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十九卷目录

 冠礼部总论二
  杜佑通典〈大功小功末冠议〉
  小学〈广明伦〉
  朱子语类〈礼〉
  陈祥道礼书〈论冠礼〉
  刘公是七经小传〈士冠礼〉
  山堂考索〈冠礼〉
  图书编〈冠礼叙〉
 冠礼部艺文一
  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 后汉蔡邕
  天子冠颂          黄香
  五礼冠议驳        晋摰虞
  五礼驳           孙毓
  太子元服上至尊表     宋谢庄
  太子元服上太后表      前人
  冠子箴         梁萧子范
  冠子祝文          沈约
  皇子冠礼赋        宋晏殊
  郑氏三子加冠命字祝辞序  明宋濂
  张肯字辞序         前人
  补危安加冠祝辞序      前人
  郑氏四子加冠祝辞     方孝孺
  天子诸侯无冠礼论     归有光
  拟宋承天节百官上寿是日皇子加冠礼司天奏日辉珥廷臣贺表     顾起元
 冠礼部艺文二〈诗〉
  赠四王冠诗        汉应亨
  宝祐二年皇子冠二十首  宋史乐志
 冠礼部纪事
 冠礼部杂录

礼仪典第十九卷

冠礼部总论二

《杜佑·通典》《大功小功末冠议》

周制,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可以娶妇。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可以娶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此皆谓可以用吉礼之时。

晋傅纯难曰:按杂记本文,己在小功则得冠,大功不得冠也。郑氏云己大功卒哭可以冠,与本文不同,何耶。又要记不见己冠,不知己冠当在何条。贺循答曰:礼云大功小功之末,可以冠娶,道父为子嫌,但施于子,不施于己。故下言己虽小功,著己与子亦同也。俱同则大功之末,己可以冠。以理推之,正自应尔,非谓与本文不同。要记不见己冠,直是句文脱耳。高崧问范汪曰:按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己虽小功,卒哭可以冠。而郑、孙二家注,并云己大功卒哭可以冠。求之于礼,无可冠之文。范汪答曰:大功之末,可以冠子。此于子,已为无服。又云父小功可以冠子,疑与上章,俱有末语。特于下言,己虽小功,卒哭可以冠,是为小功卒哭,皆得行冠娶之事也。大夫三月而葬,葬而后虞,虞而后卒哭。是为父虽小功,子服尽也。大功许冠婚,则小功便无所不可也。高崧重问范汪曰:下殇小功则不可,而云小功之末可以冠婚何。范汪重答曰:下殇小功,此是周服之下殇,不可以服轻而恩疏也。或曰:因丧而冠,亦礼之明文,何以复于大功小功丧中,每言冠乎。答曰:在丧,冠而已,不行冠礼也。于大功小功之末,故可行冠礼。因丧而冠,与备行冠礼殊也。或问者曰:礼: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可以娶妇。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娶妻。按经大功之末,虽云可以冠子、嫁子,不言己可以冠,郑注云己大功卒哭而可以冠。未解。经又云大功之末,而注云卒哭,不知此言末,便是卒哭,为非卒哭耶。答曰:记云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而注又云己大功卒哭而可以冠,小功卒哭而可以冠娶妻者,冠而后娶,今既云冠嫁其子,则于文不得复自著己冠,故注家合而明之。以小功得娶妻,则大功亦可以得冠,冠轻婚重,故大功之末得自冠,小功之末得自娶,以记文不备,故注兼明之。注之有此比。礼,三月既葬,卒哭,于小功则馀有二月,是末也。于大功则正三分之一,便谓之末,意尝以疑之。然郑氏注丧服经云,葬,丧之大事,既毕,故谓之末耶。重问曰:省及申释注意,甚为允也。然仆犹有所未了。礼小功卒哭可以娶者,婚礼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明婚虽属吉,而有嗣亲之感;小功馀丧,不重祖考之思,故可以娶也。大功可冠,犹有疑焉。夫吉礼将事,必先筮宾,然后成礼。大功之末可以冠嫁其子者,以己大功之末,于子则小功服已过半,情降既殊,日算浸远,故子可以行吉事。至于己身,亲有功布重制,月数尚近,而便释亲重之服,行轻吉之礼,于此称情,无乃薄耶。且非礼正文,出自注义耳。若有广比,想能明例以告之。答曰:齐衰之丧,则冠婚皆废。大功则废婚而行冠,冠吉轻而婚吉重故也。冠吉轻故行之于大功之末,婚吉重故行之于小功之馀。但以大功末云可以冠子,而自著己冠之文不便。贤者以三隅反之,推小功得自娶,则大功得自冠。以身有功服,月数尚近,释亲重之服,行轻吉之事。今正以小功大功之末,俱得行吉礼,故施轻吉于重末,行重吉于轻馀。重服不可以行重吉,故许其轻者;轻服可以通重吉,故因得行之。若大功之冠,则行吉冠之礼而反丧服。若服在齐衰,不得行吉,则因丧而冠之,冠礼贵及,不可踰时。而齐衰之服崇重,则大功之末差轻,轻则行以吉,重则因以凶也。

