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目录

 茶部汇考二
  宋二〈仁宗一则 天圣三则 景祐一则 宝元一则 康定一则 庆历二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嘉祐一则 神宗熙宁五则 元丰五则 哲宗元祐四则 绍圣二则 元符二则 徽宗崇宁五则 大观三则 政和四则 重和一则 钦宗靖康一则〉

食货典第二百八十五卷

茶部汇考二

宋二

仁宗   年,寇瑊言茶法数更之弊,帝然之。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寇瑊传》:仁宗即位,瑊知秦州。时有议茶法者,常访以利害,瑊曰:议者未知其要尔。河北入中兵食,皆仰给于商旅。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而边民困于馈运,茶法岂可以数更。帝然之。
天圣元年,较茶税岁入登耗定贴射法,及见钱法。
《宋史·仁宗本纪》:天圣元年三月辛卯,行淮南十三山场贴射茶法。 按《食货志》:乾兴以来,西北兵费不足,募商人入中刍粟如雍熙法给券,以茶偿之。后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犀齿,谓之三说;而塞下急于兵食,欲广储偫,不爱虚估,入中者以虚钱得实利,人竞趋焉。及其法既弊,则虚估日益高,茶日益贱,入实钱金帛日益寡。而入中者非尽行商,多其土人,既不知茶利厚薄,且急于售钱,得券则转鬻于茶商或京师交引铺,获利无几;茶商及交引铺或以券取茶,或收蓄贸易,以射厚利。由是虚估之利皆入豪商巨贾,券之滞积,虽二三年茶不足以偿而入中者以利薄不趋,边备日蹙,茶法大坏。初,景德中丁谓为三司使,尝计其得失,以谓边籴才及五十万,而东南三百六十馀万茶利尽归商贾。当时以为至论,厥后虽屡变法以救之,然不能亡敝。天圣元年,命三司使李咨等较茶、盐、矾税岁入登耗,更定其法。遂置计置司,以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鲁宗道总之。首考茶法利害,奏言:十三场茶岁课缗钱五十万,天禧五年才及缗钱二十三万,每券直钱十万,鬻之售钱五万五千,总为缗钱实十三万,除九万馀缗为本钱,岁才得息钱三万馀缗,而官吏廪给杂费不预,是则虚数多而实利寡,请罢三说,行贴射法。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并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舒州罗源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钱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辇茶入官,随商人所指予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害,故有贴射之名。若岁课贴射不尽,或无人贴射,则官市之如旧。园户过期而输不足者,计所负数如商人入息。旧输茶百斤,益以二十斤至三十五斤,谓之耗茶,亦皆罢之。其入钱以射六务茶者如旧制。先是,天禧中,诏京师入钱八万,给海州、荆南茶;入钱七万四千有奇,给真州、无为、蕲口、汉阳并十三场茶,皆直十万,所以饶裕商人;而海州、荆南茶善而易售,商人愿得之,故入钱之数厚于他州。其入钱者,听输金帛十之六。至是,既更为十三场法,又募入钱六务,而海州、荆南增为八万六千,真州、无为、蕲口、汉阳增为八万。商人入刍粟塞下者,随所在实估,度地里远近,量增其直。以钱一万为率,远者增至七百,近者三百,给券至京,一切以缗钱偿之,谓之见钱法;愿得金帛、若他州钱、或茶盐、香药之类者听。大率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敝。朝廷皆用其说。行之期年,豪商大贾不能为轻重,而论者谓边籴偿以见钱,恐京师府藏不足以继,争言其不便。会江、淮计置司言茶有滞积坏败者,请一切焚弃。朝廷疑变法之弊,下书责计置司,又遣官行视茶积。咨等因条上利害,且言:常遣官视陕西、河北,以镇戎军、定州为率,镇戎军入粟直二万八千,定州入粟直四万五千,给茶皆直十万。以蕲州市茶本钱视镇戎军粟直,反亡本钱三之一,得不偿失,敌在茶与边籴相须为用,故更今法。以新旧二法较之,乾兴元年用三说法,每券十万,茶售钱五万一千至六万二千,香药、象齿售钱四万一千有奇,东南缗钱售钱八万三千,而京师实入缗钱五十七万有奇,边储刍二百五万馀围,粟二百九十八万石。天圣元年用新法,至二年,茶及香药、东南缗钱每给直十万,茶入实钱七万四千有奇至八万,香药、象齿入钱七万二千有奇,东南缗钱入钱十万五百,而京师实入缗钱增一百四万有奇,边储刍增一千一百六十九万馀围,粟增二百一十三万馀石。旧以虚估给券者,至京师为出钱售之,或折为实钱给茶,贵贱从其市估。其先贱售于茶商者,券钱十万,使别输实钱五万,共给天禧五年茶直十五万,小商百万以下免输钱,每券十万,给茶直七万至七万五千;天禧茶尽,则给乾兴以后茶,仍增别输钱五万者为七万,并给耗如旧,俟旧券尽而止。如此又省合给茶及香药、象齿、东南缗钱总直缗钱一百七十一万。二府大臣亦言:所省及增收计为缗钱六百五十馀万。时边储有不足以给一岁者,至是,多者有四年,少者有二年之蓄,而东南茶亦无滞积之弊。其计直司请焚弃者,特累年坏败不可用者尔。推行新法,功绪已见。盖积年侵蠹之源一朝闭塞,商贾利于复故,欲有以动摇,而论者不察其实,助为游说。愿力行之,毋为流言所易。于是诏有司榜谕商贾以推行不变之意,赐典吏银绢有差,然论者犹不已。 按《李咨传》:时陜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咨等经度其事。咨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咨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咨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勾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咨坐不察夺职。
