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九十二卷目录

 易经部纪事二

经籍典第九十二卷

易经部纪事二

《晋书·裴楷传》:楷字叔则。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易。风神高迈,容仪俊爽,时人谓之玉人。
《王浑传》:浑次子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资英爽,气盖一时,善易,有名当世。
《唐彬传》: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父台,泰山太守。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
《阮修传》:修字宣子。好易,善清词。
《谢鲲传》: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
《束晰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𦅸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𦅸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讲易。
《郭璞传》:璞字景纯。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駮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禳灾转福,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焚。璞后作南郊赋,帝见而嘉之,以为著作佐郎。于时阴阳错谬,而刑狱繁兴,璞上疏曰:臣闻春秋之义,贵元慎始,故分至启闭以观云物,所以显天人之统,存休咎之徵。臣不揆浅见,辄依岁首粗有所占,得解之既济。案爻论思,方涉春木王龙德之时,而为废水之气来见乘,加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法象,刑狱所丽,变坎加离,厥象不烛。以义推之,皆为刑狱殷繁,理有壅滥。又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月者属坎,群阴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阳精者也。太白,金行之星,而来犯之。天意若曰刑理失中,自坏其所以为法者也。臣术学庸近,不练内事,卦理所及,敢不尽言。案解卦𦅸云:君子以赦过宥罪。既济云:思患而预防之。臣愚以为宜发哀矜之诏,引在予之责,荡涤瑕衅,赞扬布惠,使幽毙之人应苍天以悦育,否滞之气随谷风而纾散。此亦寄时事以制用,藉开塞而曲成者也。疏奏,优诏报之。璞撰前后筮验六十馀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一篇。
《王湛传》:湛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元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慄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阙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
《刘敏元传》:敏元字道光,北海人也。厉己修学,不以险难改心。好星历阴阳术数,潜心易、太元,不好读史,常谓同志曰:读书当味义根,何为费功于浮辞之文。易者,义之源,太元,理之门,能明此者,即吾师也。
《殷浩传》:浩字深源,弱冠有美名,尤善元言,与叔父融俱好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
《刘惔传》:惔字真长。雅善言理,简文帝初作相惔,与王濛并为谈客,俱蒙上宾礼。时孙盛作易象妙于见形论,帝使殷浩难之,不能屈。帝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之。乃命迎惔。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一座抚掌大笑,咸称美之。
《孙盛传》:盛博学,善言名理。著易象妙于见形论。《干宝传》:宝字令升。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注周易数十篇,行于世。
《孝友传》:许孜字季义,东海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易。
《儒林传》:刘兆撰《周易训注》,以正动二体互通其文。凡所赞述百馀万言。
续咸字孝宗,上党人也。性孝谨敦重,履道贞素。好学,师事京兆杜预,专郑氏易,教授常数十人。董景道字文博,弘农人也。少而好学,千里追师,所在惟昼夜诵读,略不与人交通。明京氏易。
范宣字宣子。著易论难行于世。
《文苑传》:李充字弘度。注周易旨六篇。
《隐逸传》:郭琦字公伟,太原晋阳人也。少方直,有雅量,博学,善五行,作天文志、五行传,注京氏易。乡人王游等皆就琦学。武帝以琦为著作佐郎。
《艺术传》:韩友字景先。为书生,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能图宅相冢,亦行京费厌胜之术。
卜珝字子玉。少好读易,郭璞见而叹曰:吾所弗如也。黄泓字始长。父沈,善天文秘术。泓从父受业,精妙踰深,兼博览经史,尤明易。
