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九十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第二百九十一卷目录

 茶部汇考八
  考槃馀事〈茶品 虎丘 天池 阳羡 六安 龙井 天目 采茶 日晒茶 焙茶 藏茶 诸花茶 择水 养水 洗茶 候汤 注汤 择器 涤器 熁盏 择薪 择果 茶效 人品 茶具〉
  本草纲目〈茶叶 茶子〉
  遵生八笺〈论茶品 采茶 藏茶 煎茶四要 一择水 二洗茶 三候汤 四择品 试茶三要一涤器 二熁盏 三择果 茶效 总贮茶器七具 论泉水 石流 清寒 甘香 灵水 井水〉

食货典第二百九十一卷

茶部汇考八

《考槃馀事》《茶品》

《茶经》稍异,今烹制之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

《虎丘》

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寞山家,无由获购矣。

《天池》

青翠芳馨,瞰之赏心,嗅亦消渴,诚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尤当退舍。

《阳羡》

俗名罗𡵚,浙之长兴者佳。荆溪稍下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采收,方妙。

《六安》

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龙井》

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真者,天池不能及也。

《天目》

为天池龙井之次,亦佳品也。《地志》云:山中寒气早严,山僧至九月即不敢出。冬来多雪,三月后方通行,茶之萌芽较晚。

《采茶》

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更须天色晴明采之,方妙。若闽广岭南多瘴疠之气,必待日出,山霁雾障岚气收净,采之可也。谷雨日,晴明采者,能治痰嗽,疗百疾。

《日晒茶》

茶有宜以日晒者,青翠香洁,胜于火炒。

《焙茶》

茶采时,先自带锅灶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直,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乾,听用。山中焙茶,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枯焦者,及梗屑,以大盆埋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入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至燥极而止。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燥者,扇冷,方先入罂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罂上,每茶一斤,约用箬二两,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压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高阁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取出,约可受四五两,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之。连山中,共五焙,直至交新。色味如一,罂中用浅,更以燥箬叶贮满之,则久而不浥。
又法,以中坛盛茶十斤一瓶,每瓶烧稻草灰入于大桶,将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开瓶,取茶些少,仍复覆灰,再无蒸坏。次年,换灰。又法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

《诸花茶》

莲花茶,于日未出时,半含白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扎,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乾。再如前法,随意以别蕊制之,焙乾,收用,不胜香美。
橙茶,将橙皮切作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焙乾,入橙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厢,置茶于上,以净绵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烘乾,收用。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其香气全者,量其茶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则花香满颊,茶味不减。诸花仿此。已上俱平等细茶拌之可也。茗花入茶,本色香味尤嘉。茉莉花,以熟水半杯放冷,铺竹纸一层,上穿数孔,晚时,采初开茉莉花,缀于孔内上,用纸封,不令泄气。明晨,取花簪之水,香可点茶。

