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三十五卷目录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九
陈
周弘正 袁宪
姚察 萧济
沈文阿 沈洙
戚衮 郑灼
张崖 陆诩
沈德威 贺德基
全缓 张讥
顾越 龚孟舒
沈不害 王元规
陆庆
经籍典第三百三十五卷
经学部传经名儒列传九
陈
周弘正
按
《陈书·周弘正传》: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领著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叔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
《老子》、
《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悟,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
《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出为邺令,丁母忧去职。服阕,历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大通二年,梁昭明太子薨,其嗣华容公不得立,乃以晋安王为皇太子,弘正乃奏记曰:窃闻撝谦之象,起于羲、轩爻画,揖让之源,生于尧、舜禅受,其来尚矣,可得而详焉。夫以庙堂、汾水,殊途而同归,稷、契、巢、许,异名而一贯,出者称为元首,处者谓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资,表里成治,斯盖万世同规,百王不易者也。暨于三王之世,寖以陵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乃至七国争雄,刘项竞逐,皇汉扇其俗,有晋扬其波,谦让之道废,多历年所矣。夫文质递变,浇淳相革,还朴反古,今也其时。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圣,聪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归仁。是以皇上发德音,下明诏,以大王为国之储副,乃天下之本焉。虽复夏启、周诵,汉储、魏两,此数君者,安足为大王道哉。意者愿闻殿下抗伯夷上仁之义,执子臧大贤之节,逃玉舆而弗乘,弃万乘如脱屣,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谁。能使无为之化,复兴于邃古,让王之道,不坠于来叶,岂不盛欤。岂不盛欤。弘正陋学书生,义惭稽古,家自汝、颍,世传忠烈,先人决曹掾燕抗辞九谏,高节万乘,正色三府,虽盛德之业将绝,而狂直之风未坠。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如使刍言野说,少陈于听览,纵复委身烹鼎之下,绝命肺石之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其抗直守正,皆此类也。累迁国子博士。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弘正启梁武帝
《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
《乾》、
《坤》、
《二系》曰:臣闻
《易》称立象以尽意,系辞以尽言,然后知圣人之情,几可见矣。自非含微体极,尽化穷神,岂能通志成务,探赜致远。而宣尼比之桎梏,绝韦编于漆字,轩辕之所听荧,遗元珠于赤水。伏惟陛下一日万机,匪劳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圣智无以隐其几深,神明无以沦其不测。至若爻画之苞于
《六经》,文辞之穷于
《两系》,名儒剧谈以历载,鸿生扺掌以终年,莫有试游其藩,未尝一见其涘。自制旨降谈,裁成
《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涣曾冰于幽谷。臣亲承音旨,职司宣授,后进诜诜,不无传业。但
《乾》、
《坤》之蕴未剖,
《系》表之妙莫诠,使一经深致,尚多所惑。臣不涯庸浅,轻率短陋,谨与受业诸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于
《乾》、
《坤》、
《二系》、
《象》、
《爻》未启,伏愿听览之闲,曲垂提训,得使微臣钻仰,成其笃习,后昆好事,专门有奉。自惟多幸,欢沐道于尧年,肄业终身,不知老之将至。天尊不闻,而冒陈请,冰谷寘怀,罔识攸厝。诏答曰:设
《卦》观象,事远文高,作
《系》表言,辞深理奥,东鲁绝编之思,西伯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自商瞿禀承,子庸传授,篇简湮没,岁月辽远。田生表菑川之誉,梁丘擅琅琊之学,代郡范生,山阳王氏,人藏荆山之宝,各尽元言之趣,说或去取,意有详略。近搢绅之学,咸有稽疑,随答所问,已具别解。知与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须释
《乾》、
《坤》、
《文言》及
