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一百十五卷目录
封建部汇考一
上古〈黄帝有熊氏一则 少昊金天氏一则 颛顼高阳氏一则 帝挚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后氏〈禹一则 少康一则 帝芬一则〉
商〈成汤一则 高宗武丁一则〉
周〈武王一则 成王一则 穆王一则 孝王一则 宣王二则 釐王一则 考王一则 威烈王一则〉
汉〈高祖七则 惠帝二则 高后二则 文帝五则 景帝七则〉
上古〈黄帝有熊氏一则 少昊金天氏一则 颛顼高阳氏一则 帝挚一则〉
陶唐氏〈帝尧一则〉
有虞氏〈帝舜一则〉
夏后氏〈禹一则 少康一则 帝芬一则〉
商〈成汤一则 高宗武丁一则〉
周〈武王一则 成王一则 穆王一则 孝王一则 宣王二则 釐王一则 考王一则 威烈王一则〉
汉〈高祖七则 惠帝二则 高后二则 文帝五则 景帝七则〉
铨衡典第一百十五卷
封建部汇考一
上古
黄帝有熊氏,分百里之国万区。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元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注〉《正义》曰:《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恩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亦云:安阳古江国也。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
按《刘恕外纪》: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命匠营国邑,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以和。
少昊金天氏,封颛顼于高阳。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路史》: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名曰颛顼。渊而有谋,疏以知远。年十五佐少昊,封于高阳。
〈注〉《开封图经》云: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郡。《国志》云:汴之高阳城,高阳氏之虚也。
颛顼高阳氏封高辛氏,夋于辛。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
按《通鉴前编》:帝喾高辛氏,姬姓,名夋祖。曰少昊父,曰桥极。生而神灵,年十五佐颛帝,受封于辛。
帝挚封放勋为唐侯。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帝王世纪》: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按《路史》:帝尧陶唐氏,姬姓,高辛氏第二子也。母陈丰氏,曰庆都震,十有四月而生于丹陵,曰尧。是曰放勋。年有十三佐挚,封植,受封于陶。明人察物,昭义崇仁,禁诈伪正,法度不废,穷民不敖亡告底德靡解,百姓和欣,于是改国于唐。
陶唐氏
帝尧封舜于有虞,伯禹于有夏,四岳于有吕,契于商,弃于邰。按《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元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
〈注〉郑元曰:商国在太华之阳。索隐曰尧封契于商,即《诗·商颂》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是也。 《正义》曰:《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卨所封也。
按《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法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
按《国语》:周灵王二十二年,太子晋曰:伯禹念前人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莫非嘉绩,克厌帝心,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按郑樵《通志·五帝纪》:帝尧欲巽位,访诸四岳。岳曰:有鳏民,曰虞。舜瞽瞍之子,父顽母嚚弟傲。舜以孝道谐其家,使不至于恶。尧曰:我其试哉。乃妻以二女封之,有虞而为诸侯。
按《通鉴前编》:帝尧八十有一,载封伯禹,于有夏,封四岳于有吕,封契于商,封弃于邰。
有虞氏
帝舜封弟象于有庳,子义均于商,尧子丹朱于丹渊,奚仲于薛。按《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封弟象为诸侯。
〈注〉孟子曰:封之有庳。《正义》曰:《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庳。
按《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
〈注〉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
按《郑樵·通志》:五帝纪舜践天子位,封丹朱于丹渊为诸侯,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谓之虞,宾示弗臣也。封弟象于有庳,象虽为诸侯,不得为政。天子使吏治其民,而纳其贡赋。
夏后氏
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丹朱于唐,商均于虞。按《史记·夏本纪》:禹即天子位。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注〉《索隐》曰:《地理志》云: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以为黥布是其后也。
或在许。
《正义》曰: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
按郑樵《通志·三王纪》:禹即天子位,封丹朱于唐,商均于虞,为诸侯。 又按《通志氏族略》:薛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一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
少康封庶子于于越,以奉禹祀。
按《史记·夏本纪》不载。 按《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注〉《正义》曰:《吴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还归太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馀。贺循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按《竹书纪年》云云。
商成汤封孤竹,等国,各有差。
按《史记·殷本纪》不载。 按《通鉴纲目》:商王成汤十有八祀。三月,商王践天子位,论诸侯功罪。立禹后与古圣贤有功者之后,封孤竹等国,各有差。
〈注〉《史记》曰:汤封夏之后,至周封于杞也。 索隐曰:孤竹君,殷汤三月丙寅所封。《地理志》在辽西令支。
《路史》曰:公刘商世诸侯。 《史记》曰:伯翳生子二
