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二卷目录

 文庙祀典部汇考五
皇清〈崇德二则 顺治三则 康熙一则 文庙图十〉
 文庙祀典部总论
  朱子大全集〈乞增修礼书状〉
  文献通考〈论祠祭先圣〉
  大学衍义补〈释奠先师之礼〉

礼仪典第二百二卷

文庙祀典部汇考五

皇清

崇德元年
《大清会典》:崇德元年,遣官致祭。
孔子庙,以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配享。
崇德五年

《大清会典》:崇德五年,定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行释。
奠礼以为常。
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定每月初一日祭。
文庙,行释菜礼。先期,典簿厅移文太常寺,取祭品
及香烛。至期,祭酒率监丞博士助教以下等官,八旗教习及监生,皆从祭酒,诣致斋所,更朝服,引赞导由东角门入。诣阶下,引赞赞排班,班齐赞就位。赞跪叩行礼毕,引赞导诣盥洗所盥手,再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执爵者,由中道上。引赞导祭酒由东阶升,从殿东门入。引赞赞诣
至圣先师神位前跪,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俯伏
兴,引赞赞诣
四配神位前,行三献礼,如前仪。各引赞引分献官

十哲两庑神位前,行分献礼,如前仪。毕,引赞导各
官,由殿西门出,至西阶下,各就位。引赞赞跪叩行礼毕,导从西角门出。礼生导祭酒诣
启圣祠行礼,分献官亦随行礼。次诣土地祠,行礼
毕,鸣钟各退。
每月十五日,司业行香,监生俱于黎明入
庙列班,各礼生、供事、司业至守庙官,迎候礼生,导
引由东角门入。赞排班,班齐,赞跪叩。行礼毕,导由西角门出。次诣
启圣祠行礼,次诣土地祠,行礼俱如朔日仪。
每三年
殿试胪唱后,择吉日,各进士诣
文庙,行释菜礼。是日清晨,状元率诸进士至集贤
门外,下马入持敬门、东角门,至先师殿前。通赞赞排班,班齐,赞就位,行谒见礼。毕,
状元行释菜礼。引赞赞诣盥洗所,再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三献爵,俛伏兴。次诣四配神位前,献爵如前仪。通赞唱行分献礼,引赞
引一甲第二第三名,分诣
十哲神位前,又引二甲三甲第一名,诣
两庑神位前,各分献如前仪。毕,引赞赞复位,通赞
赞行礼毕,由西角门出。释褐毕,候祭酒,司业升堂,状元率诸进士由东角门入至阶下,序立曾入监者,升露台,四拜起,立台西。未入监者,露台下两拜,祭酒司业俱坐受礼。毕,一甲三名由堂东门入,执事者设食案于座前,两厢官下座,面南立。一甲三名面北立。执事者簪花斟酒,向两厢官揖饮酒三爵出,两厢官送。及堂门,限内诸进土由堂西门入厅,堂官接待簪花饮酒如前仪。毕,厅堂官送出堂门外。礼毕。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定文庙谥号称为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之位。二月上丁致祭,遣
大臣一员行礼,翰林院官二员分献。国子监堂官,祭
启圣公于后殿。是后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致祭,
如遇有事,改次丁日,或下丁日,以先贤先儒配祀从祀。通行府州县卫各学,一体遵行。其遣官事宜,礼部题请,今由太常寺。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议改谥号为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凡府州县卫各学,俱用新牌
一,正殿安设。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正中南向。
四配
复圣颜子     述圣子思子
在殿内东旁西向。
宗圣曾子     亚圣孟子
在殿内西旁东向。
十哲
先贤闵子〈名损〉  先贤冉子〈名雍〉
先贤端木子〈名赐〉 先贤仲子〈名由〉
先贤卜子〈名商〉
在殿内次东旁西向。
先贤冉子〈名耕〉  先贤宰子〈名予〉
先贤冉子〈名求〉  先贤言子〈名偃〉
先贤颛孙子〈名师〉
在殿内次西旁东向。
东庑
先贤澹台灭明    先贤原宪
先贤南宫适     先贤商瞿
先贤漆雕开     先贤司马耕
先贤有若      先贤巫马施
先贤颜辛      先贤曹恤
先贤公孙龙     先贤秦商
先贤颜高      先贤壤驷赤
先贤石作蜀     先贤公夏首
先贤后处      先贤奚容蒧
先贤颜祖      先贤句井彊
先贤秦祖      先贤县成
先贤公祖句兹    先贤燕伋
先贤乐欬      先贤狄黑
先贤孔忠      先贤公西蒧
先贤颜之仆     先贤施之常
先贤申枨      先贤左丘明
先贤张载      先贤程颐
先贤朱熹      先儒谷梁赤
先儒伏胜      先儒后苍
先儒董仲舒     先儒王通
先儒司马光     先儒胡瑗
先儒罗从彦     先儒吕祖谦
先儒蔡沈      先儒许衡
先儒王守仁     先儒陈宪章
先儒胡居仁
西庑
先贤宓不齐     先贤公冶长
先贤公晰哀     先贤高柴先贤樊须      先贤商泽
先贤梁鳣      先贤冉孺
先贤伯虔      先贤冉季
先贤漆雕徒父    先贤漆雕哆
先贤公西赤     先贤任不齐
先贤公良孺     先贤公肩定
先贤鄡单      先贤罕父黑
先贤荥旂      先贤左人郢
先贤郑国      先贤原亢
先贤廉洁      先贤叔仲会
先贤公西舆如    先贤邽巽
先贤陈亢      先贤琴张
先贤步叔乘     先贤秦非
先贤颜哙      先贤周敦颐
先贤程颢      先贤邵雍
先儒公羊高     先儒孔安国
先儒毛苌      先儒高堂生
先儒杜子春     先儒韩愈
先儒欧阳修     先儒胡安国
先儒杨时      先儒李侗
先儒张栻      先儒陆九渊
先儒真德秀     先儒薛瑄
〈按先贤先儒位次,阙里诗所载,及顺天府直省府州县卫各学,俱照时代为位次。兹据国子监两庑具载。〉
一正位陈设:
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酒樽一。
一四配位陈设:
每位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樽一。
一十哲陈设五案:
东五位,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铏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四,豕首一。西五位,与东五位陈设同。
一东庑陈设:
礼神制帛一,白色。铜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笾四,豆四。
一西庑陈设,与东庑同。
一前期,礼部题请,遣正殿承祭官一员,及分献官二员。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太常寺官,具补服至牺牲所省牲。一前期二日,各衙门设斋戒牌,承祭官、分献官
及满洲蒙古汉军文官三品以上,汉文官五品以上,满汉武官二品以上,六科给事中,各在本家致斋二日。
一前期一日,礼部用白纸糊版,黄纸镶边,墨书祝文。太常寺官,具补服,捧祝版、御仗一对,前导送至
文庙神库黄案上安设,一跪三叩头退。今由太常
寺。
一前期一日,承祭官率礼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官,具朝服上香,监视宰牲,并瘗毛血。
一前期一日,
正殿承祭官上香。
一前期一日,太常寺官举祝案送致斋,所承祭官视毕太常寺,官至前后殿安设一跪三叩头退。
