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录

 孝弟部总论二
  家语〈困誓〉
  荀子〈子道篇〉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曾子本孝 曾子立孝 曾子大孝 曾子事父母 曾子疾病 卫将军文子〉
  吕氏春秋〈孝行〉
  扬子〈孝至篇〉
  孝经钩命诀〈论孝七则〉
  孝经左契〈论孝九则〉
  朱子学的〈道在〉
  朱子大全集〈答范伯崇〉
  大学衍义补〈躬孝弟以敦化〉
  曹月川集〈夜行烛〉

学行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孝弟部总论二

《孔子家语》《困誓》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顺与,色不悦与。古之人有言曰,人与己与不汝欺,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何谓无孝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矣。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何谓无孝名乎。

《荀子》《子道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接,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以为而无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彰,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国家顺矣。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名也已。

《曾子本孝》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故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专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曾子立孝》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曾子大孝》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鲜香,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者,国人皆称愿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殁,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伤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弟子问曰:夫子伤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曾子事父母》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则乱。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惟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单居离问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为己望也;兄事之,不遗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养之内,不养于外,则是越之也;养之外,不养于内,则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内外养之也。单居离问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时也。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诎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后舍之矣。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俛仰从命,不见于颜色,未成于弟也。

《曾子疾病》

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年既耆艾,虽欲弟,谁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欤。

《卫将军文子》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

《吕氏春秋》《孝行》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为孝矣。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

《扬子》《孝至篇》

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撰孝至。孝,至矣。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父母,子之天地欤。无天何生。无地何形。天地裕于万物。万物裕于天地。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孝子有祭乎。有斋乎。夫能存亡形,属荒绝者,惟斋乎。故孝子之于斋,见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宾。人而不祭,豺獭乎。或曰: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曰:石奋、石建,父子之美也。无是父,无是子;无是子,无是父。或曰:必也,两乎。曰:与尧无子,舜无父,不如尧父舜子也。子有含菽缊絮而致滋美其亲,将以求孝也,人曰伪,如之何。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儒也。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为名之名,其次也。或问忠言嘉谟。曰:言合稷、契之谓忠,谟合皋陶之谓嘉。或曰:邵如之何。曰:亦勖之而已。庳则秦、仪、鞅、斯亦忠嘉矣。尧、舜之道皇兮,夏、殷、周之道将兮,而以延其光兮。或曰:何谓也。曰:尧、舜以其让,夏禹以其功,殷、周以其伐。或曰:食如蚁,衣如华,朱轮驷马,金朱煌煌,无已泰乎。曰: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为泰。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一,曰勉。或曰:力有扛洪鼎,揭华旗。智、德亦有之乎。曰:百人矣。德谐顽嚚,让万国;知情天地,形不测,百人乎。或问君。曰:明光。问臣。曰:若禔。敢问何谓也。曰:君子在上,则明而光其下;在下,则顺而安其上。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吾闻诸传,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卲者,是孔子之徒欤。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曰: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或问大。曰小。问远。曰:迩。未达。曰: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四海为远,治之在心,不亦迩乎。或问俊哲、洪秀。曰:知哲圣人之谓俊,秀颖德行之谓洪。君子动则拟诸事,事则拟诸礼。或问群言之长,群行之宗。曰:群言之长,德言也;群行之宗,德行也。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观书及诗温温乎,其和可知也。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齐桓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故习治则伤始乱也,习乱则好始治也。汉德其可谓允怀矣。黄支之南,大夏之西,东鞮、北女,来贡其珍。汉德其可谓允怀矣,世鲜焉。芒芒圣德,远人咸慕,上也;武义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夷滑夏,蠢迪王人,屈国丧师,无次也。麟之仪仪,凤之师师,其至矣乎。螭虎桓桓、鹰隼䎒䎒。未至也。或曰:讻讻北人,被我纯缋,带我金犀,珍膳宁,不亦享乎。曰:昔在高、文、武,实为兵主,今稽首来臣,称为北藩,是为宗庙之神,社稷之灵也,可不享乎。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裔、兽裔,郡劳王师,汉家不为也。朱厓之绝,捐之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明道信义,致帝者之用,成天地之化,使粒食之民粲也,晏也。享于鬼神,不亦飨乎。天道劳功。或问劳功。曰:日一日劳,考载曰功。或曰:君逸臣劳,何天之劳。曰:于事则逸,于道则劳。周公以来,未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廱以本之,学校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井、刑,勉人役,唐矣夫。

《孝经钩命诀》《论孝七则》

国多孝,则风雨时。
孝旨如醴泉。
作乐制礼孝以事天,则景星见也。
流深者其水不测,孝至者其敬无穷。
正朝夕者视北辰,正情性者视孝子。
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
不时谓之败岁,不孝谓之戮民。