人:次曰若不,实费氏。其元孙曰费昌。当夏桀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世纪》曰:禹之时,执玉帛者万国。及夏之衰,有穷之乱,孔甲以后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
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为邓侯。
按《史记·殷本纪》不载。 按《姓考》: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为邓侯,后因氏。
周
武王大封同异姓诸侯于天下。按《书经》: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蔡传〉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
康诰
〈蔡传〉康叔,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诰命为卫侯。按《书序》,以《康诰》为成王之书,今详本篇叔于成王为叔,父成王不应,以弟称之说者,谓周公以成王命诰,故曰弟。然既谓之王,若曰则为成王之言。周公何遽自以弟称之也。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言,文王者非一而略,无一语以及武王,何耶。说者又谓,寡兄勖为称武王尤为非义,寡兄云者自谦之辞。寡德之称,苟语他人犹之可也。武王,康叔之兄。家人相语,周公安得以武王为寡兄,而告其弟乎。或又谓康叔在武王时尚幼,故不得封。然康叔,武王同母弟,武王分封之时,年已九十。安有九十之兄,同母弟尚幼不可封乎。且康叔文王之子,叔虞成
王之弟,周公东征,叔虞已封于唐。岂有康叔得封,反在叔虞之后,必无是理也。又按《汲冢周书·克殷篇》言:王即位于社南,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封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史记》亦言,卫康叔封布,兹与《汲书》大同小异。康叔在武王时,非幼亦明矣。〈大全〉或问孔氏《小序》以《康诰》为成王周公之书,而子以武王言之,何也。朱子曰:此五峰胡氏之说也。尝因而考之,其曰朕弟寡兄,皆为武王之自言,乃得事理之实。而其他證,亦多《小序》之言不足深信也。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蔡传〉王,武王也。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封康叔名,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林注〉周公,伤夏殷之二叔。世疏其亲,戚不能同心,以至灭亡。故广封兄弟,建为诸侯,以为周室之蕃翰屏蔽。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杜注〉十六国皆文王子也,管国在荥阳京县东北,雍国在河内山阳县西,毕国在长安县西北,酆国在始平鄠县东。〈林注〉文王于周为穆,穆生昭,故曰文之昭。
邘,晋,应,韩,武之穆也。
〈杜注〉四国皆武王子,应国在襄阳城父县西南,韩国在河东郡界河内野王县,西北有邘城。〈林注〉武王于周为昭,昭生穆,故曰武之穆。
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
〈杜注〉蒋在弋阳期思县,高平昌邑县西,有茅乡东郡燕县,西南有胙亭。
按《史记·周本纪》:武王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注〉《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
黄帝之后于祝。
《正义》曰:《左传》云:祝其,实夹谷。杜预云:夹谷即祝其也。服虔云:东海郡祝其县也。
帝尧之后于蓟。
《地理志》:燕国有蓟县。
帝舜之后于陈。
《正义》曰:《括地志》云:陈州宛丘县,即古陈国也。帝舜后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于陈,都宛丘之侧。
大禹之后于杞。
《正义》曰:《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周武王封禹后于杞,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括地志》云:兖州曲阜县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筑古鲁城也。
封召公奭于燕。
《正义》曰: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观其文稍似重也。《水经注》云:蓟则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括地志》云:燕山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立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燕名遂绝焉。今幽州蓟县,古燕国也。
封弟叔鲜于管。
《正义》曰:《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
弟叔度于蔡。
《正义》曰:《括地志》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县东十里有蔡冈,因名也。
馀各以次受封。 按《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按《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
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
或封于申,姓姜氏。《索隐》曰:《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出猎,遇于渭之阳,载与俱归,立为师。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至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按《鲁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
《索隐》曰: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其馀食小国者六人,樊、蒋、邢、茅、胙、祭也。
按《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
按《管蔡世家》: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兄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发立,是为武王。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
《索隐》曰:按《春秋·隐五年》:卫师入郕。杜预曰东平刚父县有郕乡。《后汉·地理志》:以为成本国。又《地理志》云:廪丘县南有成故城。应劭曰:武王封弟季载于成,是古之成邑,应仲远误云季载封耳。
封叔处于霍。
