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五十卷目录

 经籍总部杂录二

经籍典第五十卷

经籍总部杂录二

《经传音误》《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来知德氏注,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以户唐切,人颈也。以苦浪切,高也。吴幼清以人之喉骨,刚而居高,是也。盖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屈之意。
需彖,位乎天位。郑元读涖乎天位。需爻,不速之客。王肃速读促,今人谓催请饮食之客曰速客,亦古语也。
师彖辞,以此毒天下。王肃毒读育,归藏易卦名,小畜大畜作小毒大毒,盖畜取育养牵止之义,毒亦育也。老子,亭之毒之。注,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质。唐代宗诏书,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张说姚崇碑,亭育之功成。皆以亭毒为亭育也,毒育古通用。
戋转音残,《易》贲爻,束帛戋戋。子夏《易传》作残残,《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说文》引书作戋戋,《汉书》作諓諓,古字通用。
解彖传,百果草木皆甲坼。马融、郑元并作甲宅,注云草木,皮曰甲,根曰宅。左思蜀都赋,百果甲宅,异色同荣。
坎彖,行险而不失其信。晁悦之信读松叶刚中地险,山川丘陵也。晁悦之陵读隆叶,往有功。
配古妃字,见《大戴记注》,又《易》丰爻,遇其配主。郑元作妃主,韩氏集韵妃一音配。
旅爻,誉命,《论语》谁誉,并平声读。
《易》鼎爻,金铉玉铉。徐邈铉读扄,《仪礼》士冠礼、丧礼、虞礼、聘礼,少牢馈食礼,皆云设扄鼎。郑元注,今文扄为铉。陆德明曰:扄,鼎扛也。又公食大夫礼,右人抽扄。士虞礼,左人抽扄。注扄即铉字,所以举鼎者。又《周礼·考工记》,庙门容大扄七个,围门容小扄三个。注,大扄,牛鼎之扄。小扄,膷鼎之扄。来知德氏易注,睽字从目,目少睛也。目主见,故周公爻辞初曰见恶人,三曰见舆曳,上曰见豕负涂,皆见字之意。若从耳,亦曰聧,盖耳聋之甚也。太按黄氏韵会,洪武正韵,睽卦名,皆从目不从耳。
醋读昨,《说文》,醋,客酌主人也。引易可以酬醋,杨氏古音略云,今易系辞文作酬酢,非也。《京房易》亦作酬醋,盖酢音措醯也,今以酬醋之醋为酸酢之酢,互误。杨氏古音附录音《周易·杂卦传》,晋,昼也。明夷,诛也。孙弈云诛当作昧,明出地上为昼,明入地中为昧,庶得反对之义。昧叶音如暮,杨氏云古音诛亦音,周见韵补而昼音,周者昼,与夜为界,一日一周也。如知晋为昼,则明夷为暮,知明夷为诛,则晋为赏义,自反对。望有二音,《易》万夫之望诗,令闻令望,前郊祀歌体,招摇若永。望并叶音平声读忘,责望怨望,属去声,读妄。望,《说文》月满与日相望,如朝君也,从臣,从月,从壬。壬,朝廷也。徐曰假借作望,增韵今经典通作望,望与望皆从月,从壬。壬音挺,从王,误。
《易·杂卦》,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本义自大过以下,卦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未详何义。蔡氏改正云,大过,颠也。颐,养正也。来氏注,弱其本末故颠,择其大小故正。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来注,水火相为,上下六位皆当,故定。三阳失位,故穷。蔡云,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来注,归妹,下卦之兑,进而为渐,上卦之巽。渐,下卦之艮,进而为归妹,上卦之震。归妹者,女事之终,待男者,女嫁之礼。蔡云,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来注,君子小人,迭为盛衰,犹阴阳迭相消长。一柔在五阳之下,曰柔遇刚者,小人之遭遇君子,之所忧也。一柔在五阳之上,曰刚决柔者,君子之道长,小人之所忧也。
信转音辛,《易·杂卦传》,信叶新诗,扬之水,信叶薪。《太元经》,饰之上九信叶根。汉武帝悼李夫人赋,信叶亲。班固幽通赋,信叶真。又答宾戏信叶垠,又《汉书》张良叙传信叶门,金日磾叙传信叶孙,韩愈卫御史墓铭信叶神,上信字注并音新。又《史记》韩王信与淮阴侯同名,《正义》嫌误读为新,其《周礼·考工记》革引而信之,此信字音伸。刘昌宗读为新,非〈右易十六条〉
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徐邈索读素,《中庸索隐》行怪作素隐。《书·尧典》:寅宾出日。《舜典·出纳》,朕命微子,我其出发狂。陆德明释文,并,尺类切。《易》离爻,出涕沱若。系辞传,河出图。王弼读坠。又《尚书大传》,春者,出也。注出读鼓吹之吹。
《尧典》:平章百姓,平秩东作。平在朔,《易》《史记》平并作便,蠙珠母也。《禹贡》淮夷蠙珠。徐邈蠙读骈。
《大禹谟》:降水儆予。《孟子》引书作洚水警余。孙奭洚,胡工切。《尧典》作洪水。
《书禹》曰:予乘四载。诸家说者,惟水舟陆车相同。孔安国谓,泥乘輴,山乘樏。《史记·夏本纪》,泥乘橇,山乘𣞶。徐广注,𣞶一作桥。《汉书》橇作毳,𣞶作梮。罗氏《路史馀论》,橇作毳,省文耳。其作桥者,殆梮之转音也。《礼部韵略》,橇,丘妖切,一作。柳宗元《天对》,桥楯勚踣。《韩氏集韵》,橇同桥。注,泥行所乘,则与徐注山行𣞶桥无异,当有辩之者。
《禹贡》:震泽底定。《史记·夏纪》作致定。又旅獒底贡厥獒,《汉书》作致贡,底读致。《皋陶谟》,日严祇敬六德。又《无逸》,严,恭寅畏天命,严非宽严之严也。徐邈读俨,皋陶古作咎繇,咎转音皋。
蔡仲之命,乃命诸王邦之。《蔡古文》,邦作封。《杨氏古音丛目》《古文尚书》,昱日,《说文》,昱日,明日也。杨氏古音略云,昱转作翌,又作翼,并非。今但以昱为光明,如《太元经》,日昱乎昼,月昱乎夜。无明日之义矣。
其语助辞,微子若之何其。徐邈读基,诗庭燎夜如何其,吴棫读基。又《人名左传类解》有宋大夫祝其,刘绩读《史记列传》有郦食其,审食其。郑德食读异,其读基,又县名,《汉地理志》,祝其县在东海郡,即春秋夹谷地。不其县在琅琊郡。如淳其读基,古文其基通用。诗昊天夙夜基命。《礼记》《孔子閒居》作夙夜其命。郑元其读基。
汤诰,与之戮力。《左传》,戮力同心。《后汉·刘虞传》,宜共戮力。并读聊,戮,并力也。
《说命》《说筑》傅岩之《野史记》《游侠传》作傅险,《易》坎彖天险,虞翻作天岩,古岩险通用。
《左传》《周书》殪戎殷中庸,壹戎衣殪即壹殷即衣也。《礼记注》衣读如殷,齐人言殷,声如衣。今衣姓,汤之后。按戎衣与《秦誓》戎商义同〈右书十四条〉
《诗·大雅》:抑抑威仪。序谓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国语》楚左史倚相曰,卫武公作懿戒以自儆。韦昭注大雅抑之篇,抑读曰懿。
