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目录
论语部汇考五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焦竑经籍志》〈论语〉
论语部总论一
《韩诗外传》〈乐木 乐山 知命〉
《陆贾新语》〈辨惑篇 思务篇〉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篇》 《对江都王篇》 《深察名号篇》 《实性篇》 《郊 语篇》 《郊祭篇》 《郊事对篇》 《祭义篇》〉
《桓宽盐铁论》〈《本议篇》 《论儒篇》 《忧边篇》 《未通篇》 《贫富篇》 《毁学篇》 《褒贤 篇》 《殊路篇》 《论诽篇》 《孝养篇》 《后刑篇》 《授时篇》 《崇礼篇》 《论邹篇》 《大论篇》〉
《后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号 《礼乐》 《封公侯》 《三军》 《诛伐》 《圣人》 《商贾》 《三正》 《三教》 《三纲六纪》 《寿命》 《姓名》 《衣裳》〉
《王充论衡》〈《问孔篇》 《正说篇》〉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焦竑经籍志》〈论语〉
论语部总论一
《韩诗外传》〈乐木 乐山 知命〉
《陆贾新语》〈辨惑篇 思务篇〉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篇》 《对江都王篇》 《深察名号篇》 《实性篇》 《郊 语篇》 《郊祭篇》 《郊事对篇》 《祭义篇》〉
《桓宽盐铁论》〈《本议篇》 《论儒篇》 《忧边篇》 《未通篇》 《贫富篇》 《毁学篇》 《褒贤 篇》 《殊路篇》 《论诽篇》 《孝养篇》 《后刑篇》 《授时篇》 《崇礼篇》 《论邹篇》 《大论篇》〉
《后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号 《礼乐》 《封公侯》 《三军》 《诛伐》 《圣人》 《商贾》 《三正》 《三教》 《三纲六纪》 《寿命》 《姓名》 《衣裳》〉
《王充论衡》〈《问孔篇》 《正说篇》〉
经籍典第二百六十七卷
论语部汇考五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论语义》十卷汤起岩著起岩贵池人。允恭族侄知营道县。有清名秩满归。择居窦峰。治小圃为《乐》所著。又有《诗》五十卷
《论语发微》 卷
吴沆著。沆崇仁人。幼孤。事母。孝政和间。献书不用。归隐环溪。
《论语略解》 卷
邵武上官愔著。〈合孟子〉
《论语解说》十卷
邵武李纲著。
《论语会议》 卷
胡宪著。宪字厚仲。安国从子,号藉溪先生。卒。谥靖廉。
《论语详说》 卷
胡寅著。寅安国子登进士。靖康初召为校书郎。又从杨时学累迁起居郎。
《论语解》 卷
喻樗著。樗建德人。少慕伊洛之学。受业于杨时。建炎中,登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
《论语童蒙说》 卷
馀干柴中行著。
《编次论语》 卷
陈琰编。
《论语解》 卷
饶子仪著。徐存。王十朋、高元之、汤建皆有。
《论语集义》 卷
朱文公集
《论语注义问答》 卷
陈宓著。
《论语传》 卷
杨简著。
《论语注》 卷
赵汝谈著。
《论语大意》十卷
赵善湘著。
《论语口义》二十卷
史浩著。
《论语纪蒙》 卷《孔子家语集》 卷
陈耆卿著。
《论语本旨》 卷
姜得平著。
《论语衍义》 《论语通旨》 卷
王柏著。
《论语说》 卷
马之纯著。
《论语大义》 《论语赘说》 卷
时少章著。
《论语纂》 卷
叶由庚著。
《论语约说》 卷
薛季宣著
晦庵论语语类 卷
潘墀著。
《论语训蒙》 卷
俞杰著。
《论语外书》 卷
戴良辑。
《石鼓论语问答》 《丽泽论语集》 卷
戴溪著。
《论语传赞》 卷
钱文子著。
《论语指要》 卷
任士林著。士林字叔实。自蜀绵竹徙奉化。至大中为安定书院山长。
《论语问答略》 卷
吴英著。英字茂。实邵武人。绍兴进士从学朱熹。
《论语类观》 卷
黄锾著。
《论语讲义》 卷
吕本中撰。
《论语意源》 卷
郑汝谐著。汝谐青田人。累官知信州。孝宗以威而能惠褒之。
《论语讲义》 卷
林子奇著。
《论语解》 卷〈合孟子〉
黄宙著。宙晋江人。第进士居。乡讲授门人。多登科。石起宗其一也。
《东渊论语讲义》 卷
龙溪王遇著。
《家塾编次论语》 卷
李舜臣著。
《论语俗解》 卷〈合孟子〉
李兴宗著。兴宗临江人。举进士,早有隽声仕至国子博士。以清节著。号谦斋。
《论语解》 卷
许翰著。
《论语讲说》 卷
沙县萧山著。
《论语十说》 卷
吴棫著。棫字才老,建安人。时号通儒。所著又有《考异语解》。
《论语集说》 卷
孔元龙著。
《论语会编》 《洙泗遗编》 卷
乐平丞相马廷鸾著。
《论语记闻》 卷
馀干饶鲁著。元吴澄跋其书曰:先生于学究。夫天人于教,动则以善。可谓有功名教者。
《论语遗》槁 卷
光泽李郁著。
《论语解》十卷
《金赵秉文删集》
《论语考證》 卷
金华儒士金履祥著。门人东阳许谦序之。曰:圣贤之心尽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立言,辞约意广。读者惟得其粗而不能究其义。或以一偏之致,自异而不知未离其范围。世之诋訾贸乱务为新奇者,其弊正坐此耳。此金先生考證之所由作也。
《陈沂论语说》 卷〈合大学〉
沂字伯澡。光祖之子。
《论语人物志》 卷
莆田黄季全纂。
《孔子集语》 卷
薛搜编。
《论语集义》一卷
王鹗著。鹗曹州东明人。幼聪悟。日诵千言。金哀宗时状元。世祖即位,首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兴章制度皆所裁定。所著又有《应物集》《汝南遗事》。
《论语本意》 卷
郑奕夫著。奕夫字景。允鄞人。清之曾孙。尝为浮梁州教授。
《论语旁通》 卷
桂瑛著。瑛字文。玉霸州信安人。金将亡,避地河南。缑氏山中世祖时,召见,欲大用。辞病归。大历中,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国公。谥文献。
《焦竑·经籍志》《论语》
《古文论语》十卷〈注〉郑元注《古论语义注谱》一卷〈注〉徐氏
右《古文》
《蔡邕今文石经论语》二卷
