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一百三卷目录

 丧葬部杂录一

礼仪典第一百三卷

丧葬部杂录一

《檀弓》: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丧冠不緌。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
县子琐曰:吾闻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滕伯文为孟虎齐衰,其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后木曰:丧,吾闻诸县子曰:夫丧,不可不深长思也。买棺外内易,我死则亦然。
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礼器》: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
《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丧者不哭,不敢凶服。
《乐记》: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
《祭义》: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
《祭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家语》: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冉有仆曰: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夫子曰:既死而议谥,谥定而卜葬,既葬而立庙,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
子贡曰:闻诸晏子,少连大连善居丧,其有异称乎。孔子曰:父母之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达于礼者也。
子游问曰:诸侯之世子,丧慈母如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鲁孝公少丧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丧之。有司曰:礼,国君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示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丧慈母,练冠以燕居。遂练以丧慈母。丧慈母如母,始则鲁孝公之为也。
《庄子·外物篇》: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
《扬子·学行篇》:或曰:先生生无以养,死无以葬,如之何。曰:以其所以养,养之至也。以其所以葬,葬之至也。《荀子·正论篇》:世俗之为说者曰: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乱今厚葬饰棺,故掘也。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于抇不抇者之所言也。《韩非子·显学篇》: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官三寸,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孔丛子·诘墨篇》:墨子曰:景公祭于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对曰:鲁孔子之徒也。其母死,服丧三年,哭泣甚哀。公曰:岂不可哉。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能也,而不为者,知其无补于死者,而深害生事故也。诘之曰:墨子欲以亲死不服,三日哭而已,于意安者,卒自行之,空用晏子为引,而同乎己,适證其非耳。且晏子服父礼,则无缘非行礼者也。
《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世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踰,相踰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何谓三庙。上室为昭,中室为穆,下室为孙嗣今子。各以其次,上下更居,三庙以别,亲疏有制。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故复有粗衰、齐衰、大红、细红、缌麻备六,各服其所当服。夫服则有殊,此先王之所以禁乱也。
