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七十九卷目录

 春秋部汇考十三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春秋〉
  焦竑经籍志〈春秋〉
  闵伋三订公羊传〈公羊传考〉
  闵伋三订谷梁传〈谷梁传考〉

经籍典第一百七十九卷

春秋部汇考十三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春秋

《春秋传》二十卷
耿秉著。秉,江阴人,仕为兵部郎中,终焕章阁待,制

《春秋传》 卷
王岩叟著。

《春秋新义》 卷
家勤国著。勤国,眉山人,与苏轼兄弟为同门友,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为此书。

《春秋机括》 卷
陆佃著。

《春秋门例通解》 卷
王镃著。

《左传国语要略》十卷,《考异》三卷
沈虚中著。虚中,广德人。举进士,历官吏部尚书。

《春秋经解》三十卷,《辨疑》一卷
江琦著。琦,字全叔。建阳人,宣和中进士。

《春秋世论》 卷
江休复著。休复,陈留人。为人外简旷,内行甚饬,其文章醇雅,尤长于诗。善隶书,与人交久而弥笃所著,又有文集若干卷。

《标注国语类编》 卷
张九成著。

《春秋论》 卷
赵瞻著。瞻,盩厔人。举进士,调孟州司户参军,累迁知枢密院事,所著有《春秋论》

《左氏说》 卷
李孟传著。孟传,上虞人,累官大府丞,终直宝谟,阁所著又有《雅志》九十馀卷。

《春秋正宗》 卷
赵敦临著。

《春秋解》 卷
王十朋著。杨简邹补之俱有。

《春秋三传通议》 卷
鄞县,赵善湘著。

《春秋集解》《左氏纲目》《左氏国语类编》 卷
吕祖谦著。

《春秋解》三卷
苏权著。权,字元中。淳熙进士,学于张南轩。

《春秋解》 卷
陈谦著。谦,永嘉人。乾道中进士,累官宝谟阁待制,所著又有《永宁编》诸书。

《春秋博议》十卷
莆田郑可学子上著。

《春秋三传抄》 卷
陈宓著。宓,字思复,号复斋。兴化陈俊卿之子,官至龙图阁,少从其兄,同游朱文公门。

《春秋杂说》 卷
狄斐著。斐,长沙人。举进士甲科,累官太常少卿,笃志,好为古文,所著又有《文集》十二卷。

《春秋讲义》 卷
黄裳著。裳,剑州晋城人。幼能属文,乾道中进士,累迁礼部尚书,兼侍读,端纯孝友,每讲随事纳忠。

《春秋通解》 卷
熊禾著。

《春秋本旨》 卷
何涉著。涉,南充人。读书昼夜刻苦,自六经百家及山经地志医卜之术,无不精究。举进士,长厚有操行,未尝谈人过恶。

《春秋通义》 卷
王刚中著。刚中,乐平人。绍兴间进士,孝宗朝,累迁同知枢密院,卒,谥恭简。

《春秋解》 卷
陈震著。震,字省仲。晋江人,淳熙进士,王日休亦有《春秋解》

《春秋通解》十五卷
泉州余克济著。王镃亦有《春秋解》

《春秋元经》 卷
福州邵整著。

《息斋春秋集注》 卷
鄞县高闳著。

《春秋集注》 卷
奉化舒津著。

《春秋讲义》 卷
陆震发著。

《春秋通训》 《五经例宗》 卷
张大亨著。

《左传约说百篇》
黄仲炎著。

《春秋摭实》 《要论》 《纪要》 《指南》 卷
翁梦得著。

《春秋传解》 卷
陈琰著。

《春秋三传要义》 卷