右《正经》
《郑元论语注》十卷
《王肃论语注》十卷
《卢氏论语注》七卷
《李充论语注》十卷
《梁凯论语注》十卷《孟釐论语注》九卷
《袁乔论语注》十卷
《尹毅论语注》十卷
《张氏论语注》十卷
《论语笔解》十卷〈注〉韩愈
《论语章句》二十卷〈注〉刘炫
《集解论语》十卷〈注〉何晏
《论语集注》六卷〈注〉卫瓘
《论语集义》八卷〈注〉晋崔豹
《论语集解》十卷〈注〉晋江熙
《盈氏集义》十卷
《论语集解》十卷〈注〉晋孙绰
《续注论语》十卷〈注〉史辟原
《论语增注》十卷〈注〉宋咸
《论语说》十卷〈注〉孔武仲
《论语说》一卷〈注〉程颐
《论语说》二十卷〈注〉范祖禹
《重注论语》十卷〈注〉刘正容
《论语解》二卷〈注〉杨时
《论语解》十卷〈注〉尹焞
《论语解》二卷〈注〉谢显道
《论语解》十卷〈注〉王令
《论语解》十卷〈注〉吕大临
《论语直解》十卷〈注〉汪革
《论语说》十卷〈注〉王巩
《论语释言》十卷〈注〉叶梦得
《论语解》十卷〈注〉邹浩
《论语纂》十卷〈注〉蔡申
《论语学》十卷〈注〉喻樗
《论语解》十卷〈注〉陈祥道
《论语解》十卷〈注〉王安石
又《通类》一卷
《论语解》十卷〈注〉苏轼
《论语拾遗》一卷〈注〉苏辙
《论语解》二十卷〈注〉张九成
《论语说》十卷〈注〉洪兴祖
《论语集注》十卷〈注〉朱熹
《论语直解》十卷〈注〉朱震
《论语传》十卷〈注〉陈禾
《鲁论明微》十卷〈注〉张演
又《意原十卷》
《论语归趣》二十卷〈注〉王汝猷
《论语本旨》一卷〈注〉姜得平
《论语解》十卷〈注〉张栻
《论语传》一卷〈注〉高端叔
《论语集编》十卷〈注〉真得秀
《论语旁通》四卷〈注〉杜瑛
《论语续解考异说例》共十二卷〈注〉吴棫
《论语意原》三卷〈注〉郑汝谐
《论语纪蒙》六卷〈注〉陈耆卿
《论语句解》十二卷〈注〉元刘岂蟠
右《传注》
《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注〉徐孝克
《论语别义》十卷〈注〉范廙
《论语义疏》十卷〈注〉褚仲都
《论语义疏》十卷〈注〉梁皇侃
《论语大义解》十卷〈注〉崔豹
《论语述义》十卷〈注〉刘炫
《论语义疏》八卷
《论语义疏》二卷〈注〉张冲
《论语述义》二十卷〈注〉戴诜
《论语解义》十卷〈注〉黄祖舜
《论语解义》十卷〈注〉叶隆古
《论语口义》十卷〈注〉王雱
《论语义》十卷〈注〉吕惠卿
《论语义》二卷〈注〉曾几
《论语讲义》二卷〈注〉陈仪之
《论语要义》二十卷〈注〉魏了翁
《论语集义》三十四卷
《论语口义》二十卷〈注〉史浩
《论语口义》四卷〈注〉欧阳溥
《论语大意》二十卷〈注〉卞图
《论语衍义》十卷
《论语讲义》十卷〈注〉晁以道
《论语正义》〈阙〉十卷〈注〉宋邢炳
《论语展掌疏》十卷
《论语集注纂疏》十卷〈注〉赵顺孙
《论语蔡觉轩集疏》二十卷
右《疏义》
《论语难郑》一卷
《论语标指》一卷〈注〉司马氏《论语难问》一卷
《论语体略》二卷〈注〉晋郭象
《论语旨序》三卷〈注〉晋缪播
《论语品类》七卷〈注〉陈锐
《论语知新》十卷〈注〉林栗
《论语小学》二卷〈注〉薛季宣
《论语释疑》三卷〈注〉王弼
《论语释》一卷〈注〉张凭
《论语释疑》十卷〈注〉晋栾肇
《论语驳三卷〈注〉栾肇
《论语集解辨误十卷〈注〉周武
《论语摘科辨解十卷〈注〉纪亶
《论语陈说》一卷〈注〉鲁赞宁
《论语枢要》十卷〈注〉马总
《论语指南》一卷〈注〉胡宏
《论语义證》二十卷〈注〉倪思
《论语探古》二十卷〈注〉章良史
《论语感发》十卷〈注〉王居正
《论语或问》十卷
《论语集注考證》十卷〈注〉金履祥
《论语类考》二十卷〈注〉陈士元
《石鼓论语问答》三卷〈注〉戴溪
《论语刊误》二卷〈注〉李涪
《论语辨》十卷〈注〉周式
右《辨正》
《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注〉郑元
《论语撰人名》一卷
《论语传赞》二十卷〈注〉钱文子
《论语纂图》二卷
《论语世谱》一卷
右《名氏图谱》
《论语音》二卷〈注〉徐邈
《论语释文》十一卷
右《音释》
《孔丛子》七卷〈注〉孔鲋撰
《孔丛子释文》一卷〈注〉宋咸
《孔志十卷》〈注〉梁刘被撰
《孔子家语》二十一卷〈注〉王肃撰
《孔子正言》二十卷〈注〉梁武帝
《孔子集语》二卷〈注〉宋薛据
《先圣大训》八卷〈注〉杨简注
右《续语》
《阙里祖庭记》三卷〈注〉孔传
又《东家杂记》二卷
《孔子世家》十二卷〈注〉宋欧阳士秀
《孔氏编年》〈阙〉卷
《孔氏实录》十二卷〈注〉元施泽之
《孔圣图谱》三卷
《孔氏全书》三十五卷
《圣门通考》十五卷
《圣门人物志》十二卷
《阙里志》十三卷
《孔子弟子赞传》六十卷〈注〉李畋
《孔庭纂要》〈阙〉卷
右《事纪》
《历代崇儒庙学典礼》本末七十卷
又八卷〈注〉胡贯夫
《释奠通载》九卷〈注〉元人
《文庙礼乐志》六卷
右《庙典》
《论语》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语。而柳宗元以为曾子之门人记之者也。《物理论》曰:《论语》,圣人之至。教王者之大化砥行之,卓范造性之。微言乡党则有朝廷之仪,聘享之礼。尧曰:则有禅代之事亹亹乎?无弗备矣。汉初有齐鲁二家。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因合而考之。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当世重之后,有孔安国、马融、郑元、陈群、王肃、周生烈、何晏之流为注。疏者数十家。近代疏解至不可殚述。蠡测管窥时有所中,不可茀废也。今悉著之。而他仲尼遗言类附于篇。论语部总论一《韩诗外传》《乐水》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乐山》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知命》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雅曰: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言天之所以仁义礼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言民之秉懿以则天也。不知所以则天,又焉得为君子乎。《陆贾·新语》《辩惑篇》
