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二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二十卷目录

 经学部汇考十
  经义考五〈诗经〉

经籍典第三百二十卷

经学部汇考十

经义考五

诗经

古诗〈注〉今存三百五篇
《周礼》: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卜子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故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墨翟曰:诵《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荀卿曰: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司马迁曰: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下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皆孔子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又曰:《诗》三百篇,大扺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刘歆曰: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
《诗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也。刻之玉板,藏之金府,集微揆著,上统元皇,下序四始,罗列五际。 又曰: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诗推度灾》曰:建四始五际,而八节通,卯酉之际为革政,午亥之际为革命。
《诗泛历枢》曰: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亥大明也。然则亥为革命一际也,亥为天门出入候听二际也,卯为阴阳交际三际也,午为阳谢阴兴四际也,酉为阴盛阳微五际也。 又曰: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
《春秋演孔图》曰:诗含五际六情。
《春秋说题词》曰:诗者,天文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也。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憺为心,思虑为志,故诗之为言志也。
班固曰:古者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诗不独在竹帛故也。翼奉曰:诗有五际,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孟康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始终,际会之岁于此,则有变改之政。
郑康成曰:诗者,承也。政善则下,民承而赞咏之,政恶则讽刺之。
刘熙曰:诗之也,志之所之也,兴物而作谓之兴,敷布其义谓之赋,事类相似谓之比,言王政事谓之雅,称颂成功谓之颂,随作者之志,而别名之者也。张揖曰:《诗·小雅》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
按揖之言:以一篇为一人。
周续之曰:风雅体同,而由我化物,则谓之风物,由我正则谓之雅,考之礼教,其归不殊也。
梁简文帝曰:诗者,思也,辞也。发虑在心,谓之思言,见其怀抱者也。在辞为诗,在乐为歌,其本一也。《隋书·经籍志》曰:夏殷以上《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绪,《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致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厉板荡,怨刺并兴,其后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
按如《隋志》所云:则二南之始《关雎》,雅始《鹿鸣》,文王颂始《清庙》,皆鲁太师次而录之者,故《论语》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是也。
孔颖达曰:经传所引诸诗,见存者多,亡失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李行修曰:夫诗者,其辞主文谲谏而不讦,其教温柔敦厚而不愚,仲尼采之,合三百五篇,善者全而用,不善者全而去。
成伯瑜曰:诗者,四国所陈,臣下所献,出自百家,辞生鄙俚,岂能尽善?若不刊正,无裨国风,文遭暴秦并为煨烬,而诗仝乐章布于人口,三百之外,惟亡六篇。比诸典籍,未为残灭。 又曰:《诗》有四始,始者正诗也,谓之正始,《周召》二南,国风之正始,《鹿鸣》《菁菁者莪》为小雅之正始,《文王受命》《卷阿》为大雅之正始,《清庙》《般》为颂之正始。
李清臣曰:国风雅颂,美刺之义,不甚相绝,而分别若此。或曰:太师分之。或曰:孔子分之,是皆未为知诗夫。诗者,古人乐曲,故可以歌,可以被于金石钟鼓之节,其声之曲折,其气之高下,诗人作之。之始固已为风,为小雅,为大雅,为颂。风之声不可以入雅,雅之声不可以入颂,不待太师,与孔子而后分也,太师知其声,孔子知其义尔,亦犹今之乐曲,有小有大,声之不同,而辞之不相入,亦作者为之,后来者所不能易也。
刘安世曰:孔子时《诗》,今不可得而见之,且以《论语》考之,今硕人之《诗》无素,以为绚兮一句,则知孔子时《诗》已亡矣。
朱子曰: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是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 又曰:当时史官收诗时已,各有编次,但经孔子时,已经散失,故孔子重新整理一番,未见得删与不删。
戴埴曰:《诗》篇名之例不一,《关睢》《葛覃》之类,取其首章,《权舆》《驺虞》之类,取其末章,《召旻》《韩奕》之类,取一章之义合而成,《文氓》《丰荡》绵之类,取章中一事,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则取章中一句,惟雨无正,酌赉于诗,亦无取,亦有例,同而名异者,绵绵瓜瓞与绵绵葛藟同一,取绵绵之意一,以《葛藟》为名绵蛮黄鸟与交交黄鸟同一,取绵蛮之义一,以《黄鸟》为名 。又曰:风雅之正,变以治言,自邶至曹,治固多变,太王治《豳风》化所基,亦何言变风?《节南山》《鱼藻治》固变矣,《六月》《车攻》《斯干》诸诗,何以言变?小雅《民劳》《桑柔》,治固变矣。《崧高》《韩奕》《烝民》《江汉》诸诗,何以言变?大雅《周礼》籥,章歌豳诗,豳雅豳颂,谓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则豳何以有雅?谓美盛德告成功,则豳何以有颂?然则求诗于诗,不若求诗于乐,夫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及言《关睢》之乱,洋洋盈耳,以乐正诗,则风雅与颂以声而别乐,有正声必有变声,故国风十五国之歌,歌之正为正风,歌之变为变风。采风者以声别之,其于雅亦然,瞽诵工歌,既别其声之正变,复析为小雅大雅,以雅音之大者为大,乐章大,燕享用之。雅音之小者为小,乐章小,燕享用之,以言乎。颂,周之颂简,商鲁之颂烦,周颂敬惧而谦恭,商鲁颂侈丽而夸大,然其音苟合,何谓非颂?人不以诗求诗,而以乐求诗,始知风雅之正变大小,与三颂殊,涂而同归矣。今之乐章至不足道,犹有正调转调,大曲小曲之异,风雅颂既被之,弦歌播之,金石安得不别其声之小大正变哉?
叶适曰:《史记》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取三百五篇,安国亦言删诗为三百篇,按周诗及诸侯用为乐章。今载于《左氏传》者,皆史官先所采定,就有逸诗,殊少矣,疑不待孔子,而后删十取一也。又《论语》《诗三百》本谓古人已具之,诗不应指其自删者言之,然则诗不因孔氏而后删矣。 又曰:周以《诗》为教,置学立师,诸侯之风陈于太史,其所去取皆当时朝廷之意,故匪风下泉之思,治简兮之思,西方美人,皆自周言之也。孔子生数百年后,无位于王朝,而以一代所教之,《诗》删落高下,十不存一,为皆出其手,岂非学者之随声承误,失于考订而然乎?又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颂,则是以天子之命,列于颂也,非孔子之所能裁定也。 又曰:《诗三百》篇孔子举其在者也,后人谓孔子自删为三百篇大妄也。 又曰:言诗者,自邶鄘而下,皆目为变风,其正者二南而已。然季札观乐论诗,未尝及变,孔子教小子以可兴可观可群可怨亦未尝及变,夫言者之旨,其发也。殊要以归于正,尔美而非谄,刺而非讦,怨而非愤,哀乐而非私,何不正之有?后之学诗者,不极其志之所至,而以正变强分之,则有蔽而无获矣。
章如愚曰:王之风非贬王也,体本风也,鲁之颂非褒鲁也,体本颂也,诗体有风雅颂之殊,非雅重于风,颂高于雅也。
罗璧曰:诗名之说,或谓国史,或谓子夏,毛苌而书。金縢云: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则诗名,乃作者自定,至分为风雅颂说者,谓始于孔子。自卫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然吴札聘鲁鲁太师已
为札,歌风歌雅歌颂矣。《鲁颂駉诗序》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史,记微子过殷墟而作雅,观此则雅颂,亦作者自别也。
王应麟曰:逸诗篇名,若《狸首》《骊驹》祈招辔之柔矣,皆有其辞,惟采荠河水新,宫茅鸱鸠飞无辞,或谓河水沔水也,新宫斯干也,鸠飞小宛也,《韩诗外传》引逸诗尤多,其孔笔所删欤。
刘汲曰:三百篇什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音,大小长短,险易轻重,惟意所适,虽役夫室妾,悲愤感激之语,与圣贤相杂而无愧,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苏天爵曰:太史公云: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之,存者三百一十一篇,是则秦火之馀,诗亦为完书矣。而凡经传所引逸诗,是皆孔子所删二千七百馀篇之文乎,今考之孔子之言,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又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未尝言删诗也。至赵氏孟子题辞,始有删诗之说,而晋世所传,《孔氏书序》亦言,删诗为三百篇皆出太史公之后,夫以周之列国,若滕薛许蔡邾莒,其与陈魏曹桧地丑德齐,而独无一诗之存,何也?将有其诗,而夫子删之,与当季札之聘,鲁请观周乐于时,夫子未尝删诗也。自雅颂之外,其十五国风尽歌之。今三百篇,及鲁人所存,无加损也。其谓夫子删诗,其可信乎?
朱右曰:古诗三百篇,以风雅颂为三经,赋比兴为三纬。
卢格曰:史记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取三百五篇,孔颖达以为未可信,按王制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西周盛时,环海内而封者千八百国,使各陈一诗,亦千八百篇矣。今载于经者,惟《邶》《鄘》等十一国,皆春秋时诗,孟子诗亡之论,其有慨于此乎?
按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莫敢异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郑渔仲苏伯修,亦尝疑之。近时嘉定陶庵黄氏亦谓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愚心韪之,窃以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导,莫之有异。故盟会聘问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且如行以肆夏,趋以采齐,乐师所教之乐仪也。何不可施于礼仪而孔子必删之,俾堂上有仪,而门外无仪,何也?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蘩》为节,士以《采蘋》为节。今大小戴记载有《狸首》之辞,未尝与礼义悖,而孔子于《驺虞》《采蘩》《采蘋》则存之,于《狸首》独去之,俾王与大夫士有节,而诸侯无节,又何也?燕礼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大射,仪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终,而孔子于《鹿鸣》则存之,于《新宫》则去之,俾歌有诗,而管无诗,又何也?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者,故九夏掌于钟师,而大司乐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乡饮酒之礼,宾出奏陔乡射之礼,宾兴奏陔大射之仪,公升即席奏陔,宾醉奏陔公入骜,此又何不可施于礼仪?而孔子必删之,俾礼废而乐缺,又何也?正考父校商之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其先王,孔子殷人,乃反以先世之所校,归祀其祖者,删其七篇,而止存其五,又何也?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诗之合乎礼义者,莫此若矣!孔子既善其义,而又删之,又何也?且诗至于三千篇,则輶轩之所采定不止于十三国矣,而季札观乐于鲁,所歌风诗无出十三国之外者,又子所雅言,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必定属删后之言,况多至三千。乐师矇瞍安能遍为讽诵,窃疑当日掌之王朝班之侯服者,亦止于三百馀篇而已。至欧阳子谓删诗云者,非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此又不然。《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惟其诗孔子未尝删,故为弟子雅言之也。诗曰:衣锦尚絅。文之著也,惟其诗孔子亦未尝删,故子思子举而述之也。诗云:谁能秉国成。今本无能字,犹夫殷鉴不远在于夏后之世,今本无于字,非孔子去之也,流传既久偶脱去尔。昔者子夏亲受诗于孔子矣,其称诗曰: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素以为绚兮,惟其句孔子亦未尝删,故子夏所受之《诗》,存其辞必相质,而孔子亟许其可与言《诗》,初未以素绚之语有害于义而斥之也。由是观之,《诗》之逸也,非孔子删之,可信已,然则《诗》何以逸也?曰:一则秦火之后,竹帛无存,而口诵者,偶遗忘也。一则作者章句,长短不齐,而后之为章句
之学者,必比而齐之,于句之重出者去之故也。一则乐师矇瞍止记其音节,而亡其辞,窦公之于乐惟记周官大司乐一篇,而其馀不知,制氏则仅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此乐章之所缺独多也。噫!衰周之际,礼不期于坏,而坏乐不期于崩,而崩孔子方忧其放失,而考求之不暇,又岂忍删去之乎?且夫《采齐》《新宫》《狸首》《繁遏渠九》《夏暨》《笙诗》六篇,商颂七篇,皆先王著于礼,而被于乐者,信如子长之言,则删自孔子,礼坏乐崩是谁之过欤?愚有以断其必不然矣。