蒋宗简著。

《左氏纪传》 卷
沈括著。括,湖州人,嘉祐中进士,累官龙图阁学士,后以光祥少卿,分司润州,卒。

《春秋讲义》 卷
戴溪著,溪,永嘉人。

《春秋大旨》 卷
余端蒙著。钱时亦著。

《春秋传显微例目》 卷
程迥著。

《春秋捷径》 卷
徐文凤著。

《春秋指迷》 卷
郑时中著。

《春秋说》 卷
洪咨夔著。

《春秋传》 卷
许翰著。又有林希逸著。

《春秋发微》 卷
赵彦秬著。

《春秋传纪》 卷
王绰著。

《春秋解》 卷
吕本中著。

《春秋论》 卷
徐尊生著。

《春秋三传评》 卷
永新龙淼著。

《春秋会要》 卷
顺昌廖德明著。

《春秋王伯世纪》 卷
李珙著。珙,字孟开,连江人。官国子祭酒。

《春秋集注》 《春秋集传》 卷
张文宪洽所著。

《春秋左氏事类》 卷
漳州黄颖著。

《左氏国纪》二十卷
徐得之著。

《春秋地例增释纪年杂编》 卷
龙溪余哲著。

《春秋三传会同》 卷
龙溪陈思谦著。思谦学问,该博教授,后学尝魁,乡荐,朱文公喜之,因语门人李唐咨以女妻焉。

《春秋习说》 卷
赵涯著。涯,嘉定中进士。

《春秋尊经辩》 《春秋本末说》 卷
范士衡著。士衡,丰城人,谓春秋说蔓衍,皆传注害之故,作此书。师事朱熹,熹称以老友。

《春秋集传》 卷
丰城陈友沅著。

《春秋考》十三卷
李心传著。

《三传会考》 卷
庆元王应麟著。

《春秋集释》十卷
方道睿著。道睿,浙江人。

《左传纪事编年》 卷
冯之纯著。

《春秋注》 卷
辅广著。

《春秋类例》 卷
周敬孙著。

《春秋类事始末》 卷
章冲著。

《春秋指掌图》 卷
沈炎著。

《读春秋纪》 《读国语》 卷
王柏著。

《春秋经解指要》 卷
薛季宣著。

《春秋精义》 卷
吕椿著。

《春秋外传》五十卷 《三传序论》 《卷列国序论》一卷
按郝经序有曰:河南苟宗道,尝受学于予时,以书状官从行于是,五年之间,讲肄不辍,甲子春,宗道请传春秋之学,且志其说而无书以为据,乃以故。所记忆者,为春秋外传,盖自三传之外,而为是不敢自同于三传也。以春秋正经多不同,乃为论次作章句,音义八卷。求圣人之意者,必探其本,以为纲乃作,制作本原三十一篇,十卷。《春秋》一书,义在于事必比事,而观其义,可见乃为比类条目,一百三十篇,十二卷。三传之说不同,故圣经之旨不一。乃为三传折衷,俾经之大义,定于一凡五十卷,卷首又著三传序论,列国序论一卷,其间讹缺谬戾者甚众俟,变通之日,取诸书以考实之,庶几有成,而见素患难之志云。

《春秋备忘》四十卷
敬铉著。铉,易州人,初为中都,儒学提举,博通经史,文章鸣世,学者称为太宁先生。

《春秋谳议》若干卷
王原杰著。原杰,吴江人。学邃行洁,至正间领荐,值兵兴不复仕,教授于乡。

《春秋集解》 卷
元胡炳文著。

《裨传》 《类编》 《五论辩》 卷
宋景濂曰:故东吴先生仪究心于《春秋》,谓圣人之经,一而诸家异传。大道榛塞乃著此三书,辞义严密,多先儒所未言者。

《春秋通旨》 卷
安福刘闻著。

《春秋举要》若干卷
吉水陈琢著。

《春秋辩疑》 卷
安福彭丝著。

《春秋论断》 卷
林泉生著。泉生,字清源,永福人。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以气节自负,其学尤邃于《春秋》