隐转音于靳切,柏舟如有隐忧。徐邈读孟子隐几而卧。孙奭读《汉书·贾山传》,隐以金椎。颜师古读
烝民我仪图之。陆德明读疑。《汉书·外戚传》皆心仪。霍将军女仪,非容仪之仪也。孟康读疑。
采菽,天子葵之。郑元注葵,揆也。读揆,葵揆古通用。謷同謷,《诗·正月》,执我仇仇。《毛传》,仇仇尤謷謷也。《释文》,謷,五报切。《庄子·德充符篇》,謷乎大哉。徐邈读敖。《诗·衡门》,可以乐饥。《韩诗外传》,疗饥。《释文》,乐,一作疗。蓼萧,为龙为光。郑元龙读宠,古龙宠通用。
常棣,外禦其务。务,矛属,叶戎,吴棫务读蒙。
周封虞夏商三代之后为三恪。恪者,客也。《周颂》有客。有客,朱注谓周于微子以客礼待之,不敢臣也。客读恪。
㕦,《说文》哗也,大言也。杨氏古音略云诗,不㕦不扬。今误作吴。
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大招》用只字为句,杨氏古音附录,只读馨,语馀声也。字本作𠷓,省作只,见《说文》《礼记·郊特牲》。萧合膻芗,乂祭义燔燎。膻芗,郑元注膻当读馨。
骚转音萧,扰也。常武徐方绎骚,徐邈读。又《左传》败郧师于蒲骚,李轨读。
温转纡问切,读愠藉也。增韵含蓄也。《诗·饮酒》温克。注笺云犹能温藉自持以胜。陆音去声,《礼记·礼运》温之至也,注为温藉重礼,又内则柔色以温之,通作酝。棠棣之华,鄂不韡。韡,郑云承华者鄂,不当作柎。柎鄂足也,古声不与柎同,今注不作,岂不恐误。案不字,古有二音,读如缶者,芳浮切之转声也。读如俯者,方于切之转声,以俯切不则平声,当是夫音,故云不柎同音。今俗皆逋骨切,宜无古音也。
《诗·閟宫》:荆舒是惩。《史记·建元侯表》作荆荼是徵,《公羊传》书君舍左谷舍并作荼,《周礼·考工记·弓人》,斲目必荼。贾公彦读为舒。又《礼记·玉藻》诸侯荼前诎后。《尚书大传》厥咎荼厥,罚恒燠。《荀子》诸侯御荼注,荼并作舒。云汉,瞻卬昊天,《释文》卬音仰。《荀子·议兵篇》上足卬则下可用。杨倞注,卬古仰字。《汉书·张耳传》,卬视泄公。颜师古卬读仰。
兄转音况,《诗·召旻》,职兄斯引,职兄斯弘。徐邈读况。《汉书列传》尹翁归,字子兄。颜师古读况,豫章人闾里称兄曰况〈右诗十六条〉
《颜氏刊谬正俗》曰:《礼记》《曲礼》,予一人。郑康成注云:余予,古今字。因郑此说,近代学者遂皆读予为余。案《尔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则予之与余,但义皆训我,非同字也。许慎《说文》,予相推予也,余词之舒也,各有意义,本非古今字,别也。《诗》云: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又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又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楚词》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又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又芳菲兮袭予,孙何以兮愁苦。历观词赋,并无余音,若以《书》云予一人,《礼》曰余一人,便以为古今字,至如《夏书》云台小子,《礼》曰予小子,岂得便言台予古今字邪。郭氏《佩觿集》曰,予读若余,本无余音,后人读之也。
旦转音神,《礼记·郊特牲》所以交于旦明。郑元,旦读神。《庄子·大宗师篇》:有旦宅而无情死。郭象,旦读神。《礼记·丧大记》:寝东首于北牖下。陆德明释文牖本音酉,当作墉,音容。《仪礼·士丧礼》作北墉。《易》同人爻,乘其墉。郑元本,墉作庸。
《檀弓》,子游曰:陶斯咏咏。斯犹又丧事君子,盖犹犹尔。郑元犹读谣。
少仪,言语之美,朝廷之美,祭祀之美,车马之美,鸾和之美。郑元,美读仪,又见杨伯岩《九经补韵》
少仪,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又祭祀之美,济济皇皇。徐邈,皇于况切,读旺。
浮转音庖,投壶若是者浮。郑元注,浮,罚爵也。《说苑》:魏文侯饮酒,浮之太白。浮音匏,俗语水浮曰匏。
龁,齧也。《曲礼》庶人龁之。陆德明读骨,《史记·田儋传》龁用事者,坟墓如淳,读骨。
区转音丘,城也,分也,阜也。《刊谬正俗》云:《曲礼》不讳嫌名注谓,若宇与禹,丘与区。按宇禹音不别,丘区今读则异,然寻古语,其声亦同。陆机诗普厥丘宇,又晋宫阁名若干区者,别为丘字,则知丘区古同音。又《荀子·大略篇》:在乎区盖之间。注区同丘。
比转音鼻,近也,党也,辅也。王制比以成之。陆德明读。《周礼·小司徒》:三年则大比。杜子春读。《诗》,皇矣克顺克比。《乐记》引诗作克俾。郑元注俾当作比声,误也。《杂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其实。郑元注实当为至,此周秦人之声也。
免转音问丧,服也。《檀弓》免焉。《左传》桓五年,免而代之。又新生者,内则免薨。《释文》免并读问。
《檀弓》:夫子之病革矣。徐邈革读亟。
瞿,眼目速瞻之貌。《檀弓》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徐邈读亟。
《檀弓》: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吴澄疑读拟,谓比拟夫子也。《汉书·食货志》,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颜师古疑读拟,谓天子相比拟。《史记·苏秦传》,疑于王者。《易》坤文言阴疑于阳,《韩非子》内有疑妻之妾,家有疑嫡之子,廷有疑相之臣,臣有疑君之宠。并音拟。
《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郑元注,绣读绡,绡,缯名也。吴棫云,宵衣之宵,朱绡之绡。绣黼之绣,皆读肖。
《古文约要》《通用学记》:大信不约。徐邈读要,《汉书·礼乐志》本约。颜师古读要。《论语》久要,朱注旧约也。
《杨氏古音略》:善功曰巧,上声。《礼记》辞欲巧,是也。伪功曰巧,去声。《论语》,巧言令色。《毛诗》,巧言如簧,是也。《书说》:命惟敩学半。《礼记学记》《书学》,学半,《释文上》,学字胡孝切,又《檀弓》叔仲皮学子柳。又文王世子《小乐正学》干籥师学戈,《大乐正学》舞干戚。又《学记》学不猎等,并读效,皆教也。
以脂膏润物曰膏,《内则》脂膏以膏之。《释文下》,膏字去声,读诰。
兑转音悦,《书说》命,《礼记学记》作兑命。
《内则》有十三年舞勺,刘昌宗勺读照,诗颂篇名,今诗颂作酌,朱注酌,即勺也。引《内则》舞勺,谓即以此诗为节而舞也。
棘转音北,王制西方曰棘。郑元注棘,当作僰,僰之言偪,谓偪寄于戎夷也。
《礼记·丧服》:大功小功,《史记》《汉书》并作大红小红。《董仲舒传》,夺园夫红女利乎。《景帝纪》,锦绣纂组害女红。《哀帝纪》,害女红之物。颜师古,红并读功。
