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六十六卷目录

 科举部汇考二
  后梁〈太祖开平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三则 明宗天成三则 长兴四则 废帝清泰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四则 出帝开运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三则 世宗显德三则〉
  辽〈圣宗统和二则 太平一则 道宗咸雍一则 天祚乾统一则〉
  宋一〈太祖建隆一则 乾德四则 开宝四则 太宗太平兴国三则 雍熙一则 端拱二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五则 大中祥符三则〉

选举典第六十六卷

科举部汇考二

后梁

太祖开平三年,限及第额数。
《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三年,敕条流礼部贡院,每年放明经及第不得过二十人。

后唐

庄宗同光二年,敕禁请托。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同光二年三月,敕选举二门仕进根,本当抡择于多。士全委仗于有司,苟请托是从,则踰滥斯极况方行公事已。集群材须行戒励之,文俾绝倖求之路,宜令吏部、礼部、翰林考艺,必尽于精,详灭私徇,公无从于请托,仍委三铨贡院榜示,省门晓告中外。
同光三年诏,礼部进士委中书门下详覆。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同光三年,敕今年新及第进士,符蒙,正等:令翰林院覆试,升王徽桑维,翰居魁亚降符蒙正第四,今后礼部所试,委中书门下子细详覆,奏闻。
《册府元龟》:三年三月,敕礼部贡院:今年新及第进士,符蒙:正成僚王彻,桑维翰四人国家,岁命春官首司贡籍,高悬科级,明列等差,广进善之,门为取士之。本所重者,艺行兼著,乡里有称,定才实之浅深。振声名于中外,必当得隽。允副旁求爰,自近年浸成浇俗多闻,滥进全爽,旧章。朕自兴复,丕图削平伪纪,方作事。以谋始尽革故以鼎新,盖欲窒弊。正讹去华,务实诚为要道无切于。斯今据礼部奏所放进士,符蒙正等四人,既慊舆情,颇干浮论,须令覆试,俾塞群言。又遣考详,贵从精覈,及再览。符蒙正成僚等,呈试诗赋果,有瑕疵,今若便有去留,虑乖激劝。傥无升降,即眇甄明,况王彻,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但应试以效成,或求对而不切。桑维翰若无纰缪,稍有功夫,止当属对之。间累失求,妍之,美须推事艺各定否。臧贵叶允平,庶谐公共。其王彻,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礼部侍郎裴皞在抡材之际,虽匪阿私,当定名之,时颇亏优劣。但缘符蒙正等,既无绌落。裴皞特议,宽容勿负忧,疑已从释放,自今后应礼部常年所试,举人杂,文策等候过堂,日委中书门下,准本朝故事细加详覆,方可奏闻。不得辄徇。人情有隳,事实时命,卢质覆试,于翰林院试君。从谏则圣,赋以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臣事君,以忠诗是岁。试进士科者数十人,裴皞精选其文,惟得王彻辈,或谮毁于宣徽。使李绍宏曰:今年新进士不繇,才进各有阿私物,议以为不可绍。宏诉于郭崇韬因奏:令卢质覆试,质为赋韵,五平声三侧声且踰常式覆试之,日中外誊口议者,非之。
同光四年,准三礼三传等科,依元年例放。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四年五月,五科举人,许维岳等一百人进状言,伏见新定格,文三礼三传每科只放两人,方今三传,一科五十馀人,三礼三十馀人,三史学究一十人,若每年止放两人,及一人逐年又添,初举纵谋修进,皆恐滞留臣,伏见长庆。咸通年,放举人元无定式,又同光元年春,榜亦是一十三人,请依此例以劝,进修诏依。同光元年例永为常式。
明宗天成二年,考试官准依旧例,参军应宏词选准于吏部考试,赐及第进士宴钱。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二年正月,尚书礼部贡院奏五经考,试官先在吏部日长定合请两员数年,系属贡院准新定格,文秖令奏请一员兼充考试伏缘。今年科目人数转多,却欲依旧请考试官各一员,如蒙允许续具所请官名进,御申奏奉敕宜依。是年四月,中书奏礼部贡院申当司奉。今月六日,敕史部流内铨状申据,白院状申当司先准;礼部贡院牒称,具成德军解送到进,士王蟾状请罢摄深州司功。参军应宏词举前件人,准格例应重科合在吏部,其王蟾并解送。吏部请准例指纵者当司,遂具状申堂奉判送,吏部分析近年事例,如何者伏缘近年别无事例,今检登科录内于伪梁。开平三年,应宏词登科二人,前进士余渥承旨,舍人李愚考官二人司勋,郎中崔景兵部员外郎,张贻宪者,再具状申堂,奉判送吏部准例指挥者;其前进士王蟾应宏词考官试官合在流内铨申请者;前进士王蟾请应宏词伏自,近年以来无人请应,今详格例合差考官二人又缘,只有王蟾一人独应铨司,未敢悬便奏请差官者。奉中书门下,牒奏敕宜令礼部贡院就五科举人考试者伏以举选,公事皆有格条准,新定格敕文宏词拔萃准,长庆二年,格吏部差考试官二人与知铨尚书侍郎同考试,闻奏又准格节文内准。太和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敕应礼部诸色贡举人及吏部诸色科目选人,凡无出身及未有官只合于礼部,应举有出身有官;方合于吏部赴科目选其请应宏词。前进士王蟾,当司当年放。及第后,寻已开过吏部讫若应宏词例,待南曹判成即是科选选人,事理合归吏部况缘五科考试官只考学业,难于同考宏词者。奉敕王蟾宜令吏部准往例差官考试,十二月,敕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春关宴。逐年赐钱四十万。天成三年,定诸科考试例。