《韩诗外传》:传曰: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臣子之恩薄,则背死亡生者众。小雅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亲丧三年。君与父孰重。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诗曰: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丧纪三踊以为节。
《时则训》:孟冬之月,天子命司徒,饰丧纪,审棺椁衣衾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痹,使贵贱卑尊各有等级。《本经训》:衰绖苴杖,哭踊有节,所以饰哀也。
夫三年之丧,非强而致之,听乐不乐,食旨不甘,思慕之心,未能绝也。晚世风流俗败,嗜欲多,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怨尤充胸,思心尽亡,被衰戴绖,戏笑其中,虽致之三年,失丧之本也。
《齐俗训》:夫三年之丧,是强人所不反也,而以伪辅情也。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性也。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五缞之服,悲哀抱于情,葬薶称于养,不强人之所不能为,不绝人之所能已。古者非不能竭国糜民,虚府殚财,含珠鳞施,纶组节束,追送死也,以为穷民绝业而无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薶足以收敛盖藏而已。昔舜葬苍梧,市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俭之适者也。
《要略》: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禹之时,天下大水,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春秋繁露·五行篇》:厚养生而谨送终,就天之制也。以子而迎成养,如火之乐木也;丧父,如水之克金也。《天辩·在人篇》:人无冬气,何以哀死而恤丧。
《基义篇》: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说苑·建本篇》:孔子曰: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
《权谋篇》:管仲曰:愀然清净者,缞绖之色。
《辨物篇》: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修文篇》:春秋曰:壬申,公薨于高寝。传曰:高寝者何。正寝也。曷为或言高寝,或言路寝。曰,诸侯正寝三:一曰高寝,二曰左路寝,三曰右路寝。高寝者,始封君之寝也。二路寝者,继体之君寝也。其二何。曰,子不居父之寝,故二寝。继体君世世不可居高祖之寝,故有高寝,名曰高也。路寝其立奈何。高寝立中,路寝左右。春秋曰:天王入于成周。传曰:成周者何。东周也。然则天子之寝奈何。曰,亦三承明,继体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故天子诸侯三寝立而名实正,父子之义章,尊卑之事别,大小之德异矣。
春秋曰:庚戌天王崩。传曰:天王何以不书葬。天子记崩不记葬,必以其时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在,不必其时也。必以其时奈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士庶人二日而殡,二月而葬。皆何以然。曰,礼不豫凶事,死而后治凶服,衣衰饰,修棺椁,作穿窆宅兆,然后丧文成,外亲毕至,葬坟集,孝子忠臣之恩厚备尽矣。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毕至;大夫三月而葬,同朝毕至;士庶人二月而葬,外姻毕至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制丧三年,所以报父母之恩也。期之丧通乎诸侯,三年之丧通乎天子,礼之经也。