《春秋传论》十卷
郭正子著。

《春秋发微》一卷
臧梦解著。

《春秋纂言》 卷
吴澄著。

《春秋述解》 卷
潘迪著。

《春秋解》 卷
黄泽著。

《春秋纂疏》 卷
汪克宽著。克宽,祁门人,少颖敏力学,隐居教授邻郡,学者皆宗之。

《春秋左氏遗意》二十卷
李昶著。旭,东平须城人。世祖召见,知无不言,累官翰林侍读学士,吏部尚书,务持大体,不事苟细。

《春秋节传》 卷
鲁渊著渊淳安人励志为学举进士为华亭丞所著又有策府枢要 馀干饶鲁亦有节传

《春秋传附辩》 卷
吴师道著。师道,金华人。幼学于金履祥,延祐间授国子博士。所著又有《战国策校注》行世。

《春秋经传考》 卷
戴良著。良,金华人。少从黄溍游,英伟秀发,以文章擅名,所著又有《和陶诗九灵山房文集》

《春秋按断》 卷
鲁贞著。贞,开化人,元末隐居,不仕。

《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辩疑》二十卷或问十卷
程端学著。端学,鄞人,通《春秋》,至治中进士,为国子助教,动有师法。

《春秋经旨》 卷
黄清志著。

《春秋纂例》 卷
李应龙著。应龙,字玉林,光泽人,郁之后。至元中荐为白鹿洞书院山长,及漳州路教授,俱不赴《

春秋会通》 卷
李廉著。廉,安福人。元末以乡魁登进士。

《春秋通义》 卷
同安丘葵著。

《春秋诸国统纪》 卷
齐履谦著,按吴澄序曰:魏郡齐履谦,伯恒甫之说。

《春秋》

则不承陋袭故,皆苦思深究,而自得内。鲁尊周之外,径书其君之卒,十八国乃分汇诸国之统纪,凡二十己,所特见各传于经,缕数旁通,务合书法,馀事阙而不录其义,视李则明,决多其词,视吕则简泽,胜予之所,可靡或不同,间有不同亦求之太过,非苟言也,

《春秋说》 卷
戴栩著。袁桷亦有《春秋说》

《春秋管见》 卷
田君右著

《春秋义宗》一百五十卷
高元之著。元之,字端叔。鄞人,集春秋三百馀家号,义宗悉本经旨。

《春秋旨要》十二卷
王惟贤著,惟贤,字思齐,鄞人。嗜学博览,与弟惟义,皆以儒名。

《春秋大义》 《左氏君子议》 《春秋透天关》 卷
杨惟祯著。

《春秋比事》 卷
刘希贤著。

《三传归一义》三十卷
张枢著。枢,浙之东阳人。

《补春秋繁露》 卷
章樵著。

《春秋中的》 卷
张复著。

《春秋建正辩》 卷
牟楷著。

《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传授谱》一卷
浦江吴涞著。

《春秋类传》 卷
邛峡王申子著。

《春秋编类》十二卷
宋景濂曰:宣城梅致和著,辩其世变,要其指归盖得之于研精者。惜与耕槁十卷俱燬于兵。

《春秋本末》 卷
洪武十二年,太祖命傅藻等纂录首周,次齐,鲁诸国,后吴楚,附以左氏传,列国始终,秩然有序。

《春秋集解》 《春秋大义》 卷
冯翼翁著。翼翁,永新人。进士试,《蝌蚪赋》有名。官至抚州守。

《春秋直旨》 《春秋要旨》 卷
俱新淦金幼孜著。由进士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靖。

《左氏补注》 《春秋属词》 《春秋集传》 《左氏师说》
俱洪武初休宁赵汸著。

《春秋辩疑》 卷
夏尚著。尚,慈溪人。

《春秋志疑》十八卷
胡端敏著。

《春秋考义》 卷
梁寅著。

《春秋提要》 卷
知廉州府饶秉鉴著。秉,鉴广昌人。

《左传撷英》 卷
何乔新著。

《春秋正传》 卷
湛若水著。

《春秋考》 《胡传辩疑》 卷
翰林侍讲张以宁著。以宁,古田人。

《春秋左传注解辩诀》 《春秋国华》 卷
严讷著。讷,常熟人。

焦竑经籍志春秋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
三字石经左传古篆书十二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右石经

