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目录

 祀典总部汇考七
皇清〈总一则 顺治十三则 康熙十七则〉

礼仪典第一百四十三卷

祀典总部汇考七

皇清

《大清会典》
国家典制,祀事为重。爰自

太宗,建
坛立
庙,大祀肇兴。
世祖乘时定制,群祀具举。
皇上考定乐章,礼文悉备。自
京师至天下郡县,俱有祀典。其间仪文度数,详略
不同,兼综并列,以昭一代之典则云。
凡祭祀日期,礼部于每岁九月中,劄钦天监选择。该监择定,于十月中开送祀册至部,随劄知太常寺,于每祭祀前,预行具题。

天坛、
地坛、
祈谷坛,于二十五日前题。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夕月坛、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太岁坛,于二十日前题。其馀群祀于十五日前题。


天坛、
地坛、
祈谷坛、
太庙、
社稷坛,为大祀。
皇上亲祭,或遣官恭代。及
太庙后殿,遣官致祭,从坛两庑,遣官分献,俱礼部先期
题请。今由太常寺。

朝日坛、
夕月坛、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为中祀。遇甲丙戊庚壬年,

皇上亲祭
朝日坛。遇丑辰未戌年,

皇上亲祭
夕月坛。或遣官恭代。其馀各年遣官致祭。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系特行旷典。其每年遣官致祭,俱礼部先
期题请。今由太常寺。

太岁、
神祇等坛、
先医、
东岳、
城隍等庙,为小祀。每年遣官致祭,俱礼部先期题
请。今由太常寺。
凡致斋,大祀三日,中祀二日斋戒。前一日,礼部太常寺题请进斋戒牌、铜人,预设黄案一于
后左门。至斋戒日早,礼部、太常寺官各具补服。遇
朝日用朝服,遇忌辰用素服,遇雨雪用常服。捧斋戒牌在前,铜人在后,排御仗一对前导,至
午门御仗,撤退。礼部、太常寺官由中路进
中左门,至
后左门入,设黄案于
乾清门中间东檐下,斋戒牌向南,铜人向西。置黄
案上。铜人手执斋戒铜牌,其斋戒朱牌贴黄纸,书致斋日期,置毕。堂官一跪三叩头,退。今由太常寺。
凡各衙门斋戒,遇斋戒日,各衙门俱设斋戒木牌。若

天地祈谷大祀,应陪祀王以下、公以上,各于本府致斋。
镇国将军民公以下、阿达哈哈番、佐领以上,满
汉文官员外郎等官以上、汉武官游击以上、及满科道汉六科掌印给事中,在各部院本衙门斋宿。不在部院衙门者,于
天安门外桥南斋宿。都察院遣官至斋所,点斋。其


太庙、
社稷、
朝日、
夕月、
历代帝王庙,参领阿达哈哈番以上、满汉文官郎
中等官以上、汉武官游击以上、及满科道汉六科掌印给事中,在本家斋宿,预期沐浴。祭日,各具朝服赴坛庙陪祀,不许喧哗失仪,越次先散,及随从人役喧拥。违者,御史礼部等官指名题参。如遣官恭代,王以下、公以上,不斋戒,文武等官斋戒同。
凡陪祀致斋各官,不理刑名,不办事,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不吊丧,不饮酒,不食葱韭薤蒜,不祈祷,不报祭,不祭墓。其有灸艾体气残疾,疮毒未愈者,俱不许入坛。各官遇有期年以下之服,该衙门预咨都察院注册,临祭祀时,复咨都察院对册详查。有捏报者,指名题参。凡小祀,不进斋戒牌,各衙门亦不致斋。
凡祝文,由内阁撰发礼部预期恭写。今由太常寺。

天坛祝版,天青纸朱书。
祈谷坛同。
地坛祝版,黄纸墨书。
太庙祝版,白纸墨书,黄纸镶边。
社稷坛同。
朝日坛祝版,红纸朱书。
夕月坛祝版,白纸墨书,黄纸镶边。各送内阁恭填