古者有菑者谓之厉,君一时素服,使有司吊死问疾,忧以巫医,匍匐以救之,汤粥以方之。善者必先乎鳏寡孤独,及病不能相养,死无以葬埋,则葬埋之。有亲丧者不呼其门,有齐衰大功,五月不服力役之征,有小功之丧者未葬,不服力役之征。其有重尸多死者,急则有聚众,童子击鼓苣火,入官宫里用之,各击鼓苣火,逐官宫里。家之主人冠立于阼,事毕出乎里门,出乎邑门,至野外;此匍匐救厉之道也。
《白虎通·五行篇》:子丧父母,何法。法木不见水,则憔悴也。丧三年,何法。法三年一闰,天道终也。父丧子,夫丧妻,何法。法一岁物有终始,天气亦为之一变也。《论衡·死伪篇》: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发棺时,臭幢于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又改葬定陶共王丁后,火从藏中出,烧杀吏士数百人。夫改葬礼卑,又损夺珍物,二恨怨,故为臭、出火,以中伤人。曰:臭闻于天,多藏食物,腐朽猥发,人不能堪毒愤,而未为怪也。火出于藏中者,怪也,非丁后之神也。
《潜夫论·浮侈篇》:子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时。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桐木为棺,葛采为缄,下不及泉,上不泄臭。后世以楸梓槐柏檴,各取方土所出。胶漆分致,钉细要削,除铲靡不见际会。其坚足恃,其用足任。如此可矣。其后京师贵戚,必用江南檽梓,豫章楩楠。边违下土,亦竞相仿效。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又乃生于深山穷谷,经历山岑,立千丈之高,百丈之溪。倾倚险阻,崎岖不便。求之连日,然后见之。伐斫连月,然后讫会众,然后能动担牛烈然后能致水油溃入海连淮,逆河行数千里,然后到雒。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东至乐浪,西至燉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此之费功伤农,可为痛心。古者墓而不崇,仲尼丧母,冢高四尺。遇雨而堕,弟子请治之。夫子泣曰:礼不修墓。鲤死有棺而无椁。文帝葬于芒,明帝葬于洛南,皆不藏珠宝,不造庙,不起山陵,陵墓虽卑而垒高。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檽梓楩楠。良家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宠臣贵戚,州郡世家,每有丧葬,都官属县,各当遣吏,赍奉车马帷帐,贷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此无益于奉终,无增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今按鄗毕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垒,曾扸之家。周公非不忠也,曾子非不孝也。以为襄君显父,不在聚财。扬名显祖,不在车马。孔子曰:多货财,伤于德。弊则没礼。晋灵厚赋以雕墙,春秋以为非君。华元乐吕厚葬文公,春秋以为不臣。况于群司士庶,乃可僭侈主上,过天道乎。景帝时,原侯卫不害坐葬过律,夺国。明帝时桑民摐阳侯坐冢过制,髡削。今天下浮侈离本,僭奢过上,亦已甚矣。凡诸所讥,皆非民性。而竞务者,乱政薄化使之然也。王者统世观民设教,乃能变风易俗,以致太平。
《水经注》: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贾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證,近于诬矣。
谯周《法训》:挽歌者,高帝召田横,至尸乡自毙,从者不敢哭,而不胜其哀,故作此歌,以寄哀音焉。
《博物志》:汉西都时,南宫寝殿内有醇儒王史威长,死葬铭曰:明明哲士,知存知亡。崇陇原亹,非宁非康。不封不树,作灵乘光。厥铭何依,王史威长。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为孝也。
秦之西有义渠国,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之即烟上,谓之登遐。然后为孝。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中国未足为非也,此事见《墨子》