卜子商诗序〈注〉唐志二卷〈存〉
《后汉书》:卫宏字敬仲,作《毛诗序》传于世。
沈重曰:郑诗谱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隋志》: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又加润益。
陆德明曰:孔子最先删诗,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言口以相传,未有章句。 又曰:《关雎》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名《关睢序》谓之大序,此以下则小序也,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
韩愈曰:子夏不序诗。
成伯瑜曰:学者以诗大小序,皆子夏所作,未能无惑,如《关睢》之序,首尾相结,冠束二南,故昭明太子亦云:大序是子夏全制编入,文什其馀众篇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耳至也,字而止。《葛覃》后妃之本也,《鸿雁》美宣王也,如此之类是也,其下皆是大。毛公自以诗中之意,而系其辞也,诗人见序下有注,又曰:东海卫宏所作事,虽两存未为允当,当是郑元于《毛公传》下,即得称笺于《毛公序》末,略而为注耳。毛公作传之日,汉兴已亡其六篇,但据亡篇之小序,惟有一句,毛既不见诗体,无由得措其辞也,又高子是战国时人,在子夏之后,当子夏之世祭,皆有尸灵星之尸,子夏无为取引,一句之下,多是毛公,非子夏明矣。
欧阳修曰:孟子去《诗》,世近最善,言《诗》推其所说,《诗》义与位序意多同,故后时异说为《诗》害者,尝赖序文以为證。
王安石曰:《诗序》诗人所自制。
苏辙曰:孔子之序,书也。举其所为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所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非不能详以为详之,则隘是以常举其略,以待学者自推之,故其言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夫惟不详,故学者有以推而自得之,今毛诗之序,何其详之甚也?世传以为出于子夏,予窃疑之,子夏尝言《诗》于仲尼,仲尼称之,故后世之为诗者,附之要之,岂必子夏为之?其亦出于孔子,或弟子之知诗者欤,然使诚出于孔氏也,则不若是详矣,孔子删诗,而取三百十一篇,今亡者六焉,诗之序未尝详也,诗之亡者,经师不得见矣。虽欲详之,而无由其存者,将以解之。故从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说,是以其言时有反覆烦重,类非一人之辞者。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东汉儒林传》曰: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至今传于世,《隋经籍志》曰: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又加润益古说本如此。故予存其一言而已,曰:是诗言是事也,而尽去其馀,独采其可者,见于今传,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以为此孔氏之旧也。
程子曰:《诗大序》其文似系辞,其义非子夏所能言也,分明是圣人作此以教学者,盖圣人虑后世之不知诗也,故序《关雎》以示之,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 安节问:小序何人所作?曰:但看大序,即可见矣。序中分明言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如非国史,则何以知其所美所刺之人?使当时无小序,虽圣人亦辨不得。
王得臣曰:诗序非出于子夏,圣人删次风雅颂,其曰美、曰刺、曰恶、曰规、曰诲、曰诱、曰惧、之类,盖出于孔子,非门弟子所能与也,若《关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此一句,孔子所题,其下乃毛公发明之。
晁说之曰:说毛诗者,谓其序,子夏所作。
曹粹中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毛传谓:古者素丝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其说如此而已。而序云: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且以退食为节俭。其说出于康成,毛无此意也。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毛传谓: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其说如此而已。序云: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毛传云:能与君子偕老,乃宜居尊位,服盛服。而序云: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则与传意先后颠倒矣,序若出于毛,亦安得自相违戾?如此要知毛传初行之时,犹未有序也。意毛
公既托之,子夏其后门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说,至宏而遂著之,后人又复增加,殆非成于一人之手,则或以为子夏,或以为毛公卫宏,其势然也。叶适曰:诗序随文发明,或纪本事,或释诗意,皆在秦汉之前,虽浅深不能尽当,读诗者以时考之,以义断之,惟是之从可也,若尽去本序,自为之说,失诗意愈远。
黄震曰:雪山王质夹漈郑樵始,皆去序言,《诗》与诸家之说不同,晦庵先生因郑公之说,尽去美刺,探求古始,其说颇惊俗,虽东莱不能无疑焉,夫《诗》非序,莫知其所自作去之,千载之下欲一旦尽去自,昔相传之说,别求其说于茫冥之中,诚难事矣。按《诗》之有序不特,毛传为然,说韩诗鲁诗者,亦莫不有序,如《关雎》刺时也,《芣苡》伤夫有恶疾也,《汉广》悦人也,《汝坟》辞家也,《螮蝀》刺奔女也,《黍离》伯封作也,《鸡鸣》谗人也,《雨无极》正大夫刺幽王也。宾之初筵,卫武公饮酒悔过也,此韩诗之序也,楚元王受《诗》于浮丘,伯刘向元王之孙,实为鲁诗,其所撰新序,以二子乘舟为伋之傅母作,《黍离》为寿闵其兄作,《列女传》《芣苡》为蔡人妻作,《汝坟》为周南大夫妻,作《行露》为申人女作,《邶柏》舟为卫宜夫人燕燕为定姜送妇作,《式微》为黎庄公夫人及其傅母作,《大车》为息夫人作,此皆本于鲁诗之序也,齐诗虽亡,度当日经师亦必有序,惟毛诗之序本乎子夏,子夏习《诗》而明其义,又能推原国史明乎得失之故,试稽之《尚书》《仪礼》,左氏《内外传》,孟子其说,无不合《毛诗》出,学者舍齐鲁韩三家而从之,以其有子夏之序不同乎三家也,惟其序作于子夏,子夏授《诗》于高行子,此《丝衣》序有高子之言,又子夏授曾申,申授李克,克授孟仲子,此《维天之命》注有孟仲子之言,皆以补师说之所未及,毛公因而存之,不废若夫《南陔》六诗,有其义而亡其辞,则出自毛公足成之,所谓有其义者,据子夏之序也,而论者多谓序作于卫宏夫,毛诗虽后出,亦在汉武时,诗必有序,而后可授,受韩鲁皆有序,毛诗岂独无?序直至东汉之世俟,宏之序以为序乎, 又按蔡邕《书石经》,悉本鲁诗,今独断所载《周颂》三十一章,其序与毛诗虽烦简,微有不同,而其义则一意者,鲁诗毛诗风之序有别,而颂则同耶。

