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九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
 第八十九卷目錄
 易經藝文
  讓易經博士疏      後漢范升
  費氏易左氏春秋博士奏議  前人
  外史論易          黃憲
  答虞翻書          孔融
  通易論          魏阮籍
  答周弘正請釋乾坤二繫詔  梁武帝
  請朱異述制旨易義表   簡文帝
  請武帝乾坤二繫表    周弘正
  負苓者說         隋王通
  進士策問        唐權德輿
  明經策問          前人
  進士策問          韓愈
  與董生言易辨       劉禹錫
  與劉禹錫論周易九六說書  柳宗元
  天行健賦         翟楚賢
  乾坤天地賦        陸肱
  八卦賦           敬括
  枯楊生梯賦         前人
  謙賦            陸肱
  同人于野賦         周鍼
  拔茅賦           路蕩
  鴻漸于陸賦         崔陟
  鴻漸賦           陸贄
  田獲三狐賦         李咸
  射隼高墉賦         敬騫
  前題           武少儀
  得意忘言賦         謝觀
  舞中成八卦賦       張存
  前題           白行簡
  前題           錢眾仲
  神蓍賦           闕名
  御筆獎諭沈該易傳劄子  宋高宗
  除朱震祕書少監告詞     同前
  除朱震兼資善堂贊讀告詞   同前
  易兼三才賦        范仲淹
  易或問          歐陽修
  繫辭說           前人
  答宋咸書          前人
  易論            蘇洵
  易策問          王安石
  易論            蘇軾
  代守臣謝賜御書易尚書表 湯思退
  進小易傳劄子        沈該
  記御筆獎諭後        前人
  繳進御筆獎諭石刻劄子    前人
  中書省送到朱元昇三易遺照
               家鉉翁
  大易賦          鄭剛中
  讀易賦          高似孫
經籍典第八十九卷
易經藝文
《讓易經博士疏》後漢·范升
公元26年
後漢建武二年光武范升詣懷官,拜議郎,遷博士
臣與博士梁恭、山陽太守呂羌俱修梁丘易。
二臣年並耆艾經學深明,而臣不以時退,與恭並立深知羌學,又不能達慚負二老無顏於世。
誦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開口以為人師,願推博士以避、羌。
〈帝不許
《費氏易左氏春秋博士奏議前人
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博士,詔下其議。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
帝謂范升曰:范博士前平說。
升起對退而為奏議以上
臣聞主不稽古無以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
陛下愍學微缺勞心經藝,情存博聞,故異端競進
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事,莫能據正。
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類,亦希置立
京、費已行,次復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騶、夾。
如令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高氏、騶、夾,五經奇異,並復求立,各有所執,乖戾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失人,將恐陛下必有厭倦之聽。
孔子曰:博學約之,弗叛矣夫。
學而不約,必叛道也。
顏淵曰:我以文,約我以禮
孔子可謂知教,顏淵可謂善學矣。
老子曰:學道日損
損猶約也。
又曰:絕學無憂
末學也。
今費、左二學無有本師,而多反異先帝前世,有疑於此,故京氏雖立,輒復見廢。
疑道不可由,疑事可行
詩書之作,其來已久。
孔子周流遊觀至於知命自衛反魯,迺正雅、頌。
陛下草創天下紀綱未定,雖設學官無有弟子詩書不講,禮樂不修,奏立左、費,非政急務
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傳曰:聞疑傳疑聞信傳信,而堯舜之道
陛下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專己
天下之事所以異者,以不一本也。
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也。
又曰:正其本,萬事理。
五經本自孔子始。
外史論易》黃憲
徵君將見魯王驟雨至居而讀《易》
周岑、左權朱儁、孔紹祖侍坐
朱儁曰:聞之古之豪傑不以章句而媚時。
故有志者,往往得奮其策,而樹功天下,刊名於竹帛,此豪傑所為也。
夫子于魯魯王師之出不為甯戚之窮,進不為馮讙之乞,動不為子方之驕,語不為韓非之激。
溫裕足以寧其人民忠恕足以達其政事貞亮足以光其社稷,而值多難之朝,遭惛蝕之世,此誠豪傑得志之秋也。
今夫疏疏然,闇而若拙,默而若愚,終日端居而讀周易不亦鈍乎。
徵君曰:汝惡知哉。
昔者吳起兵機魏文侯,得顯其身,而卒以自斃
啇鞅以刑名秦孝公秦國治彊,封商於之地,秦是以有窺周室之心。
蘇秦以縱術說六國諸侯,得相其身。
二子卒蹈車裂之禍,民無稱焉。
至於韓非李斯、劉淮南之徒,皆明智通達博文延譽,然猶不免於顯戮,此由昧易之道也。
故知易者,善為巧拙愚智之間,隨時而動,緣機而流,宜柔宜剛,宜弛宜張,宜行宜藏,宜圓宜方,此之謂知易。
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朱儁出,周岑、左權、孔紹祖疑而問曰:子之論易,予小子不識所謂也。
敢問今何時哉
曰:蠱。
曰:今漢室雖亂,其子孫猶蕃於有商,皆據必爭之國,守膏腴之壤,相與輔佐之,猶可濟也。
何謂蠱哉。
曰:是則然矣。
獨不見蛛之結網屋梁隅中,坐而待食,自以為安。
棟梁朽而榱題傾,蛛乎雖欲寄一絲以聊,適不可獲矣。
當今之世,何異夫。
《答虞翻書》孔融
示所著易傳,自商瞿以來舛錯多矣,去聖彌遠
眾說騁辭,曩聞延陵之論樂。
今睹吾君之治易,知東南之美者,非但會稽竹箭焉。
觀象雲物,察應寒溫推本禍福,與神合契可謂探賾旁通者已。
方世清聖上求賢者梁丘卦筮寧世,劉向洪範昭名,想當來翔,追蹤前烈相見乃盡,不復多陳。
通易論》·阮籍
公元前543年
阮子曰:易者,何也。
乃昔之元真,往古之變經也。
庖犧氏當天地一終,值人物憔悴利用不存法制夷昧
神明之德不通萬物之情不類
於是始作八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分陰陽,序剛柔,積山澤,連水火,雜而一之,變而通之,終於未濟六十四卦盡而不窮是以天地象而萬物形,吉凶著而悔吝生。
事用有取,變化有成南面聽斷向明而治。
結繩而為網罟,致日中之貨,修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皆得其所
黃帝堯舜應時當務,各有攸取。
窮神知化,述則天序。
庖犧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後世聖人觀而因之,象而用之。
禹湯之經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至乎文王,故繫其辭,於是歸藏氏逝而周代經興,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故謂之易。