《刘和载记》:和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好学夙成,习郑氏易。及为储贰,内多猜忌,驭下无恩。元海死,和嗣伪位。
郭璞《洞林》:顾士群母病,命筮之,得归妹之随。云:命尽秋节。至七月,遂亡。归妹,女之终。兑主秋,故至立秋日亡。
《神仙传》:孙登者,不知何许人也。恒止山间,穴地而坐,弹琴读《易》。冬夏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辄被发自覆。身长丈馀,又雅容非常,历世见之,颜色如故。
《高士传》:挚恂,字季直,明易,遂治五经,博通五家之言。学者宗之。
《世说新语》:殷荆州仲堪,曾问远公云:《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也。《宋书·关康之传》:晋陵顾悦之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康之申王难顾,远有情理。
《隐逸传》: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纬候》,名冠同门,号曰颜子。閒居读《易》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少仁爱,好《易》,居县北石山下。《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太子临国学,亲临策试诸生。问王俭曰:《周易·乾卦》本施天位,而《说卦》云帝出乎《震》《震》本非天,义岂相主。俭曰:《乾》《震》动,天以运动为德,故言帝出乎《震》。太子曰:天以运动为德,君自体天居位,《震》雷为象,岂体天所出。俭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万物出乎《震》,故亦帝所与焉。
《张绪传》:绪,字思曼。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常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
《陆澄传》:永明元年,领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澄与王俭书论之曰:《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弥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情。自商瞿至田何,其间五传。年未为远,无讹杂之失;秦所不焚,无崩坏之弊。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数百年后,乃有王弼。王济云弼所悟者多,何必能顿废前儒。若谓《易》道尽于王弼,方须大论,意者无乃仁智殊见。《四道异傅》:无体不可以一体求,屡迁不可以一迁执也。晋太兴四年,太常荀崧请置《周易》郑元注博士,行乎前代,于时政由王、庾,皆俊神清识,能言元远,舍辅嗣而用康成,岂其妄然。泰元立王肃《易》,当以在元、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元、弼两立。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意在贵元,事成败儒。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唯《易》独元,元不可弃,儒不可阙。谓宜并存,所以合无体之义。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注。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俭答曰:《易》体微远,实贯群籍,施、孟异闻,周、韩殊旨,岂可专据小王,便为该备。依旧存郑,高同来说。初,澄读《易》三年不解文义。家多坟籍,人所罕见。《周颙传》:颙,字彦伦。泛涉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兼善《易》,与张融相遇,辄以元言相滞,弥日不解。
《文学传》:祖冲之,字文远,范阳蓟人。少稽古,有机思。著《易》义,释。
《高逸传》:顾欢,字景怡。注王弼《易》《系》,学者传之。宗测,字敬微。颇好音律,善《易》
沈驎士,字云祯。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尚之谓子偃曰:山东故有奇士也。少时,驎士称疾归乡,更不与人物通。隐居,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注《易经》
《梁书·武帝本纪》:帝少而笃学,洞达儒元。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
《元帝本纪》:帝聪悟俊朗,天才英发,著述辞章,多行于世。所著《周易讲疏》十卷,《连山》三十卷。
《韦睿传》:睿从弟爱,博学有文才,尤善《周易》
《张充传》:充,字延符,吴郡人。父绪,齐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名前代。充少时,不持操行,好逸游。绪尝请假还吴,始入西郭,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遇绪船至,便放绁脱韝,拜于水次。绪曰: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充跪对曰: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绪曰: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及明年,便修身改节。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易》
