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六十七卷目录
春秋部汇考一
周〈敬王一则〉
汉〈景帝二则 武帝建元二则 元狩一则 天汉二则 宣帝本始一则 元康二则 甘露二则 哀帝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五则 明帝永平一则 章帝建初四则 安帝建光一则 延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晋〈武帝太康一则 元帝太兴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武帝永明二则〉
北齐〈武成帝太宁一则〉
隋〈炀帝大业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四则 高宗永徽一则 显庆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代宗大历一则 穆宗长庆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辽〈圣宗开泰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开宝一则 太宗淳化四则 真宗咸平三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二则 仁宗景祐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二则 嘉祐二则 神宗熙宁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元符一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十一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四则 宁宗嘉定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淳祐一则 宝祐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仁宗延祐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成祖永乐一则 怀宗崇祯一则〉
周〈敬王一则〉
汉〈景帝二则 武帝建元二则 元狩一则 天汉二则 宣帝本始一则 元康二则 甘露二则 哀帝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五则 明帝永平一则 章帝建初四则 安帝建光一则 延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魏〈文帝黄初一则〉
晋〈武帝太康一则 元帝太兴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武帝永明二则〉
北齐〈武成帝太宁一则〉
隋〈炀帝大业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四则 高宗永徽一则 显庆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代宗大历一则 穆宗长庆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辽〈圣宗开泰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开宝一则 太宗淳化四则 真宗咸平三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二则 仁宗景祐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二则 嘉祐二则 神宗熙宁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元符一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十一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四则 宁宗嘉定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淳祐一则 宝祐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仁宗延祐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成祖永乐一则 怀宗崇祯一则〉
经籍典第一百六十七卷
春秋部汇考一
周
敬王三十九年鲁获麟孔子作春秋按《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孔子世家》: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按鲁哀公十四年为敬王三十九年〉
汉
景帝 年得春秋科斗书于孔子旧宅壁中按《史记·景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鲁恭王传》:鲁恭王馀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三年徙王鲁。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按《刘歆传》:歆移博士,书曰: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
按《晋书·卫恒传》:汉武时,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
景帝 年以治春秋董仲舒胡毋生为博士
按《史记·景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董仲舒传》: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按《胡毋生传》:胡毋生,齐人也。治公羊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武帝建元五年立春秋公羊博士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武帝本纪》:建元五年春,始置五经博士。 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建元六年主父偃取董仲舒春秋灾异奏之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董仲舒传》: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不敢复言灾异。
〈注〉徐广曰:建元六年。
元狩 年诏皇太子据受公羊谷梁春秋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武帝五子传》: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 按《儒林传》: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董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按《后汉书·陈元传》:元上疏曰: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卫太子好谷梁,有诏诏太子受公羊,不得受谷梁。