耐转音能,《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又《乐记》,人不耐无乐。郑元注,耐,古能字,非忍耐字也。《汉书·晁错传》,能寒能暑,则以能为忍耐之耐矣。
聘义,孚尹旁达。郑元孚读浮,尹读筠。
反转音翻,《礼记》,礼有报而乐有反。《列子》反两鱼而笑。《汉书·隽不疑传》,平反所活几何。《王莽传》,举兵反城。并平声,读今韵。书反切之反,亦读翻。
折折,安舒貌。《礼记》,吉事欲其折折尔。折读题。
清转音倩,寒也。《曲礼》,冬温而夏清。或作凊。《庄子·人间世篇》,爨无欲清之人。陆德明云,字宜作凊,借作清。窬转音豆,凿垣也。《儒行》,荜门圭窬。《左传》作圭窦,《论语》穿窬皇侃。窬读窦。
《礼记·檀弓》:从大夫于九京。郑元注,晋大夫墓地,在九原京,盖字之误,当为原。《韩诗外传》,赵武与叔向观于九原。又《后汉书·铫期传》,击破更始将卓京。《东观记》京作原,古通用。
《礼记》大夫方舟。李邈方读航,《诗·谷风》方之舟之。《家语》不方舟不可以济〈右《礼记》三十二条〉
《周礼·夏官》:虎贲氏,旅贲氏,刘彝贲读奋。
个射,侯舌也。《周礼·考工记》,梓人为侯上两个,与其身三。又《仪礼·乡射礼》:古个设荐俎。《释文》,个音干。
《周礼·考工记》:弓人为弓,老牛之角紾而昔。郑元昔读履错然之错。
亚转音恶,亚即古垩字,涂饰墙也。今但以白为垩,非。《周礼》:巾车掌王之丧车五,有素车、藻车。郑元注,素车以白土垩车,藻车以苍土垩车也。凡涂饰皆谓之垩。《周礼》:巾车掌王五路,革路,龙勒。戚兖,龙读駹。又《考工记》,玉人之事,上公用龙。郑元注,龙当为尨,谓杂色也。又《易·说卦传》,震为龙于氏,虞氏,皆非駹,读为庞。《史记·西南夷传》,冉駹最大。应劭,駹读庞。《说文》,马面颡皆白为駹。《广韵》,黑马白面为駹。《汉书·匈奴传》,围高帝于白登,汉兵不得相救。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颜师古注,駹,青马也。观荀九家,震为龙,则《汉书注》近是。
冯转音凭,《说文》:马行疾。《周礼》,冯相氏。郑元注,冯,乘也,相视也,乘高以视天文也。又依也。《左传》,冯轼而观。《汉书》,冯轼下齐,长安三辅。左冯翊取依冯辅翊之义。又《礼记·丧大记》:君大夫,冯父母,妻长子。注目于其亲,所凭也。又盛满貌。《汉书·郊祀歌》,桂华冯冯翼翼。又恃也,矜也。《史记·伯夷传》,众庶冯生。
生转音性。《周礼·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读性。《周礼》:八曰匪颁之式。注,匪,分也。颁读为班布之班。与岷同。《周礼》《史记》《汉书》《山海经》,岷山岷江,皆作汶。今蜀有汶川县,以岷江得名,而讹呼问音。按殷敬顺《列子》《释文》云:《周礼》,貉踰汶则死。郑元注以为鲁之汶水,谬也。《周礼》言水土异性,故举四渎,若鲁汶源流不远,岂狐貉暂游,顿隔生死哉。盖蜀汶音岷,鲁汶音问,平转音,病平其不平曰平。《周礼》,司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又云,以质剂结信而止讼。郑众注,质剂月平也。《释文》:平皮命切。又《汉刑法志》为置廷平。晋灼平读去声。
《周礼》:州长正岁读教法,族师月读邦法,大史读礼书,小史读礼法,讶士读誓禁。又《仪礼》,既久读书。释算读并音豆,增韵,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谓之读。
祝转音昼。《周礼》:天官属疡医祝药。郑元祝读注谓附,著乐也。又春官属,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释文》祝之又切。
《周礼·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饮一豆酒。郑元注,豆当作斗。《释文》,音斗。毛居正云豆字是古斗字,如豆区釜钟之类。后人误读为俎豆之豆,今俗书斗斛之斗作㪷,盖讹并耳。帛转音锦。《仪礼》,士昏礼,酬以束锦。郑元注,古文《仪礼》锦皆作帛,读为锦。〈右《周礼》《仪礼》共十四条〉
《论语》,庸孟礼记俱称仲尼,未有称仲夷者。周明宇氏常谈考误,尼一作㝏,古夷字,今山东尚呼尼丘山为夷丘山,不知何以误称孔子曰仲尼,坚不可易。太按《史记世家》:母颜氏,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丘,字仲尼。《黄氏韵会》《说文》,反顶受水,丘从山,尼声言顶,当高反下,故曰反顶。引孔子象丘山,四方高,中央窊下,通作尼。《索隐》云,圩音乌圩,顶言顶上,窊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由此以谈尼丘山之称尼者,以其反顶也。孔子名仲尼者,以其圩顶似尼丘也。称尼明矣。㝏古夷字,出《韩氏集韵》《汉地理志》,㝏,江水名,在越巂郡苏示县西北。颜师古,㝏读夷,通作㝏尼。《韵会》又引《汉艺文志》,公孙尼子,尼与夷同。毛氏韵增尼本作㝏。《汉书·高祖纪》,章邯司马㝏将兵定楚地。颜师古注,㝏,古夷字,故谓尼与夷同音。可改仲尼为仲夷,不可。
识,记也。《论语》,多学而识之。又器之款镂为识。《汉郊祀志》,镂无款识。颜师古识读志。
从转音纵。《说文》,纵,缓也。或省作从。《论语》从之。纯如《汉书·王吉传》,放从自若。又随行曰从。《论语》,从我者其由与。从天子驾曰法从,近臣曰侍从。又汉时随使出疆曰傔从。傔音欠,今里中趋役者曰十傔,傔亦从也。又恣行曰从,与纵同。《后汉书·臧宫传》,因从击,大破之。刘攽读。
,邪也。《广韵》《论语》,子西哉。今《论语》作彼。谷,禄也。《论语》,学不至于谷。皇侃读冓。
军后曰殿,音震。《论语》,奔而殿。邢炳疏引《司马法·谋帅篇》,乘车大震。大震即大殿。
《论语》:微生高。微当读尾,尾微,古通用。《书·尧典》,鸟兽孳尾。《史记·夏纪》,作鸟兽字微。《论语》,微生高,微生亩。班固《古今人表》作尾生高,尾生亩。《庄子·盗蹠篇》亦作尾生,与《战国策》同。
《论语》:欲罢不能。罢转音把,止也。包咸读。
《论语》:阙党童子。班固《古今人表》作厥党。
枕转音职任切,卧首据物也。《论语》,曲肱而枕之。《易》坎爻,险且枕。并读去声。〈右《论语》十条〉
谦转音歉,惬也。《大学》此之谓自谦。郑元《礼记注》,谦读慊,谓厌足也。通作嗛。《荀子·荣辱篇》,臭之而无嗛于鼻。《庄子·盗蹠篇》,口嗛于刍豢之味。《史记·文帝纪》,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郑元注,费,佹也。古本费作拂,徐邈读佛。
示诸掌。郑元注,示读寘,诸河干之寘。寘,置也。物在掌中,易为力者。《荀子大略》,示诸檃括。杨倞注,示读寘。仁,古孙字。崔铣《中庸》凡曰仁者,人也。仁字从二人,犹孙字从二子,二其人者,人之人,二其子,者子之子也。子,庶民。徐邈子读字。
