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五十卷目录

 周礼部纪事

经籍典第二百五十卷

《周礼部纪事》

《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文公十八年,莒仆以其宝玉来奔纳诸宣公,公命与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诸。竟曰:今日必达。公问其故。季文子使大史克对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行父还观,莒仆莫可则也,是以去之。
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注〉轩县也,周礼,天子乐宫县四面,诸侯轩县阙南方。
《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后汉书显宗马皇后纪》: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
《郑元传》:元字康成。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所注有答临孝存周礼难。
《郑兴传》: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桓谭、卫宏,莫不斟酌焉。
《贾逵传》: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张衡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徵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赵岐传》: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尝鄙之,不与融相见。〈注〉三辅决录注曰:岐娶马敦女宗姜为妻。敦兄子融尝至岐家,多从宾与从妹宴饮作乐,日夕乃出。过问赵处士所在。岐亦厉节,不以妹婿之故屈志于融也。与其友书曰:马季长虽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撇其门也。岐曾读周官二义不通,往造之,贱融如此也。《儒林董钧传》: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元,元作周官注。元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元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三国志魏王朗传》: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转为司徒。著《周官》传,传于世。
《钟会传注》:其母传曰: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曾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十三诵《周礼》
《晋书干宝传》: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韬有功,赐爵关内侯,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行于世。
《儒林陈卲传》:卲累迁燕王师。撰周礼评,甚有条贯,行于世。
《列女传》: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家世以儒学称。宋氏幼丧母,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谓之曰:吾家世学周官,传业相继,此文周公所制,经纪典诰,百官品物,备于此矣。吾今无男可传,汝可受之,勿令绝世。属天下丧乱,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逞遂学成名立,仕苻坚为太常。坚常幸太学,悯礼乐遗阙。博士卢壸对曰:废学已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惟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焉。
《梁书王筠传》:其自序曰:《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