《小学》《广明伦》

司马温公曰:冠者,成人之道也。成人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注〉所谓成人者,非谓形体异于童子也,将责以孝弟忠顺之行也。四行立而后可以为人,故冠为成人之道。

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已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古礼虽称二十而冠,然世俗之弊不可猝变。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注〉世俗因袭之弊不能皆二十而冠,然其间损益行之庶免乎。猝遽更变之,难若笃厚学。古之君子适,待其子年过十五能读书略识理,然后行冠礼,则可责成人之道也。

《朱子语类》《礼》

钦夫尝定诸礼可行者,乃除冠礼不载。问之,云:难行。某答之云:古礼惟冠礼最易行。如昏礼须两家皆好礼,方得行。丧礼临时哀痛中,少有心力及之。祭礼则终献之仪,烦多长久,皆是难行。看冠礼比他礼却最易行。
问:丧、祭之礼,今之士固难行,而冠、昏自行,可乎。曰:亦自可行。某今所定者,前一截依温公,后一截依伊川。昏礼事属两家,恐未必信礼,恐或难行。某云,是自家屋里事,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陈祥道·礼书》《论冠礼》

士礼,始加缁布不忘本也,次加皮弁朝服也,三加爵弁祭服也。不忘本,然后能事君,能事君然后能事神,所谓三加弥尊喻其志者,如是而已。
筮必于庙,尊其尊也。庙必于祢,亲其亲也。士筮于门而不于堂,避其君也。筮必面西,求诸阴也。卦者必居筮之左,上其北也。聘礼君受聘于先君之祧,卿受问于祖庙,士冠士昏皆止言庙,则凡言庙者,祢庙也。记曰凡行事受于祢庙是也。若诸侯则冠于祖庙。左氏曰以先君之祧处之是也。
宾盥所以致洁降盥降受,冠弁所以致敬,始加受冠降一等,执者升一等,再加降二等,三加降三等以服弥尊,故降弥下也。始祝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再祝敬尔威仪淑慎尔德,三祝兄弟具在,以成厥德以顺成德,然后慎德,慎德然后能成德也。
冠必用醴,若不用醴则醮焉。以醴者,太古之物故其礼简,所以示质酒者;后世之味故其礼烦,所以示文。故适子用醴,庶子用醮,适妇有醴,与飨庶妇使人醮之,不飨是醮,轻于醴也。
既冠,乃醴宾以一献之。礼酬宾束帛俪皮赞者,皆与盖君子之于人劳之,必有以礼之。故昏礼飨送者,乡饮司正祭礼宾尸冠礼醴宾,其义一也。

《刘公是·七经小传》《士冠礼》

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醴谓三加毕以醴酒饮冠者,于客位者也,不醴而醮谓庶子矣。醴重醮轻,曾子问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服,有冠醮无冠醴,醴为重也。又昏礼适妇醴之庶妇,醮之丈夫之冠犹妇人之嫁,则醮用酒者,必庶子也。下文曰庶子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是矣。又曰孤子醴于阼知凡适子皆醴也。郑注云若不醴,谓国有旧俗,可行圣人用焉。又注醮于客位,云夏殷礼也,皆非也。夏殷有天下千馀岁,冠礼行之久矣。设以醮为礼者,溥天之下皆醮也。周公何以改之。然则醮于客位,当曰醴于客位,适子冠于阼醴于客位,以变为敬也。庶子冠与醮相因不于阼亦不于客位,居房外南面,略庶子也。醮礼繁醴礼简,以简为贵也。醮三举醴一辞,以少为贵也。醮用酒醴,用醴以质为贵也。醮有折俎醴脯,醢而已不尚味也。酒在房外,醴在房中,以变为敬也。此皆圣人分别适庶,异其仪也。

《山堂考索》《冠礼》

三代之盛典礼,素明自天子至于诸侯,非无冠礼但因秦焚书,遂同荡灭其周制士冠礼,颇备王者时采行焉。东迁以后,礼乐废坏固异乎。先王之时,鲁襄公可冠而未冠,则晋悼公问其年而告之曰盍为冠具。春秋之时犹如此,则盛时可知也。秦汉以来,人自为礼,家自为俗,虽缙绅大夫岂知所谓筮日筮宾主人即位于门东,有司即位于门西,其卜筮之制为如何。又岂知始加缁布再加皮弁三加爵弁,其弁之制为如何。又岂知夏用葛屦冬用皮屦,其屦之制又如何。故唐孙嗣昌,尝冠其子至外庭,曳笏言于卿士曰某冠子毕郑叔明,则肃然而却立曰何与我耶。庭中大笑此其势然也。唐之礼制,一品之子以衮冕,二品之子以鷩冕,自三品至九品皆有。其数虽不尽合于古,而唐人决行之者,礼从宜故也。至于母见其子,则立而不拜过也。考之《仪礼》,以酒脯奠干庙。既冠者,遂持酒脯以见母,母拜其酒脯,非拜其子也。而唐室轻之,殊失古人之意。古人之意,果何为哉。不过曰责成人之礼焉耳,盖少之与长也。异当其未冠,则深衣结发,谓之未可胜冠也,其未可以成人责之也。及其既冠,则必责之以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之礼焉,必责之以颜色齐辞令顺容貌正焉。不如是则徒服其服。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盖觿韘者,成人之佩也。无成人之德,则是佩觿而不我知,佩韘而不我甲也。虽谓之童子可也,使行冠礼,尽如斯不几于无冠乎。