《索隐》曰:《春秋·闵元年》:晋灭霍。《地理志》云:河东彘县,霍太山在东北,是霍叔所封。
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按《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
《索隐》曰:杞,国名也,东楼公谥号也。宋忠曰:杞,今陈留雍丘县。故《地理志》云:雍丘县,故杞国,周武王封禹后为东楼公是也。盖周封杞而居雍丘,至春秋时杞已迁东国,故《左氏隐四年传》云:莒人伐杞,取牟娄。牟娄者,东邑也。僖十四年传云杞迁缘陵。地理志北海有营陵,淳于公之县。臣瓒云即春秋缘陵,淳于公所都之邑。又州,国名,杞后改国号曰州而称淳于公,故《春秋·桓五年经》云: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曹是也。然杞后代又称子者,以微小,故襄二十九年经称杞子来盟。传曰:书曰子,贱之也。
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 按《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按《史记》亦作康叔,为成王所封,与书
序说同,蔡传辨之甚明,今从蔡传,作武王事
〉
按《汉书·诸侯王表序》: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馀。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百之地。诗载其制曰:介人惟蕃,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注〉师古曰:以善人为之藩篱,谓封周公、康叔于鲁、卫;以大师为垣墙,谓封太公于齐也。大邦以为屏蔽,谓成国诸侯也;大宗以为桢干,谓王之同姓也。纯和其德则天下安宁,分建宗子则列城坚固。城不可使堕坏,宗不可使单独。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
按《华阳国志》: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
按《大纪》:武王克商,封庶叔高于毕,封季载于邥,封庶弟叔绣于滕,叔郑于毛。又封诸叔于郜、于雍、于原、于郇、于酆。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仲封于西,虢叔封于东,虢封少昊之裔,兹舆于莒,封祝融安期之裔挟于邾,封四岳姜姓文叔于许,封仲虺弟雍滑之后于薛。兄弟之君,十有五人。同姓者,四十馀人,班宗彝作分器。
按《郑樵·通志·三王纪》:武王已克商虚。己而问箕子,商所以亡。箕子不忍言,乃问以天道,箕子陈洪范。武王封之于朝鲜,而不臣。 又按《通志氏族略》:滕,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武王封之于滕。
按《文献通考》:武王克商,三分其地。自纣而北谓之𨚍,南谓之鄘,东谓之卫,初以处三监,三监既叛,讨平之乃封康叔于卫。而以𨚍鄘封同姓之国。其后,卫子孙稍并𨚍鄘二国。故𨚍鄘之诗皆言卫事。 桧妘姓高,辛火正祝融之后。武王封之为桧子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夷王厉王之时,桧公不务政事而好洁衣服,大夫去之。于是,桧之变风始作。幽王时为郑桓公所灭。 邾,曹姓,子爵。出自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武王克商,封其苗裔曹挟于邾,为附庸国。在鲁邹县,今济州城南,有邾娄城。 莒,嬴姓,子爵。国在城阳莒县,今密州。出自少昊之后,武王封舆期于莒。莒夷君无谥,而有号。 许,姜姓,男爵。出自尧四岳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以续太岳之嗣。在颍川许昌县,今许州。 虢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于弘农陕县东南之虢城,今凤翔府。 苏姓未详,子爵。周武王时苏忿生为司寇,封于温为畿内之国地。在河内温县。 滕姬姓,侯爵。文王子叔绣之后也。地在兖州龚丘,今徐州有故滕城。 小邾曹姓,子爵。出自邾挟之后,夷父颜有功于周,周封其子友于郳,为附庸地。在东海昌虑县东北郳城,今沂州。
随姬姓,侯爵。地在义阳随县,今随州。 郯嬴姓,子
爵。地在今淮阳,军有古郯城。 纪姜姓,侯爵。地在东筦剧县,今临胊县东寿光县西。 邢姬姓,侯爵。地在广平襄国县,隋改曰龙冈,今邢州。 芮姬姓,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 申姜姓,侯爵。其先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受封于申国。在南阳宛县,今信阳军。 鄫姒姓,子爵。夏后氏之后,地在琅琊鄫县,今襄邑县东南。 郕姬姓,伯爵。地在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 巴姬姓,子爵。地在巴郡江州县,今渝州江津。 江姓,爵未详。国在汝南安阳县,今信阳县之东南新息县之西。 黄嬴姓,爵未详。国在光州定城,有黄故城,又云登州黄县。 息姬姓,侯爵。国在汝南,今蔡州新息县。 邓曼姓,侯爵。国在河南新野,今颍川陵县。 梁嬴姓,伯爵。国在冯翊夏阳县,今同州。 滑姬姓,伯爵。国在河南缑氏县。 鄀元姓,爵未详。国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后迁于南郡鄀县。顿姬姓,子爵。国在汝阴,今陈州南顿县。 胡姬姓,子爵。国在汝阴县西北胡城,今颍川西。 沈姒姓,子爵。国在汝南平舆县,今蔡州汝阳县东。 麇嬴姓,子爵。国近楚在均州郧乡。 莱姓未详,子爵。国在东莱黄县。 唐姬姓,侯爵。属楚之小国,地在义阳安昌县东南,今随州唐城县。 舒偃姓,子爵。国在庐江舒县。舒鸠偃姓,子爵。舒之别封,庐江南有舒城。 舒庸,爵姓俱失,其国亦在庐江。 巢爵姓俱失,国在庐江六县东。 戴姓爵俱未详,国在陈留外黄县,今开封封丘县。 南燕姞姓,伯爵。国在东郡燕县,今滑州胙城。
宿风姓,男爵。国在东平无盐县,今郓州须城东。
州姜姓,公爵。国在济阴定陶县,今京南府。 谷嬴姓,伯爵。国在南阳筑乡县,今襄阳谷城。 荀姬姓,侯爵。国在绛州荀城,又云汉栒邑。 贾姬姓,伯爵。国在同州蒲城县。 遂姓爵俱未详。国在济北蛇丘县,今济州钜野。 贰轸郧绞州,爵姓俱未详。蓼偃姓皋陶之后,爵未详。贰轸绞地缺郧,国在江夏郧杜县东南。今秦州,州在南郡华容县东南,蓼在义阳棘县东南湖阳城,今寿州霍丘县。 罗熊,姓爵未详。国在南阳郡枝江县,今襄阳宜城。 谭姓未详,子爵。国在济南平陵县,今齐州历城。 弦子爵,姓未详。道柏姓爵俱未详,弦国在弋阳轶县,今光州仙居。北道国在汝南阳皮县,南道亳今蔡州,确山有故道城。柏国在汝阳西平县柏亭,今蔡州西平县。 权,姓爵俱未详。国在南郡当阳县,今荆门军。 须句风姓,子爵。国在东平昌县东北,今郓州舒城。 夔𦬒姓,子爵。国在建平秭归县,今归州。 庸,姓爵俱未详。国在上庸县,今房州庸县。 崇姓爵俱未详。国在雍州鄠县东。 萧,姓爵俱未详。宋附庸国地,今徐州萧县。 偪阳妘姓,子爵。国在彭城偪阳县,今沂州承县。 赖,姓未详。子爵。国在义阳随县,今蔡州褒信县。 鄅,郧姓,子爵。国在琅琊开阳县,今临沂县。 耿:姬姓,爵未详。国在平阳皮氏县,今河中府龙门县。 霍:姬姓,爵未详。国在平阳永安县,今晋州霍邑。 魏:姬姓,爵未详。国在河东北县,今陕州平陆有魏城。 焦:姬姓,爵未详。国在弘农陕县,今陕州有焦城。 滑:姬姓,伯爵。国在河南缑氏县,今拱州。 扬:姬姓,爵未详。国在河东,今晋州洪洞县。