《北魏书刘芳传》: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芳撰郑元所注《周官音》、干宝所注《周官音》各一卷,《周官》《义證》五卷。
《儒林传》:董徵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
《逸士传》:李谧,字永和。少好学,博通诸经。览《考工记》《大戴礼盛德篇》,以明堂之制不同,遂著《明堂制度论》曰:余谓论事辨物,当取正于经典之真文;援證定疑,必有验于周孔之遗训。然后可以称准的矣。今礼文残缺,圣言靡存,明堂之制,谁使正之。是以后人纷纠,竞兴异论,五九之说,各信其习。是非无准,得失相半。故历代纷纭,靡所取正。乃使裴頠云:今群儒纷纠,互相掎摭,就令其象可得而图,其所以居用之礼莫能通也,为设虚器耳,况汉氏作,四维之个,复不能令各处其辰。愚以为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直可为殿屋以崇严父之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斯岂不以群儒舛互,并乖其实,据义求衷,莫适可从哉。但恨典文残灭,求之靡据而已矣。乃复遂去室牖诸制。施之于教,未知其所隆政;求之于情,未可喻其所以必须。惜哉言乎。仲尼有言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余以为隆政必须其礼,岂彼一羊哉。推此而论,则圣人之于礼,殷勤而重之,裴頠之于礼,任意而忽之。是则頠贤于仲尼矣。以斯观之,裴氏之子以不达而失礼之旨也。余窃不自量,颇有鄙意,据理寻义,以求其真,贵合雅衷,不苟偏信。乃籍之以《礼传》,考之以训注,博采先贤之言,广搜通儒之说,量其当否,参其同异,弃其所短,收其所长,推义察图,以折厥衷,岂敢必善,聊亦合言其志矣。凡论明堂之制者虽众,然校其大略,则二途而已。言五室者,则据《周礼考工》之记以为本,是康成之徒所执;言九室者,则案《大戴盛德》之篇以为源,是伯喈之伦所持。此之二书,虽非圣言,然是先贤之中博见洽通者也。但各记所闻,未能全正,可谓既尽美矣,未尽善也。而先儒不能考其当否,便各是所习,卒相非毁,岂达士之确论哉。小戴氏传礼事四十九篇,号曰《礼记》,虽未能全当,然多得其衷,方之前贤,亦无愧矣。而《月令》《玉藻》《明堂》三篇,颇有明堂之义,余故采掇二家,参之《月令》,以为明堂五室,古今通则。其室居中者谓之太庙,太室之东者谓之青阳,当太室之南者谓之明堂,当太室之西者谓之总章,当太室之北者谓之元堂;四面之室,各有夹房,谓之左右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矣。室个之形,今之殿前,是其遗像耳。个者,即寝之房也。但明堂与寝施用既殊,故房、个之名亦随事而迁耳。今粗书其像,以见鄙意,案图察义,略可验矣。故检之五室,则义明于《考工》;校之户牖,则数协于《盛德》;考之施用,则事著于《月令》;求之闰也,合《周礼》《玉藻》。既同夏殷,又符周秦,虽乖众儒,傥或在斯矣。《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以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余谓《记》得之于五室,而谬于堂之修广。何者。当以理推之,令惬古今之情也。夫明堂者,盖所以告月朔、布时令、宗文王、祀五帝者也。然营构之范,自当因宜创制耳。故五室者合于五帝各居一室之义。且四时之祀,皆据其方之正。又听朔布令,咸得其月之辰。可请施政及记,二三俱允,求之古义,窃为当矣。郑康成汉末之通儒,后学所宗正,释五室之位,谓土居中,木火金水各居四维。然四维之室既乖其正,施令听朔各失厥衷。左右之个,弃而不顾,乃反文之以美说,饰之以巧辞,言水木用事交于东北,木火用事交于东南,火土用事交于西南,金水用事交于西北。既依五行,当从其,用事之交,出何经典。可谓攻于异端,言非而博,疑误后学,非所望于先儒也。《礼记玉藻》曰,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郑元注曰:天子之庙及路寝,皆如明堂制。明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事,反宿路寝亦如之。闰月非常月,听其朔于明堂门下,还处路寝门终月也。而《考工记》周人明堂,元注曰: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制同也。其同制之言皆出郑注。