御名、
历代帝王庙、
先农坛。如遇

皇上亲祭之年,太常寺官送祝版至内阁,与
夕月坛同。
凡视祝版,前期二日,礼部题请视祝文玉帛香,并派读祝官。今由太常寺。是日,预设黄案一于
太和殿西旁。前期一日,太常寺官具补服。如遇朝
日,仍用朝服进。至
太和殿,将所设西旁黄案,安设正中。捧祝官至内
阁,请祝版,跪接,捧举,排班前导至
午门,捧玉帛香官亦至
午门,銮仪卫领校尉舁香炉亭在前,祝文亭在中,
玉帛香亭在后,由中路进,至
太和殿内,安设。香炉亭在东,祝文玉帛香亭在西。
礼部堂官奏:请视祝文、玉帛香。今由太常寺。

上便服升殿,东立,西向。太常寺官捧举祝版、玉帛香,
次第由中路进,至
太和殿内,置所设黄案上,一跪三叩头,退至西旁,
避立。太常寺堂官一员,进至案前,展祝版袱,退。

上诣案前,视祝文、玉帛香毕,行一跪三叩头礼。转至
东旁立。太常寺官仍至案前,裹祝版,退。捧祝官、捧玉帛香官进至案前,一跪三叩头,各捧置亭内,一跪三叩头,退。司香官一员在香炉亭东旁,捧香盒跪。太常寺堂官二员,导

上至亭前立,先上柱香,次三上块香,转至拜位,行一
跪三叩头礼。复至东旁立,捧香官置香盒于亭内,銮仪卫官领校尉舁香炉亭、祝文亭、玉帛香亭,照前,次第由
太和殿中阶下。太常寺堂官跪奏:礼毕。

上回宫,校尉举亭前行,礼部、太常寺官随后,送至坛内,各就亭前一跪三叩头,捧祝文、玉帛香送
神库内案上安设,上香,一跪三叩头,出。今由太常
寺。内惟

天坛、
祈谷坛,视玉帛香。馀各
坛庙,止视祝文。其行礼仪注并同。
凡视牲,遇大祀,前期五日,

皇上亲诣牺牲所视牲,或遣官视牲。前期二日,遣礼
部堂官省牲,礼部先期题请。今俱由太常寺。凡宰牲,前期一日,礼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禄寺官,上香,监宰,并瘗毛血。
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以定鼎燕京,祭告
天坛、
太庙,遣官供献行礼。是日,祭告
福陵,遣官供献行礼。
又悬
大清门牌额,遣工部堂官行祭告礼。
又上

太宗文皇帝尊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遣官供献行礼。
十一月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
上亲诣
太庙,行告辞礼。礼部、太常寺官先行陈设祭品。至日早,
贝勒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集
午门外,照翼排立。大学士奏:请

皇上出宫,升辇。王等内大臣侍卫随后。
驾至午门,排班各官,跪送
上至
太庙旁门,降辇。太常寺官导
上进
太庙,升丹陛,入殿左门。赞引官奏:就位。
上就正中拜位,北向立。赞引官奏:上香。捧香官于左
旁跪进。

上诣
太祖、
武皇后位前,三上香毕,又诣
太宗位前,三上香毕,仍就拜位立。赞引官奏:跪,叩,兴。上行跪,叩礼,兴。王等在殿外随行礼。内大臣等在两
旁立,不跪叩。典仪唱:行初献礼。执事官捧爵诣

太祖、
武皇后、
太宗位前,供献毕,退。赞引官奏:跪。
上跪。王等俱跪。赞引官赞:读祝文。读祝官进殿内,捧
祝文,跪,读。毕,仍置案上,一跪三叩头,退。赞引官奏:叩,兴。