昔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盖损上而归之于下,则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此所为正其行而不苟合于世也。有若岂不知阿哀公之意,为益国之义哉。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
《思务篇》
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道而行之于世,虽非尧、舜之君,则亦尧、舜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篇》
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今不显示德行,民闇于义不能炤,迷于道不能解,因欲大严憯以必正之,直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对江都王篇》〈一作胶西王〉
王命令相曰:孔子曰:殷有三仁。今有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深察名号篇》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恒者,斯可矣。由是观之,圣人之所谓善,亦未易当也。《实性篇》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而之无教之时,何处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郊语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岂无伤害于人,而孔子徒畏之哉。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
《郊祭篇》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何以言其然也,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其法也。《郊事对篇》
臣闻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祭义篇》
奉四时所受于天者而上之,为上祭,贵天赐且尊宗庙也,孔子受君赐则以祭,况受天赐乎。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神如神在。重祭祀如事生,故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
《桓宽·盐铁论》《本议篇》
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说服。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论儒篇》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故轺车良马,无以驰之;圣德仁义,无所施之。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其苟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忧边篇》
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未通篇》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惟仁者能处约、乐,贫小人富斯暴,贫斯滥矣。《贫富篇》
孔子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求义,非苟富也。故刺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毁学篇》
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之在位者,见利不虞害,贪得不顾耻。《褒贤篇》
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庶几成汤、文、武之功,为百姓除残去贼,岂贪禄乐位哉。
《殊路篇》
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事人加则为宗庙器,否则厮养之舋才。《论诽篇》
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故礼之所为作,非以害生伤业也,威仪节文,非以乱化伤俗也。治国谨其礼,危国谨其法。《孝养篇》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后刑篇》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授时篇》
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从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弟,夫何奢侈暴慢之有。《崇礼篇》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不可弃也。今万方绝国之君奉贽献者,怀天子之盛德,而欲观中国之礼仪,故设明堂、辟雍以示之,扬干戚、昭雅、颂以风之。《论邹篇》
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故无补于用者,君子不为;无益于治者,君子不由。《大论篇》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者难,讼而听之易。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古之所谓愚,今之所谓智。《后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号》
