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

 第八十七卷目录

 文学名家列传七十五
  元二
  王恽       畅师文
  戴表元〈任士林〉 陈孚〈冯子振〉
  杜质       郜知章
  王旭       杨桓
  苗好谦      胡谔
  詹崇朴      段思诚〈思温思义〉
  伯德履信     杨如山
  凌纬       员炎
  王构〈士熙士点〉 姚燧
  阎复       王琦
  戈毅       王尧
  杨载〈杨刚中李桓〉陆文圭〈梁益〉
  陈原显      陈自新
  韩信同      岳崧
  高骧       吴正道
  祝尧       杨仲弘
  叶清叟      刘埙
  邓茂生      赵天麟
  邓桂贤      何维
  丘堂       郑兰玉
  齐大同      黄镇成
  赵孟頫

文学典第八十七卷

文学名家列传七十五

元二

王恽

《元史本传》: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曾祖经。祖字,仕金,官敦武校尉。父天铎,金正大初,以律学中首选,仕至户部主事。恽有材干,操履端方,好学善属文,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史天泽将兵攻宋,过卫,一见接以宾礼。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时省部初建,令诸路各上儒吏之能理财者一人,恽以选至京师,上书论时政,与渤海周正并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寻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咸究所长,同僚服之。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论例凡百五十馀章。时都水刘晸交结权势,任用颇专,陷没官粮四十馀万石,恽劾之,暴其奸利,权贵侧目。又言:晸监修太庙毕功,特转官赐赏,今才数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论如法。晸竟以忧卒。秩满,陈天祐、雷膺交荐于朝。九年,授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初,绛之太平县有陈氏者杀其兄,行赂缓狱,蔓引逮系者三百馀人,至五年不决。朝廷委鞫之,一讯即得其实,乃尽出所逮系者。时绛久旱,一夕大雨。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寻改置诸道制下,迁燕南河北道,按部诸郡,赃吏多所罢黜。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不赴。裕宗在东宫,恽进《承华事略》,其目曰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凡二十篇。裕宗览之,至汉成帝不绝驰道,唐肃宗改服绛纱为朱明服,心甚喜,曰:我若遇是礼,亦当如是。又至邢峙止齐太子食邪蒿,顾侍臣曰:一菜之名,遽能邪人耶。詹事丞孔九思从旁对曰:正臣防微,理固当然。太子善其说,赐酒慰喻之。令诸皇孙传观,称其书弘益居多。十九年春,改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还卫。二十二年春,以左司郎中召。时右丞卢世荣以聚敛进用,屡趣之不赴。或问其故,恽曰: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远之尚恐见浼,况可近乎。既而果败,众服其识。二十六年,授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黜官吏贪污不法者凡数十人;察系囚之冤滞者,决而遣之;戒戍兵无得寓民家,而创营屋以居之。每谓为治之本在于得人,乃进言于朝曰:福建所辖郡县五十馀,连山距海,实为边徼重地。而民情轻诡,由平定以来官吏贪残,故山寇往往啸聚,愚民因而蚁附,剽掠村落,官兵致讨,复蹂践之甚,非朝廷一视同仁之意也。今虽不能一一择任守令,而行省官僚如平章、左丞尚缺,宜特选清望素著、简在帝心、文足以抚绥黎庶、武足以折冲外侮者,使镇静之,庶几治安可期矣。时行省讨剧贼钟明亮无功,恽复条陈利害曰: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四五。今剧贼猖獗,又酷于华,其可以寻常草窃视之。况其地有溪山之险,东击西走,出没难测,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宜选精兵,申明号令,专命重臣节制,以计讨之,使彼势穷力竭,庶可取也。二十八年,召至京师。二十九年春,见帝于柳林行宫,遂上万言书,极陈时政。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成宗即位,献《守成事鉴》一十五篇,所论悉本诸经旨。元贞元年,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因集《圣训》六卷上之。大德元年,进中奉大夫。二年,赐钞万贯。乞致仕,不许。五年,再上章求退,遂授其子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养,仍官其孙笴秘书郎。大德八年六月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其著述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并杂著诗文,合为一百卷。

