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八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目录

 中庸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礼经〉
  隋书经籍志〈礼经〉
  唐书艺文志〈礼经〉
  宋史艺文志〈礼经〉
  宋郑樵通志〈礼经类〉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礼经考〉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庸考〉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中庸考〉
  焦竑经籍志〈礼经〉
  经义考〈礼记类〉

经籍典第二百八十四卷

中庸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礼经》

中庸说二篇〈注〉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

《隋书·经籍志》《礼经》

《礼记中庸传》二卷,〈注〉宋散骑常侍戴颙撰。
《中庸讲疏》一卷,〈注〉梁武帝撰。
《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

《唐书·艺文志》《礼经》

戴颙《中庸传》二卷

《宋史·艺文志》《礼经》

《胡先生中庸义》一卷〈注〉盛乔纂集
程颢《中庸义》一卷
吕大临《中庸》一卷
乔执中《中庸义》一卷
游酢《中庸解义》五卷
郭忠孝《中庸说》一卷
郭雍《中庸说》一卷
杨时《中庸解》一卷
司马光等《六家中庸解义》一卷,《中庸广义》一卷〈合大学〉《四先生中庸解义》一卷〈注〉程颐、吕大临、游酢、杨时撰朱熹《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二卷,《中庸辑略》二卷《十先生中庸集解》二卷〈注〉朱熹序
张九成《中庸说》一卷
钱文子《中庸集传》一卷
倪思《中庸集义》一卷
石𡼖《中庸集解》二卷项安世《中庸说》一卷
晁公武《中庸大传》一卷
赵顺孙《中庸纂疏》三卷
袁甫《中庸详说》二卷
陈尧道《中庸说》十三卷
谢兴甫《中庸讲义》三卷〈合大学〉

《宋·郑樵·通志》礼经类

礼记中庸传二卷〈注〉戴颙
中庸讲疏一卷〈注〉梁武帝
礼记制旨中庸义五卷
中庸传一卷〈注〉胡瑗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礼经考》

中庸二篇
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中庸》,程氏曰:《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传于孟子。白虎通谓之礼记《中庸》。孔丛子云:子思年十六,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东莱吕氏曰:未冠既非著书之时,而《中庸》之书亦未有四十九篇也,此盖战国流传之妄。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庸考》

明道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程颢撰陈瓘得之江涛,涛得之曾天隐,天隐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

杨中立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杨时撰时载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盖亦犹王氏之说也。

晁以道中庸传一卷
晁氏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者,皆穿凿而二之于是。
本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王肃、郑元作是传焉。

游氏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游酢定,夫亦程正叔门人。

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陈氏曰司马光撰一卷

燕山中庸说一卷
陈氏曰: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张无垢《中庸》说六卷,大学说二卷〈少仪解附〉
朱子杂学辨曰:张公始学于龟山之门,而逃儒以归于释,既自以为有得矣。而其释之师,语之曰:左右既得柄入手,开道之际,当改头换面,随宜说法,使殊涂同归,则住世出世间两无遗恨矣。然此语亦不可使俗辈知将谓实有恁么事也,用此之故,凡张氏所论著,皆阳儒而阴释其离合出入之际,务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觉悟,以入乎释氏之门。虽欲复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于师者,其二本殊归,盖不特庄周出于子夏,李斯原于荀卿而已也。窃不自揆,尝欲为之论辨,以晓当世之惑,而大本既殊,无所不异。因览其中庸说,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其他如论语孝经《大学》《孟子》之说,不暇遍为之辨。大扺匆遽急迫其所以为说,皆此书之类也。

吕氏大学解 卷
朱子曰:吕氏之先与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学最为近正,然未能不惑于浮屠,老子之说故其末流不能无出入之弊。今论其一二,以补其阙,盖其他说之近正者,则君子犹有取焉。

中庸集解二卷
陈氏曰:会稽石𡼖子重集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凡十家之说,晦庵为之序。

