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七十二卷目录

 易经部汇考十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易〉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易类〉

经籍典第七十二卷

易经部汇考十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

虽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牺。既处名教之初,故易为七经之首。《周礼》有三易,《连山》久亡,《归藏》不行于世,故不详录。
子夏《易传》三卷〈注〉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所作。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虞不详何许人。孟喜《章句》十卷〈注〉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节无上系。
京房《章句》十二卷,〈注〉《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
费直《章句》四卷,〈注〉残缺。
马融《传》十卷,〈注〉《七录》云九卷。
荀爽《注》十卷,〈注〉《七录》云十一卷。
郑元《注》十卷〈注〉《录》一卷,《七录》云十二卷。
刘表《章句》五卷,〈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后汉镇南将军、荆州牧、南城侯。《中经簿录》云:注易十卷,《七录》云九卷,录一卷。
宋哀《注》九卷,〈注〉字仲子,南阳章陵人,后汉荆州五等从事。《七志》《七录》云十卷。
虞翻《注》十卷,〈注〉字仲翔,会稽馀姚人,后汉侍御史。陆绩《述》十三卷,〈注〉字公纪,吴郡吴人,后汉偏将军、郁林太守。《七志》云录一卷。
董遇《章句》十二卷,〈注〉字季直,弘农华阴人,魏侍中大司农。《七志》《七录》并云十卷。
王肃《注》十卷,〈注〉字子邕,东海兰陵人,魏卫将军、太常、兰陵景侯。又注《尚书》《礼·容服》《论语》《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澄论》难郑元。
王弼《注》七卷〈注〉字辅嗣,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注《易》上下经六卷,作《易略例》一卷,又注《老子》《七志》云注《易》十卷。
姚信《注》十卷,〈注〉字德祐,《七录》云字元直。吴兴人,吴太常卿。《七志》云十二卷
王廙《注》十二卷,〈注〉字世将,琅邪临沂人,东晋荆州刺史、赠骠骑将军、武陵康侯。《七志》《七录》云十卷。
张璠《集解》十二卷,〈注〉安定人,东晋秘书郎。参著作,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
二十二家姓氏:
钟会,字士季,颍川人,魏镇西将军。为《易无互体论》。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晋散骑常侍。为《易义》
庾运,字元度,新野人,官至尚书。为《易义》〈一云《易注》。应贞,字吉甫,汝南人,晋散骑常侍。为《明易论》。荀恽,字景文,颍川颍阴人,晋太子中庶子。为《易义》《七志》云:注《易》十卷。
张辉,字义元,梁国人,晋侍中、平陵亭侯。为《易义》。王宏,字正宗,弼之兄,晋大司农、赠太常。为《易义》。阮咸,字仲容,陈留人,籍之兄子,晋散骑常侍、始平太守。为《易义》
阮浑,字长成,籍之子,晋太子中庶子、冯翊太守。为《易义》
杨乂,字元舒,汝南人,晋司徒、左长史。为《易卦序论》。王济,字武子,太原人,晋河南尹。为《易义》
卫瓘,字伯玉,河东人,晋太保、兰陵成侯。为《易义》。栾肇,字水初,太山人,晋太保掾尚书郎。为《易论》。邹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人,晋国子祭酒。为《易统略》。杜育,字方叔,襄城人,国子祭酒。为《易义》
杨瓒,不知何许人,晋司徒、右长史。为《易义》
张轨,字士彦,安定人,凉州刺史、谥武公。为《易义》。宣舒,字幼骥,陈郡人,晋宜城令。为《通知来藏往论》。邢融、裴藻、许适、杨藻四人,不详何人,并为《易义》《七录》云二十八家,《七志》云十卷。

干宝《注》十卷,〈注〉字令升,新蔡人,东晋散骑常侍领著作。
黄颖《注》十卷,〈注〉南海人,晋广州儒林从事。
蜀才《注》十卷,〈注〉《七录》云不详何人。《七志》云是王弼后人。案《蜀李书》云:姓范,名长生。一名贤,隐居青城山,自号蜀才。李雄以为丞相。
尹涛《注》六卷,〈注〉不详何人。
费元圭《注》九卷,〈注〉蜀人,齐安西参军。
荀爽《九家集注》十卷,〈注〉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元、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元。子元不详何人。为《易义注》。内又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
谢万,字万石,东晋豫州刺史。
韩伯,字康伯,颍川人,东晋太常卿。
袁悦之,字元礼,陈郡人,东晋骠骑咨议参军。
桓元,字敬道,谯国龙亢人。
卞伯玉,宋东阳太守黄门郎。
荀柔之,宋奉朝请。
徐爰,宋大中大夫。
顾欢,齐太学博士,徵不起。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人,国子博士。
刘瓛,字子圭,沛国人,齐步兵校尉,不拜。谥贞简先生。《七录》云:作《系辞义疏》
自谢万以下十人,并注《系辞》
为易音者三人,王肃已见前。李轨,字洪范,江东人,东晋祠部郎中、都亭侯。徐邈,字仙民,东筦人,东晋中书侍郎太子前卫率。
右易近代梁褚仲都、陈周弘正,并作《易义》,此其知名者。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经类》《易》

《连山》十卷,〈注〉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归藏》三卷,〈注〉商易,晋薛贞注。
《三皇太古书》三卷,〈注〉柴霖传。
《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复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以周易较商易,则周商之文质可知也。以商易较夏易,则商夏之文质又可知也。三易皆始乎八,而成乎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诚以人事代谢,星纪推移,一代二代,渐繁渐文,又何必近耳目而信诸,远耳目而疑诸。《三皇太古书》,亦谓之《三坟》。一曰《山坟》,二曰《气坟》,三曰《形坟》。天皇伏牺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坤乾》。虽不画卦,而其名皆曰卦爻大象。《连山》之大象有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藏》之大象有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坤乾之大象有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之,为六十四。其书汉魏不传,至元丰中始出于唐州北阳之民家,世疑伪书。然其文古,其辞质而野,其错综有经纬,恐非后人之能为也。如纬书犹见取于前世,况此乎。且《归藏》至晋始出,《连山》至唐始出,然则《三坟》始出于近代,亦不为异事也。
右古易〈三部十六卷〉

《石经周易》十卷。
《今字石经易篆》三卷。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
按:石经之学,始于蔡邕始也。秦火之后,经籍初出,诸家所藏,传写或异,笺传之儒,皆凭所见,更不论文字之讹谬。邕校书东观,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乃自为书,而刻石于太学门外。后儒晚学,咸所取正。奈当汉之末祚,所传未广,而兵火无存。后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谓石经者,但刻诸石耳,多非蔡氏之经。
右石经〈三部十四卷〉

《周易》

十卷,〈注〉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

十卷,〈注〉汉曲台长孟喜章句。隋八卷,唐十卷。《周易》四卷,〈注〉汉费直章句。费氏之学,出于民间,不列学官。至唐其书始出。

《周易》

十卷,〈注〉汉南郡太守马融章句。

《周易》

五卷,〈注〉汉荆州牧刘表章句。

《周易》

十卷,〈注〉汉司空荀爽章句。
右章句〈六部四十九卷〉

《周易传》二卷,〈注〉卜子夏。
《易传》三卷,〈注〉汉京房传,吴陆绩注。
《周易传》一卷,〈注〉后魏关朗撰,唐赵蕤注。
《周易传》三卷,〈注〉唐陆希声去彖象而自为辞,亦自注。《周易外传》二十二卷,〈注〉高定撰。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注〉宋朝王洙撰。
右传〈注附六部四十一卷〉

《周易》

十卷,〈注〉后汉大司农郑元注。隋九卷,唐十卷。《周易》十卷,〈注〉汉宋忠。《周易》十卷,〈注〉魏将军王肃。

《周易》

十卷,〈注〉魏大司农董遇。

《周易》

七卷,〈注〉魏尚书郎王弼。

《周易》

十卷,〈注〉吴太常姚信。

《周易》

九卷,〈注〉吴侍御史虞翻。

《周易》

十三卷,〈注〉吴陆绩。

《周易》

十卷,〈注〉魏散骑常侍荀煇。

《周易》

十卷,〈注〉晋散骑常侍干宝。

《周易》

十卷,〈注〉蜀才。

《周易》

十卷,〈注〉晋儒林从事黄颖注。梁十卷,隋四卷,唐复十卷。

《周易》

十卷,〈注〉后魏司徒崔浩。

《周易》

七卷,〈注〉姚规。

《周易》

十三卷,〈注〉崔觐。

《周易》

十卷,〈注〉梁处士何引。

《周易》

十卷,〈注〉卢氏。

《周易》

十四卷,〈注〉傅氏。

《周易》

十卷,〈注〉王文元。

《周易》

十卷,〈注〉王凯冲。

《周易》

十卷,〈注〉任希古。
《符祥注》十卷,〈注〉宋朝龙昌期。

《周易》

六卷,〈注〉刘牧。

《周易》

十卷,〈注〉张葆光。
《补注》三卷,〈注〉皇甫佖。
《系辞》二卷,〈注〉晋桓元注。
《系辞》二卷,〈注〉晋西中郎将谢万。
《系辞》二卷,〈注〉晋太常韩康伯。
《系辞》二卷,〈注〉梁大中大夫宋褰。
《系辞》二卷,〈注〉荀柔之。
《系辞》二卷,〈注〉荀谚。
右注〈三十一部二百五十四卷〉

