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十卷目录
铨衡总部汇考十
明〈总一则 太祖洪武十一则 成祖永乐八则 宣宗宣德三则 英宗正统三则 代宗景泰三则 英宗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六则 孝宗弘治十一则 武宗正德七则 世宗嘉靖二十七则 穆宗隆庆五则 神宗万历十则〉
明〈总一则 太祖洪武十一则 成祖永乐八则 宣宗宣德三则 英宗正统三则 代宗景泰三则 英宗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六则 孝宗弘治十一则 武宗正德七则 世宗嘉靖二十七则 穆宗隆庆五则 神宗万历十则〉
铨衡典第十卷
铨衡总部汇考十
明
明定文武官铨选之制。按《明会典》:国初,设贤良、方正、聪明、正直、孝弟、力田、通经、孝廉等科,或从耆民,及税户人材,与科贡之士,并用,多出亲擢,其后始定铨选之法。每岁有大选,有急选,有远方选,有岁贡,就教选,间有拣选,有举人乞恩选,其授官则有署职、试职、实授、有截替、改降、并省、有徵召、考选、荐起、有带俸添注、遥授、事例甚详。凡调官有回避者,有裁革者,有降调者,有调繁调简者,其类不一,各剂量注拟。贴黄,每岁终稽勋司官吏以除过官员,用黄纸二开注脚色类奏,用宝送印绶监分贴内外黄,春秋二季司官赴内府,清黄续附转贴其解官者,开揭。凡外官有繁简互调,如才堪治繁见任偏僻,及堪治简见任繁剧地方,抚按官奏请酌量更调,或俱无可取,不堪更调者,起送赴部别用。凡南京大小衙门,升转丁忧事故等项,官员作缺,到部类咨吏部。凡南京各道御史有缺,吏部咨送试职理刑等官,到部转咨南京都察院,分拨各道。取到院日期,咨吏部。至试职理刑满日,本院考过,移交本部,咨送吏部,奏请实授。凡南京坐监监生,不愿出仕者,具告到部行,本监查勘无碍,照例拟授职名,填注衙门,给与散官,奏令冠带閒住。凡南京国子监呈送愿就教职监生到部,咨送吏部施行。保举之令,历朝各异。或令在京三四品以上官,或两京堂上五品以上官,或两京科道部属等官,或布按两司官,皆得杂举,或进士办事,或监生历事,或吏员两考,或岩穴隐逸,皆与举例。今惟抚按行部及部臣出差者,始得举其所属,而杂举之例,间以特诏奉行。又按《会典·武职官》:每岁六选,与文选同,官有流有世,世官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千户卫镇抚,实授试百户所镇抚,凡九等流官都督同知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各三等,正副留守二等,流官以世职升授,后以武举兼用云。凡领班漕运都指挥铨注,中都留守司、河南等都司带衔,仍于本卫支俸,照例请敕赴任所,领敕书直待交代换给,不必每次题请,其馀副参游守都指挥等官,俱不得铨注都司带衔支俸。凡五军都督府掌印官兵部具奏会官于现任,公侯伯内推举二员,缺佥书官于各府带俸,公侯伯都督及在京各营都指挥等官,在外正副总兵内推举二员,奏请简用其府军前卫。缺掌印官,亦于侯伯内推举。凡锦衣卫堂上缺掌印佥书官,本卫具奏下兵部照五府堂上官例,于本卫指挥使同知佥事等官内,每缺推举二员,奏请简用。凡各都司掌印佥书等官,缺本处,有相应官,听各镇巡官保举,兵部议拟奏请简用本处,无官具奏兵部查访中外相应官兼用,或遇事故犯罪被劾急缺者,兵部即行推用其都司掌印佥书官,并留守司正副留守,缺兵部于各守备内留守佥书,于指挥内查其贤能有守曾经抚,按荐举及访系才望出众者,奏请简用,后有贪滥不职,听巡按指实参奏,仍候兵部查访相同具题革任。
太祖洪武元年,令内外管属衙门从卑回避。
按《明会典》:凡内外官以亲属回避,洪武元年,令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近不拘对品〉又令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
洪武 年,定护卫等官从兵部选授。
按《明会典》:凡护卫仪司等官,洪武初,令王具本奏知从兵部选授。
洪武七年,令六部官毋得轻调。
按《明宝训》:洪武七年正月庚午,吏部奏主事员多欲改主事,王性任户部。太祖不许,曰:自古设官分职以理庶务,政有烦简,故官有多寡,当因时制宜,岂得尽拘一律乎。况初入仕者,政非素习,事何由治,职何由称哉。自今六部官,毋得轻调,如有年老者,就本部升用。
洪武十三年,命史部郡县荐举至京者,随材授职。按《明宝训》:洪武十三年十二月,吏部奏:天下郡县所举聪明正直、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才干之士,至京者,八百六十馀人。太祖命各授以官,因谕之,曰:人之才能少得全备,如宽厚慈祥者,使之长民,勤敏通达者,使之集事量能授官,庶有成绩,若使才不称职,位不达才,国家虽有褒德录贤之名,而无代天理物之实,非所以图治也。于是授官各有差。
洪武十四年,谕吏部、兵部,审用武臣子弟。
按《明宝训》:洪武十四年十一月甲辰,太祖召吏部兵部臣谕之,曰:三代学者,无所不习,故其成材,文武兼备,后世九流判立,士习始分。服逢掖者,或不娴于武略。被介冑者,或不通于经术。兼之者,其惟达材乎。三代而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夫木直者,可以中绳,曲者,可以中矩。人有学问,则亦何事不可为也。今武臣子弟,朕尝命之讲学,其间岂无聪明贤智,有志于学者,若概视为武人而用,则失之矣。卿等其审择用之。
洪武十八年,以会试下第举人,俱授学正教谕。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九年,革官员到任勘合,其行取官员及查理事务仍用之。
按《明会典》:洪武初,凡除授官员,皆给勘合到任。十九年,革勘合而行取官员及查理事务,仍用之。各布政司及南北直隶府州各编一字为号,惟顺天不用勘合,故无字号。浙江布政司寅字,江西布政司巳字,湖广布政司卯字,河南布政司申字,福建布政司亥字,山东布政司未字,山西布政司午字,陕西布政司戌字,四川布政司毕字,广东布政司辰字,广西布政司子字,云南布政司丑字,贵州布政司抚字,应天府酉字,凤阳府房字,庐州府奎字,淮安府箕字,扬州府心字,苏州府氐字,松江府尾字,常州府女字,镇江府危字,太平府斗字,徽州府亢字,宁国府牛字,池州府壁字,安庆府虚字,广德州室字,滁州角字,和州胃字,徐州昴字,永平府娄字,保定府觜字,大名府星字,真定府柳字,顺德府张字,河间府参字,广平府井字,延庆府翼字,保安州轸字。〈按二十八宿勘合,贵州编抚字,想避鬼字,今照原本〉洪武 年定进士选除法。
