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百一卷目录

 文庙祀典部汇考四
  明二〈成祖永乐五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五则 景帝景泰三则 英宗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五则 孝宗弘治五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四则 穆宗隆庆二则 神宗万历三则 熹宗天启二则 悯帝崇祯三则〉

礼仪典第二百一卷

文庙祀典部汇考四

明二

成祖永乐元年,遣官释奠,并建新庙于故址。
《春明梦馀录》:永乐元年八月,遣官释奠,仍改称国子监孔子庙,寻建新庙于故址,中为庙,南向,东西两庑丹墀,西为瘗所,正南为庙门,门东为宰牲亭、神厨,西为神库、持敬门。门正南为外门。正殿初名大成殿。永乐四年,幸学行礼。
《续文献通考》:永乐四年三月辛卯朔,幸学。先是,敕谕礼部曰:朕惟孔子帝王之师,帝王为生民之主,孔子立生民之道。三纲五常之理,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孔子明之,以教万世。天下不可一日无生民,生民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朕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膺君师亿兆之任,正中夏文明之统,复衣冠礼乐之旧。渡江之初,首建学校,祀孔子,御经筵讲书,守帝王之心法,继圣贤之道学。集其大成,以臻至治。朕承鸿业,惟皇考之成宪是遵。今春时和,躬诣太学,如皇考故事,称朕崇儒重道治安天下之意。布告群臣,咸使闻之。尔礼部择日举行。其合行礼仪,礼部详议以闻。故敕礼部尚书郑赐言:宋制,谒孔子,服靴袍,再拜。上曰:见先师,礼不可简。必服皮弁,行四拜礼。于是,进视学仪注,即洪武中所定也。是日,上亲行释菜礼,命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院学士解缙、祭酒胡俨,分献十哲两庑。毕,上御彝伦堂,命坐讲。祭酒胡俨讲《尚书·尧典》,司业张智讲《易·泰卦》。大臣及翰林院词官皆赐坐。讲毕,宣谕曰:六经,圣人之道,弥纶天地,昭揭日月。垂宪万世,率由彝训。与卿等皆勉之。遂命光禄寺赐百官茶。次日早,祭酒胡俨等上表及笺称谢赐。祭酒以下宴于奉天门,监生宴于丹墀。仍赐俨及司业张智纻丝罗衣,人二袭。学官王峻用等三十五人,纻丝衣,人一袭。监生朱琎等三千七十四人,钞各五锭。时礼部会试,举人中式者,琎第一。故琎为诸生班首云。壬辰,命工部修太祖高皇帝诏书碑亭。礼部奏立视学之碑。上亲为制文。
永乐八年,正文庙圣贤,绘塑衣冠,令合古制。
《明会典》云云。
永乐十四年,新孔庙,并遣官致祭。
《阙里志》:洪武初,奉诏修孔庙。至永乐十四年,又撤其故而新之。是年,遣官祭阙里。
永乐十九年,命祭酒行礼于南监。
《明会典》:永乐十九年,北京国子监既定其南监春祭,命祭酒行礼,称皇帝谨遣。
宣宗宣德元年,遣官诣阙里祭告。
《阙里志》:宣德元年,宣宗皇帝登极。遣太常寺寺丞孔克准诣阙里祭告。自先师而下,四配、十哲、两庑凡九坛,俱用太牢。
英宗正统元年,定从祀名爵位次,遣官祭告阙里。
《明会典》:正统元年,刊定从祀名爵位次,颁行天下。按《阙里志》:正统元年,英宗皇帝登极。遣国子监司业赵琬,诣阙里祭告。
正统二年,以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
《明会典》云云。
正统三年,禁祀孔子于释老宫,并定祭丁品物。按《明会典》:正统三年,禁祀孔子释老宫,令祭丁品物,非其土产者,鹿以羊代,榛枣以所产果品代。