《择水》

天泉 秋水为上,梅水次之。秋水白而洌,梅水白而甘。甘则茶味稍夺,洌则茶味独全。故秋水较差胜之。春冬二水,春胜于冬,皆以和风甘雨,得天地之正施者为妙。惟夏月暴雨,不宜。或因风雷所致,实天之流怒也。
龙行之水,暴而霪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皆不可食。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幽人清况。
地泉 取乳泉漫流者,如梁溪之惠山泉,为最胜。取清寒者,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且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
取山脉逶迤者,山不停处,水必不停。若停,即无源者矣。旱必易涸,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
有瀑涌湍急者,勿食,食久令人有颈疾。如庐山水帘,洪州天台瀑布,诚山居之珠箔锦幕,以供耳目则可,入水品,则不宜矣。
有温泉下生硫黄,故然有同出一壑,半温半冷者,皆非食品。
有流远者,远则味薄,取深潭停蓄,其味乃复。
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志》曰:山居之民,多瘿肿,由于饮泉之不流者。
泉上有恶木,则叶滋根润,能损甘香。甚者,能酿毒液,尤宜去之。如南阳菊潭,损益可验。
江水 取去人远者。扬子南泠夹石渟渊,特入首品。长流 亦有通泉窦者,必须汲贮,候其澄澈,可食。井水 脉暗而性滞,味咸而色浊,有妨茗气。试煎茶一瓯,隔宿视之,则结浮腻一层。他水则无,此其明验矣。虽然汲多者,可食,终非佳品。或平地偶穿一井,适通泉穴,味甘而澹,大旱不涸,与山泉无异。非可以井水例观也。若海滨之井,必无佳泉,盖潮汐近地斥卤故也。
灵水 上天自降之泽,如上池、天酒、甜雪、香雨之类,世或希觏,人亦罕识,乃仙饮也。
丹泉 名山大川,仙翁修炼之处,水中有丹,其味异常,能延年却病,尤不易得。凡不净之器,甚不可汲。如新安黄山东峰下有朱砂泉,可点茗春,色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临沅廖氏家世寿,后掘井,人得丹砂数十粒。西湖葛洪井中有石瓮,淘出丹数枚,如芡实,啖之无味,弃之有施。渔翁者拾一粒,食之,寿一百六岁。

《养水》

取白石子入瓮中,能养其味,亦可澄水不淆。

《洗茶》

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

《候汤》

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以其去馀薪之烟杂秽之气,且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涌泉连珠,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三沸之法,非活火不成。如坡翁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声。尽之矣。若薪火方交,水生釜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嫩。若人过百息,水踰十沸,或以话阻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谓之老。老与嫩皆非也。

《注汤》

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则茶不匀粹,是谓缓注。一瓯之茗,不过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则茶少汤多,是谓急注。缓与急,皆非中汤。欲汤之中,臂任其责。

《择器》

凡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应,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所以策功建汤业者,金银为优。贫贱者不能具,则瓷石有足取焉。瓷瓶不夺茶气,幽人逸士,品色尤宜。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琢以为器,秀犹在焉。其汤不良,未之有也。然勿与誇珍衒豪,臭公子道。铜铁铅锡腥苦且涩,无油。瓦瓶渗水,而有土气。用以炼水饮之,逾时恶气缠口而不得去,亦不必与猥人俗辈言也。
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涤器》

茶瓯、茶盏、茶匙,生鉎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熁盏》

凡点茶,必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

《择薪》

凡木可以煮汤,不独炭也。惟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恶烟,非炭不可。若暴炭膏薪,浓烟蔽室,实为茶魔。或柴中之麸,火焚馀之虚炭,风乾之竹筱树梢,燃鼎附瓶,颇甚快意。然体性浮薄,无中和之气,亦非汤友。

《择果》

茶有真香,有真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夺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番桃、杨梅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若必曰所宜,核桃、榛子、杏仁、榄仁、菱米、栗子、鸡豆、银杏、新笋、莲肉之类,精制,或可用也。

《茶效》

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或有忌而不饮,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涤之,乃尽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蠹毒自去矣。然率用中下茶。

《人品》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司马温公与苏子瞻嗜茶墨,公云: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苏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唐武照博学,有著述才,性恶茶,因以诋之。其略曰: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收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
李德裕奢侈过求,在中书时不饮京城水,悉用惠山泉,时谓之水递清致可嘉,有损盛德。
传称陆鸿渐,阖门著书,诵诗击木,性甘茗荈,味辨淄渑,清风雅趣,脍炙古今。鬻茶者,至陶其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可谓尊崇之极矣。尝考《蛮瓯志》云:陆羽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燋烁不可食。羽怒,以铁索缚奴而投火中,残忍若此。其馀不足观也,已矣。