然则明堂与寝不得异矣。而《尚书顾命篇》曰:迎子钊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此之翼室,即路寝矣。其下曰大贝贲鼓在西房,垂之竹矢在东房,此则路寝有左右房见于经史者也。《礼记》《丧大记》曰,君夫人卒于路寝,小敛,妇人髽带麻于房中。郑元注曰:此盖诸侯礼,带麻于房中,则西南。天子诸侯左右房见于注者也。论路寝则明其左右,言明堂则阙其左右个,同制之说还相矛楯,通儒之注,何其然乎。使九室之徒奋笔而争锋者,岂不由处室之不当哉。《记》云: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置五室于斯堂,虽使班、倕构思,王尔营度,则不能令三室不居其南北也。然则三室之间,便居六筵之地,而室壁之外裁有四尺五寸之堂焉。岂有天子布政施令之所,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之堂,周公负扆以朝诸侯之处,而室户之外仅馀四尺而已哉。假在俭约,为陋过矣。论其堂宇则偏而非制,求之道理则未惬人情,其不然一也。余恐为郑学者,苟求必胜,竞生异端以相訾抑。云二筵者,乃室之东西耳,南北则狭焉。余故备论之曰:若东西二筵,则室户之外为丈三尺五寸矣。南北户外复如此,则三室之中南北裁各丈二尺耳。《记》云:四房两夹窗。若为三尺之户,二尺之窗,窗户之间,裁盈一尺。绳枢瓮牖之室,荜门圭窦之堂,尚不然矣。假令复欲小广之,则四面之外阔狭不齐,东西既深,南北更浅,屋宇之制,不为通矣。验之众涂,略无算焉。且凡室二筵,丈八地耳,然则户牖之间不踰二尺也。《礼记明堂》: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郑元注曰:设斧于户牖之间。而郑氏《礼图》说扆制曰:纵广八尺,画斧文于其上,今之屏风也。以八尺扆置二尺之间,此之叵通,不待智者,较然可见矣。且若二筵之室为四尺之户,则户之两颊裁各七尺耳,全以置之,犹自不容,矧复户牖之间哉。其不然二也。又复以世代验之,即虞夏尚朴,殷周稍文,制造之差,每加崇饰。而夏后世室,堂修二七,周人之制,反更促狭,岂是夏禹卑宫之意,周监郁郁之美哉。以斯察之,其不然三也。又云堂崇一筵,便基高九尺,而壁户之外裁四尺五寸,于营制之法自不相称。其不然四也。又云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而复云凡室二筵,而不以几。还自相违,其不然五也。以此验之,记者之谬,抑可见矣。《盛德篇》云:明堂凡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圆下方,东西九仞,南北七筵,堂高三尺也。余谓《盛德篇》得之于户牖,失之于九室。何者。五室之制,傍有夹房,面各有户,户有两牖。此乃因事立则,非拘异术,户牖之数,固自然矣。九室者,论之五帝,事既不合,施之时令,又失其辰。左右之个,重置一隅,两辰同处,参差出入,斯乃义无所据,未足称也。且又堂之修广,裁六十三尺耳。假使四尺五寸为外之基,其中五十四尺便是五室之地。计其一室之中,仅可一丈,置其户牖,则于何容之哉。若必小而为之,以容其数,则令帝王侧身出入,斯为怪矣。此匪直不合典制,抑亦可哂之甚也。余谓其九室之言,诚亦有由。然窃以为戴氏闻三十六户、七十二牖,弗见其制,靡知所置,便谓一室有四户之窗,计其户牖之数,即以为九室耳。或未之思也。蔡伯喈汉末之时学士,而见重于当时,即识其修广之不当,而必未思其九室之为谬,更修而广之,假其法象。可谓因伪饰辞,顺非而泽,谅可叹矣。
《北齐书颜之推传》: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父协,梁湘东王绎镇西府咨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情词典丽,甚为西府所称。有文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北周书卢辩传》:辩,字景宣,范阳涿人。累世儒学。父靖,太常丞。辩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谓辩曰:昔侍中注《小戴》,今尔注《大戴》,庶纂前修矣。孝武至长安,授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太祖以辩有儒术,甚礼之。寻除太常卿、太子少傅。魏太子及诸王等,皆行束脩之礼,受业于辩。进爵范阳公,转少师。魏末离乱,孝武西迁,朝章礼度,湮坠咸尽。辩因时制宜,皆合轨度。性强记默契,能断大事。凡所创制,处之不疑。累迁尚书右仆射。