一正祭日,分献陪祀各官入两旁门序立。太常寺赞引官、对引官、导承祭官,至盥洗处盥手毕,引至台阶下立。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陪、祀官各就位。武舞生引进,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拜位立,分献官随后立,典仪唱迎神,协律郎唱举迎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陪祀官、分献官俱行三跪九𨙫头礼兴。乐止,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协律郎唱举初献乐,奏宁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升坛,导承祭官由东阶上进殿左门,赞引官赞诣
至圣先师孔子位前,承祭官至案前立,赞引官赞
跪叩兴,承祭官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以帛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毕,赞引官赞献爵,执爵官以爵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毕,行一跪一𨙫头礼兴,不赞。赞引官赞诣读祝位,承祭官诣读祝位立。读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头,捧祝版立于案左。乐止,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读祝官、分献官、陪祀各官俱跪,赞引官赞读祝,读祝官读毕,捧祝版至
正位前案上跪,安帛匣内三叩头,退。乐作,赞引官
赞叩兴,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
复圣颜子位前,承祭官就案前立,赞引官赞跪叩
兴,承祭官一跪一叩头兴。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案上。赞引官赞献爵,执爵官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案上,行一跪一叩头礼兴,不赞。赞诣
宗圣曾子位前,献帛献爵如前仪。赞诣
述圣子思子位前,献帛献爵如前仪。赞诣
亚圣孟子位前,献帛献爵如前仪。其十哲分献官,
翰林院派出。升坛奠帛献爵,俱照承祭官行礼。两庑分献官,国子监派出。亦照承祭官行礼。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行亚献礼,协律郎唱举亚献乐,奏安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升坛,献爵于左,如初献仪。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行终献礼,协律郎唱举终献乐,奏景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升坛献爵于右,如亚献仪。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饮福受胙,赞引官赞诣受福胙位。承祭官至殿内立,捧酒胙官二员,捧酒胙至
正位案前,拱举至饮福胙位右旁跪,接福胙官二
员,在左旁跪。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跪。赞饮福酒,承祭官受爵拱举,授接爵官。赞受胙,承祭官受胙,拱举授接胙官。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三叩头兴,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次行谢福胙礼,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兴。典仪唱彻馔,协律郎唱举彻馔乐,奏咸平之章。乐作,彻讫乐止。典仪唱送神,协律郎唱举送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各官,皆行三跪九叩头礼兴。乐止,典仪唱捧祝帛馔,各恭诣燎位,捧祝官、捧帛官至各位前,一跪三叩头。捧起祝文在前,帛次之。捧馔官跪,不叩,捧起在后,俱送至燎位。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馔过,仍复位立。典仪唱望瘗,协律郎唱举望瘗乐,与送神同。乐作,赞引官赞诣望瘗位,导承祭官至瘗位立,祝帛焚半,赞礼官赞礼毕,退。
一后殿安设
启圣公孔氏,正中南向。
配位
先贤颜氏〈无繇〉 先贤孔氏〈鲤〉
在殿内东旁西向。
先贤曾氏〈点〉  先贤孟孙氏
在殿内西旁东向。
一东庑安设。
先儒周辅成    先儒朱松俱西向
一西庑安设。
先儒程珦     先儒蔡元定俱东向
一正位陈设:
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樽一。
一配位陈设,每位一案:
礼神制帛二,白色。豕首一,每位铜爵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
一两庑陈设:
礼神制帛二,每位铜爵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
一正祭日,赞引官对引官引
后殿,承祭官进左门,至盥洗处盥手毕,典仪唱执
事官各司其事。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位立。典仪唱迎神,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兴,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赞引官赞升坛,承祭官进殿左门,赞引官赞诣
启圣公孔氏神位前,承祭官就位前立,赞引官赞
跪,承祭官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毕,赞献爵,执爵官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毕,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读祝位,承祭官诣读祝位立,读祝官至祝文案前,一跪三叩头,捧祝版立于案左。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读祝官俱跪。赞引官赞读祝,读祝官读毕,捧祝版跪安案上,帛匣内三叩头退。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行三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
先贤颜氏位前,承祭官就位立。赞引官赞跪,承祭
官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奠帛,捧帛官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毕。赞献爵,执爵官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毕,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
先贤曾氏位前,次诣
先贤孔氏位前,次诣
先贤孟孙氏位前,奠帛献爵如前仪。毕,赞引官赞
复位,承祭官复位立。典仪唱行亚献礼,献爵于左,与初献同。典仪唱行终献礼,献爵于右,与亚献同。典仪唱彻馔,唱送神。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兴。典仪唱捧祝帛馔,各恭诣燎位。捧祝帛官至位前,一跪三叩头,捧祝帛起。捧馔官跪,不叩,捧馔起。依次送至燎位,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馔过,仍复位立。典仪唱望瘗,赞引官赞诣望瘗位,承祭官至望瘗位立,焚祝帛。赞引官赞礼毕,退。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
皇上亲诣阙里,致祭先师孔子。前期,太常寺题请启圣祠遣官,四配十
哲两庑分献官及读祝官。祝文由内阁撰拟,发太常寺,用白纸糊版,黄纸镶边,墨书,不填