《茶具》

苦节君 湘竹风垆。
建城 藏茶箬笼。
湘筠焙 焙茶箱,盖其上,以收火气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所以养茶色香味也。云屯 泉缶。
乌府 盛炭篮。
水曹 涤器桶。
鸣泉 煮茶罐。
品司 编竹为簏,收贮各品叶茶。
沈垢 古茶洗。
分盈 水杓,即《茶经》水则,每两升用茶一两。
执权 准茶秤,每茶一两,用水二升。
合香 藏日支茶瓶,以贮司品者。
归洁 竹筅帚用以涤壶。漉尘 洗茶篮。
商象 古石鼎。
递火 铜火斗。
降红 铜火著,不用联索。
国风 湘竹扇。
注春 茶壶。
静沸 竹架即《茶经》支腹。
运锋 镵果刀。
啜香 茶瓯。
撩云 竹茶匙。
甘钝 木砧墩。
纳敬 湘竹茶橐。
易持 纳茶雕漆秘阁。
受污 拭抹布。
《本草纲目》《释名》
苏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一名荈。蜀人谓之苦茶。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李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茶即古荼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荼陵始转途音为宅如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
《神农食经》曰:茶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乾。苏恭曰:茗生山南泽中山谷。《尔雅》云:槚,苦茶。郭璞注云:树小,似卮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苏颂曰:今闽、浙、蜀、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谓之茶。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蕊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岸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舒者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于烂石之间,长四五十,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于枝颠采之。采得蒸焙封乾,有千类万状也。略而言之,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如犎牛,臆者廉沾然,出山者轮囷然,拂水者涵澹然,皆茶之精好者也。如竹箨,如霜荷,皆茶之瘠老者也。其别者,有石南芽,枸杞芽,枇杷叶,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笋之类,不可入之,馀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柹尤奇。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祛疾。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搆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馀,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陈承曰:近世蔡襄述闽茶极备,惟建州北苑数处产者,性味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腊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其他者,或为芽,或为末收贮。若微见火便硬,不可久收,色味俱败。惟鼎州一种芽,茶性味略类建茶。今汴中及河北京西等处,磨为末,亦冒蜡茶者是也。寇宗奭曰:苦荼,即今茶也。陆羽有《茶经》,丁谓有《北苑茶录》,毛文锡有《茶谱》,蔡宗颜有《茶对》,皆甚详。然古人谓茶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馀,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馀故也。雀舌、麦颗又在下品。前人未知尔。李时珍曰: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而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坎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采蒸揉焙修造,皆有法,详见《茶谱》。茶之税,始于唐德宗,盛于宋元。及于明朝,乃与西番互市易马。夫茶,一木尔,下为民生日用之资,上为朝廷赋税之助,其利博哉。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蜀之茶,则有东川之神泉兽目,硖州之碧涧明月,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缺〉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吴越之茶,则有湖州顾渚之紫笋,福州方山之生芽,洪州之白露,双井之白毛,庐山之云雾,常州之阳羡,池州之九华,丫山之阳坡,袁州之界桥,睦州之鸠坑,宣州之阳坑,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其他犹多而猥杂更甚。按陶隐居注苦茶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葜叶,皆益人,馀物并冷利。又巴东县有真茶,火作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储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
《叶》《气味》
苦,甘,微寒,无毒。
陈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
李廷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扺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李时珍曰: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主治》
《神农食经》曰: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
苏恭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陈藏器曰: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王好古曰: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
陈承曰: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
吴瑞曰: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李时珍曰:浓煎,吐风热痰涎。
《发明》
王好古曰: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證。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檗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汪颖曰:一人好烧鹅炙煿,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煿之毒也。杨士瀛曰: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李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沈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耳。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周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荼,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按唐补阙毋炅《荼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
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烧,烟熏之,晒乾,乳细,每服一字。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医方大成〉
热毒下痢,孟诜曰:赤白下痢,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直指: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 经验良方:用蜡茶二钱,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和服,须臾腹痛,大下即止。一少年用之,有效。 一方:蜡茶末以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各百丸。 一方:建茶合醋煎热服,即止大便下血,荣卫气虚,或受风邪,或食生冷,或啖炙煿,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使脾胃受伤,糟粕不聚,大便下,利清血,脐腹作痛,里急后重,及酒毒一切下血,并皆治之。用细茶半斤,碾末,用百药煎五个,烧存性,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服。〈普济方〉
产后秘塞,以葱涎调蜡茶末丸百丸,茶服,自通。不可用大黄利药,利者百无一生。〈郭稽中妇人方〉
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兵部手集〉
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孟诜食疗〉嗜茶成癖: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集简方〉
解诸中毒:芽茶、白矾等分,碾末,冷水调下。〈简便方〉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薰之。
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贴之,妙。〈经验方〉
脚桠湿烂:茶叶嚼烂傅之,有效。〈摄生方〉
蠼螋尿疮:初如糁粟,渐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浆炰,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并蜡茶,俱可,以生油调傅,药至痛乃止。〈胜金方〉
风痰颠疾:茶芽、卮子各一两,煎浓汁一碗,服。良久,探吐。〈摘元方〉
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调乾姜末一钱,服之,即安。〈圣济总录〉
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沙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胎,亦通,不可轻视。〈鲍氏方〉
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末茶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方〉
《茶子》《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李时珍曰:喘急欬嗽,去痰垢,捣仁,洗衣除油腻。
《附方》
上气喘急时,有欬嗽:茶子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圣惠方〉
喘嗽齁:不拘大人小儿,用糯米泔少许,磨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顷,涎出如线,不过二三次,绝根。屡验。〈经验良方〉
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大白蚁:以茶子为末,吹入鼻中,取效。〈杨拱医方摘要〉