《孝经左契》《论孝九则》

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书,夭孽消灭,景云出游;庶人孝,则泽林茂,浮珍舒,怪草秀,水出神鱼。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病则致其忧,顾额消形,求医翼全。
孝顺二亲得算二千,天司录所表事,赐算中功社福永来。
赤雀者王者,孝则衔书来。
孝经者篇题就号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书名出义见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为天地喉襟道要德本,故挺以题符篇冠就。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
不孝敬痹在喉寿命凶。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弟忠信以自彰,务一德也。
孝之瀰身也,犹春气之澹澹也。

《朱子学的》《道在》

朱子曰:人之所以有此身者,受形于母,而资始于父。虽有强暴之人,见子则怜至于襁褓之儿,见父则笑。果何为而然哉。 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 父母爱子之心,未尝少置人,子爱亲之心,亦当跬步不忘。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唯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 人子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 古之君子思所以显其亲者,惟立身扬名之,为足恃是以不求诸人而求诸己,不务其外而务其内。 或问:尽其道谓之孝。曰:夫以一身推之,则身也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尽其道者则能敬其身,敬其身者则能敬其父母矣。 几谏只是渐渐细密,谏不要峻暴硬要阑截。
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 事生固当爱敬然

亦人道之常,其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 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 问:人不幸处继母异兄弟不相容,当如何。朱子曰:从古来自有那样子。公看舜如何。只是为人子,止于孝。 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 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我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 余隐之云:仲子之兄非不友,孰使之避;仲子之母非不慈,孰使之离。曰:政使不慈不友亦无避去之理,观舜之为法于天下者,则知之矣。 尝解诗论鲁庄公之母,引赵子之言,或问:子可以制母乎。曰:夫死从子通乎,其下况国君乎,若庄公者,哀痛以思父,诚敬以事母,威刑以驭下,车马仆从莫不俟命,夫人徒往乎,夫人之往也,则是公哀敬之不至,威命之不行耳。 问:鲧既被诛禹又出,而委质不知如何。曰:盖前人之愆。又问:以鲧为有罪又盖其愆,非显父之恶否。曰:且如今人,其父击碎人之器物,其子买而偿之,岂是显父之恶。

《朱子大全集》《答范伯崇》

性中只有仁义礼智,曷尝有孝弟来,此语亦要体会得是,若差了即不成道理,盖天下无性外之物,岂性外别有一物名孝弟乎,但方在性中,即但见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仁便包摄了孝弟在其中,但未发出来,未有孝弟之名耳,非孝弟与仁各是一物,性中只有仁而无孝弟也,犹天地一元之气,只有水火木金土,言水而不曰。江河淮济,言木而不曰梧槚樲棘,非有彼而无此也,伊川又云: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此皆要言,细思之则自见矣。

《大学衍义补》《躬孝弟以敦化》

《商书·伊训》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臣按先儒有言:孝弟之道达之天下,而谓之,立者尽吾爱亲之道于此,使天下之爱其亲者,莫不视我以为法,尽吾敬长之道于此,使天下之敬其长者,莫不视我以为准。此即所谓建中建极也,爱敬之道既立于此,则爱敬之化必形于彼。始而一家,次而一国,终而四海之大莫不各有亲也,各有长也,亦莫不有爱敬之心也。观感兴起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则各亲其亲,各长其长,而天下平矣。臣惟天生人君,而付之以肇,修人纪之任,必使三纲六纪皆尽其道,然后不负上天之所命,然其所以肇修之端,则在乎爱敬焉,爱敬既立,则由家而国而天下,天下之人无不爱其亲,敬其长,人人亲亲,而长长家家能爱而能敬,天下之人皆由吾君一人植立,以感化之也。

《礼记》: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臣按人君之爱其亲,敬其长,尽吾为人子为人少之礼耳,而非欲人之贵有亲,贵用命,而为之也。然而天下之人见吾爱吾之亲,敬吾之长,则曰:以万乘之尊,四海之富,犹且尽为人子之礼,以爱其亲尽为人少之礼,以敬其长。况吾侪小人哉,于是咸知以爱亲为事,而贵有亲于是,由己父之亲而推之,凡一家之亲不敢以不爱焉,咸知以敬长为事而用其命,于是由己兄之命而推之,凡在上之命无不顺焉。是则人君之爱,敬行之于一家,自然有以错之于天下之大,此无他以心感心,天下无异心,因化致化,天下无异化故也。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臣按人之生也,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性之中则具此仁理,具此仁理自然便有此和顺之德,故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是则所谓孝弟也,孝弟出于良心,自然不为逆理乱常之事,君子知其然,凡事必务于根本,根本既立,然后推之,以仁民爱物,无一民不得其生,无一物不得其性,皆由乎一念之仁,而一念之仁则起于爱亲而敬兄也。