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唐虞者,号也。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乐也。言天下有道人皆乐也。故《论语》曰:唐虞之际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论语》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礼乐》
《礼所》揖让所以尊人自损也。不争。《论语》曰: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谦谦君子,利涉大川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屈己敬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乐尚雅雅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孔子曰:郑声淫郑国土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悦。怿故邪僻声皆淫色之声也。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论语》曰:季氏八佾舞于庭。
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乐之法焉。所以鸣至尊著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餔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论语》曰: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诸侯三饭卿大夫。再饭,尊卑之差也。
问曰;异说并行则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者而识之也。知之次也。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天之将丧,斯文也。乐亦在其中矣。圣人之道犹有文质。所以拟其说述所闻者亦各传其所受而已。
《封公侯》
天者施生所以主兵何兵者为谋除害也。所以全其生卫其养也。寇贼猛兽皆为除害者所主也。故兵称天。《论语》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王者受命而作兴灭国继绝世,何为?先王无道,妄杀无辜及嗣子幼弱。为强臣所夺子孙。皆无罪囚而绝重其先人之功。故复立之。《论语》曰:兴灭国继绝世。
《三军》
国有三军何所以戒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军也?《论语》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三军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二千五百人;师为一军;六师一万五千人也。改正朔者文代其质也。文者,先其文质者,先其质故。《论语》曰:予小子履敢用元牡,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此汤伐桀告天用夏家之法也。
《诛伐》
诸侯之义,非天子之命不得动众起兵。诛不义者。所以强干弱枝,尊天子卑诸侯。《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世无圣贤,方伯诸侯有相灭者力能救者可也。《论语》曰: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之。佞道未行章明远之而已。《论语。曰:放郑声远,佞人
《圣人》
圣人未没时,宁知其圣乎?曰:知之。《论语》曰:太宰问子贡。曰:夫子圣者与?孔子曰:太宰知我乎?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曰: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何以言禹汤圣人?《论语》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与舜比方巍巍知禹汤圣人。
《商贾》
贾之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论语》曰: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即如是。《三正》
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敬谨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礼乐永事先祖。《论语》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三教》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论语》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三纲六纪》
朋友之交,货财通而不计。共忧患而相救,生不属死不托。故《论语》曰:子路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朋友之道亲存不得。行者二,不得。许友以其身,不得。专通财之恩友饥则白之于父兄。父兄许之,乃称父兄。与之,不听,即止。故《论语》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也?
《寿命》