《二系》,万机小暇,试当讨论。弘正博物知元象,善占候。大同末,尝谓弟弘让曰:国家厄运,数年当有兵起,吾与汝不知何所逃之。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矣。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曰:适有都信,贤兄博士平安。但京师搢绅,无不附逆,王克已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已。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曰: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韩非之智,不免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邮,慰其延伫。乃遣使迎之,谓朝士曰:晋氏平吴,喜获二陆,今我破贼,亦得两周,今古一时,足为连类。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直侍中省。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元帝尝著
《金楼子》,曰:余于诸僧重招提琰法师,隐士重华阳陶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义理,清转无穷,亦一时之名士也。及侯景平,僧辩启送秘书图籍,敕弘正雠校。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褒言于元帝曰:若束修以上诸士大夫微见今古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业,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时荆陕人士咸云王、周皆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还都。及江陵陷,弘正遁围而出,归于京师,敬帝以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行扬州事。太平元年,授侍中,领国子祭酒,迁太常卿、都官尚书。高祖受禅,授太子詹事。天嘉元年,迁侍中、国子祭酒,往长安迎高宗。三年,自周还,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领慈训太仆。废帝嗣位,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仍授太傅长史,加明威将军。高宗即位,迁特进,重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秩。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
《论语》、
《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弘正特善元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六年,卒于官,时年七十九。诏曰:追远褒德,抑有𢘆规。故尚书右仆射、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弘正,识宇凝深,艺业通备,辞林义府,国老民宗,道映庠门,望高礼阁,卒然殂殒,朕用恻然。可赠侍中、中书监,丧事所须,量加资给。便出临哭。谥曰简子。所著
《周易讲疏》十六卷,
《论语疏》十一卷,
《庄子疏》八卷,
《老子疏》五卷,
《孝经疏》两卷,
《集》二十卷,行于世。子坟,官至吏部郎。弘正二弟:弘让,弘直。弘让性简素,博学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领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袁宪
按
《陈书·袁宪传》:宪,字德章,尚书左仆射枢之弟也。幼聪敏,好学,有雅量。梁武帝修建庠序,别开五馆,其一馆在宪宅西,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大同八年,武帝撰
《孔子正言章句》,诏下国学,宣制旨义。宪时年十四,被召为国子
《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在学一岁,国子博士周弘正谓宪父君正曰:贤子今兹欲策试不。君正曰:经义犹浅,未敢令试。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侯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时谢岐、何妥在坐,弘正谓曰:二贤虽穷奥赜,得无惮此后生耶。何、谢于是递起义端,深极理致,宪与往复数番,酬对闲敏。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稚相期。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辨论有馀。