《朱异传》:高祖召见,使说《周易》义,甚说之,谓左右曰:朱异实异。后见明山宾,谓曰:卿所举殊得其人。仍召异直西省,俄兼太学博士。大同六年,皇太子又召异于元圃讲《易》。所撰《易》讲疏,多亡逸。
《王承传》:承,字安期,仆射蝀子。七岁通《周易》选补国子生,累迁国子博士。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经术为业,惟承独好之,发言吐论,造次儒者。在学训诸生,述《易》义。
《刘孺传》:孺弟:览、遵。字孝智,年十六通《易》
《世祖二子传》:贞惠世子方诸,字智相,世祖第二子。母王夫人。幼聪警博学,明《易》,善谈元,风彩清越,辞辩锋生,特为世祖所爱。
《孝行传》:褚修,钱塘人也。父仲都,善《周易》,为当时最。天监中,历官《五经》博士。修少传父业。
《儒林传》:伏曼容,字公仪,平昌安丘人。曾祖滔,晋著作郎。父能之,宋司空主簿。曼容早孤,与母兄客居南海。少笃学,善《易》,倜傥好大言,常云:何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观之,晏了不学也,故知平叔有所短。聚徒教授以自业。为骠骑行参军。宋明帝好《周易》,集朝臣于清暑殿讲,诏曼容执经。曼容素美风采,帝恒以方嵇叔夜,使吴人陆探微画叔夜像以赐之。为《周易》《集解》。严植之,少善《庄》《老》,精解《丧服》《孝经》《论语》。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
贺玚,字德琏,会稽山阴人也。天监七年,领《五经》博士。著《易》《讲疏》
卞华,幼孤贫好学。年十四,补国子生,通《周易》
孔子袪,少孤贫好学,耕耘樵采,常怀书自随,投閒则诵读。勤苦自励,遂通经术,续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文学传》:钟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
《处士传》:何引,点之弟也。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瓛,受《易》,注《周易》十卷。
阮孝绪,年十三,遍通《五经》。时有善筮者张有道谓孝绪曰:见子隐迹而心难明,非考之龟蓍,无以验也。及布卦,既搆五爻,曰:此将为《咸》,应感之法,非嘉遁之兆。孝绪曰:安知后爻不为上九。果成《遁卦》。有道叹曰:此谓肥遁无不利。象实应德,心迹并也。孝绪曰:虽获《遁卦》,而上九爻不发,升遐之道,便当高谢。著《高隐传》。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也。幼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不该综,纬候书射,棋算机巧,并一时之绝。所撰《易林》二十卷,行于世。
《陈书·周弘正传》:弘正迁国子博士。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弘正启梁武帝《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乾》《坤》《二系》曰:臣闻《易》称立象以尽意,系辞以尽言,然后知圣人之情,几可见矣。自非含微体极,尽化穷神,岂能通志成务,探赜致远。而宣尼比之桎梏,绝韦编于漆字,轩辕之所听莹,遗元珠于赤水。伏惟陛下一日万几,匪劳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圣智无以隐其几深,明神无以沦其不测。至若爻画之苞于《六经》,文辞之穷于《两系》,名儒剧谈以历载,鸿生抵掌以终年,莫有试游其藩,未尝一见其涘。自制旨降谈,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涣曾冰于幽谷。臣亲承音旨,职司宣授,后进诜诜,不无传业。但《乾》《坤》之蕴未剖,《系》表之妙莫诠,使子经深致,尚多所惑。臣不涯庸浅,轻率短陋,谨与受业诸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系》《象》《爻》未启,伏愿听览之閒,曲垂提训,得使微臣钻仰,成其笃习,后昆好事,专门有奉。自惟多幸,欢沐道于尧年,肄业终身,不知老之将至。天尊不闻,而冒陈请,冰谷寘怀,罔识攸厝。诏答曰:设《卦》观象,事远文高,作《系》表言,辞深理奥,东鲁绝编之思,西伯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自商瞿禀承,子庸传授,篇简湮没,岁月辽远。田生表菑川之誉,梁丘擅琅邪之学,代郡范生,山阳王氏,人藏荆山之宝,各尽元言之趣,说或去取,意有详略。近搢绅之学,咸有稽疑,随答所问,已具别解。知与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须释《乾》《坤》《文言》《二系》,万几小暇,试当讨论。
《王通传》:弟劢字公济。美风仪,博涉书史。梁世为国子《周易》生,射策举高第,除秘书郎。
《王质传》:质少慷慨,涉猎书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