正统八年,追封元吴澄为临川郡公,从祀。
《明会典》云云。
正统九年,幸太学,敕定礼仪。
《续文献通考》:正统九年,幸学仪注。先是,二月十五日,敕礼部曰:国家建学,丕隆文教,以图化理。今太学新成,朕将祗谒先师孔子,劝励师生。尔礼部其择日,具礼仪以闻。礼部具上仪注:前期一日,太常寺整理祭仪,国子监洒扫殿堂,锦衣卫设御幄于大成门,东上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正中。鸿胪寺设经案于堂内之左。至日,置书于上,设讲案于堂西南。锦衣卫设卤簿,教坊司设大乐,俱于午门外。百官朝退,先诣国子监门外迎驾。陪祀官先诣国子监,具祭服,伺候行礼。驾出,卤簿大乐以次导行,乐设而不作。是日早,太常寺陈设祭仪于各神位前,设酒樽爵如常仪。设上拜位于先师神位前,正中。其日,学官率诸生迎驾于成贤街。驾至学宫,学官及诸生跪,俯伏,叩头,兴。学官陪祀行礼。诸生先由太学东西小门入,列堂下,东西序立。驾入棂星门,卤簿大乐止门外。上至大成门,入御幄,礼官入,奏请具皮弁服。次奏请行礼。导引官导上出御幄,由中道诣大成殿陛下。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执事官先酌酒于爵,候导引上至拜位,赞奏:就位。百官各就位。四配、十哲分献官,各诣殿陛东西阶下,两庑分献官各诣应前,俱北向立。赞奏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赞:百官行礼同。赞奏:搢圭。上搢圭。执事官跪进爵,上受爵,献毕,复授执事官。执事官奠于神位前。奏:出圭。上出圭。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官,以次诣神位前,奠爵。讫,仍以次出殿外,东西向立。赞奏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赞百官行礼同。导引官导上由中道出,分献官以次退。上入御幄,易常服讫,礼官奏:请幸彝伦堂。上升舆,礼官前导,由棂星门出,从太学门入,学官先分列于诸生前。驾至,学官、诸生跪,候驾过,然后起,仍前序立。百官分列堂外,稍上,左右侍立。上至彝伦堂,升御座。赞:学官、诸生行五拜叩头礼。东西序立堂下三品官以上,及翰林院学士升堂,执事官各以次序立。赞:进讲。祭酒司业以次升堂,由东西小门入至堂中。执事官举案于御前,礼官奏:请授经于讲官。祭酒跪受,上赐讲官坐,乃以经置讲案,叩头,就西南隅几榻坐讲。上赐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学士坐,皆叩头,序坐于东西。诸生圜立以听。祭酒李时勉讲《帝庸作歌》《皋陶赓歌》一章。讲毕,叩头,退,就本位。司业赵琬进讲《周易文言》如仪。毕,出堂门,复位。赞唱:有制。学官、诸生列班,俱北面跪听。宣谕曰:圣人之道,具在六经。躬行图治,君臣所同。尚能勉之。宣谕毕,赞:行五拜叩头礼。毕,学官、诸生以次退,先从东西小门出,仍于成贤街右列班伺候。尚膳监进茶御前,上命光禄寺赐各官茶毕,各官退列堂门外,叩头,序立。驾兴,升舆,由太学门出,升辇,卤簿大乐前导,乐作。驾出太学门,学官、诸生俟驾至,跪,叩头,退。百官常服,先诣午门外伺候。驾还,卤簿大乐止于门外。上御奉天门,鸣鞭,百官常服,鸿胪寺致词行庆贺礼。鸣鞭毕,驾兴,还宫。百官退。明日,国子监祭酒,率学官、监生上表谢恩。上具皮弁服,御奉天殿,锦衣卫设丹陛驾,百官朝服侍班。行礼毕,上易服于奉天门,礼官引奏,赐祭酒司业及学官衣服,诸生钞锭,祭酒司业纻丝衣一袭,罗衣一袭,诸学官纻丝衣一袭,监生每人钞五锭。驾还。是日,上亲御奉天门,赐武官公侯驸马伯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官、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宴。又明日,祭酒司业率学官、监生复谢恩。
