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四卷目录

 孝经部纪事
 孝经部杂录

经籍典第三百四卷

孝经部纪事

《汉书·宣帝本纪》:昭帝元平元年秋七月,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己,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
《广川惠王传》:广川王,去即缪王齐太子也,师受易、论语、孝经皆通。
《韩延寿传》: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匡衡传》: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劝经学,曰: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儒林王式传》: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沛献王辅矜严有法度,好经书,善说京氏易、孝经、论语传及图谶,作五经论,时号之曰沛王通论。
《郑元传》:元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周礼,凡百馀万言。〈注〉案:谢承书载元所注与此略同,不言注孝经,唯此书独有也。
《范升传》: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
《翟酺传》:酺字子超。著援神、钩命解诂十二篇。〈注〉援神契,钩命决,皆孝经纬篇名也。
《荀淑传》:淑子爽,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注〉平帝时,王莽作书八篇戒子孙,令学官以教授,吏能诵者比孝经。音义云:言用之得选举之也。
《盖勋传》:勋为汉阳长史。陇右刺史左昌坐断盗徵,以扶风宋枭代之。枭患多寇叛,谓勋曰:凉州寡于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以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勋谏曰:昔太公封齐,崔杼弑君;伯禽侯鲁,庆父篡位。此二国岂乏学者。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勋不知其可也。枭不从,遂奏行之。果被诏书诘责,坐以虚慢徵。《儒林传》:何休为人质朴,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病去。不仕州郡。进退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注训孝经、论语,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独行传》:向栩字辅兴。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人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中常侍张让谗栩不欲命将出师,疑与角为内应,杀之。
《谢承·后汉书·仇览传》: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有羊元者凶恶不孝,其母诣览告元。览呼元,诮责,与孝经一卷,使诵读之。元深改悔,至母前,谢罪。谚曰:孤犊触乳,骄子詈母。乞今自改,遂成佳士。
《玉海》:刘向典校经籍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元
《三国志·魏钟会传注》:会时遭所生母丧。会为其母传曰: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觐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
《蜀秦宓传》:宓曰: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
《吴张昭传》:孙权尝问卫尉严畯:宁念小时所闇书不。畯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
《吴严畯传》:畯少耽学,与诸葛瑾、步骘齐名。著《孝经传》,传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咸宁初,诏谧为太子中庶子,复徵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并不应。著论为葬送之制。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
《孝友传》:许孜字季义,东海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里。
《儒林传》:虞喜字仲宁,注孝经,行于世。《隐逸传》: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东游张掖,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辨谈论,多才艺,善文。荷卒,瑀以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谦也,遂服斩衰,庐墓三年。礼毕,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作孝经错纬,弟子著录千馀人。