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三年春,赵凤知贡举场中,利病备达天听,因敕进士帖经通三,即可五科试本业,后对策全精,即可诸经学帖经,及格后,于大经汎问五义,《尚书》于试,纸令直解其理通三即可对策并须理有指归言关体要。七月,敕应将来三传、三礼、三史开元,礼学究等考试。本业毕,后引试对策时,宜令主司须于时务中采取要,当策题精详,考校不必拘于对属,须有文章,但能周通文字典,切即放及第如不及,此格虽本业精通,亦须黜落应九经五经明经帖书及格,后引试对义时,宜令主司于大经汎出问义;五通于帘;下书于试,纸令隔帘逐段解说,但要不失疏注义理通二通三然。后便令念疏,如是熟卷,并须全通仍无失错始得入策,亦须于时务中选策题精当考较,如精于笔砚留意者,得则以四六对,仍须理有指归,言关体要,如不曾于笔砚致功则许直书其事不得错使,文字只在明于利害,其问义念疏对策逐件须有去留。十二月戊午,礼部贡院以诸色及第人失坠,出身请同年一人充保,次年及第二人充保,即重给。春关己未,以近令进士帖经通三,即放虑非所知致,今年令不及通三亦放,来年秋赋词人并令对义。
天成四年,令举人纳家状者先声明曾,任官职改名缘由,以便及第,后选用又详定诸科考试例。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四年二月,贡院虽锁未试,举人敕先往雒京赴本省就试。七月,贡院奏今年诸色及第人中有曾摄,州县官及有御署摄牒,兼或有正授官及曾,在宾幕赴举者诸条格中书奏,及第人先曾授职官者,宜令所司于守摄,文书内竖重任举及第年、月、日、或改名,不改名分明印。押惧其转,赐于人假资,冒进也其中曾授正官御署。并佐幕者,仍约前任资序,与除一任,官如自中兴以来诸科,及第人曾授职官者并令所司追给文书到日准今年,及第人例处分已授官者不在此限,兼勒贡院将来举人,纳家状内各分析曾为官及不曾为官,改名不改名其曾为。职官者先纳历任文书,及第后准例指挥从之是月,敕应今年新及第人给春关,并于敷政门外宣赐,虑所司邀颉故也。十月,中书门下条流贡举人事件,礼部贡院考试诸色帖经举人,今后据所业经书对义之时逐经须将生卷与熟卷中半,考试不得依往例,只将熟卷试问。今后主司不得受内外官寮,书题荐托举人及安排考试官,如或实讲知有才学精专者,任具奏闻,若受书题嘱托致有屈人,其主司与发书人并加黜责其所,举人别行朝典三铨,南曹亦不得受诸色官员书题荐托,选人如违并准前指挥,除诸州府解送举人,外馀有于河南府寄应,及宗正寺国子监生等,亦须淮上指挥其中有依托朝臣者。于解内具言在某官、某姓名门馆考试及第后,并据姓名覆试诸色举人至入试之时前五日内据,所纳到试纸本司印,署讫郤送中书门下取中书省印,印过郤付司给散逐人,就试贡院合请考官试官。今后选举业精通廉慎有官者充,又在朝臣门馆人,不得奏请奉敕宜依。
长兴元年,定进士帖经中书详覆之例,停诸科颁诗格赋枢为程式申谒庙制。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长兴元年正月,礼部贡院奏当司准。天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敕文内准近敕自此:进士试杂文后据,所习本经,一一考试须帖得通三已上即放,及第者,奉敕进士帖经本朝旧制盖,欲明先王之旨,趣润才子之文章。近代以来,此道稍坠今且上从元辅下,及庶寮虽负艺者,极多能帖经者甚少,恐此一节,或滞群材既求备以斯难庶观光而是广,今年凡应进士举所试文策及格帖经,或不及通三与放及第,来年秋赋。词人所习一大经许令对义义目多少,次第仍委所司件奏者其,今年逐处所解送到。进士当司引试杂文帖经后,欲令别于所,习一大经内对义目五道考试通二通三,准帖经例许其入策。二月敕传科不精,公谷虚有其名,礼科未达,周仪如何登第兼知,前后空闻定制去留皆在终场,博通者混杂以进身肤浅者。侥求而望事须颁明敕俾叶公途,自此后,贡院应试三传三礼宜令准,进士九经、五经、明经例逐场皆须去留不得候;终场方定仍具所通否。一一于榜内告示,其学究不在念书,可特示墨义三十道,亦准上指挥。如此则人知激劝事有区分主司免致于繁忙。举子不兴于僭滥,仍所司学究不念书新例也。国朝所设五科,唯学究文书最少乃令念其经而通其义,故曰:学究今祇许对义即学者,皆专于此科,时论非之。五月敕宏词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并宜停废。六月中书门下奏敕新,及第进士所试新文委中书门下细览详覆,方具奏闻不得辄徇人情,有隳事体中书于。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帖,贡院准元敕指挥中书,量重具详覆者李飞赋内三处犯韵;李谷一处犯韵兼诗内错,书青字为清字,并以词翰可嘉望特恕此误。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仍望付翰林别撰律诗赋各一首,具体式一一晓示。将来举人合作者即与及第其李飞樊吉夏侯、珙、吴油、王德、柔、李谷等六人卢价赋内薄伐字合使平声字。今使侧声字犯格孙澄赋内御,字韵使宇,字已落韵,又使膂字是上声有字,韵中押售字是去声,又有朽字犯韵,诗内田字犯韵,李象赋内一句六石庆兮并合使此奚。字道之,以礼合,使此导字及错下字尝字韵内,使方字诗中言十干十字处,合使平声字偏字犯。韵杨文龟赋内均字,韵内使民字以君上为,骖骈之士失奉上之体兼善字,是上声合押,遍字是去声如字内使舆字诗中,遍字犯韵师均赋内仁字犯韵晏如书,宴如又河清海晏晏字不合,韵又无理,晏字即落韵杨仁远赋内赏。罚字书伐字御勤字,书针字诗内,莲蒲字合著,平声字兼黍,梁不律,王谷赋内御,字韵押处字,上声则落;韵去声则失理善,字韵内使显字犯韵,如字韵押殊字落韵。其卢价等七人望许令,将来就试仍放。再取文解高策,赋内于字韵内,使依字疑其海外音讹文意稍可,望特恕此其郑朴赋内言肱股诗中十千字犯。韵又言玉珠其郑朴许令,将来就试亦放,取解仍自此宾贡,每年祇放一人,仍须事艺精奇,张文宝试士不得精,当望罚一季俸,今后知举官如敢因循当行严典,伏以国设高科人,贪上第所望不小其业须精实以丧。乱年多苦辛人,少半失宣尼之道,倍劳宗伯之心,不望超群且须合格,今逢圣运大阐皇猷设官共革于时讹,选士实期于岁胜又朝廷较艺为择贤或臣下收恩,岂成公道时,论以贡,举官为师门恩门及以登第为门。