《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注〉贾逵
《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注〉服虔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注〉王肃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注〉杜预
《春秋左氏传义略》二十五卷〈注〉沈文阿
《续左氏传义略》十卷〈注〉王元规《左氏鼓吹》一卷〈注〉吴元绪
《春秋左氏传立义》十卷〈注〉崔灵恩
《春秋左氏义函传》十六卷〈注〉干宝
《春秋左氏达义》一卷〈注〉王玢
《春秋左氏经传解》四卷〈注〉王述之《春秋左氏区别》三十卷〈注〉何始真
《左氏释滞十卷》〈注〉殷兴
《左氏释疑七卷》〈注〉裴安时
《左氏指元十卷》〈注〉杨希范
左氏补注》十卷〈注〉赵汸
春秋正义》三十六卷〈注〉孔颖达
《左氏义疏》六十卷〈注〉徐文远
《左氏句解》四十六卷〈注〉林尧叟
《左氏续说》三十卷〈注〉吕祖谦
《左氏章指》十七卷〈注〉陈傅良
《春秋左氏要义》六十卷〈注〉魏了翁
《左氏直解》十二卷〈注〉郭登
《左氏类解》十二卷〈注〉刘绩
《左氏附注》五卷〈注〉陆粲
《左氏属事》二十卷〈注〉傅逊
《左氏国纪》二十卷〈注〉徐得之
《左氏始终》三十卷〈注〉程公说
又分记九十卷
《左氏始末》十二卷〈注〉唐顺之
右左氏

《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注〉王愆期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公羊集解》十四卷
右公羊

《春秋谷梁传义》十卷〈注〉徐邈
《谷梁传》十四卷〈注〉段肃注
《春秋谷梁疏》十二卷〈注〉唐杨士勋
《谷梁集解》十二卷〈注〉范宁
右谷梁

《春秋伊川传》〈阙〉
《春秋传》十五卷〈注〉刘敞
《春秋传》三十卷〈注〉胡安国
《春秋石林传》二十卷〈注〉叶适
《春秋集解》十二卷〈注〉苏辙
《春秋集注》十二卷〈注〉高闶
《春秋解》十二卷〈注〉杨简
《春秋集解》三十卷〈注〉吕祖谦
《春秋会传》十六卷〈注〉饶秉鉴
《春秋集传》二十六卷〈注〉张洽
《春秋集注纲领》十二卷〈注〉张洽
《春秋通训》十六卷〈注〉张大亨
《春秋后传并左氏章旨》四十二卷〈注〉陈傅良
《春秋集传》十五卷〈注〉王沿
《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注〉家铉翁
《春秋集传》十五卷〈注〉赵汸
《春秋通说》十三卷〈注〉黄仲炎
《春秋新传》十二卷〈注〉余安行
《春秋集传》三十卷〈注〉杨时秀
《春秋经筌》十六卷〈注〉赵鹏飞
《春秋要义》三十卷〈注〉胡瑗
《春秋口义》二十卷〈注〉胡瑗
《春秋经解》十五卷〈注〉孙觉
《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注〉孙觉
《春秋会义》二十六卷〈注〉杜谔
《春秋纂疏》三十卷〈注〉汪克宽
《春秋释义》十二卷〈注〉汪克宽
《春秋异义解》十二卷〈注〉王哲
《春秋通义》十二卷〈注〉王哲
《春秋集义》五十卷〈注〉李明复
《春秋义略》》十四卷〈注〉董敦逸
《春秋新义》十卷〈注〉宋堂
《春秋义》二十卷〈注〉王棐
《春秋本义》三十卷〈注〉程端学
《春秋纂要》四十卷〈注〉高重
《春秋指掌义》十五卷〈注〉李瑾
《春秋通解》十二卷〈注〉冯山
《春秋集义》五十卷〈注〉王应梦
《春秋纂言》十五卷〈注〉吴澄
《春秋会元》十二卷〈注〉郑昭庆
《春秋明经》四卷〈注〉刘基
《春秋易简》四卷〈注〉汤虺
《春秋正传》三十七卷〈注〉湛若水
《春秋集传释义》十二卷〈注〉俞皋
《春秋纂要》十卷〈注〉姜虔嗣
春秋私考三十六卷〈注〉季本
《春秋辑传》十五卷〈注〉王樵
《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注〉李廉
《春秋三传集义》三十卷〈注〉李尧俞
《三家集解》十一卷〈注〉刘兆
《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注〉贾逵
《春秋训义十一卷》〈注〉蔡芳《春秋大旨》十卷〈注〉魏谦吉
《春秋备览》四卷〈注〉魏谦吉
《春秋王霸世纪》三卷〈注〉李琪
《春秋诸国统纪》六卷〈注〉齐履谦
《春秋诸臣传》三十卷〈注〉郑昂
《列国诸臣传赞》五十二卷〈注〉王当
右通解