世宗即位,进位大将军。帝尝与诸公幸其第,儒者荣之。初,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几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依古礼,革汉、魏之法。事并施行。今录辩所述六官著之于篇。天官府〈管冢宰等众职〉,地官府〈领司徒等众职〉,春官府〈领宗伯等众职〉,夏官府〈领司马等众职〉,秋官府〈领司寇等众职〉,冬官府〈领司空等众职〉。史虽具载,文多不录。辩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自兹厥后,世有损益。宣帝嗣位,事不师古,官员班品,随意变革。至如初置四辅官,及六府诸司复置中大夫,并御正、内史增置上大夫等,则载于外史。馀则朝出夕改,莫能详录。于时虽行《周礼》,其内外众职,又兼用秦汉等官。
《儒林传》: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励精不倦,从房虬受《周礼》,通大义。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东魏天平中,受《礼》于李宝鼎。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馀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礩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睹奥,宁可汨其先后。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赏之。所撰《周礼义疏》二十卷,行于世。《隋书崔彭传》:彭𢘆典宿卫。性谨密,在省闼二十馀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上每谓彭曰: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又尝曰:卿弓马固已绝人,颇知学不。彭曰: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上曰:试为我言之。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观者以为知言。
《唐书苏安𢘆传》:安𢘆博学,尤明《周官》《春秋左氏》学。《张荐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时号青钱学士。荐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所著书百馀篇。
《儒学传》:褚无量幼受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时祝钦明、郭山恽建言皇后为亚献,无量与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固争,以为:郊祀,国大事,其折衷莫如《周礼》《周礼》冬至祭天圜丘,不以地配,唯始祖为主,亦不以妣配,故后不得与。又《大宗伯》: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是后不应助祭。又内宰职大祭祀,后祼献则赞瑶爵。祭天无祼,知此乃宗庙祭尔。巾车、内司服,掌后六服与五路,无后祭天之服与路,是后不助祭天也。惟汉有天地合祭,皇后参享事。末代黩神,事不经见,不可为法。
《旧唐书儒学张士衡传》:父友齐国博士刘轨思授以《毛诗》《周礼》,精究大义。
《贾公彦传》: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五十卷。
《宋史杜莘老传》:迁太常寺主簿,升博士。显仁皇后崩,宰相传旨问含玉之制,莘老曰:礼院故实所不载,请以《周礼》典瑞郑元《注》制之,其可。因立具奏,上览之曰:真礼官也。
《黄度传》:度志在经世,而以学为本。著《周礼说》
《许奕传》:奕性孝友。通籀隶书,所著有《周礼讲义》行世。《杨简传》:简论治务最急者五。其次曰取《周礼》及古书,会议熟讲其可行于今者行之。
《赵汝谈传》:汝谈天资绝人,沉思高识。其论《周礼》疑傅会女主之书。要亦卓绝特立之见。所著有《周礼注》《乔行简传》:行简学于吕祖谦之门。嘉熙三年,拜平章军国重事,封萧国公。所著有《周礼总说》
《儒林传》:李觏,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人。嘉祐中,为太学说书。尝著《周礼致太平论》