畅师文

《元史本传》:师文,字纯甫,南阳人。祖渊,赠中顺大夫、上骑都尉、魏郡伯。父讷,有诗名,注《地理指掌图》,仕为汴幕官,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至元五年,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十二年,丞相伯颜攻宋,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十三年,编《平宋事迹》上之。十四年,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十六年,安西王承制改四川北道宣慰司经历,寻除承直郎、潼川路治中。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馀作酒器给公用。十九年,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二十二年,佥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二十三年,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二十四年,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二十八年,改佥陜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事。时更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三十一年,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七年,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九年,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十年,改太常少卿,转翰林侍读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赐钞一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二年,加少中大夫。三年,请补外任,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馀人,师文悯而出之。公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皇庆二年,复召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二铤,不受。除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以病去官。延祐元年,徵拜翰林学士、资德大夫,行至河南,复以病归襄阳。四年秋八月,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葬襄阳岘山。泰定二年,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后至元八年,加赠推忠守正亮节功臣。三子,长曰笃,仕至大中大夫、江东肃政廉访副使。

戴表元〈任士林〉

《元史·儒学传》: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州人。七岁学古诗文,多奇语。稍长,从里师习词赋,辄弃不肯为。咸淳中,入太学,以三舍法升内舍生,既而试礼部第十人,登进士乙科,教授建宁府。后迁临安教授,行户部掌故,皆不就。大德八年,表元年已六十馀,执政者荐于朝,起家拜信州教授,再调教授婺州,以疾辞。初,表元闵宋季文章气萎薾而辞骫骳,骳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时四明王应麟、天台舒岳祥并以文学师表一代,表元皆从而受业焉。故其学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洁,化陈腐为神奇,蓄而始发,间事摹画,而隅角不露,施于人者多,尤自秘重,不妄许与。至元、大德间,东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时者,唯表元而已。其门人最知名者曰袁桷,桷之文,其体裁议论,一取法于表元者也。表元晚年,翰林集贤以修撰、博士二职论荐,而老疾不可起,年六十七卒。有《剡源集》行于世。当表元时,有四明任士林者,亦以文章知名云。

陈孚〈冯子振〉

《元史·儒学传》: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人。幼清峻颖悟,读书过目辄成诵,终身不忘。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为转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再使安南,选南士为介,朝臣荐孚博学有气节,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为曾副。陛辞,赐五品服,佩金符以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世子陈日焌以忧制不出郊,遣陪臣来迎,又不由阳明中门入,曾与孚回馆,致书诘日焌以不庭之罪,且责日焌当出郊迎诏,及讲新朝尚右之礼,往复三书,宣布天子威德,辞直气壮,皆孚笔也。其所赠,孚悉却之。详见《梁曾传》中。使还,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宫。帝方欲置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嫉忌之,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治中衢州,所至多著善政。秩满,复请为乡郡,特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大德七年,诏遣奉使宣抚循行诸道。时台州旱,民饥,道殣相望,江浙行省檄浙东元帅脱欢察儿发粟赈济,而脱欢察儿怙势立威,不恤民隐,驱胁有司,动置重刑,孚曰:使吾民日至莩死不救者,脱欢察儿也。遂诣宣抚使,愬其不法蠹民事一十九条。宣抚使按实,坐其罪,命有司亟发仓赈饥,民赖以全活者众,而孚亦以此致疾,卒于家,年六十四。孚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斲,有文集行于世。子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致仕。女长妫,适槁城董士楷,太常礼仪院太祝宗缉之母也;末妫,适同里韩戒之,行枢密院经历谏之母也。俱有贞节,朝廷旌表其门闾。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刺,人亦以此少之。
《辍耕录》:吾乡陈刚中先生孚临海县人,国初时尝为僧,以避世变。一日,大书所作诗于其父执某之粉墙上,云:我不学寇丞相,地黄变发发如漆,又不学张长史,醉后挥毫扫狂墨。平生绀发三十丈,几度和云眠石上,不合感时怒冲冠,天公罚作圆顶相肺肝,本无儿女情,亦岂惜此双鬓青,只忆山间秋月冷,搔首不见髼松影。父执见之,曰:此子欲归俗也。呼来馆谷之命,养发经半年馀,谓曰:汝当娶,吾将以女事汝。先生辞谢再三,既而命寓他所,遣媒妁行言,择日迎归。父执喜曰:五马入门矣。先生虽获佳偶,自妻母以及妻之兄姊弟妹皆不然,遂挈家入京,馆阁诸老交章荐举入翰林,会朝廷遣使交趾,授先生礼部郎中,副之至交州。尝有诗曰:老母越南垂白发,病妻塞北倚黄昏。蛮烟瘴雨交州客,三处相思一梦魂。及抵安南国,以文字言语谕之,其国遂降,将其世子并国相。入朝后,以功授治中典乡郡终老,焉若父执者可谓识人也已。