《左氏膏肓》十卷〈注〉何休
《谷梁废疾》三卷〈注〉何休
《公羊墨守》十四卷〈注〉何休
《公羊违义》三卷〈注〉刘寔
《春秋汉议》十三卷〈注〉何休
《驳何氏汉议》二卷〈注〉郑元
《春秋左氏膏肓释痾》一卷〈注〉服虔
《驳何氏汉议》十一卷〈注〉服虔
《春秋议》十卷〈注〉何休
《春秋成长说九卷〈注〉服虔
《春秋塞难》三卷〈注〉服虔
《春秋成夺》十卷〈注〉潘叔度
《春秋五辨》一卷〈注〉沈宏
《春秋辩證六卷》春秋或问十卷〈注〉程端学
《春秋谳义》十卷〈注〉王元杰
右诘难

《春秋决事》十卷〈注〉董仲舒
《春秋比事》二十卷〈注〉沈棐
《春秋比事》十卷〈注〉程公说
《春秋说要》十卷〈注〉糜信
《春秋丛林》十二卷〈注〉李谧
《春秋深微》十二卷〈注〉冯骈
《春秋通旨》十卷〈注〉王述之
《春秋三传论》十卷〈注〉魏韩益
《春秋经传通论》十卷〈注〉潘叔度
《春秋左氏评》二卷〈注〉杜预
《公谷二传评》三卷〈注〉江熙
《春秋三传评》十卷〈注〉胡讷
《荀爽徐钦答问》五卷
《萧邕问传义》三卷
《春秋三传异同》十二卷〈注〉李铉
《三传旨要》十五卷〈注〉刘轲
《春秋振滞》二十卷〈注〉王元感
《春秋指元》十卷〈注〉张杰
《春秋摘微》四卷〈注〉卢仝
《春秋透天关十二卷〈注〉宋晏兼善
《春秋折衷论》三十卷〈注〉陈岳
《左传注辨误》二卷〈注〉傅逊
《春秋集传微旨》三卷〈注〉唐陆淳
《春秋集传辨疑七》〈注〉陆淳
《春秋原要》二卷〈注〉王晓
《春秋阐微纂类义统》十二卷〈注〉陆淳
《春秋先儒异同》三卷〈注〉李铉
《春秋要论》五卷〈注〉马择言
《皇纲论》五卷〈注〉王哲
《春秋关言》十二卷〈注〉黄君俞
《春秋本旨》四卷〈注〉何涉
《春秋碎玉》一卷〈注〉唐李瑾
《春秋索隐》五卷〈注〉陈洙
《春秋总论》三卷〈注〉孙复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注〉孙复
《春秋五论》一卷〈注〉吕大圭
《春秋备忘》四十六卷〈注〉敬铉
《备忘续遗说》三十卷〈注〉敬铉
《续屏山杜氏遗说》八卷〈注〉敬铉
《春秋质疑》四卷〈注〉任桂
《春秋正论》三卷〈注〉龙昌期
《春秋复道论》十五卷〈注〉龙昌期
《春秋意》十五卷〈注〉皮元
《春秋褒贬志》五卷〈注〉刘夔
《春秋折衷义》十一卷〈注〉吴孜
《三传元谈》一卷
《春秋权衡》十七卷〈注〉刘敞
《春秋意林》二卷〈注〉刘敞
《春秋师说》一卷〈注〉赵汸
《春秋金钥匙》一卷
《春秋属词》十五卷〈注〉赵汸
《春秋世学》三十二卷〈注〉丰坊
《清令轩读春秋编》三卷〈注〉陈深
《春秋指南》十卷〈注〉张根
《春秋说志》五卷〈注〉吕楠
《春秋纪愚》十卷〈注〉金贤
《春秋志疑》三十卷〈注〉胡宁
《春秋正音》一卷〈注〉高拱
右论说