《马枢传》: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祖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军。枢数岁而父母俱丧,为其姑所养。及长,博极经史,尤善《周易》。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𪐝听受而已。纶甚嘉之。《萧乾传》:乾年九岁,召补国子《周易》生。十五,举明经。《徐陵传》:孝克,陵之第三弟也。少为《周易》生,有口辩,能谈元理。
《儒林传》:全缓,幼受《易》于博士褚仲都,笃志研玩,得其精微。梁太清初,历王国侍郎、奉朝请,俄转国子助教,兼司义郎,专讲《易》。太建中,累迁始兴王府咨议参军。缓治《周易》,时人言元者咸推之。
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祖僧宝,梁散骑侍郎、太子洗马。父仲悦,梁庐陵王府录事参军、尚书祠部郎中。讥幼聪俊,有思理。笃好元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服。梁大同中,召补国子《正言》生。梁武帝尝于文德殿释《乾》《坤》文言,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咨审循环,辞令温雅。梁武帝甚异之,赐裙襦绢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天嘉中,迁国子助教。是时周弘正在国学,发《周易》题,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讲席。讥与弘正论议,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厉声,助其申理。讥乃正色谓弘直曰: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仆助君师,何为不可。举座以为笑乐。弘正尝谓人曰:吾每登座,见张讥在席,使人凛然。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閒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而教授焉。吴郡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讥所撰《周易义》三十卷。
《魏书·任城王云传》:云长子澄,字道镇。高祖外示南讨,意在谋迁,斋于明堂左个,诏太常卿王谌,亲令龟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遇《革》。高祖曰: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莫敢言。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为吉也。高祖厉声曰:《象》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也。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阶,遥谓曰:向者之《革卦》,今更欲论之。明堂之忿,惧众人,阻我大计,故厉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邓渊传》:渊,字彦海,安定人也。性贞素,言行可复,博览经书,长于《易》筮。太祖定中原,擢为著作郎。
《封懿传》:轨子伟伯,字君良。博学有才思。讨论《礼》《传》《诗》《易》疑事数十条,儒者咸称之。
《崔浩传》:浩,字伯渊。少好文学,博览经史。元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经书。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综覈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世祖蒐于河西,诏浩诣行在所议军事。浩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周易》。谨以奏呈。
《张湛传》:湛,字子然。弱冠知名凉土,好学能属文。司徒崔浩识而礼之。浩注《易》,叙曰:国家西平河右,敦煌张湛、金城宗钦、武威段承根三人皆儒者,并有俊才,见称于西州。每与余论《易》,余以《左氏传》卦解之,遂相劝为注。故因退朝之馀暇,而为之解焉。其见称如此。《阚骃传》:骃,字元阴,敦煌人也。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注王朗《易传》,学者藉以通经。
《刘炳传》:炳,字延明,敦煌人也。隐居酒泉,不应州郡之命,弟子受业者五百馀人,注《周易》,行于世。蒙逊平酒泉。筑陆沉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元处先生。世祖平凉州,士民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游明根传》:明根子肇,字伯始,高祖赐名焉。幼为中书学生,博通经史。历中书令、光禄大夫。肇耽好经传,手不释书。治《周易》。为《易集解》,传于世。
《李平传》:平,字昙定,顿丘人也,彭城王嶷之长子。少有大度。及长,涉猎群书,好《易》,颇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散骑侍郎,高祖礼之甚重。
