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二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二十六卷目录

 礼记部纪事二

经籍典第二百二十六卷

礼记部纪事二

《唐书魏徵传》:徵,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历太子太师,赠司空,谥文贞。徵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数年而成。帝美其书,录寘内府。
《儒学传》: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馀言,闇记《三礼义宗》。及长,明郑氏《礼记》。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除国子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卒,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馀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王恭,滑州白马人。少笃学,教授乡闾,弟子数百人。贞观初,召拜太学博士,讲《三礼》,别为《义證》,甚精博。张士衡,瀛州乐寿人。以《礼》教诸生,当时显者:永平贾公彦、赵李元植。公彦终太学博士,撰次章句甚多。贾大隐,公彦子,仪凤中,为太常博士。会太常仲春告瑞太庙,高宗问礼官:何世而然。大隐对曰:古者祭以首时,荐以仲月。近世元日奏瑞,则二月告庙。告者必有荐,本于始不得其时焉。累迁中书舍人。
许子儒,字文举。高祖时为奉常博士。初,太尉长孙无忌等议:祠令及礼用郑元六天说,圆丘祀昊天上帝,南郊太微感帝,明堂太微五帝。直据纬为说,不指苍旻为天,而以昊天帝当北辰耀魄宝,郊、明堂当太微五帝。唐家祀圆丘,太史所上图,昊天上帝外自有北辰。斗列第二垓。与纬书駮异。司马迁《天官书》,太微宫五精之神,五星所奉,有人主象,故名曰帝,犹房、心有天王象,安得尽为天乎。日月丽于天,草木丽于地,以日月为天,草木为地,昧者不信也。《周官》兆五帝四郊,又有祀五帝,皆不言天,知太微之神,非天也。《经》称郊祀后稷,王肃以郊、圆丘为一,元析而二之,曰圆丘,曰郊,非圣人意。今祠令固守元说,与著式相违,宜有刊正。且《经》严父莫大于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明堂之祀,天也,星不足配之矣。《月令》孟春祈谷上帝,《春秋》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故郊后稷以祈农,《诗》春夏祈谷于上帝,皆祭天也。著之感帝,尤为不稽。请四郊迎气祀太微五帝,郊、明堂罢六天说,止祀昊天。方丘既祭地,又祭神州北郊,皆不载经,请止一祠。诏曰:可。乾封初,帝已封禅,复诏祀感帝、神州,以正月祭北郊。司礼少常伯郝处俊等奏言:显庆定礼,废感帝祀而祈谷昊天,以高祖配。旧祀感帝、神州,以元皇帝配。今改祈谷为祀感帝,又祀神州,还以高祖配,何升降纷纷焉。虞氏禘黄帝,郊喾;夏禘黄帝,郊鲧;殷禘喾,郊冥;周禘喾,郊稷。元谓禘者,祭天圆丘;郊者,祭上帝南郊。崔灵恩说夏正郊天,王者各祭所出帝,所谓王者禘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则禘远祖,郊始祖也。今禘、郊同祖,礼无所归。神州本祭十月,以方阴用事也。元说三王之郊,一用夏正。灵恩谓祭神州北郊,以正月。诸儒所言,猥互不明。臣愿会奉常、司成、博士普议。于是,子儒与博士陆遵楷、张统师、权无二等共白:北郊月不经见,汉光武正月建北郊,咸和中议北郊以正月,武德以来用十月,请循武德诏书。明年,诏圆方二丘、明堂、感帝、神州宜奉高祖、太宗配,仍祭昊天上帝及五天帝于明堂。子儒,长寿中,历天官侍郎、弘文馆学士。