《集解周易》十卷,〈注〉马郑二王四家。
《集注周易》十卷,〈注〉荀爽九家。
《集二王注》十卷,〈注〉杨氏。
《集解周易》十卷,〈注〉张璠。
《集注周易》十七卷,〈注〉唐李鼎祚。
《集注周易》一百卷,〈注〉唐元载。
《集注系辞》二卷,〈注〉《隋志》
《周易会释记》二十卷,〈注〉伪吴僧陆希觉。
右集注〈八部一百九十七卷〉

《周易义疏》二十卷,〈注〉宋明帝集群臣讲。
《周易讲疏》二十卷,〈注〉张该等群臣讲。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注〉梁武帝。
《周易讲疏》十六卷,〈注〉梁五经博士褚仲都。
《周易义疏》十四卷,〈注〉梁都官尚书萧子政。
《周易讲疏》三十卷,〈注〉陈咨议参军张讥。
《周易义疏》十六卷,〈注〉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
《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卷,〈注〉梁蕃。
《周易讲疏》十三卷,〈注〉国子祭酒何妥。
《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卷,〈注〉陆德明。
《略论》一卷,〈注〉张璠。
《周易论》三卷,〈注〉唐僧一行。
《周易论》一卷,〈注〉应吉甫。
《周易论》三十三卷,〈注〉宋王昭素。
《周易论》十卷,〈注〉陈皋。
《周易穷微论》一卷,〈注〉王弼。
《周易尽神论》一卷,〈注〉晋司空钟会。
《通易象论》三卷,〈注〉晋尚书郎栾肇。
《大衍论》三卷,〈注〉唐明皇。
《通易象论》一卷,〈注〉宣聘。
《通易论》一卷,〈注〉晋荆州刺史宋岱。
《周易卦序论》一卷,〈注〉晋司徒右长史杨乂。
《统略论》三卷,〈注〉晋少府卿邹湛。
《二阮难答论》二卷,〈注〉阮长成、阮仲容。
《卦德统论》一卷,〈注〉刘牧。
《制器尚象论》一卷,〈注〉陈希亮。
《易卦正名论》一卷,〈注〉刘不疑。
《广论》一卷。
《大义疑问》二十卷。
《周易大义》一卷。
《周易发义》一卷。
《周易开题义》十卷,〈注〉梁蕃。
《周易大义》二卷,〈注〉陆德明。
《周易几义》一卷,〈注〉梁南平王萧伟。
《周易异议论》十卷〈注〉刘遵。
《周易外义》三卷。
《周易义》六卷,〈注〉魏徵撰,《唐志》无。
《易义》五卷,〈注〉卢行超。
《易说精义》三卷,〈注〉《四库书目》
《周易括囊大义》十卷,〈注〉《四库书目》
《易义》八卷,〈注〉皇甫佖。《易义》十卷,〈注〉聱隅先生黄晞。
《易义》一卷,〈注〉黄通。
《易义》二卷,〈注〉李贲。
《易义》一卷,〈注〉周孟阳。
《周易义略》九卷,〈注〉张简。
《周易问》二十卷。
《周易问难》二卷,〈注〉王氏撰。
《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注〉晋顾夷等。
《义决》一卷,〈注〉《唐艺文志》
《爻义》一卷,〈注〉干宝。
《大衍义》一卷,〈注〉李觉。
《系辞义》二卷,〈注〉萧子政。
《周易新义》上下二卷,〈注〉沈季长。
《易义》二卷,〈注〉叶子长。
《周易释序义》三卷,〈注〉梁蕃。
《周易元品》二卷。
《周易发挥》五卷,〈注〉唐王勃。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注〉唐东乡助。
《易忘象》三卷,〈注〉崔良佐。
《周易元统》一卷,〈注〉白云子述。
《周易圣断》七卷,〈注〉鲜于侁。
《周易流演》五卷。
《周易发题》一卷,〈注〉张元。
《周易明疑录》一卷。
《周易启元》一卷,〈注〉张元。
《周易启源》十卷,〈注〉蔡黄成。
《辨刘牧易》一卷,〈注〉陈希亮。
《王刘易辨》二卷,〈注〉宋咸。
《易旨归议》一卷。
《周易元谈》六卷。
《周易要削》三卷。
《周易释疑》一卷。
《周易元悟》三卷。
《周易文言》一卷。
《周易髓》十卷,〈注〉郭璞。
《周易意学》十卷,〈注〉陆秉。
《周易意蕴》一卷,〈注〉徐庸。
《周易卦断》一卷,〈注〉丘铸。
《周易口诀》六卷,〈注〉唐魏郑公。
《周易口诀》六卷,〈注〉王锜。
《周易口诀》六卷,〈注〉史之證。
《周易口诀》七卷,〈注〉陆太易。
《周易微旨》三卷,〈注〉陆希声。
《周易隐诀》一卷。
《周易精微》三卷,〈注〉皇甫佖。
《周易析微通说》三十卷,〈注〉楚泰。
《易筌》一卷,〈注〉阮逸。
《周易质疑卜传》三十卷,〈注〉楚泰。
《易训》三卷,〈注〉宋咸。
《周易明文》十卷,〈注〉郭思永。
《周易析蕴》一卷,〈注〉孙坦。
《易钳精义》二卷。
《周易通神》二卷。
《周易精微》三卷,〈注〉周镇。
《穷理尽性经》一卷。
《周易义證总要》二卷。
《周易绝笔书》四卷,〈注〉龙昌期。
《周易发隐》二十卷,〈注〉陈良献。
《易书》一百五十卷,〈注〉唐裴通。
右论说〈九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

《周易统例》十卷,〈注〉崔觐。
《周易略例》一卷,〈注〉王弼。
《周易略例义》一卷,〈注〉黄黎献。
《略例疏》一卷,〈注〉庄道名。
《略例》一卷,〈注〉桂询。
《周易编例》十卷。
《周易义类》三卷,〈注〉顾棠。
《经类》一卷。
《卦类》一卷。
《类纂》一卷。
右类例〈十部三十卷〉

《周易谱》一卷,〈注〉《隋志》
《略谱》一卷,〈注〉袁宏。
《周易谱》一卷,〈注〉沈熊。
右谱〈三部三卷〉

《周易举正》三卷,〈注〉唐郭京。
《周易證坠简》二卷,〈注〉范谔昌。
《先儒遗事》一卷,〈注〉刘牧,一作陈纯臣。
右考正〈三部六卷〉

《周易卦象数旨》一卷,〈注〉东晋李颙。
《揲蓍法》一卷,〈注〉不为子。《易数》一卷,〈注〉陈高。
右数〈三部三卷〉

《大衍元图》一卷,〈注〉唐僧一行。
《钩隐图》三卷,〈注〉刘牧。
《续钩隐图》一卷,〈注〉黄黎献。
《周易稽赜图》三卷,〈注〉荆州田家书目。
《龙图》一卷。
《河图洛书解》一卷,〈注〉沈济。
《伏羲俯仰画卦图》一卷,〈注〉彭汝砺。
《周易乾生归一图》十卷,〈注〉彭汝砺。
《荆定易图》一卷。
《八卦小成图》一卷。
右图〈十部二十三卷〉

《周易音》一卷,〈注〉东晋尚书郎李轨。
《周易音》一卷,〈注〉范氏。
《周易并注音》七卷,〈注〉唐陆德明。
《杂音》三卷,〈注〉《唐志》
《周易释音》一卷,〈注〉陆德明。
右音〈五部十三卷〉

