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第一百六十卷目录
漕运部汇考六
元二〈宪宗二则 世祖中统四则 至元二十三则 成宗元贞二则 大德十一则 武宗至大三则 仁宗皇庆二则 延祐七则〉
元二〈宪宗二则 世祖中统四则 至元二十三则 成宗元贞二则 大德十一则 武宗至大三则 仁宗皇庆二则 延祐七则〉
食货典第一百六十卷
漕运部汇考六
元二
宪宗元年夏六月,诏民粮远输者,许于近仓输之。按《元史·宪宗本纪》云云。
二年,令民入粟,转漕。
按《元史·宪宗本纪》不载。 按《世祖本纪》:岁壬子,帝请于宪宗,设官筑五仓于河上,令民入粟。秋七月癸丑,立从宜府于京兆,屯田凤翔,募民受盐入粟,转漕。
世祖中统元年,给官钱,雇橐驼运米。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冬十月戊午,车驾驻昔光之地,命给官钱,雇在京橐驼,运米万石,输行在所。中统二年,造船备漕运,敕两京运粮之处,又敕官转漕民租。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年秋七月辛巳,命西京宣抚司造船备西夏漕运。八月甲寅,敕西京运粮于沙井,北京运粮于鱼儿泊。九月丙子,敕今岁田租输沿河近仓,官为转漕,不可劳民。
中统三年八月己丑,郭守敬请开玉泉水,以通漕运。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按《郭守敬传》:三年,张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通州以南,于蔺榆河口径直开引,由蒙村跳梁务至杨村还河,以避浮鸡汹盘浅风浪远转之患,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
中统四年,命运米赴开平及潼川,立漕运河渠司。按《元史·世祖本纪》:四年五月癸未,诏北京运米五千石赴开平,其车牛之费并从官给。八月甲寅,命成都路运米万石饷潼川。九月乙酉,立漕运河渠司。
至元元年二月壬子,发北京都元帅阿海所领军疏双塔漕渠。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年春正月癸酉,敕徙奴怀、忒木带儿炮手人匠八百名赴中都,造船运粮。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三年十一月戊戌,濒御河立漕仓。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七年冬十月丁亥,转南京米十万石,给襄阳军。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年,爱先不花请筑堡,以阨粮运,敕运米给高丽及合荅军。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年春正月戊午,爱先不花请筑堡牛头山,以阨两淮粮运,不允。九月壬辰,敕东京路运米二万石以赈高丽。丁酉,敕河南宣慰司运米三十万石给淮西合荅军。
至元十三年,穿漕渠遣军转漕重庆。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三年春正月甲午,穿济州漕渠。八月己巳,穿武清蒙村漕渠。九月辛丑,遣泸州屯田军四千,转漕重庆。
至元十四年三月癸巳,以行都水监兼行漕运司事。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五年六月甲戌,罢漕运司,以其事隶行中书省。各路总管府。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六年,赋车牛运军粮,以民艰苦止之,给工匠牛运米供军。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六年五月癸酉,兀里养合带言:赋北京、西京车牛俱至,可运军粮。帝曰:民之艰苦汝等不问,但知役民。使今年尽取之,来岁禾稼何由得种。其止之。甲戌,给要束合所领工匠牛二千,就令运米二千石供军。
至元十七年,浚通州运粮河,又开胶河海运,命官运建康民岁输酿米至京师。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七年二月庚子,发侍卫军三千浚通州运粮河。秋七月丁卯,割建康民二万户种稻,岁输酿米三万石,官为运至京师。
按《莱州府志》:十七年,从莱人姚演言,命演自胶西陈村等处,开胶河海运。