上率王等行叩头礼,兴。典仪唱:行亚献礼。与初献同。
〈不读祝〉典仪唱:行终献礼。与亚献同。赞引官奏:跪,叩,兴。

上率王等行跪,叩礼,兴。典仪唱:捧祝文送燎炉。赞引
官导

上转立东旁向西立,候祝文过,
上仍复位立。祝文焚讫,赞引官奏:礼毕。
上出庙门,升辇,
午门外各官仍跪迎。

上还宫,各官俱退。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以江南平定,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遣官行礼。〈后凡遇地方奏捷,俱行祭告礼〉
顺治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五年,以
太庙工竣,奉安
神位。前期一日,祭告
太庙,遣官行礼。
十一月冬至,奉

太祖配享
圜丘,并上
四祖尊号。前期三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分遣大臣四员行礼。
顺治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六年正月,恭遇
万寿圣节,祭告
太庙,遣官行礼。〈是后岁以为常〉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正月,上
文皇后尊谥,礼成。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遣官行礼。
二月,恭上

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分遣大臣四员行礼。
又议准

天坛、
地坛、
朝日坛、
夕月坛定例,凡遇

皇上躬祭之年,俱前期祭告
太庙。祭毕,又告太庙。以后俱行停止。
八月,行大婚礼。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分遣大臣三员行礼。
又恭上

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徽号,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分遣大臣四员行礼。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六月,以忠义公兔尔格昭勋公
图赖入

庙配享。前期一日,祭告
太庙,遣大臣一员行礼。
十月,尊上

麟趾宫大贵妃为
皇考懿靖大贵妃,
衍庆宫淑妃为
皇考康惠淑妃。前期一日,祭告
太庙,遣大臣一员行礼。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正月,建造
乾清宫、
景仁宫、
承乾宫、
永寿宫,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及后土司工之神,遣官行礼。
六月,奉

谕:改禁城后山为景山,西苑为瀛台,悬挂牌额,遣官
行祭告礼。
顺治十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三年七月,
上移宫,前期一日,行祭告礼,遣官恭代。
十二月,

册封
皇贵妃,前期一日,祭告

太庙,遣官行礼。
又加上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徽号,前期一日,祭告天地、
太庙、
社稷,遣官四员行礼。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三月,恭奉
太宗配享
圜丘、
祈谷坛,行奉安
神位礼。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遣官行礼。
三月,恭奉

太祖、
太宗配享
方泽坛,行奉安
神位礼。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遣官行礼。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题准:
天坛,冬至日子时。
地坛,夏至日卯时。
祈谷坛,正月上辛日子时。
太庙,时享,俱用寅时。
社稷坛,二月八月上戊日,子时。
朝日坛,春分日卯时。
夕月坛,秋分日酉时。
历代帝王庙,八月择吉用子时。
文庙,二月八月上丁日子时。
三皇庙,二月十一月上甲日子时。
先农坛,二月择吉用子时。
城隍庙,八月择吉用子时。
太岁坛,正月初旬、十二月岁暮用子时。

万寿节,祭
真武庙、
东岳庙、
城隍庙,俱用子时。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六年五月,祈晴,祭告
天坛、
地坛、
社稷坛并
天神坛、
地祇坛,各遣官一员行礼。
十二月岁暮,举祫祭礼于

太庙前殿。前期一日,遣官一员祭告
四祖,又遣官一员祭告
太祖、
太宗,各行礼。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三月,举行
奉先殿祫祭礼。凡遇元旦、
万寿节、
皇太后圣诞,俱奉
太庙后殿、
四祖神位与
太祖、
太宗合享于
奉先殿。前期一日,太常寺题请遣官一员,祭告太庙后殿。礼仪院题请遣官一员,祭告
奉先殿。〈嗣后岁以为常〉
四月,举合祀礼于