大学章句或问中庸章句或问各三卷
陈氏曰:朱熹撰其说大略,宗程氏会众说而折其中,又记所辨论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皆自为之序,至大学则颇补正其脱简阙文。
朱子语录曰:《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或问,看来看去,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 伊川旧日教人看大学,那时未有解,而今有注解,觉大段分晓了。只在仔细去看, 大学解本文未详者,于或问中详之,或问未要看候有疑处,方可去看。 《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是书岂可以章句求哉?然学者之于书,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 《中庸》自首章以下,多对说将来直是整齐,某旧读《中庸》以为子思做,又时复有。个子曰:字读得熟,后方知是子思参。夫子之说著为此书,自是沉潜反覆遂渐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摆布,得来直是恁地细密。 《中庸》全在章句,其或问中皆是辨诸家说,恐未必是问。《中庸》编集得如何?曰:便是难说缘,前辈诸公说得多了,其间尽有差舛处,又不欲尽剥难它底,所以难下手,不比《大学》都未有人说。

中庸辑略二卷
陈氏曰:晦庵既为章句,复取石子重所集,解删其繁乱,名以辑略,其取舍之意,则或问详之。

中庸说一卷
陈氏曰项安世撰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中庸考》

中庸约说一卷
赵善湘著

中庸集传 卷
钱文子著

《中庸》,纂述一卷〈合大学〉《中庸》图一卷〈合大学共十一图〉
馀干饶鲁著元吴澄跋其书,曰:先生于学究,夫天人于教动,则以善可谓有功名教者。

中庸说一卷
赵秉文删集

中庸章旨 卷
郑奕夫著奕,夫字景允鄞人清之曾孙,尝为浮梁教授。

中庸解 卷
喻樗著樗建德人,少慕伊洛之学,受业于杨时,建炎中登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

中庸注释 卷
方逢辰著

中庸致用书 卷
何梦桂著

中庸辑略 卷
石𡼖著𡼖新昌人与朱熹为友号克斋

中庸解 卷
陈孔硕著,孔硕字肤,仲候官人韡之父也,居官有循吏风。

中庸解三卷
熊节著节字端操,建阳人,十岁读易,日诵二卦,即知问难,至通晓而后止累,官通直郎致仕。

中庸解 卷
徐存著

中庸解 卷
曾贞著

中庸发挥 卷
何基著

中庸讲义 卷
郑霖著

中庸章句笺注 卷
建安郑仪孙著

中庸讲槁 卷
晋江黄必昌著

中庸章旨二卷
黄镇成著

中庸通旨 卷〈合大学〉
黄润著

中庸提纲 卷
陈华著

中庸双说 卷
上犹黄文杰著仿许,鲁斋直讲补完之者,又有文献稿郡学志。

中庸心法一卷〈合大学〉
郏县左春坊赞善李希颜著

中庸问答 卷〈合大学〉
新建兴国司训郭升著

中庸通旨 卷〈合大学〉
金溪佥都御史吴世宗著

《焦竑·经籍志》《礼经》

中庸二卷〈注〉戴颙
中庸讲疏一卷〈注〉梁武帝
制旨中庸义五卷
中庸传一卷〈注〉胡瑗
中庸解一卷〈注〉程颢
中庸解一卷〈注〉游酢
中庸说六卷〈注〉张九成
中庸解一卷〈注〉杨时
中庸集解二卷〈注〉石𡼖中庸发明一卷〈注〉王奎文
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二卷中庸辑略二卷〈注〉朱熹中庸指归一卷〈注〉黎立武
中庸提纲一卷
中庸说一卷〈注〉刘驷
中庸发明要览二卷〈注〉陆琪
中庸章句详说一卷〈注〉刘清
中庸原一卷〈注〉方献夫
中庸凡一卷〈注〉崔铣
中庸传一卷〈注〉张邦治
中庸测一卷〈注〉湛若水

《经义考》《礼记类》

汉中庸说二篇〈佚〉
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佚〉
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佚〉
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佚〉
大同十年,张绾朱异贺琛述制旨《中庸》义。