《遵生八笺》《论茶品》

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邛州有火井思安,渠江有薄片,巴东有真香,福州有柏岩,洪州有白露,常之阳羡,婺之举岩,丫山之阳坡,龙安之骑火,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川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惜皆不可致耳。若近时虎丘山茶,亦可称奇,惜不多得。若天池茶,在谷雨前收细芽,炒得法者,青翠芳馨,嗅亦消渴。若真𡵚茶,其价甚重,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用自己令人采收,方妙。又如浙之六安,茶品亦精,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如杭之龙泓〈即龙井也〉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附近假充,犹之可也。至于北山西溪,俱充龙井,即杭人识龙井茶味者,亦少,以乱真多耳。意者,天开龙井,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不得其远者,当以天池龙井为最。外此天竺灵隐为龙井之次,临安于潜生于天目山者,与舒州同亦次品也。茶自浙以北皆较胜,惟闽广以南,不惟水不可轻饮,而茶亦宜慎。昔鸿渐未详岭南诸茶,乃云岭南茶味极佳。孰知岭南之地多瘴疠之气,染著草木,北人食之,多致成疾。故当慎之。要当采时,待其日出,山霁雾障山岚收净,采之可也。茶团茶片,皆出碾硙,大失真味。茶以日晒者佳,甚青翠香洁,更胜火炒多矣。

《采茶》

团黄有一旗一鎗之号,言一叶一芽也。凡早取为茶,晚取为荈。谷雨前后收者为佳,粗细皆可用。惟在采摘之时,天色晴明,炒焙适中,盛贮如法。

《藏茶》

茶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当如人体温。温则去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矣。
又云:以中坛盛茶,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座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复覆灰,再无蒸坏。次年换灰为之。
又云: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不蒸。原蒸自天而下,故宜倒放。
若上二种芽茶,除以清泉烹外,花香杂果,俱不容入。人有好以花拌茶者,此用平等细茶拌之,庶茶味不减,花香盈颊,终不脱俗。如橙茶,莲花茶,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乾。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乾收用,不胜香美。
木樨、茉莉、玟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拌。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花,一层茶,投间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诸花仿此。

《煎茶四要》《一择水》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古人择水最为切要。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瀑涌湍激勿食,食久令人有颈疾。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如蟹黄混浊咸苦者,皆勿用。若杭湖心水,吴山第一泉,郭璞井,虎跑泉,龙井,葛仙翁井,俱佳。