按《明会典》:凡进士选除,洪武间,定第一甲第一名除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除编修,其馀分送各衙门办事,内外以次兼除。
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作缺,类选及京官试职实授等法。
按《明会典》:凡官员作缺,洪武二十六年,定内外官员考满,侍亲致仕,丁忧残疾,极刑考功,司勋来付案呈本部立案,作缺类写,缺本赴内府铨注,如遇本科迁调改降,及内外衙门开到为事提问等项官员,本部立案作缺,仍连送选部,移付司勋,照勘明白,开附转续贴黄,考功附写行止,如事故不明,难以作缺者,本科自行照勘回报明白者,一体作缺,开附贴黄行止。
又令内外大小衙门缺官,逐日申部作缺,临选类
缺赴科填注铨选。凡类选官员,洪武二十六年定考功付到考满,官司勋付到起复官,及内外衙门,送到降用,裁减截替,别用官员,就凭来文附簿立案考满起复官,止凭来付案呈本部审实,相同比例无差,便誊录选,本引选裁减改降截替并为事释放罢閒起取,官员随令备供,历任脚色开写公私,过名赴堂题判,送司勋考功查对,贴黄纪录,明白类奏,照例选用,如有公过差错,就行引问,取招移付。考功纪录通问,如隐匿的决及赃私等项过名,及改换出身,有害于事者,具奏送问其应选官员人等,除僧道阴阳医士,就除原籍,馀俱各照例,避贯铨注,如无相应见缺,借除在京在外者,皆仍支合得俸给,通理月日。〈借除系国初旧例今不行〉凡京官试职实授,洪武二十六年定在京初入仕者,试职其实授试职官员,凡有升除,即与实授量才授职,比与前任品级降等者,亦实授外任官员,果有才德荐举升除在京者,亦实授。若因朝觐给由等项,到部遇有员缺,就便对品改除者,实授升除者试职,如遇特旨升降,及与实授者,不在此限。〈今惟监察御史中书舍人试职〉凡抄选,洪武二十六年,定内府除授官员,令主事抄写处所,到部呈堂,具本覆奏附选。京官就令赴任,行移在京各衙门。外官关领劄,付其布政司正佐官员,关领照会,俱定限到任。仍行取到任月日,候回报,立案,送司勋附黄,如遇特旨升改降除官员,皆要具本覆奏附,选一体行移,其在外官员赴任一千五百里之外者,移咨兵部应付脚力。〈后惟云南贵州许应付〉凡内外开设裁革并减一应衙门,洪武二十六年,定若系开设复设,衙门定拟衙门品级,合设官员数目,具奏附写官制,照例除官设吏,若系裁革减并衙门,具奏销除官制,见任官吏取回别用,俱咨礼部铸销印信,仍立案连送付司勋贴黄,缺科作缺司封行移设吏。行移勘合,洪武二十六年定吏部四子部,付到合行,各布政司直隶府州,事件通类具手本赴吏科关填勘合,仍附底簿开列前件,以凭回销。凡勘合封完随送兵部车驾司,转发不许亲领,恐滋奸弊。凡各省并直隶府州查回勘合对簿注销,付送各司发落。凡朝觐后查节年类行各省南直隶勘合未完事件,呈堂责比,仍攒造未完册,给来朝官吏,勒限完销,两京部院未完勘合,俱造册送部,一并查比。凡除授过官员,洪武二十六年,定开写年籍乡贯住址脚色贴黄,通类具奏,赴内府用宝附贴,如有升调改降官员,续附转贴。凡事故官员,洪武二十六年,定将选部考功来付并各衙门开到官员事故,明白下落缘由,通类具奏,开揭如无的,确下落行移该问,及原任衙门照勘明白,以凭施行,又定事故官员照依揭下贴黄于事故册内,类姓开写年籍、脚色、乡贯、住址、历任、俸月、过名,及事故下落缘由,以凭存照。凡在京及在外衙门官吏家属,干犯极刑者,洪武二十六年,定除缌麻疏远异姓亲属外,其小功以上亲,例合回避,务要开写为因何事,得何罪名,系何衙门,取问处决实迹,亲身赴京陈告,行移原籍,及任所并原,取问衙门照勘,取具官吏邻里结状,并宗支图本,及任所官吏,保结明白,方许去官离职,后令官吏有小功以上亲属,干犯极刑者,官于边远叙用,吏发边远衙门,永充吏役。凡户部官,洪武二十六年,奏准不得用浙江、江西苏松人。凡中书舍人于进士举人监生内选除,间有大臣子孙荫授,或令试职习字出身者,不在此例。凡阴阳医术,洪武二十六年,定行移太医院钦天监考试,如果堪用,照例具奏引选,不堪用者,将原举官吏依贡举非其人,律付考功纪录,本人放回。二十六年,以监生年三十以上,能文章者,授教谕等官,训导有缺,以举人及考中监生并通经儒生选用。凡知印,洪武二十六年,定五府六部知印,有缺具奏于识字人材内取用。凡荫叙品级,洪武二十六年,定职官子孙荫叙正一品,子正五品叙,从一品子从五品叙,正二品子正六品叙,从二品子从六品叙,正三品子正七品叙,从三品子从七品叙,正四品子正八品叙,从四品子从八品叙,正五品子正九品叙,从五品子从九品叙,正六品子于未入流品,子相应上等职事内叙,从六品子于未入流品中等职事内叙,正七品子于未入流品下等职事内叙。凡承荫,洪武二十六年,定荫官各具父祖历任缘由,去任身故岁月,并所授诰敕,彩画宗支,指实该承荫人姓名,年甲,本处,官司体勘房亲揭照籍册,别无诈冒,及无废疾过犯等事,上司审验相同,保结申覆,令亲赍文解赴部。又按《会典》:凡武官除授,洪武二十六年定武官,或有功升除,或调除别卫,或为事复职,若见缺官员,应合调补,遇有前项官员到部,须要审取从军脚色,委官赍赴内府比对贴黄,中间归附年月、征克地方、升转月日、卫所、流官世袭相同,然后具本明著缘由,连人引至御前陈奏,请旨转调除授,或奉特旨升迁,随将钦与职事花名卫所流官世袭,及升调缘由,就于御前升迁,仍照选簿内条写榜文,次日入奏将引选过官员看毕,抄榜给凭,定限到任,仍行该府转行所在卫所催任缴凭。按《名山藏·典谟记》: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命吏部,今后除官即与实授勿试职。
洪武二十七年,凡行人令于进士内除授。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八年,定仓官服满改用。
按《明会典》:二十八年,奏准内外仓官历过全俸,虽未周岁,所收粮数已满千石,遇父母丧守制俟服满,后照起复官员本等改用。
成祖永乐元年,严教职之选录用极刑官家属及定保举法。