林之奇,字少颖,福州候官人。中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有《周礼说》行于世。
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嘉泰二年,进宝谟阁待制。有《周礼说》行于世。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嘉熙元年,诏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息有用才不尽之恨。所著有《周礼井田图说》
《石林诗话》:神宗尝问经筵官周官前朝后市何义,黄右丞履时为侍讲,以王氏新说对言,朝阳事,故在前,市阴事,故在后。上曰:亦不独此,朝,君子所集,市,小人所居,向君子背小人之意。诸臣闻之。竦然。
《却扫编》:政和中,杜相充以列卿使辽时,新更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既至,馆伴者问南朝新定,宰相官名亦有据乎?杜曰:曾读《周礼》否?伴者不悦曰:《周礼》岂不尝读,正以周官太宰卿一人,则天官之长也,小宰中大夫二人其属尔,安得相抗而为二宰哉?杜无以应,及还,以失言被黜。
《贵耳集》:章圣讲《周礼》,至典瑞有含玉,问之何义?讲官答曰:人臣卒,给之含玉,欲使骨不朽尔。章圣曰:人臣但要名不朽,何用骨为?
《通鉴纂要》:王洙为翰林学士,进读《周礼》,帝命画车服冠冕,笾豆簠簋之制,至和元年九月,洙乃以《周礼》礼器图成上之。
《长乐县志》:刘彝,字执中,仕至祠部员外郎,撰《周礼中义》八卷。
《筠州志》:刘恕,字道原,著有《周礼记》若干卷。
《延平府志》:周谞,字希,圣擢,熙宁进士,第入仕值新法行,不忍诡随赋诗,去官,尝注《周礼解》《王文公新传》多采其说而没其姓名,岂忘其人之有传耶。
《传经录馀话》:王安石行新法,尽取《周礼》傅著其义,著《周礼新义》二十二卷。
《吴县志》:章縡,字伯成,熙宁九年进士,仕为尚书郎,提点淮南刑狱,积官至朝散大夫,著《周官议》十六篇,非近世之文也。
《传经录馀话》:龚原素习《春秋》,著有传注,及王安石废《春秋》《周礼》,原亦好《周礼》,遂撰有《周礼图》十卷。王昭禹,字光远,亦宗王氏新说,著有《周礼解》,比安石书加详,名为《周礼详解》四十卷。
《乐平县志》:徐庚,字叔义,绍圣四年进士,历仕四十年。建炎初,提点福建刑狱,归自号寄傲老人,撰《周礼讲义》
《嘉兴县志》:闻人宏,字君度,大观三年进士,判常州,著《周官通解》
《传经录馀话》:杨时,号龟山,尝攻王氏之学,著《三经义辨》,有《周礼辨疑》一卷。
《龙溪县志》:黄颖。字秀实。崇宁五年进士。历中书舍人。撰《周礼解义》
《江都县志》:王居正官兵部以时事请对因,及王安石新学为士大夫心术之害,请以辨学为献,有《周礼辨学》一卷。
《江西通志》:董浚,字禹川,德兴人,崇宁进士,历秘书少监,撰《周官辨疑》
《南昌府志》:孙奇,字师颖,丰城人,著有《周礼备检》《永嘉县志》:薛季宣,字士隆,著有《周礼释疑》
《金华府志》:薛衡,字平仲,有《周礼序官考》
《宁德县志》:余复,光宗初策士大夫廷擢第一,后入史馆,兼实录检讨,著有《礼经类说》
《金华府志》:叶秀发,字茂叔,师事吕祖谦,知高邮军,著有《周礼说》
《江西通志》:徐筠,字国坚,清江人,得之子早岁擢第初主攸县簿,后知金州,著有《周礼微言》十卷。
《虔州府志》:林椅,字奇卿,丽水人,绍熙庚戌进士,以《周礼》为周官经世之书,凡民极所由立日用之常,诚伪之变莫不区别,纤悉毕举,乃随类条,列之名曰《周礼纲目》,翰林学士楼钥,礼部尚书倪思,表其所著,进奏除工部架阁。
《漳州府志》:陈兢,字戒叔,绍熙进士,撰《周礼解》
《永嘉县志》:陈汪,字蕴之,有《周官小集》
杨恪,字谨仲,著有《周礼辨疑》
陈伋,字及之,著《周礼辨疑》
陈谦,字益之,乾道壬辰进士,历官宝谟阁待制,江西、湖北宣抚副使,著《周礼说》
《山阴县志》:孙之宏,字伟夫,著有《周礼说》
《惠安县志》:江致尧,字圣俞,以特奏任法曹,通经学,与丘崇齐名,著《周礼解》
《温州府志》:王奕,字子陵,瑞安人,淳祐间有旨索其所著书,郡守赵汝腾缮写《周礼答问》,以进并荐之不起。《兴化县志》黄钟,字器之,漳州录事参军,著有《周礼集解》
《苏州府志》:陈起宗,字兴祖,少入上庠,踔厉有声,一日归省,属同舍生为投试卷,起宗业《礼记》,同舍生嫉之,辄易以《周礼》迫试乃告,起宗遂用《周礼》试复第一,登政和进士。
《婺源县志》:王炎,字晦叔,登乙科,所著有《考工记考疑》一卷。
《江西通志》:包恢,南城人,嘉定十三年进士,历官佥书枢密院事,卒赠少保,谥文肃,著有《周礼六官疑辨》若干卷。