《中庸》《诗》:奏假无言。今《商颂》文作鬷假。《左传》《诗》又作鬷嘏。《毛传》,鬷,总也。假,大也。总大,无言无争也。欧阳修云,执事之人,总无喧哗。陆德明《礼记中庸释文》,奏诗作鬷,子公切。吴棫鬷读奏,谓奏大乐于宗庙之中。朱注古声奏族相近,族声转平而为鬷耳。《切韵指南》,鬷总粽族。
上天之载。郑元,载读栽,注生物也。《书》,武成哉生魄。杨子作载魄,《诗》,文王陈锡哉。周《国语》作载。周古字通用。〈右学庸七条〉
羡,馀也。《孟子》,以羡补不足。又长也。《周礼》,典瑞壁羡以起度。又墓道。《史记·卫世家》,共伯入釐侯羡。又延也。张衡西京赋,羡公侯卿士。又盛貌。司马相如封禅书,大汉之德,沕潏曼羡。以上羡字并读砚,歆羡之羡不同音。
旄转音帽,同耄。《孟子》,反其旄倪。赵岐读。《礼记》,射义旄期,称道不乱。郑元注,八十九十曰旄。
《孟子》:逢蒙学射于羿。《荀子》作蜂门。《淮南子》《王褒颂》班固《人物表》并作逢门。王充《论衡》作庞门。门读蒙。《孟子》:不肤挠叶逃朝。赵岐说《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师古读饶。
名转音命。《孟子》,名世。《史记》,命世之宏才。《索隐》,命者,名也。《汉书·张耳传》,亡命游外黄。颜师古注,脱其名籍而逃亡也。〈右《孟子》五条〉
《老子·三十九章》,故致数舆无舆。老子通注,数,上声,今夫车一也。极分而致数之,则为辐辏,为轮,为衡,为毂。其名且百合,百为一而后成车之名,散百而一,一名之则轮耳,辐耳,不可复称车矣。犹之合天下之道为一,而后称道。散天下之道,无道矣。
《老子·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琭琭喻少,珞珞喻多。珞亦作砾,音历。珞瓅本一字,或读珞为落,非。
《庄子·养生篇》:技经肯綮之未尝。綮转音,苦挺切。郭象读磬。
《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孟非孟仲之孟,浪非波浪之浪也。徐邈读莽朗。
《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司马彪读挺。
《庄子·让王篇》:土苴以治天下。郭象读把鲊土苴和粪草也。
《庄子·达生篇》:冁然而笑。徐邈读叱。
鹏转音凤。《庄子·逍遥游》:其名曰鹏。崔撰注,鹏即古凤字,非来仪之凤也。《说文》云,朋及鹏,皆古文凤字。朋鸟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借为朋党字。
《庄子》:大块噫气。注,乙戒切。《后汉书·袁安传》,噫呜流涕。李贤读隘。
《庄子·盗蹠篇》:侅溺于冯气。郭象冯读愤。
觉,寤也。《庄子·齐物论》: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郭象读教。
还转音,随恋切。《庄子·至乐篇》:相与还而观之。郭象读。《礼记·内则》:左还授师。徐邈读。又《山海经》:太行之山有兽,名曰驒,善还。郭璞注,还,旋舞也。
选,转也。《诗》:于嗟舞则选兮,谓还舞也。《庄子·德充符篇》,天选子之形。刘会孟云,选即谚所谓团团转也。轶转音辙。《庄子·天地篇》:尤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郭象轶读辙。《史记·田世家》:伏轼结轶。《索隐》注,结轶言车辙往来如结。
挥斥,放纵也。《庄子·田子方篇》:挥斥八极。李轨读托。又兵法有斥候。斥,柝。候,烽也。
炎,美辩也。《庄子·齐物篇》:大言炎炎。郭象炎读谈。《庄子·知北游篇》:媒媒晦晦,而不可与媒。陆德明,媒音瞢。
龟转音钧。《庄子》:不龟手之药。陆德明,龟读皲,手冻坼也。
《庄子·大宗师》:不知端倪。注,端,山颠。倪,水浒也。倪读涯。又《齐物篇》:和之以天倪。倪转音妍。
择同斁。《庄子·寓言篇》:北人无择。徐邈读。汉有司马无择、冯无择。《列子·汤问篇》:淡淡焉若有物存。张湛,淡读艳。
《列子》:师旷夜耳俛首而听之。夜读惕。
《列子·周穆王篇》:憣校四时顾野王。读翻交。《淮南子》,野无校兵。高诱读交兵。
《列子·汤问篇》:穆王荐之张湛。荐读进。《史记·五帝纪》,荐绅先生难言之。徐广荐读搢。
《荀子·议兵篇》:苏刃者死。杨倞苏读傃,傃向也。谓相向𩰚格者。《荀子·天子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愈读隃。
《荀子·正论篇》:上周密则下疑元矣。杨倞元读眩。司马相如封禅书,采色元耀。颜师古元读炫。
淑转音寂。《管子》:耳之所听,察于淑。湫与寂寥同。《鹖冠子》: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杨氏古音略壶读瓠。《金石录》:楚相孙叔敖碑,优游作瀀。嗂又同犹。《礼记·檀弓》,咏斯犹。《尔雅》注,尤即嗂也。
《杨氏丹铅录》:说文》无由字,盖古文由作农。《吕氏春秋》及《管子》皆云尧使稷为由谱。《神农弊文》,农作由,乃知农与尤通。
唫转音,口急貌。《太元经》,有唫首。元冲曰,金不通也。元错曰,唫少与。又《素问》,呿唫之微。注,呿开口,唫闭口也。又《墨子》:近臣则喑,远臣则唫。今俗以唫为吟咏之吟,非。〈右诸子三十二条〉
艾,绝也。《左传》:昭元年,国未艾也。陆德明读意,又惩创也。《孟子》:自怨自艾。孙奭读。
亲转音,七刃切。《左传》: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杜预注,亲有平去二声。
敦转音顿。左文十八年,天子之民谓之浑敦。杜预读。《尔雅》:太岁在子曰困敦。孙炎读。又丘一成为敦丘诗,氓作顿丘。左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杜预读冒,曰默。《汉书·匈奴传》:单于冒顿。师古读默。
经传,蚁多作蛾,省文也。《左传》,晋大夫蛾析。《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庄子·徐无鬼篇》:孔子舍于蛾丘。《列子·黄帝篇》,末聚鸟兽虫蛾。《史记·黄帝纪》:淳化鸟兽虫蛾。《汉书·元帝纪》:白蛾群飞蔽日。《穆天子传》:马有白蛾。扬雄长杨赋,扶服蛾伏。《金石录》:陈球后碑,蜂聚蛾动。蛾并读蚁。
刘,《说文》杀也。本作镏,从金,留声,或作刘。徐按《春秋》《左传》,虔刘我边垂,本此刘字。又曰《说文》无刘字,偏旁有之即镏字,从酉,从金,从刀。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耳。左僖五年,晋士蔿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杜预,尨茸读蒙茸。
左昭七年,尧殛鲧于羽山,化为黄熊,入羽渊。孔颖达疏,今本熊一作能。《说文》《字林》皆云能熊属足似鹿。《韩氏集韵》:能读雄。
左宣十二年,有山鞠穷乎。杜预,鞠读芎,鞠穷即芎藭。一作穹穷。《汉书》司马相如子虚赋,穹穷菖蒲。颜师古读。
《左传》:战于繻葛,杜预繻读须。
《左传》:楚人谓虎于菟。《汉书·叙传》作于檡。颜师古于音乌檡音涂。
《左传》:阊门塞窦,乃自后踰,注窦音窬。
