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七卷目录
理气部总论一
易经〈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传〉
太极图〈周子太极图说 朱子太极图说解〉
周子通书〈动静 理性命〉
张子正蒙〈太和篇 参两篇 天道篇 神化篇 动物篇 诚明篇〉
易经〈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传〉
太极图〈周子太极图说 朱子太极图说解〉
周子通书〈动静 理性命〉
张子正蒙〈太和篇 参两篇 天道篇 神化篇 动物篇 诚明篇〉
学行典第七卷
理气部总论一
《易经》《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本义〉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方谓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恶各以类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决之辞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变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庄周所谓易以道阴阳,此之谓也。〈大全〉问:第一章第一节盖言圣人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朱子曰:论其初,则圣人是因天理之自然而著之于书,此是后来人说话,又是见天地之实体,而知《易》之书如此。如见天之尊、地之卑,却知得《易》之所谓乾坤者如此,如见天之高、地之卑却知得《易》所分贵贱者如此。又曰:此是因至著之象,以见至微之理。又曰:上句是言造化之实体以明,下句易中之事。 融堂钱氏曰:无画之易在太极,先有画之《易》自两仪始,盖下文所谓贵贱、刚柔、吉凶变化自乾坤而始,著非自乾坤而始有也。 双湖胡氏曰:天尊地卑,阴阳固有自然尊卑之象,然于《易》上欲见其尊卑处,何者为最亲切?曰:自太极生两仪,象卦最可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阳已居先矣。至于阳仪之上生一阳一阴,先阳固宜也。阴仪上当以阴为主矣,其生一阳一阴,亦以阳居先焉。以至于六画,莫不先阳而后阴,于是首乾终坤,乾不期尊而自尊,坤不期卑而自卑,于此见尊阳卑阴,非圣人之私意,卦画自然之象而亦造化自然之位也。 张子曰:不言高卑而曰卑高者,亦有义高以下为基,亦是人先见卑处,然后见高也? 鹤山魏氏曰:卦画自下始也,位六位也,贵贱观于屯言,以贵下贱,讼言以下讼上之类可见矣。天圆而动,地方而静,故有常刚爻一三五,柔爻二四六也,断因九六之得位失位而断之也,观于位正当也位不当也之类可见矣。 临川吴氏曰:动静有常,以天地之用言天运转不已,阳常动也;地填嶷不移,阴常静也。刚柔以卦之奇耦二画,言刚谓奇画,柔谓耦画,断犹判也。刚画犹阳动之实,而一柔画犹阴静之虚,而二也。 东坡苏氏曰:方本异也,而以类而聚,此同之生于异也;物群则其势不得不分,此异之生于同也。天地一物也,阴阳一气也,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之不同,故云在者明其一也。象者形之精华发于上者也,形者象之体质留于下者也。 盘涧董氏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非因形象而后有也,变化流行,非形象,则无以见?故因形象而变化之迹可见也。日月星辰象也,山川动植形也,象阳气所为,形阴气所为。然阳中有阴,则日星阳也,月辰阴也;阴中有阳,则山阴而川阳。然阴阳又未尝不相错,而各自为阴阳也。 涑水司马氏曰:乾坤定于天地贵贱,陈于尊卑刚柔,断于动静吉凶,生于万物变化,见于形象,皆非圣人为之也。天地之判,阴阳之交,本自有之,而圣人准之以为教尔。 勉斋黄氏曰:此言有天地则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之理昭然可见,然必有乾坤,而后贵贱、刚柔、吉凶之体始具;有贵贱、刚柔、吉凶而后变化之用始行。始于乾坤,终于变化,此生生所以不穷,天地所以常久而不已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本义〉此言易卦之变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画而已,两相摩而为四,四相摩而为八,八相荡而为六十四。〈大全〉问: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窃谓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画而已。两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皆是自然生生不已,而谓之摩荡何也?朱子曰:摩如一物在一物上面摩旋底意思,亦是相交意思,如今人磨子相似,下面一片不动,上面一片只管摩旋,推荡不曾住。
自两仪生四象,则老阳老阴不动而少阴少阳则交;自四象生八卦,则乾坤震巽不动而兑离坎艮则交;自八卦而生六十四卦,皆是从上加去下体不动,每一卦生八卦,故谓之摩荡。又曰:摩是两个物事相摩戛,荡是圆转推荡出来;摩是八卦以前事,荡是有那八卦了,团旋推荡那六十四卦出来。汉书所谓荡军,是圆转去杀伐磨转他底意思。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本义〉此变化之成象者。〈大全〉建安丘氏曰:前以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言是对待之,阴阳交易之体也。此以摩荡鼓润运行言是流行之阴阳变易之用也。至下文则言乾坤之德行,而继以人体乾坤者终之。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本义〉此变化之成形者,此两节又明易之,见于实体者,与上文相发明也。〈大全〉朱子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方是说做这卦,做这卦了,那鼓之以雷霆与风雨,日月寒暑之变化,皆在这卦中,那成男成女之变化,也在这卦中,见造化关捩也。才动那许多物事都出来易,只是模写他这个。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此已上是将造化之实体,对易中之理,此下便是说易中却有许多物事。 天地父母分明是一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则凡天下之男皆乾之气,天下之女皆坤之气,从这里便彻上彻下,即是一个气都透了。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通人物言之,在动物如牝马之类,在植物亦有男女,如麻有牡麻及竹有雌雄之类,皆离阴阳刚柔不得。又曰:岂得男便都无阴,女便都无阳,这般须要错看。 正蒙云: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阴阳两端循环不穷者,立天地之大义。阴阳循环如磨,游气纷扰如磨中出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此阴阳循环,立天地之大义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游气纷扰生人物之万殊也。 云峰胡氏曰:刚柔二爻相摩而为八卦,八卦相荡而为六十四,摩与荡即上文所谓变化也。六十四卦之中,自有雷霆、风雨、日月、寒暑,变化而成象者也,卦之中自有男女变化而成形者也。此一节画后之易又如此也,大抵易之未画卦爻之变化,在天地实体中,及其既画天地万物之变化,又在卦爻实体中,本义两以实体言见在天地者,即未画之易在易者,即是已画之天地其体皆实而非虚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本义〉知犹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莫不如此。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迹也。〈大全〉朱子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者管也。乾管却大始,大始即生物之始,乾始物而坤成之也。 乾知大始,乾为其始、为其萌芽,坤作成物,坤管下面一截,有所作为。 知训管字不当解作知见之知,大始未有形,知之而已成物,乃流形之时,故有为。 乾只是气之统体,无所不包但自其气之动而言,则为阳;自其气之静而言,则为阴。所以阳常兼阴,阴不得兼阳,阳大阴小,阳全阴半,阳饶阴乏,而阴必附阳,皆此意也。 邵子曰: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倡,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也。 柴氏中行曰:一气之动则自有知觉,而生意所始,乾实为之一气,既感则妙合而凝其形,乃著有作成之意。坤实为之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本义〉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大全〉朱子曰:乾之易只管上一截事,到下一截却属坤,故易;坤只是承乾,不著做上一截事,只做下面一截,故简。如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知便是做起头,能便是做了,观隤然确然亦可见易简之理。 乾以易知,乾阳物也,阳德刚健,