《图书编》《冠礼叙》

尝读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此所以冠为礼之始也。此所以责之以成人之礼而古者,圣王之重冠也。后世各循其俗,此礼不讲也。久矣,方其冠也,不知去尔幼仪,责之以成人之礼,及其长也。犹若童稚不能率循夫成人之道,故容体不正颜色不齐辞令不顺而身既不能修君臣不正,父子不亲,长幼不和,而伦又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顾如是哉。究其所以,由冠礼不行故人皆昧焉,而莫之觉也。噫。冠礼之系于人,其重者如此人,孰不以成人望子弟也。顾于冠礼而忽之哉。

冠礼部艺文一

《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后汉·蔡邕

伏惟陛下,应天淑灵,丁期中兴诞在幼龄,圣姿硕义,威仪孔备,俯仰龙光,颜如日星,言稽典谟,动蹈规矩,缉熙光明,思齐周成早智,夙就参美。显宗令月吉日始加元服进御帻结以章天休臣妾,万国遐迩,大小同喜。逸豫式歌,且舞臣等不胜踊跃,凫藻谨奉生头酒九钟稽首再拜,上千万寿陛下享兹吉福,永守皇极,通遵太和,靖绥六合,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诗曰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不忘,万寿无疆。

《天子冠颂》黄香

惟永元之盛代,仰皇德之茂纯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顺以奉天以三载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将加元冕简甲子之元辰。厥日正于太皞厥时,叶于百神皇舆幸夫金根驾元虬之连蜷,建螭龙以为旂鸣节路之和鸾。既臻庙以成礼,乃回轸而反宫,正朝服以享宴,撞太簇之庭钟祚蕃屏与鼎,辅暨夷蛮之君王,咸进酒于金罍献万年之玉觞。

《五礼冠议驳》晋·摰虞

天子即位之日即为成君,冕服以备,不宜有加,诸侯即位为成,岂不定诸侯成君不拘盛典而可以冠天子。成君独有火龙,黼衣便不可乎。意为宜冠有加。

《五礼驳》孙毓

魏氏天子,一加三加嫌同诸侯毓。按《玉藻记》曰元冠朱组緌,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其说谓皆始冠,则是有次加之辞。此二冠,皆卑服质古势,不一加必重加朝祭之服以崇弥尊。圣人制礼所以一时历加众服者,今始成人卜择令日而遍加之所以重始也。若冠日有不加者,后必不择吉而服非重始也。又礼器有以少为贵者,冠不在焉。记者弥尊喻志之言,盖以服从卑始象德,日新不可先服尊服转而即卑。今嫌士礼喻志之文因从魏氏,一加之制考之玉藻似非古典。今三加者,先冠皮弁次冠长冠后冠进贤,冠以为弥尊于意,又疑裴頠答治礼问天子,礼元冠者,形之成也。为君未必成人,故君位虽定,不可孩抱而服冕弁。摰虞以为天子即位之日即为成君冕服以备不宜有加,诸侯即位为成,岂不定诸侯成君不拘盛典而可以冠天子,成君独有火龙黼衣便不可乎。意为宜冠有加。〈按:摰虞议已见于前,因孙毓引證,故并载之。〉

《太子元服上至尊表》宋·谢庄

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抗法迂身,英华自远,乐以修中,礼以治外,三善克懋,德成教尊,令日昭辰,显加元服,对灵祇之望,俦上庠之欢,率天罄世,莫不载跃。

《太子元服上太后表》前人

离景承宸,枢光陪极,毓问东华,飞英上序,乐正歌风,司成颂德,清明神镜,温文在躬,练日简辰,显被元服,懋三王之教,烛少阳之重。

《冠子箴》梁·萧子范

是月惟令,敬择良辰,式遵士典,诰筮于宾,嘉字爰锡,醮酒方陈,礼庄尔质,德成尔身,永变童心,长移悼齿,朱锦辞发,青絇在履,丹石为操,冰泉厉己,务简朋匹,由苏游止,在我尚谦,推物尽美,面谄退言,弗纳于耳。直弦矢辞,斯为良士。