《西京杂记》:杜子夏葬长安北四里,临终作文曰:魏郡杜邺,立志忠款。犬马未陈,奄先草露。骨肉归于后土,气魂无所不之。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封于长安北郭,此焉宴息。及死,命刊石埋于墓侧。
《拾遗记》:惠帝元熙二年,改为永平元年。常山郡献伤魂鸟,状如鸡,毛色似凤。帝恶其名,弃而不纳。复爱其毛羽。当时博物者云,黄帝杀蚩尤,有貙虎误噬一妇人,七日气不绝。黄帝哀之,葬以重棺石椁。有鸟翔其冢上,其声自呼为伤魂,则此妇人之灵也。后人不得其令终者,此鸟来集其国园林之中。至汉哀平之末,王莽多杀伐贤良,其鸟亟来哀鸣,时人疾此鸟名,使常山郡国弹射驱之。至晋初干戈始戢,四海攸归。山野间时见此鸟,憎其名,改伤魂为相弘。及封孙皓为归命侯,相弘之义,叶于此矣。永平之末,死伤多,故门嗟巷哭。常山有献,遂放逐之。
《宋·拾遗录》:柏温葬姑熟之青山,平坟不为封域。于墓傍开隧亡碑,故谬其处,令后代人不知所在。
《述异记》: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协哭,泪下沾竹,竹文为之班班然。
《魏书》:神龟元年十二月辛未,诏曰:民生有终,下归兆域。京邑隐赈,口盈亿万,贵贱攸凭,未有定所。为民父母,尤宜存恤。今制乾脯山以西,拟为九原。
《颜氏家训》: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
二亲既没,所居斋寝,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徵数人同集谈宴。孝徵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当时罕有能感此者。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唯以搯摘供厨。江陵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唯当缄保,以留后世耳。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之,女子一见,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隋书·礼仪志》: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矣。
《唐国史补》:京辅故老言,每营山陵,封辄雨至。少霖淫亦十馀日矣。
《封氏·闻见记》: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国朝因山为陵。
元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幕,假花假果,粉人面粻之属。然大不过方丈,高不〈缺二字〉尺。议者犹或非之。丧乱以来,此风大扇,祭盘帐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张,雕镌饰画,穷极伎巧。馔具牲牢,复居其外。
《尚书故实》:孙季雍著《葬经》,又有著《葬略》者,言葬用吉礼,僧尼并不可令见之也。
《酉阳杂俎》:近代丧礼,初死内棺,而截亡人衣后幅留之。
又内棺加盖,以肉饭黍酒著棺前,摇盖叩棺,呼亡者名字,言起食。三度然后止。
琢钉及漆棺止哭,哭便漆不乾也。
铭旌出门,众人掣裂将去。
送亡人,不可送韦革铁物,及铜磨镜使。盖言死者不可使见明也。董勋言,礼弁服韎韐,此用韦也。
刻木为屋舍、车马、奴婢、抵蛊等。周之前,用涂车刍灵。周以来用俑。
送亡者又以黄卷、蜡钱、菟毫、弩机、纸疏、挂树之属,又作车。车,古蒌也,蒌似屏。世人死者,有作伎乐,名为乐丧魌头,所以存亡者之魂气也。一名苏衣被。苏,苏如也。一曰狂阻,一曰触圹。四目曰方相,两目曰僛据。费长房识李娥药丸,谓之方相脑。则方相或鬼物也。前圣设官象之。
又忌狗见尸,令有重丧。
亡人坐上作魂衣,谓之上天衣。
送亡者,不赍镜奁盖。
褮,鬼衣也。桐人起虞卿,明衣起左伯桃,挽歌起绋讴。故旧律发冢弃市。冢者,重也,言为孝子所重,发一茧土,则坐不须物也。
吊字,矢贯弓也。古者葬弃中野,礼贯弓而吊,以助鸟兽之害。后魏俗竟厚葬,棺厚高大,多用柏木,两边作大铜镮钮,不问公私贵贱,悉白油络幰,车迾素。槊仗打虏鼓,哭声欲似南朝传哭挽歌。无破声,亦小异于京师焉。
《周礼方相氏》:欧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墓上树柏,路口致石虎,为此也。
昔秦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而不知名。道逢二童子,曰:此名弗述,常在地中食死人脑。欲杀之,当以柏插其首。