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恶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姓名》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人事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积于叔〈疑作叙〉。何盖以两两相生故也。
《衣裳》
所以必有佩者何?《论语》曰:去丧无所不偑。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元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壖珉石佩,即象其事。若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妇人佩其针镂,〈疑作缕〉《王充·论衡》《问孔篇》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按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按《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證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孟懿子问孝。子曰:毋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问曰: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毋违志乎。樊迟问何谓,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武伯善忧父母,故曰惟其疾之忧。武伯忧亲,懿子违礼。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惟其疾之忧,对懿子亦宜言惟水火之变乃违礼。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违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难,何哉。如以懿子权尊,不敢极言,则其对武伯亦宜但言毋忧而已。俱孟氏子也,权尊钧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晓其故也。使孔子对懿子极言毋违礼,何害之有。专鲁莫过季氏,讥八佾之舞庭,刺太山之旅祭,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懿子极言之罪,何哉。且问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对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迟。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当守节安贫,不当妄去也。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贵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贫贱如何。富贵顾可去,去贫贱何之。去贫贱,得富贵也。不得富贵,不去贫贱。如谓得富贵不以其道,则不去贫贱邪。则所得富贵,不得贫贱也。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独富贵当言得耳。何者。得富贵,乃去贫贱也。是则以道去贫贱如何。脩身行道,仕得爵禄、富贵。得爵禄、富贵,则去贫贱矣。不以其道去贫贱如何。毒苦贫贱,起为奸盗,积聚货财,擅相官秩,是为不以其道。七十子既不问,世之学者亦不知难。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孔子不能吐辞也;使此言意结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问,世俗不难,何哉。
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问曰:孔子妻公冶长者,何据见哉。据年三十可妻邪,见其行贤可妻也。如据其年三十,不宜称在缧绁;如见其行贤,亦不宜称在缧绁。何则。诸入孔子门者,皆有善行,故称备徒役。徒役之中无妻,则妻之耳,不须称也。如徒役之中多无妻,公冶长尤贤,故独妻之,则其称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缧绁也。何则。世间彊受非辜者多,未必尽贤人也。恒人见枉,众多非一,必以非辜为孔子所妻,则是孔子不妻贤,妻冤也。按孔子之称公冶长,有非辜之言,无行能之文。实不贤,孔子妻之,非也;实贤,孔子称之不具,亦非也。诚似妻南容云,国有道不废,国无道免于刑戮,具称之矣。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俱不如也。是贤颜渊试以问子贡也。问曰:孔子所以教者,礼让也。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非之。使子贡实愈颜渊,孔子问之,犹曰不如,使实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对欺师,礼让之言宜谦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颜渊愈子贡,则不须问子贡。使孔子实不知,以问子贡,子贡谦让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颜渊,称颜渊贤,门人莫及,于名多矣,何须问于子贡。子曰:贤哉,回也。又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三章皆直称,不以他人激。至是一章,独以子贡激之,何哉。或曰:欲抑子贡也。