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六十四卷目录
经学部纪事二
经籍典第三百六十四卷
经学部纪事二
《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字士恭。褚渊常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数帙。渊叹曰:虞愿之清,一至于此。令人埽地拂床而出。著《五经论问》,撰《会稽记》,文翰数十篇。《魏虏传》: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丈馀,以充用。
《高丽国传》:知读《五经》。使人在京师,中书郎王融戏之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头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即古笄之遗像也。
《梁书·武帝本纪》:帝少而好学,洞达儒元。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学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凡二百馀卷,并正先儒之失,开古圣之旨。王侯朝臣皆奉表质疑,高祖皆为解释。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天监初,何佟之、贺玚、严植之、明山宾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馀卷,高祖称制断疑。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大同中,于台城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
《简文帝本纪》:高祖所制《五经讲疏》,尝于元圃奉述,听者倾朝野。
《昭明太子传》: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
《始兴忠武王憺传》:天监九年,迁益州刺史。开立学校,劝课就业,遣子映亲受经焉,由是多向方者。
《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敏,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
《王筠传》:其自序曰: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抄。馀经及《周官》、《仪礼》、《论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萧子显传》:高祖所制经义,未列学官,子显在职,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迁国子祭酒,又加侍中,于学递述高祖《五经义》。
《王规传》:规八岁,丁母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臧质传》:质幼从徵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质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
《孝行传》:庾黔娄,字子贞。和帝即位,侍皇太子读,甚见知重,诏与太子中庶子殷钧、中舍人到洽、国子博士明山宾等,递日为太子讲经义。
褚修,钱唐人也。父仲都,善《周易》,为当时最。天监中,历《五经》博士。修少传父业,兼通《孝经》、《论语》,善尺牍,颇解文章。
《处士传》:何引,点之弟也。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瓛,受《易》及《礼记》、《毛诗》。注《周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记答问》五十五卷。《南海王大临传》:少而敏慧。年十一,遭左夫人忧,哭泣毁瘠,以孝闻。后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
《阮孝绪传》:字士宗。年十三,遍通《五经》。
《高昌国传》: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
《陈书·虞荔传》: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咨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侯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
《周弘正传》:弘正,字思行,汝南人。父宝,梁司徒祭酒。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叔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悟,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入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累迁国子博士。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
《徐陵传》:孝克,陵之第三弟也。少为《周易》生,有口辩,能谈元理。既长,遍通《五经》,博览史籍,亦善属文。