左昭十七年,郯子述鸟官,有伯赵氏。杜预注,伯赵即伯劳也。一作博劳。李轨,赵读劳。《尔雅》谓之鵙。
左僖十九年,子鱼言于宋公曰,盍姑内省德乎。杜预省读星。
左昭元年,偏为前拒。《史记·郦商传》,攻其前拒。徐邈读拒曰矩。
𢓃林伐山攸所也。韩文,壶仪之攸。《左传》,湫乎攸乎。注,攸,垂危貌。又郁攸从之,注,火气也。五行转御于怵攸,言人君遇灾,以忧为所,则可免也。怵攸犹言敬作所也。《前汉书·叙传》,攸攸外寓。《韵会》同。
《左传》:归馀于终。《汉书·律历志》作归邪。邪音馀,
《说文》:皋散米也。引《左传》杀管叔而蔡叔,言放之若散米也。今《左传》文作蔡,蔡叔。《释文上》,蔡字,素葛切。梼,刚木也。《左传》,八元八凯有梼戭。《汉书·霍去病传》,有梼余山。又《艺文志》,有公梼生。颜师古,梼读稠独。《孟子》梼杌之梼,音陶,盖因陆德明九经释音误也。杜预《左传注》,梼杌,凶顽无俦匹也。则亦当音俦。郭璞《尔雅序》不楑梼昧。注音桃,亦非。
左昭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杜预注,燠,一作喔,痛念之声。徐仙民,燠音忧,休音。憖转音,五辖切。《说文》,问也,慎敬也。《广韵》,闲也,缺也。左哀十五年,诔孔子不憖遗一老。杜预注,且也。又昭二十八年,憖使吾君闻以为快。注发语声。
左僖十五年,史苏占𦅸侄其从姑。杜预,侄读迭。《洪武正韵》,兄弟之子女,皆曰侄。《公羊传》以为兄之子,义未备。
謟转音叨。《尔雅》疑也。或作慆。《左传》,王子朝曰,天命不滔久矣。注,疑也。《毛氏韵增》,滔从舀,与谄字不同。谄字舀音啖。
《左传》:繁缨以朝。又大路繁缨。七就注,繁,马腹带也。音盘。《礼记》作大路樊缨。《周礼》春官、巾车、玉路、锡樊注音鞶。李善文选注,繁鞶,古通用。
凉转音,谅,薄也。左庄三十二年,虢多凉德。又昭四年,君子作法于凉。徐邈读谅,又信也。《诗·大明》,凉彼武王。《汉书》《诗》,凉作亮。又桑柔职,凉善背。郑元读谅为良,信也。十九首古诗,良无盘石固。又古文,良有以也,并读谅。
左昭二十一年,窕则不咸。杜预咸读感。
𦅸卦兆辞也。左襄二十五年,其卦𦅸。《释文》,𦅸音胄。《汉书·文帝纪》:大横庚庚。李奇注,𦅸文也。颜师古,𦅸本作籀。《左传》,始作𦅸。《左传》:宋左师向戍。《杨氏古音略》,向读尚,后代有向平亦作尚平。
《春秋》:襄三十年,天王杀其弟年夫。徐邈,年读宁。《公羊传》作佞夫。〈右《左传》二十九条〉
《谷梁传》,隐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释文》,寰音县,即古县字,寰内畿内也。
《公羊传》:钳马而秣之。《汉五行志》,臣畏刑而钳口。钳读黔,以木衔马口也。〈右公谷传二条〉
《家语·颜回篇》:东野毕马将必迭。王肃,迭读逸。〈右《家语》一条〉《孝经纬》:含泉在萌,万物归中。俗呼萌芽为蒙芽。〈右《孝经》一条〉
肉转音柔边也。《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黄氏韵会》,肉钱璧之体,礼之宽裕,肉好之音。方氏曰,璧外谓之肉,内谓之好。《考工记注》有二音。《乐书》云,肉倍好者璧好,倍肉者瑗肉,环如一旋而不穷者。环肉好之音旋而不可穷者也。辅氏曰,肉好犹俗言美满也。按钱边名肉非食肉之肉也。《韵会》,平尤韵肉读柔,又《上宥韵》,肉读揉,属救字。《母韵问奇集》,肉好作柔好,不甚误,特不应易肉为柔字耳。常谈考误,大笑之,则又误。
《尔雅》:繇,道也。《杨氏古音附录》引黄履翁之说,繇字有六用。《汉高帝纪》:繇咸阳则与徭同。《文帝纪》,无繇教训其民,则与由同。《百官表》,皋繇则与陶同。《李寻传》,繇俗则与谣同。韦孟诗,犬马繇。繇则与悠同。班固赋,模先圣之大繇。则与猷同。
《尔雅》:欢欢,忧无告也。《释文》音贯,邢炳疏引《诗》板老夫灌灌,以其音同耳。《杨氏古音略》,今借为欢字。
《尔雅》:楚有云梦方言,楚人谓草中曰梦,《黄氏韵会》,梦音蒙。
《尔雅》:嵩,嵩为中岳。《诗·大雅》作崧高,崧一作崇。《国语》周太史过曰,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神,崇,崇高山也。夏都阳城,崇高在焉。陆氏《嵩岳志》,嵩高,一作崇高。崇嵩,古字通用。
冰转音凝。《说文》,凝水坚也。《黄氏韵会》,冰,古凝字。冰古冰字。后人以冰代冰字,故以凝代冰字。又《尔雅》,冰,脂也。《旧注》《庄子》,肌肤若冰雪,即以为冰凌之冰,非也。冰得冷而凝,热而消,脂膏亦然。故《尔雅》曰冰脂也。是冰即凝,义然。《易》坤小象,凝叶冰冰。即《周礼》凌人之凌。〈右《尔雅》六条〉
《书传正误》《广韵》《史记》毛遂曰,公等娽娽。今《史记》作录录。古文碌碌琭鹿陆娽通用,老子琭琭喻少也。《汉书·灌夫传》,帝在即录录。应劭注,犹娽娽也。《萧何赞》,录录未有奇节。颜师古注,犹鹿鹿也。《后汉·马援传》,更共陆陆。李贤注犹碌碌也。
梧转音误,魁梧大貌。《汉书·张良传赞》,魁梧奇伟。苏林梧读悟,颜师古注可惊悟也。或读吾,非。
《后汉书·董卓传》,卓纵军士淫略,谓之搜牢。李贤注,牢,漉也。《杨氏古音附录》:搜牢二字,并去声,今俗犹有此语。贵州俗云打牢。
泛觞泛转音,捧义,同覂。《汉书·吕后纪》,自起泛孝惠卮。又《武帝纪》,泛驾之马,俱作捧。
宋人小说,谓天下字皆有对,如饥饱劳逸之类,惟渴字无对。《杨氏古音丛目》云,古文渴即竭字,《孟子》,沟浍皆盈,其渴也,可立而待,则渴者盈之。对今《孟子》文,作涸。
溪与溪异,溪牵奚切,读曰溪。宋均曰,无水曰谷,有水曰溪。溪,弦鸡切,读曰兮,反戾也。《庄子》,妇姑勃溪。注,勃,争也。溪,空也。
黔有二音,一音琴,一音钳。其义皆黑色也。贵州称黔,从秦黔中郡,隋黔州名也。音琴,以人言,有黑苗,有黑罗。以水言,有黑水,有乌江。以郡言,有夜郎,有乌撒,乌蒙,皆黑义。
《常谈考误》:世称青衿之士曰秀才,士子闻之,尚若以为轻己者。按《北史》,杜正元,隋开皇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不知秀才非始于隋也。《晋书》,王祥年垂耳顺,始举秀才,除温令。则秀才之举,行于西晋。《史记》,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爱幸。则秀才之名,著于西汉。姑息二字,出《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陈浩集说,未解旧注,苟容取安也。亦未晰。陆务观《老学庵笔谈》,王荆公熙宁初召还翰苑,初侍经筵之日,讲《礼记》,曾参易箦一节,曰圣人以义制礼,其详见于床第之间。君子以仁行礼,其勤至于垂死之际。姑息者,且止之辞也。天下之害,未有不由于且止者也。予谓荆公亦有所本。《韵会》曰,姑,且也。息,止也。《左传》曰,姑已若何子,姑待之已,即止也。荆公说本此。