杜质

《山西通志》:质榆次人,资性严重,博学雅量,虽一吟一咏,莫不包括道义,激劝风化,一时人士咸雅重之。历仕翰林院编修,江北燕南两道廉司经历,江南诸道监察御史。

郜知章

《山西通志》:知章乐平人,家世业儒,有诗名,与司业王嗣能齐名,世号王郜。

王旭

《山东通志》:旭东平人,以文章名当时,与王磐、王构号为三王。

杨桓

《山东通志》:桓字武子,兖州人。中统间由济宁路教授召为太师院校书郎,奉敕撰《仪表录》,历日序,迁秘书监丞。至元间拜监察御史,成宗即位上疏陈时务二十一事,帝嘉纳之,升秘书少监,秩满归兖州,以赀业悉让弟措。所著有《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

苗好谦

《山东通志》:好谦城武人,大德初为大宗正府都事,累官江北肃政廉访司使,弹劾不法污滥之徒,闻风股栗,尝著《农桑辑要》行于世。卒谥训肃公。

胡谔

《江西通志》:谔馀干人,字文友,性跌宕,长于诗,与鄱阳黎廷瑞吴存齐名。大德中江东廉访使奥鲁敦举茂才异等,仕至袁州教授。

詹崇朴

《江西通志》:崇朴字叔厚,乐安人,经义贯融。宋末举进士不第,大德中夏友兰建鳌溪书院,吴文正公请崇朴以主其教,学者多所成就。所著有《厚斋奎光集》

段思诚〈思温思义〉

《山西通志》:思诚字仲明,号芹溪稷山人。遁庵子诗文健雅,伟名藉藉。大德间国史院承旨阎文公访河东文献,故家因与从弟思义并荐于朝,授河东儒学教授,不就。弟思温字叔恭,少孤从仲父菊轩学,遂成名,儒贯通经史,尤邃《易》《春秋》,诗文纯正。皇子安西王辟记室参军,不赴。廉静寡欲,授业乡里,多所造就,积书万卷以遗子孙。卒之日,远近赴吊为之罢市。思温子辅字惟德,号裕斋辟,中台掾以文行迁应奉翰林,文字历陕西江南及中台三御史,判太常国子司业,夏官郎中,天官侍郎,奎章学士,陕西诸道行台侍御史。思义字季方,号西溪菊轩子,荐授平阳路儒学教授,不就。往来韩城,爱其风土,因徙居焉。以经史授徒。不倦

伯德履信

《山西通志》:伯德履信字顺之,平定人。少聪慧过人,笃志好学,博通经史。大德元年以乡荐领忻州学事,正己率人,人皆化之,士之邪僻者远避而不敢见。五年解任,归里于苌池村,建立义学,教诲生徒,多所造就。

杨如山

《江南通志》:如山字少游,其先蜀人,宋末游江南四诣漕举,宋亡不仕。大德间起为淮海书院山长,因家京口,有《诗集》十卷,《读史说》三卷,《春秋旨要》十卷。

凌纬

《浙江通志》:纬字景文,昌化人,笃学能文。大德中以才荐为雪江书院山长,寻弃去,年九十三卒。邑令表之曰:康德先生所著有《唐山纪事》等书。

员炎

《陕西通志》:炎字善卿,同州人,负奇气,不事生产。大德二年,故人杨紫阳悯其窭,用监嵩州,酒炎薄之,长揖而去。尝游河朔,以诗鸣,倦游西归诗槁,酒瓢外无一长物。

王构〈士熙士点〉

《元史本传》:构,字肯堂,东平人。父公渊,遭金末之乱,其兄三人挈家南奔,公渊独誓死守坟墓,伏草莽中,诸兄呼之不出,号恸而去,卒得存其家,而三兄不知所终。构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十三年秋,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丞相和礼霍孙由翰林学士承旨拜司徒,辟构为司直。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擢淮东提刑按察副使,召见便殿,亲授制书,赐上尊酒以遣之。寻以治书侍御史召。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朮检覈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朮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喜荐引寒士,前后台省、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子士熙,仕至中书参政,卒官南台御史中丞。士点,淮西廉访司佥事。皆能以文学世其家。

