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六十六卷目录

 丧葬部汇考三十
  明二〈惠宗建文一则 成祖永乐八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二则〉

礼仪典第六十六卷

丧葬部汇考三十

明二

惠宗建文四年,令乐舞生为太常寺官者,许回籍守制。夏六月,文皇帝葬建文帝以天子之礼。
《明会典》:建文四年,凡太常寺官,虽由乐舞生出身者,闻父母丧,亦许回原籍守制。
《明通纪》: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昧爽,靖难将刘保等攻金川门,克之,遂引兵入城。建文帝纵火焚宫,变服遁去。京师传言帝崩,时六月十三日也。是日,燕王按兵入城,清宫。三日己巳,王诣孝陵。还,御奉天殿,即皇帝位。壬申,备天子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先是宫中火起,皇后马氏亦赴火死。及上清宫,诘问,宫人内侍以建文君所在,皆诣认,后尸应焉。乃出尸于煨烬中,哭之,曰:小子无知,乃至此乎。召翰林侍读王景问:葬礼当何如。景对曰:当葬以天子之礼。上从之。
成祖永乐元年,定医院官士王府官及仪宾,奔丧守制令。
《明会典》:凡太医院官及医士,永乐元年,令有父母殁葬于京城外者,许依坟守制。凡王府官父母殁于任所者,令回原籍守制。凡王府仪宾,遇父母之丧,径自启王,不分原籍远近,暂令前去奔丧,量程定与假限。事毕,依期回还,仍须各王俱奏。
永乐五年秋七月,皇后徐氏崩。上辍朝,素服,荐斋僧寺。并定中外臣民哀哭成服及进香致祭之礼。按《明通纪》:永乐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谥曰仁孝皇后。后疾剧,遗令太子身没之日,丧祭务从简约,无妨臣民。卒时,年四十六。
《明会典》:永乐五年,文皇后丧礼:一,自次日为始,辍朝,不鸣钟鼓。上素服御西角门,文武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诣思善门外哭临。毕,行奉慰礼。明日,如之。又明日早,文武官成服诣思善门外,哭临。毕,易素服,行奉慰礼。凡三日而止。一,文武百官,自次日为始,各就以署斋宿,至二十七日而止。一,文武官四品以上命妇,成服日为始,丧服诣思善门内哭临,三日而止。一,听选办事等官,各丧服。人材监生吏典僧道坊厢耆老,各素服。自成服日为始,赴应天府,举哀三日。一,内外宗室,皆成服,二十七日而除。一,天下大小衙门,各遣官进香。一,成服后,祭祀,皇亲驸马共一坛,公侯伯共一坛,五府同锦衣卫共一坛,六部都察院同文职大小衙门共一坛,文武官四品以上命妇共一坛。一百日,上及皇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孙、亲王及妃、公主以下及在京文武官并命妇,各祭一坛。一周年,祭如百日仪。百官诣西角门,行奉慰礼。在京禁音乐,停屠宰七日。一,凡遇时节祭祀,上位一坛,皇妃、东宫、皇孙、各王、长公主、公主、各王妃,各祭一坛。
《明外史·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传》:后,中山王达长女也。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从王之国,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疏食如礼。建文四年七月,王即皇帝位。十一月,册为皇后。永乐五年七月乙未崩,年四十有六。帝大悲恸,为后荐大斋于灵谷、天禧二寺,听群臣致祭,光禄为具物。甲午,册谥曰仁孝皇后。葬天寿山。仁宗即位,改葬长陵,上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永乐六年正旦,以文皇后丧,常服御殿,乐设而不作。按《明会典》:永乐六年正旦,文皇后丧服,皇帝常服御殿,锦衣卫设丹陛驾,教坊司陈大乐而不作,百官行礼如洪武例。立春,百官俱浅淡服于奉天门行礼。永乐七年五月,营山陵于昌平,皇太子以母丧未葬禫,仍素服至几筵仍衰服。
《明通纪》:永乐七年五月,营山陵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时仁孝皇后未葬,上命尚书赵羾,以江西明地理人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命武毅侯王通督营山陵。按《日知录》:永乐七年七月甲戌,仁孝皇后丧,再期,皇太子以母丧未葬禫,仍素服视事。至几筵,仍衰服。永乐八年十月,贤妃权氏薨,于临城槁,葬峄县。按《明外史·恭献贤妃权氏传》:妃,朝鲜人。永乐七年册为贤妃。姿质秾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八年十月侍帝北征。凯还,薨于临城,赐谥槁,葬峄县。
永乐十一年二月,葬仁孝皇后于天寿山。按《明外史·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传》:后葬天寿山。按《续文献通考》:长陵帝后下有十六妃祔。
《日知录》:永乐十一年二月,葬仁孝皇后于长陵。永乐十八年秋七月,贵妃王氏薨,辍朝五日。礼视太祖成穆孙妃。
《明会典》:永乐十八年,昭献贵妃王氏丧礼:一,闻丧,辍朝五日。一,初丧,上祭一坛,皇后祭一坛,皇妃祭一坛,皇太子祭一坛,亲王共祭一坛,公主共祭一坛。一,赠谥册文行焚黄礼。一,七七、百日、周年、二周年,每次祭祀坛数,与初丧同。一,开茔域,遣官祀后土。一,行内外衙门造办丧仪,铭旌冥器等项。一,发引前期,辞灵,祭祀坛数,与初丧同,惟增六尚司祭一坛,内官内使祭一坛。一,启奠、祖奠、遣奠,各遣祭一坛。一,发引日,文武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送至路祭处所。皇亲、驸马共一坛,公侯伯文武衙门共一坛,外命妇共一坛。一,过门祭祀,内门遣内官,外门遣太常寺官行礼。一,下葬迁奠,遣祭一坛。一,掩圹,遣官祀后土。一,迎灵轿至享堂,行安神礼,遣祭一坛。
《明外史·昭献贵妃王氏传》:永乐七年,册为贵妃。十八年七月薨,礼视太祖成穆孙妃。
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崩于榆木川军中,秘不发丧。皇太孙迎至雕鹗堡,始发丧。八月,梓宫至京师。部议,皇太子以下及中外臣民服制,并哭临殡葬诸礼。十二月,葬长陵,以仁孝皇后合葬。