祈嘉字孔宾。少清贫。年二十馀,西至敦煌,依学官诵书,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遂博通经传,精究大义。西游海渚,教授门生百馀人。张重华徵为儒林祭酒。性和裕,教授不倦,依孝经作二九神经。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知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馀人。《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慧琳者,秦县人,姓刘氏。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内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知。尝著《均善论》。论行于世。旧僧谓其贬黜释氏,欲加摈斥。太祖见论赏之,元嘉中,遂参权要,朝廷大事,皆与议焉。宾客辐辏,门车常有数十两,四方赠赂相系,势倾一时。注《孝经》,传于世。
《玉海》:江左中兴,《孝经》《论语》共立,郑氏博士
松下偶谈,崔英年九岁,在秦王苻坚宫内读书。坚殿上方卧,诸生皆趋,英独缓步,怪而问之,英曰:陛下如慈父,非桀纣君,何用畏乎?又问:卿读何书?曰:《孝经》。坚曰:有何义?曰:在上不骄。坚为之起更,问:有何义?曰:自天子至于庶人章,上爱下,下敬上。坚曰:卿好待十七,必用卿为大夫。英曰:日月可重见陛下至尊,不可再睹洪恩,士或可用则用,何在后期?坚曰:须待十七必召卿也。及期拜谏议大夫。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以擿句令太仆周颙撰为义疏,太子临国学,亲策试诸生。俭咨太子曰:《孝经》仲尼居,曾子侍。夫孝理弘深,大贤方尽其致,何故不授颜子,而寄曾生。太子曰:曾生虽德惭体二,而色养尽礼,去物尚近,接引非隔,弘宣规教,义在于此。俭曰:接引非隔,弘宣虽易,去圣转远,其事弥轻。既云人能弘道,将恐人轻道废。太子曰:理既有在,不容以人废言,而况中贤之才,弘上圣之教,宁有壅塞之嫌。临川王映咨曰:孝为德本,常是所疑。德施万善,孝由天性,自然之理,岂因积习。太子曰:不因积习而至,所以可为德本。映曰:率由斯至,不俟明德,大孝荣亲,众德光备,以此而言,岂得为本。太子曰:孝有深浅,德有小大,因其分而为本,何所稍疑。太子以长年临学,亦前代未有也。
《王俭传》:上使陆澄诵《孝经》,自仲尼居而起。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更觉非奇也。
《张融传》:融,字思光。解褐出为封溪令。浮海至交州,于海中作《海赋》。建武四年,卒。遗令,令人捉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周颙传》:颙,字彦伦。汎涉百家。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举昙济自代,学者荣之。
《文学传》: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也。少稽古,有机思,释《论语》《孝经》
《高逸传》:沈驎士,字云祯。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尚之谓子偃曰:山薮故有奇士也。少时,驎士称疾归乡,更不与人物通。隐居,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注《易经》《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南史·顾欢传》:欢,字景怡。有病邪者,欢问曰:家有何书。答曰:惟有《孝经》。欢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边恭敬之,自差也。病者果愈。
《梁书·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敏,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
《王僧孺传》: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
《朱异传》:诏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表荐异。高祖召见,使说《孝经》《周易》义,甚说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后见明山宾,谓曰:卿所举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省,俄兼太学博士。其年,高祖自讲《孝经》,使异执读。《孝行传》: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褚修,钱塘人也。父仲都。天监中,历官《五经》博士。修少传父业,兼通《孝经》《论语》
《儒林传》:严植之,精解《丧服》《孝经》《论语》
贺玚子革。少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孔佥,会稽三阴人。少师事何引,通《五经》,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讲说并数十遍,生徒亦数百人。
皇侃少好学,尤明《孝经》《论语》。起家国子助教,于学讲说,听者数百人。性至孝,常日限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
《文学传》:何逊八岁能赋诗,博学有思理,更注《论语》《孝经》
伏挺幼敏悟,七岁通《孝经》《论语》
《玉海》: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安国之本亡。于梁乱
《陈书·周弘正传》: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所著《孝经疏》两卷,行于世。
《徐陵传》:陵子份少有父风,年九岁,为《梦赋》,陵见之,谓所亲曰:吾幼属文,亦不如此。份性孝悌,陵尝遇疾,甚笃,份焚香泣涕,跪诵《孝经》,昼夜不息,如此三日,陵疾豁然而愈,亲戚皆谓份孝感所致。