天汉四年孔安国献左氏春秋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刘歆传》:歆移博士,书曰: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于坏壁之中。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秘府。武帝 年张汤请博士弟子治春秋补廷尉史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 按《汉书·张汤传》: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
宣帝本始元年召见蔡千秋说谷梁春秋善之擢为谏大夫给事中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宣帝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时蔡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
元康 年诏周庆丁姓等讲谷梁春秋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蔡千秋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谷梁者,莫及千秋,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复徵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
元康 年以严彭祖为公羊春秋博士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也。与颜安乐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馀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彭祖为宣帝博士。〈按甘露时严彭祖已为公羊博
士故附此条于元康之后甘露之前
〉甘露元年诏名儒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周庆、丁姓授十人,至甘露元年,积十馀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谷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谷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馀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
〈注〉师古曰:周庆、丁姓,二人也。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立谷梁春秋博士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三月己丑,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按《刘向传》: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等并进对。会初立谷梁春秋,徵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
按《后汉书·陈元传》:元上疏曰:孝宣皇帝在人间时,闻卫太子好谷梁,于是独学之。及即位,为石渠论而谷梁氏兴。
哀帝 年刘歆请立左氏春秋于学官诏与博士讲论其义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刘歆传》: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冑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汉朝之儒,惟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与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旨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馀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外内相应,岂苟而已哉。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何以为非毁哉。歆由是忤执政,为众儒所讪,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 按《儒林·房凤传》: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奏除补长史,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迁五官中郎将。时光禄勋王龚以外属内卿,与奉车都尉刘歆共校书,三人皆侍中。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于是数见丞相孔光,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凤、龚许歆,遂共移书责让太常博士。
平帝元始 年立左氏春秋博士
按《汉书·平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谷梁春秋。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后汉
光武帝建武 年立春秋二家博士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章帝本纪》:建初四年,诏曰: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 按《徐防传》:汉承嬴秦,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遗缺,建立明经,博徵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十有四家。
〈注〉汉官仪曰:光武中兴,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圣。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纲领也。
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议立左氏春秋博士范升陈元等上疏奏辨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范升传》: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辨难,日中乃罢。升退而奏曰: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陛下悯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存博闻,故异端竞进。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比类,亦希置立。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如令左氏、费氏得置博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老子曰:学道日损。损犹约也。又曰:绝学无忧。绝末学也。