沈伯仪,湖州吴兴人。武后时,为太子右谕德。初,太常少卿韦万石议明堂大享事,上言:郑元说祀五天帝,王肃谓祀五行帝。《贞观礼》从元,至《显庆礼》祀昊天上帝,乾封诏书祀五天帝兼祀昊天,上帝诏书从《贞观礼》,仪凤初诏祀事一用周制。今应何从。高宗乃诏尚书省集诸儒议,未能定。于是大享参用《贞观》《显庆》二礼。垂拱元年,成均助教孔元义奏:严父莫大配天,天于万物为最大,推父偶天,孝之大,尊之极矣。《易》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上帝,天也。昊天之祭,宜祖、考并配,请以太宗、高宗配上帝于圆丘,神尧黄帝配感帝南郊。《祭法》:祖文王,宗武王。祖,始也;宗,尊也。一名而有二义。《经》称宗祀文王,文王当祖而云宗,包武王以言也。知明堂以祖、考配,与二经合。伯仪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郑元曰:禘、郊、祖、宗,皆配食也。祭昊天圆丘曰禘,祭上帝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明堂曰祖、宗。此为最详。虞夏退颛顼郊喾,殷舍契郊冥,去取违舛,惟周得礼之序,至明堂始两配焉。文王上配五帝,武王下配五神,别父子也。《经》曰:严父莫大于配天。又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不言严武王以配天,则武王虽在明堂,未齐于配,虽同祭而终为一主也。纬曰:后稷为天地主,文王为五帝宗。若一神而两祭之,则荐献数渎,此神无二主也。贞观、永徽礼实专配,由显庆后始兼尊焉。今请以高祖配圆丘、方泽,太宗配南北郊,高宗配五天帝。凤阁舍人元万顷、范履冰等议:今礼昊天上帝等五祀,咸奉高祖、太宗兼配,以申孝也。《诗昊天》章二后受之,《易》荐上帝,祀祖、考,有兼配义。高祖、太宗既先配五祀,当如旧。请奉高宗历配焉。自是郊、丘,三帝并配云。伯仪历国子祭酒、修文馆学士,卒。
《元澹传》:澹,字行冲,以字显。初,魏光乘请用魏徵《类礼》列于经,帝命行冲与诸儒集义作疏,将立之学,乃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采获刊缀为五十篇,上于官。于是右丞相张说建言:戴圣所录,向己千载,与经并立,不可罢。魏孙炎始因旧书擿类相比,有如钞掇,诸儒共非之。至徵更加整次,乃为训注,恐不可用。帝然之,书留中不出。行冲意诸儒间己,因著论自辩,名曰《释疑》。曰:客问主人:小戴之学,康成之注,魏氏乃有刊易,二经孰优。主人曰:《小戴礼》行于汉末,马融为传,卢植合二十九篇而为之解,世所不传。钩党狱起,康成于窜伏之中,理纷拿之典,虽存探究,咨谋靡所。具《郑志》者百有馀科,章句之徒,曾不是省。王肃因之,或多攻诋。而郑学有孙炎,虽扶郑义,条例支分,箴石间起,增革百篇。魏氏病群言之冗脞,采众说之精简,刊正芟砻,书毕以闻,太宗嘉赏,录赐储贰。陛下纂业,宜所循袭,乃制诸儒,甄分旧义。岂悟章句之士,坚持昔言,摈压不申,疑于知新,果于仍故。客曰: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为疑而不申列。答曰:改易章句,是有五难:汉孔安国注《古文尚书》,族兄臧与书曰:相如常忿俗儒淫词冒义,欲拨乱反正而未能也。浮学守株,众非难正,自古而然,恐此道未信,而独智为谴。一也。昔孔季产专古学,有孔扶者与俗浮沈,每诫产曰:今朝廷率章句内学,君独修古义。古义非章句内学,危身之道也,独善不容于世,君其殆哉。二也。刘歆好《左氏》,欲建学官,哀帝纳之,诸儒迁延不肯置对。歆移书诮让,诸博士皆忿恨。龚胜时为光禄大夫,见歆议,乃乞骸骨。司空师丹因大发怒,诋歆改乱前志,非毁先帝所立。歆惧,出为五原太守。以君宾之学,公仲之博,犹迫同门朋党之议,卒令子骏负谤。三也。王肃规郑元数千百条,郑学马昭诋劾肃短。诏遣博士张融按经问诘,融推处是非,而肃酬对疲于岁时。四也。王粲曰:世称伊、雒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咸言先儒多阙,郑氏道备。粲窃嗟怪,因求所学,得《尚书注》,退思其意,意皆尽矣,所疑犹未谕焉,凡有二篇。王劭曰:魏、晋浮华,古道湮替,历载三百,士大夫耻为章句。唯草野生专经自许,不能博究,择从其善,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宁道孔圣误,讳言郑、服非。然则郑、服之外,皆雠矣。五也。夫物极则变,比及百年,当有明哲君子,恨不与吾同世者。道之行废,必有其时者欤。何遽速近名之嫌邪。
《啖助传》:助门人赵匡、陆质,其高弟也。大历时,助、匡、质以《春秋》,施士丐以《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以《礼》,蔡广成以《易》,强蒙以《论语》,皆自名其学。子陵,蜀人,好古学,舍峨眉山。举贤良方正,擢太常博士,通后苍、大小戴《礼》。有司请正太祖东向位,而迁献、懿二主。子陵议藏主德明、兴圣庙,其言典正。后异端纷纭,复为《通难》示诸儒,诸儒不能诎。久之,典黔中选补,乘传过家,西人以为荣。终司门员外郎。子陵以文义自怡,及亡,其家所存,惟图书及酒数斛而已。
