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十五卷目录

 经学部汇考五
  汉书艺文志〈序〉
  隋书经籍志〈论语类 六艺总序〉
  唐书艺文志〈经解〉
  宋史艺文志〈经解〉
  宋郑樵通志〈经解〉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解〉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解〉
  焦竑经籍志〈经解〉
  陈氏续书目〈经解〉

经籍典第三百十五卷

经学部汇考五

《汉书》《艺文志》〈按汉志无经总类今只载此序〉

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注〉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注〉苏林曰:不能见《易》意,则乾坤近于灭息也,

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
〈注〉师古曰:更互也。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注〉师古曰:苟为僻碎之义,以避它人之攻难者,故为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形体也。

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注〉师古曰:言其烦妄也。《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馀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

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注〉师古曰:己所常习,则保安之,未尝所见者,则妄毁诽,

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隋书·经籍志》《论语类》〈按隋志附论语类今探入经学部〉
《五经音》十卷,〈注〉徐邈撰。
《五经正名》十二卷,〈注〉刘炫撰。
《白虎通》六卷
《五经异义》十卷,〈注〉后汉太尉祭酒许慎撰。
《五经然否论》五卷,〈注〉晋散骑常侍谯周撰。
《五经钩沈》十卷,〈注〉晋高凉太守杨方撰。
《五经大义》三卷,〈注〉戴逵撰。梁有《通五经》五卷,王氏撰;《五经咨疑》八卷,周扬撰;《五经异同评》一卷,贺玚撰;《五经秘表要》三卷。亡。
《五经大义》十卷,〈注〉后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撰。《经典大义》十二卷,〈注〉沈文阿撰。
《五经大义》五卷,〈注〉何妥撰。
《五经通义》八卷,〈注〉梁九卷。
《五经义》六卷,〈注〉梁七卷。梁又有《五经义略》一卷,亡。《五经要义》五卷,〈注〉梁十七卷,雷氏撰。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注〉邯郸绰撰。
《五经宗略》二十三卷,〈注〉元延明撰。
《五经杂义》六卷,〈注〉孙畅之撰。
《长春义记》一百卷,〈注〉梁简文帝撰。
《大义》九卷
《游元桂林》九卷,〈注〉张机撰。
《六经通数》十卷,〈注〉梁舍人鲍泉撰。
《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注〉樊文深撰。
《七经论》三卷,〈注〉樊文深撰。
《质疑》五卷,〈注〉樊文深撰。
《经典元儒大义序录》二卷,〈注〉沈文阿撰。
《元义问答》二卷
《六艺论》一卷,〈注〉郑元撰。
《圣證论》十二卷,〈注〉王肃撰。
《郑志》十一卷,〈注〉魏侍中郑小同撰。
《郑记》六卷,〈注〉郑元弟子撰。
《谥法》三卷,〈注〉刘熙撰。《谥法》十卷,〈注〉特进、中军将军沈约撰。
《谥法》五卷,〈注〉梁太府贺玚撰。
《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六卷

《六艺总序》

《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学不踰等,教不陵节;言约而易晓,师逸而功倍;且耕且养,三年而成一艺。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群索居,各为异说。至于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唇腐齿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设教,以防人欲,必本于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说。至后汉好图谶,晋世重元言,穿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杂之以祅妄,大雅之论,汨之以放诞。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转疏,无复师资之法。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雠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说。驰骋烦言,以紊彝叙,譊譊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

《唐书·艺文志》《经解》

刘向《五经杂义》七卷
《五经通义》九卷
《五经要义》五卷
许慎《五经异义》十卷,〈注〉郑元駮。
谯周《五经然否论》五卷
杨方《五经钩沈》十卷
杨思《五经咨疑》八卷〈按隋书作周杨此作杨思未知孰是〉元延明《五经宗略》四十卷
刘炫《五经正名》十二卷
沈文阿《经典元儒大义序录》十卷
班固等《白虎通义》六卷
郑元《六艺论》一卷
《郑志》九卷
《郑记》六卷
王肃《圣證论》十一卷
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
简文帝《长春义记》一百卷
樊文深《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
《质疑》五卷
张讥《游元桂林》二十卷
《谥法》三卷,〈注〉荀顗演,刘熙注。
沈约《谥例》十卷
贺琛《谥法》三卷
《集天名称》三卷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颜师古《匡谬正俗》八卷
赵英《五经对诀》四卷,〈注〉英,龙朔中汲令。
刘迅《六说》五卷
刘贶《六经外传》三十七卷
张镒《五经微旨》十四卷
韦表微《九经师授谱》一卷
裴侨卿《微言注集》二卷,〈注〉开元中郑县尉。
高重《经传要略》十卷
王彦威《续古今谥法》十四卷
慕容宗本《五经类语》十卷,〈注〉字泰初,幽州人,大中时。刘氏《经典集音》三十卷,〈注〉镕,字正范,绛州正平人,咸通晋州长史。
右经解类十九家,二十六部,三百八十一卷。失姓名二家,赵英以下不著录十家,一百二十七卷。