御名。太常寺官,具补服,捧送庙中安设。其香帛爵,由
太常寺预备。祭品由地方官预办。所奏乐,用本处乐章。凡各
神位前供品乐器等项,俱与国学
文庙春秋二祭同。至期,礼部、太常寺堂官奏请

皇上躬诣行礼,扈从王等内大臣、侍卫文武官三品
以上,地方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衍圣公及五氏有顶带官员,俱补服陪祀。其馀扈从,及地方文武各官,俱补服于
行宫两旁排班。候

驾出,跪送。
上具补服,升辇,仪仗全设,进曲阜南门。诣奎文阁前,
降辇,赞引官对引官导

上,由甬道旁行至大成殿拜位前立。典仪唱乐舞生
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赞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立。典仪唱迎神,协律郎唱举迎神乐,奏咸
平之章。乐作,赞引官奏跪叩兴,

上行三跪九叩头礼兴。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献官,
俱随行礼。毕,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官、捧爵官前进,向西立。协律郎唱举初献乐,奏宁平之章。乐作,捧帛官跪于

上右,赞引官奏献帛,
上接帛拱举,仍授捧帛官。捧帛官跪接,捧至先师位前跪,奠毕,三叩头,退。捧爵官跪于

上右,赞引官奏献爵,
上接爵拱举,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捧至先师位前立,献毕退。次,读祝官至祝版案前,一跪
三叩头,捧祝文至案左立。乐止,赞引官奏跪,
上跪,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献官、读祝官俱跪。赞引官赞读祝,读祝官读毕,捧版至先师位前跪,安帛匣内三叩头,退。乐作,赞引官奏
叩兴,

上行三叩头礼兴,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献官俱随
行礼。其分献各官,依序引至四配十哲两庑各
神位前立,献帛爵毕,各复位。乐止,典仪唱行亚献
礼,捧爵官前进向西立,协律郎唱举亚献乐,奏安平之章。乐作,捧爵官跪于

上右,赞引官奏献爵,
上接爵拱举,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献爵于右,退。
分献官各献爵如初献仪。献毕,乐止,典仪唱行终献礼,捧爵官前进向东立,协律郎唱举终献乐,奏景平之章。乐作,捧爵官跪于

上左,赞引官奏献爵,
上接爵拱举,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献爵于左,退。
分献官各献爵如亚献仪。献毕,乐止,乐舞生引退,典仪唱彻馔,协律郎唱举彻馔乐,奏咸平之章。乐作,乐止,典仪唱送神,协律郎唱举送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奏跪叩兴,

上行三跪九叩头礼兴。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献官
俱随行礼毕。兴仪唱捧祝帛恭诣燎位,捧祝官捧帛官前进,一跪三叩头,捧起祝帛出中门,恭诣燎位。

上转立左旁,俟祝帛过,
上复位立。祝帛焚半,赞引官奏礼毕,
上升辇,作乐回。
行宫不陪祀,扈从及地方文武各官,于
行宫两旁跪迎,候

驾过,各退。
是日,遣官诣
启圣公祠供献,行礼俱与国学春秋二祭同。

御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大成殿中。又
谕留曲柄黄盖于殿中,又颁
御制碑文一通及
御制阙里诗一首。
文庙总图

文庙祭祀图文庙祭祀图

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文庙正坛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

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四配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

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十哲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

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两庑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

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启圣祠祭祀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

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启圣祠正殿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

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启圣祠四配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

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祀典部总论启圣祠两庑陈设图文庙祭祀图文庙正坛陈设图四配陈设图十哲陈设图两庑陈设图启圣祠祭祀图启圣祠正殿陈设图启圣祠四配陈设图启圣祠两庑陈设图

