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八卷目录

 小学部汇考四
  唐书艺文志〈小学类〉
  宋史艺文志〈小学类〉
  宋郑樵通志〈小学类〉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小学考〉

经籍典第三百八卷

小学部汇考四

《唐书·艺文志》

小学
《尔雅》
〈按唐志尔雅十一条今入尔雅部〉

扬雄《别国方言》十三卷。
刘熙《释名》八卷。
韦昭《辨释名》一卷。
李斯等《三苍》三卷。郭璞解。
杜林《苍颉训诂》二卷。
张揖《埤苍》三卷。
《三苍训诂》三卷。
《杂字》一卷。
《古文字训》二卷。
樊恭《广苍》一卷。
史游《急就章》一卷。曹寿解。
颜之推《注》一卷。
司马相如《凡将篇》一卷。
班固《在昔篇》一卷。
《太甲篇》一卷。
蔡邕《圣草章》一卷。
《劝学篇》一卷。
《今字石经论语》二卷。
崔瑗《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
许慎《说文解字》十五卷。
吕忱《字林》七卷。
杨承庆《字统》二十卷。
冯干《括字苑》十三卷。
贾鲂《字属篇》一卷。
葛洪《要用字苑》一卷。
戴规《辨字》一卷。
僧宝志《文字释训》三十卷。
周成《解文字》七卷。
王延《杂文字音》七卷。
王氏《文字要说》一卷。
阮孝绪《文字集略》一卷。
彭立《文字辨嫌》一卷。
王愔《文字志》三卷。
顾野王《玉篇》三十卷。
李登《声类》十卷。
吕静《韵集》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辨嫌音》二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张谅《四声部》三十卷。
赵氏《韵篇》十二卷。
陆慈《切韵》五卷。
郭训《字旨篇》一卷。
《古文奇字》二卷。
卫宏《诏定古文字书》一卷。
虞和《法书目录》六卷。
卫恒《四体书势》一卷。
萧子云《五十二体书》一卷。
庾肩吾《书品》一卷。
颜之推《笔墨法》一卷。
僧正度《杂字书》八卷。
何承天《纂文》三卷。
颜延之《纂要》六卷。
《诘幼文》三卷。
张推《證俗音》三卷。
颜悯楚《證俗音略》一卷。
李虔《续通俗文》二卷。
李少通《俗语难字》一卷。
诸葛颖《桂苑珠丛》一百卷。
朱嗣卿《幼学篇》一卷。
项峻《始学篇》十二卷。
王羲之《小学篇》一卷。
杨方《少学集》十卷。
顾凯之《启疑》三卷。
萧子范《千字文》一卷。
周兴嗣《次韵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
《黄初篇》一卷。
《吴章篇》一卷。
《音隐》四卷。
《难要字》三卷。
《览字知源》三卷。
《字书》十卷。
《叙同音》三卷。
《桂苑珠丛略要》二十卷。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
《古来篆隶训诂名录》一卷。
《笔墨法》一卷。
《鹿纸笔墨疏》一卷。
《篆书千字文》一卷。
《今字石经易篆》三卷。
《今字石经尚书本》五卷。
《今字石经郑元尚书》八卷。
《三字石经尚书古篆》三卷。
《今字石经毛诗》三卷。
《今字石经仪礼》四卷。
《三字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二卷。
《今字石经左传》十卷。
《今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蔡邕《今字石经论语》二卷。
《文字指归》四卷。
颜师古注《急就章》一卷。
武后《字海》一百卷。〈注〉凡武后所著书,皆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卫业等撰。
李嗣真《书后品》一卷。
徐浩《书谱》一卷。
《古迹记》一卷。
张怀瓘《书断》三卷。〈注〉开元中翰林院供奉。
《评书药石论》一卷。
张敬元《书则》一卷。〈注〉贞元中处士。
褚长文《书旨论》一卷。
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注〉弘靖孙,乾符初大理卿。裴行俭《草字杂体》〈注〉卷亡。
荆浩《笔法记》一卷。〈注〉浩称洪谷子。
二王、张芝、张昶等书一千五百一十卷。〈注〉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凡得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又得献之、张芝等书,以贞观字为印。章迹命遂良楷书小字以影之。其古本多梁、隋官书。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总、姚察署记。帝令魏、褚卷尾各署名。开元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检校,分益卷帙。元宗自书开元字为印。
王方庆《宝章集》十卷。
《王氏八体书范》四卷。
《王氏工书状》十五卷。
元宗《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
张参《五经文字》三卷。
唐元度《九经字样》一卷。〈注〉文宗时待诏。
颜元孙《干禄字书》一卷。
欧阳融《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李腾《说文字源》一卷。〈注〉阳冰从子。
僧慧力《像文玉篇》三十卷。
萧钧《韵音》二十卷。
孙愐《唐韵》五卷。
武元之《韵铨》十五卷。
元宗《韵英》五卷。〈注〉天宝十四载撰,诏集贤院写付各道采访使,传布天下。
颜真卿《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
李舟《切韵》十卷。
僧猷《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
右小学类六十九家,一百三部,七百二十一卷。失姓名二十三家,徐浩以下不著录二十三家,二千四十五卷。