生门,生者门,弟子也颜闵游夏等并受仲尼之训,即是。师门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诲举子,举子是国家贡士,非宗伯门。徒况又斥先圣之名失为儒之体,今后及第人放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依次第安排,不得以只科取鼎岛岳斗之名,为贵冀从敦,实以息浮浇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不得自称门生除赐,宴外不得辄有率,敛别谋欢会曾赴举落第人无故不得改名,将来举人并依据,地理远近于。十月三旬,下纳文解如远不在收受之限,敕从之七月比部员外郎知:制诰崔税奏,臣见开元五年,敕每年贡举人见讫,宜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疑所司设食,求为常式自经多故,其礼寖停,请举旧典从之。八月,敕今后吏部所,应宏词拔萃宜并权停其贡院据,见应,进士九经、五经、明经并五科童子名外,其馀诸色科名亦宜并停。十二月,每年贡举人所试诗赋多不依体式中书,奏请下翰林院命学士撰诗、赋各一首,下贡院以为举人模式,学士院奏伏以体物缘,情文士各推其工拙抡材较艺词场,素有其规程,凡务策名合遵常式况,圣君御宇奥学盈朝傥,令明示其规模或虑众贻其臧否。历代作者垂范相传,将期绝彼微瑕未若举其旧制伏乞下所司,依诗格赋枢考试,进士庶令职分互展恪勤从之。
长兴二年,改试进士以昼,复设明法科。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宋史·窦贞固传》:旧制,进士夜试,继以三烛。长兴二年改令昼试。按《册府元龟》:二年二月,礼部贡院奏当司奉堂帖夜试,进士有何条格者。敕旨秋来赴举,备有常程夜后为文,曾无旧制王道,以明规,是设公事须白昼,显行冀盛观光犹敦劝善,每取翰林学士往例,皆试五题,共观笔下摛,词不俟烛前搆思其,进士并令排门,齐入就试至门开时,试毕内有先了者。上历昼时,旋令先出其入策,亦须昼试应,诸科对策并依此例馀准。前后敕格处分,夜试进士非前例也。六月,刑部员外郎和凝奏臣,窃见明法一科久无人应,今应令请减其选限,必当渐举,又谨按考课。令诸明法试律令十条以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所贵悬科待士自勤。讲学之功,为官择人终免旷遗之咎况,当明代宜举此科敕旨宜升明法一科,同开元礼选数兼赴举之时,委贡院别奏请会刑法试官依格例考试。长兴三年,申明贡士朝贺列方物前之制。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三年十二月,礼部贡院奏准会要长寿,二年七月十日,左拾遗刘承庆上疏曰:伏见比年已来,天下诸州所贡方物至元日,皆陈在御前,惟贡人独于朝堂列拜,伏请贡人至元日列在方物之前,以备充廷之礼。制曰:可近年直至临锁院前赴,应天门外朝见,今后请令举人复赴正仗仍缘,今岁已晚。贡士未齐欲且据,见到人点引牒送四方馆至元日,请令通事舍人一员,引押朝贺列在贡物之前,或以人数不少即请祇取诸科解头一人,就列其馀续到者候齐日别,令朝见如蒙允许,当司即于都省点到习仪奉敕宜准元敕处分馀宜依。
长兴四年,敕行新立条件。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长兴四年,礼部贡院奏新立条件一:九经、五经、明经呈帖由之时试官书通不,后有不及格者,唱落后,请置笔砚将所纳贴由分明却令自阅,或者试官错书通不当与改正如,怀疑者便许请本经当面检对如实是错,即更于帖由上书名而退一五科,常年駮榜出多称屈塞今年并明书所对,经书墨义云第几道不第几道粗第几道通,任将本经书疏照證如考。试官去留不当,许将状陈诉当再加考较如合黜落,妄有披述当行严断一。今年举人有抱屈落第者,许将状披诉于贡院当与重试,如贡院不理即诣,御史台论诉请自试。举人日令御史台差人受,举人诉屈文状并引本身勘问所论事件,或知贡举官及考试官已下敢受货赂,升擢亲朋屈抑艺能阴,从请托及不依格去留一事。有违请行朝兴一怀挟书策旧例,禁止请自。今后入省门汇得文书者,不计多少,准例扶出殿,将来两举一遥口受人回换试处,及抄义题帖书时,诸般相救准例扶出请殿将来三举一艺,业未精准格落下耻见同人妄扇屈声拟为,将来基址及他人帖对过场数多者便生诬玷,或罗织殴骂者并当收禁牒送御史台请赐勘鞫。如知贡举官及考试官事涉徇情,屈塞艺士,请行朝典若虚妄者,请严行科断牒送本道重处色役,仍永不得入。举场同保人亦请连坐各殿,三举奉,敕宜依。二月,知贡举和凝奏举人就试日请皇城司差人于院门前听察,举人挟带文书入院请殿将来举数自一举至三举。放榜后,及第人看榜,讫便缀行于五凤楼前谢恩,后赴国学,谢先师旧例侵星张榜讫贡举,考试官便出院,盖恐人榜下諠诉。今年请放榜后,贡举官已下至晚出,敕旨五凤楼前,非举子谢恩之所。令于朝堂谢讫,即赴国学试日宜令御史台差人院,司听察放榜日,至晚出院,此后永为定制馀并依奏。
废帝清泰二年,诏复定贡举条流。
《五代史·唐废帝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清泰二年七月,御史中丞卢损言。天成二年二月,敕每年进士合有闻喜宴、春关宴。并有司所出春关牒用绫纸,并官给臣等以举人,既成名第宴席所费,属私况国用未充枉有劳费,请依旧制不赐。诏曰:春关冬集绫纸闻喜关宴所赐钱,并仍旧官给馀从之。九月,礼部贡院言选制敕内,该合行二十五道理有未尽条例。长兴四年,诏明经对墨义已前无此条例。清泰二年二月,诏明经念疏,每问三道后,许请熟卷都问十道通六即放入策。天成五年二月,诏学究不念书、试墨,义三十道。清泰二年三月,诏学究依旧念书,并注十道后,别试墨义十道及格,即放入策。长兴二年二月,诏进士引试早入试,晚出者,今请依旧例,进士试杂文并点门入省经宿就往例,童子表荐不解送。每年所放不过十人,长兴四年三月,诏许放二十人。应顺元年正月,诏许放十五人,今请如最后敕人数。长兴元年,诏进士九经、五经、明经、五科,童子外诸色科目,并停缘旧有明算道举。今欲施行,长兴二年正月,诏以天成四年,诏诸色举人入试前五日,纳试纸用中书省印讫付贡院院司缘五科。所试场数极多旋用纸锁宿内中书,往来不便请祇用当司印从之。