景帝景泰元年,遣官阙里祭告。
《阙里志》:景泰元年,景帝登极。遣翰林院侍讲吴节,以香帛诣阙里祭告。
景泰二年,幸学,谒庙。
《续文献通考》:景泰二年二月初三日,幸学。前期月日,敕礼部:朕惟帝王之道,莫先于宗孔子。朕将祗谒庙庭,躬修祀礼。退临太学,劝励师生。以丕隆文教于天下。尔礼部其择日,具仪注以闻。本年正月初八日,礼部择日具仪注,题奏:奉圣旨,是讲官并学官添与纱帽带,监生每人添与绢一疋。著陈懋、于谦、王直、陈循、高谷、江渊、商辂、刘铉分献。于是钦天监选择景泰二年二月初三日辛未,宜用卯时吉,馀同前。是日,祭酒萧镃讲《书经·皋陶篇·天聪明》一章,司业赵琬讲《周易·泰卦·象辞》
景泰六年,增两庑祭品。
《明会典》:景泰六年,奏准以两庑祭品俭薄,增豕四只,枣栗各五十斤,黍稷各一斗,形盐五十斤。南京国子监一体增设。
英宗天顺元年,遣官诣阙里祭告。
《阙里志》:天顺元年,英宗复位。遣工科左给事中孙昱,诣阙里祭告。
宪宗成化元年,遣官阙里祭告,取衍圣公及三氏子孙观礼。
《阙里志》:成化元年,宪宗皇帝登极,遣吏部右侍郎尹旻诣阙里祭告。又驾幸太学,释奠孔子,遣官取衍圣公弘绪,并三氏子孙赴京观礼。命衍圣公分献沂国公。此遣官钦取之始。
成化二年,封董仲舒等四人为伯。
《明会典》:成化二年,封董仲舒为广川伯,胡安国建宁伯,蔡沈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
成化十二年,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
《明会典》云云。
《续文献通考》:成化十二年,国子监祭酒周洪谟等题:臣近言孔子封号,冕服、笾豆、佾舞等事,礼部尚书邹干等参称:洪武年间,新创南京太学,止用神主,不设塑像。今国子监有塑像者,不过因前元之旧,亦非圣朝之制。臣以为不然。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因所当因,革所当革。太祖高皇帝正祀典百神封号,凡前代所封者,尽行革去,惟孔子封号仍存其旧。天下郡县,皆有元时三皇庙像。以民间不可亵渎,亦皆革去。惟孔子塑像,除南京太学用神主外,天下府州县学,元时塑像,悉存其旧。所因所革,皆以定一代之规,垂万世之法。岂可谓所革者,为圣朝之制,而所因者,非圣朝之制乎。又谓谥号器数之加否,不足为孔子重轻,所贵乎孔子之道者,在身体力行,乃为尊崇之实。臣以为,孔子之道,不外乎礼乐。今欲体孔子之道,亦莫先乎礼乐。若不能备其礼乐,则无以将其诚敬。报本之义既疏,体道之功安在。臣查得唐开元中,始封孔子为文宣王,被以衮冕,乐用宫县。当时衮冕之名,通乎上下。天子之衮冕十二旒,十二章,一品之衮冕,九旒,九章。宫县者,天子之乐也。乐既用天子之宫,县服必用天子之衮冕。是唐之奉孔子者,已用天子之礼乐矣。今冕服既用天子礼,而舞佾则用诸侯之乐。以礼论乐,则乐不备。以乐论礼,则礼为僭。礼既不明,乐又不称。孔子在天之灵,必所不享。夫礼乐之因于前元者,既有缺略,则法制之明于圣朝者,当为釐正。若事因循,不加釐正,后世君子,必见非笑。如蒙准言,乞敕内阁大臣,并六部、三法司、六科、十三道等官计议,首则正其封号,合无表明孔子,周人,当用周制。其所封,乃当时天王之王,非后世国王之王。故从前代以来,皆用天子冕服。封号既正,则冕服与封号相称,而礼不为僭矣。次则增其器数,合无将十笾、十豆增为十二笾、十二豆。六佾之舞增为八佾之舞,器数既加,则佾舞与冕服相称,而乐不为缺矣。礼明乐备,则可以格神灵,可以厚风化,可以补前代缺略之典,可以备圣朝尊崇之制,诚为便益。缘系建言文庙礼乐事理,未敢擅便。本监官于奉天门题奏。奉圣旨:是,尊崇孔子,是朝廷盛典,准他奏,笾豆增为十二,六佾增为八佾,通行天下,该衙门知道。