《宋史·艺文志》《经解》

《周公谥法》一卷,〈注〉《汲冢周书·谥法篇》
班固《白虎通》十卷
沈约《谥法》十卷
贺琛《谥法》三卷
晋阳方《五经钩沈》五卷
王彦威《续古今谥法》十四卷
刘迅《六经》五卷
《春秋谥法》一卷,〈注〉即杜预《春秋释例·法篇》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马光极《九经释难》五卷
章崇业《五经释题杂问》一卷
僧十朋《五经指归》五卷
苏鄂《演义》十卷
刘餗《六说》五卷
《兼讲书》五卷
《授经图》三卷
胡旦《演圣通论》六十卷
刘敞《七经小传》五卷
黄敏求《九经馀义》一百卷丘光庭《兼明书》三卷
李肇《经史释题》二卷
颜师古《刊谬正俗》八卷
李涪《刊误》二卷
《九经要略》一卷
《叙元要略》一卷
《谥法》三卷
《六家谥法》二十卷,〈注〉范正、周沆编
程颐《河南经说》七卷
《五言集解》三卷
苏洵《嘉祐谥法》三卷
《皇祐谥录》二十卷
杨会《经解》三十三卷
刘彝《七经中义》一百七十卷
蔡攸《政和修定谥法》八十卷
杨时《三经义辨》十卷
王居正《辨学》七卷
郑樵《谥法》三卷
李舜臣《诸经讲义》七卷
张九成《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孟子拾遗》共一卷张载《经学理窟》三卷
项安世《家说》十卷
《附录》四卷
黄干《六经讲义》一卷
《六经疑难》十四卷,〈注〉不知作者
许奕《九经直音》九卷
《正讹》一卷
《诸经正典》十卷
《论语尚书周礼讲义》十卷
杨甲《六经图》六卷
林观过《经说》一卷
戴勋《西斋清选》二卷
叶仲堪《六经图》七卷
俞言《六经图说》十二卷
张贵谟《泮林讲义》三卷
周士贵《经括》一卷
游桂《经学》十二卷
《九经经旨策义》九卷,〈注〉不知作者
姜得平《诗书遗意》一卷
沈贵瑶《四书要义》七篇
张九成《中庸大学孝经说》各一卷
《四书解》六十五卷
张纲《六经辨疑》五卷
《确论》十卷
李焘《五经传授》一卷
王应麟《六经天文编》六卷
陈应隆《四书辑语》四十卷
刘元刚《三经演义》一十一卷,〈注〉孝经、论、孟
右经解类五十八部,七百五十三卷。〈注〉沈贵瑶《四书要义》以下不著录九部,一百四十六卷。

《宋·郑樵·通志》《经解》

五经通义九卷〈注〉刘向
白虎通六卷〈注〉班固等
五经异义十卷〈注〉许慎
五经然否论五卷〈注〉晋散骑常侍谯周
五经钩沉〈注〉晋杨方
五经大义三卷〈注〉戴逵
五经咨疑八卷〈注〉周杨思
五经异同评一卷〈注〉贺玚
五经大义十卷〈注〉后周樊文深
经典大义十二卷〈注〉沈文阿
五经大义五卷〈注〉何妥
五经通义八卷〈注〉刘炫
五经要义五卷〈注〉雷氏
五经正名十二卷〈注〉刘炫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注〉邯郸绰
五经宗略二十三卷〈注〉元延明
五经杂义六卷〈注〉孙畅之
长春义记一百卷〈注〉梁简文帝
游元桂林二十卷〈注〉张机
六经通数十卷〈注〉梁舍人鲍泉
七经义纲略三十卷〈注〉樊文深
七经论三卷〈注〉樊文深
质疑五卷〈注〉樊文深
经典元儒大义序录十卷〈注〉沈文阿
六艺论一卷〈注〉郑元
圣證论十二卷〈注〉王肃
郑志十一卷〈注〉魏侍中郑小同
郑记六卷〈注〉郑元弟子
五经对诀四卷〈注〉赵英五经要略〈注〉颜真卿
六说五卷〈注〉刘迅
六经外传三十七卷〈注〉刘贶
五经微旨十四卷〈注〉张镒
九经师授谱一卷〈注〉韦表微
微言集注四卷〈注〉袁侨卿
经传要略十卷〈注〉高重
经史释题二卷〈注〉唐李肇
授经图三卷
九经馀义一百卷〈注〉宋朝处士黄敏
演圣通论三十六卷〈注〉胡旦
辨经正义七卷〈注〉张沂
兼明书五卷〈注〉丘光庭
五经要旨五十卷〈注〉齐唐
九经类义二卷
九经抄二卷
九经要抄一卷
叙元要抄一卷
九经释难五卷
九经演义十卷
九经旨九卷
经典质疑六卷〈注〉胡顺之
诗乐说三卷
群经索隐三十卷
七经小传五卷〈注〉刘敞
经传发隐七卷〈注〉李景阳
刊谬正俗八卷〈注〉颜师古
经典释文序录一卷〈注〉陆德明
右经解五十八部七百四十四卷