端木子赐诗传伪本一卷〈存〉
何楷曰:近世有伪为鲁诗,而托之子贡传者,其意觊与毛传并行,然掇拾浅陋,有识哂焉。
《子贡诗传》:自汉迄宋,志艺文者不著于录。嘉靖中,忽出于鄞人丰道生之家,取子夏所序三百十一篇,悉紊其次,以《鹤鸣》《鹿鸣》,于是四始乱矣,《何彼秾矣》南也,而入之风,《黄鸟》:我行其野,无将大车,采菉崭崭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雅也,而入之风,小弁抑大雅也,而入之小雅,《定之方中》风也,而入之颂,于是六义乱矣,至于列国之风,移易错乱,雅颂亦然,又删去笙诗六篇之目,而且《更野有死》麇曰:死麇简兮。曰:柬兮东门之墠。曰:唐棣还。曰:营卢令令。曰:卢遵大路。曰:大路大叔于田。曰:太叔山有扶苏。曰:扶胥出其东门。曰:东门兔爰。曰:有兔菁菁者莪。曰:菁莪皇皇者华。曰:煌华祈父。曰:圻招大东。曰:小东信南山。曰:南山此亦,有何关系?曾是子贡之传,必求异于子夏所序之诗乎,尤可怪者,邶鄘卫诗虽分为三,然延州来季子观乐曰:我闻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则同为卫诗矣。乃以邶为管叔时诗,鄘为霍叔时诗,又以小雅为小正,大雅为大正,《中庸》子思所作,而子贡反袭其言,窃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则道立以下十句,以说小正窃大学,心正而身修四句,以传《关雎》陋矣哉!本欲伸己之诐辞邪说,而厚诬先贤,可谓妄人也,已矣无稽之言,君子弗信,乃乌程凌氏取子贡诗传,与子夏诗序合刻之目,曰:圣门诗传嫡冢真堪失,笑近萧山毛氏作诗传诗说,駮义力,辨其诬,可谓助我,张目者也。

汉楚王交诗传〈佚〉
《汉书》:楚元王交受《诗》,浮丘伯为《诗》传,号《元王诗》。王应麟曰:刘向《列女传》称诗芣苢柏舟大车之类,与今序诗者之说尤乖异,《汝坟》谓周南大夫妻作,《行露》谓申女作,《式微》一篇谓二人之作,《硕人之诗》谓庄姜始至操作,《衰惰傅》母作之,《新序》谓卫宣公子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寿闵》其兄兄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封事》引:饴我釐麰。《说苑》引:蔽芾甘棠。传曰: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鸤鸠在桑。传曰:鸤鸠之所以养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万物者,一仪也。向乃元王之孙,所著盖鲁诗也。

诗经鲁齐韩三家〈注〉汉志二十八卷〈佚〉
应劭曰:申公作鲁诗,后苍作齐诗,韩婴作韩诗。
朱倬曰:鲁诗起于申公,而盛于韦贤,齐诗始于辕固,生而盛于匡衡,韩诗始于韩婴,而盛于王吉。按鲁诗源于浮丘,伯齐诗源于辕固,生然如定之,方中注仲梁子曰:初立楚宫也。《正义郑志》张逸问:仲梁子何时人?答曰:先师鲁人。当六国时,在毛公前,又《维天之命》注: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无极。而美周之礼也。赵岐云:孟仲子孟子之从昆弟,从学于孟子者。则鲁之说诗者,不始于浮丘伯也,《丝衣序》:高子曰:灵星之尸也。赵岐注:孟子以为齐人。则齐之说《诗》者。不始于辕固生也。

申公培鲁故〈注〉汉志二十五卷〈佚〉
《汉书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

诗说伪本一卷〈存〉鲁说〈注〉汉志二十八卷〈佚〉
按申公鲁故至晋已亡,今所存《诗说》《子贡诗传》,皆出于鄞人丰坊伪撰,世遂惑之,争为镂版。

鲁说〈注〉汉志二十卷〈佚〉
齐诗传〈注〉汉志三十九卷〈佚〉
《汉纪》:齐人辕固,生为景帝博士,作《诗外内传》

后苍齐故〈注〉汉志二十卷〈佚〉
陆德明曰:齐人辕固生作诗传,号《齐诗传》,夏侯始,昌授后苍,苍授翼奉及叶望之匡衡,衡授师丹及伏理满昌,昌授张邯及皮容,皆至大官,徒众尤盛,后汉陈元方亦传齐诗。

孙氏〈失名〉齐故〈注〉汉志二十七卷〈佚〉齐诗传〈注〉汉志二十八卷〈佚〉齐杂记〈注〉汉志十八卷〈佚〉
郑樵曰:后孙之传其亡已久,今存其名,使学者知传注之门户也。

韩婴韩故〈注〉汉志三十六卷新唐志韩诗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佚〉诗内传〈注〉汉志四卷〈佚〉诗外传〈注〉汉志六卷隋志十卷〈存〉韩诗说〈注〉汉志四十一卷〈佚〉
《汉书》: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
欧阳修曰:韩婴之书至唐犹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汉志·婴书》五十篇,今但存其外传《非婴传》,诗之详者,而其遗说时见于他书,与毛之义遂绝,而人亦不信,去圣既远,诵习各殊,至于考风雅之正变,以知王政之兴衰,其善恶美刺不可不察焉。按韩诗惟外传仅存,若《白虎通》所引曰:太子生以桑弧,蓬矢六射,上下四方。又曰:师臣者帝交友,受臣者王,臣臣者霸,鲁臣者亡。又曰:诸侯世子,三年丧毕,上受爵命于天子,乃归即位。又曰:孔子为鲁司寇先,诛少正卯。《风俗通》所引:舜渔雷泽。《三礼义宗》所引曰:天子奉玉升柴。《周礼注》所引曰: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大戴礼注》所引:鸧鸽胎生,孔子渡江见而异之。《礼记注》所引:鸾在衡和在。轼《初学记》所引曰:夫饮之礼,不脱屦而即序者,谓之礼。跣而上坐者,谓之宴。能饮者饮之不能饮者,已谓之醧。齐颜色均众寡,谓之沉。闭门不出者,谓之湎。故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沉,不可以湎。杜佑《通典》所引曰:禘取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祫,则群庙之主,悉升于太祖庙。凡此皆内传之文也。