遭丧,妇人有面衣。期已下,妇人著簂,不著面衣。又妇人哭以扇掩面,或有帷幄内哭者。
南朝薨卒赠予者以密,应看貂蝉者以雁,代之绶者以书。
先贤大臣家墓揭,题其官号姓名。五品以上,漆棺。六品以下,但得漆际。
《世说》:挽歌起于田横。为横死,从者不敢大哭,为歌以寄哀也。挚虞初礼,议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劳苦,歌声哀切,遂以送终,非古制也。工部郎中严厚本云,挽歌其来久矣。据《左氏传》:公会吴子伐齐,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示必死也。予近读《庄子》曰:绋讴于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云:绋读曰拂,引柩索讴挽歌。斥疏缓苦急促,言引绋讴者,为人用力也。
今之士大夫丧妻,往往杖竹甚长,谓之过头杖。据礼,父在,适子妻丧,不杖,众子则杖。据礼,彼以父服我,我以母服报之。杖同削杖也。
《杜佑·通典》:吕才《葬篇论叙》曰:易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代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礼云:葬者,藏也,欲使人不见之也。然孝经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以其复土事毕,长为感慕之所;窀穸礼终,永作魂神之宅。朝市迁变,岂得先测于将来;泉石交侵,不可逆知于地下。是以谋及龟筮,庶无后艰,斯乃备慎终之礼,曾无吉凶之义。近代以来,加之阴阳葬法,或选年月便利,或量墓田远近,一事失所,祸及生人,巫者利其货贿,莫不擅加利害。遂令葬书一术,乃有百二十家,各说吉凶,拘而多忌。且天覆地载,乾坤之理备焉;一刚一柔,消息之义详矣。或成于昼夜之道,感于男女之化,三光运于上,四气通于下,斯乃阴阳之大经,不可失之于斯须也。至于丧葬之吉凶,乃附此为妖妄。传曰:王者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经时而葬;士乃踰月而已。此则贵贱不同,礼亦异数。欲使同盟同轨,赴吊有期,量时制宜,遂为常式。法既一定,不得违之。故先期而葬,谓之不怀;后期而不葬,讥之殆礼。此则葬有定期,不择年月,其义一也。春秋又云: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至于戊午襄事。礼经善之。礼记云卜葬先远日者,盖选月终之日,所以避不怀也。今检葬书,以己亥之日用葬最凶。谨按春秋之际,此日葬者凡有二十馀件。此则葬不择日,其义二也。礼记又云:周尚赤,大事用日出。殷尚白,大事用日中。夏尚黑,大事用昏时。郑元注云:大事者何。谓丧葬也。此则直取当代所尚,不择时之早晚。春秋又云,郑卿子产及子太叔葬郑简公,于时司墓大夫室当葬路。若坏其室,即日出而堋;不坏其室,即日中而堋。子产不欲坏,欲待日中。子太叔云:若至日中而堋,恐久劳诸侯大夫来会葬者。然子产既云博物君子,太叔乃为诸侯之选,国之大事,无过丧葬,必若义有吉凶,斯等岂得不用。今乃不问时之得失,唯论人事可否。曾子问云葬逢日蚀,舍于路左,待明而行,所以备非常也。若依葬书,多用乾艮二时,并是近夜半,此则反与礼违。今检礼传,葬不择时,其义三也。葬书云:富贵官禄,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然今按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以日慎一日,则泽及于无穷,苟德不建,而人无后,此则非论安葬吉凶而论福祚延促。臧孙有后于鲁,不关葬得吉日;若敖绝祀于荆,不由迁厝失所。此则安葬吉凶不可信用,其义四也。今之丧葬吉凶,皆依五姓便利。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兆域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义。赵氏之葬,并在九原;汉之山陵,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大墓小墓,其义安在。及其子孙富贵不绝,或与三代同风,或分六国而王。此则五姓之义,大无稽古,吉凶之理,何从而生。其义五也。且人臣名位,进退何常,亦有初贱而后贵,亦有始泰而终否。是以子文三已令尹,展禽三黜士师。安葬一定,更不回改,冢墓既成,曾不革易,则何因名位无时暂安。故知官爵弘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其义六也。野俗无识,皆信葬书,巫者诳其吉凶,愚人因而徼倖。遂使擗踊之际,择葬地而希官品;荼毒之秋,选葬时以窥财禄。或云辰日不宜哭泣,遂莞尔而受吊问;或云同属忌于临圹,乃吉服而不送其亲。圣人设教,岂其然也。葬书败俗,一至于此,其义七也。