周公谥法一卷
春秋谥法一卷
谥法三卷〈注〉刘熙
谥例十卷〈注〉特进中军将军沈约
魏晋谥议十三卷〈注〉何晏
谥法五卷〈注〉梁太府卿贺玚
续今古谥法十四卷〈注〉唐王彦威
君臣谥议一卷〈注〉虞世南
谥义五卷〈注〉苏洵
汝南君谥议二卷〈注〉见隋志
讳行录一卷〈注〉见唐志
右谥法十一部五十六卷
凡经解二种六十九部八百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解

白虎通德论十卷
《崇文总目》:后汉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诏集其事,凡十四篇。陈氏曰:章帝诏诸儒讲议五经同异,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盖用宣帝石渠故事,石渠议奏今不传矣。《班固传》称:撰集凡四十四门。
《容斋洪氏随笔》曰:晋唐至今,诸儒训释六经,否则自立佳名,盖各以百数,其书曰传,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战国迨汉,则其名𥳑雅,一曰故故者,通指其义也。《书》有夏侯解故,《诗》有鲁故,后氏故,韩故也。毛诗故训传,颜师古谓:流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耳。《小学》有杜林仓颉故。二曰微谓释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铎氏微,张氏微,虞卿微传。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论,名为洼君通,班固《白虎通》,应劭《风俗通》,唐刘知《几史通》,韩滉《春秋通》,凡此诸书,唯《白虎通》《风俗通》仅存耳。又如郑康成作《毛诗笺》,申明其义他书无用此字者,《论语》之学,但曰:《齐论》《鲁论》《张侯论》,后来皆不然也。

五经钩沉 卷
《崇文总目》:晋王芳撰,答难申畅自谓钩取五经之《沉义篇》,第亡缺,今缺五篇。

匡缪正俗八卷
《崇文总目》:唐秘书监颜师古撰,采先儒及当世之言,参质讹谬而矫正之,未终篇而师古殁其子,始上之诏录藏秘阁。
晁氏曰:师古以世俗之言多谬误,故质诸经史刊而正之,永徽中,子扬庭上之。
陈氏曰:莆田郑樵有《刊谬正俗跋》八卷,汪玉山亦言:扬庭表以为槁,草才半部,帙未终。则是书。初非定本也,今前后乖刺极多,《玉山集》中所辩甚详。

六说五卷
《崇文总目》:唐右补阙刘迅作六书,以继六经,故标概作书之谊,而著其目,惟易阙而不叙。
晁氏曰:此其叙篇也,凡五卷。

经典释文三十卷
《崇文总目》:唐陆德明撰,德明为国子博士,以先儒
作经典音训,不列注传,全录文颇乖详略,又南北异区音读罕同,乃集诸家之读九经、《论语》、老庄、《尔雅》者,皆著其翻语以增损之。陈氏曰:唐陆德明撰,自五经三传古礼之外,及《孝经》《论语》《尔雅》庄老兼解文义广,采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陆吴人多吴音综,其实未必然,按前世《艺文志》列于经解类,《中兴书目》始入之小学非也。

经史释题 卷
《崇文总目》:唐李肇撰,起九经,下止《唐氏实录》列篇帙之,凡概释其题。

五经文字三卷
陈氏曰:唐国子司业张参撰,大历中,刻石长安太学。
《崇文总目》:初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石经》、许慎《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傅钞撮,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略而不集。

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崇文总目》:唐太学博士欧阳融撰,辩正经典,字文使不得相乱篇帙,今阙全篇,止春秋中帙,馀篇悉亡。

九经字样一卷
《崇文总目》: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开成中,元度奉诏覆定太学石经字文,以来补张参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六。

五经字样一卷
陈氏曰:唐沔王友翰林待制唐元度撰,补张参之所不载,开成中,上之二书,却当在小学类,以其专为经设,故亦附见于此,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于道右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遂为家藏书籍之最古者。