易之為書也,本天地,因陰陽,推盛衰出自幽微以致明著。
乾元初潛龍勿用,言大人德隱而未彰,未達待時而興,循變而發。
天地既設,屯蒙始生,需以待時,訟以立義,師以聚眾,比以安民
是以王建萬國,親諸侯,收其心也。
原而積之,畜而制之,是以上下和洽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順其理也。
先王既沒,德法乖易上陵下替君臣不制剛柔不和天地不交,是以君子一類求通遏惡揚善以致大謙而光之,裒多益寡
聖善以命,雷出於地。
於是大人得位明聖又興。
先王作樂,薦上帝昭明其道,以答天貺
於是萬物服從,隨而事之,子遵其父,臣承其君,臨馭統一大觀天下
是以先王省方觀民設教儀之以度也。
包而有之,合而含之。
故先王用之,以明罰敕法
自上乃下,貴復其賤,美成亨盡時極日至先王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靜民也。
季葉既衰,非謀之獲,應運順天,不妄其作。
故先王茂對時,育萬物施仁布澤,以樹其德也。
萬物歸隨,如火流承,養善反惡,利積生害,剛過失柄,習坎以位,上失其道,下喪其群。
於是大人繼明,照于四方,顯其德也。
乾元以來,施平而明,盛衰有時剛柔無常,或得或失,一陰一陽出入吉凶,由闇察彰,文明以止,有翼不飛,隨之乃存,取之者歸,施之以若,用之在微,貴變慎小,與物相追,非知來藏往者,莫之能審也。
易之為書也,覆燾天地之道,囊括萬物之情,道至而反,事極而改。
反用應時改用當務
應時,故天下仰其澤。
當務,故萬物恃其利。
澤施而天下服。
天下所以自然,惠生類也。
富貴天地功名六合,莫之能傾,莫之能害者,道不逆也。
天地,易之主也。
萬物,易之心也。
故虛以受之,感以和之
下女上,通其氣也。
以承剛,久其類也。
順而持之,遁而退之上隆下積,剛動大壯正大必用,力盛則望明升惟進光大則傷。
聚以處身,異以成類。
乖離既解,緩以為失。
損益有時,察以主使
揚于王庭,乘五馬敗。
剛既決柔,上索下合
令臣遭明。
君以柔遇剛,品物咸亨,剛據中正天下大行
是以后用施命,誥四國,貴離教也。
於是天地萃聚百姓合同不已
屆極及下,井養不窮,卑不能通,不可弗革。
改以成器尊卑有分長幼有序,主之以震,守之以威,動不可終,敵應而行,漸以進之,為人求位。
君子之欲進者也。
臣之求君,陰之從陽,委之歸誠,乃得其所
歸而應之,專而一之陽,德受歸道,豐位大也。
賢人君子眾以成。
大也窮侈,喪大夫之位。
群而靡容,容而無所
卑身下意利見大人
巽以申命
柔順乎剛,入而說之,說而教之,順天應人渙然成章
風行水上,有文有光,男行不窮,女位乎外。
眾陰承位,上同在中從初更始乘木有功
先王以享,於帝立廟奉天建國也。
剛柔分適,得中節之以制
不窮信愛結內。
得中位,誠發於心。
庶物唯類,大得則虧。
往則過,既應於遠。
則不利,故君是以行重乎恭,喪重乎哀,篤偽薄也。
小過下泰不宜於上,下止上動飛鳥之象焉。
初六坎下,上六離體,飛鳥以凶,是以災眚也。
處中失位,利與時行,過而欲遂,小亨正象,陰皆乘陽,陽剛陵替君臣易位,亂而不已,非中之謂。
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慮其敗也。
通變無窮,周敗又始。
剛未出陰,在中柔濟,不遺遂度,不窮則象河洛神物設教天下服,慎辨居方陰陽相求,初與之,遠作之由也。
卦體開闔,乾以一為開,坤以二為闔。
乾坤成體剛柔有位
木老于未,水生于申,而坤在西南。
火老于戌,木生于亥,而乾在西北
剛柔之際也。
故謂之父母
陽承震動,發而相承專制遂行萬物以興
故謂之長男
水老于辰金生于巳,一氣存之,終而復起
故巽為長女
震發於風,陰德紀,火中鵙鳴母道將始。
故離為中女
又在西北,健戰將,季陰幼昧,衰而不勝
故兌為少女
倉中拔留,肇幽為陽,在中未達,含而未章。
故坎為中男
周流接合萬物既終造微更始,明而未融。
故艮為少男
乾圓坤方,女柔男剛,健柔時推,而禍福是將。
循化知生,從變見亡。
吉凶成敗不可亂也。
大過,何也。
棟橈莫輔。
大者,過也。
先王馭世也。
刑設而不犯,罰著而不施
習坎剛中,惟以心亨。
王正其德,公厥職。
上下不疑,臣主無惑。
納約自牖,非戶何咎
車騎中門劍戟在闥。
雖置叢棘,凶已三歲
上六失道,刑決也。
高宗伐鬼方柔道中也。
三年有賞,德乃豐也。
同人先號,思其終也。
旅上之美,樂其窮也。
是以失刑者,嚴而不檢
喪德者,高而不尊。
故君正義守位,固法以威民
何衢則亨,滅耳而凶也。
小過,何也。
踰位凌上,害正危身,小者過也。
既濟初吉終亂,何也。
加日上,三陰乘陽,以力求濟,不止亡。
初吉終亂也。
未濟上六飲酒無咎,何也。
過而莫改,危而弗間,誰咎之也。
無妄,何也。
無望而至,非會合陰陽為行也。
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得之邑人災。
何也。
國而不收其民,眾而不修其器。
行人得之不亦災乎。
九五之疾,勿藥,何也。
非常之厚,離以為同,無妄之疾,災以除凶,天時成敗,何疾之功,勿藥有喜不成何試也。
龍者,何也。
陽健之類,盛德尊貴之喻也。
配天之謂,盛德高之謂。
尊貴大人受命處中陽德之至也。
亢龍有悔,何也。
承貴因而不充者也。
欲大而不顧其小,甘侈不思其匱,居正上位無勞貴勢無據喪志危身是以悔也。
先王,何也。
大人之功也。
萬國,親諸侯,樹其義也。
作樂上帝,正其命也。
省方觀民,施其令也。
明罰敕法,督其政也。
閉關不行靜亂民也。
時育德,應顯其福也。
享帝立廟,昭其祿也。
聖王所造,非承平之謂也。
后者,何也。
成君定位,據業修制,保教守法,畜履治安者也。
故自成功濟用,已至大通后成天地,以左右民也。
成化理決施令誥方,因統紹衰中,處將正之務,非應初受命之事也。
上者,何也。
日月相易,盛衰相及,致飾則利,天命授受,故王后不稱君子不錯,上以混下,自然也。
君子者,何也。
佐聖扶命,翌教明法觀時而行,臣人者也。
正德以理其義,察危廢以其身。
經綸以正盈果,行以遂義,飲食須時,辨義以作事
所以先王建國輔聖人之神志也。
見險慮難,思患預防,別物居方慎初敬始,皆人臣之行,非大君也。
大人者,何也。
龍德達,貴賤通明有位無稱,大以行之。
大過滅木,天下幽明大人發輝重光繼明,照于四方萬物仰生,合德天地不為而成。
大人虎變天道興也。
君子曰:易,順天地,序萬物方圓正體四時常位事業所麗,鳥獸所萃。
萬物莫不一也。
陰陽生性故有剛柔剛柔生情故有愛惡
愛惡生得失,得失生悔𠫤,悔𠫤著而吉凶見。
八卦以正性,蓍龜圓通以索情。
情性交而利害出,故立仁義以定性,取蓍龜以制情。
仁義偶,而禍福分。
聖人天下之位,定尊卑之制,序陰陽之適,別剛柔之節。
之者存,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
故犯之以別求者,雖吉凶。
知之以篤者,雖窮通。
寂寞者德之至,恣睢者賊之原。
進往反之初,終盡者始之根也。
是以未至不可拆也,已用不可越也。
天下之號,而比鄰匹夫之類。
周處小侯之細,而享於西山
內外之德已施,而貴賤之名未分,何也。
天道未究,善惡未淳也。
是以明夫天之道者不欲,審乎人之德者不憂
在上而不陵乎下,卑而不犯乎貴。
故道可逆,德不可拂也。
是以聖人獨立無悶大群不益,釋之而道存,用之不可既。
由此觀之,易以通矣。
《答周弘正請釋乾坤二繫詔》梁武帝
設卦觀象,事遠文高。
繫表言,辭深理奧。
東魯絕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
事逾三古,人更七聖
商瞿稟承子庸傳授篇簡湮沒歲月遼遠
田生菑川之譽,梁丘琅琊之學。
代郡范生,山陽王氏,人藏荊山之寶,各盡元言之趣。
說或去取,意有詳略
縉紳之學,咸有稽疑,隨答所問,已具別解
知與張譏三百一十二人,須釋乾坤文言二繫
萬幾小暇,試當討論
《請朱异述制旨易義表》簡文帝
臣聞仰觀俯察,定八卦之宗。
河圖洛書,符三易之教。
譬彼影圭,居四方中極
猶彼黃鐘,總六律之殊氣。
疑關永闢,踰弘農洞啟
辭河既吐,邁龍門之已鑿。
臣以庸蔽,竊尚名理鑽仰幾深伏惟舞蹈
冒欲請侍中右衛將軍元圃宣猷堂奉述制旨。
易義弘闡聖作垂裕蒙求
謹以表聞伏願垂允。
《請武帝乾坤二繫表》周弘正