成化十三年,释奠始用八佾,笾豆十二,羽舞居下。按《春明梦馀录》:成化十三年闰二月丁丑,释奠,初用八佾,笾豆各十二。先是,周洪谟请加笾、豆、佾舞,又言古者鸣球琴瑟在堂上,笙镛柷敔在堂下,千羽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而乐器居下,非古制也。礼部尚书邹干驳之。诏以尊崇孔子,国家盛典,从洪谟之言,而羽舞始居下云。
成化二十二年,以上丁,次日释菜。
《明会典》:成化二十二年二月朔,当释菜。值上丁,令以次日释菜。
孝宗弘治元年,遣官祭告阙里,幸太学,行释奠礼。
《阙里志》:弘治元年,孝宗皇帝登极。遣太常寺少卿田景贤诣阙里祭告。又驾幸太学,释奠孔子。以吏部尚书王恕言,诏先师位,加币,用太牢,改分献为分奠,遣官取衍圣公并三氏子孙观礼。命衍圣公分奠兖国公。礼毕,钦赏弘绪及观礼族人,各纻丝衣一套。又赐宴于礼部。
弘治六年,命孔彦绳为翰林世袭五经博士,主衢州孔子庙祀。
《明通纪》云云。
弘治九年,以宋杨时从祀。又命增孔庙乐生。
《明会典》:弘治九年,封宋杨时为将乐伯,从祀。按《阙里志》:弘治九年二月,太常寺卿崔志瑞请天子之乐,该用乐器,人数七十二名。先师孔子原旧乐生四十六名,同天子之乐,该添乐生二十六名。等因到司案呈到部看得,礼备乐全,诚为盛世之典。况舞佾既增,乐亦须称。合行太常寺,将先师孔子祭祀合用乐器人数,照数增益。其乐器如有缺少,合行该衙门置造,及通行天下,照例施行。弘治九年二月初二日,该本部尚书倪岳等,于奉天门题,奉圣旨,是。钦此。弘治十二年,孔庙灾,诏重建。
《明会典》:弘治十二年六月,曲阜孔庙灾,遣翰林学士李杰祭告。
《明通纪》:弘治十二年,曲阜孔庙火。题准取旁近各省,及各抽分厂银重修。
《兖州府志》:弘治十二年,阙里至圣庙灾。遣翰林侍读学士李杰祭告,出帑金十五万两,命守臣重建。弘治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遣官祭告。
《明通纪》:弘治十七年闰四月,曲阜重建孔庙落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
《阙里志》:弘治十七年,重建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以香帛并御制碑文,诣阙里祭告。
武宗正德元年,视学,谒孔子。取三氏子孙至京观礼。按《阙里志》:正德元年,武宗皇帝视太学,谒孔子。遣礼部主事张潜,取衍圣公闻韶,并三氏子孙,赴京观礼。
命衍圣公分奠沂国公。以禫服未除,辞。命吏部右侍郎梁储代。钦赏赐宴,照前例。
正德八年遣官祭告
《阙里志》:正德八年,因流贼犯阙里,遣山东巡抚都御史赵璜祭告。
世宗嘉靖元年,遣官祭告阙里,驾幸太学。
《阙里志》:嘉靖元年,世宗皇帝登极。遣吏部尚书石瑶诣阙里祭告。本年,驾幸太学,诣庙。至棂星门外,即降辇,步入。礼毕,仍步出棂星门外,升辇。遣评士吕祚取衍圣公闻韶,并三氏子孙希瑄公举彦佐、弘仁、闻义,赴京观礼。外有乞恩观礼三氏学生员彦隆、承概、承绪等三名,亦准观礼。钦赏赐宴,照前例。
嘉靖九年,釐正文庙祀典,始为木主。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明会典》:嘉靖九年,釐正祀典,始为木主。题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改大成殿为先师庙,殿门为庙门,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之位。十哲以下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之位。左丘明以下称先儒某子之位。申党即申枨祀,止存枨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十三人,俱罢祀。