按《明会典》:凡教职,永乐元年令举人授者,皆署职,其所教生员科贡及数者,方与实授。又令极刑家属官有才能,本部明白具奏,不拘例用。又令内外文职于臣民中,有沈滞下僚,隐居田里者,各举所知。永乐二年,定庶吉士考选之制。
按《明会典》:凡庶吉士考选,洪武间,分置近侍衙门,永乐二年令就文渊阁进学,后止送翰林院,命学士等官教习学业成者,除翰林官,后定以二甲,除编修三甲,除检讨兼除科道部属等官。
〈注〉先年,或间科一选,或连科皆选,或数科不选,或三科同选,其选取,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会吏部同选,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于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无定例。
永乐 年,定有功军职世袭流官之制。
按《明会典》:永乐初,定凡奉天征讨、守城征哨、拿人有功、钦升都督都指挥者,照洪武旧制,与流官见升指挥,除已定,流世者,仍旧未定者,俱与流官,其千百户镇抚仪卫正副典仗俱与世袭,若系致仕官,及因官下舍人除授,并义男女婿等项袭替者,俱与流官已行历功,与世袭者,仍前世袭,各卫所官旗军有全城归顺,江上朝见,并招船招人擒首奸恶逃叛等项,钦升官员,若系洪武年间原授职役,今升千百户卫所镇抚者,俱与世袭,升指挥者,与流官革除年间升授及德州等处选署,今升职者,亦与流官,其各都司卫所官有革除,年间除授,及德州等处选署,曾经管事者,与流官止终本身。
永乐十年,定武官升授试职之制。
按《明会典》:凡叙功升授,永乐十年,令总兵官在外遇官军有功,合与官者,先谕告使知,仍具姓名功迹奏闻除授。凡升授试职,永乐十年,令武官升试职未经实授者,须立功方许实授。
永乐十一年,令王府长史等官过犯者,勿选用。按《明会典》:凡王府长史等官,永乐十一年,令曾经过犯者,不许选用。
永乐 年,令内外缺官按季造册送部。
按《明会典》:凡内外文武衙门缺官,永乐间,令按季造册送部。
永乐十七年,令承差役满于宗人府及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内选用。
按《明会典》:凡知印,十七年,奏准宗人府五府六部都察院有缺,于役满承差内引奏选用,三年满日,考中宗人府五府从八品,用六部都察院正九品用,不中与不愿考者,俱杂职用,都司布政司知印从九品用。
凡承差在外都布按三司,役满到部拨各衙门办
事,三年满日除驿丞。〈国初承差考满于行人内用起复者于知印内用今不行〉永乐二十二年,仁宗即位,令吏部汰文官冗员,自今荐举至者,试而后用。
按《大政纪》: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太子即位,令吏部汰文官冗员,谕曰:古称官不必备,惟其人。今过冗矣,且贤否廉污混淆无别,则廉者之心或怠,君子小人并处,则小人之势常胜,且老病昏懦之人在位,徒糜廪禄,何裨政理,其在内诸司令堂上,正官在外,令巡按御史及按察司明公廉察,凡贤材者,留其贪刻庸鄙及老疾者,悉送吏部,罢之。自今吏部宜精选勿滥。十一月命吏部自今以荐举至者,宜试而用之。
宣宗宣德元年,定仓副使之选。
按《明会典》:宣德元年,奏准长安四门仓副使不系经收粮斛该本等搭选南京者,具奏入选。〈今亦收粮照常付选〉宣德三年,令选择通政司鸿胪寺等官,及定大选,传旨除授等法。
按《明会典》:凡通政司缺通政参议,鸿胪寺缺寺丞等官,宣德三年,令于相应官内选择,音吐洪亮便于言说者,请用近例,通政司左右参议有缺,吏部行各衙门科目出身官拣选,本部定拟具揭送司礼监,定日引赴弘政门公同司礼监官拣选。又按《会典》:凡大选,宣德三年,奏定武选条式一脚色,二状貌,三才行,四封赠,五袭荫,仍具有无残疾从亲管,及同僚同队并首领官,保勘以凭稽考。凡传旨除授,宣德三年,令凡内官传旨,除授不问职之大小,有敕无敕,皆须覆奏然后施行。
宣德七年,令录用犯罪人子孙。
按《明会典》:宣德七年,令犯罪典刑者,除谋反大逆外,若屡经赦宥,其子孙果有才行文学,听保举选用。
英宗正统元年,诏公侯伯自保子弟除教官,谕吏部选举御史县令。
按《明会典》:凡教习勋臣子弟,宣德以前公侯伯家置教书儒士一人,正统元年,诏公侯伯自保通经秀才各除教官一员。
按《大政纪》:正统元年十月,敕谕吏部选举御史县令敕曰:在外按察司缺官,已有推举之令,在内监察御史尚多缺人,今后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各举一员,除见任县令,不举外其馀尔吏部精加体访,必得廉洁公正明达事体详慎平恕,具名奏授,如授官之后,但犯贪淫暴刻及庸懦阘茸,并罪举者,凡亲民之官,县令最切,必得其人,庶民乃安。自今各处知县有缺,令在京各衙门四品官,及国子监翰林院堂上官,各部郎中员外郎,六科掌科,给事中,各道掌道御史,各举一员,尔吏部亦精加体访,必得廉洁公平宽厚爱民者,具奏除授,如授官之后,但犯贪淫暴刻及罢软不胜任者,并罪举者。
正统二年,敕方面郡守等缺,三品以上京官保举。按《大政纪》:正统二年十月,敕方面郡守有缺照,旧在京三品以上官保举,时有言方面及府州正官专用保举,即是恩出于下,欲如洪武永乐故事,皆令吏部选除,上命内阁议之。杨士奇等上疏言,宣德七年以前藩宪二司及府州正官多不得人,百姓受害,是以宣宗皇帝敕令大臣保举自兹,以往多得其人,间有一二匪才,盖缘举主审察不至,亦或实是徇私,所司不行纠举,以致如此。昔唐太宗力行仁义,命在京三品以上官举郡县守令,后来致天下斗米三钱之效,近年有等京官无人保举,造为谤语,专欲隳坏先帝良法,伏望圣断,依先皇帝敕旨行,但所举之人,后有犯赃,必须明正举主之罪,则人知敬畏,不敢滥举,官必得人矣,诏从其议。
正统十四年,令下僚有才能出众者,听风宪官及上司荐举擢用。
按《明会典》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令岁贡生员除授教职罢三品以上京官保举例。
按《明会典》:景泰元年,令岁贡生员愿就教职者,从翰林院考中除学正教谕训导。
按《大政纪》:景泰元年二月,吏部尚书王直奏罢三品以上京官,各举所知例,听吏部自擢从之,宣德初学士杨士奇以方面大职亦任吏部,自举未尽得人,乃令在京三品以上官,各举所知。当时以为美事,行之既久,公道者少,时人有拜官公朝受恩私室之讥,故奏罢之。
景泰三年,诏文官罢职无赃犯有才学者,听荐举录用。
