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六卷目录

 学行总部艺文一
  《学殖赋》          唐张泰
  《颜乐亭铭》         宋程子
  《学古斋铭》          朱熹
  《存斋记》          前人
  《困学恐闻编序》        前人
  《刘甥瑾字序》         前人
  《芸斋记》           前人
  《许升字序》          前人
  《建宁府重修府学记》     真德秀
  《存斋记》           前人
  《六德舍铭》        明殷云霄
  《六行舍铭》          前人
  《六艺舍铭》          前人
 学行总部艺文二〈诗〉
  《励志诗》〈九首〉      晋张华
  《此日不再得示学者》     宋杨时
  《困学》〈二首〉        朱熹
  《励志》           明黄淮
  《味道斋诗为秀才程裕赋》    童轩
 学行总部纪事
 学行总部杂录

学行典第六卷

学行总部艺文一

《学殖赋》〈以深根固柢无使将落为韵〉唐·张泰

学者人之本也,必资乎穷要道,励专心,故假农以为喻,将克己而攸,箴笔力载耕。既研精而不倦,情田以耨,将覃思而惟深懿,兹善喻丰,滋是务当勤劳而有穫,岂灭裂而不顾?种德潜润,比土膏之勃兴,修业大成,方云稼之森布,切磋讨论,将究其根。孜孜而其功且倍,矻矻而其教弥尊。苟惰以自安,则耒耜之用废;习而不辍,则藨之道存,蕴经笥而焕乎。既庶成行业,而油然实繁,且夫以兹训语譬彼树艺学者,在清其本末,农者在立其根柢,庶存心而有补期,竭力而无替。顾三冬之足用,且俟经时;异四体之不勤,而能望岁其道。既敷其志不渝,自微至著,生有于无,厥修乃来,类京坻之可积。不思则罔,同水旱之是虞原,夫匪独化人聿兼为己,宁徒取于披阅,固可移于任。使功成久,习宋人之揠足,伤事不两全。樊迟之学诚鄙,稽其存于日省,就此月将睹,专专以开帙媲,汲汲而筑场,劳而无怠焉。奚必乎四之日禄在其中矣,可期乎?万斯箱容有服膺糟粕,惟善是乐,恒虑失而不逮,讵怀安而自若,敢窃比于农夫,惧见逢于摇落。

《颜乐亭铭》宋·程子

天之生民是为物,则非学非师,孰觉孰识?圣贤之分,古难其明,有孔之遇,有颜之生。圣以道化,贤以学行。万世心目,破昏为醒。周爰阙里,惟颜旧止。巷污以榛,井湮而圮,乡闾蚩蚩,弗视弗履,有卓其谁?师门之嗣,追古念今,有恻其心,良贾善谕,发弩出金,巷治以辟,井渫而深,清泉泽物,佳木成阴,载基载落,亭曰颜乐。昔人有心,予忖予度;千载之上,颜惟孔乐;百世之下,颜居孔作;盛德弥光,风流日长,道之无疆,古今所常。水不忍废,地不忍荒,呜呼,正学其何可忘?

《学古斋铭》朱熹

相古先民,学以为己,今也不然,为人而已。为己之学,先诚其身,君臣之义,父子之仁,聚辨居行,无怠无忽,至足之馀,泽及万物。为人之学,煜然春华,诵数是力,纂组是誇,结驷怀金,煌煌炜炜,世俗之荣,君子之鄙。维是二者,其端则微,眇绵不察,胡越其归?

《存斋记》前人

予吏同安而游于其学,尝私以所闻语其士之与予游者,于是得许生,升之为人而敬爱之,比予之辞吏也,请与俱归,以共卒其讲业焉。一日,生请于予曰:升之之来也,吾亲与一二昆弟相为筑环堵之室于敝庐之左,将归,翳蓬藋而居焉,惟夫子为知升之志,敢请所以名之者而幸教之,则升之愿也。予辞谢不获,因念与生相从于今六七年,视其学,专用心于内,而世之所屑,一毫不以介于其间,尝窃以为生之学盖有意乎孟氏,所谓存其心者,于是以存名其斋,而告之曰:予不敏,何足以知吾子然,今也以是名子之斋,则于吾子之志,窃自以为庶几焉耳矣。而曰必告子以其名之之说,则是说也。吾子既自知之,予又奚以语?吾子抑尝闻之人之所以位天地之中而为万物之灵者,心而已矣。然心之为体,不可以闻见得不可以思虑求,谓之有物则不得于言,谓之无物则日用之间,无适而非是也。君子于此,亦将何所用其力哉?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则存之之道也。如是而存,存而久,久而熟心之为体,必将瞭然有见乎参倚之间,而无一息之不存矣。此予所以名斋之说,吾子以为何如?生作而对曰:此固升之所愿,学而病未能者,请书而记诸屋壁,庶乎其有以自砺也。予不获让,因书以授之,俾归刻焉。