《冠子祝文》沈约

蠲兹令日元服肇加成德。既举童心,自化行之则至无谓道赊。敦以秋实,食以春华,无耻下问,乃至高车子孙千亿广树厥家。

《皇子冠礼赋》宋·晏殊

玉英珠薏之元贶日角山庭之峻,格汉幄增辉,尧门有赫,又曰亨期俯协冠礼,斯陈晔华缨而粲粲峨爵弁以斌,斌启嘉会于中闱,动欢声于紫宸。正容体兮,道昭备服;顺辞令兮,谊协成人羲,易考祥契黄离之。元吉汉诗载美歌皓月之重轮,观吏牍以知远,朝寝门而竭忱。
《郑氏三子加冠命字祝辞序》宋濂
浦阳孝义之门曰郑氏,其十世之长仲德甫筮得柔日宿。余为宾将,冠其三子木杲果。余亲与之周旋,降升以成三加之礼,于是稽名定义,制字命之。辞曰三加三醮,既备礼仪昭告尔字,各宜听之。又曰尔三子者,昧昧以思彼苍者,天体物无遗,或出或入,靡不尔随尚涤,尔心一发不私履善蹈,道君子之归苟务口耳言,从行违奚啻禽犊,安于须眉。又曰遵厥祖武全,其秉彝群翔于堂东埙西篪,独行于庭左规右矩,庶几无愧七尺之躯。

《张肯字辞序》前人

古者,冠而字敬其名也。三加之后必为字,辞以祝之,或稽于经或据于史。凡可以缮性禔身者,无不可也。由此观之,非惟敬其名,抑且以敬其身。能敬其身则成人之道具矣。姑苏张君芸己尝名,其子曰肯,又以继孟字之,盖取书大诰之义。虽加冠子首而未有为之辞者,请余补之。余虽弗获,从大宾之后与闻酌醴之事,然与芸己友也。辄陈所见而告之,其辞曰冠礼之重,为敬其名,苟非其人礼,弗虚行伊张氏子,世传以经名。子曰肯厥义则弘有法于先,尔基尔楹有菑于先尔播尔营,勿违厥时必将必迎,勿阏其成载厉载,兴兹为善继父事是绳。

《补危安加冠祝辞序》前人

冠者,成人之道。其礼自天子至于诸侯卿大夫士,各有隆杀之节。仪文虽已失传,唯士冠礼独存。告庙筮期宿宾命赞弁有皮爵之等。裳有黄元之错,器有尊甒柶觯之用,鼎有乾胏离肺之实。三加而弥尊,制字以敬名,其为礼甚严矣。夫何故事亲从兄忠君敬长之行,望其有所成也。自冠礼久废风俗,颓靡冥然夜行如擿埴而索涂,君子未尝不为之永慨也。临川危生安清敏好修,其师曾先生旦初为字曰子定。来谒禁林,求予为之说。予谓字之有说,说文解字备述之矣。何假人言哉。然三加成礼之后,既命之字必造辞以祝之,是犹可为也。于是历叙冠礼之严定字代名者,为甚重。继掇大学知止之义而申之以辞,辞曰人之初,生父命其名,弱龄攸届乃以字称,此非弥文实厚彝经四行之责,用底于成我,后宾赞不与酌醴。今补祝辞庸申规厉行,固宜笃知,亦须至安定,其中圣学可企。

《郑氏四子加冠祝辞》方孝孺

浦阳义门十世之长仲德甫以礼冠,其从子杓及诸孙燧爚耀而以字为属余,惟冠礼之不行二千年矣。举旷古久弛之礼而行之,夫岂谓耳目之美哉。亦曰以古君子成人之道望乎子若孙尔,上以古道望其身而不能以君子自望,谓之爱身不可也。余欲四子者为君子,故因字以勉其德,祝辞曰加尔元服,惟兹令辰匪饰其外贵乎。成人昔未有知德,或未备人曰童子宜有不至。既峨尔弁而童厥心,人谓之何责望也。深一言之,善终身可行。今字告汝,惟名是徵。

《天子诸侯无冠礼论》归有光

《仪礼》有士冠礼,无天子诸侯冠礼,非逸也。记曰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公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明天子诸侯大夫之无冠礼也。冠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礼,故冠必有主人孤子,则父兄戒宿父谓诸父,盖父兄以成人之礼责子弟也。天子为元子之时,以士冠礼,所谓有父在则礼然也。已奉宗统君临天下将,又责之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礼乎。《家语》称孔子答孟懿子之问,吾取焉,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曰诸侯之冠异天子,与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与人君无所殊也。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此孔子之遗言也,盖以祝雍颂公冠之篇则诬矣。公冠曰公冠,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既醴降,自阼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其酬币朱锦采四马其庆也。天子拟焉,曰自为主曰宾降,阼嫌尊矣,非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礼也。且礼自上达而曰天子拟冠,何也。此非孔氏之言也。公冠曰公冠四加元冕。《左传》季武子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玉藻》曰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元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盖务为天子诸侯士庶之别,而不知先王制冠礼之义,所以同之于士庶者也。