《明通纪》: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己酉,车驾发北京,复亲征阿鲁台。五月,次清水源,阿鲁台远遁,遣使谕之,赦其不臣之罪,班师还京。七月十六日己丑,次苍崖戍,上不豫。次日,次榆木川,上大渐。遗命传位皇太子。十八日辛卯,上崩,享年六十五。司礼太监马云、孟骥等密诏杨荣、金幼孜入御幄,议以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悉收入内幄,召匠入销锡制为柙,柙成,权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中号令,人皆莫测。杨荣及中官海寿,奉遗命,密驰讣于皇太子。比龙舆入阙,寂无知者。八月,杨荣等奉大行仙讣至京师,皇太子即遣皇太孙赴开平,迎梓宫。太孙濒行,启皇太子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皇太子顾侍臣杨士奇等曰:渠言良是。但行急,新制则不及。士奇对曰:大行皇帝初授殿下东宫图书,可权付太孙,归即纳上。皇太子从之,即取授太孙曰:此大行皇帝初授我者。有启事,以此封识来。此不久亦当归汝,汝就留之。既行,皇太子谓士奇曰:汝此说是,虽出从权,亦事机之会。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浮议喧腾,吾今就以付之,浮议何由兴。皇太孙至雕鹗堡,遇梓宫,哭迎。军中始发丧。是月初十日壬子,梓宫至京师。十五日下巳,皇太子即位。九月癸酉朔,上大行皇帝谥曰体天弘道光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至嘉靖中,改庙号曰成祖。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言于上曰:今丧服已踰二十七日,请如太祖皇帝遗命,仿汉制,以日易月,释服,从吉服,乌纱冠,素服,黑角带,临朝。上命廷臣议。杨士奇以为不可,黄淮亦与士奇合。震辞色忿然,蹇义从旁解之,请兼取二说,具奏上宜服素衣冠,黑角带,群臣皆从君服。报可。明旦,上素冠,麻衣麻绖出,视朝。文臣惟学士,武臣惟英国公如上所服,馀文武群臣之服皆从义等所定。朝退,上召蹇义、夏原吉及士奇等谕曰:吕震昨奏易服,云皆与汝等议定,然后奏闻。时吾已疑其非。但听臣下易之梓宫在殡,吾岂忍易。后闻士奇有言,始知其妄。士奇所执是。因叹曰:张辅知礼,六卿乃有不及。又顾义曰:汝所折衷,亦未当。然不必再以语人。群臣听从其便。十二月,葬长陵。
《明会典》:永乐二十二年,文皇帝丧礼,遗诏丧服礼仪,一遵洪武旧制。部议:一,宫中自皇太子以下,成服日为始,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亲王、世子、郡王、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以下,闻丧,皆哭,尽哀,行五拜三叩头礼。第四日,成服,斩衰二十七月而除。凡王视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服衰服,服内并停音乐嫁娶,其祭祀止停百日。一,在京文武官,初闻丧,素服,乌纱帽,黑角带。明日清晨,诣思善门外,哭,五拜三叩头,退。各置斩衰服,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四日,成服,具衰服诣思善门外,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各十五举声。成服日为始,服衰服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之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听选办事等官服衰服,监生吏典僧道人等素服,以成服日为始,皆赴顺天府朝阙,设香案,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各十五举声,仍各素服,二十七日而除。文武官命妇闻丧,第四日,各服麻布大袖,圆领长衫,麻布盖头,清晨,由西华门入,哭临。三日,仍各去金银首饰,素服。二十七日,凡音乐,祭祀官员军民人等,并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员停百日,军民人等停一月,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二十七日。一,在外俱以闻丧日为始,令到之日,文武官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读讫,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斩衰服,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四日,成服,每旦率合属官僚人等,服衰服,就本衙门朝阙设香案,朝夕哭临。三日,又朝临。十日,各十五举声。成服日为始,衰服二十七日。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后,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文武官命妇,闻丧,素服,举哀。三日,各十五举声,去金银首饰,素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皆素服。一,十三日,凡音乐,祭祀官员军民人等,并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员停百日,军民停一月。一,在京文武官,孝服,每员官给麻布一疋,自制四彝,使臣工部造与孝服。诸王公主遣官及内外文武官员人等,诣几筵祭祀者,光禄寺备祭物,翰林院撰祭文,引赴思善门外行礼。各处进香,官辞归者,诸王公主所遣临期,司礼监请旨给赐其方面官与路费钞二十锭,馀十锭。一,京城闻丧日为始,寺观各声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一,上尊谥。一,二十七日以后,皇帝素冠,麻衣,麻绖,临朝。退仍衰服。一,发引〈仪具后〉。一,大祥,奉安神主,神座仪物于太庙前。一,日遣官祭告太庙,至日,上祭告,几筵殿,皇太后、皇后以下各祭一坛,王府遣官共祭一坛,在京文武官员共祭一坛。一,禫祭,遣亲王诣陵行礼。 是年,发引仪,发引前三日,行奏告礼。百官预斋戒三日。
隆庆初,太常寺先六日奏斋戒,京城内外禁屠宰、音乐,敕命大臣一员,护丧行礼。敕把总内官敕,入皇堂内官内使。