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诗书之作,其来已久。孔子尚周流游观,至于知命,自卫反鲁,乃正雅、颂。今陛下草创天下,纪纲未定,虽设学官,无有弟子,诗书不讲,礼乐不修,奏立左、费,非政急务。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尧舜之道存。愿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万事理。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谨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按《陈元传》:建武初,元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宗。时议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奏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元闻之,乃诣阙上疏曰:陛下拨乱反正,文武并用,深悯经艺谬杂,真伪错乱,每临朝日,辄延群臣讲论圣道。知丘明至贤,亲受孔子,而公羊、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博询可否,示不专己,尽之群下也。今论者沉溺所习,玩守旧闻,固执虚言传受之辞,以非亲见实事之道。左氏孤学少与,遂为异家之所覆冒。夫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血。仲尼圣德,而不容于世,况于竹帛馀文,其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非陛下至明,孰能察之。臣元窃见博士范升等所议奏左氏不可立,及太史公违戾凡四十五事。案升等所言,前后相违,皆断截小文,媟黩微辞,以年数小差,掇为巨谬,遗脱纤微,指为大尤,抉瑕擿衅,掩其弘美,所谓小辨破言,小言破道者也。升等又曰:先帝不以左氏为经,故不置博士,后主所宜因袭。臣愚以为若先帝所行而后主必行者,则盘庚不当迁于殷,周公不当营洛邑,陛下不当都山东也。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卫太子好谷梁,有诏诏太子受公羊,不得受谷梁。孝宣皇帝在人间时,闻卫太子好谷梁,于是独学之。及即位,为石渠论而谷梁氏兴,至今与公羊并存。此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相因也。孔子曰,纯,俭,吾从众;至于拜下,则违之。夫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听者独闻,不谬于清浊,故离朱不为巧眩移目,师旷不为新声易耳。方今干戈少弭,戎事略戢,留思圣艺,眷顾儒雅,采孔子下拜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分明黑白,建立左氏,解释先圣之积结,洮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于万世,后进无复狐疑,则天下幸甚。臣元愚鄙,尝传师言。如得以褐衣召见,俯伏庭下,诵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辞不合经,事不稽古,退就重诛,虽死之日,生之年也。书奏,下其议,范升复与元相辨难,凡十馀上。帝卒立左氏学,太常选博士四人,元为第一。
建武 年诏令钟兴定春秋章句授皇太子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钟兴传》:兴字次文。少从少府丁恭受严氏春秋。恭荐兴学行高明,光武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迁左中郎将。诏定春秋章句,去其重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诸侯从兴受章句。封关内侯。
建武 年徵甄宇为春秋博士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也。清静少欲。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建武中,为州从事,徵拜博士。
建武 年徵周泽为春秋博士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周泽字稚都。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徵试博士。
明帝永平 年贾逵上疏献左传国语解诂诏写其书藏之秘馆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贾逵传》:逵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馆。
章帝建初元年入讲左氏传于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贾逵传》: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者,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其馀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其相殊绝,固已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侍中刘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孝哀皇帝重逆众心,故出歆为河内太守。从是攻击左氏,遂为重雠。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且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易有施、孟,复立梁丘,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又五经家皆无以證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五经家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明,补益实多。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圣之本,改元正历,垂万世则,是以麟凤百数,嘉瑞杂遝。犹朝夕恪勤,游情六艺,研几综微,靡不审覈。若复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庶几无所遗失矣。书奏上,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建初四年诏诸儒诣北虎观讲五经同异杨终以春秋与选李育以公羊辨难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诸儒会白虎观讲五经同异。 按《杨终传》: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乃得与于白虎观焉。 按《儒林·李育传》: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反皆有理證,最为通儒。