李翱中庸说一卷〈未见〉
黄震曰:中庸至李翱始为之说。

胡瑗中庸义一卷〈未见〉
晁说之曰: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之下有反字,胡先生温公明道皆云然。

陈襄中庸讲义一卷〈存〉
徐象中庸大学一卷〈佚〉
闽书仙游人庆历,中进士历官礼部郎中。

乔执中中庸义一卷〈佚〉
司马光中庸广义一卷〈未见〉
张方平中庸论三卷〈存〉
载乐全先生集

姚子张中庸说一卷〈佚〉
按子张未详其名晁以道辑《中庸》,传所取十三家之说,子张与焉,其于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一节,子张疑之。

范祖禹中庸论一卷〈存〉
凡五篇载集中
苏轼中庸论一卷〈存〉凡三篇

程颢中庸解一卷〈存〉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陈瓘得之江,涛涛得之曾天隐,天隐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杨万里曰:吕子大临之所为也。
康绍宗曰:昭德读书,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全集,亦载此卷,窃尝考之《中庸》明道,不及为书。伊川虽言已成《中庸》之书,自以不满其意,已火之矣。反覆此解,其即朱子所辨,蓝田吕氏讲堂之初,本改本无疑矣。

吕大临中庸解一卷〈存〉
疑即二程全书所载本

吕大临中庸后解一卷〈佚〉
晁说之中庸传一卷〈存〉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者,皆穿凿而二之于是本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王肃郑元作是传焉。
按晁氏《中庸》传取孔氏正义,胡氏讲义,分朱黄以识之,又以墨识己说,其分节与今本有异,附识于后, 天命之谓性〈节〉,率性之谓道〈节〉,修道之谓教〈节〉。道也者,至非道也。 是故君子至不闻, 莫见乎隐,至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至达道也, 致中和至育焉。 仲尼曰:至惮也。 子曰:《中庸》至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至行矣。夫 子曰:舜其至舜
乎。 子曰:人皆至守也。 子曰:回之至失之矣。子曰:天下至能也。 子路问强至强哉,矫 子曰:素隐至费,而隐 夫妇之愚至不能焉, 天地之大至破焉。 诗云:鸢飞至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至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至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至慥慥尔, 君子素至自得焉, 在上位至徼幸。 子曰:射有至自卑。 诗曰:妻子至顺矣乎。 子曰:鬼神至如此夫。 子曰:舜其至其寿,故天之至覆之。 诗曰:嘉乐至必受命。 子曰:无忧至子述之, 武王缵至保之, 武王末至一也。
子曰:武王至至也, 郊社至掌乎, 哀公问政
至礼所生也, 在下位至治矣, 故君子至知天。
天下之达至一也, 或生而至一也, 或安而
至一也。 子曰:好学至国家矣。 凡为天下至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至不穷, 在下位至身矣。 诚者天之至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至圣人也。 诚之者至必强, 自诚明至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至参矣, 其次至能化, 至诚至如神,
诚者自成至道也, 诚者物之至为贵, 诚者
非自至宜也。 故至诚至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至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至凝焉, 故君子尊至崇礼, 是故居上至之谓与。 子曰:愚而至其身者也, 非天子至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至寡过矣乎。 上焉者至弗从, 故君子之道至知人也, 是故君子至天下者也, 仲尼至大也。
唯天下至圣至配天, 唯天下至诚至化育,
夫焉有至能知之。 诗曰:衣锦至日亡。 君子之道至入德矣。 诗云潜虽至于志, 君子之所至屋漏。 故君子不动至有争, 是故君子不赏至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至末也。 诗曰:德輶至至矣。

游酢中庸解义五卷〈未见〉
杨时中庸解一卷〈未见〉
朱子曰:龟山《中庸》有可疑处,如论《中庸》不可能,乃是佛老绪馀决,非孔子子思本义。

侯仲良中庸说一卷〈未见〉
冯从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师圣华阴人,从二程先生游。