《二洗茶》

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

《三候汤》

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最忌柴叶烟熏煎茶。为此,《清异录》云:五贼六魔汤也。
凡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乳面聚。

《四择品》

凡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相应。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茶铫、茶瓶,磁砂为上,铜锡次之。磁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清异录》云:富贵汤,当以银铫煮汤,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
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喜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品,馀皆不及。

《试茶三要》《一涤器》

茶瓶、茶盏、茶匙,生鉎〈音星〉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二熁盏》

凡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

《三择果》

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牛乳、番桃、荔枝、圆眼、枇杷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若欲用之,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可用也。

《茶效》

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出《本草拾遗》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或有忌而不饮,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损,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蠹毒自已矣。然率用中茶。
茶具十六器,收贮于器局,供役苦节君者,故立名管之。盖欲归统于一,以其素有贞心雅操,而自能守之也。

商象 古石鼎也,用以煎茶。
归洁 竹筅帚也,用以涤壶。分盈 杓也,用以量水斤两。
递火 铜火斗也,用以搬火。
降红 铜火著也,用以簇火。
执权 准茶秤也,每杓水二斤,用茶一两。
团风 素竹扇也,用以发火。
漉尘 茶洗也,用以洗茶。
静沸 竹架,即《茶经》支腹也。
注春 磁瓦壶也,用以注茶。
运锋 劖果刀也,用以切果。
甘钝 木砧墩也。
啜香 磁瓦瓯也,用以啜茶。
撩云 竹茶匙也,用以取果。
纳敬 竹茶橐也,用以放盏。
受污 拭抹布也,用以洁瓯。

《总贮茶器七具》

苦节君 煮茶竹炉也,用以煎茶。更有行者收藏。建城 以箬为笼,封茶,以贮高阁。
云屯 磁瓶用以杓泉,以供煮也。
乌府 以竹为篮,用以盛炭,为煎茶之资。
水曹 即磁矼瓦缶,用以贮泉,以供火鼎。
器局 竹编为方箱,用以收茶具者。
外有品司 竹编圆橦提合,用以收贮各品茶叶,以待烹品者也。

《论泉水》

田子艺曰:山下出泉,为蒙稚也。物稚则天全,水稚则味全。故鸿渐曰:山水上。其曰乳泉、石池,慢流者,蒙之谓也。其曰瀑涌湍激者,则非蒙矣。宜戒人勿食。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万物,而《汉书》三神,山岳,其一也。
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馀杭徐隐翁,尝为余言,以凤凰山泉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泉。可见仙源之胜矣。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佳泉。
山不停处,水必不停。若停,即无源者矣。旱必易涸。

《石流》

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气以产万物,气宣则脉长,故曰山水上。《博物志》曰: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又曰:山泉者,引地气也。
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故《楚词》云:饮石泉兮荫松柏。皇甫曾送陆羽诗:幽期山寺远,野汲石泉清。梅尧臣碧霄峰茗诗:烹处石泉嘉。又云:小石冷泉留早味,诚可为赏鉴者矣。
泉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则渗潴之潦耳。虽清,勿食。
流远则味淡,须深潭停畜,以复其味,乃可食。
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志》曰: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由于饮泉之不流者。
泉涌出曰濆,在在所称。珍珠泉者,皆气盛而脉涌耳。切不可食,取以酿酒,或有力。
泉县出曰沃暴,溜曰瀑,皆不可食。而庐山水帘,洪州天台瀑布,皆入水品,与陆经背矣。故张曲江庐山瀑布诗:吾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物性有诡激,坤元曷纷矫。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则识者固不食也。然瀑布,实山居之珠箔锦幕也。以供耳目,谁曰不宜。