《困学恐闻编序》前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夫生知尧舜孔子也?学知禹稷颜回也,困也者,行有不得之谓也。知其困而学焉,以增益其不能,此困而学之之事也,亦已卑矣。然能从事于斯,则其成犹不在善人,君子之后不能从事于斯,则靡然流于下民而不知反,均之困也。其于二者,相去之閒如是之远,学与不学之异耳,可不懋哉?可不懋哉?予尝以困学名予燕居之室,而来吾室者亦未尝不以此告之,目其杂记之编曰困学恐闻,盖又取夫子路有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之意,以为困而学者,其用力宜如是也。读是书者,以下民为忧,而以未能行其所闻为恐,则予将取以辅吾仁焉。

《刘甥瑾字序》前人

古之君子学以为己,非求人知也。故从师亲友以求先王之道,心思口讲而躬行之,既自得于己矣,而谦虚晦默,若无有焉。今之人则反是,是以譬之,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衒之也。刘甥瑾以父命来求字,予字之曰怀甫,告之以古人之意。瑾也勉旃,毋以石为玉而又衒之也。

《芸斋记》前人

友人徐元聘有田舍一区,旁治轩,窗明洁可喜。暇日与子弟讲学其间,而问名于予,予为农知田意,尝谓孟子言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最为善喻。今徐君课其子弟而学于田间,姑以芸名斋,使学者即事而思之,则内外之分定,而力之所肆不于人之田矣。露霜既繁,实而食之,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徐君以予言为然,故书以遗之。

《许升字序》前人

易象有之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盖因其固然之理而无容私焉者,顺之谓也。由是而之焉,则其进德也孰禦?许生名升,从予学,予察其得于内者盖如是,故因其名之义,而字曰顺之云。

《建宁府重修府学记》真德秀

书再至,谕勉逾力,既弗获终辞,则诵所闻以告曰:诸君所为命仆者,岂欲相与讲明为学之大指欤?夫格物以致知,昔者圣贤示人之正法也。请以缮修之,役明之今之学校非昔之学校乎。昔之圮陋者今屹焉以完,昔之闇郁者今焕焉以新,非以修之之功故耶?学者之于学亦若是而已矣,盖受中以生万善,咸备犹此宇之本闳且丽也。私欲汨焉,邪说滑焉,犹其漂摇于风雨,漫漶于垢氛,而浸朽以弊也。一日自克私胜而仁存一念,知悔善章而咎泯,又如圮陋者之可以复完,闇郁者之可以复新也。夫忠信笃敬,学者立德之基;刚毅木讷,学者任重之实;而辞章华缛,特藻饰之靡尔。圣门教人具有本末,故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亦何异基址之固而后栋梁,可施栋梁之安而后丹雘可设也,盖缮修一役耳。而为学之理具焉,自是推之,则凡天下之事事物物,即器而道已存,由粗而精,可见知至之功不难进矣。虽然学岂徒知而已,盖学聚问辨而必以居行继之,博学审问而必以笃行终焉。断断乎不易之序也,《易》《中庸》之指不明,学者始以口耳为学,讲论践履,析为二致,至其甚也。以利欲之心求理义之学,以理义之说文利欲之私,而去道愈邈矣。然则致知力行,交勉并进,岂非学者用功之至要哉?又岂非贤邦君所望于吾州之士者哉?

《存斋记》前人

墨庄叶清父以存名斋,而属予发其义,予谓存一也,而《易》以性言曰成性存,存是也;《孟子》以心言曰操则存,存其心是也,二者同乎,否乎?曰惟即理也。而主是理者心也,其心存则其理存,《易》《孟子》之言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然《易》言存性者一,而《孟子》于存心,盖屡言之,夫不以操舍存亡之机,为甚可畏乎,尧舜性之不待操而存者也。然曰兢兢焉业业焉,不敢少肆也。汤武身之则不能无事乎操矣,故曰以礼制心,惧一念之非礼而不能存也。曰无贰尔心,惧一念之或贰而不能存也。圣犹如此,学者其可以自放乎?敬者所以保吾之存,中庸之戒不睹,曲礼之俨若思所当深体也。欲者所以害吾之存,孟子之寡,周子之无,所当渐进也。虽然有儒者之存,有老氏之存,儒者之存,存吾之实理也。而老氏之为说则曰绵绵若存,用之不穷。其末流又有所谓存想之法,则皆以气为本而非主乎理矣。清父顾兼取之,予惧清父之贰而失其所存也。夫学莫恶于多岐,莫贵于主一,清父其姑舍是而颛求于吾儒之学,持守之坚,涵养之熟,未闻心存而气不与俱者也,清父其思焉。