古今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语,有讔语。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子》夏谚是也。谣语如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谶语如亡秦者胡,刘氏复起,李氏当王之类是也。谐语如优孟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讥语如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讔语如麦曲庚癸之类是也。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然谚中杂谣杂谐,如狐非狐,貉非貉之类,谣而杂于谚也。如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类,谐而杂于谚也。谣中杂谶,如论语比考谶,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谶而杂于谣也。似当釐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宛委馀编》,用修能辨,晋元非牛金所生,且知其为诬辞,而云魏道武名犍,继受命为牛,继马后之象。此又误也。道武初名涉圭,后名圭犍者,其父什翼犍也。亦远矣。愚按用修以昭成为道武,以圭为犍,诚误。然以犍为牛,继马则非始于用修也。元行冲作《魏典》三十篇,以昭成名犍,继晋受命,可以当继马之象。行冲本拓跋后尊祖之词耳。
《孟氏谱》:孟子以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生,即今之二月二日。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即今之十一月十五日。寿八十四岁,误也。贞定王在位二十八年而崩,无三十七年,即以定王二十七年生,至赧王二十六年卒,共计一百五十四岁,无是理也。陈士元氏辨之甚详。但云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而崩,亦误。定王在位实二十八年也。又云定王二十一年乙亥,至赧王二十六年壬午,凡二百九十八年,亦误。定王二十一年,壬辰,非乙亥也。赧王二十六年,壬申,非壬午也。自定王二十一年,至赧王二十六年,共一百六十二年,非二百九十八年也。
《日知录》,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百二《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人,则有以他人之书而窃为己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世说》曰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元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馀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今代之人,但有薄行而无俊才,不能通作者之意,其盗窃所成之书,必不如元本,名为钝贼,何辞。
《旧唐书》:姚班尝以其曾祖察所撰《汉书训纂》多为后之注《汉书》者隐没名字,将为己说。班乃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发明旧义,行于代。吾读有明弘治以后经解之书,皆隐没古人名字,将为己说者也。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伊川先生晚年作《易传》成,门人请授,先生曰,更俟学有所进。子不云乎,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张衡言《春秋·元命包》,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以證图谶,为后人伪作。今按传记之文,若此者甚多。《管子》称三晋之君,其时未有三晋。《轻重篇》称鲁梁秦赵,其时未有梁赵。称代王,其时未有代王。《国语》句践之伯,陈蔡之君,皆入朝。其时有蔡无陈。《说苑》句践聘魏,其时未有魏。又言仲尼见梁君,孟简子相梁,其时未有梁鲁,亦无孟简子。又言韩武子出田栾,怀子止之,韩氏无武子。又言楚庄王以椒举为上客,椒举事灵王,非庄王。《吕氏春秋》晋文公师咎犯随会,随会不与文公咎犯同时。赵襄子攻翟,一朝而两城下,有忧色,孔子贤之。赵襄子为晋卿时,孔子已卒。颜阖见鲁庄公,颜阖,穆公时人,去庄公十一世。《史记·孔子世家》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孔子时,宁氏已灭。《扁鹊传》虢君出,见扁鹊于中阙,其时虢亡已久。《龟筴传》宋元王,宋有元公,无元王。庄子见鲁哀公,而其书有魏惠王,赵文王。鲁哀公去赵文王一百七十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侯,桓候与鲁桓公同时,相去几二百年。《越绝书》晋郑王,晋郑未尝称王。又言孔子奉雅琴,见越王,越灭吴,孔子已卒。《列子》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盐铁论》季桓子听政柳下惠,忽然不见,又言臧文仲治鲁,胜其盗而自矜,子贡非之,平仲去管子,季桓子去柳下惠,子贡去臧文仲,各百馀岁。《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闵子孟尝君相去几二百岁。冉有对鲁哀公言,姚贾监门子。姚贾,秦始皇时人,相去二百岁。自汉以来,儒者相传,但言五经,而唐时立之学官,则云九经者,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为九也。其刻石国子学,则云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宋时程朱诸大儒出,始取《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及进《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本朝因之,而十三经之名始立。其先儒释经之书,或曰传,或曰笺,或曰解,或曰学,今通谓之注。书则孔安国传,诗则毛苌传,郑元笺。《周礼》《仪礼》《礼记》则郑元注,《公羊》则何休学,《孟子》则赵岐注,皆汉人。《易》则王弼注,魏人。《系辞》韩康伯注,晋人。《论语》则何晏集解,魏人。左氏则杜预注,《尔雅》则郭璞注,《谷梁》则范宁集解,皆晋人。《孝经》则唐明皇御注。其后儒辨释之书,名曰正义,今通谓之疏。
《旧唐书·儒学传》: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