《儒林传》:梁祚,北地泥阳人。父劭,皇始二年归国,拜吏部郎,出为济阳太守。祚,居赵郡。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郑氏《易》,常以教授。有儒者风。
张吾贵,字吴子,中山人。年十八,本郡举为太学博士。吾贵先未多学,乃从牛天祐受《易》。祐粗为开发,而吾贵览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陁罗。年十五,粗通《诗》《书》《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也。好古,学尚雅素。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周易》,后于博陵刘献之遍受诸经。历太尉司马,俄加辅国将军。未几,除安州刺史。徵因述职,路次过家,置酒高会,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龟返国,昔人称荣;仗节还家,云胡不乐。因诫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贵,匪自天降,乃勤学所致耳。时人荣之。卢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少聪敏,专经为学。居拒马河,将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随从。又避地大宁山,不营世事,居无所业,唯在注解。注《周易》等书,齐文襄王入相,于第开讲,招延时俊,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而景裕神彩俨然,风调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天平二年,为侍读。四年,使萧衍。衍问:《乾卦》初称潜龙,二称见龙。至五飞龙。初可名为虎。问意小乖。业兴对:学识肤浅,不足仰酬。又问曰:太极,是有无。业兴对:所传太极是有,素不元学,何敢辄酬。
《良吏传》:裴佗,字元化。佗容貌魁伟,隤然有器望。少治《周易》,举其宗致。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
《北齐书·清河王岳传》:岳,字洪略,高祖从父弟也。初,岳家于洛邑,高祖每奉使入洛,必止于岳舍。岳母山氏,尝夜起,见高祖室中有光,密往视,乃无灯,即移高祖于别室,如前所见。怪其神异,诣卜者筮之,遇《乾》《大有》,占之曰:吉,《易》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飞龙九五大人之卦,贵不可言。山氏归报高祖。后高祖起兵于信都,山氏闻之,大喜,谓岳曰:赤光之瑞,今当验矣,汝可间行从之。岳遂往信都。高祖见之,大悦。
《魏兰根传》:兰根,钜鹿下曲阳人也。身长八尺,仪儿奇伟,汎览群书,诵《周易》,机警有识悟。太昌初,除仪同三司,寻加开府。
《杜弼传》:弼,字辅元,中山曲阳人也。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历胶州刺史。弼儒雅宽恕。耽好元理,老而愈笃。又注《易上下系》,名《新注义苑》,行于世。
《崔暹传》:暹子达拿年十三,暹命儒者权会教其说《周易》两字,乃集朝贵名流,令达拿升高座开讲。赵郡睦仲让阳屈之,暹喜,擢奏为司徒中郎。邺下为之语曰:讲义两行得中郎。此皆暹之短也。
《徐之才传》:之才,丹阳人也。幼而俊发。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酬应如响。咸共叹曰:此神童也。《杨愔传》:愔,字遵业,小名秦王。儿童时,口若不能言,而风度深敏,出入门闾,未尝戏弄。六岁学史书,十一受《易》,历封开封王。自居大位,门绝私交,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惟有书数千卷。
《儒林传》: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也。年二十三,便自潜居,撰定《周易义例》。用心精苦,曾三冬不畜枕,每至睡时,假寐而已。废帝之在东宫,显祖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赠太尉少卿。及还葬,太子致祭奠之礼,并使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权会,字正理,河间郑人也。少受《郑易》,探赜索隐,妙尽幽微。每为人占筮,小大必中。但用爻辞、彖象以辩吉凶,《易》占之属,都不经口。会本贫生,无仆隶,初任助教之日,恒乘驴上下。且其职事处多,每须经历,及其退食,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钟漏已尽,会唯独乘驴。忽有二人,一人牵头,一人随后,有似相助,其回动轻漂,有异生人。渐渐失路,不由本道。会心甚怪之,遂诵《易经》上篇。一卷不尽,前后二人,忽然离散。会亦不觉堕驴,因尔迷闷,至明始觉。方知堕驴之处,乃是郭外,才去家数里。注《易》一部,行于世。
《文苑传》:颜之推,字介,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曾撰《观我生赋》,文致清远。
《周书·斛斯徵传》:徵,字士亮,河南洛阳人。父椿,太傅、尚书令。徵幼聪颖,五岁诵《周易》,识者异之。及长,博涉群书,历大将军、大宗伯。
《陆腾传》:腾,字显圣,代人也。父旭,性雅澹,好《老》《易》、纬候之学,撰《五星要诀》《两仪真图》,颇得其指要。太和中,徵拜中书博士。