《宋史·艺文志》

《尔雅》〈按宋志尔雅十五条今载尔雅部〉

扬雄《方言》十四卷。
史游《急就章》一卷。
刘熙《释名》八卷。
许慎《说文解字》十五卷。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
僧云棫《补说文解字》三十卷。
钱承志《说文正隶》三十卷。
吕忱《字林》五卷。
顾野王《玉篇》三十卷。韦昭《辨释名》一卷。
王僧虔《评书》一卷。
梁武帝《评书》一卷。
《千字文》一卷。〈注〉梁周兴嗣次韵。
颜之推《證俗音字》四卷。
《字始》三卷。
虞荔《鼎录》一卷。
萧该《汉书音义》三卷。
陆法言《广韵》五卷。
唐元宗《开元文字音义》二十五卷。
庾肩吾《书品论》一卷。
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
颜元孙《干禄字书》一卷。
李嗣真《书后品》一卷。
《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
王之明《述书后品》一卷。
张怀瓘《书诂》一卷。
《评书药石论》一卷。
《六体论》一卷。
《古文大篆书祖》一卷。
《书断》三卷。
颜真卿《笔法》一卷。
《韵海鉴源》十六卷。
朱禹善《书评》一卷。
《有唐名书赞》一卷。
林罕《字源偏傍小说》三卷。
《金华苑》二十卷。
张参《五经文字》五卷。
颜师古《急就篇注》一卷。
虞世南《笔髓法》一卷。
唐元度《九经字样》一卷。
《十体书》一卷。
张彦远《法书要录》十卷。
杜林岳《集备要字录》二卷。
王僧虔《图书会粹》六卷。
吕总《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
蔡希宗《法书论》一卷。
刘伯庄《史记音义》二十卷。
僧守温《清浊韵钤》一卷。
黄伯思《东观馀论》二卷。
窦俨《义训》十卷。
崔逢《玉玺谱》一卷。〈注〉严士元重修,宋魏损润色。郭忠恕《佩觿》三卷。
《污简集》七卷。
《辨字图》四卷。
《归字图》一卷。
《正字赋》一卷。
孙季昭《决疑赋》二卷。
徐元《三家老子音义》一卷。
郑文宝《玉玺记》一卷。
《景德韵略》一卷。〈注〉戚伦等详定。
宋高宗《评书》一卷。〈注〉亦名《翰墨志》
欧阳融《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沈立《稽正辨讹》一卷。
唐耜《字说集解》三十册。〈注〉卷亡。
钱惟演《飞白书叙录》一卷。
周越《古今法书苑》十卷。
祝充《韩文音义》五十卷。
李舟《切韵》五卷。
丘世隆《切韵搜隐》五卷。
刘希古《切韵十玉》五卷。
胡元质《西汉字类》五卷。
陈天麟《前汉通用古字韵编》五卷。
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五卷。
《韵铨》十四卷。
僧师悦《韵关》一卷。
丘雍《校定韵略》五卷。
《韵选》五卷。
《韵源》一卷。
孙愐《唐韵》五卷。
《天宝元年集切韵》五卷。
释猷《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丁度《切韵》十卷。
《景祐礼部韵略》五卷。
《墨薮》一卷。〈注〉不知作者。
贾昌朝《群经音辨》三卷。
夏竦《重校古文四声韵》五卷。
《声韵图》一卷。
司马光《切韵指掌图》一卷。
《类编》四十四卷。
宋祁《摘粹》一卷。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六卷。
又二卷。
句中正《雍熙广韵》一百卷。
《序例》一卷。
《三体孝经》一卷。
杨南仲《石经》七十五卷。
《三体孝经》一卷。
燕诲《字傍辨误》一卷。
道士谢利贞《玉篇解疑》三十卷。
《象文玉篇》二十卷。
石怀德《隶书赋》一卷。
褚长文《书指论》一卷。
李训《范金录》一卷。
《翰林隐术》一卷。
荆浩《笔法》一卷。
韦氏《笔宝两字》五卷。
徐浩《书谱》一卷。
《古迹记》一卷。
宋敏求《宝刻丛章》三十卷。
刘敞《先秦古器图》一卷。
李行中《引经字源》二卷。
朱长文《续书断》二卷。
王安石《字说》二十四卷。
米芾《书评》一卷。
《宝章待访集》一卷。