当此之时,子贡之名凌颜渊之上,孔子恐子贡志骄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颜渊之上,当时所为,非子贡求胜之也。实子贡之知何如哉。使颜渊才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须抑也。使子贡不能自知,孔子虽言,将谓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问与不问,无能抑扬。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诛。是恶宰予之昼寝。问曰: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粪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门,序在四科之列。使性善,孔子恶之,恶之太甚,过也;人之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疾宰予,可谓甚矣。使下愚之人涉耐罪,之狱吏令以大辟之罪,必冤而怨邪。将服而自咎也。使宰我愚,则与涉耐罪之人同志;使宰我贤,知孔子责人,几微自改矣。明文以识之,流言以过之,以其言示端而已自改。自改不在言之轻重,在宰予能更与否。《春秋》之义,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贬纤介。观《春秋》之义,肯是之乎。不是,则宰我不受;不受,则孔子之言弃矣。圣人之言与文相副,言出于口,文立于策,俱发于心,其实一也。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其非宰予也,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予改是。盖起宰予昼寝,更知人之术也。问曰:人之昼寝,安足以毁行。毁行之人,昼夜不卧,安足以成善。以昼寝而观人善恶,能得其实乎。按宰予在孔子之门,序于四科,列在赐上。如性情怠,不可雕琢,何以致此。使宰我以昼寝自致此,才复过人远矣。如未成就,自谓已足,不能自知,知不明耳,非行恶也。晓敕而已,无为改术也。如自知未足,倦极昼寝,是精神索也。精神索至于死亡,岂徒寝哉。且论人之法,取其行则弃其言,取其言则弃其行。今宰予虽无力行,有言语。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今孔子起宰予昼寝,听其言,观其行,言行相应,则谓之贤。是孔子备取人也。毋求备于一人之义,何所施。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文曾举楚子玉代己位而伐宋,以百乘败而丧其众,不知如此,安得为仁。问曰:子文举子玉,不知人也。智与仁,不相干也。有不知之性,何妨为仁之行。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五者各别,不相须而成。故有智人、有仁人者,有礼人、有义人者。人有信者未必智,智者未必仁,仁者未必礼,礼者未必义。子文智蔽于子玉,其仁何毁。谓仁,焉得不可。且忠者,厚也。厚人,仁矣。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子文有仁之实矣。孔子谓忠非仁,是谓父母非二亲,配匹非夫妇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夫颜渊所以死者,审何用哉。今自以短命,犹伯牛之有疾也。人生受命,皆全当洁。今有恶疾,故曰无命。人生皆当受天长命,今得短命,亦宜曰无命。如天有短长,则亦有善恶矣。言颜渊短命,则宜言伯牛恶命;言伯牛无命,则宜言颜渊无命。一死一病,皆痛云命。所禀不异,文语不同。未晓其故也。
哀公问孔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亡。不迁怒,不贰过。何也。曰:并攻哀公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其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问曰:康子亦问好学,孔子亦对之以颜渊。康子亦有短,何不并对以攻康子。康子,非圣人也,操行犹有所失。成事,康子患盗,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由此言之,康子以欲为短也。不攻,何哉。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曰:予所鄙〈一作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卫灵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悦,谓孔子淫乱也。孔子解之曰:我所为鄙陋者,天厌杀我。至诚自誓,不负子路也。问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厌杀之,可引以誓;子路闻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为天所厌者也,曰天厌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击杀人,水火烧溺人,墙屋压填人。如曰雷击杀我,水火烧溺我,墙屋压填我,子路颇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祸,以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晓解而信之。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按诸卧厌不寤者,未皆为鄙陋也。子路入道虽浅,犹知事之实。