弘正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繫
臣聞:《易》立象盡意繫辭盡言然後聖人之情,幾可見矣。
自非含微體極,盡化窮神豈能通志成務探賾致遠
宣尼比之桎梏絕韋編於漆字。
軒轅之所聽熒,遺元珠於赤水
伏惟陛下一日萬幾,匪勞神瞬息
凝心妙本,常自得天真
聖智無以隱其幾深明神無以淪其不測
至若爻畫之苞於六經文辭之窮於兩繫名儒劇談歷載鴻生抵掌終年
莫有試遊其藩,未嘗一見其涘。
自制旨降談,裁成易道,析至微秋毫,渙層冰幽谷
臣親承音旨職司宣授後進詵詵不無傳業
乾坤之蘊未剖,繫表之妙莫詮。
使一經深致,尚多所惑。
不涯庸淺輕率短陋謹與受業諸生清河張譏三百一十二人,於乾坤二繫象爻未啟,伏願聽覽之閒,曲垂提訓,得使微臣鑽仰,成其篤習後昆好事專門有奉
自惟多幸,懽沐道於堯年肄業終身不知老之將至
天尊不聞,而冒陳請
冰谷寘懷,罔識攸厝。
負苓者說》·王通
文中子講道白牛之溪,程氏退省下語周易
薛收曰:不及伏羲氏乎,何辭之多也。
俄而負苓者曰:吾子何歎也。
曰:吾聞之師曰:易者,道之源也。
伏羲畫卦,而文王繫之,不逮省文矣,以為文王病也。
負苓者曰:昔者伏羲之未畫也,三才不立乎,四序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萬象其不森乎。
營營乎而費畫也。
進士策問·權德輿
問: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文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天下動者存乎。
辭又曰:吉人之辭寡,寂然不動,則感而遂通,見幾而作,乃不俟終日
豈各有所趣幸,備言其方。
至若巽之,為廣顙白眼
坎之于馬,為美脊薄蹄。
曲成彌綸何取象之瑣細
佇聞體要然後忘言
明經策問前人
問:四營成卦,三古遺文本自河圖,演于羑里,而西鄰禴祭,斯乃自多
箕子利貞且居身後
豈理有未究復,古失其傳乾彖辭,乃次六爻之末,坎加習字,有異八純之體。
無妄則象稱物與,同人則彖引卦名。
或備四德而纔至悔亡,或無一德而自居貞吉。
訪於承學,思以稽疑至若康成陰陽象數輔嗣人事名理異同優劣,亦為明徵
進士策問韓愈
問:易之說曰:乾,健也。
今考乾之爻,在初者曰潛龍勿用在三者曰夕惕若,厲無咎,在四者亦曰無咎在上者曰有悔
六位,一勿用,二苟得無咎一有悔,安在其為健乎。
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之四位,既不為矣。
坤之爻,又曰龍戰於野
戰之於事,其足為簡乎。
六經也。
學者所宜用心,願施其詞,陳其義焉。
《與董生言易辯》劉禹錫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
世之儒者皆曰:吾聞諸孔穎達云:陽尊得兼乎陰,陰不得兼乎陽也。
他日與董生言及,生曰:吾聞諸畢中和云:舉老而稱也,因舉揲蓍變之所遇多少,以明老陰老陽之數,以明二篇之策。
復取左傳國語昔人之筮以為證。
且曰:余與董生九六之義信理會,為不誣矣。
又於左傳二書參焉。
合形影,而世人往往攘臂其間
曰:生之名孰與穎達著耶。
而才,孰與元凱賢耶。
歷載曠日未嘗聞人用是說者。
余憤然用口舌爭,特貌從者十一二人焉。
獨悲而志之,以俟夫後覺
《與劉禹錫論周易九六說書柳宗元
見與董生論周易九六義,取老而變,以為中和承。
一行僧得此說,異孔穎達疏,而以為新奇
彼畢子、董子,何膚末於學,而遽云云也。
不知一行僧承韓氏孔氏說,而果以為新奇不亦可笑矣哉
韓氏注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曰:乾一爻,三十有六策則是取其過揲,四分而九也。
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曰:坤一爻,二十四策,則是取其過揲,四分而六也。
孔穎達等作正義論》云:九六有二義,其一者,曰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
其二者,曰老陽數九老陰數六。
二者皆變,用周易以變者占。
鄭元注易,亦稱以變者占。
故云九六也。
所以老陽九,老陰六者九過揲得老陽六過揲得老陰,此具在正義乾篇中。
周簡子之說,亦若此而又詳備,何畢子、董子之不視其書,而妄以口承之也。
君子之學,將有以異也,必先究窮其書,究窮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
今二子尚未能讀韓氏注、孔氏正義,是見其道聽途說者,又何能知所謂易者哉。
足下二家言觀之,則見畢子、董子膚末於學,而遽云云也。
足下所為書,非元凱三易者,則諾若曰孰與穎達著,則此說乃穎達說也。
非一行僧,畢子、董子能有焉者也。
無乃即其謬而承之者,與觀足下出入筮數攷校左氏
今之世,罕有足下求易之悉者。
然務先窮昔人書有不可者而後革之,則大善
謹之勿遽。
宗元白。
天行健賦》翟楚賢
大哉乾元,神不可測
其內也剛,其外也直。
所以保合太和,剛所以運行不息
王者之而垂化君子之而進德者也。
原夫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名。
用九以則得一而清,名也者純陽之經,形也者太無之精。
語其動兮孰知其動,語其行兮孰知其行。
得不其所由,稽其所以,歷土圭窮妙,因渾儀而探理。
左出右沒,不行何以三辰之度。
上騰下降,不動則何以萬物之始。
履柔兮居常,配坤兮秉陽
笠也誰覆,弓也誰張。
四德雖具,未足擬議
十翼雖廣,未足披攘
乎哉得于幽者道,盛乎哉于道者王
綿綿若存,戶樞不蠹
較之則火井易滅,當之則金柅難固。
恃剛靡失,既兼柔克之資。
用壯罔虧,亦取易知之故。
是以為君為首,為金為冰。
杳冥兮不慮乎盈縮寂寥何有騫崩
喻彼成形,是顯飛龍之象。
方其致遠,因推良馬之能。
且夫也者陽,乾也者健,窺之于裡,則其象歷歷,瞻之于表,則其容慁慁
不言非涉于可名,不拔方知乎善運。
大道非物,豈容媧后之功。
小說惑人何傷秦宓之論。
乾坤天地賦》陸肱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以乾為天,以坤為地
于乾則資始群品,在坤乃資生萬物
乾為奇矣,以三而契彼天經
坤蓋偶焉,以六而昭乎地緯
嘗仰以觀其氣,俯以察其區,豈非乾者陽也,坤者陰乎。
于陽乃天之德,于陰乃地之符。
亦猶陽與剛偶,陰與柔俱。
于剛乃天之儀,于柔乃地之樞。
況乃取諸物以非真,取諸身而非據
是則取之上而彖象咸立,取之下而吉凶斯著。
亨之道,配柔克同歸
光大之名,與沉潛而俱去。
于乾則易知可察,至健斯全。
其運也直,其息也專。
為君而長,為首而先。
為馬以居要,為男而體元
大矣哉,確然示易,若天之父萬物焉。
坤則簡能可立,至順為理
其闢也震,其翕也止。
為臣于主,為腹于己。
為牛以當用,為女而資始
矣哉隤然示簡,若地之母萬物矣。
故能酌此生植,通諸鬼神,究其情于大壯,播其義于家人
否以知屈,泰以知伸。
授以復而其心見,考之咸而其感陳。
亦何異分混茫,清為天而濁為地
定其律呂,宮曰君而商曰臣。
既生而太極為初,並用三才斯取。
彼策也三百六十,此數也五十有五。
所以準此知道,采之立言
之而其象顯,演之而其卦繁。
動靜二體,總牢籠眾門,斯可謂覆載之德,識化育之功。
故曰: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八卦賦》敬括
太古之氣,是生兩儀
浩然無測,淵乎勿為。
混沌之已判,尚冥蒙未知
不辨其兩偶,孰能察其三奇
爰有皇聖,其惟伏羲
四營妙理,究三才之大規。
乃畫八卦,以窮萬象
可以測來,知可以藏往
庶品奇功,握群形指掌
使六位之恆存,乃百王之是仰。
故乾以至健,坤以利貞
千變之象,類萬物之情。
起潛龍設位,立牝馬而開名。
大易門戶極天下之至精
離以象日,巽以為風。
明照天下,復扇動虛空
凡有象而皆見,固無幽而不通
自然妙理,亦變化神功爾。
震位生木,坎方生水,擢修木千尋,洎長波萬里
和眾籟而成響,寫群峰而倒峙。
則有兌取于金,艮乃為止
兼山而立卦,亦麗澤成軌
表三索於永終,瞻萬物于茲始。
莫究其探賾妙虛,測其幽微理物