故作为易成;坤以简能,坤因乾先发得有
头脑,特因而为之,故简。 乾惟行健其所施,为自是容易,观造化生长可见,只是这气一过时,万物皆生了,可见其易,要生便生,更无凝滞;要做便做,更无等待,非健不能也。又曰:乾德刚健,他做时便通透彻达,拦截障蔽,他不住人,刚健者亦如此易知,只是说他恁地做时不费力;坤最省事,更无劳攘,只承受那乾底生将物,出来便见得是能,阴只是一个顺,若不顺,如何配阳而生物简,只顺从而已。 乾以易知者,乾健不息,惟主于生物,都无许多艰深险阻,故能以易而知大始;坤顺承天,惟以成物,都无许多繁扰作为,故能以简而作成物。诚斋杨氏曰:自乾知大始,至坤以简能,何谓也?曰
此赞乾坤之功,虽至溥而无际,而乾坤之德实至要而不繁也。 潘氏曰:乾主宰大始,坤作成万物,此乾坤之职也。使为乾者用力之难,为坤者用功之繁,则乾坤亦劳矣。惟乾以易知,故主宰大始不以为难;惟坤以简能,故作成万物不以为繁也。云峰胡氏曰:本义曰此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物凡阳皆属乾之男,凡阴皆属坤之女,一阴一阳可相有不可相无。然其理则阳主于始物,阴不过作成之尔。阳主始物,自然而然,胡为是之易也?健故也。阴但从阳,自能成物,胡为是之简也?顺故也。上两节论阴阳之形体,兼气与形而言也;此论阴阳之性情,因气与形而以理言也。
又
一阴一阳之谓道。
〈本义〉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大全〉朱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何以谓之道?当离合看。 一阴一阳之谓道,则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一阖一辟,谓之变亦然。又曰:理则一而已,其形者则谓之器,其不形者则谓之道,然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盖阴阳亦器也,而所以阴阳者道也。是以一阴一阳,往来不息,而圣人指是以明道之全体也,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也。 问: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太极否?曰:阴阳只是阴阳,道便是太极,程子说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 问:一阴一阳之谓道?曰:以一日言之,则昼阳而夜阴;以一月言之,则望前为阳,望后为阴;以一岁言之,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古至今,恁地滚将去,只是这个阴阳,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从此句下文分两脚,此气之动为人为物,浑是一个道理,故人未生以前,此理本善,所以谓继之者善,此则属阳;气质既定,为人为物所以谓成之者性,此则属阴。又曰:一阴一阳,此是天地之理,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继之者善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也。这一段是说天地生成万物之意,不是说人性上事。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本义〉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本义〉仁阳知阴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而目为全体也。日用不知则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本义〉显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大全〉朱子曰:显诸仁
是元亨诚之通,藏诸用是利贞诚之复。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本义〉张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穷。〈大全〉朱子曰:富有之谓大业。言万物万事无非得此理,所谓富有也。日新是只管运用流行,生生不已。节斋蔡氏曰:富有广大不禦,日新悠久无疆。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其富有之谓欤阴阳升降变化不穷,其日新之谓欤。
生生之谓易。
〈本义〉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理与书皆然也。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本义〉效呈也法,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本义〉事之未定者,属乎阳也;占之已决者,属乎阴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
〈本义〉张子曰:两在故不测。〈大全〉朱子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是总结这一段,不测是在这里,又在那里,便是这一个物事,走来走去无处不在,六十四卦都说了这,又说三百八十四爻许多变化都只是这一个物事周流其间。
又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本义〉阖辟,动静之机也。先言坤者由静而动也,乾坤变通者,化育之功也。〈大全〉汉上朱氏曰:坤自夏至,以一阴右行,万物由之而入,故曰阖户;乾自冬至,以一阳左行,万物从之而出,故曰辟户。又曰:无阖则无辟无静则无动,此归藏所以先坤欤。 进斋徐氏曰:天道流行,有动有静,犹户之阖辟也。阳之嘘也,户之辟也,群蛰由是而作也。是谓之乾阴之翕也,户之阖也,群动由是而息也。是谓之坤先坤后
乾阴阳之义也。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本义〉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八卦者,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此数言者,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者,画卦揲蓍其序皆然。〈大全〉朱子曰:周子康节说太极是和阴阳,衮说易中便抬起说。周子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时便是阳之太极,静时便是阴之太极,盖太极只在阴阳里。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先从实理处说,若说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但言其次序,须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其理则一,虽然自见,在事物而观之,则阴阳函太极;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 问:一阴一阳上又各生一阴一阳之象,以图言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就天地间著实处,如何验得?曰:一物上自各有阴阳,如人之男女阴阳也。逐人身上又各有这血气,血阴而气阳也,如昼夜之间,昼阳也,夜阴也,而昼阳自午后属阴,夜阴自子后又是阳,此便是阴阳各生阴阳之象。 南轩张氏曰:易者生生之妙,而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