建初八年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八年冬十二月戊申,诏曰: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 按《贾逵传》: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建初 年郑众受诏作春秋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郑兴传》:子众从父受左氏春秋。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诏数切责,至被奏劾,众执之不移。帝不从。在位以清正称。其后受诏作春秋删十九篇。
安帝建光 年拜甄宇春秋博士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传》: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也。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建光中,为州从事,徵拜博士。
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通谷梁者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
灵帝熹平四年刻石经公羊立于太学门外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按《洛阳记》:太学在洛城南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一丈。堂有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碑、议郎蔡邕名。
魏
文帝黄初五年置春秋博士按《三国志·文帝纪》:黄初五年四月置春秋谷梁博士
晋
武帝太康二年得汲冢师春一篇记春秋左传诸卜筮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束晰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按本纪作咸宁五年,事未详载,《左传》诸书故从束传〉
元帝太兴四年三月置公羊博士
按《晋书·元帝本纪》:太兴四年三月,置周易、仪礼、公羊博士。 按《荀崧传》:元帝践祚,徵拜尚书仆射。转太常。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以为不可,乃上疏曰:自丧乱以来,儒学尤寡,今处学则阙朝廷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俊。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弘儒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二子终而大义乖。顷中夏殄瘁,讲诵遏密,斯文之道,将堕于地。陛下圣哲龙飞,恢崇道教,乐正雅颂,于是乎在。江、扬二州,先渐声教,学士遗文,于今为盛。然方畴昔,犹千之一。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华寔,儒风殊邈。思竭驽骀,庶增万分。愿斯道隆于百世之上,搢绅咏于千载之下。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置十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能半,宜及节省之制,以时施行。今九人以外,犹宜增四。愿陛下万机馀暇,时垂省览。宜为郑易置博士一人,郑仪礼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谷梁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陵上替,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孔子惧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是以微辞妙旨,义不显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时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孔子既没,微言将绝,于是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隽,断决明审,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师徒相传,暂立于汉世。向歆,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肯相从。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是以三传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废。今去圣久远,其文将坠,与其过废,宁与过立。臣以为三传虽同曰春秋,而发端异趣,按如三家同异之说,此乃义则战争之场,辞亦剑戟之锋,于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诏曰:崧表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存耶。可共博议者详之。议者多请从崧所奏。
南齐
高帝建元 年帝好左氏春秋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文惠太子传》:初,太祖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讽诵,以为口实。
武帝永明元年国学置杜服左氏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陆澄传》:永明元年,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郑元《孝经》。
永明 年赐晋安王子懋左传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武十七王传》:晋安王子懋启求所好书,上曰:知汝常以书读在心,足为深欣也。赐子懋杜预手所定《左传》及《古今善言》。
北齐
武成帝太宁元年张雕与张景仁同入华光殿共读春秋按《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不载。 按《儒林·张雕传》:世祖即位,以为侍读,与张景仁并被尊礼,同入华光殿,共读《春秋》。
隋
炀帝大业 年以徐旷为春秋博士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唐书·徐旷传》:旷,字文远。隋大业初,礼部侍郎许善心荐文远及包恺、褚徽、陆德明、鲁达为学官,擢国子博士,恺等为太常博士。世称《左氏》有文远,《礼》有褚徽,《诗》有鲁达,《易》有陆德明,皆一时冠云。
唐
高祖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释奠于国学博士徐旷讲春秋按《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七年春二月丁巳,释奠于国学。 按《儒学·徐旷传》:旷,字文远,以字行,为国子博士。高祖幸国学观释奠,文远发《春秋》题,讲难锋生,随方占对,莫能屈。帝异之。
太宗贞观元年令群臣以春秋酬难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张后引传》:高祖镇太原,引为宾客,以经授秦王。太宗即位,令群臣以《春秋》酬难。帝曰:朕昔受大谊于君,今尚记之。后引顿首谢曰:陛下乃生知,臣叨天功为己力,罪也。帝大悦。贞观 年诏朱子奢持节至新罗国讲大义发春秋题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朱子奢传》: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初,子奢行,帝戒曰:卿为讲大谊,勿入其币,还当以中书舍人处卿。子奢唯唯。至其国,为发《春秋》题。〈大谊一作大义〉