《大学》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臣按《朱熹尝言》《大学》先说:上行下效则絜矩,处是就政事,上说若但兴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虽能兴起亦徒然耳,如政烦赋重不得养其父母,畜其妻子,安得遂其善心。须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使彼仰足以事,俯足以育,方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化也。然有以化之,而所以推而处之者,可无其则乎所谓则者矩也,矩者所以为方之器也,先儒谓匠欲为方,必先度之以矩。欲平天下者,以何物为矩,而度之邪。亦惟此心而已,我心所欲即人心所欲,我欲老吾老长吾长,而人亦欲老其老长其长,吾即推吾之所以欲老老长长之心,而度天下之人心,知其心所欲老老长长而无异于我也,以我之心度彼之心,吾之老者吾老之,使之得以安其老,吾之长者吾长之,使之得以遂其长。吾既得以遂吾老之长之之心,而彼之有老有长者,亦得以遂其老之长之之愿。而为其老者长者又皆安,其老遂其长无一人之不得,其所无一家之不如其意,无有废而不举之处,无有偏而不均之患,人人皆然,家家皆然,推之于国,而国亦然;推之于天下,而天下亦莫不然。古之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其端实在于此,盖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心德之全在于仁,而行仁之本先乎,孝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行之之端于是乎,启处之之则于是乎,周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孰有加于此哉。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臣按先儒有言:古者道路之閒,轻任并,重任分颁白者,不提挈不特,子弟代父兄之劳,凡行道之人
少者皆分代,老者之任行道者如此,则居家者可知其于家者,既能孝弟如此,则其于国者必能尊君亲上矣。若是者岂非庠序设教之功哉。然学校之设所以明伦人伦,非止于亲长也。而圣贤之论立教者莫不以孝弟为先焉,孟子告齐梁之君,又欲其于孝弟之义,深致其丁宁反覆之意,盖以孝弟者人心之所同,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平天下之要道,实有在于斯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臣按先儒有言:仁义根于人心所同,有行之则甚近而易,其要在乎亲亲长长,但人各自亲亲长长则仁义流行天下,岂有不平者乎。张栻谓味此数语,尧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则是唐虞三代之治,所以后世不及者,以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也,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则溥天之下,无一人而不孝不弟焉,孝弟者行仁义之本,仁义充塞于天下,岂非雍熙泰和之世乎。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臣按孔门传授:以孝弟为仁义之实,而施于政治者必本仁义,而仁义之推行必始于孝弟,孔子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曾子曰: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而孟子于是二者尤切切焉,不一而足盖亲亲长长达于天下,而为仁义天下之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则仁义之效著,而天下无不平治矣。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又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臣按为治之道不外于仁义,而仁义必先于孝弟。盖人人各有爱亲之心,所以爱亲者即仁也,人人皆有敬长之心,所以敬长者即义也。亲者吾之私,亲吾爱吾之亲,若私也。然而通之。天下之人亦莫不爱其私亲,与吾之所以爱吾之亲者无以异,使有一人之不爱焉,非所以为仁也,兄者吾之私长吾敬吾之兄,若私也然而达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敬其私兄,与吾之所以敬吾之兄者无不同,使有一人之不敬焉,非所以为义也。噫良心出于一人之私仁义通之,天下之大因心为治,天下之平,其端在此矣。

《曹月川集》《夜行烛》

孝乃百行之原,万善之首,上足以感天,下足以感地。明足以感人,幽足以感鬼神。所以古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而不敢忘孝焉。今我家严行在孝道常患不及,故略述圣贤明孝之格言,以告之。 孝子保亲全家之道,当以进谏为心也。且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者,其孝大于养极甘脆者矣。和色柔声谏父母于善者,其孝大于拜医求药者矣。书称虞舜曰: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良以此也,然此不惟孝子当行,而实慈父慈母之所当察焉。 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盖兄弟本一气,而分形乃同胞共乳,是则举世之人,岂有如兄弟之至亲哉。今人多昵妻子之爱,忘兄弟之亲,小则阋墙斗狠,大则分门割户,侧目相视如雠如敌,切齿相恨如狼如虎,伤一气之私为众人之耻,惟我家严深恶于此,请略述古人明兄弟之亲,破流俗之惑者,以为垂训之助云。 某尝于兄弟聚会之时,从容言曰:兄弟天合者也,夫妻人合者也,今人有兄弟分居,未闻有夫妇分居者焉,是则疏天合而亲人合者也,岂非惑之甚哉,有识君子何若。与兄与弟相亲相爱以笃,吾天合之好生,则同乐于一门之内,死则同乐于一坟之中,岂不美乎。况人之生死离合朝不虑夕,古人言人活一世七十稀,且以七十为期,除幼小无知及疾病违离外,兄弟齐会同欢不能以十年,况未及七十而死者乎,且家严兄弟四人,今止有一人在,咱兄弟六人明年今日未知谁在,因作诗以讽之辞,虽鄙野心则真诚念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