大享殿。前期一日,祭告
天坛、
地坛、
太庙、
朝日坛、
夕月坛、
历代帝王庙、
太岁坛,各遣官一员行礼。
五月,祈雨,各遣官一员祭告

天坛、
地坛、
社稷坛、
天神坛、
地祇坛,供献行礼。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正月,
皇上登极,各遣官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供献行礼如常仪。
三月,进

大行皇帝尊谥册宝。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各遣官一员行礼。
十月,封

皇祖母寿康太妃。前期一日,祭告
太庙,遣官行礼。
十一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入
庙。前期二日,
上升
中和殿,视祭告祝版。次日,祭告

太庙,遣官行礼。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恭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尊号。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各遣官行礼。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恭奉
世祖配享
圜丘、
祈谷坛。前期一日,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遣大臣四员行礼。
又恭奉

世祖配享
方泽。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如前仪。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六月,迎安
太和殿、
乾清宫吻,祭告琉璃厂、正阳门、
大清门、
午门、
太和门。是日,满洲蒙古汉军参领、郎中、阿达哈哈
番等官以上、汉文官四品以上、科道掌印官、武官三品以上,俱朝服齐集正阳门外,排立行礼。祭毕,随吻入至安吻处。请安毕,方散。其
乾清门,另遣大臣祭告。
七月
坤宁宫安吻,
交泰殿宝顶成,遣官祭告如前仪。
十一月

上移宫。前期一日,遣官祭告如常仪。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康熙九年正月,祭
祈谷坛,
上躬诣行礼。前期三日,遣大臣一员祭告
太庙。
五月恭奉

章皇后神牌升祔
太庙。前期三日,
上升
太和殿视祭告祝文,各遣大臣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前期一日,遣官一员祭告
奉先殿。
八月,恭谒

孝陵。前期一日,
上躬诣
太庙,行祭告礼。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二月,经筵开讲。前期一日,遣官
一员祭告
文庙。是日,祭告

奉先殿。〈嗣后岁以为常〉
四月,始开日讲。遣官一员祭告
文庙。
九月

上恭谒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
上躬诣
太庙,行祭告礼。
十一月,自

福陵、
昭陵回京,
上躬诣
太庙,行祭告礼。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一年,
上行耕耤礼。前期一日,遣官祭告
奉先殿。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议准凡祭坛庙,俱于黎明时
行礼。惟夕月坛定于酉时。
凡祭日,

皇上亲诣祭所,或遣官诣祭所时,太常寺官一员至
乾清门所,设斋戒、铜人案前,一跪三叩头,捧斋戒
牌、铜人至
午门外,置红匮内,排御仗一对送太常寺库收贮。
凡祭日,如遇雨雪,奏请具常服行礼。
凡玉,五等,曰苍璧,曰黄琮,曰赤璋,曰白琥,曰方圭。惟祀

天地、社稷、日月用之。
凡帛,七等,曰郊祀制帛,曰奉先制帛,曰礼神制帛,曰展亲制帛,曰报功制帛,曰告祀制帛,俱织成满汉字又。有白色素帛。
凡牲,四等,曰犊,曰特牛,曰太牢牛一,羊一,豕一,曰少牢羊一,豕一。其牛色尚骍或黝。大祀入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设牺牲所官,属太常寺。
凡祭肉,
国初用熟献。顺治间,用生献。惟