天圣三年,诏翰林学士孙奭等同究茶法利害,罢贴射又用三说法。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三年八月,诏翰林侍讲学士孙奭等同究利害,奭等言:十三场茶积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万馀斤,盖许商人贴射,则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恶不时,故人莫肯售。又园户输岁课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园户皆细民,贫弱力不能给,烦扰益甚。又奸人倚贴射为名,强市盗贩,侵夺官利,其弊不可不革。十月,遂罢贴射法,官复给本钱市茶。商人入钱以售茶者,奭等又欲优之,请凡入钱京师售海州、荆南茶者,损为七万七千,售真州等四务十三场茶者,又第损之,给茶皆直十万。自是,河北入中复用三说法,旧给东南缗钱者,以京师榷货务钱偿之。
天圣四年闰五月戊申,除舒州太湖等九茶场民逋钱十三万缗。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景祐三年,复罢三说法,仍复天圣元年之制。
《宋史·仁宗本纪》:景祐三年三月癸巳,复商贾以见钱算请官茶法。 按《食货志》:奭等议既用,益以李咨等变法为非。明年,摭计置司所上天圣二年比视增亏数差谬,诏令尝典议官张士逊等条析。夷简言:天圣初,环庆等路数奏刍粮不给,京师府藏常阙缗钱,吏兵月奉仅能取足。自变法以来,京师积钱多,边计不闻告乏,中间蕃部作乱,调发兵马,仰给有司,无不足之患。以此推之,颇有成效。三司比视数目差互不同,非执政所能亲自较计。然士逊等犹被罚,咨罢三司使。初,园户负岁课者如商人入息,后不能偿。至四年,太湖等九场凡逋息钱十三万缗,诏悉蠲之。然自奭等改制,而茶法寝坏。景祐中,三司吏孙居中等言:自天圣三年变法,而河北入中虚估之敝,复类乾兴以前,蠹耗县官,请复行见钱法。时咨已执政矣。三年,河北转运使杨偕亦陈三说法十二害,见钱法十二利,以谓止用三说所支一分缗钱,足以赡一岁边计。遂命咨与参知政事蔡齐等合议,且令诏商人访其利害。是岁三月,咨等请罢河北入中虚估,以实钱偿刍粟,实钱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师,旧必得交引铺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验,然后给钱,以是京师坐贾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为奸,乃悉罢之,命商持券径趣榷货务验实,立偿之钱。初,奭等虽增商人入钱之数,而犹以为利薄,故竞市虚估之券,以射厚利,而入钱者寡,县官日以侵削,京师少蓄藏。至是,咨等请视天圣三年入钱数第损一千有奇,入中增直亦视天圣元年数第加三百。诏皆可之。前已用虚估给券者,给茶如旧,仍给景祐二年已前茶。既而咨等又言:天圣四年,尝许陜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钱十万,所在给券,径趣东南受茶一十万一千。茶商获利,争欲售陜西券,故不复入钱京师,请禁止之。并言商人所不便者,其事甚悉,请为更约束,重私贩之禁,听商人输钱五分,馀为置籍召保,期半年悉偿,失期者倍其数。事皆施行。咨等复言:自奭等变法,岁损财利不可胜计,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较之,五年之间,河北入中虚费缗钱五百六十八万;今一旦复用旧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权贵,以动朝廷,请先期申谕。于是帝为下诏戒敕,而县官滥费自此少矣。 按《李咨传》:咨迁户部侍郎、知谏院事。是时榷茶法寖坏,乃诏咨、蔡齐等更议之。咨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于是复用咨所变法,语具《食货志》
宝元元年,命御史中丞张观与三司重议茶法,入钱京师以售十三场茶。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久之,上书者复言:自变法以来,岁辇京师金帛,易刍粟于河北,配扰居民,内虚府库,外困商旅,非便。宝元元年,命御史中丞张观等与三司议之。观等复请入钱京师以售真州等四务十三场茶,直十万者,又视景祐三年数损之,为钱六万七千,入中河北愿售茶者,又损一千。既而诏又第损二千,于是入钱京师止为钱六万五千,入中河北为钱六万四千而已。 按《张观传》:观上疏言:更茶盐之制,于理非便。不合旨。