遣官以葬期告天地、宗庙、社稷,祭品行礼如常仪。皇帝衰服告几筵礼,如启奠。皇太子、亲王以下皆衰服,随班行礼。是日后,百官衰服朝。一,临至发引日止。京师内外禁乐,至祔祭日止。禁屠宰,至葬毕日止。发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德胜门并桥、清河桥、沙河、京都应祀神祇,并经过去处应祀神祠。
隆庆初,增祭乾清宫门、隆宗门、思善门并桥,归极门、御桥、玉河桥、沙河、安济桥、朝宗桥,其应祀神祇,关王庙、天将庙、灵济宫、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内门桥俱内官行礼。玉河桥以下,俱太常寺官行礼。祭用酒果殽馔,香烛,祝文。

是夕,设辞奠。〈隆庆初改辞灵礼如启奠〉皇帝后妃、皇太子、亲王以下皆衰服,以序致祭。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官、提督、执事者,设大升舆于午门外,依图式陈葬仪,于午门外并大明门外。发引日,设启奠,内侍陈设醴馔拜位如常仪。内导引官导皇帝衰服,诣拜位,皇太子、亲王以下各就拜位,赞礼赞:四拜。奠帛、献酒,读祝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礼毕。
隆庆初,改望瘗为焚币帛,祝文。以后祖奠、遣奠,至陵安神迁奠,享礼,礼俱同。

内导引官导皇帝,诣几筵殿内,稍东西向立。皇太子、亲王以下,丹陛上,稍东西向立。执事者升,彻帷幕等物,拂拭梓宫毕,内侍彻启奠,内执事官进龙輴于几筵殿下,设真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设祖奠如启奠仪毕内。导引官导皇帝诣梓宫前,稍东西向立。导皇太子由殿左门入,立于皇帝之南,稍东西向。亲王以下,俱于丹陛上,稍东西向立。内侍于梓宫前跪奏:请灵驾进发。内侍捧谥册宝,次捧神帛,由殿中门出,各置舆内。次捧铭旌,由中门出,执事官升捧梓宫内。执事持翣,左右蔽梓宫,降殿。内侍官于梓宫前跪奏:请梓宫升龙輴。执事官奉登龙輴讫,以彩帷饰梓宫,执翣仍列左右,内侍擎伞扇,侍卫如仪列旧所御仪仗于前,谥册宝舆神帛舆真亭铭旌以次而行。内导引官导皇帝,由殿左门出,后、妃、皇太子、亲王及宫眷后随。后妃宫眷哭于帷中,至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仪。内侍于梓宫前跪奏:请灵驾进发。司礼监官率仪卫谥册宝舆等前行,皇帝、后、妃、皇太子、亲王以下皆哭,尽哀。内侍于皇帝前跪奏:请还宫。内侍导引皇帝还宫,后妃以下俱还宫。〈隆庆初,皇子同还〉执事官舁梓宫由中门出,至午门外,礼官跪奏:请梓宫升大升舆。执事官奉梓宫升舆讫。
隆庆初,即午门内,内侍官跪奏:请梓宫升大升舆。安置讫,始行遣奠礼。

礼官跪奏:请灵驾进发。司礼监、礼部、锦衣卫整视葬仪,以次前行。皇太子、亲王以下哭送。
天顺八年、弘治十八年,俱亲王护丧行礼。隆庆初,遣驸马都尉,沿途至陵,往返俱遣官行礼。

灵驾出至端门外,行辞祖礼。〈后改为朝祖〉执事官预设褥位于太庙中香案前,太常寺设香烛,梓宫至端门外,礼官跪奏:请辞祖。导引官导皇太子易常服,诣神帛舆前跪,礼官奉神帛授皇太子,皇太子捧神帛,由庙街左门入。
隆庆初,梓宫至端门外,少驻,导引官导遣官易浅淡色服,诣神帛舆前跪。太常寺官跪于遣官之左,奏:请世宗肃皇帝朝祖。太常寺官兴,遣官俯伏,兴,诣舆捧神帛,由庙街左门入。

至太庙褥位跪,置神帛于褥,兴。皇太子正立于神帛后,赞礼赞:跪。皇太子跪,礼官跪于皇太子之左。奏:太宗文皇帝谒辞。礼官兴。赞礼赞:俯伏,兴。皇太子俯伏,兴。赞:五拜三叩头礼。毕,皇太子跪,捧神帛兴,仍由庙左门出,至舆前,以神帛授礼官。礼官跪受神帛,安奉舆中讫。
隆庆初,遣官自奉安讫,太常寺官跪奏:请灵驾进发。