《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贤,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尝诏司空李绩曰: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暂经领览,遂即不忘。
《张士衡传》:士衡,父友齐国博士,从熊安生及刘焯受《礼记》,皆精究大义。
《五代史晋出帝纪》:帝少而谨厚,善骑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久之,不能通大义,谓震曰:此非我家事也。
《宋史宋庠传》:庠,父杞,尝为九江掾,与其妻钟祷于庐阜。钟梦道士遗以书曰:以遗尔子。视之,《小戴礼》也,已而庠生。他日见许真君像,即梦中见者。《韩丕传》:丕,读书于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周常传》:常,以所著《礼檀弓义》见王安石、吕惠卿,二人称之。
《刘章传》:章,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四冠乡举。绍兴十五年廷对,考官定级在三,迨进御,上擢为第一。
《辛弃疾传》:弃疾,帅长沙时,士人咸愬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
《刘爚传》:爚,字晦伯。受学于朱熹、吕祖谦。所著有《礼记解》
《欧阳守道传》:淳祐元年举进士。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宗人新及子必泰寓居长沙,闻守道至,往访之。晤语相契,守道即请于子良,礼新为岳麓书院讲书。新讲《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守道起曰:长沙自有仲齐,吾何为至此。仲齐,新之字也。
《赵汝谈传》:汝谈天资绝人,沈思高识,其论《礼记》杂出诸生之手;著有《礼记注》
《范钟传》:嘉定二年,进士。淳祐六年,加观文殿大学士。所著书有《礼记解》
《冯去非传》:父椅,家居授徒,注《丧礼》等书。
《儒林传》:王应麟,字伯厚。九岁通《六经》,著有《集解践阼篇》
《文苑传》:刘恕,未冠,举进士,时有诏,能讲经义者别奏名,应召者才数十人,恕以《春秋》《礼记》对,先列注疏,方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主司异之,擢为第一。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隐逸传》:戚同文,幼孤,闻邑人杨悫教授生徒,日过其学舍,因授《礼记》,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不终岁毕诵《五经》
刘愚,字必明,龙游人。为安乡县令,不乐仕进,著书自适,《书》《礼》《语》《孟》皆有解。
《建宁府志》: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以光禄寺丞致仕,李觏谓仁、义、智、信、乐、政、刑皆出于礼,望之,因著《礼论》一篇。以订其说。
《浙江通志》:方悫字性夫,桐庐人。父死庐墓,覃思积年,注《礼记集解》,政和三年,领乡荐至京师表进于朝,诏赐上舍,释褐而颁其书,于天下八年中进士,仕至礼部侍郎。
《江西通志》:马晞孟,庐陵人。熙宁癸丑登第,著有《礼记解》七十卷。
《浦城县志》:何述,字明道。元丰二年进士,历徽猷阁待制知永兴军移帅泾,原著《礼记传》二十卷。
杨训,字公发。元丰五年进士,知东阳县转朝奉郎,著《礼记解》二十卷。
《毗陵县志》:慕容彦达,字叔遇。元丰中登科,著有《礼记解》
《浙江通志》:陆佃,字农师,山阴人。官至尚书右丞,著《礼记解》四十卷,《述礼新说》四卷,《礼象》十五卷。
《苏州府志》:林虙,登进士第大观中,由奉议郎,改宣德郎,有《礼记解》
《青田县志》:蒋继周,字世修,绍兴甲戌进士,历馆职二十年,仕至礼部尚书,著《礼记大义》七卷。
《苏州府志》:陈长方,从王蘋游绍兴,中举进士第,授江阴教授,寻归闭户,著书有《礼记传》行世。
《晋江县志》:杨炳,字若晦,乾道二年进士,累迁中,书舍人,著《礼记解》
《永春县志》:庄夏,字子礼。淳熙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自号藻斋老人,著《礼记解》
《龙溪县志》:黄樵仲,字道夫。淳熙二年进士,汀州录事、参军,著《礼记解》
《吉州府志》:曾光祖,字景山,淳熙乙未登第,奉议郎知临江新喻县事,著《礼记精义》十五卷。
《广东通志》郭叔云,字子从,潮阳人。有《礼经疑》二十馀条见《文公集》中。
《金华府志》:邵渊字万宗,解曲礼王制乐,记《中庸》《大学》五篇.