毛亨诗故训传〈注〉汉志三十六卷释文序录二十卷〈佚〉
郑康成曰:鲁人毛公为《诂训传》,河间献王献之。徐整曰:子夏授《诗》于高行子,高行子授薛苍子,薛苍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大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
陆德明曰:子夏授曾申,曾申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孙卿,卿传毛亨,亨传毛苌。
魏了翁曰:大毛公学于荀卿。
《大毛公诗故训传》二十卷,《崇文总目》载之,则宋初犹存也。

毛苌诗传〈注〉汉志二十九卷唐志十卷〈存〉
汉书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又曰:毛公赵人,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授贯长
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授徐敖言。毛诗者本之敖。陆德明曰:敖授九江陈侠,侠传谢曼卿。
孔颖达曰:申公腾芳于鄢郢,毛氏光价于河间,贯长卿传之于前,郑康成笺之于后。

吕叔玉诗说〈佚〉
《吕氏》:于《诗》不知主何家之说,杜子春注周官引之其说曰:肆夏繁遏渠,皆周颂也。肆夏时,迈也。繁遏,执竞也。渠,思文也。颇见新义,惜乎其不传。

伏黯齐诗章句解说九篇〈佚〉
《后汉书》:黯字稚文,东武人。

薛汉韩诗章句〈注〉隋志二十二卷〈佚〉
《后汉书》:薛汉字公子,淮阳人。
王应麟曰:薛汉世习韩诗,父子以章句著名,《冯衍传注》引薛夫子韩诗章句,即汉也。

韦贤鲁诗章句〈佚〉
按鲁诗有韦氏学,而章句不载于《汉志》,考《执金吾
武荣碑》云:治鲁诗经韦君章句。则当时韦氏父子亦有章句,授弟子矣。

景鸾齐诗解〈佚〉
伏恭齐诗章句〈佚〉
《后汉书》:伏恭字叔齐

杜抚诗题约义通〈佚〉
《后汉书》:杜抚字叔和,作诗题《约义通》

贾逵毛诗杂义难〈注〉七录十卷〈佚〉
《后汉书》:逵撰《毛氏异同》,行于世

赵晔诗细〈注〉七录二卷〈佚〉历神泉〈注〉七录一卷〈佚〉
《后汉书》:赵晔字长君虞翻曰:有道山阴赵晔徵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渊懿学究,道源著书,垂藻络绎,百篇释经传之,宿疑解当世之盘结,上穷阴阳之奥秘,下据人事之归极。

张匡韩诗章句〈佚〉
《后汉书》:张匡字文通,习韩诗,作章句。

马融毛诗注〈注〉七录十卷〈佚〉
郑元毛诗笺〈注〉隋志二十卷〈存〉
陆德明曰:郑氏作笺,申明毛义,以难三家,于是三家遂废。曰:郑氏笺者,非毛公、马融、王肃等题。相传云:是雷次宗颁承,既久未敢为异。又按周续之,与雷次宗仝受慧法师诗义,而续之释题已,如此又恐非雷之题也。
《毛诗》:经文久而滋误者,因郑笺可證其非,若《小旻》如彼泉流今误流泉,郑笺云:如原泉之流,则流泉非矣。旱麓延于条枚,延今作施,郑笺云:延蔓于木之枚木而茂盛,则当作延矣。思齐厉假不瑕,厉今作烈,郑笺云:厉假皆病也。又古之人无择,择今作斁,郑笺云: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以身化其臣。下卷阿嗣先公尔酋矣,今作似先公酋矣,郑笺云:嗣先公之功,而终成之荡,殷鉴不远,近在夏后之世。今本失近字,郑笺云:近在夏后之世,谓汤诛桀也。凡此皆可补王伯厚诗考之阙。

毛诗谱〈注〉新唐志三卷〈存〉毛诗音〈佚〉
陆德明曰:为诗音者九人,郑康成、徐邈、蔡氏、孔氏、阮侃、王肃、江惇、干宝、李轨。

荀爽诗传〈佚〉
荀悦曰:臣悦叔父,故司徒爽著《诗传》,皆附正义,无他说,通人学者多好尚之,然希得立于学官也。

侯包韩诗翼要〈注〉隋志十卷〈佚〉
《孔氏正义》:于抑诗引侯包云:卫武公刺王室,亦以自戒,行年九十有五,犹使臣日诵是《诗》,而不离于其侧。

杜琼韩诗章句〈佚〉
蜀志琼字伯瑜,成都人

王肃毛诗注〈注〉隋志二十卷〈佚〉毛诗义駮〈注〉隋志八卷〈佚〉毛诗奏事〈注〉隋志一卷〈佚〉毛诗问难〈注〉七录二卷〈佚〉毛诗音〈佚〉
陆德明曰:魏太常王肃述毛非郑。
欧阳修曰:《击鼓》五章,自《爰居》而下三章,王肃以为卫人从军者,与其室家决别之辞,而郑氏以为军中士伍相约誓之言,夫卫人暂出从军其卒伍,岂宜相约偕老于军中?此非人情也。当以王肃之说为是。

刘桢毛诗义问〈注〉隋志十卷〈佚〉
王应麟曰:正义于《七月》《诗》引之。
《典略》: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
《册府元龟》:刘桢为太子文学,撰《毛诗义问》九卷。按欧阳询《艺文类聚》《毛诗义问》云: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徐坚《初学记》《毛诗义问》云:铏羹有菜,盐豉其中,菜为其形象可食,因以铏为名,又云狐之类貉,貉貒狸也,貉子曰貆,形状与貉类异,世人名貆貉,子似狸。又《太平御览》《义问》云:总所以覆矢也,谓箭筒盖也,蟏蛸长脚蜘蛛也。

王基毛诗駮〈注〉隋志一卷七录五卷〈佚〉
陆德明曰:魏荆州刺史王基字伯舆,东莱人,駮王肃申郑义 又曰:《山海经》《周书》王会皆云:芣苡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卫氏传》及许慎并同,王肃亦同,基有駮难也。

刘璠毛诗义〈注〉七录四卷〈佚〉毛诗笺传是非〈注〉七录
二卷〈佚〉
《隋志》:刘璠魏校书郎

徐整毛诗谱〈注〉隋志三卷〈佚〉
《隋志》:吴太常卿徐整撰

太叔裘毛诗谱注〈注〉隋志二卷〈佚〉
王应麟曰:《国史志诗谱》太叔裘注,不在秘府,《经典释文叙录》所称,徐整畅太叔裘隐,盖整既畅演,而裘隐括之求字讹也。

韦昭等毛诗答杂问〈注〉七录四卷〈佚〉
《隋志》《诗答杂问》吴侍中韦昭、朱育等所撰
《韦氏诗答问》曰:时迈之诗,巡狩告祭柴望也,《初学记》引之,又甫田维莠今何草?答曰:今之狗尾也。又野有蔓草问?答曰:国多供役男女怨旷,于是女感伤而思男,故出游于洧之外,托采芬香之草而为淫佚之行,时草始生,而云蔓者,女情亟欲以促时也。又云:旱鬼眼在头上。《太平御览》引之。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注〉隋志二卷〈佚〉
《崇文总目》: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陆玑撰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本不治诗,今应以玑为正,然书但附诗释义,窘于采获,似非通儒所为者,将后世失传不得其真欤。

孙毓毛诗异同评〈注〉隋志十卷〈佚〉
陆德明曰:晋豫州刺史孙毓为《诗评》,评毛郑王肃三家同异,明于王 又曰:扬之水不流束蒲。毛云:草也。郑云:蒲柳也。孙毓评云:蒲草之声,不与戍许相协,笺义为长。今则二蒲之音未详其异。
《隋志别集》类有:晋《汝南太守孙毓集》六卷,一孙毓也,一以为长沙守,一以为汝南守,一以为豫章刺史,未知孰是。