后晋

高祖天福四年,敕权停贡举。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福四年六月,敕《尚书》《礼部》历代悬科为时取士,任使贵期于称职汇罗,每虑于遗才其如铨。司注官员阙有限,贡闱考第人数不常,虽大朝务广于选,求而常调颇闻于淹滞。每候一阙,或经累年,遂令羁旅之人多起怨,咨之论将令通济须识从权庶几进,取之流,更励专勤之业,其贡举公事宜权停一年。
天福五年,敕停各项筵宴及明经等科。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福五年三月,诏及第,举人与主司选胜筵宴,及中书舍人靸鞋接见举人,兼兵部、礼部引人过堂之日幕次酒食、会客、悉宜废之。四月,礼部侍郎张允奏曰:明君侧席,虽切旁求贡士观光,岂宜滥进窃窥前代,未设诸科始以明经。俾升高第,自有九经五经,之后及三礼三传已来孝廉之科,遂因循而不废,缙绅之士亦缄默而无言,以至相承未能改作。每岁明经一科,少至五百已上多及一千有馀。举人如是繁多,试官岂能精当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且当年登科者,不少相次起。选者甚多,州县之间必无贡阙,辇毂之下须有稽留怨嗟自此,而兴谤讟因兹而起,但令广场大启诸科,并有明经者悉包于九经五经之中,无出于三礼三传之内。若无釐革,恐未便宜其明经一科,伏请停废敕明经宏词,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并停。
天福六年,敕优与明法科处分。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福六年五月,敕明法一科今后宜令五选集合,格注官因仍优与处分。
天福七年,敕与诸色进策人选赐有差。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七年五月,敕应诸色进策人等皆抱材能,方来投献宜加明试俾尽臧谋起。今后应进策条,中书奏覆敕下其进策人,委门下省试策三道,仍定上中下三等。如是元进策内有施行者,其所试策或上、或中者,委门下省给与减选,或出身优牒合格参选,日其试策上者,委铨司超壹资注拟,其试策中者,委铨司依资注拟。如是所试策或上、或中,元进策条并不施行所试策下,元进策条内有施行者,其本官并仰量与恩赐发遣。若或所试策下所进策条,并不施行便仰。晓示发遣不得再有投进馀,并准前后敕文处分。
出帝开运元年,复明经科进士仍以夜试并严怀藏书册之禁。
《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开运元年八月,诏曰:明经之科,前代所设盖期,取士良谓通规爰。自近年,暂从停废损益之机未见,牢笼之义全亏将阐,斯文宜依旧贯,庶臻至理,用广旁求其明经科。今后复置十一月,工部尚书权知贡举窦贞,固奏进士考试杂文,及与诸科举人入策历代已来,皆以三条烛尽为限。长兴二年,改令昼试,伏以悬科取士有国常规,沿革之道虽殊公共之情,难失若使就试两廊之下挥毫短景之中,视晷刻而惟畏稽迟演词藻,而难求妍丽,未见观光之美,但同款答之由;既非师古之规,恐失取人之道。今于考试之时,准旧例以三条烛为限,其进士并诸色举贡人等有怀。藏书册入院者,旧例扶出不令就试,近年以,来虽见怀藏多是容纵,今欲振举弛紊,明辨臧否冀在必行,庶为定式十二月,敕礼部贡院自前考试,进士皆以三条烛为限,并诸色举人等有怀,藏书册不令就试宜并准旧施行。