林放、蘧伯玉、郑众、卢植、郑元、服虔、范宁七人,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陆九渊,增入从祀。凡笾豆乐舞之数,皆更定焉。其内臣降香,亦罢。〈又〉令南京国子监祭,用十笾,十豆。天下府州县学八笾,八豆,乐舞各止六佾。凡六品以下官,不陪祭者,先一日赴庙瞻拜。 月朔,释菜仪:其日清晨,执事者各司其事,分献官各官分列于大成门内。监生排班,俟献官至,通赞唱:排班。献官以下各就位。通赞唱:班齐,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引赞诣献官前,唱:诣盥洗所。献官盥手,帨手。讫,引赞唱: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讫,引赞唱: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献爵,俯伏,兴,平身。执事者行事并同。引赞唱:诣复圣颜子神位前,宗圣曾子神位前,述圣子思子神位前,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并同。十哲、两庑分献官一同行礼。毕,引赞同唱:复位。引赞导献官、分献官至原拜位,立。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礼毕。 启圣祠祭仪:嘉靖九年,令两京国子监并天下学校,各建启圣公祠,中祠叔梁纥题,称启圣公孔氏之位,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某氏之位。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俱称先儒某氏之位。每岁仲春秋上丁日,遣国子监祭酒行礼。南监司业行礼:一,陈设正位羊一,豕一,笾豆各八,簠簋各二,铏二,爵三,帛一,篚一。东配豕一,爵三,帛一,篚一。每位簠簋各一,笾豆各四。西配同。东西从祀同。一,正祭,是日三更,赞引导遣官至盥洗所,搢笏,出笏。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遣官就位,迎神,四拜。两庑分献官同。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遣官由庙左门入。赞:诣启圣公孔氏神位前,搢笏,献爵,出笏,诣读祝位,跪,读。讫,俯伏,兴,平身。两庑分献官同。赞:诣先贤颜氏神位前,献帛,献爵。诣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孙氏各神位前,仪并同前。两庑分献官同献帛爵讫,复位。典仪唱:行亚献礼,终献礼,仪同初献。典仪唱:彻馔。讫,唱:送神,四拜。两庑分献官同。典仪唱:读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馔,各诣瘗位。唱:望瘗。捧祝帛馔官至瘗所。赞引赞:诣望瘗位。赞:礼毕。按《续文献通考》:嘉靖九年,上用大学士张孚敬等议,釐正祀典,撤去塑像,改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主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朱地金书。四配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神位。木主各高一尺五寸,阔三寸二分,厚五分,座高四寸,长六寸,厚二寸八分。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止称先贤某子神位,木主各高一尺四寸,阔二寸六分,厚五分,座高二寸六分,长四寸,厚二寸。