《乾坤凿度》二卷,〈注〉伏羲文,黄帝演,仓颉修。
《乾凿度》二卷,〈注〉郑元注。
《易纬稽览图》七卷,〈注〉郑元注。
《京房易钞》一卷。
右纤纬〈四部十二卷〉

《太元经》九卷,〈注〉扬雄撰,宋衷注。
《太元经》十卷,〈注〉陆绩、宋衷注。
《太元经》十卷,〈注〉蔡文卲注。
《太元经》十二卷,〈注〉陆绩注。
《太元经》十四卷,〈注〉虞翻注。
《太元经》十二卷,〈注〉范望注。
《太元经讲疏》四十六卷,〈注〉章察。
《太元经发隐》三卷,〈注〉章察。
《说元》一卷,〈注〉王涯。
《元赜》一卷。
《太元经》六卷,〈注〉王涯注。
《太元经》十卷,〈注〉宋维翰注。
《太元经》十卷,〈注〉林瑀注。
《太元经传》三卷,〈注〉杜元颖撰。
《太元经疏》十八卷,〈注〉郭元亨。
《演元》十卷,〈注〉陈渐。
《补正太元经》十卷,〈注〉范谔昌。
《太元经释文》一卷,〈注〉林瑀。
《太元经手音》一卷,〈注〉程贲。
《太元音训》一卷,〈注〉冯元。
《太元图》一卷,〈注〉林共。
《元图发微》三卷。
《太元正义》一卷,〈注〉孙冑。
《太元叩键》一卷。
《通元》十卷,〈注〉晋王长文。
《洞极真经》一卷。
《元包》十卷,〈注〉唐卫元嵩撰,苏源明传,李江注。
《太易》十五卷,〈注〉唐张志和撰。
《潜虚》一卷,〈注〉司马温公作,拟太元。
右拟易〈二十九部二百三十一卷〉
凡易十六种,二百四十一部,一千八百九十卷。
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
《易经》十二篇,〈注〉上下经及十翼。
今易乾卦至用九,即古易之本文。郑康成始以彖象连经文。王辅嗣又以文言附乾坤二卦,至于文辞连属不可附卦爻,则仍其旧篇。自康成、辅嗣合彖辞文言于经,学者遂不见古本。秦汉之际,易亡说卦。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之。后汉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东莱吕氏因晁氏书,参考传记,复定为十二篇。朱文公曰: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未能尽合古文。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又曰:易更三圣,制作不同。包羲氏之象,文王之辞,皆依卜筮以为教,而其法则异。孔子之赞,一以义理为教,而不专于卜筮。岂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异,故为教为法,不得不异,而道未尝不同也。 孔颖达云: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易传》,周氏二篇,〈注〉字王孙。
服氏二篇,〈注〉光。
杨氏二篇,〈注〉何。
王氏二篇,〈注〉同。
《儒林传》:田何授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皆著易传
数篇,同授杨何。言易者,本之田何。太史公受易于杨何。晁氏曰:商瞿受易,孔子五传而至田何。汉之易家,盖自田何始,何而上,未尝有书。管辂谓易安可注者,其得先儒之心欤。易家著书,自王同始,学官自杨何始。所谓易杨者,是也。

丁氏八篇,〈注〉宽。
丁宽事田何,学成,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高相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艾轩林氏曰:先秦之为易者,未有及理义也。自田何而后,章句传说多矣。见于今者,独有费氏之书。费氏旧亡章句,而学者宗王弼之说。至于京氏之阴阳占筮,其书虽存,视之为术数之流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理义之学,以其辞耳。王弼而下,其说纷纷,不若象数之粗有所明也。

韩氏二篇,〈注〉婴。
韩婴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涿郡,韩生其后也。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盖宽饶从受焉。宽饶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古五子》十八篇。
刘向《别录》所校雠中古五子书,除复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壬子,凡五子律历志,日有六甲,辰有五子。注云:六甲之中,惟甲寅无子。

《淮南道训》二篇。
《七略》曰:九师道训者,淮南王安所造。张平子思元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注云:遁上孔曰飞遁,无不利。淮南《九师道训》曰:遁而能飞,吉孰大焉。曹子建七启飞遁离俗注,亦引之,盖以肥为飞。刘向《别录》所校雠中易传,淮南九师道训除复重定著十二篇,淮南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著曰淮南九师书。《文中子》谓:九师兴而易道微。《隋志》已亡其书。

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大衍历卦议》曰: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馀皆六日七分,止于占灾眚与吉凶善败之事。至于观阴阳之变,则错乱而不明。京房传注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宫,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阴,消卦曰太阳,其馀卦曰少阴少阳,谓臣下也。《五行志》引京房《易传》,尊卦用事注孟康曰:尊卦,乾卦也。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震遂泥厥,咎国多糜,复崩来无咎,自上下者为崩,潜龙勿用,众逆同志,至德乃潜,厥异风行,不解物,不长干,父之蛊亡子,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不则为私妇贞厉,君子凶言,君弱而妇彊,为阴所乘,则月并出。谷永以京房易占对日食,李固对策引京房易郎顗。按房飞候:参察众政,正月三日至乎九日,三公卦。集韵观我端颐。 释文坎卦,京作欿。 剥床以肤,京作簠,谓祭器。龟山杨氏曰:以爻当期,其原出于系辞,而以星日气候分布诸爻,易未有也。其流详于纬书,世传稽览图是也。艾轩林氏曰:如复所谓七日,临所谓八月,蛊所谓先甲后甲,巽所谓先庚后庚。又如十年三岁月几望巳日乃孚,是皆阴阳气数当然之变。孟氏而下,有焦赣氏,以一卦变为六十四,积而至于四千九十六。凡一卦所主六日,震离坎兑寄直于分至之日。如曰冬至,则坎用事,次未济,次蹇,次颐,次中孚,次复。当期之数,循环为变。后魏正光历,推四正卦术。四正为方伯,中孚为三公,复为天子,屯为诸侯,谦为大夫,睽为九卿,升还从三公。周而复始,九三应上九,清净微温阳风。九三应上六,绛赤决温阴雨。六三应上六,白浊微寒阴雨。六三应上九,曲尘决寒阳风。诸卦上有阳爻者,阳风。上有阴爻者,阴雨。京房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释文》序录孟喜章句十卷,无上经。《七录》云又下经无旅至节,无上系。 一行《易纂》引孟喜序卦曰:阴阳养万物,必讼而成之。君臣养万民,亦讼而成之。 《隋志》八卷残缺,京房章句十二卷,《七录》云十卷。晁氏曰:《汉志》易京氏凡三种八十九篇。《隋志》有京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种七十三卷。《唐艺文志》有京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种二十三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见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而其传者曰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法一卷,或共题易传四卷,而名皆与古不
同。今所谓《京氏易传》者,或题曰《京氏积算易传》,疑隋唐志之错卦是也。错卦在隋七卷,唐八卷。所谓积算杂占条例法者,疑隋逆刺占灾异十二卷是也。至唐逆刺三卷,而亡其九卷。元祐八年,高丽进书,有《京氏周易占》十卷,疑《隋志·周易占》十二卷是也。《正义》大衍之数五十,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儒林传》:初,易唯有杨孝,宣世立施孟、梁丘,元帝立京氏。《隋志》:梁丘施高亡于西晋,孟京有书无师,陆澄曰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许氏《说文》称:易,孟氏其文多异。虞翻传其家五世孟氏之学,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文王重易六爻。
重爻之人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郑康成之徒以为神农。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孙盛以为夏禹。史迁等以为文王。淮南子曰: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张行成曰:伏羲先天示易之体,故孔子谓之作八卦。文王后天明易之用,故子云谓之重六爻。杨绘曰:筮非八卦之可为,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舜禹之际曰龟筮协从,则何文王重卦之有乎。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按是而言重卦之始,其在上古乎。京房引夫子曰:神农重乎八纯。

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吕氏曰:古者,教人之通法,诗书礼乐而已。至于易,则未尝躐等与人。是以孔子孟子之问答,初未尝及易也。若如魏晋祖尚浮虚,谈老易者遍天下,则秦焚之久矣。朱文公曰:易经本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戒,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夫子作传,亦略举其一端,以见凡例而已。薛氏曰:六经之道,易为之宗。他经亡而易传不殊,其书之存也。

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
费直本皆古字,号古文易。以授王璜,未得立。陈元郑众皆传费氏学。建武中,韩歆上疏,欲为费氏立博士。范升奏非急务,马融为传授郑康成,康成作易注,荀爽又作传,自是费氏大兴。
高相专说阴阳灾异,未立学官。后汉费兴,高遂微。〈注〉费直说十二次度数,见《晋·天文志》。王弼所传本费氏。
晁氏曰: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其初,费氏不列学官,唯行民间。至汉末,陈元方、郑康成之徒皆学费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乱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昔韩宣子适鲁,见易象是古人以卦爻,统名之曰象也。故曰易者,象也,其意深矣。岂若后之人卦必以象明,象必以辞显,纷纷多岐哉。