后周

太祖广顺 年,礼部侍郎,窦仪奏定科举制。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按《窦仪传》:周广顺初,刘温叟知贡举,所取士有覆落者,加仪礼部侍郎,权知贡举。仪上言:请依晋天福五年制,发明经、童子科。进士省卷,令纳五轴以上,不得有神道碑志之类;帖经对义,有三通为合格;却复尽试。其落第者,分为五等:以词理纰缪之甚者为第五等,殿五举;其次为第四,殿三举;以次稍可者为第三、第二、第一等,并许次年赴举。其学究,请并《周易》《尚书》为一科,各对墨义三十道;《毛诗》依旧为一科,亦对墨义六十道。及第后,并减为七选集。诸科举人,第一场十否,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否,三举;二场内有九否,殿一举。解试之官坐其罪。进士请解,加试论一首,以五百言以上为准。奏可。
广顺二年,诸科改添试义。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二年二月,礼部侍郎赵上交奏贡院诸科,今欲不试,汎义口义共十五道改试墨义共十一道从之。又按《册府元龟》:广顺三年正月,户部侍郎权知贡院赵上交奏九经,举人元帖经一百二十帖,墨义三十道。臣今欲罢帖经于诸经对墨义一百五十道,五经元帖八十帖,墨义二十道;今欲罢帖经令对墨义一百道,明经元帖书五十帖;今欲罢帖书令对义五十道,明法元帖律令各十帖,义二十道;今欲罢帖律令对义二十道,学究元念书二十道,对义二十道;今欲罢念书对义五十道,三礼元对墨义九十道,三传元对义一百一十道;今欲三礼于《周礼》《仪礼》各添义二十道,三传于《公羊》《谷梁传》各添义二十道开元礼三史元义三百道,欲各添义五十道,进士元添试诗,赋各一首帖书二十帖,对义五道欲罢帖书别试杂文二首,试策并仍旧童子元念书二十四道,欲添念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从之〈按此条原本作三年事但按三年权知贡举徐
合符奏依元格之疏俱云去年赵上交奏则知为二年事也又上交官位一云户部一云礼部互异