《李氏刊误》:子夏《丧服传》:妇为舅姑,齐衰五升,布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禫后门庭尚素。妇服素缣衣,以俟夫之终丧。习俗,以妇之服青缣,谓其尚在丧制,故因循亦同夫之丧纪。再周,而后吉礼。女子在家以父为天,妇人无二天,则妇人为舅姑,不服齐衰三年著矣。贞元十一年,河中府仓曹参军萧据状称堂兄至女子适李氏,婿见居丧,今时俗,妇为舅姑服三年,恐为非礼,请礼院详定垂下。详定判官、前太常博士李岧议曰:谨按大唐开元礼,五服制度,妇为舅姑,及女子适人为其父母,皆齐衰不杖周,盖以妇之道,以专一不得自达,必系于人。故女子适人,服夫以斩,而降其父母。《丧服传》曰:女子已适人为父母,何以周也。妇人不二斩也。妇人从人,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先圣格言,历代不敢易。以此论之,父母之丧,尚止周岁。舅姑之服,无容三年。今之学者,不本其义,轻重紊乱,寖以成俗。伏以开元礼,元宗所修上纂累圣,旁求礼经,其道昭明,其文彰著。藏之秘府,垂之无穷,布在有司。颁行天下,率土之内,固宜遵行。有违斯文,命曰败法乱纪。伏请正牒,以明典章。此李岧之论,可谓正矣。凡居士列,得不守之。
《准礼》:父在为母,为所生母,父为嫡子,夫为妻,皆杖周。自《周礼》以降,至于开元礼,及唐史二百六十年,并不易斯义。未闻为兄弟杖者。自乱离以后,武臣为兄弟始行杖。周之礼是宾佐,不能以礼正之,致其谬误也。予乾宁三年九月,行吊于名士之家,睹其弟为兄杖,门人知旧无有,言其乖礼者,实虑日久寖以为是。自今后,士子好礼者,于服式之中,慎而行之。
《独异志》:唐甘露中,中书舍人欧阳通起复判官,每入朝,必徒跣至城门,然后著鞋。到直省所,即席地藉槁,非公事不言,未尝启齿。归绖,号恸无时。国朝夺情,惟通得理。
《东坡志林》:蔡延庆所生母亡,不为服久矣。闻李定不服所生母,为台所弹,乃乞追服。乃知蟹匡蝉緌,不独成人之弟也。是时有朱寿昌,其所生母三岁舍去,长大刺血写经,誓毕生寻访。凡五十年,乃得之。奉养三年而母亡,寿昌至毁焉。善人恶人相去尔远耶。余谪居于黄而寿昌为鄂守,与余往还甚熟。余为撰《梁武谶引》者也。
《中山诗话》:景祐中,宋宣献上杨太妃挽诗云:神归梁小庙,礼祔汉馀陵。文士称其用事精当。杨昌言诗曰:先帝遗弓剑,排云上紫清。同时受顾托,今日见升平。虽不用事,意思宏深,足为惊语。
《演繁露·李广传》:丞相李蔡得赐冢地,盗取三顷卖之。又盗取神道外壖地一亩,葬其中。世之言神道者,始此。又霍光茔起三土阙,筑神道。神道言神行之道也。裴子野葬,湘东王为墓志铭,陈于藏内。邵陵王又立墓志,堙于羡道。道立志,自此始。
《邻几杂志》:沈文通说,故三司副使陈洎卒后,婢子附语,亦云生不葬父母,当得为贵神。今谪作贱,足胫皆生长毛云云。
《懒真子》:汉时送葬之礼极厚。武帝之葬,昭帝幼弱,霍光不学,取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又以后宫守园陵,于是园妾自此始矣。后世因之,遂不复变。白乐天有园陵妾诗,读者伤之。
《石林燕语》:元祐初,魏王丧,在殡。秋燕,太常议天子绝期,不妨燕。苏子瞻为翰林学士,当撰致语。上疏援荀盈未葬,平公饮酒,乐膳宰屠蒯以为非。周穆后既葬,除丧。景王以宾燕,叔向议之。以为若绝期可以燕乐,则平公景王,何以见非。余谓天子绝期,谓不为服也。不为服,则不废乐。太常之议是矣。以为情有所不忍,则特辍乐。如屠蒯叔向之言,可也不当。更论绝期为言,如富郑公母在殡,而仁宗特罢春燕。叔父岂不重于宰相之母。惜乎,子瞻不知出此也。
古者丧服,有负版缀于领下,垂放之。方尺有八寸,服传所谓负广出于适寸者也。郑氏言,负在背上,适辟领也。盖丧服之制,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此礼不见于世久矣。自秦汉以来,未之闻。翟内翰公巽尝言论语式负版,非板籍之版,乃丧服之版。以子见齐衰者,必式为證。
《册府元龟》:晋桓温为大司马,葬女,冢中有金巾箱,织金蔑为严器,又有金蚕银茧等物甚多。南齐宜都王鉴镇姑熟,于时人发冢得之。