姚燧

《元史本传》:燧,字端甫,世系见燧伯父枢传。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始受学于长安。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之。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至元七年,衡以国子祭酒教贵冑,奏召旧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驿致馆下。燧年三十八,始为秦王府文学。未几,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十二年,以秦王命,安辑庸蜀。明年,汉嘉新附,入谕其民。又奉命招王立于合州。又明年,抚循夔府。凡三使蜀,皆称职。十七年,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录囚延安,逮系诖误,皆纵释之,人服其明决。调山南湖北道。按部澧州,兴学赈民,孜孜如弗及。二十三年,自湖北奉旨趋朝。明年,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初置检阅官,究覈故事,燧与侍读高道凝总裁之,书成。大德五年,授中宪大夫、江东廉访使,移病太平。九年,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元年,仁宗居藩邸,开宫师府,燧年已七十,遣正字吕洙,如汉徵四皓故事,起燧为太子宾客。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燧以病,俱不赴。卒于家,年七十六。谥曰文。燧先在苏门山时,读《通鉴纲目》,尝病国统散于逐年,不能一览而得其离合之概,至告病江东,著《国统离合表》若干卷,年经而国纬之,如《史记》《表》,将附朱熹《凡例》之后,复取徽、建二本校雠,得三误焉,序于《表》首。略曰:其一,建安二十五年,徽本作延康元年。《凡例》:中岁改元,在兴废存亡之际,以前为正。当从建本,于建安二十五年下,注改元延康。其二,章武三年,徽本大书三年,后主禅建兴元年,建本无三年,则昭烈为无终。徽、建皆曰后主,于君臣父子之教,所害甚大,是起十四卷、尽十六卷,凡曰后主者,皆失于刊正也。当于三年下注帝禅建兴元年,明年大书帝禅建兴二年,庶前后无龃龉也。其三,天宝十五载注肃宗皇帝至德元载,明年惟曰二载,为无始。当大书二载上加肃宗皇帝至德,使上同于开元。三者钧失,而建安之取,至德之去,统固在也。若章武之距建兴,才三年耳,遽有帝父主子之异,岂不于统大有关乎。详见《序篇》。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燧曰:世固有厌空桑而思闻鼓缶者乎,然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彼复有班孟坚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中必以一等置欧阳子,则为去圣贤也有级而不远,其文虽无谢、尹之知,不害于行后。岂有一言几乎古,而不闻之将来乎。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又稍广置燕乐,燧则为之喜而援笔大书,否则弗易得也。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燧即时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人问之,燧曰:彼藩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平生所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行于世。子三曰:埙,圻,城。
《辍耕录》:姚文公燧为翰林学士承旨,日玉堂设宴,歌妓罗列,中有一人,秀丽閒雅,微操闽音,公使来前,问其履历,初不以实对,叩之,再泣而诉曰:妾乃建宁人氏,真西山之后也。父官朔方时,禄薄不足以给,侵贷公帑无偿,遂卖入娼家,流落至此。公命之坐,仍遣使诣丞相三宝奴,请为落籍,丞相素敬公意,公欲以侍巾栉,即令教坊检籍除之,公得报语一小史〈黄后显官者〉曰:我以此女为汝妻,女即以我为父也。史忻然从命,京师之人相传以为盛事云。

阎复

《元史本传》:复,字子靖,其先平阳和州人。祖衍,仕金,殁王事。父忠,避兵山东之高唐,遂家焉。复始生,有奇光照室。性简重,美丰仪。七岁读书,颖悟绝人。弱冠入东平学,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徐琰、李谦、孟祺次之。岁己未,始掌书记于行台,擢御史掾。至元八年,用王磐荐,为翰林应奉,以才选充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十二年,升翰林修撰。十四年,出佥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阶奉训大夫。十六年,入为翰林直学士,以州郡校官多不职,建议定铨选之法。十九年,升侍讲学士,明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同领会同馆事。二十三年,升翰林学士。帝屡召至榻前,面谕诏旨,具草以进,帝称善。二十八年,尚书省罢,复立中书省。帝励精图治,急于择相,一日,召入便殿,谕之曰:朕欲命卿执政,何如。复屡谢不足胜任,帝谓侍臣曰:书生识义理,存谦让,是也,勿强。御史台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首命复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先是,奸臣桑哥当国,尝有旨命翰林撰《桑哥辅政碑》,桑哥既败,诏有司踣其碑,复等亦坐是免官。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旧臣召入朝,赐重锦、玉环、白金,除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又言:曲阜守冢户,昨有司并入民籍,宜复之。其后诏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祀田五千亩,皆复之请也。三年,因星变,上疏言定律令,颁封赠,增俸祫,通调内外官。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以徵租受杖,非所以厉廉隅。江南公田租重,宜减,以贷贫民。后多采用。大德元年,仍迁翰林学士。二年,诏赐楮币万贯。四年,帝召至榻前,密谕之曰:中书庶务繁重,左相难其人,卿为朕举所知。复以哈剌哈孙对,帝大喜,即遣使召入,相之;复亦拜翰林学士承旨,阶正奉大夫。十一年春,武宗践祚,复首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罚,择人材,言皆剀切。未几,进阶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馀如故。复力辞,不许,上疏乞骸骨,诏从其请,给半俸终养。时仁宗居东宫,赐以重锦,俾公卿祖道都门外。及即位,遣使召复,复以病辞。皇庆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谥文康。有《靖轩集》五十卷。