吕大临《考古图》十卷。
李公麟《古器图》一卷。
蔡京《崇宁鼎书》一卷。
张有《复古编》二卷。
《政和甲午祭礼器款识》一卷。
王楚《钟鼎篆韵》二卷。
吴棫《韵补》五卷。
董衡《唐书释音》二十卷。
窦莘《唐书音训》四卷。
《宣和重修博古图录》三十卷。
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
又别本三十卷。
薛尚功《重广钟鼎篆韵》七卷。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
张孟《押韵》十卷。
许冠《韵海》五十卷。
吴幵《童训统类》一卷。
郑樵《石鼓文考》一卷。
《字始连环》二卷。
《象类书》十一卷。
《论梵书》三卷。
《书考》六卷。
《通志六书略》五卷。
郏升卿《四声类韵》二卷。
《声韵类例》一卷。
《淳熙监本礼部韵略》五卷。
刘球《隶韵略》七卷。
潘纬《柳文音义》三卷。
僧应之《临书关要》一卷。
吕本中《童蒙训》三卷。
周燔《六经音义》十三卷。
李盛《六经释文》二卷。
黄瑰《班书韵编》五卷。张《石经注文考异》四十卷。洪适《隶释》二十七卷。
《隶续》二十一卷。
史浩《童丱须知》三卷。
朱熹《小学之书》四卷。
《四子》四卷。
程端蒙《小学字训》一卷。
吕祖谦《少仪外传》二卷。
陈淳《北溪字义》一卷。
娄机《班马字韵》二卷。
《汉隶字源》六卷。
《广干禄字书》五卷。
《古鼎法帖》五卷。
杨师复《汉隶释文》二卷。
马居易《汉隶分韵》七卷。
翟伯寿《籀文》二卷。
胡寅《注叙古千文》一卷。
吕氏《叙古千文》一卷。
《庆元嘉定古器图》六卷。
僧妙华《互注集韵》二十五卷。
罗点《清勤堂法帖》六卷。
李从周《字通》一卷。
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四卷。黄伯思《法帖刊误》一卷。
释元冲《五音韵镜》一卷。
施宿《大观法帖总释》二卷。
《石鼓音》一卷。
蔡氏《口诀》一卷。〈注〉名亡。
《书录》一卷。
《书隐法》一卷。
《笔阵图》一卷。
《西汉字类》一卷。
《纂注礼部韵略》五卷。
《翰林禁经》三卷。
《临汝帖》三卷。
《笔苑文词》一卷。
《法帖字證》十卷。
《正俗字》十卷。
《书断例传》五卷。
《洪韵海源》二卷。
《诸家小学总录》二卷。
《集古系时》十卷。
《蕃汉语》一卷。〈注〉并不知作者。
刘绍祐《字学摭要》二卷。
洪迈《次李翰蒙求》三卷。
集斋彭氏《小学进业广记》一部。
王应麟《蒙训》四十四卷。
《小学绀珠》十卷。
《小学讽咏》四卷。
《补注急就篇》六卷。
右小学类二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二卷。〈注〉刘绍祐《字学摭要》以下不著录六部,六十九卷。
《宋·郑樵·通志》小学
《三苍》三卷。〈注〉郭璞撰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
《苍颉训诂》二卷。〈注〉杜林注。
《埤苍》三卷。〈注〉张揖。
《三苍训诂》三卷。
《广苍》一卷。〈注〉樊恭。
《急就章》一卷。〈注〉史游。
《急就》章二卷。〈注〉崔浩注。
《急就章》一卷。〈注〉颜之推注。
《急就章》三卷。〈注〉豆卢氏撰。
《急就章》一卷。〈注〉颜师古注。
《吴章》二卷。〈注〉陆机。
《在昔篇》一卷。〈注〉班固。
《太甲篇》一卷。〈注〉班固。
《凡将篇》一卷。〈注〉司马相如。
《黄初篇》一卷。
《小学篇》一卷。〈注〉晋下邳内史王义。
《小学篇》九卷。〈注〉杨方。
《始学》一卷。
《劝学》一卷。〈注〉蔡邕。
《幼学篇》一卷。〈注〉朱嗣卿。
《始学篇》十二篇。〈注〉项峻。
《小学篇》一卷。〈注〉王羲之。
《发蒙记》一卷。〈注〉晋著作郎束晰。《启蒙记》三卷。〈注〉晋顾恺之。
《启疑记》三卷。〈注〉顾恺之。
《诘幼文》三卷。〈注〉颜延之。
《千字文》一卷。〈注〉萧子云。
《次韵千字文》一卷。〈注〉梁周兴嗣。
《演千字文》五卷。
《古今字诂》三卷。〈注〉张揖。
《杂字指》一卷。〈注〉后汉郭显卿。
《字指》二卷。〈注〉晋李彤。
《小学总录》二卷。
右小学三十三部,七十七卷。