应镛,字子和,有《礼记纂义》二十卷。
《苏州府志》:卫湜,字正叔。好古博学,除太府寺丞,将作少监皆不赴。尝集《礼记》诸家传注,为一百六十卷,名曰《礼记集说》。宝庆二年,上之终朝散大夫,学者称为栎斋先生。
《宁波府志》:竺大年,字耕道,奉化人。受业于沈焕,著《礼记订义》
《浙江通志》:郑朴翁,字宗仁,温州平阳人。咸淳十年以上舍,释褐为福州教授,寻除国子,正著《礼记·正义》一卷。
《婺源县志》:程龙,字舜俞。登咸淳乙丑第,所著有《礼记集解》
《天台县志》:贾蒙,字正叔。著《礼记辑解》,集二十六家之说,视卫湜岳珂为要。
《严州府志》:汪自明,淳安人。时称汪六经,著《礼记义林》四十卷。
《绍兴府志》:傅崧卿,字子骏,山阴人。擢甲科累迁,考功员外郎,为林灵素所谮,出为蒲圻县丞,后官至给事中崧卿。少时读《礼记》,至孔子得夏时于杞,郑氏注曰:夏四时之书也,其存者有小正,又见郑注《月令》,引小正者八其辞,皆约而严不类。秦汉以来,文章以为此,真有夏氏遗书也,尝为求小正全书,未之得于其外,兄关浍家,观藏书得之,盖旧本皆在大戴礼内,后人从大戴礼抄出别行,崧卿以正文与传相杂仿,左氏《经传》列正文其前,时附以传且为之注,遂著《夏小正》戴氏传注四卷自序曰:政和中,阅外兄关浍藏书,得《夏月令》一卷,而不著,作传人名氏按汉唐艺文志不载,惟《隋志》有其目,曰:《夏小正》一卷,戴德撰疑浍所藏,即此书后读,孔颖达《礼记·正义》其疏《月令》注曰:《夏小正》大戴礼之篇名也,因求集贤所藏大,戴礼版本参校信,然汉唐志既录戴氏礼矣。此书宜不别见,抑不知取戴礼为此书,自何代始意者,隋重赏以求逸书进书者,遂多以邀赏帛,故离析篇目而为此乎?有司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复可考,且《小正夏》书德所撰传尔,而《隋志》云然可谓疏矣。德西汉梁人与圣,俱授礼后苍号大戴,尝为信都太傅而集贤大戴礼,其前乃云汉九江太守,戴德撰以儒林考之,为九江太守者,圣也。藏集贤,盖久卒无有人正其讹谬者,使世无汉史而大戴独亡,后人渠复知有德,为信都太傅者,欤由是知前代,书因陋承讹流传及今不可复辨者,盖多矣。岂特是书也哉?关本戴礼,皆以《夏小正》文错,诸传中浑浑之书,杂以汉儒文辞,醇驳弗类,且所训疑有失本指者,乃仿《左氏春秋》列正文其前,而附以《传月》为一篇,凡十有二篇名曰《夏小正》《戴氏传》关本简编失伦,悉以大戴礼,是正两书互有得失,或字衍脱不同,则择其善者从之,仍注其下而阙其可疑者,《大戴礼》无注释,关本注释二十三处,惧与今注相揉,则云旧注别之来者,宜详焉。宣和辛丑九月,崧卿子𦔐仕泉州晋江知县,为之刊板行于世。《临江府志》:刘敞,字原父,新喻人。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历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号公是先生,著有《投壶义》一篇。
《传经录馀话》:司马光,字君实。尝以旧有《投壶格》,恶其多取奇中者,以为侥倖,因尽改之,乃著《投壶新格》一卷。
张载,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尝著《礼记说》三卷,魏了翁序曰:横渠先生之书,行于世者,惟正蒙为全书,其次则经学理窟,及信闻录已不见,于吕与叔所状先生之言,至于《诗》《书》、礼乐春秋之书,则方且条,举大例与学者,绪正其说而未及,就其在朝廷讲行冠、昏丧,祭郊庙之礼,乃以孤立寡与,议卒不用,既移疾西归,欲与门人成其初志,亦未及为而卒于临潼。今《礼记说》一编,虽非全解而四十九篇之目,大略固具。《延平府志》:周谞,字希圣。博通六经,尤精《礼学》,尝解《王制》《礼运》《礼器》《郊特牲》《玉藻》《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中庸》,表记《大学》共十七篇。
《浙江通志》:张虙,字子宓,慈溪人。庆元二年进士,端平元年,为国子司业兼侍讲,谓《月令》之书虽出于吕不韦,然人主后天而奉天时,此书不为无助,乃为《月令解》十二卷,以进以孟仲季析为寒暑之期,于朔望弦占作旦昏之候,以十二月分为十二卷,按月而汇释之,凡月之中,阴阳消长,星辰出入,气数迁改,景物移易,园林草木,鸟兽虫鱼,田舍耕耘,妇子蚕桑,历历备载,迁国子祭酒,工部侍郎,卒,谥文靖。