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高宗纪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时但有易书诗礼记左氏春秋五经。永徽中,贾公彦始撰《周礼》《仪礼》义疏,《宋史·李至传》:判国子监,上言五经书既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未修,望令直讲崔颐正、孙奭、崔偓佺等,重加雠校,以备刊刻。从之。
今所行者,《谷梁》唐杨士勋疏,《孝经》《论语》《尔雅》宋邢炳疏,《孟子》孙奭疏,惟《公羊疏》不著人名,或云唐徐彦撰。

今人但知《五经正义》为孔颖达作,不知非一人之书也。《新唐书·颖达本传》云: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駮正其失,诏更令裁定,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自朱子作《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之后,黄氏〈干字直卿,号勉斋先生〉《论语通释》《采语录》附于朱子章句之下,则始自真氏〈德秀,字希元,号西山先生〉,名曰《集义》,止《大学》一书,祝氏〈洙字宗道〉乃仿而足之,为四书附录。后有蔡氏〈模字仲觉,号觉轩先生〉《四书集疏》,赵氏〈顺孙,号格庵先生〉《四书纂疏》,吴氏〈真子,号克斋先生〉《四书集成》。昔之论者病其泛溢,于是陈氏〈栎字寿翁,号定宇先生〉《四书发明》,胡氏〈炳文,字仲虎,号云峰先生〉《四书通》,而定宇之门人倪氏〈士毅,字仲弘,号道川先生〉合二书为一,颇有删正,名曰《四书辑释》〈有汪克宽序,至正丙戌〉。自永乐中,命儒臣纂修《四书大全》,颁之学宫,而诸书皆废。《倪氏辑释》今见于刘用章〈剡〉所刻《四书通义》中。永乐中,所纂《四书大全》特小,有增删,其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大学》《中庸》,或问则全,不异而间有舛误。
《大学·格致章》,或问是亦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矣。辑释引《汉书》刘歆移太常书,有曰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又《孔子家语》后序中,亦有此二句。大全则去其所引刘歆书,但云出家语后序,则失其本矣。《中庸·九经章》,或问,引贾捐之对元帝语,辑释引《汉书本传》文曰,夫后宫色盛,则贤者隐微。佞臣用事,则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此捐之之言,谓文帝不听后宫幸臣之请。尔大全则改云元帝不行,既不知古书,又不辨语气。

《春秋大全》,则全袭元人汪克宽《胡传纂疏》〈字德辅,隐居不仕,以十年之功为此书〉,但改其中愚按二字为汪氏曰,及添庐陵李氏等一二条而已。《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瑾《诗传通释》〈此书与《胡传纂疏》,予今并有之〉,而改其中愚按二字为安成刘氏曰,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人也。当日儒臣奉旨修《四书五经大全》颁餐钱给笔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将谓此书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学之功,启百世儒林之绪,而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唐宋之时有是事乎。岂非骨鲠之臣,已空于建文之代,而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问也。呜呼,经学之废,实自此始。后之君子,欲扫而更之,亦难乎其为力矣。唐人以《说文》《字林》试士,其时去古未远,开元以前,未改经文之日,篆籀之学,童而习之。今西安府所存唐睿宗书景龙观钟,犹带篆分遗法。至于宋人,其去古益远,而为说日以凿矣。大历中,张参作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开成中,唐元度增补,复作九经字样石刻,在关中向无板本,间有残缺,无别本可證。近代有好事者,刻九经补字,并属诸生补此书之阙,以意为之,乃不知此书特五经之文,非经所有者不载,而妄添经外之字,并及字书中汎博之训。予至关中,洗刷元石,其有一二可识者,显与所补不同。乃知近日学者之不肯阙疑,而妄作如此。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元黓岁壮月朔,不知壮月之出于《尔雅》〈八月为壮〉,而改为牡丹。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
《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凡勘书,必用能读书之人。偶见《焦氏易林》旧刻,有曰环绪倚锄,乃环堵之误。注云绪疑作佩,井堙水刊乃木刊之误,注云刊疑当作利,失之远矣。幸其出于前人,虽不读书,而犹遵守本文,不敢辄改。苟如近世之人,据臆改之,则文益晦,义益舛,而传之后日,虽有善读者,亦茫然无可寻求矣。然则今之坊刻,不择其人,而委之雠勘,岂不为大害乎。
梁简文帝长安道诗,金椎抵长乐,复道向宜春。是用《汉书·贾山传》: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三辅决录》,长安十二门,三涂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往来之径。今误作金槌,而又改为椎轮。唐阎朝隐送金城公主适西蕃诗,还将贵公主,嫁与傉檀王。是用《晋书》载记河西王秃发傉檀。今误作耨檀,而又改为褥毡。比于金根车之改金银,而又甚焉者矣。
《庄子》: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一本作所师。盖魏晋以后写书,多有作草者,故以所而讹石也。
《东坡志林》曰: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浅之人,好恶多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忿疾。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自予少时,见前辈,皆不敢轻改书,故蜀本大字书,皆善本。