至元十九年,设漕运司,命官专领漕运,造船从海道运粮入京。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九年冬十月丙申,设南北两漕运司。丁未,女直六十自请造船运粮赴鬼国赡军,从之。庚戌,命游显专领江浙行省漕运。 按《食货志》: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自丞相伯颜献海运之言,而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一岁多至三百万馀石,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岂非一代之良法欤。初,伯颜平江南时,尝命张瑄、朱清等,以宋库藏图籍,自崇明州从海道载入京师。而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以达于京。后又开济州泗河,自淮至新开河,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又开胶、莱河道通海,劳费不赀,卒无成效。至元十九年,伯颜追忆海道载宋图籍之事,以为海运可行,于是请于朝廷,命上海总管罗璧、朱清、张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运粮四万六千馀石,从海道至京师。然创行海洋,沿山求岙,风信失时,明年始至直沽。时朝廷未知其利,是年十二月立京畿、江淮都漕运司二,仍各置分司,以督纲运。每岁令江淮漕运司运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自中滦运至大都。 按《罗璧传》:璧至元五年,从元帅张弘范定广南,赐金符,升明威将军、管军总管,镇金山。居四年,海盗屏绝。徙镇上海,督造海舟六十艘,两月而毕。至元十二年,始运江南粮,而河运弗便。十九年,用丞相伯颜言,初通海道漕运,抵直沽以达京城,立运粮万户三,而以璧与朱清、张瑄为之。乃首部漕舟,由海洋抵杨村,不数十日入京师,赐金虎符,进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兼管海道运粮。二十四年,乃颜叛,璧复以漕舟至辽阳,浮海抵锦州小凌河,至广宁十寨,诸军赖以济,加昭勇大将军。二十五年,督漕至直沽仓,潞河决,水溢,几及仓,璧树栅,率所部畚土筑堤捍之。升昭毅大将军、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
按《辍耕录》:宋季年,群亡赖子相聚乘舟,抄掠海上。朱清、张瑄最为雄长,阴部曲曹伍之。当时,海滨沙民富家以为苦。崇明镇特甚。清尝佣杨氏,夜杀杨氏,盗妻子货财去。若捕急,辄引舟东行,三日夜得沙门岛,又东北过高句丽水口,见文登、夷维诸山,又北见燕山,与碣石,往来若风,与鬼影迹不可得。稍怠,则复来,亡虑十五六返,私念南北海道,此固径,且不逢浅角,识之。廷议兵方兴,请事招怀。奏可。清、瑄即日来,以吏部侍郎左迁七资最下一等授之,令部其徒属为防海义民,隶提刑节制水军。江南既内附二人者,从宰相入见,授金符千户。时方挽漕东南,供京师,运河隘浅,不容大舟,不能百里五十里,辄为堰潴水,又绝江淮愬泗水,吕梁、彭城古称险处,会通河未凿,东阿茌平道中车运三百里,转输艰而糜费重。二人者建言海漕事,试之,良便。〈至元十九年也〉上方注意向之。初年不过百万石,后乃至三百万石。二人者,父子致位宰相,弟侄甥婿皆大官,田园宅馆遍天下,库藏仓庾相望,巨艘大舶帆交,番夷中舆骑塞隘门巷,左右仆从,皆佩乌菟金符,为万户、千户,累爵积赀,意气自得。二人者,既满盈,父子同时夷戮殆尽,没赀产,县官党与,家破禁锢,大德六年冬也。
〈注〉杭、吴、明、越、扬、楚与幽、莱、解、密、辽俱岸大海,固舟航可通。相传胊山海门水中流积,堆于江沙,其长无际。浮海者,以竿料浅深,此浅生角,故曰料角,明不可度越云。
按《永平府志》:十九年四月壬寅,敕滦河造官车给粮费。五月庚辰,造船于滦州,发军民合九千人,令探马赤伯带领之,伐木于山,及取于寺观坟墓,官酬其直。仍命桑哥遣人督之。九月壬申,敕平滦、高丽、耽罗及扬、泉等州造大小船二十艘。
初造车以陆运,寻造船以备漕也。
至元二十年,立都漕运司,赏朱云龙漕运功,诏江淮运粮于阿八赤。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年八月丁未,济州新开河成,立都漕运司。九月丙寅,赏朱云龙漕运功,授七品总押,仍以币帛给之。冬十月癸卯,中书省臣言:阿八赤新开河二处,皆有仓,宜造小船分海运。从之。 按《食货志》:二十年,又用王积翁议,令阿八赤等广开新河。然新河候潮以入,船多损坏,民亦苦之。而忙兀䚟言海运之舟悉皆至焉。于是罢新开河,颇事海运,立万户府二,以朱清为中万户,张瑄为千户,忙兀䚟为万户府达鲁花赤。未几,又分新河军士水手及船,于扬州、平滦两处运粮,命三省造船二千艘于济州河运粮,犹未专于海道也。
按《山东通志》: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命兵部尚书奥鲁吃等,自任城委曲开穿河渠,导洸、汶、泗水北流,至须城安山入清济故渎,经东阿至利津河入海。后因海口沙壅,又从东阿陆转二百里,抵临凊下,漳御输京师。
按《登州府志》:二十年,诏江南运粮于阿八赤,新开神山河,及海道两道运之。
至元二十一年,浚扬州漕河,以开河役,军人运海道粮给运粮脚价钞。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一年二月辛巳,浚扬州漕河。己亥,罢阿八赤开河之役,以其军及水手各万人运海道粮。 按《食货志》:凡运粮,每石有脚价钞。至元二十一年,给中统钞八两五钱,其后递减至于六两五钱。