《说文》二十卷。〈注〉汉许慎纂,唐李阳冰刊定。
《说文》十五卷。〈注〉宋徐铉刊定。
《说文解字系传》三十八卷。〈注〉徐锴。
《补说文字解》三十卷。〈注〉僧昙域。
《说文音隐》四卷。
《说文韵谱》十卷。〈注〉徐锴。
《说文字源》一卷。〈注〉唐李腾集。
《字林》七卷。〈注〉晋弦令吕忱。
《字林音义》五卷。〈注〉宋扬州督护吴恭。
《古今字书》十卷。
《字书》十卷。
《字统》二十一卷。〈注〉杨承庆。
《玉篇》三十一卷。〈注〉陈左将军顾野王。
《像文玉篇》三十卷。〈注〉唐释慧力。
《玉篇解疑》三十卷。〈注〉道士赵利正。《类篇》四十五卷。〈注〉司马光等。
《字类叙评》三卷。〈注〉侯洪伯。
《要字苑》一卷。〈注〉宋豫章太守谢康乐。
《括字苑》十三卷。〈注〉冯干。
《要用字苑》一卷。〈注〉葛洪。
《常用字训》一卷。〈注〉殷仲堪。
《字属篇》一卷。〈注〉贾鲂。
《要用杂字》三卷。〈注〉邹里。
《文字要记》三卷。〈注〉王义。
《解文字》七卷。〈注〉周成。
《文字集略》六卷。〈注〉梁阮孝绪。
《字宗》三卷。〈注〉薛立。
《文字谱》一卷。
《释文》十卷。〈注〉江邃。
《文字志》三卷。〈注〉王愔。
《文字要说》一卷。〈注〉王氏。
《难字要》三卷。
《览字知源》三卷。
《字源偏旁小说》三卷。〈注〉东林生解。
《字旨篇》一卷。〈注〉郭训。
《桂苑珠丛》一百卷。〈注〉诸葛颖。
《桂苑珠丛略要》二十卷。
《俗语难字》一卷。〈注〉隋王劭。
《杂字要》三卷。〈注〉隋李少通。
《杂字书》八卷。〈注〉僧正度。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纂文》三卷。〈注〉何承天。
《纂要》六卷。〈注〉颜延之。
《文字释疑》一卷。
《今字辨疑》三卷。〈注〉李少通。
《启疑》三卷。〈注〉顾恺之。
《文字指归》四卷。
《字海》一百卷。〈注〉唐武后。
《干禄字书》一卷。〈注〉顾元孙。〈按顾疑作颜〉
《佩觿》三卷。〈注〉郭忠恕。
《稽正辨讹》一卷。
《龙龛手鉴》四卷。〈注〉燕僧智光。
《文字释训》三十卷。〈注〉梁僧宝志。
《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注〉唐明皇。
《五经文字》三卷。〈注〉唐张参。
《九经字样》一卷。〈注〉唐元度。
《经典分毫正字》一卷。〈注〉唐欧阳融。
右文字五十八部,七百二卷。