事非实,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孔子称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成事,颜渊蚤死,孔子谓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虽浅,闻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实。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厌之。独不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当死,天安得厌杀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厌之,终不见信。不见信,则孔子自解,终不解也。《尚书》曰:毋若丹朱敖,惟慢游是好。谓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朱以敕戒之。禹曰:予娶若时,辛壬癸甲,开呱呱而泣,予弗子。陈已行事以往推来,以见卜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不曰天厌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孔子为子路行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云天厌之,是与俗人解嫌引天祝诅,何以异乎。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夫子自伤不王也。己王,致太平;太平则凤鸟至,河出图矣。今不得王,故瑞应不至,悲心自伤,故曰吾已矣夫。问曰:凤鸟、河图,审何据始起。始起之时,鸟、图未至;如据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致凤鸟与河图也。五帝、三王,皆致太平。按其瑞应,不皆凤皇为必然之瑞;于太平,凤皇为未必然之应。孔子,圣人也,思未必然以自伤,终不应矣。或曰:孔子不自伤不得王也,伤时无明王,故己不用也。凤鸟、河图,明王之瑞也。瑞应不至,时无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夫致瑞应,何以致之。任贤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则瑞应至矣。瑞应至后,亦不须孔子。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主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孝文皇帝可谓明矣,按其《本纪》,不见凤鸟与河图。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犹曰吾已矣夫。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君子于言无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苟对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孔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何谓不受命乎。说曰:受当富之命,自以术知数亿中时也。夫人富贵,在天命乎。在人知也。如在天命,知术求之不能得;如在人,孔子何为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夫谓富不受命,而自知术得之,贵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世无不受贵命而自得贵,亦知无不受富命而自得富者。成事,孔子不得富贵矣,周流应聘,行说诸侯,智穷策困,还定《诗》、《书》,望绝无冀,称已矣夫自知无贵命,周流无补益也。孔子知己不受贵命,周流求之不能得,而谓赐不受富命,而以术知得富,言行相违,未晓其故。或曰:欲攻子贡之短也。子贡不好道德而徒好货殖,故攻其短,欲令穷服而更其行节。夫攻子贡之短,可言赐不好道德而货殖焉,何必立不受命,与前言富贵在天相违反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此言人将起,天与之辅;人将废,天夺其祐。孔子有四友,欲因而起,颜渊早夭,故曰天丧予。问曰:颜渊之死,孔子不王,天夺之邪。不幸短命自为死也。如短命不幸,不得不死,孔子虽王,犹不得生。辅之于人,犹杖之扶疾也。人有病,须杖而行;如斩杖本得短,可谓天使病人不得行乎。如能起行,杖短能使之长乎。夫颜渊之短命,犹杖之短度也。且孔子言天丧予者,以颜渊贤也。按贤者在世,未必为辅也。夫贤者未必为辅,犹圣人未必受命也。为帝有不圣,为辅有不贤。何则。禄命骨法,与才异也。由此言之,颜渊生未必为辅,其死未必有丧。孔子云天丧予,何据见哉。且天不使孔子王者,本意如何。本禀性命之时,不使之王邪,将使之王,复中悔之也。如本不使之王,颜渊死,何丧。如本使之王,复中悔之,此王无骨法,便宜自在天也。且本何善所见,而使之王。后何恶所闻,中悔不命。天神论议,误不谛也。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出使子贡脱骖而赙之。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脱骖。脱骖于旧馆,毋乃已重乎。孔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孔子脱骖以赙旧馆者,恶情不副礼也。副情而行礼,情起而思动,礼情相应,君子行之。颜渊死,子哭之恸。门人曰:子恸矣。吾非斯人之恸而谁为。夫恸,哀之至也。哭颜渊恸者,殊之众徒,哀痛之甚也。死有棺无椁,颜路请车以为之椁,孔子不予,为大夫不可以徒行也。吊旧馆,脱骖以赙,恶涕无从;哭颜渊恸,请车不与,使恸无副。岂涕与恸殊,马与车异邪。于彼则礼情相副,于此则恩义不称,未晓孔子为礼之意。孔子曰:鲤也死,有棺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鲤之恩深于颜渊,鲤死无椁,大夫之仪,不可徒行也。