郭忠孝中庸说一卷〈佚〉
黎立武曰:郭氏《中庸》说谓中为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盖兼山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焉。兼山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于心传面命者也。程子尝为《中庸》作注,至是焚槁而属兼山以书传之,乃知游氏杨氏所得于师者,初年之论也。

张浚《中庸·解》一卷〈未见〉
郭雍《中庸·说》一卷〈未见〉
关注《中庸·义》一卷〈佚〉
张九成《中庸·说》一卷〈未见〉
胡铨曰:张子韶《中庸》甚佳。
朱子曰:张公始学于龟山之门,而逃儒以归于释。故凡所论著,皆阳儒而阴释,其二本殊归,盖不特庄周出于子夏李斯,原于荀卿而已也。
晁公武《中庸·大传》一卷〈未见〉
郑耕老《中庸·训解》一卷〈佚〉
林光朝《中庸·解》一卷〈未见〉
徐存《中庸·解》一卷〈佚〉
浙江通志徐存,字诚叟,江山人,从杨龟山游隐居。教授学者,称为逸平先生。

谭惟寅中庸义一卷〈佚〉
广东通志谭惟寅,字子钦,高要人,绍兴二年进士,官至江西提刑。

陈渊《中庸·解义》一卷〈存〉
石𡼖《中庸集解》二卷〈存〉
陈耆卿曰:石𡼖,字子重,其祖自会稽徙临海中绍兴,十五年进士,补迪功郎历将作监太常主簿,终朝散郎。
按克斋先生《中庸辑略》,宋志作十,先生《中庸》集解朱子章句,实本之章句行,而石氏之书流传日寡。此谢鸣治赤城续志,谓其已亡也。近其裔孙佩玉,始刻之新昌家塾。

朱熹《中庸辑略》二卷〈存〉
陈振孙曰:晦庵既为章句,复取石子,重所集解删其繁乱,名以辑略,其取舍之义,则或问详之。

朱熹《中庸章句》一卷〈存〉
朱熹《中庸或问》二卷〈存〉
马之纯《中庸解》一卷〈佚〉
薛季宣《中庸说》一卷〈佚〉
倪思《中庸集义》一卷〈佚〉
熊节《中庸解》三卷〈未见〉
姓谱节,字端操,建阳人,庆元间官至通直郎。

项安世《中庸说》一卷〈未见〉
黄干《中庸总论》一篇,续说一篇〈存〉
熊以宁《中庸续说》一卷〈佚〉
闽书建阳人,从朱文公游,举进士授光泽簿。

林夔孙《中庸章句》一卷〈佚〉
闽书夔孙,字子武,福州人,从朱文公游,嘉定初特奏名为县尉。

孙调《中庸发题》一卷〈佚〉
蔡渊《中庸通旨》一卷〈未见〉
刘黻《中庸就正录》一卷〈佚〉
叶绍袁曰:考亭解《中庸》,真文忠德秀观之,曰:生我者,太极成我者,先生也。吾其敢忘先生乎?而考亭之门人刘黻,字文季,号静春。与文忠为友,而辈行过之,乃大不取其师之说,其自为论,则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唯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谓之性,而贵于物焉。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吾夫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则人之性,岂物之所得而拟哉?或疑万物通谓之性,奚独人愚。曰:是固然矣。然此既曰性,则有气质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乱其本原也?凡混人物而为一者,必非识性者也。今皆不取,至如孟子道性善,亦只谓人而已。文忠公与静春辨,各主其说,或当燕饮旅酬之顷,静春必与公辨,极而争起。公引觞命静春,曰:某窃笑汉儒聚讼,吾侪岂可又为后世所笑?姑各行所学而已。刘犹力持其说不已,著为就正录云,昔子思作《中庸》篇端,有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专言乎?人而不杂乎物也,其发明性命开悟天下,后世至矣。而或者必曰此两句兼人物,而言嗟夫言之似也。而差也,尝考古先圣贤,凡言性命有兼人物而言者,有专以人言而不杂乎物者,易之乾彖曰:各正性命乐记。亦曰则性不同矣,是乃兼人物而言,然既曰:各有不同。则人物之命,亦自昭昭假,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或兼人物而言,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当如告子之见告子,孟子之高弟,彼其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谬戾,固无足取至于生之谓性,孟子辩焉而未详,得无近是,而犹有可取者耶善乎?朱文公辟之曰:告子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此其一言破千古之惑,我文公真有大功于性善如此,文忠已不及登文公之门,闻而知之者也。其读《中庸》默与文公合静春,见而知者,乃终不以先生之说《中庸》为是何欤?