《慈溪县志》:杨𥳑字敬仲,历宝谟阁学士,所著有《孔子閒居解》一卷,赵彦悈为之序,以遗曾熠熠为锓木传之。
《吉安府志》:文天祥,字文山,吉水人。著有《深衣吉凶通服说》一卷。
《宁海县志》: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宝祐进士。终承直郎,学者称为阆风先生,著《深衣图说》一卷。
《金史杨云翼传》: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能尽言,顾望依违,寖以成俗。一日,经筵毕,因言:人臣有事君之礼,有事君之义。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入君门则趋,见君之几杖则起,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受命不宿于家,是皆事君之礼,人臣所当尽者也。然国家之利害,民生之休戚,一一陈之,则向所谓礼者特虚器耳。君曰可,而有否者献其否;君曰否,而有可者献其可。言有不从,虽引裾、折槛、断鞅、轫轮有不恤焉者。当是时也,姑徇事君之虚礼,而不知事君之大义,国家何赖焉。上变色曰:非卿,朕不闻此言。
《元史吴澄传》: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校定大、小《戴礼》。各有纂言。《儒学传》:陈栎,尝以谓有功于圣门者,莫若朱熹氏,熹没未久,而诸家之说,往往乱其本真,乃著《礼记集义》等书,亡虑数十万言,凡诸儒之说,有畔于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辞隐义,则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备者,复为说以补其阙。于是朱熹之说大明于世。
熊朋来,字与可。初,朋来以《周礼》首荐,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又鲜,朋来屡以为言。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儒,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著有《礼记说》四卷。
《安福县志》:彭丝父应龙弟,齐叔父子兄弟相为师友,俱以著述为业,丝有《礼记集说》四十九卷。
《晋江县志》:陈伯春,字耀卿,著《礼记解》
吕椿学于丘葵,著《礼记解》
《青田县志》:王梦松,字曼卿,隐居,不仕。学者称顺斋先生,著《礼记解》
《福清县志》:张宏图,字巨济,以宋人说礼者,多讹舛,因著《大礼记》
《都昌县志》:陈浩,字可。大宋亡,不乐,仕进教授,乡里学者称云庄先生,尝著《礼记集说》三十卷,其自序曰: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垂世立教之书,亦莫先于礼。《戴记》四十九篇之文,虽纯駮不同,然义之浅深同异,未易言也,先君子师事,双峰先生,十有四年,以是经三领乡书,为开庆名进士,所得于师门,讲论甚多,中罹煨烬,只字不遗不肖,孤僭不自量,会萃衍绎而附以臆见之言,名曰《礼记集说》,盖欲以坦明之说,使初学读之,即了其义,庶几章句,通则蕴奥自,
见正不必高为议论而卑视训诰之词也,诏以书列于学官。
《兰溪县志》:金履祥,字吉父,学者称为仁山先生。著《深衣小传》《外传》各一卷。
《休宁县志》:陈栎,字寿翁,学者称为定宇先生,著有《礼记集义详解》十卷,《深衣说》一卷。
《江西通志》:周尚之,字东阳,以春秋举上礼部不得第,至元二年,擢丙科授将仕郎,永州零陵县丞,调南安路上犹县尹,所著有《礼记集义》若干卷,藏于家《明外史宁献王权传》:镇国将军谋㙔,束修自好,贯串群籍,著《戴记笺》二十卷。
《儒林传》:顾大韶,通经史百家于礼,尤精其《论礼记》,谓宋以前惟知郑注孔疏自宣和有好古之主,于是三代器物杂出于墟墓之间,学者得以证汉儒之谬,而《陈氏集说》出焉,未有集说学者之患在于疑,而不能明,既有集说学者之患又在于明,而不能疑,不可不深维而自得也。
张洪,字宗海,苏州常熟人。博综群经羽翼诸,儒所未及,洪武二十三年,以明经除靖王府教授。洪熙年,进修撰,所著有《礼记》总类,诸书多散佚不传。