左丘明以下称先儒某子神位。木主各高一尺三寸四分,阔二寸三分,厚四分,座高二寸六分,长四寸,厚二寸,俱赤地黑书。申党、申枨二人疑以据《论语》为證,乃存枨去党,而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十三人,俱罢从祀。林放、蘧瑗、郑元、郑众、卢植、服虔、范宁七人令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四人增入从祀。用故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之言也。寻用行人薛侃议,增陆九渊。于是东庑从祀四十七位,为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有若、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彊、秦祖、公祖句兹、县成、燕汲、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颜之仆、施之常、秦非、申枨、颜哙、谷梁赤、高堂生、毛苌、后苍、杜子春、韩愈、程颢、邵雍、司马光、胡安国、张栻、杨时、陆九渊、许衡。西庑从祀四十四位,为宓不齐、公冶长、公晰哀、高柴、樊须、公西赤、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哆、漆雕徒父、商泽、任不齐、公良儒、公肩定、鄡单、罕父黑、荣旂、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邽巽、公西舆如、陈亢、琴张、步叔乘、左丘明、公羊高、伏胜、孔安国、董仲舒、王通、周敦颐、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瑗、朱熹、吕祖谦、蔡沈、真德秀。凡旧封公侯伯爵,尽皆革去。仍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时徐阶疏,辨改号易像为非宜。帝怒,切责之。既而复疏曰:圣谟洋洋,非臣所能窥测。上谓其谀佞,谪延平推官,且立佞人碑。十一月,奉诏,行两京国子监,责令祭酒等官,通行改正,以称崇儒重道之意。于是车驾重幸太学,仍行南京遣官祭焉。
《春明梦馀录》: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请正祀典。从之。因制祀典说曰: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焉。孔子当时,诸侯有僭王者,皆笔削而心诛之。其生也如是。今不体其心,而加之以号,岂善于尊崇者哉。又若增乐,舞用八佾,笾豆用十二,牲用熟,而上拟乎事天也。无忌之甚者矣。若夫颜回、曾参、孔伋以子而并配于堂上,颜、路、曾、晰、孔鲤以父从列于下,此名之不正者也。纲领既紊,至有宋程颐遂主英宗,不父濮王之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璁也为名分也,为义礼也,非谀君也,非灭师也。兹所正者,亦以防闲于万世之下也。于是通行天下学校,改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孔子。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称先贤某子。左丘明以下称先儒某氏。悉罢封爵。嘉靖十年,行释奠礼。
《春明梦馀录》:嘉靖十年,以釐正祀典,服皮弁,谒庙,用特奠帛,行释奠礼。迎神、送神,各再拜,乐三,奏文,舞六佾。配享、从祀及启圣祠分奠,用酒脯。亦遣官致祭于南监,及阙里。从大学士张璁议也。
嘉靖十二年,幸太学,取衍圣公并族人观礼。