徐宇《中庸说》一卷〈存〉万人杰《中庸说》一卷〈佚〉
黄杶《中庸解》一卷〈佚〉
潘好古《中庸说》一卷〈佚〉袁甫《中庸详说》二卷〈佚〉
钱文子《中庸集传》一卷〈佚〉
邵渊《中庸解》一卷〈佚〉赵善湘《中庸约说》一卷〈佚〉
郑霖《中庸讲义》一卷〈佚〉
谢铎曰:郑霖,字景说,宁海人,绍定进士累官知平。
江府为贾似道所害,后追赠中奉大夫,著《中庸讲义》

贾蒙《中庸集解》一卷〈佚〉
陈尧道《中庸说》十三卷〈佚〉
吴之巽《中庸口义》三卷〈佚〉
魏了翁志曰:中江吴君先之讳之巽,受小戴氏书于良弼,有诸经讲义五卷,《中庸》口义三卷,藏于家。

魏天祐《中庸说》一卷〈佚〉
魏了翁志曰:公邛州之蒲江人,讳天祐,字德先。

王奕《中庸本义》一卷〈佚〉
陈华祖《中庸提纲》一卷〈佚〉
温州府志华祖,字理常,永嘉人,举遗逸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江泳《中庸解》一卷〈佚〉
陈义宏《中庸解》一卷〈佚〉
方逢辰《中庸注》一卷〈佚〉
黎立武《中庸指归》一卷〈存〉
黎立武《中庸分章》一卷〈存〉
吴澄碑曰:元中子黎氏,讳立武字,以常临江新喻,人擢进士,第三人历国子司业官秘书,省时阅官。书爱二郭氏《中庸》郭游程门新喻,谢尚书仕夷陵。尝传其学,将由谢溯郭,以嗣其传,故于《大学》《中庸》等书,间与世所宗尚者异议。
按黎氏《中庸》分为十五章,自天命之谓性,至万物育焉,为第一章。仲尼曰:至惟圣者能之。为第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至察乎天地,为第三章;子曰:道不远人,至君子胡不慥慥尔。为第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至反求诸其身,为第五章;君子之道至父母其顺矣乎,为第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至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为第七章;哀公问政至不诚乎身矣,为第八章;诚者天之道也,至诚则明矣,为第九章;唯天下至诚至故,至诚如神,为第十章;诚者自成也,至纯亦不已,为第十一章;大哉圣人之道,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尧舜,至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为第十三章;唯天下至圣,至其孰能知之,为第十四章;诗曰:衣锦尚絅。至无声无臭,至矣,为第十五章;各绘一图大指谓《中庸》之道出于易,盖主郭氏父子兼山白云之说者。

何梦桂《中庸致用》一卷〈佚〉
郑彦明《中庸说》一卷〈佚〉
何基《中庸发挥》一卷〈未见〉
王柏订《古中庸》二卷〈未见〉
赵若焕《中庸讲义》一卷〈佚〉
江西通志赵若焕,字尧章,进贤人,年二十馀宋祚讫赋草之茂三章,援琴而歌,以当黍离麦秀,年八十而逝。

释契嵩《中庸解》五篇〈存〉
赵秉文《中庸说》一卷〈存〉
李纯甫《中庸集解》一卷〈佚〉
金史李纯甫,字之纯,弘州襄阴人,永安二年经义进士,荐入翰林,高琪擢为左都司事,以母老辞,琪诛后以翰林出倅坊州,改京兆府判官,卒于汴。