贞观十二年敕孔颖达等撰春秋正义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奉敕删定谨与朝请大夫国子博士臣谷那律故四门博士臣杨士勋四门博士臣朱长才等对共参定按《唐会要》:贞观十二年诏孔颖达撰五经义疏贞观十六年敕赵弘智等覆更详审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十六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上骑、都尉,臣马嘉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上骑都尉,臣王德韶给事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审。
高宗永徽四年二月,孔颖达上,《春秋正义》三十六卷三月颁于天下明经依此考试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按《孔颖达·进正义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按《唐会要》:孔颖达正义永徽四年三月一日进之颁于天下以为定式凡春秋三十六卷
按《玉海》:春秋正义三十六卷,孔颖达、杨士勋、朱长才撰,马嘉运等四人覆审。杨士勋《谷梁疏》,十二卷
显庆元年皇太子弘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高宗诸子传》:孝敬皇帝弘。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喟而废卷曰:圣人垂训,何书此耶。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恶必书,褒善以劝,贬恶以诫,故商臣之罪虽千载犹不得灭。弘曰:然所不忍闻,愿读它书。瑜拜曰: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殿下睿孝天资,黜凶悖之迹,不存视听。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孔子称不学礼,无以立。请改受《礼》。太子曰:善。按《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弘高宗第五子也。尝受《春秋左氏传》于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废卷而叹曰:此事臣子所不忍闻,请改读馀书。瑜再拜贺曰:臣闻安上理人,莫善于礼,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停《春秋》而读《礼记》。太子从之。〈按新旧唐书所载详略不同故
并采以备观览
〉中宗嗣圣 年王元感上所撰春秋振滞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王元感传》:元感所撰《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等凡数十百篇,长安时上之,丐官笔楮写藏秘书。有诏两馆学士、成均博士议可否。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诋先儒同异,不怿,数沮诘其言,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诎。魏知古见其书,叹曰:《五经》指南也。而徐坚、刘知几、张思敬等,每为助理,联疏荐之,遂下诏褒美,以为儒宗。拜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按武后长安时即中宗嗣圣年也〉
元宗开元二十四年,诏令进士帖《左传》通五及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礼仪志》: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帖《左传》,通五及第。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左氏春秋为大经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各置博士一员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穆宗长庆三年立三传科
按《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
文宗太和 年诏高重以左氏春秋分列国各为书成四十篇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高俭传》:五世孙重擢国子祭酒。文宗好《左氏春秋》,分列国各为书,成四十篇。
周太祖广顺三年公羊板成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十一经板成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四门博士李鄂书惟公羊并二礼郭溪书
辽
圣宗开泰元年八月赐铁骊那沙春秋一部按《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八月丙申,铁骊那沙乞赐佛像、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宋
太祖乾德四年,国子丞杨均上《鲁史》,分门属类赋。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乾德四年四月庚戌国子丞杨均上鲁史分门属类赋三卷诏褒之
开宝九年召袁逢吉为春秋博士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袁逢吉传》:开宝八年,以《三传》第。明年,以《春秋》博士召。
太宗淳化元年,孔维等校勘《春秋正义》,板成。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端拱元年奉敕校勘《五经正义》,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春秋》则维等二人校。王炳等三人详校。邵世隆再校。淳化元年十月板成。
淳化二年,李觉详校《春秋正义》,成。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觉传》:淳化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
淳化五年诏增刻二传义疏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至传》: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至上言:二《传》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奭、崔偓佺皆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雠校,以备刊刻。从之。
淳化 年命张耆授东宫左氏春秋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张耆传》:真宗在东宫,尝命授以《左氏春秋》。