文庙祀典部总论文庙祀典部总论

《朱子大全集》

《乞增修礼书状》

伏见本军昨准尚书礼部符,下政和五礼祭祀仪式。窃尝参考其间,颇有未详备处,方欲具状申审,今睹进奏官,报近者判部侍讲侍郎奏请编类州县臣民礼仪,镂版颁降,已奉圣旨依奏,此诚化民善俗之本,天下幸甚。然熹窃虑其间未详备处,将来奉行,或致牴牾。今具如后,须至申闻者。
一所准行下释奠礼仪。熹按,其神位除正配三位外,有殿上两廊从祀,未见位号名数,不委新仪全书,有无具载,欲乞讨论,并赐行下。然按祀令,二月八月上丁,释奠文宣王,以兖国公、邹国公配。牲共用羊一,豕一,白币三而已。今其所祀,乃近一百馀位。一羊一豕,无缘可以遍及。又州县庙学窄狭,祭器献官,多不及数,往往不能一一分献。其为欺慢,莫甚于斯。窃欲更乞相度申明,许令州学免祭两廊诸位,县学并免殿上十位,庶几事力相称,仪物周备,可以尽其诚敬。熹又按,行下释奠行事仪,引三献官诣舒王神位前一节,系政和间所定,后来靖康年中,已有指挥,追贬王安石爵秩,停罢配享。讫今来,上件仪注,尚仍旧文,窃虑州县奉行,反至疑惑,亦合申明改正。并乞台照一所,准行下释奠陈设仪云,设著尊四,牺尊四,为二重,在殿之东南隅,北向西上。
配位即于正位酌尊之东。

著尊在前,有坫加勺幂,为酌尊。
著尊一,实明水为上尊,馀实泛齐,初献酌之。牺尊
一实明水为上尊,馀实醴齐,亚终献酌之。

熹按,后章行事仪云,初献酌牺尊之泛齐,亚终献酌象尊之醴齐,与此不协,窃疑两处必有一误。寻考祭社稷祀风雨雷师,陈设皆设牺尊、象尊为酌尊。乃知正是此章之误。其著字当作牺字,牺字当作象字。又既云北向,则是牺尊在北,象尊在南。所云在前,亦是重复倒置,欲乞申明改正行下。一所准行下释奠祭祀陈设章皆云,又设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
太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

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壶尊六。
著尊一,实盎齐。牺尊一,实醍齐。象尊一,实沈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壶尊三,实元酒三,实三酒明水。元酒皆在上,五齐三酒,皆以本处酒充。

在殿下,皆北向西上,加幂。五齐三酒,皆设而不酌。熹按,此太尊山尊,乃是都共设于殿之前楹坛之南面,其北更容献官拜跪酌献,非是逐位之前,各设四尊。所谓北向者,恐是太尊二,为一行其南。山尊二,为一行又次南。阶下著尊二,为一行又次南。牺尊二,为一行又次南。象尊二,为一行又次南。壶尊六,为三行。
其南向者,反此。

所谓西上者,谓西实元酒,东实五齐三酒。
其东上者,反此。

未委是否。乞讨论,并赐行下。

《文献通考》《论祠祭先圣》

陈旸《乐书》曰:成周之制,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故《礼记·文王世子》:凡释奠,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凡大合乐,必遂养老。又曰:释奠于先圣先师,先老终之,遂发咏焉。登歌清庙,下管象,舞大武,而已。《月令》:仲春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盖学校之于天下,礼乐之所自出。小有释菜,而以食为主。大有释奠,而以饮为主。其习舞与声而大合,六代之乐一也。北齐天子讲毕,以太牢释奠孔子,配以颜回。设轩架之乐,六佾之舞。唐开元中,释奠文宣王,始用宫架之乐。然孔子,人臣也。用轩架足以为礼,用宫架则过矣。圣朝春秋上丁,释奠于东序。上戊,释奠于西序。并设登歌之乐,不用轩架,而用判架,抑又不施于堂下,而施于堂上。于其庭,又不设舞焉。是有歌奏,而无舞,非古人习舞合乐之意。釐而正之,以广礼乐之教于天下,实圣朝急务也。
容斋洪氏曰:自唐以来,相传以孔门高弟颜渊至子夏为十哲,故坐祀于庙堂上。其后升颜子配享,则进曾子于堂,居子夏之次,以补其阙。然颜子之父路,曾子之父点,乃在庑下从祀之列。子处父上,神灵有知,何以自安。所谓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正谓是也。又孟子配食,与颜子并。而其师子思,子思之师曾子,亦在下。此两者,于礼于义,实为未然。特相承既久,莫之敢议耳。
岳氏《愧郯录》曰:《苏文忠公集·私试策问》曰: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于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享,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食也。珂按,今世国学郡县学,礼殿坐像,皆正席南向。颜孟而下,列侍所措设,与前不殊,私窃疑之。庆元己未,朱子熹始作白鹿礼殿,塑像说其文曰:古人之坐者,两膝著地,因反其蹠而坐于其上,正如今之跪者。其为肃拜,则又拱两手而下之至地也。其为顿首,则又以头顿手上也。其为稽首,则又却其手而以头著地,亦如今之礼拜者。皆因跪,而益致其恭也。故《仪礼》曰:坐取爵。曰:坐爵。《礼记》曰:坐而迁之。曰:一坐再至。曰:武坐致右轩左。《老子》曰:坐进,此道之类。凡言坐者,皆谓跪也。汉文帝与贾生语,不觉膝之前于席。管宁坐,不箕股榻,当膝处皆穿,皆其明验。然《记》又云,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庄子》又云:跪坐而进之。则跪与坐,又自有少异处。疑跪有危义,故两跪著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两膝著地,以尻著蹠而稍安者为坐也。又《诗》云:不遑启居。而《传》以启为跪。《尔雅》:以妥为安,而跪以为安定之坐。夫以启对居,而训启为跪,则居之为坐可见。以妥为安定之坐,则跪之为危坐亦可知。盖两事相似,但一危一安,为小不同耳。至于拜之为礼,亦无所考。但杜子春说太祝九拜处,解奇拜,皆当齐屈两膝,如今之礼拜明矣。凡此三事,书传皆无明文,亦不知其自何时而变。而今人有不察也。顷年,属钱子言作白鹿礼殿,欲据开元礼,不为塑像而临祭设位。子言不以为然,而必以塑像为问予。既略考礼如前之云,又记少时闻之先人云,尝至郑州谒列子祠,见其塑像席地而坐,则亦并以告之,以为必不得已而塑像,则当仿此,以免于苏子俯伏匍匐之讥。子言又不谓然。会予亦辞浙东之节,遂不能强。然至今以为恨也。其后乃闻成都府学有汉时礼殿,诸像皆席地跪坐。文翁犹是当时琢石所为,尤足据信。不知苏公蜀人,何以不见而云尔也。及杨方子直入蜀帅幕府,因使访焉,则果如所闻者,且为写仿文翁石像,为土偶以来,而塑手不精,或者犹意其或加趺也。去年,又属蜀漕杨玉休子美,今乃并得先圣先师三像,木刻精巧,视其坐后两蹠,隐然见于帷裳之下。然后审其所以坐者,果为跪而亡疑也。惜乎白鹿塑像之时,不得比證,以晓子言,使东南学者,未得复见古人之像,以革千载之谬,为之喟然太息。姑记本末,写寄洞学诸生,使书而揭之庙门之左,以俟来考焉。又注其下曰:老子云,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盖坐即跪也。进犹献也,言以重宝厚礼与人,不如跪而告之以此道也。今说者乃以为坐禅之意,误也。然后古意遗像,粲然可考而知。珂按《符子》曰:太公钓于隐溪,跽而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俯吟,暮则释竿,其膝所处,石皆若臼。其跗触崖,若路。此尤足以验前说。或谓国朝景灵宫设塑像之制,亦坐于椅,所不当轻议。珂窃以为原庙用时王之礼,裀席器皿,皆与今同,则其为像,反不当以泥古矣。珂在朝时,以摄奉常丞,奉祠太庙,得立阼阶,见室中之用,亦不以高几。盖古今器服,各适其宜,以便于事。是亦求神之义也。