广顺三年,权知贡举徐合符,奏更定去年科举条流。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广顺三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刑部侍郎知制诰权知贡举,徐合符奏贡举之司条,贯之道,有沿有革或否、或臧盖趋。向之不同致施行之有异。今欲酌其近例,按彼旧规参而用之,从其可者谨条,如右九经元格帖经一百二十帖,对墨义汎义口义共六十道,策五道。去年知举赵上交起,请罢帖书汎义口义都对墨义一百五十道。臣今请去汎义口义都对,墨义六十道,其帖书对策依元格五经,元格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道;臣今请对墨义十五道,其帖书对策依元格明法,元格帖律令一十帖,对律令墨义二十道,策试十条,去年罢帖对墨义六十道,策试如旧;臣今请并依元格学究元格念书对墨义各二十道,策五道,去年罢念书都对墨义五十道;今请依去年起,请三礼元格对墨义九十道,去年添二十道;臣今请并依元格三传元,格对墨义一百一十道,去年添二十道;臣今请并依元格,开元礼三史元格各对,墨义三百道,策五道,去年加对五十道;臣今请并依元格进士试杂文诗,赋帖经二十帖,对墨义五道,去年代帖经对义别试杂文二首;臣今请依起请别试杂文其帖书对,义请依元格童子元格念书二十四道,起请添念通前五十道,及三十道者放。臣请依起,请敕国家开仕进之路设儒学之科,较业抡才,登贤举俊其或艺能素浅履行无闻来造科场,要求侥倖及当,试落便起怨,嗟谤议沸腾是非,蜂起至有伪造制。敕之语扇惑侪流巧为,诬毁之言隐藏名姓,以兹取事得非薄徒宜立宪,章以示澄汰,其礼部贡院条奏宜依仍于引试之。时精详考校,逐场去留无艺者虽应年深不得,饶僭场数若有艺者,虽当黜落并许诉陈祇不得于街市。省门故为喧竞及投无名文字讪毁,主司如有故违必行严断,本司锁宿,后御史台开封府所差。守当人专切觉察其有不自苦辛祇,凭势援潜求荐、托俯拾科名,致使孤寒滞于进取起。今后主司不得受荐托,书题如有书题密,具姓名闻奏其,举人不得就试。
世宗显德二年,敕准更定科举例。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显德二年,敕国家设贡举之司,求俊茂之士务询文行以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贡,举人试令看详果见纰缪须至去留,其李覃何曮杨徽之。赵邻几等四人宜放,及第其严说武允成王汾闾丘舜卿任惟吉,周度、张慎微、王翥、马文、刘选、程浩然、李进等一十二人艺学未精,并宜黜落且令苦学以俟再来。礼部侍郎刘温叟失于选士,颇属因循据,其过尤合行谴谪尚示宽,恕特与矜容。刘温叟放罪将来贡举公事,仍令所司具条理闻奏。
《册府元龟》:二年五月,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窦,仪上言伏以朝廷设科,比来取艺州府贡士,祇合荐能爰因,近年颇隳旧制其举子之弊也多,是才谋习业便切干名。周仪未详,赴三礼之举,公谷不究应三传之科经学则偏,试帖由进士,则鲜通经义取解之处。诪张妄说于辛勤,到京之时,奔竞惟求于荐托其举送之弊也。多是明知荒浅具委,凶粗新差考试之官利其情,礼之物虽所取无几实,启幸非轻凡对问题任从同议谩凿通而凿否了。无去以无留,惟徇人情,仅同儿戏致令至时就试不下三千。每岁登科罕踰一百,假使无添而渐放约须,毕世而方,周乃知难其举则至公而有益于人易,其来则小惠而无,实于事有益者知滥进不得必致精勤。无实者欲多放,无能虚令来往且明经所业包在诸科,近间应者,渐多其研精者益少。臣谬以非才获承,此任本重难而为最复遗阙以相仍虔奉。敕文重令条奏或从长而仍旧,亦因弊以改为上副圣情广遵,公道除依旧格敕施行外,其明经请却依晋。天福五年,敕停罢任改就别科赴举,其进士请今后省卷限纳五卷已上于中须,有诗赋论各一卷馀外,杂文歌篇并许同纳祇不得有神道碑志文之类。其帖经对义并须实考通三已上,为合格,将来却复昼试候考,终场其不及第人,以文艺优劣定为五等,取文字乖舛,词理纰缪最甚者为第五等;殿五举其次者为第四等;殿三举以次稍优者为第三、第二、第一等;并许次年赴举三礼。请今后解试省试,第一场《礼记》,第二场《周礼》,第三场《仪礼三传》,第一场《左氏》,第二场《公羊》,第三场《谷梁》并终而复始学究;请今后《周易》《尚书》并为一科,每经对墨义三十道,仍问经考试《毛诗》依旧为一科,对墨义六十道,及第后,请并咸为上选集。诸科举人所对策问或不应问目词理乖错者并当驳落其诸科,举人请第一场十否者殿五,举第二场、三场十否者殿三,举其三场内有九否者,并殿一举其进士及诸科所殿举数,并于所试卷子上《朱书》,封送中书门下。请行指挥及罪发解试官监官等其监官,试官如受取解人情礼财物,请今后并准枉法赃论,又进士以德行为基,文章为业苟容欺诈何称科名,近年场中多有诈,伪托他人之述作窃,自己之声光用此面欺。将为身计宜加条约,以诫轻浮。今后如有倩人述作,文字应举者许人,告言送本处色役永不得仕进,又切览唐书见。穆宗朝礼部侍郎王起奏所试,贡举人试讫申送中书候覆讫下当,司然后大字放榜是时从之臣欲请将来考试,及第进士先具姓名,杂文申送中书奏覆讫下当司与诸科一齐放榜诏并从之。唯进士并诸科举人,放榜一依旧施行。
显德五年,覆试及第进士责知贡举官。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五年右谏议,大夫知贡举刘涛于东京试士放榜后,率新及第进士刘坦以下一十五人赴行,在以其所试诗,赋进呈上以其词多纰缪,令翰林学士李昉覆试退落,郭浚赵保雍等七人涛坐责官。
《册府元龟》:五年三月,诏曰:比者以近年贡举颇是,因循频诏有司精加试练,所冀去留无滥优劣,昭然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进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爰命词。臣再令考覆庶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其刘坦、戴贻庆、李颂、徐纬、张觐等诗赋,稍优宜放,及第王汾据其文字,亦未精当念以顷,曾駮落特与成名熊若谷,陈保衡皆是远人,深可嗟念亦放。及第郭峻赵保雍杨丹、安元度张昉董、咸则杜思道等,未甚苦辛并从退落,更宜修进以俟。将来知贡院右谏议,大夫刘涛选士不当有失用心可责,授右赞善大夫俾令省过以诫当官。
显德六年赐,及第人闻喜宴令贡院以合格举人闻。奏候敕放榜。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显德六年正月,甲戌诏曰:起今后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科举人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先是礼部。每年及第人闻喜宴皆自相醵敛,以备焉。帝以优待贤隽。故有是命乙亥诏曰:礼部贡院起,今后应合及第,举人委知举官依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字闻奏候敕下后放榜。

圣宗统和六年,诏开贡举。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七年二月,禁举人匿名飞书谤讪朝廷。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太平十年七月,诏来岁行贡举法。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道宗咸雍六年五月,设贤良科。
《辽史·道宗本纪》:六年五月甲寅,设贤良科,诏应是科者,先以所业十万言进。
天祚乾统二年闰六月,庚申策贤良。
《辽史·天祚本纪》云云。