《音书考源》一卷。
《声韵》四十一卷。〈注〉周研。
《声韵》十卷。〈注〉魏左校令李登。
《韵集》十卷。
《韵集》六卷。〈注〉晋安复令吕静。
《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注〉张谅。
《韵集》八卷。〈注〉段弘。
《群玉典韵》五卷。
《文章音韵》二卷。〈注〉王该。
《韵略》一卷。〈注〉阳休之。
《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注〉李概。
《纂韵抄》十卷。
《四声指归》一卷。〈注〉刘善经。
《四声》一卷。〈注〉沈约。
《四声韵略》十三卷。〈注〉夏侯咏。
《韵篇》十三卷。〈注〉赵氏。
《音谱》四卷。〈注〉李概。
《韵英》三卷。〈注〉释静洪。
《切韵》五卷。〈注〉陆慈。
《音韵》二十卷。〈注〉萧钧。
《唐韵》五卷。〈注〉孙愐。
《韵铨》十五卷。〈注〉唐武元之。
《韵英》五卷。〈注〉明皇。
《韵海鉴源》三百六十卷。〈注〉颜真卿。
《切韵》十卷。〈注〉唐李舟。
《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注〉唐僧猷智。
《唐广韵》五卷。〈注〉张参。
《唐切韵》五卷。
《唐韵要略》一卷。〈注〉李邕。
《雍熙广韵》一百卷。〈注〉宋朝句中正等详定。
《集韵》十卷。〈注〉丁度等修。
《礼部疑韵》二十卷。
宋朝重修《广韵》五卷。〈注〉陈彭年。
《五音广韵》五卷。〈注〉吴铉。
《景祐韵》五卷。
《礼部韵略》五卷。〈注〉王洙等修。
《杂文字音》七卷。〈注〉王延。《辨嫌音》一卷。〈注〉阳休之。
《异字同音》一卷。
《證俗音》三卷。〈注〉张推。
《證俗音略》一卷。〈注〉颜悯楚。
《叙同音》三卷。
《声韵图》一卷。
《五音切韵枢》三卷。〈注〉柳曜。
《切韵指元论》三卷。
《切韵指元疏》五卷。〈注〉僧鉴言。
《归字图》一卷。〈注〉刘守锡。
《三十六字母图》一卷。〈注〉僧守温。
《切韵》之学起自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谓之婆罗门,书然犹未也。其后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韵之道始备,中华之韵只弹四声,然有声有音,声为经,音为纬。平上去入者,四声也,其体纵,故为经。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七音也,其体横,故为纬。经纬错综,然后成文。臣所作韵书备矣,释氏谓此学为小悟学者,诚不可忽也。