跪奏:请灵驾进发。皇太子仍丧服,〈遣官易衰服〉及亲王以下,随行梓宫,由承天门大明中门出。皇太子、亲王以下,俱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骑送至陵。
隆庆初,遣官及各衙门,分定送葬官,俱步送至德胜门外,骑送至天寿山红门外,仍步送至陵。是日,俱免辞,还,仍朝见。

在途并至陵,俱朝夕奠哭临。诸王、皇亲、驸马、公侯伯及文武百官军民、耆老、四品以上命妇,以序沿途设次致祭。皇亲命妇及文武官三品以上命妇,共祭一坛于顺天府前。公侯伯及文武官员耆老人等,共祭一坛于土城外。禅师僧道共祭一坛,于清河。皇亲及驸马共祭一坛于沙河。祭毕,文武官不系山陵执事,及分送者,并命妇、耆老,悉还。大升舆行沿途,每程预设校尉舁送,选委内官同锦衣卫官,专一提督,务在起止有节,行步安徐,沿途宿顿之处,预先搭盖席殿,仍量搭席房,以贮仪仗等物。至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献殿门外,候大升舆至,礼官诣大升舆前跪,奏:请灵驾降舆,升龙輴,诣献殿,执事官奉梓宫升龙輴,由中门入。皇太子、亲王俱由左门入。〈遣官亦由左门入〉诣献殿安奉讫,谥册宝等舆,仍陈于前,行安神礼。执事官陈醴馔如常仪。设皇太子拜位于梓宫前,内侍导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赞:礼毕。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百官俱于献殿前,鸿胪官传赞同遣官祀后土,并天寿山。各陈酒馔。赞:再拜,兴,酹酒,读祝,再拜,兴。礼毕。
洪熙以后,俱同日别遣官祭各陵,仪同前。但前后各四拜。

俟掩元宫时至,设迁奠执事官陈醴馔如常仪。设皇太子拜位于梓宫前,内侍导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帛,奠酒,读祝。讫,俯伏,兴,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百官俱于献殿,前鸿胪官传赞同。退,将掩元宫,内侍导皇太子、亲王以下诣梓宫前,跪。内侍跪奏:请灵驾赴元宫。俯伏,兴。执事官升,奉迁梓宫入皇堂安奉讫,内侍捧谥册宝置于前,陈列冥器等。毕,行赠礼。内侍官仍设灵座于献殿上,候安神主。执事官陈醴馔于皇堂门外,奉玉帛安置于香案前,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内侍导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赞:奠酒。赞:进赠。执事官捧玉帛跪进于皇太子之右,皇太子受玉帛,献毕,以授内执事,捧入皇堂安置讫。赞:俯伏,兴。皇太子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赞:赠事毕。内侍出,遂掩元宫。掩毕,行享礼于元宫前,如迁奠仪。遣官祀后土及祭天寿山。〈后称告谢〉掩元宫将毕,内侍设香案于元宫门外,陈醴馔如仪。设题主案于香案前,西向,设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内侍盥手,出主于案上,题主官盥手,西向。题主毕,内侍奉主置于神座,藏神帛于箱中,置其后。内侍跪奏:请太宗文皇帝神灵上神主。奏讫,赞:四拜,兴。赞:跪,献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焚祝文。内侍启椟受主讫,跪奏:请神主降座。升舆,奉神主升灵舆至献殿上。内侍跪奏:请神主降舆。升座,奉神主即座讫。
隆庆初,神主即座讫,先行安神礼,如前仪。将回京,别遣官以葬毕告各陵。

行初虞礼,执事官陈醴馔于神主前,设皇太子拜位于香案前,内侍引皇太子就拜位。赞:四拜,兴。赞:行初献礼。赞:跪。皇太子跪,奠帛,奠酒,读祝毕。俯伏,兴。亚献,终献。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礼毕。内侍捧神帛箱埋于殿前屏处洁地,焚凶器于野。葬日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皇太子行礼,还京,皇帝亲行礼。
隆庆初,自初虞至七虞,在途。八虞在城外,俱护丧官行礼。九虞还京,上亲行礼。

神主启行,将还,内侍于神主前跪奏:请神主降座,升舆,还京。奏讫,俯伏,兴。于灵座上奏:神主升灵舆进行。仪仗侍卫如仪。皇太子后随,在途仍朝夕奠神主。还京,先于城外置幄,次锦衣卫备仪卫,教坊司备鼓吹,不作。百官衰服奉候城外。神主至入幄次,百官序列于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候神主进行,百官后从。至午门外,仪卫等退,导引官导皇帝衰服奉迎于午门内,神主至,举哀步导。
隆庆初,世庙、妃、皇后、皇子、王妃、公主及宫眷等,俱迎神主于宫门内,举哀,以次后随。

神主升几筵殿内,皇帝立于殿上,稍东,西向。内侍于灵舆前跪奏:请神主降舆升座。奏讫,捧神主安奉于灵座讫。〈隆庆初上亲捧〉行安神礼。执事官陈设如常仪。内导引官导皇帝诣拜位,奏:四拜,兴。奏:跪,奠酒,读祝,俯伏,跪。奏:四拜,举哀,兴,哀止,焚祝文。奏:礼毕。皇太子、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百官于思善门外,随班行礼,传唱如仪。
隆庆初,安神毕,世庙、妃、皇后、皇子以下,以次如拜位,举哀,各行谒见四拜礼。