陈统难孙氏毛诗评〈注〉隋志四卷〈佚〉毛诗表隐〈注〉七录二卷〈佚〉
陆德明曰:晋徐州从事,陈统元方难孙申郑。

杨乂毛诗辨异〈注〉隋志三卷〈佚〉毛诗异义〈注〉隋志二卷毛诗杂义〈注〉七录五卷〈佚〉
《隋志》:杨乂晋给事中。

干宝毛诗音〈注〉隋志作音隐一卷〈佚〉
李轨毛诗音〈佚〉
谢沉毛诗释义〈注〉七录十卷〈佚〉毛诗义疏〈注〉七录十卷〈佚〉毛诗注〈注〉七录二十卷〈佚〉
《晋书》:沉字行思

阮侃毛诗音〈佚〉
陆德明曰:侃字德恕,陈留人,河内太守。

徐邈毛诗音〈注〉七录十卷又二卷〈佚〉
郑樵曰:徐氏音今虽亡,然陆音所引多本于此。颜之推曰:徐仙氏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

袁乔诗注〈佚〉
《晋书》:乔字彦叔

郭璞毛诗拾遗〈注〉隋志一卷〈佚〉毛诗略〈注〉七录四卷〈佚〉
按郭氏《毛诗拾遗》:其释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曰:三英,三德也。英谓古者以素丝英饰裘,即素丝五紽也。《初学记》引之。

殷仲堪毛诗杂义〈注〉七录四卷〈佚〉
蔡谟毛诗疑字〈佚〉
按蔡谟《毛诗疑字议》《初学记》引之其辞曰:佩者,服用之称,佩者,玉器之名,称其服用则字从人,名其器则字从王。

江熙毛诗注〈注〉七录二十卷〈佚〉
陆德明曰:熙字太和,济阳人,东晋兖州别驾。

江惇毛诗音〈佚〉
陆德明曰:惇字思俊,河东人,东晋徵士。

虞喜毛诗略〈佚〉
《晋书》:虞喜字仲宁,馀姚人。

蔡氏毛诗音〈佚〉
孔氏毛诗音〈佚〉
陆德明曰:蔡氏孔氏,不详何人。

徐广毛诗背隐义〈注〉七录二卷〈佚〉
《隋志》: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雷次宗毛诗义〈注〉七录一卷〈佚〉
《隋志》:宋通直郎雷次宗撰
陆德明曰:次宗字仲伦,豫章人,宋徵通直郎,不赴。

徐爰毛诗音〈佚〉
孙畅之毛诗引辨〈注〉七录一卷〈佚〉
《隋志》:宋奉朝孙畅之撰

何偃毛诗释〈注〉七录一卷〈佚〉
《隋志》:宋金紫光禄大夫何偃撰

刘孝孙毛诗正论〈注〉宋志十卷〈佚〉
王应麟曰:孝孙为《毛诗正论》,演毛之简,破郑之怪。

业遵业诗〈注〉隋志二十卷〈佚〉
《隋志》《业诗》宋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梁武帝毛诗大义〈注〉隋志十一卷〈佚〉
刘瓛毛诗篇次义〈注〉七录 卷〈佚〉
何引毛诗总集〈注〉七录六卷毛诗隐义〈注〉七录十卷〈俱佚〉
《隋志》《诗总集》《隐义》并梁处士,何引撰亡

谢昙济毛诗检漏义〈注〉七录二卷〈佚〉
《隋志》:昙济梁给事中

崔灵恩集注毛诗〈注〉隋志二十四卷本传作二十二卷〈佚〉
陆德明曰:梁桂州刺史,清河崔灵恩集众解为《毛
诗集注》,探三家之本。

顾越毛诗义疏〈佚〉
舒援毛诗义疏〈注〉隋志二十卷〈佚〉
沈重毛诗义疏〈注〉隋志二十八卷〈佚〉
《隋志》:沈重萧岿散骑常侍。
《隋经籍志》载:《毛诗义疏》凡七部,其著撰人姓氏者二家,舒援、沈重是也,七录又有张氏,今见于徐氏《初学记》所引考:贞观中,作正义。又陆氏《释文》每采沈氏之说,疑徐氏所引亦沈氏书也。

张讥毛诗义二十卷〈佚〉
关康之毛诗义〈佚〉
《册府元龟》:康之世居京口,以文义见称,徵通直郎不就,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

元延明毛诗谊府〈注〉隋志三卷〈佚〉
《隋志》:延明后魏安丰王。

刘芳毛诗笺音證〈注〉隋志十卷〈佚〉
《隋志》:刘芳后魏太常卿。

张思伯毛诗章句〈佚〉
鲁世达毛诗章句义疏〈注〉隋志四十卷〈佚〉毛诗注并音〈注〉隋志八卷〈佚〉
《隋志》:世达秘书学士。

全缓毛诗义疏〈佚〉
刘轨思毛诗义疏〈佚〉
刘丑毛诗义疏〈佚〉
刘焯毛诗义疏〈佚〉
刘炫毛诗述义〈注〉隋志四十卷〈佚〉毛诗谱注〈注〉隋志二卷〈佚〉
王伯兴毛诗驳〈注〉旧唐志五卷〈佚〉
谢氏毛诗谱钞〈注〉隋志一卷〈佚〉
张氏毛诗义疏〈注〉七录五卷〈佚〉
亡名子毛诗义注〈注〉隋志四卷毛诗杂义注〈注〉隋志三卷毛诗义疏〈注〉隋志二十卷又二十九卷又十卷又十一卷又二十八卷毛诗释疑〈注〉隋志一卷毛诗图〈注〉七录三卷毛诗孔子经图〈注〉七录十二卷毛诗古圣贤图〈注〉七录二卷〈俱佚〉
毛诗诸家音〈注〉唐志十五卷〈佚〉
刘煦曰:郑元等注。

毛诗草虫经〈佚〉
按是书,徐坚《初学记》尝引之。

韩诗图十四卷〈佚〉
见张彦远《名画记》

孔颖达毛诗正义〈注〉唐志四十卷〈存〉
《崇文总目》: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太尉长孙无忌同诸儒刊定,国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诗学之家,此最为详。
《郑诗·叔于田》二篇,其第二篇小序,特加太字以别之,故《孔氏正义》云:此言叔于田,下言太叔于田。今西安《唐刻石经》第二篇首章,犹冠以太字,自去序言,《诗》《正义》弗习,而经文失其旧学者,不复措意矣。

陆德明毛诗释文一卷〈存〉
许叔牙毛诗纂义〈注〉新唐志十卷〈佚〉
《旧唐书》:许叔牙润州句容人。

王元度毛诗注〈注〉新唐志二十卷〈佚〉
施士丐诗说〈佚〉
《韩子志墓》曰:先生明《毛郑诗》,通《春秋左氏传》,善讲说,朝之贤士大夫,从而执经考疑者,继于门,太学生习《毛郑诗》《左氏传》者,皆其弟子,在太学者十九年,由四门助教为太学助教,由助教为博士。

成伯玙毛诗断章〈注〉唐志二卷〈佚〉
《崇文总目》:唐成伯玙撰,大抵取春秋赋诗断章之义,抄取诗语,汇而出之。

毛诗指说〈注〉唐志一卷〈存〉
《崇文总目》:成伯玙撰,略序作《诗》大旨,及师承次序。

杨嗣复等毛诗草木虫鱼图〈注〉唐志二十卷〈佚〉
《唐书》:开成中,文宗命集贤院修撰,并绘物象,大学士杨嗣复,学士张次宗上之。

张䜣毛诗别录〈注〉宋志一卷〈佚〉
《中兴书目》《毛诗别录》一卷,张䜣撰,凡三十二篇。毛郑笺注取其长者,述而广之。

令狐氏毛诗音义〈佚〉
王禹偁曰:顷年谪官解梁收得,令狐补阙《毛诗音义》,其本乃会昌三年所写。
《小畜集》中有还工部毕侍郎《毛诗音义》诗,第言令狐补阙,不详其名,考《新旧唐书》:令狐氏止绹曾官左补阙,然历相位,元之不应,仍以补阙称之也。