按《明会典》:保举之令,景泰三年,诏文官罢职无赃犯而才学可用者,并听在京四品以上,在外抚按方面并府州县正官荐举听用。
景泰五年,令勋臣子弟教书者,考中六年授职。按《明会典》:凡教习勋臣子弟,宣德以前公侯伯家置教书儒士一人,景泰五年,令教书,三年考中者,给冠带,又三年授职。
英宗天顺八年,定庶吉士考选法。
按《明会典》:凡庶吉士考选,天顺八年,命于午门里东阁前内阁官会同吏礼二部出题考选。
宪宗成化元年,定选除训导,及进士等官,愿就教职者,听。
按《明会典》:成化元年,奏准岁贡,及纳马纳粟,四十五岁出身者,止除训导,后惟岁贡考除,馀不准。进士及内外见任官科目出身,愿就教职者听。
成化二年,定拣选之制。
按《明会典》:凡拣选,成化二年,题准每朝觐年后府佐州县正官员缺,将科贡监生挨次未及者,拣选除补,或远方知县多缺,将地方相应科贡监生选补。成化五年,令在部听选挨次未到监生,愿就远方者,除补云贵等处。
按《明会典》:凡选除边远地方,成化五年,奏准云、贵、广西三省及广东雷、廉、高、琼四府、四川马湖府、陕西山西行都司、辽东都司各所辖宁夏岷州二卫缺官,将在部听选挨次未到监生,愿就远方者,考选除补。成化十三年,准教职以副榜举人选用。
按《大政纪》:成化十三年十二月,御史胡璘奏天下教官乞多取副榜举人选用,下部议行之。璘奏近年以来,天下儒学教官率多岁贡监生,其言语文章不足以为人师范,乞今后会试多取副榜举人选用,庶教官得人,而人才可成事,下礼部覆奏师儒之职贤才所系,宜如璘言。
成化 年,定在内缺官报部在外缺官申报抚按。按《明会典》:凡官员作缺,成化间,定在内缺官,照旧移报本部,在外所司五日一申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抚,按两月一奏,以凭铨补。
成化二十三年,令监生仍填注衙门给与散官及保举有司员缺。
按《明会典》:凡告愿遥授,成化十一年,题准监生不愿出仕听选者,授从七品,依亲坐监者,正八品。有司职名,二十三年,令仍填注衙门给与散官。诏天下有司官员有才行超卓,许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及各抚按官保举。
孝宗弘治二年,定外官考满选用之制。
按《明会典》:凡外官考满,弘治二年,题准该升正七品并从八品官员本等员缺,照旧选用,如无本等员缺,有听选年久,七品告愿从七品,并从八品告愿正九品者,查有相应职事,挨次选用,仍支该升品俸。弘治 年,定选用军职之制。
按《明会典》:弘治间,定凡单本选过军职遇大选,仍通类具本附选。凡武选禁例,弘治间,定职官人等,不由铨选推举,朦胧奏请以图进用,及夤缘奔竞,乞恩传奉,沮坏选法者,职名问罪,降级调卫旗军舍馀问发边卫,俱带俸食粮差操。
弘治六年,更定庶吉士考选法令兵部推举锦衣卫镇抚官员。
按《明会典》:凡庶吉士考选,弘治六年,奏准每科一选,不拘地方,不限年岁,待进士分拨办事之后,行令有志学古者,各录其平日所作古文十五篇以上,限一月以里投送礼部,礼部阅试讫,编号分送翰林院,考订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吏部该司仍将各人试卷记号糊名,封送内阁,照例考选,每科取选不过二十人,留不过三五人。又按《会典》:凡锦衣卫镇抚司员缺,弘治六年,令从兵部推举相应卫镇抚铨补,如无,于各卫所见任千户内推选,具奏改授。弘治十年,令文华殿书办照纂修例授官。
按《明会典》:凡文华殿书办,例以善书监生儒士选补,食粮三年,司礼监题送吏部授职,弘治十年议照纂修例,监生授试中书舍人,儒士授序班,仍旧办事。弘治十一年,令各部都察院堂上官保举各属堪任方面知府者。
按《明会典》:弘治十一年,诏两京科道部属等衙门官堪任方面知府者,各部都察院堂上官,各举一二人。弘治十二年,令南京各衙门官缺,就于本衙门堂上官内推举一员署掌。
按《明会典》:凡南京六部等衙门堂上正佐官皆缺,洪武、永乐以来,委给事中郎中等官署掌印信,弘治十二年,奏准如吏户礼兵工五部及通政司缺,就于各衙门堂上官内推举一员,三法司缺,就于三法司堂上官内推举一员署掌,仍将推举过职名奏闻。弘治十三年,详定官员选调凭限等制。
按《明会典》:弘治十三年奏准,每年二八月除常选外拣选一次。凡入选禁例,弘治十三年,奏准,文职官吏监生知印承差人等,但系年老事故,或考察退任,并为事问革例,不入选者,若买求官吏,增减年岁,改洗文卷,隐匿过名,或诈作丁忧起复,以图选用,事发问罪于吏部,门首枷号一个,月未曾除授者,发原籍,已经除授者,发口外俱为民。凡官员赴任凭限,弘治十三年,奏准除领敕人员并京官升除外,其馀若延缓过半月之上,不辞朝,出城者,参提问罪,若已辞出城,复入城潜住者,改降别用,违凭限半年之上不到任者,虽有中途患帖,亦不准问罪还职。违一年之上者,不许到任,起送吏部,革职为民。凡京官以王亲外调,弘治十三年,奏准京官与王府结亲者,俱改调外任,若王府官不拘军民职,但与王同城居住者,俱改调。凡教习勋臣子弟,宣德以前公侯伯家置教书儒士一人,弘治十三年,奏革保举从吏部选除。
又按《会典》:凡注卫,弘治十三年,题准锦衣卫官原
系本卫千百户镇抚,积有军功,及皇亲子孙乞恩升至都指挥等官,俱注锦衣卫,若无卫所者,兵部临时奏请定夺,其馀原有卫所者,注原卫所,不许朦胧比例,乞恩改注。
弘治十五年,令给事中以博士行人兼选,又令照御史例选历练老成者除补。
按《明会典》:凡给事中御史旧皆类选,后给事中止于进士,内年三十以上者,考选奏补,其御史以进士举人教官等项选除,又后以行人博士进士中书及行取进士举人出身,知县推官吏部会同都察院考选,分送两京理刑,或试职满日,升除实授。弘治十五年,令给事中以博士行人兼选,又令给事中照监察御史例,选历练老成者除补。
弘治十六年,定各府州县医学官生及礼部儒士鸿胪寺通事办事等员除授例,令各抚按保举属官。按《明会典》:十六年,奏准各府州县医学官生提学官,按时考校进退,遇有太医院医士、医生及本处医官员缺,于内保送选用,其阴阳学官生考校除授并准此行。凡礼部铸印局儒士办印,三年满日,除授本局副使,如无缺,除府检校大使,有缺以副使升补。凡鸿胪寺通事办事三年考中食粮。〈礼部径行〉又三年考中题给冠带。〈礼部咨吏部〉又三年考中授序班仍旧办事。
凡四译馆译字生习学三年考中食粮。〈礼部径行〉又三
年考中题给冠带。〈礼部咨吏部〉又三年考中授序班仍旧办事。凡王府长史等官,弘治十六年,令于通经人员内除补,不许奏保。又令各处抚按及布按二司官察所属廉能干济者,明开堪任某官具奏升用。弘治十七年,令国子监助教等官,由举人出身,许考选御史,监生初除,不得授府同知。