《传经录馀话》:王与之,字次点,号东岩,乐清人,受学于松溪陈氏,传六典要旨,著《周礼订义》八十卷。淳祐二年十二月,直焕章阁赵汝腾,进其书于朝付秘书省,特补一官,授宾州文学,终通判泗州,卒年九十有七。《福州府志》:林希逸,淳祐中入为秘书省正字,所著有《考工记》,行于世。
《苏州府志》:杨弥昌,字师,言郡人,咸淳戊辰进士,父子授受皆以《周礼》发解,所著有《周礼解义》
《福州府志》:林亦之,福清人,莆田林光朝门人也,讲学聚徒于莆之红泉,学者称网山先生,著有《考工记注》《庐陵县志》:胡铨,字邦衡,除宝文阁待制,留经筵求去,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陛辞,上问今何归?铨曰归庐陵,臣向在岭每尝训传诸经,欲成此书。特赐通天带以宠之。铨归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诏,藏秘书省,所著《周礼传》十二卷。
《传经录馀话》:吴沅深于经术诸经,皆有所著述行于时,《周礼》则有《本制图六官析微论》
《庐陵县志》: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诜宣和中倅,庐陵因家焉,著有《周官讲义》《武进县志》:尤袤,字延之,王佐榜进士,淳熙十五年擢礼部侍郎,著有《周礼辨义》
《温州府志》:王十朋,字龟龄,乐清人,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忠文,著有《周礼详说》
《传经录馀话》:三山郑锷,字刚中,有《周礼解义》二十二卷,详制度,明经旨,学者颇宗之。
《长沙府志》:易祓,字彦祥,号山斋,著《周礼总义》,推广诸家之说,凡三十六卷。
《临川县志》:俞庭椿,字寿翁,乾道八年进士,仕至古田令,著《周官复古编》,谓冬官不亡,错简在五官之内,编为三卷。
《传经录馀话》:许奕,字成子,庆元五年进士第一,历宝谟阁学士,知潼州,著《周礼讲义》
《莆阳县志》:李叔宝,字景齐,著有《周礼精意》《邛州志》:高崇,字西叔,世家邛之蒲江,以进士出身,知黎州,兼管内安府,有《周官解十二卷》
《传经录馀话》:乐思忠,字仲恕,号祝融居士,著《周礼考疑》七卷。
《温州府志》:曹叔远,字器远,瑞安人,少学于陈傅良,绍熙元年进士,第历礼部侍郎,终徽猷阁待制,谥文肃,著有《周官讲义》
《传经录馀话》:税与权尝受学于魏了翁之门,著《周礼折衷》二卷,了翁或时有发明。止于天官。馀未及或云《宋志》作了翁著即其书也。
《闽书》:黄钟。字器之。兴化人。漳州录事参军。著有《周礼集解》
《慈溪县志》:黄震。字东发。宝祐四年进士。通判绍兴府。著有《周礼日抄》一卷。
《天台县志》:陈祥道。字用之。著有《考工记解》
《山阴县志》:黄度。字文叔。著《周礼五官说》五卷。叶适为之序。
《传经录馀话》:项安世。字平庵。著有《周礼丘乘图说》一卷。
史浩。字直翁。四明人。精于《礼学》,孝宗初为建王浩分讲《周礼》,多启发,孝宗称之,自天官冢宰至地官司关而止。
《嘉善县志》:曹津,字元会,岁贡生,官南安府儒学教授,著《周礼集传》五卷,阙《考工记》不解。
《传经录馀话》:王炎笃好《周礼》,尤爱《考工记》,著《考工解》一卷。
林希逸,号鬳斋,著《考工记》三卷。
《福清县志》:林亦奇,字学可,号纲山,学者称月鱼先生,著《考工记解》一卷。
《金史杨云翼传》:云翼,字之美,历礼部尚书,谥文献。所著有《周礼辨》
《元史臧梦解传》:梦解博学洽闻,为时名儒。所著书,有《周官考》一卷。
《熊朋来传》:初,朋来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又鲜,朋来屡以为言。盖朋来之学,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传经录馀话》:清源丘葵著《周礼全书》六卷,以冬官未尝亡,汉儒考古不深,以《考工记》补之,至宋临川俞廷椿始著《复古编》,永嘉王次点又作《周官补遗》,乃深然其说。
《婺源县志》:程宣泽,字义夫,博通经史,好孙吴兵法,元至大间举集庆路儒学,训导满归,与族兄复心讨论,注释《周礼》,三年成编。
《崇仁县志》:吴澄,字幼清,举进士不第,居布水谷撰述诸经,著有《周礼考正》十五卷,《周礼经传》十卷,程钜夫请以澄所著书,置国子监,以资学者,学者称草庐先生。
《邛州志》:王申子,字巽卿,寓居慈利州天门山,隐居幽深,无心求仕,皇庆二年,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著《周礼正义》