亡名氏毛诗提纲〈注〉宋志一卷〈佚〉
《毛诗提纲》:一卷载于《宋志》,而《太平御览》引之,当为唐以前书也,其诠《葛藟》云:葛藟一名燕薁,好生河浒边,得水润,而长喻王九族蒙王恩惠以育子孙。今王无泽于族人,不如葛藟生河浒边也,其诠
《南山有台》云:台一名夫须莎草也,言山生台及莎自荫,喻人君得贤以自尊也。其诠《白华》云:白华野菅草也,其性柔韧,堪用取此白华,而将白茅束之,喻申后被褒姒所代,恶人蒙恩,好人见弃也。其诠《螽斯》云:螽斯一名蚣蝑,一名舂黍,似蝗而小,青色长股而鸣,喻后妃之性,不妒忌,子孙众多。

宋徽宗皇帝诗解九卷〈佚〉
胡旦毛诗演圣论十卷〈佚〉
宋咸毛诗正纪〈注〉宋志三卷〈佚〉
毛诗外义〈注〉宋志二卷〈佚〉
刘宇诗折衷〈注〉宋志二十卷〈佚〉
苏子才毛诗大义〈注〉通志三卷〈佚〉
欧阳修毛诗本义〈注〉宋志十六卷〈存〉
诗谱补阙〈注〉通志三卷〈存〉
梅尧臣毛诗小传二十卷〈佚〉
茅知至周诗义〈注〉宋志二十卷〈佚〉
周尧卿诗说三十卷〈佚〉
鲁有开诗集〈注〉宋志十卷〈佚〉
李常诗传〈注〉宋志十卷〈佚〉
黄君俞毛诗关言〈注〉通志二十三卷〈佚〉
周轼毛诗笺传辨误〈注〉宋志八卷〈佚〉
丘铸周诗集解〈注〉宋志二十卷〈佚〉
王安石新经毛诗义〈注〉宋志二十卷〈佚〉
舒王诗义外传〈注〉宋志十二卷〈佚〉
沈季长诗讲义十卷〈佚〉
范百禄诗传补注二十卷〈佚〉
李清臣诗论二篇〈存〉
张方平诗正变论一篇〈存〉
朱长文诗说〈佚〉
鲜于侁诗传〈注〉宋志六十卷〈未见〉
孔武仲诗说〈注〉宋志二十卷〈佚〉
范祖禹诗解〈注〉宋志一卷〈未见〉
王岩叟诗传〈佚〉
苏辙诗解集传〈注〉宋志二十卷〈存〉
彭汝砺诗义〈注〉宋志二十卷〈佚〉
程子颐伊川诗说〈注〉宋志二卷〈存〉
张子载诗说〈注〉宋志一卷〈存〉
乔执中毛诗讲义〈注〉宋志一卷〈佚〉
郭友直毛诗统论二十卷〈佚〉
张耒诗说一卷〈存〉
沈铢诗传〈注〉宋志二十卷〈佚〉
毛渐诗集〈注〉宋志十卷〈佚〉
赵令湑毛诗讲义〈注〉宋志二十卷〈佚〉
李撰毛诗训解二十卷〈佚〉
吴骏诗解二十卷〈佚〉
赵仲锐诗义〈注〉宋志三卷〈佚〉
王商范毛诗序义索隐〈注〉宋志二卷〈佚〉
刘泉毛诗判篇〈注〉宋志一卷〈佚〉
吴良辅诗重文说〈注〉宋志七卷〈佚〉
洪林范毛诗义方〈注〉通志二十卷〈佚〉
吴纯三十家毛诗会解〈注〉宋志一百卷〈佚〉
周紫芝毛诗讲义〈佚〉
陆佃诗物性门类〈注〉通考八卷〈存〉
杨时诗辨疑〈注〉宋志一卷〈存〉
蔡卞毛诗名物解〈注〉宋志二十卷〈存〉
董逌广川诗故〈注〉宋志四十卷〈佚〉
王居正毛诗辨学二十卷〈佚〉
廖刚诗经讲义二卷〈存〉
曹粹中放斋诗说〈注〉宋志三十卷〈未见〉
罗从彦诗解〈佚〉
丘税诗解义〈佚〉
陈鹏飞诗解〈注〉通考二十卷〈未见〉
李樗毛诗详解〈注〉宋志三十六卷〈存〉
吴棫毛诗叶韵补音〈注〉宋志十卷〈存〉
郑樵诗传〈注〉宋志二十卷〈未见〉
诗辨妄〈注〉宋志六卷〈未见〉
周孚非郑樵诗辨妄一卷〈存〉
王质诗总闻〈注〉宋志二十卷〈存〉
晁公武毛诗诂训传〈注〉宋志二十卷〈佚〉
程大昌诗议一卷〈存〉
郑谔毛诗解义〈注〉宋志三十卷〈佚〉
范处义诗学〈注〉宋志一卷〈佚〉
解颐新语〈注〉宋志十四卷〈佚〉
诗补传〈注〉宋志三十卷〈存〉
赵敦临诗说〈佚〉
李焘诗谱〈注〉宋志三卷〈佚〉
余端礼毛诗说略〈佚〉
罗维藩诗解二卷〈佚〉
王大宝诗解〈佚〉
张淑坚诗解〈佚〉
黄邦彦毛诗讲义〈注〉宋志三卷〈佚〉林岊毛诗讲义〈注〉宋志五卷〈佚〉
毛诗会解一百卷〈佚〉
胡维宁诗集善〈佚〉
谢谔诗解二十卷〈佚〉
潘好古诗说〈佚〉
吴曾毛诗辨疑〈佚〉
陈知柔诗声谱二卷〈佚〉
黄度诗说〈注〉宋志三十卷〈未见〉
马和之毛诗图〈阙〉
杨简诗解〈佚〉
薛季宣反古诗说〈佚〉
陈傅良毛诗解诂二十卷〈未见〉
吕祖谦家塾读诗记〈注〉宋志三十二卷〈存〉
项安世毛诗前说〈注〉宋志一卷〈佚〉
诗解〈注〉宋志二十卷〈佚〉
唐仲友诗解〈佚〉
朱子熹毛诗传〈注〉宋志二十卷〈存〉
朱鉴文公诗传遗说六卷〈存〉
辅广诗童子问二十卷〈存〉
许奕毛诗说〈注〉宋志三卷〈佚〉
陈骏毛诗笔义〈佚〉
孙调诗口义五十卷〈佚〉
刘爚东宫诗解〈佚〉
徐侨读诗记〈佚〉
冯诚之诗解二十卷〈佚〉
黄杶诗解二十卷总论一卷〈存〉
林拱辰诗传〈佚〉
舒璘诗学发微〈佚〉
高颐诗集传解三十卷〈佚〉
陈经诗经讲义〈佚〉
杨泰之诗名物编十卷
诗类三卷〈俱佚〉
时少章诗大义赘说〈佚〉
张孝直毛诗口义〈佚〉
陈谦诗解诂〈佚〉
戴溪续读诗记〈注〉宋志三卷〈未见〉
高元之诗说〈注〉宋志一卷〈佚〉
柴中行诗讲义〈佚〉
李心传诵诗训五卷〈佚〉
赵汝谈诗注〈佚〉
钱时学诗管见〈佚〉
王宗道读诗臆说十卷〈佚〉
杨明复诗发微〈佚〉
张贵谟诗说〈注〉宋志三十卷〈佚〉
黄应春诗说〈佚〉
陈寅诗传〈注〉宋志十卷〈佚〉
史守道诗略十卷〈佚〉
谭世选毛诗传二十卷〈佚〉
刘应登诗经训注〈佚〉
赵若烛毛诗粗通〈佚〉
韩谨诗义解〈佚〉
汤建诗衍义〈佚〉
吕椿诗直解〈佚〉
韩惇诗义解〈佚〉
刘垕毛诗解〈佚〉
董梦程诗训释〈佚〉
谢升孙诗义断法〈佚〉
王万诗说〈佚〉
焦巽之诗总〈佚〉
魏了翁毛诗要义〈注〉宋志二十卷〈未见〉
钱文子白石诗传〈注〉宋志三十卷〈存〉
诗训诂〈注〉宋志三卷〈存〉
段昌武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阙〉
读诗总说一卷〈存〉
诗义指南一卷〈存〉
严粲诗辑三十六卷〈存〉
刘克诗说十二卷〈阙〉
王应麟诗地理考〈注〉宋志五卷〈存〉
诗考〈注〉宋志五卷〈存〉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六卷〈未见〉