《阙里志》:嘉靖十二年,复幸太学,遣官取衍圣公闻韶并族人孔谨公祯、承祯、弘器、闻达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
穆宗隆庆元年,遣官阙里祭告,幸太学。
《阙里志》:隆庆元年,穆宗皇帝登极。遣尚宝司卿刘奋庸诣阙里祭告。本年八月初一日,驾幸太学,遣礼部主事刘继文,取衍圣公尚贤并三氏子孙孔謑、承读、承元、承字、弘立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又以分奠大臣,特赐衍圣公羊一只,酒十瓶,钞三千贯。家长孔謑,吏部给与冠带。
隆庆五年,以本朝薛瑄从祀。
《明会典》云云。
《续文献通考》:先是,户科给事中魏时亮,于隆庆元年十月,请录真儒,以彰道化。薛瑄、陈献章、王守仁均得圣学真传,宜从祀孔庙。先是,给事中赵、御史周弘祖,请以故礼部侍郎薛瑄从祀。御史耿定向亦请以故新建伯兵部尚书王守仁从祀。下礼部议。覆薛瑄潜心理道,励志修为,言虽不专于著述,而片言只简,动示楷模。心虽不系于事功,而伟节恢猷,皆可师法。王守仁质本超凡,理由妙悟,学以致良知为本,独观性命之原。教以勤讲习为功,善发圣贤之旨。但瑄则相去百年,舆论共服。守仁则世代稍近,不无异同。请敕翰林院、国子监儒臣广咨博访,撰议进览。仍下本部会同集议以俟。圣断从之。六科韩楫等、十三道御史马三乐等,于五年交章,请以瑄从祀。下礼部会廷臣杂议。至是议曰:臣等谨按:瑄,山西河津县人。方幼年,一见濂洛诸书,即叹曰:此道学正脉也。遂弃去词赋,专心于是。其学以复性为的,以居敬穷理为功,以反躬践履为实。潜心体究,至老弥精。充养之纯,超然自得。此学问之大原也。平生言动举止,悉合于矩。辞受取与,一揆诸义。居家则孝友无间,与人则乐易可亲。中正足以矫枉辟邪,刚直足以廉顽立懦。此行履之大略也。所著有《读书录》,有《河汾集》。虽不专以述作为事,而只简片言,皆可师法。微词奥义,悉合圣谟。至今学者,莫不尊信而诵习之。此著述之大旨也。至于立朝行己之际,不折节于权门,不谢恩于私室,不屈法于贵近,不慑志于临刑。荣辱无以关其心,死生无以易其操。此树立之大节也。故一时信从者,有河东夫子之称,一代真儒之许。至今无异议焉。间有疑其著述之寡,不知学贵心得,道在躬行。矧瑄所著书,且十馀万言,不为不多。又有言宋时罗从彦、李侗诸儒,尚未遍祀,瑄不应独祀者。不知从彦等皆讲学于大明之日,而瑄乃兴起于既绝之后。课其难易,功实倍之。惟陛下博采人言,俯加临决,早赐施行,于世教士风,非小补也。于是命瑄从祀神主,序于先儒吕祖谦之下。祭酒马自强以从祀,告于先师孔子行,释菜礼。仍通行天下学校,一体遵行。
神宗万历元年,遣官祭告阙里。
《阙里志》:万历元年,神宗登极。遣尚宝司司丞张孟男,诣阙里祭告。
万历四年,幸太学,释奠先师。
《阙里志》:万历四年,神宗皇帝驾幸太学,释奠先师。遣礼部主事张程,取衍圣公尚贤并三氏子孙公宁、公源、承倜、弘昹、贞樗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万历十二年,以本朝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从祀。按《明会典》云云。按《春明梦馀录》:礼部尚书请独祀居仁,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知众论之不与,则著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唱和。才美者乐其任意,或流于清谈。庸鄙者借其虚声,遂敢于放肆。传习转讹,悖谬日甚。其门人为之标榜,至谓杖之不死,投之江不死,以上渎圣聪,几于无忌惮矣。若夫剿捕軬贼,剪除逆濠,据事论功,诚有可录。是以当陛下御极之初,即拜伯爵。虽出于杨廷和豫为己地之私,亦缘黄榜有封拜侯伯之令。