《野客丛谈》:汉人居丧,率多以日易月,罕有终三年之制者。其制自文帝始。文帝遗诏,令臣子勿久丧,已葬则除。自后因而弗改,习以成俗。故翟方进为相,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踰国家之制。然当时亦知终三年丧为尽礼,如原涉行父丧三年,显名天下。河间惠王行母丧三年,诏书褒称,以为宗室仪表。薛宣后母死,其弟修去官,持三年丧,而宣不然,遂以不孝免。又汉碑中有居丧二交菲五五者,则以为美谈。如李翊费凤之徒,以为至孝,铭为考忧释绋,公义卓休,其见推往往如此。则知当时丁父母忧,持三年丧者鲜矣。不特不能持三年丧,且居忧而迁除者有之。如鲁峻居母忧,自乞拜议郎是也。汉人居丧,大率可见。夺情废礼,往往行之。而安其薄,甚矣。然又有过于厚者,如高阳令杨著,遭从兄忧而去官,度尚遭从父忧而解秩。又有为其师服斩衰三年而不释者,礼之过不及如此。
《缃素杂记》:舒王作韩魏公挽诗云:木稼尝闻达官怕。盖用《旧唐史》宁王卧疾,引谚语曰:木稼达官怕,必大臣当之。吾其死矣。此用故事,诚工也。
《罗湖野录》:赵清献公志其寿茔曰:吾政已致,寿七十二。百岁之后,归此山地。彼真法身,不即不离。充满大千,普现悲智。不可得藏,不可得置。寿茔之说,如是如是。观其漏泄家风,了无剩语。岂容裴庞擅美于前耶。若夫身退名遂,善始令终,不出户庭,心契佛祖,贤于知机,远祸驾言,从赤松子游者远矣。
《闻见后录》:子张疑高宗谅阴三年。子思不听其子服出母。子游为异父兄弟服大功。子夏谓服齐衰。孔子没,门人疑其服洙泗之上。亲从孔子学礼者尚如此,故三年之丧,郑云二十七月,王云二十五月。改葬之服,郑云服缌三月,王云葬讫而除。继母出嫁,郑云皆服,王云从子继寄育,乃为之服。无服之殇,郑云子服一月,哭之一日。王云以哭之日,易服之月。诸儒之议,纷辨不齐也。盖挚虞之太息者,予表出之,以见末世多讳,于丧礼易失,难明为甚。
后汉胡广卒,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衣衰绖者数百人。董翊举孝廉,为须昌令。闻举将将死,弃官去。唐杜审言受崔融之知。融死,为服缌麻。裴佶与郑馀庆友善。佶死,馀庆为行服。此礼久废。近时张乐全薨,东坡用唐人服,坐主丧,缌麻三月。东坡薨,张文潜坐举哀行服得罪。
《老学庵笔记》:郭子仪三十年无缌麻服,人或疑其。不然,安厚卿枢密逾二纪无功缌之戚,乃近岁事也。《齐东野语》:凡居丧者,举茶不用托。虽曰俗礼,然莫晓其义。或谓昔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要必有所据。《宋景文杂记》云,夏侍中薨于京师,子安期他日至馆中,同舍谒见,举茶托如平日,众颇讶之。又《平园思陵记》载,阜陵居高宗丧,宣坐赐茶,亦不用托,始知此事流传已久矣。
《退朝录》:杜甫终于耒阳,槁葬之。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元微之为志。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岂但为志而不克迁,或已迁而故冢尚存耶。
《三柳轩杂识》:胡楷世行尝言,先世由徽来霅,买屋广化寺侧,修理夹壁,得故攒堂一尸,僵卧如生,触之则辄应手灰灭。遂白有司,迁瘗之。始闻疑信相半。后阅《通典》有假瘗三年。即吉议郗诜母亡,不致丧,便于堂北壁外下棺,谓之假葬。三年即吉,卫瓘以其不应除服而议之。诜云,此方下湿,唯城中高,故遂葬于所居之宅,祭于所养之堂,不知其不可之辞。求之《晋史》,亦然。始印胡言之信。
鼠璞《法苑珠林》载:纸钱起于殷长史。《唐·王玙传》载:汉来皆有瘗钱,后里俗稍以纸寓钱,王玙乃用于祠祭。今儒家以为释氏法,于丧祭皆屏去。予谓不然。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谓之明器,神明之也。汉之瘗钱,近于之死而致生。以纸寓钱,亦明器也。与涂车刍灵,何以异。俗谓果资于冥涂,则可笑。《燕翼贻谋录》:丧家命僧道诵经设斋,作醮作佛事,曰资冥福也。出葬用以导引,此何义耶。世俗无知,至用鼓吹作乐,又何忍也。开宝三年十月甲午,诏开封府禁止士庶之家,丧葬不得用僧道威仪前引。太平兴国六年,又禁送葬不得用乐,庶人不得用方相魌头。今犯此禁者,所在皆是也。祖宗于移风易俗,留意如此。惜乎州县间不能举行之也。
旧制,期丧百日内妨试。尊卑老幼,同士人病之。多入京冒哀就同文试。洎中选,被人论诉,不免坐罪。天禧四年二月壬申,翰林学士承旨晁迥上言,诸州士人以期制妨试,奔凑京毂。请自今卑幼期服,不妨取解,诏从之。自后冒哀求试者,寡矣。大凡人家尊长期丧,多年高者。卑幼期丧,多年幼者。免避卑幼,则妨试亦鲜。
士大夫之家,不幸出妻。为之子者,非其亲生,犹可不服。苟其所亲生,而视之恝然,则非人类矣。张永德父颖,先娶马氏,生永德,为颖所出。永德知邓州,于州廨作二堂,左继母刘氏居之,右马氏居之,不敢以出母加于继母。永德事二母如一,人无间言。时大臣母妻皆得入谒,刘氏存日,马不敢同入禁中。刘氏卒,马始得入谒。太宗劳问嘉叹,封莒国太夫人。此可为人子事出母之法。仁宗景祐三年,集贤校理郭稹乞为嫁母服,诏两制御史、太常寺、礼院议。诏自今,并许解官、申心丧。