《大学衍义补》《释奠先师之礼》

汉高帝过鲁,以太牢祀孔子。
臣按,此汉以来祀孔子之始。

平帝元年初,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姚燧曰:孔子卒,哀公诔之。子贡以为非礼。至汉平帝时,始封谥褒成宣尼公。盖王莽假善以收誉,遂其奸谋也。
臣按,此后世尊崇孔子之始。夫平帝之世,政出王莽。奸伪之徒,假崇儒之名,以收誉望文。奸谋圣人在天之灵,其不之受也必矣。有若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夫子者也。岂一言一行之善,而可以节惠立谥也哉。然则不加以谥号,将何以称。曰,千万世之下,惟曰先师孔子,以见圣人所以为万世尊崇者,在道不在爵位名称也。

安帝延光三年,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
臣按,此后世祀孔子弟子之始。

魏正始七年,令太常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
臣按,汉以来释奠之礼,始见于此。前此祠孔子者,皆于阙里。至是,始行于太学。

晋武帝太始三年,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七年,皇太子亲释奠于太学。
臣按,此太子释奠之始。

南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裴松之议,应舞六佾,宜设轩悬之乐。
臣按,释奠用六佾,轩悬之乐,始此。

元魏文成帝,诏宣尼庙,别敕有司行荐享之礼。
臣按,有司荐享始于此。前此但云释奠,而未尝言庙。至是,始有宣尼庙之文。

北齐,每月朔,制祭酒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阶下拜。
臣按,此后世朔日行礼之始。今制有朔望行香之礼,此其权舆欤。

隋制,国子学每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州县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
臣按,前此元魏虽命有司荐享,未名为释奠,及有定时。至是,始命州县学以春秋二仲释奠。

唐高祖武德二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臣按,自魏释奠孔子于辟雍后,至元魏始有庙,然不知其何时立也。至是,高祖始诏国子立庙,然周公孔子各自为庙。

太宗贞观二年,左仆射房元龄等议: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臣以为周公尼父,俱称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请停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从之。
臣按,至是始定以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

贞观二十年,诏太子于国学释奠于先圣先师。皇太子祭初献,国子祭酒为亚献,司业为终献。初,释奠以儒官自为祭主。至是,中书奏:按《礼》凡学春释奠于先师,注谓官,诗、书、礼、乐之官也。彼谓四时之学,将习其道。故儒官释奠,各于其师。既非国家行礼,所以不及先圣。至于春秋合乐,则天子视学,命有司兴秩节,总祭先圣先师焉。请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祝辞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其诸州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令为初献,丞为亚献,无博士,以主簿为终献。
臣按,此后世国学遣官释奠之始。前此,盖学官自祭也。而州县以守令主祭,亦始于此。
贞观二十一年,诏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
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肃、王辅嗣、杜元凯、范宁、贾逵二十二人,代用其书,垂于国胄。自今有事于太学,并令配享尼父庙堂。
臣按,此后世以先儒配享孔子之始。