明日,百官行奉慰礼。〈隆庆初无〉虞祭,内侍陈醴馔拜位于几筵前,如常祭仪。内导引官导皇帝衰服,诣拜位。皇太子、亲王以下衰服,各就拜位,行四拜礼。初献,奠帛,献酒,读祝,亚献,终献。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瘗。礼毕。卒哭,用虞祭后刚日,礼同虞祭。自是罢朝夕奠,至卒哭之明日,奉神主祔享于太庙。祭毕,太常卿于神主前跪奏:请太宗文皇帝神主还几筵。奏讫,导引官导皇帝,捧神主,由庙左门出,至门外安奉于御辇,仪卫伞扇导从如来仪。皇帝升辂后随。至午门外,仪卫止,皇帝至思善门,降辂,释祭服,易衰服,随御辇至几筵殿前。内侍于辇前跪奏:请神主降辇升座。内侍奉神主升座讫,内导引官导皇帝,由殿左门入,行安神礼,如前仪。礼毕,皇帝释服,还宫。明日,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奉慰礼。
《续文献通考》: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未,礼部尚书吕震奏:太宗皇帝遗命,丧礼一如太祖,仿汉制,以日易月。今已踰二十七日,请上释衰服,乌纱冠,素服,黑角带,临朝。上命六部都察院详议以闻。震与部院共奏,宜素服,乌纱冠,黑角带。群臣皆从吉服。上曰:梓宫在殡,朕何忍遽易。自是临朝,素带,麻衣,麻绖。朝退,仍衰服。初,太宗班师,疾作顿剧,已而崩于榆木川。中官马云等皆仓惶莫措,密召荣、幼孜入幕中。荣等循古制,用衣衾殡敛。或有欲以他事写敕,用宝,遣人驰报者。荣曰:先帝在,即称敕。宾天而称,获罪非轻。乃令中官以先帝崩逝月日,并遗命传位之意,具启驰报。荣初抵京,上哀恸,未及访问。至是有以为言者,遂降敕奖谕之。
仁宗洪熙元年五月,上崩。六月,皇太子至自南京始发丧,颁遗诏。九月,葬献陵。
《明通纪》:洪熙元年五月十一日,上不豫。召蹇义、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遣中官海寿驰召皇太子于南京。次日,上疾大渐。遗诏天下,传位皇太子。遂崩,寿四十八。时以皇太子未至,未发丧。群臣请郑襄二王监国。六月初三日,皇太子还自南京,宫中始发丧。是月十二日,皇太子即位。七月,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九月壬寅,葬献陵。
《续文献通考》:洪熙元年五月辛巳,上崩于钦安殿。宫中以皇太子未至,未发丧。沐浴,袭奠,饭含如礼。六月辛丑,皇太子至自南京,颁遗诏于天下。 遗诏: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毋禁嫁娶音乐。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辄离本国。各处总兵镇守备禦重臣,及文武大小官员,亦毋擅离职守。闻丧之日,止于本处朝夕哭临三日,悉免赴阙行礼。其本部奏议事宜,自闻丧日为始,不鸣钟鼓。在京禁屠宰十三日。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并遵遗诏,丧服二十七日而除。既上尊谥,礼毕,乃颁诏。是日,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先俟于承天门外。上翼善冠,素服,黑角带,御奉天门。执事官入,行五拜三叩头礼。鸿胪寺官奏:请升殿。鸣鞭讫,序班设诏案,尚宝司用宝毕,鸣赞唱:请颁诏。以诏授礼部官,置于案,序班举案由左门出,用伞导至承天门,文武百官先行四拜礼,平身。赞礼称:有制。百官跪听。开读讫,再行四拜礼。毕,百官以次出祔庙后,上仍素服,御西角门视朝。遇时享等礼,太常寺奏祭祀。其日早,鸣钟鼓,上始服黄袍,御奉天门视朝。时享毕,仍素服御西角门视朝。至禫祭后,始释素服。〈又〉仁宗昭皇帝陵曰献陵,昭皇后张氏合葬。献陵七妃,三葬金山,馀俱从葬。
《春明梦馀录》:明初大丧礼,今所遵者,皆仁宗之遗诏,非二祖之遗诏也。太祖则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及王妃、世子妃、郡王妃、公主、郡主、内宫人等,俱斩衰二十七日。临朝视事,则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在京官员,日朝晡哭临,至葬毕而止。仍自成服日为始,服二十七日而除。成祖则宫中自皇太子以下,成服日为始,服斩衰二十七日而除。亲王以下,如洪武。在京官员,朝夕哭临七日,又朝临十日,自成服日为始,服衰服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服衰服。二十七日之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二十七月而除。命妇二十七日而除。听选办事等官,服衰服。监生吏典僧道人等,素服,以成服日为始,各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二十七日。凡音乐,祭祀,官员军民人等,并停百日。男女婚嫁,官员停一百日,军民人等并一月。寺观各声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仁宗则皆二十七日,释服。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并服二十七日而除。朝临十日者,皆为七日。在外则哭临三日,之外更不朝临,无禁嫁娶音乐。自闻丧日为始,不鸣钟鼓,在京禁屠宰一十三日。然历朝皆无嗣皇上用以日易月之文。唯正统七年,皇太后遗诰以日易月,哭临三日止。君臣皆同。故神宗于慈宁之丧,服素者三年,所以为至孝。与顾起元论丧制曰:前代服制,未有定式。圣祖谓:其君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于是作《孝慈录》立为定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齐衰杖期。大哉王言,自是人子得申其罔极之情,而从来短丧之谬论,与拘儒之曲说,可废而不谈矣。服制图子为继母,为慈母,为养母,皆斩衰三年。为嫁母,出母,为父卒,继母改嫁而己从之者,皆齐衰杖期。为继父同居,两无大功之亲者,服齐衰,不杖期。为继父先曾同居,今不同居者,为继父虽同居,而两有大功以上亲者,皆齐衰三月。于是以恩服,以义服,以名服,三者曲到周尽,无毫发遗憾。此所以明天伦,正人纪,顺人情,为万世不易之经也。