周:姬姓,公爵。国在王畿内扶风雍县,唐改为天兴。
成王封周公于鲁,周公元子伯禽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 刘:姬姓,子爵。国在畿内河南缑氏县西北,今缑氏西城。旧有刘亭,刘子世为王卿士。单:姬姓,伯爵。国在畿内,单伯世为王卿士。 祭:姬
姓,伯爵。周公之后,国在畿内在陈留长垣县,郑州管城有祭城,世为王卿士。 凡:姬姓,伯爵。周公之后,国于畿内在汲郡共县,今卫州共城县。世为王卿士。毛:姬姓,伯爵。文王之后,封于毛地在畿内。成王时为卿士,与召公、芮伯、彤伯、毕公、卫侯同受顾命立康王。自此世为卿士。〈按小邾以下诸国无始封年月可考故附众建诸侯之后〉成王封微子于宋,蔡仲于蔡,季载于冉,叔虞于唐,熊绎于楚。
按《书经》:微子之命。
〈蔡传〉微国名子爵也,成王既杀武庚,封微子于宋以奉汤祀。
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呜呼。乃烈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官,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
按《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公恐诸侯畔,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庾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按《管蔡世家》:文王子冉季载最少。武王崩,成王封季载于冉。
〈注〉《索隐》曰:冉,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冉,或作𨚗。《国语》曰:冉季郑姬。贾逵曰文王子聃季之国也。
按《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于是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太师、少师劝微子去,遂行。〈时比干已死,而云少师者似误。〉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武王崩,成王少,管、蔡与武庚作乱。周公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按《晋世家》: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汾、河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按《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
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𦬒氏,居丹阳。
穆王十六年,封造父于赵。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穆王十六年,王命造父始封于赵。
按《郑樵·通志·氏族略》:赵嬴姓,与秦同祖。少皞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恶来之后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今晋州县。
孝王十三年,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秦本纪》:秦之先,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按《通鉴前编》:周孝王十有三年,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
宣王四年,封申伯于谢。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诗经·大雅》: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朱注〉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尹吉甫作诗以送之。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按《通鉴前编》:宣王四年,命召虎营谢邑以封申伯。宣王二十二年,封弟友于郑。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封弟友于郑。
釐王命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诗经·唐风》: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朱注〉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考王封弟揭于河南,封惠公之少子巩于洛阳。
按《史记·周本纪》:考王封其弟于河南。
〈注〉《正义》曰:《帝王世纪》云: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续周公之官,是为西周桓公。按:自敬王迁都成周,号东周也。桓公都王城,号西周桓公。
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索隐》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长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于巩,仍袭父号曰东周惠公。于是有东西二周也。按:世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东周惠公名班,居洛阳是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按《史记·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魏、赵为诸侯。
按《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
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事晋得封于魏。 按《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裔曰籍,事晋得封于赵。
按《韩世家》: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
晋,得封于韩。
按《通鉴纲目》:威烈王二十三年,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汉