真宗咸平三年三月,诏邢炳等校定《公羊谷梁春秋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邢炳传》: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炳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公羊》、《谷梁春秋》等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按《玉海》:李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疏》及别纂《孝经》《论语正义》。咸平三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炳代领其事,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清,王焕,崔偓佺,刘士元预其事,凡贾公彦《周礼仪礼疏》各五十卷,《公羊疏》三十卷,杨士勋《谷梁疏》十二卷,皆校旧本而成之〈。按传称二年者,是年,炳为侍讲学士,明年始受诏校定耳。但传于明
年,字略而未书。今从玉海,以其有月日可稽也。
〉
咸平四年九月,邢炳等表上重校,定《公羊谷梁传》。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亥翰林侍讲学士邢炳等及直讲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凡一百六十五卷,赐宴国子监炳加一阶馀迁秩。〈一本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颁行,于是九经义疏具矣。
咸平五年,邢炳讲《左氏春秋》毕,赐宴及衣带器币。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儒林·邢炳传》:咸平二年,初置讲读之职,即于便坐令炳讲《左氏春秋》,侍读预焉。五年讲毕,宴近臣于崇政殿,赐炳袭衣、金带,加器币。
景德二年,赐近臣亲王《公羊谷梁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德二年十月甲申赐宰执,近臣亲王,新印《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
大中祥符七年八月庚午作春秋诗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诗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百僚并赋。八月庚午作《春秋》诗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诗三章。
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丁,未作《谷梁》诗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丁,未作《谷梁》诗三章,赐群臣和其读十一经也,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
仁宗景祐元年正月,王沿上《春秋集传》;十二月,贾昌朝上《春秋要论》。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王沿传》:沿诣阙奏事,上所著《春秋集传》十五卷,复上书以《春秋》论时事。按《玉海》:景祐元年正月十三日,甲戌河北漕臣王沿上《春秋集传》十五卷,复上书以《春秋论事》上嘉其好学,诏奖谕加直昭文馆,十二月二十一日,崇政殿说书,贾昌朝撰《春秋要论》十卷五册,诏舍人院试。
庆历 年,国子监直讲,孙复上《春秋尊王发微》十一篇。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庆历中国子监直讲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十一篇,上之大约本于陆淳而增新意书目十二卷,又总论二卷,类例而为之断。
皇祐元年九月乙巳,所镌《石经春秋》三传,工毕。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所镌惟三传至皇祐初,方毕故《公羊传》,后书大宋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皇祐五年,宋敏脩上《春秋列国类纂》;杨安国上《春秋节解》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五年宋敏脩上所著《春秋列国类纂》,四月十三日召试学士院。初杨安国等奉诏,以五经正义节解为书。诏以五经精义为名。皇祐五年十月甲寅,上《春秋节解》八十卷,仁宗又命侍读丁度等纂修《精义度》等言诗书,凶服及春秋贼乱皆旧所不讲,今去留系上旨,上曰:先王吉凶之制,百代所遵,不可以俗忌。而简去春秋丧乱之事,皆有善恶惩戒,人主所宜知也,亦当存之。
嘉祐元年,宋堂著《春秋新意》,赵概上其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成都宋堂尝拟陈子昂作感遇诗,以讽上建储事著,蒙书数十篇。《春秋新意》。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上其所著书,十月二十三日以为四门助教。
嘉祐三年,杨绘献《春秋辨要》十卷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杨绘献书意春秋辨要十卷嘉祐三年闰十二月命为集贤校理
神宗熙宁四年八月,复春秋三传取士。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四年八月庚申,复《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按《杨绘传》:神宗立上言:方今以经术取士,独不用《春秋》,宜令学者以《三传》解经。
熙宁八年六月王安石黜春秋不使列于学官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六月己酉,颁王安石《诗》、《书》、《周礼义》于学官。 按《王安石传》: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哲宗元祐元年六月,置春秋博士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元年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
绍圣四年三月,罢春秋科
按《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四年三月庚辰,罢《春秋》科。按《容斋续笔》:王安石欲废春秋绍圣中章子厚作相蔡卞执政遂明下诏罢此经诚万世之罪人也
元符三年十一月,置春秋博士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徽宗本纪》:元符三年十一月己丑,置《春秋》博士。 按《陆蕴传》:蕴少知名,登进士第,为太学《春秋》博士。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罢春秋博士
按《宋史·徽宗本纪》:建中靖国元年七月辛亥,罢《春秋》博士。 按《陆蕴传》:蕴为《春秋》博士。经废员缺,改会要所检阅文字。。
钦宗靖康元年四月,置春秋博士
按《宋史·钦宗本纪》:靖康元年四月己丑,置《春秋》博士。
高宗建炎二年六月,江端友请取崔子方,《春秋传藏秘》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炎二年六月江端友请下湖州,取崔子方所著《春秋藏秘书》。