欲象而斯來,窮則變而無已
可以決疑辨誤,訓人軌物,必定志以先占,乃端蓍而後揲,以通其變,使人不倦
賢哲好之以洗心愚夫睹之以革面
則知卦之為道,其亦至微
不可測,理不可違。
既設爻以盡數,亦觀象知幾
天地由其開闢陰陽由其發揮
百慮一致,混殊途同歸
《枯楊生梯賦》〈以青春光耀為韻〉前人
柔得乎剛,則變化無方
故能令老者安分,使衰者而再芳。
不然,爻之均,奚獨殊棟撓
木之眾,奚獨舉枯楊
徒觀其枝葉滋潤,色帶韶光,發枯槁,擢豪芒直幹森梢,欻浮於青翠
高柯偃蹇漸變蒼黃
豈比夫顛木貴枿,瑰材稱良而已哉。
至如和風稍吹,遲日久照,淡清煙羃歷,合晚靄而凝耀。
苟非懷蠹狀,雖死而猶
忽應鳴禽類,先號而後笑,是知心動於內,氣變於形,以類相感,因時則冥。
叢生落落,或孤峙亭亭,映平林迥秀,倚長空半青
爰有翰林墨客,懿此惟新睹物興,與時為春。
在陽當榮於枯木理代實資於哲人
遂稽大道,將期小伸。
長楊體物,希百中於茲辰。
《謙賦》陸肱
天道之惡盈,將守之以持滿
窮易象之明義,排溢美虛誕
鑒其體而如卑,明其訓而非緩。
惟德之柄,惟行之管。
是以賢人君子,雖百代同光
聖帝明王,歷萬古而相纂。
然則謙之為義,與讓同標。
不由於斯理,必災禍自招
是以道映三皇明揚側陋
智周萬物詢於芻蕘
聖賢自貶,何凡庶可驕
豈不行高憂毀於眾木秀則懼摧於飆。
矧夫陽光正中,映土圭而將轉。
陰靈纔滿,隨蓂莢以旋消。
是故君子睹之,以為立身之本。
名彌彰而彌懼,功彌高而彌損。
不耀彼而自上,不明我而自混。
徒觀其退藏好閉,養智於恬,幽而坦坦,卑以謙謙
一辭而行,將恥於躁。
三揖而進,何有於嫌。
況乎海以卑廣居深,山以鎮靜可久。
楚莊懼功茂而終吉,晉文戰克無咎
凡今誇彼而競進何不睹斯自守
徒欲毀信廢忠,謀訐自醜,想進德明義,豈見充於虛受
如君子,稱物平施,不生頗僻,多者用謙為裒,少者用謙為益。
不求翰音待問,必復厚德珍席
不伐可嘉,庶無媒託跡
同人于野賦》〈以君子之道何往不通為韻〉周鍼
善本身修,名由道長
君子所履,遇同人遂往
不修正直,誡邪枉出門
既葉予心,視野郊於指掌
守柔以處,亦何而何先。
秉健而行,諒無偏無黨
蓋以居謙不躁,應上潛通
垂文天下,須立志胸中
雲合霧開,孰無機豹變
馳響答,皆有意於雷同
必使量統含弘,義資探討
利貞共濟顧言行而相保
情田波注,將符若水之時。
德宇馨香用法之道。
乃言六二是乘柔之主,九五為行健之資。
乘乎柔而何剛敢奪,行乎健而何往不之。
能辨方知類,視險如夷
同氣以遵彼,實忘言而在茲。
于以審吉凶,較能否。
居中體正,終處上而為首
理方求友,喻伐木以攸宜。
義在同心,於斷金而誰有。
所期利比浮雲悠然莫分。
光於身者曰道,聲於教者曰文。
故得退無失位,進得其群。
果行育德,候移忠而事君。
則知福應無他元亨由己。
理契和順,心惟知止。
不然何以風雲偶會,咸為得路之人。
悔吝不生,盡似同舟之子
別有勵志彌久勞謙已多。
既考之於六位,亦化之於四科
且如今日之進也,道如之何
拔茅賦》〈以靈茅征吉為韻〉路蕩
大易探賾偉元言之杳冥
乾坤交泰,獲品物之流形。
惟卦也泰之義廣,惟卉也之最靈。
其用也潔身而白,當春也應候而青。
或茂江國,或生楚郊三脊之異,是稱靈茅
刺其無禮詩人引之於純束
責其不入諸侯終貢于厥苞。
不然者,草則多矣,胡著之於繫爻哉。
故可比君子,喻物類
惟人也能同其地,人異心則兩苦。
分族則雙悴,苟連茹相依
夫何往而不利是則傳其潔,守其貞,榮落惟運,窮通曷情。
道或屯蒙,滋雨露而育。
時逢振,拔與連類而共。
確乎莫移,以保貞吉,用之錫命
既著之夏典,將以縮酒,又薦于周室
稟性不用其香。
葵藿有心,尚思向日
歲聿云暮霜風慘慄
願當蕪沒之時,不棄輕微之質。
鴻漸于陸賦》崔陟
易之為書也,八卦分體萬象潛通
漸之為義也,進以得位,動而有融
聖人假物詮理爰,託喻於茲
鴻鴻之為物也,跡狎洲渚,去軼雲空
衎衎於漸陸,竟自卑崇。
飛則有序和而不同
有類夫君進德修業積微成功陟遐自邇謀始而利終者哉。
原夫交頸頡頏,乘波澹淡逍遙自得罻羅莫掩
干時強進,每卑棲自檢
惟欲致雲霄,故必階盤陸之漸。
洎乎翰海表,驤首煙路
既應日而春來,亦隨陽而類序。
行藏不昧於節,遊止不愆於素。
匪親鳧鷖之群,豈思之顧。
羽儀之可重,奚燕雀之能慕。
豈比夫鸚鵡,衒其羽翮
徒矜才以取譽〈闕七字無罪見獲
鄉國迢遙箱籠窘迫
慕侶心斷沖天望隔。
不階漸以苟進,非忤物而致危。
同年而語哉。
鴻漸賦》〈以鴻漸路適之為韻〉陸贄
不測者道,大無疆者空。
非羽而何適,道匪人兮孰通。
通於道者,是謂君子
適於空者,莫如漸鴻
聖人託象以明義,務勤以飾躬。
自邇而圖遠,必因卑而致崇。
始其素卵新化青春戲融。
一之日乳哺衡陽之曲,二之日翱翔彭蠡之中。
爰居樂水,亦從正養蒙
毳毛其成,洞庭芳草初綠。
弱羽云就武陵繁華已紅。
而見其進,未知其終。
美夫姿淑偉麗飛鳴有檢。
動靡求棲,遊皆遠險。
思奮志於寥廓,且藻容菱芡
昇不越次,先冒履木之危。
進而得中,爰及于盤之漸。
如何,其攸措。
方去渚而戾止,俄躋陵遐顧
風水遙輔於羽毛煙雲未通於道路
嗈嗈相召,驚月次而亂趨。
肅肅連行,拂天池徑度
梁燕莫儔,豈谷鸎之足慕。
亦猶九層起於累土,千里始於投跡
琢玉日就其功,為學月將其益。
皆自微以成著,固何求而不適
夫出摶空驤首矯翮,順寒暑以攸往,亙山川而罔隔。
以言乎鳥也尚不忘進,以言乎人也如何無思。
思者所以志道,進者所以修辭
既往而莫返,冀將來而可追。
蒙亦有望於斯漸,敢不肅然勉之
田獲三狐賦》〈以田獲三狐無不利為韻〉李咸
客有都尉崔公,嘗以投筆筮仕,遇解九二爻,應無何而立功成名遂,之來相與遊遠,而獲三狐公以為往者之兆。
遂為田獲三狐賦》,余因應云:
放心而適者,其在乎遊田
徒御自肅,鐶鋂相牽
東郊按轡,乘北風鳴鞭
風威初厲,鷹隼斯擊。
英寮訟閒,農人務隙
分曹命侶,榮隨所歷。
未濟之狐,欻起荒陌,多疑膽捐,虛驚心惕。
趫材競逐良弓可射,筭分銖商,遠近乃捨。
拔而則獲。
於是舒遠引,自北徂南,遇豐草而必陟,逢虎穴而爭探。
車輕輪高,群足䟃
將使蹂躙,其十二三。
爾乃林莽踐,平蕪歷歷
爾見綏綏有狐莫赤其色,又腯其膚。
各挾爾之矢,先張爾之弧。
雖羅空三面,而人合四隅
終見加其一目,遽生擒僕夫
更有七擒七縱,乍奔乍逸,忽投足舊丘,且守之而勿失
俄而獵父焰熾,蘊崇煙鬱,知隱伏之無所,動險中之瞰出,搏噬交亂,竿投惶觱,罔解狐之終凶。
符六二之貞吉得理中之道,偕枉直之實。
且夫平原廣衍何有何無。
獨茲見獲,應君子之筮筴。
子云:誰其唯崔公噬筴,伊何當入其仕乎。
固欲知蔡澤躍馬,而問詹尹以泛鳧。
公侯干城,則四方壯士
文章經國,則一代英儒
我章斯銀,我綬斯朱,安比夫求魚靡餌,即鹿無虞哉。
已而日低嵐岫煙生寒柳韔弓釋掤,割鮮縱酒
是田也,蓋以集彼戎事,從其群醜
吾人讙謠,則郢中能不
豈徒焚林竭澤,乾池滌藪。
況夫天誡馳騁,御難其枯朽
俟俟儦儦,或群或友,皆棄之而不受
嘻茲之無知,何雖獸而似智。
當其七雄分勢,遇楚相申威
九尾來儀,感魏君而呈瑞
又若腋入珍裘,肉登俎味,在物斯賤,與人為利之者
以此詠歌無愧
射隼高墉賦》〈以君子藏器待時為韻〉敬騫
養形元豹兮,以隱霧成文
振羽飛蛾兮,因附火而自焚
紛然落隼,識昧此而喪群。
不知高非小者所處,靜為躁者之君。
失度而棲適,將受斃而何云。
且夫長墉崇崇,矗若雲峙飛隼,倏隨風止。
曾不料其微陋焉,更知其休否
疾惡之夫,善射之子,操騂角之弓,調白羽之矢。
穿楊之妙,呈落鴈之美。
遠近於目端,審高下於規裡。
洞胸而達掖,果裂素而破嘴。
原夫剛鏃初架,勁絃正張,引彎彎月影,迸的的星光,鏟毛羽振迅,挫容貌昂藏
審必中而復發,固焉用而不臧
若乃處身順理投跡知常,時決起而無滯,或怒有方
煙雲足以遐賞,翳薈足以來翔。
必絕捐軀之患,豈貽在彀之殃。
是則素有雋志,往無不利,藏器者人,獲隼者器。
應弦而上激,禽應矢而橫墜
微隼諒比於小人高墉亦方於重位
不戒遊處,曾何免於顛躓
士有五善,斯在載櫜。
有待麗龜之知,未忘貫隼之誠。
勿改幸文武不墜,希葑菲之必采。
則知發矢有期,獲禽俟時
大易靈文微言可賾。
高墉元象,壯立空持。
既是則而是效,永念茲而在茲。
前題同前韻〉武少儀
羽族紛紛飛隼兮,獨勁捷而莫群。
耿介騰踴,毳斑爛而被文。
擊每依於素節,翔亦致乎青雲
全身自愛,寧有齒而見焚。
貫矢落庭,既重名孔宣父
搏鳩陷網,又伏罪信陵君
今也何時,輕乎所履
伊廣甸不遊,乃高墉爰止