《六德舍铭》〈序〉明·殷云霄

德者得也,自贤人以下言之也。生而理具,于心存之,斯无假于外。惟失之而复,而后为得也,故曰自贤人以下言之也。或曰:其理存者七情,安百行顺万物,和此之谓德言?所得者多矣。殷子曰:明诚之道,会于一矣,动静之机,通于万矣。


不扰其气之清,不蔽其心之灵,不杂其性之精,曰先万感而独觉照,万数而有恒矣。


公于己一心惟理,公于人万物吾身。


物格知性,知至之命。


贞于心者不爽,其制定于理者不昧,其宜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


夫心主物而成性,己之不尽而曰可以为之乎?处之不实而曰可以持之乎?如植孔繁各育而蕃其本,则存曰惟是哉?万原之原。


温然有容者,仁之德;秩然不戾者,义之则。

《六行舍铭》〈序〉前人

六行之目,爱之则也。行之情广矣,先王之教专于爱其意可识也,孝爱之本也,友爱之切也,睦爱之和也,姻爱之分也,任爱之信也,恤爱之感也,任何以为爱曰相信者,不肯忮相爱者,不忍欺。


远弗愧,迩终弗愧。始天且不违,凡我惟理,是曰天道,成孝之纪。致精毕力于心于迹,凡我可为无欠无抑,是曰人道,顺事之则。


爱无衰于妻子,怨无生于货利。


以礼正伦,以心笃爱,爱无偏私,伦纪蔼蔼。


义以合物,情以生恩,义离匪道,恩亏匪人。


匪貌之共,维言之衷,众罔弗从。


汝饱汝食呻吟,汝侧独不隐恻噫,谁能不啬其积,不德于色耶?

《六艺舍铭》〈序〉前人

礼以节情,乐以和性,射以正志,御以致远,书以载物,数以穷变。殷子曰:道之渊渊,岂不远哉?流化达用,不遗乎细微。是故取物以备用,立则以成化君子,弗以置诸己。


盈之无弗,有也制之,可以守也。维仪匪饰,保中而无咎也。


乐匪人作,匪人弗成。维古作者,天粹天精,我心我音,何古何今,聿成五德,玉振金声。


巧于正,精于熟。


呜呼,慎之,慎之,有安于奇而仆于彝。


惟敬惟式,勿荒勿侧,乃见乎天德。


察变以迹用,亦惟则,孰会其一而穷于极?

学行总部艺文二〈诗〉

《励志诗》晋·张华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其二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日与月与,荏苒代谢。逝者如斯,曾无日夜。嗟尔庶士,胡宁自舍。
其三

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大猷元漠,将抽厥绪。先民有作,贻我高矩。
其四

虽有淑姿,放心纵逸。出般于游,居多暇日。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其五

养由矫矢,兽号于林。蒲芦萦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其六

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体之以质,彪之以文。如彼南亩,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其七

水积成川,载澜载清。土积成山,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勉尔含弘,以隆德声。
其八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乃物之理。纆牵之长,实累千里。
其九

复礼终朝,天下归仁。若金受砺,若泥在钧。进德修业,辉光日新。隰朋仰慕,予亦何人。

《此日不再得示学者》宋·杨时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矣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蹠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没,简编有遗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譬犹千里马,驾言勿彷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末流学多岐,倚门诵韩庄。出入四寸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趋利名场。挟策博簺游,异趣均亡羊。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

《困学二首》朱熹

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
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傍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

《励志》明·黄淮

猗猗者兰于,彼空谷悠悠。我思曷云其,谷猗猗者兰。维芳维馨我,有好爵君子。攸宁兰之荣,矣繁霜瘁之。静言孔念中,心怅而兰之。瘁矣益厚其,根我之怀矣。匪善奚敦兰,之瘁矣芳华。载阳淑慎其,身终焉允臧。

《味道斋诗为秀才程裕赋》童轩

道之旨,太羹元醴,君子味之,浑然斯理。
道之腴,熊掌及鱼,君子味之,渊乎其微。
于皇天命一诚不已,文王大圣不显于己圣也。希天贤其,希圣动静或愆,为道之病。
君子味之,是谓自持,朝斯夕斯,道岂远而?