鲤,子也;颜渊,他姓也。子死且不礼,况其礼他姓之人乎。曰:是盖孔子实恩之效也。副情于旧馆,不称恩于子,岂以前为士,后为大夫哉。如前为士,士乘二马;如为大夫,大夫乘三马。大夫不可去车徒行,何不截卖两马以为椁,乘其一乎。为士时乘二马,截一以赙旧馆,今亦何不截其二以副恩,乘一以解不徒行乎。不脱马以赙旧馆,未必乱制。葬子有棺无椁,废礼伤法。孔子重赙旧人之恩,轻废葬子之礼。此礼得于他人,制失亲子也。然则孔子不粥车以为鲤椁,何以解于贪官好仕恐无车。而自云君子杀身以成仁,何难退位以成礼。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最重也。问:使治国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所立。传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让生于有馀,争生于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时,战国饥饿,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口饥不食,不暇顾恩义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饥饿弃信,以子为食。孔子教子贡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虽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虽欲为信,信不立矣。子适卫,冉子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语冉子先富而后教之,教子贡去食而存信。食与富何别。信与教何异。二子殊教,所尚不同,孔子为国,意何定哉。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曰:夫子何为乎。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非之也。说《论语》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谦也。夫孔子之问使者曰:夫子何为,问所治为,非问操行也。如孔子之问也,使者宜对曰夫子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对不失指,孔子非之也。且实孔子何以非使者。非其代人谦之乎。其非乎对失指也。所非犹有一实,不明其过,而徒云使乎使乎。后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为过。韩子曰:书约则弟子辩。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约也。或曰:《春秋》之义也,为贤者讳。蘧伯玉贤,故讳其使者。夫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伯玉不贤,故所使过也。《春秋》之义,为贤者讳,亦贬纤介之恶。今不非而讳,贬纤介安所施哉。使孔子为伯玉讳,宜默而已。扬言曰使乎。使乎。,时人皆知孔子之非也。出言如此,何益于讳。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子路引孔子往时所言以非孔子也。往前孔子出此言,欲令弟子法而行之,子路引之以谏,孔子晓之,不曰前言戏,若非而不可行,而曰有是言者,审有当行之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孔子言此言者,能解子路难乎。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解之,宜:佛肸未为不善,尚犹可入。而曰坚磨而不磷,白涅而不淄。如孔子之言,有坚白之行者可以入之,君子之行软而易污邪,何以独不入也。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避恶去污,不以义耻辱名也。盗泉、胜母有空名,而孔、曾耻之;佛肸有恶实,而子欲往。不饮盗泉是,则欲对佛肸非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枉道食篡畔之禄,所谓浮云者非也。或:权时欲行道也即权时行道,子路难之,当云行道,不言食。有权时以行道,无权时以求食。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自比以匏瓜者,言人当仕而食禄。我非匏瓜系而不食,非子路也。孔子之言,不解子路之难。子路难孔子,岂孔子不当仕也哉。当择善国而入之也。孔子自比匏瓜,孔子欲安食也。且孔子之言,何其鄙也。何比仕为食哉。君子不宜言也。匏瓜系而不食,亦系而不仕等也。距子路可云:吾岂匏瓜也哉,系而不仕也。今吾系而不食,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食也。人之仕也,主贪禄也。礼义之言,为行道也。犹人之娶也,主为欲也,礼义之言,为供亲也。仕而直言食,娶可直言欲乎。孔子之言,解情而无依违之意,不假义理之名,是则俗人,非君子也。儒者说孔子周流应聘不济,闵道不行,失孔子情矣。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用我,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欲行道也。公山、佛肸俱畔者,行道于公山,求食于佛肸,孔子之言无定趋也。言无定趋,则行无常务矣。周流不用,岂独有以乎。阳货欲见之,不见;呼之仕,不仕,何其清也。公山、佛肸召之欲往,何其浊也。公山弗扰与阳虎俱畔,执季桓子,二人同恶,呼召礼等。独对公山,不见阳货,岂公山尚可,阳货不可乎。子路难公山之召,孔子宜解以尚及佛肸未甚恶之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