《吴兴王引传》:后主即位,立为皇太子。性聪敏,好学,执经肄业,终日不倦,博通大义,兼善属文。至德二年,躬出太学讲《孝经》,讲毕,又释奠于先圣先师。其日设金石之乐于太学,王公卿士及太学生并预宴。
《顾野王传》:野王七岁,读书《五经》,略知大旨。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无所不通。
《孝行传》:谢贞七岁。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
《文学传》:岑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颜、闵邪。因召入面试,令之敬升讲座,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孝章》,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乃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
张正见,梁简文在东宫,正见年十三,献颂,简文深赞赏之。简文雅尚学业,每自升讲座说经,正见尝预讲筵,决疑义,吐纳和顺,进退详雅,四座咸属目焉。蔡凝幼聪悟,美容止。既长,博涉经传,有文辞,尤工草隶。
《南史·齐衡阳元王道度传》:道度子钧,字宣礼。常手自纲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也。
《北魏书·文成五王传》:安丰王子延明,撰《五经宗略》、《诗礼别义》,行于世。
《孝文五王传》:广平王怀。召入华林别馆,禁其出入,令四门博士董徵,授以经传。
《燕凤传》:燕凤,字子章。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人以礼迎致之。以经授献明帝。太宗世,与崔元伯、封懿、梁越等入讲经传,出议朝政。世祖初,以旧勋赐爵平舒侯。
《许谦传》:谦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之学。建国时,将家归附,昭成嘉之,擢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记。与燕凤俱授献明帝经。
《贺狄干传》:狄干在长安幽闭,因习读书史,通《论语》、《尚书》诸经,举止风流,有似儒者。初,太祖普封功臣,狄干虽为姚兴所留,遥赐爵襄武侯。
《于栗磾传》:于忠,字思贤。后妻中山王尼须女,微解《诗书》,灵太后临朝,引为女侍中,赐号范阳郡君。
《谷浑传》:浑少有父风,任侠好气,以父母在,常自退抑。晚乃折节受经业,遂览群籍,被服类儒者。
阐子洪,字元孙。少受学中书。世祖以洪机敏有祖风,令入授高宗经。
《李先传》:太祖曰:卿既宿士,屡历名官,经学所通,何典为长。先对曰:臣才识愚闇,少习经史,年荒废忘,十犹通六。又问:兵法风角,卿悉通否。先曰:亦曾习读,不能明解。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太祖于是班制天下,经籍稍集。
《崔浩传》: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经书。每至郊祀,父子并束轩轺,时人荣之。世祖以浩辅东宫之勤,赐缯絮布帛各千段。著作令史太原闵湛、赵郡郗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刊载《国书》,并勒所注《五经》。浩赞成之。恭宗善焉,遂营于天郊东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万乃讫。浩又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谨以奏呈。
《高允传》:允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召见,领著作郎。所著《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肓事》,凡百馀篇,行于世。
《李灵传》:灵,字虎符,赵郡人。父协,字小同,恬静好学。神麚中,世祖徵天下才俊,灵至,拜中书博士,转侍郎。从驾临江,除淮扬太守。灵以学优温谨,选授高宗经。《宋繇传》:宋稚,字季预。师事安邑李绍伯,受诸经传。性清严,治家如官府。
《李䜣传》:䜣,字元盛,小名真奴。入都,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见而异之。遂除中书助教博士,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
《郑羲传》:羲子道昭,字僖伯。少好学,综览群言。迁国子祭酒,道昭表曰:今国子学堂房粗置,弦诵阙尔。城南太学,汉魏《石经》,丘墟残毁,藜藿芜秽。游儿牧竖,为之叹息;有情之辈,实亦悼心;况臣亲司,而不言乎。伏愿天慈回神纡眄,赐垂鉴察。若臣微意,万一合允,求重敕尚书、门下,考论营制之模,则五雍可翘立而兴,毁铭可不日而就。树旧经于帝京,播茂范于不朽。斯有天下者之美业也。不从。
《崔辩传》:辩长子景俊,梗正有高风,好古博涉。以经明行修,徵拜中书博士,高祖赐名为逸。
《崔挺传》:崔游,字延叔,少有风概,除北赵郡太守。太学旧在城内,游乃移置城南闲敞之处,亲自说经,当时学者莫不劝慕,号为良守。
《李彪传》:彪有女,幼而聪令,彪每奇之,教之书学,读诵经传。尝窃谓所亲曰:此当兴我家,卿曹容得其力。彪亡后,世宗闻其名,召为婕妤,以礼迎引。婕妤在宫,常教帝妺书,诵授经史。后宫咸师宗之。