《孝行传》:谢贞幼聪敏,有至性,七岁。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儒林传》:张讥,年十四,通《孝经》《论语》。简文在东宫,出士林馆发《孝经》题,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习,必遣使召讥。所撰《孝经义》八卷。
马枢,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
王元规少好学,从吴兴沈文阿受业,十八,通《春秋左氏》《孝经》《论语》《丧服》。著《孝经记义》两卷。
《文学传》:岑之敬,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亲戚咸加叹异。年十六,策《春秋左氏》、制旨《孝经》义,擢为高第。御史奏曰:皇朝多士,例止明经,若颜、闵之流,乃应高第。梁武帝省其策曰:何妨我复有颜、闵邪。因召入面试,令之敬升讲座,敕中书舍人朱异执《孝经》,唱《士孝章》,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乃除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
《魏书·文成五王传》:河间王若,年十六,未封而薨,以齐郡王子琛继。琛字昙宝。以肃宗始学,献金字《孝经》《封懿传》:轨长子伟伯,字君良。太尉、清河王怿辟参军事,怿亲为《孝经解诂》,命伟伯为《难例》九条,皆发起隐漏。
《外戚传》: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年十二。始就博士学问,从师受《孝经》《论语》
《儒林传》:陈奇,志在著述《五经》。始注《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缙绅所称。
孙惠蔚年十五,粗通《诗》《书》《孝经》《论语》
徐遵明,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遵明伏膺数月,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业。一年,复欲去之。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卢景裕注《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老子》,其《毛诗》《春秋左氏》未讫。
《北齐书·王纮传》:纮,字师罗。年十三,见扬州刺史太原郭元贞,元贞抚其背曰:汝读何书。对曰:诵《孝经》。曰:《孝经》云何。曰:在上不骄,为下不乱。贞曰:吾作刺史,岂其骄乎。纮曰:公虽不骄,君子防未萌,亦愿留意。元贞称善。
《徐之才传》:之才幼而俊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
《儒林传》:李铉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周书·齐炀王宪传》:子贵字乾福。少聪敏,涉猎经史,尤便骑射。始读《孝经》,便谓人曰:读此一经,足为立身之本。
《长孙澄传》: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臣公宴,从容言曰:《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公宜各引要言。澄应声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恶。既而出阁,太祖深叹澄之言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文帝十三子传》:宋献公震,字弥俄突。幼而敏达,年十岁,诵《孝经》《论语》《毛诗》
《斛斯徵传》:徵幼聪颖,五岁诵《孝经》《周易》,识者异之。《颜之仪传》: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
《萧大圜传》:大圜,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孝经》《论语》
《儒林传》:樊深,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一卷。
熊安生,少好学,励精不倦。撰《孝经义疏》一卷,行世。乐逊,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学《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春秋》大义。
《萧察传》:察子岿,所著《孝经义记》,行于世。
《异域高昌传》:文字亦同华夏,兼用其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其语。《隋书·韦师传》:师少沉谨,有至性。初就学,始读《孝经》,舍书而叹曰:名教之极,其在兹乎。
《宇文传》:炀帝即位,转礼部尚书。所著辞赋二十馀万言,为《尚书》《孝经注》行于时。
《明克让传》:父山宾,梁侍中。克让少好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著《孝经义疏》一部。
《于仲文传》:仲文,字次武,建平公义之兄子。父实,周大左辅、燕国公。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其父异之曰: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
《儒林传》:何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时纳言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妥进曰: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教于独反圣人之训乎。妥撰《孝经义疏》三卷。