授经图 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叙《易》《诗》《书》《礼》《春秋》,三家《论语》《孝经》之学,师承相第系而为图。

九经馀义 卷
《崇文总目》:皇朝处士黄敏撰,摭诸家之说是非者,裁正之。

演圣通论六十卷
《崇文总目》:皇朝秘书监致仕胡旦撰,以《易》《诗》《书》《论语》先儒传注得失参糅,故作论而辩正之。
《易》百篇,《书》五十六篇,《诗》七十八篇,《论语》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篇,天圣中献之。
晁氏曰:其所论,《易》十六卷,《书》七卷,《诗》十卷,《礼记》十六卷,而《春秋》论别行,天圣尝献于朝,博辩精详学者宗焉。
陈氏曰:《易》十七,《书》七,《诗》十,《礼记》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为目录。旦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人恃才轻躁,累坐摈斥,晚尤黩货,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然其学亦博矣。

群经音辩七卷
陈氏曰:丞相真定贾昌朝子明撰,康定中,侍讲天章阁,所上凡五门。

七经小传三卷
晁氏曰:皇朝刘敞原甫撰,其所谓七经者,《毛诗》《尚书》《公羊》《周礼》《仪礼》《礼记》《论语》也,元祐史官谓:庆历前学者,尚文词多守章句注疏之学。至敞始异诸儒之说,后王安石修经义,盖本于敞,公武观原甫说,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之类经义,多剿取之史官之言,不诬。
陈氏曰:前世经学大扺祖述注疏,其以己意言经著书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书,而《诗》《书》《三礼》《论语》见之小传,又《公羊》《左氏》《国语》三则附焉,故曰《七经》

河南经说七卷
陈氏曰:程颐撰,系辞说一《书》,一《诗》,二《春秋》,一《论语》,一改定《大学》,一程氏之《学易传》,为全书馀经具此。

龟山经说八卷
陈氏曰:杨时撰,《易》《三诗》《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则经筵讲义也。

三经义辩 卷
辩学 卷
《中兴艺文志》《三经义辩》杨时撰,《辩学》王居正撰,居正为举子时,不习王氏新经字说,流落十馀年时,出义辩示之,曰:吾举其端,子成吾志。居正感厉首尾十载为《三经辩学》,凡安石父子言不合道者,悉正之。绍兴间,于上前论《安石释经》,无父无君处上正色,曰:是岂不害名?教居正退序,上语系《辩学》书首上之,与时义辩并列秘府,自是天下不复言王氏学矣。

六经图七卷
陈氏曰:东嘉叶仲堪思文重编,按《馆阁书目》有六
卷,昌州布衣杨甲鼎卿所撰,抚州教授毛邦翰增补之,《易》七十,今百三十。《书》五十五,今六十三。《诗》四十七,今同。《周礼》六十五,今六十一。《礼记》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则仲堪,盖又以旧本增损改定者耶。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
陈氏曰:吕祖谦门人所录平日说经之语,末三卷则为史说杂说,东莱于诸经,亦为读诗记及书,说成书而未终也。

畏斋经学十二卷
陈氏曰:宣教郎广安游桂元发撰,凡十二卷桂,隆兴癸未,进士历官至制司机宜。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四卷
陈氏曰:项安世撰九经,皆有论注,其第八卷以后,杂说文史正学,附录《孝经》《中庸》诗篇,次丘乘图则各为一书,重见诸类。

山堂疑问一卷
陈氏曰:起居郎简池刘光祖德修撰,凡一卷。庆元中,谪居房陵,与其子讲说诸经,因笔记之,以其所问于诗为多,遂取吕氏《读诗记》尽观之,而释以己意,附疑问之后。

六经正误六卷
陈氏曰:柯山毛居正谊甫校监本经籍之误,所欲刊正者,魏鹤山为之序,而刻传之,大扺多偏傍之疑似者,凡六卷。

西山读书记三十九卷
陈氏曰:真德秀景元撰,其书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大扺本经子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

考信录三十卷
贾铸撰,后汉刘氏序略曰:友人贾君成己,少予十三岁,未脱举子累,且教授生徒,所至坐席常满,而能历年笃,以成书世之学者,于六经之疏,能一阅焉者,盖寡!况能参稽其类大之如天地气形之初,微之如服食器用之末!先儒该洽兼综,凡古书之杂出者,徵之而靡,不在分之,而靡不贯也。其书曰:考信录考诸古而信于心,又以质于余,而證于后世,用意远矣。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解