王琦

《河南通志》:琦字景韩,邓州人。博学有文,与姚燧为亲友,累官至广西廉访使,声誉大振。

戈毅

《河南通志》:毅字唐柞,梁县人。举进士为太康路提举,倡明正学,荡涤陋习,文风为之一新。

王尧

《江南通志》:尧字乐天,其先汴人,自鄱阳徙京口,工诗文,尤长于康节经世之学。至大改元,沈阳王引见奏充说书,从王使高丽,还陈便利三十馀事。

杨载〈杨刚中李桓〉

《元史·儒学传》:载,字仲弘,其先居建之浦城,后徙杭,因为杭人。少孤,博涉群书,为文有跌宕气。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延祐初,仁宗以科目取士,载首应诏,遂登进士第,授承务郎、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以卒。初,吴兴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而于诗尤有法,尝语学者曰: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时建康之上元有杨刚中,字志行,自幼厉志操,及为江东宪府照磨,风采凛凛,有足称者。其为文,奇奥简涩,动法古人,而不屑为世俗平凡语。元明善极叹异之。仕至翰林待制而卒。有《霜月集》行于世。其甥李桓,字晋仲,同郡人,由乡贡进士,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亦以文鸣江东,纡馀丰润,学者多传之。载与刚中同辈行,而桓则稍后云。

陆文圭〈梁益〉

《元史·儒学传》: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而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之曰墙东先生。延祐设科,有司强之就试,凡一再中乡举。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遣使驰币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文圭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于地理考覈甚详,凡天下郡县沿革、人物土产,悉能默记,如指诸掌。先属纩一日,语门人曰:以数考之,吾州二十年后必有兵变,惨于五代、建炎,吾死,当葬不食之地,勿封勿树,使人不知吾墓,庶无暴骨之患。其后江阴之乱,蒙墓尽发,人乃服其先知。有《墙东类槁》二十卷。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务,学徒不远千里从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称学术醇正、为世师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书,有《三山槁》《诗绪馀》《史传姓氏纂》,又有《诗传旁通》,发挥朱熹氏之学为精。年五十六卒。
《江阴县志》:梁益字友直,俞远撰墓志云:号庸斋中,至正辛巳江浙乡举,本闽人,至正间父国柱任常州路儒学教授,来游江阴,遂家焉。生而敏慧,及长,明毛郑诗,通春秋百氏之书,无不观。工文辞,下笔若不经意,而根据典雅,郡中传记金石之文皆出其手,学为文者,承先生口讲指画悉合,绳检不屑,营家储无担石而能周人穷匮。佳会召之,率不往,间从伧父饮,沾醉乃已。或讥其放,不知其才不施而为沉冥之逃也。泰兴有陈观迎致为师,以疾终于其家,生女六,长适张端,次适孙作无子,死葬生养,端实任之,葬黄山之原。

陈原显

《福建通志》:原显字本晦,少负大志,弱冠韬晦,搆复青亭为游息之所,日咏啸其中,不干世务,与陈自新为诗友。

陈自新

《福建通志》:自新字贡父,通五经,精于《易》,原本传义推以皇极经世诸书,从游者众,工诗,著有《起兴》等集。

韩信同

《福建通志》:信同字伯循,性颖异,工文赋。及领石堂教,究心濂洛关闽学。延祐间应浙乡举,与时不合,归即杜门不出,四方就教者多。著有《四书标注》《书经疏义》《三礼易经旁注》《诗文集》十馀卷