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释文》引古文如汇作,翩作偏,介作砎,枕作沈,蹢躅作,繻作襦。刘向引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又引《易大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世。《说苑》引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司马迁引易曰:差以毫釐,谬以千里。东方朔引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经解引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谬以千里。今易无此语。沙随陈氏曰:此《纬书通卦验》之文。《说苑》引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毁,满而益,谦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又云:天地动而万物变化。《坊记》引不耕穫,不菑畬,凶。 晁氏曰:文字之传,始有齐楚之异音,卒有科斗籀篆隶书之四变,因而讹谬者多矣。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撰,又尝著古文易,则今之所传者,皆非古文也。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吕氏曰:汉兴,言易者六家,独费氏传古文易,而不立于学官。费氏易在汉诸家中最近古,最见排摈。千载之后,岿然独存,岂非天哉。晁氏公武曰:欧阳永叔谓孔子古经已亡,费氏经与古文同,则古经何尝亡哉。易文之异者,《汉书》引嗛嗛丧其齐斧,日中见昧。其欲浟浟,不如西邻之瀹祭。《说文》引夕惕若夤,忼龙有悔。乘马驙如,再三黩。禔既平,百谷草木丽于地,以往避包荒。用冯河,僮牛之告,泣涕如其牛觢天,卑君子,豹变其文,斐也。噬乾明出地上,晋〈巽〉〈艮〉榰恒凶,枅马壮,吉。升大吉。
履虎尾,虩虩亹其屋,日之离,需有衣孰饪,夫乾鹤,然天地壹,犕牛乘马,参天两地,重门击𣝔燥万物者,莫暵于离。杂而不越,为馰颡。又引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井法也。今易所无。《周礼注》引其刑剭,襦有衣絮,参天两地,而奇数,巽为宣发缁衣。引恒其德,侦深衣。引直其政,方其义也。《史记》引乾称蜚龙,鸿渐于般,狐涉水,濡其尾。后汉刘修碑动乎俭中,鬼神富谦。《魏文帝纪注》:太史许芝引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内则注引明夷睇于左股,郎顗引困而不失其所。无亨字。《史记索隐》、刘向《别录》云:易家有救氏注。

《连山》《归藏》〈不著录〉
《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汉世盖有二昜矣。《水经注》《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帝王世纪》《连山易》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注〉《唐志》有十卷。盖刘炫伪作。梁元帝三十卷在五行家。
《礼运坤乾注》其书存者,有《归藏》〈注〉晋中经有之。隋唐志皆十三卷,今唯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初经》云: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书。〈注〉汉上朱氏谓: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
《齐母经》云:瞿有瞿有,宵梁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鲧士有泽,我取其鱼。〈注〉《尔雅》疏传注所引若君子戒车,小人戒徒,有凫鸳鸯,有雁鹔鹴,有白云自苍梧入大梁,上有高台,下有雍池,若以贾市,其富如河汉。昔女娲筮,张云幕。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黄神将战,筮于巫。咸帝尧降二女,以女舜,殷王其国,常母谷,羿彃十日。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龙飞以登于天。睪陶占之曰:吉。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卜昆吾占之不吉。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昔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台于水之阳。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于荧惑。曰不吉,不利出征,唯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孔颖达谓伪妄之书,非殷易也。按《周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首艮,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首坤,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首乾。杜子春云:《连山》伏戏,《归藏》黄帝。《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姚信谓: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注〉皇甫谧谓: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
《世谱》:神农,一曰连山氏、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张行成谓:《连山》,天易也。《归藏》,地易也。有法数而未有书。《周易》,人易也。始有书矣。先儒谓:夏殷易以七八不变者占。〈注〉《左氏传》穆姜筮艮之八。《晋语》公子重耳筮得贞屯悔豫,皆八。董因筮之,得泰之八。《周易》以九六变者占,而沙随程氏曰: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利建侯,是《周易》。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辞也。既之乾,则用变矣。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注〉夹漈郑氏以为:《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四十五策,《周易》四十九策。《子华子》曰: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大易》以之而立数。《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谓:夏殷之卦名,盖意之也。元丰中,《三坟》始出于唐州北阳民家,曰山气形。天皇伏羲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坤乾》。虽不画卦,而《连山》大象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藏》大象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坤乾》大象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为六十四。龟山杨氏曰:是书,太古河图,代姓纪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之数三,是以形数名易,知其非古书也。扬雄《太元》:日始于寅,义取连山。卫元嵩《元包卦》首于坤,义取归藏。司马公《潜虚》亦取归藏云。〈注〉晋郭璞摹洞林乎连山。

子夏易传〈不著录〉
《隋志》《周易》二卷,子夏传,残缺。梁六卷,释文序录子夏易传三卷,卜商《七略》云:汉兴,韩婴传《中经簿录》云:丁宽作。张璠云: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唐志》二卷,今本十卷。案陆德明《音义》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今本作地藏水而泽,水得地而安。但小异耳。束帛戋戋作残残。又云:五匹为束,三
元二纁象阴阳。今本无此文,盖后人附益者多景迂。晁氏曰唐张弧伪作。孙氏曰汉杜子夏之学。唐司马氏曰:《七略》有子夏传,《七录》六卷。或云韩婴,或云丁宽《中经簿》四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易经
丁宽易:
本传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诂举大义,授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孟喜易:
本传喜,从田王孙受易,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同门梁丘贺疏通證明之。

京房《易传》四卷:
本传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字赣,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

焦氏《易林》十六卷:
说见占筮门。

费直易:
本传直,长于卦筮,亡章句。后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郑康成《易注》
《崇文总目》:今唯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馀皆逸指趣渊确本,去圣之未远。

王弼《易注略例系辞注》十卷
晁氏曰:上下经,魏尚书郎王弼辅嗣注。系辞说卦杂卦序卦,弼之门人韩康伯注。又载弼所作《略例通》十卷。易自商瞿受于孔子,六传至田何,而大兴为施雠、孟喜、梁丘贺。其后焦赣、费直始显,而传受皆不明,由是分为三家。汉末,田焦之学微绝,而费氏独存其学,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者,皆祖费氏。东京荀刘马郑,皆传其学,王弼最。后世。或用郑说,则弼亦本费氏也。欧阳公见此,遂谓孔子古经已亡。按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则古经何尝亡哉。陈氏曰:自汉以来,言易者多溺于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畅以义理,于是天下宗之,馀家尽废。然王弼好老氏,魏晋谈元,自弼辈倡之。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于道阙矣。况其所谓辞者,又杂异端之说乎。范宁谓其罪深于桀纣,诚有以也。

《连山》十卷:
《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归藏》三卷:
《崇文总目》:晋太尉参军薛正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夹漈郑氏曰:《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云云。按:《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夹漈好奇,独尊信此二书与《古三坟书》,且咎世人以其晚出而疑之,然殊不知《毛氏诗》《左氏春秋》《小戴氏礼》,与《古文尚书》《周官》《六典》,比之当时,皆晚出者也。然其义理其文辞,一无可疑,非二易三坟之比,不谓之六经可乎。故今叙二易,不敢遽指为夏商之书,姑随其所出之时,置之汉之后,唐之前云。

孔颖达《正义》十四卷:
《崇文总目》:唐太尉长孙无忌与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其言,主申王学云。
陈氏曰:其实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称孔疏耳。

甘棠《正义》三十卷:
《崇文总目》:梁陕州大都督府左司马任正一撰,孔颖达《正义》申演其说。

李鼎祚《周易集解》十卷:
晁氏曰:鼎祚,唐人,集解经皆避唐讳。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辅嗣、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同、侯果、蜀才、翟元、韩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凿度义所谓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其序云:自卜商之后,传注百家,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而天象难寻,人事易习,折杨黄华,学徒多从之。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辅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盖宗郑学者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今所有五部
而已。《关朗》不载于目,《乾凿度》自是《纬书》,焦赣《易林》又属卜筮,子夏书,或云张弧伪为,然则《隋志》所录,舍王弼书,皆未得见也。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称鼎祚书十七卷,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邪。
陈氏曰: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书犹见其一二,而所取于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尝为之集解。陆氏《释文》所载说卦逸象,本于九家易。
《中兴艺文志》:李鼎祚易宗,郑康成排王弼。