七经中义百七十卷
刘彝著,彝怀安人,幼从胡瑗学善治水,第进士,为胊山,令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周易洪范中庸解
俱郑耕老著,耕老字谷叔,兴化人。绍兴中进士,以道理最大一言讲述于孝宗前,亲擢国子监主簿。

经辩四十九篇
泰和萧楚著,楚绍圣时游太学,胡铨其门人也。

诸经讲义集解 卷
危稹著,稹字逢吉,临川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著作郎知漳州。

诸经讲义若干卷
宁都胡野著

五经讲义 卷
馀干饶鲁著

杂著经说 卷
姜少虞作

嘉定讲经槁 卷
钱时著

诸经补蒙 卷
季悫著

五经问难 卷
陈刚著

经传杂志 卷
陈宗儒著

五经论 卷
车卿著

六经图 卷
叶仲经著

诸经释疑 卷
王士奇著,士奇字永叔,福安人,尝书其门曰:立行孰先?惟孝弟传家有后是诗书。

六经问答 卷
唐怀德

鲁经章句 卷
王柏著

五经疏义 卷
孔维著,维雍丘人,乾德中,以九经及第为国子博士,累迁国子祭酒。

诗书礼易直解 卷
晋江陈研著,研乾德中进士也。

讲义五卷
沙县罗畸著,从彦从兄弟也。

经说三十篇
杨汝南著,汝南字彦侯,龙溪人,擢绍兴进士,为广州教授,摭《诗》《礼》《中庸》《春秋》四旨以授学者,仍表进于朝。

六经解 卷
唐仲友著,仲友金华人,登第中宏词科博闻洽识。讲析经史

六经集传 卷
乐平马廷鸾著

易周礼说 卷
永春黄以翼著

九经辑义五十卷
分宁雷光霆著

六经辩疑 卷
晋江梁南一著

五经解疑 卷
郑君老著,君老字邦寿,长溪人。咸淳四年进士,家居孝友学者,宗师之卒,私谥曰:靖节先生。

九经解 卷
黄补著,补字季全,莆田人,滔之后,官高要县尉。

书春秋周礼说 卷
林之奇著,之奇字少颖,侯官人,力攻王安石之学,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参帅议致仕,号拙斋。

尚书诗礼春秋关言 卷
黄君俞著,君俞字廷佥,莆田人。宋初以大臣论荐召试舍人院除国子监直讲。

诗解中庸语孟解 卷
龙溪黄杶著,樵仲弟也。

五经讲义 卷
徐存著

易诗书论语辑说 卷
都昌冯椅著

易书通解 五经日记 卷
德兴王葵著

易诗书杂说 卷
吴师道著,师道浙江人。

春秋语孟注 卷
邹补之著,补之浙江人。

易书诗解中庸发题共五十卷
长溪孙龙坡著

群经滞穗百篇
宋藻著,藻字去华,兴化人。绍兴中擢第,孝宗时召对,凡四敷陈移时以劲直褒之,后奉祠归讲学里社。

兼山语解 卷
黄永存著,永存字坚叟,邵武人,中美第四子,绍兴中登第,其孙大昌隐德不仕。

经书训义 卷
薛季宣著

诗解 春秋解 语孟师说 中庸说 卷
沙县罗仲素著

宋叔履易礼记诗解 卷
宋叔礼字叔履,龙溪人,泰嘉中知潮州海阳县。

五经辩疑 卷
南昌赵德著,德宋宗室也,隐居浙之东湖。

诗易春秋解 卷
林万顷著,万顷字叔度,福清人,同县人夏良规有《六经语》《孟解》

易诗论语后汉历志解各一卷。
高元之著

六经考 卷
金马定国著,又尝著《石鼓辩》,万馀言大要,谓以字书考之,是宇文周时,所作出入传记,引据甚明。

大学尚书口义三十卷
元熊禾著

易书论语说 卷
仁寿虞刚简著

毛方山六经解 卷
毛璞著,璞泸州人,号方山子。

五经思问 卷
真定詹思著,思少颖异,博极群书。泰定初,以遗逸徵召寻辞归,后官至江东廉访使。

易春秋学而述解 六经发明 卷
元城潘迪著

陈氏经解 卷
陈樵著

七经补注 卷
陆正著正浙江人
五经钤键 卷杨维桢著

诗经演义 卷
王廉熙阳著

群经类要 卷
洪武六年,命孔克坚、刘基、林温等注释。

五经四书及性理大全 卷
永乐十三年,命胡广等于传注外增附诸儒议论。

经集格言 卷
王恕著,恕字宗实,三原人。正统戊辰进士,官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五经疑辩录 卷
成化中礼部右侍郎周洪谟著,奏进宪宗以纷更旧录,不准。