学行总部纪事

《左传》:文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家语·弟子行》: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馀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夫能夙兴夜寐,讽诗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匹夫不怒,唯以忘其身。不畏强禦,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荷天之龙,不戁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质,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己,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跻。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赐也固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为知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畏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于父母,恭于兄弟,从善而教不道,盖赵文子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容,盖铜鞮伯华之行也;外宽而内正,自拯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已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如何。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至于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田居乙记》: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乎。
《后汉书·党锢传》:桓帝即位,房、周二家宾客,互相讥揣,党人之议,自此始。天子震怒,逮捕党人,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并表为请,乃赦归田里,禁锢终身。而党人之名,犹书王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范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文中子·天地篇》:子曰:义也清,而庄靖也;惠而断,威也;和而博,收也;旷而肃,琼也;明而毅,淹也;诚而厉元龄志而密,徵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达简而正。或问王隐子,曰:敏人也,其器明其才富,其学赡。或问扬雄、张衡,子曰:古之振奇人也,其思苦,其言艰。曰:其道何如?子曰:靖矣。
《周公篇》:或问荀彧、荀攸,子曰:皆贤者也。曰:生死何如?子曰:生以救时,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
《礼乐篇》:或问谢安,子曰:简矣。问王导,子曰:敬矣。问温峤,子曰:毅人也。
《关朗篇》:或问关朗,子曰:魏之贤人也,孝文没而宣武立,穆公死关朗退,魏之不振有由哉。

学行总部杂录

《墨子·修身篇》: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荀子·大略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吕氏春秋·劝学篇》: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诬徒篇》: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用众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蹠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蹠。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韩诗外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学之,则为国用。故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诗曰: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虽有旨酒嘉殽,不尝,不知其旨;虽有善道,不学,不达其功。
《新书·修政语上》:缘道者之辞而学为己,缘巧者之事而学为巧,行仁者之操而学为仁也。故节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专其美矣。故士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
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如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孔丛子·杂训篇》:子上杂所习,请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矣。《淮南子·俶真训》: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诠言训》: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民赡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故圣人掩迹于为善,而息名于为仁也。
《修务训》: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元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夫学,亦人之砥锡也。
《泰族训》: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以凿观池之力耕,则田野必辟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奕之日诵《诗》《书》,闻识必博矣。故不学之与学也,犹瘖、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
《新序》: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瘖;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之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可谓善学者矣。
《说苑》:人知粪,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粟,
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谓粪心。博学多闻;何谓易行。一性止淫也。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招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
《杨子·修身篇》:君子彊学而力行。珍其货而后市,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
《白虎通·辟雍篇》:学之为言觉也,悟所不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其有贤才美质,知学者足以开其心,顽钝之民亦足以别于禽兽而知人伦,故无不教之民。
《潜夫论·赞学篇》: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著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释难篇》:孔子曰: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敢问今使举世之人释耨耒而程相群于学,何如?潜夫曰:善哉。问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故孔子所称谓君子尔。今以目所见,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学又耕之本也。
《外史·燕居篇》:性犹璞也,不琢则不成。今夫野薮之人,多鄙市井之人,多媚非理也,其习使然也。性固无间于野薮市井之人也,故循其习之谓情,宰其情之谓性,因性而导之谓学,不因性而学是助傲而饰巧也,何取于学。
《申鉴·杂言篇》:或问曰:君子曷敦乎学。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寡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
《西畴常言》:学贵有常,而悠悠害道,循序而进,与日俱新,有常也。玩愒自恕,曰我未尝废,非悠悠乎?顾一暴而十寒,斯害也已。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不可躐,等先致察于日用常行,人能孝于事亲,友于兄弟,夫妇睦朋友信,出而事君,夙夜在公,精白承德,虽穷理尽性,亦无越于躬履实行也。
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邪念不萌,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矣,是内外交相养也。《记》曰心广体胖,此之谓也。
君子之学,体用具藏,修之馀时,与事物酬酢,因可以识人情世态,其间是非利害,岂能尽如吾意哉?有困心衡虑,则足以增益其所未能也。
孔门《大学》之道,备九思三畏正心诚意也。敏事而谨,言修身也。孝友施于有政,而家齐矣。敬信节用,爱民惜力,而国治矣。以至谨修宪度,而四方之政行振坠拔遗,而天下之民归心。二帝三王平治之道,莫或加此矣。
礼以严分,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踰,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何莫由斯。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为学日益,须以人形己,自课其功,然后有所激于中,而勇果奋发,不能自已也。人一己,百虽柔必强。学成行尊,优入圣贤之域者,上达也;农工商贾,各随其业以成其志者,下达也。夫子论上达下达,盖以学者对小民而并言也。若夫为恶为不义之小人,彼则有败乱耳,恶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