黄润玉以朱子尝欲编《礼记》附仪,礼为四卷而以《礼记》比类附之不类者,附诸卷末以五礼独缺军礼,乃取周官大田礼补之,而以《礼记》载田事者附焉,皆为之注释总曰:仪礼戴记,附注以郑氏深衣不合,乃撰考定深衣古制。
娄谅,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冠义》之类。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后。其为诸儒傅会者,以程子论黜之。
夏尚朴同邑潘润,尝受业于娄谅,谅诲之曰:礼有之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中心,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此礼乐之本身,心之学也。润佩之终身,罔敢越轶
湛,若水历南京吏,《礼》二部《尚书》进,所撰二礼经传测以《曲礼》《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礼部尚书夏言,谓其以《曲礼》居先,与孔子之言相戾,诏罢其书不省。
《李舜臣传》:舜臣,官南京,尚宝时取《易》《诗书》《仪礼》《礼记》《左传》分日读之,每六日一易。
徐师曾,字伯鲁,锐意穷经,尝以陈浩《礼记》集说,久颁学官,而所引注疏多背其本意,乃广搜众说,为《礼记集注》
章潢著《礼记劄言》,诸书名播远迩弟子从,游甚众,吴桂森所著有《曲礼说》
宗子相集,袁尹,名滨,字兴之。年十七,下帷授戴氏,礼补州弟子,员海内经生,往往畏戴氏礼难读,乃尹则更易,读得其邃,旨勒成一书。
《鄞县志》:史季敷,元末人,著《夏小正解传》《考采仪礼集解》,参究同异,附以释音,复取先儒解经,所引语及事相附近者,缀于传文之下凡三卷。
《括苍志》:赵有桂,字诜仲,少有学行,志业俱高,尝著《夏小正集解》一卷。
《会稽县志》:杨维桢,字廉夫。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升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又自苏徙松筑元圃蓬壶于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屦无虚日。洪武二年,召修礼乐书,毕以白衣乞骸骨给安车还山,卒年七十五,所著有《礼经》约若干卷。
《新喻县志》:梁寅,字孟敬,尝以《礼记》多驳杂,惟取格言以类,而分谓之类礼。
《传经录馀话》:连伯聪,博学嗜《礼》,尝撰《礼记集传》《去学庸》二篇,凡四十七篇,共十六卷。洪武十四年,以其书进于朝。
《临川县志》:黄克,字绍烈,洪武二十七年进士,瑞安府同知专精《礼记》,著《礼经博》约若干卷。
《苏州府志》:朱应辰,字文奎,吴县人。治《礼经》,从会稽杨维桢学,洪武初,为郡学训导,后改江阴。
《天台县志》:鲁穆,永乐丙戌进士,历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著《礼记日抄》
《安福县志》:张业,景泰辛未进士,官国子监司业,著《礼记节疏》
《广信府志》:郑节,字崇伦,贵溪人。天顺甲申进士,官御史,尝病《礼经》残阙注疏乖刺,著《礼传》八十卷。
《长洲县志》:王经,成化壬辰进士,著《礼记》纂要于名物度数,多所折衷。
《鄞县志》:陈垲,字山甫,成化壬辰进士,官广东提学副使,著《戴记》存疑。
《安仁县志》:王杰,字邦杰,成化庚子举人。官岷州长史,著礼《记集成》
《馀姚县志》:王华,字德辉,成化辛丑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著《礼经大义》
《海宁县志》:祝萃,字惟真,成化甲辰进士,历官广东右参政,著《礼经私录》
《奉化县志》:宋佳,癸卯举人,官王府长史,所著有《礼记节要》
《曹县志》:王崇献,字季徵,弘治丙辰进士,历官左佥都御史,著《礼记择言》
《丰城县志》:杨廉,字方震,少英敏笃学,成化丁未进士,历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恪,学者称月湖先生,著《深衣纂要》一卷。