《定清浊韵钤》一卷。〈注〉僧行庆。
《切韵内外转钤》一卷。
《内外转归字》一卷。
右音韵五十一部,七百九十卷。

《经典释文》三十卷。〈注〉陆德明。
《经典集音》三十卷。〈注〉刘镕。
《音诀》八卷。〈注〉郭逸。
《群经音辨》七卷。〈注〉宋朝贾昌朝。
右音释四部,七十五卷。

《古文官书》一卷。〈注〉后汉议郎卫宏集。
《古文奇字》二卷。〈注〉郭显卿集。
《古文杂字》一卷。
《汗简》八卷。〈注〉郭忠恕。
《纂古》一卷。〈注〉崔希裕集。
《尚书古字》一卷。
《古字略》〈注〉李商隐。
《集缀古文》〈注〉裴光远。
《集古文》〈注〉张揖。
《义云章》 卷。
《古文字训》二卷。
《集古四声韵》五卷。〈注〉夏竦。
《钟鼎篆韵》三卷。〈注〉王楚。
《古篆礼部韵》五卷。〈注〉释守隆。
右古文十四部,二十九卷。

《六文书》一卷。
《四体书势》一卷。〈注〉晋卫恒。
《杂体书》九卷。〈注〉释正度。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
《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注〉萧子政。
《古今篆隶训诂名录》一卷。
《古今文等书》一卷。
《篆隶杂体书》二卷。
《古今字图杂录》一卷。〈注〉隋曹宪。
《文字图》二卷。
《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
《圣章草》一卷。〈注〉蔡邕。
《飞龙篇篆草势合》三卷。〈注〉崔瑗。
《法书目录》六卷。〈注〉虞和。
《五十二体书》一卷。〈注〉萧子云。
《书品》一卷。〈注〉庾肩吾。
《笔墨法》一卷。〈注〉颜之推。
《粗纸笔墨疏》一卷。《书后品》一卷。〈注〉李嗣真。
《书谱》一卷。〈注〉徐浩。
《古迹记》一卷。〈注〉徐浩撰。
《书断》三卷。〈注〉张怀瓘。
《评书药石论》一卷。〈注〉张怀瓘。
《书则》一卷。〈注〉张景元撰。
《书指论》一卷。〈注〉褚长文。
《法书要录》十卷。〈注〉张彦远。
《草书杂体》〈注〉裴行俭撰。
荆浩《笔法记》一卷。
王氏《八体书范》四卷。〈注〉王方庆。
《书祖》一卷。〈注〉张怀瓘。
《书法药石论》一卷。〈注〉张怀瓘。
《六体论》一卷。〈注〉张怀瓘。
《御制评书》一卷。〈注〉唐太宗。
《有唐名书评赞》一卷。
《临书关要》一卷。〈注〉僧应之。
《字学要录》一卷。
《授笔法》一卷。
《古文篆隶体书记》二卷。
《辨字图》一卷。《叙书》四卷。
《怀素传》一卷。〈注〉陆羽。
《书禁经》一卷。
《传授记》一卷。
《篆髓》六卷。〈注〉郑惇方。
飞白《书录》一卷。
《文房四谱》四卷。
《金壶记》二卷。〈注〉僧适之。
《隶书决疑赋》一卷。
《书品》十卷。
《明皇八分孝经》一卷。
《十般篆书》一卷。
王逸少《笔势图》一卷。
《续书评》一卷。〈注〉吕总。
《法书》一卷。〈注〉蔡希综。
《古今书人优劣评》一卷。〈注〉梁武帝。
《述书赋》三卷。〈注〉窦永撰,窦泉注。
《古来能书人名》一卷。〈注〉王僧虔。
《隶书正字赋》一卷。〈注〉石怀德。
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卷。
《图书会粹》六卷。
蔡氏《口诀》一卷。
《书隐法》一卷。
《墨薮》五卷。
《古今书法苑》十卷。〈注〉宋朝周越。
《书评》一卷。〈注〉袁昂。
《笔体论》一卷。〈注〉虞世南。
《笔法要诀》一卷。〈注〉李阳冰纂。
《笔法》一卷。〈注〉羊欣。
《笔经》一卷。
《法帖释文》十卷。〈注〉石苍舒。
《法帖释文》〈注〉刘次庄。
右法书七十一部,一百五十一卷。