按《明会典》:弘治十七年,令国子监助教等官,由举人出身,曾经荐举者,兼取考选御史。凡监生入选,分北监南监,正行杂行,每两月一次考试选用,或有急缺,不拘时月,弘治十七年,奏准监生初除不得授府同知。
弘治十八年,定举人出身教官取选科道等官,及武职御览揭帖之制。
按《明会典》:弘治十八年,令举人出身教官,历俸六年以上,有才行出众者,取选科道等官。又按《会典》:凡武职御览揭帖,弘治十八年,令兵部按季将两京五府各营,及亲军卫分堂上管事,并在外镇守分守守备方面官,开具姓名履历,揭帖进览。
武宗正德三年,令举用管操领班等项纳粟官。
按《明会典》:凡各处管操领班等项纳粟官,正德三年,令果有奇才异能,累立军功者,各该镇巡等官,奏举简用,不许夤缘滥举。
正德四年,令愿告远方监生,除补云、贵等处学官。按《明会典》:正德四年,题准云、贵并各边省军卫有司首领卫学及王府教授缺多,令愿告远方监生考选除补。
正德七年,令广西除方面知府外,许本省人选用。按《明会典》:凡选除本处地方,旧例监生吏员系广西人,除州县正官外,不拘本地,皆许选补,教官系云南人,许选本省,正德七年,奏准广西除方面知府外,其馀大小职事,许本省别府州县人员相兼选用。正德八年,诏内外保举堪任守令知府者。
按《明会典》:正德八年,令两京堂上官五品以上,及在外巡抚巡,按布按二司正官,各举贤能出众堪任守令者,具奏选用,又奏准在京在外堪任知府者,许两京文职三品以上,各举所知,后照所举旌劳连坐。正德九年奏准听选举人监生不愿仕者,给冠带职衔。
按《明会典》:正德九年,奏准依亲听选举人监生不愿出仕者,许径告本管官司,勘申布政司直隶府州,先给冠带,年终造册,并收原引缴部奏授应得职衔,给执照。
正德十四年,奏准侍卫除授法。
按《明会典》:凡大汉将军,正德十四年,奏准侍卫三年给冠带,又历五年授试百户,又历五年奏请实授。正德十六年,定太常寺钦天监太医院等官选补之制,又诏生员不许纳粟入监。
按《明会典》:凡太常寺官协律郎司乐以掌乐教师执事,乐舞生选补天地山川坛,并各陵祠祭署奉祀,祀丞以乐舞生选补,神乐观提点知观于奉祀,祀丞内选补,俱从礼部选定,送部奏,除其曾经问罪者,不许。正德十六年,定奉祀员缺,以本署或附近署内祀丞推补,祀丞缺,以乐舞生选补。凡钦天监官不由常选监正监副有缺,于本监官内,五官正五官灵台郎缺,于属官内,保章正以下缺,于天文生内,俱从礼部选定,送部奏补。凡太医院官不由常选院使院判御医多奉旨,升用御医,有缺,听礼部于本院吏目内选补,吏目有缺,于医士内考补,俱咨吏部题授各王府良医,俱于医士内选用。诏生员纳粟入监大坏选法,今后再不许奏闻。
世宗嘉靖元年,定官吏选授之制。
按《明会典》:嘉靖元年,令吏员冠带不愿仕者,照依资格授职,閒住在原籍者,赴各司府告勘给授类册令缴部。凡武英仁智殿书办,旧例于御用监食粮办事,十年给冠带,又五年授序班,仍旧办事,嘉靖元年议准由礼部儒士选补者,三年给冠带,又三年授序班,由白衣办事者,六年给冠带,又三年授序班。奏准纳粟纳马等项监生,照弘治元年例,临选考试分三等,上中二等,与科贡一体选用,下者,填注衙门职衔冠带閒住。凡告愿降选,嘉靖元年,令吏员上粮等项,正从八品告愿从九品司府仓大使杂职,告愿长官司吏目者,听。又按《会典》:凡大选,嘉靖元年,议准一日附对选簿不尽者,听明日补续,又明日奏请用宝。又议准仪卫副,非由军功者,毋轻授指挥职衔。凡武举中式官生,嘉靖元年,题准升署职二级,第一名若系百户以上官,照例加升,百户以下定授副千户职衔,以示崇异,其第二名以下,总旗授署副千户小旗署,百户舍馀军民署所镇抚,系在京卫指挥佥事以上,发京营推补,号头千总,及委各卫军政掌印佥书管屯存恤等项,或发蓟保二镇,任以千总把总守城守堡,委用系在边卫与北直隶临边者,咨送督抚衙门,分随各将领管操杀贼,委守城堡,及量任千总把总,并各卫所掌印佥书管军管事系腹里两直隶,并各省不拘指挥千百户等官,俱发各该抚衙门量,委各卫所掌印佥书管军管事,其在五名内者,先行委用,俱候效劳保荐,兵部查有将官员缺,酌量推用,并其馀获有军功,照例推升,所加署职,非有军功,虽遇恩例不得实授。
嘉靖三年,奏准军官到任违限半年以上者,提问。按《明会典》:凡军官给凭南京上十二卫,并南北直隶卫,分给本卫凭,五府属卫给该府凭中都留守司,及在外都司属卫,给各司凭,嘉靖三年,奏准军职到任,违限半年以上者,提问。文凭破损者,罚俸两个月。嘉靖六年,令驸马教习后得选授主事中书舍人等官。
按《明会典》:凡教习驸马官,旧例于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官,或在部听选,及附近教官内推选一员,充伴读学录。嘉靖六年会同礼部选助教一员,题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在府教习后,或各部主事,或中书舍人,或推官知县,皆得选授。
嘉靖七年,拣选在部举人岁贡除补州县正官吏员愿告远方者,听。
按《明会典》:嘉靖七年,令州县正官有缺,将在部听选举人三年以上,岁贡六年以上,从公拣选文学可观年力精壮者,除补。奏准吏员行取挨选,未及愿告云贵等远方巡检长官司吏目仓副使者,考验除授。
又奏准四川边远地方东川等处首领属官,许以
本省别府人相兼选用。
嘉靖八年,定内外文武官铨选之制,及翰林院除授法。
按《明会典》:嘉靖八年,题准湖广永顺等宣慰司施毛等宣抚司,南渭等安抚司,镇南等长官司,经历吏目等官,以本省别府与邻省人员相兼铨补。令两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举所知,仍从吏部议:奏定夺。
又按《会典》:令五府掌印并两广湖广等处总兵官
缺,除提督团营将军,不推外,其馀提督坐营及都督有才望者,照旧与公侯伯一体推用。凡护卫仪卫司等官,嘉靖八年,议准王府奏保冠带书办官,先行抚按查勘,果系相应在府旗校馀丁奏请定夺,亲王通前,毋过五名,郡王通前,毋过三名,若来历不明,游荡术士,及一应无行止之人,提问发遣。凡武职御览揭帖,嘉靖八年题准将前项武职官履历、贯址、年岁,及曾经,举劾考语开,造揭帖二本,每孟月一日送兵科,次日早朝掌科官将一本御前奏进,一本留科查考。