《清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寺,利有所得。凿方尺之地,积涔蹄之水,以浸枯骨。男女骸骼,淆杂无辨。旋即填塞不能容。深夜乃取出畚贮,散弃荒野外。人家不悟,逢节序仍裹饭设奠于池边,实为酸楚。而官府初无禁约也。范忠宣公帅太原,河东地狭,民惜地不葬其亲。公俾僚属,收无主烬骨,别男女,异穴以葬。又檄诸郡效此,不下数万计,仍自作记,凡数百言,曲折致意,规变时俗,时元祐六年也。淳熙间,臣僚亦尝建议柩寄僧寺,岁久无主者,官为掩瘗,行之不力。今柩寄僧寺者,固自若也。
大梦行当觉,百年特来满。遑哀已逝人,长眠寄孤馆。念我同年生,意长日月短。盐车困骐骥,烈火废圭瓒。后生有奇骨,出语已精悍。萧然野鹤姿,谁复识中散。有生寓大块,死者谁不窾。嗟君独久客,不识黄土暖。推衣助孝子,一溉滋汤旱。谁能脱左骖,大事不可缓。此诗,东坡为李宪仲作。宪仲之子荐坡,得梁吉老十缣百丝,举以赙之。度是诗出,当多有助之者。又作章默诗,意益深,辞益哀。今之人,亲丧未举,岂免求哀于时。若假是名,因以为利。或广求以侈其葬,恐失脱骖之本意也。
群赴郡宴。甲年少,勇于见色。甫就席,乙以服辞,乃命彻乐,观詶次。甲尤乙曰:败一席之欢,尔也。真所谓不自殒灭,祸延过客也。宾主为之哄堂。五十年前,服亲丧,终制不觞,客人亦不敢招置亲旧。欲相款,必就寺观,具素馔,仍不置酒,时谓当然,不以为异。
《清异录》:葬处土封,谓之魂楼。凡两品,一如平顶炊饼,一如对合水桶。上作铜锣形。亦有更用一重砖甃者,或刻镂物象,名墓衣。
长安人物繁,习俗侈丧葬。陈拽寓像,其表以绫绡金银者,曰大脱空。褚外而设色者,曰小脱空。制造列肆茅行,俗谓之茅行家事。
葬家听术士说,例用朱书铁券,若人家契帖,标四界及主名。意谓亡者居室之执守,不知争地者谁耶。墓前甃石若砖,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台。贫无力,则每祭祀以藉尊俎,谓之土筵席。
《癸辛杂识》:大行,乃不返之辞。见昌邑王传。韦注,平声。理宗之丧,湖州教官刘亿读祝,依文选注,作去声。所谓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此虽谥法,而实不然也。《前汉音义》云: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谥号官也。韦昭云:大行,不返之辞。崩未有谥,故称大行。《谷梁传》曰:大行,受大名。《风俗通》云:天子新崩,未有谥。故且称大行皇帝。义两通。又见《安帝记注》
今世有大敛,而用镜悬之棺,盖以照尸者。往往谓取光明破暗之义。按《汉书·霍光传》:光之丧,赐东园温明。服虔曰:东园处此器,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然则其来尚矣。
孔应得云:朱晦庵之葬,用悬棺法。术家云斯文不坠,可谓好奇。
或谓停父母之丧,久而不葬者,则其子孙每岁缩小。近见钱达可、康自修二子之事,皆然。此其异也。《搜采异闻录》:自释氏火葬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固有灾暑之际,畏其秽泄,敛不终日,肉未及寒而就者矣。鲁夏父弗忌,献逆祀之议。展禽曰:必有殃。虽寿而殁,不为无殃。既其葬也,焚烟彻于上,谓已葬,而火焚其棺椁也。吴伐楚,其师居麋。楚司马子期将焚之,令尹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谓仁。前年楚人与吴战,多死麋中,不可并焚也。卫人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庄之上。燕骑劫围齐即墨,掘人冢墓,烧死人,齐人望见涕泣,怒自十倍。王莽作焚如之刑,烧陈良等,则是古人以焚为大僇也。列子曰: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秦之西有义渠之国,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风,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盖是时风未行于中国,故列子以义渠为异。至与肉者,同言之。
《古杭杂记》:杭州市肆,有丧之家,命僧为佛事,必请亲戚妇人观看。主母则带养娘随从,养娘首问来请者曰:有和尚弄花鼓棒否。请者曰有,则养娘争肯前去。花鼓棒者,谓每举法乐,则一僧三四鼓棒在手,轮转抛弄,诸妇人竞观之以为乐,亦诲淫之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