高祖四年,立张耳为赵王,韩信为齐王,黥布为淮南王。按《汉书·高祖本纪》:汉四年十一月,汉立张耳为赵王。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怒,欲攻之。张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春二月,遣张耳操印,立韩信为齐王。秋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 按《韩信传》: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夸诈多变,反覆之国,南边楚,不为假王以填之,其势不定。今权轻,不足以安之,臣请自立为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而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伏后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王亦寤,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遣张良立信为齐王。 按《张耳传》:耳从项羽入关。项羽立诸侯,耳雅游,多为人所称。项羽素亦闻耳贤,乃分赵立耳为常山王。陈馀悉兵,袭耳。耳败走汉,汉王厚遇之。汉四年夏,立耳为赵王。 按《黥布传》:项籍引兵西入咸阳,布为前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尊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布击之。布使将追杀之郴。齐王田荣叛楚,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谯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布,又多其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彊,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扫淮南之众,日夜会战彭城下。今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阴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彊,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明约而杀义帝也。然而楚王特以战胜自彊。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楚兵不足罢也。使楚兵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彊,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乘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发兵而背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与大王杖剑而归汉王,汉王必裂地而分大王,又况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愿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叛楚与汉,未敢泄。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搆,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项王击之,故间行与随何俱归汉。至,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之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收兵至成皋。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
高祖五年,更立齐王韩信为楚王;立魏相国彭越为梁王;故衡山王吴苪为长沙王;故粤王亡诸为闽越王卢绾为燕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柰何。良对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于是汉王发使使韩信、彭越。至,皆引兵来。十一月,刘贾入楚地,围寿春。汉亦遣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以舒屠六,举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十二月,围羽垓下,羽兵大败。灌婴追斩羽东城。楚地悉定。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下令曰: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二月,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掳荼。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
按《吴芮传》:芮,秦时番阳令也,甚得江湖间民心,号
曰番君。天下之初叛秦也,黥布归芮,芮妻之,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沛公攻南阳,乃遇芮之将梅鋗,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相王,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项籍死,上以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 按《卢绾传》: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同日生,壮,相爱。高祖初起,绾以客从,入汉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赏赐食饮,群臣莫敢望。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项籍死,使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还,从击燕王臧荼,皆破平。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为群臣觖望。及掳臧荼,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绾,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上乃立绾为燕王。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高祖六年,立从兄贾为荆王,弟交为楚王,兄喜为代王,子肥为齐王,以太原郡为韩国,徙封韩王信。按《汉书·高祖本纪》:六年冬十月,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诏曰:天下既安,豪杰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尽图其功。身居军九年,或未习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怜之。其赦天下。田肯贺上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上曰:善。赐金五百斤。