非位乎是蹈,宜賈害而鬻死。
吾嘗問術於列禦寇學藝熊渠子爾。
或捨諸吾斯過矣,我矢惟良,我弓未藏,度中而發,于何不臧
專精致用,奚得失之難量哉。
於是正色斂容凝心定志,睨手引滿目注神萃。
驚弦駭括,將辟易翻飛
裂臆洞胸,已拔離而迸墜。
觀彼隼之貽戚,諒吾人會意
故君周而不比,用則擇地
苟進以躡高位無躁求以享厚利
智昧於是,安往而免。
顛躓然,則懷貪怙力者怨所聚,材小任崇者覆可待
聖人明彖象以立言,懸日月不改
或有人兮修其詞,其時三復射隼之兆,載質射隼之期。
寸長而罔貴,冀一聞在斯
得意忘言賦》謝觀
易意難見,言以存之,得意之後,而言可遺。
本憑詮以指昧,既達誠而去詞。
昔者先王,元通默想,以深指難擬議,嗟後世無不瞻仰
是以錯綜六爻森羅萬象
立文以寓其吉凶賾隱以知其來往
有狀之狀,而定其範圍
因可名之名,以徵其影響
影響則可名之名息,達範圍有狀之狀無。
執可名為常名者謬,定有狀為常狀者愚。
方知禮以適,變作事之符。
符以設遵意之樞。
魚兔得也,於筌蹄而已乎。
然則言者意之苗,得意根源有據。
意者言之本,得本而枝葉不御。
假以寄誠,明為定據
鑽燧求火,獲火而燧之可忘。
剖蚌求珠得珠而蚌之可去。
於戲文字之館,植元牝之根,自入存存之室,廢乎察察之門。
不爽毫釐,經濟無為之內。
匪差黍累彌綸有截之垠。
既而未形之形,索無朕之朕,變以喻而立,幽藉明為準。
則可棄喻取變,即明討幽
不可以理縛,難可以文囚。
遇陽則明豈必離乃為日。
遇陰則順,何須坤乃為牛。
如是稽其意,窮其事,旁通閫域曲盡精義
英華可採,桎梏斯棄。
儻究忘言之機,庶葉表微之思。
《舞中成八卦賦》〈以中和所製盛德陳為韻〉張存
樂之容,舞為則,導於情,崇於德。
製其衣而五方咸備,頒其序而八卦不惑
然後利貞疾徐有度法行健而循環不窮
數盈而剛柔匪雜,綴短而明德將融。
初配六以迴旋,狀馬行於空。
及變三而成列,知龍化其中
乾坤簡易應金石之變。
於是,步日而前,因風而舉,乘飄颺婆娑雜沓映照燭而長短合序
順之而不卻,亦明之而有所。
則離巽之不差,豈進退之無旅。
則有應水之理,象木之規,疊若奔溜,散如繁絲。
五色相宣,謂神龜初負。
八音咸奏,知靈鳳來儀
震也坎也,何斯違斯。
既以悅隨,企其遵令象山而乍結乍凝,依澤而若游若泳。
巍巍之德,仰之彌高
蕩蕩之音,於斯為盛。
是知艮兌之為美,故必隨而不兢。
是故聖人樂之變,制舞惟新
知來藏往故有要而有倫
干戚之前設,若鈞天之所陳。
至若卿雲共臨,瑞日同霽,乍離乍合,若翔若滯。
隨方辨色,非前代舊章
應節成文,實我唐之新製
是知舞以適道無頗樂以審政。
同和觀象取則,異乎側弁峨峨
則斯舞也,實百代之不訛。
前題白行簡
卦惟體德,舞以象功
分其節於乾坤之位,列其畫於綴兆之中。
相彼六爻,爰配數於六律
侔茲八體,俾葉義於八風
原夫乍合乍離,進旅退旅,參於𦅸而九變無撓,辨於位而五方有序
作既自於天心,用必在夫君所。
剛柔斯別,皆取象負圖
俯仰可觀,各分行曳緒
爾其舞既備,位亦陳,贊陽和之啟蟄,助雷雨之解屯。
卦始畫於庖犧,當皇唐貞元之歲。
易咸列於宣父,在聖祖中和之辰。
度曲未終,變態無極
震艮以節動止,離坎以分其南北
之者正性命而深
之者守精微而不賊。
虞韶盡美,哂濩樂之慚德
徵其本,察其儀,成於巽德風備矣,變為兌而聖澤在斯
近取諸身,且表乎是,則是大合乎樂,孰謂乎不識不知
矧夫作者既取諸身,演者必因於聖。
曠代而莫睹,實於斯而為盛。
其始也取於卦而施諸人,其終也觀其妙而通乎政。
是以契茲穆穆,異彼傞傞,象在於中,將致天地交泰
德形於外,以明保合太和
且夫八佾而非美,漢五行而徒製。
雖冠華秉翟干戚之間,起索隱鉤深天人之際曷若容止合於彖象,幽賾殊乎卜筮
客有欣千載一時,歌聖功獻藝
前題同前韻〉錢眾仲
公元1451年
舞者樂之容,卦者象之則。
故因舞以成卦,乃觀象知德
八音是節,位必配乎八風
五方具陳,衣必表乎五色
是以德從之理也,功加有截化洽無為
作樂以習舞,同文而共規。
萬姓睹而悅服百代勤而行斯。
懿其舞者員來,樂人攸敘
匏土革木兮夙設,六律五聲具舉
就列修容,忽揚袂進旅
體殊舜樂九成,徒辨其疾徐跡。
羲文八卦自分處所行綴罔失,俯仰攸同。
乾坤定而有倫有要,震兌分而自西自東。
雷澤浹洽象天地之昭融
紛綸抑揚之際,輝煥節奏之中。
進退相依變易交映
艮巽布而若離若合,離坎峙而不譁不競
山風次序,葉水火情性
周旋元武之間繁會羽籥之盛。
既而管磬,感神人,卦成列不已,節有序復頻
赴度應聲,倏鳳轉龍翥
攢青拖紫,駭霞粲而錦新。
翹遙兮,比大章而未匹。
縹緲兮,異鈞天下陳
我后惟明,舊章爰製。
以嗣以續,不陵不替。
和樂且濡,每立象化人
德音不忘,故體乾稱帝
是知卦之設也,八方正四序和,彼象功明德安可與茲舞而同科
神蓍賦》〈以天生人物用配靈照為韻〉闕名
神蓍之用兮誠,稟靈自然
唯神也,適變之義至。
唯用也,極數之理全。
鉤深云乎筮短,藏密彌彰於德圓
再三則蒙,捨我而懼瀆。
五十以學,由我而樂天
之而雖隱必索,保之而其靜愈專。
易之重者,胡可比焉。
原夫質稟精粹,叢分薆,覆青雲以表奇,伏元龜而克配。
佐爾筮之貞吉,觀我生進退
知微知彰而可期,何思何慮而或昧。
於是命彼筮人,擇乎上春,韞之而必致其用,揲之而爰動其神。
感以洗心,遂通端策之志。
執之諸掌,空嗤握粟之倫。
禮事其儀,易贊其妙。
探彼幽賾,觀其祕要
皆多假爾之能,必葉窮神之照。
將欲觀貞,諒無與京。
乾道變化而語,〈一作悟〉神明幽贊而生。
原始要終盡性大衍
知來數往,翼明彖於小成
非我無以〈一作要〉效法之道,非我無以稽作易之情。
于以百慮于以萬物象四時,四十九數而有常
三才,三百六旬而不拂。
之用,惟神是聽。
不窮而或變,通其志而遂寧
提攜成列有感應而協靈
而後數布之而可辨,生而成象之而有形
何一卉之時育,配十朋天縱,恥紅蘭之見鋤,鄙白茅之藉用。
則知夫可貴也,庶類安得而共之哉。
御筆獎諭沈該易傳劄子宋·高宗
覽卿所進《易小傳研究陰陽之奧,發明變動之理。
後一論,最為精切,皆前人所略者。
彌日終卷,深用歎嘉
卿以元弼曉然天人之際願力陳,以輔不逮稱朕意焉。
《除朱震祕書少監告詞同前
左奉議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朱震:朕惟否泰二卦,論君子小人消長之理甚明。
或者消長繫乎時數,此大不然
上下交,而其志同於時故君子以其彙征
上下天下無邦,於時為否,故君子以儉德避難而已
學古通經,特立守正粹然君子人也。
固窮鄉閭,累經除召,今者惠然肯來就我榮祿,朕以爾之避就,卜時否,其庶幾焉。
蓬山寶藏乃今養才之地也。
爾為貳,蓋不徒然,朕知爾舊矣。
奚俟深訓,可特授祕書少監
紹興五年二月十六日
《除朱震兼資善堂贊讀告詞同前
公元1135年
左承議郎、守起居郎侍講、賜緋魚袋朱震:朕惟蒙之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果行育德
蓋泉之初,未有所之,如人之蒙,未知所適
泉決之東西,蒙導之邪正,亦惟其而已矣。
以爾純白內備博見洽聞羲易麟經,尤所精貫。
華光勸講,宏益滋多。
開學南宮,久注心舊德
贊讀資善,汝往惟諧。
既正朕之不難,宜誨蒙之無倦。
兼職雖眾,應用莫窮。
勿嫌拜賜之頻,實繄稽古之力
其益懋哉。
特授依前官、兼侍講兼資善堂贊讀
紹興五年六月三日
《易兼三才賦》范仲淹
大哉,易以象設,象由意通。
三才窮理盡性,重六爻原始要終
二氣分儀,著高卑于卦內。
五行降秀,立動靜于爻中。
所以乾坤化育見天人之會同也。
昔者聖人之生,建大易之旨,觀天之道,察地之紀取人于斯,成卦于彼。
將以盡變化云為之義,將以存潔靜精微之理。
極其數也,必在乎兼而兩之,定其位焉。
由是乎三者備矣
若乃高處物先取法乎天,所以不息之義,所以行健之權。
保合太和純粹之源顯著
首出庶物高明之象昭宣
此立天之道也。
陰陽德全,又若卑而得位
下蟠于地,所以沉潛之體,所以廣博之義。
寂然不動,既侔厚載之容。
感而遂通,益見資生之利。
立地之道也。
剛柔而功備,于是卑高以陳,中列乎人。
而上宜乎主,柔而下宜乎臣。
慎時行時止之間,寧迷進退
察道長道消之際,自見屈伸
立人之道也。
敦仁義而有倫既而三極之端,知八象之謂。
擬議而無爽,周變通而曷既。
君子之而消息聖人之而經緯
亦由璇璣測象,括運動于七辰。
玉琯候時,含慘舒四氣
豈不以易之為書也,範彼二儀
易之為教也,達乎四維