绍兴二年七月,以《春秋左氏传》付胡安国点句正音。十一月诏经筵官轮,进《春秋口义》以授。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胡安国传》: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中绍圣四年进士第。知通州。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绍兴元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讲。二年七月入对。居旬日,以疾恳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安国点句正音。
按《玉海》:绍兴二年十一月辛酉,诏自今住讲日,令经筵官轮进《春秋口义》,以授至开讲日如旧。
绍兴三年二月,徐俯进《春秋解义》。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三年二月丁亥朔,右谏议徐俯进《春秋解义》至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用左氏说,父在,故名上谓,俯曰:鲁威公篡立天,王当致讨既四年,不问乃使其宰,往聘失政刑矣。故书名以贬之戊子,俯乞编之记注。
绍兴四年,邓名世上《春秋四谱》及《辨论谱说》,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四年,邓名世上《春秋四谱》六卷,以《经传国语》参合援据为国,《谱年》、《谱地》、《谱人》、《谱辨》、《论谱说》十篇一卷,辨先儒言经传之失,考订明切。三月二十五日引见,九月六日赐出身。充史馆校勘。
绍兴五年四月,诏令胡安国纂述《春秋传》以进,五月环中进《春秋年表》,沈与求奏勘其非。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五年四月,一日诏徽猷阁待制,胡安国经筵,旧臣令以所著《春秋传纂述》,成书进入。 又云绍兴中韩璜撰,《春秋人表》一卷,环中左氏《二十国年表》一卷,《列国臣子表》十卷,中进《春秋年表》。五年五月己亥,沈与求奏,先鲁后周,非尊王意。
绍兴六年八月,上崔子方《春秋经解》。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崔子方春秋经解十二卷,《本例例要》一卷,绍兴六年八月,子方之孙上之,
绍兴八年二月,胡安国《春秋传》成,进宝文阁学士。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八年二月丙寅,以胡安国《春秋传》成书,进宝文阁直学士。 按《胡安国传》:安国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除安国侍读,专讲《春秋》。自王安石废《春秋》不列于学官,安国谓:先圣手所笔削之书,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馀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每叹曰:此传心要典也。按《玉海》:绍兴十年三月胡安国《春秋传书》成,上之表云:六年十二月,上诏奖谕除宝文阁直学士,凡三十卷,十万馀言。载孟氏而下七家,发明纲领之词于卷首事,按左氏义采公谷之精者,大纲本孟子而微词,多以程氏之说为證。《春秋立法》谨严而宅心忠恕,传外复有总贯条例,与證据史传及学徒问答二百馀章,子宁集录名,曰:《通旨一卷》〈按本纪作八年进宝文阁学士,此作十年自以
本纪为正。
〉
绍兴十一年六月,吴曾献《左氏发挥》。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一年六月壬午吴曾献所著《左氏发挥》,补右迪功郎。
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庚申,诏以董自任《春秋总鉴》可采,授太学录。庚辰上节写《左传》一本,毕。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庚申诏董自任上《春秋总鉴》,可采。宜处以太学录之职。其书秘省录进凡十二卷,类集本末而为解义。庚辰,上曰: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勌《尚书》、《史记》、《孟子》写毕,《尚书》写两过,《左传》亦节一本,
绍兴十三年正月,毕良史献《春秋正辞》,特改京官二月,出御书《左氏春秋》,宣示馆职刊石,颁诸州学。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三年正月戊午毕良史献《春秋正辞》二十卷,诏谏议罗汝楫司业高闶看详,来上特改京官又著《正辞通例》十五卷,二月内出御书《左氏春秋》及《史记列传》于秘书省,宣示馆职,观毕,少监秦熹以下,皆作诗以进。九月四日,上谕辅臣曰:学写字不如便写经书,不惟可以学字,又得经书不忘。既而《尚书》委知临安府张澄刊石,颁诸州学。
绍兴十六年三月,郑邦哲进《左氏韵类》,五月出御书《春秋左传》,宣示馆职刊石立于太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六年五月出御书《春秋左传》,宣示馆职,又书《论语》、《孟子》,并刊石立于太学之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绍兴二十六年,侍讲王纶进讲《春秋左氏传》。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王纶传》:绍兴二十六年,兼侍讲。上喜读《春秋左氏传》,纶进讲,与上意合。
孝宗乾道九年,诏令胡铨以所解《春秋投进》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胡铨传》:时旱蝗、星变,诏问政事阙失,铨应诏上书数千言,始终以《春秋》灾异之法,言政令之阙有十,而上下之情不合亦有十,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铨归,上所著《春秋》解,诏藏秘书省。
按《玉海》:乾道九年闰正月二十三日敷文阁直学士胡铨言圣训,令臣进所解诸经,今先缮写《周易》、《周礼》《礼记》、《春秋》四经,诏令投进。
淳熙十一年十二月,林栗上《春秋经传集解》,付秘书省。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十年六月二十二日,知潭州林栗著《春秋经传集解》三十三卷,乞投进。十一年十二月四日,上之付秘书省。
淳熙十二年二月,任清叟进任伯雨《春秋绎圣传》。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十二年二月一日任清叟进曾祖伯雨《春秋绎圣传》十二卷,淳熙十四年九月,朱佺进朱长文《春秋通志》。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朱佺进伯父长文《春秋通志》十册,并付秘书省。书目云:通志二十卷,折衷三传,旁考啖赵陆淳之说,及推演孙复之言。
淳熙 年,晁公武进《春秋诂训传》。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续书目》云:淳熙中晁公武进《春秋诂训传》三十卷
宁宗嘉定 年,赵与欢进《春秋解》。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赵与欢传》:与欢懿王八世孙。嘉定七年,进士实录院修撰。进《春秋解》,升大学士。