洪咨夔诗注〈佚〉
熊刚大诗经注解〈佚〉
高斯得诗肤说〈佚〉
顾文英诗传演说〈佚〉
董鼎诗传〈佚〉
李彖诗讲义〈佚〉
郑犀诗古音辨〈注〉宋志一卷〈佚〉
刘元刚诗演义〈佚〉
章叔平读诗私记〈佚〉
蔡梦说诗笺八卷〈佚〉
俞德邻佩韦斋辑闻诗说一卷〈存〉姚隆诗解〈佚〉
黄震读诗一得一卷〈存〉
谢枋得诗传注疏〈佚〉
王柏诗可言集〈注〉宋志二十卷〈未见〉
诗辨说二卷〈存〉
戴亨朱子诗传辨正〈佚〉
江恺诗经讲义〈佚〉
陈深清全斋读诗篇〈未见〉
陈谱诗讲义一卷〈存〉
陈焕诗传微〈佚〉
丘葵诗正义〈佚〉
俞琰弦歌毛诗谱一卷〈未见〉
何逢原毛诗通旨〈佚〉
赵德诗辨说七卷〈阙〉
熊禾毛诗集疏〈佚〉
吴氏〈失名〉诗本义补遗〈注〉宋志二卷〈佚〉
亡名氏毛诗小疏〈注〉宋志二十卷〈佚〉
毛诗馀辨〈注〉通志四卷〈佚〉
毛诗别集正义〈注〉通志一卷〈佚〉毛诗释题〈注〉宋志二十卷〈佚〉毛诗正数〈注〉宋志二十卷〈佚〉毛诗释篇目疏〈注〉宋志十卷〈佚〉诗疏要义〈注〉宋志一卷〈佚〉毛诗元谈〈注〉宋志一卷〈佚〉毛诗章疏〈注〉宋志三卷〈佚〉毛诗通义〈注〉宋志二十卷〈佚〉毛郑诗学〈注〉宋志十卷〈佚〉纂图互注毛诗二十卷〈存〉诗义断法一卷〈佚〉
李简诗学备忘二十四卷〈佚〉
雷光霆诗义指南十七卷〈佚〉
胡一桂诗传纂疏附录八卷〈未见〉
刘庄孙诗传音指补二十卷〈佚〉
程直方学诗笔记〈未见〉
胡炳文诗集解〈未见〉
程龙诗传释疑〈佚〉
安熙诗传精要〈佚〉
陈栎诗经句解〈未见〉
吴迂诗传众说〈佚〉
李恕毛诗音训四卷〈未见〉毛诗诂训四卷〈未见〉毛诗旁注〈未见〉
朱近礼诗传疏释〈佚〉
蒋宗简诗答〈佚〉
周闻孙学诗舟楫〈佚〉
刘瑾诗传通释二十卷〈存〉
梁益诗传旁通十五卷〈存〉诗绪馀〈未见〉
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存〉
罗复诗集传音释二十卷〈佚〉
朱公迁诗传疏义二十卷〈存〉
李公凯毛诗句解二十卷〈存〉
曹居贞诗意发挥〈未见〉
俞远诗学管见〈未见〉
苏天爵读诗疑问一卷〈存〉
吴简诗义〈佚〉
杨舟诗经发挥〈佚〉
韩性诗音释一卷〈佚〉
贡师泰诗补注二十卷〈佚〉
林泉生诗义矜式〈佚〉
焦悦诗讲疑〈佚〉
颜达诗经讲说〈未见〉
夏泰亨诗经音考〈佚〉
吴师道诗杂说二卷〈未见〉
卢观诗集说〈未见〉
杨璲诗传名物类考〈未见〉
秦玉诗经纂例〈佚〉
余希声诗说四卷〈佚〉
周鼎诗经辨正〈佚〉
方道睿诗记〈佚〉
朱倬诗疑问七卷〈存〉
梁寅诗演义八卷〈未见〉
诗考四卷〈未见〉
陈谟诗经演疏〈未见〉
朱升诗旁注八卷〈存〉
汪克宽诗集传音义会通三十卷〈未见〉
曾坚诗疑大鸣录一卷〈未见〉
范祖干读诗记〈未见〉
何淑诗义权舆〈未见〉
朱善诗解颐四卷〈存〉
王袆诗草木鸟兽名急就章一篇〈存〉
高颐诗集传解二十卷〈未见〉
张洪诗正义十五卷〈未见〉
何英诗经详释〈未见〉
杨禹锡诗义二卷〈佚〉
瞿佑诗经正葩〈佚〉
郑旭诗经总旨一卷〈佚〉
彭奇诗经主意〈未见〉胡广等诗集传大全二十卷〈存〉
鲁穆葩经或问〈未见〉
刘翔诗口义〈未见〉
范理诗经集解三十卷〈未见〉
王逢诗经讲说二十卷〈未见〉
李贤读诗记一卷〈未见〉
孙鼎诗义集说四卷〈未见〉
陈济诗传通證〈佚〉
杨守陈诗私抄四卷〈存〉
易贵诗经直指十五卷〈佚〉
黄仲昭读毛诗一篇〈存〉
李承恩诗大义〈未见〉
程楷诗经讲说二十卷〈未见〉
刘铨诗经发钥〈佚〉
王彦文诗传旁通〈未见〉
丁徵诗解〈佚〉
郑满诗经讲义〈未见〉
陈凤梧毛诗集解〈未见〉
许诰诗考〈未见〉
陆深俨山诗微二卷〈阙〉
张邦奇诗说一卷〈存〉
湛若水诗釐正二十卷〈存〉
韩邦奇毛诗末喻〈未见〉
胡缵宗胡氏诗识三卷〈存〉
王崇庆诗经衍义一卷〈存〉
丁奉诗经臆言〈未见〉
杨慎四诗表传一卷〈未见〉
王道诗亿三卷〈未见〉
马理诗经册义〈未见〉
李淮诗经童训辨疑〈未见〉
霍韬诗经注解〈未见〉
舒芬诗稗说三十篇〈未见〉
高尚贤诗经摘王〈佚〉
王渐逵读诗记〈未见〉
季本诗说解颐八卷又总论二卷〈存〉
黄佐诗传通解二十五卷〈存〉
赵鼒诗经会意〈佚〉
潘公恩诗经辑说七卷〈存〉
丰坊鲁诗世学三十六卷〈存〉
陈褒毛诗绪说〈未见〉
陆垹诗传存疑一卷〈存〉
黄光升演诗蠡测〈未见〉
张忠诗辨疑〈未见〉
吕光洵诗笺〈未见〉
薛应旂方山诗说八卷〈存〉
薛腾蛟毛诗附说十卷〈未见〉
陈言诗疑 诗序传〈俱未见〉
袁炜毛诗定见〈未见〉
何宗鲁诗辨考證四卷〈未见〉
李先芳毛诗考正〈未见〉
王樵诗考〈未见〉
陈锡诗辨疑一卷〈存〉
劳堪诗林伐柯四卷〈存〉
许天赠诗经正义〈未见〉
沈一贯诗经纂注四卷〈存〉
冯时可诗臆二卷〈存〉
黄洪宪学诗多识〈佚〉
郭子章诗传书例四卷〈存〉
殷子义诗经疏解〈未见〉
欧志学毛诗见小录〈未见〉
陆奎章陆诗别传〈未见〉
郭金台毛诗辨〈佚〉
李泽民诗集传〈佚〉
易贵诗经直指十五卷〈佚〉
朱得之印古诗说一卷〈存〉
李经纶诗教考 诗经面墙解〈未见〉
袁仁毛诗或问二卷〈存〉
叶朝荣诗经存固八卷〈未见〉
屠本畯毛诗郑笺二十卷〈未见〉
林世升毛诗人物志三十四卷〈未见〉
郑元锡诗绎三卷〈存〉
章潢诗原始〈未见〉
李鼎编诗经古注十卷〈未见〉
王大觉诗解〈未见〉
林甫任诗经翼传〈未见〉
黄三阳诗讲义〈未见〉
陈第毛诗古音考四卷〈存〉
朱谋㙔诗故十卷〈存〉朱统鑙诗解颐录〈未见〉凌濛初圣门传诗嫡冢十六卷〈存〉诗逆四卷〈存〉徐奋鹏诗经毛朱二传删补〈未见〉程朝光诗讲义八卷〈未见〉
邹泉诗经折衷〈未见〉
薛志学毛诗传旨一贯〈未见〉
吴瑞登诗经引跃〈未见〉
陈推毛诗正宗〈未见〉
杨文奎诗经定〈未见〉
陶其情诗经注疏大全纂十二卷〈存〉