刘炫,内史送诣吏部,吏部尚书韦世惠问其所能。炫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著《孝经述议》五卷,行于世。
张仲,字叔元,覃思经典,撰《孝经义》三卷。
《文学传》:王頍,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开皇五年,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
《玉海》:安国之本,亡于梁乱。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述其议疏,讲于人间,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
《唐书·中宗四子传》:太子重俊性明果,然少法度,右庶子平贞慎献《孝经议》,太子纳而不克用。
《杨玚传》:玚从父兄晏,精《孝经》学,常手写数十篇,可教者辄遗之。
《邢文伟传》:载初元年,为内史。后御明堂,诏文伟发《孝经》。后问:天与帝异称云何。文伟曰:天、帝一也。制曰:郊后稷以配天,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奈何而一。对曰:先儒执论不同,昊天及五方总六天帝。后曰:帝有六,则天不同称,固矣。文伟不能对。〈按载初即天授元年是年改元者再〉《独孤及传》: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宗党奇之。天宝末,以道举高第。
《薛戎传》:弟放,端厚寡言,穆宗即位,参赞机命。帝尝问:朕欲学经与史,何先。放曰:《六经》者,圣人之言,孔子所发明,天人之极也。《史记》道成败得失,亦足以鉴,然谬于是非,非《六经》比。帝曰:吾闻学者白首不能通一经,安得其要乎。对曰:《论语》《六经》之菁华也;《孝经》,人伦之本也。汉时《论语》首立学官。光武令虎贲士皆习《孝经》,元宗为注训,盖知孝慈,则气感和乐也。帝曰: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信然。
《于公异传》:始公异与陆贽,故有隙世多言公异,不能事后母,既仕不归省,及贽当政,乃奏其状,诏赐《孝经》,罢归田里。
《旧唐书·李嗣真传》:嗣真撰《孝经指要》一卷。
《苏世长传》:周武帝时,世长年十馀岁,上书言事。武帝以其年少,召问:读何书。对曰:读《孝经》、《论语》。武帝曰:《孝经》、《论语》何所言。对曰:《孝经》云:为政者不敢侮于鳏寡。《论语》曰:为政以德。武帝善其对,令于兽门馆读书。〈按《新
唐书》云:帝曰:善。使卒学虎门馆。

《王元感传》:元感虽年老,犹能烛下看书,通宵不寐。长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书纠缪》十卷、《春秋振滞》二十卷、《礼记绳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经》《史记》槁草,请官给纸笔,写上秘书阁。诏令弘文、崇贤两馆学士及成均博士详其可否。
《刘子元传》: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自幼及长,述作不倦,论《孝经》非郑元注。
《尹知章传》:少勤学,尝梦神人以大凿开其心,以药内之,自是日益开朗,尽通诸经精义。后秘书监马怀素奏引知章就秘书省与学者刊定经史。所著《孝经》诸书,行于时。
《龙城录》:国初有孝子王渐,作《孝经义》,成五十卷。事亦该备,而渐性鄙,朴凡乡里有斗讼渐,即诣门高声诵义一卷反为渐谢。后有病者,即请渐来诵书,寻亦得愈,其名蔼然。余时过汴州,适会路逢一老人,亦谈此事,颇亦敬其诚也。
《集贤注》记:寿王通《孝经》,赐王迥质束帛酒馔衣被。《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从诲,广顺元年,封南平王。汉遣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假道荆南。敏以印本《五经》遗从诲,从诲谢曰:予之所识,不过《孝经》十八章尔。敏曰:至德要道,于此足矣。敏因诵《诸侯章》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从诲以为讥己,即以大卮罚敏。《宋史·马仁瑀传》:仁瑀,十馀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馀不识一字。
《袁逢吉传》:逢吉四岁,能诵《尔雅》《孝经》
《王嗣宗传》:嗣宗尝著遗戒以示子孙,令以《孝经》、弓剑、笔砚置圹中。
《冯元传》:元执亲丧,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孝经》而已。
《范正平传》:正平,学行甚高,虽庸言必援《孝经》《论语》《杨存中传》:存中请诣太学谒先圣,帝曰:学校既兴,武人亦知崇尚,如汉羽林士皆通《孝经》,况其他乎。《胡舜陟传》:舜陟迁侍御史。奏:向者晁说之乞皇太子讲《孝经》《论语》,间日读《尔雅》而废《孟子》。愿诏东宫遵旧制,先读《论语》,次读《孟子》
《袁甫传》:甫,字广微,历兼吏部尚书。有《孝说》《孟子解》《王居安传》:居安,字资道,黄岩人。始能言,读《孝经》,有从旁指曰:晓此乎。即答曰:夫子教人孝耳。
《赵景纬传》:景纬知台州,以化民成俗为先务。取《孝经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泣者,作《训孝文》以励其俗。
《冯去非传》:去非字可迁,南康都昌人。父椅,家居授徒,注《孝经章句》
《道学传》:朱熹幼颖悟。就傅,授《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所著有《孝经刊误》
《儒林传》:田敏尝使湖南,路出荆渚,以印本经书遗高从诲,从诲谢曰:祭酒所遗经书,仆但能识《孝经》耳。敏曰: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如《诸侯章》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皆至要之言也。时从诲兵败于郢,故以此讽之,从诲大惭。〈此条已见五代史南平世家高