至元二十二年,增济州漕舟及役夫,军人漕江淮米贮高丽,备征日本。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二年二月乙巳,驻跸柳林。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海运十万石,胶、莱六十万石,而济之所运三十万石,水浅舟大,恒不能达,更以百石之舟,舟用四人,故夫数增多。塞浑河堤决,役夫四千人。丙辰,诏罢胶、莱所凿新河,以军万人载江淮米泛海由利津达于京师。戊辰,增济州漕运司军万二千人。夏四月丙午,以征日本船运粮江淮。十一月癸巳,敕漕江淮米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合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十万石,备征日本。
至元二十三年,免徵海道风浪覆舟粮,以张瑄、朱清为海道运粮万户。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三年十一月乙丑,中书省臣言:朱清等海道运粮,以四岁计之,总百一万石,斗斛耗折愿如数以偿,风浪覆舟请免其徵。从之。遂以昭勇大将军、沿海招讨使张瑄,明威将军、管军万户兼管海道运粮船朱清,并为海道运粮万户,仍佩虎符。按《太仓州志》:二十三年,免徵海道风浪覆舟粮。初,绍兴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短送,吏胥缘为虐。及海次主运,又不时受有折缺患。时王艮为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抗言运户有官直,何复累民。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又运船风败,当覈实,除数移文往返,且数岁艮取旧牍,即除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一百五十万缗,运户始免破家。
至元二十四年,命张文虎等运粮讨交趾,增置万户府,以维制海运船,敕省司督掌漕储,又赏海漕有劳及以漕舟济军者。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四年春正月辛卯,命海道运粮万户张文虎等运粮十七万石,分道以讨交趾。五月壬寅,用桑哥言,置上海、福州两万户府,以维制沙不丁、乌马儿等海运船。六月乙丑,敕辽阳省督运军储。十一月甲寅,命京畿、济宁两漕运司分掌漕事。十二月丁丑,以朱清、张瑄海漕有劳,遥授宣慰司。 按《食货志》: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增置万户府二,总为四府。是年遂罢东平河运粮。 按《安南国传》:二十四年正月,讨安南,诏海道运粮万户张文虎、费拱长、陶大明运粮十七万石,分道以进。置征交趾行尚书省,奥鲁赤平章政事,乌马儿、樊楫参知政事总之,并受镇南王节制。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四年,乃颜叛,罗璧以漕舟至辽阳,浮海抵锦州小凌河,至广宁十寨,诸军赖以济,乃加璧昭勇大将军。
至元二十五年,命迎张文虎等粮船,内外分置漕运司增葺诸仓,委官以督转输,又命诸路运米馈军及备边。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五年春正月,命乌马儿将水兵迎张文虎等粮船。二月丁巳,改济州漕运司为都漕运司,并领济之南北漕,京畿都漕运司惟治京畿。夏四月癸酉,增立直沽海运米仓。五月壬寅,运米十五万石诣懿州饷军及赈饥民。六月壬申,命诸王怯怜口及扈从臣,转米以馈将士之从皇孙者。秋七月甲申朔,复葺兴、灵二州仓,始命昔宝赤、合剌赤、贵由赤、左右卫士转米输之,委省官督运,以备赈给。丙戌,运大同、太原诸仓米至新城,为边地之储。冬十月庚午,海都犯边。桑哥请明年海道漕运江南米须及百万石。十二月乙卯,命上都募人运米万石赴和林,应昌府运米三万石给弘吉剌军。 按《食货志》: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其在外者于河西务置司,领接运海道粮事。
至元二十六年,罢胶莱海道运粮,浚河西务至通州漕渠,又开魏博渠通江淮运,赐名会通河,罢济州漕运使,以驼运大都米给皇子部曲。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六年春正月壬寅,海船万户府言:山东宣慰使乐实所运江南米,陆负至淮安,易闸者七,然后入海,岁止二十万石。若由江阴入江至直沽仓,民无陆负之苦,且米石省运估八贯有奇。乞罢胶莱海道运粮万户府,而以漕事责臣,当岁运三十万石。诏许之。五月庚辰,发武卫亲军千人浚河西务至通州漕渠。秋七月辛巳,开安山渠成,河渠官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郎中李处巽、员外郎马之贞言: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置提举司,职河渠事。九月丙戌,罢济州泗汶漕运使司。冬十月甲寅,以驼运大都米五百石有奇给皇子北安王等部曲。