觀其象則區以別矣,思其道則變而通之。
上以統百王之業,下以斷萬物之疑。
變動不居,適內外無滯
廣大悉備,包上下無遺
矣哉,無幽不通,唯變所適
天地容日月,畜風雷而列山澤
鼓之舞之以盡神,統三才而成易。
《易或問歐陽修
或問大衍之數,《易》之縕乎。
學者不盡心焉。
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盡心焉也。
《易》者,文王之作也,其書則六經也,其文則聖人之言也,其事則天地萬物君臣父子夫婦人倫大端也。
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
然則不足學乎。
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未有學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知此,然後知學易矣。
六十四卦自古用焉。
夏商之世,筮占之說,略見于書。
文王之亂,有憂天下之心,有慮萬世之志,而無所發。
以為卦爻起於奇耦之數,陰陽變易交錯成文
君子小人進退動靜剛柔,而治亂盛衰得失吉凶理具焉。
因假取以寓其言,而名之曰《易》
其後世,用以占筮孔子出於周末,懼文王之志不見後世,而《易》專為筮占用也。
乃作彖發明卦義,必稱聖人君子王后以當其事,而常以四方萬國天地萬物之大以為言,蓋明非止於卜筮也。
所以推原本意矯世失,然後文王之志大明,而《易》始列乎六經矣。
《易》之淪于卜筮,非止今世也。
孔子,則文王之志沒而不見矣。
六爻之文,占辭也。
大衍之數,占法也。
自古所用也。
文王更其辭,而不改其法。
故曰:大衍文王之事也。
所謂辭者,有君子小人進退動靜剛柔治亂盛衰得失吉凶之理。
學者專其辭於筮占,猶見非於孔子,況遺其辭而執其占法欲以文王《易》之意,不亦遠乎。
凡欲為君子者,學聖人之言。
欲為占者,學大衍之數。
惟所擇之焉耳
或問繫辭非聖人之作。
前世大儒君子不論,何也。
曰:何止繫辭,舜之塗廩浚井,不載於六經不道孔子之徒,蓋俚巷人之語也。
及其傳也久。
孟子之徒道之,事固有出於繆妄之說。
其初也,大儒君子以世莫之信,置而不論
及其傳之久也後世以謂更大儒、君子而不非,是實不誣矣。
由是曲學之士,溺焉者多矣。
孔子歿,周益衰,王道喪而學廢。
接乎戰國百家異端起。
十翼之說,不知於何人。
自秦漢以來大儒君子不論也。
或者曰:然則何以知非聖人之作也。
曰:大儒君子之於學也,理達而已矣。
中人以下,指其跡,提其耳而譬之
猶有惑焉者,溺於習聞之久,曲學之士,喜為奇說取勝也。
何謂子曰者,講師之言也。
吾嘗以譬學者矣。
元者善之長,亨者嘉之會,利者義之和,貞者事之幹。
所謂文言也。
方魯穆姜之道此言也,在襄公之九年
後十有五年,而孔子生。
左氏之傳春秋也,固多浮誕之辭。
然其用心,亦必欲其書之信後世也。
使左氏文言孔子作也,必不以追附穆姜之說,而疑後世
左氏不意後世文言孔子作也。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豈好非六經者。
黜其雜亂之說,所以尊經
或問大衍,筮占之事也。
其於筮占之說,無所非乎。
曰:其法是也,其言非也。
四十有九,分而為二,掛一揲四,歸奇再扐,其法是也
象兩象三至於乾坤之策,以當萬物之數,其言皆非也。
《傳》曰:知者創物
又曰: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
筮者,上古聖人之法也。
為數也,出於自然不測,四十有九是也
其為用也,通於變而無窮,七八九六是也
不測無窮,故謂之神。
惟神,故可以占。
今為大衍者,取物合數以配,是可測也。
以九六定乾坤之策,是有限而可窮也。
占之不效
奇耦陰陽之數也。
陰陽天地之氣也。
二氣升降,有進退而無老少
聖人未嘗言,雖繫辭龐雜,亦不道也。
問者曰:然則九六何為而變。
曰:夫,四十有九,無不用也。
昔之言大衍者,取四揲之策,而捨掛扐之數,兼知掛扐多少,則九六之變,可知矣。
無所配合陰陽老少乾坤無定策。
知此,然後知筮占矣。
嗚呼文王孔子《易》其淪於卜筮乎。
《易》王弼,其淪於異端之說乎。
孔子而求文王用心,因而求孔子之意,因予言而求弼之得失可也
或問曰:王弼所用卦爻彖象,其說善乎。
曰:善矣,而未盡也。
卦者,時也。
時有治亂,卦有善惡。
然以彖象而求卦義,則雖惡卦,聖人君子不可為之時。
至其爻辭,則艱厲悔吝凶咎,雖善卦,亦嘗不免一卦之體而異用也。
卦彖象辭,嘗《易》而明。
爻辭,嘗怪而隱。
一卦之言而異體也。
知此,然後《易》矣。
卦者,時也。
爻者,各居其一位者也。
聖人君子,道大而智周,故時無不可為
凡卦及彖象,統言一卦之義,為中人以上而設也。
爻之為位,有得失,而居之者逆順六位君子小人雜居也。
君子失位小人得位,皆凶也。
居其位而順其理者吉,逆其理者亦凶也。
六爻所以得失逆順,而告人吉凶也。
爻辭,兼以中人以下而設也。
是以論卦多言吉,考爻多凶者,由此也。
卦彖象辭大義也。
大義簡而要,故其辭易而明。
爻辭占辭也。
占有剛柔進退之理,逆順得失吉凶之象,而變動不可常者也。
必究人物之狀以為言,所以告人之詳也。
是故窮極萬物取象
至於臀腓鼠豕,皆不遺其及于怪者,窮物而取象者也。
其多隱者究物深情也。
所以萬物之理,而為萬事之占也。
或曰《易》曰:君子順天休命
又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繫辭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易》之為說,一本於天乎。
其兼于人事乎。
曰:止於人事而已矣。
天不與也,在諸否泰
然則天地鬼神之理,可以無乎。
曰:有而不異也。
在諸謙。
知此,然後《易》矣。
泰之彖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否之彖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夫君子進小人不得不退。
小人進,君子不得不退。
其勢然也。
君子盛而小人衰,天下治於泰矣。
小人盛而君子衰,天下亂於否矣。
否泰君子小人進退之間爾,天何與焉。
問者曰:君子小人所以進退者,其不本於天乎。
曰:不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故君子進以道。
上下而其志不通,則小人進以巧。
人事也,天何與焉。
又曰:泰之彖不云乎天地萬物通。
否之彖不云乎天地萬物不通乎。
曰:所以云者,言天地也。
其曰:上下者,言人事也。
嗚呼聖人之於《易》也,其意深,其言謹
謙之彖曰: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聖人之於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所以言出而萬世信也。
日中則昃之,月缺則盈之。
天,吾不知其心,吾見其變流於物者矣。
貪滿者多損,謙卑多福
鬼神,吾不知其心,吾見其禍福之被人者矣。
若人可知其情者也。
天地鬼神不可知其心,而見其跡之在物者,則據其跡,曰虧盈,曰變流,曰害福。
若人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曰好惡,故曰其意深而言謹也。
然會而通之,天地神人無以異也。
使其不與於人乎,修吾人而已
使其有與於人乎,與人之情無以異也,亦修吾人而已
專人事,則天地鬼神之道廢,參焉則人事惑。
使人事修則不天地鬼神道者,謙之彖詳矣。
治亂在人,而天不與者,否泰之彖詳矣。
推是而之焉,《易》之道,盡矣。
或問曰:今之所謂繫辭者,果非聖人之書乎。
曰:是講師之傳,謂之大傳
其源蓋出於孔子,而相傳《易》師也。
其來也遠,其傳也多。
其聞轉失而增加者,不足怪也。
故有聖人之言焉,有非聖人之言焉。
其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易》者,其有憂患乎。
文王之事歟。
殷之末世,周之盛德歟。
若此者,聖人之言也。