《吕思礼传》:思礼,东平寿张人也。性温润,不杂交游。年十四,受学于徐遵明。长于论难。诸生为之语曰:讲《书》《易》,其锋难敌。十九,举秀才,对策高第。
《儒林传》:乐逊,字遵贤,河东猗氏人也。弱冠,为郡主簿。魏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学《易》《隋书·于仲文传》:仲文,字次武。父寔,周大左辅、燕国公。仲文少聪敏。就博士李祥受《周易》。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
《郎茂传》:茂,字蔚之。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河间权会,受《易》及元象、刑名之学,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及长,称为学者。
《儒林传》: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历国子祭酒。撰《周易讲疏》十三卷,行于世。
房晖远,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也。世传儒学。晖远幼有志行,治《周易》,兼善图纬,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也。时牛弘奏请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归于家,以教授为务。
《文学传》:王頍,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高祖授国子博士。
诸葛颖,字汉,建康人也。周武平齐,杜门不出者十馀年。习《周易》、图纬,颇得其要。炀帝即位,迁著作郎。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也。少聪敏,七岁好学,善《周易》,诸子百家,无不毕览。
《艺术传》:庾季才,字叔奕,新野人也。幼颖悟,十二通《周易》,好占元象。撰《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
杨伯丑,冯翊武乡人也。好读《易》,隐于华山。国子祭酒何妥尝诣之论《易》,闻妥之言,倏然而笑曰:何用郑元、王弼之言乎。久之,微有辩答,所说辞义,皆异先儒之旨,而思理元妙,故论者以为天然独得,非常人所及也。
临孝恭,京兆人。明天文算术,高祖甚亲遇之。每言灾祥之事,未尝不中,著《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行世。刘祐,荥阳人。开皇初,为大都督。其所占候,合如符契,高祖甚亲之。著《归正易》十卷,行于世。
《外戚传》:萧岿,字仁远。俊辨有才学。著《周易义记》,行于世。
《唐书·员半千传》:半千始名馀庆,生而孤,为从父鞠爱,羁丱通书史。客晋州,州举童子,房元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长与何彦先同事王义方,以迈秀见赏。义方常曰: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今名。《陆希声传》: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论著甚多。昭宗闻其名,召为给事中。
《韦顗传》:顗,字周仁,敬宗立,授御史中丞,赠礼部尚书。所著《易缊解》,推演终始,有深谊。
《韩滉传》:滉,字太冲。贞元元年,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善治《易》,著《通例》《天文事序议》各一篇。《刘子元传》:子元,名知几。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證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汪,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请二家兼行,惟子夏《易传》请罢。诏可。
《崔植传》:植博通经史,于《易》尤邃。与郑覃同时为补阙,皆贤宰相后。
《高郢传》:郢子定,通王氏《易》,为图合八出,上圆下方,合则重,转则演,七转而六十四卦,六甲、八节备焉。仕至京兆府参军。
《李训传》:训,字子垂,始名仲言。太和八年十月,迁《周易》博士,兼翰林侍讲学士。数进讲,帝疏《易》五义示群臣,有能异训意者赏,欲天下知以师臣待训。明年,以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金紫服,仍诏三日一至翰林,以终《易》义。
《隐逸传》:王绩有奴仆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渡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号东皋子。孙思邈,通百家说。尝曰: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象也。
王希夷,喜读《周易》,饵松柏叶、杂花,年七十馀,筋力柔强。刺史卢齐卿就谒问政,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言足矣。
《卫大经》:开元初,毕构为刺史,使县令孔慎言就谒,辞不见。大经邃于《易》,人谓之《易》圣。豫筮死日,系墓自为志,如言终。