宣宗宣德十年正月,上崩。六月,葬景陵。
《明通纪》:宣德十年正月,上不豫。初三日,上崩,寿三十七。时皇太子方九岁,内议颇有欲立长君之说。于是浮言籍籍。杨士奇、杨荣与英国公张辅入哭临毕,请见皇太子,即叩头呼万岁,浮议乃息。初十日,皇太子即位,恭上大行皇帝尊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六月戊申,葬景陵。
《续文献通考》:宣宗章皇帝陵曰景陵,在天寿山,章皇后孙氏合葬,景陵八妃,一葬金山,馀俱从葬。按《明外史》: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庙殉葬宫妃也。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皆然。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英宗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遵遗诏,定中外丧服仪制,合葬献陵。是年,定官吏匿丧令。
《明通纪》:正统七年冬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谥曰诚孝昭皇后。
《明会典》:正统七年,诚孝皇太后丧礼,遗诏丧服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哭临三日即止,君臣皆同。皇帝成服三日后,即听政。天地、宗庙、社稷及百神之祀,皆勿停。宗室诸王,但遣官进香,不必送丧。在外大小文武衙门,并免进香。臣民之家,勿禁音乐嫁娶。部议:一,自闻丧日为始,不鸣钟鼓。一,诸王、世子、郡王及王妃、郡主以下,闻讣,皆哭,尽哀,行五拜三叩头礼。毕,易素服。第四日,始衰服,二十七日而除。一,在京文武官闻丧,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自明日始,至第三日,每旦诣思善门外哭。退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第四日,具斩衰服,至思善门外,朝夕哭临。三日,各十五举声止。凡入朝及在外衙门视事,用布裹纱帽,素服,腰绖,麻鞋。退,即服衰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文武官一品至四品命妇,麻布大袖,圆领长衫,盖头。清晨,由西华门入,至思善门外哭临。三日,悉去金银首饰,仍素服。二十七日而除。一,在京以闻丧日为始,禁屠宰十三日。一,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俱以闻丧日为始,二十七日而除。一,外国四彝使臣行哭临礼,工部造与孝服,随朝宦哭临,及行祭礼。一,在京文武官,非朝参官,及听选办事官、监生、吏典、耆老、僧道,闻丧即易素服,自次日至第三日,每旦赴顺天府朝阙,设香案,哭临。至第四日,各官具斩衰服,监生人等素服,朝夕哭临。三日,各十五举声止,仍各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一,遗诏至日,在外文武官员人等,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读讫,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斩衰服于衙门内,望阙设香案,朝夕哭临。三日,各十五举声止。自是素服,通计二十七日而除。一,在外官员命妇,闻丧,素服,举哀。三日,各十五举声,素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各素服十三日。一,南京文职二品,武职三品以上衙门,在外中都留守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总兵官,差人进香,其馀衙门皆免。〈又〉凡官吏匿丧者,正统七年,令俱发原籍为民。按《续文献通考》:仁宗昭皇帝陵曰献陵,在天寿山。昭皇后张氏合葬。
天顺八年正月,上崩,遗命止殉葬。二月,葬裕陵。
《明通纪》:天顺八年正月,上不豫。既而大渐,乃处分后事。太监牛玉执笔,口占使书。其一,东宫即位,百日成婚。其二,定后妃名分。其三,命勿以嫔御殉葬。其四,言殡殓器服。书毕,命牛玉曰:将去阁下看,令为朕润色。玉至阁,李贤、陈文、彭时惊怆捧诵,叹曰:所言关大体,非上英明,不能及此。而止殉一事尤高出古今,真盛德事也。是月十七日,上崩。二十二日,皇太子即位。三月,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法天行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裕陵。三月,翰林院编脩张元祯上疏,劝行三年丧。不报。元祯引疾乞归。时礼部奉遗诏,百日外请行大婚礼。南京吏部侍郎章纶上言:先王制礼,三年之丧,达乎天子。陛下临御之初,当以孝治天下,以道率臣民。今山陵尚新,元朔未改,谅闇之中,遽讲婚礼。臣窃以为不可。伏望降敕待来春行之。亦不报。
