝为魏公。是年七月,始建宗庙于邺,自以诸侯礼立五庙也。后虽进爵为王,无所改易。延康元年,文帝继王位,七月,追尊皇祖为太王,夫人曰太王后。黄初元年十一月受禅,又追尊太王曰太皇帝,皇考武王曰武皇帝。二年六月,以洛京宗庙未成,乃祠武帝于建始殿,亲执馈奠,如家人礼。按礼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庶人无庙,故祭于寝,帝者行之,非礼甚矣。
黄初四年,有司奏造二庙。
《三国魏志·文帝本纪》不载。按注《魏书》曰:辛酉,有司奏造二庙,立太皇帝庙,大长秋特进侯与高祖合祭,亲尽以次毁。特立武皇帝庙,四时享祀,为魏太祖,万载不毁也。
明帝太和元年二月辛巳,立文昭皇后寝庙于邺。
《三国魏志·明帝本纪》云云。
《晋书·礼志》:文帝甄后赐死,故不列庙。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曰文昭皇后,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告祠于陵。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归祖后稷,又特立庙以祀姜嫄。今文昭皇后于后嗣,圣德至化,岂有量哉。夫以皇家世妃之尊,神灵迁化,而无寝庙以承享祀,非以报显德,昭孝敬也。稽之古制,宜依周礼,别立寝庙。奏可。太和元年二月,立庙于邺。四月,洛邑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
太和三年七月,诏支子入继正统考,妣不得称皇。十一月,洛阳新庙成。十二月,奉安神主于庙。
《三国魏志·明帝本纪》:太和三年秋七月,诏曰:礼,皇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太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或误时朝,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又宠藩妾,使比长信,叙昭穆于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无度,神人弗祐,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自是之后,相踵行之。昔鲁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国非度,讥在华元。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著于令典。初,洛阳宗庙未成,神主在邺庙。十一月,庙始成,使太常韩暨持节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于邺。十二月己丑至,奉安神主于庙。
《晋书·礼志》: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又追尊高祖大长秋曰高皇,夫人吴氏曰高皇后,并在邺庙。之所祠,则文帝之高祖处士、曾祖高皇、大帝共一庙,考太祖武皇帝特一庙,百世不毁,然则所祠止于亲庙四室也。其年十一月,洛京庙成,则以亲尽迁处士主置园邑,使行太傅太常韩暨、行太常宗正曹恪持节迎高祖以下神主,共一庙,犹为四室而已。
太和六年四月甲子,初进新果于庙。
《三国魏志·明帝本纪》云云。
青龙二年四月,崇华殿灾。丙寅,诏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
《三国魏志·明帝本纪》云云。
景初元年,始定七庙之制。冬十二月,立文昭皇后庙于京师。
《三国魏志·明帝本纪》:景初元年夏六月丁未,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按《魏志·甄皇后本传》:景初元年夏,有司议定七庙。冬,又奏曰: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数之祧,实与周同。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于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著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于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
《晋书·礼志》: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庙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馀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冬十二月己未,有司又奏文昭皇后立庙京师。永传享祀。
齐王正始六年冬十一月,祫祭太祖庙。
《三国魏志·齐王本纪》云云。

吴主亮太平元年,于东宫立权庙。
《三国吴志·孙亮传》:太平元年春,注《吴历》曰:正月,为权立庙,称太祖庙。
《宋书·礼志》:孙权不立七庙,以父坚尝为长沙太守,长沙临湘县立坚庙而已。权既不亲祠,直是依后汉奉南顿故事,使太守祠也。坚庙又见尊曰始祖庙,而不在京师。又以民人所发吴芮冢材为屋,未之前闻也。于建业立兄长沙桓王策庙朱雀桥南。权卒,子亮代立。明年正月,于东宫立权庙曰太祖庙,既不在宫南,又无昭穆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