按《大政纪》:嘉靖八年夏四月,杨一清题请教庶吉士官,帝曰:改选庶吉士命官教习,乃我太宗皇帝之制,在当时固为尽善,迩年以来,祇为大臣市恩,无益于国,此后不必选留,一体除用,中外诸臣果有学行卓异者,吏部访奏,收入翰林,以备擢用,方献夫上言:馆阁乃储材之地,贤相名臣多出其间,我太祖洪武癸丑命编修张唯等十人入文华殿,肄业以宋濂为师,太宗永乐甲申,选进士杨相等就文渊阁读书,供赐甚盛,列圣相承,按为故事,前后得人为多,迩年来选留不能尽,公所教,或非其道树恩立党于国无益,诚如圣谕所云者,吏部访收信得其要,但翰林院原设侍讲侍读各二员,修撰三员,编修检讨各四员,迩年太滥,讲读修撰至十五六人,编修检讨至二三十人,亦或一官全缺,亦非经制,宜将各官于原设外量增数员,不必过多,除一甲三人铨补之,馀听吏部照缺推补,编修检讨于主事、御史、给事中、评事、中舍、行人、博士助教,推官知县学官,进士内访补讲读修撰,于郎中、员外郎、左右给事、寺正、寺副、太仆光禄丞、同知、知州、通判内访补,其学士、庶子、谕德、赞善、洗马等官,亦论资序迁,勿分内外庶事体画一,经久可行,帝从之。自是尽逐旧官,而置所阴厚其中矣。
嘉靖九年,诏内外文职不许无故添设,监生入选以百名为率,大臣子弟止与在京职官。
按《明会典》:嘉靖九年,诏内外文职添设太多,今后遇缺填补,不许无故添注。凡监生入选,嘉靖九年题准,凡取选酌量人数多寡,年分久近,大约以百名为率,科贡六分援例四分。
按《大政纪》:嘉靖九年冬十月,革大臣子弟避台谏官,改授翰林都御史,胡琏子效才时为御史,乞恩避职,上谓吏部曰:大臣子弟避台谏者,即改翰林,此近年阴私弊政,非祖法也。今后止与在京职官著为令。嘉靖十年,定岁贡监生考选除授注。
按《明会典》:嘉靖十年,令举人岁贡监生有贤能者,一体考选给事中、御史并部属京职。题准听选监生愿告卫学及郡王府教授者,与愿告远方监生一同选补,又令岁贡生员愿就教职送翰林院考试,文学优长居上等者,量授学正教谕,其馀仍除训导。嘉靖十一年,定举监给文赴选及庶吉士考选法。按《明会典》:嘉靖十一年,题准举人监生上选将及十年者,方许本布政司给文赴部,有仍前朦胧诈冒起送者,承行官吏并本人各治罪。凡庶吉士考选,嘉靖十一年,令内阁会同吏礼二部覆试,监察御史监试,锦衣卫官校巡察。
嘉靖十二年,令锦衣卫带俸官,朔望点闸,以备推用。按《明会典》:凡锦衣卫五所当驾千百户所镇抚,洪武以来旧额本卫堂上官,就于各所原系锦衣卫官子孙承袭,平日行止端方,人物爽利,备知事体,带俸官内推选,具奏行部铨补,嘉靖十二年题准锦衣卫空閒带俸官,除犯徒罪者,开送营操,其无过犯者,各照旧带俸,每月朔望点闸一次,习练驾仪,以备推用。嘉靖十四年,更定庶吉士考选法。
按《明会典》:凡庶吉士考选,嘉靖十四年,令礼部引进士赴文华殿门外赐题考试,自后选庶吉士皆赐题,仍于东阁前考试。
嘉靖十六年,定岁贡生员通授训导。
按《明会典》:岁贡生员,十六年,题准仍通授训导。嘉靖十七年,令内外文职官员不许无故更调。按《明会典》:凡内外官以才能更调,嘉靖十七年,令内外文职官员须久任责成,不许无故更调。
嘉靖十八年,令举贡官恩援例各行壅滞一体疏通。按《明会典》:十八年,奏准取选南北监杂历监生,照依正历监生举贡官恩,六分援例四分,后遇各行壅滞者,一体斟酌疏通。
嘉靖二十年,令选人有笃疾衰颓者,授以散官。按《明会典》:二十年,题准听选人员,果系笃疾衰颓者,拣选题请授以应得散官。
嘉靖二十一年,令各衙门缺官,及时开报,其云、贵等处州佐县佐等官,以愿告者选补。
按《明会典》:嘉靖二十一年,奏准各衙门缺官,务要及时开报,毋致遗漏,王府官有缺,长史司即行查奏,不许隐占,希图保升。题准云贵两广除府佐及州县正官外,其州佐县佐及司府卫所首领官于愿告远方者选补。凡续附贴黄,嘉靖二十一年,题准官员出身监生,有岁贡纳粟官生举人选除,有大选拣选远方,选乞恩,功升吏典,有省祭远方选,免考免当该纳银,免一二考,纳银免第三考,免办事等项,今后开报脚色务,要照前一一详具,不许含糊。违者,驳回另行再报。又按《会典》:凡锦衣卫镇抚司员缺,嘉靖二十一年,议准本司系诏狱理刑之官有缺,行该卫掌印官先于本卫各千户内,从公推选考试,送兵部再加询访考试,于内简拔二员,疏名上请定夺。
嘉靖二十四年,定长史教授选补法。
按《明会典》:嘉靖二十四年,题准长史有缺,于进士贡举内慎择学行老成者,升除。教授等缺,于各府州县学训导内推选升补。
嘉靖二十五年,重王府官属之选。
按《明会典》:二十五年,题准王府官属除工正工副仓库等官,照旧以吏员选除,外长史非科目出身,纪善至典宝等官,非监生不许升除,以重府僚之选。嘉靖二十六年,定边境选用改调格。
按《明会典》:嘉靖二十六年,题准,今后南北各边兵备守巡正辖边境者,皆不得以才力不足官改调。按《大政纪》:嘉靖二十六年三月,立边方选用升迁,格谕吏部曰:近年西北边方多事,任用要在得人,尔部内须留心选用总督抚按官,不时刺举以凭黜陟,西南边方亦用此例,其别立选用升迁资格奏闻。嘉靖二十七年,令在京各部寺等官考选科道,其远方员缺,不许监生告选,吏兵二部司官择才请补。按《明会典》:嘉靖二十七年,题准急缺科道官将在京各部寺等官考选改授。又题准远方员缺,就将正选急选,并推升,人员原籍附近者,铨补。不许监生告选。又题准吏兵二部司官缺,许将各衙门官素有才识者,奏请调补。
嘉靖二十九年,命慎简督学官。
按《大政纪》:嘉靖二十九年闰六月,简督学官给事中杨允绳上言,祖宗取士以经术为重,匪徒以绘句饰章校长一日也。迩来士子但逞浮靡之辞,不务笃行下者,驵侩恣睢干谒假托,皆缘督学官,尚文艺而轻行检也。乞敕铨曹慎选督学官用端士习,帝曰:督学官实士子表率,今后慎选行谊端方者,以充其任,勿得徒尚艺文循资滥擢。
嘉靖三十年,令中书官于各衙门相应官及进士内选择,其考选远方,另立期限。
按《明会典》:凡制敕诰敕两房中书官,旧例皆以举人监生儒士相兼取用,嘉靖三十年,题准间于各衙门相应官员及进士内选择,其主事评事改吏礼二部带衔,进士授中书舍人,馀仍原职分委两房办事。又题准考选远方,另立期限,旧限举贡三年以上,今限五年,援例六年以上,今限八年,非及期者,不准其除授,资格,举人不得除府同知,岁贡不得除知州,援例不得除通判推官,其馀量照正选递减历任,后除贤能异等,听抚按官奏荐升用外,其馀必九年考满,方升内地,遇有丁忧起复,仍补远方。
按《大政纪》:嘉靖三十年夏四月,改定远方选法,初广东之高雷琼州,广西之桂梧南宁俱属远方,听除者往往告就远方,以规善地。给事中徐纲上言:宜将高雷等府,及二广、云、贵三司首领,辽东各卫经历,俱改正选,以绝觊觎,吏部尚书李默复奏,前项地方,俱非民物丰饶之所,即间有之,亦岚瘴可虞,苟非大不得已,亦不乐往,宜照旧例注选。帝命如科臣所陈,勿得概选,初默由嵩进,无敢异同已,而陆炳荐之,炳用遂异嵩,嵩衔之,故拟旨驳默若此,陆炳者,默武举门生也。