从诲传事同文异并存之

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人。好古博学。著《古文孝经序赞》《文苑传》:路振幼颖悟,五岁诵《孝经》《论语》
《崔遵度传》: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遵度与张士逊并为王友。王读《孝经》彻章,复以御诗赐之。
《穆修传》:修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
《卓行传》:徐积,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能止。
《列女传》:荣氏,薿女弟也。自幼如成人,读《论语》《孝经》,能通大义。建炎二年,贼张遇寇仪真,胁之不从,厉声诟骂,遂遇害。
《日本国传》:雍熙元年,日本国僧奝然浮海而至,奝然之来,复得《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第五十一卷,皆金缕红罗缥,水晶为轴。《孝经》即郑氏注者。越王者,乃唐太宗子越王贞;《新义》者,记室参军任希古等撰也。《玉海》:绍兴五年六月己酉,建国公初出资善堂上,命见资善范冲赞读,朱震皆设拜冲等,每因笺奏导,国公以仁义之言,辄标轴藏之时,一展玩国公尝得李公麟所画《孝经图》,冲书其后略,曰:孝者,自然之理。天地之所以大,万物之所以生,人之所以灵,纲常之所以立,学然后知之,习与性成。是谓纯孝,岂不见夫?诸侯车服之美,仪物之盛,尊荣如此。国公以幼学之年,享宠禄之厚,盍思所以保富贵之道乎?故冲以诸侯之事为献,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周之诸侯,共入而居,于王所皆谓之卿士。故冲又以卿大夫之事为献,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国公其勉之,却扫编陕人,薛公度言,少时犹及,见司马温公自洛中来夏县上冢,乡人皆集父老或请,曰:愿闻资政讲书,以为乡里之训。公欣然为讲《孝经·庶人章》
《仪真县志》:宋杜镐初入试,未判题,忽见大鼠衔书卷于前,视之乃《孝经·正义》,明日果于《正义》中出三题,由是取中。
《婺源县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孝经解》
《金史·忠义完颜陈和尚传》:太原王渥,文章论议与雷渊、李献能相上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自居禁卫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孝经》《小学》《论语》《春秋左氏传》,略通其义。
《元史·小云石海涯传》:历翰林侍读学士。泰定元年,赠集贤学士。有《直解孝经》一卷行于世。
《王鹗传》:甲辰冬,访求遗逸之士,遣使聘鹗。及至,召对。进讲《孝经》,每夜分乃罢。
《李好文传》:至正六年,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命太子入学,以右丞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言:欲求二帝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书则《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乃擿其要,释以经义。
《吴澄传》: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
《欧阳元传》:元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
《儒学传》:许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伯颜,六岁,从里儒授《孝经》《论语》,即成诵。
《孝友传》:尹梦龙,中兴人。母丧,负土为坟,结庐居其侧。手书《孝经》千馀卷,散乡人读之。〈见毕也速答立传〉《明外史·土缜传》:武宗初立,内府工匠以营造加恩。缜率同官言:昔宋仁宗尝命辅臣书孝经无逸图而享国最久至徽宗尚羽毛山水诸画而宗室不竞,工匠末技有以微劳进者,诚不可以示后世。宜散遣先朝诸画士,革工匠所授官。帝不能用。
《王艮传》:艮,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
《蔡毅中传》:毅中五岁通《孝经》。父问:读书何为。对曰:欲为圣贤耳。
《儒林传》: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所著有《孝经述解》。刘闵,字子贤,莆田人。所著有《孝经刊误》
蔡烈,字文季,龙溪人。所著有《孝经定本》
卓尔康同邑郑光弼经学深醇著有孝经义汇《文苑传》:孙蕡所著有《孝经集义》,多佚不传。
《列女传》:汤慧信,上海人。通《孝经》,嫁华亭邓林。林卒,邓族迫使归家,对曰:我邓家妇,何归乎。
欧阳金贞,江夏人。幼从父梧,受《孝经》。稍长,字罗钦仰,钦仰坠水死。金年甫十四,欲赴水从,其父母持不许。生平独卧一楼,年六十馀卒。
《宦官传》:怀恩同时有覃吉者,以老奄侍太子。太子偶从内侍读佛经,吉入,太子惊曰:老伴至矣。亟手《孝经》。吉跪曰:太子诵佛书乎。曰:无有。《孝经》耳。吉顿首曰:甚善。佛书诞,不可信也。
《江宁府志》:上元社学洪武中,每坊厢建社学,一以学行耆,旧为之师,教一坊子弟,悉令通《孝经》《小学》诸书云。
《句容县志》:王炜,字克明,七岁授《孝经》《小学》,即动引古人自期稍长,读书朗然,贯彻以正,德丙子乡荐联登进士。
《休宁县志》:张复字子远,家贫,躬耕读书师事黄梅瞿九思,尽得其学,著有《孝经本则》一卷。张居正闻,复名延之宾位,与语大说劝之仕,弗许。