经书补注 卷
黄润玉著

易象春秋传说 卷
崔文敏著

升庵经说 卷经书指要 卷经义模范 卷
杨用修著

五经集录 卷
薛蕙著

五经说 卷
礼部侍郎吕楠著,楠高陵人。

五经通旨 卷
国子祭酒王敕著,敕历城人。

五经解义 卷
修撰张洪著,洪常熟人。

五经心义 卷
王崇庆著

黄预书解 卷
预字机先龙溪人,以直忤蔡京贬卒。

春秋精义 诗书直解 礼记解 卷
俱晋江吕椿著

易解 春秋传 考工记解 卷
林希逸著,希逸字朴翁,福清人,官终中书舍人,号献斋。

学易编 诵诗训 春秋考 礼辩 卷
俱井研李心传著

孝经图解 四书图解 卷
内丘林起宗著

易春秋二经解 卷
九江黄泽著,泽以明经学道为志,尝为景星书院山长。

焦竑经籍志经解

五经通义九卷〈注〉刘向
白虎通六卷〈注〉班固等
五经异义十卷〈注〉许慎
五经然否论五卷〈注〉晋谯周
五经钩沈十卷〈注〉晋王芳
五经大义三卷〈注〉戴逵
五经咨疑八卷〈注〉周杨思
五经异同评一卷〈注〉贺玚
五经大义十卷〈注〉后周樊文深
经典大义十二卷〈注〉沈文阿
五经大义五卷〈注〉何妥
五经通义八卷〈注〉刘炫
五经要义五卷〈注〉雷氏
五经正名十二卷〈注〉刘炫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注〉邯郸绰
五经宗略二十三卷〈注〉元延明
五经杂义六卷〈注〉孙畅之
长春义记一百卷〈注〉梁简文帝
五经通数十卷〈注〉梁鲍泉
七经义纲略三十卷〈注〉樊文深
七经论三卷〈注〉樊文深
质疑五卷〈注〉樊文深
经典元儒大义序录十卷〈注〉沈文阿
六艺论一卷〈注〉郑元
圣證论十二卷〈注〉王肃
郑志十一卷〈注〉郑小同
郑记六卷〈注〉郑元弟子
五经对诀四卷〈注〉赵英
五经要略〈阙〉〈注〉颜真卿
六说五卷〈注〉刘迅
六经外传三十七卷〈注〉刘贶
五经微旨十四卷〈注〉张镒
九经师授谱一卷〈注〉韦表微
微言集注四卷〈注〉袁侨卿
经传要略十卷〈注〉高重经史释题二卷〈注〉唐李肇
九经馀义一百卷〈注〉宋黄敏
演圣通论六十卷〈注〉胡旦
辨经正义七卷〈注〉张沂
兼明书十二卷〈注〉丘光庭
五经要旨五十卷〈注〉齐唐
九经类义二卷
九经抄二卷
九经要抄一卷
叙元要抄一卷
九经释难五卷
九经演义十卷
九经旨九卷
经典质疑六卷〈注〉胡顺之
诗乐说三卷
群经索隐三十卷
河南经说七卷〈注〉程颐
龟山经说八卷〈注〉杨时
七经小传五卷〈注〉刘敞
经传发隐七卷〈注〉李景阳
九经要义类目六卷〈注〉魏了翁
畏斋经学十二卷〈注〉游桂
七经中义一百七十卷〈注〉刘彝
项氏家说十四卷〈注〉项安世
山堂疑问一卷〈注〉刘光祖
西山读书记三十九卷〈注〉真德秀
考信录三十卷〈注〉贾铸
王应麟六经去文编六卷
九经治要十卷〈注〉元欧阳长孺
九经要览十卷
十一经问对十一卷
端本堂经训要义十卷〈注〉李好文
五经稽疑六卷〈注〉睦桔
经典稽疑二卷〈注〉陈耀文
五经疑辨录三卷〈注〉周洪谟
五经异文十一卷〈注〉陈士元
遗经四解四卷〈注〉徐常吉
六经图七卷〈注〉叶仲堪
莆阳二郑六经图辨四卷
授经图二十卷〈注〉睦桔
刊谬正俗八卷〈注〉颜师古
经典释文序录一卷〈注〉陆德明
群经音辨七卷〈注〉贾昌朝
五经文字三卷〈注〉张参
九经字样一卷〈注〉唐元度
九经三传沿革一卷
六经正误六卷〈注〉毛居正
九经韵补一卷〈注〉杨岩
四书五经明音八卷〈注〉王觉
孔子手自删述者,六艺而已,唐定注疏始为十三经,宋改九经,国朝罢周官,《仪礼》《孝经》《春秋》三传不立,而以四子五经制诏颁行之,盖不欲以脱遗影响之文疑误来者,而令归雅正厥意美矣。汉石渠白虎大集名儒讲议经术,时称独盛,我朝笃意儒雅方驾,汉代而不啻过之《书》《春秋》,圣祖亲相指授,作为成书〈书传会选《春秋本末》至永乐中,又悉为大全,播于黉序,念北方书籍鲜,至时优赐之,文教彬彬,风行雷动,有不奋兴于学者,非夫也。故诸经著述,日新且盛,今与前籍既部分之,而贯穿群言,难于离析者,别为总解,以附此篇。
〈按焦竑志四书原附经学内,今归四书部〉