《张普惠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长八尺,容貌魏伟。父晔,为齐州中水县令。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剋厉不息。及还乡里,就程元讲习,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诸儒称之。
《常景传》:肃宗以讲学之礼于国子寺,司徒崔光执经,敕景与董绍、张彻、冯元兴、王延业、郑伯猷等俱为录义。事毕,又行释奠之礼,并诏百官作释奠诗,时以景作为美。
《外戚传》: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年十二。始就博士学问,从师受《孝经》、《论语》,好阴阳兵法。除洛州刺史。洛阳虽经破乱,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熙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写一十六部一切经。延致明德沙门,日与讲论,精勤不倦,所费亦不赀。
《文苑传》:邢昕出帝行释奠礼,昕与校书郎裴伯茂等俱为《录》义。
《良吏传》:宋世景,少自修立,事亲以孝闻。与弟道玙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精经义。族兄弁甚重之。举秀才,对策上第。
裴佗,字元化。佗容貌魁伟,隤然有器望。少治《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举其宗致。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
《术艺传》:江式表曰: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
《列女传》:清河房爱亲妻崔氏者,同郡崔元孙之女。性严明高尚,历览书传,多所闻知。子景伯、景光,崔氏亲授经义,学行修明,并为当世名士。
《北齐书·废帝本纪》:太子虽富于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杜弼传》:弼奉使诣阙,魏帝见之于九龙殿。引入经书库。
《李浑传》:浑族子公绪。性聪敏,博通经传。尤善阴阳图纬之学。
《魏兰根传》: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汎览群书,诵《左氏传》、《周易》,机警有识悟。
《徐之才传》:之才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彭城李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咸共叹曰:此神童也。
《皇甫和传》: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有礼则,亲授以经书。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宗亲吉凶,多相咨访。卒于济阴太守。
《邢卲传》:卲,字子才。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彊记,日诵万馀言。少在洛阳,会天下无事,与时名胜专以山水游宴为娱,不暇勤业。后因饮谑倦,方广寻经史,五行俱下,一览便记,无所遗忘。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旨要。吉凶礼仪,公私咨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
《文苑传》:颜之推,字介。父协,梁湘东王绎镇西府咨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周书·文帝十三子传》:宋献公震,字弥俄突。幼而敏达,年十岁,诵《孝经》、《论语》、《毛诗》。后与世宗俱受《礼记》、《尚书》于卢诞。
《柳虬传》:虬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遍授《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雅好属文。
《吕思礼传》:思礼性温润,不杂交游。年十四,受学于徐遵明。长于论难。诸生为之语曰:讲《书》论《易》,其锋难敌。十九,举秀才,对策高第。
《辛庆之传》:庆之志量淹雅,有儒者风度。特为当时所重。又以其经明行修,令与卢诞等教授诸生。《萧大圜传》:大圜,梁简文帝之子。年四岁,能通《三都》及《孝经》、《论语》。梁元帝封晋熙郡王。乃屏绝人事。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因曰:昔河间好学,尔既有之,临淄好文,尔亦兼之。然有东平为善,弥高前载,吾重之爱之,尔当效焉。
《刘璠传》:子祥字休徵。年十岁能属文,十二通《五经》。《萧察传》:宗如周子希华博通经术,为荆楚儒宗。范迪少机辨,善属文。迪弟遹,文采劣于迪,而经术过之。
《高丽传》: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异域高昌传》:文字亦同华夏。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隋书·李德林传》:德林年十五,诵五经及古今文集,日数千言。俄而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崔彭传》:高祖践祚,彭转骠骑,恒典宿卫。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又尝曰:卿弓马固已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闻者以为知言。