《左传条例》九卷〈注〉汉郑众
《春秋释例》十五卷〈注〉杜预
《春秋条例》十一卷〈注〉晋刘寔
《春秋左传例苑》十九卷〈注〉梁简文帝
《春秋公羊谥例》二卷〈注〉何休
《公羊传条例》一卷〈注〉何休
《谷梁传例》一卷〈注〉范宁
《三传总例》二十卷〈注〉韦表微
《李氏三传异同例》十三卷
《春秋集传纂例》十卷〈注〉陆淳
《春秋通例》三卷〈注〉陆希声
《公谷总例》十卷〈注〉成元
《春秋总例》十二卷〈注〉周希圣
《春秋啖赵纂例》四卷
《春秋统例》二十卷〈注〉朱临
《春秋演圣统例》二十卷〈注〉丁副
《春秋总例三卷》〈注〉吴澄
《春秋书法大旨》十卷〈注〉高允宪
《春秋释例集说》六卷〈注〉元李衡
《春秋五礼例宗》十卷〈注〉张大亨
《明三传例》八卷〈注〉敬铉
《春秋提纲》十卷〈注〉陈则通
《春秋叙例》一卷〈注〉家铉翁
《春秋本例》二十卷〈注〉崔西畴
《得法忘例论》三十卷〈注〉冯正符
《右条例》

《春秋左氏图》十卷〈注〉梁简文帝
《春秋图》七卷〈注〉汉严彭祖
《春秋图》五卷〈注〉唐张杰
《春秋手鉴图》一卷
《春秋图鉴》五卷
《春秋明例隐括图》一卷〈注〉王哲
《春秋盟会地图》一卷〈注〉汉严彭祖
《春秋土地名》三卷〈注〉晋裴秀客京相璠等撰
《春秋释例地名谱》一卷〈注〉杜预
《又》一卷〈注〉郑樵
《春秋年表》一卷〈注〉岳珂
《春秋历代郡县地里沿革表》二十七卷〈注〉张洽《春秋列国图》一卷
《春秋左氏诸大夫世族谱》十三卷〈注〉顾启期
《春秋世谱》七卷
《帝王历纪谱》二卷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注〉冯继先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注〉岳本
《小公子谱》六卷〈注〉杜预
《春秋公子谱》一卷〈注〉吴杨蕴
《春秋世次图》四卷〈注〉郑寿
《春秋名字异同录》五卷〈注〉冯继先
《春秋十二国年历》一卷
《春秋宗族名谥谱》五卷
《春秋国君名例》一卷
《春秋谥族谱》一卷
《右图谱》

《春秋左传音》三卷〈注〉魏嵇康
《左传音》三卷〈注〉李轨
《左传音》三卷〈注〉杜预
《左传音》三卷〈注〉徐邈
《左传音隐》一卷
《左传音》三卷〈注〉王元规《左传音》三卷〈注〉徐文远
《春秋音义》六卷〈注〉陆德明
《公羊音》二卷〈注〉王俭
《公羊音》一卷〈注〉陆德明
《谷梁音》一卷〈注〉徐邈
《谷梁音》一卷〈注〉陆德明
《右音》