《婆罗门书》四卷。〈注〉《隋志》一卷。
《外国书》四卷。
右蕃书二部,八卷。

《蜀川铁鉴子》一卷。
《吴国山天篆》一卷。
《崆峒山石文》一卷。
《合山鬼篆》一卷。
《湘潭鉴铭》一卷。
《罗汉寺仙篆》一卷。
《罗汉寺仙隶》一卷。
右神书七部,七卷。
《小学》八种,二百四十部,一千八百三十九卷。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

小学
《史籀》十五篇。
《说文》叙曰: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艾轩林氏曰:大传出于史籀,战国以来俱用之,许氏微得其旧体。唐元度曰:秦焚诗书,惟易与史篇得全。王莽之乱,此篇亡失。建武中,获九篇。章帝时,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晋世此篇废。今略传字体而已。〈注〉今按《说文》引王育说翟氏曰:史籀变苍颉之法,作大篆,总天下字一,以会意书法之坏,自籀始卫。恒曰: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元帝善史书。〈注〉应劭曰:史籀所作大篆。
安帝年十岁好学史书,汉官仪能通苍颉史籀篇补兰台,令史满岁为尚书郎,欧阳公指石鼓为籀书,以前乎籀书则古文科斗也。〈注〉严延年善史书奏成于手中,贡禹亦言郡国择便巧史书者,以为右职王尊,传司隶遣假佐苏林,谓取内郡善史书佐给诸府志,云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则外之郡、国内之诸府,皆有史书,吏以备剡奏也。

八体六技
《说文叙》: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佐书即隶也,《尚书正义》亦云:秦有八体,亡新六书去,大篆、刻符、殳书、署书、加古文奇字。志谓: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律即尉律廷尉治狱之律也。六体乃新莽之制汉兴尉律所试者,八体也当从《说文叙》,所谓六技者,疑即亡新六书,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云:殳书,伯氏之职也。古者文既记,笏武亦书,殳墨薮。秦始皇以祈祷名山作刻符书用
题印玺,萧何作署书题苍龙白虎二阙。

苍颉一篇
《说文叙》: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注〉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考工记》注引《苍颉篇》:有鞄柯欘,颜之推曰:《苍颉篇》李斯所造,而云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豨黥韩覆畔讨灭残非本文也。罗氏曰:其篇虽名祖苍颉,而实异史籀。龟山杨氏曰:图书之文天,实兆之非人私,智所能为也。秦人以吏为师,严是古之禁,尽灭先王之籍,汉兴去秦未远也,科斗书世已无能知者,况数千载之后乎!扬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世传小篆盖李斯赵高之徒,以反古逆乱之心为之其渊,原可知矣。〈注〉扬子或欲学《苍颉》史篇曰:史乎史乎,愈于妄阙也! 张汤传爰书讯鞫论报刘仲冯,曰:赵高作《爰历》,狱吏用之。

凡将一篇
《文选蜀都赋》注引司马相如《凡将篇》,曰:黄润纤美,宜制禅艺,文类聚引。《凡将篇》曰:钟磬竽笙筑坎侯。〈注〉唐志犹有此书,今阙
《说文》引相如说。

急就一篇
《隋唐志》谓之《急就章》颜师古叙曰: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景慕拟而广之,元成之间列于秘府,旧得皇象、钟繇、卫夫人、王羲之所书篇本,备加详覈,凡三十二章。又见崔浩刘芳所注,未善遂为解训。晁氏曰:杂记名姓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罗氏曰:一本相传是吴皇象写,比颜解本无焦灭,胡以下六十三字,才三十一章而已。国朝太宗皇帝尝书此篇又于颜本外,多齐国山阳两章,凡为章三十有四,此两章盖起于东汉,按《急就篇》末说,长安中泾渭家术。故此篇亦言洛阳人物之盛以相当,而鄗县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为高邑,与先汉所改真定常山并列,此为后汉人所续不疑。〈注〉元帝善史书游为此篇,皆稍近古传称游勤心纳忠有所补益,岂此类耶。