《南城县志》:左赞,字翊时,天顺丁丑进士,擢吏部稽勋司主事历员外郎中,迁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升广东右布政使,未赴,以老谢事,所著有《深衣考正》一卷传于世。
《乐清县志》:侯一元,字应乾,一云字舜举,嘉靖戊戌进士,历官河南布政使,著有《深衣辨》一篇。
《言行录》:罗伦,字彝正,江西永丰人,成化丙戌进士。廷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疏,奏大学士李贤夺情落职。明年复官,以疾辞开门授徒,日以注《经》为业,所著有《礼记集注》行于世。
《渭南县志》:薛敬之,字显思,号思庵,成化丙戌以诸生贡入太学,除知应州升金华府同知,所著有《礼记集传》
《兰溪县志》:童品,字廷武,弘治丙辰进士,官兵部员外,所著有《礼记大旨》
《上虞县志》:颜晔,字文华,正德丁卯举人。澄江知府,所著有《礼经疏义》
《开化县志》:吾翕,字廷顺,冔子正德戊辰进士,所著有《读礼类编》
《惠安县志》:张岳,字维乔,正德丁丑进士。历兵部侍郎,右都御史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惠,所著有《更定礼记》
《永嘉县志》:张孚敬,初名璁正,德辛巳进士,首上书言大礼,当世宗意累,官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文忠,著《礼记章句》八卷。
《长洲县志》:戴冠,字章甫,经史诸子百家,山经地志,阴阳律历,裨官小说,莫不贯总以年资贡,礼部授绍兴府训导,所著有《礼记集说辨疑》一卷。
《括苍汇纪》:叶瑞龄,字仁夫,青田人。岁贡生,仕为漳州府,经历著有《礼记粕说》
《长乐县志》:柯尚迁县之下屿人,嘉靖中贡士,官邢台县丞,著《曲礼·全经类释》十四卷。
《福宁州志》:黄乾行,字玉岩,嘉靖癸未进士,官四川重庆知府,读小戴记有所得,则录其端,著《礼记日录》四十九卷。
《江西通志》:陈褒由御史巡按江右,著《礼记浅说》若干卷,刊示学校,更名曰:《礼记正蒙》,薛应旂为之序,学者称骝山先生。
《宜兴县志》:吴性,字定甫,嘉靖乙未进士,历官尚宝司丞,专攻《礼记》,著有《读礼备忘》二卷。
《广德州志》:濮阳涞,字致乐,嘉靖丁酉举人,官南昌府通判,著有《礼记贞义》
《馀姚县志》:闻人德润,字越望,举进士。入翰林以遭谗外补于学,无所不窥,尤邃于三礼,所著《礼记要旨》出,为四方学者争相缮写传诵。万历丙子,门人吴昆泉刻以行世。
《传经录馀话》:汪公镗,字振宗,嘉靖丁未进士,改庶吉士,历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所著有《礼记资记》十八卷。
《祁县志》:阎绳芳,字世武,嘉靖丁未进士。博学尤工《礼记》,著《礼经通旨》
《寿光县志》:丘蕣,字懋实,别号月林,嘉靖庚戌进士。累官南京吏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简肃,所著《四书》《礼记摘训》,皆精绝足以翼经而传后。
《苏州府志》:徐师曾,字伯鲁,尝著《礼记集说》三十卷,删改《陈浩集说》,而参以自得,多所发明。
《传经录馀话》:戈九畴,字雨泉,锦衣卫人,嘉靖乙未进士,著《礼记要旨》十六卷。
《南安县志》:李文缵,嘉靖辛酉举人,官岷府长史,著有《礼记庭说》
《广德州志》:李天植,字性甫,隆庆辛未进士,历四川布政司参政,尝宦于楚,与同官。王圻,上海人。李之贤,梁山人,俱嘉靖乙丑进士,三君皆笃好《经学》,同聘教谕,廖自伸等诸生,叶维桢等合辑《礼记讲章》为一书,名曰《礼记裒言》凡十六卷。
《嘉兴府志》:黄洪宪,字懋忠,号葵阳,学者称葵阳先生。隆庆辛未进士,历詹事府,少詹掌翰林院,湛深《经》术,尤精《礼记》,尝著《读礼日抄》
《临胊县志》:冯子咸,字受甫,万历癸酉举人,深于《礼记》,尝著《读礼抄》
《陈留县志》:马翰如,字抒之,万历甲戌进士。历官山西按察副使,著有《礼记中说》
《传经录馀话》:姚舜牧,尝以鄱阳《陈浩集说》纯驳混存更为删正,著《礼记疑问》十二卷。
《婺源县志》:汪应蛟,字澄源,明于《礼记》之学,著《礼略》若干卷。
《吉水县志》:邹元标,字尔瞻,博通《经》术,尤究心《礼学》,著《礼记正义》六卷行于世。
《滇南纪闻》: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廷试第一选入翰林,修撰以议大礼,事廷杖,谪云南,著述甚富,所著有《夏小正解〉一卷行于世。