嘉靖三十一年,令边方州县等官专用北人。
按《明会典》:三十一年,题准边方州县等官,专用北人。将山西、陕西、北直隶、山东、河南举贡,并援例监生量照愿就远方,减年例许令赴部考选,举贡优等者,授以州县正官,或府佐贰,援例监生授以州县佐贰,每年春季举行一次。
嘉靖三十二年,令科道不许以部属改用。
按《明会典》云云。
嘉靖三十六年,令兵部酌定军官凭限。
按《明会典》:凡军官给凭,嘉靖三十六年,令兵部推用将官酌量地方远近,定立期限,如有过违,巡按御史查参究治。
嘉靖四十三年,令考验听选监生铨补边方,止听卫所职官纳级。
按《明会典》:凡选除边远地方,嘉靖四十三年,议准听选监生未取到部者,先行兵部会同戎政衙门照武举例,比较弓马优劣,咨部验试各照资格铨补边方,考验不中者,令候常选。又按《会典》:凡纳级指挥,嘉靖四十三年,题准军民人等,不许滥开止,听卫所职官,加纳其纳级官,亦止带俸,不许管事。
嘉靖四十四年,令考选告选举人授中书舍人职衔,各抚按保举所属。
按《明会典》:嘉靖四十四年,令于会试后告选举人内考选三四员,授试中书舍人职衔,送制敕房供事,许会试一次。议准通行各抚按于所属中,不论举贡进士,但有贤能,一体保举。
嘉靖四十五年,令拣选,不拘二八月,停边远选,定监生吏员告降之例。
按《明会典》:嘉靖四十五年,题准,今后拣选,但遇缺多,酌量奏请,间一举行,不必拘定二八月之例。又题准,远选边选永为停止。议准监生吏员加纳京职者,监生查上选年月,吏员查考中年月,本行下首已经选过者,准其告降,若下首年分未选及者,不准。
穆宗隆庆元年,定内外官选授保举之制。
按《明会典》:凡太常寺鸿胪寺等官,隆庆元年,议准太常寺别途出身者,官至少卿而止,鸿胪寺别途出身者,官至左少卿而止,三六九年考满,止许加俸,不许升卿。令各处抚按将境内人才逐一搜访,会本具奏,以后抚按复命及巡抚年终各举行一次,又议准两京九卿并各科道广询博访有才略过人,忠诚任事者,或堪各边督抚,或堪各边兵备有司,或堪任清理屯盐无分见任去任,各另疏荐,日后所举之人,果有成绩,并举主一体升赏。如偾事殃民,即将举主重加罪罚。
按《大政纪》:隆庆元年八月,吏部主事郭谏臣上言:选事,一太常鸿胪礼乐之司正卿,宜用进士,令其参酌礼仪,约束官属,别途出身者,太常至少卿而止,秩满止许加俸,其制诰两房中书官不得升列九卿,一两司方面员缺,宜于本省或邻省就近迁转,令刻期赴任,一府县官贤能者,宜久任。其治行卓异者,知府历二三考,得升参政知县,历二三考得升左右给事中,得旨允行。
隆庆二年,令选用四川等处行取官,又推升除补州县正官,照朝觐回任例,京堂官调外任,止补参政,其试御史不堪实授,改别衙门用。
按《明会典》:隆庆二年,奏准四川云贵两广地方行取推官知县,于考选后续到者,另行题请选用。议准岁贡生员已经廷试,不愿出仕者,俱遥授训导职衔。
又议准,今后推升除补州县正官,照依朝觐回任
事例,赴任违限一月之上,问罪。两月之上,送部别用。三月之上,罢职不叙,监司不举者,同罪。凡官员久任,隆庆二年令在京各官与衙门政体相宜,及在外各官与地方人情相宜,虽资序当升,照例加级,仍管原务,以后迁转,即从加级上扣算。议准运同运副运判不拘常调迁谪,俱于科目出身人员内选用,止听抚按巡盐节制。
隆庆三年,议准五府侯伯会推南京驻劄管事,愿于南京各府带俸者,题请改注。
按《明会典》云云。
隆庆四年,定内外官选法。
按《明会典》:凡给事中御史,隆庆四年,题准取历俸将及三年中书行人,并已及三年博士助教等官,及各部员外郎主事改选。凡五城兵马司官,隆庆四年,议准以科目出身,有司年壮有志行者,升除兵马指挥,其迁转视京知县听巡城御史考察。题准王府长史纪善,照旧正途升除外,其审理等官员缺,不拘举贡,援例加纳各行酌量升除。
按《大政纪》:隆庆四年六月,令远方有司务得其人,以充正官,掌吏部事,大学士高拱言:广东旧称富饶之地,近者民穷盗多,皆坐有司不良所致。比往岁奉旨多取进士议者,谓当于此等处充州县正官之选,或间参以举人严加考第,毋容杂流迁谪者,得肆于民上,则地方犹可为也。其广西云贵近年亦有兵革之事,议处有司亦当视此为准,上从之。
隆庆五年,令学仓驿递闸坝等官,许本省选授,又定外戚及王府官除授之制。
按《明会典》:隆庆五年,题准学官仓官驿递官闸坝官俱得选授本省隔府地方。凡亲王妃父原无官者,授兵马指挥职衔,郡王妃父授兵马副指挥职衔,俱不任事。凡文职,本身并族属,有女为王妃,或夫淑恭宜安人男为仪宾各见在,及有子孙者,不许升除。京职如已故,及无子孙者,一体升除。隆庆五年议准文职系王亲同祖亲枝,妃与仪宾郡县主未故者,照例应禁外其不系同祖与夫人以下之亲一体升除。京职其男为郡县乡君仪宾者,系将军以下之亲,照依夫人以下事例,开豁一体升除。
按《大政纪》:隆庆五年春正月,定王亲升授官职例,给事韩楫言,王亲不任京官会典,虽有其文,然已故,及无子孙者,不在禁例中,请敕吏部以后升除官员,除王亲同祖亲枝仪宾郡县主未故者,宜照例,不任京职,其不系同祖与夫人以下之亲,及系同祖而妃与仪宾郡县主已故者,一体升除。京职其男为郡县乡君仪宾者,亦如之。疏下,吏部复请行各省抚按官查覈擢用,从之。
神宗万历元年,令赴任官员止凭朱限到任。
按《明会典》:万历元年,题准,今后赴任官员,止照凭内朱限,到任,不得再援水程旧例,有过违朱限者,照例查究。
万历二年令,员外郎不准改授御史,其兵马指挥缺,选择副指挥升补。
按《明会典》:万历二年,令各部员外郎不准改授御史。
题准兵马指挥缺,或以副指挥有资望者升补,或
贡例监生考除副指挥吏目,仍以贡例监生考除。万历五年,令官员从卑回避以官职论,又各部属官不必更调,其选除科道及举人就教各有定制。按《明会典》:凡内外官员以亲属回避,万历五年,题准从卑回避以官职论,今后除巡按御史从方面官回避外,其馀内外官员俱从官职卑者回避。令各部属官除吏部照例间行改调,其馀各守本职,贤能称职者,一体超擢叙迁,不必纷纷更调,以启奔竞。又令行取推官知县等官,以四分为率,进士三分,举人岁贡一分,一体选除科道。又令乞恩就教,举人廷试名次在前者,授学正教谕,在后者授训导,如缺不敷,陆续候补,不许回籍。
万历七年,定官员赴任凭限。