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修,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及君正将之吴郡,溉祖道于征虏亭,谓君正曰:昨策生萧敏孙、徐孝克,非不解义,至于风神器局,去贤子远矣。寻举高第。以贵公子选尚南沙公主,即梁简文之女也。大同元年,释褐秘书郎。历尚书殿中郎。高祖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历太子詹事。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太子不率训典,宪手表陈谏凡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后主欲立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嗣,尚书蔡徵顺旨,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卿是何人,轻言废立。竟废太子为吴兴王。后主知宪有规谏之事,叹曰袁德章实骨鲠之臣,即日诏为尚书仆射。祯明元年,隋将贺若弼进烧,宫城,朝士各引去,惟宪卫侍左右。后主曰: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城陷,入于隋。开皇十八年卒,时年七十。赠安城郡公,谥曰简。
姚察
按
《陈书·姚察传》: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九世祖信,吴太常卿,有名江左。察幼有至性,事亲以孝闻。六岁,诵书万馀言。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父上开府僧坦,知名梁武代,二宫礼遇优厚,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为游学之资,察并用聚蓄图书,由是闻见日博。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盛修文义,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除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值梁室丧乱,于金陵随二亲还乡里。时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察每崎岖艰阻,求请供养之资,粮粒恒得相继。又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乃至故旧乏绝者皆相分恤,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中书侍郎领著作,寻补嘉德殿学士。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兼通直散骑常侍,报聘于周。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
《汉书》疑事十馀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著
《西聘道里记》,所叙事甚详。使还,补东宫学士。子时济阳江总、吴国顾野王、陆琼、从弟瑜、河南褚玠、北地傅縡等,皆以才学之美,晨夕娱侍。察每言论制述,咸为诸人宗重。储君深加礼异,情越群僚。迁尚书祠部侍郎。此曹职司郊庙,昔魏王肃奏祀天地,设宫县之乐,八佾之舞,尔后因循不革。梁武帝以为事人礼缛,事神礼简,古无宫县之文。陈初承用,莫有损益。高宗欲设备乐,付有司立议,以梁武帝为非。时硕学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并即注同。察乃博引经籍,独违群议,据梁乐为是,当时惊骇,莫不惭服,仆射徐陵因改同察议。其不顺时随俗,皆此类也。后主纂业,敕兼东宫通事舍人。又敕专知优册谥议等文笔。至德元年,除中书侍郎,转太子仆。初,梁季沦没,父僧坦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羸瘠,虑加毁顿,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仍敕申专加譬抑。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又诏授秘书监。察在秘书省大加删正,迁吏部尚书。察既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初,吏部尚书蔡微移中书令,后主方择其人,尚书令江总等咸共荐察,敕答曰:姚察非唯学艺优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选难才,今得之矣。乃神笔草诏,读以示察,察辞让甚切。别日召入论选事,察垂涕拜请。后主曰:选众之举,佥议所归,昔毛玠雅量清恪,卢毓心平体正,王蕴铨量得地,山涛举不失才,就卿而求,必兼此矣。且我与卿虽君臣礼隔,情分殊常,藻镜人伦,良所寄期,亦以无惭则悊也。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操,且廪锡以外,一不交通。