拟宋承天节百官上寿。是日,皇子加冠礼司天。《奏日辉珥廷臣贺表》顾起元

伏以天保南山,合殿上千秋之鉴。日澄少海,重霄垂两珥之光。惟三代有道之长,值万载无疆之候。宜其遐福,寿星并华。盖高骞载以远游,帝耀映彯缨彩发。引绵绵之苍箓,瞻旦旦之赤文。臣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窃惟祝华封者,使圣人之多年。缵禹服者,戴吾君之有子。故箕畴之衍皇极,曰寿为先。肆《周书》之训嗣王,惟冠尤重。如冈如陵,如山如阜。以莫不兴,克明克类,克长克君,自今伊始。拥天地山川之佑,介眉寿所以报圣主。恩备衡紞纮綖之仪,加元服是唯抗世子法。称觥肇纪于七月,垂緌致警于三加。然未有道叶龟灵,礼彰麟角,行醮戒之典,当祝颂之辰。天剖神符,日流景曜。美弥多于御荚,揆览悬弧光下烛于扶桑綦隆,会弁如今日者也。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得一居辰函三御正畏,赫赫之成命,克配彼天抚丕丕之鸿基肆昌,厥后去甚去奢去泰,握长生久视之根,惟勤惟俭惟宽立垂统贻谋之,本乃者时,当初度序,属熙辰虹渚麟洲,方启真人之箓银题璇榜,遂开长子之宫爰筮戒,以肃冠仪际质明而升醮幄龙畴载演推策符得岁之,占鹤禁初开载弁肇,如星之吉,辅以太公望召公奭周公,旦明礼异于幼仪,教以为人君为人子为人臣,示命隆于著代人欣盛典。帝锡休徵羲和拂驭,以奏祥太史秉圭,而献瑞赤熛内朗方爓爌以揄辉,黄理外通忽回环而抱珥,是盖两明之照如太阳之长丽于天,故尔一索之符,若瑞彩之依光于日综,其事应父作子述将奄四方而煜煜其明。按之简编出震继离直亘千古而煌煌独耀,臣等泳泽尧年,舞风舜日,叨陪末祝,快睹殊庥。奏万年之觞,未摅遐美。戴三元之首,今仰重光。集衣冠而拜紫宸,年就徵于楚树。望阊阖而开黄道,歌愿纪于虞云。伏愿永抚鸿图,益垂燕翼。耆艾徵而百禄总,寿社稷于灵长。元良得而万国贞,缉祖宗之休烈。瘿尊永酌,含常清常宁之体,而日升川至于大年。宝历长新,衍俾昌俾炽之祺,而海润星晖于奕世。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冠礼部艺文二〈诗〉

《赠四王冠诗》汉·应亨

永平四年,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曰:

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令月惟吉日,成服加元首。人咸饰其容,鲜能离尘垢。虽无兕觥爵,杯醮传旨酒。
《皇子冠二十首》〈宝祐二年〉宋·史乐志《皇帝将出文德殿》
于皇帝德,乃圣乃神。本支百世,立爱惟亲。敬共冠事,以明大伦。承天右序,休命用申。
《宾赞入门》
丰𦬊诒谋,建尔元子。揆礼仪年,筮龟敬事。八音克谐,嘉宾至止。于以冠之,成其福履。
《宾赞出门》
礼国之本,冠礼之始。宾升自西,维宾之位。于著于阼,维子之义,厥维钦哉,敬以从事。
《皇帝降坐》
路寝辟门,黼坐恭己。群公在庭,所重维礼。正心齐家,以燕翼子。于万斯年,王心载喜。
《皇子初行》
有来振振,月重轮兮。瑜玉在佩,綦组明兮。左徵右羽,德结旌兮。步中《采齐》,矩彟循兮。
《宾赞入门》
我有嘉宾,直大以方。亦既至止,厥德用光。冠而字之,厥义孔彰。表里纯备,黄耇无疆。
《皇子诣受制位》
吉圭休成,其日南至。天子有诏,冠尔皇嗣。为国之本,隆邦之礼。拜而受之,式共敬止。
《皇子升东阶》
兹惟阼阶,厥义有在。历阶而升,敬谨将冠。经训昭昭,邦仪粲粲。正纚宾筵,寿考未艾。
《皇子升筵》
秩秩宾筵,笾豆孔嘉。帝子至止,衿缨振华。周旋陟降,礼行三加。成人有德,匪骄匪奢。
《初加》
帝子惟贤,懋昭厥德。跪冠于房,元冠有特。鼓钟喤喤,威仪抑抑。百礼既洽,祚我王国。
《初醮》
有宾在筵,有尊在户。磬管将将,醮礼时举。跪觞祝辞,以永燕誉。宝祚万年,磐石巩固。
《再冠》
《复》及肇祥,《震》维标德。乃共皮弁,其仪不忒。体正色齐,维民之则。璇霄眷佑,国寿箕翼。
《再醮》
冠醮之义,匪酬匪酌。于户之西,敬共以恪。金石相宣,冠醮相错。帝祉之受,施及家国。
《三加》
善颂善祷,三加弥尊。爵弁峨㷍,介圭温温。阳德方长,成德允存。燕及君亲,厥祉孔蕃。
《三醮》
席于宾阶,礼义以兴。受爵执爵,多福以膺。匪惟服加,德加愈升。匪惟德加,寿加愈增。
《皇子降》
命服煌煌,跬步中度。庆辑皇闱,化行海宇。礼具乐成,惕若戒惧。宝璐厥躬,有秩斯祜。
《朝谒皇帝将出》
皇王烝哉,令闻不已。燕翼有谋,冠醮有礼。百僚在庭,遹相厥事。颂声所同,嘉受帝祉。
《皇子再拜》
青社分封,前星启燄。繁弱绥章,厥光莫掩。容称其德,蓄学之验。芳誉敷华,大圭无玷。
《皇子退》
元衮黼裳,垂徽永世。勉勉成德,是在元子。胙土南宾,厥旨孔懿。充一忠字,作百无愧。
《皇帝降坐》
爱始于亲,圣尽伦兮。元子冠字,邦礼成兮。天步舒徐,皇心宁兮。家人之吉,亿万春兮。