由之可以《易》者也。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幽贊神明生蓍兩儀四象
若此者,非聖人之言。
凡學之不通者,惑此者也。
知此,然後《易》矣。
繫辭說》前人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自古聖賢之意,萬古得以推而求之者豈非言之傳歟。
聖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書乎。
然則書不盡言之煩,而盡其要。
言不盡意委曲,而盡其理。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者,非深明之論也。
予謂繫辭非聖人之作,初若可駭
為此論,迨今二十五年矣。
稍稍余言為然也。
六經之傳天地之久,其為二十五年者,將無窮而不可以數計也。
予之言,久當見信于人矣。
何必汲汲是非一世哉。
《答宋咸書》前人
頓首白:州人蒙惠書,及補註周易甚善。
世無孔子久矣六經之旨失其傳,其有不可得而正者。
自非孔子復出無以得其真也。
儒者之于學,博矣。
而又苦心勞神殘編簡之中,以求千歲失傳之謬。
茫乎前朢,已遠之聖人而不可見
杳乎後顧無窮來者欲為未悟。
難解之惑,是真所謂勞而少功者哉。
然而非一世之書也。
其傳之謬,非一日之失也。
其所刊正補緝,亦非一人之能也。
使學者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
十取其一,百取其十,雖未能復六經無失而卓如日月之明。
聚眾人之善,以補緝之,庶幾不至於大謬可以聖人復生也。
然則學者之於經,其可已乎
足下於經勤矣,凡其所失,無所不欲正之,其刊正補緝者眾,則其所得亦已多矣。
修學敏明,而又無彊力以自濟,恐終不能少出所見,以補六經之萬一。
得足所為,故尤區區不能忘也。
奉使出疆匆匆不具,惟自愛
廬陵歐陽修再拜
《易論》蘇洵
聖人之道,得禮而信,得易而尊。
之而不可廢,尊之而不敢廢。
聖人之道,所以不廢者,禮為之明而易為之幽也。
生民之初,無貴賤無尊卑,無長幼。
不耕而不饑,不蠶不寒
故其民逸,民之苦勞樂逸也,若水之走下。
聖人者,獨為之君臣,而使天下貴役賤;為之父子,而使天下尊役卑;為之兄弟,而使天下長役幼。
而後衣,耕而後食,率天下而勞之
一聖之力,固非足以天下之民之眾,而其所以能奪其樂,而易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棄逸而即勞,欣然戴之以為君師,而遵蹈法制者,禮則使然也。
聖人之始作禮也,其說曰:天下貴賤無尊卑,無長幼,是人相殺無已也。
不耕而食鳥獸之肉,不蠶而衣鳥獸之皮,是鳥獸與人相食無已也。
貴賤,有尊卑,有長幼,則人不相殺,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則鳥獸與人不相食。
人之好生甚于逸,而惡死也甚于勞,聖人奪其逸死而與之勞生,此雖三尺豎子,知所趨避矣。
故其道之所以信于天下,而不可廢者,禮為之明也。
雖然,明則易達,易達則褻,褻則易廢。
聖人懼其道之廢,而天下復於亂也。
然後《易》,觀天地之象以為爻,通陰陽之變以為卦,考鬼神之情以為辭。
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習之,白首不得其源。
天下聖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
尊其人,而其教亦隨而尊。
故其道之所以尊於天下,而不敢廢者,易為之幽也。
凡人所以見信者,以其中無所不可測者也。
人之所以尊者,以其中所不可窺者也。
是以無所不可測,而易有所不可窺。
天下之人,信聖人之道而尊之。
不然,則易者豈聖人,務為新奇祕怪,以誇後世耶。
聖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則無所施其教。
卜筮者,天下之至神也。
卜者,聽乎天而人不預焉者也。
筮者,決之天而營之人者也。
龜,漫而無理者也。
灼荊而鑽之,方功義弓,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
聖人曰:是純乎天技耳,技何所施,吾教於是取筮
夫筮之所以或為陽,或為陰者,必自分而為二
始掛一,吾知其為一而掛之也。
揲之以四,吾知其為四而揲之。
歸奇于扐,吾知為一、為二、為三、為四而歸之也。
人也分而為二,吾不知其為幾而分之也。
天也,聖人曰:是天人參焉。
道也,道有所施吾教矣。
于是因而《易》,以神天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而不廢
聖人用其機權,以持天下之心,而濟其道于無窮也。
《易策問王安石
問易。
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說者曰: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坤尊卑之義也。
垂衣裳以辨貴賤,自何世始。
始於黃帝
獨曰黃帝可也
堯舜
曰堯曰舜,可也
三世而言之,吾疑焉。
二三子姑為之解。
《易論》蘇軾
《易》者,卜筮之書也。
挾策布卦,以分陰陽,而明凶吉,此日者之事,而非聖人之道也。
聖人之道,存乎其爻之辭,而不在其數。
非聖人之所盡心也。
《易》始于八卦至于六十四,此其為書,未離乎用數也。
而世之人,皆恥其言《易》之數。
或者言而不得其要,紛紜迂闊不可解,此高論之士,所以不言歟。
《易》本於卜筮,而聖人開言其間,以盡天下人情
使其為數紛亂不可考,則聖人豈肯以其有用之言,而託之無用之數哉。
今夫《易》所謂九六者,老陰老陽之數也。
九為老陽,而七為少陽,六為老陰,而八為少陰,此四數者,天下莫知其所如此者也。
或者以為陽之數極于九,而其次于七,故為少而九為老。
至于老陰,苟以為以極者而言也,則老陰當十少陰當八。
少陰八而老陰反當其下之六,則又為之說曰:陰不可以有加于陽,故抑而處之于下。
使陰果不可以有加于陽也,而曷不曰老陰八而少陰六。
且夫陰陽之數,此天地所為也。
聖人豈得與于其間,而制其予奪哉,此其尤不可者也。
陰陽之有老少,此未嘗見于他書也。
見于《易》
《易》所以或為老,或為少者,為夫揲蓍之故也。
故夫說者宜于揲蓍焉。
而求之揲蓍之法,曰:掛一歸奇,三揲之餘而以四數之,得九而以為老陽,得八而以為少陰,得以為少陽,得六而以為老陰
然而陰陽所以老少者,不在乎八九六也。
八九六,徒以為焉耳
老者陰陽之純也。
少者,陰陽之雜而不純者也。
陽數皆奇而陰數皆偶,故乾以一為之爻,而坤以二。
天下之物,以少為主,故乾之子二陰,而坤之女皆二陽
老陰老陽者,乾坤是也
少陰少陽者,乾坤之子是也
揲蓍者,其一揲也。
少者五而多者九,其二其三,少者四而多者八。
多少者,奇偶之象也。
一爻三揲譬如一卦三爻也。
陰陽老少,于卦見之于爻,而于爻見之于揲。
使其果有取于七八九六,則夫此三揲者,區區焉分其多少而各為處,果何以為也。
今夫三揲而皆少,此無以異于乾之三爻而皆奇也。
三揲而皆多,此無以異于坤之三爻而皆偶也。
三揲而少者一,此無以于震坎艮之一奇二偶也。
三揲而多者一,此無以于巽離兌之一偶而二奇也。
若夫八九六,此乃取以為識,而非其義之所在不可以彊為之說也。
《代守臣謝賜御書易尚書表》湯思退
章帝藻,粲如琬琰之傳。
畫聖謨,交若天人之備。
啟函拜賜拭目知榮。
竊以法始四營,莫辨乎《易》
文兼五典,皆聚此書。
東魯韋編,發先秦竹簡
廣大而孰測,辭灝噩以莫窺。
其在累朝以為古訓
宣帝梁丘之學,豈革荄茲之談。
明皇洪範之篇,徒改陂頗之字
未有留神乙夜探賾前經刪妄,論于九師
徽言四代,寫之縑帙,示于薦紳。
飛動龍鸞義昭回于星斗月將日就
聖學祗勤墨妙筆精
竦侯藩之瞻戴,懋乃非常之績,屬我中興之朝。
恭惟皇帝陛下,識際道真行高世表垂衣裳致治
蓋取乾坤,廣視聽,以御圖一,似堯禹
故此躬行之至,見乎心畫之間。
教兼被于臣鄰,賜不殊中外
祕書深刻,已參淳化孝經
方國咸頌,遠陋漢光手札
臣叨分符竹,獲觀寶奎。
八法難如,徒驚端勁遒偉之狀。
一圻所治,願布精疏通之風。
《進小易傳劄子沈該
不揆妄意《易》三十餘年矣。
智識闇淺見聞寡陋,豈足以精微之義。