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帝指察谓朝臣曰: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得此一人。十三年,袭封北绛郡公。仁寿二年,诏曰: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姚察,彊学待问,博极群典,修身立德,白首不渝,可员外散骑常侍。又敕侍晋王昭读。炀帝初在东宫,数被召见,访以文籍。即位之始,诏授太子内舍人。车驾巡幸,恒侍从焉。及改易衣冠,删正朝式,切问近对,察一人而已。年七十四,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察性至孝,有人伦鉴识。冲虚谦逊,不以所长矜人。终日恬静,唯以书记为乐,于坟籍无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见,咸推富博。著书,白首不倦,手自抄撰,无时暂辍。尤好研覈古今,諟正文字,精采流赡,虽老不衰。所著
《汉书训纂》三十卷,
《说林》十卷,
《西聘》、
《玉玺》、
《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悉穷该博,并
《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察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隋文帝开皇之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大业初,内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陈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续。
萧济
按
《陈书·萧济传》:济,字孝康,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博通经史,咨梁武帝
《左氏》疑义三十馀条,尚书仆射范阳张缵、太常卿南阳刘之遴并与济讨论,缵等莫能抗对。解褐梁秘书郎,迁太子舍人。预平侯景之功,封松阳县侯,邑五百户。及高祖作镇徐方,以济为明威将军、征北长史。承圣二年,徵为中书侍郎,转通直散骑常侍。世祖即位,授侍中。寻迁太府卿,丁所生母忧,不拜。济毗佐二主,恩遇甚笃,赏赐加于凡等。历守兰陵、阳羡、临津、临安等郡,所在皆著声绩。太建初,入为五兵尚书,与左仆射徐陵、特进周弘正、度支尚书王玚、散骑常侍袁宪俱侍东宫。迁国子祭酒。加金紫光禄大夫。寻迁扬州长史。高宗尝敕取扬州曹事,躬自省览,见济条理详悉,文无滞害,乃顾谓左右曰:我本期萧长史长于经传,不言精练繁剧,乃至于此。迁祠部尚书,加给事中,复为金紫光禄大夫。未拜而卒,时年六十六。诏赠本官,官给丧事。
沈文阿
按
《陈书·儒林·沈文阿传》:文阿,字国卫,吴兴武康人也。父峻,以儒学闻于梁世,授桂州刺史,不行。文阿性刚彊,有膂力,少习父业,研精章句。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兴并通经术,而文阿颇传之。又博采先儒异同,自为义疏。治
《三礼》、
《三传》。察孝廉,为梁临川王国侍郎,累迁兼国子助教、
《五经》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引为学士,深相礼遇,及撰
《长春义记》,多使文阿撮异闻以广之。及侯景寇逆,简文别遣文阿招募士卒,入援京师。城陷,与张嵊共保吴兴,嵊败,文阿窜于山野。景素闻其名。求之甚急,文阿穷迫不知所出,登树自缢,遇有所亲救之,便自投而下,折其左臂。及景平,高祖以文阿州里,表为原乡令,监江阴郡。绍泰元年,入为国子博士,寻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自泰清之乱,台阁故事,无有存者,文阿父峻,梁武世尝掌朝仪,颇有遗槁,于是斟酌裁撰,礼度皆自之出。及高祖受禅,文阿辄弃官还武康,高祖大怒,发使往诛之。时文阿宗人沈恪为郡,请使者宽其死,即面缚锁颈致于高祖,高祖视而笑曰:腐儒复何为者。遂赦之。高祖崩,文阿与尚书左丞徐陵、中书舍人刘师知等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衣服之制,语在师知传。及世祖即皇帝位,克日谒庙,尚书右丞庾持奉诏遣博士议其礼。文阿议曰:民物推移,质文殊轨,圣贤因机而文教,王公随时以适宜。夫千人无君,不散则乱,万乘无主,不危则亡。当隆周之日,公旦叔父,吕、召爪牙,成王在丧,祸几覆国。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仪,始殡受麻冕之策。斯盖示天下以有主,虑社稷之艰难。逮乎末叶纵横,汉承其弊,虽文、景刑厝,而七国连兵。或踰月即尊,或崩日称诏,此皆有为而为之,非无心于礼制也。今国讳之日,虽抑哀于玺绂之重,犹未序于君臣之仪。古礼,朝庙退坐正寝,听群臣之政,今皇帝拜庙还,宜御太极殿,以正南面之尊,此即周康在朝一二臣卫者也。其壤奠之节,周礼以玉作贽,公侯以圭,子男执璧,此瑞玉也。奠贽既竟,又复致享,天子以璧,王后用琮。秦烧经典,威仪散灭,叔孙通定礼,尤失前宪,奠贽不圭,致享无帛,公王同璧,鸿胪奏贺。若此数事,未闻于古,后相沿袭,至梁行之。夫称觞奉寿,家国大庆,四厢雅乐,歌奏欢欣。今君臣吞哀,万民抑割,岂同于惟新之礼乎。且周康宾称奉圭,无万寿之献,此则前准明矣。三宿三咤,上宗曰飨,斯盖祭傧受福,宁谓贺酒邪。愚以今坐正殿,止行荐璧之仪,无贺酒之礼。谨撰谒庙还升正寝、群臣陪荐仪注如别。诏可施行。寻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领羽林监,仍令于东宫讲