高宗乾封元年,追赠孔子为太师。
总章元年,颜回赠太子少师,曾参赠太子少保,并配享孔子庙。
臣按,此后世追赠孔门弟子之始,而以曾参配享,亦始于此。

元宗开元八年,司业李元瓘言:孔子庙,颜子配,其像立侍,准礼授坐不立,授立不跪。请据礼文,合从坐侍。又四科弟子闵子骞等,虽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谨按祠令,何休等二十二贤犹沾从祀,岂有升堂入室弟子,独不沾配享之馀望,请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曾参孝道可崇,准二十二贤从享。诏颜子等十哲宜为坐像,悉令从祀。曾参特为坐像,坐十哲之次。
臣按,塑像之设,中国无之。至佛教入中国,始有也。三代以前,祀神皆以主,无有所谓像设也。彼异教用之,无足怪者。不知祀吾圣人者,何时而始为像云。观李元瓘言:颜子立侍,则像在唐前已有矣。呜呼。姚燧有言,北史敢有造泥人铜人者,门诛。则泥人固非中土为主,以祀圣人法也。后世莫觉其非,亦化其道而为之。郡异县殊,不一其状。长短丰瘠,老少美恶,惟其工之巧拙是随。就使尽善,亦岂其生盛德之容甚非神,而明之无声无臭之道也。国初洪武十四年,首建太学,圣祖毅然的见千古之非。自夫子以下,像不土绘,祀以神主。呜呼盛哉。夫国学庙貌,非但以为师生瞻仰之所,而天子视学,实于是乎致礼焉。夫以冕旒之尊,而临夫俎豆之地。圣人百世之师,坐而不起,犹之可也。若夫从祀诸儒,皆前代之缙绅,或当代之臣子,君拜于下,而臣坐于上,可乎。臣知非独名分之乖舛,而观瞻之不雅。窃恐圣贤在天之灵,亦有所不安也。或者若谓既已抟土为之,事之以为圣贤,一旦毁之以为泥滓,似乎不恭。窃观圣祖诏,毁郡邑城隍塑像,用其土泥壁,以绘云山,载在令甲,可考也。矧所塑者,特具人形耳,岂真圣贤之遗貌哉。程颐论人家祖宗,影有一毛不类,则非其人。彼亲见其人而貌之有毫发不肖似,尚非其人。况工人随意信手而为之者哉。臣惟文庙之在南京者,固已行圣祖之制。今京师国学,乃因元人之旧,正统中重修庙学,惜无以此上闻者。傥有以闻,未必不从。今天下郡邑,恐其劳民,无俟改革,惟国学乃天子临视之所,乞遵圣祖之制,如儒臣宋讷所云者,诚千万世儒道之幸。仰惟我圣祖,有大功于世教十数,此其一也。发扬祖宗之功烈,亦圣子神孙继述之大者。

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赠颜子为兖国公,闵损等九人为侯,曾参等为伯。
臣按,此孔子封王,弟子封公侯之始。夫自汉平帝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后世因谓孔子为宣父,又谓为宣尼,至是又加文,与宣为谥。然文之为言,谥法有所谓经纬天地者也,孔子亦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以是谥之,固亦几矣。若夫宣之为宣,谥法之美者,不过圣善周闻而已,岂足以尽吾圣人之大德哉。况唐未加圣人,是谥之前,而北齐高洋、李元忠、南齐萧子良、隋长孙贤之数人者,固先有此谥矣。天生圣人,为万世道德之宗主,称天以诔之,犹恐未足以称其德。彼区区荒诞之称,污下之见,何足以为圣人之轻重哉。

宋太祖建隆三年,诏庙门立戟十六。
真宗咸平中,追谥孔子为元圣文宣王。费侯闵损以下,皆为公。郕伯曾参以下,为侯。鲁史左丘明以下,为伯。寻以犯圣祖讳,改元圣为至圣。
臣按,真宗先诏有司,检讨汉唐褒崇先圣故事,初欲追谥为帝。或言,宣父,周之陪臣,周止称王,不当加帝号,故第增美名曰元圣,盖以《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母感黑帝而生,故曰元。《庄子》曰:恬澹,元圣素王之道。遂取以为称。呜呼。孔子之道,非一言一义所可尽者,谥之有无,固不为之轻重,况加之非圣之言。既加之矣,而又以犯其诞妄之祖之讳,而改之哉。

仁宗天圣中,判国子监孙奭言:旧礼以祭酒司业博士为三献,新礼以三公行事。近年只差献官二员,通摄,未副崇祀向学之意。
臣窃伏读《圣祖御制文集》,其国子祭酒诰,略曰:太学之设,所以教君之嗣,贵臣之子。名曰大学,既立之矣,则爵官以司之,以专文学,乃曰师。师乃泛称,官称曰何。祭酒,斯官之首者,不独教生徒而已。其职亦首在祀事也。且仲尼历代崇其德,王者亲祭
必寡,故设官以代祭之,名曰祭酒,所以祭酒之职,洁牲牢,精笾豆,祭不失时,则礼焉。或云:为饮之长而先奠之,曰祭酒。斯说未然。今特授为国子祭酒,尔尚竭乃恭,而临祭静,乃神以对神,庶不负委令之意。噫。自古制诰,乃词臣代草。我圣祖则亲洒宸翰,所谓祭酒者,虽与古人命名之意不同,然圣君发言则为经,自我作古可也。本朝旧制,主祭遣国子祭酒,其后乃遣翰林院官。然祭酒初上,犹遣一次。臣请如旧制,或主祭遣内阁大臣,其亚献终献如唐宋,遣祭酒司业。不然则春秋二祭,迭遣焉,庶几合圣祖所制诰词之盛意。