夫功过不相掩,宜免夺封爵,以彰国家之大信。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人心。上曰:卿等议是,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至于逆濠之变,与伍文定,移檄举兵,仗义讨贼,元恶就擒,功固可录。但兵无节制,奏捷誇张。近日掩袭塞夷,恩威倒置。所封伯爵,本当追夺。但系先朝信令,姑与终身。其没恤典,俱不准给。都察院仍榜谕天下,敢有踵袭邪说,果于非圣者,重治不饶。当日,申饬严切如此。及入祀时,无一人言及。以彼时良知之说盛行也。
熹宗天启元年,遣官祭告阙里。
《阙里志》:天启元年,熹宗皇帝登极。遣顺天府府丞姚士慎,诣阙里祭告。
天启五年,幸太学,释奠先师。
《阙里志》:天启五年二月初六日,熹宗皇帝幸太学,释奠先师。遣中书舍人杨中极,取衍圣公孔引植,并四氏子孙族人彦乾、弘颗、弘毅、闻庆、生员闻范、闻谟、贞祚。衍圣公遂以观礼,乞恩。奉圣旨,准以恩贡入监。圣旨既称圣裔,该部优选。中书孔闻诗、行人孔闻謤,并乞恩观礼。赐宴,赐衣并如前代尤加。次年,孔闻诗俸未及期,奏以特恩,准考选吏科给事中。
悯帝崇祯二年,幸太学,释奠先师。
《阙里志》:崇祯二年正月二十日,帝驾幸太学,释奠先师。遣中书舍人梁招孟,取衍圣公孔引植、子孙族人彦乾、彦凤、弘毅、生员闻俊、贞芳、尚皓、尚逊,照例送监读书,赐宴赐衣俱照前例。
崇祯六年,复行释奠礼。
《春明梦馀录》:崇祯六年辛巳八月,复行释奠礼。礼部先以八月初四日请,已报可。是日丁未,适与丁祭相值。旧例丁祭,遣阁臣行礼,乃改是月十八日躬行释奠,而初四日,仍遣阁臣行礼。辛巳,八月十八日卯初刻,驾从长安左门出,自崇文街至成贤街,入庙。祭酒司业吉服,率学官诸生于成贤街左,跪迎。驾至棂星门外,降辇。礼部与鸿胪卿导上步入门,登大成门中阶,入御幄,坐定,具皮弁冠服,出。太常寺官导由大成中门道入,盥洗,诣庙中陛上。奏迎神乐。上两拜,遂行释奠礼。太常寺卿跪进帛于上右,上搢圭,立受帛,献毕,少卿跪进爵于上右,立受爵,献毕,上出圭。奏送神乐。上复两拜。礼毕,上仍至御幄,更翼善冠,黄袍,幸彝伦堂。诸生列于堂下,祭酒各官列于诸生之前,跪候驾过,起,北向立。上至彝伦堂,百官行一拜三叩头礼。祭酒以下及诸生,行一拜三叩头礼。有顷,内赞赞:进讲。祭酒从东阶,由东小门入,至堂中,北向立。执事官举经案于御前,礼部官奏:请授经于讲官。祭酒跪,礼部以经立授,祭酒置于讲案,复至中堂,北向立,一拜三叩头。上谕讲官坐,祭酒承旨就讲案边坐。上谕官人每坐,百官承旨,武官都督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及学士,一拜三叩头,坐。祭酒讲《皋陶谟》。讲毕,退出堂外。司业罗大任从西阶,由西小门入,一如祭酒礼。讲《易·咸卦》。讲毕,传制官称:有制。宣谕云:圣人之道,如日中天。凡四语,祭酒司业、学官习礼,公侯伯诸生,五拜三叩头。尚膳监进茶。上谕:官人每吃茶。茶毕,出。百官一拜三叩。赐五府、六部、都察院及衍圣公羊酒甜食盒。上入彝伦堂后敬一亭,观世宗所立程子四箴诸碑。又令将庙内各碑,及石鼓,俱摹榻进览。
崇祯十四年,诏加崇周程诸子。
《春明梦馀录》:崇祯十四年八月,谕:朕览我圣祖命儒臣纂辑《五经四书大全》,其中作述传注引证等项,惟宋儒周子、两程子、朱子、张子、邵子为多。可见理学大明于宋,而周程诸子大有功于圣门。然与周秦汉唐诸儒并称先儒,窃为不安。兹欲特加崇隆,是否可行,著礼部、翰林院、太常寺、国子监、礼科等衙门,会同详议来说。十月,部议,以周程六子宜称先贤,并请汉儒董仲舒、隋儒王通,俱称先贤。且宋从祀至十八人,今止四人,为太少。宜以吴与弼、罗伦、蔡清、陈真晟、陈琛、吕楠、王艮、章懋、罗洪先、邓元锡、顾宪成等,令候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