太庙陵祭用熟献。后定各处祭肉,俱用生献。
凡祭品,登一,实以太羹〈煮肉汁不用盐酱〉。铏二,实以和羹〈盐酱肉汁〉。笾十二,实以形盐、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白面造〉、黑饼〈荞粉造〉、糗饵〈米粉造〉、粉餈〈糯米糕〉。豆十二,实以韭俎〈以韭切去本末,用中四寸〉、菁俎、芹俎、笋俎、醯醢〈猪肉鲊,用盐酒料物调和〉、鹿醢、兔醢、鱼醢、脾析〈用牛百叶细切,汤熟,用盐酒造〉、豚胉〈猪肩上肉〉、𩛆食〈用糯米饭、羊脂蜜熬〉、糁食〈粳米饭,用牛羊豕肉细切同熬〉。簠二,簋二,实以黍、稷、稻、粱。其用笾十者,无糗饵粉餈。豆十者,无𩛆食糁食。
凡乐,四等,有九奏,有八奏,有七奏,有六奏。所奏乐器,金钟十六,玉磬十六,琴十,瑟四,箫十,笛十,篪六,排箫二,埙二,笙十,大鼓一,搏拊鼓二,柷一,敔一,木笏十,干戚六十四,羽籥六十四,麾幡一,旌节四。舞皆八佾,用文舞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惟
文庙舞六佾,止用文舞生三十六人。其
先农坛、
三皇庙、
真武庙、
东岳庙、
城隍庙、
火神庙、
关帝庙,俱教坊司鼓乐承应。
凡乐舞生服色,

圜丘用天青销金花服,祈谷坛同。
方泽用黑色销金花服,
朝日坛用红色销金花服,
夕月坛用月白色销金花服
文庙用红色补服,馀俱用红色销金花服,绿䌷带
裹金铜顶,武生顶有三乂。
康熙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三年,册谥
大行皇后为
仁孝皇后。前期一日,遣官一员祭告
太庙,行礼。
康熙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四年,恭奉
仁孝皇后升祔
奉先殿。前期一日,
上亲诣
奉先殿祭告。至升祔日,遣官行礼。
是年,册立
皇太子。前期一日,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行礼。是日,
上躬诣
奉先殿致祭。又遣官一员,往
仁孝皇后神位前致祭。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五年正月,加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徽号,并进册宝。前期一日,遣大臣一员祭告太庙。又以册封
四妃,祭告

太庙。〈嗣后凡有册封,永为定例〉
二月,建造

仁孝皇后陵。前期三日,遣官一员祭告
后土、
司工之神。
康熙十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六年,册立
皇后,册封
贵妃,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奉先殿。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闰三月,册谥
大行皇后为
孝昭皇后。前期一日,遣官一员祭告
太庙,行礼。
康熙十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八年,恭奉
孝昭皇后升祔
奉先殿。前期一日,
上亲诣
奉先殿祭告。至升祔日,遣官行礼。
五月,改建

奉先殿及建造
皇太子宫,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又遣工部堂官祭告
后土、
司工之神。
八月,安

奉先殿柱顶石,遣工部堂官祭告
司工之神。又安
皇太子宫柱顶石,遣工部堂官祭告
司工之神。
又以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宫竖柱上梁,俱遣工部堂官祭告
司工之神。
康熙十九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九年五月,迎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宫吻,遣礼、工二部堂官各一员,祭
琉璃窑、
正阳门、
大清门、
午门之神。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宫安吻,遣工部堂官致祭
司工之神。
六月,祈雨,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神坛、
地祇坛、
太岁坛。
十二月

奉先殿及
皇太子宫工竣,遣工部堂官一员祭
司工之神。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三月,奉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梓宫送至
陵寝。前期三日,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
十二月,以滇南荡平,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
又册封
皇贵妃、
贵妃、
惠妃、
宜妃、
德妃、
荣妃,遣官一员祭告

太庙。
又加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徽号,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一年,
皇上躬谒
永陵、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祭告
奉先殿。

太和门安吻,合龙门,遣工部堂官祭
司工之神。
启祥宫、
长春宫、
咸福宫安吻,合龙门。遣礼部、工部堂官各一员,祭司工之神。
康熙二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二年,
文华殿兴工,遣工部堂官一员祭告
后土、
司工之神。安柱顶石、竖柱、上梁,俱遣工部堂官一
员祭
司工之神,供献行礼。
十二月,以平定台湾,遣官各一员祭告

天地、
太庙、
社稷。又遣官各一员祭告
福陵、
昭陵、
孝陵,供献行礼,俱与
陵上大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