《春秋灾异》十五卷〈注〉郤明撰《春秋灾异应录》五卷
《春秋纬》三十卷〈注〉宋均注
《春秋内事》四卷
《春秋包命》二卷
《春秋秘事》十一卷
《右纬》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注〉贾逵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注〉虞翻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注〉韦昭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注〉晋孔晁
《春秋外传章句》二十卷〈注〉王肃
《国语补音》三卷〈注〉宋庠
《国语音略》一卷
右外传

孔子西观周室,令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诸国宝书,而《春秋》作焉秦虙曰:书非《史记》周图,仲尼不采,其自谓述而不作也,以此汉初博士,唯公羊一家。宣帝益以谷梁,至平帝时,左氏始立。大抵《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覈,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及乎后儒保残守陋,往往主传而宾经,失乃弥甚。夫圣人之作经,岂冀有三子者为之传耶?无三传经,遂不可明耶。善乎赵鹏飞之言,学者当以无传求《春秋》,不可以有传求《春秋》得之矣。说经者总若干家,而余得并列于篇。

闵伋三订公羊传《公羊传》

公羊,高齐人。受《春秋》于子夏,作传。传子平,平传子地,地传子敢,敢传子寿,当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自寿而前咸口授焉,是以免于秦之灰也。胡母生与董仲舒同业,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亦颇受焉。武帝尊公羊家由是大兴。胡母生弟子嬴,公授孟卿及眭。孟眭孟授严彭祖颜安乐,由是有严颜之学,彭祖授王中,中授公孙文东门,云安乐授阴丰任公,有阴任之学,疏广事,孟卿授筦路贡禹事,嬴公授堂溪惠,惠授冥,都有筦冥之学。
《艺文志公羊传》十一卷,外传五十篇,章句三十八篇,杂记八十三篇,颜氏说十一篇,董仲舒治狱十六篇,皆公羊之学也。
武帝立五经博士,《春秋》唯有公羊孝宣善谷梁说,始置谷梁博士诗正义,云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东汉何休,字卲公,作《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与其师博士羊弼追李育之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元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吾戈以伐吾乎?晁氏志董仲舒以公羊显四传,至何休。
魏略严翰善公羊,钟繇好左氏繇,谓左氏为太官,而谓公羊为卖饼,家数与翰会辩析,长短繇机捷而翰呐口时屈,无以应繇。曰:公羊高敬服丘明矣。翰曰:直故吏为明,公服耳公羊未肯也。
晋王接谓,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起于文为俭,通经为长,任城何休,训释甚详。而黜周王鲁大体乖碍且志通公羊,而往往还为公羊疾病,接乃更为注多有新义,长子愆期缘父本意,撰《公羊解诂》十三卷。
梁有高龙,注《公羊》十二卷,《孔衍集解》十四卷,《刁氏例序》一卷。
晋刘实尤精三传,辩正公羊以为卫,辄不应辞,以王父命祭仲失为臣之节,撰《春秋条例》二十卷。
隋志《公羊传问答》九卷,晋荀爽问徐钦《答公羊论》二卷,晋庾翼《问王愆期》、《答
崇文书目》、《公羊疏》三十卷,不知撰人,或云徐彦撰,邢炳等是正,以何氏三科九旨为宗,本其说,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尔。总而言之谓之三科,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吴楚,此三科九旨也。
王伯厚《玉海》曰:笺传之学,唯《春秋》为难工经理也。史事也,《春秋》名经,而实史也专于经,则理虚而无證。专于史,则事碍而不通,是以难也。
张宾王曰:左氏之为言也,在而殊体,焉叙仪节也。典而方叙兵戎也,森而武叙谏说也,若为刺,若为讥,叙辞命也,藻而娴于度奕,奕乎备哉,而公羊氏不然。无之而不游浪焉,无之而不洒宕焉,无之而不矞廷焉,试取而哦之,而唇吻间袅袅乎,如篆烟之轻而上也,累累乎如贯珠之联,而泽也澹澹乎,如蔗浆萍实之,不五味而味也致足乐也。
天启纪元,岁在辛酉冬,十有一月,甲子乌程闵齐伋学。