康定元年,内地诸州复行三说法。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康定元年,叶清臣为三司使,是岁河北谷贱,因请内地诸州行三说法,募人入中,且以东南盐代京师实钱。诏籴止二百万石。庆历二年,又请募人入刍粟如康定元年法,数足而止,自是三说稍复用矣。
庆历三年,遣使许元昊岁赐茶数,令诸路条茶、盐利害。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夏四月癸卯,遣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使元昊,许封册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六月甲辰,诏诸路漕臣令所部官吏条茶、盐、矾及坑冶利害以闻。
庆历八年,行三说、四说之法,又行贴买之法。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八年,三司盐铁判官董沔亦请复三说法,三司以为然,因言:自见钱法行,京师钱入少出多,庆历七年,榷货务缗钱入百十九万,出二百七十六万。以此较之,恐无以赡给,请如沔议,以茶、盐、香药、缗钱四物如之。于是有四说之法。初,诏止行于并边诸州,而内地诸州有司盖未尝请,即以康定元年诏书从事。自是三说、四说二法并行于河北,不数年间,茶法复坏。刍粟之直,大约虚估居十之八,米斗七百,甚者千钱。券至京师,为南商所抑,茶每直十万,止售钱三千,富人乘时收蓄,转取厚利。三司患之,请行贴买之法,每券直十万,比市估三千,倍为六千,复入钱四万四千,贴为五万,给茶直十万。诏又损钱一万,然亦不足以平其直。久之,券比售钱三千者,才得二千,往往不售,北商无利。
皇祐二年,复改见钱法,一用景祐三年约束。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入中者寡,公私大弊。皇祐二年,知定州韩琦及河北转运司皆以为言,下三司议。三司奏:自改法至今,凡得谷二百二十八万馀石,刍五十六万馀围,而费缗钱一百九十五万有奇,茶、盐、香药又为缗钱一千二百九十五万有奇。茶、盐、香药,民用有限,榷货务岁课不过五百万缗,今散于民间者既多,所在积而不售,故券直亦从而贱。茶直十万,旧钱六万五千,今止二千;以至香一斤,旧售钱三千八百,今止五六百;公私两失其利。请复行见钱法,一用景祐三年约束。乃下诏曰:比食货法坏,刍粟价益倍,县官之费日长,商贾不行,豪富之家,乘时牟利,吏缘为奸。自今有议者,须究厥理,审可施用,若事已上而验问无状者,寘之重罚。是时虽改见钱法,而京师积钱少,恐不足以支入中之费,帝又出内藏库钱帛百万以赐三司。久之,入中者寖多,京师帑藏益乏,商人持券以俟,动弥岁月,至损其直以售于蓄贾之家。言利者请出内藏库钱稍增价售之,岁可得遗利五十万缗。既行,而谏官范镇谓内藏库、榷货务皆领县官,岂有榷货务故稽商人,而令内藏乘时射利。伤体坏法,莫斯为甚。诏即罢之,然自此并边虚估之弊复起。
至和三年,募商入钱京师,入中刍豆计直偿茶。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至和三年,河北提举籴便粮草薛向建议:并边十七州军,岁计粟百八十万石,为钱百六十万缗,豆六十五万石,刍三百七十万围,并边租赋岁可得粟、豆、刍五十万,其馀皆商人入中。请罢并边入粟,自京辇钱帛至河北,专以见钱和籴。时杨察为三司使,请用其说。因辇绢四十万匹当缗钱七十万,又蓄见钱及择上等茶场八,总为缗钱百五十万,储之京师。而募商人入钱并边,计其道里远近,优增其直,以是偿之,且省辇运之费,唯入中刍豆计直偿以茶如旧。行未数年,论者谓辇运科折,烦扰居民,且商人入钱者少,刍豆虚估益高,茶益贱。诏翰林学士韩绛等即三司经度。绛等言:自改法以来,边储有备,商旅颇通,未宜轻变。唯辇运之费,悉从官给,而本路旧输税绢者,毋得折为见钱,入中刍豆罢勿给茶,所在平其市估,至京偿以银、䌷、绢。自是茶法不复为边籴所须,而通商之议起矣。
嘉祐四年,诏弛茶禁行通商法。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四年二月己巳,罢榷茶。 按《食货志》:初,官既榷茶,民私蓄盗贩皆有禁,腊茶之禁又严于他茶,犯者其罪尤重,凡告捕私茶皆有赏。然约束愈密而冒禁愈繁,岁报刑辟,不可胜数。园户困于征取,官司并缘侵扰,因陷罪戾至破产逃匿者,岁比有之。又茶法屡变,岁课日削。至和中,岁市茶淮南才四百二十二万馀斤,江南三百七十五万馀斤,两浙二十三万馀斤,荆湖二百六万馀斤,惟福建天圣末增至五十万斤,诏特损五万,至是增至七十九万馀斤,岁售钱并本息计之,才百六十七万二千馀缗。官茶所在陈积,县官获利无几,论者皆谓宜弛禁便。先是,天圣中,有上书者言茶、盐课亏。帝谓执政曰:茶、盐,民所食,而强设法以禁之,致犯者众。顾经费尚广,未能弛禁尔。景祐中,叶清臣上疏曰:山泽有产,天资惠民。兵食不充,财臣兼利,草芽木叶,私不得专,对园置吏,随处立筦。一切官禁,人犯则刑,既夺其资,又加之罪,黥流日报,踰冒不悛。诚有厚利重货,能济国用,圣仁恤隐,矜赦非辜,犹将弛禁缓刑,为民除害。度支费用甚大,榷易所收甚薄,刳剥园户,资奉商人,使朝廷有聚敛之名,官曹滋虐滥之罚,虚张名数,刻蠹黎元。建国以来,法敝辄改,载详改法之由,非有为国之实,皆商吏协计,倒持利权,幸在更张,倍求其羡。富人豪族,坐以贾赢,薄贩下估,曰皆朘削,官私之际,俱非远策。