陈氏续书目经解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唐陆德明撰,自序曰: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无间然,但降圣已还不免偏尚质文,详略互有不同。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夫筌蹄所寄,唯在文言,差若毫釐,谬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故唐尧师于许由,周文学于虢叔,上圣且犹有学,而况其馀乎?至于处鲍居兰,玩所先入,染丝斲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一薰一莸,十年有臭,岂可易哉?岂可易哉!余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
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坠失与我同,志亦无隐焉。但代匠指南固取诮于博识,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复何伤乎?云尔。

毛居正六经正误六卷
宋毛居正撰,魏了翁序曰:自秦政灭学经籍道熄迨隶书之作,又举先王文字,而并弃之承讹袭舛,愈传愈失。蔡伯喈书石经,有意正救之,旋亦焚荡。张参所见石经,又不知果为蔡本与否,所引经文多失字体。魏晋以来,则又厌朴拙,嗜姿媚,随意迁改,义训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讳,如操之为掺,昭之为佋,此类不可胜举。况唐人统承西魏,尤为谬乱,陆德明孔颖达同与登瀛之选,而《释文正义》自多背驰。至开元,所书五经,往往以俗字易旧文,如以颇为陂,以平为便之类,又不可胜举。而古书益邈五季,而后镂版翻印,经籍之传,虽广而点画义训谬误,自若本朝冑监经史多,仍周旧,今故家往往有之,而与俗本无大相远,南渡草刱,则仅取版籍于江南诸州,与京师承平监本,大有径庭,与潭抚闽蜀诸本互为异同,而监本之误,为甚柯?山毛居正谊父以其先人尝增注,礼部韵奏御于阜陵,遂又校雠增益,以申明于宁考,更化之日,其于经传,亦既博揽精择。嘉定十六年春会,朝廷命胄监刊《正经籍》,司成谓:无以易谊父驰书币致之,尽取六经三传诸本,参以子史字书,选粹文集研究异同。凡字义音切,豪釐必校。儒官称叹,莫有异词旬岁间刊修者,凡四经。犹以工人惮烦诡窜墨本,以绐有司而版之,误字实未尝改者,什二三也。继欲修《礼记》《春秋》三传,谊父以病目移告其事中辍,或者谓:纵令尽正其误,而诸本不同,何所取證?岂若录其正误之籍而刊传之俾?后学得以参考。余观其书,念今之有功于经者,岂无《经典释文》《六经文字》《九经字样》之等,然此书后,出殆将过之无不及者,其于后生晚学祛蔽寤疑为益不浅,因纵臾其成,而序识之,《书》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学者其毋忽于斯。宝庆初元冬十二月丁亥,朔临邛魏了翁序。

黄泽六经补注 卷
元黄泽撰《吴澄序》曰:先圣王之教士也,以《诗》《书》《礼》《乐》为四术,《易》者占筮之𦅸辞,《春秋》者侯国之史记。自夫子赞《易》《春秋》之后,学者始以《易》《春秋》合先王教士之四术,而为六经。经焚于秦,而《易》独存,《经》出于汉,而《乐》独亡,幸而未亡者,若《书》《礼》,往往残缺,惟《诗》《春秋》稍完而已。汉儒专门传授,守其师说不为无功于经,而圣人之意则未大明于世也。魏晋而唐注义渐广,至宋诸儒,而经学为极盛矣。程子之易立言几,与先圣并然,自为一书,则可非可,以经注论,若论经注,则朱氏诗集传之外,俱不能无遗憾也。后儒于其既精既当者,或未能哜味其所可取,则于其未精未当者,又岂人人而能推索,其所未至哉!予尝于此重有慨焉,而可与者甚鲜也。蜀儒黄泽楚望贫而力学,往年初识之于筠,今年再遇之于江,读《易》《诗》《书》《春秋》《周官》《礼记》,悉欲为之补注,补注之书未成,而各经先有辩释,宏纲要义,昭揭其大而不遗其小,究竟谨审,灼有真见,先儒旧说可从者,拳拳尊信,不敢轻肆臆说以相是非,用功深,用意厚,以予所见,明经之士未有能及之者也。晚年见此,宁不为之大快乎!楚望不轻以示人,而德化县令王君乃为锓梓以传,予叹美之不足,因以谂于学者,盖于诸经沉潜反覆,然后知其用功之不易,用意之不苟云。