《南昌县志》:王猷定,字于一,尝愤世儒明,知《月令》为吕不韦作,乃尊之为《经》,夏时孔子所取,乃反舍而不习,作《夏小正辑注》一卷以明经卒。
《盱眙县志》:冯应京,字可大,万历壬辰进士,历湖广按察司佥事,自号慕冈,学者称慕冈先生,著《月令广义》若干卷行世。
《传经录馀话》:黄道周,字幼元,号石斋,漳州镇海人。学者称石斋先生,历詹事少府时协理府事,著有《月令明义》《坊记表记缁衣儒行集解》进于朝。
《丰城县志》:徐即登,号匡岳,万历癸未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著《礼记说》二卷。
《传经录馀话》:郝敬,字仲舆,号楚望京山人。万历己丑进士,官户科给事中,著《礼记通解》二十二卷。
《桐城县志》:方大镇,字君静,号鲁岳。万历己丑进士,历南京光禄寺卿,所著《礼说》
杨维相,亦肆力于《礼记》之学,著《礼记管见》若干卷。《黄冈县志》:余心纯,字葵明,万历壬辰进士,历怀宁嘉善两县尹,著《礼经搜义》二十八卷。
《候官县志》:曹学佺,字能始。万历乙未进士,著《礼记明训》二十七卷。
《尉氏县志》:靳于中,万历戊戌进士。历南京刑部尚书,著《礼记翼宗录》五卷。
《丰城县志》:徐鉴,万历戊戌进士。官太仆寺卿,著《礼经内解》
《馀杭县志》:鲍滨受,学于刘宗周,尝于读《礼之暇》,以《礼经通解考注》等书请正于宗周,宗周乃取二戴礼与滨重加考订撰为《礼经考次》正集十四卷,分集四卷。宗周,自号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蕲水县志》:秦继宗,字西汀。万历庚戌进士,官南京户部郎中,著《礼记疏意》三十卷。
《候官县志》:陈有元,字长人。万历壬子举人,清远知县,著《礼记约述》八卷。
《海盐县志》:朱泰桢,字道子。万历丙辰进士,监察御史,著《礼记意评》四卷。
《扬州府志》:李上林,如皋人。万历间太学生,新泰知县,撰《礼记摘注》五卷。
《丹阳县志》:汤三才,字中立。著《礼记新义》三十卷,其子道衡刊行于世。
《同安县志》:陈荣选,字克举,历仕广州府同知,著有《礼记集注》
《华亭县志》:王翼明,字升之。著《礼记补注》三十卷,陈继儒为之序。
《成安县志》:侯君擢,字际明。天启辛酉举人,知陈州寇至登城,誓众拒守相,持七日力,竭城陷死之事,闻赠布政使参议,建祠陈桥驿,著《礼经纂要》行世。
《灵寿县志》:傅永淳,字熙宇。天启壬戌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著《礼经解义》八卷。
《鄞县志》:沈一中,万历庚辰进士,大学士一贯从弟也。仕至贵州布政使,著《礼记课儿述注》十八卷。
《慈溪县志》:王荁,字少广。万历癸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著《礼记纂注》四卷。
《京山志》:杨鼎熙,字缉庵。崇祯戊辰进士,吉安府知府,著《礼记敬业》八卷。
《广信府志》:俞安国,字康侯,永丰人。崇祯庚午举人,著《礼记疑问》
《江都县志》:阎有章,自号红螺居士,家世习《礼记》,著有《说礼》三十二卷,崇祯九年,自序刊行于世。
《江阴县志》:李鹗冲,字如一,一字贯之。尝以朱子戴记,未有成书,网罗钩贯,撰《礼记辑正》
《松江府志》:戴士鳌,字稚龙,衡府教授,著《礼记笺说》《湖州府志》:阮峻,字不崖,崇祯己卯举人。著有《礼记涤除》若干卷。
《江都县志》:金九畴,字禹吾,本休宁人。世以儒术显九畴,尤嗜学建东山书屋,终日吟咏其中,犹以坟典未备,乃遍游江南,北访求异书,遂补江都诸生既又入太学读监书,闻见益博归而著书曰;吾以此遗子孙,足矣。所著有《礼记集说》,读本藏于家。
《江都乡贤录》:金玉节,字元亮。性颖悟,博综《经》《史》,本以尚书世其家,而于诸经无不究极精微,大扺礼宗《陈浩集说》而参以郑康成、贾公彦诸家并合,《仪礼》《周礼》互相考订以合为一书,仿仪礼通传之意而会其精。微归于简要,以为日用常行之准,所著有《礼记参解》十卷,暨二子奇选、彦选并,配飨圣庙儒者荣之。《祁门县志》:汪禔,字介夫。幼孤,颖悟过人,稍长能自读书,补庠生刻苦砥砺求之心折之理而见之行,著有《家礼砭俗投壶仪祀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