岳崧

《陕西通志》:崧号景山,合阳人,延祐中三聘不起,解禽鸟语,尝读书于卧虎冈,与萧𣂏友善,所著有《六经四书注》

高骧

《江西通志》:骧字驯良,馀干人。天性敏异,学问该博。延祐西省堂试授瑞昌儒学教谕,既而以易举进士不仕。日与弟让寄兴诗酒,有诗文若干卷,临川虞集金华黄缙为之序。

吴正道

《江西通志》:正道馀干人,明六经,许慎《说文》有不足者补之,临川吴澄尝问曰:模楷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淮南子草木谱》云:模木生周公冢,其色正楷,木生孔子冢,枝叶质直,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圣人之冢乎?澄大敬之。有《六书》《原六书》《通正六书》《渊源图》,澄为之序。

祝尧

《江西通志》:尧字君泽,上饶人,博学能文,登延祐进士,授南城丞,改江山令,升萍乡州同。所著有《大易演义》《四书明辨》《策学提纲》《古赋辨体》

杨仲弘

《江西通志》:仲弘世居玉山,亿族孙也。第进士任翰林编修,能诗文,号百战健儿。

叶清叟

《江西通志》:清叟字登心,星子人。博学善诗,为隆兴路学录,复调南康。方正简默,清慎不阿。。。

刘埙

《江西通志》:埙字子长,号水村,南丰人,荐本州儒学教授。性聪敏,好读书,博览古今,以道学鸣于时。尝与草庐雪楼交,深器重之,其著述足以传世。

邓茂生

《江西通志》:茂生字秀实,南城人。明经博史,以至诸子百家之书、阴阳术数之学无不研精,至理学者宗之。一时记述金石之文多出于其手,至今人人称为秀实先生云。

赵天麟

《山东通志》:天麟东平人,博学能文,以布衣进《太平镜策》八卷,前后数万馀言,评商政纪,切于时宜,其诗文尤多。

邓桂贤

《湖广通志》:桂贤字国望,零陵人。少聪敏博学。大德间授本路儒学,除潭州路学正,不赴官,设馆授徒,讲绎经义,帖木儿尝师事之。延祐间,编集郡志,成制祭乐二器,有功学校。

何维

《湖广通志》:维蒲圻人,延祐乡举。与常德孙以忠沅州李寿、醴陵李明孙才名相埒,而维尤为奇特,逸气焕发,《元文选》载其试求贤诏,有两汉诏令之风。

丘堂

《湖广通志》:堂武昌人。延祐丁巳同茶陵陈谊高、醴陵冯福可试云梦赋,文辞赡丽,与衡山何克明并擅名,当时称丘何焉。

郑兰玉

《江西通志》:兰玉浮梁人,有文名,以荐授山长,擢南阳路知事,又以荐授翰林应奉文字,国史院编修官,长于乐府。

齐大同

《江西通志》:大同字用卿,乐平人,至大戊申当路,荐充铸钱监提举监置于饶,辞不就,监亦随罢。皇庆初,议颁朔安南特遣往国,王设宴明霞阁,酒酣索诗,援笔立成,安南臣主敬叹,使还,授龟盈州同知,不屑就,称疾南还。

黄镇成

《福建通志》:镇成字元镇,邵武人。甫弱冠即厌荣利,延祐科目行再试,有司不合,遂筑室城南,名曰《南田耕舍》。部使者闻其贤,相继论荐,不应,后以执政荐授江西儒学提举,命下而卒。所著有《尚书通考》《周易通义》《中庸章旨》《性理发蒙》《秋声集》,自号存存子集贤定,谥曰贞文处士。