训纂一篇
《扬雄传》:史篇莫大于苍颉作训纂,《说文叙》:孝宣时召通苍颉读者。〈注〉志云:徵齐人能正读者,
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注〉纪元始五年正月,徵天下通知小学史篇者,
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隋志·三苍》三卷:李斯作《苍颉篇》〈注〉江式曰:《苍颉》《爰历》《博学》,后人分五十五章为上卷,按此即志,所谓闾里书师合三篇者。
扬雄作《训纂篇》〈注〉江式曰:元寿中作为中卷,后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注〉江式曰:永元中贾叔郎接记为下卷,
故曰三苍。徐氏曰:贾鲂以三苍之书皆为隶字,隶字始广,而篆籀转微说文系,传以《苍颉》《爰历》《博学》为三苍。〈注〉《史记正义》《训纂》《说文》《扬雄说》。雄久为郎校,书麟阁见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常提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于椠积,二十有七岁而书成,名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方言者,盖《尔雅》之流也〈注〉十五卷
刘棻从雄学作奇字〈注〉注古文之异者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邺传》:初邺从张吉学,吉子竦从邺,学问尤长,小学邺子林正,文字过于邺竦,故世言小学者由杜公〈注〉隋志梁有《苍颉》二卷,杜林注《说文》引杜林说

六书
韩非子曰: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注〉一云自营为私,背私为公。
象事〈注〉《周礼》注云:处事《说文序》云指事
象意〈注〉《周礼》《说文序》云会意
象声〈注〉《周礼》注云谐声,《说文序》云形声。《周礼疏》云:书有六体,形声实多。
夹漈郑氏曰:书契之本见于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文字之本出于六书,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假借者文与字也。古三坟伏羲氏始画八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说文》引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推,十合一为士栗之为言续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乌盱呼也,貉之为言恶也,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凡在人下故诘屈狗叩也,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未详所出然。
似非孔子之言,或纬书所载也。

讽书九千字以上,一字或不正辄举劾。
罗氏曰:古来用字约少板策所书多者,才百名以上。今汉代试为史者,一童所记至九千字,乌睹古所谓正哉〈注〉刘协云:马字缺画而石建惧死,虽云性谨亦时重文也。
龟山杨氏曰:先王之时,书必同文,故建官以达之,所以一道德之归,立民信也。汉初犹有课试之科,举劾之令,以同天下之习。

古文
科斗之书始于苍颉,其文至三代不改。周宣王时虽史籀大篆十五篇,犹与科斗并行,故终三代所用者,惟篆与苍颉二体。卢植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改古文以为篆隶。

隶书
赵氏明诚曰:庾肩吾云:隶书今之正书也。张怀瓘《六体书论》亦云:隶书者,程邈造字皆真正。亦曰:真书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至欧阳公集古录,误以八分为隶书,自是举世凡汉时石刻皆目为汉隶。〈注〉《东魏大觉寺碑阴题》韩毅隶书,盖今楷字也。沙随程氏曰:书苑云:蔡文姬言,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于是为八分书千文。曰:杜槁钟隶唐孙过庭草书谱曰:元常专精于隶书,伯英元工于草体,彼之二美,逸少兼之,此以真行为隶也,钟王未尝为今所谓隶书者也,梁萧子云以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因此研思遂悟隶式,此以真行为隶无疑,本朝任玠序范度五体千文,云隶则统乎!羲献钟庾欧虞颜柳真草之辈,八分则酌乎!篆隶之间又其證也。陆氏曰:周越书苑云:郭忠恕以为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以此知隶书乃今真书,愚按唐六典注,亦云隶书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徐铉谓隶书之法,有删繁补缺之论,则其伪讹断可知矣。唐张怀瓘书断云八分,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始皇时官务稍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速之用。

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注〉韦昭曰:臣班固自谓也。
《隋唐志·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