《孝经》、
《论语》。天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一。诏赠廷尉卿。文阿所撰
《仪礼》八十馀卷,
《经典大义》十八卷,并行于世,诸儒多传其学。
沈洙
按
《陈书·儒林·沈洙传》:洙,字弘道,吴兴武康人也。祖休稚,梁馀杭令。父山卿,梁国子博士、中散大夫。洙少方雅好学,不妄交游。治
《三礼》、
《春秋左氏传》。精识彊记,
《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解巾梁湘东王国左常侍,转中军宣城王限内参军,板仁威临贺王记室参军,迁尚书祠部郎中,时年盖二十馀。大同中,学者多涉猎文史,不为章句,而洙独积思经术,吴郡朱异、会稽贺琛甚嘉之。及异、琛于士林馆讲制旨义,常使洙为都讲。侯景之乱,洙窜于临安,时世祖在焉,亲就习业。及高祖入辅,除国子博士,与沈文阿同掌仪礼。高祖受禅,加员外散骑常侍,历扬州别驾从事史、大匠卿。有司奏前宁远将军、建康令沈孝轨门生陈三儿牒称主人翁灵柩在周,主人奉使关内,因欲迎丧,久而未返。此月晦即是再周,主人弟息见在此者,为至月末除灵,内外即吉。为待主人还情礼申竟。以事咨左丞江德藻,德藻议:王卫军云:久丧不葬,惟主人不变,其馀亲各终月数而除。此盖引
《礼》文论在家内有事故未得葬者耳。孝轨既在异域,虽已迎丧,还期无指,诸弟若遂不除,永绝婚嫁,此于人情,或为未允。中原沦陷已后,理有事例,宜咨沈常侍详议。洙议曰:礼有变正,又有从宜。
《礼小记》云:久而不葬者,惟主祭者不除,其馀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
《注》云:其馀谓傍亲。如郑如解,众子皆应不除,王卫军所引,此盖礼之正也。但魏氏东关之役,既失亡尸柩,葬礼无斯,议以为礼无终身之丧,故制使除服。晋氏丧乱,或死于虏庭,无由迎殡,江左故复申明其制。李引之祖,王华之父,并存亡不测,其子制服依时释缞,此并变礼之宜也。孝轨虽因奉使便欲迎丧,而戎狄难亲,还期未剋。愚谓宜依东关故事,在此国内者,并应释除缞麻,毁灵附祭,若丧柩得还,别行改葬之礼。自天下寇乱,西朝倾覆,流播绝域,情礼莫申,若此之徒,谅非一二,宁可丧期无数,而弗除衰服,朝廷自应为之限制,以义断恩,通访博识,折之礼衷。德藻依洙议,奏可。世祖即位,迁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读。寻兼尚书左丞,领扬州大中正,迁光禄卿,侍读如故。废帝嗣位,重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迁戎昭将军、轻车衡阳王长史,行府国事,带琅邪、彭城二郡丞。梁代旧律,测囚之法,日一上,起自晡鼓,尽于二更。及比部郎范泉删定律令,以旧法测立时久,非人所堪,分其刻数,日再上。廷尉以为新制过轻,请集八座丞郎并祭酒孔奂、行事沈洙五舍人会尚书省详议。时高宗录尚书,集众议之,都官尚书周弘正曰:未知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须前责取人名及数并其罪目,然后更集。得廷尉监沈仲由列称,别制已后,有寿羽儿一人坐杀寿慧,刘磊渴等八人坐偷马仗家口渡北,依法测之,限讫不款。刘道朔坐犯七改偷,依法测立,首尾二日而款。陈法满坐被使封藏、阿法受钱,未及上而款。弘正议曰: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准五听,验其虚实,岂可全恣考掠,以判刑罪。且测人时节,本非古制,近代已来,方有此法。起自晡鼓,迄于二更,岂是常人所能堪忍。所以重械之下,危堕之上,无人不服,诬枉者多。朝晚二时,同等刻数,进退而求,于事为衷。若谓小促前期,致实罪不伏,如复时节延长,则无𠍴妄款。且人之所堪,既有彊弱,人之立意,固亦多途。至如贯高榜笞刺爇,身无完肤,戴就熏针并极,困笃不移,岂关时刻长短,掠测优劣。夫与杀不辜,宁失不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斯则古之圣王,垂此明法。愚谓依范泉著制,于事为允。舍人盛权议曰:比部范泉新制,尚书周弘正明议,咸允
《虞书》惟轻之旨,
《殷颂》敷正之言。窃寻廷尉监沈仲由等列新制以后,凡有狱十一人,其所测者十人,款者唯一。愚谓染罪之囚,狱官宜明加辩析,穷考事理。若罪有可疑,自宜启审分判,幸无滥测;若罪有实验,乃可启审测立;此则枉直有分,刑宥斯理。范泉今牒述
《汉律》,云死罪及除名,罪證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隐不服者,处当列上。杜预注云处当,證验明白之状,到其抵隐之意。窃寻旧制深峻,百中不款者一,新制宽优,十中不款者九,参会两文,宽猛实异,处当列上,未见釐革。愚谓宜付典法,更详处当列上之文。洙议曰:夜中测立,缓急易欺,兼用昼漏,于事为允。但漏刻赊促,今古不同,
《汉书·律历》,何承天、祖冲之、暅之父子