臣窃尝校计茶利所入,以景祐元年为率,除本钱外,实收息钱五十九万馀缗,又天下所售食茶,并本息岁课亦秪及三十四万缗,而茶商见通行六十五州军,所收税钱已及五十七万缗。若令天下通商,秖收税钱,自及数倍,即榷务、山场及食茶之利,尽可笼取。又况不费度支之本,不置榷易之官,不兴辇运之劳,不滥徒黥之辟。臣意生民之弊,有时而穷,盛德之事,俟圣不惑。议者谓榷卖有定率,征税无彝准,通商之后,必亏岁计。臣按管氏盐铁法,计口受赋,茶为人用,与盐铁均,必令天下通行,以口定赋,民获善利,又去严刑,口数出钱,人不厌取。景祐元年,天下户千二十九万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一,三分其一为产茶州军,内外郭乡又居三分之一,丁赋三十,村乡丁赋二十,不产茶州军郭村乡如前计之,又第损十钱,岁计已及缗钱四十万。榷茶之利,凡止九十馀万缗,通商收税,且以三倍旧税为率,可得一百七十馀万缗,更加口赋之入,乃有二百一十馀万缗,或更于收税则例,微加增益,即所增至寡,所聚愈厚,比于官自榷易,驱民就刑,利病相须,炳然可察。时下三司议,皆以为不可行。至嘉祐中,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又皆上书请罢给茶本钱,纵园户贸易,而官收租钱与所在征算,归榷货务以偿边籴之费,可以疏利源而宽民力。嘉麟为《登平致颂书》十卷、《隆衍视成策》二卷上之,淮南转运副使沈立亦集《茶法利害》为十卷,陈通商之利。时富弼、韩琦、曾公亮执政,决意向之,力言于帝。三年九月,命韩绛、陈升之、吕景初即三司置局议之。十月,三司言:茶课缗钱岁当入二百二十四万八千,嘉祐二年才及一百二十八万,又募人入钱,皆有虚数,实为八十六万,而三十九万有奇是为本钱,才得子钱四十六万九千,而辇运糜耗丧失,与官吏、兵夫廪给杂费,又不与焉。至于园户输纳,侵扰日甚,小民趋利犯法,刑辟益繁,获利至少,为弊甚大。宜约至和以后一岁之数,以所得息钱均赋茶民,恣其买卖,所在收算,请遣官询察利害以闻。诏遣官分行六路,还言如三司使议便。四年二月,诏曰:古者山泽之利,与民共之,故民足于下,而君裕于上,国家无事,刑罚以清。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如闻比来为患益甚,民被诛求之困,日惟咨嗟,官受滥恶之入,岁以陈积,私藏盗贩,犯者实繁,严刑重诛,情所不忍,是于江湖之间幅员数千里,为陷阱以害吾民也。朕心恻然,念此久矣,间遣使者往就问之,而皆驩然愿弛其禁,岁入之课以时上官。一二近臣,条析其状,朕犹若慊然,又于岁输裁减其数,使得骁阜,以相为生,俾通商利。历世之敝,一旦以除,著为经常,弗复更制,损上益,以休吾民。尚虑喜于立异之人、缘而为奸之党,妄陈奏议,以惑官司,必寘明刑,无或有贷。初,所遣官既议弛禁,因以三司岁课均赋茶户,凡为缗钱六十八万有奇,使岁输县官。比输茶时,其出几倍,朝廷难之,为损其半,岁输缗钱三十三万八千有奇,谓之租钱,与诸路本钱悉储以待边籴。自是惟腊茶禁如旧,馀茶肆行天下矣。论者犹谓朝廷志于恤人,欲省刑罚,其意良善;然茶户困于输钱,而商贾利薄,贩鬻者少,州县征税日蹙,经费不充,学士刘敞、欧阳修颇论其事。敞疏大要以谓先时百姓之摘山者,受钱于官,而今也顾使之纳钱于官,受纳之间,利害百倍;先时百姓冒法贩茶者被罚耳,今悉均赋于民,赋不时入,刑亦及之,是良民代冒法者受罪;先时大商富贾为国懋迁,而州郡收其税,今大商富贾不行,则税额不登,且乏国用。修言新法之行,一利而有五害,大略与敞意同。时朝廷方排众论而行之,敞等虽言,不听也。
《文献通考》: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贾之贩茶者,官收征算。而尽罢禁榷,谓之通商。此嘉祐之法也。
神宗熙宁 年,蜀茶,始置提举司,收岁课。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嵋之白牙,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但所产甚微,非江、建比也。旧无榷禁,熙宁间,始置提举司,收岁课三十万;至元丰中,累增至百万。
熙宁五年,诏福建茶在京、东西、淮南、陕西、河东者仍禁榷。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熙宁五年,以福建茶陈积,乃诏福建茶在京、京东西、淮南、陕西、河东仍禁榷,馀路通商。
熙宁七年,始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治平中,岁入腊茶四十八万九千馀斤,散茶二十五万五千馀斤,茶户租钱三十二万九千八百五十五缗,又储本钱四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一缗,而内外总入茶税钱四十九万八千六百缗,推是可见茶法得失矣。自天圣以来,茶法屡易,嘉祐始行通商,虽议者或以为不便,而更法之意则主于优民。熙宁四年,神宗与大臣论昔茶法之弊,文彦博、吴充、王安石各论其故,然于茶法未有所变。及王韶建开湟之策,委以经略。七年,始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入蜀经画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而韶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乏茶与市。即诏趋杞据见茶计水陆运致,又以银十万两、帛二万五千、度僧牒五百付之,假常平及坊场馀钱,以著作佐郎蒲宗闵同领其事。初,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赋税一例折输,盖为钱三百,折输䌷绢皆一匹;若为钱十,则折输绵一两;为钱二,则折输草一围。役钱亦税其赋。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而税额总三十万。杞被命经度,又诏得调举官属,乃即属诸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而重禁榷之令。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价直,法既加急矣。