赵一元诗经理解十四卷〈存〉
程元初诗经叶韵四卷诗经音释一卷〈俱未见〉堵维常诗笺〈未见〉
黄一正诗经埤传八卷〈未见〉
徐熙诗说阙疑十五卷〈未见〉
陆曾晔诗经内传三十二卷外传二十卷〈俱未见〉江彦明诗经笺疏〈未见〉
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存〉
吴雨毛诗鸟兽草木疏三十卷〈存〉
唐汝谔毛诗微言二十卷〈存〉
王志长毛诗删翼二十卷〈未见〉
瞿九思诗经以俟录〈存〉
姚舜牧诗经疑问十二卷〈存〉
林兆珂毛诗多识篇七卷〈存〉
汪应蛟学诗略一卷〈存〉
谢台卿诗经课子衍义〈未见〉
徐常吉毛诗翼说〈存〉
徐即登诗说五卷〈未见〉
吴炯诗经质疑一卷〈存〉
郝敬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存〉序说八卷〈存〉
方大镇诗意〈未见〉
张彩诗原三十卷〈存〉
徐必达南州诗说六卷〈存〉
刘宪宠诗经会说八卷〈存〉
曹学佺诗经质疑六卷〈存〉
沈万钶诗经类考三十卷〈存〉
顾起元尔雅堂诗说四卷〈存〉
蔡毅中诗经补传四卷〈未见〉
瞿汝说诗经世业〈未见〉
沈守正诗经说通十四卷〈存〉
樊良枢诗商五卷〈存〉
徐光启毛诗六帖〈存〉
赵琮葩经约说十卷〈未见〉
庄廷臣诗经逢源八卷〈存〉
卓尔康诗学全书四十卷〈未见〉
邹忠引诗传阐二十四卷〈存〉
陆化熙诗通四卷〈存〉
胡引嘉读诗录二卷〈存〉
朱道行诗经集思通十二卷〈存〉
黄道周诗晷正〈未见〉
钱天锡诗牖五卷〈未见〉
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二十八卷〈存〉
张次仲待轩诗记六卷〈存〉
张睿卿诗疏一卷〈存〉
唐达毛诗古音考辨一卷〈存〉
金镜诗传演〈未见〉
刘庆孙诗经朱注考〈未见〉
张溥诗经注疏大全合纂〈存〉
申佳引诗经铎 诗镜〈俱未见〉
孙承泽诗经朱传翼三十卷〈存〉
高承埏五十家诗义裁中十二卷〈存〉
朱朝瑛读诗略记二卷〈存〉
黄淳耀诗劄二卷〈佚〉
万时华诗经偶笺〈未见〉
马元调时说十卷〈未见〉
张星懋诗采八卷〈存〉
高鼎熹诗经存旨八卷〈存〉
郑若曾重辑诗谱三卷〈未见〉
韦调鼎诗经考定二十四卷〈存〉
赵起兀诗权八卷〈存〉
乔中和葩经旁意一卷〈存〉
丘九奎诗经弋获解六卷〈未见〉
胡绍曾诗经胡传十二卷〈存〉
顾秉礼毛诗翼传〈未见〉
范王孙诗志二十六卷〈存〉
顾梦麟诗经说约二十八卷〈存〉
陈弘绪诗经群义〈未见〉
钱澄之田间诗学五卷〈存〉
陆圻诗论五卷〈存〉
顾炎武诗本旨三卷〈存〉
朱汝砺诗劄十卷〈存〉
蒋之麟诗经类疏六卷断章别义三卷〈俱未见〉毛晋毛诗草木虫鱼疏广要四卷〈存〉
钱龙珍毛诗正义八卷〈未见〉董说诗律表一卷〈存〉
颜鼎受诵诗弋获四卷〈存〉
朱氏毛诗通义〈存〉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存〉
黄宗裔毛诗琐言一卷〈存〉
毛氏毛诗写官记四卷〈存〉
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存〉诗札二卷〈存〉诗传诗说校义五卷〈存〉
胡渭诗笺辨疑二卷〈存〉
惠氏诗说三卷〈存〉
王梦白陈曾诗经广大全二十卷〈存〉
谢氏诗经浅义〈未见〉
安氏诗义纂〈未见〉
梁简文帝毛诗十五国风义〈注〉七录二十二卷〈佚〉吴申十五国风咨解〈注〉宋志一卷〈佚〉
董谷国风辨一篇〈存〉林国华十五国风论一卷〈未见〉
顾𤣱徵十五国风疏一卷〈存〉颜鼎受国风演连珠一卷〈存〉
毛氏国风省篇一卷〈存〉
黄祖舜诗国风小雅说〈佚〉
许懋风雅比兴义十五卷〈佚〉
赵宦光风雅合注三卷〈未见〉
亡名氏比兴穷源〈注〉宋志一卷〈佚〉
颜鼎受六义辨一卷〈存〉
游酢诗二南义一卷〈未见〉
张纲周南讲义一卷〈存〉
亡名氏诗关雎义解〈佚〉
崔铣关雎解一篇〈存〉
周紫芝驺虞解一篇〈存〉
刘褒北风图一卷〈佚〉
卫协北风图一卷〈佚〉
陆探微毛诗新台图一卷〈佚〉
卫协黍离图一卷〈佚〉
茅坤郑风说一篇〈存〉
李公麟缁衣图一卷〈佚〉
芧坤秦风说一篇〈存〉
亡名氏小戎图〈注〉通志二卷〈佚〉
李因笃蒹葭说一篇〈存〉
胡铨素冠说一篇〈佚〉
司马昭豳风七月图一卷〈佚〉
赵孟頫豳风图一卷〈佚〉
林子奂豳风图一卷〈未见〉
茅坤豳风说一篇〈存〉
方回鹿鸣二十二篇乐歌考一篇〈存〉
肜弓考一篇〈存〉
唐无名氏吉日图一卷〈佚〉
汪广洋宾之初筵讲义一篇〈佚〉
熊过读凫鹥假乐一篇〈存〉
鲜于戣诗颂解〈注〉宋志三卷〈佚〉
周续之毛诗序义〈佚〉
雷次宗毛诗序义〈注〉隋志二卷〈佚〉
孙畅之毛诗序义〈注〉七录七卷〈佚〉
阮珍之毛诗序注〈注〉七录一卷〈佚〉
顾欢毛诗集解序义〈注〉隋志一卷〈佚〉
梁武帝毛诗发题序义〈注〉隋志一卷〈佚〉
陶弘景毛诗序注〈注〉七录一卷〈佚〉
刘瓛毛诗序义疏〈注〉隋志一卷〈佚〉
刘献之毛诗序义注一卷〈佚〉
刘炫毛诗集小序注〈佚〉
韩子愈诗小序义一篇〈存〉
晁说之诗小序论一卷〈存〉
亡名氏诗统解序〈注〉通志一卷〈佚〉
李樗诗序解一卷〈存〉
范处义毛诗明序篇一篇〈存〉
朱子熹诗序辨说〈注〉宋志一卷〈存〉
黄杶诗序解一卷〈存〉
段昌武诗序解一卷〈存〉
王商范毛诗序义索隐二卷〈存〉
包希鲁诗小序解一卷〈未见〉
陶安诗小序论一卷〈佚〉
周是修诗小序集成三卷〈佚〉
吕楠毛诗序说六卷〈存〉
李舜臣诗序考一卷〈佚〉
陈颐正诗序折衷〈未见〉
邵弁诗序解颐一卷〈未见〉
郝敬毛诗序说八卷〈存〉
史记事毛诗序考十卷〈未见〉
钟渊映诗序證一卷〈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