《续文献通考》:裕陵以后,无从葬者。以宪宗遗命罢殉葬也。
宪宗成化四年六月,慈懿皇太后钱氏崩。九月,合葬裕陵。
《明通纪》:成化四年夏六月,慈懿皇太后钱氏崩。太后,上嫡母也。司礼传旨,命大臣议葬。所众相视莫敢先发。大学士彭时曰:此一定礼,无可议者。梓宫当合葬裕陵,神主当祔庙。礼部尚书姚夔赞之曰:此正礼也。太监夏时曰:不可,慈懿无子,且有疾,不宜入山陵,只宜别葬。彭时曰:太后,母仪天下近三十年。为臣子者,岂忍议别葬。此事关系非小,一或乖礼,何以示天下后世。内臣不以为然。彭时谓同列曰:此事当争,不可使上有失德。已而上御文华殿,召内阁与诸内臣至前面议。上曰:慈懿太后葬当如何。彭时对曰:只依正礼行,庶全圣孝。上曰:朕岂不知依正礼行是好。但与周太后有碍,故令尔等合议,务要合宜。商辂曰:外议汹汹,若不合葬,则人心不服。且于圣德有损。刘定之曰:孝子从义不从令,虽圣母有言,亦不可从也。上默然良久,曰:合葬固是孝。若因此失圣母心,亦岂得为孝乎。时曰:皇上、太后当以先帝之心为心。先帝待慈懿太后,始终如一。今若安厝于左而虚其右,以待后来,则两全其美矣。后来指周太后也。上虽未允,而玉色甚和,无怒容。时因曰:臣等意未尽,乞皇上再三申劝圣母,以终大事。上颔之。即日晚,时等具疏进,备言祔葬祔庙,所以体先皇笃夫妇之懿,昭今上全子母之情,断不可有异议。又谓夫有出妻之理,子无弃母之道,此事关系纲常,不可有失,贻万世讥议。言甚恳切。有旨令百官会议,皆云时等言是。内批犹未允,仍欲别择地。于是时等及姚夔帅百官,伏文华门号哭不起。声闻于内,上感动,母后亦悟。即传旨谕曰:卿等昨者会议大行慈懿皇太后合祔陵庙,固朕素志,但于圣母有碍,事有相妨,未即俞允,朕心终不自安。再三据礼祈请,圣意开谕,特赐允诺。卿等其如前议施行,勿有所疑。故谕。百官闻命,咸呼万岁而退。七月,上大行慈懿皇太后尊谥,曰孝庄皇后。
《续文献通考》:英宗睿皇帝曰裕陵,在天寿山,睿皇后钱氏合葬。
《明外史·英宗孝庄皇后钱氏传》:后,海州人。正统八年立为后。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慰解。后无子,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英宗临崩,遗命曰: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我同葬。大学士李贤退而书之册。宪宗立,上两宫徽号,而称后为慈懿皇太后。以别于周太后及营裕陵,彭时告贤穴宜三遂具疏言之诏下廷议。太监夏时言不可,事竟寝。成化四年,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夏时、怀恩召大臣议。彭时首对曰:合葬裕陵,主祔庙,定礼也。礼部尚书姚夔赞时言翼日,帝召问,时仍力请合葬。帝曰:朕岂不知,虑他日妨母后耳。时曰:皇上孝事两宫,圣德彰闻。礼之所合,孝之所归也。商辂亦言:不祔葬,损圣德。刘定之曰:孝从义,不从命。帝默然久之,曰:不从命尚得为孝乎。时力请合葬裕陵左,而虚右以待周太后。已,复与大臣疏争,帝再下廷议。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议,皆请如时言。合葬同祔。帝曰:卿等言是,顾朕屡请太后未得命。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明日,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等疏上,又明日,尚书夔等合疏上,皆执议如初。中旨犹谕别择葬地。于是百官伏哭文华门外。帝谕群臣退。众叩头,不得旨不敢退。自巳至申,乃得俞允。众呼万岁出。事详时、夔传中。是年七月上尊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合葬裕陵,异隧,距英宗穴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其隧独与英宗穴通。 按《彭时传》:成化四年,慈懿太后崩,诏议山陵。时及商辂、刘定之言: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为太后,诏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于义俱得。今梓宫当合葬裕陵,主当祔庙,此不易之理。无可议者,比闻欲别卜葬地,臣等实怀疑惧。窃谓皇上所以迟疑者,必以今皇太后万寿后,当与先帝同尊,自嫌二后并配,非祖宗制。考之于古,汉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祔长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祔太庙。今若陵庙之制稍有未合,则有乖前美,贻讥来叶。帝复犹豫,时偕朝臣伏文华门泣请。帝与太后皆感动,始从时议。按《姚夔传》:慈懿太后崩,中旨议别葬,阁臣持不可,下廷议。夔等言:太后配先帝二十馀年,合葬升祔,典礼具在。一有不慎,违先帝之心,损母后之德。他日有据礼议改者,如陛下孝德何。疏三上,又率群臣伏哭文华门。声彻大内,帝为感动,固请周太后,竟得如礼。按《柯潜传》:潜,字孟时,莆田人。宣宗即位,以旧宫僚擢翰林学士,进少詹事。慈懿太后之丧,潜率僚属罗璟上章,请祔葬裕陵。廷臣相继争。未报。潜曰:朝廷大事,臣子大节,舍是奚所用心。再疏争,竟得如礼。璟,字仲明,泰和人。天顺末,进士及第。授编脩。《英宗实录》成,进脩撰。慈懿太后丧,璟与诸学士公请合葬,又特疏言之。 按《魏元传》:成化四年,慈懿太后崩,将别葬。元偕同官三十九人抗章极谏,御史康永韶亦偕同官四十一人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 按《毛弘传》:慈懿太后崩,诏别葬。弘偕魏元等疏谏,未得请。朝罢,弘倡言曰:此大事,吾辈当以死谏,请合大小臣工伏阙固争。众许诺。有退却者,给事张宾呼曰:君辈独不受国恩乎,何为首鼠两端。乃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成化二十三年春,贵妃万氏薨,辍朝七日,葬天寿山。秋八月,上崩。冬十月,葬茂陵,以孝穆皇后祔。