熙宁八年,岁买诸路商茶,以三百万为额,又收川峡路茶,卖于官场,严私交易之令。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茶之在诸路者,神宗、哲宗朝无大更革。熙宁八年,尝诏都提举市易司岁买商茶,以三百万斤为额。 又按《志》:八年,杞以疾去。先是,杞等岁增十万之息,既而运茶积滞,岁课不给,即建画于彭、汉二州岁买布各十万匹,以折脚费,实以布息助茶利,然茶亦未免积滞。都官郎中刘佐复议岁易解盐十万席,顾运回车船载入蜀,而禁商贩,盖恐布亦难敷也。诏既以佐代杞,未几,盐法复难行,遂罢佐。而宗闵乃议川峡路民茶息收什之三,尽卖于官场,更严私交易之令,稍重至徒刑,仍没缘身所有物,以待赏给。于是蜀茶尽榷,民始病焉。熙宁十年,诏茶息止收十之一,以李稷、蒲宗闵、董榷茶事。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十年,知彭州吕陶言:川峡四路所出茶,比东南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如解州有盐池,民间煎者乃是私盐,晋州有矾山,民间炼者乃是私矾,今川蜀茶园,皆百姓己物,与解盐、晋矾不同。又市易司笼制百货,岁出息钱不过十之二,然必以一年为率;今茶场司务重立法,尽榷民茶,随买随卖,取息十之三,或今日买十千之茶,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变转不休,比至岁终,岂止三分。因奏刘佐、李杞、蒲宗闵等苟希进用,必欲出息三分,致茶户被害。始诏息止收十之一,佐坐措置乖方罢,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而陶亦得罪。稷依李杞例兼三司判官,仍委权不限员举劾。侍御史周尹论蜀中榷茶为民害,罢为提点湖北刑狱。利州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诏付稷,稷方以茶利要功,言宗谔等所陈皆疏谬,罪当无赦。虽会赦,犹皆坐贬秩二等。于是稷建议卖茶官非材,许对易,如阙员,于前资待阙官差;茶场司事,州郡毋得越职听治。又以茶价增减或不一,裁立中价,定岁入课额,及设酬赏以待官吏,而三路三十六场大小使臣并不限员。重园户采造黄花秋叶茶之禁,犯者没官。蒲宗闵亦援稷比,许举劾官吏,以重其权,二人皆务浚利刻急。茶场监官买茶精良及满五千驮以及万驮,第赏有差,而所买粗恶伪滥者,计亏坐赃论。凡茶场州军知州、通判并兼提举,经略使所在,即委通判。又禁南入熙河、秦凤、泾原路,如私贩腊茶法。自熙宁十年冬推行茶法,元丰元年秋,凡一年,通课利及旧界息税七十六万七千六十馀缗。帝谓稷能推原法意,日就事功,宜速迁擢,以劝在位,遂落权发遣,以为都大提举茶场,而用永兴军等路提举常平范纯粹同提举。久之,用稷言徙司秦州,而录李杞前劳,以子珏试将作监主簿。蒲宗闵更请巴州等处产茶并用榷法。 按《吕陶传》:陶知彭州。李杞、蒲宗闵来榷茶,西州骚动。陶言:川蜀产茶,视东南十不及一,诸路既皆通商,两川独蒙禁榷。茶园本是税地,均出赋租,自来敷卖以供衣食,盖与解盐、晋矾不同。今立法太严,取息太重,遂使良民枉陷刑辟,非陛下仁民爱物之意也。宗闵怒,劾其沮败新法,责监怀安商税。或往吊之,陶曰: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
元丰五年,以陆师闵代李稷为茶场都大提举。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元丰五年,李稷死永乐城,诏以陆师闵代之。师闵言稷治茶五年,百费外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馀缗,诏赐田十顷。而师闵榷利,尤刻于前,建言:文、阶州接连,而茶法不同,阶为禁地,有博马、卖茶场,文独为通商地。乞文、龙二州并禁榷;仍许川路馀羡茶货入陜西变卖,于成都府置博卖都茶场。事皆施行。初,群牧判官郭茂恂言,卖荼买马,事实相须,诏茂恂同提举茶场。至是,师闵以买马司兼领茶场,茶法不能自立,诏罢买马司兼领;令茶场都大提举视转运使,同管干视转运判官,以重其任。贾种民更立荼法,师闵论奏茶场与他场务不同,诏并用旧条。初,李杞增诸州茶场,自熙宁七年至元丰八年,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陕西卖茶为场三百三十二,税息至稷加为五十万,及师闵为百万。 按《陆师闵传》:师闵以父任为官。熙宁末,李稷提举成都路茶场,辟干当公事;不三年,提举本路常平,遂居稷职。在蜀茶额三十万,稷既增而五之,师闵又衍为百万。稷死,师闵讼其前功,乞赐之土田。诏赐稷十顷,进师闵都大提举成都、永兴路榷茶,位视转运使。