上还至雒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诏曰: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将军刘贾数有大功,及择宽惠修洁者,王齐、荆地。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都晋阳。 按《荆王贾传》:荆王刘贾,高祖从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时。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汉王败成皋,北度河,得张耳、韩信军,军修武,深沟高垒,使贾将二万人,骑数百,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已而楚兵击之,贾辄避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贾南度淮围寿春。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佐贾举九江,迎英布兵,皆会陔下,追项籍。汉王因使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尉死,以临江为南郡。贾既有功,而高祖子弱,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填天下,乃下诏曰:将军刘贾有功,及择子弟可以王者。群臣皆曰: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按《楚元王交传》:楚元王交,高祖同父少弟也。高祖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交与萧、曹等俱从高祖见景驹,遇项梁,共立楚怀王。因西攻南阳,入武关,与秦战于蓝田。至霸上,封交为文信君,从入蜀汉,还定三秦,诛项籍。即帝位,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而上从父兄刘贾数别将。汉六年,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先有功也。后封次兄仲为代王,长子肥为齐王。 按《齐悼惠王肥传》: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高祖六年立,食七十馀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
〈注〉孟康曰:此时流移,故使齐言者还齐也。师古曰:欲其国大,故多封之。
按《韩王信传》:韩王信,故韩襄王孽孙也。项梁立楚怀王,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韩无有后,故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地。项梁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徇韩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入武关。沛公为汉王,信从入汉中。汉王定三秦,乃许王信,先拜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项籍之封诸侯王皆就国,韩王成以不从无功,不遣之国,更封为穰侯,后又杀之。闻汉遣信略韩地,乃令故籍游吴时令郑昌为韩王距汉。汉二年,信略定韩地十馀城。汉王至河南,信急击韩王昌,昌降汉。汉乃立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汉王使信与周苛等守荥阳,楚拔之,信降楚。已得亡归汉,汉复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五年春,与信剖符,王颍川。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道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都晋阳。
高祖七年,立子如意为代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与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十二月,上还过赵,不礼赵王。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辛卯,立子如意为代王。
高祖九年,徙代王如意为赵王。按《汉书·高祖本纪》:九年十二月,行如雒阳。贯高等谋逆发觉,逮捕高等,并捕赵王敖下狱。诏敢有随王,罪三族。郎中田叔、孟舒等十人自髡钳为王家奴,从王就狱。王实不知其谋。春正月,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
高祖十一年,立子恒为代王,恢为梁王,友为淮阳王。故秦南海尉赵它为南粤王,子长为淮南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十年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自东,至邯郸。十一年冬,陈豨将侯敞将万馀人游行,王黄将骑千馀军曲逆,张春将卒万馀人度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上还雒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边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二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诏曰:择可以为梁王、淮阳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请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罢东郡,颇益梁;罢颍川郡,颇益淮阳。五月,诏曰: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它为南粤王。使陆贾即授玺绶。它稽首称臣。秋七月,淮南王布反。诏王、相国择可为淮南王者,群臣请立子长为王。
高祖十二年,立兄子濞为吴王,子建为燕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
按《汉书·高祖本纪》:十二年冬十月,诏曰: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长沙王臣等言: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已拜,上召谓濞曰:汝状有反相。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濞顿首曰:不敢。十二月,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阴谋。上使辟阳侯审食其迎绾,绾称疾。食其言绾反有端。春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绾。诏曰: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闻与陈豨有谋,吾以为亡有,故使人迎绾。绾称疾不来,谋反明矣。燕吏民非有罪也,赐其吏六百石以上爵各一级。与绾俱,去来归者,赦之,加爵亦一级。诏诸侯王议可立为燕王者,长沙王臣等请立子建为燕王。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惠帝元年,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按《汉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赵幽王友传》:赵幽王友,高帝十一年立为淮阳王。赵隐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赵。