《郎茂传》:茂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河间权会,受《诗》、《易》、《三礼》及元象、刑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长乐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及长,称为学者。
《文苑传》:孙万寿年十四,就阜城熊安生受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善属文,美谈笑,博陵李德林见而奇之。仁寿初,徵拜豫章王长史,授大理司直。有集十卷行于世。
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也。少聪敏,七岁好学,善《毛诗》、《礼记》、《左氏传》、《周易》,诸子百家,无不毕览。善属文词,不治产业,每以讽读为娱。炀帝即位,齐王蝀镇江都,闻其名,以书召之。及贞至,王以客礼待之,朝夕遣问安不。
潘徽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尤精三史。
《隐逸传》:张文诩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元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疑滞,文诩辄博引證据,辨说无穷,惟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
《外戚传》:萧岿俊辨有才学。著《孝经》、《周易义记》,行于世。《闻见后录》:司马文正公作《文中子补传》曰:文中子王通字仲淹,幼明悟好学。受《诗》于东海李育,受《书》于会稽夏玙,受《礼》于河东关朗,受《乐》于北平霍汲,受《易》于族父仲华。乃著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有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之《王氏六经》。
《唐书·高祖诸子传》:韩王元嘉,少好学,藏书至万卷,皆以古文字参定同异。
《宗室传》:渤海敬王七世孙戡,字定臣,幼孤。年十岁所即好学,大寒,掇薪自炙。夜无燃膏,默念所记。年二十,明《六经》,举进士,就礼部试,吏唱名乃入,戡耻之。明日,径返江东,隐阳羡里。
《高俭传》:俭,字士廉。授安州都督。进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引诸生讲授经艺,学校复兴。
《马周传》: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
《崔仁师传》:时校书郎王元度注《尚书》、《毛诗》,诋孔、郑旧学,请遂废。诏诸儒大议,博士以下不能诘。河间王孝恭请与孔、郑并行,仁师以元度经,条不合大义者奏之。元度报罢。
《苏世长传》:世长十馀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使卒学虎门馆。《傅奕传》:高祖即位,拜太史丞。迁令。贞观十三年,卒。遗言戒子:《六经》名教言,若可习也;妖法,慎勿为。
《吕才传》:子方毅,七岁能诵经。太宗闻其敏,召见,奇之,赐束帛。长为右卫铠曹参军。
《崔义元传》:义元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高宗诏与博士讨论《五经》义。
《王义方传》:义方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特高自标树。举明经,直弘文馆。贬吉安丞,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籥,登降跪立,人人悦顺。
《苏安恒传》:安恒博学,尤明《周官》、《春秋左氏》学。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安恒投匦上书,后虽猜克,不能无感,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郝处俊传》:处俊十岁而孤。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传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武后虽忌之,以其操履无玷,不能害。
《陆希声传》: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论著甚多。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
《崔元炜传》:元炜少颇属辞,晚以非己长,不复构思,专意经术。
《李峤传》:峤,字巨山。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薛元超称之。二十擢进士第。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前与王勃、杨盈川接,武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张嘉贞传》:嘉贞以五经举。历中书令。
《潘好礼传》:好礼第明经。开元初,为邠王府长史。子请举明经,好礼曰:经不明,不可妄进。乃自试之,不能通。《郭子仪传》:承嘏,字复卿,幼秀异,通《五经》。元和中,及进士第。
《路随传》:随父泌,通《五经》,端亮寡言。