闵伋三订谷梁传《谷梁传》

谷梁子,名赤。鲁人,亦子夏弟子。一名俶,一云名俶字。元始秦孝公时人,颜师古曰:榖梁子,名喜。作《春秋传》。传孙卿,卿传申公,申公传瑕丘、江公,江公传鲁荣。广皓星公受焉。蔡千秋周庆丁姓,皆从广,受汉宣帝兴谷梁,擢千秋为谏,大夫以江翁孙为博士,而周庆丁姓皆为博士也。尹更始事千秋为章句,传子咸及翟方进房凤申章昌江博士,授胡常,常授萧,秉君有尹胡申章房氏学。
宣帝闻卫太子好谷梁,问韦贤夏侯胜史高,皆鲁人。言谷梁本鲁学,公羊乃齐学也。宜兴谷梁自元康中,始讲授郎十人,至甘露元年,积十馀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谷同。异公羊严,彭祖申挽伊推宋显,许庆谷梁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亥议,三十馀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
《艺文志谷梁传》十一卷,外传二十篇,章句三十二篇,皆谷梁之学也。公羊、谷梁受学子夏,出于谶纬之书,所谓说题辞者,其言不经见。
晋元帝践阼时,《左传》杜氏、服氏各置博士,公羊、谷梁省不置,太常荀崧上疏曰:《春秋公羊》其书精隐,明于断狱;谷梁简约、隐要。孔子作《春秋》,丘明子夏造亲受,无不精究。丘明撰所闻,为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俊,断决明审,多可采用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师徒相传,暂立于汉时刘向父子,犹执一家,莫肯相从,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订正,是以三传并行。博士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
谷梁先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段肃、张靖等十馀家注解,晋范宁以为肤浅,乃商略名例为集解十二卷,例一卷。沉思积年,其义精审,为世所重。宁子泰雍凯从弟卲,及其父汪门生,故吏诸子之言,各记姓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宁字武子。
晁说之曰:谷梁晚出于汉,因得监省左氏公羊之违,畔而正之至,其精深远大者,真得子夏之所传也。范宁又因诸儒而博辩之申谷梁之志也,其于是非亦少公矣,非若征南一切申传汲汲然,不敢异同也。晋刘兆以春秋一经,三家殊途,诸儒是非纷然,互为雠敌。乃思三家之异合,而通之取周官调人之义,作《春秋调人》,七万馀言,论其首尾,使大义无乖,不合者举其长短,以通之又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综公谷解诂,皆纳经传中朱书,以别之
隋志,有徐乾注十三卷,胡讷集解十卷,程阐十卷,孔君指训十卷,张程、孙刘集解四卷,然多残阙不及见。载记石季龙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学官
谷梁疏三十卷,唐杨士勋撰
《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学经以传,为按则当阅左氏玩辞,以义为主,则当习公谷
子夏以笃信之,资居文学之选,春秋属商有以矣。公、谷同受经于卜氏之门,宜若无异同者,口授数传,而著竹帛何大径庭哉。大抵圣贤授受,因才区别,《论语》弟子问固皆然矣。《公羊》得其断决,《谷梁》得其精严,其质有以受之也,合二子之撰,其可因西河派而寻洙泗源乎?后之说《春秋》者,实窃其绪名离其宗,既则自是其说曰:公、谷不足据也。此何异甂。瓯荐御彝鼎潜渊怀石而诋连城也。《公榖》历春秋战国,先秦西京始克成书,其文兼四运之华,不可以一时目。
天启纪元岁,在辛酉冬十有一月甲子乌程闵齐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