按《登州府志》:二十六年,海运万户府乞罢胶莱海道运粮。
按《鱼台县志》:二十六年,用韩仲晖议,复自安民山开渠二百五十里,达御漳,始名会通河。县置谷亭孟阳泊等闸。
至元二十七年,罢改海道运粮万户府,运米伯要赈乏食。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七年夏四月癸未,罢海道运粮万户府。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五月庚午,伯要民乏食,命撒的迷失以车五百两运米千石赈之。
至元二十八年,运米给上都民,罢并诸运粮府司,造艘备滦河漕运,浚运粮埧河。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八年春正月癸卯,上都民仰食于官者众,诏佣民运米十万石致上都,官价石四十两,命留守木八剌沙总其事。辛酉,罢江淮漕运司,并于海船万户府,由海道漕运。十一月甲辰,罢海道运粮镇抚司。十二月辛卯,浚运粮埧河,筑堤防。按《续文献通考》:二十八年,又用朱清、张瑄之请,并四府为都漕运万户府二,止令清、瑄二人掌之。其属有千户、百户等官,分为各翼,以督岁运。清、瑄故海盗也。故备知海道曲折,舟行无患,而元亦信任之。举全台付之,两人黄金虎符,万户以下,出入其手。召募遍东南,而莫之问。以此获其利。
按《永平府志》:二十八年九月,姚演言:奉敕疏浚滦河,漕运上都,取沿河盖露囷工匠杂物,仍豫来岁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纤夫二万四千。省臣等集议,近岁荒歉凋弊,造舟调夫,并行必困。请先造十艘,量拨水手试之,果便,续增。制可。先以五十艘行之,仍选能人同事,将挽舟踰山而上,至开平,郭守敬视之不可,乃止。
至元二十九年,海运粮无耗折。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九年六月辛亥,中书省臣言:今岁江南海运粮至京师者一百五万石,至辽阳者十三万石,比往岁无耗折不足者。 按《食货志》:初,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扬州路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岙而行,抵淮安路盐城县,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路多浅沙,行月馀始抵成山。计共水程,自上海至杨村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至元一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险恶,复开生道。自刘家港开洋,至撑脚沙转沙觜,至三沙、洋子江,过匾担沙、大洪,又过万里长滩,放大洋至青水洋,又经黑水洋至成山,过刘岛,至芝罘、沙门二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口,其道差为径直。明年,千户殷明略又开新道,从刘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又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视前二道为最便云。然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间亦有船坏而弃其米者。至元二十三年始责偿于运官,人船俱溺者乃免。然视河漕之费,则其所得盖多矣。
按《通州志》:二十九年,通州造船毕,罢提举司。
至元三十年,运米给兀末鲁罕军及辽阳戍兵,赐新开漕河名曰通惠。
按《元史·世祖本纪》:三十年春正月戊辰,枢密院臣奏:兀浑察部兀末鲁罕军,每岁运米六千四百二十六石以给之。二月己丑,减河南、江浙海运米四十万石。丁酉,敕海运米十万石给辽阳戍兵。三月庚申,以平章政事范文虎董疏漕河之役。秋七月丁丑,赐新开漕河名曰通惠。 按《河渠志》: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闸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凡役军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隶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工,用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称是。