《郗士美传》: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相与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
《吴通元传》:通元,海州人,与弟通微皆博学善文章。父道瓘,以道士诏授太子诸王经,故通元等皆得侍太子游。德宗立,弟兄踵名为翰林学士。
《李栖筠传》:累迁给事中。时,杨绾以进士不乡举,但试辞赋浮文,非取士之实,请置五经、秀才举。诏群臣议,栖筠与贾至、李廙以绾所言为是。进工部侍郎。《张镒传》:大历初,出为濠州刺史,政条清简,延经术士讲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经者四十人。
《段秀实传》:秀实沉厚能断,慨然有济世意。举明经,秀实曰: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乃弃去。
《薛播传》:播早孤,伯母林通经史,善属文,躬授经诸子及播兄弟,开元、天宝间,播兄弟七人皆擢进士第,为衣冠光。
《韦温传》:温,字弘育。方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一,举两经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尉。武宗立,擢吏部侍郎。《牛僧孺传》:蔚,字大章,少擢两经,及第进士,繇监察御史为右补阙。大中初,屡条切时政,宣宗喜曰:牛氏果有子,差慰人意。
《高元裕传》:元裕性勤约,通经术,敏于为吏,岩岩有风采,推重于时。
《裴休传》:父肃,贞元时为浙东观察使。休,仲子也。方儿童时,兄弟偕隐家墅,昼讲经,夜著书,终年不出户。《杨收传》:七岁而孤,处丧若成人。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义。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
《钟傅传》:彭玕为吉州刺史。玕通《左氏春秋》,尝募求西京《石经》,厚赐以金。扬州人至相语曰:十金易一笔,百金偿一篇,况得士乎。故士人多往依之。
《忠义传》:刘乃字永夷。少警颖,闇诵《六经》,日数千言。善文词,为时推目。天宝中擢进士第。
《文艺传》:李适,尝梦与人论大衍数,寤而曰:吾寿尽此乎。敕其子曰:霸陵原西视京师,吾乐之,可营墓,树千松焉。及未病时,衣冠往,寝石榻上,置所撰《九经要句》及素琴于前,士贵其达。
李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崔元翰名鹏,以字行擢明经甲科,补湖城主簿,以母丧遂不仕。治《诗》、《易》、《书》、《春秋》,撰演范忘象浑天等论数十篇,隐共北白鹿山之阳。
《陈希烈传》:希烈,宋州人。博学,尤深黄老,工文章。开元中,帝储思经义,自褚无量、元行冲卒,而希烈与康子元、冯朝隐进讲禁中,其应答诏问,敷析微隐,皆希烈为之章句。天宝元年,有神降丹凤门,以为老子告锡灵符,希烈因是上言:臣侍演《南华真经》至七篇,陛下顾曰:此言养生,朕既悟其术,而《德充符》讵无非常应哉。臣稽首对:陛下德充于内,符应于外,必有绝瑞表之。今灵符降锡,与帝意合,宜示史官,著显祥,摛照无穷。其媮佞类如此。
《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弘,高宗第五子也。尝受《春秋左氏传》于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废卷而叹曰:此事臣子所不忍闻,经籍圣人垂训,何故书此,请改读馀书。瑜再拜贺:臣闻安上理人,莫善于礼,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停《春秋》而读《礼记》。太子从之。《李袭誉传》:袭誉性严整,所在以威肃闻。凡获俸禄,必散之宗族,其馀资多写书而已。及从扬州罢职,经史遂盈数车。撰《五经妙》〈阙〉四十卷。
《房元龄传》:乔,字元龄,齐州临淄人。父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元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十六年,与士廉等撰《文思博要》成,锡赉甚优。
《于志宁传》:志宁以承乾数亏礼度,志在匡救,撰《谏苑》二千卷讽之。太宗大悦。前后预撰《五经义疏》及修礼、修史等功,不可胜计。
《归崇敬传》:大历初,授国子司业。请改国学之制。又以《五经》六籍,古先哲王致理之式也。今请以《礼记》、《左传》为大经;《周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其《公羊》、《谷梁》文疏少,请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
《曹华传》:元和九年,授左散骑常侍、沂州刺史、沂海兖观察使。人俗顽鷔,不知礼教。华令将吏曰:邹、鲁儒者之乡,不宜忘乎礼义。乃躬礼儒士,习俎豆之容,春秋释奠于孔子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出家财赡给,俾成名入仕,其往者如归。
《刘子元传》:子贶,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撰《六经外传》三十七卷。
《朱朴传》:朴有经济才。昭宗召见,对以经义,甚悦,即日拜谏议大夫。
《元行冲传》:上特令行冲撰御所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徵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太宗嘉赏,赉缣千匹。