《易举正》三卷:
《崇文总目》: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授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駮。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
晁氏曰:京自称家藏王韩手札《周易》《石经》,校正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盖以𦅸彖相正,有阙漏处,可推而知。托云得王韩手札与石经耳。容斋洪氏随笔曰:《易举正》三卷,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举人等本,或将经入注,用注作经,小象中间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辞注内移后,义却处于前,兼有脱遗两字,颠倒谬误者,并依定本举正其讹。凡一百三节,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今本于象文霜字下,误增坚冰二字。屯六三: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顺也。今本误倒其句。贲: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坎卦习坎上脱坎字。姤九四:包失其渔,二有其渔,故失之也。今本误作无鱼。蹇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字下多幽字。鼎彖:圣人亨以亨,上帝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注文亦误增大亨二字。震彖曰: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今本脱不丧匕鬯一句。渐象曰: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今本正文脱风字。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志字。中孚彖:豚鱼,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鱼二字。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脱可字,而事字下误增吉字。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既济彖曰:既济,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脱一小字。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今本误以近也字为正文,而注中又脱惧字。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字。予〈阙〉须于福州道藏中见此书而传之,及在后省见晁公武所进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书也。巽岩李氏曰:京此书使,经传不相混乱残阙,复为真全,颇有益于学者。然能妍诸侯之虑,衍侯之字,成言乎艮,当作诚。若此等,京盖未知,岂王韩旧本固不免讹舛耶。京,开元后人,故所为书不得著录,本末亦未详要,可惜云。

陆希声《易传》
《崇文总目》:唐右拾遗陆希声撰。希声作《易传》十篇,《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四篇。初,陇西李阮学其说以为上下经传二篇,思属近妙,故希声自为之解。馀篇差显,不复为注。盖近世之名家欤。今二篇外,馀篇逸。
晁氏曰:《微旨》三卷,皆设问答。
陈氏曰:按《唐志》《易传》二卷,《中兴书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谓解说者,上下经共一册,不分卷,有序言,著《易传》十篇,七篇以上解易义之渊微,八篇以下广易道之旁行,第为六卷,又撰《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各一卷,通为十卷。其上下经盖第一第二篇,经文一句,传亦一句,门人以为难晓,故复为之解。然则其全书十卷,不尽传矣。家旧惟有《微旨》,续得《解说》一编,始知其详。

卫元嵩《元包》十卷:
《崇文总目》:元嵩,唐人,撰《武功苏源明传》。赵郡李江注,《包》以坤为首,因八纯之宫以生变,极于六十四,自系其辞言,外卦体不列爻位,以谓《易》首乾尚文,《包》首坤尚质,夏《连山》,商《归藏》《周易》唐包其实一也。虽欲驰骋而放言,趍理近止,易家之区鄙云。陈氏曰: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兑艮离坎巽震。坤曰太阴,乾曰太阳,馀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为数语,意僻怪,文险涩,不可深晓也。
张氏曰:卫元嵩作《元包》,义取于《归藏》,元包粗赞卦名之大指,未极人事之精义。辞略数隐,世多不传,
乃作《元包数义》二卷,以明卫元嵩之易。〈详见七易序〉

子夏易十卷:
《崇文总目》:此书篇第,略依王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
晁氏曰:旧题卜子夏传。《唐艺文志》:子夏书已亡,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景迂云张弧伪作。陈氏曰:按隋唐志,有卜子夏传二卷,残阙。陆德明、李鼎祚亦时称,引考《汉志》,初无此书,有孙坦者为《周易折缊》,此汉杜子夏也。未知何据,使其果然,何为不见于《汉志》,其为依托明矣。〈按此作折缊,后又作析蕴,疑作折缊者误〉隋唐时止二卷,已残阙,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经文彖象爻辞相错,正用王弼本,决非汉世书以陆德明所引求之。今传则皆无之,岂惟非汉世书,亦非隋唐所传书矣。其文辞浅俚,非古人语,姑存之,以备一家。按晁以道传《易堂记》曰:古今咸谓子夏受于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元知其伪矣。书不传于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知其为伪,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晁之言云尔。张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见《馆阁书目》。云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容斋洪氏随笔曰: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谷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證云。

《周易新论传疏》
《崇文总目》:唐阴洪道撰。洪道世其父显之学,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订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崇文总目》:唐东乡助撰。取卦互体,开释言象,盖未始见康成之学,而著此书焉。
陈氏曰:东乡,一作东阳。《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东乡,皆复姓也。其序言随事义,而取象若以龙叙乾,以马明坤。凡注疏未释者,标出为此书。

《周易口诀义》六卷:
《崇文总目》:河南史證撰,不详何代人。其书直钞孔氏说,以便讲习,故曰口诀。
晁氏曰:唐史證撰,抄注疏以便讲习。田氏乃以为魏郑公撰,误也。
陈氏曰:三朝史志有其书,非唐则五代人也。避讳作證字。

《周易正义补阙略例疏》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其说自谓裨颖达之阙。陈氏曰:唐四门助教邢璹撰。按《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馀皆不然。此本亦浅近无义理。姑存之。

关子明《易传》一卷:
晁氏曰:魏关朗撰。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见之,著成筮论数十篇。唐赵蕤云:恨书亡半,随文诠解才十一篇而已。李邯郸始著之目,云王通赞易,盖宗此也。
《朱子语录》:关子明易,伪书也。
陈氏曰:唐赵蕤注,然隋唐志皆不录,或云阮逸伪作。

《周易启源》十卷:
晁氏曰: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卷首德恒伯言德肤德翰四月,皆设为问对,凡三十六篇。

《周易开元关》一卷:
晁氏曰:唐苏鹗撰。自序云:五代祖晋官,至吏部侍郎,学兼天人,尝制八卦论,为世所传。遭乱遗坠,而漏简尚有存者。鹗乃略演其旨于此。

《周易流演》五卷:
晁氏曰:唐成元英撰。错综六十四卦,演九宫,以直年月日推国家之吉凶。元英,道士也。故道藏录之。或云释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穷微》一卷:
陈氏曰:称王辅嗣,凡为论五篇,《馆阁书目》有王弼《易辩》一卷,其论彖论象,亦类《略例》,意即此书也。又言弼注此书,已亡,至晋得之。王羲之承诏录藏于秘府,世莫得见。未知所据而云。

《周易释文》一卷:
陈氏曰:唐国子博士陆德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汉魏以前诸家说,盖唐初诸书皆在也。卦首
注某宫某世,用京房说。

《石经周易》《周易指略例》共十一卷:
晁氏曰: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广政,孟昶年号也。说卦乾健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此与国子监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璹注略例不同者,又百馀字,详其意义,似石经误而无他本订正,姑两存焉。
夹漈郑氏曰:按石经之学,始于蔡邕。始也,秦火之后,经籍初出,诸家所藏,传写或异,笺传之儒,皆冯所见,更不论文字之讹谬。邕校书东观,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乃自为书,而刻石于太学门外。后儒晚学,咸所取正。奈当汉之末祚,所传未广,而兵火无存。后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谓石经者,但刻诸石耳。多非蔡氏之经。

《易轨》一卷:
晁氏曰:伪蜀蒲乾贯撰。专言流演,其序云:可以知否泰之原,察延促之数,盖数学也。

王昭素《易论》三十三卷:
晁氏曰:昭素居酸枣,太祖时尝召令讲易。其书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昭素隐居求志,行义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宁比之。

《易證坠简》一卷:
晁氏曰:皇朝天禧中,毗陵从事范谔昌撰。其书酷类郭京《举正》。如震卦彖辞内云脱不丧匕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渐卦上六,疑陆字误,胡翼之取之自谓其学出于湓浦李处约、庐山许坚意者,岂果有师承。故程胡取之。
陈氏曰:其上卷如郭京《举正》,下卷辨系辞,非孔子命名,止可谓之赞系。今爻辞,乃可谓之系辞,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补注》一篇,辨周孔述作与诸儒异,为乾坤二传,末有《四时晷刻图》一篇,《馆阁书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图》一卷,言纳甲纳音者,即此下卷,补注序中语也。世或言刘牧之学出于谔昌,而谔昌之学亦出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朱子发皆云尔。

陆秉《周易意学》十卷:
晁氏曰:秉字端夫,旧名东宝,元间以此书奏,御敕书嘉奖。秉尝通判蜀州,首篇论易之名,颇采《参同契》之说。
陈氏曰:其说多异先儒,穿凿无据。

胡安定《易传》十卷:
晁氏曰:此解甚详,盖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称先生曰。陈氏曰:新安王炎晦叔尝问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云尔。然杂物撰:德具于中爻,互体未可废也。南轩之说虽如此,要之程氏专治文义,不论象数。三家者,文义皆坦明,象数殆于扫除略尽,非特互体也。