元丰六年,郭茂恂请并茶场买马为一司,从之。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应产茶及市马之处,官属许自辟置,视其数之登耗,以诏赏罚。
旧制,于原、渭、德顺三郡市马。熙宁七年,初复熙、河,经略使王韶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嗜唯茶,而乏茶与之为市,请趣卖茶司买之。乃命三司干当公事李杞运蜀茶至熙、河,置卖马场六而原、渭、德顺更不买马,于是杞言:卖茶买马,一事也,乞同提举买马。杞遂兼马政,然分合不常。至元丰六年,群牧判官提举买马郭茂恂又言:茶司既不兼买马,遂立法以害马政,恐误国事,乞并茶场买马为一司。从之。

元丰七年,以福建转运副使王子京言,建州行榷茶法。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七年,王子京为福建转运副使,言建州腊茶,旧立榷法,自熙宁榷听通商,自此茶户售客人茶甚良,官中所得惟常茶,税钱极微,南方遗利,无过于此,乞仍旧行榷法。建州岁出茶不下三百万斤,南剑州亦不下二十馀万斤,欲尽买入官,度逐州军民户多少及约邻路民用之数计置,即官场卖,严立告赏禁。建州卖私末茶,借丰国监钱十万缗为本。并从之;所请均入诸路榷卖,委转运司官提举:福建王子京,两浙许懋,江东杜伟,江西朱彦博,广东高鏄,然子京盖未免抑配于民。时远方若桂州修仁诸县、夔州路达州有司皆议榷茶,言利者踵相蹑,然神宗闻鄂州失催茶税,辄蠲之。建州园户等以茶粗滥当剥纳,为钱三万六千馀缗,虑其不能偿,令准输茶。
元丰 年,诏延庆以茶市马,未几,罢之。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初,成都帅司蔡延庆言邛部川蛮主苴剋等愿卖马,即诏延庆以茶招来,后闻边计蛮情非便,即罢之。
元丰 年,都提举汴河刱修水磨法,禁茶户擅磨末茶。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元丰中,宋用臣都提举汴河堤岸,刱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户擅磨末茶者有禁,并许赴官请买。而茶铺入米豆杂物揉和者募人告,一两赏三千,及一斤十千,至五十千止。商贾贩茶应往府界及在京师,须令产茶山场州军给引,并赴京场中卖,犯者依私贩腊茶法。诸路末茶入府界者,复严为之禁。讫元丰末,岁获息不过二十万,商旅病焉。
《文献通考》:元丰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开封府界诸县,未始行于外路。及绍圣复置,其后遂于京西郑、滑州、颖昌州,河北澶州皆行之。
哲宗元祐元年,罢福建榷茶法,又罢李稷、陆师闵等茶法,仍旧通商。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哲宗嗣位,御史安惇首劾王子京买腊茶抑民,诏罢子京事任,令福建禁榷州军视其旧,馀并通商。桂州修仁等县禁榷及陕西碎卖芽茶皆罢。 又按《志》:元祐元年,侍御史刘挚奏疏曰:蜀茶之出,不过数十州,人赖以为生,茶司尽榷而市之。园户有茶一本,而官市之,额至数十斤。官所给钱,靡耗于公者,名色不一,给借保任,输入视验,皆牙侩主之,故费于牙侩者又不知几何。是官于园户名为平市,而实夺之。园户有逃而免者,有投死以免者,而其害犹及邻伍。欲伐茶则有禁,欲增植则加市,故其俗论谓地非生茶也,实生祸也。愿遣使者,考茶法之弊,以苏蜀民。右司谏苏辙继言:吕陶尝奏改茶法,止行长引,令民自贩,每缗长引钱百,诏从其请,民方有息肩之望。孙回、李稷入蜀商度,尽力掊取,息钱、长引并行,民间始不易矣。且盗贼赃及二贯,止徒一年,出赏五千,今民有以钱八百私买茶四十斤者,辄徒一年,赏三十千,立法苟以自便,不顾轻重之宜。盖造立茶法,皆倾险小人,不识事体。且备陈五害。吕陶亦条上利害,诏付黄廉体量;未至,挚又言陆师闵恣为不法,不宜仍任事。诏即罢之。先是,师闵提举榷茶,所行职务,他司皆不得预闻,事权震灼,为患深密。及黄廉就领茶事,乃请凡缘茶事有侵损戾法,或措置未当及有诉讼,依元丰令,听他司关送。十一月,蒲宗孟亦以附会李稷卖茶罢。明年,熙河、秦凤、泾原三路茶仍官为计置,永兴、鄜延、环庆许通商,凡以茶易谷者听仍旧,毋得踰转运司和籴价,其所博斛斗勿取息。 按《李稷传》:稷提举蜀部茶场。甫两岁,羡课七十六万缗,擢盐铁判官。诏推扬其功以劝在位。
《陆师闵传》:师闵进都大提举成都、永兴路榷茶,

位视转运使。又兼买马、监牧,事权震川,建请无不遂志,所行职事,他司莫预闻。茶祸既被于秦、蜀,又欲延荆、楚、两河,神宗不许。元祐初,用御史中丞刘挚言,遣黄廉入蜀访察。右司谏苏辙论其六害,谓:李稷引师闵共事,增额置场,以金银货拘民间物折博,贱取而贵出之,其害过于市易。自法始行,至今四变,利益深,民益困。立法之虐,未有甚于此者。廉奏至,如辙所陈。乃贬师闵主管东岳庙。
元祐 年,宽茶法,罢水磨。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元祐初,宽茶法,议者欲罢水磨。户部侍郎李定以失岁课,持不可废;侍御史刘挚、右谏司苏辙等相继论奏,遂罢。
元祐五年,立六路茶税租钱。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五年,立六路茶税租钱诸州通判转运司,月暨岁终,比较都数之法。元祐七年,以诸路茶隶提刑司税务,又诏成都等路茶以三百万缗为额。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七年,以茶隶提刑司,税务毋得更易为杂税收受。 又按《志》:七年,诏成都等路茶事司,以三百万缗为额本。