武攸绪,则天皇后兄惟良子也。恬淡寡欲,好《易》。少变姓名,卖卜长安市,得钱辄委去。
张志和,字子同。十六擢明经。著《大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陆羽,字鸿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长,而自筮,得《蹇》《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儒学传》:孔颖达,字仲达。八岁就学,诵记日千馀言。及长,明王氏《易》。贞观初,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据尊极之位,衒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帝称善。尹知章。少虽学,未甚通解,忽梦人持巨凿破其心,内若剂焉,惊寤,志思开彻,遂遍明《六经》。于《易》尤县解。康子元,越州会稽人。开元初,诏中书令张说举能治《易》《老》《庄》者,集贤直学士侯行果荐子元及平阳敬会真于说,说藉以闻,并赐衣币,得侍读。行果者,上谷人,历国子司业,侍皇太子读。卒,赠庆王傅。始,行果、会真及长乐冯朝隐同进讲。朝隐能推索《老》《庄》秘义,会真亦善《老子》,每启篇,先薰盥方读。帝曰:我欲更求善《易》者,然无贤行果云。朝隐终太子右谕德,会真太学博士。
啖助,赵州人,后徙关中。淹该经术。门人赵匡、陆质,其高弟也。匡字伯循,河东人,历洋州刺史,质所称为赵夫子者。大历时,助、匡、质以《春秋》,施士丐以《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茝以《礼》,蔡广成以《易》,强蒙以《论语》,皆自名其学。
《文艺传》:王勃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崔元翰父良佐擢明经甲科治易著忘象浑天等论数十篇
《旧唐书·代宗本纪》:帝幼而好学,尤专《礼》《易》,元宗钟爱之。
《吕才传》:才子方毅,七岁能诵《周易》。太宗闻其幼敏,召见,甚奇之。
《李适传》:适尝梦与人论大衍数,寤而曰:吾寿尽此乎。敕其子曰:霸陵原,西视京师,吾乐之。可营墓,树千松焉。及未病时,衣冠往寝,石榻上置所撰《九经要句》及素琴于前。士贵其达。
《李泌传》: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
《路随传》:随父泌,少好学,通《五经》,尤嗜《易》,讽其章句,究其深旨。
《儒学传》:陆德明,吴人。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元理。贞观初,拜国子博士。撰《易经》二十卷,行于世。
《唐国史补》:郑阳武,常言欲为《易》比。以三百八十四爻,各比以人事。
鱼朝恩闻国子监讲《易》,尽言鼎卦以挫元王。是日,百官皆在,缙不堪其辱,载独怡然。朝恩退,曰: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刘迅著六说》:以探圣人之旨,唯说易不成,行于代者,五篇而已。识者伏其精峻。
《北梦琐言》:司空图侍郎,有出伦之才,为时辈妒忌,罹于非横。其平生著文有百家,又著《易之心要》三卷。仓卒之辰,皆焚于贼火。时人无所闻也,惜哉。
张道古深于彖象,著书,号《易题》数卷,行于世。
《玉海》:贞观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阅陆德明《经典音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家布帛百匹。〈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音,合为三十卷,三帙。又云: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三十卷,《易疏》二十卷。太宗后阅《经典释文》,甚嘉之,赐其家帛二百段。
《墨庄漫录》:世传,吕公,得道之士。唐僖宗时进士,能作诗,传者仅百首。往往卖墨世间。毗陵,士人,姓邵,忘其名,善谈《易》,众请讲于佛舍。至小畜,有墨者,青巾布衣,褰帏直入。邵恶之,掩卷而问曰:何来。曰:卖墨耳。适闻讲《易》,至小畜,其说非是。邵惊遽,揖之坐。墨者脱履置案上,取墨一丸,曰:此墨价十千。一坐皆笑。墨者纳履,取砚涤之,试墨,置日影中,贮墨而出,曰:抵暮,复来,当知十千,非贵也。邵且笑且骇。少顷,视砚墨之所濡,彻底为黄金,与日影相耀。邵惋恨不已。必吕公也。《启蒙翼传》:回纥将朝京师,筮,遇乾之同人。卜者曰:此行当见一大人。后果见郭子仪而还。
文宗延学士于内庭,讨论经义。李训讲《周易》微义,颇叶于上意。时方盛夏,遂命取冰玉腰带及辟暑犀如意以赐训。训谢之。上曰:如意足以与卿为谈柄也。《五代史·南唐世家》:周惟简,饶州鄱阳人。隐居好学,明《易》义。煜召为国子博士、集贤侍讲。
胡一桂《集筮》:五代唐明宗时,行肇司马路晏夜适厕,有盗伏焉。晏心动,取烛照之,盗即告晏:请勿惊,某禀命有自,察公正直,不敢剚剑。匣剑而去。由是昼夜惊惧,以备不虞。召董贺筮,遇夬二爻用事。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察象徵辞,大有害公之心。然难已过,但守其中正,请释忧心。晏亦终无患。
五代时,唐槁城镇将段晦,曾夜泊邮亭。有马断鞅而逸,数日不知所适。使使诣筮者,董贺筮之,遇睽据初九用事,应有失亡之事。毋乃马乎。勿逐自复,必有絷而送之者。回家,未曾入舍,果有边鄙恶子牵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