蒋悌生五经蠡测六卷
明蒋悌生撰,自序曰:愚幼读书,略晓文义,其或未通,师友问辩既退,犹有疑未释者,及壮至老其素所尝疑,辄寻经传本旨,反覆参究,旁摭證据,疑终未能解,所恨穷居僻处,孤陋寡闻,不能访求良师益友,以质所疑,每欲笔而志之,以俟后之同志,又恐获僭议先儒之罪,握笔屡投者有日。今老矣,辄复编而纪之,名曰《蠡测》,盖以愚之肤识浅学,而敢轻议先儒得失,亦犹以蠡测海,多见其不知量之意,庶几他日见者,末减僭踰之罪,并以平日读书传义之外己意管见,作为衍说,类附于后,或者穷经有知我者,于中取一二焉,亦以见愚之素心,非敢妄为是言也。
《闵文振》序曰:古今释经之书,何翅数千百家?今传世者,汉魏以来,见《十三经注疏》仅十七家,本朝纂《经书大全》,所收不踰百家,盖泯泯不传者,莫之可计矣,夫言有纯驳理,有叛合爱,斯传不文,斯传不
远,此其大凡也。然而乡偏境僻或知者,鲜遭购访靡逮,若楚冈之璞,虽得卞氏,且不免刖足之,泣不尔终深山一顽石耳,安能出而宝诸世也哉?噫!斯又数存焉耳,宋季宁德陈石堂氏派承庆源辅氏源出朱门,其学甚正,所著书凡十数种,宦游君子往往取读,或辄袖之,去卒未有为之梓传者,久渐亡逸,及予为之蒐辑,仅得十之二三耳,然而尚幸其可传也。今江右亦已镂板,斯非有数者,存而何其复传于二三百载之后哉?戊戌之秋,予谬承州檄纂《修州志》,旁访旧籍,初得《五陈棣萼集》,盖元至正间本也,为之传,既乃蒋子宗雨出其先祖仁叔氏《五经蠡测》读之,意见精确,论议正当,间有与儒先训注互异,细玩殊觉有味,又或句读读属上下不同,亦似有说,盖有功经典,有裨后学者也,乃为校定谋之,篁洲诸君属宗雨梓之是真,可与石堂之书并为世传者也。宗雨从事,惟谨匝月工竣,亦贤矣哉!呜呼!自仁叔氏没,今百五六十年,而是书尚存所遗者,《礼经》耳,乃复大行于世,岂非数邪?予独惜纂大全时,购求无及,而其子孙又未有如宗雨者,出遂使其说不获入采也,又非数邪?近时说者,谓《大全古注》不存与《洪武初制》少异,将有待于圣子神孙之善继善述也,审若是他日入采庸讵舍于斯哉,宗雨业在泮,年少而行修所为好义事不止此。

钟惺六经类隽十一卷
明钟惺撰,自序曰:圣贤之大道理大制作,非合观六经不备也,学宫之令,止习一经,匪曰限之,亦闵夫通慧者之寡焉而已矣。予性故迂钝,少而学诗,历数周始能记忆,既而取《尚书》读之,见其中意义,为诗有者什一,未有者什九,更读他经,亦复如是。始自叹孤守一经之陋也,然终苦迂钝,不能览诵精熟,尝忆东坡教人读《史记》,当分类求之,一过止求一事,数过而全帙已了然,此诚读书良法。因举六经立为标目,手写一通,将以备文字资粮也,乃抄录未竟,而心眼渐与相习,无讽诵之疲,有该通之乐,且随引一义,而某经有此,某经又有此,森森楚楚,有若驱而至于胸臆之间者,尤觉波翻观涉者,鲜此捷照也。又忆东坡时,有士人谒见问其读何书,对以方读晋书,复问书中有甚好亭子名,此士人遂无以对。夫亭子之名,固读书者所不暇详也,然鸟兽草木,圣人为学诗立训矣,况既读此书,问书中事,而不能答,不免惭沮,苟能如其法为之,则大者从大,小者从小,不亦可以免挂漏之讥乎?以此益叹东坡所说真读书良法,而如予之迂钝者,固当奉为高曾之规矩也,抄成题曰:类隽按字书隽肥肉也,肉肥则养生者资焉。斯编也,虽无当于博物君子,抑所以资予之枵腹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