《漏经》,并自关鼓至下鼓,自晡鼓至关鼓,皆十三刻,冬夏四时不异。若其日有长短,分在中时前后。今用梁末改漏,下鼓之后,分其短长,夏至之日,各十七刻,冬至之日,各十二刻。伏承命旨,刻同勒令,检一日之刻乃同,而四时之用不等,廷尉今牒,以时刻短促,致罪人不款。愚意愿去夜测之昧,从昼漏之明,斟酌今古之间,参会二漏之义,舍秋冬之少刻,从夏日之长晷,不问寒暑,并依今之夏至,朝夕上测,各十七刻。比之古漏,则上多昔四刻,即用今漏,则冬至多五刻。虽冬至之时,数刻侵夜,正是少日,于事非疑。庶罪人不以漏短而为捍,狱囚无以在夜而致诬,求之鄙意,窃谓允合。众议以为宜依范泉前制,高宗曰:沈长史议得中,宜更博议。左丞宗元饶议曰:窃寻沈议非顿异范,正是欲使四时均其刻数,兼斟酌其佳,以会优剧。即同牒请写还删定曹详改前制。高宗依事施行。洙以太建元年卒,时年五十二。
戚衮
按
《陈书·儒林·戚衮传》: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也。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
《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年十九,梁武帝敕策
《孔子正言》并
《周礼》、
《礼记》义,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
《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
《仪礼》、
《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
《仪礼》、
《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衮讲论。又尝置宴集元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纵横,辩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时衮说朝聘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自若,对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寻除员外散骑侍郎,又迁员外散骑常侍。敬帝承制,出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也,逼衮俱行,后自邺下遁还。又随程文季北伐,吕梁军败,衮没于周,久之得归。仍兼国子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衮于梁代撰
《三礼义》,值乱亡失,
《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郑灼
按
《陈书·儒林·郑灼传》:灼,字茂昭,东阳信安人也。祖惠,梁衡阳太守。父季徽,通直散骑侍郎、建安令。灼幼而聪敏,励志儒学,少受业于皇侃。梁中大通五年,释褐奉朝请。累迁外员散骑侍郎、给事中、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转平西邵陵王府记室。简文在东宫,雅爱经术,引灼为西省义学士。承圣中,除通直散骑侍郎,兼国子博士。寻为威戎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高祖、世祖之世,历安东临川、镇北鄱阳二王府咨议参军,累迁中散大夫,以本职兼国子博士。未拜,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八。灼性精勤,尤明
《三礼》。少时尝梦与皇侃遇于途,侃谓灼曰郑郎开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后义理逾进。灼家贫,抄义疏以日继夜,笔毫尽,每削用之。灼常蔬食,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诵读,其笃志如此。时有晋陵张崖、吴郡陆诩、吴兴沈德威、会稽贺德基,俱以礼学自命。
张崖
按
《陈书·儒林·张崖传》:崖传
《三礼》于同郡刘文绍,仕梁历王府中记室。天嘉元年,为尚书仪曹郎,广沈文阿
《仪注》,撰五礼。出为丹阳令、王府咨议参军。御史中丞宗元饶表荐为国子博士。
陆诩
按
《陈书·儒林·陆诩传》:诩少习崔灵恩
《三礼义宗》,梁世百济国表求讲礼博士,诏令诩行。还除给事中、定阳令。天嘉初,侍始兴王伯茂读,迁尚书祠部郎中。
沈德威
按
《陈书·儒林·沈德威传》:德威字怀远,少有操行。梁太清末,遁于天目山,筑室以居,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遂治经业。天嘉元年,徵出都,侍太子讲
《礼传》。寻授太学博士,转国子助教。每自学还私室即讲授,道俗受业者数十百人,率常如此。迁太常丞,兼五礼学士,寻为尚书仪曹郎,后为祠部郎。俄丁母忧去职。祯明三年入隋,官至秦王府主簿。年五十五卒。
贺德基
按
《陈书·儒林·贺德基传》:德基字承业,世传