李思正《中庸图说》一卷,《中庸辑释》一卷〈佚〉
江西德兴人,生于宋,季入元不仕。

刘惟思《中庸简明传》一卷〈佚〉
夏侯尚元《中庸管见》一卷,《聚疑》一卷〈佚〉
钱金甫曰:夏侯尚元字文卿,华亭人,赵孟頫荐为东宫伴读。

陈栎《中庸口义》一卷〈未见〉
齐履谦《中庸章句续解》一卷〈未见〉
王奎文《中庸发明》一卷〈未见〉
薛元《中庸注》一卷〈佚〉
元字子晦,一字若晦,东阳人,从许谦游不仕学者,私谥贞节先生。

程逢午《中庸讲义》三卷〈佚〉
姓谱逢午,字信叔,休宁人,元贞中荐授紫阳书院山长升海盐州教授。

鲁真《中庸解》一卷〈未见〉
许谦《中庸丛说》一卷〈未见〉
黄镇成《中庸章旨》二卷〈未见〉
陆琪《中庸发明要览》二卷〈未见〉
练鲁《中庸说》一卷〈佚〉
括苍汇记练鲁松阳人,元至正间登第入明辞聘不赴。

刘清《中庸章句详说》一卷〈未见〉
永嘉人入明隐居不仕

吴源《中庸传》一卷〈佚〉
字惟传,莆田人,至正末举泉州训导,洪武三年复以明经授兴化府教授,以荐召至特命,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终国子监司业。
吴溶《中庸传》一卷〈佚〉亦莆田人

陈雅言《中庸类编》一卷〈未见〉
刘驷《中庸说》一卷〈未见〉
字宗道,漳州人,洪武中官都御史。

张鼒《中庸句解》二卷〈未见〉
开封府志鼒,字希贤,祥符人,洪武初举明经授荥泽县学训迁秦府长史。

王瓒《中庸详说》一卷〈佚〉
王瓒永嘉人

蒋允汶《中庸详说》一卷〈佚〉
温州旧志允汶,字彬夫,永嘉人,元末避地闽中就试中流,寓榜第一洪武,初归里官府学教授。

张洪《中庸讲义》一卷〈未见〉
马贵《中庸讲义》一卷〈未见〉
陕西通志马贵,字尚宾,三原人,永乐间举贤良不就,隐居教授。

王仁《中庸九经衍义》一卷〈未见〉
仁字正,己乐安人。

杨守陈《中庸私抄》一卷〈未见〉
白良辅《中庸肤见》一卷〈未见〉
字尧佐,洛阳人,景泰辛未进士。

罗伦《中庸解》一卷〈未见〉
姚文灏《中庸本义》一卷〈未见〉
江西通志姚文灏,字秀夫,贵溪人,或作弋成化甲辰进士历湖广提学佥事。

黄瓒《中庸讲义》一卷〈未见〉
扬州府志黄瓒,字公献,仪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许天锡《中庸析义》一卷〈未见〉
闽县人,弘治癸丑进士,

许诰《中庸本义》一卷〈未见〉
崔铣《中庸凡》一卷〈未见〉
湛若水《中庸测》一卷〈存〉
方献夫《中庸原》一卷〈未见〉
张邦奇《中庸传》一卷〈存〉
倪复《中庸解》一卷〈未见〉
夏良胜《中庸衍义》十七卷〈未见〉
江西南城人,正德戊辰进士。

洪鼐《中庸通旨》一卷〈未见〉
鼐寿昌人,正德庚午举人,国子监助教。

夏尚朴《中庸说》一卷〈未见〉
江西永丰人,正德辛未进士,历官太仆寺少卿。

施儒《中庸臆说》一卷〈未见〉
黄焯《中庸读法》一卷〈佚〉
徐文贞公志曰:君讳焯,字子昭,南平人,正德甲戌进士历湖广左参政。

王渐逵《中庸义略》一卷〈未见〉
黄绾《中庸古今注》一卷〈未见〉
绾恩县人,正德丁丑进士。

应廷育《中庸本义》一卷〈未见〉
金华府新志应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进士,历官福建按察司佥事。