《传经录馀话》:毛应龙,字介石,大德间沣州教授,尝著《周礼集传》,总诸儒训释,断以己意,凡二十四卷。《临川县志》:吴当,字伯尚,澄之孙也,以荐授国子监,助教与修三史,成历翰林直学士,出为江西廉访使诏,拜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命未下,而陈友谅已陷江西,当乃戴黄冠道士服,杜门著书。
《明外史舒芬传》:芬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贯串诸经,兼通天文律历,而尤精于《周礼》。尝曰:《周礼》《仪礼》《礼记》,犹蜀之视吴、魏也。贾氏谓《仪礼》为本,《周礼》为末,妄矣。朱子不加是正,何也。疾革,其子请所言,惟以未及表章《周礼》为恨。学者称梓溪先生。
《顾大章传》:弟大韶,于《周官》多所发明,其博学世儒所仅见也。
《儒林传》:梁寅,字孟敬,新喻人,家贫,无书,尝假馆滕王霄,蒐罗残书。吴澄应徵北上,一见勉以圣贤之学,洪武初应召赴京,议礼江右三人,寅与同郡胡行简饶州蔡渊仲也,考郊祀礼书成上之,赐衣币授之官,以老疾辞还,学者称为石门先生,著有《周礼考注》,行于世。
娄谅,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冠义》之类。不可分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傅会者,以程朱论黜之。
《王应电传》:应电,笃好《周礼》,谓《周礼》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著书,指摘其瑕衅至数十万言。而余寿翁、吴澄则以为《冬官》未尝亡,杂见于五官,取而更次之。近世若何乔新、陈凤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乃掩卷叹曰是诸儒之《周礼》也。岂元公之《周礼》哉。因殚研十数载,先求圣人之心,溯斯礼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设官之意,推五官离合之故,见纲维体统之极。因显以探微,即细而绎大,成《周礼传诂》数十卷。以为百世继周而治,必出于此。嘉靖中,以兵燹家燬困甚,乃流寓江西泰和。以其书就正罗洪先,洪先未之省也。阅五年,与居游久,乃稍稍读其书,礼敬之,与辨难,累三月始大服。于是翰林陈昌积首以师礼事之。而侍郎何迁为之,刊本未竟。胡松来巡抚江西,卒刊之,书遂行于世。
《郝敬传》:敬,杜门谢客,专务著述《周礼》等,咸为之解。《文苑传》:王冕尝仿《周官》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太祖下婺州,物色得之。《传经录馀话》:宋濂,字景濂,历学士,承旨于学,无所不通,著有《周礼集注》
《祁门县志》:汪克宽,字德一。洪武初,遣使以礼币徵修《元史》。书成授官,固辞还,著《周礼类要》
《传经录馀话》: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秀爽奇敏,师事黄溍,洪武初,授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迁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召,修元史,为总裁官,书成,擢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奉使云南,为梁王把都所害,其遗文有《华川集》《玉堂杂著》诸书,正统间,追赠翰林学士,谥忠文,所著有《周官官名急就章》一篇。
方孝孺,字希直,建文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读,明年迁侍读学士,与董伦同侍经筵。帝好文,日与孝孺讨论周官法度,所著有《周礼考次目录》一卷。
《鄞县志》:黄润玉,字孟清,历提督学政,谪含山知县,著有《周礼题解》
《庐陵县志》:陈凤梧,字文鸣,号静斋,弘治丙辰进士,官吏部侍郎,赠工部尚书,著有《周礼合训》五卷。
《镇江府志》:丁礼,字思敬,丹徒人,以耆年辟知南阳府,入觐进《周礼》,注成,祖赏之。
《江西通志》:何乔新,字廷秀,广昌人,吏部尚书文渊之子,景泰辛未进士,仕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傅,谥文肃,著《周礼集注》七卷,《周礼明解》十二卷。
《海盐县志》:吴昂,字德翼,弘治乙丑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著《周礼音释》
《苏州府志》:桑悦,字民怿,举成化乙未乡试,家贫,无书,从肆中鬻得,读过辄焚去,著《周礼传解》