《明通纪》: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上不豫。是月二十二日,上崩。九月初六日,皇太子即位。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至孝纯皇帝,号宪宗。十月,葬茂陵。
《明会典》:宪宗丧服既除,上仍素翼善冠,麻布袍,腰绖,视朝,不鸣钟鼓。文武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皂靴,朝参。至百日后,始变服如常。是年冬至节,诏免行贺。
《续文献通考》: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庚辰,上不豫。甲申,命皇太子暂视朝于文华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仪。戊子,上大渐。召皇太子至,命早即帝位,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与凡国事之切要者,诲谕备至。太子顿首受命。己丑,上崩,寿四十一。遗诏谕文武群臣。是年,大祥以后仪,前期三日斋戒,前一日,遣官诣太庙行祭告礼,用祝文。至日侵晨,设酒果于几筵殿,设神主辇一,册宝亭二于殿前丹陛上。上服浅淡服,行祭告礼。毕,司礼监官诣几筵殿前,跪奏:请神主升辇,诣太庙。奏讫,内侍捧神主册宝,俱由殿中门出,安奉于辇及册宝亭。内侍擎执伞扇,侍卫如仪。上随行至右顺门,上易祭服,升辂后随。至午门外,仪卫伞扇,导至庙街门内,仪卫伞扇分列于太庙南门外之右,上降辂,司礼监官导上诣神主辇前。赞:跪。上跪。司礼监官于上左跪于神主辇前,奏:请神主奉安太庙。奏讫,赞:俯伏,兴。上俯伏,兴。导引官前导内侍捧神主册宝前行,上后随,由中门入至寝庙,奉安讫。上叩头,兴。导引官导上由殿东门,转至丹陛上,祭祀如时祭仪,乐设而不作,用祝文。文武官具祭服,随班行礼。祭毕,上仍祭服升辂,诣武英殿前,降辂,升几筵殿,奉迎神位。内侍举神位亭前行,由中门出。上升辂后随,由思善门外入,至奉先殿门外,上降辂,司礼监官导上诣神位亭前。赞:跪。上跪。司礼监官于上左跪于神主亭前,奏:请神位奉安奉先殿。奏讫,赞:俯伏,兴。上俯伏,兴。导引官前导内侍于亭内捧神位前行,上后从,由中门入至奉先殿,奉安讫。上叩头,兴。就位,行祭告礼。用酒果,用乐,用祝文。至禫祭,免朝一日。择日遣官诣陵致祭。〈又〉宪宗纯皇帝陵曰茂陵,在天寿山,孝穆皇后纪氏合葬。茂陵十四妃,一葬陵之西南,馀俱金山。按《明外史·孝穆纪太后传》:太后宪宗妃,孝宗母也。成化十一年六月,暴薨,赐谥恭恪庄僖淑妃。孝宗即位,追封淑妃皇太后,谥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 按《贵妃万氏传》:妃,小字贞儿。生四岁选入掖庭,为孙太后宫女。及长,侍宪宗于东宫。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矣。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册封贵妃。皇子未期薨,贵妃亦自是不复娠矣。掖庭御幸有身,饮药伤堕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者,药所中也。孝宗母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二十三年春,贵妃薨,辍朝七日。谥曰恭肃端慎荣端,葬天寿山。弘治初,御史曹璘请削贵妃谥号;鱼台县丞徐顼,请逮治诊视纪太后诸医,捕万氏家属,究问当时暴薨状。孝宗仁厚,恐重违先帝意,已之。 按《曹璘传》:璘,字廷晖,选授御史。孝宗嗣位,疏言: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还葬他所。帝纳其奏,而戒勿言贵妃事。 按《潘府传》: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末举进士。值宪宗崩,孝宗践祚甫二十日,礼官请衰服御西角门视事,明日释衰易素,翼善冠、麻衣腰绖。帝不许,命俟二十七日后行之。至百日,帝以大行未葬,麻衣衰绖如故。府见帝可与有为因上疏请行三年丧,略言:子为父,臣为君,皆斩衰三年,仁之至,义之尽也。汉文帝遗诏短丧,止欲便天下臣民,景帝遂自行之,使千古纲常一坠不振。晋武帝欲行而不能,魏孝文行之而不尽,宋孝宗锐志复古,易月之外,犹执通丧,然不能推之于下,未足为圣王大孝也。先帝奄弃四海,臣庶衔哀,陛下恻怛由衷,麻衣视朝,百日未改。望排群议,断自圣心,执丧三年一如三代旧制。诏礼官参考载籍,使丧不废礼,朝不废政,勒为彝典,传之子孙,岂不伟哉。疏入,衰绖待罪。诏辅臣会礼官详议,并持成制,寝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