《礼》乐。祖文发,父淹,仕梁俱为祠部郎,并有名当世。德基少游学于京邑,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裤。尝于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以赠之。仍谓德基曰:君方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耳。德基问妪姓名,不答而去。德基于
《礼记》称为精明,居以传授,累迁尚书祠部郎。德基虽不至大官,而三世儒学,俱为祠部,时论美其不坠焉。
全缓
按
《陈书·儒林·全缓传》:缓,字弘立,吴郡钱塘人也。幼受
《易》于博士褚仲都,笃志研玩,得其精微。梁太清初,历王国侍郎、奉朝请,俄转国子助教,兼司义郎,专讲
《诗》、
《易》。绍泰元年,除尚书水部郎。太建中,累迁南始兴王府咨议参军,随府诣湘州,以疾卒,时年七十四。缓治
《周易》、
《老庄》,时人言元者咸推之。
张讥
按
《陈书·儒林·张讥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祖僧宝,梁散骑侍郎、太子洗马。父仲悦,梁庐陵王府录事参军、尚书祠部郎中。讥幼聪俊,有思理,年十四,通
《孝经》、
《论语》。笃好元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服。梁大同中,召补国子
《正言》生。梁武帝尝于文德殿释
《乾》、
《坤》文言,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咨审循环,辞令温雅。梁武帝甚异之,赐裙襦绢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讥幼丧母,有错䌽经帕,即母之遗制,及有所识,家人具以告之,每岁时辄对帕哽噎,不能自胜。及丁父忧,居丧过礼。服阕,召补湘东王国左常侍,转田曹参军,迁士林馆学士。简文在东宫,出士林馆发
《孝经》题,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集,必遣使召讥。及侯景寇逆,于围城之中,犹侍哀太子于武德后殿讲
《老》、
《庄》。梁台陷,讥崎岖避难,卒不事景,景平,历临安令。高祖受禅,除太常丞,转始兴王府刑狱参军。天嘉中,迁国子助教。是时周弘正在国学,发
《周易》题,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讲席。讥与弘正论议,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厉声,助其申理。讥乃正色谓弘直曰:今日议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仆助君师,何为不可。举座以为笑乐。弘正尝谓人曰:吾每登座,见张讥在席,使人懔然。高宗世,历建安王府记室参军,兼东宫学士,转武陵王限内记室,学士如故。后主在东宫,集官僚置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仍令于温文殿讲
《庄》、
《老》,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后主嗣位,领南平王府咨议参军、东宫学士。寻迁国子博士,学士如故。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是张讥后事。祯明三年入隋,终于长安,时年七十六。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
《周易》、
《老》、
《庄》而教授焉。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讥所撰周易义三十卷,
《尚书义》十五卷,
《毛诗义》二十卷,
《孝经义》八卷,
《论语义》二十卷,
《老子义》十一卷,
《庄子内篇义》十二卷,
《外篇义》二十卷,
《杂篇义》十卷,
《元部通义》十二卷,又撰
《游元桂林》二十四卷,后主尝敕人就其家写入秘阁。子孝则,官至始安王记室参军。
顾越
按
《陈书·儒林·顾越传》:越,字思南,吴郡盐官人也。所居新坡黄冈,世有乡校,由是顾氏多儒学焉。越少孤,以勤苦自立,聪慧有口辩,说
《毛氏诗》,傍通异义,梁太子詹事周舍甚赏之。解褐扬州议曹史,兼太子左率丞。越于义理精明,尤善持论,与会稽贺文发俱为梁南平王伟所重,引为宾客。寻补
《五经》博士。绍泰元年,迁国子博士。世祖即位,除始兴王咨议参军,侍东宫读。世祖以越笃老,厚遇之,除给事黄门侍郎,又领国子博士,侍读如故。废帝嗣立,除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华皎之构逆也,越在东阳,或谮之于高宗,言其有异志,诏下狱,因坐免。太建元年卒于家,时年七十八。
龚孟舒
按
《陈书·儒林·顾越传》:时有东阳龚孟舒者,亦治
《毛氏诗》,善谈名理。梁武世,仕至寻阳郡丞,元帝在江州,遇之甚重,躬师事焉。承圣中,兼中书舍人。天嘉初,除员外散骑常侍,兼国子助教、太中大夫。太建中卒。
沈不害
按