《韩滉传》:滉好《易象》及《春秋》,著《春秋通例》及《天文事序议》各一卷。
《李泌传》: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有文集二十卷。
《唐国史补》:《熊执易》类九经之义,为化统五百卷。四十年,乃就未及上献,卒于西川。武相元衡欲写进其妻,薛氏虑坠失,至今藏于家。
张参为国子司业,年老常手写《九经》,以谓读书不如写书。
大历已后,专学者有蔡广成、周易强象《论语》;啖助、赵匡陆质《春秋》;施士丐《毛诗》;刁彝、仲子、陵韦、彤裴𦶜讲《礼》;章廷、圭薛、伯高、徐润并通《经》;其馀地理则贾仆射兵;赋则杜太保;故事则苏冕、蒋乂;历算则董和;天文则徐泽;氏族则林宝。
《苏州府志》:施士丏吴县人。明《毛郑诗》,通《春秋》、《左氏传》,以二经教授,善讲士大夫,执经考疑者继于门。在太学十九年,由四门助教为博士。
《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姓朱氏,宋州砀山午沟里人也。其父诚,以《五经》教授乡里。
《梁家人太祖母文惠皇后王氏传》:太祖背巢降唐,封晋国太夫人。太祖置酒太夫人前,举觞为寿,欢甚。太祖启曰:朱五经平生读书,不登一第,有子为节度使,无沗于先人矣。《唐明宗家人秦王从荣传》:从荣于诸皇子次最长,又握兵柄。然其为人轻隽而鹰视,颇善儒,学为歌诗,多招文学之士,赋诗饮酒,故后生浮薄之徒,日进谀佞以骄其心。自将相大臣皆患之,明宗颇知其非而不能裁制。从荣尝侍侧,明宗问曰:尔军政之馀,所习何事。对曰:有暇读书,与诸儒讲论经义尔。明宗曰:经有君臣父子之道,然须硕儒端士,乃可亲之。吾见先帝好作歌诗,甚无谓也。汝将家子,文章非素习,必不能工,传于人口,徒取笑也。吾老矣,经义虽不能晓,然尚喜屡闻之,其馀不足学也。
《南平世家》:高从诲,广顺元年,封南平王。汉遣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假道荆南。敏以印本《五经》遗从诲,从诲谢曰:予之所识,不过《孝经》十八章尔。敏曰:至德要道,于此足矣。敏因诵《诸侯章》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从诲以为讥己,以大卮罚敏。《传经堂馀论》:五代扰攘,典籍沦散,惟《九经》流传已久,如日月之经,天不可掩灭。唐庄宗同光中募民献书,及三百卷,授以试衔,选调之官每百卷减一选。天成中,遣都官郎庾传美,访图书于蜀,得九朝实录及杂书十馀卷而已。其不闻以正经及史献者,内府尚存,无俟于献也。故至明宗长兴三年,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九经》前此未有雕印者,雕印《九经》盖目此始也。
唐以前,凡书籍皆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而于《九经》校勘尤严。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板印行,然亦止于《九经》而已,虽史汉亦未及也。
世传雕板印书始于冯道此,叶石林云非也。但监本《五经道》为之尔,柳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则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石林止,谓其雕印《五经》,不知《九经》雕印皆始于此时也。
后汉乾祐中,礼部郎司徒调请,开献书之路。凡儒学之士、衣冠旧族有以三馆亡书来上者,计其卷帙赐之金帛,数多者授以官秩;献经者最优;史次之;子集又次之。以屡经衰乱之后,官族转徙,书籍罕存。诏下,鲜有应者,当时正经与史所在尚有,无待于献,至三馆所亡,则民间自少,故鲜应也
。《锦堂庭训录》:五代时,冯道历相数朝恬不知愧,反以此自誇誉迹。其行事多无足取,惟请以《九经》板刻印颁行,殊有功于学者,考之。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冯道、李惠请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虽极乱之世而经籍之传甚广,刻印《九经》诚千古盛事。然当出内帑刻印,颁赐学宫,听民间传刻印卖,则可若在上者,印卖则非右文盛治矣,此其所以为五代与此,其所以为冯道与。
五代时,田敏于后晋出。帝开运年间,尝为祭酒合《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为一编,以考俗体讹谬《五经》文字者。大历中,司业张参所纂取《五经》文字以类相从,《九经》字样者。开成中,翰林待诏唐元度所修。田敏参取二书以《五经》文字为主,而以《五经》字样补所不载,殊有裨于经学。至后周广顺三年六月,板成上之各二部一百三十册皆四门博士李鹗书,惟《公羊》、《春秋》并《三礼》郭溪书。《辽史·马得臣传》:得臣,南京人,好学博古,拜翰林学士。圣宗即位。时击鞠无度,上书谏曰:臣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
《杨晰传》:晰幼通《五经》大义。圣宗闻其颖悟,诏赋诗,授秘书省校书郎。
《烈女传》:〈他史多作列辽史作烈〉邢简妻陈氏,营州人。父陉,五代时累官司徒。陈氏甫笄,涉通经义,时以女秀才名之。年二十,归于简。有六子,陈氏亲授以经。后二子抱朴、抱质皆以贤,位宰相。统和十二年卒。睿知皇后闻之,赠鲁国夫人,刻石以表其行。
《传经堂馀论》:赵孝严尝权翰林学士,其时为辽道宗大安二年。道宗颇好文雅,讨论经学。尝召孝严与知制诰、王师儒等讲《五经》大义,甚被优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