《周易言象外集》〈古易〉
《崇文总目》: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经侍讲天章阁,乃集前世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其论以王弼传为内,故自名曰外传。
陈氏曰:其序言学易于处士赵期,论次旧义,附以新说,凡十二篇十卷。
又曰:古易十二卷,亦去王原叔家上下经,惟载爻辞外卦辞一、彖辞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叶石林以为,此即《艺文志》所谓《古易》十二篇者。按隋唐志皆无古易之目,当亦后人依仿录之耳。

邵古《周易解》五卷:
晁氏曰:古字天叟,雍之父也。世本范阳,而卒于洛。其学先正音文云。

皇甫泌《易解》十四卷:
晁氏曰:泌官至尚书右丞,有《述闻》一卷,《隐诀》一卷,《补解》一卷,《精微》三卷,又有《纪师说辩道》,通为八卷。陈氏曰:其学得之常山抱犊山人,而莆阳游中传之刘彝、钱藻,皆为之序。山人不知名,盖隐者也。泌尝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石徂徕《易解》五卷:
晁氏曰:景迂云: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孔颖达云:王辅嗣又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卒大乱于王弼,惜哉,今学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何责哉。家本不见此文,岂介后觉其误改之欤。
陈氏曰:所解止六十四解,亦无大发明。晁景迂引守道说,今观其解义,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见,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旧本而已,更无
他说,不知景迂何以云尔也。按宋咸补注:首章颇有此意,晁殆误记耳。

刘长民《易解》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佖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又有《钩隐图》三卷,皆易之数也。凡五十五图,并遗事九,有欧阳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陈氏曰: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略例图》,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于浙右庾司者,欧公序,文浅俚,决非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牧易学盛行于庆历时。

《删定易论》一卷:
陈氏曰:直讲盱江李觏泰伯撰。凡六篇,盖删刘牧易图,而存之者三焉。《馆阁书目》作六卷十九篇,觏先《注易论》十九篇,皆见集中,与此自为二书,当是合为十九也。

宋咸《易训》《易补》,注王刘《易辨》
晁氏曰:咸自序云: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凡三卷,颇论陆希声、刘牧、鲜于侁得失云。
陈氏曰:咸尝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条,以正亡误。及得郭京《举正》于欧阳公,遂参验为《补注》十卷。皇祐五年表上之。别有《易训》未见,《易辨》凡二十篇,为一卷。刘牧之学,大扺求异。先儒穿凿破碎,故李宋或删之,或辨之。

《周易圣断》七卷:
晁氏曰:皇朝鲜于侁子骏撰。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辨其非。且云:众言淆乱,折诸圣,故名其篇曰《圣断》。陈氏曰:其书,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
晁氏曰:皇朝徐庸以《春秋》凡例,易亦有之,故著书九篇,号《意蕴凡例总论》。其学祖刘牧、陆秉云。陈氏曰:庸,皇祐时人,凡为论九篇。馆阁书又有卦变解未见。

伊川《易传》十卷:
遗书张闳中以书问:易之义,本起于数。程子答曰:谓义起数,则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所向,非儒者之务也。管辂、郭璞之学是已。又曰: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见乎辞者也,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门弟子请问易传事,虽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盖其潜心甚久,未尝容易下一字也。
陈氏曰:伊川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传,而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
晁氏曰:朱震言颐之学出于周敦颐,敦颐得之穆修,亦本于陈抟与邵雍之学。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数,颇与胡翼之相类。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则授二程,与震之说不同。
按:伊川之学,出自濂溪,此先儒通论也。而晁朱之说,以为濂溪所师,本于希夷及一僧,则固老释之宗旨矣。此论未之前闻。

王介甫《易解》二十卷,龚原、耿南仲注易各二十卷:
晁氏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与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东坡易传》十一卷:
晁氏曰:东坡自言其学出于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之也。
《朱子语录》曰:老苏说易专得于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三句,它把这六爻,似那累世相雠相杀底人相似,看这一爻攻那一爻,这一画克那一画,全不近人情。东坡见它恁地太粗疏,却添得些佛老在里,其书自做两样,亦间有取王辅嗣之说,以补老苏之说,亦有不晓得它说了乱填补处。老苏说底,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著处。又杂学辨曰:乾上彖辞,发明性命之理,与《诗》《书》《中庸》《孟子》相表里,而大传之言,亦若符契。苏氏不知其说,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也。故每为不可言、不可见之说,以先后之务,为闪倏滉漾不可捕捉之形,使读者茫然,虽欲攻之,而无措其辨。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而其为说至𥳑。今将言之,而先曰不可言,既指之,而又曰不可见,足以眩夫未尝学问之庸人矣。由学者观之,岂不适所以为未尝见、未尝知之验哉。然道衰学绝,世颇惑之,故为之辨,以待后之君子。而其它言生死鬼神之不合者,亦
并附焉。

横渠《易说》十卷:
晁氏曰:其解甚略,系辞差详。

温公《易说》一卷:
晁氏曰:杂解易义无铨次,盖未成书也。

《乾生归一图》二卷:
晁氏曰:皇朝石汝砺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后列数图,颇杂以释老之说。
陈氏曰:嘉祐初人序,取乾为生生之本,万物归于一也。有论有图,亦颇与刘牧辨然。或杂以释老之学。其所谓一者,自注云:一则灵寂。其元首篇论道,专以灵明无体无生为主。又曰:因灵不动而生寂体,岂非异端之说乎。

《周易义海》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房审权撰。集郑元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或诸家说有异同,辄加评议,附之篇末。
陈氏曰:审权编《义海》凡四卷,近时江都李衡彦平删削,而益以东坡、伊川、汉上之说,为《撮要》十卷,若房氏百卷之书,则未见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为起居郎。

张弼葆光《易解》十卷:
晁氏曰:弼,莆田人,字舜元。绍圣中,张惇荐于朝,赐号葆光处士。后黄裳等再荐,诏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学颇宗郑氏。
陈氏曰:其学多言取象。

郑扬庭《周易传》十三卷:
邵伯温《辨惑》云:沈存中《笔谈》,言江南人郑夬,字扬庭,曾为一书,谈易其间。一说曰: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云云。至乾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渐,本得三十二阴。乾坤错综,阴阳各得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为书,皆荒唐之论,独有此变卦之说,未知其是非。予后见兵部员外郎秦玠论夬所谈验然曰:何处得此法。玠云:尝遇一异人,受此历数,推往古兴衰运历,无不皆验。尝恨不能尽其术。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知吉凶之变,此人乃形之于书,必有天谴,此非世人所得闻也。切惟我先君易学,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其传授本末,则受易于李之才挺之,挺之师穆脩伯长,伯长师陈抟图南。先君之学,虽有传授,而微妙变通,则其所自得也。平时未尝妄以语人,惟大名王天悦、荥阳张子望尝从学,又皆蚤死。秦玠、郑夬尝欲从先君学,先君以玠颇好任数,夬志在口耳,多外慕,皆不之许。玠尝语夬,以王天悦传先君之学,夬力求之,天悦不许。天悦感疾且卒,夬赂其仆,于卧内窃得之,遂以为己学,著《易传》《易测》。宋范五经明用数书,皆破碎妄作,穿凿不根,常以变卦图示秦玠。夬窃天悦书入京师,补国子监,解试策问八卦次序。夬以所得之说对,有司异之,擢在优等。既登第,以所著书投贽公卿之门,后以赃罪窜秦,谓必有天谴,恐指此。秦既知夬窃书,乃谓夬何处得此法,又谓西都邵某闻大略,近乎自欺矣。然谓得之异人,盖指希夷而言也。
晁氏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秘受之夬,夬又作《明数》《明象》《明传道》《明次例》《明范》五篇。

《周易析蕴》二卷:
陈氏曰:孙坦撰。凡二卷,其首言子夏辞,不甚粹,或取左氏传语證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天子曰县官。尝疑汉杜子夏之学。及读杜传,见引明夷对策,疑始释然。坦,不知何人,国史志及中兴书目皆不著。

阮逸《易筌》六卷:
陈氏曰:逸字天隐,每一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颇多合。

《易童子问》三卷:
陈氏曰:欧阳永叔撰,设为问答,其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

《周易义类》三卷:
陈氏曰:顾叔思撰,未详何人序。言先儒论说甚众,而其旨未尝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辞意固尝不一。名立标目,总而聚之。