《陈书·儒林·沈不害传》:不害,字孝和,吴兴武康人也。祖总,齐尚书祠部郎。父懿,梁邵陵王参军。不害幼孤,而修立好学。十四召补国子生,举明经。累迁梁太学博士。转庐陵王府刑狱参军,长沙王府咨议,带汝南令。天嘉初,除衡阳王府中记室参军,兼嘉德殿学士。自梁季丧乱,至是国学未立,不害上书曰:臣闻立人建国,莫尚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学。故东胶西序,事隆乎三代,环林璧水,业盛于两京。自淳源既远,浇波已扇,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是以设训垂范,启导心灵,譬彼染蓝,类诸琢玉,然后人伦以睦,卑高有序,忠孝之理既明,君臣之道攸固。执礼自基,鲁公所以难侮,歌乐已细,郑伯于是前亡,于戚舞而有苗至,泮宫成而淮夷服,长想洙、泗之风,载怀淹、稷之盛,有国有家,莫不尚已。梁太清季年,数钟否剥,戎寇外侵,奸回内奰,朝闻鼓鼙,夕炤烽火。洪儒硕学,解散甚于坑夷,
《五典》、
《九丘》,湮灭逾乎帷盖。成均自斯坠业,瞽宗于是不脩,褒成之祠弗陈祼享,释菜之礼无称俎豆,颂声寂寞,遂踰一纪。后生敦悦,不见函丈之仪,晚学钻仰,徒深倚席之叹。陛下继历升统,握镜临宇,道洽寰中,威加无外,浊流己清,重氛载廓,含生熙阜,品庶咸亨。宜其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纡迹儒宫,选公卿门子,皆入于学,助教博士,朝夕讲肄,使担簦负笈,锵锵接衽,方领矩步,济济成林。如切如磋,闻
《诗》闻
《礼》,一年可以功倍,三冬于是足用。故能擢秀雄州,扬庭观国,入仕登朝,资优学以自辅,莅官从政,有经业以治身,轖驾列庭,青紫拾地。古者王世子之贵,犹与国子齿,降及汉储,兹礼不坠,暨乎两晋,斯事弥隆,所以见师严而道尊者也。皇太子天纵生知,无待审喻,犹宜晦迹俯同,专经请业,奠爵前师,肃若旧典。昔阙里之堂,草莱自辟,旧宅之内,丝竹流音,前圣遗烈,深以炯戒。况复江表无虞,海外有截,岂得不开阐大猷,恢弘至道。宁可使元教儒风,弗兴圣世,盛德大业,遂蕴尧年。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算,轻献瞽言,伏增𢙀惕。诏答曰:省表闻之。自旧章弛废,微言将绝,朕嗣膺宝业,念在缉熙,而兵革未息,军国草创,常恐前王令典,一朝泯灭。卿才思优洽,文理可求,弘惜大体,殷勤名教,付外详议,依事施行。又表改定乐章,诏使制三朝乐歌八首,合二十八曲,行之乐府。五年,除赣令。入为尚书仪曹郎,迁国子博士,领羽林监,敕治五礼,掌策文谥议。太建中,除仁武南康嗣王府长史,行丹阳郡事。转员外散骑常侍、光禄卿。寻为戎昭将军、明威武陵王长史,行吴兴郡事。俄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十二年卒,时年六十三。不害治经术,善属文,虽博综坟典,而家无卷轴。每制文,操笔立成,曾无寻检。仆射汝南周弘正常称之曰:沈生可谓意圣人乎。著治
《五礼仪》一百卷,
《文集》十四卷。子志道,字崇基,少知名。解褐扬州主簿,寻兼文林著士,历安东新蔡王记室参军。祯明三年入隋。
王元规
按
《陈书·儒林·王元规传》:元规,字正范,太原晋阳人也。祖道宝,齐员外散骑常侍、晋安郡守。父玮,梁武陵王府中记室参军。元规八岁而孤,兄弟三人,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瑱者,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结彊援,元规泣请曰:因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元规性孝,事母甚谨,晨昏未尝离左右。梁时山阴县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孤侄入船,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时人皆称其至行。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
《春秋左氏》、
《孝经》、
《论语》、
《丧服》。梁中大通元年,诏策
《春秋》,举高第,时名儒咸称赏之。起家湘东王国左常侍,转员外散骑侍郎。简文之在东宫,引为宾客,每令讲论,甚见优礼。除中军宣诚王府记室参军。及侯景寇乱,携家属还禽稽。天嘉中,除始兴王府功曹参军,领国子助教,转镇东鄱阳王府记室参军,领助教如故。后主在东宫,引为学士,亲受
《礼记》、
《左传》、
《丧服》等义,赏赐优厚。迁国子祭酒。新安王伯固尝因入宫,适会元规将讲,乃启请执经,时论以为荣。俄除尚书祠部郎。自梁代诸儒相传为
《左氏》学者,皆以贾逵、服虔之义难駮杜预,凡一百八十条,元规引證通析,无复疑滞。每国家议吉凶大礼,常参预焉。丁母忧去职,服阕,除鄱阳王府中录事参军,俄转散骑侍郎,迁南平王府限内参军。王为江州,元规随府之镇,四方学徒,不远千里来请道者,常数十百人。祯明三年入隋,为秦王府东阁祭酒。年七十四,卒于广陵。元规著
《春秋发题辞》及
《义记》十一卷,
《续经典大义》十四卷,
《孝经义记》两卷,
《左传音》三卷,
《礼记音》两卷。子大业,聪敏知名。
陆庆
按
《陈书·儒林·王元规传》:时有吴郡
陆庆,少好学,遍知
《五经》,尤明
《春秋左氏传》,节操甚高。释褐梁武陵王国右常侍,历征西府墨曹行参军,除娄令。值梁季丧乱,乃覃心释典,经论靡不该究。天嘉初,徵为通直散骑侍郎,不就。永阳王为吴郡太守,闻其名,欲与相见,庆固辞以疾。时宗人陆荣为郡五官掾,庆尝诣焉,王乃微服往荣第,穿壁以观之。王谓荣曰:观
陆庆风神凝峻,殆不可测,严君平、郑子真何以尚兹。鄱阳、晋安王俱以记室徵,并不就。乃筑室屏居,以禅诵为事,由是传经受业者盖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