《汉书·艺文志》曰:古者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寖不正,是知穿凿之弊,自汉已然。故有行赂改兰台漆书,以合其私者矣。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且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本出《旧唐书》,其曰伪临朝武氏者,敬业起兵在光宅元年九月,武氏但临朝而未革命也。近刻古文,改作伪周武氏,不察檄中所云包藏祸心,睥睨神器乃是未篡之时,故有是言。其时废中宗为庐陵王,而立相王为皇帝,故曰,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也。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辄改其文,缪种流传,至今未已。又近日盛行《诗归》一书,尤为妄诞。魏文帝短歌行,长吟永叹,思我圣考。圣考谓其父武帝也。改为圣老,评之曰圣老,字奇。《旧唐书》李泌对肃宗言,天后有四子,长曰太子弘,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称制,乃鸩杀之,以雍王贤为太子。贤自知不免,与二弟日侍于父母之侧,不敢明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悟而哀悯。其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其言四摘者,以况四子也。以为非四之所能尽,而改为摘绝,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
《尔雅》:释山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疏峐当作屺〉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为砠。毛传引之,互相反。郑康成笺诗,采蘩引少牢,馈食礼主妇。被裼误作《礼记》皇矣。引《左传》郑公子突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晋士会若使轻者肆焉。其可误合为一事。注《周礼·大司徒》《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诸侯,误作吾子疆理天下。引《诗》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误作土地。射人引射义,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误作《乐记》。县士引《左传》韩襄为公族大夫,误作《韩须注礼记》《月令》《夏小正》八月丹鸟羞白鸟,误作九月。引《诗》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误作受福无疆。《范武子解谷梁传》庄十八年,引《玉藻》天子元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误作王制《郭景纯注尔雅》引孟子止。或尼之,误作行或尼之。引易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误以革遁二爻合为一传。韦昭《国语注》《诗》鼍鼓逄逄,误作鼍鼓洋洋。孔颖达《左传》文十八年,《正义》《孟子》柳下惠圣之和者也,误作伊尹圣人之和者也。《苏轼书传》《伊训》《孟子》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误作从流上而忘反,谓之游。《朱震易传》井大象,引《诗》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误作知我者谓我劬劳。赵汝梅《易辑闻》蹇大象,引《孟子》我必不仁,我必无礼,误作我必不仁不义。朱元晦《中庸章句》《诗》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误作至于太王。《诗集传》闵予小子,引《楚辞》三公穆穆,登降堂只,误作三公揖让。
《朱子注论语》:夏曰瑚,商曰琏,此仍古注之误记,曰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是夏曰琏,啇曰瑚也。享礼注引发气满容,今仪礼文作发气焉盈容。汉人避惠帝讳,盈之字,曰满,此当改而不改也。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注史迁所谓农家者,流也。仁山金氏曰,太史公六家同异,无农家。班固《艺文志》分九流,始有农家者流。集注偶误,未及改。
杨用修言,朱子《周易本义》《韩非子》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误以合虚为合参,原其故乃自荀子注中。弘来不自《韩非子》采出也。按伍所以合参,安得谓之合虚,乃今《韩非子》本误。
《谷梁传》:隐九年,天王使南季来聘,南,氏姓也。季,字也。南非姓,姓字衍,文桓二年,及其大夫孔父,孔氏父字谥也。父非谥,谥字衍文。
《诗》白华笺褒姒,褒人所献之女,姒,其字也。字当作姓,此康成之误。孔氏曰,褒国姒姓,言姒其字者,妇人因姓为字也。乃是曲为之解耳。
朱子注《论语》《孟子》,如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其别姓氏甚明。至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子文姓,𩰚名。于菟之类,皆以氏为姓。齐宣王姓田氏,名辟疆,则并姓氏而为一矣。岂承昔人之误,而未之正与。
宋自夹漈郑氏,始著氏族略,以前人多未讲此,故博古图言州吁姓州,而徽宗欲仿周人王姬之号,故公主谓之帝姬。

古人著书,凡例即随事载之书中,《左传》中言凡者,皆凡例也。《易》乾坤二卦,用九用六者,亦凡例也。
古人作书,于一篇之中,有分题则标篇题于首,而列分题于下。如《尔雅·释天》一篇,下列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旂。《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下列正月纪,本生重己,贵公去私是也。疏家谓之题,上事谓标题,上文之事,若周公践阼及诗篇章句,皆篇末题之,故此亦尔。今按《礼记·文王世子篇》,有曰,文王之为世子也。有曰,教世子,有曰《周公践阼乐记篇》有曰子贡问乐,亦同此例。后人误连于本文也。又如《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练时日一,帝临二,凡十九首,皆著其名于本章之末。安世房中歌,桂华美芳二题,传写之误,遂以冠后。
《尔雅·释亲》一篇,石经本宗族二字,在昆兄也。之后母党二字在从母姊妹之后,妻党二字在为姒妇之后,昏姻二字在吾谓之甥也之后。今国子监刻本,皆改之。