沈存中《易解》二卷:
陈氏曰:所解甚略,不过数卦,而于大小畜、大小过独详。

陈了翁《易说》一卷:
陈氏曰:了翁晚年所著,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

王逢《易说》十卷:
晁氏曰:逢尝为国子直讲,著《易传》十卷,其学宗王弼。

龚原《易讲义》十卷:
陈氏曰:原,字深之,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为王
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籍。

《吕氏易章句》一卷:
晁氏曰:吕大临与叔撰。其解甚略,有统〈阙三字〉

吕微仲《周易古经》二卷:
陈氏曰:吕大防微仲,所录上下经,并录𦅸辞彖象,随经分上下为六卷,上下系二卷,文言说卦各一卷。
晁氏曰:其序云:彖象所以解经,始各为一书。王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学者于是始不见完经,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晁氏曰:从父詹事公讳说之撰。以诸家易,及许慎《说文》等九十五书,是正其文字,且依汉田何本,分易经上下并十翼,通为十二篇,以矫费氏、王弼之失。谓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撰,又尝注古文易,遂名曰《古易》
陈氏曰:以道之说曰: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氏始。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各附逐爻,则费氏初变古之时,犹若今乾坤欤。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奈何后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于经,宋衷、范望散太元测赞于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初,乃如《古文尚书》,迁固叙传,扬雄《法言叙篇》云尔。卷首列名氏二十馀家,文字异同则散见于诸卦云。
巽岩李氏曰:晁氏专主北学,凡故训多取许叔重《说文解字》,陆德明《音义》,僧一行、李鼎祚、陆希声及本朝王昭素、胡翼之、黄聱隅辈论说,亦时采掇吕公书。则文字句读,初无增损。景迂则辑诸家异同,或断以己意,有增有损。篇第则放费长公未解,辅嗣未注以前旧本,并十二篇为八篇。吕晁各有师承,初不祖述,而其指归,则往往暗合。

晁以道《太极传》《外传》《因说》共八卷:
陈氏曰:其学本康节,自言学京氏易。绍圣间,遇洛阳杨宝贤,得康节二易图,又从其子伯温,得其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传。兵火后失之。晚年复为此书。又有《易元星纪谱》《易规》二书,见本集中。又有《传易堂记》,述汉以来至本朝传授,甚详。

汉上《易集传》《易图丛说》共十五卷:
晁氏曰:朱震子发撰。自谓其学以程颐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合郑元、王弼之学为一云。其书多采先儒之说以成,故曰《集解》,然颇舛误。
陈氏曰:汉上经筵表中具述源流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脩,穆脩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脩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臣今以易传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盖其学专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上文辞为非,是故其于象数,颇加详焉。序称九卷,盖合说序杂卦为一也。《朱子语录》曰:汉上易,卦变只变到三爻而止,于卦辞多有不通处。某更推尽去方通。如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只是初刚。自讼二移下来,晋柔进而上行只是五。柔自观四挨上去,此等类。按汉上卦变则通不得。 王弼破互体,朱子发用互体,朱子发互体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两卦,这两卦又伏两卦。林黄中便倒转推成四卦,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谓互体。这自那风为天于上,上有个艮之象来互体,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处多。一卦互换是两卦,伏两卦是四卦,反看又是两卦,又伏两卦,共成八卦。

梁溪《易传内外篇》共十九卷:
陈氏曰: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按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训释上下经、系辞说序杂卦并总论合十卷,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十有三卷。今内篇阙总论,外篇阙训辞及衍数,下卷存者十卷,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于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藏本,顷倅莆田借郑本传录。今考梁溪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已云有录,无书则虽其家亦亡逸久矣。岂其有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于辞变象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

《吴园易解》十卷:
陈氏曰:秘阁脩撰,鄱阳张辗知常撰,卷后有序论五篇,杂说泰论各一篇。

《先天易钤》《太极宝局》二卷:
晁氏曰:皇朝牛师德撰。自云传邵雍之学于司马
温公。其说近于术数,未知其信然否。
陈氏曰:未详何人,盖为邵氏之学,而专乎术数者也。

《兼山易解》二卷,《传家易说》十一卷:
晁氏曰: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颇明象数,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于陈子惠,因亟读有得焉。靖康中,持宪关右,死于难,故其书散落大半。陈氏曰:《传家易说》十一卷,冲晦处士郭雍颐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学于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学道之要,无出于此。自是方觉读易有味。榜其室曰兼山,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兴之初,先人旧学扫地,念欲补续其说,中心所止者,艮止也。潜稽易学,以述旧闻,用传于家忠孝,字立之,名将枢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变于河阳陈安民子惠,其书出李挻之,由是颇通象数,仕为永兴军路提刑。死于狄难,其书散逸。雍隐居陕州长杨山中,帅守屡荐召之,不至。由处士封颐正先生。其后提举赵善誉言于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传家兵学》六卷以进,时淳熙丙午也。

王湜《易学》一卷:
晁氏曰:皇朝王湜,同州人。早潜心于康节之学,其序曰:康节有云:理有未见,不可强求使通。故愚于观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轻其去取故也。

《河图解》二卷:
晁氏曰:皇朝康平撰,凡五十二篇。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南轩张子曰:呜呼,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二公高视尘外,皆有长往不来之愿。抑列禦寇,庄周之徒欤。虽然,概以吾圣门之法,则未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或者有未察欤。其说曰:六十四卦,惟乾与坤本之自然,是名真体。又曰:六子重卦,乾坤杂气,悉是假合,无有定实。予则以为六子重卦,皆乾坤杂气之妙用。真实自然,非假合也。希夷述其说曰: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无于周孔脚足下盘旋。予则以为,学易者,须于周孔脚足寻求,然后羲皇心地上可得而识。推此可概见矣。然其书之传,固非牵于文义,凿于私意者,所可同年而语也。
陈氏曰:旧传,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宁间,庐山隐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盖依托也。朱侍讲云南康戴主簿师禹撰。乃不唧𠺕底禅,不唧𠺕底脩养法,不唧𠺕底时日法。王炎曰:洛水李寿翁侍郎喜论易,炎尝问曰:侍郎在当涂,板行麻衣新说,如何。李曰:程沙随见属。炎曰:恐托名麻衣耳。以扑钱背面,喻八卦阴阳纯駮,此鄙说也。以泉云雨为阳水,以泽为阴水,与夫子不合。李曰:然。然亦有两语佳。炎曰:岂非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不当于周孔脚迹下盘旋耶。然此二语亦非也。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何从探之。李无语。李名椿。

《易正误》一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作也。称其名曰扬,又称元祐以来云云,则近世人也。据序,为书三篇,曰《正误》,曰《脱简》,曰《句读》。今所存,惟《正误》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说,故并附二书册后。

《周易外义》三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作,载于三朝史志,则其来亦久矣。大抵于易中所言,及于制度名物者,皆详注之,于易之本旨,无所发明,故曰《外义》

《广川易学》二十四卷:
陈氏曰:中书舍人东平董逌彦达撰。

《周易窥馀》十五卷:
陈氏曰:资政殿学士金华郑亨仲撰。兼取象义,不解乾坤二卦,独自屯卦始。刚中,尝得罪秦桧,岂其于乾坤之义,有所避耶。

郑东卿《易卦疑难图》二十五卷:
自序:富沙丘先生告某曰:易尽在画中,当求诸画中,始得其理。若易之用,则画有所不尽。于是画一卦置之座,则六十四卦周而复始,积日累月,几五年而后有所入。医卜算历之书,黄老丹灶之说,经传子史,凡与易相涉者,皆博观之,不泥于文字,而一采其意旨,以求于吾之卦画。则始之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于吾之一心,心外则无理,理外则无心。心理混融,与象数体用冥而为一言乎。天地之大,蚊虻之细,皆不出于吾之心内焉。圣人岂欺我哉。
陈氏曰:其书以六十四卦为图,外及六位皇极先天卦气等图,各附一论说,末有系辞解。自言其学出于富沙丘先生,以为易理皆在于画中。于是日
画一卦,周而复始,久而后有所入。沙随程迥可久曰:丘程,字宪古,尝有诗曰:易理分明在画中。又曰:不知画意空笺注,何异丹青在画中。其学传之东卿云。永嘉所刊本作二册,不分卷,无系辞解。东卿,三山人,字少梅。
先公曰:此书本五行卦气之说,而象数义理出焉。无朱子发之琐碎,戴师愈之矫伪。读之时有会心者,必宿儒所著。

张汝明《易索》十三卷:
陈氏曰:汝明,字舜文,撰上下经六卷,外观象三,观变玩辞玩占丛说各一。汝明,元祐壬申进士,大观初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志其墓。