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木,时人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其坝闸之名曰:广源闸;西城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至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 又按《志》:白河,在漷州东四里,北出通州潞县,南入于通州境,又东南至香河县界,又流入于武清县境,达于静海县界。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馀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一子母三小河水入榆河,泉脉微,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于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榆河,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馀万石,站车挽运艰缓,由是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运载甚便。都省淮焉。通惠河自通州城北,至乐岁西北,水陆共长五百步,计役八万六百五十工。 按《郭守敬传》: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踰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寻至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原,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置一闸,北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帝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埧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立新河运粮千户所,减海道岁运粮。
按《元史·成宗本纪》: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八月己丑,立新河运粮千户所。冬十月乙未,朱清、张瑄从海道岁运粮百万石,以京畿所储充足,诏止运三十万石。
成宗元贞元年,设提领及军夫巡护运河闸坝,增海运明年粮减海运脚价钞。
按《元史·成宗本纪》:元贞元年十二月甲子,减海运脚价钞一贯,计每石六贯五百文,著为令。 按《河渠志》:元年四月,中书省臣言:新开运河闸,宜用军一千五百,以守护兼巡防往来船内奸宄之人。从之。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赀,虽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夫,专一巡护,降印给俸。其西成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文明闸仍用旧名,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按《登州府志》:元年,增海运明年粮为六十万石。元贞二年,诏运粮漕运司官,仍旧三年为代,增海运明年粮。
按《元史·成宗本纪》:二年秋七月癸酉,诏运粮漕运司官,仍旧以三年为代。十一月辛未,增海运明年粮为六十万石。
大德年初,立海道运粮万户府于江浙。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张思明传》:思明,大德初,擢左司都事。初立海道运粮万户府于江浙,受除者惮涉险,不行,思明请升等以优之,因著为令。
大德元年,增海漕命运粮,给北地及河南。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六月己酉,令各部宿卫十上都、隆兴粮各万五千石于北地。九月己丑,增海漕为六十五万石。十一月丁丑,以河南行省经用不足,命江浙行省运米二十万石给之。
大德二年,中书省劄都水监修运粮河堤漕江西米备赈,复增海漕米数。
按《元史·成宗本纪》:二年五月壬辰,淮西诸郡饥,漕江西米二十万石以备赈贷。冬十月甲寅朔,增海漕米为七十万石。 按《河渠志》:二年五月,中书省劄付都水监:运粮河堤自杨村至河西务三十五处,用苇一万九千一百四十束,军夫二千六百四十九名,度三十日毕。于是本监分官率濠塞至杨村历视坏堤,督巡河夫修理,以霖雨水溢,故工役倍元料,自寺洵口北至蔡村、清口、孙家务、辛庄、河西务堤,就用元料苇草,修补卑薄,创筑月堤,颇有成功。其杨村两岸相对出水河口四处,苇草不敷,就令军夫采刈,至九月住役。杨村河上接通惠诸河,下通滹沱入江淮,使官民舟楫直达都邑,利国便民。奈杨村堤岸随修随圮,盖为用力不固,徒烦工役,其未修者,候来春水涸土乾,调军夫修治。
