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录

 书经部汇考七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

经籍典第一百十七卷

书经部汇考七

《汉书》《艺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注〉,为五十七篇。师古曰:孔安国书序云,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承诏作传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郑元序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
经二十九卷〈注〉大小夏侯二家,欧阳经二十二卷。师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
传四十一篇。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
周书七十一篇〈注〉周史记师古曰: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馀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议奏》四十二篇〈注〉宣帝时,石渠论韦昭曰:阁名也于此论书。
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注〉,入刘向稽疑一篇。师古曰: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
易曰:《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
孟康曰:《篹音撰》

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臧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
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师古曰: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

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隋书》《经籍志》

《古文尚书》十三卷〈注〉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注〉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注〉马融注。
《尚书》九卷〈注〉郑元注。
《尚书》十一卷〈注〉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注〉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注〉李颙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注〉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注〉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注〉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注〉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元、李轨、徐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注〉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注〉郑元注。
《大传音》二卷〈注〉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注〉汉光禄大夫刘向注。《尚书驳议》五卷〈注〉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元、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范顺问吴太尉,刘毅答。亡。《尚书新释》二卷〈注〉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注〉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注〉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注〉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注〉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注〉梁国子助教费甝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注〉萧察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注〉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注〉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注〉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义》三卷〈注〉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注〉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注〉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注〉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于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馀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元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姚兴方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壁中书之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

《唐书》《艺文志》

《古文尚书》孔安国《传》十三卷
谢沈《注》十三卷
王肃《注》十卷,又《释驳》五卷。
范宁《注》十卷
李颙《集注》十卷,又《新释》二卷,《要略》二卷。
姜道盛《集注》十卷
徐邈注《逸篇》三卷
伏胜注《大传》三卷,又《畅训》一卷。
刘向《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
马融《传》十卷
王肃《孔安国问答》三卷
郑元注《古文尚书》九卷,又《注释问》四卷。〈注〉王粲问,田琼、韩益正。
吕文优《义注》三卷
伊说《释义》四卷
顾欢《百问》一卷
巢猗《百释》三卷,又《义疏》十卷。
费甝《义疏》十卷
任孝恭《古文大义》二十卷
蔡大宝《义疏》三十卷
刘焯《义疏》三十卷
顾彪《古文音义》五卷,又《文外义》一卷。
刘炫《述义》二十卷
王俭《音义》四卷
王元度注《尚书》十三卷
《今文尚书》十三卷〈注〉开元十四年,元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天宝三载,又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
《尚书正义》二十卷〈注〉国子祭酒孔颖达、太学博士王德韶、四门助教李子云等奉诏撰。四门博士朱长才苏德融、太学助教隋德素、四门助教王士雄赵弘智覆审。太尉扬州都督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吏部尚书侍中高季辅吏部尚书褚遂良、中书令柳奭、弘文馆学士谷那律刘伯庄、太学博士贾公彦范义頵齐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约、四门博士赵君赞、右内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薛伯珍、国子助教史士弘、太学助教郑祖元周元达、四门助教李元植王贞儒与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
王元感《尚书纠缪》十卷
穆元休《洪范外传》十卷
陈正卿《续尚书》〈注〉纂汉至唐十二代诏策、章疏、歌颂、符檄、论议成书,开元末上之。卷亡。
崔良佐《尚书演范》〈注〉卷亡。
《书》类二十五家,三十三部,三百六卷。〈注〉王元感以下不著录四家,二十卷。

《宋史》《艺文志》

《尚书》十二卷〈注〉汉孔安国传
《古文尚书》二卷〈注〉孔安国隶
伏胜《大传》三卷〈注〉郑元注
《汲冢周书》十卷〈注〉晋太康中,于汲郡得之。孔晁注。陆德明《释文音义》一卷
孔颖达《正义》二十卷
冯继先《尚书广疏》十八卷,又《尚书小疏》十三卷。尹恭初《尚书新修义疏》二十六卷
胡旦《尚书演圣通论》七卷
胡瑗《洪范口义》一卷
苏洵《洪范图论》一卷
程颐《尧典舜典解》一卷
王安石《新经书义》十三卷,又《洪范传》一卷。
苏轼《书传》十三卷,《书说》一卷〈注〉程颐门人记。
孔武仲《书说》十三卷
曾肇《书讲义》八卷
陈谔《开宝新定尚书释文》三卷
孟先《禹贡治水图》一卷
《尚书洪范五行记》一卷
王晦叔《周书音训》十二卷
司马光等《无逸讲议》一卷
吴安诗等《无逸说命解》二卷
刘彝《洪范解》六卷
曾旼等《讲义》三十卷
叶梦得《书传》十卷
张纲《解义》三十卷
吴孜《大义》三卷
吴棫《裨传》十二卷
张九成《尚书详说》五十卷
洪兴祖《口义发题》一卷
陈鹏飞《书解》三十卷
程大昌《书谱》二十卷,又《禹贡论》五卷,《禹贡论图》五卷,《禹贡后论》一卷。
晁公武《尚书诂训传》四十六卷
史浩《讲义》二十二卷
吕祖谦《书说》三十五卷
黄度《书说》七卷
李舜臣《尚书小传》四卷
吴仁杰《尚书洪范辨图》一卷
陈伯达《翼范》一卷
朱熹《书说》七卷〈注〉黄士毅集
林之奇《集解》五十八卷
陈经《详解》五十卷
康伯成《书传》一卷
夏僎《书解》十六卷
王炎《小传》十八卷
孙泌《尚书解》五十二卷
蔡沈《书传》六卷
胡瑗《尚书全解》二十八卷
成申之《四百家集解》五十八卷
杨玉集《尚书义宗》三卷
《三坟书》三卷〈注〉元丰中毛渐所得
《尚书治要图》五卷,《尚书解题》一卷,《浑灏发旨》一卷。〈注〉并不知作者。
王柏《读书记》十卷,又《书疑》九卷,《书附传》四十卷。袁燮《书钞》十卷
袁觉《读书记》二十三卷
黄伦《尚书精义》六十卷
赵汝谈《书说》二卷
卞大亨《尚书类数》二十卷
胡铨《书解》四卷
李焘《尚书百篇图》一卷
刘甄《书青霞集解》二十卷
应镛《书约义》二十五卷
魏了翁《书要义》二十卷右《书》类六十部,八百二卷。〈注〉王柏《读书记》以下不著录十三部,二百四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