竊嘗謂:《易》有四象,六七八九是也,而六爻用九六。
所謂也者,言乎其變者也。
王弼而下未嘗變體釋爻辭。
近世之言變體者,復失爻象之正
臣輒以臆說《易小傳
既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又以變體擬議變卦之意。
每卦別為一論,其詳見於序。
六卷十二冊,欲繕寫上進,以備乙夜之覽。
深懼荒疏,上瀆聖聰未敢便行。
投進取進止
《記御筆獎諭後》前人
公元1158年
竊惟《易》為書所以順性命之理,知變化之道,極深研幾,以通天下之志,而成天下之務者也。
其設卦觀象,備自然之法。
變動不居,藏不測之神。
聖人以此範圍天地曲成萬物
君子以此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百姓日用不知,何莫由此道也。
妄意於此,三十餘年矣。
智識闇淺見聞寡陋,豈足以精微之義。
不揆,輒以臆說《小易傳
既以正體發明爻象本旨,又以變體擬議變動微意
時有得於象數之外,諸儒之所未及者,每卦別為一論,自為一家之說
藏之私室未嘗敢以示人
自備位幸司,日侍清光,恭聞萬幾之暇,玩意《易》,尤深探其賾。
是以齋戒卜日繕寫以進。
進呈之日,面奉玉音,謂:六經《易》,與麟經先聖所作,言皆出於自然,其旨深遠在學所得如何耳。
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易》三聖而後成,包萬象悉備
卿所進書深契朕懷。
臣退切歎仰,方負瀆尊之懼,忽奉宸翰曲,賜獎諭褒寵之辭,有浮於實仰。
皇帝陛下聖學高妙深造本源,凡神心之所經緯,與舉而措諸事業,無不太極合德,準天地而侔造化
顧臣曲學有愧,先儒何足以仰。
聖意且蒙察其愚,衷勉以陳力輔佐敢不益勵孤忠,盡其所學,以上陛下獎勉之意。
使臣得奉以周旋密贊無為之化,將見垂裳之治,與堯舜比隆,而臣復得以此退樂於丘園,此臣之志也。
紹興二十八年,歲次戊寅六月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提領編修玉牒所、吳興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九百戶、食實封一千七百戶、臣沈該拜手稽首謹記
繳進御筆獎諭石刻劄子前人
臣伏聖慈,以臣投進《易小傳,特隆御筆獎諭
迂疏末學遭遇聖明,遂得顯行於世,不至湮沒
人臣之極寵,儒者之至榮也。
臣謹以所賜御筆,刊之堅珉拜手稽首,為之記。
自託不朽裝背成軸繳進
伏乞睿覽
中書省送到朱元昇三易遺照劄》家鉉翁
公元1272年
中書省送到朝請郎新除祕閣兩浙東路提案刑獄公事家鉉翁狀。
鉉翁竊惟義理之學,託象數而傳者也。
河南程氏,倡道於洛,時則邵雍經世不傳之妙,新安朱氏講學武夷時則蔡元定圖書未發之旨,今其遺編皆在,而世之學者,知讀程朱之書,而不知窮邵蔡之學,象數之傳無傳焉。
幸而一人,事此為事,學此為學,蓋千百而一二者也。
沈滯下僚堙厄冗役無以自振
拔於當世,適仕於鉉翁之部內,是用忘分出位,具以名聞
竊見承節郎處州龍泉遂昌慶元縣建寧府松溪政和縣巡檢朱元昇苦心舊學篤志遺經,獨探象數之傳,自悟羲皇之蘊。
中天歸藏書》萬言,為圖數十,以述其所自得之學。
其說謂:伏羲易,先天學也。
黃帝易,中天學也。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艮巽兌,奠於四隅而為八卦,八其八而為六十四卦者,先天易也。
十日十二子,納而為六十甲者中天易也。
中天,自先天來者也。
其名雖異,其理則一。
於是中天六十甲,配先天六十四卦,而六十甲之序,與先天六十四卦之序,自然脗合不爽錙銖
以是黃帝作六十甲,所以先天六十四卦不盡之義,載陰陽五行功用,被之天下萬世者,中天歸藏易也。
孔子於商道而取坤乾,所取者,商之歸藏,而中天之易,於是乎在商。
易名歸藏,而黃帝亦以歸藏為氏,商易用歸藏,而商之諸君,皆以甲丙辛壬為號,以見歸藏之書作於黃帝,而六十甲與先天六十四卦並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歸藏易自漢初已亡,元昇述其意而為此書,以自然之數,納自然之音,符自然之象。
縱施橫設,無一不合,皆元昇所自悟者也。
於邵氏之經世,蔡氏之圖書,與近代諸儒象數之學,皆能洞究其義,為之折衷
用功甚勤,其探討甚博,非徒掇拾前人文字語言,為之講解,漫以學問自見者之比。
其人早遊,場屋有聲屢舉不第,捨而以右科奮圖。
升斗之祿,以供菽水之養
身墮右弁,官為徼巡,而探賾鉤深臥起不輟窮壯老堅,真士之有志於學者,而恬於進取不求人知人,亦未有能知之者
鉉翁將指於粵,始識其人,是用冒犯斧鉞之誅,僭以元昇所學上徹於朝,仰祈萬一之采錄
除已錄奏聞,乞特賜甄擢收之冗散之役,處以校讎之任,使海內學士,知以象數為學不惟陳言舊說之。
是務其於興起文治作新斯人,實非小補
伏候指揮屬官,擬欲送中籍記,奉鈞判送除己籍記外,右報本官照應。
咸淳八年六月日。
大易賦》有序鄭剛中
觀如居士既取,漢魏以來易學參訂,其說竊拾餘意,撰窺餘十五卷
每旦又陳易書案上往復誦之。
大易賦》
辭曰:
風雨冥冥爐香畫清,初祓濯危坐,徐玩味羲經
有奇偶兮,探洛書之數。
有肩足兮,具河圖之形。
連山歸藏兮,雖絕編之已久。
文王孔子兮,尚端拜以猶生。
祕七八而勿示,著九六以通靈
三才而盡變,鬱萬化含精
鬼神至理,發蟲鳥隱情
聖人謂象而用之,必有物也。
故有萬有二千五百二十之數,藏之于四十九莖。
大矣哉,概其凡。
雖曰:潔靜精微
其教也乃若天地襲氣母者,要不可以容聲
揚子雲骨朽兮,孰弔之。
曰:此三大聖相授之妙,而方州部家,敢以準。
自名乎吃,魄不能對。
有客出而難予曰:子謂易不可談,則今之學古之學也。
·經籍志》,自漢抵魏,費直古文之訓,康伯繫辭之作,鄭元之易,王弼之卦,合四家之注,已二十二卷豈其糟粕歟。
授業師,探微抉隱。
邃者稱聖,者折人。
河內女子,亦得以說卦三篇,補散落子。
患言之多曷不泛,其浩浩而守其卓也。
予曰噫嘻,客孰知無跡橐籥虛,竅多則混沌
鑿字三寫而烏焉不真,語再傳而唾剉皆錯。
是以象則義遺,論數則象格。
有以龍為䮾,羊為羔,果為墮,是皆好奇之病,無病而進藥。
又怪則五行傅會六情假托
如蛇下梁魚入寺,一牛兩首,逆陳幸中,僅巫祝相若
大扺春秋可以災異,而談諧射覆,或流為東方朔也。
辭屈,則拜而請曰:先生之易何如
曰:我知我愚,我戒我慧。
擁腫之似而罔象之比,中夜以興,未明而起。
高揖聖賢,如忽相值
乾坤,知覆載之恩。
損益,洞盈虛之旨。
恆則可亨,蹇則當止。
中孚兮則好爵之可縻,惟無妄兮則勿藥有喜
實兮斯為困蒙,矧考祥兮天常視履
壯兮則為觸藩之羊,睽兮則見負塗之豕。
危厲已熏于艮背,遲泥必成遯尾
折獄刑者豐之用,而赦過宥罪者解之理。
火在天上兮,當山門同人
天與水違兮,宜作事謀始
飛鳥以凶兮,蓋山有雷。
尚口乃窮兮,豈澤無水。
泰兮則小往而大來,震兮則驚而懼邇。
益戒顛頤無妄滅趾,井念羸瓶,鼎思出否。
在旅以焚巢,將濟渙以奔机。
卑以自牧,立不易方,然後藉用白茅,而為慎之至。
吾之所得于易者,如斯而已
乃若兼收象義,精粗不棄窺竊眾說,拾其餘意,肴蔌同甘,莫分彼是,集而藏之所以遺忘衰齡,教箕裘不肖之裔。
客勿視為京郎之細也。
《讀易賦》高似孫
古人之不余欺兮,吐微言昭宣
萬微以自圖兮,首造端于坤乾
兩氣之吸噓兮,邀元化以齊甄。
六子該輔兮,詣初畫以俱旋。
人以事而鼓桴兮,物以數而琱鐫
昧罔窺其橐籥兮,智或殫其眇綿
嗚呼,文與孔孰囿命兮,肯自放踣顛
迄以道而蓍龜兮,特探幾于羲先。
老世故之轇轕兮,信吾辰之迍邅
無悶之可汰兮,假羲翁以俱傳。
西伯不知其所以兮,尼父亦莫知其攸然
吉凶盪摩兮,付吝悔之爭挻。
天人以自索兮,坦日用平平
吁嗟九歌其誰作兮,太圖絜而娟娟
既以身為心累兮,猶輸情蘭荃
豈知有可采兮,匪伯夷之隘焉。
不如歸去來兮,樂夫天命以自研。
余亦消息盈虛兮,有余師者聖賢
遺文以退儆兮,三加省而逾堅。
爻象耽玩兮,粲日星而陳前。
固非可偏揲兮,理亦非可以獨筌。
嗚呼天生有命兮,余有命其在天。
妙矣,夫知之精之者,在元之而又元。
尚有得于古人兮,幸加我以數年。
誓將老于斯經兮,其毋忘乎三折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