冠礼部纪事

《左传》:襄九年,晋人以诸侯之师,伐郑,次于阴口而还。公送晋侯,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大夫盍为冠具。武子对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今寡君在行,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焉。晋侯曰:诺。公还及卫,冠于成公之庙,假钟磬焉。礼也。
《国语》: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见中行宣子,宣子曰:美哉。惜也,吾老矣。见范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骄也。见郤驹伯,驹伯曰:美哉。然而壮者不若老者多矣。见韩献子,献子曰:戒之,此为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何又加焉。见知武子,武子曰:吾子勉之,成,宣之后而老为大夫,非耻乎。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道前志以佐先君,道法而卒以政,可不谓文乎。夫宣子尽谏于襄、灵,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见苦成叔子,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见温季子,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乎。见张老而语之,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物备矣,志在子。若夫三郤,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知子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
《西京杂记》:梁孝王子贾从朝年幼,窦太后欲强冠昏之。上谓王曰:儿堪冠矣。王顿首,谢曰:臣闻礼二十而冠,冠而字,字以表德。自非显才高行,安可强冠之哉。帝曰:儿堪冠矣。馀日帝又曰:儿堪室矣。王顿首曰:臣闻礼三十壮有室。儿年蒙悼未有人父之端,安可强室之哉。帝曰:儿堪室矣。馀日贾朝至,阃而遗其舄。帝曰:儿真幼矣。白太后未可冠昏之。
《三辅黄图》:博望苑,武帝立于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宾客,从其所好。《汉书·匡衡传》: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上疏曰:臣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冠昏。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本乎冠昏,正基兆而防未然也。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之道衰莫不始乎梱内。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适长之位。礼之于内也,卑不踰尊,亲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其尊适而卑庶也,适子冠乎阼,礼之用醴,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非虚加其礼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
《刘向传》: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
《哀帝纪》: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年三岁嗣立为王。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上令诵诗,通习,能说。他日问中山: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令诵尚书,又废。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成帝由此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时年十七矣。
《平帝纪》:元始五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加元服。奏可。
《王莽传》:莽令天下。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
《后汉书·周防传》: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能诵读,拜为守丞。防以未冠,谒去。《下邳惠王衍传》:衍有容貌,肃宗即位,常在左右。建初初冠,诏赐衍师傅已下官属金帛各有差。
《马防传》:防为卫尉。子钜,为常从小侯。六年正月,以钜当冠,特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御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
《黄香传》: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