宋一

太祖建隆三年,置书判拔萃科。
《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三年八月,诏尚书吏部举书判拔萃科。
《文献通考》:建隆三年,诏及第人不得拜,知举官子弟弟侄及目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
《玉海》:建隆三年八月乙未,命有司条具九月十六日,有司案《选举志》《通典》选人有格未至,而能试判三条曰:拔萃是日癸未,复置书判拔萃科考判之制有五等。上二等超绝辈流,前代罕有其人,第三上等取理优文赡者超资拟授;第四等取文理切当者;第五上等放选授官,十月甲午令选人并试判三道以律出判题定上中下三等。
乾德元年,诏禁朝臣公荐贡举人,定贡举条法,覆试拔萃科。
《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九月丙子,禁朝臣公荐贡举人。闰十二月丁卯,覆试拔萃科,田可封、宋白、谭利用等称旨,赐与有差。按《选举志》: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礼记》墨义十条。凡《九经》,帖书一百二十帖,对墨义六十条。凡《五经》,帖书八十帖,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对墨义五十条。凡《三礼》〈再言三礼疑有讹字〉对墨义九十条。凡《三传》,一百一十条,凡《开元礼》,凡《三史》,各对三百条。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凡明法,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各间经引试,通六为合格,仍抽卷问律,本科则否。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校,而判官监之。试纸,长官印署面给之。试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试经义,朱书通、否,监官、试官署名其下。进士文卷,诸科义卷、帖由,并随解牒上之礼部。有笃废疾者不得贡。贡不应法及校试不以实者,监官、试官停任。受赂,则论以枉法,长官奏裁。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既集,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家状并试卷之首,署年及举数、场第、乡贯,不得增损移易,以仲冬收纳,月终而毕。将临试期,知举官先引问联保,举状佥同而定焉。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其挟书为奸,及口相授受者,发觉即黜之。故事,知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荐所知之负艺者,号曰公荐。太祖虑其因缘挟私,禁之。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而不通者其罚特重。乾德元年,诸州所荐士数益多,乃约周显德之制,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纰缪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殿举之数,朱书于试卷,送中书门下。按《玉海》:乾德元年闰十二月丁卯八日召,学士舍人内殿覆,吏部试中拔萃科田,可封孙迈宋白谭利用上临轩观之以利用,为左拾遗白著佐赐袭衣犀带,可封迈赤县尉。
乾德二年,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宋史·太祖本纪》:二年夏四月丁未朔,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博州判官中第。
《玉海》:二年四月丙午,朔博州判官颖贽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试称旨擢著佐。
乾德三年,诏食禄之家,登第者,具姓名以闻,令覆试之。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三年,陶谷子邴擢上第,帝曰:谷不能训子,安得登科第。乃诏: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覆试之。自是,别命儒臣于中书覆试,合格乃赐第。时川蜀、荆湖内附,试数道所贡士,县次往还续食。〈按《玉海》:作乾德六年三月十日诏取士责实为
先举人有父兄食禄者覆试查乾德止有五年玉海所载疑即陶邴擢第所颁覆试之令误作六年耳