按《明会典》:凡官员赴任,凭限七年题准,今后两司方面行太仆苑马卿少卿府运州县正官,违限一月以上,问罪。三月以上,送部别用。半年以上,罢职不叙。两京官员及在外佐贰首领杂职等项,违限一月以上,问罪。半年以上,降级别用。八个月以上,罢职不叙。万历九年,详定文武官选授交代之制。
按《明会典》:万历九年,题准抚按衙门,凡遇举贡纳粟取及之时,逐一选择,但老疾者,年终类奏遥授一官。
凡入选禁例,万历九年,议准,今后曾经考察论劾
罢黜,及为事问革年老事故例,不入选者,如隐匿,起送事发问罪,吏部门首枷号一月,已除授者,发边卫。未除授者,发附近各充军终身,其起送官吏知情受贿者,亦发附近充军。凡引选先期将应选等官,考试已定,查审得实,具各官印,子数进入,至日早期已毕,吏部官请旨选官,上退御便座奏选官总数,毕引官叩头,驾回印绶监出职衔,印子用各姓名,上对数相同,司礼监官持本入奏,吏部官出就阙,左候本经御览发出填榜于午门东廊,揭示毕送吏科收贮。又按《会典》:凡将领加衔,万历九年,题准副总兵官下总兵一等,不可轻易请加,必有重大战功,紧要边工,勘实请加其资深,请加者必总计其自任都司参游历十年以上,方许议请加授。凡将领交代,万历九年,题准除都司外,其副、参、游、守、领班、都司、提调、备禦、把总,除革任提问及紧急调遣,不候交代,听督抚委署,凡寻常升调,务候新官见面交代,违者,抚按参革,仍将交代日期,咨部记查,抚按徇情私放,听该科本部查参。凡武官贤否文册,万历九年,题准本部将材簿登注将领职名脚色履历荐章,以备推用,通行边腹,抚按著落司道备将所属见任将领等官,通查职名、脚色、履历、到任年月、造册送部,仍每季终将各官内有升调,閒住罚俸,住俸、提问、追赃、立功,降级、调卫、充军、等项,有碍推升,节略总具一册,即将各官贤否填注,副、参、游击、都司、守备、提调、备禦、把总各四句,中军千总、指挥、镇抚、千百户各二句,有堪边腹及贪暴实迹皆注考语之末,总具一册,一并送部,其各镇总督亦于每季,将各官贤否,揭部参考。
万历十年,定各边兵备候代离任,违限令抚按查豁。按《明会典》:万历十年,议准各边兵备候代离任者,如凭限有违,抚按官将本官离任日期,具由送彼处抚按查豁。
万历十二年,定大臣赴任监生拣选边方降调等例,令部院考察正数官员勿得混举。
按《明会典》:凡大臣赴任,万历十二年,议准两京部院大臣遇有升调起用,吏部即于咨文内开载行令,上紧赴任,仍将交代起程月日,奏报查考,如有迁延不即赴任者,听吏部该科参奏。又议准纳粟监生正历,限十五年以上,杂历二十年以上,各原籍司府起送于大察,之后照岁贡监生例,拣选量授府州县佐贰府首领等官,拣退者,令回籍守候正选,不许再拣。
令冲要边方兵备官,虽系降调还,听候交代,不许
擅离。题准调閒府同知对品,并无閒散职衔,准降从五品,如运副及盐课市舶各提举,俱得选用,仍支正五品俸。凡裁革并考察被劾改调等官,不由司府起送者,行查虽由司府起送,无黏连结者,取在京同乡官印结。凡各衙门官遇有更革,及合回避,任满如本衙门无相应员缺,于相应衙门对品改调,有为事问结送部收查发落例,该降调及奉特旨降调者,具奏除授。令部院考察正数官员不许混举。万历十三年,令淑女父添注京学训导职衔定通政司参补例。
按《明会典》:万历十三年,议准淑女父添注京学训导职衔,止许带俸,不得到任,管事如系廪生者,方得实授,有志应举不愿就官者,听愿回籍者,给文行,该地方给俸终身。题准通政司有缺,以资深通参补,如无其人,以相应卿寺方面补,由考选者,照旧奏事,不由考选者,不必强奏。
万历二十二年,诏廷推阁臣无拘资品定大选急选行掣签法。
按《明外史·陈有年传》:有年,字登之。万历十二年,起稽勋郎中,累迁南京右都御史。二十一年,召拜吏部尚书。明年,王锡爵将谢政,廷推阁臣,诏无拘资品。有年适在告,侍郎赵参鲁、盛讷、文选郎顾宪成往咨之,列故大学士王家屏、故礼部尚书沈鲤、故吏部尚书孙鑨、礼部尚书沈一贯、左都御史孙丕扬、吏部侍郎邓以赞、少詹事冯琦七人名上。盖鑨丕扬非翰林,为不拘资,琦四品,为不拘品也。家屏以争国本去位,帝意雅不欲用。又推及吏部尚书、左都御史非故事,严旨责让。谓:不拘资品乃昔年陆光祖自为入阁地。今推鑨、丕扬,显属徇私。前吏部尝两推阁臣,可具录姓名以上。于是备列沈鲤、李世达、罗万化、陈于陛、赵用贤、朱赓、于慎行、石星、曾同亨、邓以赞等。而世达故左都御史也,帝复不悦。谓:诏旨不许推御史,何复及世达。家屏旧辅臣,不当擅议起用。乃命于陛、一贯入阁,而谪宪成及员外郎黄缙、王同休,主事章嘉祯、黄中色为杂职。锡爵首疏救,有年及参曾等疏继之,帝并不纳。赵志皋张位亦佯为言。而二人者故不由廷推,因谓:辅臣当出特简,廷推由陆光祖交通言路为之,不可为法。帝喜。降旨再谯责,如两人指,遂免缙等贬谪,但停俸一年。给事中卢明诹疏救宪成。帝怒,贬明诹秩,斥宪成为民。有年抗疏言:阁臣廷推,其来旧矣。曩杨巍秉铨,臣署文选,廷推阁臣六人,今元辅锡爵即是年所推也。臣邑前有两阁臣,弘治时谢迁,嘉靖时吕本,并由廷推,官止四品,而耿裕、闻渊则以吏部尚书居首。是廷推与推及吏部,皆非自今刱也。至不拘资品,自出圣谕,臣敢不仰承。先朝廷推未有以为诟者,至臣身而独遭诟,非法不善,独臣非其人耳。倘其说遂长使,左右得关其私,卿大夫莫矫其失,臣罪益大矣。因固乞骸骨。帝得疏,以其词直,温旨慰答。有年自是累疏称疾乞罢。帝犹慰留。有年请益力。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言顷年建言得罪,无虑数十人沉沦久者,且十年或化为异物矣。法家拂士兴亡是关,奈何摧抑禁锢以消磨忠胆,而决裂公道也。帝报闻。有年遂杜门不出。按《孙丕扬传》:丕扬,字叔孝。万历二十二年,拜吏部尚书。丕扬劲节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乃刱为掣签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托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然铨政自是一大变矣。
万历二十六年,定大僚及吏部诸曹郎缺,由九卿科道推举,其州县正佐官尽用掣签法。
按《明外史·李戴传》:万历二十六年,吏部尚书蔡国珍罢。廷推代者七人,戴居末,帝特擢用之。是时,赵志皋、沈一贯辅政,虽不敢挠部权,然大僚缺人,九卿及科道掌印者咸得自举听上裁,而吏部诸曹郎亦由九卿推举,尚书不得自择其属,在外府佐及州县正、佐官则尽用掣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