程廷策字汝阳,性颖敏,年十岁,以奇童试补邑诸生。嘉靖癸丑成进士,所著有《忠孝经订注》等书。
《苏州府志》:施美玉字邦珍,崇明人,奉亲竭力。亲丧,庐墓侧日读《孝经》,不尚浮屠,一遵文公家礼。
《江都乡贤录》:金奇选字幼常,崇尚根柢之学,自四子五经外,专攻《孝经》《小学》《性理》三书,每日清晨焚香诵《孝经》一遍,曰:此圣门第一书,吾终日诵之益觉,此生体会不尽。至诸子百家书有关正学者,纂辑甚多,皆手自抄录,所著有《孝经阐證》四卷。
《海阳金孝子传》:金肇基字引初,汪溪人,生有至性,年四岁,父游学江右,母朱口授《孝经》,能成诵,事二亲,至孝亲没,庐墓朝夕持《孝经》泣诵,墓前著《孝经广义》

孝经部杂录

《孝经援神契》:孔子制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簪缥笔衣绛单衣向北辰而拜。
《孝经左契》《孝经》者,篇题就《号》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书名出义,见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为天地喉襟,道要德本。故挺以题,符篇冠就。
《孝经右契》: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
《孝经中契》:丘学《孝经》文,成道立斋,以白天则元云踊北紫宫,开北门,解元星北落,司命天使书号《孝经篇》,云神星裳,孔丘知元,今使阳衢乘紫麟,下告地主要道之君。后年麟至,口吐文,北落,即服书鲁端门隐形,不见子夏,往观,写得十七字馀字,灭消文其馀,飞为赤鸟,翔靡青云。
《后汉书·百官志》《孝经》师主监试经。
《宋书·符瑞志》: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夜梦三槐之间,丰、沛之邦,有赤烟气起,乃呼颜渊、子夏往视之。驱车到楚西北范氏街,见刍儿摘麟,伤其左前足,薪而覆之。孔子曰:儿来,汝姓为赤诵,名子乔,字受纪。孔子曰:汝岂有所见邪。儿曰:见一禽,巨如羔羊,头上有角,其末有肉。孔子曰:天下已有主也,为赤刘,陈、项为辅,五星入井从岁星。儿发薪下麟示孔子,孔子趋而往,麟蒙其耳,吐三卷《图》,广三寸,长八尺,每卷二十四字,其言赤刘当起,曰:周亡,赤气起,大耀兴,元丘制命,帝卯金。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使七十二弟子向北辰星磬折而立,使曾子抱《河》《洛》事北向。孔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曰:《孝经》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谨已备。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大唐新语》:梁载言《十道志》解南城山,引《后汉书》云:郑元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者有《孝经序》,相承云郑氏所作。其序曰: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馀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裔孙所作也。陆德明亦云:案郑志及《晋中经簿》并无,唯晋穆帝集讲《孝经》,云以郑注为主。今验《孝经注》,与康成所注五经体并不同。则刘子元所證,信有徵矣。
《兼明书》《孝经》今人读仲尼之尼,与僧尼之尼音同,明曰:非也,仲尼之尼,当音夷古夷字耳,按《尚书》古文隅㝏岛㝏莱㝏并作㝏今文皆作夷然则夷㝏音义同。也又按《左传》:鲁哀公诔孔子曰:呜呼,哀哉,㝏父晋王衍字夷甫是用今文耳又汉有谏㝏晋有潘㝏犹用古字按字书仲㝏之㝏从尸下二僧㝏之尼从尸下工,文字不同,音义亦别,代人不能分别,乃一概而呼,实乖圣人之音也。
明曰:孔子之行在《孝经》,可谓不刊之典。颜闵无问答,独与曾参论者,诸儒之说颇有不同。且六亲不和,有孝慈盖闵之父,和而孝不显,曾参父严,而孝道著。所以孔子与之论孝,兼亦虑其心不固,因以勖之也。或曰:何知曾参之父严者?答曰:孟子云:曾参之事父也,训之以小杖,则受谕之。以大杖,则走者。恐亏其体,非孝之道,常锄瓜误伤蔓,乃以大杖殴之,是其严也。井观琐言,《孝经》天经地义,章本文云: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故朱子定为释,以顺天下之传,而吴草庐章句更为释,教之所由生君子之教,以孝章本文云,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故朱子定为释,至德以顺天下之传。吴氏因之是矣,教民亲爱,章本文只结之曰:此之谓要道,朱子定为释,要道之传,又何疑焉?而吴氏以为兼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愚谓吴氏诚有功于《孝经》,但不若朱子之行其所无事矣。
《井观琐言》《孝经》三才圣治事君章本窃,左传大叔北宫文子士贞子季文子之言,而或者反讲传者窃经,世儒知有古近而不知有伪真类,如此可发一笑。予尝论《书》《孝经》,皆有孔壁《古文》,皆有孔安国作传,而《古文尚书》至东晋梅赜始显,《古文孝经》至隋刘炫始显,皆沉没六七百年,而后出,未必真孔壁所藏之旧矣。
狂夫之言:《孝经·闺门》一章由周秦而下传汉至唐,列为二十二章。开元间,博士司马贞为国家讳始黜之,而唐遂有马嵬之祸,则《孝经·闺门》之教废也。王荆公谓:《春秋》断烂,朝报不列学官,使先圣笔削,书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而宋遂,有北辕之祸,则春秋内外之防,与复仇之教废也。孔子曰: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二书抹去,祸及家国,宣尼之书,可谓灵矣。故曰:畏圣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