《风俗通》:袁元服,名贺,汝南人也。祖父名原,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百官会贺临严垂出而孙适生喜,其嘉会因名曰贺字元服。
《晋书·康献褚皇后传》:穆帝既冠,太后诏曰:昔遭不造,帝在幼冲,皇绪之微,眇若赘旒。百辟卿士率遵前朝,劝喻摄政。以社稷之重,先代成义,僶俛敬从,弗遑固守。仰凭七庙之灵,俯仗群后之力,帝加元服,礼成德备,当阳亲览,临御万国。今归事反政,一依旧典。于是居崇德宫。简文帝即位,尊后为崇德太后。及帝崩,孝武帝幼冲。太后复临朝。帝既冠,乃诏曰:皇帝昏冠礼备,遐迩宅心,宜当阳亲览,缉熙维始。今归政事,率由旧典。于是复称崇德太后。
《宋书·后废帝纪》:帝讳昱初,在东宫,年五六岁,始就书学,而惰业好嬉戏,主师不能禁。及嗣位,内畏太后,外惮诸大臣,犹未得肆志。自加元服,变态转兴,内外稍无以制。
《南齐书·华宝传》: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别,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虏,豪殁。宝年至七十,不昏冠,或问之者,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杜栖传》:栖转西曹,佐竟陵王子良数致礼。按国子祭酒,何引治礼,又重栖以为学士,掌昏冠仪。
《梁书·阮孝绪传》: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父彦之,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出后从伯引之。引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馀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引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幼至孝,性沈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戒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魏书·孙惠蔚传》:太和十七年,高祖南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之服。
《隋书·五行志》:后齐文宣帝时,太子殷当冠,诏令邢子才为制字。子才字之曰正道。帝曰:正,一止也。吾儿其替乎。子才请改,帝不许,曰:天也。因顾谓常山王演曰:夺时任汝,慎无杀也。及帝崩,太子嗣位,常山果废之而自立。殷寻见害。
《唐书·孝敬皇帝弘传》:显庆四年,加元服。又命宾客许敬宗、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中书舍人杨思俭即文思殿擿采古今文章,号《瑶山玉彩》,凡五百篇。书奏,帝赐物三万段,馀臣赐有差。
《宋史·牟子才传》:子才,为起居郎兼侍讲。皇子冠,面谕作乐章,礼部言:古者适子一醴无乐,庶子三醮有乐,用乐非是。子才言:嫡庶之分,特以所立之地不同,非嫡专用醴,庶专用醮也。乐章乃学士院故事,况面谕臣,不敢不作。诏从之。
《潭州府志》:宋德祐二年,元兵破潭州时,知衡州尹谷寓城中,乃为二子行冠礼。或曰:此何时,行此迂阔事。谷曰:正令儿曹冠带,见先人于地下耳。既毕礼,与家人自焚死。
《明外史·怀献太子见济传》:景泰三年五月,更封太子为沂王,立见济为太子。四年二月乙未,太子冠。命胡濙持节掌冠高,谷赞冠萧镃宣戒敕。甲辰,冠沂王及其弟荣王命陈循于谦持节掌,冠何文渊赞冠商辂宣戒敕。
《庄敬太子载传》:嘉靖二十八年,行冠礼。是日,风坏泰折坊。越二日,薨,泰与太同未昏而死,曰折殆其应云。
《于慎行传》: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张位传》:位进礼部尚书,复以延镇功,进少保、吏部尚书。时皇太子年十六,犹未冠昏位,请与册立礼并行。《余继登传》:继登,以礼部左侍郎,摄部事,请元子册立冠昏。疏累上,以不得请,郁郁成疾。每言及,辄流涕曰:大礼不举,吾礼官死不瞑目。
《赵志皋传》:皇长子年十六时,志皋尝请举冠昏礼。帝命礼官具仪。及仪上,不果行。二十六年三月,志皋等复以为言,终不允。
《沈一贯传》:时国本未定,廷臣争十馀年不决。皇长子年十八,诸请册立冠昏者益迫。帝责户部进银二千四百万,为册立、分封诸典礼费以困之。一贯再疏,不听。二十八年,帝以皇长子居湫隘,命营慈庆宫居之。工竣,谕一贯草敕传示礼官,上册立、冠昏及诸王分封仪。敕既上,帝复留不可。一贯疏趣,则言:朕因小臣谢廷赞乘机邀功,故中辍。俟皇长子移居后行之。既而不举行。谕廷臣静俟。明年春,廷臣遵旨不复诤而册立,竟不举。贵妃弟郑国泰迫群议,请册立、冠昏并行。且量减珠金宝。帝怒,一贯言国泰戚臣意在保家族,与他渎扰者,异因再草敕请下礼官具仪寝,不报。廷议有欲先冠昏后册立者,一贯不可,曰:不正名而苟成事,是降储君为诸王也。会帝意亦颇悟,命即日举行。九月十有八日漏下二鼓,诏下。既而帝复悔,令改期。一贯封还诏书,言万死不敢奉诏,帝乃止。十月望,册立礼成,时论颇称之。
《定王慈炯传》:慈炯,悯帝第三子。崇祯十四年六月谕礼臣:朕第三子,年已十龄,敬遵祖制,宜加王号。但既受册封,必具冕弁,翼善冠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本朝典故以奏。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至九月封为定王。