《清寒》

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寒,冽也,冻也,覆水之貌。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
石少土多,沙腻泥凝者,必不清寒。
蒙之象曰果行,井之象曰寒泉。不果则气滞而光,不澄寒则性燥,而味必啬。
冰,坚水也。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也。在地英明者,惟水而冰,则精而且冷,是固清寒之极也。谢康乐诗:凿冰煮朝飧。《拾遗记》: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
下有石硫黄者,发为温泉,在在有之。又有共出一壑,半温半冷者,亦在在有之。皆非食品。特新安黄山朱砂汤泉,可食。《图经》云: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汤泉,可点茗。春色微红,此则自然之丹液也。《拾遗记》:蓬莱山沸水,饮者千岁。此又仙饮。
有黄金处,水必清。有明珠处,水必媚。有子鲋处,水必腥腐。有蛟龙处,水必洞黑,美恶,不可不辨也。

《甘香》

甘,美也。香,芳也。《尚书》:稼穑作甘黍,甘为香。黍惟甘香,故能养人。泉惟甘香,故亦能养人。然甘易而香难,未有香而不甘者也。
味美者曰甘泉,气芳者曰香泉,所在间有之。泉上有恶水,则叶滋根润,皆能损其甘香。甚者能酿毒液,尤宜去之。
甜水,以甘称也。《拾遗记》:员峤山北,甜水绕之,味甜如蜜。《十洲记》:元洲元涧水,如蜜浆,饮之与天地相毕。又曰:生洲之水,味如饴酪。
水中有丹者,不唯其味异常,而能延年却疾,须名山大川诸仙翁修炼之所,有之。葛元少时为临沅令,此县廖氏家世寿,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西湖葛井,乃稚川炼丹所在。马家园后淘井,出石瓮,中有丹数枚。如芡实,啖之无味,弃之有施。渔翁者拾一粒食之,寿一百六岁。此丹水尤不易得,凡不净之器,切不可汲。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灵水》

灵,神也。天一生水而精明不淆,故上天自降之泽,实灵水也。古稀上池之水者,非欤。要之皆仙饮也。
大瓮收藏黄梅雨水、雪水,下放鹅子石十数块,经年不坏。用栗炭三四寸许,烧红,投淬水中,不生跳虫。

灵者,阳气胜而所散也。色浓为甘,露凝如脂,美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是也。
雪者,天地之积寒也。汜胜书雪为五谷之精。《拾遗记》:穆王东至大之谷,西王母来进嵰州甜雪,是灵雪也。陶谷取雪水烹团茶,而丁谓煎茶诗: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李虚己建茶呈学士诗:试将梁苑雪,煎动建溪春。是雪尤宜茶饮也。处士列诸末品,何耶。意者以其味之燥乎。若言太冷,则不然矣。
雨者,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和风顺雨,明云甘雨。《拾遗记》:香云遍润,则成香雨。皆灵雨也。固可食。若夫龙所行者,暴而霪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及檐溜者,皆不可食。潮汐近地,必无佳泉,盖斥卤诱之也。天下潮汐,惟武林最盛,故无佳泉。西湖山中则有之。
扬子,固江也,其南泠则夹石渟渊,特入首品。余尝试之,诚与山东无异。若吴淞江,则水之最下者也。亦复入品,甚不可解。

《井水》

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通也,物所通用者也。法也,节也,法制居人,令节饮食无穷竭也。其清出于阴,其通入于淆,其法节由于得己,脉暗而味滞。故鸿渐曰:井水下。其曰井取汲多者,盖汲多则气通而流活耳。终非佳品。养水取白石子入瓮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不淆。
高子曰:井水美者,天下知钟泠泉矣。然而焦山一泉,余曾味过数四,不减钟泠惠山之水,味淡而清,允为上品。吾杭之水,山泉以虎跑为最,老龙井、真珠寺二泉亦甘。北山葛仙翁井水,食之味厚。城中之水,以吴山第一泉首称。予品不及施公井、郭婆井二水清冽可茶。若湖南近二桥中水,清晨取之,烹茶妙甚,无伺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