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大全〉朱子曰:形而上者,指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即事即物,便见得此理,只是如此看。又曰:形而上底虚浑是道理,
形而下底实便是器,这个分说得极精切。又
曰: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亦皆有个形迹。有道即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又曰:可见底是器,不可见底是道,理是道,物是器。
《系辞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本义〉言往来屈信,皆感应自然之常理。
又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本义〉絪缊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言气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大全〉朱子曰:天地男女都是两个方得专一。 临川吴氏曰:絪缊者,气之交也;构精者,形之交也。天地之二气交,故物之以气化者,其气醲厚而能醇,男女之二气交,故物之以形化者,其精凝聚而能生此气,形之相交以二与三人损一,一人得友之,相合以二者,其理同,皆言其以一合一,故能致一而不二也。
又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大全〉云峰胡氏曰:其初也,阴阳分而为两仪,阴阳之合则为四象,八卦而刚柔于是乎有体著,而天地之撰微而神明之德皆自乾开其始,而坤成其终,故曰乾坤易之门。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大全〉朱子曰: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理言。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 阴阳是阳中之阴阳,刚柔是阴中之阴阳,刚柔以质言,是有个物了,见得是刚底柔底。阴阳以气言。
太极图
《周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閒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閒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也。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然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而五性之殊,散为万物。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人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也。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
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閒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閒,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朱子太极图说解》
○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尔。此〇之动而阳静而阴也;中〇者其本体也,者阳之动也。○之用,所以行也。者阴之静也。〇之体所以立也。者,之根也。者,之根也。,此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乀者,阳之变也。者,阴之合也。阴盛,故居右,阳盛,故居左。阳稚,故次火;阴稚,故次水;冲气,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阴根阳,阳根阴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复水,循环无端,五气布而四时行也。〇五行一阴阳,五殊二实无馀欠也。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太极本无极,上天之载无声臭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各一,其〇无假借也。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閒也。〇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则所谓人〇者,于是乎在矣。然形之为也,神之发也,五性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纭交错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也。惟圣人者,又得夫秀之精一,而有以全乎○之体用者也。是以一静一动,各臻其极,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盖中也、仁也、感也。所谓也,○之用所以行也、正也、义也、寂也,所谓也,〇之体所以立也。中正仁义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则人〇于是乎立,而〇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矣。君子之戒,谨恐惧,所以修此而吉也;小人之放僻邪侈,所以悖此而凶也。天地人之道各一,〇也、阳也、刚也、仁也;所谓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所谓也、物之终也,此所谓易也,而三极之道立焉,实则一〇也。故曰易有太极之谓也。《周子通书》《动静》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注〉有形,则滞于一偏。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神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矣。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结上文,起下意。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
水,阴也,而生于一,则本乎阳也;火,阳也,而生于二,则本乎阴也所谓神妙万物者如此。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此即所谓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者,以神妙万物之体而言也。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
此即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无极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万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动一静,其运如循环之无穷尽,此兼举其体用而言也。
《理性命》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注〉阳明阴晦,非人心太极之至灵,孰能明之。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即五行之理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