大德三年夏四月辛未,自通州至两淮漕河,置巡防捕盗司凡十九所。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四年,复淮东漕渠,鞫运粮稽迟者。
按《元史·成宗本纪》:四年春正月癸卯,复淮东漕渠。十一月壬寅朔,命省、台差官同昔宝赤鞫和林运粮稽迟未至者。
大德五年,增明年海运粮。
按《元史·成宗本纪》:五年冬十月丙辰朔,以畿内岁饥,增明年海运粮为百二十万石。
大德六年,令教习海运船,以防海寇,京畿漕运司请修理坝堤,以利发运。
按《元史·成宗本纪》:六年春正月庚戌,海道漕运船,令探马赤军与江南水手相参教习,以防海寇。 按《河渠志》:坝河,亦名阜通七坝。成宗大德六年三月,京畿漕运司言:岁漕米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许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馀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馀人,坝夫七百三十,占役俱尽,昼夜不息。今岁水涨,冲决坝堤六十馀处,虽已修毕,恐霖雨冲圮,走泄运水,以此点视河堤浅涩低薄去处,请加修理。自五月四日入役,六月十二日毕,深沟坝九处,计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工。王村坝二处,计七百十三工;郑村坝一处,计一千一百二十五工;西阳霸三处,计一千二百六十二工;郭村坝三处,计一千九百八十七工。千斯坝下一处,计一万工;总用工三万二百四十。
大德七年,修河、濠以通漕运,徵法忽鲁丁欠输军粮,减海运粮,诏大同等路运粮入和林,又免转输军饷劳役诸路税粮。
按《元史·成宗本纪》:七年六月乙巳,命甘肃行省修阿合潭、曲尤濠以通漕运。八月庚子,中书省臣言:法忽鲁丁输运和林军粮,其负欠计二十五万馀石,近监察御史亦言其侵匿官钱十三万馀锭。臣等议:遣官徵之,不足,则籍没其财产。从之。冬十月戊子,以浙江年谷不登,减海运粮四十万石。十一月甲寅,以顺元隶湖广省,并海道运粮万户府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丁巳,诏大同、静州、隆兴等路运粮五万石入和林。十二月丁未,以转输军饷劳,免思、播二州及潭、衡、辰、沅等路税粮一年,常、澧三分之一。
大德八年,以吴江、松江海运所由命浚治之,又增海漕米数。
按《元史·成宗本纪》:八年五月壬申,中书省臣言:吴江、松江实海口故道,潮水久淤,凡湮塞良田百有馀里,况海运亦由是而出,宜于租户役万五千人浚治,岁免租人十五石,仍设行都水监以董其程。从之。十一月壬申,增海漕米为百七十万石。
大德十年,浚诸处漕河,令湖广、江西输米充海运。按《元史·成宗本纪》:十年春正月丙午,浚吴松江等处漕河。庚戌,浚真、扬等州漕河,令盐商每引输钞二贯,以为佣工之费。
按《太仓州志》:十年,江浙岁饥数不登,令湖广、江西各输五十万石充海运。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以江浙岁俭,令湖广、江西输米,由海道达京师。
按《元史·武宗本纪》:十一年五月甲甲,皇帝即位于上都。十月丙辰,中书省奏:常岁海漕粮百四十五万石,今江浙岁俭,不能如数,请仍旧例,湖广、江西各输五十万石,并由海道达京师。从之。
武宗至大元年,以漕事属新立大同都指挥使,贮湖广米及江西、江浙海漕,以济山东饥。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元年五月甲申,立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以丞相赤因铁木儿为使,摘通惠河漕卒九百馀人隶之,漕事如故。冬十月癸卯,中书省臣请以湖广米十万石贮于扬州,江西、江浙海漕三十万石,内分五万石贮朱汪、利津二仓,以济山东饥民,从之。
至大三年,以马合谋但的领海道运粮都漕运万户府事,增福建、浙东运粮脚价钞。按《元史·武宗本纪》:三年冬十月壬申,江浙省臣言:曩者朱清、张瑄海漕米岁四五十万至百十万,时船多粮少,顾直均平。比岁赋敛横出,漕户困乏,逃亡者有之。今岁运三百万,漕舟不足,遣人于浙东、福建等处和顾,百姓骚动。本省左丞沙不丁,言其弟合八失及马合谋但的、澉浦杨家等皆有舟,且深知漕事,乞以为海道运粮都漕万户府官,各以己力输运官粮,万户、千户并如军官例承袭,宽恤漕户,增给顾直,庶有成效。尚书省以闻,请以马合谋但的为遥授右丞、海外诸蕃宣慰使、都元帅、领海道运粮都漕运万户府事,设千户所十,每所设达鲁花赤一、千户三、副千户二、百户四,制可。 按《食货志》:凡运粮,每石有脚价钞。至大三年,以福建、浙东船户至平江载粮者,道远费广,通增为至元钞一两六钱,香糯一两七钱。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以砖石修治运粮河闸,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又增运粮脚价钞免漕江浙粮,命江西、湖广补运。