赵孟頫

《元史本传》: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称,四世祖崇宪靖王伯圭。高宗无子,立子称之子,是为孝宗,伯圭,其兄也,赐第于湖州,故孟頫为湖州人。曾祖师垂,祖希永,父与訔,仕宋,皆至大官;入国朝,以孟頫贵,累赠师垂集贤侍读学士,希永太常礼仪院使,并封吴兴郡公,与訔集贤大学士,封魏国公。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诏集百官于刑部议法,众欲计至元钞二百贯赃满者死,孟頫曰: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今二十馀年间,轻重相去至数十倍,故改中统为至元,又二十年后,至元必复如中统,使民计钞抵法,疑于太重。古者以米、绢民生所须,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权,谓之二虚。四者为直,虽升降有时,终不大相远也,以绢计赃,最为适中。况钞乃宋时所创,施于边郡,金人袭而用之,皆出于不得已。乃欲以此断人死命,似不足深取也。或以孟頫年少,初自南方来,讥国法不便,意颇不平,责孟頫曰:今朝廷行至元钞,故犯法者以是计赃论罪。汝以为非,岂欲沮格至元钞耶。孟頫曰:法者人死所系,议有重轻,则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凌,可乎。其人有愧色。帝初欲大用孟頫,议者难之。二十四年六月,授兵部郎中。兵部总天下诸驿,时使客饮食之费,几十倍于前,吏无以供给,强取于民,不胜其扰,遂请于中书,增钞给之。至元钞法滞涩不能行,诏遣尚书刘宣与孟頫驰驿至江南,问行省丞相慢令之罪,凡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则径笞之。孟頫受命而行,比还,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为谴。时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案之。叶李执奏不宜遣虎臣,帝不听,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桑哥钟初鸣时即坐省中,六曹官后至者,则笞之,孟頫偶后至,断事官遽引孟頫受笞,孟頫入诉于都堂右丞叶李曰: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桑哥亟慰孟頫使出,自是所笞,唯曹史以下。他日,行东御墙外,道险,孟頫马跌堕于河。桑哥闻之,言于帝,移筑御墙稍西二丈许。帝闻孟頫素贫,赐钞五十锭。二十七年,迁集贤直学士。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地陷,黑沙水涌出,人死伤数十万,帝深忧之,时驻跸龙虎台,遣阿剌浑撒里驰还,召集贤、翰林两院官,询致灾之由。议者畏忌桑哥,但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之言,以修人事、应天变为对,莫敢语及时政。先是,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徵入数百万,未徵者尚数千万,害民特甚,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逃山林者,则发兵捕之,皆莫敢沮其事。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庶几天变可弭。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草诏已具,桑哥怒谓必非帝意。孟頫曰:凡钱粮未徵者,其人死亡已尽,何所从取。非及是时除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书省,岂不为丞相深累耶。桑哥悟,民始获苏。帝尝问叶李、留梦炎优劣,孟頫对曰:梦炎,臣之父执,其人重厚,笃于自信,好谋而能断,有大臣器;叶李所读之书,臣皆读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帝曰:汝以梦炎贤于李耶。梦炎在宋为状元,位至丞相,当贾似道误国罔上,梦炎依阿取容;李布衣,乃伏阙上书,是贤于梦炎也。汝以梦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赋诗讥之。孟頫所赋诗,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帝叹赏焉。孟頫退谓奉御彻里曰:帝论贾似道误国,责留梦炎不言,桑哥罪甚于似道,而我等不言,他日何以辞其责。然我疏远之臣,言必不听,侍臣中读书知义理,慷慨有大节,又为上所亲信,无踰公者。夫捐一旦之命,为万姓除残贼,仁者之事也。公必勉之。既而彻里至帝前,数桑哥罪恶,帝怒,命卫士批其颊,血涌口鼻,委顿地上。少间,复呼而问之,对如初。时大臣亦有继言者,帝遂按诛桑哥,罢尚书省,大臣多以罪去。帝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帝问:汝赵太祖孙耶。太宗孙耶。对曰:臣太祖十一世孙。帝曰:太祖行事,汝知之乎。孟頫谢不知,帝曰: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孟頫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二十九年,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官事清简。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踰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久之,迁知汾州,未上,有旨书金字《藏经》,既成,除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迁泰州尹,未上。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以翰林侍读学士,与他学士撰定祀郊南祝文,及拟进殿名,议不合,谒告去。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初若不闻者。又有上书言国史所载,不宜使孟頫与闻者,帝乃曰: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俄赐钞五百锭,谓侍臣曰:中书每称国用不足,必持而不与,其以普庆寺别贮钞给之。孟頫尝累月不至宫中,帝以问左右,皆谓其年老畏寒,敕御府赐貂鼠衣。初,孟頫以程钜夫荐,起家为郎,及钜夫为翰林学士承旨,求致仕去,孟頫代之,先往拜其门,而后入院,时人以为衣冠盛事。六年,得请南归。帝遣使赐衣币,趣之还朝,以疾,不果行。至治元年,英宗遣使即其家俾书《孝经》。二年,赐上尊及衣二袭。是岁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