惠帝三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
按《汉书·惠帝本纪》:三年夏五月,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
〈注〉应劭曰:摇,越王勾践之苗裔也,帅百越之兵助高祖,故封。东海,在吴郡东南滨海云。师古云:即今泉州是其地。
高后元年,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通四人为王,立惠帝后宫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
按《汉书·高后本纪》:太后临朝称制。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通四人为王。元年,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
〈注〉如淳曰:外戚恩泽侯表曰皆吕氏子也,以孝惠子侯。晋灼曰:汉注名长。韦昭曰:今陈留郡。
不疑为恒山王。
如淳曰:今常山也,因讳文帝讳改曰常。
按《外戚传》:高祖吕皇后立孝惠后宫子为帝,太后临朝称制。立周吕侯子台为吕王,台弟产为梁王,建城侯释之子禄为赵王,台子通为燕王。
高后七年,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张偃为鲁王,平昌侯太为济川王。
按《史记·高后本纪》:七年六月,宣平侯张敖卒,以子偃为鲁王。〈按《汉书·功臣表》作二年事,《文献通考》及《通鉴纲目》作元年事,今从《史记本纪》作七年事。〉按《汉书·高后本纪》:七年春正月,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按《文献通考》:高后称制,七年七月,立所名孝惠子平昌侯太为济川王。
按《通鉴钢目》:高后七年秋七月,封营陵侯泽为琅邪王,将军刘泽。高祖从祖昆弟,其妻吕媭女也,田生为说大谒者。张卿曰诸吕之王也,大臣未服。今营陵侯泽最长,王之诸吕王益固矣。张卿言之,乃割齐之琅邪郡,封泽为王。
文帝元年十二月,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
按《汉书·文帝本纪》云云。
文帝二年,立赵幽王子辟彊为河间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按《汉书·文帝本纪》:二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诏曰:前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太子遂为赵王。遂弟辟彊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乃遂立辟彊为河间王,章为城阳王,兴居为济北王。因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
文帝三年,徙代王武为淮阳王。
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诸侯王表》:梁孝王,武文帝子。二年二月乙卯,立为代王。三年,徙为淮阳王。
文帝十二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梁孝王武传》:武以孝文二年与太原王参、梁王揖同日立。武为代王,四年徙为淮阳王,十二年徙梁。
按《通鉴钢目》:十一年夏,梁王揖卒,徙淮阳王武为梁王。梁怀王薨,无子。贾谊上疏请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东郡以益梁,于是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按淮阳王武徙
封梁汉书诸侯王表作十年事纲目作十一年事今从本传作十二年事
〉
文帝十六年,立齐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厉王子三人,皆为王。
按《汉书·文帝本纪》云云。 按《通鉴纲目》:文帝十六年夏四月,分齐地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齐王则薨,无子,国除。上乃分齐地立悼惠王肥子将闾为齐王,志为济北王,贤为菑川王,雄渠为胶东王,卬为胶西王,辟光为济南王。分淮南地立厉王子三人为王,安为淮南王,勃为衡山王,赐为庐江王。
景帝二年二月,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馀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按《汉书·景帝本纪》云云。
景帝三年六月,立楚元王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按《史记·景帝本纪》云云。
按《汉书·鲁恭王馀传》:馀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 按《江都易王非传》:非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气,上书自请击吴。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吴已破,徙王江都,治故吴国。
景帝四年,立皇子彻为胶东王,徙衡山王,勃为济北王,庐江王,赐为衡山王。
按《史记·景帝本纪》:四年夏,立皇子彻为胶东王。按《通鉴纲目》:景帝四年冬十月,徙衡山王勃为济北王,庐江王赐为衡山王。初,七国反,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上以为贞信,徙王于济北以褒之。庐江王以边越,数通使徙王衡山。
景帝五年五月,徙广川王为赵王。〈名彭祖〉
按《史记·景帝本纪》云云。
中二年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按《史记·景帝本纪》云云。
中三年冬,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
按《史记·景帝本纪》云云。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按《史记·景帝本纪》云云。
〈按:秦置郡县而罢封建,汉兴,稍复周旧。至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毋得治国。天子为置吏,而藩封之制废矣。考汉之初,功臣侯者百四十馀人,大率有封土之名,而无建邦之实。其裂地而王者,功如韩彭,亲如吴楚,皆不旋踵而灭。今纪封建,由三代而下,断自汉止。凡后世之分封,而未尝建国者,同姓则见宗藩,异姓则见勋爵,兹部中概不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