《嘉兴县志》:陈深,字子渊,嘉靖乙酉举人,任雷州府推官,著《周礼训注》十八卷。
《同安县志》:李如玉儒士,嘉靖八年遣其子进《周礼》,会注,诏有司以礼奖之给冠带。
《休宁县志》:金瑶,字德温,嘉靖中选贡生,官广西卫经历,著《周礼述注》六卷。
《青阳县志》:施天麟,字振庵,隆庆辛未进士,著《周礼通义》二卷,崇祯乙亥刊行,王锡衮序之。
《安丘县志》:马应龙,字伯先,万历壬辰进士,官礼部主事,有《考定古本周礼》六卷。
《沂州志》:周京,万历癸丑进士,著《周礼句解》
《传经录馀话》:尹洪,上虞人,弘治中为湖广道御史,奉命清两广戎政,尝出元人,所著《周礼互注》十二卷,属广州知府袁景辉重刻,番隅其书名曰《周礼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张诩序而行之。
《昆山县志》:魏校字,子才,弘治十八年进士,历太常卿,赠礼部右侍郎,著有《周礼沿革传》六卷,《官职会通》二卷。
《朝邑县志》:韩邦奇,字汝节,历南京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恭简,尝手定《周礼韩凝》,甫得其书与《魏校周礼》合为义疏,刊而传焉,名曰《韩魏周礼义疏》
《滇南纪闻》: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廷试第一,授修撰以议大礼,事廷杖,谪云南,著述甚富,所著有《周官音诂》一卷。
《吉水县志》:罗洪先,字达夫,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著《周礼疑》一卷。
《金坛县志》:王樵,字朋逸,嘉靖丁未进士,历南京总宪,著《周官私录》一卷。
《松江府志》:王圻,字元翰,号洪州,华亭人,嘉靖丁丑进士,历湖广提督学政,著《续定周礼全经集注》十四卷。《传经录馀话》:何廷矩,字时振,番隅诸生,陈公甫之高第弟子也。深于《周礼》,尝著《礼意大全》三卷〈存〉《羊录十卷》,二书皆本之《周礼》
《长乐县志》:柯尚迁,字乔可,阳石山人,嘉靖中撰《周礼全经释原》十二卷,《源流叙论》一卷,《通论》一卷。
《昆山县志》:王应电,字明斋,著《周礼图说》二卷,《学周礼法》一卷,《非周礼辨》一卷,《冬官补》一卷,《冬官考工记》一篇。
《传经录馀话》:冯时可尝考订《周礼》,有所得辄书之,著为《周礼别说》一卷。
《丰城县志》:徐即登,号匡岳,万历癸未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著《周礼说》十四卷。
《传经录馀话》:陈沂尝取《周礼》,辨析文物,考正其器用名状,著为《周礼文物大全图》
郑良翰,万历间莆田人,深于《周礼校正注疏》,以五官自存,冬官自阙,何必强臆以乱经,著《周礼古本订注》六卷。
应廷育亦笃嗜《周礼尝汇众家注疏》,著为《周礼辑说》《海宁县志》:陈与郊,字宁宇,海宁人,万历甲戌进士,官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著有《考工记集注》二卷。《襄阳府志》:周梦旸,字启明,著有《考工记评》一卷,依谢叠山批点檀弓,旁用小圈标出章法、句法、字法,以便童子诵习。
《传经录馀话》:张睿卿。性嗜《周礼》,研究最精,著《周礼约注》二卷,《考工记备考》一卷。
《晋江县志》:吴龙徵,字惺初,万历癸未进士,改庶吉士,除浙江道御史,谪通州判官,历户部主事,著有《周官荒政解》十二篇。
《昆山县志》:王志长,字平仲,删节《周礼注疏》之繁,而附以后儒之论,以备圣经之羽翼,作《周礼注疏删翼》三十卷。
《苏州府志》:袁衮著《周礼直解》若干卷。
《高淳县志》:谷再吉为人,动必以礼,闭户著述,作《周礼注》
《歙县志》:汪徵泰,字嘉生,崇祯丁丑进士,著有《周礼考工辨》
《宣城县志》:孙攀,字志龙,少游乡校,博览沉思,尝得《周礼》古本,遍考诸家,折衷为一,书名《周礼评释》,同时梅鼎祚序行之,又与贡待诏,汝成纂注三礼,有《周礼》在宣之叹,至今称博洽者,必首贡孙两先生。
《传经录馀话》:孙元化,字初阳,历巡抚都御史,尝著《周礼类编》四卷。
陈仁锡,字明卿,著《周礼句解》六卷。
张采,字受先,尝以冬官当井田不行,时已先漫没,盖战国时,固不可诘宜阙冬官,以安古本犹之《春秋纪夏》五无怪也,著《周礼合解》十八卷。
《华亭县志》:孙承泽,礼部尚书文简公之弟也,著《周礼举要》二卷。
《传经录馀话》:郎兆玉,笃学好古,尤究心《周礼》,著有《注释古周礼》二卷,
《举要》二卷。
《传经录馀话》:郎兆玉,笃学好古,尤究心《周礼》,著有《注释古周礼》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