按《元史·仁宗本纪》:四年三月庚寅,即皇帝位。十二月甲申,浙西水灾,免漕江浙粮四分之一,存留赈济;命江西、湖广补运,输京师。 按《河渠志》: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按《食货志》:四年,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时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率令海船从扬子江逆流而上。江水湍急,又多石矶,走沙涨浅,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以嘉兴、松江秋粮,并江淮、江浙财赋府岁办粮充运。海漕之利,盖至是博矣。 凡运粮,每石有脚价钞。四年,又增为二两,香糯二两八钱,稻谷一两四钱。
仁宗皇庆元年,增浙江海漕粮,省海道运粮万户,增副万户。
按《元史·仁宗本纪》:皇庆元年九月丁酉,增江浙海漕粮二十万石。十二月庚辰,省海道运粮万户一员,增副万户为四员。
皇庆二年十二月甲申,诏饬海道漕运万户府。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祐元年,复增运粮脚价钞。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食货志》:凡运粮,有脚价钞。延祐元年,斟酌远近,复增其价。福建船运糙粳米每石一十三两,温、台、庆元船运糙粳、香糯每石一十两五钱,绍兴、浙西船每石一十一两,白粳价同,稻谷每石八两,黑豆每石依糙白粮例给焉。
延祐二年春正月丙寅,发卒浚漷州漕河。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祐三年,调屯军,隶运粮万户府,以供转漕,改新旧运粮提举司。
按《元史·仁宗本纪》:三年二月丁丑,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隶临清运粮万户府,以供转漕,给钞二千锭。十一月乙卯,改旧运粮提举司为大都陆运提举司,新运粮提举司为京畿运粮提举司。
延祐四年,戒饬诸司沮挠海漕浚扬州运河。
按《元史·仁宗本纪》:四年九月壬辰,诏戒饬海漕,谕诸司毋得沮挠。十一月己卯,复浚扬州运河。 按《河渠志》:运河在扬州之北,宋时尝设军疏涤,世祖取宋之后,河渐壅塞。至元末年,江淮行省尝以为言,虽有旨浚治,有司奉行,未见实效。仁宗延祐四年十一月,两淮运司言:盐课甚重,运河浅涩无源,止仰天雨,请加修治。明年二月,中书移文河南省,选官洎运司有司官相视,会计工程费用。于是河南行省委都事张奉政及淮东道宣慰司官、运司官,会州县仓场官,遍历巡视,集议:河长二千三百五十里,有司差濒河有田之家,顾倩丁夫,开修一千八百六十九里;仓场盐司不妨办课,协济有司,开修四百八十二里。运司言:近岁课额增多,而船灶户日益贫苦,宜令有司通行修治,省减官钱。省臣奏准:诸色户内顾募丁夫万人,日支盐粮银二两,计用钞二万锭,于运司盐课及减駮船钱内支用。差官与都水监、河南行省、淮东宣慰司官专董其事,廉访司体察,枢密院遣官镇遏,乘农隙并工疏治。
延祐五年,海漕粮赈民饥,省成都岁漕张思明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
按《元史·仁宗本纪》:五年夏四月庚戌,辽阳饥,海漕粮十万石于义、锦州,以赈贫民。十一月壬戌,山后民饥,增海漕四十万石。十二月辛亥,省成都岁漕万二千石。 按《张思明传》:思明,延祐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挻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
延祐六年,运粮输上都、兴和赈饥,增海漕十万石,分都水监官巡视疏浚直沽以利漕储。
按《元史·仁宗本纪》:六年夏四月丙辰,命京师诸司官吏运粮输上都、兴和,赈济蒙古饥民。九月戊戌,增海漕十万石。 按《河渠志》:六年十月,省臣言: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翔涌。都水监职专水利,宜分官一员,以时巡视,遇有颓圮浅涩,随宜修筑,如工力不敷,有司差夫助役,怠事者究治。从之。延祐七年,英宗即位,运粮至直沽及札昆仓,又以海漕不给,命以江浙财赋府租益之。
按《元史·英宗本纪》: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夏四月戊辰,海运至直沽,调兵千人防戍。秋七月壬午,运和林粮于札昆仓,以便边军。十一月戊寅,以海漕不给,命江浙行省以财赋府租益之,还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