景祐元年,诏释奠用登歌。
臣按,本朝释奠孔子,用登歌。堂上堂下之乐成备,初用六佾舞。成化中,以侍郎周洪谟言,加八佾云。

神宗元丰七年,以孟子同颜子配食宣圣,荀况、扬雄、韩愈并从祀。
臣按,此孟子配享孔子之始。自唐以左丘明二十二人从祀之后,至是始以荀况三人者从祀。

徽宗崇宁四年,从司业蒋静请,文宣王用冕十二旒,服九章。
臣按,此宣圣用天子冕旒之始。

大观二年,诏跻子思从祀。
四年,诏先圣庙用戟二十四,文宣王执镇圭,并用王者之制。
理宗淳祐元年,加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封爵,与朱熹并从祀孔子庙庭。
臣按,此周、程、张、朱从祀之始。

景定二年,加张栻、吕祖谦伯爵,从祀孔子。
度宗咸淳三年,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并配孔子,升颛孙师于十哲。列卲雍、司马光于从祀。
臣按,此颜、曾、思、孟配享之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制加孔子号曰大成。
臣按,自古谥号,必加以实字,未有用譬喻之语者。成之言,出于尚书。大成之言,出于孟子。成者,乐之一终也。孟子以乐之始终,兼圣智之全,譬喻孔子之圣,兼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清、之任、之和,而时出之。盖假设之辞,非真实之德也。加此二字于至圣文宣王之上固,于圣德无所增益也。

仁宗皇庆二年,以许衡从祀孔子。
文宗至顺元年,加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郕国宗圣公,孔伋沂国述圣公,孟轲邹国亚圣公。
是年,又加孔子父母封爵。
始以董仲舒从祀孔子。
臣按,熊禾谓宜别设一室,以齐国公叔梁纥居中南面,颜路、曾晰、孔鲤、孟孙氏侑食西向。春秋二祀,当先圣酌献之时,以齿德之尊者为分,献官行礼于齐国公之前,其配位亦如之。如此则亦可以示有尊,而教民孝矣。然臣以为今天下州县,皆有祭处,处皆设,恐至于烦渎。说者谓泗水侯孔林自有庙,曲阜侯宜祀于其子颜子之庙,而以颜子配。莱芜侯无后,今嘉祥有曾子墓,当有祠,宜于此祀莱芜侯,而以曾子配。否则特立一庙于曲阜,特祀三子,而以颜子、曾子、子思配。熊禾谓有王者作礼,当损益,祀不可渎也。姑志于此。

国朝洪武三年十一月,礼部更定释奠孔子祭器礼物。正位犊一、羊一、豕一、笾豆各十、豋一、铏一、簠簋各二、酒尊三、爵三。初,孔子之祀,像设高座,而器物陈于座下,弗称其仪,其来已久。至是,定拟各为高案,其豆、笾、簠、簋、悉代以磁器。
臣按,宋苏轼谓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于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不飨,则不可知若其享之。则是俯伏匍匐而就食也。由是观之,则孔子庙自唐设塑像以来,已如此。历宋至元,未之有改。至是,圣祖始正之云。臣尝因是而论之,古今异时,制度不一,用古者则当纯于用古。必欲从今之宜,则当参酌古制,而以义起必合于人情,宜于时俗,斯得古人制礼从宜之意矣。古者席地而坐,故俎豆置于豆间之地,斯为宜矣。今既塑为高像,而坐于倚榻之间,而所谓俎豆者,仍置于地,此苏氏所以有匍匐就食之讥也。然既为今人之座,则当用今人之案。既用今人之案,则用今人之器,亦何不可也。且古者祭祀,几筵在西,神皆东向。汉帝幸鲁祠,帝升庙,西面再拜。唐《开元礼》,亦谓先圣东向,先师南向,三献官皆西向,犹有古意。自尊孔子为王之后,始改从南,面而配位则西向,献官序立东庑之前,而行礼执事者,升降必由东阶,以神道尚右,西乃迎送神之所,避右不敢当,尊故也。宋人以颜孟配享,俱列在圣像之东,其后因王安石配享,乃以坐对颜子,西坐东向,其后革去安石从祀,增入曾子、子思,俱坐于东。此姚燧所以有江左进曾子子思,并颜孟之说。然
谓之并南面,则不知何据也。熊禾谓颜曾思孟,所在学校,皆东坐西向。十哲两庑从祀,皆左右列。则是宋末元初,其制已如此矣。今则四子者配享,皆左右列,不知始于何时。意者宋金分治,宋人之制,如熊禾所云。金人之制,则以颜孟与孔子并列。其后平宋,又加以曾思,因而不改欤。燧之所见,盖北方庙像欤。宋濂谓古者求神于阴阳,既奠焫萧,合膻芗。今用薰香代之,为简古者司烜,共庭燎以共祭享之事。今用秉炬当之为渎,臣窃以为祭所以寓吾诚,不专在物理。从宜而可以义起。古祭必用牲牢蔬果,而牲牢蔬果之用于今者,其物虽同于昔,而物之生则在于今也。以今日之物,而祀先代之神,政不必泥。但所谓木主之设,乃圣祖之盛制。而子先父食,乃天伦之所系,则不可以惮于改作而因循耳。先儒谓议礼也,制度也,考文也。天子司之亦幸,一旦遑于稽古之事,学礼之臣,必有能策其一二,得所当议者,臣于此亦云。