乾德五年,覆试及第举人。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五年二月十日,知制诰卢多逊权知贡举进士,刘蒙叟已下十人诏参政,薛居止于中书覆试皆合格赐第。
开宝三年,试诸道所举有德行者。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三年十一月,诸道举有德行者,集阙下命。学士院试问吏理曹州。举人孔蟾所对稍优丙寅以为章丘主簿。
开宝六年,改开元礼科为乡贡通礼。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开宝七年,诏并《诗》《书》《易》为一科。
《宋史·太祖本纪》:七年二月癸卯,诏:《诗》《书》《易》三经学究,依三礼、三传资叙入官。
《玉海》:七年二月十四日,诏《诗》《书》《易》三经学究并为一科。
开宝八年,以进士补监生之阙。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初,国子监因周旧制,颇增学舍,以应荫子孙隶学受业。开宝八年,国子监上言:生徒旧数七十人,奉诏分习《五经》,然系籍者或久不至,而在京进士、诸科,常赴讲席肄业,请以补监生之阙。诏从之。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始定进士词赋叶韵例。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燕翼贻谋录》:国初,进士词赋叶韵不拘平仄次序。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词赋自此整齐读之铿锵可听矣。
太平兴国八年,定进士、诸科试法。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
太平兴国九年,更定进士诸科试法。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九年,诸科试律,进士复帖经。
雍熙二年,复分《易》《诗》《书》为三科,令考官亲戚别试。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国子监、开封府所贡士,与举送官为姻戚,则两司更互考试,始命遣官别试。〈按此事志不言年月,惟通考作。雍熙二年,事故编此。〉《玉海》:二年四月二日丙子,复以易书各为一科,附以《论语》《尔雅》《孝经》三小经,《毛诗》为一科,令专习。
端拱元年,诏倍加锁院资用,知贡举宋白等定贡院故事,及进士谢恩,谒圣游宴之仪。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旧制,既锁院,给左藏钱十万资费用。端拱元年,诏改支尚书祠部,仍倍其数,罢御厨、仪鸾司供帐。知贡举宋白等定贡院故事:先期三日,进士具都榜引试,借御史台驱使官一人监门,都堂帘外置案,设银香垆,唱名给印试纸。及试中格,录进士之文奏御,诸科惟籍名而上;俟制下,先书姓名散报之,翼日,放榜唱名。既谢恩,诣国学谒先圣先师,进士过堂閤下告名。闻喜宴分为两日,宴进士,请丞郎、大两省;宴诸科,请省郎、小两省。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醵钱为游宴之资,谓之酺。皆团司主之。制下,而中书省同贡院关黄覆奏之,俟正敕下,关报南曹、都省、御史台,然后贡院写春关散给。〈籍而入省谓之春关。〉登科之人,例纳朱胶绫纸之直,赴吏部南曹试判三道,谓之关试。端拱二年,诏禁吏人应举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二年,亲试举人有中书吏人及第上,令夺所授敕牒乃诏禁吏人应举。
淳化四年,诏定试三史通礼科格。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化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诏三史,奥博通礼诸科,近再删定宜更条制旧三史通礼各试三十场,今减半,典举者取三卷,发端习读能晓大义,识奇字为中格。
真宗咸平二年,增进士诸科额。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咸平二年三月癸亥,进士增七十诸科增百八十人。
咸平四年,诏奏补京官者试一经。
《宋史·真宗本纪》:四年二月壬戌,诏群臣子弟奏补京官者试一经。
景德二年饬,礼部精考试,诏复贤良方正等六科。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秋七月甲子,诏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六科。
《文献通考》:景德二年,诏贡举之门因循为弊,躁竞斯甚缪滥益彰宜令权住二年,庶使服勤更专学问无失大成之,术式符虚伫之怀仍委礼部贡院自今,科场务精考试,无容滥进用革浇风。
《玉海》:景德二年七月十八日甲子,诏曰:朕屡询卿士再策贤,良尚虑耿介之秀,遗逸于丘园,高尚之资隐沦于屠钓,抱文武之术思效于当年,怀经济之谋颇沉于下位。十室岂无忠信,大国固多贤才,倘进善之未周或俟,时而兴叹今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才,任边寄等科宜许。文武群臣草泽隐逸之士应,此科目程品之制方策,具存考其臧否。必先于公府别其翘楚,乃扬于王庭盖,所以谨重选抡遵行典故委。中书门下,先加程试,如器业可观具名闻奏,朕临轩亲试旰食畴咨较艺实于至公,推宠荣于不次,宣布中外咸使闻知时。帝谓寇准等曰:方今文武多士岂无才识,优异未升进者耶至于将帅之任,尤难得人前代试以制,策观其能否。用求才实亦为国之远,图也因出唐朝制,科之目,采其六用之。十二月己卯诏,《易》《尚书》学究问经注四疏义六为定式,明法六场,如学究七场,杂问疏义律文各五道。
景德三年,停进士继烛严汇科场诸弊。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三年,诏进士就试不许,继烛贡院言昨详,进士所纳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或为佣书人易换,文本是致考。校无准请自今,并令举人亲自投纳于试纸前,亲书家状如将来程试与公卷,全异及所试文字与家状书体不同,并驳放之,或假用他人文字辨认彰,露即依例扶出永不得,赴举其知举官亦望先一月差。入贡院考校公卷分为等第,如事业殊异者至日更精,加试验所冀抱艺者不失,汇罗躁进者难施伪滥。景德四年,举宏词拔萃等科。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四年五月二十七日,龙图待制陈彭年请许流内选人应宏词拔萃,科诏可,十月二十三日,高志宁应识洞韬略科日试,三千字不成,特迁秩。
景德五年,诏贡举人,犯公罪听赎,又诏礼部编定条制。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五年二月庚戌,诏贡举人公罪听赎。按《选举志》:五年,诏士曾预南省试者,犯公罪听赎罚。令礼部取前后诏令经久可行者,编为条制。诸科三场内有十不、进士词理纰缪者各一人以上,监试、考试官从违制失论,幕职、州县官得代日殿一选,京朝官降监场务,尝监当则与远地;有三人,则监试、考试官亦从违制失论,幕职、州县官冲替,京朝官远地监当;有五人,则监试以下皆停见任;举送守倅,诸科五十人以上有一人十不,即罚铜与免殿选监当,进士词理纰缪亦如之。
景德八年,始置誊录院,给进士第一人,导从。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八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付之,集书吏录本,监以内侍二人。诏:进士第一人,令金吾司给七人导从,德引两节。著为令。
大中祥符元年,敕举服勤词学经明行修者。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祥符元年四月十四日诏,六科之建三道畴咨草泽刘若冲等四人应,贤良直言才识兼茂,理道未精,特令甄奖汪任等六人文理,无取罢之。十月二十五日癸丑,东封敕举,服勤词学经明行修者,如发解例考试开封兖各五十人,郓四十人,澶濮各三十人。
大中祥符四年,详定贡院条制。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己亥,学士晁迥等详定,礼部贡院条制试日禁,张烛预纳书案,开宝通礼义纂改为疏通六为合格。
大中祥符五年,诏录奏发解试题,及宽挟书同保殿举之例。
《宋史·真宗本纪》:五年二月庚戌,诏贡举人。
《文献通考》:五年上闻,贡院监门官以诸科举人挟书为私悉解衣阅视失取士之体,亟令止之又令贡院录。诸州发解试题以闻以将廷试虑,或重复自是用以为例,先是挟书赴试者并同保人殿一举,是岁试诸科以挟书扶出者十八人,计同保九十三人,而十二人当奏名有司,以闻上特令赴殿试,乃诏礼部裁定殿举之制。礼部言诸科怀挟书策比对义十不词理纰缪者情理,稍轻其进士所挟未必全是所试,文字请自今挟书犯者,依条殿举其同保殿举指挥,更不施行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