理宗端平元年,直秘阁张洽进《春秋集传》二十六卷,《春秋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二十七卷,《目录》二卷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张洽进《春秋》,状朝奉郎直秘阁主管。建康府崇禧观赐绯鱼袋,张洽照会。洽昨承临江军牒,备准省劄,访闻洽著成书,有裨治道,可备乙览劄下本军询访件目差人赍纸札誊写,并缴申《尚书》省以凭,投进者伏念。洽自幼贫苦,且复蚤孤于,他艺能无所通晓,遂发愤积思于文学,窃以为《春秋》之书圣笔所刊,皆因时君之行事,断以是非之,公示之万世,而人生之大伦,致治之大法,所赖以不泯者也。尝从师友传习,讲论凡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与夫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覈研究,会其异同,而参其中。否积年既久,似有得于毫发之益,过不自度,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于每事之左,以为之传,名曰:《春秋集传》。既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而间有一得之愚,则亦窃自附于诸贤之说之后。虽平生心思稡在此,书然智识昏耗学殖弗深岂敢自谓尽得圣人笔削之大指,至于地理一书,则以封域分合之,参差古今名号之,因革此同彼异骤,改忽更散,在群书莫能统会,盖自诵习之。初已病其,然乃博稽载籍,重加参究,窃窥司马迁十表之模范,述为一编,以今之郡县为经,而纬以上下数千年异同之故,庶几案图,而考百世,可知然而私家文籍,所有几何郡邑图志,未阅千一。虽纲条粗立,而其间遗阙尚多有之故,凡后来之升降诸书之所未载,闻见之所未详,大抵皆仍其旧而已。牴牾舛谬,不敢自保始。盖期于馀力休暇之时,尚求它书增而备之,自登仕版心志专于所职,不复能有所是正。间当甲申,待次庚寅,奉祠以来,仅能整次集注之书,粗成编次,犹冀未遂。首丘之日,凡有一闻一见,悉皆刊定。使就条理,未尝敢以为成书也。载惟草野愚儒章句,末学岂应妄有。著述所以犯,是不韪者,不过因前贤已成之说,略加编划统,会群言掊击伪说,以私便观览而已。敢图公朝俯加访问,称其有补治道,给札取将,且欲以上备乙夜之览,殊命下临,不胜惊惧然。在疏远贱士,匿不以闻祇益为罪,但惟此虚实未得为全备,故自闻命之后,虽复益加修润,而自顾芜陋。何所取材踧踖累月,不敢以进,而终以方命为惧,是以卒。忘其冒昧,而径以上陈,其《春秋集传》二十六卷,《春秋集注》一十一卷,并《纲领》一卷,《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二十七卷,并《目录》二卷,已送临江军缮写装褙,了毕敢因申发之次,具此申控情愫,欲望朝廷先赐看,详如其书,无所发明迂阔于事,即乞免行奏,御尘渎睿览,若犹采其葑菲,遂以投进伏乞,敷奏前件所陈冀,逃有隐之,诛洽下情,无任惶惧俟。命之至须,至申闻者,右谨具申,临江军使衙伏望,指挥施行端。平元年九月日状。
淳祐二年。诏求赵善湘《春秋解》。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赵善湘传》:淳祐二年,帝手诏求所解《春秋》,进观文殿学士。所著有《春秋三传通议》三十卷。
宝祐元年。崇政殿说书。杨文仲进读《春秋》。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杨文仲传》:文仲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经收效矣。宝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崇政殿说书,尝进读《春秋》,帝问五霸何以为三王罪人,文仲奏云:齐桓公当王霸升降之会,而不能为向上事业,独能开世变厉阶。臣考《春秋》,桓公初年多书人,越二十年,伐楚定世子之功既成,然后书侯之辞迭见,此所以为尊王抑霸之大法。然王岂徒尊哉。盖欲周王子孙率修文、武、成、康之法度,以扶持文、武、成、康之德泽,则王迹不熄,西周之美可寻,如此方副《春秋》尊王之意。
度宗咸淳六年二月,陈宜中经筵进讲《春秋终篇》,六月,诏以《春秋传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按《宋史·度宗本纪》:咸淳六年二月丁亥,陈宜中经筵进讲《春秋》终篇,赐象简、金御仙花带、鞍马。六月庚午,诏《太极图说》、《西铭》、《易传序》、《春秋传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金
熙宗皇统元年二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读《春秋左氏传》。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自是颇读《尚书》、《论语》。诸书或以夜继焉。 按《孔璠传》: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是时,熙宗颇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及诸史,乙夜乃罢。〈按本纪虽不载
春秋而以诸书括之非与传异也
〉海陵天德三年,置国子监《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元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以次读《春秋》。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
仁宗延祐五年十一月,太保曲出请以唐陆淳《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三书,锓梓以广其传。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祐五年十一月丙子,集贤大学士、太保曲出言:唐陆淳著《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三书,有益后学,请令江西行省锓梓,以广其传。
明
太祖洪武元年,命刘仲质校正《春秋本末》。按《明外史·刘仲质传》:洪武初,为宜春县训导被荐入京,奏对称旨,擢拜翰林典籍,奉命校正《春秋本末》。洪武二年召宋濂讲春秋左氏传
按《明外史·宋濂传》:洪武二年,太祖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贬善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洪武三年,诏乡会试《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
按《明朝开天纪》: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诏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乡试会试第一,场试五经文,各试本经一道,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
成祖永乐元年,金幼孜进《春秋要旨》。
按《明外史·金幼孜传》:成祖即位,翰林院坊局臣进讲东宫,皆先具经义,阁臣阅正,呈帝览,乃进讲。解缙《书》,杨士奇《易》,胡广《诗》,幼孜《春秋》,因进《春秋要旨》三卷。
怀宗崇祯八年文,震孟进讲《春秋大称帝旨》
按《明外史·文震孟传》:崇祯八年三月,故事,经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道,令择人进讲。震孟,《春秋》名家,温体仁虑其讥切时政或当帝意受眷知,隐不举。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几失此人。遂以其名上。及进讲,果大称帝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