绍圣元年,复以陆师闵提举茶事,陕西复行禁榷。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绍圣元年,复以陆师闵都大提举成都等路茶事,而陕西复行禁榷。师闵乃奏龙州仍为禁茶地,凡茶法并用元丰旧条。师闵自复用,以讫哲宗之世,其掊克之迹,不若前日之著,故建明亦罕见焉。 按《陆师闵传》:师闵贬主管东岳庙。久之,起知蕲州。会复置常平官,李清臣在中书,即以师闵使河北。寻加直秘阁,复领秦、蜀茶事,于是一切如初。
绍圣四年,复榷茶法,增课议赏,又以茶税十年未检委官驱算。
《宋史·哲宗本纪》:四年二月己卯,复元丰榷茶法。按《食货志》:绍圣初,章惇等用事,首议复修水磨。乃诏即京、索、大源等河为之,以孙回提举,复命兼提举汴河堤岸。四年,场官钱景逢获息十六万馀缗,吕安中二十一万馀缗,以差议赏。 又按《志》:四年,户部言:商旅茶税五分,治平条立输送之限既宽,复虑课入无准,故定以限约,毋得更展。元祐中,辄展以季,课入漏失。且茶税岁计七十万缗,积十年未尝检察,请内外委官,期一年驱算以闻。诏听其议,展限令出一时,毋承用。
元符元年,户部请获私末茶给赏,如私腊茶获犯人法。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元符元年,户部上凡获私末茶并杂和者,即犯者未获,估价给赏,并如私腊茶获犯人法。杂和茶宜弃者,斤特给二十钱,至十缗止。
元符 年,程之邵请禁沿边鬻茶,专以蜀产易上乘,诏可。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先是,市马于边,有司倖赏,率以驽充数。绍圣中,都大茶马程之邵始精拣汰,仍以八月至四月为限,又以羡茶转入熙、秦市战骑,故马多而茶息厚,二法著为令。
元符末,程之邵召对,徽宗询以马政,之邵言:戎俗
食肉饮酪,故茶贵,而病于难得,愿禁沿边鬻茶,专以蜀产易上乘。诏可。未几,获马万匹。
徽宗崇宁元年,以蔡京言设诸路措置茶事官。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崇宁元年,右仆射蔡京言:祖宗立禁榷法,岁收净利凡三百二十馀万贯,而诸州商税七十五万贯有奇,食茶之算不在焉,其盛时几五百馀万缗。庆历之后,法制寖坏,私贩公行,遂罢禁榷,行通商之法。自后商旅所至,与官为市,四十馀年,利源寖失。谓宜荆湖、江、淮、两浙、福建七路所产茶,仍旧禁榷官买,勿复科民,即产茶州郡随所置场,申商人园户私易之禁,凡置场地园户租折税仍旧。产茶州军许其民赴场输息,量限斤数,给短引,于旁近郡县便鬻;馀悉听商人于榷货务入纳金银、缗钱或并边粮草,即本务给钞,取便算请于场,别给长引,从所指州军鬻之。商税自场给长引,沿道登时批发,至所指地,然后计税尽输,则在道无苛留。买茶本钱以度牒、末盐钞、诸色封桩、坊场常平剩钱通三百万缗为率,给诸路,诸路措置,各分命官。诏悉听焉。俄定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湖南于潭州,湖北于荆南,淮南于扬州,两浙于苏州,江东于江宁府,江西于洪州。其置场所在:蕲州即其州及蕲水县,寿州以霍山、开顺,光州以光山、固始,舒州即其州及罗源、太湖,黄州以麻城,庐州以舒城,常州以宜兴,湖州即其州及长兴、德清、安吉、武康,睦州即其州及青溪、分水、桐庐、遂安,婺州即其州及东阳、永康、浦江,处州即其州及遂昌、青田,苏、杭、越各即其州,而越之上虞、馀姚、诸暨、新昌、剡县皆置焉,衢、台各即其州,而温州以平阳。大法既定,其制置节目,不可毛举。 按《蔡京传》:京进左仆射。榷江、淮七路茶,官自为市。
崇宁二年,置诸路茶场,皆增修水磨,蠲建、剑二州商旅茶税。
《宋史·徽宗本纪》:二年二月丙子,置诸路茶场。 按《食货志》:初,元丰中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开封府界诸县,未始行于外路。及绍圣复置,其后遂于京西郑、滑、颍昌府,河北澶州皆行之,又将即济州山口营置。崇宁二年,提举京城茶场所奏:绍圣初,兴复水磨,岁收二十六万馀缗。四年,于长葛等处京、索、潩水河增修磨二百六十馀所,自辅郡榷法罢,遂失其利,请复举行。从之。寻诏商贩腊茶入京城者,本场尽买之,其翻引出外者,收堆垛钱。裁元丰制更立新额,岁买山场草茶以五百万斤为率。客茶至京者,许官场买十之三,即索价故高,验元引买价量增。 又按《志》:二年,尚书有言:建、剑二州茶额七十馀万斤,近岁增盛,而本钱多不继。诏更给度牒四百,仍给以诸色封桩。继诏商旅贩腊茶蠲其税,私贩者治元售之家,如元丰之制。腊茶旧法免税。
崇宁三年,罢官置场,令磨户承岁课。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三年,诏罢之。明年,改令磨户承岁课视酒户纳曲钱法。
崇宁四年,罢官置场,商旅给引,自买于园户。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四年,蔡京复议更革,遂罢官置场,商旅并即所在州县或京师给长短引,自买于园户。茶贮以笼篰,官为抽盘,循第叙输息讫,批引贩卖,茶事益密矣。〈按罢场一事,《志》既作三年,又作四年,至四年言
令磨户承课,又言给引自买,一篇中前后参差,总由宋时一切皆朝行夕改,纷纷不一,故史家亦难定其年月。今两存之