凌公弼《易解义》十卷:
陈氏曰:其书十卷,善解析文,义颇简洁,有所发明。《馆阁书目》《集解》六卷,称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岂即其人耶。

沈该《周易小传》六卷:
陈氏曰:释六爻,兼论变卦,多本春秋左氏传占法。卦为一论,又有系辞补注十馀,则附之卷末。

《昭德易故训传》十八卷:
陈氏曰:晁氏武子正撰。博采古今诸家,附以己闻,又考载籍行事,以明诸爻之变。其文义音读之异者,别之逐条,曰《同异考》。乾道中上之。其义论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于象数。

《读易老人解说》十卷:
陈氏曰:参政李光泰发撰。光忤秦桧,谪海外,为此书。李尝受学于刘元城。

《易传拾遗》十卷:
陈氏曰:敷文阁直学士胡铨邦衡撰。铨谪新州,作此书。大概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于易传之外。李泰发为之序,其曰拾遗,谦辞也。

《逍遥公易解》八卷,《疑问》二卷:
陈氏曰:直学士院李椿年仲水撰。其门人鄱阳吴说之景傅所述,胡邦衡为作序。疑问者说,之所录其问答之语也。

《晦庵易传》十一卷,《易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一卷:
《朱子语录》曰:易只是卜筮之书,今人说得来太精了,更入粗不得。如某之说虽粗然,却入得精,精义皆在其中。若晓得某一人说,则晓得伏羲文王之易,本是如此。元来有许多道理在方,不失易之本意,今未晓得圣人作易之本意,便要说道理,纵饶说得好,只是与易元不相干。圣人分明说:昔者圣人之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某所以说易只是卜筮书者,此类可见。问:读《本义》所释卦辞,若看得分明,则彖辞之义亦自明,只须略提破此是卦义,此是卦象,卦体卦变,不必更下注脚矣。曰:某当初作此文字时,正欲如此。盖彖辞本是释经之卦辞,若看卦辞分明,则彖亦可见。但后来要重整顿过未及,不知解者能如此本意否。又曰:某作《本义》,欲将文王卦辞,只大纲依文王卦辞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却于孔子彖辞中发之,且如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只是占得大畜卦者为利正,不家食,而吉,利于涉大川。至于刚卜而尚贤等处,乃孔子发明,各有所主,爻象亦然。如此则不失文王本意,又可见孔子之意。但而今未暇整顿耳。 某之易,简略者,当时只是略搭记,兼文义。伊川及诸儒皆已说了,某只就语脉中略牵过这意思。近得赵子钦书,云语孟说极详,易说大略,此譬如烛笼添一条骨,则障了一路明,若能去其障,使之统体光明,乃更好,盖著不得详说也。上经犹可晓易解,下经多有不可解难晓处,不知是某看到末梢,懒了解,不得为复是难解。又曰:系辞也如此,只是上系好看,下系没理会。
陈氏曰:晦庵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指略同,而加详焉。首列九图,末著揲法,大略兼义理占象,而言启蒙之目,曰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筮,考变占,凡四篇。

《周易变体》十六卷:
陈氏曰:吏部郎中都洁圣与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专论之卦为主。

《系辞精义》二卷:
陈氏曰:吕祖谦伯恭,集程氏诸家之说,程传不及系辞故也。《馆阁书目》以为托祖谦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陈氏曰:知舒州曾穜献之集二程、张游酢、杨时外及二郭之学为一书。穜尝受学于郭白云。

吕伯恭《古易音训》共十四卷:
陈氏曰:伯恭所定篇次,与吕微仲同。《音训》则其门人王莘叟笔,受晦庵刻之临漳、会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说,所著本义据此本也。

吴仁杰《古周易》十二卷:
陈氏曰:仁杰所录,以爻为系辞。今之系辞为说卦,其言十翼,谓彖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上中下,文言序卦杂卦并上下经为十二篇。按汉世传易者,施孟、梁丘、京、费。费最晚出,不得立于学官。其学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经。自刘向校中古文易经,诸家或脱元咎悔亡,惟费氏与古文同。东京名儒马郑皆传之。其后诸家皆废,而费学孤行,以至于今。其合彖象文言于经,盖自康成、辅嗣以来,展转相传,学者遂不识古文本经。甚至于今世考官命题,或连彖象爻辞为一对大义者,志得而已,往往穿凿傅会,而经旨破碎极矣。凡此诸家所录,虽颇有同异,大较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而于传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复古文之旧,均有补于学者,宜并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见吴氏书篇末,今古文参用,视诸本为无据云。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见后。

程大昌《易原》十卷:
陈氏曰: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

李舜臣隆山《易本传》三十三卷:
陈氏曰:其自序以为,易起于画,舍画无以见易。因画论心,以中为用,如舍本卦而论它卦,及某卦从某卦来者,皆所不取。洪景卢为之序。

沙随《易章》十卷,《外篇》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陈氏曰:程迥可久撰。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迥尝从喻樗子才学登科,仕至邑宰。及与前辈名公交游,多所见闻,故其论颇有源流根据。《古易考》十二篇,阙序杂卦。

杨诚斋《易传》二十卷:
陈氏曰:其序以为,易者,圣人通变之书,惟中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万变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画,即字也。

林黄中《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朱子语录》曰:林黄中以互体为四象八卦,
林侍郎来言,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一卦言之,全体为太极,内外为两仪,内外及互体为四象,又颠倒取为八卦。先生曰:如此则不是生,却是包也。始画卦时,只是个阴阳奇耦,一生两,两生四,四生八而已。方其为太极,未有两仪也。由太极而后生两仪,方其为两仪,未有四象也。由两仪而后生四象,方其为四象,未有八卦也。由四象而后生八卦,此之谓生。若以为包,则是未有太极,已先有两仪,未有两仪,已先有四象,未有四象,已先有八卦矣。林曰:惟其包之,所以生之也。先生曰:包如母之怀子,子在母中生,如母之产子,子在母外。
陈氏曰:黄中淳熙中表进其书,末卷为六十四卦立成图,言圣人以八卦重为六十四,未闻以复姤泰否临遁变为六十四也。以辨邵尧夫、朱子发之说,其与朱侍讲违。言以论易不合,为朱公所辟也。

《数学》一卷:
陈氏曰:杂录象数诸图说,不知何人所录。

赵善誉《易说》二卷:
陈氏曰:善誉为潼川漕进《易说》,每卦为论一篇。

何万《易辨》三卷,《渊源录》三卷:
陈氏曰:万为辨三十三篇,大扺多与先儒异。《渊源录》者,盖其易解未成书,仅有乾坤二卦而已。万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

戴溪《易总说》二卷:
陈氏曰:每卦为一篇。溪,嘉定初为东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献。

项安世《周易玩辞》十六卷:
陈氏曰:安世,当庆元中,得罪时论,居江陵,杜门,潜心不出。诸书皆有论说,而易为全书。其自序以为,读程易三十年,此书无一字与之合,合则无用乎此书矣。世之君子,以易传之理观吾书,则本末条贯,无一不本于程氏者。以易传之文观吾书,则恐有西河疑女之诮。大抵程氏一于言理,尽略象数,而此书未尝偏废。程氏于小象颇欠发明,而此书爻象尤贯通,盖亦遍考诸家,断以己意,精而博矣。

林至《易裨传》二卷,《外篇》一卷:
陈氏曰: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极。曰极数,本之天地之数。曰观变,本之揲蓍十八变。外篇则曰反对,世应互体,纳甲卦气之类,凡八条。

《述释叶氏易说》一卷:
陈氏曰:叶正则为习学记,言易居其首。门人建安袁聘儒述而释焉。聘儒,绍熙进士。

王炎《易笔记总说》共九卷:
陈氏曰:炎尝以上下经解进表,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辞二卷为八,阙说卦于象数,颇有发明。
郑汝谐《易翼传》二卷:陈氏曰:翼云者,所以为程传之辅也。大抵以程传为主,而附以己见之异。然汝谐立朝,多为善类所不可,至互相排击。仕至吏部侍郎。

赵南塘《易说》三卷:
陈氏曰:专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说多自得之见。

《真西山复卦说》一卷:
〈阙〉

吴如愚准斋《易说》一卷:
〈阙〉

冯椅厚斋《易学》 卷:
《中兴艺文志》:椅为辑注,辑传,外传。盖以程沙随朱文公,虽本古易为注,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乃改彖曰象,曰为赞,曰以系卦之辞即为彖,系爻之辞即为象。王弼本彖曰象,曰乃孔子释彖象,与商飞卿说同。又改系辞上下为说卦上中,以《隋经籍志》有说卦三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