杨爵《中庸解》一卷〈未见〉
谢东山《中庸集说启蒙》一卷〈未见〉
高拱《中庸直解》一卷〈存〉
万思存《中庸述微》一卷〈未见〉
南昌人,字益甫,嘉靖丁未进士,万历初官南京太常寺卿。

许孚远《中庸述》一卷〈未见〉
杨时乔《中庸古今四体文》一卷〈未见〉
李槃《中庸臆说》一卷〈未见〉
按登科录李槃有二一,沣州人,嘉靖乙未进士,一馀姚人,万历庚辰进士,未审著书谁是。

李栻《中庸庸言》二卷〈未见〉
按登科录李栻,亦有二一,丰城人,嘉靖壬戌进士,一安溪人,万历甲辰进士,未审著书谁是。

王尊贤《中庸衍义》一卷〈未见〉
阆中人,国子监生,嘉靖中上其书于朝。

宗珝《中庸一助》一卷〈未见〉
扬州府兴化人。

张邦治《中庸传》一卷〈未见〉
朱元弼《中庸通注》一卷〈存〉
海盐图经元弼,字良叔,学者,称为武原先生。

吴三极《中庸测》一卷〈存〉
管志道《中庸测义》一卷,《中庸·订释》二卷〈存〉
按管氏《中庸订释》分为三十五章,以人莫不饮食也一节,合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为一章。析子曰:无忧者。一节为一章。自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至孝之至也,为一章。以郊社之礼一节,自为一章。自哀公问政,至礼所生也,接在下位一节,然后接
是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一节,为一章。自天下之达道五,至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为一章。自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至道前定则不穷为一章。自诚者天之道也,至明则诚矣为一章。自惟天下至诚,至惟天下至诚,为能化为一章。自诚者自成也,至无为而成为一章。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至纯亦不已为一章。自子曰愚而好自用,至亦不敢作礼乐焉为一章。自子曰吾说夏礼,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为一章。自唯天下至诚至末为一章。谓通篇未有经,以诗云作章首者,故订之云。

周从龙《中庸发覆编》一卷
瞿九思《中庸三书》各一卷〈俱未见〉
按瞿氏三书,一曰《中庸》口授,二曰《中庸》位育图,三曰《中庸》运卦。

姚舜牧《中庸疑问》一卷〈存〉
邹德溥《中庸宗释》一卷〈存〉
吴应宾《中庸释论》十二卷〈存〉
字客卿,桐城人,万历丙戌进士。

袁黄《中庸疏意》二卷〈存〉
顾起元《中庸外传》三卷〈未见〉
林日正《中庸古本》一卷〈未见〉
樊长卿《中庸·释》一卷,《中庸·举正》一卷〈俱未见〉
杨文《中庸·臆》一卷〈未见〉
李频《中庸参》一卷〈未见〉
陈仁锡《中庸渊天绍易测》六卷〈未见〉
洪德常《中庸要领一卷〈未见〉
德常,字常伯,歙县人,谓大易,后发明性道,莫先中唐,著《中庸要领》

汪于沚《中庸剩义》一卷〈未见〉
周梦华《中庸传》一卷〈未见〉
李清《中庸章句详说》一卷〈未见〉
高世泰《中庸问答》一卷〈未见〉
朱应升《中庸诠注》一卷〈存〉
江东朱应升,字允升,崇祯己卯举人。

程智《中庸旨说》一卷〈存〉
休宁程子,尚撰《中庸旨说》一卷,曾刊行

钱𠷓《中庸说》一篇〈存〉
钱氏證《中庸》为言礼之文。

郁文初《中庸郁溪记》二卷〈存〉
程时登《中庸中和说》一卷〈佚〉
瞿九思《中庸位育图说》一卷〈未见〉
黄佐《中庸九经要》一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