冠礼部杂录

《诗经·齐风·甫田章》: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礼记·文王世子》: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
《乐记》: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左传》:昭九年,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注〉童子垂髦,始冠必三加冠。成礼而弃其始冠,故言弁髦,因以敝之。〈疏〉弁谓缁布之冠敛括垂髦,三加之后去缁布之冠,不复更用,故云因以敝之。
《荀子·大略篇》:古者。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大戴礼·公符篇》:公符: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既醴,降自阼。其馀自为主者,其降也自西阶,以异,其馀皆公同也。公元端以皮弁,皆韠,朝服素韠。公冠,加四元冕。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无乐,皆元端。其酬币朱锦采,四马,其庆也。天子儗焉。太子与庶子,其冠皆自为主,其礼与士同,飨宾也皆同。
夏小正二月,绥多女士。绥,安也。冠子取妇之时也。《汉书·贾谊传》:谊陈治安之策云: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耶。
《新书·保傅篇》: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
《韩诗外传》: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畜养其子,抚循饮食,以全其身;及其有识也,必严居正言,以先导之;及其束发也,授明师以成其技;十九见志,请宾冠之,足以死其意;血脉澄静,娉内以定之,信承亲授,无有所疑;冠子不言,发子不笞,听其微谏,无令忧之,此为人父之道也。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说苑·建本篇》: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
《白虎通》:王者,太子亦称士,何举从下升以为人无生得贵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时称为天子,必先试于士。《礼士冠经》天子之元子,士也。
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故《礼士冠经》曰宾北面字之曰伯某甫,又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所以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
阳小成于阴,大成于阳,故二十而冠,三十而娶;阴小成于阳,大成于阴,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也。
《晋书·舆服志》:缁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太古冠布,齐则缁之。缁布冠,始冠之冠也。其制有四形,一似武冠,又一似进贤,其一上方,其下加帻颜;其一刺上而方下。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吏,并冠一梁。汉建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博士两梁,崇儒也。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示加服也。
《魏书·刘芳传》:王肃之来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属目。芳未及相见。高祖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肃曰:丧服称男子免而妇人髽,男子冠而妇人笄。如此,则男子不应有笄。芳曰:此专谓凶事也。《礼》:初遭丧,男子免,时则妇人髽;男子冠,时则妇人笄。言俱时变,而男子妇人免髽、冠笄之不同也。又冠尊,故夺其笄称。且互言也,非谓男子无笄。又《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鸣,栉纚笄总。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曰:此非刘石经耶。
《文中子·礼乐篇》:子曰: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
《唐书·车服志》:天子未加元服,以空顶黑介帻,双童髻,双玉导,加宝饰。三品以上亦加宝饰,五品以上双玉导,金饰,六品以下无饰。缁布冠,始冠之服也。天子五梁,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柳宗元·答韦中立书》: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引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杜佑·通典》: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曰:冠而生子,礼也。许慎五经异义曰:春秋左氏传曰说,岁星为年纪十二而一周于天,天道备,故人君子十二可以冠。自夏殷天子,皆十二而冠。谯周五经然否论云:古文尚书说,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岁崩,周公以壬午岁出居东,癸未岁反。礼公冠记,周公冠成王,命史作祝辞告,是除丧冠也。周公未反,成王冠弁,开金縢之书,时十六矣。是成王十五,周公冠之而后出也。许慎五经异义云:武王崩,后管蔡作乱,周公出居东,是岁大风,王与大夫冠弁开金縢之书,成王年十四,是丧冠也者,恐失矣。按礼、传天子之年,近则十二,远则十五,必冠矣。
《闻见近录》: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馔,会乡党之德齿,使将冠者行酒,其巾裹如唐人之草裹,但系其脚于巾者,酒行父兄起而告客曰:某之子弟仅于成人,敢有请。将冠者,再拜右席者。乃焚香,善祝解其系而伸之冠者,再拜谢而出。自是齿于成人冠服,遂同长者,故谓之巾裹亦古之冠礼也。今冠带尚谓之巾裹,其由是矣。此风废亦百年矣。
《谈苑》:李昭遘修撰,自河中移知晋州,云母夫人年八十矣,事姑二十年,唯梳发髻。姑亡始戴冠,今士大夫家子妇三日已冠,而与姑宴饮矣。
《朱子语类》:因言冠礼,或曰:邾隐公将冠,使孟懿子问于孔子,孔子对他一段好。曰:似这样事,孔子肚里有多,但今所载于方册上者,亦无几尔。
《熊氏经说》:士冠礼,将冠者,采衣紒紒即髻字采衣者,缁衣锦缘锦绅锦束发要,亦具庆者如此。
《十一经问对》:问礼始于冠昏者,何对曰:冠者,所以重成人之道;昏者,所以正夫妇之伦。
《御龙子集》:教规之五曰冠礼久废,吾为尔复之。吾不能使人,人遵吾,约束但童生考取入学,其未冠者,不得私自加冠。教官及司会司检者,督其父兄各冠其子弟,延宾三加略如古仪而增损之,本道别有成书嗣布遵行。
徐三重家,则一子弟未冠者,不以字行,不以第称古法也。今于子侄,以名诸弟,以行子弟,自称以名,其称父叔诸兄则各以本等名分加行第以别之。若字与号则识友相呼,不当在门内也。
一子弟少而名,及冠而字,所以责成人之道,行礼似不宜简其仪式,具在文公家礼。若女子名与字,今人类多,忽之至于俗节多为烦琐而礼经正款乃不复行,大可笑也。凡生女则名及笄而字皆为备礼,使知尊名重身之义以成妇德,顾不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