崇宁五年,复罢民户磨茶,官用水磨如元丰法。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五年,复罢民户磨茶,官用水磨仍依元丰法,应缘茶事并隶都提举汴河堤岸司。
大观元年,以茶息不等,令户各增钱。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大观元年,议提举茶事司须保验一路所产茶色高下、价直低昂,而请茶短引以地远近程以三等之期。复虑商旅影挟旧引,冒诈规利,官吏因得扰动,以御笔申饬之。又以诸路再定茶息,多寡或不等,令斤各增钱十。三年,计七路一岁之息一百二十五万一千九百馀缗,榷货务再岁一百十有八万五千馀缗。京专用是以舞智固权,自是岁以百万缗输京师所供私奉,掊息益厚,盗贩公行,民滋病矣。
大观三年,罢都提举茶事司,仍收腊茶税,又茶场司,拨隶京城所,一用旧法。
《宋史·徽宗本纪》:三年秋七月丙辰,诏罢都提举茶事司,在京令户部、在外令转运司主之。 按《食货志》:腊茶旧法免税,大观三年,措置茶事,始收焉。 又按《志》:大观元年,改以提举茶事司为名,寻命茶场、茶事通为一司。三年,复拨隶京城所,一用旧法。
大观四年,私贩勿治元售之家,如元符令。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云云。
政和二年,以茶事归尚书省,罢诸路水磨,大增损茶法。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政和元年,京城所请商旅贩茶起引定入京住卖者,即许借江入汴,如元丰旧制;其借江入汴却指他路住卖者禁,已请引者并令赴京。二年,以课入不登,商贾留滞,诏以其事归尚书省。于是尚书省言:水磨茶自元丰刱立,止行于近畿,昨乃分配诸路,以故至弊,欲止行于京城,仍通行客贩,馀路水磨并罢。从之。四年,收息四百万贯有奇,比旧三倍,遂刱月进。 又按《志》:二年,大增损茶法。凡请长引再行者,输钱百缗,即往陕西,加二十,茶以百二十斤;短引输缗钱二十,茶以二十五斤。私造引者如川钱引法。岁春茶出,集民户约三岁实直及今价上户部。茶笼篰并皆官制,听客买,定大小式,严封印之法。长短引辄窜改增减及新旧对带、缴纳申展、住卖转鬻科条悉具。初,客贩茶用旧引者,未严斤重之限,影带者众。于是又诏凡贩长引斤重及三千斤者,须更买新引对卖,不及三千斤者,即用新引以一斤带二斤鬻之,而合同场之法出矣。场置于产茶州军,而簿给于都茶场。凡不限斤重茶委官司秤制,毋得止凭批引为定,有赢数即没官,别定新引限程及重商旅规避秤制之禁,凡十八条,若避匿抄劄及擅卖,皆坐以徒。复虑茶法犹轻,课入不羡,定园户私卖及有引而所卖踰数,保内有犯不告,并如煎盐亭户法。短引及食茶关子辄出本路,坐以二千里流,赏钱百万。
政和三年,增损茶税为新法。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政和初,复增损为新法。三年,诏免输短引,许依长引于诸路住卖,后末骨茶每长引增五百斤,短引仿此;诸路监司、州郡公使食茶禁私买,听依商旅买引。
政和 年,更陕西茶法。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陕西旧通蜀茶,崇宁二年,始通东南茶。政和中,陕西没官茶令估卖,继以妨商旅,下令焚弃。俄令正茶没官者听兴贩,引外剩茶及私茶数以给告者。长引限以一年,短引限以半岁缴纳。久之,令已买引而未得于园户者,期七年,许民间同见缗流转,长引听即本路住卖,以二浙盐香司有言而止。其科条纤悉纷更,不可胜记,虑商旅疑豫,茶货不通,乃重扇摇之令。于时掊克之吏,争以赢羡为功,朝廷亦严立比较之法。州郡乐赏畏刑,惟恐负课,优假商人,陵轹州郡,盖莫有言者。独邠州通判张益谦奏:陕西非产茶地,奉行十年,未经立额,岁岁比较,第务增益,稍或亏少,程督如星。州县惧殿,多前路招诱豪商,增价以幸其来,故陕西茶价,斤有至五六缗者,或稍裁之,则批改文引,转之他郡。及配之铺户,安能尽售。均及税农,民实受害,徒令豪商坐享大利。言竟不行。然自茶法更张,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缗,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万五千一百馀斤。及方腊窃发,乃诏权罢比较。腊诛,有司议招集园户,借贷优恤,止于文具,奸臣仍用事,蠹国害民,又虑人言,扇摇之令复出矣。
政和六年,诏福建茶园如盐田,量土地产茶多寡,依等第均税。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云云。
重和元年,以客贩输税,扰民,蠲之。未几,复令输税如故,并重定福建末茶引。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重和元年,诏:客贩输税,检括抵保,吏因扰民,其蠲之。未几,复输税如旧。大抵茶、盐之法,主于蔡京,务巧掊利,变改法度,前后相踰,民听眩惑。初,令茶户投状籍于官,非在籍者,禁与商旅贸易,未几即罢。初,限计斤重,令买新引,茶有赢者,即及一千五百斤,须用新引贴贩,或止愿贩新茶带卖者听;未几,以带卖者多,又罢其令。 又按《志》:元年,以改给免税新引,重定福建末茶斤重,长引以六百斤为率。
钦宗靖康元年,诏川茶侵客茶地者,以多寡差定其罪。
《宋史·钦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