是年,革去天下神号。其诏略曰:历代忠臣烈士,亦皆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后世谥美之称,皆与革去。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
洪武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
臣按,朔望行香之礼,古未有也。北齐每月朔,祭酒博士诸生展拜阶下。郡县朔朝。是时未爇今所谓香也,然朔日行礼,则始于此焉。其后遂以朔望行香。朱熹曰:谒宣圣焚香,不是古礼。捻香不当叩头,只直上捻香了,却出笏叩首而降拜。由是言之,则在宋已有矣。其行礼,当以朱氏言为则。

正统中,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元吴澄从祀。
臣按,有国家者,以先儒从祀孔子庙庭,非但以崇德,盖以报功也。夫太上固以立德为贵,然德之在人者,不可以一概论。使其仁如尧,孝如舜,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固无得而可议矣。然尧舜文武之祀,止于朝廷一庙及其陵寝而已,不天下遍祀也。况于儒者之道,佩仁服义,尊德乐道,固其性命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苟有德者即祀之,则亦不胜其祀矣。是以在宋言者,屡以欧阳修、苏轼、孙复、胡瑗为请,而近日亦往往有以杨时、罗从彦、李侗为言。事下儒臣议,议者皆不之从。以其无功于经也。其已列从祀者,若荀况、戴圣、马融、王弼、杜预之辈,屡有建请革去其祀者,至今犹列在祀典,岂不以弼等虽于德行有亏,然弼有功于《易》,预有功于《春秋》,圣有功于《礼》,有其举之,莫敢废也。臣考礼止释奠于先圣先师,而无从祀之说。从祀之说,始于唐太宗。时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配食先师也。自是之后,益以荀况、扬雄、韩愈。宋南渡后,始加以周、程、张、朱、邵、马及张栻、吕祖谦。元人又加以董仲舒、许衡。皇朝又加以此四人者,盖安国传《春秋》,沈注《书》,德秀著《大学衍义》,澄著《诸经纂言》,是皆有功于圣门者也。已祀而黜者,惟扬雄一人。若孔孟以后之儒,有功于圣经者,无不祀矣。惟杨时者,从学于二程,载道而南。使无时焉,则无朱熹矣。何也。在宋金分裂之时,程学行于南,苏学行于北。虽伊洛之间,不复知有程氏之学。则时载二程之道,而南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大明于斯世者,其功不可泯也。乃不得如言性恶之荀况,宗旨庄老之王弼,附会谶纬之贾逵,并祀于孔子庙庭,以从于二程之后,朱吕之前,岂非阙典欤。

欧阳修曰:释奠释菜,礼之略者也。古者士之见师,以菜为挚,故始立学者,必释菜以礼。其先师,其学官四时之祭,乃皆释奠。释奠有乐无尸,而释菜无乐。则其大略也。故其礼亡焉,而今释奠幸存,然亦无乐,又不遍举于四时。独春秋行事而已。自孔子没后之学者,莫不宗焉。故天子皆尊以为先圣,而后世无以易。荀卿子曰:仲尼,圣人之不得势者也。然使其得势,则为尧舜矣。不幸无时而没,特以学者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礼。而后之人,不推所谓释奠者,徒见官为立祠,而州县莫不祭之,则以为夫子之尊,由此为盛甚者,乃谓生虽不位,而没有所享,以为夫子荣,谓有德之报,虽尧舜莫若何。其谬论者欤。
臣按,修之记作于宋盛时,而谓释菜礼亡,又谓释奠幸存,而亦无乐。今制,则国子监每月朔,先期太常寺送兔蔬等物,至日行礼。其春秋上丁二祭,则先期皇帝传制,遣官行礼,文武官朝服侍班,牲用太牢,礼行三献,乐备登歌,舞用八佾,其礼可谓备矣。说者谓释奠释菜二者之重轻,系乎乐之有无。今世之乐,袭胜国用,宋人魏汉津所制大晟之故耳,非古乐也。吁。礼废羊存,虽曰不合于古,岂不胜于无哉。方今圣明在上,必有当制作之任者,行古之礼,复古之乐,政有望于今日。
熊禾曰:道者,天下通行之道。其所以为教者,自天子
至于庶人,一也。先王建学,必祀先圣先师。自古至今,未有以异。独五学之说不同,礼家谓诗、书、礼、乐,各有其师,所以为祀,亦异。则疑出于汉儒专门之附会。三代以上,大道未分,必不至此。夫京师首善之地,莫先于天子之太学。天子太学,祀典宜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其道德功言,载之六经,传在万世。若以伏羲为道之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各以其次而列焉。皋陶、伊尹、太公望,皆见而知者。周公不惟为法于天下,而易、诗、书所载,与夫周礼、仪礼之书,皆可传于后世。至若稷之立极陈常,契之明伦敷教,夷之降典,益之赞德,傅说之论学,箕子之陈范,是皆可以与享于先王者。以此秩祀,天子之学,礼亦宜之。若夫孔子兼祖述宪章之任,其为天下万世通祀,则自天子下达矣。
臣按,本朝于京师有帝王庙,而以当时功臣配享,与禾此议合。但不领于学官耳。请于帝王庙设宫,悬备佾舞,一如文庙。每岁春秋传制遣官致祭,一如祀孔子。而太学则祀宣圣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